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发展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6 08:34:59

振兴发展

振兴发展范文篇1

关键词:精准扶贫;全面脱贫;乡村振兴;发展路径

近年来,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农村脱贫扶贫及乡村经济发展的问题,积极化解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全力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济发展短板,大力实施精准扶贫方略和乡村振兴战略。两大战略方针实施以来,云南省在脱贫攻坚工作中表现突出:一方面,贫困山区及落后乡村绝对贫困人口数量、贫困发生率、返贫率大幅降低;另一方面,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不断完善、乡村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依托乡村振兴发展,乡村产业发展稳定性、持续性得以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多样化、品牌化,城乡人居环境得到有效治理。为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必须理清扶贫攻坚工作思路,不断总结扶贫减贫有益经验,统筹长短结合的乡村振兴发展联动机制。

一、精准扶贫提出的背景和举措

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过程中,脱贫攻坚工作任务艰巨而繁重。在当前形势下,农村扶贫已由粗放式向精准式转变,帮扶重点更倾向于扶贫对象的切实生活需求。精准扶贫强调统筹兼顾优化地方政府各项脱贫帮扶资源,实行脱贫对象的精准跟踪管理,确保帮扶工作精准落实到位。精准扶贫是新时期党和政府脱贫攻坚工作中始终坚持的重点对策,也是帮助广大农民群众早日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

(一)精准扶贫思想的提出

2013年11月,首次提出“精准扶贫”这一概念,后来又多次在重要指示中进一步阐述和完善了精准扶贫的基本内涵和战略意义,并最终由理论到实践形成具有完整体系的精准扶贫重要论述思想。精准扶贫为我国决胜脱贫攻坚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是指引脱贫攻坚战役取得胜利的行动指南,是在扶贫攻坚实践中提炼出的良好经验和智慧结晶。相对于依靠区域整体发展脱贫的传统扶贫模式,精准扶贫是更具有减贫效用的针对性较强的脱贫扶贫政策。精准扶贫聚焦经济发展严重滞后的农村贫困地区与贫富差距过大的农村贫困人群,着眼解决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下导致的绝对贫困问题。

(二)精准扶贫的工作举措

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役,精准扶贫方略制定出多项具体工作举措:第一,精确帮扶到村到户,坚持因户施策,对户帮扶;第二,精确管理农户信息,实行动态追踪,稳定脱贫;第三,全面释放政策能量,构建产业、教育、生态等全方位扶贫体系;第四,合理配置社会扶贫资源,提高扶贫工作效率;第五,精准推进帮扶力度,提升贫困治理能力等等。精准扶贫战略对于改善贫困地区人民生活条件,有效解决“三农”问题,优化贫困地区发展格局具有重要的实施意义。

二、精准扶贫视野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

为实现农村社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必须积极探索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二者衔接发展的长效机制,以巩固脱贫攻坚取得的良好成果。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都基于中国目前经济社会贫富差距过大,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的社会现实背景而提出,两大战略的最终目标均是为了维护和保障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及实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一)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相辅相成,共同推进

精准扶贫方略是党的十八大针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贫困问题做出的重大战略安排,关键在通过精准分类管理,因地制宜施策,促进农村贫困人口全面脱贫。乡村振兴是党的综合分析历史发展规律和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现实背景做出的重要战略部署,旨在通过一些列政策扶持和帮扶措施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两项战略的实施是一个相互支撑和协调并进的发展过程。精准扶贫重点是脱贫致富,解决农民生存问题;乡村振兴侧重是持续治贫,解决农村发展问题。一方面,精准扶贫能激发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内在动力有助于乡村振兴发展;另一方面,乡村振兴带来的产业发展能为贫困农民创造生活财富,使其脱离贫困。两大战略的实施,将切实攻克我国农村绝对贫困问题,促进乡村产业升级,巩固乡村社会治理体系,最终实现农村全面脱贫,乡村产业兴旺和农民生活富裕的新时代乡村发展目标。

(二)乡村振兴能够巩固精准扶贫成果

精准扶贫是从贫困户具体致贫因素出发,采取因地制宜的帮扶措施,帮助农户脱贫的阶段性扶贫政策。乡村振兴则是注重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整体提升,运用一系列政策引导,实现乡村振兴发展的持续性战略安排。乡村振兴战略涉及农村经济高效发展,乡村治理有序进行,乡风文化传承发扬,生态文明合理建设等诸多领域,战略范围更为深远和广泛。乡村振兴是巩固精准扶贫成果防止返贫的重要手段,也是为农业农村提供发展活力的有效手段。通过乡村振兴中的产业扶持、教育培训、文化引领、乡村治理等措施,真正形成新时代乡村发展的良好局面。乡村振兴能够消除城乡发展之间的鸿沟,从根源上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实现城乡经济共同发展,确保精准扶贫成果的长效性。以乡村产业发展为振兴动力,以贫困农民为发展主体,以创新创业为致富手段,让农民积极参与到乡村振兴发展过程中,实现农民稳定脱贫。

(三)乡村振兴促进全面脱贫目标的实现

消除贫困是人类社会发展中一个永恒不变的课题,但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役并不意味着彻底终结贫困现象。随着脱贫攻坚中绝对贫困的消除,我国的贫困问题将转变为更为复杂的多维度相对贫困。针对新的贫困问题,必须寻找一条标本兼治的乡村振兴发展道路。首先,大力发展乡村产业,积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保障乡村居民持续增收,防止返贫现象,缓解相对贫困问题。其次,有效治理乡村生态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美丽乡村,提升乡村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最后,通过乡村振兴发展,逐渐缩短城乡经济发展差距,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有效解决城乡贫富差距问题,最终实现农村全面脱贫目标的实现。乡村振兴是助推脱贫攻坚成果纵深发展的有效路径,也是巩固可持续脱贫的重要手段,在建设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四)乡村振兴培育乡村经济发展新动能

乡村振兴战略助力财政、金融、税收等各方面政策向乡村倾斜,诸多财政扶持乡村落地生根,刺激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到乡村振兴发展中来,为乡村振兴提供多种业态良性竞争的发展环境。乡村振兴促使农村产业结构升级改造,科技创新元素自然融入到乡村产业、乡土文化、生态文明等各个方面。在新的历史时期,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规划,科学发展乡村区位优势产业,优化配配置农村生产要素资源,促进农村居民稳定增收致富,是解决当前社会矛盾的根本途径,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

三、精准扶贫视野下德宏州乡村振兴发展路径

德宏州坐落于我国西南边陲,位于云南省西部,与缅甸接壤,全州边境线长达500多公里,是我国距印度洋最近的陆地口岸,也是我国通往南亚东南亚经济大走廊的重要支点。德宏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混合聚居,其中世居的几种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大多散居于山区之中,贫困问题较为严重。特殊的地理自然环境和民族文化因素导致了德宏州山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落后贫困的典型特征。基于精准扶贫背景下,德宏州政府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大力推进少数民族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为保证扶贫成果的进一步巩固,德宏州依托自身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区位优势,积极探索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路径。

(一)培育区域性特色产业,打造乡村产业体系

德宏州由云贵高原西部横断山脉南延部分与高黎贡山西部延伸山脉组成,为典型的低纬高原地貌,且亚热带山原季风气候特征比较明显,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温差不大,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具有适宜山区农业产业发展的自然气候条件。除此之外,德宏州境内生物资源丰富多样,素有“植物王国”的美称。特有的地理气候条件以及自然资源优势为德宏州培育区域性特色农业产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提高生态农业发展水平,实现规模化生产。乡村振兴发展,农业振兴是根本,而农业经济发展规模受农业产业体系化程度影响较为明显。为实现农业产业振兴,德宏州认真坚持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产业,积极构建农业产业集群,实现规模化生产。相对于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生态农业具有附加价值高、环境污染小、可持续性好等优点,因此,乡村农业振兴应重点发展生态农业产业。德宏州近年来在各乡镇中积极推广设施农业、循环农业、农业机械化、农业标准化、病虫害绿色防控等生态农业实用技术,以提高农业资源的合理开发与生态环境有效保护,并已建成多个具有良好带动效应的生态农业产业示范区。例如位于遮放镇允午村的遮放贡米基地,传承着象耕时代“遮放贡”的种植历史经验,在古老“遮放贡毫”品种基础上培育出新的贡米品种,其米粒颗大细长,色泽晶莹如玉,米饭香软可口,遮放贡米因此声名远播。再如风平镇坝么村利用村内水稻田坝,在植稻季节放养生态活鱼,形成绿色生态基塘养殖模式,生态稻花鱼肉质紧实,口感鲜嫩,市场价值较高。为保证农业产业效应,必须打破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零散分布的农业产业布局,德宏州在农业产业连片布局规划中,充分考虑山区与坝区互补,农户与基地合作,连片种养殖发展。例如德宏州小粒咖啡、澳洲坚果种植面积现居全国第一,种植技术已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两大产业已成为德宏州农业支柱产业。2.突出区域独有产业资源,形成特色化产业。德宏州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及气候条件,特色农产品极为丰富,例如高山蔬菜、热带水果、生态茶叶、珍贵香料、有机坚果等等。随着云南省开发开放试验区、自由贸易区建设机遇的到来,德宏州在整合粮食、蔗糖、茶叶、橡胶、畜牧等传统农业产业生产基础上,筛选出最具德宏优势和特色的7个农业产业:咖啡、坚果、核桃、柠檬、竹子、油茶、番麻,重点扶持开发。德宏州开始加大产业资源对外宣传力度,利用热播媒体积极推介区域内特有农业产品及少数民族乡土文化,形成了一批具有品牌效应的特色产业。例如德宏后谷小粒咖啡曾被外交部长称赞为“世界上品质最好的咖啡”,盈江丽薯、遮放贡米、澳洲坚果等特色产品也成为了广大消费者追捧的热卖产品。德宏州在特色产业发展中积极依托区域内独有产业资源,以精准扶贫为抓手,以乡村振兴为路径,找准产业发展目标,拓宽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规模。例如五岔路乡景颇族村寨弯丹村被称为“弯丹牛之乡”,弯丹牛为德宏州内品质优良的养殖肉牛种类,因养殖地弯丹村而得名。为解决当地少数民族养殖条件落后及养殖规模零散的情况,扶贫工作组多次聘请养殖专家到村传授养殖技术,并积极投建养殖基地,为当地少数民族脱贫致富找到一条特色产业发展之路。

