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稀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8 03:14:31

珍稀范文篇1

湘南山区的地带性植被是常绿阔叶林。以常绿的壳斗科树种为主,并含有大量的樟科、杜英科、金缕梅科、桑科以及安息香料的一些成分。

湘南植物区系属泛北级植物区,中国—日本亚区。三级区划单元是华东、华南、滇黔桂、华中四地区交汇的区域。

优越的地理位置,悠久的地史时期,丰富的水热条件,复杂的地形地貌,是孕育湘南山地区植物多样性高,区系成分复杂,保存各地史时期残遗种以及珍稀濒危植物最为根本的原因。

2湘南山区珍稀濒危植物的基本特征

2.1种类组成丰富

湘南山区是我国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之一。稀珍濒危植物十分的丰富,笔者在多年野外实习中调查统计表明,有第一批部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61种。它们隶属于34科,53属。分别占全国珍稀濒危植物102科,245属、389种的33%、27.6%、和15.6%。其中蕨类植物1种,裸子植物16种,被子植物44种。见表二。

各濒危类别和保护级别的种数见表3

表三湘南山区珍稀濒危植物濒危类别和保护级别种数统计(略)

此外,还有许多省级珍稀保护种。如江南油杉(Keteleeriacalcarea),南方红豆杉(Taxuschinensisvar.mairei),瑶山梭罗(Keeresiaglaucophna),白克木(Symingtoniatonkinesis),东方古柯(Ergthoxylumkunthianum),紫草(Lithosperinumcrythrorhizon)等十数种。

2.2起源古老,残遗成分多

湘南山区地史悠久,自然条件优越,没有受到第四纪冰川的直接的影响,保存了丰富的原始古热带植物区系成分及其它们的后裔。珍稀植物很多是它们的重要代表。

裸子植物银杏,起源于石炭纪末,笔者近年来调查表明湖南应是它原生分布区之一。其依据①湖南有大量古银杏树的分布。如祁阳白果镇的一棵银杏树,树龄高达2000年以上。②现代的分布多处偏僻的山村,并非古寺庙附近。它是我国举世著称的古老残遗种,活化石。

红豆杉科是松柏类中最为原始的类群三科之一。另二科即南洋杉科和罗汉松科。它们都是由原始的柯达树演化而来。穗花杉和白豆杉是红豆杉科重要组成成分。二者均为保护植物,前者分布于桂东八面山,后者分布于莽山。穗花杉为少种属,是红豆杉科最为原始的。而白豆杉属为单种属。

松科也是一个相当古老的科。外国学者认为冷杉属和油杉属又是该科最为原始的。湘南山区有该二属三个种的珍稀植物的分布。其中资源冷杉分布越城岭北坡舜皇山和炎陵县的桃源洞海拔1500米—2000米的高处。此为我国特有种,处我国该属所有种最低海拔分布线。由此可知,它极可能是我国第四纪冰川残遗地理替代种。而油杉属的黄枝油杉和柔毛油杉则分布南岭北麓的山前丘陵区。

银杉隶属于松科,我国特有的单属种。一级珍稀保护植物。第三纪时,曾广布欧亚大陆。这由德国和西北利亚第三纪地层的化石而得到证明。但由于第四纪冰川作用,最终收缩到我国的西南和南岭山区残遗至今,呈孤岛状分布。分布湘南山区有银杉类似遭遇的古老残遗保护裸子植物还有金钱松,水松、福建柏、长苞铁杉、黄杉等。在这里应该指出,如此丰富古老残遗裸子植物集中于一地,湘南的山区,应是我国裸子植物分布与残遗中心或起源中心之一。

一般的认为,多心皮的木兰科植物是被子植物最原始的类群。这种地位,近年来由于新的地史资料的发掘受到严重的挑战。但是它仍不失为一个古老原始的类群。该科在湘南山区有9个种的珍稀植物的分布。其中,隶属于木莲属的红花木莲分布于桂东八面山和新宁舜皇山,木莲属是木兰科最为原始的。而观光木属是该科最进化的单种属。隶属它的观光木分布莽山和桃园洞。可见,湘南山区很可能是本科的残遗中心、分布中心或发详地。

金缕梅科也是被子植物中古老而又复杂的科。塔赫他间认为双花木属是本科最为原始的二属之一。另一个原始属为马蹄荷属。原种双花木分布于日本,而变种长柄双花木则分布于湘南山区道县的千家洞,由于种群数量大且又分布集中,常处群落优势种地位,并伴有同科另一个原始属马蹄荷属的存在。因此南岭山区也应是该属的分布和起源中心。

水青树科,连香树科在植物系统分类学上是接近上述二科古老原始单种科,隶属它们的水青树和连香树都为我国珍稀植物。其中水青树还拥有裸子植物的解剖学特征,二者在湘南山区分布于舜皇山、源口、和大远自然保护区。

在植物系统分类中,有部分学者认为,@①荑花序类植物是原始的类群。尽管这种观点已被否认。桦榛、青檀、华南锥等珍稀植物属于该类群,在南岭山地到处都可以见到它们踪迹。如舜皇山、莽山、桃源洞、八面山等地。

我国前一辈植物地理学者一致认为植物区系的古老性、残遗性特征还可以以系统分类上多处孤立地位的单种科,单种属及少种属而得到证明。南岭山区单种科有银杏科,连香树科、水青树科、钟萼树科、杜仲科五科。单种属如马蹄参属、香果树属、银杏属。少种属如鹅掌揪属,半枫荷属,拟单性木兰属。单、少种属合计有30属,占湘南山地珍稀植物属的57%。

综上所述,表明湘南山地珍稀植物古老性残遗性和原始性的特征。湘南山区是我国古老种子植物的残遗中心和许多种的发详地。是我国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之一。

2.3地理成分复杂、过渡性、特有性明显

据吴征镒教授对我国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的划分,南岭山区的珍稀植物可划分为9个分布区类型。表明南岭山区地理成分复杂性。同时也表明南岭山区植物区系与其他区系广泛而又悠久的历史联系。见表四。

表四南岭山区珍稀危濒保护种子植物的分布类型(略)

从表四可见,湘南山地珍稀濒危植物热带性属16个,其中以热带亚洲成分为多,计有9属,占南岭山区珍稀植物总属数的16.6%。显示湘南山区植物区系与亚洲古热带区系悠久的历史渊源。

温带性19属,略多于热带性属。其中东亚及东亚——北美间断分布占有15属。从而也表明湘南山区植物区系显著亚热带性质和南北过渡的区系特征。这是因为①地史上,湘南山区正处古热带和泛北极植物区系的交接地带。②侏罗纪的印支运动使我国南北古陆连成一片,南北双方的成分有可能在此交汇。③第四纪冰期和冰间期二类成分南北迁移而混杂。

湘南山区珍稀濒危植物过渡性特征还表现在东西的方向上,不仅有华东、华南地区的成分,也有华中和滇黔桂的成分。华东成分如黄山木兰,长柄双花木,鹅掌楸、独花兰。华南成分如水松。福建柏,观光木、华南五针松、长苞铁杉、半枫荷。华中成分如银杉、穗花杉、钟萼木、珙@②。滇黔桂成分如毛枝五针松、伞花木、马蹄参,白辛树等。

湘南山地的珍稀植物还多特有成分,计有14属,占南岭湘南山区珍稀植物总属数26.5%。是各类成分中最多的。不仅有特有种、特有属还有特科。特有科如银杏科、钟萼木科、杜仲科、珙@②科。特有属如银杉属、八角莲属、白豆杉属、独花兰属、金钱松属。但以西南组和华中一华东组为多,特有种则更为丰富,计38种,占湘南山地珍稀植物总数的62%,如资源冷杉,银杉、鹅掌揪、观光木。足见湘南山区植物区系显著的特有性特征。

2.4地理分布相对集中性、局限性和生态幅度的狭隘性

自然分布于湖南植物区系中珍稀植物有78种、而湘南山区就分布有61种,占省总种数78%。仅莽山和舜皇山二地就占30余种。还有许多湖南区系中仅分布于湘南山区的种类。如毛枝五针松、南方铁杉、资源冷杉,华南栲,马蹄参、任木等。就它们种群而言,它们的中的许多分布面积狭小,种群数量稀少,且呈岛状间断分布。此中最为典型的是毛枝五针松,它间断分布湘南的莽山和云南的麻粟坡。二者直线距离达800余公里。类似的还有水松、全省仅三株,分布于湘南的资兴、永兴和湘西的永顺,二者距离也达500公里之多。

在垂直的分布上,湘南山区珍稀植物多处海拔800-1400米的高度。就具体生境而言,有不少珍稀植物还处恶劣的环境之中。笔者就在莽山和舜皇山看到华南五针松一般都生长山脊及其两侧,或者是陡坡,长势良好,挺拔粗壮,一些露出的粗壮根系支撑在地表。但平坦肥沃之处很难见其踪迹。这可能是因为华南五针松因受排斥处恶劣的生境长期适应的结果。在舜皇山、莽山自然保护区的银杉也有类似的分布特征。

上述表明,在分布上,湘南山地的珍稀植物表现出显著的集中性,局限性和生态幅度狭隘性,这是珍稀植物古老残遗性在地理上的表现。

3珍稀植物濒危原因的讨论

3.1遗传保守性特征

珍稀植物多古老残遗种,在漫长的地史时期内处特殊生境残延至今,形成了其固有的遗传的保守性。一般生态幅度狭隘,变异可朔性小。而它们所处环境是不断变化的。日趋现代,由于人的干扰,这种变化日趋频繁和激烈,显见二者是矛盾的。因此,环境变化绝对性和遗传变异的有限性,是珍稀植物濒危重要因素之一。如福建柏,在湘南地区生长在800-1400米的海拔高度。有的生长高度达1800米。一般处较冷湿的环境。移植到衡山海拔450米林间空地一般生长尚可,可移栽至衡阳市郊的向阳平地(海拔30米左右),在夏天则迅速死亡。

同时,由于珍稀植物分布区收缩,种群数量下降,从而导致近缘交配和等位基因的固定,遗传变异衰退和下降,这就更强化了濒危程度。Hamrick和Gode(1990年)在对653篇涉及449种植物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报导进行了统计和分析以后得出,广布种的遗传多样性远比特有种高。

3.2生物生殖学特征

珍稀植物的生殖生物学特征,如生殖方式,传粉、生殖能力、授精过程和种子发育特征、果实散布方式也常是物种频危的原因。如穗花杉,它雌雄异株,笔者见到二者花期经常不遇。因此结实率很低。而且从花开到果实成熟需经15~17个月,此间必须经过严酷环境的考验及鸟食和虫蛀。果实得来极不容易。近来有资料表明。穗花杉在营养生长期和生殖生长期二者对光的需求迥然不同。显见这些都是穗花杉濒危的原因。在湘南山地,类似穗花杉生殖特征的珍稀植物还有白豆杉、鹅掌揪、银杉等十数种。

3.3地史演变

地史演变是物种变异、濒危、绝灭的强大动力,它常使某地史时期某庞大的家族毁于一旦。一些物种的足迹仅能在化石和“避难所”中见到。上述银杉是典型的例子。金钱松也是如此。据现有化石资料表明,金钱松起源于白垩纪,第三纪曾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和北美、最北可达挪威匹次卑尔根群岛。第四世冰期后大为收缩,而现代仅分布我国长江中下地地区,呈松散斑状分布。南岭山地九嶷山是它的分布最南界。类似遭遇的还有水松、黄杉、穗花杉、银杏等。

3.4人类活动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增加,人类经济活动的加剧,必然向自然界索取更多的生产和生活资料。森林大面积砍伐,生物资源中的许多种群被无竭止地采猎,生态系统破坏,致使许多生物种群变得稀少,沦为濒危。五十年代初,湖南省森林蓄积量达2.8亿立方米,而到76年则只有1.8亿立方米,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减少1亿立方米。五十年代初,兰山县志记载“兰山以山名也,合慰苍翠,浮空如兰,百里森林,封殖广远。”秀丽壮观的风光已不复存在。一些地区已面目全非。笔者孩提时代所见湘南广莽的森林,时有神密之感。但由于近十几年来无序的开采各种矿藏和炼砷,森林大量砍伐和破坏,一些山头已经是光秃秃的了,寸草不生,见时确有满目疮遗之感。今夏湘南洪水的肆虐,泥石流频发是在预料之中的事了。

珍稀范文篇2

附图

湘南山区的地带性植被是常绿阔叶林。以常绿的壳斗科树种为主,并含有大量的樟科、杜英科、金缕梅科、桑科以及安息香料的一些成分。

湘南植物区系属泛北级植物区,中国—日本亚区。三级区划单元是华东、华南、滇黔桂、华中四地区交汇的区域。

优越的地理位置,悠久的地史时期,丰富的水热条件,复杂的地形地貌,是孕育湘南山地区植物多样性高,区系成分复杂,保存各地史时期残遗种以及珍稀濒危植物最为根本的原因。

2湘南山区珍稀濒危植物的基本特征

2.1种类组成丰富

湘南山区是我国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之一。稀珍濒危植物十分的丰富,笔者在多年野外实习中调查统计表明,有第一批部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61种。它们隶属于34科,53属。分别占全国珍稀濒危植物102科,245属、389种的33%、27.6%、和15.6%。其中蕨类植物1种,裸子植物16种,被子植物44种。见表二。

各濒危类别和保护级别的种数见表3

表三湘南山区珍稀濒危植物濒危类别和保护级别种数统计

附图

此外,还有许多省级珍稀保护种。如江南油杉(Keteleeriacalcarea),南方红豆杉(Taxuschinensisvar.mairei),瑶山梭罗(Keeresiaglaucophna),白克木(Symingtoniatonkinesis),东方古柯(Ergthoxylumkunthianum),紫草(Lithosperinumcrythrorhizon)等十数种。

2.2起源古老,残遗成分多

湘南山区地史悠久,自然条件优越,没有受到第四纪冰川的直接的影响,保存了丰富的原始古热带植物区系成分及其它们的后裔。珍稀植物很多是它们的重要代表。

表二湘南山区的珍稀濒危植物

附图

附图

附图

裸子植物银杏,起源于石炭纪末,笔者近年来调查表明湖南应是它原生分布区之一。其依据①湖南有大量古银杏树的分布。如祁阳白果镇的一棵银杏树,树龄高达2000年以上。②现代的分布多处偏僻的山村,并非古寺庙附近。它是我国举世著称的古老残遗种,活化石。

红豆杉科是松柏类中最为原始的类群三科之一。另二科即南洋杉科和罗汉松科。它们都是由原始的柯达树演化而来。穗花杉和白豆杉是红豆杉科重要组成成分。二者均为保护植物,前者分布于桂东八面山,后者分布于莽山。穗花杉为少种属,是红豆杉科最为原始的。而白豆杉属为单种属。

松科也是一个相当古老的科。外国学者认为冷杉属和油杉属又是该科最为原始的。湘南山区有该二属三个种的珍稀植物的分布。其中资源冷杉分布越城岭北坡舜皇山和炎陵县的桃源洞海拔1500米—2000米的高处。此为我国特有种,处我国该属所有种最低海拔分布线。由此可知,它极可能是我国第四纪冰川残遗地理替代种。而油杉属的黄枝油杉和柔毛油杉则分布南岭北麓的山前丘陵区。

