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计划十篇

时间:2023-03-20 18:51:51

振兴计划

振兴计划篇1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精神,自治区制定了《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XX—20XX年)》(以下简称三年行动计划)。

 

 总体要求明确了《三年行动计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行动目标。《三年行动计划》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党的和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视察广西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围绕乡村一二三产融合、工业、旅游、健康、生态经济等产业发展以及“路、水、电、气、网、园”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就业、服务等公共服务设施,以项目建设为抓手,用3年左右时间,着力推动乡村产业发展,改善乡村发展基础条件,有效增加乡村公共服务资源,为持续营造“三大生态”、加快实现“两个建成”、扎实推进富民兴桂、奋力谱写新时展新篇章提供保障。

 

一、计划出台背景

 

近年来,我区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党中央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和省委、市委工作部署,把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奋力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我区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下了一定功夫,但我区农村基础设施依然存在短板。我区计划从20XX年起用三年时间,着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二、总体目标

 

按照XXX市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印发《关于对标三年取得重大进展硬任务扎实推动乡村振兴的工作方案》的要求,对XX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阶段性谋划,着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取得重大进展,以促进我区城乡融合发展,改善农村的居住环境,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建设高品位美丽宜居乡村为目标。

 

三、主要任务

 

农村公厕建设方面,每个自然村按实际需求建设一个标准化公厕,全区新、改建农村公厕XXX座,建立长效管护机制,对每个管护达标的公厕按XXX元/个/月的标准奖补。

 

农村水利工程建设方面,计划实施水利工程XX宗,打造“河畅、水清、堤固、岸绿、景美”的生态水利示范河段,实现全区自来水供水管网全覆盖。

 

区级示范村(居)方面,有效整合各方资金,建立完善财政投入、村级自筹、社会支持三位一体的“美丽乡村”建设资金保障体系,3年计划创建区级乡村振兴示范村XX条。

 

“四好农村路”建设方面,从注重连通向提升质量安全水平转变、向加密路网提供更便捷出行路径转变,对全区XX个、全长XXXX公里农村公路项目进行改造建设。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方面,经过3年努力,基本实现农村污水管网全覆盖、全收集、全处理,充分发挥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处理效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100%。

 

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方面,每个村小组至少配置1名保洁人员,落实XXX元/月/保洁员的补助,推进村边、路边、水边、田边等“四边“的环境保洁与垃圾清运,推动农村环卫工作一体化。

振兴计划篇2

(一)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必须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通过整合土地资源、盘活集体资产、企业协作带动、扶贫政策扶持、发展壮大优势产业,增加村级自身“造血”功能,构建集体经济发展、企业壮大、农民增收的共赢格局。力争通过一年的努力,使村集体经济收入达50000元,农民收入有所增加。我村主要发展的产业有种植业以种植楠竹、杨梅、猕猴桃、水稻、勾藤等为主,养殖业以土猪、羊、牛、鱼、家禽为主,其中楠竹产业我村面积上万亩,可户平增收1000元以上。目前我村已成立了两个合作社,大和村种养专业合作社和文峰生态种养专业合作社,其中大和村种养专业合作社有贫困户参与96户,文峰生态种养专业合作社里的县兄弟生态农庄与12户条件较差的贫困户建立了利益联接,每年可为这12户贫困户增收1050元。按照优中选优的原则,我村将以这两个合作社为基础,进一步发展壮大,整合全村贫困户和愿意参加的非贫困户,集中精力发展勾藤、猕猴桃、楠竹和养猪四大产业,目前我们已经发展了勾藤苗木20亩,准备种植100亩。为提高贫困户及普通群众的素质,我们计划农业局、农广校、科技局等相关部门,定期组织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今年至少举办大型培训班4次以上,并将表现突出的优秀学员,送到市职业技术学院脱产学习。

村集体收入则以用被淹的耕地入股电站,每年可为村集体收入5万元,另外还投入15万元到县兄弟生态农庄,每年可分红18000元。

(二)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推动多村自然资本加快増値,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努力做好秸秆处理,农膜回收等工作,积极主动参与以渠江为重点的水生生物保护行动。

振兴计划篇3

    今后几年,我们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巩固成果,深化改革,提高质量,持续发展,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历史性任务,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为建立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奠定基础;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把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加强教育同科技与经济、同文化与社会的结合,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大的智力支持和知识贡献。 

    一、重点推进农村教育发展与改革 

    全面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国发〔2003〕19号),坚持把农村教育摆在重中之重的地位,加快农村教育发展,深化农村教育改革,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 

    1.努力提高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水平和质量,为2010年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打好基础。 

    实施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到2007年底,力争使西部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到85%以上,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5%以下。以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为突破口,加强西部农村初中、小学建设。西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要分别实现各自的“两基”目标。要将“两基”攻坚作为西部大开发的一项重要任务,精心组织实施。继续实施“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和“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中部地区未实现“两基”目标的县也要集中力量打好攻坚战。 

    已经实现“两基”目标的地区特别是中部和西部地区,要巩固成果、提高质量,千方百计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全面提高教师和校长素质。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要实现高水平、高质量“普九”目标。 

    2.深化农村教育改革,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推进“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 

    加强新形势下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三教统筹”,有效整合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农村学校的综合功能。继续开展“绿色证书”教育,积极推进农村中小学课程和教学改革,在实现国家规定的基础教育基本要求时,紧密联系农村实际,在农村初、高中适当增加职业教育内容。 

    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农村职业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实行灵活的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方便工学交替、半工半读、城乡分段和职前职后分段完成学业。重点建设好地(市)、县级骨干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面向农村扩大招生规模。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对进城务工农民进行职业教育和培训。 

