金色的鱼钩读后感十篇

时间:2023-03-23 08:13:10

金色的鱼钩读后感

金色的鱼钩读后感篇1

——《金色的鱼钩》读后感

《金色的鱼钩》这篇课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牢记部队指导员的嘱托:“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尽心尽力的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感人事迹。表现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儿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看到炊事班长还没到四十岁,脸上却已经布满了皱纹,两鬓都斑白了!不由得让人心疼。“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那是食物吗?那能吃吗?我不禁一遍遍问自己,但我们可敬的老班长为了三个生病的老战士,也为了完成指导员的嘱托,还是皱紧眉头硬咽下去。正因为长期食物的缺乏和身体的劳累,老班长倒在了草地上,再也没有起来!“在这个长满了红绣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光芒!”课文的最后一句话,解释了课文的主题。鱼钩虽然长满了红绣,但它记录着老班长可歌可泣英雄事迹,闪烁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昭示着老班长关心同志,舍己为人,忠于革命的精神永垂不朽!

其实,在我们的身边,向老班长一样舍己为人的人有许多,比如:用30年来赡养6位孤寡老人的林秀贞。她的颁奖辞这样写道:用三十载爱心让一村之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 寡孤独废者皆有所养。富人做这等事实本分农民做这等事是伟人。这位农妇让九州动容。

金色的鱼钩读后感篇2

最感动的是老班长给三个病人吃新鲜的鱼汤,自家却吃剩下的鱼骨头。

当我读到老班长倒在草地了时,我的眼泪已经哗哗的往下掉。想起自己每次吃饭时,吃米饭总是在地上“种”几个米粒。

在遇到自己不喜欢吃的饭菜的时候总是半碗半碗的往外倒。

我现在多么想把自己白花花的大米和老班长的鱼骨头换啊!

金色的鱼钩读后感篇3

蒜头善于质疑的好习惯人人称赞,可解决问题时就悄无声息了。关键时刻,机灵鬼徐宇凡站了出来。

徐宇凡:这得先从鱼钩的来历说起,老班长为了照顾好“我”和两个病得实在跟不上队伍的小同志,在弹尽粮绝――两袋青稞面吃完的情况下,在老班长去水塘边给我们洗衣服时,忽然看见一条鱼儿跳出水面,他喜出望外地跑回来,取出一根缝衣针,烧红了,弯成了钓鱼钩。因为老班长高度的责任感,我们才喝到了新鲜的鱼汤。

蒜头:徐宇凡,你讲述了鱼钩的来历,这和它是“金色”也没有联系啊?

还没等徐宇凡回答蒜头的问题,小诸葛黄川插话了。

黄川:你先别着急,徐宇凡提到的虽然只是表面的东西,但是,如果没有鱼钩,老班长怎么给“我”和两个病号钓鱼呢?自第一次喝到鲜美的鱼汤后,以后每次宿营,老班长总是找有水塘的地方宿营,这也是一种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的表现。

蒜头:听了你们两个的解释,我多少明白一点点了。表面上是在说老班长用鱼钩为“我”和两个病号钓鱼做鱼汤,实际上是借此赞美老班长大公无私、勇于负责的高贵品格。

老姜:蒜头,你能领会到这种程度上,我已经很高兴了。除了徐宇凡、黄川提到的,你还有不同的看法吗?

蒜头:我认为文中对老班长“不喝鱼汤、嚼着草根、吃剩下的鱼骨头”等方面的描写,也能证实老班长在困难面前先人后己的高尚品格。可这一切又无不是“鱼钩”惹的祸。当“我”发现老班长不喝鱼汤的秘密后,心里沉重极了,像塞了铅块似的。这种心情是油然而生的,不是同情与怜悯。

老姜:是啊,蒜头,你的悟性越来越强了。还有让你更感动的地方吗?

蒜头沉默了一会儿,杨航抢先一步把老班长最后一次钓鱼的情景简单描述了一下。

杨航:虽然有分工,但艰巨的任务――钓鱼依然归属老班长。就在快要走出草地的时刻,老班长牺牲了,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他人生存的希望。这将影响身边所有的人,即作者以“长满红锈的鱼钩”暗示老班长在走出草地之前为照顾“我”和两个小战士所付出的艰辛,以“金色的光芒”,赞美老班长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课文以“金色的鱼钩”为题,在于借物喻人,在于以平凡衬托伟大,升华文章的主题,揭示文章的中心。

金色的鱼钩读后感篇4

——读《金色的鱼钩》有感

沙墟二小学

袁野百合

一个普普通通的鱼钩让我感动不已,因为它让我看到了一颗金子般的心灵!