(二)整合乡村优势资源,开发乡村经济新模式

精准扶贫视野下大力推进乡村振兴,要求乡村发展要以绿色生态理念为引领,整合乡村优势资源,走乡村产业融合发展道路,不断开发乡村经济新模式,实现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德宏州因其宜居秀美的自然生态环境,风景迷人的乡村边寨风光,绚丽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在乡村振兴发展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乡村产业资源。在有效推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中,德宏州积极开发乡村田园生态旅游、少数民族文化、乡村电子商务等新型产业模式。1.依托乡村田园生态,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德宏州境内自然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业发展历史由来已久,但传统旅游产业模式比较单一。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德宏州依托乡村田园生态,积极推进乡村田园生态旅游产业,构建乡村经济发展的创新方式,形成“田园生态+旅游”的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思路。在乡村旅游产业中将田园生态、休闲养生、边境文化、乡村旅游等资源捆绑发展,构建出具有边境特色的乡村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模式。例如芒市田园生态旅游示范村回贤古寨,在开发乡村旅游资源过程中辅以乡村有机农产品种植、花卉盆景栽培、农副产品销售、乡村民宿开发等,以立体化乡村旅游产业结构带动村寨经济全方位发展,成功开拓田园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空间。再如以德宏州世居主体少数民族傣族文化为底蕴开发的“七星傣寨”乡村旅游示范区,以芒市镇芒满、芒晃、芒杏、偏窝、勐目、芒国、田头七个傣族村寨统筹建设具有傣族特色文化的旅游综合区。利用各村寨民居特有民族文化及独有乡村风貌,打造一村一特色,一寨一主题。以傣族农耕美食文化、生态休闲野趣、傣族民俗体验等旅游主题活动吸引了州内外大批游客前往观光,已成为德宏州乡村民族特色文化旅游的亮点品牌,对周边村寨的经济发展具有良好的辐射作用。2.传承民族技艺,发展文化产业。德宏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地,各民族在社会文化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凝结历史印迹及人民智慧的民族技艺,但由于民族传统文化工艺产业发展的局限性,部分民族技艺濒临失传的危险境地。在乡村振兴发展中,德宏州充分利用乡村民族产业保护措施,积极传承和发扬少数民族文化工艺,将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工艺产品广泛传播,形成具有边疆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的文化产业群。例如盈江万象王国通过传承和发扬盈江当地傣族人民精湛的竹编技艺,将传统竹编工艺与现代装饰艺术完美结合,在原有竹编生活用品及竹编产品的基础上研发出竹编家居装饰、竹编景观造型等各类具有民族风情的竹编工艺产品。又如三台山乡利用当地德昂族居民世代相传的酸茶制作工艺,重兴酸茶产业。作为茶中珍品的德昂酸茶,其制作工序及技艺是历经世代德昂族代代相传而袭,且已经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具有较高的民族文化价值。三台山乡在德昂族文化体验区详细展示了德昂酸茶“晒、凉、炒、揉、烘”的精细制作程序,对德昂族文化与酸茶技艺传承起到积极作用。各种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在实现乡村产业经济效益的同时,都无形之中传承和发扬了民族文化技艺,对民族文化发展具有深远意义。3.利用“互联网+”模式,推广乡村电商平台。在全面贯彻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两大战略部署要求下,德宏州各级政府结合州内乡村发展实情,围绕德宏乡村产业布局,以实施国家电子商务乡村综合示范项目为抓手,积极构建全州各县市层级联动的乡村电子商务运营平台。在推广乡村电商平台中,不断完善乡村基础流通设施建设,构建乡村电商供应链完整体系,加大乡村电子商务运营管理培训力度,提升乡村电商公共服务体系质量。借助“互联网+”电商平台,德宏州生态环保、绿色健康、新鲜优质的农特产品纷纷走出大山,成为电商平台中热销的产品,乡村农户直接增收受益。下一步,德宏州将整州推进城乡互动发展、城乡双向流通的电子商务服务渠道,以发挥电子商务在扶贫攻坚中的作用,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提供全新引擎。

(三)加强扶持政策倾斜,助力乡村经济多业态发展

近年来,德宏州立足乡村振兴发展,聚焦脱贫薄弱区域,加大财政金融扶持力度,优化配置扶贫项目资金,推进金融惠民服务政策,积极促进乡村经济协调发展。确保贫困山区、落后乡村经济发展的帮扶政策的有效落实,采取一系列加强贫困山区和贫困乡村建设的重大措施,在项目资金、人才引进、金融税收等方面向贫困区域倾斜,努力发展贫困落后地区经济,千方百计地增加贫困乡村居民收入。落实金融扶持贷款、乡村用地用电等政策措施,鼓励在城务工农民、创业企业家、科技人员等返乡创业,助力乡村经济业态发展。通过优惠扶持政策吸引广大投资者偏向乡村产业发展,为乡村经济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坚持精准扶贫,加快推挤乡村振兴发展是党和国家着眼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局势,顺应广大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为保证脱贫攻坚工作成果的进一步延续,必须依托相关产业资源和区位优势,积极实施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助推乡村居民脱贫致富。

参考文献:

[1]李杰.基于精准扶贫的背景下对乡村振兴发展路径探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1(12):151-152.

[2]代承霞.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衔接路径[J].乡村科技,2020(17):15-16+18.

[3]李小佳.以精准扶贫为动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J].智库时代,2019(51):16-17.

[4]杨勇,李士燃,杨春宇.从精准扶贫到乡村振兴:逻辑与路径[J].蚌埠学院学报,2019,8(06):81-85.

振兴发展范文篇2

关键词:发展任务;金融服务;乡村振兴;乡村经济体;金融政策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要加强金融服务的创新和服务力度,避免出现由实向虚演变,在把控风险的前提下,提高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发展的水平与能力”,此外,党中央报告和历年中央一号文件都对乡村振兴战略进行强调和重点部署,可见乡村振兴发展是国之重策,金融服务作为现时经济发展的核心所在,而乡村振兴战略明确提出要健全适合乡村特点的金融服务体制,提升对乡村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与薄弱环节的金融资源支持,更好的满足乡村振兴多样化的金融服务需求,所以,金融服务对于乡村振兴、发展乡村经济上应起到关键助推器的作用。

1乡村振兴战略的任务所在

按照党和国家的政策指示,地方区域在实施乡村战略发展时应从工作重点和任务所在出发,有的放矢,简单来说有以下几点。

1.1培育乡村产业

培育乡村产业从而带动乡村经济新动能,主要应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一是加快对乡村产业的升级转型,塑造绿色健康的乡村产品,提升产出产品的质量,优化乡村经济产业机构;二是加快乡村现代化程度,加速设立现代乡村经济体生产,利用科技、设备、管理提升经济体发展水平;三是推动乡村一二三产业的相互融合发展,整合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乡村生产全过程一体化。

1.2打造生态乡村宜居新风貌

乡村经济发展应坚持绿色发展导向,建设生态稳定、宜居的美丽乡村,统筹乡村山水林田整体治理,落实乡村生态环境建设,发展生产产品,走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乡村经济发展道路,提升乡村生活质量,提升乡村村民生活的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扎实落实民生工程要求。

1.3塑造生活富裕新乡村

乡村振兴战略要求重点为乡村生活达到富裕水平,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提升乡村就业创业环境,通过乡村经济体发展来拓宽农民的收入渠道,深入实施精准脱贫,加大脱贫力度,通过发展乡村经济体产业链模式,提升乡村家庭经营收入,最终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1.4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灵活所在,内含着丰富的文化深度,对乡村振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乡风文明影响着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更是乡村经济体发展的重要精神后盾,乡风文明要与乡村经济体发展结合起来,更要与乡村振兴战略结合起来,相互促进,才能激活乡村振兴的前进,营造乡村发展新气象。1.5搭建乡村有效治理的新体系乡村治、百姓安、国家稳。乡村社会是国家治理体系中最基本也是最薄弱的环节,乡村治理的效果直接影响着乡村社会的稳定性,影响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繁荣发展,有效治理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而乡村经济的发展又对乡村治理有推动作用,故建立健全乡村自治、法制、德制的治理体系,也需要乡村经济基础,二者互为作用,互为平安乡村、和谐乡村的基础。

2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发展的问题

在乡村振兴战略不断实施推进的背景下,国内金融行业注定进行服务创新,项下布局机构,优化授信审批、提高流程效率等一系列方法提升对乡村战略实施的支持。但在发展现状中仍存在系列问题和困难,需进一步进行解决。

2.1乡村经济主体在经营中存在规范性、担保能力、抗风险能力等问题

乡村振兴战略扶持乡村经济主体特别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但金融业在对此类经济主体发展提供服务仍存在着较多的制约。首先是经济主体的规范性欠缺,大部分经济主体属于发展初期,经营证件手续办理完善性较弱,且家族企业的经营模式较为普遍,在对经营主体的管理方面有着先天不足,如财务报表记账管理、税务处理、管理人员设置等问题,使得金融机构在对经营主体的经营实力的审核及判断上难以到达准确有效;其次是经济主体为自身提供担保的能力不足,乡村经济主体在发展初期规模往往不大,且缺少抵质押担保物,未能对应金融机构授信审批的要求;再次是乡村经济主体经营行业较多的为农业,其生产经营容易被气候、季节这些不确定因素影响,且在核心技术的掌握上竞争力不强,经营风险性较高,金融机构在提供金融服务时常因乡村经济主体信用风险高和缺少相应的风险分担机制而未能全力以赴。

2.2“两权”担保推进进程受限

对于乡村经济体的担保能力欠缺问题,通过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进行抵押担保,是对担保能力问题的破解与创新,可有效提升金融服务乡村经济体的深度,但仍存在几个方面问题,制约着金融机构开展业务服务。第一是对“两权”的抵押登记手续较难,对“两权”的确权工作流程较多、程序复杂、耗时长,部分区域对于“两权”确立的整体推进速度仍需进一步提升,故在对“两权”提升担保能力方面的工作仍存在较大难度;第二是对于“两权”价值评估方面,尚未有较为公允、独立的第三方评估机构或是评估体系,并且在土地流转程度以及地上物的问题上,较大的影响土地的评估统一标准,导致土地的抵押价值公允性不高;第三是“两权”处置难度大,针对“两权”所做的抵押担保在交易市场上变现空间较小,加上乡村农户固守物业的意识根深蒂固,土地经营权与农民住房财产权变现处置的市场空间和市区商品房、商铺等相比,相距甚远。

2.3乡村经济主体的不良贷款处置通道不畅

乡村经济体由于其经营抗风险能力较弱,在金融机构发生的授信业务中容易形成不良贷款且不良率较高,金融机构对于这部分的不良贷款处置也受到了几个方面的政策因素制约。首先是对于乡村经营主体呈现金额相对小、笔数较多的授信模式,通常以批量处理的模式处理不良资产,但现行的政策又限制了金融机构对于零售类不良资产的转让手段与渠道,使得此类不良资产包在交易流转市场上的活跃度与价格水平受到较大影响;其次,若是通过以物抵债的模式进行处置,则会同时受到双重征税与监管的制约;再者由于历史遗留问题,未处置完成的不良贷款以及抵押物权属未能晰清,且经过多重查封,再加上需兼顾考虑对社会的维稳因素,相当部分的涉农贷款清收处置阻力较大,流程不畅,也同时影响了金融机构加大对乡村经济的服务积极性。

3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发展的国际经验借鉴

国外发达国家金融服务乡村经济的制度由来已久,且已形成符合其自身国情的成熟做法,我国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时,可充分借鉴国外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方面的模式,结合我国国情进行摸索适合自身的发展方向。

3.1日本模式:农协金融与政策性乡村金融双管齐下

在上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针对自身实际情况,开展“一村一品”的发展模式,通过政府指引,在乡村大力发展农产品,建设农产品特色基地,提升农产品的附加产值,降低城乡之间的人均收入差距,甚至出现了乡村农户收入超过城市住户的情况。日本政府以法律法规为统领,出台了《农业协同组织法》,构建全国农协体系,乡村经济体及成员可以申请加入农协会员,可同时成为农协的存款户和贷款户,会员存款高于同期金融机构,在贷款方面则可以享受特殊的优惠利率,并且大部分情况下免除担保要求,对于授信贷款的用途降低限制,可用于经营及消费等方面。此外,政策性乡村金融以农协为基础作为重要补充部分,分成三部分,一是设立农林渔牧公库,为乡村农业技术设施项目提供起步资金,后期逐步延伸至乡村产业机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乡村农副产品加工流通等乡村经济产业领域;二是建立乡村金融制度,政府引导民间资金向乡村经济体进行投放,并以政府财政资金对符合条件的农户进行无息或贴息补助;三是成立政府基金,为乡村经济体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时提供担保,并可为由此形成的担保债务提供保险保障,降低金融机构提供金融服务的风险程度。

3.2德国模式:信合金融机构与政策性金融机构并存

在乡村土地金融模式发展历程上,德国已起步发展200多年,其模式主要是以土地抵押的信用合作金融机构与政策性金融机构并存运作,共同对乡村经济提供金融服务的支持模式,按机构模式分类来看,可划分为合作与委托金融两种模式。以信用合作金融机构为主的合作模式,可呈现出三个层级,以金字塔的构架出现,由上至下分为中央银行、区块合作银行和抵押信用合作社,下面两个层级是通过政府以行政模式进行组件,是德国乡村土地进行抵押担保获取金融服务的关键,在金字塔构架中之下而上发展,即乡村土地所有权人将土地以抵押方式向抵押信用合作社提供担保,而信用合作社则逐步向上发展建立区块合作银行。以政策性金融机构为主的委托金融模式,作为合作模式的重要补充部分,主要提供再融资的补充性作用,不直接面对乡村经济体提供金融服务,而是透过其他金融机构专业性的为乡村经济体提供长期的贷款服务。