银杉隶属于松科,我国特有的单属种。一级珍稀保护植物。第三纪时,曾广布欧亚大陆。这由德国和西北利亚第三纪地层的化石而得到证明。但由于第四纪冰川作用,最终收缩到我国的西南和南岭山区残遗至今,呈孤岛状分布。分布湘南山区有银杉类似遭遇的古老残遗保护裸子植物还有金钱松,水松、福建柏、长苞铁杉、黄杉等。在这里应该指出,如此丰富古老残遗裸子植物集中于一地,湘南的山区,应是我国裸子植物分布与残遗中心或起源中心之一。

一般的认为,多心皮的木兰科植物是被子植物最原始的类群。这种地位,近年来由于新的地史资料的发掘受到严重的挑战。但是它仍不失为一个古老原始的类群。该科在湘南山区有9个种的珍稀植物的分布。其中,隶属于木莲属的红花木莲分布于桂东八面山和新宁舜皇山,木莲属是木兰科最为原始的。而观光木属是该科最进化的单种属。隶属它的观光木分布莽山和桃园洞。可见,湘南山区很可能是本科的残遗中心、分布中心或发详地。

金缕梅科也是被子植物中古老而又复杂的科。塔赫他间认为双花木属是本科最为原始的二属之一。另一个原始属为马蹄荷属。原种双花木分布于日本,而变种长柄双花木则分布于湘南山区道县的千家洞,由于种群数量大且又分布集中,常处群落优势种地位,并伴有同科另一个原始属马蹄荷属的存在。因此南岭山区也应是该属的分布和起源中心。

水青树科,连香树科在植物系统分类学上是接近上述二科古老原始单种科,隶属它们的水青树和连香树都为我国珍稀植物。其中水青树还拥有裸子植物的解剖学特征,二者在湘南山区分布于舜皇山、源口、和大远自然保护区。

在植物系统分类中,有部分学者认为,@①荑花序类植物是原始的类群。尽管这种观点已被否认。桦榛、青檀、华南锥等珍稀植物属于该类群,在南岭山地到处都可以见到它们踪迹。如舜皇山、莽山、桃源洞、八面山等地。

我国前一辈植物地理学者一致认为植物区系的古老性、残遗性特征还可以以系统分类上多处孤立地位的单种科,单种属及少种属而得到证明。南岭山区单种科有银杏科,连香树科、水青树科、钟萼树科、杜仲科五科。单种属如马蹄参属、香果树属、银杏属。少种属如鹅掌揪属,半枫荷属,拟单性木兰属。单、少种属合计有30属,占湘南山地珍稀植物属的57%。

综上所述,表明湘南山地珍稀植物古老性残遗性和原始性的特征。湘南山区是我国古老种子植物的残遗中心和许多种的发详地。是我国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之一。

2.3地理成分复杂、过渡性、特有性明显

据吴征镒教授对我国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的划分,南岭山区的珍稀植物可划分为9个分布区类型。表明南岭山区地理成分复杂性。同时也表明南岭山区植物区系与其他区系广泛而又悠久的历史联系。见表四。

表四南岭山区珍稀危濒保护种子植物的分布类型

附图

从表四可见,湘南山地珍稀濒危植物热带性属16个,其中以热带亚洲成分为多,计有9属,占南岭山区珍稀植物总属数的16.6%。显示湘南山区植物区系与亚洲古热带区系悠久的历史渊源。

温带性19属,略多于热带性属。其中东亚及东亚——北美间断分布占有15属。从而也表明湘南山区植物区系显著亚热带性质和南北过渡的区系特征。这是因为①地史上,湘南山区正处古热带和泛北极植物区系的交接地带。②侏罗纪的印支运动使我国南北古陆连成一片,南北双方的成分有可能在此交汇。③第四纪冰期和冰间期二类成分南北迁移而混杂。

湘南山区珍稀濒危植物过渡性特征还表现在东西的方向上,不仅有华东、华南地区的成分,也有华中和滇黔桂的成分。华东成分如黄山木兰,长柄双花木,鹅掌楸、独花兰。华南成分如水松。福建柏,观光木、华南五针松、长苞铁杉、半枫荷。华中成分如银杉、穗花杉、钟萼木、珙@②。滇黔桂成分如毛枝五针松、伞花木、马蹄参,白辛树等。

湘南山地的珍稀植物还多特有成分,计有14属,占南岭湘南山区珍稀植物总属数26.5%。是各类成分中最多的。不仅有特有种、特有属还有特科。特有科如银杏科、钟萼木科、杜仲科、珙@②科。特有属如银杉属、八角莲属、白豆杉属、独花兰属、金钱松属。但以西南组和华中一华东组为多,特有种则更为丰富,计38种,占湘南山地珍稀植物总数的62%,如资源冷杉,银杉、鹅掌揪、观光木。足见湘南山区植物区系显著的特有性特征。

2.4地理分布相对集中性、局限性和生态幅度的狭隘性

自然分布于湖南植物区系中珍稀植物有78种、而湘南山区就分布有61种,占省总种数78%。仅莽山和舜皇山二地就占30余种。还有许多湖南区系中仅分布于湘南山区的种类。如毛枝五针松、南方铁杉、资源冷杉,华南栲,马蹄参、任木等。就它们种群而言,它们的中的许多分布面积狭小,种群数量稀少,且呈岛状间断分布。此中最为典型的是毛枝五针松,它间断分布湘南的莽山和云南的麻粟坡。二者直线距离达800余公里。类似的还有水松、全省仅三株,分布于湘南的资兴、永兴和湘西的永顺,二者距离也达500公里之多。

在垂直的分布上,湘南山区珍稀植物多处海拔800-1400米的高度。就具体生境而言,有不少珍稀植物还处恶劣的环境之中。笔者就在莽山和舜皇山看到华南五针松一般都生长山脊及其两侧,或者是陡坡,长势良好,挺拔粗壮,一些露出的粗壮根系支撑在地表。但平坦肥沃之处很难见其踪迹。这可能是因为华南五针松因受排斥处恶劣的生境长期适应的结果。在舜皇山、莽山自然保护区的银杉也有类似的分布特征。

上述表明,在分布上,湘南山地的珍稀植物表现出显著的集中性,局限性和生态幅度狭隘性,这是珍稀植物古老残遗性在地理上的表现。

3珍稀植物濒危原因的讨论

3.1遗传保守性特征

珍稀植物多古老残遗种,在漫长的地史时期内处特殊生境残延至今,形成了其固有的遗传的保守性。一般生态幅度狭隘,变异可朔性小。而它们所处环境是不断变化的。日趋现代,由于人的干扰,这种变化日趋频繁和激烈,显见二者是矛盾的。因此,环境变化绝对性和遗传变异的有限性,是珍稀植物濒危重要因素之一。如福建柏,在湘南地区生长在800-1400米的海拔高度。有的生长高度达1800米。一般处较冷湿的环境。移植到衡山海拔450米林间空地一般生长尚可,可移栽至衡阳市郊的向阳平地(海拔30米左右),在夏天则迅速死亡。

同时,由于珍稀植物分布区收缩,种群数量下降,从而导致近缘交配和等位基因的固定,遗传变异衰退和下降,这就更强化了濒危程度。Hamrick和Gode(1990年)在对653篇涉及449种植物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报导进行了统计和分析以后得出,广布种的遗传多样性远比特有种高。

3.2生物生殖学特征

珍稀植物的生殖生物学特征,如生殖方式,传粉、生殖能力、授精过程和种子发育特征、果实散布方式也常是物种频危的原因。如穗花杉,它雌雄异株,笔者见到二者花期经常不遇。因此结实率很低。而且从花开到果实成熟需经15~17个月,此间必须经过严酷环境的考验及鸟食和虫蛀。果实得来极不容易。近来有资料表明。穗花杉在营养生长期和生殖生长期二者对光的需求迥然不同。显见这些都是穗花杉濒危的原因。在湘南山地,类似穗花杉生殖特征的珍稀植物还有白豆杉、鹅掌揪、银杉等十数种。

3.3地史演变

地史演变是物种变异、濒危、绝灭的强大动力,它常使某地史时期某庞大的家族毁于一旦。一些物种的足迹仅能在化石和“避难所”中见到。上述银杉是典型的例子。金钱松也是如此。据现有化石资料表明,金钱松起源于白垩纪,第三纪曾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和北美、最北可达挪威匹次卑尔根群岛。第四世冰期后大为收缩,而现代仅分布我国长江中下地地区,呈松散斑状分布。南岭山地九嶷山是它的分布最南界。类似遭遇的还有水松、黄杉、穗花杉、银杏等。

3.4人类活动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增加,人类经济活动的加剧,必然向自然界索取更多的生产和生活资料。森林大面积砍伐,生物资源中的许多种群被无竭止地采猎,生态系统破坏,致使许多生物种群变得稀少,沦为濒危。五十年代初,湖南省森林蓄积量达2.8亿立方米,而到76年则只有1.8亿立方米,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减少1亿立方米。五十年代初,兰山县志记载“兰山以山名也,合慰苍翠,浮空如兰,百里森林,封殖广远。”秀丽壮观的风光已不复存在。一些地区已面目全非。笔者孩提时代所见湘南广莽的森林,时有神密之感。但由于近十几年来无序的开采各种矿藏和炼砷,森林大量砍伐和破坏,一些山头已经是光秃秃的了,寸草不生,见时确有满目疮遗之感。今夏湘南洪水的肆虐,泥石流频发是在预料之中的事了。

珍稀范文篇3

论文摘要:通过对该县树种资源系统调查研究,筛选出了分布于该县天然生长的珍稀和优良乡土树种资源,并对其生物生态学特征进行了研究。

种质是指亲代通过有性生殖过程或体细胞直接传递给子代并决定固有特性的遗传种质基因。林木种质资源是指林木种及种以下分类单位具有不同遗传基础的林木个体和群体的繁殖材料总称[1]。而野生珍稀树种与优良乡土树种资源则是当地经天然筛选而保留的优胜者,是构成林木种质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良种繁育的优质原始材料,是林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性和战略性资源,研究开发和保护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自然概况古浪县处蒙新、青藏、黄土三大高原交汇地带,由于地球内引力的造山作用和地球外引力的风蚀冲刷作用,形成了不同类型的地貌景观,南部发育为绵绵祁连山脉,中南部为丘陵沟壑区,中北部则为倾斜的冲积、洪积平原,北部演化为腾格里沙漠。

2调查方法根据古浪县地理,气候等自然环境,分南部祁连山区、中部绿洲平原区和北部腾格里沙漠区,采用线路调查,走访调查与重点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系统调查,将调查结果整理鉴定后编写了《古浪县树种资源》成果报告,在此基础上进行古浪县珍稀树种与优良乡土树种资源研究。

3分类及适应性、适用性研究古浪县山、川、沙三块具复杂的地理、地貌景观和严峻迥异的气候环境蕴育了丰富的优良树种。据其生态学、生物选特征及分布状况研究并确定筛选出本县珍稀树种与优良乡土树种。共筛选出珍稀树种5科6属8种,优良乡土树种11科18属23种。

3.1珍稀树种种资叉子圆柏(柏科,圆柏属):匍匐灌木,喜光,耐干旱瘠薄,常生于多石的阳坡,随云杉林而分布,在林缘形成稠密的地被,对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有极好的作用,亦为城镇绿地绿化的优良树种,古浪县仅分布于昌岭山林区,南部祁连山区有极少分布。

祁连圆柏(柏科,圆柏属):常绿乔木,喜光、耐旱、耐寒、耐瘠薄,抗风力强,对土壤条件要求宽,幼树耐庇荫。为优良的保水固土、通道、园林绿化树种,昌岭山林区有少量分布。

刺柏(柏科,刺柏属):常绿乔木,耐荫、耐干旱瘠薄,根系发达,苗木栽植成活良好。为园林绿化和通道绿化的优良树种,本县仅见昌岭山林区有少量分布。

杜松(柏科,刺柏属):常绿乔木或灌木,耐荫、耐干旱瘠薄,根系发达生于针叶林中,为园林绿化和通道绿化的优良树种,本县仅见本县仅见昌岭山林区有少量分布与刺柏伴生。

沙冬青(碟形花科,沙冬青属):灌木,常绿阔叶,为常绿超旱生树种,喜沙砾质土壤或薄层覆沙砾石质土壤。本县仅见本县仅见昌岭山余脉丘陵地带有极少分布,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裸果木(石竹科,裸果木属):半灌木,喜光、耐旱、耐寒、耐瘠薄、耐沙埋、耐高温抗旱性极强,生于石质山坡、洪积扇、山沟、沙漠、戈壁。本县腾格里沙漠深处有极少分布。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绵刺(蔷薇科,绵刺属):小灌木,喜光、耐寒、耐瘠薄、抗旱能力极强,在极端干旱条件下处假死状态,生于石砾山坡,沙前戈壁,本县腾格里沙漠前沿戈壁有极少分布。为保水固土、固沙造林优良树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旱榆(榆科,榆属):落叶乔木,喜光,耐干旱,耐寒冷,为干旱地区造林树。本县仅见昌岭山林场石砾旱阳坡少量天然生长,可作固沙造林用。

3.2优良乡土树种资源

油松(松科,松属):乔木,喜光,适于干冷气候,在酸性、中性或石灰性土壤上均能生长,不耐水涝,不宜在盐碱地生长。较耐干旱瘠薄,土壤过旱生长缓慢,生长速度中等。适于水涵林、通道、城市绿化栽植。

青海云杉(松科,云杉属):常绿乔木,喜光、耐寒、耐旱;对土壤要求条件宽,生长快;大苗移栽成活率高。为优良的水涵林、保水固土、农田防护林及“四旁”绿化树种。

侧柏(柏科,侧柏属):乔木,喜光,干冷及暖湿气候均能适应,对土壤条件要求不严,微酸性、酸性土、中性土、微碱性土、石灰性土均能生长,且石灰性土生长良好。能耐瘠薄条件,生长缓慢,种子繁殖。不耐风蚀,在风蚀环境下易风干。为优良的水涵林、城市绿化栽植树种。

草麻黄(麻黄科,麻黄属):草状小灌木,喜光,抗旱、抗寒,耐瘠薄,耐盐碱,种子繁殖。育苗及苗木移植成活率较高。为固沙、药用栽培的优良树种。

白榆(榆科,榆属):落叶乔木,喜光,耐严寒,能耐-40℃低温,耐干旱,对土壤适应范围宽,生长快,萌芽力强。为“四旁”绿化、防风固沙优良树种。

银白杨(杨柳科,杨属):落叶乔木,深根性、耐寒、耐旱、稍耐盐碱,生长快,萌蘖力强,抗风,抗病、虫能力强。为农田林网、固堤护岸、水土保持、“四旁”绿化的优良树种。

山杨(杨柳科,杨属):乔木,喜光,耐寒、耐干旱瘠薄,对土壤条件要求不严,根萌、分蘖能力和天然更新能力强,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的重要树种之一。

小叶杨(杨柳科,杨属):乔木,喜光,不耐庇荫,耐旱、耐寒,能忍受40℃的高温或-36℃的低温,沙壤土、轻壤土、黄土、冲积土、灰钙土均能生长,根系发达萌芽力强,生长快,耐干旱瘠薄亦抗风耐风蚀。为“四旁”绿化、涵水固土、防风固沙的优良乡土树种。

垂柳(杨柳科,柳属):乔木,喜光,适应性强,喜水湿,较耐寒。根系发达,生长迅速,为“四旁”造林和平原绿化的优良树种之一。

旱柳(杨柳科,柳属):乔木,喜光,抗寒、喜湿润,不耐庇荫,寿命50~70年,对土壤要求不严,通气良好的沙壤生长迅速。根系发达,侧根与须根密集如网,枝干萌芽力强,固土能力强,较耐干旱,抗风,不怕沙压。为水源涵养、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用材林的优良树种。

