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8 12:54:23

振兴

振兴范文篇1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业振兴;机遇;挑战

农业振兴与乡村发展是新时期重要战略议题,对富裕乡村与优化产业具有重要意义。传统农业产业发展与振兴主要以技术创新为主,但振兴效果一般。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的重要发展战略之一。文章对基于新农业需求发展的政策机遇、基于精准扶贫实施推动的政策机遇、基于乡村人才教育振兴的发展机遇进行分析,提出面临环境污染挑战开展综合治理、面临科技制约挑战组织体系建设两方面挑战及其优化路径,为全面助力乡村振兴及乡村建设提供参考帮助。

1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及实施意义

1.1时代背景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民族振兴及复兴的伟大进程逐渐加快。从经济发展层面来看,当下我国已经进入新经济发展时期,全面促进产业转型及市场化推进,实现城市基础设施全面建设及人民群众民生体系的圆满构建。乡村经济及乡镇产业调整是下一步国家重点战略规划与实施目标。“三农”问题困扰我国多年,如何更为科学有效地解决“三农”问题,受到学者及决策者的广泛关注。中提出振兴乡村经济、促进新农业发展的建议,并将其作为日后国家工作开展及为人民群众民生服务的重大决策。在计划实施中以精准扶贫、产业优化、人才吸引、全面振兴为纲要,实施具有推动性、覆盖性的乡村振兴方案,为实现共同富裕、建设美丽乡村奠定坚实基础。

1.2实施意义

乡村振兴的实施是科学合理的系统布局,乡村振兴概念的提出,是基于我国乡村面临的改革需求与实际现状,以及在经济、环境、科技、产业、医疗、教育、民生保障等方面均存在的诸多问题和面临的严峻挑战。乡村振兴实施的意义主要在于通过全面的产业调整及环境建设,打造现代化乡村模式及生态氛围,实现从以往的单一振兴到全面振兴的转变,以国家战略指导为重点,加快各种制度、政策、法规及监督的有效实施,对乡村发展具有全面性、执行性、监督性,同时对缓解“三农”问题,提升乡村群众生活水平具有推动作用。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能够有效解决以往农村的“脏、乱、差”等现状,实现农村地区环境、经济及教育的全面升级创新,优化乡村资源及基础建设,实现乡村居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升。因此,无论从国家层面或是从地方层面来讲,乡村振兴实施的意义均较为重大。

2新时代背景下农业振兴的发展机遇

2.1基于新农业需求发展的政策机遇

我国自古为农业大国,农业在我国的建设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是立国之本、发展之主。市场经济改革中我国逐渐将发展农业转变为商业建设,通过市场经济建设提升社会整体经济水平,实现人民群众基本富裕及稳定需求。新时代背景下,随着我国城市发展日益完善,基础建设已充分满足实际需求,此时对农业发展的新时代要求与需求明显提升。新农业发展概念得到国家及社会层面广泛关注,为乡村振兴的政策机遇奠定基础。在及相关国家议题讨论中,结合现状全面解决“三农”问题成为主要焦点,并指出构建新农业发展蓝图的可行性规划,给予农业发展重新定义、明确农业产业调整及稳定的重要性。政策中指出,提升农产品绿色化及食品安全尤为关键,现代化农业产业转型中要以全面保障安全、绿色为主,明确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体系的科学严谨、技术工艺性,基于此,全面振兴农业是保证新农业发展的支柱核心。同时,国家针对解决“三农”问题的紧迫需求,在政府工作报告及议题谈论中明确扶持农业、提升乡村建设是首要任务之一,政策中还指出,全面实施推动乡村振兴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是稳定社会及推动经济建设的重要保障。另外,对缓解当下农业矛盾、提升农业振兴发展意义重大。在大政策、大环境的背景下,农业振兴是历史阶段时期内最大的机遇,农业振兴要借助当下基于实施新农业经济发展与产业化调整,结合乡村振兴概念与内容,全面提升农业价值效能与农业转型升级,实现产业现代化、模式科技化、生产全面化、安全保障化[1]。

2.2基于精准扶贫实施推动的政策机遇

中提出我国需全面开展精准扶贫、乡村扶贫,为精准扶贫制定政策性方案,以法律、法规、政策为主全面实施监管。精准扶贫政策的主要目标对象为乡村贫困对象,以乡村扶贫为主开展阶段性工作,因此,也为农业振兴提供良好机遇。农业振兴是实现全面脱贫的重要途径,全面开展乡村脱贫攻坚工作为农业振兴提供环境条件,能够全面提升农业振兴的可行性、扶持性及推动性。首先,积极应对新技术及工艺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影响,抓住全面扶贫攻坚机遇,提升自身农业产业链的科技性建设、系统化打造,将以往的单一性农业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创新。在此过程中需明确贫困地域及乡村的各项优势,以地区农产品、农业项目为主要特色载体,结合扶贫攻坚、精准扶贫的政策、经济等,转被动为主动,提升新农业发展及体系建设;其次,加强科技兴农意识,在新农技及工艺技术推广传播中需与精准扶贫政策内容进行融合,以政策带动农技科技化与实施执行,推动乡村自身的农业产业转型及经济效益提升[2]。

2.3基于乡村人才教育振兴的发展机遇

乡村振兴中主要核心的内容为人才、教育等体系建设全面优化。在其过程中振兴农业对培养人才、推动教育具有决策性意义。首先,乡村振兴人才、振兴教育的政策环境是全面提高乡村人民群众生活、建设发展的重要核心。如构建乡村现代化教育体系、基础教育建设等[3]。而农业振兴对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在农业振兴中借助人才振兴、教育振兴的大好机遇,对农业企业、产业体系中的专业化人才给予关注重视;其次,加强农业振兴中专业化人才的培养。可通过校企合作方式完善综合性农业人才培养机制,深化农业振兴与教育融合的实效性。国家在高等教育实施规划中需注入农业发展意识,提升农业发展及产业调整的人才效能,强化高等教育改革实施中对国家扶持政策的参与性,明确新农业人才及队伍建设的整体方向,深化农业产业的人才振兴、教育振兴,结合乡村振兴全面推动组织实施[4]。

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振兴面临的挑战及优化途径

3.1环境污染与综合治理

经分析发现,当下我国农业振兴面临的挑战诸多,其中主要以环境污染、资源匮乏为主。首先,由于我国历史遗留问题及环境波及影响,导致我国适用性农业耕地面积逐渐缩小,农业价值性土地数量严重不足,导致大量农产品生产加工效率偏低[5];其次,相关农业资源匮乏,如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地环境等,农业发展中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尤为关键,但当下受环境污染影响导致诸多农产品生产进度受阻;最后,特殊农业项目及产品的适用资源、条件保障不够,无法开展形成具有特色农业的产业链。基于此,要结合实际问题展开针对性优化,主要以环境综合治理、营造农业适用条件为主,根据国家对新农业振兴发展的政策性扶持,对自然生态环境进行重新构建,以乡村为治理对象,净化水质、大气及环境,提升处理对生态环境治理的综合系统力度,营造“青山绿水、自然生态”的乡村宜居环境。在农业振兴中需对特色项目、相关产品生产加工的适用环境进行营造,打造新农业产业链及适用资源配置等。

3.2科技制约与组织体系建设

当下我国农业振兴面临的主要挑战为科技制约、科技阻碍,传统农业生产及发展模式受传统观念影响,农业现代化进程较慢及新农技应用不适对农业振兴影响颇大。经分析后发现,传统农业生产及发展观念对现代化农业形成造成阻碍。因此,在实际工作开展中要以科技兴农为主,加强对农业产业发展及链条体系构建的科技性。对农产品生产加工的科技保障、技术植入给予全面政策扶持、教育完善。如科技兴农小组下乡体系建设、校企合作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基层农业技术交流组织机构等。人才与技术的全面提升对振兴农业、发展乡村具有重要的意义[6]。因此,结合乡镇企业实际情况及数据驱动管理要求,对员工职业素养、岗位意识等进行全面提升,如构建数据驱动执行机制、管理责任机制、奖惩制度等,全面推动大数据技术在乡镇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4结论

通过对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振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分析,对当下农业振兴面临的主要挑战进行阐明,以乡村振兴背景为分析核心与实施重点,主要包括:基于新农业需求发展的政策机遇、基于精准扶贫实施推动的政策机遇、基于乡村人才教育振兴的发展机遇、面临环境污染挑战开展综合治理、面临科技制约挑战组织体系建设等,为全面促进新经济发展时期下农业振兴工作开展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张成涛,张秋凤.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职业教育的机遇、挑战与应对[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3):79-85.

[2]杨学儒,韩剑,徐峰.乡村振兴背景下休闲农业产业升级:一个创业机会视角的实证研究[J].学术研究,2019(6):101-109.

[3]秦俊丽.乡村振兴战略下休闲农业发展路径研究——以山西为例[J].经济问题,2019(2):76-84.

[4]杨雯雯,张秀娥.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创业机遇与挑战[J].中国农业会计,2019(2):77-79.