4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发展的对策建议

通过对日本及德国的发展模式进行分析,不难看出发达国家在发展乡村经济时,均从制度建设、政府政策支持、政府分层引导等方面狠下功夫,从而提升乡村经济发展水平,审视我国国内实际国情,除以上方面外,乡村经济主体、金融机构自身的努力与创新也尤为关键。

4.1顶层制度搭建

顶层制度包括了法律法规、意见指引、特定政策等方方面面,具体来说,即是应从国家层面,针对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出台相应工作的指导意见及指引,特别是明确地方政府、政策性金融机构、商业银行、证券、保险、担保等机构的职责及作用,构建自上而下的乡村产业化金融支持体系,加快对乡村“两权”制度的完善和全国区域推广,统一执行标准,构建具有公允性的价值评估体系,逐步建立以“两权”、应收账款、农业设备等作为抵质押物的金融服务产品体系,满足乡村经济体在乡村振兴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金融需求。

4.2政策支持及分层引导

随着金融市场全球化的逐步融合,金融市场成熟度不断提高,但即便是金融市场成熟度最高的国家,其政府在乡村金融体系中也要充分发挥“看得见的手”的作用,一方面加强政府在政策层面上的支持,在认识到乡村经济体抗风险性较弱、利润率低、金融机构提供服务时携带较强的逐利性这一主要矛盾的基础上,可建立民办官助的乡村信用合作机构,发挥政府担保基金作用,在政府担保公司平台下结合金融机构对符合条件的乡村经济体发放符合用途的财政贴息贷款,提升金融机构对乡村信贷业务的积极程度。另一方面加快推进乡村“两权”的确权颁证,设立或整合全国统一性的流转交易平台,理顺“两权”的抵押登记办理手续,纳入抵押登记后金融机构他项权利流程中,保障金融机构的第一顺位权利。

4.3乡村经济体自我提升发展

作为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重要环节,若想形成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发展的可持续运作模式,则必须要在提升乡村经济体自身水平上做文章,以乡村经营主体为核心,形成政府、金融、乡村三方的良性互动。一是要自身加强企业化经营管理,明确经济体自身的管理模式,理清财务、税务、法人权责方面规定,向公司化经营管理模式发展;二是要主动加强对农业科技技术的学习与创新,掌握核心技术,提升市场竞争力,积极将科技技术向农业成果转化,形成经济生产力;三是自我产品导向选择,应面向标准化生产模式,甚至向国际化农业标准化体系看齐,从而降低出口贸易中碰到的“绿色壁垒”,提升农产品的产品产值,减少乡村经济体在市场中的风险危机,从而提升金融机构提供信贷服务的资产安全性。

4.4金融机构的服务创新意识提升

作为乡村振兴的助推器,金融机构自身在服务层面以及创新意识上也应不断进步,在政府制度及政策框架下,根据乡村经济体发展的需求,提供优质及时金融服务,推动产品创新及更新换代,从而履行金融机构的社会责任,助推乡村振兴发展。一是金融机构内部工作制度的搭建,应落实领导责任机制,职能部门及分支机构联合形成对应工作小组,落实总分支机构工作会议精神,按时间进度进行考核各级责任。二是提升金融机构服务水平,完善金融机构网点布局,下沉机构设置,推广线上金融服务平台及渠道,弥补金融服务地理区域的限制。同时增加对乡村经济体的金融知识普及宣传,提升乡村经济体的金融素养和诚信意识,熟悉国家金融扶持政策,更好的符合金融机构对客户的准入要求。三是对金融产品进行创新更迭,充分发挥现时大数据分析的作用,对确实无法提供抵押担保的乡村经济体,可通过纳税情况、账户交易流水等数据提供部分信用类授信产品。并对“两权”、林权等产权类资产,应推出针对性金融产品,使得乡村经济体可通过“两权”、林权提供抵质押担保,满足其经营资金需求。四是金融机构应安排专项的信贷规模倾斜,灵活实施金融授信政策,开通针对乡村经济体的融资绿色通道,将机构内的信贷规模额度优先对乡村经济体进行发放。此外,加强金融机构“三进”活动频率,扎实做好“百行进万企”工作序时要求,及时了解和跟进乡村经济体的金融服务需求。在2020年以来,特别是在抗疫防控的环境下,柳州银行梧州分行主动作为,更新完善工作机制,积极提升金融服务水平,不断创新金融产品,推广“税贷通”“龙行pos贷”等免担保授信产品,安排专项信贷规模向乡村涉农经济体倾斜,对系列普惠性涉农企业及个人进行了信贷投放,信贷投放较年初增加4000多万元,极大地支持了乡村经济体在疫情情况下的复工复产工作,为其本地区域经济保持经济增长规模做出了自我贡献。下一步将继续贯彻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工作要求,为乡村振兴、乡村经济发展发挥金融助推器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安国俊,刘昆.绿色金融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J].中国金融,2018,(10):63-65.

[2]游开松,黄建彬,陈根,等.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实践与思考:以福建省闽清县为例[J].福建金融,2019,(8):42-47.

[3]董新辉.金融改革创新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求匹配路径研究:以欠发达地区为例[J].财经界(学术版),2019,(17):9-10.

[4]田莹莹,张若望,翟路萍,等.精准脱贫攻坚战的金融支持探究:基于“乡村振兴”战略[J].现代商贸工业,2019,(30):12-13.

振兴发展范文篇3

一是深入调研。为更加全面具体掌握我县交通运输发展现状,由局分管领导带队,深入乡(镇)、村和运输企业进行调研,对公路、物流、运力等情况进行了详细调查核实,对群众呼声、企业业主期待进行了梳理。二是精心组织汇报材料,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组织精干人员,经过反复讨论,10余次易稿,完成了3000余字的《县交通基础设施基本情况、主要问题和政策建议》调研汇报材料,详细介绍了我县当前交通现状,剖析了当前存在问题,提出了今后工作目标任务和诉求,为上级摸清底数和出台政策提供了有力依据。

二、反复核实,完善数据台账

针对当前我县交通较为落后的现状,我局工作人员多次深入乡镇、村,对其数据进行摸排,在反复与乡镇、村及与相关部门核实后,梳理出四级以下等外公路492.7公里,不通公路村民小组846个,不通公路自然村1398个,四五类危桥35座,不通客车行政村15个,并具体落实到了每一条路线及每一个村组。

三、周密部署,广泛收集汇报素材

一是局主要领导深入全县各乡镇、村进行采点;二是邀请媒体记者、摄影名家,拍摄我县交通落后现状的电视宣传片和图片,力争从多角度呈现我县交通落后现状。

四、精心谋划,科学编制项目

《若干意见》出台以来,我局积极抢抓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机遇,着力做好一批重大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在项目遴选、项目调查、项目论证、项目编制、项目申报五个环节下大功夫,层层把关。经过半年来的艰苦努力,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一是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总揽项目全局工作。由3名局分管领导具体负责项目工作,安排了6名公路、运输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具体做好项目编制的具体工作;二是广泛深入调查研究,确保项目切实可行。对每一个项目充分征求群众意见,深入实地,细致考察,详实掌握第一手资料。三是科学论证,确保项目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前瞻性。聘请公路规划、公路运输、物流等方面的专家进行咨询,还成立了项目评审组对项目反复研究,优中选优;目前,已完成县赣南苏区振兴发展交通重大项目的编制、申报工作,包括206国道一级公路改造、S323省道二级公路改造、县西城一级客运站、县物流园区建设等89个,分两个阶段实施,其中2012年—2015年开工建设50个、2016—2020年开工建设的39个。上述项目正在组织实施,进展顺利,已开工建设2个、列入“十二五”发展规划18个、完成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6个、完成项目规划32个、完成初步设计1个、完成施工图设计11个、正在规划设计2个、列入省级项目库16个、正在规划设计1个。

五、积极沟通,加强项目对接

一是落实责任,每个项目落实了责任领导和具体股、站、所,实行每周一调度,通报项目进展情况。二是加强与省、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沟通协调,实行每周电话沟通一次、每半月上门汇报一次对接机制,确保项目与省、市交通部门充分对接。

振兴发展范文篇4

讨论活动紧紧围绕着如何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参与热情,通过各种途径献策献计,群策群力从而立足自身实际,谋求的发展之路。会议部署了“三送”干部深入农户家中,积极宣传“永远热爱党永远跟党走”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引导群众开展“振兴发展—我怎么看怎么干”讨论,做好梳理和记录工作,将有建设性和可行性的讨论结果形成书面材料,为今后工作的开展提供借鉴。

同时利用“三送”工作中所做的调研和总结材料,制定今后的发展措施。我乡工作组自开展“三送”工作以来,深入各村小组及农户调研,了解村情、民情实情。全乡共有62名干部参与包组联户,所有“三送”干部均能按时到岗到位,全乡“三送”工作真正做到了帮扶农户全覆盖。干部帮扶联系农户后,及时做好了“民情日记”,全乡共记录民情日记450多篇,梳理“民情台帐”21条,已经解决15条。

在对大讨论活动中干部群众的讨论意见进行梳理之后,形成了以下几点对乡发展具有极大指导意义,可行性较强的举措:

一、以对外宣传为突破口,进一步扩大知名度

积极建设省级环境优美乡镇和省级生态村,宣传“绿色、生态”,打造“油茶之乡”的美誉,扩大知名度。鼓励干部积极对外投稿,扩大我乡影响力。维护好的生态环境,大打生态牌,打造休闲养生基地。利用辖区内的七星望月度假村和赣南树木园,提高两个景点的知名度。同时围绕陡水湖区风景秀美的特点,在沿湖地区建设民居示范点,开展农家乐等生态产业。整体提升乡的形象。

二、关注民生,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通过争取扶贫资金,争取定点帮扶单位的资金支持,自筹等方式解决资金短缺问题。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的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公路建设:建设中洞至李坑公路,中洞至李坑公路全长12.7公里,总投资285万元,对改善民生,提高村民的生产、生活水平,对旅游开发有重要意义。建设石壁下至李坑公路,有利于“水上漂”农户运送建材,上岸建房,解决上犹江库区“水上漂”农户上岸安置问题。

其他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关系民生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对于改善民生有极大意义,在提高群众生活水平,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重大作用。也是今后重点建设的部分。

三、产业富民,发挥油茶发展增资增收的作用

通过积极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高产高效油茶产业基地,引领广大群众做大做强油茶主导产业,稳步推进网箱养鱼产业。

乡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制定油茶产业发展年度目标和实施方案,明确奖惩措施,聘请省林科院和市林科所专家,到乡村举办高产油茶种植技术办班,并现场指导。新建优良油茶苗木繁育基地和高产高效油茶基地。

组建专业合作社,在油茶连片集中地带建设油茶路方便油茶的种植抚育管理和采摘。开展党员创业示范带动活动,引领党员群众创业,开展评选“产油大户、新种大户、低改大户”活动,每户给予1000元奖励。

四、开放活乡,招商扩投进展加快

高度重视招商引资工作,组织人员外出到湖南、广东、福建等地联系客商。引进回乡创业青年,建设优良油茶苗木繁育基地。积极利用扶贫开发资金,实施公路、桥梁、产业、学校教学楼改建、新农村建设、油茶合作社组建等扶贫项目。

五、加强干部服务,建设高标准的新社区

按照“十个一”建设标准,建设农民服务中心,设有社区小学、社区幼儿园、社区卫生服务所、连锁农家店、农资服务部、党员远程教育室、书报阅览室、文体娱乐室、农民休闲运动场、油茶专业合作社等场所,社区服务内容多元化、网络化和社会化,为农民搭建良好的活动和交流平台,建设服务农民的有效阵地。

六、以机关效能年建设活动为抓手,全面提升政府服务水平

积极深入开展机关效能年建设活动,制定实施方案,成立领导小组,进一步规范办事程序,提高办事透明度,提高办事效率。

规范建设乡农民服务中心。乡农民服务中心设立社会服务、行政服务、综合服务、农技服务四大窗口,实行AB岗制,干部定岗定职坐班,统一集中办公,添置办公设备(计算机、电办公桌凳等),完善办事程序和制度,公开岗位职责和办事流程,实行了限时办结制、首问责任制、“民事村”制度等。

