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域经济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5 05:58:23

镇域经济

镇域经济范文篇1

镇域经济与区域经济是融为一体的,二者都具有明显的一体性。近年来,浙江等地镇域工业企业在全省工业企业总量中占有很大比重,从而带动了区、市乃至全省的经济发展。长期以来,区域经济发展受到更多的重视,从政策、体制、资金到资源都得到了不断优化和配置,区域经济得到了空前发展,而乡镇一级由于诸多因素,镇域经济发展滞后,对区域经济的提升作用远远不够,成为区域经济的短腿。

由于镇域经济发展滞后,导致镇乡可供财力严重不足,加之历史遗留问题形成的镇乡债务沉重,使镇乡财政运转更趋艰难,客观上又严重制约了镇域经济发展,从而使镇域经济发展陷于“无力发展”,“不能发展”的沼泽地。因此基层政府必须站在中央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高度,充分认识和理解加快镇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明确加快镇域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和办法,努力为镇域经济发展创设宽松的环境和氛围,找准突破口,选准发展点,不断壮大镇域经济总量,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一、黄集镇镇域经济发展现状与有效实践

黄集镇地处襄樊市北大门,两省三县交界处,是湖北省25个重点边贸口子镇之一,也是襄樊市区唯一的口子镇。全镇辖36个村(居)委会,总人口8万人,版图面积24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0453亩,集镇面积3.81平方公里,镇区人口3万。镇内驻有襄北监狱、总后教导大队、610亚洲第一滑轨试验场等处级以上单位。焦枝铁路穿境而过,207国道和黄老省道在镇中心相汇,汉十高速公路和许樊高速公路纵横全镇14个村。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条件,使黄集镇成为鄂西北农副产品和小商品的集散地和襄北的高产农业经济板块。

近年来,黄集镇立足资源优势,抢抓机遇,真抓实干,使镇域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以20*年为例,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7亿元,比上年增长13.5%,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800万元,招商引资600万元,财政收入34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885元,在全市95个乡镇中排序第22位,走在了全区的前列。我们的做法是:

1、抓好集镇建设,加快城镇一体化进程。

推进小城镇建设既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重要途经,又是镇域经济加快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更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关键性的一步。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设施建设,新建和培育各类专业市场,不断完善城镇功能,才能吸纳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镇区转移和集中,使镇区成为当地农副产品的一级集散中心,推动当地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汇集,形成连接城乡的循环通道,冲破城乡二元结构局限,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加快城镇一体化、农村城镇化进程,这是加快镇域经济发展基础性的一步。

镇委镇政府运用市场运作规律,积极采取闲资置换,公益拍买,以地生财,外延扩张等策略为口子镇建设集聚大量资金,吸引了巨大人流进镇建房、购房、经商、创业。几年来,全镇拍卖临街门面566间,3.197万平方米,融资1480.8万元,化解债务946万元,吸纳和拉动民间资本2000多万元用于集镇建设。新增商业门面285间,处理闲置资产25处,融资150多万元,换回项目20多个。通过公益拍卖,集镇街道保洁,黄集水厂、公厕、路灯广告等一批公益项目管理权相继被个体户买断,聚集发展资金300多万元。

几年来,黄集镇高度重视城镇规划工作,先后投资10万元请襄阳区规划设计院,孝感城建学院对集镇总体规划进行修编。投资3000余万元,改建扩建了黄石路、樊魏路、芙蓉路等8条街道,集镇道路硬化率、绿化覆盖率、供水普及率分别达到100%、65%、100%。路水电各种配套设施齐全,城镇功能日趋完善。为促进黄集边贸经济的发展,我们在前进街建农贸市场一条街,在207国道西侧兴建黄集工贸市场,两个市场设施配套,功能完善,其中黄集工贸市场占地450平方米,全方位封闭,内部摊位整齐、秩序良好,管理制度健全,日均流量达1000人次,日成交额80余万元,成为湖北省乡镇级的一流市场。

2、抓资源优势,发展优势产业拉动。

紧紧围绕发展目标和发展思路、结合自身发展基础和优势条件,着力培育和壮大优势产业,拉动镇域经济发展。我镇同中国农业大学建立长期协作关系,中国农业大学提供技术和智力支持,立足资源基础,发挥资源优势,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一是大力调整黄集镇功能分区布局。以商业巷为中心,形成小商品营销一条街;以前进街为中心,利用黄集特殊的区位优势,对现有的农贸市场进行改建,建成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以黄石路为中心,着力构建四大网络,其一社区服务网络,包括修理,装配,搬运等,其二文化娱乐网络,其三运输服务网络。其四生活服务网络。以富康路为中心,吸引个体私营户经商办厂,形成个体和私营经济小区。

二是着力构建特色旅游格局。利用驻扎在黄集境内的解放军总后基地教导大队,建立军民共建国防教育基地;利用襄北监狱开展图片参观、现身说法,建立警民共建法制教育基地;利用610导弹撬滑轨试验基地设施,建立科民共建高科技教育基地;在温岗现有的万亩林场,开展生态旅游,建立生态旅游基地。

三是大力推进“一村一品”布局。依托耿坡、耿寨,陶家几个村水资源优势,建立万亩优质稻基地,并初步形成鱼、鸭、鹅、藕种养殖的特色产业;利用温岗、太山耕地宽阔,靠近207国道,草木资源丰盛的优势,形成以畜禽养殖,林果品种植为主导产业的特色经济。几年来我镇先后在陶家村、耿寨村、胡岗村、温岗村建立万亩优质稻基地,5000亩高产棉基地,千亩烟叶生产基地和花生高产基地,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畜业产值由2005年的8670万元增加到20*年的11123万元,增长2453万元,增长224万元,增幅为28.29%。渔业总产值由2005年的1836万元增加到20*年的2*0万元,增长224万元,增幅为12.20%。农业增加值为2.3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885元。

3、抓招商引资,促进经济跨越式发展

黄集镇地处鄂豫两省交界,境内高速公路、省道、国道交错连通,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商贸流通异常活跃,尤其是1998年被省命名为口子镇,在政策信息,物流人流资金流上都有独特的优势。我们牢固树立“借助外力发展自己”的观念,“借梯登高”抢抓机遇,闯出了一条镇域经济在发展中解放思想,在创新中实现大跨越的新路。我镇按“以人招商,以诚招商,以情招商,以企招商,以地招商”的工作思路,一手抓对外宣传,一手抓机制健全,努力营造“亲商、富商、活商”的环境,取得显著成果。先后策划并制作大型宣传画,印发口子镇招商引资手册1000册,为镇、村干部订制了以口子镇宣传为主题的集团彩铃。在《襄樊日报》、《襄樊晚报》策划了专版,并在温岗林场成立了襄樊市摄影家协会创作基地,襄樊市作家协会创作基地,借助强势媒体宣传口子镇,打响口子牌,唱热招商戏,大大提升了口子镇知名度。

另一方面,镇委、政府连续出台文件,执行一个文件管总,一套班子办事,斩断揩油的手,堵死揩油的路,营造出一个干净、和谐的投资环境。对有损客户利益的现象,提出三个必须封死。即封死吃大户的口子,封死向大户索要钱物的口子,封死部门为自己利益出台地方政策的口子。镇政府向居民广而告之,凡是要客户请吃喝的干部不管是谁,一旦发现,全镇通报,吃一罚十,情节严重者就地免职;凡是巧立名目向客户收钱的,一旦发现,收一罚十,情节严重的交纪委调查核实后,以贪污论处;凡是没有中央、省政府文件规定,由部门自行制定的收费政策在黄集一律无效。一旦发现,不管是垂直部门还是驻黄集镇的单位,一律收一罚十。

“黄集无恶,有恶必除”,黄集镇公检法等单位联合成立除恶专班,郑重向广大居民承诺。镇纪委、综治办牵头,组织公安、工商等多家单位联合办公,对敲诈勒索、有意滋事、乱收费的违法犯罪现象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不心慈手软,从而使境内车辆往来如织,货物运输流畅,本地农副产品运销到十几个省市,鄂豫川陕边界货物从黄集流向各地,使黄集形成了较大的货物和信息中心,活跃了城镇经济。

高栽梧桐树,广引金凤凰。黄集镇优越的环境,吸引了湖南、广州、甘肃、陕西、四川等7省26个县市的客商前来经营。我镇市场日均人流量2万多人次,私营企业1840家,其中资产百万以上的就有8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2家。

4、抓全民创业,激活群众合力助推

我镇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当地农民进镇发展,号召外出务工农民返乡创业,营造出全民创业的良好氛围。集镇建房大部分都由本地建筑队负责施工。据统计,该镇有专业施工队伍28支,农民建筑工4000多人,每人每天劳务收入30—60元,年平均收入超过4000元。集镇建设拉动了本地建材业的蓬勃兴起。全镇水泥预制厂由原来的3家增加到14家,砖瓦厂增至4家,建材专卖店16家,涌现出一大批装修队伍。该镇各类门店1000多家,其中有近200家是当地农民进镇兴办的。人流、物流量的增加,刺激了运输业的发展。中巴车、出租车、麻木、小型货车数量大大增加。目前,全镇共有800多人从事客运、货运,人均年收入近8000元。在外打工的返乡农民纷纷在集镇租赁门面,购房置业,从事经营等活动,奔向富路。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年年底,全镇全部规模以下企业共412家,90%都是由本镇群众创办的,实现工业总产值19800万元,资产总计2100万元,营业收入19000万元,利润总额1520万元,全部从业平均人数3810人,大大提高了群众致富水平,推动了镇域经济发展。