振兴范文篇2

一、推进情况

1、农村文化创意

以举办夏季雅克音乐季为契机,加快打造大草原雅克音乐文化产业公园,让音乐产业成为优化经济结构、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成为促进群众增收、壮大县域经济的有力抓手,成为厚植发展优势、提升形象的核心举措,有力促进了文化、旅游产业大招商、大发展、大跨越。

2、加快建立乡村优秀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机制

县是长江、黄河的发源地,是两水的分水岭,是我国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在传统游牧文化中有着天然的自然生态保护意识,这种意识植根于牧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构成了特有的“牦牛、游牧文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单纯追求利益的获取,造成了现有牧场的退化、沙化,牦牛超载的问题,经济的发展在旅游之外,急需另辟蹊径;因此,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植根于非遗的创意农业成为了必然的选择;在县委、政府的指导和帮助下,整合各界力量与资源,以科学的态度面对非遗创意农业,以期解决非遗传承与发展的根本问题,发扬长征精神开创文化扶贫新局面。

二、现状问题

三、举措经验

建设“美丽草原、和谐家园”;继承红军长征精神,团结力量,共谋发展;以奋斗者为中心,构建农村文化创意园,展示草原文化魅力,开创新时代;以大生态建设为指导思想,遵循草原自然生态、社会经济发展、文化承载运行规律,以科学的发展观,开放的胸怀构建平台,共谋发展。

1、搭建科技、信息、资源整合平台,建设非遗文化保护、传承、发展、旅游生态体验园,创建农民增收新产业新业态。盘活现有牧场,恢复草原自然生态,利于环境保护,利于牧区进一步发展;激发牧民参与意识,在平台学会先进技术及经营理念,利于草、畜的高技术转化,增加牧民收入;提高牧民服务意识,增加牧民个体素质;传承保护传统民族文化,充分认识本民族文化的价值,增加民族自豪感。

2、畅通国内研究机构、专家、学者解决问题渠道,充分利用当前先进的科技、信息技术手段(优质草畜种,改良,草、畜种产品加工销售)(种、养、加、销一条龙),集中资源建立集恢复生态、传承文化(红色、生态种植、养殖、藏饮食),旅游观光,草畜产品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公司加牧民专业合作社,公司发展、生态恢复、牧民致富的“和谐家园”。

3、拓展非遗文化发展空间,优选非遗项目进行产业化发展,以传统文化为特色建设文化市场,构建非遗文化生态圈,以产业融合催生新业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创建农民增收新产业新业态。

四、需求建议

开发民族特色创意民俗文化产品,做好牧民、牧场现状调查,充分考虑牧民现实需求与文化承载土壤生态结合点,做足了专业合作社与渠道平台建设的融合,规划切实可行落地的实施方案,加强和现有专业合作社的沟通,寻求最佳切入点。

1、在、县城和日干乔湿地建设红军长征文化产业体系,建成长征精神培训学院分院和以长征文化为主线的历史文脉展示长廊;在镇依托赛马场建设高原马背文化产业园,包括马术培训基地、马术表演场地及队伍建设,格萨尔营地建设;在镇建设牦牛文化博物馆,开展牦牛文化节;在乡依托寺庙发展宗教文化产业;在镇、镇适度规模发展唐卡、地毯、帐篷编制、牦牛绒手工制作等传统手工艺品加工示范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产业化发展工作已经开展。

2、依托镇赛马场,建设高原马背文化产业园,提供马术培训、马术表演、马背文化产品销售;挖掘地域文化,展示高原牧民人马合一、刚健不息的奔腾和豪迈。

3、举行大草原牦牛文化节,开展了文体活动、经贸活动、论坛活动。包括举行千人大型锅庄盛会,服饰、藏戏、草地山歌、面具、民间弹唱等表演等现代体育大赛。

4、加强长征文化与当地历史文脉的整合,与茶马古道以及元代忽必烈大军南下的路线的整合,与雪山草地景观的整合。通过长征主体文化演艺、餐饮、特色酒店等产业实现与其他形式的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在县建设以长征文化为主线的历史文脉展示长廊和“长征精神培训学院分院”。

5、依托、、经幡等人文资源资源和宁静草原绝美的自然景观资源,深入挖掘宗教文化内涵,提供优质禅修体验场所,展现了藏文化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灵魂与肉体关系的精髓内涵。

6、规划建设生态景观公路、半山及山巅观景平台,将如同“蓝月河谷”般的“水韵草原”开发建设成高端文化旅游生态体验产品。

盘活农村资源、增加就业、带动创业、助农增收、助推脱贫。

五、规划总结

(一)、技术

以非遗传承人为主体,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意见为指导,充分考虑旅游市场专业导师意见,复原草原牧场游牧设施建设,传统中包含现代旅游人理念。

充分研究藏族文化,充分结合实际,规划和寻求适合发展的产业项目及未来发展方向。

(二)、销售

整合专家、企业家们现有资源和销售渠道,保证稳定的收益,为非遗后续项目的产业化发展,农村文化创意新产业新业态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奋斗者为核心的运作模式,激发奋斗者激情,合理而有吸引力的游客营销机制,吸引客人成为合伙人。

有趣,生动的体验项目,精心生产的非遗作品及产品,是体验、休闲、购买的不二选择。

(三)、处理关系

参与式方式处理生产、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极大激发参与者对企业自身的价值认同,对企业的发展,个人的发展提供了有力前进动力。

振兴范文篇3

一、2019年基本情况

(一)思想认识到位,着眼全镇发展大局。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将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当前重点工作任务,按照“以人为本、正确导向、统筹规划、共建共享、因地制宜、改革创新”的六大原则,紧密结合幸福美丽新村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着力建设“有场所、有活动、有队伍、有机制”的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

(二)打表推进有力,完善基础设施。依托现有组织活动场所、文化活动室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整合建设,申请配备相应器材设备,着力配备多功能活动厅、图书阅览室、排练室等功能阵地,配备音响、图书等设施。目前镇综合文化站基本能达到活动场所面积及设施配备标准。

(三)创新服务方式,丰富公共服务。围绕读书看报、文艺演出、教育培训、道德讲堂等内容,创新开展云龙山大学堂、居民大讲堂等公共服务方式,提供党员教育、科学普及、普法教育等公共服务。依托醒园临江阁打造书画体验室,与市书画协会合作开办书画沙龙。各村文化站建设广场舞队伍10支、柔力球健身队1支。定期组织开展电影观赏、体育健身、文艺汇演,多年来坚持开展广场舞大赛、春节群众系列文化活动等,不断丰富公共服务内容。

(四)聚焦文化资源,强化文化载体。镇文化资源丰富、底蕴深厚,镇文化站搜集发掘文化,创作《千古》、《颂》、《说唱》等歌曲。同时,有计划、有目标地开展活动,大力宣传文化,加快川菜川剧之乡建设,打造川菜院子、川剧小镇。

(五)拓宽宣传渠道,弘扬文化。一是突出文旅融合。镇承办首届中国·油菜花节,吸引全国各地游客到此游览,中央电视台、日报等国内主流媒体聚焦关注。二是打造“美丽乡镇”,参加市第二届“魅力·美丽乡镇”竞演活动,宣传弘扬文化及川菜川剧文化,并荣获旅游名镇铜奖、最具人气乡镇奖、最具人气网络美食奖。

二、2020年工作举措

2020年,镇继续对照乡村振兴战略考评指标,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加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动员和激励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投身决胜全面小康。

1.进一步提高文化站免费开放水平和质量,提高为民服务水平。在传统节假日元旦、国庆、中秋等节日举行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使我镇人民得到更大实惠,把镇综合文化站办成人民群众的精神家园。

2.指导各村积极利用农家书屋,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比如书画展、知识讲座、书法培训等。积极推进农民健身体育运动,组织开展广场舞、乒乓球、柔力球、篮球等体育活动。

3.文化站将结合扶贫扶志,开展系列文化暖心活动,让文化扶贫落到实处。

4.加强文化站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和健全村(居)文化体育基础设施,维修更换老旧设施设备。

三、发展成效

当前,镇综合文化站基本实现阵地达标、设施完备、制度健全和活动丰富的发展成效。

振兴范文篇4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在世纪之交的重要时刻,同志又深刻指出,"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高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越来越快,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预示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将越来越取决于教育发展、科学技术和知识创新的水平,教育将始终处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为21世纪教育事业的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我国教育发展水平及人才培养模式尚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因此,振兴我国教育事业,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客观需要。我们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遵循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备指导方针,抓住机遇,深化改革,锐意进取,把充满生机活力的中国教育推向21世纪。《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是在贯彻落实《教育法》及《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基础上提出的跨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施工蓝图,要全面规划,突出重点,抓住关键,重在落实。

行动计划的主要目标是:

到20**年,全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完善职业教育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城乡新增劳动力和在职人员能够普遍接受各种层次和形式的教育与培训;积极稳步发展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11%左右;瞄准国家创新体系的目标,培养造就一批同水平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加强科学研究并使高校高新技术产业为培育经济新的增长点作贡献;深化改革,建立起教育新体制的基本框架,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

到2**0年,在全面实现"两基"目标的基础上,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有步骤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国人口受教育年限达到发展中国家先进水平;高等教育规模有较大扩展,入学率接近15%,若干所高校和一批重点学科进入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基本建立起终身学习体系,为国家知识创新体系以及现代化建设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

一、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提高国民素质

1、20**年如期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是全国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两基"已进入攻坚阶段,要确保全国目标的实现。在"十五"计划期间继续实施"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重点放在山区、牧区和边境地区。进一步加强教育督导工作,健全督导机构,完善督导制度,保证"两基"的质量和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

2、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20**年初步形成现代化基础教育课程框架和标准,改革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推行新的评价制度,开展教师培训,启动新课程的实验。争取经过**年左右的实验,在全国推行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体系。

3、加强和改进学校的德育工作。继续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理想教育,遵纪守法和社会公德教育,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实施劳动技能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

4、体育和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强体育和美育工作。20**年,初步建立大中小学相互衔接的、较为科学合理的体育、艺术教育体系,保证学校艺术教育和体育教师的数量和质量,提高教学水平。

5、实施素质教育,要从幼儿阶段抓起,要用科学的方法启迪和开发幼儿的智力,培养幼儿健康的体质、良好的生活习惯与求知的欲望。重视特殊教育,努力为广大残疾少年儿童提供受教育的机会,培养他们自主自强的精神和生存发展的能力。

6、继续扩大内地学校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的规模,促进各民族素质的共同提高。基础教育阶段,要继续办好内地为边疆少数民族举办的教学班(校)。内地高等学校要为培养少数民族的优秀专门人才作出更多贡献。要重视加强民族地区"双语"教育教学和师资培养培训工作。