秋子梨(蔷薇科,梨属):落叶乔木,喜湿润、耐庇荫、抗严寒、耐瘠薄,适于“四旁”栽培。

楸子(蔷薇科,苹果属):小乔木,适应性强,抗寒、抗旱、耐湿、耐瘠薄。为苹果良种砧木或特色经济林树种。

红砂(柽柳科,红砂属):小灌木,喜光、耐寒、耐干旱瘠薄,抗盐碱能力极强,为强旱生泌盐植物,有重要的特种用途价值。

多枝柽柳(红柳)(柽柳科,柽柳属):灌木或小乔木,喜光、抗旱、抗寒、耐盐碱、耐土壤贫瘠、萌芽力强、耐沙埋。为防风固沙造林、荒山造林及信道绿化的优良先锋树种。

西北沙柳(杨柳科,柳属):灌木,喜光、耐旱、耐寒、耐盐碱、耐风蚀、沙压,根系发达,生长迅速,枝条柔韧细长,为防风固沙的优良树种。

黄柳(沙柳)(杨柳科,柳属):灌木,喜光,抗旱,抗寒,根系发达,生长迅速,耐沙埋,萌芽力强,为固沙造林树种。

红刺玫(蔷薇科,蔷薇属):灌木,喜光、喜湿,根蘖性强,耐旱、耐寒,对土壤条件要求宽,亦作水土保持、护坡固土、观赏栽植树种。

西北子(蔷薇科,子属):灌木,喜光、耐寒,中度耐荫,对土壤要求宽,耐瘠薄干旱。为优良保水固土的树种。

花棒(蝶形花科,岩黄属):落叶大灌木,喜光、抗旱、抗寒、耐瘠薄、抗风蚀、耐沙埋、萌芽力强,根系极为发达,生长迅速。为优良的防风固沙栽植树种。

柠条(蝶形花科,锦鸡儿属):灌木,喜光,根系发达,防蚀保土能力强,分枝稠密,萌芽能力强,沙埋后发生不定根。为防风固沙或水土保持林重要树种。

沙枣(胡颓子科,胡颓子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喜光、耐干旱、耐沙埋、耐盐碱、瘠薄,对土壤、气候适应性强,为优良的固沙、水涵树种。

沙棘(胡颓子科,沙棘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喜光,抗寒,耐风沙及大气干旱;对土壤要求宽,既耐水湿盐碱,亦耐干旱瘠薄,生长快,根系发达。为优良的水涵、固沙林树种。

唐古特白刺(蒺藜科,白刺属):落叶灌木,喜光、抗干旱、抗盐碱、耐沙埋,适应性极强,具假死性。为优良的防风固沙、保水固土、改良土壤的优良灌木植物。

4建议加强科学研究,合理保护、开发、利用珍稀和优良乡土树种资源,促进生态建设多、快、好、省发展。

珍稀范文篇4

【关键词】南方珍稀树种培育;林业品相;培育问题

1.珍稀树种对林业品相的意义。

林业的发展涉及多个层面,具有产业链模式发展特征,林业的产业链不但涉及物种保护和林业经济,还关乎生态发展以及市场经济的推动。我国南方地区由于独特的地域和适合的气候条件以及肥沃的水土,我国南方地区森林资源比较丰富和辽阔,大多数的珍稀树种都藏身于南方森林资源中,由于南方得天独厚的地质气候条件促使了其珍稀树种的品种丰富和种类繁多。这些珍稀树种的存在提高了林业的品质量和价值,珍稀树种的稀有特性造成了木材品价值的昂贵,与普通的树种相比有着天壤之别的巨大的差距。正因其潜在的价值可以为农民带来丰厚的收入,这些收入对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同时这些价值还可以提高林业相关培育的投入,对整个林业的品相和发展有着相辅相成的作用,但是因为我国在珍稀树种的培育技术方面技术的局限性和认识度的匮乏,导致了我国尤其是南方地区的很多珍稀树种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利用。因此,加大对林业种植技术的投入和创新,推动珍稀树种的发展对提高整个林业品相和林业发展有着重大意义。珍稀树种对于提高林业品相有着显而易见的价值和意义,林业的品相关乎着林业对市场的价值。如果林业品相较低,则意味着林业对市场经济的价值较低,其产生的直接收入就较低。我们知道农民在发展林业的时候,其主要经济来源就是依靠种植树种,从而产生卖卖,进而获得收入。由此可见林业的品相决定了农民的收入,然而林业品相的重要支柱来自于珍稀树种,如果林业中缺乏珍稀树种则意味着林业品相低,如南方地区的香樟、银杏、红楠、红豆杉、黄连木、油杉、罗汉松、黄花梨等等树种都属于珍稀树种,这些珍稀树种在市场上有很高的价值。也正是由于这些珍稀树种的存在,使得其林业品相得到提升。珍稀树种具有改善环境和净化空气的作用,部分珍稀树种还有抗烟尘、抗火灾、抗有毒气体的作用,比如银杏。南方地区有很多可以作为珍贵药材的珍稀树种,这类珍稀树种对医学的进步和人们的身体健康都有着直接作用。作为珍稀树种,本身都有过人之处,有的容易栽培,生长快,有的材质致密耐侵耐磨,有的散发芳香经久不衰等等,最重要的一点是将珍稀树种种植在观光景点更能体现其高贵品质,同时能够让游客们增加对珍稀树种的了解,这都是可以为林业带来经济效益的。这些经济的效益的收入可以用于种植者发展培育技术和投入上,一旦培育技术得到重视和发展,对整个林业的品相将有着很大程度上的提高。因此珍稀树种对林业品相的提高有着主要的推动意义和价值。

2.现阶段林业发展存在问题。

在我国南方林业种植和培育技术已经取得了显著的发展和进步,但是这还远远不足,发展珍稀树种还有很大差距,而珍稀树种对林业品相有着很大的提高意义,我国木林进口受限,全球有86个国家和地区限制和禁止大径级、珍稀木材出口;我国大径级木材进口量近年来快速增长,国际舆论压力大,木材生产已从一般性经济问题演变成为日益复杂的国际政治问题。因此重视这些问题,通过问题寻找根源再去解决问题,是提高林业品相的关键。2.1珍稀树种种植的大环境局限性。虽然我国的林业种植主要是以国家林业局为首实行国有制和集体制的发展模式,但这并不代表着整个林业都是由国家负责培育和经营,其中不乏一些小规模的私有化的个体或是家庭形式的林场,在市场经济的有力推动之下,私有化的林场的发展越来越快,已经占据了不小的市场份额,未来还将有更大的发展和占领趋势。虽然个体林场发展较快较好,但是个体林场在培育技术方面和国家林业局相对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他们对林业种植,尤其是珍稀树种的培育技术更是掌握的少之又少,这就造成了私人林场普通树种较多,珍稀树种较少,且品质较低的局面,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林业的品相,不利于林业经济效益的快速提高。2.2对珍稀树种的价值认识较肤浅。珍稀树种的珍贵性人人皆知,但是人们对于珍稀树种的具体价值和深远意义的认知较为肤浅,只是局限于其经济价值而已。但其实珍稀树种除了经济效益以外,还有着生态价值和药用价值以及观赏价值,也正是由于大多数的林业经营者的肤浅认知,导致了珍稀树种在利用上未得到重视,存在着价值上的浪费。2.3林业品相较低。当前我国的林业品相由于个体林场的肤浅认识和技术的不成熟,导致了我国林业品相较低,林业品相的低下对生态保护和市场价值有着很大程度的影响,而我们知道所谓林业主要是指保护和培育森林,通过培育森林获得天然木材和其他林产品,并在这些过程中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生态平衡的作用,这些对国家和国民经济而言有着重大的意义,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环节。在现阶段林业品相不高的情况下,尤其是珍稀树种的林业种植更是相对较薄弱,使得林业品相不够完美,对林业的发展和资源的利用都存在浪费。

3.如何提高林业品相。

3.1发展珍稀树种的培育技术。林业品相的提高离不开技术的支撑,这主要表现在珍稀树种的培育上,因为珍稀树种是直接关系林业品相的主要因素,因此提高珍稀树种的培育技术就是提高林业品相。如何提高珍稀树种的培育技术?主要是在改善种植土壤和温度上,以及提高繁殖率和引进上,而珍稀树种因为其种类的不同在繁殖技术上也有多种,因此在珍稀树种的繁殖技术上也应选择适合和针对性强的技术。但是单纯依靠现有的技术肯定是不足以支撑的,因此还是要大力发展和创新培育技术,要运用科学的先进技术和先进种植理念去培育珍稀树种,充分利用高科技和新型仪器进行种植和养护,积极应对种植中产生的问题,并很快找出原因并加以解决问题。虽然南方的珍稀树种较多,但是为了更好的提高林业品相还可以引进一些国外的珍稀树种,通过先进的技术去改变种植环境,让引进的树种也可以适应我国南方的地质和气候条件,从而整体去提高林业的品相。3.2强化珍稀树种的价值。珍稀树种不仅在其原始基础的木材上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而且其生态、药用、观赏等方面也有很多创造经济效益的地方。种植者只有充分深层次的认识珍稀树种的价值,才可以更好的重视和培育珍稀树种。农林只要能够在适宜的气候下,结合种植技术的支持,选择合理的珍稀树种,种植珍稀树种就能够重现因林致富。3.3整体提高林业品相。加强科学技术的实际应用,用现代技术的进步来维持林业品相,坚持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坚持林业发展生态化原则,加快经济财富的创收,发展绿色产业经济,注重林业生态化、可持续性的发展,全面提高林业品相。3.4加强林业培育中的病虫灾害解决力度。我们知道林业的培育出了受到地质和气候以及地域的影响,还受病虫灾害的影响,病虫灾害是阻碍珍稀树种乃至整个林业健康成长的一大绊脚石,很多珍稀树种在遭受病虫灾害后就会受到毁灭性的打击,虽然我国在病虫灾害的防治上有一些方法和成熟的技术,但是这远远不够,只有不断提高和加大病虫灾害的防治力度,才能使更多的林业免受病虫灾害的侵蚀,从而提高林业的整体质量,对珍稀树种的生长提供健康有序的生存空间,有利于提高林业的品相和林业的发展环境。结语:现阶段,的中国林业发展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虽然我国的林业发展在不断的进步,但是我国林业发展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距离完美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这些不足是由诸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为避免这些因素,只有不断提高林业培育种植术才是治本之策。尤其是在珍稀树种方面,更是要采用创新的种植技术去培育。珍稀树种的价值已经被市场发掘,且认知度越来越高,这也就促使了培育技术的发展,对整个林业品相有着显著的推动作用。提高林业品相就是提高林业在市场经济中的价值与地位,对国家经济有着一定程度上的助推作用。

作者:寻标兵 单位:湖南省浏阳市林业局

参考文献

[1]杜元民.陈芳.古丈县珍稀树种资源与保育现状及对策[J].湖南林业科技,2011(03):3-7.

[2]龚守栋.创新种植技术发展珍稀树种提高林业品相[J].政协天地,2012(08).

珍稀范文篇5

一、地理概述

拟选划的青岛文昌鱼珍稀水生动物自然保护区位于胶州湾口外,竹岔岛东北,大桥岛以东海域,距青岛市区以南五公里,南部紧邻大公岛岛屿生态系统省级自然保护区,中心区位于南沙一带(东经120°20′15″-120°24′49″;北纬35°57′57″-36°00′18″)。该海域周边有进出胶州湾的主要航道和锚地,并临近我市城区和港口区,地理位置较为重要。

二、自然环境状况

(一)海底地貌

拟选海域位于鲁东隆起区东南的沿海地带,是灵山岛坳陷与胶莱坳陷的结合部,最小水深6.8m,平均水深15m,由南沙向ESE向延伸,呈新月形展布。

该处砂体是块古沉积体。根据柱状取样,钻孔和浅地层剖面资料,除北部边缘沟底部有基岩出露,其余均被第四系松散沉积物覆盖。基底为燕山期花岗岩。央有后期侵入的基岩脉。该区自中生代末期花岗岩侵入之后,处于稳定状态,长期受风化侵蚀。从第四纪晚期更新世开始,有陆相冲洪积沉积,该时期沉积了大量由花岗岩等风化形成的以长石石英为主的砂、砾沉积,这是该区砂矿形成的主要时期。冲洪积沉积之后,发育了湖泊和沼泽,该时期沉积物岩性复杂,以粘土,粘土质细砂为主。这两个成矿时期形成M2矿层(陆相砂)的主矿体。进入全新世海水开始入侵初期是以粗砂为主的海陆过渡沉积,该时期是M1矿层(海相砂)的主要形成时期。后期在潮流作用下,沉积物被重新改造,形成以南沙为中心的潮流沙脊。

砂体周围的海底地貌比较复杂。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都很发育。具有代表性的侵蚀地貌是三条侵蚀深槽。(1)由胶州湾口向东偏南方向延伸(中央水道湾外部分),长20km,宽2~3.5km,水深在20m以上,最大水深45m;(2)竹岔岛东西两侧侵蚀深槽,槽底有钙质或铁质胶结物团块粉沙质粘土和粘土质粉沙覆盖,水深均在20m以上。其西支一竹岔水道,流速较大,槽底基岩裸露。东支流速较小,槽底有钙质铁质胶结团块和贝壳的砂一粉砂一粘土和黄色亚粘土覆盖;(3)由赤岛以东海域向西南方向延伸,经小麦岛前延伸到浮山湾、燕儿岛外的深槽。东西向长8km,南北宽最大2.2km,平均1km左右。一般水深22—23m。最大水深为24.5m。底部较平坦,由钙、铁质胶结团块及贝壳的砂一粉砂一粘土覆盖。冲刷沟槽构成了青岛沿岸天然的黄金水道。

潮流沙脊主要分布在该区潮流冲刷深槽的两侧,是堆积地貌代表地形。该区沙脊主要有三条,顺潮流方向,呈长条状,规模大小不一。沉积物以中粗砂为主,分选好,含少量或不含粘土。潮流沙脊是潮流在流动过程中产生分流或水流扩散流速减小情况下形成的堆积体。受潮流控制并与原始地形有关。其中最大的是南沙,东西长5km,南北宽0.6km。东端潜伏在海底泥面以下,沙层厚度约8m,是本区主要的黄沙矿体。另一条是北沙,是中央水道与赤岛一小麦岛外呈NEE—SWW向延伸的水道之间的沙脊。该沙脊断断续续地分布,东西长约6km,南北宽约0.2~0.5km,有分选很好的沙质沉积。第三条沙脊为大竹沙脊,断断续续出现在竹岔水道两侧,由砾砂和中砂组成,分选好。以上三条沙脊都是与潮流方向一致的长条状沙体,沙脊最高处水深小于10m,沙脊以深槽间隔,呈放射状排列在胶州湾口外,每一条沙脊又由许多呈雁行状排列的砂体组成。沙脊上沉积分选很好的中粗砂,是文昌鱼的栖息之地。这些沙体构成了青岛沿岸天然的黄金链。以上是该区显著的海底现象。其他的还有冲刷洼地和水下浅滩、水下堆积平原、水下沙坝等。