二、存在问题

1、镇村两级人才资源有限,使镇域经济发展缺少“智力支撑”。

镇域经济的振兴和发展要靠人才,尤其在新时期下,乡镇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能谋事、会干事、干成事的能人,需要专业对口,善于经营的专业性人才。可镇村两级人才资源现状令人堪忧,突出表现为两低一高一多一难,即学历水平低,专业技术水平低,干部年龄结构偏高,人才流出多,引进难。

以我镇为例,镇村两级干部共178人,镇机关干部全部为大专以上学历,其中研究生学历3名,本科学历7名,专业以人文科学为主,理工类仅有5人,且多为后学历者。村干部138人中,初中学历62人,高中学历70人,大专学历6人,仅占4.5%。在黄集镇调查的205份问卷中,农民中不识字的约占2.93%,小学文化程度约占21.46%,初中文化约占52.68%,高中及高中以上学历经色约占22.93%。

在当前所从事的职业中,有168人选择了种粮,占81.95%,选择果、菜、花、牧、渔的有34人,占16.59%,选择市场服务及其他30人,约占14.63%,选择职工的为零。从中可见,农民的文化程度70%以上属于初中或初中以下,农民素质普遍不高,同时技术靠经验取得,自学和请教他人的比例很重,观念较保守,缺乏大市场大发展理念,缺乏种、养、加等技术和农业科技知识。

此外,随着近几年打工经济的发展,相当一部分文化水平较高的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到外省市打工,虽然也提高了居民收入,但也使镇域人才显得更为缺乏。留在农村的人员被人们称为“386199”部队,即妇女、儿童、老人,在体力、智力上难以胜任农村建设的重任,客观上拖慢了镇域经济的发展步伐。

2、基层财政困难,使镇域经济发展遭遇“瓶颈”

乡级财政处于我国五级财政体系中的最基层,也是最薄弱的一级财政。多年来,由于税费改革、体制改革、综合配套改革等原因,致使乡镇不堪重负,收支矛盾越来越突出,财政运转越来越困难。现在的乡镇由于取消了税费改革,无资金来源,所谓的收入只是靠上级政府和部门拨钱。而自身的税收任务大,以往的货款和基金会欠款等债务都需乡镇一级偿还,支出则是刚性支出,造成乡镇资金缺口更大。

镇村建设是镇域经济发展的载体,一个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镇村环境才可能增强磁性效应,汇聚起人流、资金流、信息流,奠定发展的基础。可每年的城镇规划、管理、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工程完善都需用大量资金。可这些项目只能靠向上争取,镇财政无可用资金,在客观上造成了“该办的没办,紧办的慢办,能不办的就不办”等现象。此外,组织农民培训、外出学习、项目开发、干部的考核奖励等方面都需要一定的资金,由于基层财力不足,致使基层工作运转低效高耗,影响了镇域经济的发展。

3.运行机制不畅,使镇域经济发展受到制约。

制约镇域经济发展的因素很多,涉及到国家宏观方面的政策制定、金融信贷和政府职能转变等等。一些职能较强的部门人权、财权、物权都被垂直管理,客观上削弱了基层政府对其的统领作用,一些工作的开展受到了制约。此外,乡镇一级又面临各项指标完成和改革任务,繁重的基层工作和干部职工的待遇不成正比,税收任务完成后返还性奖励往往不能兑现,镇村组干部工资按核定编制发放,标准一定,致使基层工作缺乏活力,颇多受制。

三、对发展镇域经济的若干思考

1、以先进的发展理念指导镇域经济发展。

有什么样的发展观点,坚持什么样的发展理念,就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镇域经济的发展要立足镇情,规划先行,稳步推进。要树立开放的理念,积极实施“走出去”与“引进来”战略,要立足招大项目,招大客商,引进资金、技术、人员参与到镇域经济发展中。要树立大农业的发展理念,积极引导有条件的村发展食品加工,商贸、旅游等二三产业,大力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步伐,不断提升科技农业的技术含量、努力拓宽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内涵和外延。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立足实际、着眼长远,做好策划,拿出规划,分步实施,推动镇域经济健康稳步发展。

2、以人才培养为突破口,不断提高镇村干部的执政能力。

加快发展镇域经济的关键在人。因此,人才培养是加快镇域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我区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城乡差别较大,需要很多年富力强的干部到镇村一级奉献青春和热血。为缩小城乡差别贡献力量,要及时引导干部主动到镇村工作,切实提高镇村干部的地位和待遇,及时帮助解决镇域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要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到镇村工作,不断加大干部交流力度,使镇村干部看得到前途,觉得有奔头。要建立“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机制,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能够为干部建功立业营造发展空间的全新机制,形成靠政绩选人,靠政绩用人的新机制,让干部队伍充满活力,让干部的创造力得到充分展现。要强化干部培训,建立干部长期培训机制,科学合理安排培训内容,系统学习党的理论、管理理论和专业知识,不断提高干部的政治素质、领导能力和业务水平,使镇村干部始终站在发展的最前沿,更好地组织参与镇域经济的大发展。

3、以现代农业为重点,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现代农业是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产品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的多功能产业体系。做为一个传统的农业乡镇,实现农业的经济腾飞,必须要把发展现代化农业纳入工作重点,切实提高农业产出率和农民收入,壮大镇域经济实力。

要坚持以中央2007[1]号文件为纲,坚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坚持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坚持用现代产业规范提升农业,坚持用现代经营方式发展农业。把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有机联结起来,形成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格局,是现代农业发达国家的成功做法,也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基本经营方式。坚持把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作为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关键来抓,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产品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同时,积极支持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组织,推动机制完善、竞争能力突出,带动能力强的产业化经营体系,不断提高农业的延伸效益和综合效益。

4、以资源优势为依托,发展民营经济促进镇域经济发展。

镇域经济范文篇2

一、指导思想

全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一主四推”为主线,突出镇域经济加快发展战略,建立镇域经济发展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形成科学有效的导向机制,激励全县各镇(管理区)竞相跨越式发展。

二、考核范围

22个镇(管理区)。

三、考核指标

(一)镇域经济发展综合评价考核为必考项目,指标体系分2大项7个子项(详见后表1)。

(二)特色项目考核为自选考核项目,根据年度工作重点可以作适当调整(详见后表2)。

四、考核评分办法

(一)镇域经济综合评价考核:考核指标设置总分值100分,其中总量指标90分,人均指标10分。

1、考核依据:地方总产值由县统计局提供数据,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县经信局、县统计局提供数据,财政收入(含税收收入)由县政府财经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协调财政局、国税局、地税局提供数据,固定资产投资额由县发改局、县统计局提供数据,人均地方生产总值、人均税收收入由县统计局提供数据。各项数据均以数据主管科局、县统计局共同盖章为准。

2、汇总评分:县镇域经济发展办公室(以下简称县镇域办,设在县经信局)汇总上述数据后,依据本办法进行评分。指标评分计算公式为:

单项指标得分=单项指标设置分值÷全县镇(管理区)指标完成最大值×各镇(管理区)指标完成值。

(二)特色项目考核:设置工业园区(集中区)、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建设和旅游开发四大特色项目,每个项目分值各为100分(各单项考核细则附后)。

特色项目考核以镇(管理区)自选特色项目申报为准,申报的特色项目必须是在省、市、县同行业中有影响、有创新、有位次、有特色的项目。申报时间为每年6月30日前,各镇(管理区)按时间要求向县镇域办报送书面申报材料,县镇域办组织相关专家依据单项考核细则每年进行考核评分。

(三)镇域经济综合评价考核和特色项目考核的考核评分认定:由县镇域办根据考核汇总情况,负责向县委县政府形成综合评价考核报告,再确定全县镇域经济综合实力排名、综合实力进位和特色项目发展评先单位。

五、奖励办法

(一)奖项设置:镇域经济发展综合评价考核设立综合实力奖4名,进位奖4名,特色奖4名。原则上综合实力奖、进位奖与特色奖不重复颁发。

(二)奖金总额:自2012年开始,县财政每年预算镇域经济发展奖励资金1000万元。其中镇域经济综合实力奖400万元,进位奖320万元,特色奖280万元。即:

1、综合实力奖400万元,奖励镇域经济发展综合排名前四位的镇(管理区),每个单位奖励100万元,并授予“县镇域经济发展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2、进位奖320万元,奖励镇域经济发展进位前四位的镇(管理区),每个单位奖励80万元,并授予“县镇域经济发展进位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3、特色奖280万元,奖励工业园区(集中区)建设、农业产业化推进、城镇化建设和旅游开发四项特色项目先进单位,每个单位奖励70万元,并授予“县镇域经济特色项目发展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三)奖金使用:获奖单位奖金的6%用于奖励镇(管理区)党政主职,奖金的14%用于奖励镇(管理区)其他党政班子成员和工作人员,奖金的80%用于镇域经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六、组织措施