    开展农村成人教育,促进“农科教”结合。农村成人教育要以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为重点。充分发挥农村成人学校和培训机构的作用。农村中小学可实行一校挂两牌,日校办夜校,成为乡村基层的文化、科技和教育活动基地。充分发挥高等农林学校的作用,建设“高等学校农业科技教育网络联盟”,推进“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为农业科技推广、农村教育培训作出贡献。 

    3.落实“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加大投入,完善保障机制。 

    进一步落实“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县级政府要切实担负起对本地教育发展规划、经费安排使用、教师和校长人事等方面进行统筹管理的责任。明确各级政府保障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责任;中央、省和地(市)级政府通过增加转移支付,增强财政困难县义务教育经费的保障能力。建立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投入保障机制,确保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确保农村中小学校舍的维护、改造和建设,确保维持学校正常运转的基本支出需要。 

    4.建立和健全助学制度,扶持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义务教育。 

    继续设立中小学助学金,重点放在中西部农村地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逐步扩大免费发放教科书的范围,逐步免除杂费,为寄宿学生提供必要的生活补助;通过给学校划拨少量土地或提供劳动实践场所,帮助学生勤工助学并改善生活;广泛动员和鼓励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公民捐资助学。到2007年,争取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享受到“两免一补”(免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努力做到不让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5.加快推进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农村中小学编制管理,全面推行教师聘任制,依法实施教师资格制度。严格掌握校长任职条件,积极推行校长聘任制。积极引导和鼓励教师及其他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到乡村中小学任教,建立城镇中小学教师到乡村任教服务期制度。加强农村教师和校长的教育培训工作。 

    6.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计划”。 

振兴计划篇4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创建西北生态旅游名县”为建设目标,着力提高全县旅游发展质量,全面提升旅游产品质量、旅游服务质量,不断提升主导旅游产品、优势产品、重点产品质量档次,增强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目标任务

(一)健全推进旅游服务业质量振兴工作机制。召开全县推进旅游业质量振兴工作会议,分解目标任务,落实质量责任制。定期召开县推进旅游服务业质量振兴工作联席会议,研究分析形势,部署旅游服务业质量工作,深入推进质量振兴活动。完善质量工作考核机制,坚持年中考核与年底考核相结合,建立奖惩制度,严格奖惩兑现。

(二)提升旅游产品质量。重点旅游土特产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0%以上,旅游产品许可证取证率达到100%。国家明令淘汰产品的旅游产品生产企业取缔率达到100%。

(三)提高旅游服务工程质量。大中型宾馆、酒店建筑工程和旅游设施建设项目一次验收合格率达到100%,其它工程建设项目一次验收合格率达到90%以上;旅游干线公路工程竣工质量验收合格率、优良率分别达到100%和85%以上。   

(四)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各类涉旅服务业要全面贯彻旅游行业标准,构建旅游服务质量监控体系,游客满意度指数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以上。

(五)提高环境质量。旅游景区内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等污染减排削减完成市旅游局下达我县旅游局的指标。

(六)进一步完善旅游系统打假责任制。建立打假治劣工作责任制,落实工作措施,实行政务公开;集中整治旅游行业质量问题,严厉打击制售假冒旅游产品伪劣行为,杜绝重大旅游质量安全事故发生。

三、相关要求

(一)强化责任,加强领导。各涉旅单位要切实把旅游系统服务质量、旅游产品质量振兴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定期研究和及时解决质量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要根据推进质量振兴安全目标责任书的要求,层层分解目标,落实责任到人,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强化督查监管,确保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对因领导不力或工作监管不到位,完不成质量工作的,要追究相关企业的责任。

(二)协调配合,形成合力。按照统一管理、分工负责的原则,对质量工作实行综合治理。各涉旅部门之间要加强沟通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全面推进我县旅游质量振兴工作。

振兴计划篇5

一、 抓基层组织建设

将增强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作为重点,结合2019年巡察反馈问题整改情况“回头看”工作,持续进行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进一步提升组织力,实现党建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

二、 抓精准脱贫攻坚

进一步完善知识武装,配合扶贫中队长组织中队部成员学习“2.23”及“3.6”决战决胜脱贫攻坚重要讲话精神以及扶贫应知应会知识及相关政策,统筹帮扶责任人等多方力量,详细规范分类记录“8+1类人员”以及档外重点人群数据信息,逐村逐户进行梳理改进,确保我村打赢脱贫攻坚收官之战。

三、 抓“百镇千村”建设

完善村庄规划,打造“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积极推进百镇千村建设。配合镇委、镇政府以及市旅游部门开展辖区内田野公园旅游创建发展工作,实现农旅产业持续发展。

四、 抓“三清两改一建”

注重保护乡村自然风貌和乡村传统建设文化,督促指导开展历史存量垃圾整治工作。每周六发动群众开展人居环境卫生集中大整治行动,严格落实农村“村规民约”、“门前三包”制度,清理庭院、房前屋后卫生,严禁在道路上堆物设碍,严禁放养猪、牛、羊、狗、鸡、鸭、鹅等禽畜上路。同时积极向群众宣传改厕好处与政府补贴措施,打消群众思想顾虑,变“要我改”为“我要改”。从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出发,把“厕所革命”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工程来抓。

五、 抓乡村特色项目

在时间、经济、人员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带领两委干部、村小组长开展广泛调研,协助村委会、村党支部结合某公园旅游发展业态,研究策划适合我村发展的特色产业,引导农户发展优势特色农业,增加就业渠道,扩大收入来源。

六、 抓精神文明创建

进一步宣传解读“两会”精神以及“4.13”重要讲话、中央12号文件精神、海南自贸港建设相关方略,让农民更加了解党的政策。开展脱贫攻坚、致富兴业、农村改革、生态环保等主题宣讲活动,引导农民群众诚实劳动、不懈奋斗。