(二)海底底质

本区海底底质类型比较复杂,有现代海洋沉积物,也有被改造的晚更新世海侵前的陆相沉积,还有晚更新世海侵初期形成的准残留沉积(残留砂)。其海底地貌也比较复杂,海底出露的有基岩或基岩风化壳、晚更新世的黄色粘土、残留砂以及现代沉积的海相层。沉积物类型可划分为13种。

本区海底沉积物分布受海底地形和水动力条件的影响基本分布规律如下:

1、三条水道区:强流区(最大可能流速为150~160cm/s)的中央水道、竹岔水道为基岩裸露区,其为砾石粗砂带;赤岛、小麦岛和燕儿岛一线南部水道亦为强流冲刷区,冲刷程度稍差一些,有黄色亚粘土,经过改造后形成砂一粉砂一粘土。

2、三条潮流沙脊区:其上沉积的为中砂一中粗砂,分选性好(沙脊的西端好于东端)。其中中砂含量占绝对优势。底质以南沙为中心呈半圆形分布,中心部位为粗砂,在潮流长期作用下,砂粒度粗,分选好,含粘粒很低,粗砂之外依次为中砂、细砂、粉砂和淤泥。由于胶州湾口附近潮流流速大,靠湾口近的区域沉积物较粗,远的则较细,形成半环状分布格局。

3、三条水道、三条沙脊之外分布的主要是粉砂质砂、砂质粉砂和砂一粉砂一粘土。其中粉砂质砂和砂质粉砂主要分布在青岛近海,而砂一粉砂一粘土主要分布在薛家岛海西半岛近海和青岛外海。两者来源不同,海西半岛外的砂一粉砂一粘土(不合或含很少贝壳和团块)来自胶州湾。青岛外海的(含较多贝壳和团块)则来自东北向西南向的山东半岛沿岸流和残余沉积物。

4、本区最细的海底沉积物(中值粒径为5—7Φ)为粉砂质粘土和粘土质粉砂。主要分布在湾口潮流通道的东部和南部,说明这里是湾内向外输送物质的主要沉积区。

5、近岸带沉积物分布主要受波浪控制,中值粒径等值线基本上平行于海岸沿等深线分布。

6、外海的残余和残留沉积物的分布区,由于泥沙来源不足,未被现代沉积物覆盖。由岸向海扩散的泥沙只影响到赤岛和竹岔岛附近。

(三)水文环境

1、潮汐

本海区平均海面2.42m,最高潮高5.36m,平均高潮高3.80m,最低低潮高-0.70m,平均低潮高l.02m,最大潮差4.75m,平均潮差2.78m,平均高潮间隙4小时40分,平均涨潮历时5小时39分,平均落潮历时6小时46分。为正规半日潮。

2、海流

流向:总体涨潮流向为偏西向,落潮流向为偏东向。

流速:该海区内潮波属于前进波的性质。海流最大流速出现在高、低潮面前约l.5小时;最小流速出现在半潮面前约l.5小时,这一时刻为转流时刻。潮位由低潮面上升到高潮面再回落到低潮面,完成一个涨落过程,流速发生了由大到小再到大再到小,最后达到最大的变化。

3、海浪

波形:本海区以风浪为主,多年平均风浪频率为98%,累年各月风浪频率基本相同,年变幅仅为2%。累年平均涌浪频率为69%,各月平均涌浪频率差别较大,年变幅为36%。

波向:海区各方向均有风浪出现,但多集中在E—SW向和WNW—NNW向。累年以NW向风浪最多,频率为10%。海区涌浪大部分出现在E—SW向,并集中在ESE—SSE方向。其中SE向涌浪最多,年频率为26%。

波高:海区累年平均波高为0.7m,累年平均波高0.1m,平均波高年变化趋势是:上半年逐渐增大,7月份达到0.9m,下半年逐渐减小12月和1月最小,均为0.5m。就季节变化而言,夏季波高最大,秋季次之,冬季最小。

潮流:海区内的潮流主要受南黄海海州湾外M2分潮无潮点左旋潮波的影响,潮流类型判断数都小于或等于0.5,其潮流类型属于正规半日潮流。该海区的潮流完全受海州湾外为中心左旋潮波的控制,潮流为逆时针旋转。该海区的海流流速和潮流流速都比较大,为强海流区。

余流:海区内大潮期间余流强,最大流速达到267cm/s,小潮期间的余流弱,最大流速只有7.0cm/s。小潮期间表层呈现出左旋环流的形态。

(四)气象

1、气温

该区属北温带海洋性气候,1960—1987年的资料统计结果表明:多年平均气温为12.5℃,年平均最高气温15.8℃,年平均最低气温9.8℃。最热月出现在8月份,月平均气温25.5℃,月平均最高气温为28.6℃,月平均最低气温23.3℃;最冷月出现在1月,月平均气温-0.2℃,月平均最高气温为3.0℃,月平均最低气温-3.3℃。

2、风况

海区春夏两季以ENE—ESE向风为主,其中夏季偏东风最盛,仅E向风的频率达20%。秋冬两季以NW-N向风为主,冬季NW向风尤其多,频率达24%。海区累年平均风速为5.0m/s,累年月平均风速11月份最大,为6.1m/s,6月份最小为3.9m/s。累年平均风力大雨等于8级大风日数为51.7天。

3、降水

海区年平均降水量最大为732.3mm(1975年),年最小降水量为23.8mm(1981年)。多中各月最多降水日数7月份最多,1月份最少。日最大降水量182mm(1970年9月3日)。

4、雾

本区海雾频繁,夏季是海雾盛行季节,以东南风产生的雾最多。雾多发生在4—7月,4个月约占年平均值的80%,尤以6、7两月最多。雾的持续时间最长可达9天(1997年5月)。

本区的雾一般在傍晚发生,入夜浓度逐渐增加,至次日晨最浓,到中午消失,风大时消失更快。

5、冰冻

砂矿区处于胶州湾口外,冰冻情况不同于胶州湾。受海流等的影响一般不结冰,特别是近几年来,气候有逐渐变暖趋势,湾内很少结冰,矿区更无结冰可能。

6、相对湿度

砂矿区为明显的海洋性气候,气候湿润、温和,雨量较多,四季分明,具有春迟、夏凉、秋爽、冬长的气候特征。

7、灾害性天气

影响该海区的灾害性天气有寒潮、风暴潮和台风,出现这种过程若恰遇天文大潮,则海面升高,并且伴随有狂风巨浪,造成沿岸道路破坏,码头被毁,船只沉没,房屋倒塌,良田、果园、养殖场被淹没,同时破坏海上构筑物,造成人员伤亡等严重后果。近几十年来影响本海区的灾害性天气较少。

(五)水环境

该海域盐度变化范围为:31.25~32.01,平均值为:31.77,分布趋势为自岸边向远岸逐渐增高,由东向西逐渐升高。

该海域海水pH变化范围为:8.15~8.21,平均值为8.20,属正常范围,pH在调查海域的东北角形成一低值区,其余海域呈由南向北逐渐升高的趋势。

该海域水交换能力强,水化学环境各项指标均符合《渔业水质标准》,其中磷酸盐、Pb和Hg含量符合国家《海水水质标准》(二类),其余指标均达到国家《海水水质标准》(一类)。

三、自然资源状况

胶州湾外拟选保护区海域不仅是多种鱼虾类的产卵、索饵、肥育场和鱼类洄游通道,同时也是国家二级保护的水生野生动物文昌鱼的栖息地,其渔业地位十分重要和敏感。

(一)浮游生物

2001年5月下旬在胶州湾外拟选保护区海域的调查中,共检出浮游植物10属17种,其中硅藻8属15种,占88.2%;甲藻2属2种,占11.8%。浮游植物数量的变化范围为1439.9~2218.15×103cell/m3,平均数量为1742.70×103cell/m3,浮游植物数量平面分布呈由西南向东逐渐降低的趋势,近岸海域略高于离岸海域。密联角毛藻属适温范围很广种类,5月下旬在该海区形成优势种,其数量变动范围为1186.42~1681.64×103cell/m3,占浮游植物总量的75.8~82.3%,其数量决定浮游植物的数量其平面分布与浮游植物的分布趋势完全相同。由于该海区浮游植物优势种明显,占比例较大,因此多样性指数较低,单纯度较高。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和群落结构指数显示出该海域浮游植物的种类数较多,数量较为丰富。是鱼虾类较为适宜的产卵场和索饵场。

(二)鱼卵、仔稚鱼

5月是多种鱼类的产卵期。经调查,该海域获得鱼卵的有7个种类,隶属于4个目7个科。鱼卵的种类组成均为浮性卵,其数量基本呈北高南低趋势,并以鳀鱼卵的数量最多。从浮性鱼卵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可看出,胶州湾外海海砂开采水域是多种经济鱼类重要的产卵场。

但2001年5月上旬的调查中未采到仔、稚鱼。5月份下旬调查时,正值大部分经济鱼类的产卵、育幼时期,因此捕获的各种鱼类种群结构中,幼鱼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体重很小。

(三)渔业资源

鱼类是海洋经济动物资源的主体,在海洋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并在资源更新中可持续提供为人类直接利用的高蛋白食品。中科院刘瑞玉院士(1992年)在《胶州湾生态学和生物资源》一书中指出,胶州湾及邻近海域栖息的鱼类约有100多种,其中暖温性种占61%,暖水性种占23%,冷温性种占17%,优势种有斑鰶、梭鱼、青鳞鱼和牙鲆,其它优势种有赤鼻棱鳀、中颌棱鳀、细条天竺鱼、鳀、长蛇鲻、黄鲫、带鱼、焦氏舌鳎、白姑鱼、长绵鳚、黄姑鱼、短吻舌鳎、油魣、绿鳍马面魨、鲈、银鲳、木叶鲽、皮氏叫姑鱼等,23种鱼构成渔获尾数的96%。尽管近10年来渔业资源的数量、优势种构成发生了一些变化,但其种类组成应该说相对较稳定的。

每年从5月开始有多种鱼类先后进入胶州湾及沿岸海域产卵、索饵、育肥。5月和6月产卵繁殖的鱼种分别达到26种和36种,为该海域鱼类产卵盛期。另外,8月份水温高时,分布于南方的暖水种通过湾口进入胶州湾;10月份水温下降后,暖水种又开始离开。所以,胶州湾口外水域不仅是多种鱼类的产卵和索饵、育幼场所,还是暖水种鱼类的洄游通道。

对该海域渔业资源的综合调查中,共捕获鱼类29种,分别属于27个科,29个属。评估计算结果表明,底拖网浮拖捕获鱼类的资源量中以中上层鱼类为主,总资源量为317577Kg,其中玉筋鱼占第一位资源量为306503Kg,单位小时网获量为1930Kg,占总渔获量的94.3%;方氏云鳚居第二位为6554Kg,蓝点马鲛居第三位为1153Kg,青鳞鱼居第四位为1088Kg。其它种类的资源量均在400Kg以下。底拖网捕获鱼类的资源量中以底层鱼为主,但资源量很低,总资源量仅为808Kg。调查捕获的无脊椎动物共15种,优势种为口虾咕,单位小时网获量为11.6Kg,占总渔获量的27.3%;其次为双斑鲟,单位小时网获量为5.5Kg,占总渔获量的15.2%;长蛸居第三位,单位小时网获量为4.6Kg,占总渔获量的9.9%。无脊椎动物动物的总资源量为4033Kg。说明该海区是许多经济鱼类的产卵、育幼场所。

由于不同季节水温变化,在鱼类组成特征上会有明显的差异,亦会导致各个月份鱼类资源量的变化。随着春季水温逐步上升,许多鱼类开始陆续进入调查海域产卵繁殖,资源量明显上升,5月份形成了春季渔汛期,7月资源量达到最高峰。

(四)文昌鱼资源

文昌鱼是世界上海洋珍稀动物之一,我国国家二级保护的水生野生动物,俗称蛞蝓鱼,隶属脊索动物门,头索纲,文昌鱼目,文昌鱼科。文昌鱼喜栖于水清、流缓、疏松的沙质海底,常倒卧潜居于海底,前端露出沙面,进行滤食。文昌鱼栖息海区的水深为8~15米,盐度为21~31.6,不能忍受盐度低于15的海水。该动物是研究动物进化的重要材料,也是教学单位的重要实验材料,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文昌鱼主要分布于厦门刘五店沿海水域。曾经因在该水域形成文昌鱼渔场,而闻名全球,但70年代以来,已形不成渔业,年产量仅数十公斤,资源已处于濒危状态。资源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海岸建筑和围垦所造成的渔场环境恶化,使原来的沙质海底覆盖了淤泥,致使文昌鱼大量死亡和迁移。

青岛市沿海也有文昌鱼分布。由于青岛近岸海域蕴藏着丰富的自然海砂资源,加之胶州湾外前海海域水交换能力强,水文条件稳定,属一类水质,底质大部分为有机质含量较高的中粗砂质,该海砂砂体是一万年前形成的古沙丘,基础饵料丰富,砂粒适中,极利于青岛文昌鱼的生长繁殖。中心区南沙为青岛中央水道与竹岔水道交叉形成的潮流沙脊,沉积物以分选很好的中粗沙为主,属文昌鱼最佳栖息环境。

1999年9月,青岛海洋大学在该区域调查得知,该区文昌鱼密度变化范围为1~30尾/m2;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2000年1月调查结果显示,该区域文昌鱼栖息密度变化范围为7~27尾/m2;另据农业部黄渤海区渔业生态环境监测中心2001年6月15日用老牛网拖网的调查结果显示,该海域东部区域文昌鱼分布较多,并以南沙水域为高密度分布区。在拟建保护区海域的8个调查站中,采捕到文昌鱼的站有4个,占50%。文昌鱼平均栖息密度为1.35尾/m2。(详见下表)

综上所述,该区域文昌鱼分布较密集,是青岛文昌鱼的主要分布区域之一。

表胶州湾外拟建保护区海域文昌鱼资源数量分布

站位

渔获量

尾数/10m

体长分布范围

mm

平均密度

尾数/m2

2

---

---

3

---

---

4

5

30~41

0.5

5

---

---

6

20

28~41

2.0

7

19

28~43

1.9

8

10

26~42

1.0

10

(注:本资料为2001年6月15日调查结果)

四、我国保护区建设发展状况

1、我国自然保护区现状

中国海域纵跨3个温度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具有海岸滩涂生态系统和河口、湿地、海岛、红树林、珊瑚礁、上升流及大洋等各种生态系统。中国海洋生物物种、生态类型和群落结构表现为丰富的多样性特性。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保护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己愈来愈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加强海洋自然保护区建设是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和防止海洋生态环境恶化的最有效途径之一。海洋和海岸保护区通过控制干扰和物理破坏活动,有助于维持生态系的生产力,保护重要的生态过程。海洋保护区的主要作用是保护遗传资源。为了海洋物种和生态系得以维持延续,必须既保护生态过程,又保护遗传种质资源。

1988年7月,中国确立了综合管理与分类型管理相结合的新的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规定“林业部、农业部、地矿部、水利部、国家海洋局负责管理各有关类型的自然保护区”;11月份,国务院又确定了国家海洋局选划和管理海洋自然保护区的职责。1989年初,沿海地方海洋管理部门及有关单位,在国家海洋局统一组织下,进行调研、选点和建区论证工作,选划了昌黎黄金海岸、山口红树林生态、大洲岛海洋生态、三亚珊瑚礁、南麂列岛等五处海洋自然保护区,1990年9月国务院批准为部级海洋自然保护区。1991年1O月国务院又批准了天津古海岸与湿地、福建晋江深沪湾古森林两个海洋自然保护区。在这期间,一批地方级海洋自然保护区相继由地方海洋管理部门完成规划并经国家海洋局和地方政府批准建立。