7、建立和完善有关语言文字工作的法规体系,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中小学、师范院校要继续把说好普通话、写好规范字、提高语言文字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汉语言文字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处理的宏观管理,依法努力提高全社会的语言文字规范化意识,到2**0年在全国实现文字应用基本规范化。

二、实施"跨世纪园丁工程",大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8、大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特别要加强师德建设。3年内,对现有中小学校长和专任教师进行全员培训和继续教育,巩固和完善中小学校长岗位培训和持证上岗制度。加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教材建设。2**0年前后,具备条件的地区争使小学和初中专任教师的学历分别提升到专科和本科层次,经济发达地区高中专任教师和校长中获硕士学位者应达到一定比例。要加强和改革师范教育,提高新师资的培养质量。实力较强的高校要在新师资培养及教师培训中作出贡献。

9、重点加强中小学生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年,在全国选培**万名中小学及职业学校骨干教师,开展本校教学改革试验、巡回讲学、研讨培训和接受外校教师观摩进修等活动,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动和辐射作用。

**、实行教师聘任制和全员聘用制,加强考核,竞争上岗。20**年前后,要通过提高师生(包括职工)比、分流富余人员等途径,优化中小学教职工队伍。同时,要向社会招聘具有教师资格的非师范类高校优秀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改善教师队伍结构。认真解决边远山区和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短缺问题。要进一步完善师范毕业生的定期服务制度,对高校毕业生(包括非师范)到边远贫困的农村地区任教,采取定期轮换制度,并享受倾斜政策。

三、实施"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工程",加强高等学校科研工作,积极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11、高等学校要跟踪国际学术发展前沿,成为知识创新和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培养的基地。要重视培养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团结、协作和奉献精神。从国内外吸引一批能够领导本学科进入国际先进水平的优秀学术带头人。按照"选到一个聘任一个"的原则,国家给予重点资助。

12、从**年起,在全国高校的重点学科中,设立一批特聘教授岗位,面向国内外公开招聘特别优秀的中青年学者进入岗位。

13、全国高校以竞争选优方式分批精选骨干教师,采取国家拨款与自筹经费相结合的办法增强科研经费支持力度,提高科研、教学质量及设备装备水平。

从**年起每年评选百名35岁以下取得重大科研和教学成果的青年教师,连续5年加大支持其科研和教学工作的力度。

14、高校实行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开放实验室访问学者制度,实现重点学科的开放效益,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15、进一步提高高校博士生培养质量,从**年开始,每年评选百篇具有创新水平的优秀博士论文。对于获奖后留校工作的博士,连续5年支持其科研,教学工作。要稳妥扩大高校博士后流动站的数量和规模。

16、加强国际学术交流。除继续派遣短期访问学者外,选拔高级访问学者,有针对性地到国外一流大学进行研修交流。邀请海外知名学者来华进行短期讲学和研究。鼓励留学人员回国服务。

四、继续并加快进行"211工程"建设,大力提高高等学校的知识创新能力

17、**年启动的"211工程",已经为我国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要保证20**切实完成"211工程"首期计划,并在此基础上启动二期计划,主要用于加大已立项的重点学科建设力度。加强项目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五、创建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和一批一流学科

18、按照同志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讲话的精神,"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经过长期的建设和积累,我国少数大学质量较高,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创造了条件。

19、一流大学是经过长期建设形成的。一流大学建设要有政府的支持、资金的投入,但更重要的是学校领导、教师、学生长年累月辛勤奋斗的结果。因此,办成一流的大学,需要有一定的历史过程,要经过社会实践的考验。要调动多方面积极性,对于若干所高校和有条件的学科进行重点建设,争取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六、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

20、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有效地发挥现有教育资源的优势,是在我国教育资源短缺的条件下办好大教育的战略措施,要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加大建设力度。

21、以现有的中国教育科研网(CERNET)示范网和卫星视频传输系统为基础,进一步扩大中国教育科研网的传输容量和联网规模。建立全国大学生招生远程录取、计算机学籍管理、毕业生远程就业服务一体化的信息系统。

22、继续发挥卫星电视教育在现代远程教育中的作用,改造现有广播电视教育传输网络,建设中央站,并与中国教育科研网进行高速连接,进行部分远程办学点的联网改造。20**年,争取使全国农村绝大多数中小学都能收看教育电视节目。要运用优秀师资力量和现代教育手段,把教育电视节目办好,重点满足边远、海岛、深山、林牧等地区的教育需求。

23、开发高质量教育软件,重点建设全国远程教育资源库和若干个教育软件开发生产基地。

24、教育部对全国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实行归口管理,负责组织制定全国"现代远程教育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为推动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按国际惯例对现代远程教育网络运行费用实行优惠。

25、建立和完善继续教育制度,适应终身学习和知识更新的需要。依托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开设高质量的网络课程,组织全国一流水平的师资进行讲授,实现跨时空的教育资源共享。发挥自学考试制度的优势,不断扩大社会成员的受教育机会。

七、实施"高校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带动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为培育经济新的增长点作贡献

26、高等学校要在国家创新工程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努力推动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加快技术开发,围绕经济建设中的关键技术开展科技攻关,为改造传统产业、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培育经济新的增长点服务。

加强产学研合作,鼓励高校与科研院所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合作。促进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在技术创新和发展高科技产业中的结合。鼓励企业在高校建立技术集成与扩散的示范中心,开发高新技术产品。鼓励高校向企业转让技术,企业与高校从立项到投产"一条龙"的全面合作。

27、要创造条件在高校周围,特别是高校集中的地区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并发挥科技开发"孵化器"的作用。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

28、高校兴办高新技术企业,对于带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培养创造新人才的实践基地,也为社会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今后,要组建一批以高校为依托的高科技产业集团。

29、建立健全高校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保障机制,重点支持包括高校在内的科技产业和科技开发活动。尽快组建一批专门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的中介机构。允许技术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鼓励符合条件的高科技企业上市,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八、贯彻《高等教育法》,积极稳步发展高等教育,加快高等教育改革步伐,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30、切实落实《高等教育法》关于"高等学校应当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行民主管理"的规定,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为使更多的高校毕业生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根据各地的需求和经费投入及师资条件的可能,在采用新的机制和模式的前提下,20**年高等教育本专科在校生总数将达到660万人。招生计划的增量将主要用于地方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生在校生规模应有较大的增长。高等教育入学率提高到11%左右。普通高校生师比提高到12:1,独立设置的普通高校平均在校规模达到4000人左右。

31、加快高等教育体系改革步伐,继续实行"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的方针,今后3至5年基本形成中央和省级政府两级管理、分工负责,在国家宏观政策指导下,以省级政府统筹为主的条块有机结合的新体制。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办学。

32、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提高国民科技文化素质,推迟就业以及发展国民经济的迫切要求。对于学历高等职业教育,除对现有高等专科学校、职业大学和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进行改革、改组和改制,并选择部分符合条件的中专改办(简称"三改一补")之外,部分本科院校可以设立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基本不搞新建。建设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发展非学历高等职业教育,主要进行职业资格证书教育。逐步建立立交桥,允许职业技术院校的毕业生经过考试接受高一级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面向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需要的实用人才,真正办出特色。主动培养农村现代化需求的各种人才。要通过试点逐步把高等职业教育方面德国责权放给省级人民政府和学校。普通高中毕业生除进入普通高校外,多数应接受多种形式的高等职业教育。

33、加大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力度要从有利于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高校公平选拔合格人才、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和社会稳定的原则出发,进行高考科目、内容、方法和制度的改革试点,增加对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核分量,探索适合不同地区和学校特点的高校招生、考试、评价的方法和制度。到2000年左右,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由学校和有关部门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毕业生就业制度。

要通过多种形式对高校特困生给予资助,保证经高考录取和已在校的家境贫寒的学生不因经济困难而缀学。国家继续安排资金资助特困生,地方财政和学校相应配套资助。同时,积极开展高校学生贷学金等多种助学制度的试点工作。

34、积极推进高校的教学改革。要大力推进高等专科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本科教育要拓宽专业口径,增强适应性。继续推进"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并建成文、理科基础性人才培养基地、基础课程教学基地和大学生文化素质培养基地。积极稳步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进一步完善专业学位体系。

35、大力推进高校内部管理体系改革。推行聘任制,加速后勤工作社会化改革,精简分流富余人员。高校招生计划的扩大要同学校后勤工作社会化的进度挂钩。争取3至五年内,大部分地区实现高校后勤工作社会化。

九、积级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初中级人才,尤其要加大教育为农业和农村工作服务的力度

36、依据《教育法》和《职业教育法》,要努力建立符合国情的职前与职后教育培训相互贯通的体系,使初等、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与培训相互衔接,并与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实施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规划。依托普通高校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建设职业教育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培训基地。

继续实施初中后教育的分流,从各地实际出发,积极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并努力达到《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目标。极少数尚未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对不能升入初中的小学毕业生应实行职业技术培训。要按照"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对各类新就业人员进行时限和形式不同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中等职业教育要改革专业和课程和结构,努力在各地办出一批有较高社会声誉的职业技术学校。

37、成人职业教育要以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为重点,通过建立现代企业教育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采取灵活多种多样的办学形式,使各类再就业工程服务。积极为企业经营管理和财务管理人员进行在职培训。促进企业、学校与政府其他业务部门之间的合作。开展社区教育的实验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根据不同学科、专业和行业发展趋势,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健全教育、考核、使用相结合的制度。

38、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农科教相结合各类教育统筹的综合改革,促进农村普通教育、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农村教育在农村现代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扫盲工作要与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相结合,切实巩固脱盲的成效,把脱盲与脱贫结合起来。今后3至5年,使全国大多数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的毕业生或肄业生能够在从业前后接受一定方式的职业技术培训,包括"绿色证书"培训,使一部分人掌握一两项生产致富的实用技术,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需要,特别要采取多种教育和培训形式,为乡镇企业和农村产业升级提供充足的、使用的技术和管理人才。