七、 抓党建引领治理

协助镇治保部门、某派出所持续推动开展乡村平安创建活动,发动社会力量和群众共同参与治安防范,进一步强化“雪亮工程”。严格网格化管理制度,村小组问题压实责任至所包村组的“两委”干部及乡村振兴工作队员,发生问题及时行动,有效解决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最后一公里”问题。

八、 抓农村“五网”建设

因某村地理位置优越,目前辖区内“五网”已基本覆盖,但仍存在天然气未通达和个别村组手机信号不完全的问题。下一步将按照市、镇统筹,积极协调有关部门,推进供电保障、网路升级、抗灾能力三年行动计划等工作。

九、 抓村级集体经济

协调督促落实各级财政补助资金及时到位,引导规范有效使用相关补助资金。结合实际,盘活农村集体土地资源和其他资产,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十、 抓致富产业发展

积极引导农民立足园区区位优势,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指导实施就业创业促进活动,努力拓宽致富门路。

振兴计划篇6

计划

为深入贯彻落实好中央、省市县委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部署,确保我镇乡村振兴战略按要求、分步骤、分阶段扎实推进,结合我镇实际,特制定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和实施计划。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和中央、省市县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牢牢把握“奋力赶超、进位争先”的目标定位,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不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二、基本原则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产业兴旺为重点,生态宜居为关键,乡风文明为保障,治理有效为基础,生活富裕为根本,走符合XXX实际、具有XXX特色的乡村振兴道路。坚持党管农村,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有力政治保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持乡村全面振兴,统筹谋划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注重规划引领、统筹协调,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扎实推进。

三、规划和实施计划

XXX镇地处XXX县东南边缘,距XXX城区1小时车程,距XXX县城54公里约1小时车程,距省会XXX139公里约2小时车程,距南京300公里约4小时车程。高铁从XXX出发到XXX市仅30分钟,XXX镇被纳入XXX都市圈2小时生活圈内。随着XXX高铁站的建成使用与未来XXX省道的建设开通,XXX镇对外交通联系将得到大幅优化提升,全镇实现跨越式发展腾飞迎来了战略机遇。

(一)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培植乡村振兴动能

1、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以“三转三化”为总抓手,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调整优化农业产业布局,构建多元化特色农业格局,不断增强特色农业产业优势。XXX镇西部地势平坦低洼为城东湖的行蓄洪区,东部为岗丘坡地区,特殊的地形地貌造就了丰富的生态特色环境资源。西部淹没区水系密集、湿地遍布、圩台众多、土地肥沃,芡实等野生水湿生作物极具特色,适合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和休闲旅游产业;东部岗丘区土地资源丰富,适合发展水果种植和生态旅游。

2、加快农业农村产业融合。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主要目标,大力培育“新六产”,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加快推进朗德鹅加工和副产品开发,推广“生产基地

加工企业

商超销售”产销模式,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促进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积极推进镇村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建设,发展龙虾、皖西白鹅等一批优质农产品电商经营业户,2018年实现镇级电子商务站点全覆盖、中心村覆盖率70%以上。到2019年实现镇、中心村电子商务站点全覆盖。

3、实施质量兴农战略。坚持农业提质导向,推行农产品、畜禽养殖标准化生产,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加强食药监管,每月对全镇食品药品领域进行1次巡查,切实保障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大力发展现代高效林业,加强植物病虫害、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

4、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加强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推进农村土地整治、高标准农田及水利设施建设,稳步提升耕地质量,提高抗旱防洪能力,建设一批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实施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工程,推广秸秆生物反应堆、商品有机肥等技术模式,发展节水农业和水肥一体化,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积极推进农村规模化大型沼气工程建设,解决畜禽养殖场区粪污处理和资源化利用问题。

5、发展壮大新型经营主体。XXX镇主要以种植业和传统养殖业为主。大力发展多元化、多类型的合作社,根据不同村的基础条件,建立农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打造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平台支撑。积极培育农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农业合作社,探索完善“合作社

农户”“党支部

合作社

农户”“龙头企业

基地

农户”等利益联结机制,促进产业发展和农民致富。

(二)建设生态美丽家园,提升乡村内涵品质

1、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大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积极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试点,巩固拓展镇村环卫一体化成果。深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全面完成三年改厕任务,让农民群众用上洁净厕所。深入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与发展生态农业、循环经济相结合,建立多形式、低成本、高效率的污水处理体系。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开展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对我镇美丽乡村,进行标准化再提升,争创市级美丽乡村示范点。

2、提升城镇载体功能。扎实开展城镇形象“清底子”行动,对主干线“僵尸车辆”、废弃固堆等镇区乱象集中清理整顿,提升沿线绿化水平。抓好老旧供水管网提升改造工程,解决农村供水“最后一公里”问题,保障农村供水保障率、水质达标率、群众满意率稳定在较高水平。进一步拓展乡村道路生命安防工程,加大易发生交通事故的危险路段、路口警示装置、波形护栏安装力度,提升交通安全保障水平。

3、突破特色小镇建设。以市场为导向、产业为基础、旅游为引擎、文化为支撑、富民为根本,利用本土的资源禀赋和产业比较优势,强调产业先导和领先的品牌定位,推动淹没区和丘岗区“山水”联动融合,体现精准扶贫的发展要求,推动农业一产接二连三与产业价值链提升,营造富有诗情画意的旅游主题形象,聚焦生态、美丽、富裕、诗意、众享的价值愿景,创建宜业、宜居、宜游、宜文的特色小镇。