2、青岛市自然保护区概况

青岛市作为我国东部重要的沿海城市和海洋科研教学基地,是我国唯一的“海洋科技城”。近年来,青岛市围绕创建“海洋科技产业城”的总体目标,立足于发展自身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科技优势,大力实施依法管海、科技兴海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动了海洋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001年,青岛市国内生产总值达1316亿元,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达到308.7亿元,比上年增长了20.3%。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已占全市GDP的11.1%。

但是,随着青岛市沿海经济的迅猛发展和海洋开发活动的增加,我市近岸海域环境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海洋生态环境受到威胁,局部海域环境质量恶化的趋势未得到有效的遏制,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尤其对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已迫在眉睫。

为切实保护我市近岸海域生态环境,2001年3月7日青岛市人民政府批准建立了青岛市级灵山岛海珍品种质保护区,保护区包括灵山岛本岛及小牙岛外缘海域,总面积32.832平方公里,主要保护对象是沿岸海域生态环境和渔业资源。保护区的建立保证了灵山岛海珍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对青岛市持续、健康地发展海水养殖苗种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2001年12月24日,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了青岛大公岛岛屿生态系统省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总面积16平方公里,其中岛屿面积约O.17平方公里,主要保护对象是岛屿及海洋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它将有利于青岛市部级生态系统示范区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更进一步促进我市的海洋环境保护、科学研究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但目前我市还没有建立部级水生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

五、建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必要性

文昌鱼是暖水性潮下带名贵珍稀小型头索动物,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是研究动物进化的重要材料,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青岛近岸海域蕴藏着丰富的自然海砂资源,其中,前海海砂砂体是一万年前形成的古沙丘,该区域水质良好、砂体有机质含量高,砂粒适中,极利于青岛文昌鱼的生长繁殖。但由于近年来一些不法分子在该海域从事偷采海砂等违法活动,严重破坏了文昌鱼的栖息环境,对文昌鱼资源造成毁灭性损害。为此,需尽快建立文昌鱼自然保护区,加强保护管理,遏制破坏行为。

建立青岛文昌鱼珍稀动物省级自然保护区既能够保护文昌鱼的栖息环境,保护我市珍贵的海砂资源,防止海岸带的侵蚀,为我市海洋经济的发展营造安全的环境空间;又可以强化污染源管理,进一步促进我市海洋环境保护建设,加速我市生态城市建设步伐,为2008年奥帆赛的顺利举办提供优良的环境保证,提升青岛城市的整体形象。

2、可行性

拟选划的文昌鱼自然保护区位于胶州湾口外,竹岔岛东北,大桥岛以东海域,距青岛市区以南五公里,南部紧邻大公岛岛屿生态系统省级自然保护区,该海域水交换能力强,水质优良,水文条件稳定,底质大部分为有机质含量较高的中粗砂质,基础饵料丰富,底质环境优越,适宜于文昌鱼的栖息繁殖,同时也是多种渔业资源的产卵场和繁殖场所,中心区南沙为青岛中央水道与竹岔水道交叉形成的潮流沙脊,沉积物以分选很好的中粗沙为主,属文昌鱼最佳栖息环境,从保护该拟选区域的文昌鱼及其他多种渔业资源的栖息环境和该区域地质环境,防止自然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角度出发,具有建立文昌鱼自然保护区的有利条件,而且建区的条件也较为成熟,建立保护区是可行的。

六、现有基础与保障条件

我市的海洋执法队伍也已经具备了良好的海上监管能力,具备了建立保护区的管理基础;同时,该海域距离青岛距离较近,可以进行陆上巡回监管,有利于减少保护区建设上的投入,便于管理工作的开展。

另外,我市已经选划建立了大公岛岛屿生态系统省级自然保护区和灵山岛海珍品种质保护区,在保护区的选划和管理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今后自然保护区的选划和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自2000年起,我局对拟选划海域进行了一系列的基础调查工作,对该海域的自然环境和资源状况有了较全面的了解,为保护区的选划建设工作提供了较详实的基础资料。

七、拟选保护区范围及保护对象

拟选划的文昌鱼自然保护区位于胶州湾口外,竹岔岛东北,大桥岛以东海域,距青岛市区以南五公里,南部紧邻大公岛岛屿生态系统省级自然保护区,中心区位于南沙一带(东经120°20′15″-120°24′49″;北纬35°57′57″-36°00′18″),总面积约30平方公里海域。

保护区的重点保护对象为文昌鱼及其生存环境,以及该海域的渔业资源和其他不可恢复的自然资源,使该海域及临近海域的海洋生态系统保持天然状态。

八、保护区管理设想

文昌鱼属底栖物种,只要禁止在该区域及临近海域进行底拖网作业和采挖海砂等破坏行为,即可达到保护文昌鱼和渔业资源的目的。因此,该保护区的管理可依靠我市渔政和海监队伍,对其实施巡视管理,而不必再行建立管理机构。

保护区管理的指导思想是:合理规划、强化保护、科学管理。做到:物种保护与生态保护相结合,保护区管理和渔政管理相结合,巡视管理与科研监测相结合。根据海域的生态特点和保护需要,制定生态系统和物种多样性的保护计划以及相应的管理制度,深入开展科学研究与公众保护意识教育工作,切实保护该区域的文昌鱼及其他多种渔业资源的栖息环境和地质环境,防止自然生态环境遭受破坏。

九、建区进度安排

1、市政府同意建区意见后,立即组织专家对海域及周边海域进行实地探测和专项调查(包括水环境、底质环境、水文环境、生物环境和地质地貌等调查),经分析对比后,确定保护区具体位置、范围及保护对象,划分核心区、实验区和缓冲区。

2、编写“建区论证报告”,绘制相关图件准备拟建保护区的照片、图件、录像带等资料。

3、组织各相关部门专家,对“建区论证报告”进行评审。

以上工作将在2个月内完成。

4、依据“建区论证报告”和专家评审意见,向市政府上报建立文昌鱼珍稀动物省级自然保护区的请示报告,市政府同意建区后即可建立保护区。

5、经政府批准建区后,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对保护区位置、范围、主要保护对象及功能区划等进行公告,并勘界划界,落实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实施保护管理。

珍稀范文篇6

通过对园区的现状条件、发展潜力及存在问题进行系统分析,综合考虑其旅游资源条件、区域位置、客源市场前景和社会发展背景等因素,确定园区的性质定位为:以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为基础,以突出的乡土珍稀植物景观为主体,将环境保护、生态旅游、生态文明教育、经济利益与珍稀植物保护相融合,既能保护珍稀植物资源,为植物研究工作者提供科研基地,又能给人们提供一处风景秀丽的游览胜地,创造效益,达到保护和利用珍稀植物资源,实现珍稀植物资源可持续利用。

2规划原则

2.1适地适树,体现地方特色的原则

不同植物的生长,对光照、土壤、水分、温度等环境因子都有不同的要求。应选择适合园区立地条件的植物种类,才能使其正常生长,充分发挥景观效果。乡土树种具有适应性、抗逆性强和生长旺盛的特点,而且最能体现出地方特色和风格,应着重考虑。

2.2因地制宜、比例适当、自然式布局的原则

植物园内的绿化美化应充分考虑现状条件,依山就势,尽量不破坏原生植被,减少开山挖湖,注重因地制宜,做到宜树则树、宜草则草、宜荒则荒。其次是要规划好植物群落的合理结构,包括水平方向上合理的种植密度(即种植点的配置)和垂直方向上搭配(即结构的层次性)。群落配植以自然式种植为主,构筑回归自然的人工森林群落系统。

2.3短期措施与长期目标结合的原则

由于植物处于不断生长的状态,植物景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需要根据各类植物的生物学特性,以及园区的景观功能需要,有计划、分阶段地进行植物景观营造,采用速生与慢生树种相结合,常绿与落叶树种相结合,合理兼顾景观的当前效果与长远效果。

3基于功能定位的规划构思

以生态优先,结合观赏和游憩需要,运用植物生态学理论,结合园林艺术和植物造景手法,通过对现有植被的抚育或改造、风景林营造、珍稀植物栽植以及道路、景区景点绿化美化,形成乔灌草一体的立体空间和错落有致的复层森林群落,用障景、漏景和框景等手法勾勒出特色鲜明、色彩丰富、疏密有间的森林植被景观和植物景观,以优美的生态环境促进旅游者的身心健康,为游人创造舒适的休闲环境。

4基于规划构思的景观结构布局

规划根据贺州市枫木坪珍稀植物园的总体定位、地形特点和功能布局,按功能、按用途对园区进行统一规划设计、合理布局,将整个规划结构划分为“两轴、五区”的空间结构格局。

4.1“两轴”———生态景观廊道

生态景观廊道是指园区的绿色生态廊道和彩色花带廊道,规划沿着园区车行道和游览步道两侧建设。根据地形和周围环境,利用乔、灌、草相结合,配植高低错落、层次鲜明、色彩和谐、富有季相变化的行道树和风景林带,达到步移景换,体现空间序列变化的节奏感,引人入胜。同时,这些地段是该园区生态破坏较严重的区域,在绿化美化的同时应特别关注水土保持,植物选择及配植时充分考虑审美和生态防护两大功能。

4.1.1绿色生态廊道。绿色生态廊道是指在车行道两侧的景观绿化带,利用道路旁现有的植物群落,结合地形,在适当的路段配置高低错落、富有季相变化的规则式或自然式风景林带,形成层次分明的绿带,使游客在各景区穿行时沿途有景可赏,达到步移景异,游兴渐增的效果。规划在道路两旁上层列植冠大浓荫和树形优美的行道树,如白兰、香梓楠、柚木、小叶榕等,在行道树下种植色彩丰富的花灌木,如杜鹃、大花美人蕉、红花檵木、含笑、栀子、九里香等,地被植物如沿阶草、麦冬、韭兰、文殊兰等。分段种植,形成一种强烈的导向氛围,从而引导车辆和行人进入景区景点。

4.1.2彩色花带廊道。彩色花带廊道是指游览步道两侧的花带,建设时要有意识地保留或保护好两旁植被,在路旁现有的地被植物和乔灌花的基础上增加大量的开花植物,如木棉、凤凰木、无忧花、大花紫薇、红花羊蹄甲、红花檵木、黄花夹竹桃、黄蝉、三角梅等,根据不同的地形地势自由搭配,形成色彩艳丽的花带。

4.2“五区”———综合管理服务区、四季花木观光区、百花飘香观赏区、农业种植示范区、珍稀植物栽植区

4.2.1综合管理服务区。该区位于园区南面,现状主要为水田。此处的植物配置规划应当较为细腻,通过不同的特色植物来增强广场及游客服务中心的可识别性。植物选择以假苹婆、木棉、樟树、铁力木、小叶榕、黄槐、凤凰木、肖黄栌、白兰、大花紫薇、红花羊蹄甲、含笑、三角梅等为主。在停车场周围种植树形高大、冠大浓荫、抗性强的植物,如广玉兰、铁冬青、女贞、苦楝等,利于庇荫、消除噪音和减少尘埃。场内点缀大花美人蕉、杜鹃、琴叶珊瑚、黄花夹竹桃、黄蝉等小丛灌木花草,配以地面嵌草砖铺装,塑造绿荫、生态停车环境。游客服务中心则采用庭院式园林绿化布局,建筑周边绿化以乔、灌、花、草相结合,做到四季有花,终年常绿的效果,并多应用香花植物,以清馨的空气,使人心旷神怡。

4.2.2四季花木观光区。该区位于园区东南面,现状主要为水田。该区特色即为四季可观、开花不断,故植物配置应重点选择花期长、花色艳丽的种类。其中乔木采用木棉、大花紫薇、小花红木荷、无忧花、白兰、黄槐、枫香、圆柏、鸡爪槭以及竹类;灌木用山茶花、红杏、杜鹃、红花檵木、黄金榕、米兰、含笑、绣球、海芋、炮仗花、绿萝、金银花等;地被植物采用白蝴蝶、文殊兰、蚌花、沿阶草、大叶油草、麦冬、鸢尾、葱兰、天门冬、萱草、紫鸭趾草、红花酢浆草等。

4.2.3百花飘香观赏区。该区位于园区东面,现状主要为水田和旱地,东西两侧原有植被为板栗林。规划选用既美化又有保健作用的花木,采用庭院园林布置手法,合理布局所植花木,再按中医五行学说规划设计出对五脏六腑有益的人工植物群落,使其形成多层次、多品味的山庄绿化体系,以新的生机与活力供人们休闲度假享用。植物选择如具有较强抗菌、杀菌能力的罗汉松、龙柏、洒金柏、栾树、紫藤、金银花、珍珠梅、木槿等。同时依据中医“芳香开窍”理论,利用芳香植物含有的酯、酮、醛、醇等挥发性芳香物质的药用功能,活跃孩子的思维、启发想象力,改善中老年人心脑血管循环状况,调节人的心绪。芳香性乔木可选择如白兰、黄兰、广玉兰、紫檀、樟树、阴香等;芳香灌木如桅子、含笑、丁香、茉莉、九里香、米兰等。

4.2.4农业种植示范区。该区位于园区的西北面,现状主要为水田。选用南方红豆杉、银木荷、白辛树、杜鹃、银鹊树、紫花泡桐等当地野生观赏植物进行绿化美化,并搭配杧果、阳桃、橄榄、木菠萝、洋蒲桃、龙眼等营造一个硕果累累、引人入胜的生态科普教育展示园。

4.2.5珍稀植物栽植区。该区位于园区的北部和西南部,是整个园区植物景观的核心区域,现状植被以马尾松林和板栗林为主。选用有乡土特色的珍稀植物,并结合搭配观赏性强的乡土植物和栽培植物,群落配置以自然式种植为主。广西地处热带亚热带地区,地形地貌复杂,气候、土壤类型多样,为植物的生存繁衍提供了有利条件。现知广西的野生维管束植物有8562种,隶属于297科1820属,居全国第三位。贺州市枫木坪珍稀植物园所处的大环境植被与植物资源丰富,为了成功引种珍稀名贵的树种,建设适合基址环境的珍稀植物群落,在选择珍稀植物时,依据德国迈依尔提出的“气候相似论”的观点,遵循以下原则:一是首选基址内及周围珍稀濒危植物;二是优选该地区可循踪迹的珍稀濒危植物;三是补充与场所气候相似地区或生境相似的珍稀植物。因此在广西珍稀名贵植物资源中选择以下植物:红锥、西南桦、香椿、银杏、秃杉、降香黄檀、土沉香、苏木、观光木、顶果木、马褂木、香梓楠、柚木、格木、南方红豆杉、榉木、蚬木、望天树、紫荆木、印度紫檀等珍稀名贵树种。并搭配珍珠罗汉松、华南五针松、火棘、九里香、六月雪、小叶榕、紫薇、黄杨、三角梅等盆景植物;珍稀兰科花卉、多浆植物、岩生花卉、奇异花卉,以及时令花卉等丰富植物景观,达到错落有致的园林景观效果。