积极开展民主评议基层站所(服务窗口)政风行风工作。成立民主评议基层站所(服务窗口)政风行风工作领导小组,并组织乡村两级干部和群众代表对站所进行民主政风行风评议。

畅通干部群众诉求平台。乡、村设立机关效能建设意见箱,开通机关效能建设群众热线,公示各站所干部联系电话。每周组织干部下访到农户,听取意见和建议。

振兴发展范文篇5

一、固本培源:增强农村经济发展的自生性动力

对于毗邻的欠发展地区,农村经济不够活跃,主要的难题仍是积累不足,产业发展所需的资金和人才资源严重不足。个人认为,当前农村经济发展就是要固本培源,发展好本地的产业、富裕本地的群众、培养本地的领军人才,增强农村经济发展的自生性动力。具体到,我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示范带动,提升烟叶产业发展水平。目前,的烟叶在全县是“龙头”的地位,但客观地说,这种地位仍不稳固。一是本地烟叶大户仍然不足,专业户更是不多;二是产业经营模式依然是传统低效益的模式,低投入低产出,依然是靠天吃饭。据于此,我们一直向以下几方面努力。一是示范带动。通过镇村干部、引进外地大户规模化种植烟叶,一方面培养本地的种烟能手,另一方面宣传烟叶种植的经济效益,引导本地有知识、有经济基础的能人转向烟叶种植。同时,通过扶持烟水、烟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表彰奖励种植大户等方式,着力将种植大户培养成烟叶种植专业户,成为稳定烟叶种植规模、得升经营层次的中坚力量。二是引导经营方式的转变,促进产业升级。无论是土地的流转模式,劳力的组织方式,还是烟田的管理方式,都还是处于传统农业种植的模式,只是简单面积的累加,而没有现代的经营。我们着力尝试通过组建烟叶协会,逐步引导烟农加强合作,采取一些现代经营的手段,来提高产业的综合效益,促进产业发展升级。

2、向山上要效益,积极发展林果业。虽不是山区乡镇,但也有山林面积14.7万亩,为耕地面积的4倍,要富民,如何做好山上的文章就不可忽视。一方面,我们要加强对现有以脐橙为主的果业的管理,加强柑橘黄龙病的防控工作,监督好各种不良激素的使用。另一方面,要大力开发低缓林地,引种对环境没有破坏的油茶、黄栀子等经济林木、中药材,以及近年风行的花梨木等名贵树种,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前提下,提高山地经济效益。

3、打造新亮点,孕育乡村旅游经济。有诸多的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如到县城10分钟路程,有仙济岩、白马寨等风景区,有赣南赣南畲民的发祥地—球狮等等。但乡村旅游经济的打造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所需的资金、人才和硬件设施都是目前所不具备的,这方面我们将做好前期工作,着力抓好规划,逐步完善一些基础设施,向乡村旅游这一无烟黄金产业迈进。一是抓好乡村规划。重点对仙济岩、、球狮进行规划,逐步建设一批像大竹坑一样的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村庄整治点。特别是要对球狮村进行重新规划,按畲乡特色村寨的标准进行规划和建设。二是先易后难,逐步建设一批基础设施。逐步对进入相关景区及特色村寨的道路进行改造、拓宽,对相关人文和自然景观进行建造和修缮。

二、民需导向:民生工程建设让群众真正得实惠

农村的欠发展,使得农村各项基础设施都相对落后,也显得民生工程的紧迫性。但农村资源条件不足,特别是乡镇资金不足,使得民生工程难以面面俱到,上这项目还是上那个项目,有时很难抉择。个人的体会,民生工程建设必须立足于群众的需求,哪个问题是广大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哪个问题是制约当地长远发展的,就优先解决这些问题,而不是搞一些面子工程、形象工程。

1、推进社区化建设,解决“住”的问题。解决“住”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住新房”,有新房没新村,农村依然没有发展。镇近几年来一直致力于社区化建设,顺应“人口城镇化”的大趋势来推进村庄整治。一是围绕中心社区抓好规划布点。中心社区有利于节约利用土地、有利于集中配套设施建设、有利于环境卫生整治,我们为此选取了下排子、大竹坑、古楼岗、上下九里等一批群众相对集中、基础相对较好的自然村落来建设中心社区,有的点连续几年打造,吸引周边零星分散的村民到中心社区建房。二是突出地方人文特色。有一段时间,我们忽略了人文在人居环境中的重要位置,建了一批“火柴盒”式的民房,没有品位、没有灵魂。近年来我们开始反省,并在建设中挖掘和融入地方人文特色。如2012年开始在仙济岩村大竹坑建设点上,就强调要融入周边优美的自然环境,组织理事会成员外出参观,并统一建筑立面,外观上传承赣民居的特色,因此得到了各界的好评,也引起了各级媒体甚至中央媒体的关注。今后我镇各中心社区建设也将延续这一理念,特别是在少数民族村寨建设上要突出人文特色。

2、科学治水,解决安全用水问题。素有“枯燋”之名,水资源缺乏,特别是到干旱少雨季节,部分群众连饮用水都保证不了。水的问题是最大的困难,也是最大的民生问题。我们努力在两个方面解决这一问题。一是解决“量”的问题。我们对全镇水资源进行了全面调查,在如何解决水源上制定了近期和远景规划。近期就是开发离圩镇约5公里的油坑的水资源,并与现在的自来水厂并网,解决圩镇及周边几个村没有自来水的问题。远景就是开发离圩镇约30公里的中坝的水资源,彻底解决群众没水用的问题。二是解决“质”的问题。全面加强水污染治理,对水源地坚决实行禁养政策,严厉打击唯利是图的违规养殖户。同时坚决督促各山塘水库的退包退养。

以上是个人目前对发展的体会和感悟,近十年的乡镇主官经历,本人感觉到乡镇的困难重重,但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同样大有可为,特别是在县委、县政府的关心和大力支持下,能够创出一番新天地。在此也对县级部门如何支持乡镇提几点不成熟的意见、建议。

振兴发展范文篇6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职业教育;使命;变革途径

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不仅是构建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之一,也是必要的实施举措,是我国为顺应新时期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需求所制定的关键性战略,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增添了新鲜的血液,带来了强劲的发展动力。纵观我国各区域的现状,要落实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真正实现推动农业发展、建设美丽新农村、提高农民整体收入的远大目标,就需要将农村职业教育与乡村农业优先发展有机整合起来,以振兴乡村教育为基础,努力打造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全面培养顺应新时期需求的乡村优秀人才,从根本上提高乡村劳动力的整体素养。

一、农村职业教育的变革与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实行的关系

党的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飞速发展,2016年城市化比重已达到57.4%,过度重视城市建设导致乡村地区发展水平急剧下滑、发展滞后,进而出现乡村衰落的现象。我国大部分人才资源涌向大中型城市,农村缺乏高素养、强技能、留得住的专业型人才。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职业教育为培养乡村实用人才、增强劳动群体素养和推动乡村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受区域发展差异、教学设备条件不充足等多方因素影响,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陷入极其窘迫的境地。中共中央指出,实行乡村振兴发展战略,需要全面推动体系机制的创新,加强乡村振兴体制的供给。由此可见,变革农村职业教育、加大乡村各专业人第22期(总第926期)才及高素养劳动力的供给,已成为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内容。因此,各地区有关部门要坚持将变革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作为推进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支柱,切实保障各环节工作的有效落实。

二、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下农村职业教育的使命

1.培养乡村优秀人才。为实行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有效解决发展差异过大及不充分等问题,需要培养一批对农村建设有用的高素养、强技能、留得住的专业人才。几十年来,我国大部分农村职业院校,尤其是县域职业教育中心坚持根据本地不同产业对人才的需求设定专业,甚至还与乡镇民众文化技术院校展开紧密合作,成立了三级农村职业教育及培训基地,并根据一乡一业的发展要求,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健全课程体系,为当地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农村城镇化进程及其劳动力的专业培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新时期新环境下,职业院校作为培养乡村各领域专业人才的重要基地,要不断完善体制,提高创新及服务能力,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实现农业与农村职业教育的无缝对接,最大限度地发挥职业教育的积极作用,这对实行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及建设小康社会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2.促进精准扶贫发展。精准扶贫是基于以往粗放型贫困帮扶体制而言的,是从实际情况出发,通过科学合理的有效对策与方式对贫困帮扶对象实行准确分析、精准帮助、高效管理的贫困治理方式。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修订的关于技术和职业教育的建议书》明确提出,要将职业教育和专业技术作为减轻贫困的催化剂。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具体指出,将促进职业教育变革尤其是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与社会经济建设、推动就业、解决贫困、构建先进文化以及维护稳定等密切联系到一起。在党的报告中指出,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我国政府引导且集中全国范围内的党政及社会力量,坚持精准脱贫、扶贫,依据扶贫整体格局,进一步加大了对贫困地区的帮扶力度。农村职业教育的变革性发展,对乡村地区贫困家庭的子女实行直接招生、针对性资助、精准教学及就业指导,将扶贫与扶智进行有机整合,不仅可以提高职业院校的综合效益,也是促进职业教育精准脱贫的迫切要求。3.全面加强成人教育。农村职业教育的创办初衷是面向乡村广大群众,既实行全日制教育,又开展成人与继续教育。在2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大部分农村职业院校不仅为乡村未成年人提供了优质的职业教育服务,也为众多成年人提供了多种非学历的短期教育培训,使学习者掌握了岗位知识与专业技术,并带领广大民众建立了全新的教育理念与学习思想,重新塑造了传统农民的素养结构,培养了大量职业型、技术型人才。在进一步推动农村职业教育变革与创新的同时,各级政府要夯实不同类型非学历职业教育及培训的基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最大限度地发挥成人教育重要基地的作用,促使国民素养及乡村建设迈向新台阶。