(一)县加快镇域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全县镇域经济发展工作的领导与协调。

(二)县镇域办负责组织实施全县镇域经济发展综合评价考核工作。

镇域经济范文篇3

一、镇域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县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调整镇域经济结构,优化镇域经济布局,有力地促进了镇域经济的发展。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镇域经济综合实力迅速攀升。“十一五”期间,全县各乡镇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56.6亿元迅速攀升至2010年的138.5亿元,年均增幅为19.6%。三次产业比例由原来15.9:64:20.1调整为2010年的12.7:65.5:21.8,二三产各提高1.5和1.7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收入分别由28.7亿元、0.6亿元提高到78.9亿元、1.6亿元。镇域经济实力的提升也给居民带来了实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4884.81元增加到2010年的7324元。

二是项目聚集区经济效益较为明显。从全县各乡镇情况看,项目相对集中的地区经济效益较为明显。孝直镇充分发挥机械加工企业较多的基础优势,先后引进了汇九齿轮、汇源齿轮、瑞翔轮胎等30余家企业,机械加工产业集群初具规模。目前,全镇共有规模以上企业23家,1-11月份完成销售收入35.2亿元、利税5亿元;安城镇大唐风电、山水水泥等项目的顺利实施,成就了安城以水泥建材为主,食品、纺织、电子元器件为辅的产业聚集带。截至11月底,全镇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7家,销售收入29.7亿元,利税3.9亿元。孔村炭素产业聚集区,镇域内多家炭素企业更是成为全镇实现经济效益的中坚力量,全镇炭素生产能力达到120万吨。

三是特色经济优势凸显。全县各镇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产业发展格局。孝直镇做大做强机械加工和蔬菜两大主导产业,形成了东部蔬菜、中部驻地及工业园、西部林果及旅游开发的三大特色经济格局。孔村镇极力促进炭素聚集发展和食用菌链条延伸,并强化产业扶持,“东菜西菌中药材”这一特色农业也悄然繁荣。玫瑰镇围绕玫瑰产品深加工做文章,2011年先后引进4家企业,并与黄金搭档、蓝贝集团等知名企业接触、洽谈,走出了一条玫瑰产业特色之路。

四是发展后劲持续增强。2010年全县各乡镇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8.9亿元,比上年增长23.1%,其中安城和孔村两个镇的增幅则分别达到了32.5%和27.7%。8万吨球铁管件、山水水泥扩产、二机床铸件加工、大唐风电场、龙冈梦幻谷、阿胶古城等一大批项目先后落地,豪客太阳能热水器、亿丰集团综合市场等项目完成签约,为镇域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力引擎。2010年,全县各乡镇累计引进内资22.7亿元,实际利用外资381万美元。

二、镇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在镇域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我县取得了一些成绩,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在推进镇域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是镇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比较突出。受区位环境、人文历史等一些因素影响,我县镇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比较突出。2010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最高的乡镇是最低乡镇的8.1倍;地方财政收入最高的乡镇是最低乡镇的11.4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最高的乡镇是最低乡镇的20.9倍。具体到乡镇内部,产业间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也较为突出,以2010年全县7个乡镇三次产业实现增加值排序为例,东阿镇一三产排序均是第三,但二产排名第六;孔村镇二产排序第一,但一产三产排名第四和第六。产业“短腿”的问题严重影响和制约了镇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是镇域产业的发展缺乏科学的规划。有些乡镇对镇域规划、建设、管理的科学理论、相关知识和先进经验学习不够,“经营城镇”的理念淡薄,没有将产业发展与自身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对于产业发展的定位、布局没有详尽的构想与设计,缺乏科学长远的规划引领,使得产业发展比例不合理,缺少主导带动产业,镇域经济的发展缺乏持久的动力。

三是镇域规模小,难以发挥聚集效应和规模效益。榆山锦水两个办事处地处县城驻地,区位优势比较明显,受县域经济的辐射带动相对较大。东部安城镇被列入市级小城镇提升镇,宝贵的发展契机将推动安城镇域经济发展再上一个崭新的台阶。对于其他乡镇来说,由于区位因素、市场因素的限制,加之招商引资中对于产业发展缺乏统一的布局安排和明确的引导,造成了有些乡镇发展空间和辐射区域狭小,资源的集聚能力较小,经济难以繁荣起来,城镇功能的发挥受到极大影响,导致镇域发展的后劲严重不足。

四是镇域经济发展中的制约因素较多。目前我县不少乡镇发育程度不高,功能不健全,镇域基础设施薄弱,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另外,镇域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滞后,乡镇建设政策环境不太好,障碍较多。

三、对镇域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经过“十一五”时期的发展和积累,我县镇域经济正进入一个大提升、大跨越的加快发展时期。为促进镇域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当前应在如下方面实施突破:

一、坚持规划的科学引导,为镇域经济绘制合理完善的发展蓝图。切实抓好镇域经济规划的编制、实施和管理工作。重点发展东部工业区。依托工业园区中心区、东部片区(安城)、南部片区(孝直)、孔村炭素产业园,沿济菏高速公路重点布局机械装备、水泥建材、医药化工、食品加工四大产业集群,建设清洁能源、玛钢管件、炭素制品基地。玫瑰、东阿以现有产业为基础,重点扶持龙头企业,拉伸产业链条,拓展产业外延,逐步形成兼具地域特点和资源优势的特色产业区。围绕锦水、玫瑰、洪范一带,加快建设玫瑰湖湿地公园、龙冈梦幻谷、阿胶古城等重点项目,逐步打造中部生态休闲观光区。

二、全面推动产业升级,推动镇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一是各乡镇要科学规划,结合本地的产业现状、资源禀赋、区位优势等找准产业定位,明确主攻方向,有所为有所不为。在目前镇域经济分布现状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差异化发展、错位发展,打造特色产业,形成比较优势。二是加快淘汰消耗高、污染重的落后产能,加快传统优势产业改造提升。三是牢牢抓住我县清洁能源基地建设的大好契机,并以此为突破口,大力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我县镇域产业由低端向高端转变,走出一条经济效益好、资源浪费少、环境污染低、自身优势可以得到充分发挥的新路子。

三、积极构建服务体系,为实现镇域经济跨越发展提供强力的要素支撑。一方面,采取多形式多元化的投资方式,有计划有重点地建设一批产品研发、质量检测、电子商务、融资担保、现代物流、人才培训、技术推广、专业市场等公共服务平台。在重点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过程中,要在财政专项支持、用地指标安排、以及税费收取、信贷资金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另一方面,不断优化发展环境,牢固树立“助你成功,促我发展”的服务理念。建立完善市场准入体制机制,鼓励并吸引民间资本进入,为投资者创造一个良好宽松的创业环境,破解制约镇域经济发展的资金瓶颈。对于后续阶段的创业辅导、市场开拓、品牌培育、信贷融资、技术创新、税费减免、建设用地以及重点项目的建设要给予大力扶持和资金支持。

镇域经济范文篇4

关键词:淄博市;镇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镇域经济是区域经济的一个单元,是城市经济和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和决定着一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直接影响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在实现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大力发展镇域经济,对改善城乡二元结构,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推进镇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1.1推进镇域经济发展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选择

整合城乡资源、完善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产业发展都需要有一个连接点。作为城乡经济社会联系过渡地带的镇域,自然而然地就成为了这个连接点,并且具有得天独厚的特殊优势;镇域经济,本质上是农村综合经济,是以乡镇为单位的区域经济,它直接面向提高农民收入,提升农业效益,发展农村经济的“三农问题”;同时镇域经济还是联系城乡经济的枢纽,是乡村经济与城市经济的桥梁。因此,大力发展镇域经济是完善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切入点,也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1.2推进镇域经济发展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客观需要

从长期来看,要实现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单单依靠投资和出口是不行的,还必须依靠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同时拉动,稳步提高消费率,消费、投资、出口拉动的增长模式。扩大国内需求,增加国内需求来刺激经济增长,这是一个长期战略。大力促进镇域经济的发展,加快小城镇建设,不仅能拉动消费、扩大内需,同时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一方面,我国共有两万多个乡镇,乡镇不仅数量多,而且分布也比较分散,分布在我国各个城市的各个角落;另一方面,我国的乡镇规模都相对较小,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公共基础服务普遍较差,消费水平偏低,面对这样的条件,我国将来在投资、消费和需求等方面的发展都会有非常巨大的潜力。估算一下,如果一个乡镇平均吸纳5000余名农村剩余劳动力,那么全国就能吸纳1亿多名农村剩余劳动力;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也会有同步提升——约拉动投资需求3万亿元,同时居民消费需求也会增加2.4万亿元。

1.3推进镇域经济发展是改善民生的重要保障

改善民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是我们改革发展的根本目的。经过近几年政府的推动和财政投入,全国城乡居民医疗保险逐步实现了并轨,医保报销水平也有所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政策面向广大群众,但由于农民思想认识短浅、资金有限等原因,参保率依然不高,农村的社会保障水平和社会保障的覆盖率远远低于城市。以淄博市为例,今年来,在全国城乡居民养老、医疗保险日益完善的大背景下,淄博市的社会保障水平也有了大幅提升。但是目前淄博市还有很多乡镇基础设施建设依然非常落后,文化、卫生设施也面临不足等问题,村村通工程在很多乡镇还面临着很多困难和挑战。要解决这些问题,最根本的路径就是大力促进镇域经济的发展,积极发展工业,壮大服务业,充实地方财政收入,为公共财政向农村、向公共服务、向困难群众倾斜奠定基础。