5结语

珍稀范文篇7

关键词国家重点保护树种;分布现状;保护对策;浙江舟山;普陀山

普陀山是位于浙江东南沿海舟山群岛东部的一个小岛,全岛面积仅12.95km2。早在200~250年之前,普陀山就有普陀鹅耳枥(CarpinusPutoensis)、普陀樟(Cinnamomumjaponicum)、舟山新木姜子(Neolitseasericea)等珍稀树种生存。普陀山具有悠久的佛教文化传统,改革开放以来,在佛文化、旅游业等方面均得到迅速发展。因其四面环海,受海洋型气候影响,常年气候比较温和,适宜多种植物生长,其中全国幸存1株的普陀鹅耳枥原生母树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普陀樟和舟山新木姜子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长期以来,这些树种在普陀山均呈野生状态分布。自从普陀山被列为部级风景区以来,这些树种在旅游业中占据了相当的地位,尤其是普陀鹅耳枥被当地政府列为普陀山三宝之一,如何保护好这些海岛特有的珍稀树种,也越来越受人重视,各级领导已把保护工作提到议事日程中。来自各地区的科技工作者均为资源保存付出了艰苦卓越的劳动。

目前,保护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效,但离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要求尚存在一定距离,现对进一步提高普陀山珍稀树种的保护成效提出几点可行的措施。

1普陀山特有珍稀树种分布现状

1.1普陀鹅耳枥

普陀鹅耳枥原生母树现仅存1株,着生在普陀山佛顶山海拔260m处的西北坡,树龄200余年,树高12.5m,呈二歧分枝,主干胸径63.7cm,冠辐5m×4m。据当地的科技人员反映,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之前,普陀鹅耳枥在普陀山有数株分布,后因毁林开荒,除留下现存的1株之外,均被砍伐而毁灭,而且从未发现新的萌发植株。现存1株的原生母树着生点的土壤为黄泥土,母岩为花岗岩,土壤测定结果为:pH值5.0,有机质4.04%,全氮0.239%,速效磷2mg/kg,速效氮150mg/kg,土层深厚。普陀鹅耳枥原生母树四周分布着成片的以常绿阔叶树种为主的常绿阔叶林,也有少量种类为落叶树种[1-2],这些树种分别是蚊母树(Distyliumracemosum)、普陀樟、红楠(Machilusthunbergii)、铁冬青(Ilexrotunda)、山茶花(Camelliajaponica)、沙朴(Celtissinensis)等,灌草层有寒竹(Chimonobambusamarmorea)、野苎麻(Boehmeriasiamensis)等。

1.2普陀樟

分布于普陀山的普陀樟多为古树,共有23株,其中分布于山坡、路旁的有6株;极大部分分布在寺院、单位庭院内,还有4株分布于个人宅院。其中200年以上古树有7株,其余为110~180年,该批古树平均树高为8.1m;平均根径为37.9cm,平均冠辐为6.2m。最大单株分布于佛顶山慧济寺墙外东侧,其树高为8.5m,胸径44.4cm,根径46.5cm,南北冠辐11.2m,东西冠辐8.5m。其周围有1株胸径为43.2cm、树高9.5m、平均冠幅为9.5m的铁冬青和树高为8.0m、胸径为54.6cm的蚊母树古树与其伴生。树龄在250年以上,除了上述23株普陀樟古树之外,在佛顶山后的合兴村有胸径为10cm左右的野生幼树100多株,呈散生状天然分布[3-5]。

1.3舟山新木姜子

全岛原来仅有100年以上舟山新木姜子老树3株,无天然分布的幼树。然而这3株古树中最大的一株原分布在佛顶山的法仙庵老地基内,于2005年被当地僧人为了解决树旁屋内采光问题而故意剥去树皮而让其自然死亡,故普陀山的舟山新木姜子现仅存2株。1980年被浙江林学院丁陈森老师重新发现的称为“五爪楠”的舟山新木姜子树高10.0m,胸径(36.0+17.1)cm,根径(40.7+24.1)cm,冠辐南北10.7m,东西9.2m,为目前最大单株。

2普陀山珍稀树种的保护现状

普陀山所分布的珍稀树种主要就是普陀鹅耳枥、普陀樟、舟山新木姜子3种。近20多年以来,在有关部门的重视下,该3种物种已逐步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尤其是对普陀鹅耳枥仅存1株的原生母树在其四周架起了护栏,在其一旁的马路边筑起了挡土墙,为了防止人为踩踏,在其根系分布的地面部分种植观赏草本植物麦冬,并组织护林队进行不定期巡回管护等。对于普陀樟及舟山新木姜子的保护目前主要是严禁在普陀山采集种子,以免影响结果母树的正常生长。

3保护对策

3.1普陀鹅耳枥

一是加强和改进原生母树的保护措施。近20~30年来,在各级有关部门领导和专家们的关注之下,对世界仅存1株于普陀山佛顶山的普陀鹅耳枥原生母树保护花了很大气力落实了很多有效的措施,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根据多年的结实情况考察及种子品质检验、种子单独播种育苗等研究,与它的F1代相比较,状况均属于中等偏上水平。有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摆在人们面前,就是从来没有在它树冠下发现过天然更新小苗,尚未探明这究竟是完全取决于其本身的生物学特性还是在它冠下不具备更新的土壤条件,或遇不到它所生存的其他条件。由于大风等原因,地面上经常可见被吹掉下来的种子,然而这些种子一般均被打扫卫生的员工扫掉倒入垃圾箱,而有的“漏网”留下来的少量种子留在地面上,也往往是漏进无生存条件的石板缝中,或掉到土壤上又被大量枯枝落叶覆盖而丧失了能使种子正常发芽的环境。为此,今后可以考虑人为地为它的天然更新创造良好的更新环境,摸索更新效果,一旦措施生效,将为缓解它的濒临灭绝状况开辟一条新的途径。二是加快繁殖速度,进一步开展迁地保存工作。根据调查情况来看,全国已有多家植物园曾经引种了普陀鹅耳枥,当时由于苗木奇缺,引种数量少之又少,有的甚至只有1株,这对永久性的保存威胁很大,今后应加强与各地植物园的合作,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引种材料,确保迁地保存取得良好的效果,多渠道地来解决普陀鹅耳枥这个物种的保存问题。三是利用宗教保护优势,扩大在寺庙周围种植。普陀山之所以能保存包括普陀鹅耳枥在内的众多珍稀濒危植物,客观上也就是因为宗教的原因,利用宗教这一优势,扩大在寺庙周围种植,预期对普陀鹅耳枥这一物种保护会起到良好的效果。公务员之家

3.2普陀樟与舟山新木姜子

一是提高保护意识。进一步做好宣传工作,加强广大群众对珍稀野生树木的保护意识,该2种物种在普陀山所分布的大多已成为古树名木,提高佛教圣地僧人对古树名木的保护意识也是非常重要的。二是结合开发利用,达到保护物种的目的。结合对普陀樟与舟山新木姜子的开发利用,通过繁殖培育苗木在普陀山全岛的园林绿化中加强对该2种物种的应用幅度。三是制订保护条款。制订具体的保护条款,如发现有人损害普陀樟和舟山新木姜子古树,应给予严厉惩罚,若发现有自然衰退或树体某一部分受损时,应及时采取相应的复壮措施。

4参考文献

[1]俞慈英.普陀鹅耳枥[J].科学世界,2007(6):56.

[2]李修鹏,俞慈英,吴月燕,等.普陀鹅耳枥濒危的生物学原因及基因资源保存措施[J].林业科学,2010,46(7):69-76.

[3]卢小根.绿我舟山[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89-90.

珍稀范文篇8

*县是全国著名的“裘皮之都”,又是以尚村镇为中心的珍稀动物养殖基地。目前,全县貂、狐、貉等珍稀动物存栏89万只,其中仅尚村镇存栏就达26万只。传统养殖都是一家一户院内散养,存在遮阴差、外界干扰严重、空气污浊、臭味浓烈、配种繁殖程序复杂、伤亡率高等弊端。随着野生动物人工驯养繁殖标准化技术的推广,院内笼养的模式将在1-2年内取消,而在林地养殖最接近野生动物原始的生存环境,不但改变了农户院内笼养的不利条件,还大大提高了生态、社会、经济效益。为此,自2004年以来,该县大力推行在林木行间养殖珍稀动物,以达到林木生产与动物养殖相互促进、增产增效的目的,并取得显著效果。主要表现为:

一是生态效益明显。在速生杨行间搭养殖棚养殖珍稀动物,非常接近珍稀动物的生存环境。夏季阳光强烈,由树木遮阴;冬季树木落叶,又有利于通风透光,动物排出的粪便及刷洗笼舍的水给树木提供了必需的肥水,动物呼出的CO2是树木的光合原料,使树木生长旺盛,树木进行光合作用释放出的O2做为动物的呼吸原料,可使动物不断呼吸新鲜空气,提高了动物的生长速度,缩短了饲养周期,二者相得益彰,形成良性循环的生物圈,有效地改善了生态环境。

二是经济效益巨大。正常投资速生杨生产每年每亩平均200-250元,其中水、肥占投资的2/3,8年每亩投资1600-2000元,林木收入8000-10000元,减去投资,纯收入7200元左右。通过养殖动物所排粪便用于林地施肥,加上管护8年每亩可减少投资1000元。每亩可养殖貂、貉、狐295只,每只纯利润173元,每年每亩野生动物纯收入51035元,加上林木收入每亩每年1000元,实行林养模式的种养户每年每亩纯收益可达5.2万元。

三是社会效益显著。实行林养结合,使发展速生丰产林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了充分利用,其丰厚的利润不仅充分调动了林木种植户和动物养殖户的积极性,同时也带动了皮毛加工、运输、餐饮、中介服务等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比单一种树的社会效益有了明显的提高。由于有了较高的经济效益,造林户对林木的管护力度加大,树木的长势明显高于没有进行动物养殖的林地,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全县林业的快速发展。

二、前景展望

一是从国内外市场看,对貂、貉、狐皮和木材的需求稳中有增,价格稳中有升。貂、貉、狐皮从历史上就是国际裘皮贸易中的支柱产品,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貂、貉、狐皮的需求逐年增加,尤其是市场上所体现出的优质优价规律,使貂、貉、狐皮价格大幅度攀升,高的达到每张皮500元以上,纯利润250元以上,低的每张也达300多元,纯利150元以上,这给貂、貉、狐养殖者加速种群品种改良,生产适销对路的优质毛皮,提高经济效益提供了有利契机。同时,随着国家封山育林、禁伐原始森林等政策的实施,导致国家从国外大量进口木材,然而仍不然很好地满足国内需求,从而使国内木材价格呈稳定增长的态势,也使广大造林户的收入稳定增加,为促进农民增收、推动林业的大发展快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是从经济效益上看,具有*特色的立体经济型林业将成为推进全县农村经济发展的优势产业。目前,全县杨树面积46500亩,其中已实行动物养殖的林地仅为785亩,如果目前全县存栏的89万只珍稀动物全部实行林地养殖,年纯收入可高达1.57亿元,当前该县正积极推广发展这一模式,两年内将建成生态林养殖场100个,珍稀动物存栏达到150万只以上,计划实现林地养殖120万只,达到80%以上,年纯收入将高达2.1亿元以上,成为带动全县经济快速发展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三是皮毛市场、皮毛加工以及林产加工企业的迅速崛起,为*立体经济型林业发展注入了巨大的生机和活力。到目前,全县共建成占地140亩、年交易皮毛1亿张的大型交易市场1个,拥有皮毛加工企业350多家,其中年产值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17家,裘皮服装年出口额1.17亿美元,占全国总出口量的20%以上。同时,建立*人造板厂等较大规模的木材加工龙头企业2家,年加工木材3.5万立方米,年产值3600万元。随着特种养殖、皮毛加工和林木产、工、贸一体化的建立和完善,不仅有效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实现了林业增值,也为增加农民收入、加快林业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

三、几点启示

其一,发展立体经济型林业,解放思想是前提。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县作为一个农业县,基础差,底子薄,受传统思想影响,一些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相对落后。一种特色林业发展模式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于群众是否从思想上真正接受,从行动上真正支持。对此,该县紧紧抓住解决农民群众思想认识这一关键,积极通过电视、广播、宣传车、集市咨询、入户宣传等多种教育和引导形式,努力做到每家每户都有三件“宝”,即《林养结合效益分析》、《速生丰产林管理技术要点》和《珍稀动物养殖经验介绍》,并积极引导广大种养群众树立市场意识,以促使广大群众从思想观念上得到根本转变,主动做立体经济型林业发展模式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者。

其二,发展立体经济型林业,因地制宜是基础。由于地理位置、种养习惯和基础条件等方面的不同,决定着各地发展特色产业的路子存在着特殊性和差异性。该县群众素有养殖貂、狐、貉的传统优势,为此,他们选择了适合本地、市场前景较好的养殖品种,群众易于接受,再加上借助了国家退耕还林以及鼓励发展速生丰产林政策的东风,从而形成了推进特色林业发展模式的强大合力。

珍稀范文篇9

2014年3月29日至4月3日,国务院三峡工程质量检查专家组对三峡工程建设质量进行了第18次实地检查。专家组评价认为,三峡工程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防洪、发电、通航等综合效益得到进一步发挥。2014年的工程建设强化了过程控制,工程质量总体优良。

新华社报道,专家组副组长谭靖夷院士认为,2014年度,三峡枢纽工程建设全面实现各项计划目标。汛前完成了泄洪坝段全部导流底孔封堵及11个表孔墩墙恢复;汛期发生每秒52500立方米最大洪水流量时,通过下泄流量的适时控制,削减了洪峰每秒5100立方米流量,并增加了发电量;三峡双线船闸完建工程提前完工恢复通航,船闸2014年通过货物4686万吨,比上年增长19%;三峡右岸电站7台机组及电源电站发电投产,全年总装机500万千瓦;右岸大坝及右岸电站厂房工程全部完成;完成右岸地下电站主厂房及输水系统开挖、支护,完成左岸升船机船厢室混凝土底板,基本完成左岸冲沙闸下游消能建筑。

2014年,三峡工程建设在质量控制上继续坚持全面、全员、全过程质量管理,立足事前预防,按照“慎终如始,收尾有序”的要求,强化过程控制,推进精细化管理,全面实现了质量,安全事故“双零”目标。

质量检查专家组指出,三峡右岸地下电站主厂房开挖质量保持了优良水平;各工程项目混凝土质量优良、稳定,混凝土原材料质量稳定,混凝土强度保证率达98%以上,全面性能满足或优于设计要求;三峡右岸地下电站引水压力钢管焊缝一检合格率达100%;右岸已投产发电的7台机组及其配套设备安装质量全部优良。

中国三峡总公司总经理李永安说,三峡工程已具备2014年汛后水位抬升条件,经国务院三峡建委批准实施后,将是三峡工程建设又一重大建设成果。2014年将认真做好右岸电站机组安装、地下电站金结埋件制造施工、升船机续建工程施工和设备制造等工作。

三峡工程目前在156米水位条件下运行,2014年10月底,三峡水库进入了初期运行期,各项技术指标检测表明,三峡大坝处于安全稳定运行状态。三峡工程已投产70万千瓦机组21台,预计2014年还将投产5台机组。

二、长江三峡20号机组运行发电装机规模居世界第一

2014年12月18日下午,三峡右岸电站20号机组正式移交三峡电厂运行管理,至此三峡电站总装机容量达到1410万千瓦,装机规模跃居世界第一。

20号机组是三峡右岸电站第6台投产发电的机组。12月6日,该机组完成72小时试运行,比合同工期提前170天投产运行。此前三峡左岸电站已投产发电14台机组,至此,三峡左右岸电站投产的20台机组装机容量达到1400万千瓦,加上三峡电源电站2台装机容量为5万千瓦的机组,三峡电站总装机容量达到1410万千瓦,超出巴西伊泰普电站1260万千瓦的装机容量。

预计右岸全部12台机组将在2014年底前全部投产,届时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820万千瓦。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截至2014年年底,湖北省境内发电装机容量2994.38万千瓦(含三峡980万千瓦),居全国第六。目前三峡电站的装机容量在满发的状态下,足够两个武汉市使用;由于目前处于枯水期,按照目前水位标准,其装机容量可以满足一个武汉市的用量。

三、雪灾与三峡工程无关无须问责

国务院三峡办副主任高金榜:“雪灾与三峡工程无关。”

2014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三峡办副主任高金榜在答记者提问时表示,南方雪灾、冰冻天气完全是全球性气候变化引起的,并不是三峡工程所致。

三峡工程没那么大威力

针对近年来我国南方地区气候异常现象,四川先是大旱、然后是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而前年长江中下游城市曾发生连续高温酷暑天气,去年洞庭湖鼠灾,2014年南方发生雪灾。这些急剧的气候变化是否与三峡水电工程有关?