三、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下农村职业教育的变革途径

1.把握办学方向,坚持本质属性。要想促进农村职业教育变革,就要对我国改革开放后,尤其是最近几年的农村教育工作加以总结,并按照历史性改革需求,深入挖掘教育教学事业、乡村区域及农村群体的实际情况与具体表现,真正贯彻与落实各项政策与方针,不仅要融入新思想、新方法及新平台,同时也要不忘初心、坚持初衷,牢记时代所赋予的使命。在农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主要分为两种人才类型:一是进城与邻近、当地转移到非农业范畴的务工人员;二是普通农村劳动人员。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职业教育应为乡村劳动力转移提供有效服务,应为构建社会主义新乡村提供优质服务,建设农村专业人才培训工程,全面发挥农村各领域职业院校、成人教育学院及各种农业技术宣传培训单位的积极作用,大规模、全范围地培养农村专业型与技术型人才,大面积地推广先进农业技术,切实提高广大农民的个人素养及专业能力。因此,我国政府将促进职业教育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与建设的内容中,着重加强基础性教育、职业性教育及成人再教育的统筹发展,推动农业、科学、教育有机结合;加强各省市与地区政府建设农村职业教育的职责,拓展农村职教的辐射范围,按照具体需求做好县级职业教育中心的建设工作;加强职业教育优秀资源的统筹规划及整体应用,推动城乡、区域间的密切协作,提高服务三农的综合实力;加强农业相关专业建设,提高农业及乡村发展对培养所需求的优秀人才的重视;鼓励与支持各院校积极培养高素养、强技能、善经营的现代农民,组织进城务工人员和农村劳动力培养转移工作,有序开展农村新发展的劳动力劳动预备制度。农村职业教育不是单纯以乡村民众子女为主要教育对象,以农业专类技术为主要内容的低水平农业职业教育。社会大众对于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背景及其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存在严重忽视的现象,甚至主观地认为农村职业教育培育优秀的涉农专业技术类人才只是美好的愿景,从而将农村教育地区及为农业提供服务视为导致农村职业教育陷入危机的根本因素,甚至大肆鼓动农村职业教育要脱离农村、放弃农村。事实上这样的观点是严重错误的。我们应坚定地相信,三农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农村职业教育还有充足的发展空间,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革新与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依然任重道远。2.遵循因地制宜,采取分类指导。我国国土面积辽阔,乡村种类复杂多样,农村职业教育的变革不能一概而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各省市及县级政府应对农村职业教育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一是省市政府要依照行政划分、产业结构、人口流动方向等,将农村的职业教育尤其是县级职业教育中心的规划归属到国民经济与社会建设的整体规划内,增强省级财政在教育上的转移支付能力,扶持条件微弱的农村职业院校尤其是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努力提高基本能力,并将相关发展状况纳入省市对党政绩效考察内容。二是省级教育管理部门要引导农村职业教育建立详尽科学的发展机制,帮助其整合资源,严格监督各环节工作的有效落实。三是各地市区政府要整体规划不同县区、地域农村职业院校的分布,在保证每个县与市统筹办好综合实力强的职业教育中心的前提下,按照地域、行业及种类等对当前职业院校实施重新组合,鼓励各院校创建自身独特品牌专业。四是县级政府应将农村职业教育划分到城镇区域经济社会建设规划与有关产业的发展中,统一配置不同职业教育及培训资源,并把职业教育资历与专业技术培训等工作归入部门和县域年度工作绩效审核目标与任务,作为对有关领导人员开展行政考察的主要参考标准,以确保农村职业院校的办学条件、办学规模与专业设立等与本地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相吻合。五是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大力支持农村职业院校尤其是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在短期培训、技术推广、学历教育、科学实验及发展经营等方面的发展,并按照各区域乡村发展水平的差距,指导各农村职业院校在课程内容选择、专业制定、教学模式与办学规模等方面做出科学选择,增强资源投入的有效性及针对性。3.重视网络建设,提高服务能力。20世纪80年代,在全面实行基础性九年义务教育、消除青年文盲工作与大力推行农村教育教学事业整体改革中,我国各区域基本都构建了由县级职业技术类院校和乡镇、农村成人学校共同组成的县域三级职业教育及培训关系网。截至2000年,两大基本目标初步完成后,部分地区的城乡成人院校相继被取缔或与其他院校进行了合并,面向农村广大劳动人员与成年群众的成人教育与继续教育被严重削减。与此同时,因市场就业环境日益严峻,部分农村职业院校采取了保守办学体制,实行封闭化管理,以致与社会服务有关的各种功能不断退化,最终成为具备单一教育功能的机构,甚至部分职业院校转成了普通高中,以致县域三级职业教育及其培训网络形同虚设。党的报告中提出,要健全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全力实行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因此,各级政府应快速恢复县域三级农村职业教育及培训关系网,并积极创新有关机制,采取统一的规划与领导,提升职业教育对乡村振兴发展的服务能力。此外,还要加强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间的资源融合。通常整体人口数量在60万人以下的县域要创办一所职业院校,人口数量超过百万人的县域应创办不少于两所职业院校。县级职业院校应进一步加大对成人院校的帮扶与指导力度,具备一定条件的城乡成人院校可申请成为县域职业院校的分校,由县域职业院校进行统一管理。4.加大管理力度,提高领导素养。农村职业院校的校长是院校的最高领导者,对外代表整个院校,对内则是校内各项工作的指导者和决策者。农村职业院校校长的人物角色、功能定位、个人素养对职业院校的稳定运行、改革创新、发展建设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会影响院校的发展方向。2015年年初,教育部门制定了《中等职业学校校长专业标准》,对校长的办学思想及专业能力提出了明确要求。目前,我国农村各职业院校的校长主要由政府部分相关干部、乡镇官员、普通高中及职业教育中心人员担任,这些人员来自不同机构,有的擅长管理但不懂经济,有的懂经济却对教育管理一知半解。各级教育部门应针对这一情况,积极组织农村职业院校校长深入了解《中等职业学校校长专业标准》的具体内容,将其与自身观念、能力、行为、知识及方法进行对比,从而明确自身不足,进行有针对性的提升。由于农村职业院校的内外环境与条件会受到社会经济发展形势的影响,校长要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与时俱进,采取因地制宜的原则,勇于直面各种困境,并灵活地选择有效方式予以解决,进而逐步形成自身独特的有效管理体制与风格。

四、结语

农村职业教育的变革发展在乡村振兴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应深刻意识到农村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乡村优秀人才、促进精准扶贫发展、全面加强成人教育的时代使命,并结合农村职业教育现状,通过把握办学方向、坚持本质属性,遵循因地制宜、采取分类指导,重视网络建设、提高服务能力,加大管理力度、提高领导素养四种有效途径,推进农村职业教育的变革与创新性发展,从而为新农村建设培养更多有用人才,从根本上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李延平,王雷.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的使命及变革[J].教育研究,2017(11).

[2]肖凤翔,付卫东.跨越“经济转型拐点”——我国职业教育肩负的使命及面临的挑战[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2).

[3]周晔.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教育新探[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15(7).

[4]刘合光.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点、发展路径与风险规避[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

振兴发展范文篇7

关键词:老工业地区老工业城市振兴老工业地区

老工业地区因工业而兴,不但在我国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具有特殊重要地位,而且是维护我国产业链和供应链安全的主力军。目前,国家明确的老工业地区包括120个城市,其中地市级95个。2018年这95个地市级老工业城市的人口占全国的25%,GDP占全国的22%,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2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占全国的23%。老工业地区拥有航空、航天、汽车、冶金、石化、钢铁、有色、高端机械装备等重工业领域的绝大多数重点企业和创新研发平台,关系国家产业安全。经过多年的发展,有些老工业地区发展良好,成为带动区域发展的增长极,有些发展的势能不再强劲,发展遇到了不同程度的困难。“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将加大对特殊类型地区的支持力度,老工业地区是我国特殊类型地区中的非常重要的一类区域类型,促进这类城市转型升级,对我国工业与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一、促进老工业地区振兴发展的思路“十四五”

老工业地区振兴发展要以新发展理念为统领,统筹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对产业转型升级提的新要求,坚持创新驱动,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重塑产业发展优势。老工业地区科技存量较为丰富,综合排名在全国前列,特别是在汽车、造船、数控机床、军工、新材料等重点领域积累了一批世界水平和国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但由于科技资源的条块分隔、区域分隔、所有制分隔等,使科技资源的使用成效不高,创新资源未得到有效整合。要围绕现代产业发展的需求,通过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发展,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快形成创新驱动为主的产业发展动力。老工业地区拥有一大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工业企业。早在国家156项重点工程布局中,老工业城市就是重点工业基地。要充分发挥老工业地区工业产业基础、技术、人才、品牌优势,围绕装备制造、轨道交通、汽车、医药健康等重点领域,转变传统发展模式和路径,支持企业加大研发力度,加快推进“建链、补链、强链、延链”,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战,构建有影响力的产业集群,重构产业竞争优势。同时,要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大胆改革创新,持续推进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优化营商环境、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强大体制动力支撑。

二、促进老工业地区振兴发展的对策

创造良好政策环境,加强老工业地区在产业、环境、企业改革、要素保障等重点领域的改革力度,形成推动转型发展的政策合力,推动老工业地区全面振兴发展。(一)重塑产业竞争新优势。1.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充分发挥优势龙头企业带动作用,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积极稳妥处理“僵尸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和市场竞争力。将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延伸产业链、发展上下游产业紧密结合起来,推进产业链之间的纵横联合,支持上下游企业加强产业协同和技术合作攻关,加快构建协同创新体系,不断延伸拓展产业链,提高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基础材料的研制应用水平。2.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抓好《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计划,紧密围绕重点产业领域和关键环节,打造一批具有支撑性、引领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依托老工业地区现有产业基础和优势,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加快“互联网+”的智能化改造升级,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与关联产业渗透融合,培育发展智能制造。加强产学研结合,加快推动技术成果转化。积极建设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鼓励缔结创新联盟、科技联盟、产业联盟,布局高水平研发机构,建设一批技术转移中心。3.加快促进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发展。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尤其是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支撑能力,引导和支持制造业企业向服务链条延伸,大力发展物流、工程咨询、技术产权交易等专业服务。鼓励将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与科普教育、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改造利用老厂区、老厂房、老设施及露天矿坑等,建设特色工业旅游景点。(二)促进城市更新改造。针对老工业地区的棚户区、废弃产业用地、城市环境等城市空间和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状况,以老工业企业搬迁改造和棚户区改造为重点推进旧城建设步伐,创新土地开发利用模式,立足完善城市功能,加快推进存量土地开发利用。加大城区污染企业“关停并转迁”力度,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开展工矿废弃地复垦和再利用,抓好废气、污水、噪音、垃圾等城市污染综合治理。(三)推进绿色发展。要把绿色发展作为老工业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着力点,推进清洁生产、节能减排,提高资源能源综合利用水平,加强环境治理,提升绿色化发展水平,推进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等行业绿色化改造,促进低碳循环发展。推进工业园区开展集中供热、集中治污、中水回用、循环利用、分布式光伏发电、产业补链等循环化改造。加强水泥、钢铁等重点用能行业能效对标管理,严格能效、物耗等准入门槛。加强生态修复和环境污染治理。企业异地迁建或依法关停,应制定专项环境应急预案和相关污染处理处置方案,落实防治责任,防止发生二次污染和次生突发环境事件。有序推进城区老工业区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和腾退土地重金属及有机物污染环境调查评估与治理修复。(四)加大要素保障力度。1.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加大对老工业地区的一般性财政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力度,增强其转型发展能力和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加大专项建设基金对老工业地区的支持力度,积极支持产业园区建设、企业创新平台、企业实训中心、大学科技园、创业孵化中心,以及信息基础设施、公共检测、技术咨询等平台建设。大力争取国家、省对老工业地区基础设施、社会公益类等项目的资金,带动提升“造血”能力,包括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新兴产业发展、城区老工业区、独立工矿区改造搬迁以及重大项目前期工作专项补助资金。鼓励利用特许经营、投资补助、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市基础设施的薄弱环节。2.创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和城市建设。积极争取金融机构无息和低息贷款的规模,重点支持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装备制造、现代农业、生态旅游等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支持老工业地区与有关金融机构合作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创新融资工具,拓展融资渠道。改善金融服务,疏通金融进入中小企业和小微企业的通道,鼓励民间资本依法合规投资入股金融法人机构,支持兴办民营银行、消费金融公司等金融机构。3.创新土地政策。盘活存量土地,支持老工业地区采取自主开发建设和产业定向开发相结合的方式,支持开展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加快推进土地开发再利用,通过收购、置换、储备土地,有效扩大主导产业的土地供应。加强节约集约用地管理,实现单位土地面积平均投资强度、产出强度、税收贡献强度的大力提升。4.强化人才智力支撑。抓住用好人才、吸引人才、激励人才和培养人才这几个环节,给人才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加大各类实用人才的培养力度,加强企业与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国内外高校的校校、校企合作力度。(五)打造高效便捷营商环境。突出环境打造,推进机制转变,建立政策落实服务体系,强化政策落实。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清理和精简行政审批事项,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重点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建立健全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三单合一”管理模式,进一步取消、下放省级行政审批事项,优化审批流程,规范办理程序,减少审批环节。(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激发民营经济活力。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加快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整合重组老工业地区国有资产,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结构,创新监管机制,推动国有经济精准发力。全面贯彻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完善民营经济发展服务机制,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激发民营经济活力和创造力,推进民企健康发展。(七)拓展居民再就业渠道,夯实民生保障。以保障就业为重点,增强群众对城市转型发展的认同感,提升参与城市发展的积极性、创造性。在加快老工业地区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中创造就业岗位,特别是通过扶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家庭服务业、小型微型企业等,进一步增强吸纳就业能力。加大对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支持力度,在积极落实国家各项就业创业优惠政策基础上,针对老工业地区制定更加优惠扶持政策。

参考文献:

[1]谭俊涛,刘文新,张平宇.城市老工业区搬迁改造评价思路与方法[J].现代城市研究,2017(6).70-76.

[2]陈烨,宋雁.哈尔滨传统工业城市的更新与复兴策略[J].城市规划,2004(4):81-82.