红军老班长和三位患了肠胃病的小同志一起穿越草地,老班长用缝衣针做了个钓鱼钩钓鱼给小同志吃,自己却舍不得吃一口,最后云养不良晕倒了。小同志做了碗鱼汤给老班长喝。老班长不肯喝,要小同志喝,最后牺牲了。

老班长舍己为人,心里只有别人没有自己的精神感动了我。做碗鱼汤,有点好东西总是留给小同志吃。而老班长自己却嚼草根,吃野菜,啃着吃剩的鱼骨头。就连最后他要死了,也不愿喝一口鱼汤,而要小同志们喝,走出草地!

金色的鱼钩读后感篇5

当我读到这篇文章时,没有想到故事的内容那么感人,一下了,我的注意力全都集中在了这个故事当中.读着,读着我仿佛看到老班长那布满皱纹,非常憔悴的面孔,看到他为同志的健康而担忧的情形 .....泪水湿润了我的眼睛,字突然模糊了,心里像塞满了石头似的.当我读到老班长牺牲了,我跟着小战士一齐喊着:“老班长,醒醒啊”.眼泪也夺眶而出,嗓子像塞了一团棉花似的,说不出话来.我擦干眼泪,放下书,走到窗户旁,对着窗外慰蓝的天空,叹了口气,后来我的心依旧平静不下来。

我们的老班长啊!你为了战友 ,不顾自己的健康甚至还熬坏眼睛,天天爬在草地上一棵棵地找野菜,耐心地到水池边去钩鱼,你像慈母一样把新鲜的鱼菜汤送到战士的手中,自己却嚼着别人剩下的鱼骨头草根....

我们的老班长啊!你关心别人胜过关心自己,你无微不至地照顾同志,把别人安全地送出草地,自己却留在了那茫茫地草海中....

金色的鱼钩读后感篇6

长征是世界军事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一个由中国工农红军创造的奇迹,在这个奇迹背后,是红军历尽的千难万险,是无数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我们的课文《金色的鱼钩》正写了这样一个故事。然而今天我再次读起了《金色的鱼钩》一课。和以前一样,还是那么的感慨万千……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长征中红军过草地时,一位老炊事班长细心照顾三个得了肠胃病的小红军战士。没粮食的时候,老班长自己去找吃的,但是他为了三个小同志多吃一点自己一口不吃,全部给三个小同志吃,自己吃野菜野草的根,最后在去找吃的时候牺牲的故事。在课文中,令我感受最深的还要说老班长了。他是那么的无私,他舍己为人,他忠于职守忠于革命。课文的标题《金色的鱼钩》金色指的正是老班长身上高尚的品质。在我们身边,也有许多无私的人,就来说说伟大的医生吴登云叔叔吧。他杂跟西北少数民族聚居区救死扶伤,一干就是三十多年。每遇危重病人,吴登云叔叔就毫不犹豫的率先为病人献血。算起来,他前后无偿献血三十余次,共计七千多毫升,相当于一个成年人全身血液的总量!还有一次,一个两岁小孩严重烧伤,急需植皮,吴登云叔叔主动从自己身上割下了十三块拇指大小的皮肤移植到了孩子身上……他是多么无私啊!然而我确实自私的。记得在别的同学问我一道题怎么做的时候,明明是会做的题,但我为了抓紧时间把自己的作业写完没有给那位同学讲,只是冷冷的说了一声:“我没时间!”……说到这儿,我不禁脸蛋发烧。因为跟他们比起来,我是那么的渺小。他们出处想着他人,而我却为了一分钟写作业的时间,没有给同学讲题。这是多么不值啊!于是,我立志要做一个向他们一样无私的人,处处想着别人的人。

同学们,自私是不好的习惯,要改掉它哦!

新疆轮台县二小五年级:古丽妮尕尔·托乎提

金色的鱼钩读后感篇7

1935年秋天,红军进入了草地,许多同志得了肠胃病,指导员便派老班长走在后面照顾三位跟不上队伍的小战士。老班长为了不让三个战士的病恶化,便做了一个鱼钩给三个战士钓鱼做汤喝。可草地上的事无异常的少,找鱼饵就得费好大的工夫鱼儿也总是不上钩。老班长怕小战士们食物不够吃,便自己不吃鱼,而吃战士们吃剩下的鱼骨头。最后,老班长终于坚持不住,光荣地牺牲了。

是啊,老班长多伟大啊!文章的每个字词,每一个句子,都刻画着老班长的伟大形象。

“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当我读到这时,我震惊了。天呐!鱼骨头能吃吗?老班长你也太不爱惜自己的身体了!自己辛辛苦苦钓的鱼,自己却不吃,还让给小战士吃。老班长啊老班长,我真是太佩服你了!