十、深化办学体制改革,调动各方面发展教育事业的积极性

39、认真贯彻国务院对于社会力量办学实行"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今后3至5年,基本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办学体制。

制定有利于吸纳社会资金办的教育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办学体制。

40、社会力量办学要纳入依法办学、依法管理的轨道。社会力量办学不以营利为目的,鼓励滚动发展。要完善法规建设,充实学校设置标准,健全管理体制,加强校容管理,严格财务审计,不断提高教育和管理水平,鼓励现有学校发挥规模效益。

保证社会力量举办的教育机构自主办学的法人地位。

41、公办学校办学体制改革,要在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下进行试点。基础教育阶段要与改造薄弱学校相结合,高等教育阶段主要以地方高校和成人高校为对象,探索多种形式的办学模式。在推进办学体制改革中,按照教育法律法规,学校产权必须明晰,国有教育设施不得挪作他用,国有和公有资产不得流失。

十一、依法保证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切实增加教育的有效投入

42、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必须转变把教育投资作为消费性投资的观念,要切实把发展教育作为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基础性投资,千方百计增加教育投入。各级财政要认真落实已出台的筹措教育经费的各项法律规定和政策。特别是要保证做到《教育法》规定的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即各级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要高于统计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在校学生人均教育经费逐年增长,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年增长)。要按照《教育法》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领》的规定,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努力实现4%的目标。

逐步提高中央本级和省级财政支出所占比例。自**年起中央本级财政按同口径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20**年,将此比例提高3个百分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的比例,也应根据各地实际每年提高1至2个百分点。

认真贯彻《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做好教育科技经费预算安排和确保教师工资按时发放通知的通知》的精神,从**年起,各级财政每年超收部分和财政预算外收入,应按不低于年初确定的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用于教育。

加强对城、乡教育费附加的征管工作,以确保足额征收并由教育行政部门商财政部门统筹安排使用。积极支持勤工俭学、校办产业的发展,并对其继续实行税收优惠政策。

在中国中小学教师奖励基金的基础上,建立中华教育发展基金会,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

43、加快高校筒子楼建设和危房的改造,争取到20**年基本解决高校青年教师住房困难,改造后的筒子楼作为高校的公寓和周转用房。

44、进一步加快教职工住房建设。在20**年前建设银行基础设施贷款中,安排一部分用于中央部委所属高校住房建设,以支持利用学校自用土地,加快新建"经济适用型"住房,资金不足部分,应多渠道筹措解决。同时,要继续加强中小学教师的"安居工程"的建设。

45、各级教育部门必须采取各种措施深化教育改革,完善拨款制度,精简机构和冗员,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同时,加强对教育经费的审计与监督。

十二、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加强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把高校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

46、高等学校的德育工作要以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按照同志对全国青年和大学生提出的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时间的统一、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的要求,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完善德育工作体系,教育引导学生鉴定政治信念,加强思想修养,树立远大理想,投身社会时间,自觉艰苦奋斗,立志振兴中华,把培养"四有"新人的战略任务落到实处。

47、认真组织实施普通高校公共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品德课(简称"两课")课程设置新方案,加快邓小平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工作的步伐。要加强"两课"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的研究,把理论研究基地建设好。加强"两课"教师的培训工作,提高思想理论的实效。

48、加强高校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人文科学教育和艺术教育,通过增设选修课、举办专题讲座和各种知识性、文艺性活动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

49、加强高校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在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紧密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组织研究。要进一步加大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投入,设立理论研究和教学优秀成果奖,提高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水平和参与重大决策的能力。

振兴范文篇5

关键词:磁州文化;乡村振兴;影响;策略

党的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1]。这就要求各地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区域内特有的文化优势,突出区域文化在乡村振兴过程中的作用,科学有序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目前磁县正在积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将以筹办2020年邯郸市第五届旅游发展大会为抓手,做好乡村振兴这件大事。黑格尔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磁州文化以其独特的地位,对中华文明的发生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磁县乡村振兴战略中,挖掘、搜集、整理、开发、传播磁州文化,可以全面促进磁县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使磁县人民生活幸福、社会和谐。

1磁州文化的概念与内涵

磁县,古称磁州,位于河北省的最南端,西依太行,北靠古赵,东临邺城,南临殷都,为晋、冀、鲁、豫四省通衢之地,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地理和人文环境孕育了灿烂的磁州文化。磁州文化是指从磁县下七垣文化时代开始,65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生活在漳河、滏阳河、牤牛河流域以及西部山区人民生产、生活、战争、交流等活动中形成的稳定的独具地域特色的人文现象和自然景观。磁州文化以其独特的价值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磁州文化主要包括磁州历史文化、磁州窑文化、红色革命文化、水利建设文化、山川地理旅游文化、乡土特产文化、饮食文化等方面。

1.1磁州窑文

磁州窑是中国著名的民间陶瓷窑系,是北方陶瓷的代表,素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之说。古窑址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的彭城镇和磁县的观台镇、都党乡。磁州窑文化其源头最远可追溯到的磁山文化,工匠师傅们用自己勤劳智慧的双手,创造了独特的磁州窑生产工艺,为我国瓷器文化添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磁州窑生产工艺对我国瓷器的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资源,磁州窑产品远销全国和世界各地,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具有极高的欣赏、收藏、使用价值。千年不熄的窑火孕育了独特磁州窑文化,深深地影响着磁州大地[4]。

1.2磁州历史与山川地理旅游文化

磁州历史悠久。在6500年前新石器时期,已有先民在漳河、滏阳河、牤牛河流域繁衍生息,从事原始的种植业与渔猎业。境内有下七垣商前文化遗址、曹魏讲武城遗址、宋元磁州窑遗址、明城隍庙大殿、东魏孝静帝陵和兰陵王墓等北朝墓群、漳河三峡、古磁州八景、睡美人山、天宝寨观天佛景区、都党乡同义海洋地质公园和溢泉湖风景区等人文自然景观以及磁县直南党支部、都党乡白龙庙、陶泉乡花坨一二九师兵工厂等红色旅游资源,与周边人文自然景观如临漳古邺城“三台”建安文化、佛造像文化、安阳殷商文化、邯郸赵文化、黄粱梦吕仙祠、峰峰响堂水镇、南北响堂石窟、武安长寿村、朝阳沟、京娘湖、磁山文化和涉县的娲皇宫景区、129师司令部、将军岭等融为一体,构成了一个完善的生态旅游经济圈[5]。

1.3磁县水利建设文化

磁县水利建设过程是我国水利建设的一个缩影,自战国时期西门豹治邺,千百年来,不断有先民兴修水利,造福磁州,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了使漳河、滏阳河、牤牛河造福于民,党和国家领导漳河流域人民在磁县这块热土掀起了水利建设大潮,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也留下了一个个造福子孙万代的水利工程,树立了一座座不朽的丰碑。磁县境内的水利工程有岳城水库、东武仕水库、与红旗渠齐名的“人工天河”跃峰渠、“引岳济白”的民有渠、南水北调等工程,岳城水电学校是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和华北电力大学两个大学的摇篮,这些形成了独特的磁县水利文化,丰富了磁州文化的内涵[6]。

1.4磁州饮食与特产文化

磁县民风淳朴,物华天宝,滏阳河畔种植的白莲藕和御供马头香米,太行山下的千里香花椒和岳城水库黄尾鲤鱼,深巷的胖妮熏鸡、街宴大席、深山甘泉酿造的琼林宴和古法酿造的磁州小茅台等等。此外,磁县马良烧鸡、磁县粉条大锅菜、磁县旋粉皮、凉皮凉粉、炒皮渣、观台豆腐干、岳城猪脸、磁州拽面等风味独特。还有非遗项目的烤卤蛋、面塑,也是让人垂涎欲滴。这一切都是磁县劳动人民创造的饮食文化,是一笔无形巨大的财富[7]。

1.5磁州非遗文化

磁县是赵都、殷都、邺都三都文化的交汇之地,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冀南皮影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怀调、迓鼓、扎纸、剪纸、坠子、梅花拳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背阁;还有著名的兰陵王入阵曲和崔府君、城隍爷出巡仪式。这些都代表了磁州大地所经历的沧桑和风雨,展现着磁州人勤劳、善良、智慧的精神风貌[8]。当然磁州文化博大精深,除以上涉及内容外还包括古磁州民居建筑文化、民俗文化、地名文化、历史典故成语文化、名人文化、民间传说、工业建设文化、酒文化、方言文化等等,这些共同铸造了磁州文化的品格,丰富着中国文化的内涵。

2磁州文化对磁县乡村振兴的影响

在磁县乡村振兴战略中,磁州文化对全面促进乡村组织振兴、文化振兴、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有重要意义。

2.1磁州文化对磁县乡村组织振兴的影响

磁州文化为各种文化、经济组织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如红色革命文化的传播和展示,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不断增强干部群众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做到懂党史、知革命、念党恩、守初心、担使命,可增强党组织在磁县乡村振兴工作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同时,可以成立磁县历史研究会等文化组织和机构,进一步加强磁县名人文化、磁县战争史等专题历史的研究,以丰富磁县历史,从而为邯郸历史及中国历史研究提供原始资料。挖掘和宣传磁县水利建设文化,讲好磁县水利建设故事,有利于该县党员干部群众增强振兴磁县乡村的信心和决心,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发扬跃峰渠精神、大力弘扬兴修岳城水库和东武仕水库时舍小家顾大局的移民搬迁牺牲精神,培养一批团结人民群众干实事、干大事的干部队伍和经济、文化、科技团体,从而实现组织振兴。