4、全面深化河长制、湖长制。深入开展“河畅、水清、岸绿”专项行动,扎实开展弥河、石河等河道综合整治工程,建立完善水源地和“禁养区”生态保护长效机制。

(三)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焕发农村文明新形象

1、深化乡村文明建设。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通过多种形式的文艺活动,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弘扬主旋律。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开展“道德模范”、“好媳妇”、“好婆婆”等文明评选活动,把孝文化运用到农村社会治理中,深化乡村文明行动,持续开展文明村、星级文明户评选,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2、大力发展优秀文化。开展各类书画笔会、文学交流等艺术活动,组织开展文化名人辅导、讲课等多种形式的文化培训,积极培育民间艺术团体,提升文化队伍层次水平。深入开展以歌唱、舞蹈、表演、戏曲、书画、文学创作为模块的系列文化活动,活跃群众文化生活,进一步提升群众的文化参与率和满意度。

3、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坚持一院多能、一室多用,加强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统筹建设文化大院、农村书屋、活动中心等各类文化活动场所,进一步完善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确保村(街道)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成达标率和省定扶贫工作重点村文化大院建成率达到100%。

4、推进移风易俗。倡导现代文明理念和生活方式,建好、用活、优化村(街道)善行义举四德榜。充分发挥村级红白理事会作用,摒弃大操大办、厚葬薄养、相互攀比等陈规陋习。加强农村科普和无神论宣传教育,抵制封建迷信活动。

(四)加强乡村治理,夯实基层基础

1、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以推动乡村组织振兴为重点,深入推进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治理整顿,扎实开展“过硬支部”创建活动,提高村级管理规范化水平。持续深化“作风建设年”活动,进一步改进基层干部作风。优化提升农村带头人队伍,选好配强村“两委”班子特别是村党组织书记。加强村“两委”干部教育培训,严格党员干部队伍的建设管理,注重从新型经营主体中培养党员,注重培育农村优秀党组书记,在全镇树立一批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示范村、领头人的典型。

2、完善村民自治。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完善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扩大村级党务、村务、财务公开,持续抓好“四议两公开一监督”“阳光议事日”“三务”公开等村级基本制度落实,全面加强农村财务管理,进一步提升村级工作规范化水平。

3、加强农村法治建设。加快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完善镇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功能,中心村司法行政工作室实现全覆盖,落实“一村一法律顾问”制度,为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加强对农村宗教活动的引导,依法制止利用宗教干涉农村公共事务,形成崇法尚德、扶正祛邪的良好风气。

4、深化平安村庄建设。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村霸和宗族恶势力,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构建“信息化支撑,立体化防控,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社会治理机制,提高矛盾纠纷化解效能,维护农村和谐稳定。

(五)持续改善民生福祉,提升农民幸福感

1、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积极开展脱贫“回头看”专项行动,精准做好脱贫核查,严格准入退出动态管理,确保应保尽保、应退尽退。深化“合作社

贫困户”模式,认真组织好产业扶贫项目效益分红,积极发展规模种养、特色加工等产业项目,切实发挥产业扶贫项目支撑带动作用。广泛开展社会扶贫,探索创新“互联网

”社会扶贫模式,完善社会扶贫供需对接机制,积极动员社会组织、企业、个人等参与扶贫开发。狠抓脱贫攻坚作风建设,确保脱贫攻坚各项工作落实落地。在全部兜底完成脱贫任务的同时,进一步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确保“脱贫不返贫,致富奔小康”。

2、加快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鼓励引导有志于在农村发展的大学生、外出务工人员等回乡创业,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创新创业,加强村两委成员、合作社带头人、农业大户的创新创业培训,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着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3、优先发展农村教育。高度重视发展农村义务教育,不断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改善农村学校基础设施,加大对农村学校建设的投入,确保义务教育阶段非外力情况下不落一人。

4、强化农村社会保障。完善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制度,完善贫困人口医疗商业补充保险,逐步提高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最低缴费标准和基础养老金标准。提高农村低保标准,完善临时救助制度,统筹使用各级救助资金,精准用于救急救难。完善农村残疾人生活用电、水等优惠政策。健全农村留守妇女、儿童、老人关爱服务体系。

6、改善农村养老服务。鼓励多种方式建设互助养老服务设施,打造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推行邻里互助、结对帮扶、志愿服务等方式,改善贫困老年人生活状况。对不赡养老人行为进行行政、司法干预。加快推进医养结合,鼓励基层医疗机构在农村养老机构设置服务站点、提供签约服务。

(六)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村改革

1、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落实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农户承包权、土地经营权“三权分置”制度,激活资产资源、发挥权属效能,增加财产性收益。巩固完善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成果,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制度。

2、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步伐,在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范围内,稳慎探索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的有偿退出、继承及抵押、担保权能,努力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

3、稳妥推进土地制度改革。扎实推进房地一体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完善盘活利用农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政策,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农民房屋财产权,适度放活农民房屋使用权,不得违规违法买卖宅基地。进一步完善设施农用地政策,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前提下,通过村土地利用规划调整优化村庄用地布局,有效利用农村零星分散的存量建设用地,预留部分规划建设用地指标用于单独选址的农业设施和休闲旅游等设施建设。

(七)健全工作推进机制,强化资源要素保障

1、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农村工作相关站所统筹协调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实行镇村两级书记一起抓,党组织书记是第一责任人,切实把工作重点和主要精力放在抓乡村振兴战略落实上,当好乡村振兴“一线总指挥”。完善推进机制,成立乡村振兴战略五大工程推进组,每个推进组由班子成员牵头抓总,各责任站所、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工作指导,做好协同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2、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建立健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财政投入保障制度,确保财政投入与乡村振兴任务相适应。严格落实上级涉农资金管理体制,做好资金整合使用项目规划,提高资金使用效能。推广一事一议、以奖代补等方式,鼓励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工投劳,让农民更多参与建设管护。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和引领作用,吸引金融和社会资本更多地投向乡村振兴。