2淄博市镇域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淄博市的镇域经济发展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也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比如产业布局分散、人才和技术短缺、融筹资难等问题。

2.1产业布局分散

淄博市作为一个资源依托型的老工业基地,在一定的区域空间内集聚了相当数量的石化、冶炼、建材、机电装备等行业的企业,但这类集聚大多是由于历史布局所形成的,仅仅是一定程度上的产业集中,还很难算得上是真正的产业集群。企业之间缺乏分工合作,产业关联度不高,产业结构趋于雷同,围绕大企业集团的配套协调能力不强,产业链短。自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发展迅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发展缺乏长远规划,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情况比比皆是,产业布局处于无序状态。以化工业为例,淄博市五区三县包括高新区,无一没有化工企业,最严重的是中心城区和临淄几乎每个乡镇都有化工企业。这种极端分散的企业布局,不仅造成招商引资等工作的同质竞争,也加大了环境污染的治理难度,造成土地浪费和企业生产成本的上升,成为产业升级的重要制约因素。淄博市城镇布局分散,各城镇自成体系,但是另一方面,组群式的分布布局难以形成经济发展的集聚效应,带动吸纳效应也不足。

2.2人才和技术短缺

据全国人口变动情况的抽样调查数据(2014年)显示,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21242万人,占总人口的15.5%,65周岁及以上人口13755万人,占总人口的10.1%。从城乡结构看,城镇常住人口7491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805万人,乡村常住人口61866万人,减少1095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54.77%。小城镇各行业技术档次普遍较低,技术短缺现象十分严重。一是高层次人才严重匮乏。由于乡镇各方面条件较差,工资水平低、相关福利差,并且周边的公共服务环境也与城区有很大差距,因此很难吸引到优秀人才。很多企业竭力提高待遇,经常到各大院校参加人才招聘,但很难找到合适的高层次人才。二是高技能人才偏少。高级工程师、专业技术人才数量偏少,很多大学生宁愿在城市拿3000元月薪做文员,也不愿下车间拿5000元月薪。三是年轻人偏少。很多大学毕业生都愿留在城市发展,不愿到乡镇企业就业,认为发展前景不好,个人进步空间小。同时,融资难筹资难也是淄博市镇域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资本是高度逐利的,也是高度流动的,一旦形势有变化,资金供给就很容易出现问题,特别是资金依赖型的增长模式容易受到冲击。镇域经济发展缺乏资金支持,而资金流向城市的问题却日益加剧。目前,个别城镇仅有一家农村信用社,别无其他银行。也有的镇上设有银行,但是只吸储,不放贷,而融资难、筹资难的问题也是阻碍镇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

3推动淄博市镇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3.1优化镇域发展环境

3.1.1科学规划、优化布局

加快小城镇建设对于推动镇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城镇化是衡量一个地区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增强城市辐射带动功能,依托成型的城市加快推进第三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比如文化、医疗、卫生、教育、金融、商务等功能区和现代服务业产业园区的规划建设,使得乡镇既有碧水蓝天的生态美,也有经济发展的生产美,还具备生活宜居的生活美。加快镇域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提升镇域综合服务水平。建立以绿化、垃圾处理、空气净化为主体的镇域生态环境体系,搞好环境绿化,建设生态乡镇。聚集财气、提升人气,繁荣城镇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以城镇建设助推新农村建设,为镇域经济发展提供长久支撑。

3.1.2把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结合起来

制定实施产业升级战略,并把产业升级上升为镇域经济发展的核心战略和首要战略,以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为总抓手,调整一、二、三次产业比重,统筹三次产业结构调整。通过产业结构升级、产品结构升级、技术升级、管理升级以及产业布局升级,建设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低、技术水平高、经济效益好的新型镇域经济城镇。第三产业在城镇建设中的发展潜力巨大,积极发展壮大第三产业,也会不断提高城市的发展水平。

3.2提升特色产业发展水平

3.2.1加速工业经济多元化进程

城镇的发展离不开城镇工业的发展,近年来,城镇工业发展在不断的探索中前行。现在的城镇工业发展,既要符合工业发展的自身规律,又要符合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一是发展优势产业集群,培育新兴主导产业。充分利用大企业资源,支持东岳集团、金诚石化、博汇集团等大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全面加快其下游产品和配套产业的开发,把优势的自然资源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资源。二是大力发展园区经济,推进产业集聚发展。组织综合力量对镇域经济发展的优势产业、优势品牌、优势企业进行深入分析,形成龙头项目带动、关联企业集聚、协作配套完善的区域型产业集聚中心。三是实施品牌扩张战略,发展总部经济。在陶瓷、医药、泵业等优势产业打造区域品牌,培育一批以地理标志、集体品牌、地域商号、地域龙头企业品牌等为载体的镇域品牌。

3.2.2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随着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整合农业资源为目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化模式。按照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的统一需求,扩大优质特色农产品和绿色食品、专用农产品、出口创汇农产品的生产规模,提升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水平,实现农业经济的增值增效。同时,推进人口管理制度改革,逐步为农民工建立在城市定居能享受城市居民待遇的过渡“平台”。创新城镇化资金保障机制,通过财税体制改革,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使政府的财力与公共服务事权相匹配。

作者:王颜红 单位:中共淄博市委党校

参考文献:

[1]孟鑫.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湖北镇域经济的发展模式与路径选择[J].中国集体经济,2015(28).

镇域经济范文篇5

经济新常态下,镇域经济发展必须综合考虑本地资源实际和环境承载力,实现当期可承受、长远可持续,兼顾产出效益与环境保护的发展。而推进供给侧改革可以实现镇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为其创新、协调、绿色发展提供新动力。1.1供给侧改革激发镇域经济创新活力。供给侧改革的实质就是通过创新形成新主体、培育新动力、发展新产业,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从而实现经济增长的动力由传统的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这就为县域经济和镇域经济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方向和动力。一方面,镇域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主战场,供给侧改革将强化市场的有效供给、增加消费者的消费选择,进而能够引导和扩大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消费需求的不断扩大将会带来投资需求的增加,因此,创新带来的消费与投资的扩张无疑会为镇域经济增长带来强劲动力。另一方面,供给侧改革带来的各种新兴市场主体,各种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的形成,“船小好调头”的镇域经济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将凸显,为其及时更新技术、调整产业结构、提供有效产品和服务供给带来新的发展机遇。1.2供给侧改革推进镇域经济协调发展。镇域发展不平衡是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长期性问题,如果不加以高度关注导致“木桶效应”更加明显,势必影响整个区域经济的繁荣与基层社会的和谐稳定。供给侧改革中“补短板”的任务能够为镇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带来强劲动力。具体来说,在供给侧改革推动下,一些镇域将着力自己的短板进行改善升级,一些镇域将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跨越发展的基础保障;一些镇域将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具有本地特色和资源禀赋优势的产业,结合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发展一批新业态、新经济,改造和升级生产模式;同时还将积极推动一些中心、重点城镇发挥区域中心作用,带动和促进周边乡镇发展,这必将营造镇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新局面。1.3供给侧改革促进镇域经济绿色崛起。大多镇域由于自身资源禀赋和先天条件有限,导致招商引资的企业多为一些产能落后的企业,这类企业一般存在高能耗污染较大的问题,对地区的生态环保有较大消极影响。供给侧改革中的“去产能”任务,就要求将这类企业作为主要淘汰目标,这将倒逼现有企业进行改变:要么被市场淘汰,要么必须加大环保投入或者生产流程的升级换代以减少对环境的消极影响,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同时,镇域在发展经济的时候对于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也会坚决说不,对绿色、高效的新兴产业将更加欢迎、出台更多优惠政策,这必将为镇域经济的绿色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2供给侧改革为镇域经济发展带来新挑战