[3]洪增林,等.城市老工业区产业转型研究进展与评述[J].西安工业大学学报,2013(11):861-865.

[4]胡晓玲,徐建刚,童江华,孙鸿洁.快速转型期老工业基地工业用地结构调整研究———以武汉为例[J].城市规划,2007(5):40-46.

[5]姜四清.我国中西部老工业基地产业衰退地域评价方法和特征研究[J].人文地理,2010(3):105-108.

振兴发展范文篇8

乡通过开展专题学习、进行基层宣讲、深入村屯宣传等方式,使全乡党员干部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境界,理清了思路,增强了加快发展、跨越发展的紧迫感和职责感,摒弃了旧思想、陈作为,激发了开创振兴发展新局面的热情。下一步,乡将继续推动“解放思想再深入、全面振兴新突破”教育实践活动,通过理论学习等多种举措引导各级干部深刻理解新时代东北振兴的战略定位,坚决落实指示要求,不断增强解放思想、担当使命的自觉性,补齐思想观念短板,解决制约乡村振兴的矛盾和问题,加快推动乡全方位振兴取得新突破。

一、持续强化党建引领

强化理论武装,深入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站稳政治立场。坚持以党章为根本遵循,深入学习各项党纪党规,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教育党员干部做到思想同心、目标同向、行动同步。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以“五好党支部”创建为抓手,进一步规范基层党建工作,充分发挥村级党组织在帯动农民勤方数富、保持农村社会稳定中的领导核心作用。

二、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继续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强管理和指导,确保粮食生产安全。加快推进“产业园区”、303国道沿线“两瓜产业带”等特色农业项目,形成重要产业支撑,増加农民收入。今年重点抓好以下几个园区项目:一是义新村棚模产业园区日光温室大棚项目。项目建设面积5万平方米,预建设日光温室大棚30栋,采用套种技术,种植羊肚菌、葡萄及草莓,目前已完成大棚的规划放线等工作。二是沙河村特色采摘园项目。该项目由村干部牵头,成立由“党支部+党员+群众”组成的合作社,依托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特色采摘业,目前已流转土地361亩,种植新平红、龙丰、鸡心、凯九、123等果树10万棵,形成春季有花看,秋季有果吃的新型村集体经济模式。三是依托303国道的交通区位优势,大力发展路边“两瓜”产业带,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增收致富。四是依靠江城动植物园、朝鲜族风情文化等乡村自然资源和地域优势大力发展旅游观光、“农家乐”等项目,打造乡“一日游”品牌战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三、全力冲刺脱贫攻坚

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总体目标,聚焦深度贫困户、大病重症户、低保残疾户如期脱贫,确保不漏评、不返贫。全面完成农村危房改造任务。不折不扣落实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政策,继续推进农村安全饮水巩固提升工程。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强化动态管理,扎实开展“回头看、回头查、回头帮”,减少和防止贫困人口返贫。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

振兴发展范文篇9

体制、政策、市场,是中国动画落后的原因

中国动画产业虽然从计划经济进入了市场经济的时代,但不仅未出现应有的繁荣,相反却走入了低谷。据调查,与体制、政策、市场等问题密切相关。

体制问题:我国动画产业长期受体制问题的困扰,制定规章、实施管理的部门与接受管理的企业没有脱钩,造成不充分竞争,市场资源配置机制发挥不了作用。如果管理方与企业不真正脱钩,制播分离不能真正实现,不能面向全国以真正合理的价位择优购买动画片,则真正有实力的企业就无法胜出,生产力也得不到解放。

政策问题: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动画行业百废待兴,急需依靠政策来营造有利的发展环境,但哪怕是阶段性的扶持都没有及时到位。我国一直没有针对动画产业的发展制定整体或远景发展规划,动画业发展十五规划至今还未出台,没有设立专司动画的监管部门,没有整套适当保护、扶持的举措,对进口动画片和播放管理不严。

市场问题:1.国内市场对外洞开:开放之初,我国动画业只是个市场经济新生儿,而来者不善的境外动画业在影视、音像、衍生产品和形象权出售各方面的业务都十分成熟,投资丰沛,生产规模巨大,迪斯尼、梦工厂、吉卜力等无不是剽悍的卡通巨人。这种情况下有效保护民族动画产业极有必要。而实际情况是外商在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得以长驱直入,电视动画市场被他们轻而易举拿下,弱小的中国动画业根本没有招架之力。2.宏观重视与市场散乱:尽管中央领导对动画产业的发展十分关注,1995年同志还亲自致信上海美影,勉励动画工作者不断推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高度统一的动画艺术精品,为少年儿童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政府规定了中、外动画片6:4的播放比例,实施了进口动画片的许可审批。然而这些年市场规范问题还是没有好转,实际的播放比例并未到位。3.产业化过渡艰难。动画片的策划、制作、发行、形象权销售、衍生产品开发系统不协调、不顺畅;品牌太少,缺乏可操作元素;中期生产发达,前期创意、策划和后期编辑合成薄弱,工匠型人员大大超过创制人员,不利于产业整体素质的提高。4.国产片供需不顺。偌大的中国,对于国产片的需求理应十分旺盛,若以每个电视台每天播出10分钟计算,仅一家电视台对动画片的年需要量就达3650分钟,而国内近两年的年产量也只有1万多分钟。播放单位长期有低价的、甚至免费的日本、美国动画长片送上门来,对国产片的需求可有可无,价格压得极低,10分钟一集的动画片成本大多在6-10万元以上,最低的收购价只有几十元。即便如此,电视台也未必每片必购,结果没有一家制作公司能靠卖片赚回成本。

改革动画生产体制的建议

改革体制是当务之急。我国动画管理、经营部门合而为一: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打破了市场公平竞争的原则。在十几亿人的大市场里,几家国营公司垄断的结果只能是低效率、低竞争力。那些既没有播出渠道(资源),又没有政策关照的公司,哪怕剧本、技术再好,也未必能够得到贷款,未必能够挤入机会不均等的市场。

其次,政策支持很关键。为了保障我国动画业的健康发展,必须靠更大的政策支持,来使整个体系进入有序发展。韩国金大中就把发展民族动漫业作为发展民族文化的国策之一,该国成立了韩国文化产业振兴院,这个机构在适度控制日本动画片进口的同时,专门负责包括动漫在内的文化产业的运营、宣传和推动,对本国动漫生产提供各种方便,甚至连人员出国参加动漫展览、评奖的费用都由国家特别拨款。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现在韩国不但迈进了高级加工阶段,而且开始了自己的动画片创制,如《玛丽的故事》、《美丽密语》等。其产业规模已经超过中国,2001年动画营业额上升了15%,动画市场规模达到了2.11亿美元,国产市场占有率2001年为35%。同样,法国也在政府鼓励民族文化的政策之下,其动画生产已达到世界第三,2001年出口动画片创汇5640万欧元。

企业创新很重要。对企业来说,首先是机制的创新,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最终形成企业的良性发展。其次,积极借鉴、学习、吸收国外先进的理念和手法,以及成熟的市场竞争的模式。其三,向集约化发展,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实行大企业、大品牌、大发展,积极培育享誉国内外的中国动画王牌企业。发展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动画产业,在数千年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观念、审美和趣味,创造出既有中国特色、又有全球竞争力的动画精品。

振兴发展范文篇10

一、发展现状及面临形势

(一)发展现状。近几年来,*省现代物流业得到较快发展,发展环境和条件不断完善,服务水平显著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逐步提高,物流业已经进入了整合、推进、提升的新阶段。全省社会物流总额63950.9亿元。从事物流业的企业5000多家,形成了由多种所有制、不同经营规模和各种服务模式构成的、具有行业特色的物流企业群体,其中有22家企业先后进入全国物流100强企业,39家企业列为全国物流税收试点企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还有10个物流品牌被评为“*服务名牌”。重点工业在不同环节、不同层次采用物流管理方式的企业占78.02%,运输、仓储等实施外包的占54.9%,可降低物流成本10%以上。信息管理系统、GPS全球定位系统、电子数据交换技术、信息扫描及RFID(射频识别技术)等现代管理技术在物流行业得到广泛应用,物流现代化装备利用率不断提高。商贸连锁企业476家,连锁店2.3万家,涉农服务网点8万个,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9700个。连锁批发零售企业统一配送商品比重达到73%,在全省农村建设标准农家店4.3万处,基本覆盖全省50%以上的行政村。全省现有铁路2924.2公里,铁路货运能力达到15172万吨,铁路公用专用线260余条;公路通车里程22.1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285公里;民航机场8个,航线236条,其中国内航线218条,国际航线18条;沿海港口23个,生产性泊位440个,货物吞吐量完成6.58亿吨,建成了烟台至大连铁路轮渡,实现年货运量535万吨,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线路和覆盖全省的邮电通信网络,为现代物流业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服务平台。但是,现代物流服务水平与社会化大生产的物流服务需求尚不匹配;综合交通与物流业协调发展的机制尚待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物流园区建设缺乏统一标准和规划;物流公共信息网络系统建设相对滞后,信息化体系尚达不到联通共享的标准;物流现代化发展还需要政策性的支持。

(二)面临的形势。从现在到2011年,是*国物流业发展的重要时期,既面临着严峻挑战,也面临很多机遇,挑战与机遇并存。*省物流业与其他行业一样,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当前,国际、国内市场需求疲软,实物量增速回落,物流需求急剧减少,市场竞争加剧;企业经营困难,效益普遍下滑,大多数物流企业运输和仓储等收费价格大幅度下降,甚至出现亏损;物流企业受市场形势的影响,垫付资金回笼放慢,投资减少,发展后劲不足;外资物流企业进入国内市场,物流产业竞争加剧。这种状况对物流企业发展造成了冲击,影响了现代物流业健康快速发展。现代物流业发展也有许多机遇。一是有利于物流业资源整合,调整产业结构。在当前市场形势下,抗拒风险能力弱的企业将主动退出市场,给规模以上的物流企业腾出了市场发展的空间。二是物流市场需求潜力巨大。*省是经济大省,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不断加快,经济总量逐步增大,社会商品零售额、工农业产品、能源及原材料和进出口商品的流通规模将显著增加,对于全社会物流服务能力和物流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是政策与发展环境的改善给物流业发展带来了机遇。近期,国家和*省为拉动内需采取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国务院把物流业列入调整和振兴的十大产业,出台了《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有利于推动建立完整的物流产业供应链,促进工商业与物流业互动发展。*省发展现代物流业具有十分有利的地理区位优势,省内铁路、公路、航空、内河水运及海港四通八达,北部与河北、天津渤海湾经济发展区对接,是直达京津的门户,东部通过渤海湾烟大轮渡与东北三省相连,西部连接河南、山西、陕西等重点能源储备省,南部连接江浙皖沪和长江*洲经济区。半岛港口群通过海上通道,国内与东部沿海各港口连接,国际上与韩国、日本、朝鲜及东北亚各国沿海港口连接,是东部沿海与世界航运周转的港群基地之一,物流辐射面大,发展腹地广阔。国务院印发的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把以青岛为中心的*半岛物流区域作为全国重点发展的九大物流区域之一,规划建设的十大物流通道有6条与*密切相关,济南、青岛被列为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省区域位置优势十分明显,将在全国物流业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部署,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为主线,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先进技术和信息化为支撑,充分发挥重点物流节点城市和公路、铁路、港口、航空、邮电、通信、管道运输等物流体系的作用,统筹规划,培育一批重点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和物流品牌企业,建立现代物流服务体系,提升物流产业发展水平,促进*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市场配置资源,政府营造环境。充分发挥企业主体和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搞好规划引导,改善物流基础设施,研究制定支持政策,加快推进物流信息化、标准化和品牌化建设,大力发展民营物流,创造有利于物流业发展的环境。

2.建立技术标准,推进一体化运作。用标准化和信息化综合集成运输、仓储、货代、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多种功能,提高物流效率。