“‘不,你们吃吧。你们一定要走出草地去!见着指导员,告诉他,我没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没把你们照顾好。看,你们都瘦得……’”老班长,你这是没完成任务吗?没有你,那三个小战士能坚持到现在吗?你这是用生命完成了党交给你的任务啊!老班长,你真是个好党员!你那舍己为人、忠于革命的品质,将世世代代地流传下来,永不磨灭!

的确,老班长的品质真的世世代代流传了下来。2003年,“非典”病毒肆虐地笼罩着人间,许多人都在疾病中丧生。而此刻同时,继承了南丁格尔的事业的“白衣天使”,不怕疾病的威胁,遵照医生的嘱咐,奋力与死神作斗争。有一名护士,为了照顾好一个得了“非典”的八十多岁的老奶奶,白天黑夜都守护在老奶奶身边,寸步不移。后来,老奶奶的病被治好了,而那名护士,却因为感染了“非典”,而永远离开了人间。那个护士,不也跟老班长一样,拥有舍己为人的好品质,为了别人,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吗?

在生活中,也有不如老班长的人。比如在车站,为了能早点回家,有些人便插位买票,插位上车,遇见老人小孩也不知道让座。还有,地震中,有的老师,为了能让自己活命,也不管不顾坐在教室里听他讲课的孩子们,自己冲出了学校。这些自私自利的人,跟老班长真是天壤之别!

金色的鱼钩读后感篇8

去到那里后,我们先要给革命烈士鞠躬、默哀、献花圈和在墓碑下面朗诵各个老师准备的文件,我们班读的有《工人歌》、《八荣八耻》。开始我们要先给革命烈士鞠躬,然后是默哀三分钟,接着是读老师准备的文件,最后是绕墓碑走一圈,然后就可以进南山公园玩了,先是学前班到三年级的先看动物表演,再到四、五、六年级的看。玩时必须一组一组玩。不能散队,我们组有谭恒超、周庆桦、黄江汉、吴庆安、甘德祚和我。

我们先去坐海盗船。每人每次一元钱,船上的人全部是我们班的男生,铃铛响后海盗船启动了,起先是轻微地摇晃,后来摇得越来越高,摇到一定的高度后就不会再高了,有些男的在尖叫,有些男的搞笑说:“我拉屎了,拿条裤子来啊。”时间准备到时,船头的那边用本头刻的船长拿着望远镜在向远方眺望,久不久就会喷出水来,时间到了,船的摇晃渐渐轻了下来,最终停止摇晃了。

然后我们去走龙泉洞。里面的是假恐龙,不过是由总机控制的,久不久会吓你一大跳,里面的灯都是紫色的,因为这样可以使气氛更加恐怖,吴庆安老是用粗话骂那些假恐龙,而且还很大声,我们几次都想把他开除我们队,可他老是跟着我们,走出龙泉洞后看到的光线仿佛是生命之光。

后来我们来到了小湖旁划船。开始我们划得歪七扭八的,听了黄江汉的指挥后我们渐渐划得正了,黄江汉真是“小船长”啊,可时间不留人,规定的时间到了,我们被迫上岸。

然后我们去爬南山。我们以惊人的速度爬到了半山腰,那儿有个凉亭,我们走进歇了歇,黄江汉顺便拿出数码相机照相。我们看到在一块石头上有一个碗里盛满了水,传说这是古代的水和碗,碗里的水永远不会干。接着我们继续往上爬,看到有一个北极洞,我们走进去,感觉很凉爽,那里有孔子、李天王、观音等雕像,我们拜了拜又继续上路。经过40多分钟的“跋涉”终于到达了山顶,那儿也有个凉亭,还有一个人地摆地摊卖东西,接着刘副校长也到了山顶,校长真是老当益壮呀!