供给侧改革在为镇域经济带来发展新动力的同时,也在产业转型升级、发展融资难度加大、管理科学化、政府治理能力提升等诸多方面为镇域经济发展带来系列挑战。2.1产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供给侧改革要求下,传统的发展体制和方式难以为继,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渐消退和生态环保压力的不断加大,生产要素规模扩张的优势也逐渐减弱,过多依赖低端产业、依赖低成本劳动力和依赖高资源环境消耗而获得发展的镇域经济必将面临产业转型升级的急迫需求,否则,不可避免的会面临财政收入、就业率、发展速度等方面的消极影响,如果不抓住机遇再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不充分利用资源禀赋再创比较优势,镇域发展极有可能在供给侧改革的调整中出现经济的“硬着陆”,原来的发展方式则可能成为镇域经济发展的“阿喀琉斯之踵”,这将为区域发展和基层社会的和谐稳定带来巨大隐患。2.2地方发展融资压力倍增。供给侧改革的一大任务是去杠杆。现阶段,我国经济的下行压力本已较大,镇域经济发展已面临诸多困难,而去杠杆的重点是要推进金融系统的市场化改革进度,避免政府对金融的过多的不必要管制。金融系统的市场化改革,必然对资金的使用效益、运转周期提出更高要求,这就给镇域经济发展带来更大的融资压力。一方面,这对实力弱小、发展较为缓慢的镇域经济主体无疑是“雪上加霜”,让他们在获取金融贷款和资金上的劣势凸显,融资更加困难,使得原本资金链就不充裕的镇域经济企业实体更是陷入了破产倒闭的危险境地。另一方面,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一些创新项目面临更大的融资压力,供给侧改革的去杠杆对金融和资金的监管将更加严格,在项目资金审批上必然更加谨慎和严苛,就难以及时有效把握住市场机遇,对镇域经济的增长也必然带来较大压力。2.3政府职能优化刻不容缓。政府作为制度政策的供给方,在供给侧改革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可以说,优化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治理能力提升问题是有效推进供给侧改革背后的核心问题。因此,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对各级政府的职能职责、管理水平都提出更高要求,作为管理镇域经济的基层政府更是面临诸多挑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能够有效增加镇域经济发展动力,为其在激发创新活力、推动协调全面发展、助推绿色崛起等方面带来更多发展机遇,同时也在产业转型升级、发展融资、政府职能转变等方面带来诸多挑战。把握机遇、培育后发优势、面对挑战实现转型跨越是镇域经济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是推进区域经济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李旭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我国区域产业结构升级问题研究[J].现代营销,2016(3):155-155.

[2]郁鹏,安树伟.以供给侧改革引领区域发展新常态[J].城市,2016(2):12-14.

镇域经济范文篇6

(一)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服务农村农业

一是深入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发放两项补贴款35.7万元,农民实际增收人平200元;二是继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加大农业引资力度。涧湖村西瓜种植面积700亩,我们借机于7月10日举办了首届涧湖西瓜节,扩大了涧湖西瓜的影响。隆平高科租赁稻田240亩,发展新型生态农业;三是搞好水利水系的疏浚工作,对联合垸、同福垸的杨丰撇洪渠,荷塘撇洪渠进行了清污疏通。

(二)城镇管理不断加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调整充实了城镇规模建设工作机构,推选有工作经验的人员充实了城镇建设班子,稳定了城镇管理队伍,重点项目和重点工程明确了专人专职。加大雷锋大道、星城大道的整治力度,拆除了两旁的乱搭、乱建建筑物和广告牌,成立清扫队伍,从根本上改变了脏、乱、差现象。增设路标和指示牌,解决了乱停乱靠现象。规范渣土管理,日夜巡逻,杜绝了渣土乱洒现象。完成规划修编工作,东马集镇的发展规划更加合理、科学。进一步完善了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更换雷锋大道沿线流泥井盖40余个,增设小垃圾站6处,疏通下水道1000余米。

(三)严格依法依规征拆,项目建设强力推进

重点工程及项目建设强力推进。我镇严格按照市人民政府60号令和县人民政府50号文件精神及有关征拆政策,采用耐心细致的工作方法,积极做好说服、解释工作,使重点工程建设顺利推进。省新闻出版局二期工程、鹏达物流、天宝公司、长沙高压开关厂已正式交地,佛山鸿基公司千亩回报地完成拆迁558亩,交地455.8亩,10月28日前可实现全部交地;黄金东路、银星大道工程建设进展顺利;拆迁户安置工作稳步进行,七峰安置小区已完成建设,拆迁户陆续搬入小区,桑梓、东马安置小区已全面启动建设。

(四)经济发展环境得到优化,经济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

转变政府职能,增强服务意识,对每一个重点工程、重点项目,安排专人负责,跟踪服务,急企业之所急,想企业之所想,时刻为引进项目、重点工程排忧解难,推行首问责任制、服务承诺制,转变干部工作作风。开展创建“平安星城”工作,为重点工程建设、招商引资保驾护航,搞好“十户联防”,在中岭村试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户长制”,取得较好效果,并在全镇进行了推广,优化了治安环境。在群众中广泛开展讲诚信明事理教育,采用文艺宣传,张贴标语,出宣传车,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对群众进行社会主义伦理道德、政治思想品德教育,建设纯朴民风,优化人文环境。

二、困扰镇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

今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镇深入贯彻落实上级党委、政府有关指示精神,全镇干群精诚团结,艰苦奋斗,我镇的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但是,在镇域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也要正视存在的困难,一是征拆资金严重不足,致使镇财政赤字增加,沉重的财政欠债,为镇域经济的继续发展留下了隐患;二是征拆资金到位不及时,严重影响了征拆交地的进度。

三、后段工作思路

我们将充分发挥我镇的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加快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致力于打造经济强镇,实现镇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一)、认清优势,着眼发展,准确定位

借助湖南融入泛珠三角,建设省会大长沙的契机,我们要充分认识我镇发展的优势,对我镇今后的经济发展有一个清醒、科学的认识,准确定位。我镇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优势是:一、区位优势。我镇滨临湘江,江堤长8.2公里,北接省会长沙,南接县城,处于省会扩张和县城延伸的必然区域。二、交通优势。连接长沙、望城的金星大道、雷锋大道穿镇而过,大部分处于我镇境内,星城大道、黄金大道东延线、站前路、城白路、新巷线横穿东西,市三环线、二环线在我镇经过且设有入口,长石铁路在我镇设车站,使我镇的交通网络初具城市雏形。三、良好的发展趋势。省新闻出版工业园、国家农业科技园、、富虹锌业有限公司、省原种猪场等大企业驻镇发展,势头强劲,广东佛山鸿基房产公司、市交警支队驾驶员培训中心、银太纺织集团、长沙高压开关厂、天宝公司等已完成征地拆迁,正在兴建之中,有意前来我镇投资兴业的项目络绎不绝,我镇的区位、交通优势和迅猛的发展势头,为我镇今后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今后的5—10年,我镇的发展定位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融入城区为目标,强力招商引资,加快工业发展;发展城郊型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加快城镇化进程,保持镇域经济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把我镇建设成工业发达,环境优美,服务优良,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城镇。这一定位的涵义是:在今后的五至十年内,我镇已初具城市规模,道路交通网络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完备,工业、商业、服务业成为我镇的主导产业,传统意义上的农业已不存在,农民已经消失,大部分农民转变为商人、产业工人和服务业人员,仅有的农业已实现产业化经营、工业化生产,走进星城,一座环境优美,工商业发达,人民安居乐业的新型现代化城镇矗立在眼前。

(二)、突出发展重点,实现镇域经济飞跃

1、盘活存量资产,突破发展资金瓶颈

通过初步估算,我镇现有闲置存量土地3800亩,闲置房产50余栋,总存量资产在1.5亿元以上,如果我们在盘活存量资产上下大力气,做好盘活文章,每年盘活2000万元,就能够突破资金瓶颈,基本上解决我镇发展的资金问题。一是要主动联系,重点招商,加快对月亮岛、拾比佰、洞庭公司等闲置用地的项目替代。二是对镇谷山林场、原谷山乡政府、镇机砖厂等镇有土地、房产进行招商开发,使之产生实际效益。三是动员和要求各村采取租赁、转让经营等形式,使各村的闲置村部、学校发挥效益。四是拍卖东马、涧湖、桑梓等重建地的存量土地,加快土地变现。

2、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坚持用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指导农业发展,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基本原则,坚持用现代工业理念发展农业,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借助国家农业科技园无公害粮菜基地的核心示范作用,以国家农业科技园为中心向周边幅射,发展城郊型农业,明确我镇农业的主导产业:一是无公害优质粮;二是花卉苗木;三是畜牧水产;四是无公害蔬菜、水果;五是农产品加工。引导优势和特色农产品向一园(国家农业科技园),一带(雷锋大道沿线示范带),一区(奶业发展小区),五基地(优质粮生产基地、花卉苗木基地、畜牧水产养殖基地、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农产品加工基地)集中,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壮大秀龙米业、省原种猪场等龙头企业,形成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专业化管理格局,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社区性集体经济组织,推广“农村科技合作社”网络模式,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加快发展有机生态农业,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

3、强化城镇集聚功能,推进城镇化进程。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突出重点,优先发展东马、灌子岭集镇,坚持城镇建设、市场建设、工业园区建设相结合,引导、鼓励各企业向东马集镇和灌子岭集镇集中,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有序流动和集聚,至2010年,东马和灌子岭集镇要发展成人口逾万人的生活设施齐全的新型集镇。完善集镇基础设施,不断提高集镇的综合功能,全镇城镇化率达50%以上。完成星城大道道路拓宽改造,实现东马、灌子岭集镇户户通自来水、有线电视,增大电力容量,兴建环卫设施,建立集镇社区组织,实行城镇管理模式。

4、拓展引资渠道,推进招商引资

创新招商方式,拓展引资渠道,发挥政府、企业和民间各方面的积极性,多渠道引进资金、项目、技术、管理和人才,尤其要注重引进沿海发达地区的资本和企业,充分利用省新闻出版集团、国家农业科技园的示范聚集效应招商引资,充分利用金星大道、雷锋大道的交通优势招商引资,充分利用近城临江的区位优势招商引资,充分利用融入省会长沙的号召作用招商引资,动员一切可以利用的人员、关系、手段招商引资。争取每年引进企业或项目5—10个,引进资金5—10亿元,对招商引资取得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加大向外“走出去”的步伐,积极发展劳务型经济和外向型经济,努力提高镇域经济的外向度和竞争力。