3.创新服务方式,坚持科学发展。采用先进的物流管理技术和装备,创新服务方式,提升服务水平,实现节能降耗。建立节能环保型绿色物流服务体系,支持企业加快二三产业分离,加快发展产品与包装物回收物流和废弃物物流,促进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打破分割封锁,打通瓶颈制约。采取有效措施,打破地区间、城乡间及省与省之间的地域封锁,突破部门间、行业间及各种所有制之间的条块分割,整合和利用现有物流资源,逐步实现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无缝对接。引导促进城乡商贸物流配送发展,采用物流网络和信息化技术,提高商贸物流服务水平,扩大网络和城乡覆盖率。

5.加强规划指导,注重协调发展。依据全国区域发展规划,结合*省区域位置、行业特色、物流基础设施实际,兼顾国际与国内、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商贸物流协调发展,科学引导,合理布局,形成全省统筹规划、特色鲜明的现代物流发展格局。

(三)发展目标。力争在2009年改善物流企业经营困难状况,保持产业稳定发展。到2011年,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国内竞争力的大型综合物流企业集团和物流服务名牌;初步建立起布局合理、信息畅通、技术先进、管理规范、节能环保、安全有序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物流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物流的社会化、专业化水平明显提高,第三方物流的比重有所增加,物流业规模进一步扩大,物流业增加值年均递增10%以上;物流整体运行效率显著提高,全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比目前的水平有所下降;建立综合交通与现代物流业协调发展的运行机制,形成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商贸相结合,联运联通、便捷高效、节能环保的大交通与大物流运行体系。

三、主要任务

(一)进一步加快推进物流服务的社会化。物流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基础性服务行业,各行各业要运用现代物流管理理念和技术,实施采购、生产、销售和物品回收物流的一体化运作。制造企业针对市场需要和企业实际,实施流程再造,积极参与供应链管理,推进物流外包,主动寻求社会化的物流服务,加速周转。商贸流通企业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积极推广电子商务、网上采购等现代流通方式,促进流通现代化。发展农产品从产地到销地的直销和配送,支持涉农物流企业开展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的双向统一配送。

(二)大力扶持龙头物流企业。发展第三方物流是今后物流企业组织创新的重点。要进一步放开物流市场,培育壮大物流企业实力,提高市场竞争力。鼓励现有运输、仓储、货代、联运、快递企业的功能整合和服务延伸,加快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物流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兼并、联合、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进行资产重组,培育一批服务水平高、国际竞争力强的大型现代化物流企业,在全省物流业发展中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到2011年,全省重点培育发展100户具有国际服务功能的大型物流企业、20户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物流名牌企业,积极推广银座、家家悦商贸连锁经营模式,重点培育35家流通物流餐饮企业和300个农村商品配送中心。重点建设三大物流系统:一是多种运输方式联运、联通的物流通道工程系统。以23个重点港口、8个机场为节点,海运、铁路、公路相配合,发展国际集装箱运输和高时效、高附加值的国际物流,为*省及周边地区建立出海通道和空港快速货运口岸。二是快速物流系统。利用国际、国内航线,建立航空物流联盟,与卡货车之间建立一体化物流体系,为快捷物流发展提供支撑。发挥快速高效优势,承担物流网络节点之间、港站之间、城市之间的快货运输。三是城市物流配送系统。承担物流网络节点到客户的货物配送,提高运输效率,降低运输成本,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减少城市污染。

1.提升公路运输能力。公路运输业要充分利用运力资源,加快向第三方物流企业转型。积极推进运输设备标准化,发展箱式货车和集装箱车,重型货车在普通货车中的比重达到25%。通过多种方式发展物流网络,物流企业车辆实载率提升到85%以上。

2.整合铁路运输资源。铁路运输业应依托铁路运输网和现有固定资产,进行技术重组和整合,实施业务主辅分离,建立现代物流企业,完善铁路运输战略装车点建设,向多式联运、信息服务、现代化物流运作方式发展。实施物流节点“五定班列”(定点、定线、定车次、定时、定价)和物流班列,增加集装箱运量,充分发挥铁路在物流业中的骨干作用。

3.搞好港航运输。港航运输要发挥运价低、运量大、运距长及陆路港联运节点作用的优势,积极推进物流多式联运,建立港口群业务联盟,形成快捷便利、与国内外物流相连通的通关、通港货物运输服务体系,把以青岛港为龙头的*半岛港口群打造成东北亚航运中心。

4.扩大航空货运份额。航空运输要积极开拓国内外航运市场,打造法国夏斗湖机场与济南国际机场双向全货机直飞特色型的国际航线和中心机场,依托区域经济发展与物流园区建设,积极引进大型物流专业企业进港,建立航空物流联盟,向集约化、一体化运作发展。

5.提升仓储周转能力。各地区要整合现有仓储设施、设备,结合当地物流园区建设和制造业行业特点的需求,完善、提升仓储周转能力,满足物流供应链中分销、中转、仓储、加工、配送一体化服务的要求,推广使用现代物流装备和技术,努力向仓储立体化、自动化、信息化方向发展。

6.拓展邮政物流服务。建立以大中城市为中心,以邮政服务网络和现有涉农重点物流企业资源为基础的,城市与农村、商贸与工业相结合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积极拓展农村和城市物流配送市场,努力向城乡双向物流综合配送方向发展,满足社会物流服务需求。

(三)积极推动重点行业物流和专业物流发展。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推进相关行业的物流发展。进一步优化工业企业物流管理,整合企业物流资源和功能,设立统一的企业物流管理中心;建立以大型商贸企业为核心,专业性物流配送为重点的商贸物流配送体系;重视农业物流的发展,建立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核心,连锁超市为补充的农村物流体系。

1.加快石化物流供应链建设。以港口、油田、炼油厂为基点,建设石油管线,发展管道物流,减轻陆路运输的压力,降低物流成本。推进石化产品的储存、运输等供应链管理。

2.建立煤炭、重要矿产品物流体系。大力发展煤炭、重要矿产品和大宗商品物流,在重点城市和消费市场建立木材、煤炭等加工、配送中心,抓紧建设龙口等煤炭物流配送中心,提高市场保障能力。

3.加快建立农村物流服务体系。重点发展粮食、棉花、蔬菜、水果等农产品物流,加强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积极发展冷链物流,推广散粮运输和棉花大包装运输,完善农资和农村日用连锁经营网络。

4.大力发展建筑材料、汽车和零部件、机械、轻工、纺织、医药等行业物流。在产业聚集区和重要生产基地建设物流中心,完善仓储、交易、配送、金融、信息等服务功能,形成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有机结合。

5.加快发展城市统一配送。提高蔬菜、食品、食盐、药品、烟草和出版物等物流配送效率,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支持连锁经营发展。

6.加强化学危险品物流的跟踪与监控,严格操作规程,确保安全。

7.推进国际港口、机场、集装箱中转站等多式联运设施建设,优化口岸通关作业流程,提高国际货物的中转能力,加快发展适应国际中转、采购、转口贸易及进出口业务要求的国际物流和保税物流,加快推进适应国际贸易发展的大型国际物流港的建设。

(四)搞好物流发展区域布局。根据*省各地经济规模、物流发展水平、产业构成、商品流向、资源环境、交通条件、区位特点和经济关联度等因素,全省重点发展五大物流区域,重点建设2个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6个省级节点城市,9个地区性节点城市,28个县级节点城市。

1.五大物流区域:

(1)港口群物流区域:以青岛为核心,以日照、烟台、威海、潍坊为主体,重点发展外向型物流和辐射型物流,为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服务,为国际、国内贸易发展服务。

(2)鲁中物流区域:以济南为核心,以淄博、泰安、莱芜为重点,着重发展陆路综合物流、城市配送物流及中转物流,形成辐射全国的物流中转基地。

(3)鲁南商贸物流区域:以临沂为核心,以日照为重点。临沂重点发展商贸物流,努力发展成为连接南北商贸流通的区域枢纽和通道;日照重点发展矿石、煤炭等大宗物资港口物流,实现港口向内地、内地向港口物资快速疏运。

(4)鲁北物流区域:以德州为核心,以聊城、滨州、东营为重点,大力发展中转物流、农产品物流及专业物流。

(5)鲁西南物流区域:以济宁为核心,以枣庄、菏泽为重点,利用京杭运河水运成本较低的优势,大力发展内河水运物流和公铁水联运物流,建设和完善以煤炭、矿石、石膏等大宗物资为主的转运型物流中心。

2.部级物流节点城市(2个):

(1)济南:发挥济南省会城市和在全国物流网络中交通地理位置的优势,形成连接南北、辐射东西、承接国家物流通道功能、多种交通运输方式交汇的陆路中转物流中心城市。建设商贸、机电、汽车、建材为主的部级物流园区。

(2)青岛:以建设国际、国内重点港口城市和东北亚航运中心为目标,发挥青岛港为龙头的港口群带动作用,建设成国际、国内重点航线和港口的物流节点城市,形成服务全国、服务*多式联运结合的部级物流节点城市。

3.省级物流节点城市(6个):

(1)东营:依托胜利油田和中海油,重点建设和发展辐射全省的石油管道和化工物流,形成连接环渤海湾经济区和河北、沧州及黄骅港,服务于黄河*洲开发建设的物流节点城市。

(2)烟台:充分发挥胶东半岛区域地理位置和港口优势,承接*与东三省铁路轮渡、连接日韩航空及港口的节点城市的作用,重点发展汽车甩挂、车载物流、煤炭海上物流配送基地和保税物流,服务胶东半岛区域经济发展。

(3)潍坊:充分发挥作为*半岛物流枢纽城市作用,综合铁路、公路、航空和海运交通条件,建立综合物流园区和农业、纺织物流特色园区,连接青岛、烟台、威海港口和内地贯通,提供物流综合配套服务。

(4)济宁:利用京航运河“黄金水道”,发展公铁水多式联运,通过运河连接长江*洲,发展建立以煤炭、建材、粮食、工程机械为主的专业化综合型物流园区,为全省西进东出、南北内河通道建设发挥枢纽作用。

(5)临沂:利用商贸市场集聚的优势,以建设大物流促进商贸流通发展为目标,建立连接江苏、辐射长江*洲,联通日照、连云港的商贸物流基地,服务于省内外商贸流通和经济建设。

(6)德州:充分发挥铁路、公路连接京津塘交通枢纽城市的优势,承接国家贯通南北物流通道节点的任务,建立以煤炭、木材等大宗货物为主的物流园区,服务于*经济发展。

4.地区性物流节点城市(9个):

(1)淄博:充分发挥石化产业聚集的优势,重点发展石油化工、机械装备、纺织(丝绸)服装、陶瓷等特色物流,拉动区域经济发展。

(2)枣庄:充分发挥京沪铁路、高速公路和内河航运交通运输的优势,重点发展煤炭物流、建材物流,形成连接徐州等周边城市的物流节点,大力推进省际物流建设。

(3)泰安:充分发挥省内东西南北交通的聚集点及临近济南和莱芜区域位置优势,打造汽车配件、煤炭、钢铁加工、石膏等制造行业物流园区。

(4)威海:建立以港口联盟为依托,以航空、铁路、公路为基础的港口物流节点城市,服务于区域内橡胶轮胎、造船修船、纺织、海洋食品等行业物流发展。

(5)日照:建立以港口联盟为依托,以铁路、公路为基础的港口物流节点城市,大力发展煤炭、矿石、钢铁、木浆、大宗货物商品及进出口物流基地,服务于国家东西通道的集疏运。

(6)莱芜:依托钢铁资源优势,重点发展钢铁生产、储存、加工、配送一体化工程。

(7)聊城:结合本地产业优势,建设煤炭周转、有色金属、汽车、农用车和粮食等综合园区,形成辐射河北衡水、河南濮阳周边地区的物流节点城市。

(8)滨州:充分发挥纺织产业、有色金属、汽车零部件、小型通用飞机产业的优势,重点建设连接环渤海经济建设圈、服务于黄河*洲开发建设的物流节点城市。

(9)菏泽:发挥新兖石铁路、京九铁路以及日东高速以及辐射江苏、安徽、河南周边地区和省际商贸流通的优势,建设粮食、煤炭、农林工商贸综合物流园区。

5.县级物流节点城市(28个):*

(五)进一步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全省主要货物流向及全国物流网络规划布局,进一步加快干线铁路、高速公路、沿海深水码头、内河航道、机场、输油管道建设,完善综合运输网络布局,为物流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今后3年重点建设多式联运及转运设施,促进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和配套,实现“无缝对接”。在重点铁路货站、港口、机场建设集装箱中转站、货物转运站,使铁路、港口、机场货物与公路运输有效衔接,实现综合交通运输方便快捷,运转高效。在交通枢纽、货物集散地、产业集聚区、大中城市周边建设一批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增强货物集聚和辐射能力。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整合现有运输、仓储等物流基础设施,加快盘活存量资产,提高投资效益。