2.2磁州文化对磁县乡村文化振兴的影响

磁州文化的内容博大精深,为文学艺术创作、文创产品的设计等文化活动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比如,乔书堂等同志编纂的《都党村志》,通过对都党村的历史搜集、整理、研究,都党村人民增加了对都党村过去的了解。尤其是自己的祖辈和父辈在抗日战争期间可歌可泣斗争的事迹被记录下来,增强了自信心和自豪感。一个个熟悉的面孔、一段段峥嵘岁月又一次呈现在眼前,使人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胜利的艰难险阻,从而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留住了乡愁。磁县境内的水利工程是党和国家领导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标本,是人们“立下愚公移山志,敢叫日月换新天”“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等大无畏革命精神的丰碑。岳城水库大坝、跃峰渠渠首、十里洞、三八洞、险峰渡槽等人文景观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和精神动力。

2.3磁州文化对磁县乡村产业的影响

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开发磁州文化为主体的文创活动、文创产品,文旅结合,可助力磁县乡村旅游产业、农林牧渔业和乡镇企业的振兴。例如对下七垣古人类遗址、讲武城、观兵台、北朝皇陵、都党白龙庙、海洋地质公园、一二九师兵工厂、直南党支部、贾壁抗日民主政府等遗址、睡美人山、观天佛、天宝寨景区的开发和保护,建立纪念馆以丰富磁县旅游文化内涵,同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以增加磁县旅游产业对磁县农村乡土特产、文创产品经销的带动作用,增加农民收入。

2.4磁州文化对磁县乡村人才振兴的影响

通过对磁州文化的研究、整理,进一步编纂乡土教材,在磁县中小学开设乡土历史课程和历史专题讲座,以及县城、乡村、学校的道路、建筑物用磁县历史名人或历史事件命名等措施,增加磁县青少年对磁州文化的认知,从而增强为建设新磁县、振兴磁县新农村而努力学习、立志成才的信念,为实现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贡献力量。

2.5磁州文化对磁县乡村生态振兴的影响

通过制定中长期规划,将磁县大型水利工程如环岳城水库、东武仕水库库区和漳河、滏阳河、南水北调工程沿岸进行美化、亮化、绿化,可充分改善磁县生态环境。通过对磁县天宝寨景区、漳河三峡、都党同义村海洋地质公园等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和以磁州文化为中心的乡村振兴项目建设,除大量基础设施建设外,还要对环境进行必要的绿化、美化,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9]。

3磁州文化对振兴磁县乡村的途径

3.1县委政府统筹规划做好顶层设计

县委政府根据2018年9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和国务院2019年6月28日颁发12号文件《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组织相关部门根据磁县实际情况制定《磁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和《磁县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从宏观和微观上对开发和保护磁县海洋地质文化和下七垣文化、古代历史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磁县水利文化、饮食文化、乡土特产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古民居建筑群、旅游文化,出台相关政策,建立智库和专家团队,做好顶层设计,强化指导服务,深化“放管服”改革发挥各类服务机构作用,为各类经营主体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在乡村振兴工作中充分展示磁州文化元素,体现磁州文化特色。加大磁县文化发展项目规划建设和立项投资开发力度,加强与上级文化行政部门和科研院所的联系,招商引资,招聘人才大力开发磁州文化。如开发建设讲武城、漳河三峡、岳城水库和溢泉湖水上游乐项目,磁县水利文化博物馆、磁县民俗博物馆、磁县名人博物馆和相关研究机构等,加快磁州窑文化创意产业园和北朝文化体验园的建设进度。

3.2加强宣传磁州文化力度,扩大磁州文化影响

利用现有的文化机构和博物馆开展关于磁州文化为主题的活动,如“国际磁州窑论坛”,建立“下七垣文化”博物馆、都党同义村海洋地质公园、磁县名人博物馆和相关研究机构,聘请国内外相关领域专家学者为智库,通过电视、报纸、出版物、QQ、微信、“小火山”、“抖音”、区块链等平台大力宣传,通过举办以磁县地标或文化标志为主题书法、绘画、摄影、征文、歌曲比赛以及主题晚会等活动推介磁州文化,丰富磁县乡村休闲旅游内容,培育和开发成为典型案例。积极开发磁州文化特色的传统节日文化创意产品和民间武术、怀调坠子、舞龙、舞狮、高低跷、跑旱船、威风锣鼓等民间艺术、民俗表演项目,促进磁州文化资源与现代消费需求有效对接。加强以磁州文化为背景的文化艺术创作活动,如以电影、电视剧、戏曲形式表现跃峰渠、兰陵王、磁州窑、新磁州八景、黄华、王维纲、田裕民、纪德贵等为创作内容的艺术活动,扩大磁县的影响。

3.3借鉴国内外乡村振兴的成功案例

在人类建设美好家园的进程中,我国人民走出了许多成功的道路,如华西村、礼泉县袁家村、峰峰响堂水镇、磁县辉水村都是发展的成功案例。目前,磁县胖妮熏鸡、马良烧鸡等饮食行业依然停留在小作坊式原始生产模式,可以借鉴符离集烧鸡、北京烤鸭、德州扒鸡的发展模式,党和政府给予关怀和引导,利用各种媒介加大宣传,多渠道投资、多种经营、企业化、正规化、技术现代化等等,促发企业焕发活力,利用电子商务等营销渠道扩大磁县土特产销售,为振兴磁县乡村经济做出贡献。

3.4改革人才培养机制,充分发挥县级职教中心的专业人才培养优势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人才。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是一个漫长而系统的工作,需要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社会教育等方面持续发力,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系统,构建农民终身学习新格局。首先要加大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突出磁州文化在教育教学中的基础地位,编纂乡土教材,开设磁州文化课程教学,结合规划教材开展有磁州本地特色的研学活动,组织“爱磁县、爱家乡”征文、摄影、书画大赛。其次,在基础教育改革的基础上,根据磁州文化内涵,发挥磁县职教中心专业人才培养优势,培养一大批旅游管理服务、农林牧、建筑、水利、电子商务商等方面的人才[10]。统筹管理该县现有专业和业余领域旅游人才,编制学校校本教材、旅游教材等,培养一大批愿意做、干得好、留得住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保障旅游产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如在职教中心等学校建立非遗培训基地,建立大师工作室,把磁州窑、怀调、迓鼓、扎纸、剪纸、坠子、冀南皮影等非遗项目传承和发扬光大。

4结语

在磁县乡村振兴的工作中要根据磁州文化的特质,充分展现磁州文化魅力,发挥磁州文化在磁县农村产业、人才、组织、生态、文化振兴中的作用,使磁县广大人民群众分享改革开放和六千多年的磁州文化带来的红利,在参与乡村振兴工作中得到实惠、提高幸福感和获得感,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去。

参考文献

[1]孙应魁,塞尔江·哈力克.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加依古村特色旅游发展探究[J].北方园艺,2019(13):168-171.

[2]张娜.甘南藏族传统聚落空间特征及振兴机制研究[D].兰州:兰州交通大学,2019.

[3]卫红亮.乡村振兴背景下驻村“第一书记”作用研究:基于山西省吉县屯里镇的实践分析[D].临汾:山西师范大学,2019.

[4]杨建发,刘彬,耿福利,等.磁州窑文化对磁县乡村振兴的意义和途径[J].现代农村科技,2020(3):9-10.

[5]耿福利,李万里,师树旺,等.磁县旅游文化对乡村振兴的影响及途径[J].现代农村科技,2020(5):6.

[6]刘彬,李万里,杨建发,等.磁县水利文化在磁县乡村振兴中的意义和利用途径[J].现代农村科技,2020(2):122,118.

[7]李万里,薛海霞,刘彬.利用饮食文化与乡土特产推动磁县乡村经济的振兴与发展[J].现代农村科技,2019(11):10-11.

[8]李广威,李敏,刘彬.从文艺振兴谈磁县乡村振兴[J].现代农村科技,2020(4):120.

[9]刘彬,李万里,薛海霞,等.磁县海洋地质文化和“下七垣文化”保护开发建议[J].现代农村科技,2020(3):120.

振兴范文篇6

工作计划及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动员部署阶段(年4月---年5月)。

1.街道及各社区成立组织领导机构,召开动员会议,明确工作总体目标和工作要求,并大力宣传质量振兴工作的重要意义和要求,为我街道开展质量兴区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2.各社区辖区各相关单位要根据本方案,结合工作实际,制订具体实施方案,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全面安排部署质量振兴各项工作,按照街道《工作方案》分解落实工作任务,各部门、相关企业根据《工作方案》有效推进质量振兴工作,全面完成年度工作计划和总体工作目标,确保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和环境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第二阶段:组织实施阶段(年5月---年8月)。

1.各社区及辖区生产经营单位要按照市、区政府关于质量振兴工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依据本实施方案,开展产品质量整治及加强重大事故隐患排查及安全监管工作,及时将开展工作情况报街道进行登记备案。

2.组织街道社区协管员、信息员、监督员学习相关职责、法律法规,交流工作经验和做法,有效推进我街道的质量振兴工作。

第三阶段:总结经验,巩固推进(年9月---年12月)。

各社区对照工作目标认真做好本辖区质量振兴工作的总结,总结经验,巩固工作成果,扎实推进质量振兴工作于每年11月底以书面材料报街道产品质量监管办公室。开展自查,并做好准备工作,迎接区推进质量振兴领导小组检查验收。

五、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街道和各社区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和工作机构,制定工作方案,明确工作职责,切实加强领导,确保质量振兴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二)机制保障。一是建立完善目标考核机制,制定考核办法,落实半年督查和年终考核。配合质监城关分局、区建设局、区商务局、区环保局做好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环境质量振兴工作。二是建立完善食品药品安全风险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防患于未然,力争将食品药品安全事件消除在萌芽状态,实现食品药品安全事件的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防止事故扩大和蔓延,确保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三是建立问责机制,对工作开展不利,目标任务落实不到位,甚至造成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单位和责任人,进行问责,并追究责任人和相关人员的责任。四是由街道领导小组办公室召集,定期召开会议通报各社区质量振兴工作进展情况,提出存在的问题,分析研究解决方法。