高金榜回应说,三峡工程大坝高有185米,神女峰有2014多米高,水位才抬高了100米。“搞三峡工程导致南方冰冻、雪灾,影响到大旱、大水,甚至有人说影响到沿海地区的地震,这都是一种误解。它没那么大威力。水面宽度增加了,对小气候有点影响,比如说临江100米变化一度,江面的雾大一点。但认为影响那么深远,是不可能的,这些气候变化完全是全球气温上升造成的。要向广大民众普及这些知识。”

贵州省省长林树森:雪灾是自然灾害,无须问责

在全国人大贵州省代表团的团组开放日,贵州省省长林树森就雪灾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对于灾害的反思,林树森说总理也在大会上讲了,要从这次特大自然灾害中,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加强电力、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抗灾和保障能力;加强应急体系和机制建设,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能力;加强对现代条件下自然灾害特点和规律的研究,提高防灾减灾能力。贵州省会按照中央的要求展开工作。

在回答的最后,林树森省长表示,“至于你问到的问责问题,这次雪灾是一场自然灾害,除了部分擅自离岗、渎职等情况外,贵州省的干部表现得还比较好,不存在问责的问题。”

四、三峡等10个风景区不合格,2014年6月底前完成整改

建设部要求在部级风景名胜区综合整治中验收不合格的10个风景名胜区进行限期整改。

这10个风景名胜区是:湖南省猛洞河、辽宁省金石滩、福建省桃源洞—鳞隐石林、山东省胶东半岛海滨(成山头景区)、湖北省大洪山(钟祥景区)、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漓江、长江三峡(重庆市辖区)、四川省石海洞乡、贵州省赤水、云南省瑞丽江—大盈江部级风景名胜区。

建设部有关负责人说,以上风景名胜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滞后;建设项目违规审批和建设;违反《风景名胜区条例》规定,将风景名胜区管理、规划、监督以及门票出售等行政管理职能交由企业经营管理;风景名胜区未实行有效管理,环境卫生、旅游安全等管理混乱;监管信息系统建设滞后等。

建设部要求这10个风景名胜区在2014年6月底之前完成整改工作,报建设部审核验收。对整改以后仍然达不到要求,或者违反《风景名胜区条例》规定,管理混乱,对风景名胜资源造成破坏的,将按规定程序建议撤销其部级风景名胜区的命名,并依据条例追究有关负责人的行政责任。

五、汪啸风:重庆天气不属异常,三峡生态问题未超预期

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汪啸风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到目前为止,三峡工程可能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并未超过官方的最初预期。

他同时强调,重庆这两年的天气并不属异常,同时从原理以及实践监测的情况来看,三峡工程作为一个特大型水库,“影响非常有限,对气温的影响不会超过两度,人体基本不能感觉”。

2014年9月,汪啸风曾警示三峡工程存在隐患,但汪啸风对本报记者强调,对于三峡工程的隐患,之前的科研报告就明确提出“利大于弊”,“既然这样表述,并没有说是毫无弊端,就说明中国政府对三峡可能存在的隐患非常重视,科研报告上也有反复论证,现在出现的问题可以说都没有超出这个科研报告”。

但是汪啸风也确认,三峡办目前正在密切关注可能带来的比如水质问题和地质灾害问题,“毕竟从理论上讲,抬高蓄水位,必然会对地质产生影响,这是客观存在的,我们也不会否认”。

在三峡移民方面,汪啸风则称目前尚有四万多人还没有完成迁移,“主要集中在重庆开县、万州等地,湖北也还有几千人”,这部分人口之所以迟迟未迁,是因为“移民政策的界限问题,人员过于分散等遗留问题还没有解决”。

六、三峡最大规模植物调查启动

对于植物,除了提供氧气和绿化环境,许多人或许还不知道,它的重要作用远不止于此。

一个物种可以左右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脉,一个基因可以影响一个民族的兴旺衰败。袁隆平把野生稻基因用于杂交稻育种后,水稻产量大幅提高,我国以占世界不到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野生稻功不可没。目前我国生产的一些新药,都得益于新种群的发现。比如,有一种名为恩必普的治疗脑中风的国家一级新药,其主要成份就来自野生芹菜籽。

位于长江上游的三峡地区是我国亚热带植物富集地,被称作“古老植物避难所”和“植物区系交汇地”,是世界公认的物种起源地之一和全球“基因宝库”,但我国科学界对其植物种类却一直缺乏深入调查。最近,在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的委托下,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全面启动三峡库区最大规模植物调查,以揭开这座“基因宝库”的神秘面纱,并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全面保护三峡珍稀植物。

三峡最大规模植物调查在神农架西坡启动

蓝天,白云,茂密的天然森林,潺潺的山涧溪水,空灵的鸟唱虫鸣,纯净的清风绿草……这里就是位于三峡库区的重庆市巫溪县白果林场。

神农架,以“神农尝百草”和野人传说而吸引了国内外众多游人。位于神农架西坡的白果林场,却因交通不便和大山阻隔而人迹罕至,成为植被繁盛、生物多样性丰富的人间仙境。

从巫溪县城到白果林场只有60公里路程,因山路崎岖,绝壁不断,乘车需要三个多小时。一路走来,尽管碎石路异常颠簸,但两边的绿色沁人心脾,许多叫不出名字的树木和花草美不胜收。

9月15日,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九名专家踏着潺潺的溪水,抵达神农架西坡——重庆市巫溪县白果林场。这标志着中国三峡地区最大规模的植物调查工作正式启动,拉开了全面保护三峡植物的序幕。

“这次调查肯定会有新的发现。”中科院植物所研究员、植物标本馆馆长李良千说,前些年,中科院植物所曾对神农架的植物种类搞过全面调查,发现了不少新物种。由于西坡与东坡纬度和经度有差异,相信此次调查也会有令人惊喜的发现。

据李良千介绍,野外调查人员共分为三个组,第一组调查范围包括万州、巫山、巫溪、奉节等10个区县在内的三峡重庆库区核心区,第二组调查范围包括巴东县、兴山县、秭归县和宜昌市在内的三峡湖北库区,第三组调查范围包括重庆市北碚区、渝北区、江北区、渝中区、南岸区、江津市等重庆“一小时经济圈”内的11个区、市。此次调查将以包括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三大类群在内的高等植物为调查和收集对象,并采集和制作蜡叶标本,之后请专家鉴定,并在鉴定基础上编写三峡库区植物目录。

根据国务院三峡办对中国科学院植物所的委托合同,中国科学院植物所将对三峡库区25个县、市、区的植物种类进行全面调查,计划在三年内采集植物标本28000份。此次调查先期投入启动资金200万元,总负责人为中科院植物所两位著名植物学家李振宇和李良千,将有60多名中国最好的科研人员参与调查研究,总顾问为王文采、洪德元两位中科院院士和兰科植物学家陈心启以及植物分类学家金义兴。

李良千说,此次调查是中国三峡地区有史以来规格最高、范围最大、最全面的植物调查,将为制订三峡植物“保护表”提供权威参考,也有助于保护三峡地区的物种群落和生态环境。

三峡“基因宝库”亟待摸清“家底”

据中国科学院植物所首席研究员李振宇介绍,三峡库区有古老的自然和人文历史,由于没有直接受到第四纪大陆冰川的破坏,除在植物区系上和植被类型上显示其丰富性和多样性之外,还保存着许多珍稀和特有的属种,成为我国三个特有植物分布中心区之一。

据初步查明,目前三峡库区有4500种植物纳入我国保护管理范围内,是我国亚热带生物多样性的富集地区,是我国植物资源战略基地。长江三峡工程蓄水后,受淹没影响的库区陆生植物有500余种。在库区淹没线下和移民迁建区内,需要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总共有290余种,其中疏花水柏枝、中华蚊母树、川鄂新樟等50多种珍稀植物为三峡库区所特有,还有大量的名木古树。

然而,科学家认为,三峡库区的植物和珍稀植物绝不止目前知道的这些。李振宇告诉记者,由于三峡库区地形环境复杂,1868年以来发现的特有植物中不少只有模式标本记载,植物学界实际上并不清楚其具体现状。另外,三峡库区不断有新物种被发现。所以,库区三期淹没带和移民区域的植物和濒危珍稀植物分布情况亟须做详细的补充调查。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植物学家洪德元说,对一个国家来讲,植物资源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物种一旦灭绝,人类就失去了一种独特的基因库,失去了利用它的可能。因此,保护三峡珍稀植物刻不容缓,而要做到实实在在的保护,必须先摸清三峡库区植物大家庭的“家底”。

拯救濒危物种从全面调查开始

44岁的向秀发被国内植物学家称作“植物狂人”。1998年,因做水产生意而致富的他路过重庆巫山县时,发现三峡库区淹没带上一棵古老的黄桷树被拦腰砍断,感到非常痛惜。后来他去北京出差时,在中国科学院植物所找到李振宇,请教如何保护三峡库区植物。当时李振宇正好也在呼吁保护库区珍稀植物,两人一拍即合。此后,向秀发多方奔走呼吁,在重庆万州区创建了公益性的三峡珍稀植物园,目前已保护库区珍稀植物165种、24000株、古树名木380株、兰科植物4000多株。

三峡植物保护一直是受人关注的热点。三峡工程实施以来,我国政府非常重视三峡库区淹没带植物保护问题,并投入财政资金保护三峡珍稀植物。国务院三峡办积极支持科学界开展“疏花水柏枝、荷叶铁线蕨、川明参保护抢救科研课题”,国家林业局也投入313万元在三峡珍稀植物园实施三峡库区濒危植物保护工程项目。为抢救三峡珍稀植物,重庆市和湖北省的科研机构以及重庆市三峡珍稀植物园都曾在三峡库区调查并抢救过珍稀植物。

早在2014年,中科院院士洪德元、王文采和中国工程院院士金鉴明等六位中国最权威的植物学家就联名呼吁进一步保护三峡珍稀植物,得到了中央和重庆市政府、湖北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三峡植物保护从而成为三峡工程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

但科学界认为,三峡珍稀植物仍需进一步保护,首先要摸清其“家底”。李良千告诉记者,虽然三峡库区以前也搞过植物调查,但调查范围只局限于库区中的少数地区和淹没带,而且采集标本的规模小,采集密度和内容难以反映库区高等植物的基本分布格局及现状,尤其是苔藓植物作为高等植物的一大门类,至今在三峡库区仍处于研究的空白状态。因此,三峡库区还需要对植物分布情况做详细的补充调查,抢救保护基地的方案还需细化,一大批濒危珍稀植物和古树名木需要迁地保护,已迁地保护的珍稀植物和古树名木还需要进行管护和科学研究,保护基地需要一定的管理和基础设施配套。在这种背景下,国务院三峡办2014年正式启动三峡库区植物调查项目。

李良千说,毫无疑问,此次调查肯定会发现新的植物种群,只是数量多少难以确定。而新种群的发现,无疑会丰富中国植物资源,促进医学、基因学等学科的发展,并促进各界进一步保护三峡植物。

长期研究三峡植物的中科院客座教授、重庆市药用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刘正宇认为,此次三峡库区植物全面调查意义重大,不仅是保护和维持三峡库区植物种群基因的重要工程,更是保护和改善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对国家和子孙后代负责的一项绿色环保工程。

七、三峡办主任:三峡工程生态环境影响好于预期(2014)

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汪啸风强调,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是三峡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既要建设一流水电工程,也要创造一流生态环境。

“可以负责任地说,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没有超出当年可行性报告预测的范围。”汪啸风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

他说,由于采取了有效治理措施,三峡库区乃至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都取得了重要成效,有的现实情况甚至比预期还要好。

三峡生态环境影响“好于预期”

历经13年建设,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水电工程三峡工程其主体工程已到建设后期阶段。随着这座巨型水库的投入使用,海外出现了“三峡工程可能引发生态灾难”的论调。

汪啸风指出,三峡地区在建坝蓄水以前就一直是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多发区。这在三峡工程建设初步设计时就已考虑到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工程建设中,中国政府投入了大量防治专项资金对库区地质灾害进行了有效治理。目前治理项目进展顺利,地质灾害发生频率得到有效控制。

“156米水位蓄水以来,三峡库区没有发生重大地质灾害和因灾造成的重大人员伤亡事件。”汪啸风说。

据介绍,研究表明,特大容量水库可能诱发地震,但对三峡工程建设以来的监测表明,目前尚未发现明显的诱发现象。在库区监测到的地震发生频率和强度,与建坝之前比无明显异常,没有影响到大坝的安全性。

“但为确保工程建设万无一失,对子孙后代负责,我们要防患于未然,积极采取防范措施。”汪啸风说。

三峡工程蓄水后,库区水流速度减缓,上下层水体交换减弱,这引发了人们对库区水质变化的担心。汪啸风说,目前只在一些支流发现了短时“水华”现象,库区长江干流水质总体是稳定的,仍以优于三类水质为主。

他指出,三峡库区水污染防治大大好于开工前。三峡库区的各县区共兴建了47个大小污水处理厂,中央拨出专项资金保证其正常运转。同时,三峡库区内还实施了垃圾处理、植树造林、专业打捞漂浮物等其他生态环境治理措施。

特别是,库区1500多家工矿企业被搬迁,19万多农村移民外迁安置到沿江沿海经济发达省市,有效地减轻了库区的环境压力。“从对污染治理角度看,三峡水库成库后水质不会有大的变化。”汪啸风说。

为解决泥沙问题,中国耗巨资做科学研究和模型试验,幷在三峡施工中增加很多措施,现在的观测表明,入库泥沙明显减少,水库排沙比(排沙量与来沙量百分比)优于原设计值。汪啸风说,这意味着100年之后,三峡水库仍可保持80%以上的库容。

他说,三峡工程在洪水期有不可替代的防洪作用,在枯水期有重要补水功能,今年已首次发挥了拦洪调峰及补水作用,这都是生态效益。若长江中游地区没有两百多亿立方米调洪能力的水库,洪水问题是无法解决的。1935年以来的长江洪灾,夺去了几十万人的生命。

汪啸风说,三峡工程本身就是一个生态工程,是中国响应《京都议定书》的重大工程措施。如与同等装机容量火电机组相比,三峡电站每年发出的电能,相当于少消耗5000万吨燃煤,减排1亿吨二氧化碳。

八、三峡办:三峡移民资金问题比率全国最低

历时6天,中外记者三峡库区采访团完成在鄂渝两省的采访,33家中外新闻单位对三峡大坝、库区移民和生态保护等问题进行深入采访。国务院新闻办、三峡办会同重庆市政府部门在涪陵举行新闻会,通报相关情况,并现场回答记者提问。

利大于弊:1500万人告别洪灾威胁

美国《FeatureStoryNews》记者SamBeattie:三峡工程对库区生态环境会造成破坏、会产生移民问题,而发电量只占全国总发电量的4%,为何要上马这样的项目?