(六)建立城乡现代商贸物流服务体系。统筹城乡物流资源,创新商贸物流发展模式,搞活流通,扩大消费,促进经济增长。加快构建农村现代商品流通体系,建立农产品进城快捷通道,形成基地生产超市化、超市经营连锁化、企业加工链条化。发挥农产品深加工龙头带动作用,再建和改造3万家农家店。完善农资和农村日用消费品连锁经营网络,建立以工业品下乡与农产品进城双向物流为主体的农村市场体系。建立城市超市连锁经营体系,以城市商贸连锁经营企业为龙头,完善城市商务服务功能,形成集中分销、优化配送、快捷环保、信息技术和网络体系完整的城市商贸物流一体化运作模式;积极推进快递服务与电子商务融合发展,用现代物流新技术,整合、提升传统商贸流通市场,推动城市物流配送体系建设。

(七)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信息化是现代物流业必不可少的重要保障条件,各级政府和物流企业要充分认识信息化对物流现代化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加大投入,做好政府、部门、企业之间的数据交换,实现货运物流网、车辆信息网、商贸流通网互联互通,提高物流效率和服务质量。建立公路、水路、铁路、航空、邮政等运输与服务方式信息网络,构筑行业物流信息网,并逐步实现行业之间信息联网。加快企业物流信息化建设,丰富网上信息资源,确保信息量。行业、企业信息系统要逐步与银行、保险、税务、工商、海关、检验检疫等信息系统联网,尽快建成全省公共物流信息平台。

(八)加快物流标准的制定与推广。加强物流技术标准能力建设,研究制定有关标准。充分发挥企业在制定物流标准中的主体作用,调动标准化研究机构、大专院校的力量,加快制定、修订物流通用基础类、物流技术类、物流信息类、物流管理类、建立能源计量中心等物流服务类标准,完善物流标准化与质检体系。对国家和省已出台的标准,加快推广步伐,鼓励企业和有关方面采用标准化的物流计量、货物分类、物品标识、物流装备设施、工具器具、信息系统和作业流程等,提高物流的标准化程度,以物流的标准化促进物流的现代化。

(九)加强物流新技术、新装备的开发和应用。改革传统的货物散装运输方式,大力推广集装技术和单元化装载技术,积极采用托盘装载运输方式。支持物流科技企业自主创新,积极开展新型专业物流装备的研发、新型物流系统软件的开发和设计;支持物流科技企业利用系统软件技术对物流设备进行集成,提升物流系统操作的现代化水平。物流企业应积极采用仓储管理系统、运输管理系统、条码、射频技术、电子数据交换、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智能交通等先进适用信息技术,促进物流管理水平的提高。物流装备要向技术先进、节能环保、标准化、信息化方向发展。大力发展集装箱车、重型载货汽车、大吨位厢式货车、节能环保货车。推广甩挂运输、多式联运、回程配载运输等组织方式,提高实载率,降低物流成本。

(十)抓紧培养现代物流管理人才。支持*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交通学院、*财政学院、*科技大学、*英才职业学院、青岛职业学院、*商贸职业技术学院等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开展物流工程和管理专科、本科教育,积极培养物流专业硕士生和博士生,建立多层次的现代物流人才梯队。加强职业教育和岗位培训,提高现有物流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和业务水平。引导和规范企业、行业组织及民办教育机构参与现代物流人才的培训和教育工作。借鉴国际先进经验,逐步推广物流从业人员各类职业资格认证制度。

四、重点工程

(一)多式联运、转运设施工程。依托重点港口和铁路、公路网络及货运场站、机场等交通运输设施,在重点物流节点城市和综合交通枢纽附近,建设22个铁路战略装车点,20个甩挂运输及集装箱中转站,20个临港、空港联运转运中心,重点解决陆路港重点枢纽、物流园区和多种运输方式的衔接问题,提高物流效率。

(二)物流园区(中心)工程。按照全省物流区域划分,在部级、省级、地区性物流节点城市附近,有选择性地建设30个重点集储存、货运、加工、商贸、货代、信息与金融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物流园区,在综合交通枢纽区域规划建设10个邮政、航空等特色物流园区;在产业聚集区有针对性地建设一批煤炭、建材、冶金、石化、汽车和零部件、医药、农副产品等行业物流中心,在县级交通枢纽城市建立28个物流配送中心,重点乡镇结合涉农市场体系建设,规划建立300个物流配送站点,形成全省统筹规划、城乡结合的省、市、县、乡镇四级物流运营网络。

(三)城市配送工程。以济南、青岛为核心,适应电子商务和连锁经营发展的需要,在大中城市发展社会化共同配送,促进产业聚集,提高物流运作的规模效益,节约土地占用,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加快建设城市物流配送工程项目,大力推广银座超市、金德利早餐等连锁经营模式,建立综合配套的早餐、食品、食盐、蔬菜、医药等生活日用品及成品钢筋配送、电子网上购物配送等城市配送工程,在大中城市周边建设30个蔬菜、食品、药品、家电等城市配送中心,支持网上购物配送服务,推动城市物流配送体系的建设。

(四)大宗商品和农村物流工程。加快煤炭、油气物流通道建设,形成若干个煤电路港一体化工程,完善煤炭和油气物流系统,提高煤电油运社会保障能力。进一步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加快促进粮食、肉类、蔬菜、水果等鲜活农产品储藏、加工、运输和配送等冷链物流发展,今后3年将选择30个农产品冷链物流项目进行重点扶持。支持发展农资和农村消费品物流配送中心,搞好农资和农产品物流配送,结合“万村千乡”工程,充分发挥邮政、供销和品牌流通龙头力量的带动作用,推动家电下乡工程,有选择地建设50个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进行以信息化为重点的标准化改造。

(五)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工程。重点鼓励制造业物流流程再造和物流业务分离外包,提高核心竞争力。培育一批适应现代制造业物流需要的,为钢铁、煤炭、汽车、船舶、石化、纺织、轻工、冶金建材、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医药等行业服务的专业化物流企业。推广海尔物流一体化管理、潍柴动力供应商管理库存、青岛啤酒“主辅分离”物流外包、高密天药业依靠邮政物流网络配送产品等30个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示范工程,扶持建立50个省级重点企业物流管理中心,促进现代制造业与物流业有机融合,联动发展。

(六)物流标准化和物流新技术工程。加快对现有仓储、转运设施和运输工具的标准化改造,鼓励企业利用软件信息平台,逐步实现托盘标准化、社会化运作。鼓励企业采用集装单元、射频识别、货物跟踪、自动分拣、立体仓库、配送中心信息系统、冷链等物流新技术,加强智能交通、物流管理软件等物流新技术的研发、创新能力建设,提高物流运作管理水平。实施物流标准化工程,选择20家大型物流企业和物流园区开展托盘等物流标准化和物流新技术试点工作并逐步推广。

(七)物流信息化建设工程。*省物流信息化建设要突出三个重点:一是建立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综合信息平台。整合铁路、公路、港口、航空、管道等各种运输信息,建立运输信息、货运跟踪、服务管理等信息系统,为社会现代物流发展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二是建立物流园区、物流企业的信息服务系统。主要功能是提供信息查询、及网上交易、电子报税、报检等物流信息服务,汇集有效的车源、货源、仓储、交易等信息,为物流企业提供服务。三是建立省级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扶持电子口岸、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和网上购物电子平台系统建设,推进物流信用体系建设,建立连接政府服务、综合运输及公共物流信息相结合的信息化系统。

(八)应急物流工程。建立应急生产、流通、运输和物流企业信息系统,以便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紧急调用。建立多层次的政府应急物资储备体系,保证应急调控的需要。加强应急物流设施设备和技术支持平台建设,提高应急反应能力。大力整合应急物流资源,选择和培育一批具有应急能力的物流企业建立应急物流体系。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协调。按照《*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省服务业重点产业和重点工作协调推进制度的意见的通知》(鲁政办发〔20*〕49号)的要求,完善全省现代物流业协调推进制度,充分发挥由省经贸委牵头、各有关部门参加的全省现代物流业联席会议作用(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省经贸委交通与物流处),统一协调全省物流业发展的重大问题,研究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形成推动物流业发展的强大合力。各地要进一步明确现代物流工作牵头部门,理顺管理体制,对有关部门进行分工,落实责任,相互配合,齐抓共管。

(二)制定支持发展现代物流业的政策。

1.税收方面:对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确认纳入试点名单的物流企业及所属企业将承揽的运输业务、仓储业务分包给其他企业并由其统一收取价款的,以该企业取得的全部收入减去付给其他企业的费用后的余额为营业税的计税基数,实行差额纳税;对跨地区经营的直营连锁物流企业,税务部门按照国家税法及有关政策规定落实跨区域经营企业汇总缴纳所得税、增值税的政策;进口物流设备可按国家有关规定免征关税、进口环节增值税,要充分用好增值税转型等税收政策。

2.土地方面:坚持节约用地原则。物流园区等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列入工业、仓储用地范畴;对列入省重点规划的大型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物流配送中心新增用地,有关部门要给予支持;鼓励在原市区内的物流企业到城郊结合部建设物流中心,对市区内土地实行置换,原划拨土地由政府按土地利用规定处置,并给予企业适当补偿,扶持新建物流中心。

3.通关方面:减化通关手续,推行物流企业与口岸通关监管部门信息联网,对进口货物及符合条件的出口货物实行“提前报关、货到验放”;提倡海关、国检、、报关公司、场站等部门实现“一站式”联合办公和“一条龙”链式服务,并协调解决好跨省、跨地区的转通关,减少通关时间,加快通关速度。

4.其他方面:有关部门要制定科学的城市货车通行管理办法,为重点物流企业的小型配送车辆在市区通行、停靠提供便利条件,进一步完善农副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双向物流绿色通道政策。鼓励工商企业优化物流管理,扩大物流市场社会化需求,制定工业企业主辅分离、物流业务剥离外包的扶持政策。

(三)进一步加大对物流业财政和金融支持。各级财政要继续加大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投入,对物流规划确定的重点项目给予优先扶持。对列入省规划的重点物流基础设施、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城乡物流配送中心、物流新技术工程等项目,应纳入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重点项目规划给予扶持,争取中央国债资金支持。各金融机构要积极给予信贷支持,鼓励通过股票上市、发行债券、兼并重组、中外合资等途径筹集建设资金,引导和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向现代物流业。

(四)制定专项物流发展规划和意见。由省经贸委牵头,出台建筑材料物流、石油管道物流发展意见。省经贸委要会同有关部门抓紧研究汽车、医药、煤炭、粮食、农产品等专项物流发展意见。省财政厅制定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支持物流业发展的管理办法。省交通厅、济南铁路局、*民航局、省邮政局、省农业厅等部门,结合部门实际,抓紧制定本行业物流发展规划。省质监局、省信息产业厅分别制定物流标准化和物流信息化发展规划。各市政府根据本规划,结合当地实际,制定本地区物流发展规划。

(五)加快物流基础性工作建设。由统计部门牵头,研究制定科学的物流统计调查制度和统计指标体系,建立现代物流业信息的收集、统计、分析和上报制度。整合多部门信息系统,建设省级物流信息交换平台。安监、公安、铁路、交通、民航监管等部门要重视物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督促企业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严格操作规程,按照标准组织生产。有关部门要制定和完善物流业标准,加快物流业标准的推广应用步伐。要采取多种方式培养和引进物流管理人才,提高人员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