(三)宣传保障。各社区要高度重视舆论宣传工作,充分发挥各种媒体的宣传引导作用,大力宣传质量振兴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中的重要作用。

六、工作要求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社区及相关单位要充分认识产品质量振兴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明确各单位主要领导是质量振兴工作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直接责任人,负责具体抓好本单位、本部门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确保各项目标任务和工作措施得到全面有效落实。

2.精心策划,积极推进。各社区及相关单位要按照市、区相关要求及本方案提出的总体目标,按照各自的职责,认真制订工作方案,把质量振兴工作与建立落实质量责任制结合起来,与整顿规范市场经营秩序结合起来,与实施名牌带动战略以及落实打假工作责任制结合起来,促进本辖区质量振兴工作全面提升。

振兴范文篇7

关键词:乡村振兴;金融支持;发展策略

农村产业的发展好不好,环境好不好,农民富不富,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具有重要的作用。这些内容的实现都需要金融的支持,这就使得农村金融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主要力量。在农村金融助力乡村振兴,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时,对于低收入农户要做到“一户都不能少”。

1农村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

1.1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农业发展。农村金融助力乡村振兴,对于农村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主要是通过对新型农村经营主体进行培养,引入社会资金、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科学的管理经验进入农村,对农村产业结构、农产品种类以及整体的农业布局进行调整,促进农林牧渔的生产、销售融合发展,带动农村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基于此,农村金融机构应充分发挥积极作用,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对农村的农林牧渔以及服务业等产业的发展进行带动作用。加大对农村产业的信贷力度和还款时间,促进粮食种植、加工、销售产业链的融合发展,每一个环节都联系密切,能够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这对于促进农村产业的兴盛,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2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改善农村环境。我国经济运行正在进入改革的深入攻坚时期,正在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增长阶段转变,这就使得农业经济的增长在保持高产的同时又要质量稳步上升,即绿色发展。因此,农村金融对于农业产业的支持方向也要进行相应的改变。农村金融机构应将支持绿色发展的金融理念贯穿在助力乡村振兴的整个战略中,减少绿色产品进行信贷的利息,对于农村循环利用产业、绿色低碳产业、高效节能产业以及绿色农业开发机制等绿色产业进行重点扶持,利用农村金融对乡村产业的经营方式进行引导性改革,使传统的资源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得到绿色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节能减排增效的先进技术进行推广,对畜禽养殖进行无害化处理,正确把握农民收入的提高、产村产业的调整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依靠农村独有的资源,对其进行整合,对农村娱乐产业的经济增长方式进行创新,对农业产品进行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扶持农村电商的发展,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对于绿色农业以及创意农业发展于一体的新型体验式农业,推进农林牧渔产业与休闲娱乐产业、教育产业的深入融合,改善农村的整体风貌和环境。1.3发展普惠金融引导农村变富。我国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这就使得我国不同农村地区金融发展也存在着差异。在欠发达区域,农村金融需求不能得到充分的满足,供需严重失衡,与城市相比,农村的金融服务仍然存在着不小的差距。这就需要对农村发展较为薄弱的地区进行策略的重点部署,尽最大可能地解决农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以此来对农村金融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状况进行调整。对农村重要行业和薄弱环节投入更多的资金,减小城乡金融行业的差距。在农村欠发达地区延伸服务,建成多方位、阶梯式、覆盖面广的普惠金融体系,向农村地区推广更多的金融常识,打造农村良好的信用环境,向农民普及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不断开阔农民的思想观念,激发农民的创造力,实现农民收入的更大增长空间和农村经济增长。

2农村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策略

2.1创新服务方式和产品。首先,利用科技创新传统的金融服务方式。银行业在扶持“三农”时遇见最普遍的问题就是信息不对称,而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例如,大数据技术,能够针对性地解决信息不对等的问题,这就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获得了更多的财力扶持。农村金融机构应该根据经营主体的多元化,利用互联网技术等与之相关的先进科学技术,对业务内容和渠道进行创新性整合,发挥信息化在金融服务和数据处理中的作用,简化业务审核的中间程序,减少时间的消耗,提高乡村金融服务的水平,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其次,拓展信贷产品的相关金融服务。近几年许多政策都发生了变化,每一次政策的变化都代表着机遇,土地政策的变化也是如此。要时刻关注其中发生的变化,因为相关政策的实施会使得不同农业经营主体的出现,这对于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于信贷产品的期限时长和额度多少的改变。金融机构要探索发放土地经营权和农房抵押贷款有关的信贷产品,对有关方面进行融资,提高信贷产品的还款期限和额度,不断推出新的金融信贷产品,满足不同程度的农村产业的金融需求。最后,围绕农村产业链适度增加扶持力度。农业产业经营正在由分散化向集约规模化转变,经营主体对于金融的需求也正在由分散化向集中化、规模化转变。根据这一变化,农村金融机构需要从生产环节、加工环节以及销售流通环节方面进行金融支持,对金融产品体系进行阶梯式细分,实行不同客户的分层管理,不断提高对于风险管理和风险定价的水平,采取精确化、阶梯式定价,保证利率处在合理的区间内。同时,因为农产品具有季节性,金融机构需要根据这个特征制定不同季节的金融服务。例如,在种植时为农民提供财力支持、秋收时宣传推广理财方面的金融服务,实现农村金融服务向更加专业的方向发展,实现农业产业结构向规模化、集约化、科学化的方向转变,提高乡村经济的整体实力。2.2加大授信力度,对金融产品改革。一方面要加大农村授信力度。现阶段的农村整体经济实力仍然较薄弱,没有足够的资金对农村环境进行改造。将消除集体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村落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之一,对村落的改造和开发每一项都不能少了农村金融的支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推进的效果和进度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农村金融机构对于农村发展的扶持力度。从农村信用合作社来看,农信机构的信贷主要发放的方向为旅游、民宿建设、农产品种植以及光伏产业。农信机构基于“美丽乡村”的农村发展理念,推广相关的信贷产品,扶持农村住房改造、水利设施建设等农村环境的改善。不断加大在美丽乡村建设方面的信贷投入,确保农村市场能够长久地保持活跃度,保证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拥有源源不断的活力。另一方面是量身制定信贷产品。农村金融机构应积极发挥主导性作用,对信贷产品和金融服务进行改革和创新,灵活利用申请贷款的相关条件,专门制定更适合农民的信贷产品和金融服务,解决农村较为落后区域的进一步发展和农民的收入问题。乡村振兴,产业的振兴发展才是最重要的。许多农村地区都在积极主动地推动建立“五位一体”风险承担机制,将各个主体都纳入其中,包括政府、银行、中介等,有效降低了信贷的风险。在促进产业振兴时会运用到多种手段,一种方式是直接发放贷款给农民,另一种方式是农村金融机构要与银行进行深度的合作,形成“银行+合作社+社员+担保基金”的合作模式,建立担保基金,为农民贷款提供担保。从乡村经济的整体情况来看,农村金融机构都在不断对信贷产品和金融服务进行改革,积极寻求多方面的合作,建立金融服务体系,制定具有切实可行性的产品策略,利用这些措施来推动农村经济的改革发展,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农民增收,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精神文化需要,促进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2.3推广数字化普惠金融服务。不断推进对农村发展较为落后区域的移动通讯以及网络建设,对数字化普惠金融服务进行推广。科技的改革和创新使得供给侧改革和民生改革得以顺利进行,同时,大数据技术和互联网的联合更是方便了农村金融服务。例如,河南兰考就利用这些技术对农村金融服务进行了创新,建立了“一个平台四个体系”的数字化金融发展方式,就“普惠金融一网通”这个平台研发了新的软件,能够为农民提供生活缴费、超市服务、信贷、理财以及金融支付等多种服务,方便农户的生活,为农户带来便利。从这个实例分析得出,数字化普惠金融服务对于农村居民的生活具有很大的帮助,具有较大的可行性。但是因为农村地区,信号基站的分布很少,移动通讯的信号不稳定,这对于数字化普惠金融服务的推广非常不利。基于此,要加大农村区域信号基站的创建,让欠发达地区的居民享受到更加优质的金融服务,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3结语

综上所述,农村金融在助力乡村振兴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农村经济的更好发展需要农村金融的支持。国家一直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农村,以此来拉动农村发展方式的改革和经济的增长,农村金融机构在扩宽“三农”金融服务的范围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它能够有效地推进农村发展方式的变革和生产效率的提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参考文献

[1]曹玲玲,刘悦.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金融供需均衡发展路径分析——基于宿迁的调查[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9(16).

[2]杨蕾,唐飞.农村金融服务创新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基于河北省农村信用社案例分析[J].河北金融,2019(04).

[3]魏琦.农村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及策略探讨[J].农村金融研究,2018(12).

[4]李焕平,马俊.日本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吉林金融研究,2018(10).

[5]沈国儒.金融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探究[J].华北金融,2018(05).