振兴计划篇7

摘要: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冲击。为实现“保八”的经济增长目标,我国在出台4万亿扩大内需政策基础之后又制订了“钢铁、汽车、船舶、石化、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轻工、纺织、物流”十大产业的调整和振兴规划。如何在十大产业规划实施中把握市场机遇、迅速抢占有利市场,是商业银行当前迫切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仅从钢铁行业为出发点,对2009年国家钢铁产业调整振兴计划进行了解读。

关键词:产业调整振兴;钢铁行业; 产能过剩;联合重组

中图分类号:F416.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5003001

1控制产量,扩大需求,减缓行业景气下滑

(1)通过加大对铁路、公路、城建等基础建设方面的投资,扩大各行业对钢材的消费量。

(2)通过关税调整,提高附加值高的钢材产品出口退税率,逐步恢复对以来料加工等贸易形式的进口钢材征收关税和17%的增值税,维持普通产品(生铁、钢坯、长材)10%-25%的出口关税等方式缓解国内供求平衡矛盾。

(3)严格控制新增产能,不再核准和支持单纯新建、扩建产能的钢铁项目,所有项目必须以淘汰落后为前提。2010年底前,淘汰300立方米及以下高炉产能5340万吨,20吨及以下转炉、电炉产能320万吨;2011年底前再淘汰400立方米及以下高炉、30吨及以下转炉和电炉,相应淘汰落后炼铁能力7200万吨、炼钢能力2500万吨。实施淘汰落后、建设钢铁大厂的地区和其它有条件的地区,要将淘汰落后产能标准提高到1000立方米以下高炉及相应的炼钢产能。

2企业联合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

未来将进一步发挥宝钢、鞍本、武钢等大型企业集团的带动作用,推动鞍本集团、广东钢铁集团、广西钢铁集团、河北钢铁集团和山东钢铁集团完成集团内产供销、人财物统一管理的实质性重组;推进鞍本与攀钢、东北特钢,宝钢与包钢、宁波钢铁等跨地区的重组,推进天津钢管与天铁、天钢、天津冶金公司,太钢与省内钢铁企业等区域内的重组。到2011年,全国形成宝钢集团、鞍本集团、武钢集团等几个产能在5000万吨以上、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特大型钢铁企业;形成若干个产能在1000-3000万吨级的大型钢铁企业。

联合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是国家一直倡导的钢铁企业的发展目标。应该说目前钢铁工业存在着很多问题,都与钢铁行业、企业组织比较散乱、集中度低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在加快联合重组,提高行业的集中度是钢铁工业面临的又一个紧迫问题。在此次政策出台后,钢企间的兼并重组将得到进一步的加速。

3技术研发投入加快实现产品结构调整

实施钢铁产业技术进步与技术改造专项,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大型骨干企业,跨区域、跨所有制、跨行业重组的龙头企业,以及国防军工、航天航空关键材料生产企业,给予重点支持;对发展高速铁路用钢、高磁感取向硅钢、高强度机械用钢等关键钢材品种,推广高强度钢筋使用和节材技术,发展高温高压干熄焦、烧结余热利用、烟气脱硫等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工艺技术,以及提升开发利用低品位、难选冶铁矿等技术,给予重点支持。

技术进步与技术改造是实现钢铁产业升级的关键举措。在金融危机压力的影响下,企业处于极度困难时期,通过技术进步、技术改造加速企业的转型升级,对于多数企业可能会力不从心,因此规划确定了重点支持的原则、方向、内容,对使用中央预算内资金支持钢铁产业实施技术改造具有明确的指导作用,减少个人决策的空间。

4优化钢铁产业布局,统筹协调发展

在减少或不增加产能的前提下,加快调整钢铁产业布局。一是建设沿海钢铁基地。按期完成首钢搬迁工程,建成曹妃甸钢铁精品基地。结合广州钢铁搬迁,推动宝钢与广东钢铁企业、武钢与广西钢铁企业兼并重组,通过淘汰或减少现有产能,适时建设湛江、防城港沿海钢铁精品基地。按照首钢在曹妃甸减少产能、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结合济钢、莱钢、青钢压缩产能和搬迁,对山东省内钢铁企业实施重组和淘汰落后产能,推动日照钢铁精品基地建设。结合杭钢搬迁、以及宝钢跨地区重组和淘汰落后、压缩产能,论证宁波钢铁续建项目。二是推进城市钢厂搬迁,引导产业有序转移和集聚发展。组织实施好北京、广州、杭州、合肥等城市钢厂搬迁项目,统筹研究推进抚顺、青岛、重庆、石家庄等城市钢厂搬迁。三是加快实施《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生产力布局和产业调整专项规划》确定的钢铁项目建设。

振兴计划篇8

关键词: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多源流理论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发展水平在区域竞争中举足轻重,而知识发展水平又集中体现于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由于历史、政策、资源等多重原因,我国中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远远低于率先发展起来的东部地区。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促进社会公平迫在眉睫。而2012年实施的《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2012―2020)》是一个关键的政策节点,其改变了以往中西部高等教育政策的“c到为止”,对于全面提升中西部高等教育质量,缩小与东部高等教育之间的差距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金登的多源流分析框架模型

在多源流分析框架问世之前,政策决策分析的主要方法是政策科学的奠基人拉斯维尔在其1951发表的著作《政策方向》中提出的决策过程七阶段:情报、建议、规定、合法化、应用、终止、评价。但这种决策过程只关注了政府内部的决策过程,却忽视了外部环境的影响,虽然之后拉斯维尔的学生布鲁尔经过完善和修改,把决策过程改为六阶段:创始、预评、选择、执行、评估、终止。但政策阶段框架中依然缺乏对政策的前决策过程的系统描述以及运用科学研究方法对公共政策形成过程机理进行有说服力的实证分析。