金色的鱼钩读后感篇9

时间:2012年9月29日 - 2012年12月9日

地点:上海外滩美术馆

上海外滩美术馆所在的亚洲文会大楼修建于上世纪30年代,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皇家亚洲学会北中国支会的所在地,设立其中的上海博物院是近代中国最早向社会开放的博物馆之一。美术馆来自博物馆的细分,其容纳的艺术、承载的功能、与知识的关系、面向公众的身份、以致传播的姿态同方式在中国艺术发展的体系中影响着中国当代艺术的生长。当代艺术馆的成长从传统的归类与展示逻辑中脱离出来,不断寻找新的身份定位:从工作室到实验室,从剧场到媒体,艺术家所处的地位也愈加主动,其针对体制本身的批判性愈加明显。

上海外滩美术馆新展《时光旅行者》通过大量的史料研究,在回顾美术馆自身建筑及历史同时,邀请五位中国当代艺术家运用“古典的材料、死亡的形态、历史的事件”作为出发点,以抹除、解构、重演、转译等不同形式叙述博物馆的前世今生;怀疑、对抗、挑战、质问博物馆的存在与意义。策展人廖薇如此阐释展览标题的出处:“在传统认知中,博物馆是一部物化的历史,表达了一种永恒的、毋庸置疑的观点,通过它寻找逝去文明的踪迹。博物馆是一个时间机器,而进入它的人则成为时间旅行者……(展览)期望在视觉上唤回对上海博物院时代的空间记忆,呈现两个时间和空间的重迭。”

观众进入展厅一楼,首先与之相遇的前言墙上只字未写,仅有“白纸”一张。艺术家刘建华逾35年来的创作几乎从未离开过陶瓷这一材料,其早期著名系列“水中倒影”(2002)用青白瓷勾勒了一条摇摇欲坠的摩登都市地平线。在英语里同中国同名的陶瓷作为一种艺术创作的材料很难摆脱观者自带的既有了解、即萨义德所谓的“假造的东方气质”。薄至四毫米的“白纸”从质感上卸去了一般陶瓷的温润质感,其略带褶皱的二维表面因乳白釉色而不具备镜面映射的效果。观者在对前言的抹除中,可读出艺术家远离对社会及政治议题的直接表达、转而书写空白的选择,同博物馆总是灌输意识的权威姿态相违背。刘建华希望在分享“一种提示性的经历乐趣”的同时,从公共视觉环境的呈现中“得到一种共鸣”。

行至二楼,两条八米长的鱼型装置从天而降。黄永砅作品《双饵》(2001)在鱼腹中分别放置了双剑及兵书散页,腹内贴满金箔纸,表面涂电光铝层,荧光熠熠。其关联的历史典故寓意改朝换代的暴力与狡诈,鱼为饵钓鱼,亦是谋权篡位的形象比喻。鱼首尾各吊一三叉钩,锐利的钩尖徒劳地刺入空中,钩弦垂向地面,其垂钓的姿态正等鱼儿上钩。观众钻入鱼腹后,上身被宽大的鱼腹遮蔽,从外只能看到着地的双腿,探访的身姿融入装置成为被观看的对象。艺术家对历史的解构在现场的邀请中被重述:“鱼是活的,观众是鱼,他们会提问题,于是就钩钓出一些主题,历史对于今日现实生活来说,它是鲜活的,这不是沉默于水下,而飘浮在水面。”若观众是水,则保持鱼饵无用、鱼不上钩的前提是避免它沦为死水一潭、以致山人的鱼继续翻白眼。

孙原&彭禹于2011年的表演《世界是个好地方,值得你们去奋斗》此次以录像的形式在三楼重演,艺术家对表演的纪录进行了重新剪辑。尽管策展人试图以讲解电影叙事的办法向观者解释录像的情节或行为的意图,但终归徒劳无功。两个看似重复轮换的场景在沉重嘈杂的幕布拉动声中出现或隐退。场景本身视觉上的精美设置在从现场走进录像后变成单薄褪色的舞台,显得虚假空洞。近一个半小时的放映是大多观众无法完成的观赏长度,在这样一个无效的时空中,录像这一媒介在艺术家的表达过程中显得使用不当,无从讲起。

艺术家颜磊的现场定制项目延续了其在今年第13届卡塞尔文献展的《有限艺术项目》,但其作品的转译方式截然不同。艺术家在美术馆四五楼的挑高空间中塑造了一个整体展厅,将墙壁刷成经典展厅的深粉色,天光从六楼的透明玻璃顶倾泻而下,尺寸不一的画作以欧洲沙龙时期的密集陈列面向观众。部分画作空白,仅在画面的中心位置注明标题及尺寸,如“毛的鼻子”或“从侯瀚如房间望出去的风景”,均是对画作的直白描述。画作绘制的风格不一,有些是对经典画作的明显效仿,有些则好像取自不经意拍下的照片局部。正面及两侧墙面的部分被黑板报式的字体挤满,是除参展画作外的三百余幅在卡塞尔文献展已被单色涂层遮蔽画面内容的画作标题。这些作品并非遵循颜磊著名的编码填色的机械画法,而是将画作标题及尺寸交给画师,任由其将文字复原成图像,从而实现了图像的多步转译:图片—编码图画—单色涂块—标题尺寸—绘画。颜磊将绘画从“物”中解放出来,脱离为单纯的行为,而对画作直接描述的文本同画面的并置挑战观众读画的方式,绘画作为古老的视觉艺术创作媒介,其主题、笔触、透视、美感都被处理得毫不重要;站到舞台中心来的是图像作为被观看的主体非物化的过程。从而抛出的一个问题:我们在乎的究竟是艺术,还是艺术品?