(三)、加强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

1、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以建设良好的体制环境、法制环境、信用环境和服务环境为目标,优化经济发展环境。调整村级区划,理顺镇村关系,强化镇对村的指导、协调作用,加强体制环境建设;坚持依法行政,推行政务公开,加强法制环境建设;培育诚实、信用民风,强化诚信教育,加强信用环境建设;主动服务,跟踪服务,推行服务承诺制,加强服务环境建设。依法查处“三乱”和各种侵权行为,依法打击各种侵商、扰商、袭商行为,为镇域经济发展创造宽松、文明、安全的社会环境和低成本投资环境。

2、继续深化各项改革。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防止向农民乱摊派、乱收费,引导土地经营权“依法、自愿、有偿”流转,采用转包、转让经营、租赁方式合理使用土地、开发土地,使土地发挥最大效益。把统筹城乡就业,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采取就地安置、劳务输出、鼓励创业等方式,解决失地农民和剩余劳力的安置就业,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按照精简、效能的原则,深化机构改革,并村减员,推进事业单位体制和机构改革,逐步降低镇财政供养系数。

3、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坚持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完善干部定期学习制度,加强对干部考核工作的组织领导,狠抓干部的作风建设,建立一支高效、勤奋、廉洁的镇干部队伍。加强村级干部队伍的培训、考核工作,依法配备、选举村级带头人,有针对性地培养一批村级后备干部,培养一批有头脑、有知识、有能力的经济能人充实到村干部队伍中。

4、加强对镇域经济的领导

把加快发展镇域经济摆到重要位置,镇党政一把手要将主要精力抓经济发展。成立镇域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制定促进镇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确定长期稳定的符合本镇实际的经济发展思路,定期研究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树立科学发展观,使镇域经济始终保持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四、对发展县乡(镇)域经济的想法和建议

1、坚持兴工强县,融城强县发展战略。

2、正确对待和处理工业兴县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镇域经济范文篇7

一、发展现状

今年1-8月份,全镇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亿元,同比增长58.1%;实现农业总产值亿元,同比增长10%,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元,同比增长28%;实现国税收入万元;实现地税收入万元,同比增长19%;全镇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同比增长35.2%,新上工业项目个。全市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工作现场会、全县群众工作现场会、全县重点项目现场会相继在我镇召开。

二、主要做法

1、立足优势,扩大工业项目总量。在做大做强传统柳编产业的同时,充分发挥与市县两个经济开发区相邻的区位优势,规划建设了工业集中区,集中区占地3000亩,其中一期占地600亩。依托镇工业集中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丰富工业门类,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目前已有10个项目落户集中区。同时积极盘活现有闲置存量土地,打破用地指标紧张的瓶颈制约,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今年1-8月份新上招商引资项目8个,计划总投资2.6亿元。在谈项目4个。大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为在建项目提供全方位服务,督促在建项目加快进度,确保早建成、早投产、早见效。

2、围绕特色,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按照“高产、优质、高效”和生产标准化、经营规模化、营销品牌化的要求,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大力支持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新创建有较强影响力的农产品品牌3个;突出优势畜产品规模养殖业发展。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水利设施建设。积极争取上级的投资项目,重点推进三沙河、综合治理,提高河道防汛能力,大力提升农业综合生产力。

3、加大投入,加快农村社区建设。继续实施农村安居工程,加快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步伐,用足用好土地增减挂政策。按照示范带动、典型引路、政策推动的原则,综合考虑基础条件、经济实力等因素,全镇新建住房面积累计达5.8万平方米。

4、关注民生,推进和谐社会发展。下大力气做好改善民生工作,让人民群众分享更多发展成果,体验更多和谐幸福。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大投入,新建幼儿园教学楼1座,目前已设计规划完毕;加快发展卫生事业,搞好新农合二次筹资工作,二次筹资到位率达到100%。规范提升村级卫生室建设。加强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建设,预防手足口、甲型流感等重大疫病流行。

三、存在问题

1、经济总量偏小,产业层次低,市场竞争力差,缺乏大项目、好项目,受土地因素制约,招商引资难度加大,工业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发展环境有待于进一步提升,农业结构调整需进一步加强,产业化水平不高。

2、个别干部群众思想跟不上镇党委、政府步伐,部分村班子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3、村级集体经济还比较薄弱。

4、基础设施欠帐大,城镇建设档次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几点建议

1、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思想的解放程度直接影响到镇域经济发展的快慢与成效。镇党委政府,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敢于解决、善于解决镇域经济发展中思想观念不适应的深层次问题。要敢闯敢干,善于创新,以思想的大解放,观念的大更新,促进镇域经济的大发展。

2、要全面提升农业综合效益。以特色为支撑、产业化经营为手段,加强规划和管理,建立健全产前、产中、产后较为完善的农业服务体系,着力改善品种、品质结构,推进品牌建设,形成规模经营优势和品牌优势。其次,以龙头企业为载体,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要继续采取优势扶持政策,重点从资金、技术、人才等大力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对农户的辐射带动作用,形成产供销一体化和利益共享的经营机制,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水平。

3、要发展壮大工业总量。要借鉴先进乡镇工业发展的好经验、好做法,全力培育壮大规模企业和支柱产业,走出工业立镇之路。在落实好已签约或在建的工业项目的基础上,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积极引导工业有序向园区聚集,构筑产业链,推动企业集群发展,使工业园区成为工业经济的重要载体和增长亮点。同时,加快产品结构调整优化,切实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发展动力和发展后劲,逐步走上规模扩张、产业升级、品牌带动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镇域经济范文篇8

xx镇位于始××东北部,是三国时期马、粮、草堆集之地,距县城12公里,东临本县澄江镇,南接本县太平镇,西邻本县太平镇,北靠南雄市的古市镇。

xx镇镇域总面积198平方公里,下辖18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镇区建成总面积0.93平方公里。户籍总人口39431人,外来人口1000多人。全镇有耕地46000亩,人均耕地1.21亩。

其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有:区位优越、交通便利,国道323线、省道s244线汇合处,镇内交通便利,浈江河贯穿中部。山林面积13350公顷,木材储积量401783立方米,有广东金叶第一镇美誉,是韶关市经济比较发达的乡镇之一。这些优势为正在发展中的xx经济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由于xx目前的落后环境又使xx经济处于徘徊不前的状况。

一、制约我镇经济发展的几个主要问题

目前xx镇新的经济增长点尚未迅速发展起来,还未从根本上摆脱贫困局面,以下几个较为突出的问题,严重地制约着xx镇经济的发展。

1、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xx镇地处丘陵,是长江支流和珠江支流的分界线,属于资源性缺水地区,镇区山区村地势较高,又无蓄水量较大的水库,群众的生产、生活用水问题十分严峻,严重的缺水成为制约我镇经济发展最大的天敌。

2、人均可耕土地面积少。我镇有人口39431人,而耕地面积只有46000多亩,人均可耕地面积少,迫于生计,镇里大部分青年都外出打工创业,留下来的都是年老体弱和小孩,成为典型的“留守镇”。

由于大量劳动力的流失,基本的农业生产难以为继,尤其是农忙时节劳动力更是捉襟见肘。同时镇工业正处于萌芽发展状态,大量有知识、有能力的年轻劳动力的流失又拖延了我镇工业发展的步伐。

3、经济结构不合理。以农业种植为主的结构未能实现根本调整,农业产业化的进展缓慢。xx镇的支柱产业:黄烟生产。黄烟是xx镇的主导产业,是xx农民的经济命脉。自2002年镇党委、政府提出打造“广东金叶第一镇”的目标以来,围绕这个目标,采取一系列的科技兴烟措施,切实加大坡地烟开发,稳步扩大种植面积,实现了“金叶第一镇”目标。历史最高总产量达7万多担,尤其是20*年,在遭受冰雹袭击的情况下,经过全力抗灾复产,烟叶收购仍然达到5.1万担,创下了历史新高,每年平均种烟面积保持在2.3万亩左右。‚制种:我镇以实现全省最大的“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和实现制种农户每亩增加总收入1000元以上两个目标。结合烟田纯净无杂谷,水利条件好的优势。20*年,首次引进了湖南郴州种子公司在坜坪和涝洲水两个村发展了近300亩的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平均亩产收入达到了1500元以上。实践证明,这是一项短平快的农业增收项目。2006年至今,此项产业已发展扩大到3000亩。今后将继续扩大制种产业,为农民增收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除此两项支柱产业外,其他农土特产品加工转化增值水平低,深加工比例不大,产品附加值低,初级农产品在市场销售中比例过大,效益较低。镇内企业多为小型民营企业,以本地农产品为主要原料的龙头企业实力不强、规模偏小,带动效应不明显。

二、制约我镇经济发展的根源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我们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表面上看,是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差距,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思想观念上的差距。深入剖析束缚我镇经济发展的原因,究其存在的根源主要有:

一是观念保守思想不够解放。目前,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问题,我们有些同志思想僵化,观念保守,教条主义、本本主义严重,按部就班,灵活性差。有的习惯于老方式、老办法想问题、办事情,看似依法办事、实是不办实事,看似坚持原则、实是因循守旧,看似服务发展、实是丧失机遇,看似对上负责、实是推卸责任。

二是“等、靠、要”思想严重。有些干部缺乏工作热情,求稳怕乱,上行下效,工作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有的认为在新形势下担子轻了,事少了,压力减轻了,工作自然好干了。也有的认为当前农村改革任务一项接一项,一件比一件难办,只好一味等上边定框框、出政策、给扶持,没有攻坚克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招数。在很多村镇干部思想认识中存在着新形势下农村工作无事可干和有事难干两个极端。

三是缺乏攻坚克难的勇气。一些干部在困难面前有为畏难情绪,怕负责任、怕担风险,以个人利害得失为标准,只要是对个人没明显好处、存在一定风险的事,不去办,不去做。面对错综复杂的问题,一些干部没有积极探索,大胆实践的勇气;没有敢于较真,敢于碰硬,不解决问题不罢休的气势;没有抓不出成效不放手,时刻做好打“攻坚战”,打“持久战”的思想。

三、加快我镇经济发展的几点对策

综观我镇经济的发展状况,要加快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很多,面临的困难也不少。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坚定信心,扬长避短,知难而进,找准定位、全力突破,力争实现经济较快增长。

1、要以始××被省政府批准为全国生态示范区为契机,积极整合旅游资源,迅速发展旅游产业。示范区的批准,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始兴的重视和支持,为xx加快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我们将在科学规划、统筹发展的基础上,着力打造以生态游和古迹游为重点的旅游产业。

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是一种资源,更是一种特殊的资源,xx镇风光秀丽,民风淳朴,可供开发的旅游资源丰富,尤其以恐龙化石景区和“四寨九岩”最为著名,计划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抓好恐龙化石景区和“四寨九岩”的旅游资源开发,抓好谭爷地墓地、坪山的仙人湖等景点的开发,增加旅游收入,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

2、xx“四寨九岩”景区开发:

“四寨九岩”位于xx镇东南面的远迳村与涝洲水村交界处,距镇区13公里,县城25公里,属典型丹霞地貌——由碎屑红岩、砾石岩和粉状沙页岩组成的红色岩石层。“四寨九岩”呈带状分布,长约3公里,以“古、奇、险、幽”著称。“四寨”即凉伞寨、马鞍寨、鸡婆寨、岩寨等古代利用奇险地形设立的易守难攻的山寨古堡。“九岩”即凉伞岩、大寨岩、小寨岩、打鼓岩、仙人洞、大哨岩、牛古屯、马鞍岩、水中岩等天然的大小岩洞。“四寨”雄伟壮观,地势险要,形状各异,各寨独径而上,都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瓶颈地段,寨顶有古代烽火台遗址。“九岩”为大小不等的山洞,大者可容纳400多人,小者可容150多人,有穿山而过者,亦有深入山腹者,还有水中半隐半露者,岩洞内清幽怪异,阴凉森严,千孔百洞。景区内另有一“龙潭”,潭深4米,潭面20多平方米,潭石有一5米高的瀑布直冲而下,并由一条长约500米的小河与凉伞寨水库相连,相传此乃名人出身之处。景区内林海涛涛,溪水潺潺,物种丰富。各个景点都含有传奇神话故事,其典型的丹霞地貌亦引起了省内外地貌专家的极大兴趣和广大游客的青睐。打造绿色xx,就是要维护好xx的青山绿水,不断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促进人与自然、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双赢”。我们要注重发掘这些资源,做好历史资料的搜集和宣传策划工作,为加快发展我镇旅游业打好基础。

3、要充分利用丰富的土地资源、人力资源和交通便利等优势,做好珠江三角地区产业转移承接工作。将省道公路沿线规划为工业园区和产业转移园区,通过改善投资软、硬环境,推进“工业绿灯”工程。大力推动以工业为主的招商引资工作,实施“回归工程”,建立在外经商、创业的xx人档案,经常沟通联系,积极引导他们回乡创业。充分发挥外出人员人面宽、信息广的优势,倡导每一个外出人员都为家乡招商引资建言献策、提供信息,营造浓厚的全民招商氛围。去年以来,我镇先后引进了两家投资超千万的项目,今后的发展势头将更加强劲,工业兴镇在我镇已经不再是一个神话。

4、要积极推进全民创业,优先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增加农产品附加值。通过教育引导、政策支持、创造环境、创新体制等手段来激活民间资本、发展民营经济,实现全民创业,要重点培育龙头企业,切实发挥“发展一个企业、致富一方百姓、激活一方经济”的龙头带动作用。

镇域经济范文篇9

县立足资源优势着力培植和发展特色产业,近几年来。先后涌现出一批具有较高市场占有率的企业,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镇依托当地丰富的牛羊皮资源,开展招商引资,以企兴农,发展镇域经济的做法,就是一个典型的事例。

一、做法

总人口3.7万人,镇现辖50个村。其中回民人口占到1/3耕地面积6万亩,2003年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7亿元,财政收入122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700元,地方性税收中,该镇羊皮收购加工业所占税收达到37%

收支矛盾突出,镇曾经是一个经济弱镇。经济总量少,曾经是该镇面临的主要困难,近几年来,工作中,长官镇党委、政府在这些问题上没有回避而是积极探索解决的办法,特别是发挥当地牛羊养殖业这一优势上做大文章。

一)引导促发展。

多年来当地农民一直有饲养牛羊的习惯,由于镇回民人口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并逐步发展了一批牛羊贩运加工专业户,近年来,该镇党委、政府抓住这一区域性特色产业,因势利导,把这一产业当作促进全镇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来抓,制定了优惠政策,对原来一部分有资金积累的贩运、宰杀大户,引导和扶持他办企业、上项目,为促进该项产业的快速发展,选派精兵强将成立专门班子,协调企业同各部门的关系,促进了企业快速健康发展。目前全镇已经有大型皮革制造企业、肉食冷藏企业、畜产品经销企业12处,年产值超3亿元,其中羊皮收购企业发展到9家,年羊皮经销量达到400万张。羊皮经销业的发展带动了全镇农户牲畜饲养量连年成倍增长,2003年饲养量达到30万只,仅养殖一项,农民年人均增收80元,现在养殖宰杀、分割、牛羊肉冷藏、牛羊肉、牛羊皮运输、加工的产业化格局已经形成,并正在迅速发展壮大。下一步该镇将扩建畜产品交易市场和新建占地面积3亩的畜产品经销小区,以满足该镇畜产品业不断发展的要求。

二)招商促跨越。

壮大基地的原则,该镇党委、政府按照培植龙头企业。立足当地优势,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工作中他采取“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靠上抓的原则把工作主要精力放在招商引资上。年月份,通过一收购大户同浙江金鑫皮革有限公司取得了联系,浙江客商对当地的条件很满意,为使该项目尽快开工建设,镇党委书记亲自抓该项目,为企业选址、办理证照、联系施工队,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在镇驻地建起了宁津诚鑫皮革厂,2003年该厂羊皮加工达到150万张,产值7000万元,今年该厂又计划投资600万元扩建羊皮加工项目,项目建成后年加工羊皮300万张,其年加工能力将消耗该镇羊皮收购量的70%可实现产值1.2亿元,年纳税将达到200万元,同时在县委有关领导及长官镇党委政府的努力下,该厂投资1800万元的羊皮深加工项目,也有望于年内开工建设,届时该企业年产值将突破3亿元,这一项目的实施将很快促进长官镇经济的跨越发展。

二、启示

发展经济的做法,镇立足当地优势。对全县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乡镇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好的思路,同时这一发展特色产业的路子对我最大的感触和体会是要真正发展当地经济,把产业做大做强,就必需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立足资源优势,理清发展思路,科学制定应对方案,最大限度的发展经济。

走产业化发展之路。

一)抓资源优势。

镇经济得到较快发展,近几年。一条重要的经验就是立足当地实际,充分利用和发挥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和人文环境优势,找到一条适合该镇特点的发展路子。对全县来讲,要认真分析自身优势和有利条件,要善于寻找和发挥这些优势和条件,使潜在优势变为现实优势,使个别优势变为群体优势,使单一优势变为综合优势,促进民营经济由小到大,由弱到强,要选准发展民营经济的切入点和突破口,着力发展壮大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象我县的五金加工业、地毯业、打火机业、木器业、柴胡店蔬菜生产等,都具有一定的产业优势和区位优势,充分发挥利用好这些优势,因地制宜的做大陪强,使其形成产业化发展专业化经营的格局,加快经济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抓项目建设。

之所以能够成为该镇一项优势产业,镇羊皮收购加工。关键是狠抓了项目建设,正是该镇12处畜产品收购加工冷藏企业的建设带动了全镇经济的发展。项目是加快发展的载体,经济增长的命脉,因此,工作中我要始终坚持把项目工作作为加快发展的重中之重来抓,切实加大谋划和建设力度,不断增加固定资产投入,使传统产业的主导产品逐步实现从单一型向多元化、从初加工向精深加工、从底附加值向高附加值的转变,形成高新技术和传统产业结合,资源与生产能力配套的工业格局。