在这种背景下,美国著名公共政策学家金登于1984年在其代表作《议程、备选方案与公共政策》一书中提出了多源流框架分析模型,开创性地对政策议程的确定和决策过程进行系统分析。该模型框架的理论基础是对理性决策的批判,对渐进主义的批判以及奥尔森的垃圾桶决策模式。金登认为,整个系统中包含彼此相互独立的问题流、政策流、政治流这三条源流,在某个特殊的契机下,“政策之窗”打开,政策企业家迅速抓住机会,对“时间点”准确把握,促使政策流与问题流或政治流相结合,推动新政策的出台。整个多源流框架分析模型中,关键步骤包括对重要行动者的把握,对问题与解决办法配对的分析,对时机的分析等。

二、“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的多源流分析框架

(一)问题源流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地方经济发展不平衡,尤其是率先发展起来的东部地区在各方面都远远领先于中西部地区,而这之间的差距,又集中体现在了高等教育方面,导致中西部地区的高校生存现状举步维艰,面临诸多问题。

一是资源配置和规模布局不合理。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布局结构基本上和我国经济发展程度的规模相吻合,都是自东向西依次降低。中西部地区的普通高校抑或成人高校,其数量较之东部地区都呈现劣势,而在民办高校的数量上,东部地区所占地位更是无可匹敌,占到了全国民办高校数量的66.3%,这与东部地区民间资本充足,资本流通率高这些“硬实力”和东部地区民间办学政策、观念深入人心这些“软实力”都息息相关。而中西部地区资源配置不足又集中体现为“六少”和“两低”。“六少”即中西部高校中重点高校少、直属高校少、重点学科少、重点实验室少、研究生学位授权点少、招生名额少,“两低”即毛入学率低、高考录取率低。

二是教育投入不足。教育经费支出是衡量教育发展状况及其政府重视教育程度的重要指标。财政在支持教育发展促进人力资本形成与积累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目前,我国高校的办学经费主要来源于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拨款,这种经费投入体制使得经济水平本就远远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对当地高等教育投入不足,而在中央拨款上,尽管国家政策已经开始向中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有意识地倾斜,但东部地区高等院校每年获得的经费支持依旧显著多于中西部地区高校,原因在于东部地区的高等院校的科研实力等更加卓越,能够申请到的经费等也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于是,中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陷入恶性循环当中,这是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的“先天性”缺陷。

三是整体办学条件差。办学条件的硬件体现在学校的基础设施上,无论是生均教学辅助用房还是生均校舍面积,生均宿舍面积,中西部地区都与国家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基础设施的严重滞后,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中西部高校的长足发展。而办学条件的软件体现在高层次人才的缺失与外流。人力资本作为一种无形的资本,是高校之间竞争的重要砝码,是具有决定性的竞争力量。但人力资本所具有的弹性和可挖掘性的特点使得高校之间人才流动。这种人力资本的特点对于本就生存条件恶劣的中西部高校来讲是雪上加霜。

这些历来已久的问题在这个追求公平的时代被放大,被凸显出来,成为阻碍社会公平的拦路虎,引起了从上到下,从中央到地方的方方面面关注。缩小区域高等教育的差距,成为民心所向,大众共识。

(二)政策源流

金登认为,“问题源流”产生之后,政策制定者会关注这些问题,并开始出台一些政策,而这些政策的产生不是一次性形成的,而是不断发展完善。

2011年之前,我国针对中西部高等教育的扶持政策零散、断断续续,不够系统、全面。中西部高等教育扶持政策始于21世纪之初,在响应“西部大开发”的建设中,教育部于2001年5月提出“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该计划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13所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对西部13所高校进行一对一对口支援,所支援的内容包括人才培养、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学校管理制度与运行机制建设等方面,旨在促进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的稳步快速发展,培养本地区建设所需的高级专门人才。之后,“对口支援计划”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西部受援高校都有了“零”的突破,受援学校的办学实力显著提高,学校发展进入崭新阶段。为了继续扩大援建力度,2004年,教育部决定与中西部还没有教育部直属高校的省或自治区各共建一所地方所属大学,即省属高校与教育部共建。此举旨在更好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完善高等教育的布局,缩小东部和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发展差异,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整体发展水平,推动教育的公平,使知识更好地转化为经济发展动力,为本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三)政治源流

民众对教育公平的呼声和中西部省级政府对资金的争取以及我国“十二五规划”的出台形成了多源流框架分析模型中的“政治源流”。

优秀的高等教育作为稀缺资源已形成共识,优质教育资源的分配问题更是引起广泛关注。国家重点大学招生属地化现象越来越严重,有的大学甚至是将年度招生指标的60%都投在本大学所在省份,不同省份的学生进入我国重点大学学习的机会并不均等。稀缺资源“不患寡而患不均”,这种现象被媒体加以宣传和渲染,引起了社会的普遍诟病,人们更加强烈地呼唤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要求国家调整重点大学的资源区域分布。中西部省份的政府逐u意识到优质高等教育对于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不断向国家提出关于省属大学纳入国家重点建设的希望和要求,积极争取相关国家部委的资金和资源支持,以使本地区高等教育为地区经济、社会、文化服务,以从战略上最大程度打破其历史原因造成的不利局面,推动自身发展甚至是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

2010年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2011年启动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2015年)》中均涉及到中西部高等教育加快发展的应对策略,表明政府对中西部高等教育的重视,促使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尽早地提上日程。

三、三源合流

多源流框架分析模型中,政策制定受多种系统的约束,尤其是国民情绪和政策之窗的稀缺性是需要重点把握的。对多源流框架分析模型中的问题流、政策流、政治流这三流进行系统分析,我们发现国民呼唤教育公平的情绪日益高涨。2011年5月,教育部官员审时度势,抓住了这次机遇,邀请中西部11所高校党委书记或校长赴京参加“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 ”座谈会,正式开启了“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的序幕。自此,颁布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的“政策之窗”正式打开,而教育部官员则扮演了政策企业家的角色,将独立的三条源流――问题流、政策流、政治流进行结合。

《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的提出,使针对中西部不同类型、不同发展程度的高校的扶持政策也源源不断开始贯彻执行,整个计划又包括“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和“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即媒体常说的“小211工程”,重点支持建设中西部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00所地方高校的发展建设,旨在改善中西部一批高质量的普通本科高校的整体办学水平。而“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是继省部共建大学政策之后对中西部14个省份中的“一省一校”进行又一轮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推动本区域内办学实力最强、办学水平最高、有区域优势的高水平大学“内涵式”发展,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整个计划周期为2012-2020年,并确立了总体发展目标,即“到2020年,中西部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办学质量显著提升,建成一批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为整体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夏鲁惠.我国东中西部高等教育办学类型及其规模宏观分析[J].武汉:教师教育研究,2007(5):51-55.