金色的鱼钩读后感篇10

关键词:指导 阅读

阅读从形式上看只是读,但读的能力又来自于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综合,不会说就谈不上读,不会听就读不好,不会写,读的能力也会大打折扣,所以如何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是非常重要的。阅读能力提高与否,从某种意义上说,代表着语文能力的高低。作为一名多年从事语文教学的教师,没有理由不好好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学习。多年来,我从教学实践中努力探索阅读教学的规律,寻找阅读教学的科学方法初步总结归纳出“四步法”,它是指导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四个步骤,现和大家共同交流。

一、通读总览

根据认知规律,对一个新东西的了解总是由浅入深的,因此阅读课文首先要总览,即初读课文。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对课文有个初步印象。这一初始学习阶段,最好是让学生通过预习来完成,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授之以鱼,只供餐饮之需;授之以渔,终身受用”。在预习中应指导学生一些好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发展多种思维达到总览的目的。在这一学习步骤中,要让学生提前借助工具书或上网查找自学生字词。在课堂上,要默读全文,弄清课文的主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一条重要途径 。如教学选读课文《小珊迪》一课时,首先要让学生聆听这课的朗读录音,在教学一开始,就将学生的思绪带入特定的情境中,通过思维活动,学生似乎看到了一个穿着破衣服,光着脚,在街上乞求人们买火柴的贫苦孩子。同学们似乎听到了小珊迪乞求那位先生的话语,学生的同情怜悯之心油然而生 。在教学中,由于学生的阅历浅,年龄小,对课文不太理解,教师要有意识的进行适时点拨,但不宜过多。如果过多了就限制和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和自学能力,可以指导学生将不理解的语句划下来,以便老师在课堂讲授或讨论中解决。

二、阅读深思

阅读的大忌是不求甚解,阅读教学决不能似是而非,模棱两可,不懂装懂,教师对学生一定要严格要求,必须让学生以严谨的态度来将课文学深学透,因此必须要求学生对文章细读深思。细读就是将课文的字、词、句、篇详细地读,甚至标点符号也不能放过。要求学生能够准确地、完整地把握课文内容。对高年级学生,不但要让学生知道语段的字面含义,而且还要理解深层含义,也就是说,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显性意义,而且还要使学生通过表层看到其隐性的更高更深的含义。所谓细读,就是要求学生细致地逐字逐句逐段地进行分析阅读,只有这样才能有较深刻、较全面的理解;深思即对文章重难点字、词、句要深入思考,一般可指导学生按课后的思考练习题进行,也可根据内容自行理解,不一定拘泥于参考书或课后题的内容中。让学生细声朗读,是最常见的一种阅读方法, 在细读过程中去深思,去体会文章的意境。如《再见了亲人》一课最后3个自然段:

“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

列车呀,请慢一点开,让我们再看一看朝鲜亲人,让我们在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这个片段语句精短,感情真挚。通过大家富有表情的阅读,可以把志愿军战士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心情进行充分体会,让大家脑海里浮现出一幅感人肺腑的送别画面:志愿军战士个个把身体伸出车窗外,满含泪花向送行的人群告别;朝鲜人民不分男女老少,紧跟列车不停脚步,向战士频频招手…….通过学生的细读,中朝两国人民在战争中结下的深情厚谊便不难理解。

三、品读领悟

正因为有的文章其内涵比较深,因此需要指导学生仔细品读才可真正领会,才能领悟其写法的高明。如《金色的鱼钩》一文的结尾,“在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对“红”、“灿烂”、“金色”、“锈”和“光芒”几个词的联系认真品味,就可体会作者在结尾处这样写,是为了突出老红军留下的不只是“长满红锈的鱼钩”,更重要的是老红军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课文中有些语句归纳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或点明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有的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要抓住这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词语,让学生进行品读、深创、咀嚼、探究、领悟,这样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四、朗读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