走经济跨越发展之路。

三)抓招商引资。

其充分发挥了羊皮经销业这一地方产业优势,镇经济的快速发展。引进了一个年产值过亿元的诚鑫皮革厂,这一事例更鲜明的告诉我招商引资工作并不是千难万难,其关键在于工作中是否注重发掘和利用自身优势,去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县经济虽然欠发达,但在招商引资方面也有诸多相对优势,一是资源性优势,县的自然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相对较为丰富,价格较为低廉。二是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县拥有大批闲置劳动力,这为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如打火机业、木器加工业等提供了条件。三是招商引资领域比较宽泛,基础设施、农产品深加工等行业都有待投资开发。四是招商引资有很大的产业优势,象我县的木器加工业、地毯业、玻璃器皿业、打火机业等在市场上占有很大的份额,并且都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充分发挥这些优势,千方百计把客商引进来,使客商把企业建起来,最终目的长官镇通过一羊皮经销大户引进诚鑫皮革厂的事例,更有力的证明了招商引资上有自己的优势,关键是要认真去发掘和利用好这些优势。

镇域经济范文篇10

xx镇位于始××东北部,是三国时期马、粮、草堆集之地,距县城12公里,东临本县澄江镇,南接本县太平镇,西邻本县太平镇,北靠南雄市的古市镇。

xx镇镇域总面积198平方公里,下辖18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镇区建成总面积0.93平方公里。户籍总人口39431人,外来人口1000多人。全镇有耕地46000亩,人均耕地1.21亩。

其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有:区位优越、交通便利,国道323线、省道s244线汇合处,镇内交通便利,浈江河贯穿中部。山林面积13350公顷,木材储积量401783立方米,有广东金叶第一镇美誉,是韶关市经济比较发达的乡镇之一。这些优势为正在发展中的xx经济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由于xx目前的落后环境又使xx经济处于徘徊不前的状况。

一、制约我镇经济发展的几个主要问题

目前xx镇新的经济增长点尚未迅速发展起来,还未从根本上摆脱贫困局面,以下几个较为突出的问题,严重地制约着xx镇经济的发展。

1、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xx镇地处丘陵,是长江支流和珠江支流的分界线,属于资源性缺水地区,镇区山区村地势较高,又无蓄水量较大的水库,群众的生产、生活用水问题十分严峻,严重的缺水成为制约我镇经济发展最大的天敌。

2、人均可耕土地面积少。我镇有人口39431人,而耕地面积只有46000多亩,人均可耕地面积少,迫于生计,镇里大部分青年都外出打工创业,留下来的都是年老体弱和小孩,成为典型的“留守镇”。

由于大量劳动力的流失,基本的农业生产难以为继,尤其是农忙时节劳动力更是捉襟见肘。同时镇工业正处于萌芽发展状态,大量有知识、有能力的年轻劳动力的流失又拖延了我镇工业发展的步伐。

3、经济结构不合理。以农业种植为主的结构未能实现根本调整,农业产业化的进展缓慢。xx镇的支柱产业:黄烟生产。黄烟是xx镇的主导产业,是xx农民的经济命脉。自2002年镇党委、政府提出打造“广东金叶第一镇”的目标以来,围绕这个目标,采取一系列的科技兴烟措施,切实加大坡地烟开发,稳步扩大种植面积,实现了“金叶第一镇”目标。历史最高总产量达7万多担,尤其是2005年,在遭受冰雹袭击的情况下,经过全力抗灾复产,烟叶收购仍然达到5.1万担,创下了历史新高,每年平均种烟面积保持在2.3万亩左右。‚制种:我镇以实现全省最大的“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和实现制种农户每亩增加总收入1000元以上两个目标。结合烟田纯净无杂谷,水利条件好的优势。2005年,首次引进了湖南郴州种子公司在坜坪和涝洲水两个村发展了近300亩的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平均亩产收入达到了1500元以上。实践证明,这是一项短平快的农业增收项目。2006年至今,此项产业已发展扩大到3000亩。今后将继续扩大制种产业,为农民增收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除此两项支柱产业外,其他农土特产品加工转化增值水平低,深加工比例不大,产品附加值低,初级农产品在市场销售中比例过大,效益较低。镇内企业多为小型民营企业,以本地农产品为主要原料的龙头企业实力不强、规模偏小,带动效应不明显。

二、制约我镇经济发展的根源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我们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表面上看,是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差距,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思想观念上的差距。深入剖析束缚我镇经济发展的原因,究其存在的根源主要有:

一是观念保守思想不够解放。目前,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问题,我们有些同志思想僵化,观念保守,教条主义、本本主义严重,按部就班,灵活性差。有的习惯于老方式、老办法想问题、办事情,看似依法办事、实是不办实事,看似坚持原则、实是因循守旧,看似服务发展、实是丧失机遇,看似对上负责、实是推卸责任。

二是“等、靠、要”思想严重。有些干部缺乏工作热情,求稳怕乱,上行下效,工作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有的认为在新形势下担子轻了,事少了,压力减轻了,工作自然好干了。也有的认为当前农村改革任务一项接一项,一件比一件难办,只好一味等上边定框框、出政策、给扶持,没有攻坚克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招数。在很多村镇干部思想认识中存在着新形势下农村工作无事可干和有事难干两个极端。

三是缺乏攻坚克难的勇气。一些干部在困难面前有为畏难情绪,怕负责任、怕担风险,以个人利害得失为标准,只要是对个人没明显好处、存在一定风险的事,不去办,不去做。面对错综复杂的问题,一些干部没有积极探索,大胆实践的勇气;没有敢于较真,敢于碰硬,不解决问题不罢休的气势;没有抓不出成效不放手,时刻做好打“攻坚战”,打“持久战”的思想。

三、加快我镇经济发展的几点对策

综观我镇经济的发展状况,要加快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很多,面临的困难也不少。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坚定信心,扬长避短,知难而进,找准定位、全力突破,力争实现经济较快增长。

1、要以始××被省政府批准为全国生态示范区为契机,积极整合旅游资源,迅速发展旅游产业。示范区的批准,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始兴的重视和支持,为xx加快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我们将在科学规划、统筹发展的基础上,着力打造以生态游和古迹游为重点的旅游产业。

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是一种资源,更是一种特殊的资源,xx镇风光秀丽,民风淳朴,可供开发的旅游资源丰富,尤其以恐龙化石景区和“四寨九岩”最为著名,计划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抓好恐龙化石景区和“四寨九岩”的旅游资源开发,抓好谭爷地墓地、坪山的仙人湖等景点的开发,增加旅游收入,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

2、xx“四寨九岩”景区开发:

“四寨九岩”位于xx镇东南面的远迳村与涝洲水村交界处,距镇区13公里,县城25公里,属典型丹霞地貌——由碎屑红岩、砾石岩和粉状沙页岩组成的红色岩石层。“四寨九岩”呈带状分布,长约3公里,以“古、奇、险、幽”著称。“四寨”即凉伞寨、马鞍寨、鸡婆寨、岩寨等古代利用奇险地形设立的易守难攻的山寨古堡。“九岩”即凉伞岩、大寨岩、小寨岩、打鼓岩、仙人洞、大哨岩、牛古屯、马鞍岩、水中岩等天然的大小岩洞。“四寨”雄伟壮观,地势险要,形状各异,各寨独径而上,都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瓶颈地段,寨顶有古代烽火台遗址。“九岩”为大小不等的山洞,大者可容纳400多人,小者可容150多人,有穿山而过者,亦有深入山腹者,还有水中半隐半露者,岩洞内清幽怪异,阴凉森严,千孔百洞。景区内另有一“龙潭”,潭深4米,潭面20多平方米,潭石有一5米高的瀑布直冲而下,并由一条长约500米的小河与凉伞寨水库相连,相传此乃名人出身之处。景区内林海涛涛,溪水潺潺,物种丰富。各个景点都含有传奇神话故事,其典型的丹霞地貌亦引起了省内外地貌专家的极大兴趣和广大游客的青睐。打造绿色xx,就是要维护好xx的青山绿水,不断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促进人与自然、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双赢”。我们要注重发掘这些资源,做好历史资料的搜集和宣传策划工作,为加快发展我镇旅游业打好基础。

3、要充分利用丰富的土地资源、人力资源和交通便利等优势,做好珠江三角地区产业转移承接工作。将省道公路沿线规划为工业园区和产业转移园区,通过改善投资软、硬环境,推进“工业绿灯”工程。大力推动以工业为主的招商引资工作,实施“回归工程”,建立在外经商、创业的xx人档案,经常沟通联系,积极引导他们回乡创业。充分发挥外出人员人面宽、信息广的优势,倡导每一个外出人员都为家乡招商引资建言献策、提供信息,营造浓厚的全民招商氛围。去年以来,我镇先后引进了两家投资超千万的项目,今后的发展势头将更加强劲,工业兴镇在我镇已经不再是一个神话。

4、要积极推进全民创业,优先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增加农产品附加值。通过教育引导、政策支持、创造环境、创新体制等手段来激活民间资本、发展民营经济,实现全民创业,要重点培育龙头企业,切实发挥“发展一个企业、致富一方百姓、激活一方经济”的龙头带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