[2]阮成武.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基于公平的质量追求[J].合肥: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10(3):251-252.

[3]魏玲.浅谈东中西部高等教育现状及互补协调发展对策[J].合肥:经济研究导刊,2009(8):261-262.

[4]刘明贵.中西部地方高校定位问题初探[J].北京: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12):79-81.

振兴计划篇9

一、指导思想

以马列主义、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系列讲话精神,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发展稳定的大局,紧密结合服务村建设的实际,以服务基层群众为核心,以引导村民增收致富为重点,健全机制,强化功能,不断提高服务队临时党支部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为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从而全力创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和谐新村。

二、工作目标

    严格落实“万名干部下基层”帮扶工作要求,根据帮扶工作总体规划,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加大扶贫攻坚与基层党建“双推进”力度;履职尽责抓创建,协助搞好村级党建工作。坚持和完善“三会一课”,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求真务实谋发展,协助村级抓好扶贫攻坚冲刺工作,积极创新扶贫方式,对贫困人口精细化管理、对扶贫资源精确化配置、对扶贫对象精准化扶持,抓好问题整改,确保年度各项帮扶工作落实到位。

三、工作内容

(一)强化理论学习,把牢思想和行动的“总开关”

把学习作为一种政治责任、一种精神追求,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自觉践行“两个维护”。一是切实解决理想信念不够坚定问题。以焦裕禄、杨善洲等先进标杆为镜鉴,继续开展理想信念学习教育活动,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解决好“总开关”问题,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自觉践行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二是切实解决在学习上应付思想问题。进一步完善学习制度,以自学为主、加强集中学习和交流学习等形式,努力做到读原著、学原文,切实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不断提高班子成员的学习质量和理念素养。三是坚持学以致用,切实解决好学用脱节的问题。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指导扶贫实践,把学习理论同研究解决贫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结合起来,使学习成果真正转化为推动脱贫攻坚工作的强大动力。

(二)强化党性修养,切实遵守和执行党的政治纪律

强化政治修养、党性修养,增强党的观念、党员意识,提升班子整体和党员干部的“精气神”。一是加强党性教育。继续坚持“三会一课”,引导班子成员认真学习党章、党纪和法律法规,加强党员领导干部的教育,开拓创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二是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遵守党的组织原则和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坚决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按程序、制度和集体意志办事。三是从严约束自己。班子成员要带头严格遵守中央和省州县委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和工作生活各项规定,时刻从严规范言行,管好自己、管好家属和身边的工作人员。四是严格执行党风廉政责任制。认真落实党内监督等各项制度,推进扶贫系统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不断强化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三)强化宗旨意识 ,服务好贫困地区贫困群众

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和“群众利益无小事”的理念,坚持把贫困群众的困难真正放在心中,千方百计为贫困群众解难事、办实事。一是对群众反映的困难,在不与国家政策相悖的情况下,尽力给予帮助和沟通协调。二是继续落实好领导干部接待群众来访制度,健全贫困群众民意表达、民意集纳、反馈机制和渠道。三是激发群众主体责任。在规划编制、项目实施、资金管理等关系贫困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上,充分发挥贫困群众的主体作用,尊重贫困群众意见,从考虑贫困群众的利益出发,努力把各项惠民政策落到实处。

(四)强化进取精神,全力推进脱贫攻坚进程

一是切实提高扶贫开发决策的科学性。切实做到不随意决策;完善党务、政务和办事流程公开制度,推进决策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二是创新扶贫工作思路。瞄准贫困村和贫困人口,实施精准扶贫,理清贫困地区脱贫致富路径,创新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思路。三是着力解决好贫困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和难点问题。通过实施好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整合资金、帮扶资金等所涉及项目,协调推进贫困村道路工程、饮水安全工程、电力工程、教育与科技卫生、特色产业增收等工作,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工作成效。四是抓工作落实,履行好职责。加强新时期扶贫开发政策和各级党委政府决策部署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推进扶贫绩效管理;不断健全扶贫工作责任制,把各项扶贫目标任务细化分解并落到实处,形成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

(五)强化班子和队伍建设,切实转变作风

一是切实改进调研方式。多到贫困面大、贫程度深的村庄和农户加,确保能够真正掌握贫困地区的实情和贫困群众的意愿;领导班子成员带头深入贫困地区开展专题调研,形成有针对性建议的调研报告,有效避免“浅调研”;基层调研要做到不扰民、不给村里增加负担。二是完善批评与自我批评工作机制。严格执行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规定,积极推行健康的思想斗争,逐步构建班子成员之间、班子成员与干部之间的谈心交心活动,实现团结务实、推进工作的效果。三是扎实开展专项整治工作。及时回应“不严不实”方面突出问题,并开展“八项规定”和“三严三实”专项整治,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六)强化制度建设,切实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规范化长效化