国务院三峡办水库司司长柳地:三峡工程是中国经过反复论证才上马的项目,这个项目不仅可发电,还可防洪,虽然建大坝要产生120多万的移民,但是,大坝建成后,可让1500万人基本告别洪灾的威胁,可让150万公顷良田免于被淹没的威胁,而且可以大大改善长江中上游的通航条件。显然,三峡大坝的效益是多方面的,利大于弊。

移民资金:“问题率”全国最低

日本共同社记者西村大辅:据我所知,三峡工程在移民资金使用上有“问题资金”,这里面有怎样的问题?

重庆市副市长谭栖伟:移民资金是高压线。2014年,中纪委公布了一个数据,移民资金的使用上有0.136%存在问题,这在当时统计的国家各项专项资金的使用上,“问题率”是最低的,这涉及270个案件,资金数量2700万,绝大多数已经追回,责任人受到严肃处理。

2014年,审计部门对三峡移民资金审计发现,400亿资金中,有4.4亿有“问题”,这些问题基本上是使用顺序上的问题,而不是贪污挪用,目前这些问题95%已经得到合理解决。

征地赔偿:每户赔付款足够盖房子

香港《大公报》记者杨清林:我们看到,有的移民自家盖起200多平方米的房子后,已经没有钱进行再生产了,对于失地农村移民,政府如何让他们走上致富路?

原重庆市移民局副局长陈联德:支付农村移民的搬迁费用,是精确测算过,完全够其建造同等大小、同等质地的房子。

对于失地移民,重庆市政府有很多的政策扶持。比如,进行免费的技能培训、政府帮忙解决就业、发放小额贷款助其创业等。

人口转移:非政府强制的“再移民”

新加坡《联合早报》记者张晓中:库区目前还要转移200万人口,这是不是当初对移民问题考虑不足?

重庆市副市长谭栖伟:重庆目前进行的是城乡统筹发展,库区有200万人需要转移,这并不是再移民,而是“一圈两翼”发展的需要,这种劳动力转移不是政府强制,而是市场行为。

九、专家研究表明:三峡库区消落带潜伏生态危机

目前,三峡水库已开始降低水位,腾库防汛,2014年6月10日前水位由156米降至144米,这其间11米水位落差暴露出的土地被称为消落带。这次腾库防汛,是三峡水库蓄水以来水位下降最大的一次。

科研机构和生态环境专家研究表明,随着大面积消落带的出现,三峡库区一系列新的生态环境问题也将浮出水面,生物多样性锐减,将呈现星散稀疏的“似荒漠化”,旅游资源恶化,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缓冲带功能减弱,严重威胁三峡库区的生态景观和生态环境安全。

植物群落淹没消失“似荒漠化”难以避免

三峡工程蓄水达到175米之后,将形成一个长600多公里、宽1至2公里的大湖泊。三峡库区消落带是指由于三峡大坝的修建而形成的水库季节性水位涨落而使库区周边被淹没土地周期性露于水面的区域,即三峡水库正常水位175米与防洪限制水位145米之间的区域。据统计,三峡库区消落带面积为348.93平方公里,分布在湖北省、重庆市所有26个库区区县,有的地方集中,有的分散,类型很多。其中,三峡重庆库区消落区面积306.28平方公里,岸线长4881.43公里。

西南大学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刁承泰指出,与黄河流域等其他大型水库消落区相比,三峡水库消落具有以下五个更为凸显的生态环境特征:消落区面积和水位涨落幅度最大、面积较大的连片消落区最多;消落区水位涨落季节反自然枯洪规律,消落区露出成陆时期最为炎热潮湿,大雨、暴雨频繁;消落区范围内被淹没城镇、工矿企业、耕园林地及迁移人口最多,入库大小支流最多,陡峭峡谷消落区分布最广;库岸带城镇最多、规模最大,人口和产业尤其是工矿企业密度最高,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落后,生态环境差,人类活动与消落区相互作用影响最为频繁与强烈;消落区形成后的初期阶段,淹没前的陆地生态环境、陆生生态系统尤其是植物群落等将发生巨大变化。

国家环保总局和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曾运用多种影像和数据库资料,以水热条件、地形地貌、土地与覆被为评价指标,采用综合指数法,对三峡库区生态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显示,三峡水库消落带是海拔小于200米的平缓河谷区的主要部分,是库区生态环境质量最好的区域。然而,三峡工程全面蓄水消落带形成后,消落带内原来的陆生环境改变为冬水夏陆交替环境,每年水位大幅度消涨,陡坡土层流失而基岩裸露,大多数原陆生动植物不适应新的环境难以继续生存而死亡或迁移,消落带范围内的植物在冬水夏陆、水位反复淹没的情况下大多难以成活,消落带植被稀少,“似荒漠化”将不可避免。

生态屏障可能消失,库区水体环境污染负荷加重

重庆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雷享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三峡库区消落带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隐患较小,危害较轻,主要是影响旅游区的景观,如奉节、巫山等库区区县。特别是在原来三峡的核心景区范围,由于特殊的地理形态,在两岸坡度较陡、土质多为岩沙、水位下降的情况下,垃圾、杂草等污染物及水分、泥沙都易随水流走,消落带总体危害不大。另一类,则是出现在坡度小、地势较为平坦、土质为泥土地区的消落带。

雷享顺说,在该地区,夏季水位下降后,河道内沉淀的各种污染物将滞留在消落带上,加上经过半年左右浸泡的泥土,不易排水,污染伴着垃圾、杂草,不仅造成景观破坏,而且在高温下极有可能产生异臭,滋生病菌、寄生虫和蚊蝇,导致流行病发生。同时,在这类地区的消落带的局部低洼地方,因排水不净,还可能形成零星小面积死水塘,严重污染环境。更重要的是,三峡水库冬、夏两季年年蓄退水位,头一年沉淀在消落带内的污染物,又将成为第二年水质污染源,年复一年,周而复始,对环境的影响较大。

专家研究认为,消落带植被淹没消失,则意味着三峡库区失去了一道生态屏障。消落区形成之前,生长在库区两岸的植被是一道天然的生态屏障,对来自库岸的污染特别是农业源污染起到一定的拦截和过滤功能,地表径流携带的氮、磷等相当一部分被植被消化吸收,防止进入库区水体。而消落区形成后,这些功能将基本丧失,更多的污染物将随水土流失和地表径流进入消落带,经滞留积累和转化进入水体,导致库区富营养化程度日趋加重。

培育建设以植被为主体的湿地生态系统

三峡水库所形成的消落带是我国最大的人工湿地,其生态环境特征与其他水库消落带、自然湿地有较大差异,具有重大保护价值。紧邻消落带的库岸带分布有特大型城市、两个大城市和17座中小城市,近千万人口、上千亿元生产总值,消落区受人为活动干扰频繁,生态环境问题突出。

雷享顺认为,为了减轻或消除消落区形成后对生态环境和库区水环境的危害,国家应在三峡库区建立消落带湿地系统保护试验区,探索生态保护建设的措施、建立库岸经济社会发展建设与水库及其消落带生态保护和谐关系的途径。这对三峡水库和长江中下游生态与环境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还填补我国乃至世界大型人工湿地特别是消落带研究的空白。

专家们指出,在建立消落带湿地系统保护试验区的同时,还应加快湿地系统的培育,使消落区的生态功能更为丰富强大。三峡库区消落带具有湿地生态系统培育和发展建设的有利条件,消落带形成后初期,原有大部分土壤还保存,春季至秋季消落区土地渐次露出,成陆期较长,可利用面积大;库区物种资源丰富,长江干支流自然枯洪消落区有较多喜湿耐淹植物。因此,应在充分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在特定的植物带选择恰当的植物种类,进行植被的培育恢复建设,以实现充分利用消落带资源,改善消落带生态环境状况,促进库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十、三峡库区178种珍稀植物命运堪忧

100多棵桫椤树变成了黑色的树桩,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八角莲长在杂草丛中,库区珍稀的“十大功劳木”至今还种在花盆里……

记者来到已经关闭的“三峡珍稀植物园”。这座从库区抢救出的178种珍稀植物的新家园,如今却是另一番景象。

2014年大旱桫椤大片死亡

2014年6月底,部分媒体报道了三峡珍稀植物园(以下简称植物园)关闭的消息,引起市民关注。记者调查发现,备受外界关注的植物园,实际上只是一个荒草丛生的山谷。在万州机场附近,沿山路步行20多分钟,一路上满是杂草、竹林、低矮灌木等。2014年前后,从库区抢救出来的178种珍稀植物,就生活在杂草和灌木中。

在一条溪流旁边,曾经种植了200多棵桫椤树。现在只剩下30多棵,其余100多棵全变成了枯黑的树桩,高30厘米左右,根部被黄色的竹叶覆盖。“当初移栽这些桫椤时,都活了。你看,还发出20多厘米的新芽。”植物园负责人向秀发说,去年大旱,植物园严重缺水,桫椤树大面积死亡。如果全部存活,将是重庆乃至西南地区最大的桫椤林。

据介绍,这些桫椤主要从涪陵地区移植过来。桫椤名列国家一类8种保护植物之首,在距今约1.8亿年前,曾是地球上最繁盛的植物。与恐龙一样,同属爬行动物时代的两大标志。经过漫长的地质变迁,只有极少数存活下来。缙云山现在还有3棵桫椤树,受到了市民的热情呵护。而这里大面积的桫椤死亡,让人痛心。

珍稀植物面临四大威胁

向秀发感到特别痛心的,还有22棵野生枸杞树。它们高3米左右,由于一直没落实具体栽种地点,全部种在花盆里。这些枸杞树全部从湖北巴东移植过来,一般的枸杞树都比较矮小,能长到3米左右高,非常罕见。这22棵野生枸杞树也在2014年大旱死亡。

向秀发认为,即使没有大旱,这些枸杞也会死。因为植物园的总体规划一直没完成,大量珍稀植物长期种在花盆里,根系不发达,迟早会死。

库区特有的植物荷叶铁线蕨,种在花盆中,最近因为湿度太大,许多叶片出现了黑色斑点;一棵1米多高的银雀树,前几天刚刚掉光叶子;一些珍贵兰花蜗居在低矮的遮阳棚中,杂草已将它掩盖。“十大功劳木”也种在花盆中,处境艰难。

珍稀植物园6月关闭后,向秀发最后聘请了1名哑巴管护。向秀发认为,园中的珍稀植物除面临偷盗外,还有来自自然界四大威胁。

首先是虫害,2014年雨水多,空气湿润,适应害虫生长。这里植被茂密,为害虫繁殖提供了条件。

其次是火灾,这片山谷没有任何防火设施,地上的枯枝败叶也没有清理,都是隐患。

还有旱灾和洪灾,园里没有任何现代灌溉设备和防洪设备。

林业部门:绝不让植物死亡

据了解,三峡地区由于没受到第四纪大陆冰川的破坏,还保存着许多珍稀和中国特有的属种,成为三个特有的植物分布中心区之一。初步查明,有维管植物4500多种,蓄水后,受淹没影响的库区陆生植物有500多种,需要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290多种,其中梳花水柏枝、中华蚊母树、川鄂新樟等50多种珍稀植物为三峡地区特有,还有大量名木古树。

而地处万州的三峡珍稀植物园,是在向秀发的推动下成立的。2014年,万州区政府无偿划拨了1200亩土地,国家林业局提供了300多万元启动资金,开始了植物园的建设。

但向秀发说,植物园处于自生自灭状态。2014年关闭陷入绝境,植物全部濒临死亡。

向秀发一直希望市林业局能为植物园的员工解决编制问题,每年有固定经费。换句话说,就是希望政府将园子“养”起来。

珍稀范文篇10

一、依托两大工程建设,扎实推进生态建设

1、大力植树造林,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三年来,全县新增林地近10万亩,森林面积达到64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43%。2014年,青龙湖被国家林业局列为部级湿地公园试点,同年县镇双龙桥村还被省绿化委员会授予“省绿化模范村”。2014年被国家林业局列为“全国木材战略储备县”,同年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县”荣誉称号。生态环境明显变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后花园”。

2、认真实施退耕还林工程。认真做好工程质量自查,严格督查各乡镇退耕还林补助发放,通过“一卡通”发放惠民资金6041.3万元。

3、认真实施天保二期工程。营造生态公益林2万亩,完成天保工程二期编案,全县30.97万亩公益林实现生态补偿。完成了森林抚育4万亩,实现森林资源循环增长,全县活立木蓄积已达到234万立方米。

二、以资源保护为中心,加强森林资源监管

牢固树立抓保护就是抓发展的理念,严格依法监管资源,取得了显著成绩。

1、森林病虫害防治加强。森林病虫害是国家减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建立了以县森防站测报点为骨干,以乡镇测报点为基础的预测预报网络体系,三年来,森林病虫害防治用仿生类药物120吨,出动防治机具1200台次,出动人员5000人次,森林病虫害防治成灾率有效控制在3‰以下。2014年,被省人事和社会保障厅授予“森林病虫防治先进集体”。

2、森林防火工作加强。安装了寺森林火警报警了望台。在重点林区,设立森林防火标示碑、牌。在重点节假日,实行联防巡查,三年来,森林火灾损失率有效控制在0.1‰以下,全县实现了无特大森林火灾,无重大人员伤亡事故的目标。

3、林业执法力度加强。林业局先后制定了《林业行政执法责任制》、《林业行政执法错案追究制》、《林业行政处罚程序规定》,以制度规范执法,强化案件的查处力度。三年来,林业稽查大队依法查处了178起违法案件,森林公安局依法查处了299起违法案件,遏制了乱砍滥伐现象。

三、以富民增收为目标,不断壮大林业产业

坚持“围绕林农增收抓林业产业”的理念,重点打造以竹笋、珍稀树木、森林生态旅游、林下种养业为主的四大产业得到进一步发展。

1、珍稀树木。以国道212线为重点,充分利用民间资金在全县发展了珍稀林木2万亩,面积大,机制好名列全市第一,并成立了市第一个珍稀树木发展专业合作社——张家店珍稀树木农民专业合作社。

2、竹产业。在全县发展竹产业面积已达6万亩,在、建成1万亩有机竹笋示范园。今年,全县竹笋产量达到8000吨,产值6000万元。天盛竹业荣获省龙头企业,“竹娃娃”系列产品获省著名商标。

3、林下经济。全县以槐树片区为重点的林下种养业面积已达3万亩,发展农户1000多家,年产值5000万元,“充国槐树禽蛋”成功注册为全省著名商标。

4、森林旅游。在高速沿线37公里营造彩叶林5000亩,在县城至故里公路沿线营造十公里经果林长廊,在栽植樱花2万株,打造樱花幽谷,在村打造“中华银杏文化园”,在故里发展玫瑰2000亩,打造玫瑰花谷,在2014栽植彩叶树10万株,打造多彩,在寺栽植银杏3000亩,打造寺森林生态旅游,在大全、仙林栽植雷竹3000亩,打造“仙林仙境”,国家湿地公园进行湿地保护建设,栽植栾树1000亩。

另外,在祥龙发展核桃6000亩,打造省有机核桃第一乡,在发展西凤脐橙5000亩,努力增加农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