振兴范文篇8

关键词: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策略探究

乡村振兴战略可以有效提高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实现农业经济的现代化建设,为了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需求相符,需要对金融服务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围绕“三农”对金融服务加强探索,从而实现农民增收、乡村建设以及治理水平的提高。由此可见,对金融服务乡村战略面临的挑战及具体的发展路径进行探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策略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在实行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度逐年提高,但是在服务“三农”时,基层金融服务仍然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具体问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首先,银行新政没有得到有效地落实,在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乡村振兴策略是提高农村建设水平的必经路径,在新农村建设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将工作重心放在提高当地经济水平、农民生活水平,加强农村的生态环保力度,树立文明、民主的管理理念的方针上。从目前的情况看,金融机构在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服务时,一些基层的金融机构对乡村振兴缺乏正确的认识,主要将服务领域集中在农户贷款方面,导致金融需求缺乏多样性。其次,金融服务缺乏创新性,现阶段在许多农村地区仍然存在融资难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政府制定了相应的规章条例,但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产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为基层金融机构不具有创新意识,没有创建交流机制,无法对相应的问题进行反馈。最后,金融服务信息化建设不足,没有充分的发挥网点综合服务能力,出现资产业务薄弱等一系列的问题。并且在基层队伍上,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偏低,专业技能不足,与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出现脱节的现象。

2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路径

2.1明确金融机构的具体职能。在乡村振兴战略的理念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规模逐渐扩大,金融服务呈现出多样化、合作化、政策化等特点,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金融机构的综合性,为了实现金融机构的规范化管理,需要对金融机构的职能进行明确,以免出现职能定位缺失与交叉的现象。例如,政策性的金融机构要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利用内部充足的资金,将职能定位在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方面。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需要将职能定位在加强多元化主体的入市收购上,农业、邮政等商业银行要明确自身的支农职责,有效地提高服务质量,将工作重点放在解决三农问题上,为农村中小企业、农业合作社、个体经营单位提供充足的资金作为支持,提高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并且金融机构内部可以进行积极的合作,对缺失的职能进行补充,确保农村金融机构的最优化。2.2掌握金融服务重点支持对象。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农村需要改进的地方有很多,金融领域需要掌握重点的支持对象。首先,金融机构应该对农村的产业发展提供服务,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下,农村要实现产业兴旺这一指标,在金融服务中要为农村产业发展提供支持,实现农业生产能力的提升。在建设现代化农业时,要将工作重点放在农田建设标准构建、机械化发展、科技推广、农产品深度加工等方面。为了有效地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需要加强休闲观光农业的推广力度,体现出农业功能的多样化,具体金融机构可以将当前大型企业、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家庭农场作为重点的支持对象,打造出优质化的金融产品。其次,需要将农村的基础设施作为支持对象,当前许多农村地区仍然以传统的沙石作为主要材料,路面被雨淋湿之后,就会泥泞不堪,所以需要对农村公路进行改建,确保交通的通畅性,并且需要加强水利与电力设施的构建,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改善其生活质量,尤其是在自来水的问题上,要确保农民的用水安全。在对农村基础设施进行构建时,需要对当地的发展特点进行分析,在最大程度上减轻农民的压力。最后,金融服务要致力于生态循坏农业建设,现阶段我国环境污染情况日益严重,其中农业中化肥、农药以及一些农业废弃物会对我国的环境造成长久的破坏,为了实现农村农业朝着绿色化、生态化的方向发展,就需要支持生态循坏农业的建设,构建动物粪便—沼气—植物的生态循坏模式,并且在充足资金支持的情况下,需要加强土壤以及水资源的治理,实现生态环保型新农村。2.3实行在对融资模式。进行创新时,可以尝试采用以下几种方式。首先,可以对财政给予的涉农资金进行有效地整合,这时在项目贷款中,就可以为其提供还款来源,体现出财政杠杆的应用价值,针对网络融资平台,地方政府要给予关注,帮助其实现实体企业的转变,继续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提供支持。其次,需要发挥政府的信用度,金融机构是否愿意为农村振兴提供支持,主要取决于其所面临的风险以及所获取的收益,将其作为切入线,政府可以将金融机构的风险分散开,并对信用保证资金制度、风险补偿制度、风险分担机制进行构建,这时金融机构就会主动参与到支农服务中。再次,可以将多种产业进行联合,形成产业链,在该金融模式中,担保人为龙头企业,在其基础上,农户进行贷款,这就使得企业与农户彼此相关联,银行在进行贷款时,运行管理具有封闭性的特点,可以有效的确保产品流与现金流的安全,在大数据的时代下,该模式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最后,可以将担保物的抵押范围扩大,将房屋、农业机械、土地、存单都纳入担保物的抵押范围,并创建科学的交易通道,从而有效地降低金融机构所承担的风险,提高金融机构的服务热情。除此之外,可以将其与政府制定的风险补偿机制进行联合,为模式的推广提供良好的环境作为支持。2.4创建“线上线下”互联的金融布局。在先进科学技术的支持下,可以对网络融资业务进行推广,利用网络平台开展普惠金融,为个体化农户提供小额贷款、小额保险等服务,网络融资模式的覆盖率较广,农户可以依据自己实际需求,贷款相应的金额,并将网络借贷平台与本地特色产业进行结合,使得网络融资模式呈现出全新的模式。除此之外,在农村也要推广网络支付等金融服务模式,在城市,微信支付、支付宝支付已经得到广泛的普及,农村地区也具有手机等移动设备作为支持,只是农村的支付习惯难以改变。在这种情况下开展金融服务时,可以结合农民的实际生活,加快网银等业务的发展,实现扫码付款、网上缴费、网上购物等线上模式,从而为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带来便利化的服务。2.5构建三农普惠金融体制金融机构在回报、成本和风险不成正比的情况下,对农村金融服务通常抱有排斥的态度,想要缓解矛盾状态,需要对成本风险进行有效地控制。首先,在对三农普惠金融体制进行构建时,需要确保金融机构体系的层次分明,提高农村的覆盖率。现阶段农村对于资金的需求量逐年扩大,为了满足农村的发展需求,一些大众银行应该给与支持,对三农运行机制进行构建,健全村镇银行的准入条例。其次,需要确保扶持体系的规范性,现阶段农村需要扶持的政策项目具有复杂化、碎片化的特点,因此需要加强涉农资金的整合,体现出扶持体系系统性、协同性,发挥普惠金融的作用价值,引发社会对农业农村加强关注,增加社会资本投入量。再次,需要对金融基础设施进行构建,以覆盖率、满意率、可得性为出发点,对维度体系进行构建,确保农村支付体系、信用体系的完整性,实现农村金融服务环境的全覆盖。除此之外,需要对地方征信的数据库进行构建,对数据进行及时的更新,加强数据的质量控制,使其与农业经营经济的特点相符。最后,在构建三农普惠金融制度时,需要对差异化的监管制度进行构建,依据支农目标、支农方法确保责任监管体系的完整性,实现支农服务功能、银行业金融监管的评级与市场准入制度对接的有效性,金融机构在放款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不良贷款率,针对存在特殊情况的农业主体,应该适当放宽不良贷款的容忍度,用于其资金周转,在监管的过程中,监管部门应该依据实际情况,对监管尺度进行调控。

3结语

综上所述,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发展的必然趋势,可以有效地提高农村的发展水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因此我国需要对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策略引起重视,在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策略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基础上,采用明确金融机构的具体职能、掌握金融服务重点支持对象、实行融资模式变革、创建“线上线下”互联的金融布局、构建三农普惠金融体制等路径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永生,彭中,柯文骐.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商业银行金融服务框架构建及其演进路径研究[J].农银学刊,2018(01).

[2]杨林,王璐.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融资利益相关者的博弈与平衡[J].宁夏社会科学,2018(03).

[3]闵达律,向东明.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金融创新策略——以湖北省宣恩县为例[J].中国银行业,2018(05).

[4]戴霞.基层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与思考[J].现代金融,2018(08).

[5]田莹莹,张若望,翟路萍.精准脱贫攻坚战的金融支持探究——基于“乡村振兴”战略[J].现代商贸工业,2019(30).

振兴范文篇9

一、返乡创业助推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

(一)返乡创业培育乡村发展动能。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实现“产业兴旺”,返乡创业是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的重要抓手。一方面,返乡创业能够优化农业从业者结构,推动具有资金、技术、知识和经验优势的返乡创业群体持续补位传统农业劳动力,加快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农业经营者队伍的建设,逐步形成具备现代生产能力与科技体系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充分盘活农业农村闲置资源,真正实现农业生产与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的有机衔接。另一方面,返乡创业能够促进产业要素向乡村的流动和聚集,不断推动乡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动能充分释放,产业链条持续延伸,逐步形成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良好局面,引导农业农村走上一条“一村一品一特色”的产融结合、形式创新、价值共享的振兴发展之路。(二)返乡创业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实现“治理有效”,返乡创业是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的重要抓手。一方面,返乡群体能够弥补乡村治理主体缺失,以自身所积累的经济与社会资本协助基层党组织与政府部门动员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逐步形成面向群众、解决问题的乡村便民服务体系,协力构建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乡村善治格局,有效破解乡村治理“最后一公里”难题。另一方面,返乡群体能够完善乡村治理机制,通过充分发挥自身的民主意识、政治素养、法治观念和参与精神,带动村民参与乡村治理各项事务,提高村民的选举、监督、管理等权利意识,充分释放乡村治理的公共空间与开放属性,进而推动乡村治理机制朝着民主化、法治化和现代化的方向发展。(三)返乡创业实现乡村生态宜居。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实现“生态宜居”,返乡创业是推进乡村绿色发展,实现乡村建设中百姓富与生态美有机统一的重要抓手。一方面,返乡群体更加注重绿色创业对经济效益的引领作用,将乡村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生态经济的优势,积极开发观光农业、游憩休闲、健康养生、生态教育等绿色生态产品和服务,通过打造绿色环保的乡村生态旅游产业链对接城市消费需求,实现了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多元融合与提升。另一方面,返乡群体具有更为迫切的环境改善诉求,为了提升自身在乡村的生活居住体验,也为了扩大经营规模、优化营商环境,会更加注重本乡本土、原汁原味的乡村自然生态景观的保护,通过将产业与生活相结合无形之中强化了村民的环境与生态保护意识,对于减轻农业污染、发掘农村传统生态资源、推进宜居乡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四)返乡创业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实现“乡风文明”,返乡创业是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的重要抓手。一方面,返乡创业能够形成良好的文明引领示范效应,以创业群体拼搏做事的进取精神、诚信经营的职业素养、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等优秀的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带动乡村文明风气的形成,不断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注入时代内涵和实践内涵。另一方面,返乡创业能够促进城乡文明交融,通过农旅结合的创业模式实现文化层面的以城带乡,通过城乡居民的互动需求推动乡民批判性地传承本乡本土的优秀民俗文化,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提升素养、净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逐步遏制落后、低俗、迷信的乡村陈规陋习,达到移风易俗的效果。