着眼于从制度层面上约束制止“四风”和“不严不实”突出问题,本着简便、实用的原则,对已有的制度进行梳理,经实践检验行之有效的、群众认可的,要长期坚持,抓好落实;对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要抓紧修订完善。结合扶贫工作实际,重点抓好工作规则、联系服务群众、权力运行监督制约等制度的健全完善,坚持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严格执行各类扶贫项目资金管理规定,着力扎紧制度的笼子,提高制度建设质量、加大制度执行力度,以规范化的要求保证改进作风常态化长效化,形成以制度管事管权管人和干事创业、奋发有为的良好环境。

四、工作要求

    (一)提高政治站位,形成共识。乡村振兴服务队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采取超常规举措、拿出过硬办法,确保全面实现既定目标。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提升政治站位、强化政治担当,绝不辜负人民的期待。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下一番“绣花”功夫,着力解决一批困难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以贫困群众满满的获得感、发自内心的满意度,向群众交上一份合格的答卷。

振兴计划篇10

前途未卜的经济改革

尽管塞西在今年6月以96.9%的选票当选为埃及总统,但是无论塞西本人还是他的执政团队都清楚地知道,塞西在竞选中的成功既不是因为显赫的家世、骄人的战功,更不是因为值得炫耀的政绩和才能,而是因为国内民众经历三年动荡之后对于社会稳定和民生改善的期待。正如一家海外媒体在评述中所说:“三年前广场上的口号几乎全是‘自由、尊严、公义、反腐’,而不是为了‘面包’,但三年动荡、经济停滞之后,埃及人仰望军人出身的塞西:‘给我面包吧,其他都不重要。’”因此,对于塞西政府来说,要想扩大其执政的社会根基与合法性,就必须通过经济改革快速有效地改善民生。

塞西的经济改革举措大致上可以分为两方面:一是改革国内财政制度,努力减少财政赤字和对外依赖。当选不到一个月,塞西就以“过于依赖国外借款”为由拒绝签署2014~2015财年的预算案,他要求大幅削减财政赤字,使之占GDP的比重控制在10%以内。同时,他还表示要在公职人员当中实施“限薪令”,自己首先带头对总统最高工资做出限定。7月5日起,埃及官方开始大幅削减能源补贴,此举导致了国内油价大幅上涨。能源和食品补贴一直占埃及国家财政支出约1/4,每年仅能源补贴的总支出就高达220亿美元。事实上,许多普通民众并没有汽车,这样的巨额补贴并不能使最为贫困的社会群体受益,相反却成为国家财政的一个沉重包袱。

二是通过新的经济刺激计划推动经济快速增长。新政府在6月底曾进行讨论,希望将10亿公顷的沙漠改为农田,以减少埃及对于粮食进口的严重依赖。8月初,塞西政府又启动了规模宏大的“苏伊士运河发展计划”。该计划将新建一条苏伊士运河,并将其附近7.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发展为国际工业与物流枢纽,同时还将在苏伊士运河及其周边省份建设数个港口,并在苏伊士湾以西建设一个名为“科技峡谷”的新型工业区。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当属开凿“新运河”计划,拟议建设的新运河与原来的运河平行,长度约72公里,通航后可将船只等候时间从11个小时缩短为三个小时,日均船只的通过数量从目前的23艘提高到97艘。此举不仅可以为埃及每年增加约80亿美元的外汇收入,而且运河工程本身还可创造100万个就业机会。据估计,这项工程的造价约为40亿美元,但塞西已明确表示,工程建设将不会引入外资,而是要依靠埃及人自己完成。

塞西雄心勃勃的经济改革计划到底能走多远,目前还很难说,因为要克服埃及目前面临的经济困难绝非朝夕之功。首先,民众对于经济增长和民生改善的耐心非常有限。统计数据显示,2012~2013财年埃及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仅为2.4%,这一数字远低于穆巴拉克时期的5%~6%;预算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4%;外汇储备只有2011年穆巴拉克时期的一半。与此同时,国内失业率高达13.4%,其中15~29岁的青年人失业率更是高达71%;约40%的民众每天生活花费不足2美元。如果埃及经济无法快速增长,增加就业、改善民生就只能是一句空话;如果民众的生活得不到快速改善,埃及爆发“第三次革命”的风险就依然存在。其次,这些经济计划的实施成效有待观察。塞西提出的“沙漠换农田”计划已经被一些专家认为需水量太大而难以实现,要恢复在埃及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旅游业则严重依赖于当地安全环境和游客信心,在西奈半岛地区恐怖活动猖獗的情况下这一点能否实现也很难说。至于改善整个经济环境、恢复私人投资信心、吸引人才和外资回流等更是任重而道远。

小心翼翼的周边外交

作为一个有着举足轻重影响力的地区大国,埃及对外政策的任何调整和动向都会对周边国家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深谙此道的塞西政府正在小心翼翼地开展周边外交,以便为其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营造一个有利的周边环境。

从目前来看,埃及周边外交的考虑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遏制极端伊斯兰势力,防止暴力恐怖活动和极端宗教势力蔓延到埃及境内。2013年7月,塞西主导下的埃及军方罢黜了具有浓厚伊斯兰背景的前总统穆尔西,随后宣布穆兄会为非法组织。截至今年4月,当局已经逮捕了1.6万名穆兄会支持者,并判处数百名穆尔西支持者死刑。毫无疑问,这些举措引起了国内外众多伊斯兰政治力量的不满。一方面,埃及国内的穆兄会支持者发起连续不断的抗议、示威,乃至恐怖暴力活动;另一方面,包括“基地”组织在内的国际恐怖组织乘机而入,加强了对埃及境内的渗透。塞西执政后,多次就反恐事宜与周边的利比亚、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突尼斯等国进行协商。6月底,塞西还专门就反恐合作问题访问了阿尔及利亚。在近期召开的首次美非峰会上,埃及甚至与突尼斯等其他西非国家共同成立了一个顾问委员会,以帮助利比亚应对政治与安全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