二、返乡创业助推乡村振兴的制约瓶颈

(一)返乡群体数量有限,高端人才严重匮乏。积极参与乡村振兴是国家高度重视、政府大力号召的战略任务,但目前返乡群体仍然呈现数量有限、结构不优的总体特征。在返乡群体数量方面,根据国家统计局的人口统计结果,2018年我国乡村人口为56401万,占总人口的40.4%,相较于2017年的41.4%下降了1个百分点,乡村人口以每年超千万的规模持续缩减,而根据国家发改委的统计结果,截至2018年年末,我国返乡创业人员总量仅有740万,无法有效逆转乡村人口迁移差额率负增长的趋势,乡村人才外流和缺失现象严重。在返乡群体结构方面,根据国家发改委的统计结果,返乡群体中高中及以下学历者占比77%,大中专学历者占比13%,而本科、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者仅占比10%,人才结构的低端化难以为传统农业生产转型提供专业型、创新型、复合型的人才队伍,必然会制约农业生产的技术创新需求,难以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支撑。(二)财政资金支持不足,保障制度仍不完善。为确保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国家对于创新投融资机制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提出了明确要求,但政策、资源的缓慢下沉导致目前返乡创业普遍面临资金不足和保障不力的难题。在资金支持方面,地方政府给予返乡创业的资金支持,主要是通过财政提供贷款利息补贴和创业专项补贴,但是政府可用于补贴的资金较少而且期限较短,如果创业群体想要长期发展项目或维持企业就只能通过长期贷款的方式筹措资金。此外,政府提供补贴具有严格的限制门槛,仅有少数创业项目能够满足要求。在保障制度方面,地方政府没有认识到社会保障制度在增加返乡群体人力资本、减少流动成本、提高风险抵御能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在出台返乡创业支持政策过程中忽视了对社会保障问题的关注,影响了返乡创业群体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三)公共服务短板突出,引人留人能力欠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推进方向是解决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和农村发展不充分问题,当前城乡之间的公共服务供给差距是阻碍乡村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的重要原因。在乡村基础设施方面,乡镇政府的财政缺口使得其对上级财政的转移支付依赖性较强,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均等化的路径选择,导致道路交通、供水供电、移动网络、信息物流等基础设施难以实现与城市地区的互联互通,制约了由城市消费需求转变所带来的社会资源回流乡村、反哺乡村,阻碍了乡村产业向智能化、精细化、现代化的进一步转型升级。在乡村公共事业方面,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公共事业发展长期滞后于实际需要,尤其是乡村教育事业面临着生源数量减少、优秀师资流失、教学设备简陋、教育理念落后等多种难题,这种城乡之间明显的公共事业发展差距导致乡村无法为返乡群体及其家庭成员提供优质的人居生活条件和成长成才环境,迫使部分返乡群体出于个人原因或家庭原因终止创业项目,选择重新离乡返城。

三、返乡创业助推乡村振兴的优化对策

振兴范文篇10

[关键词]乡村振兴;设计;实践

一、乡村振兴战略与艺术设计学科发展互为机遇

设计介入乡村振兴是时代要求也是设计学科凝练出特色的重要机遇。发展目标的设定为设计学科与乡村建设发展的逐步成熟提供了基础,设计的成熟是指设计始终坚持以“为人民而设计”的初心为核心;乡村的成熟是乡村看到了设计的价值和力量,借助设计的力量,乡村的现代化转型可能更为顺畅,设计与乡村两个概念在时代背景下彼此相互认识到协同发展的必要性与迫切性。设计与乡村两者互为平台互为机遇。新时代赋予了乡村建设新的可能,而设计与乡村的疏离,说明了设计与乡村的双重落后。对设计而言,乡村是巨大的空间与市场,蕴含着丰富的可能性;对于乡村,设计具备的跨学科综合属性是优化乡村资源、改善乡村现状,甚至迎来乡村脱胎换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契机。设计学科为乡村与城市建立桥梁,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依靠设计创意对乡村固有的自然和文化资源进行利用、开发、包装,转化为城市居民所需要的“产品、服务及体验活动”等,在满足城市居民文化创意生活需求的同时,也满足乡村地区经济发展与文化保护需要,更能促进在城乡融合中实现乡村振兴。

二、设计助力乡村振兴的突破点

设计助力乡村产业振兴。乡村产业的振兴绝不是接受城市淘汰产能的转移,而是发展一批根植于地方产业特色的“家庭工厂、手工作坊以及乡村车间”。以陕西铜川陈炉古镇为例,陈炉古镇以耀州瓷的生产销售为主要商品,目前存在产品创新力缺失、产品与现代生活方式关联性不强、手艺传承人创新能力不足的弱点,而设计所具备的跨学科特点可以有效整合乡村的一、二、三产业,将乡村物产与手工艺传统关联,从艺术的角度重新审视传统手工艺、用营销的理论分析重塑传统手工艺产品创作方向,寻找传统手艺品及传统文化与现代城市物质及文化需求的关联,进而创作出既有“情怀”又有多用途更符合市场需要的产品或文化服务,最终形成品牌效应。以陈炉古镇耀州瓷的包装图案创作为例(见图1),在设计构思上,运用正负形的图形创意,组合了三个“虎”的造型,将“虎年”“虎虎生威”“虎头虎脑”的概念呈现出来;在呈现形式上,运用重复构成的形式,增强视觉冲击力;在色彩选择上,选用红色为主色调,迎合“春节”“喜庆”“鸿运”的情感关联;在功能创新上,外包装纸可以通过虚线处的剪切得到“福”字窗花,凸显产品的趣味性,增强了消费者对产品及产地的文化认知。这种运用设计视角及手段对传统手工艺元素在产品的外包装上创作应用,一方面达到保护产品的包装目的;另一方面将包装作为工艺品来装点人们的生活和促进传统工艺再次活化,通过设计的实用功能特性,拉近传统手工艺与现代生活方式的距离。设计助力乡村文化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深入挖掘乡村传统文化,以孝道、勤劳、坚韧、乐善等为基础建立起乡村文化的价值系统,在实践与研究中计划应用设计手段开发以乡村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文旅体验产品,通过围绕主题式的活动,体验特有手工艺劳动中的匠心、坚韧、勤劳;体味劳动中的尊重、协作,使文化感悟在活动中传承与发展;注重乡村习俗的研究,习俗是一代代人坚守的规范,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方面。设计的介入需要对其进行生产性保护,一方面能使好的习俗得到传承,树立特色乡村精神内核;另一方面为不断深入开发文旅体验产品提供内容。设计助力乡村风貌建设。设计所具备的视觉化特性使设计介入乡村风貌建设成为有效途径。具体的实践中首先要深度调研分析,理清乡村特色,设计实践中以建设具有典型特色、富有竞争力、能够差异化生存的特色乡村为目标,避免“城市化”与“雷同化”倾向,力求注重保护的基础上留住乡愁为设计目标,将文化作为一种符号应用到乡村风貌的视觉导视、景观元素、空间布局中。在建设中力求还原一个真实的乡村,而不是伪装的城市。

三、设计介入乡村振兴的策略

(一)“农业+”是农产品品牌建设的最优之路

“农业+”视觉创意设计能准确定位品牌视觉特点,增强品牌识别度。农业是乡村产业发展的核心基础。品牌塑造是农业产品及农业技术发展与保护的有力推手。品牌塑造的核心是对于农产品的深度了解,找出差异性和目标市场,这就要求剖析农产品属性特点时要囊括更多的内容,比如农产品所生长的环境、土壤、农业技术、农产品与季节、物流与仓储、农产品与当地文化活动的关联等要素,提炼出具有当地地域文化色彩与产品特点的设计要素进行视觉创意设计,增强与同类型产品之间的视觉识别度。在设计实践中,通过设计元素的提炼运用扁平化的设计风格凸显产品特点的同时,将艺术美学规律应用在设计元素艺术性梳理上,增强农产品的产地特点,提升品牌影响力。“农业+”创意包装设计能增强农产品品牌成本优势。据调研,我国农产品流通成本占总成本的40%左右,对于远离城市的乡村,电商为乡村农产品销售提供了便利,而降低产品包装成本是降低流通成本增强品牌成本优势的有效途径之一。保护产品便于运输是包装设计的基本要求,在包装制作工艺上保持强度的基础上采用减法设计,去除繁复的印刷工艺和效果,简化一切不必要的包装,能够达到降低成本凸显品牌调性的效果。农创产品是“农业+”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农创产品可以让更多人了解乡村。商业的支柱在于品牌,品牌的灵魂在于文化。农产品作为乡村“走出去”的产品具有一定的媒介特点,而农创产品具有文化属性,能进一步拉近品牌与消费者的距离,农创产品可以让更多人更直接更深层次地了解农产品的特点、生长环境、与健康的联系、产地地域文化的特色,促进乡村生态休闲游与乡村文化休闲游市场开拓,获得品牌溢价值与经济效益。在设计实践中,可以围绕农产品产地、农产品的品种、农产品的特点进行吉祥物设计,通过吉祥物设计能够增加品牌视觉元素,并以吉祥物为主线设计品牌故事宣传片,在新媒体平台投放,增强品牌宣传途径。品牌与品类协同发展是农业+内涵发展的新方向。品牌与品类相辅相成,品牌的内容支撑是品类,品牌是品类的声誉加持,以品类引领品牌的塑造就是以品类的特点与卖点成就品牌,比如葡萄酒之于波尔多、苹果之于洛川、香梨之于库尔勒等等。农业产品与乡村手工艺品等都是打造独特竞争力的品类内容,这些品类是塑造具有社会影响力的乡村品牌的根本依托。

(二)将当地传统文化精华与现代文明精粹相容发展是乡村文化振兴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