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管理教案十篇

时间:2023-03-21 17:31:59

时间管理教案

时间管理教案篇1

基金项目:湖南省普通高校教改课题(湘教通[2008]263号);湖南师范大学教改课题(校行发教务字[2008]200号)

作者简介:熊汉富(1956-),男,常德汉寿人,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案例教学引导学生了解、分析和诊断以往真实事件,能缩短理论知识与现实情境的距离,使之变得感性直观和易于理解,并帮助学生积累经验,学会应用、检验和发展理论知识,能把枯燥乏味的理论章节变成寻求问题解决方案的公开研讨,帮助学生改善思维,增长智慧,锻炼人际交往、协同合作以及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是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具有突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特点,更要求高度重视结合组织人力资源管理实际加强案例教学,提升案例教学水平。

一、案例教学时间设置依据及数量比例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案例教学,尤其综合型案例教学,需要教师事前布置安排与事后总结讲评,需要学生开展小组研讨、课堂演讲辩论以及撰写分析报告或问题解决方案,是一种时间容量较大的教学方法。推进和深化案例教学改革必然要求改变长期以来过于倚重理论讲授的倾向,提高案例教学在课堂教学时间结构中的比重,解决当前课时数量不足的问题,否则,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起不到帮助学生理解和消化知识、培养实际工作能力的作用。但案例教学时间也并非越多越好。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假定只采用理论讲授与案例教学两种形式,则案例教学时间增加,理论讲授时间必然相应减少,反之亦然。理论讲授作为阐述概念、原理与方法的教学活动,在知识传授的系统性、扎实性和快速性方面具有独到之处,[1]能以最低成本、最少时间消耗迅速向众多学生传授知识[2]。案例教学无法替论讲授的功能,非但如此,还必须始终以理论讲授为前提,因为只有当接触案例之前就已具备相应理论知识的时候,学生才能保持案例研究的热情和积极性,找到案例分析切入点,开展调查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1]。一味热衷案例教学,忽视理论讲授的必要性,同样不利于学生知识积累与能力发展。因此案例教学时间增加规模应控制在一个必要和适度的水平。

案例教学是学生参与度很高的教学形式,需要学生去思考、研讨、判断和决策,其时间数量设置很显然与学生所掌握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密切相关,往往因学生知识基础不同而不同,与知识积累程度相向变化。对于刚开始接触专业知识学习的低年级学生,教师应把较多时间用于理论讲授,辅之以少量和简单案例分析,而对于专业知识较为丰富、分析能力较强高年级学生,则应适当增加案例教学时间,提高案例教学实施频度与综合程度。在某一特定专业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案例教学时间设置通常以“前少后多”为原则:课程学习初期,应突出理论讲授,辅之以少量和简单案例分析,而随着知识加深和趋于系统,则应逐渐增加案例教学时间,提高案例教学实施频度与综合程度。

与理论讲授不同,案例教学主要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但“引导”并非意味撒手不管,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实际上需要承担更大的责任,需要有更好的素质和能力。教师知识与教学素质高,实际管理经验多,案例教学质量有保证,可适当增加案例教学时间。而如果教师既不能正确选择、准确把握和精当讲解案例,又无法有效组织学生研讨活动,案例教学就会成为一场热热闹闹却收效甚微的游戏,占用时间越多,对整个课程教学的负面影响越大。在这样的条件下,相应减少案例教学时间是明智选择。美国哈佛大学案例教学时间占比很大,学生平均每天要处理2~3个案例,美国西北大学Kellogg商学院却只希望案例教学课程的比例保持在1/3~2/3之间,[3]无疑都有它们对各自教师状况的判断。相对国外而言,我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师水平较低,有实际管理经验者寥寥无几,在案例教学应用课程比例以及案例教学占课堂教学时间比例的确定上,必须因地制宜,不可照搬国外模式。同样道理,不同学校也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简单复制他人经验。

基于上述分析,目前我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案例教学课程占所开设全部课程的比例以1/4~2/4左右为宜,主要突出专业限选和部分主干课程。众所周知,情景模拟耗时太多、场景要求较高以及过程可控性较差,现场参观与实习更要受到时空、人力以及经费的严格限制,实际应用于课程教学的频率较低。如果不考虑它们的应用的话,案例教学时间占课堂教学的比例宜保持在15~20%之间。但在不同学习阶段,鉴于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深度与系统性的差异,具体比例设置还应有所区别:第三至四学期,案例教学时间占15%,若课程课时是54或36节,案例教学时间约为8或5节;第五至七学期,案例教学时间占20%,若课程课时是54或36节,案例教学时间约为11或7节,而特定课程学习前、中、后阶段,则可按照20%、30%和50%的比例对案例教学既定时间进行分配。

二、提高案例教学时间利用有效性的建议

(一)案例教学围绕特定案例展开,如果要以同量甚至较少时间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消化理论知识,形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有赖于教师能够按照下述要求选择教学案例。(1)案例选择应切实针对课程理论知识的学习。选择案例必须与课程知识具有明确对应关系,使之能够在案例中得到重新演绎,并为案例中问题的解决提供方向指导。[4]否则,案例研讨就会因学生不知所措而成为胡扯闲聊,白白浪费时间。选择案例既要明确针对课程单元或章节知识,还应注意前后章节知识的逻辑关联,使学生在特定案例的分析中达到理解、消化新知识与复习、巩固过去所学知识的同步。(2)案例选择应更多立足本土社会经济与文化环境。发达国家的人力资源管理管理实例,植根于西方文化背景,价值标准、管理原则及方式等都与我国国情存在一定差距,学生理解难度较大,耗时较多。为保证特定案例教学以较少时间获得同样效果,或用既定时间对案例进行更深入分析,教师应立足中国社会经济与文化环境,更多开发学生熟知亲切,也容易理解的国内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案例,构建一个以本土案例为主的教学案例体系。(3)案例选择应具有典型性且难易适当。教学案例要有代表性,能帮助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内容要简洁清晰,避免晦涩冗长造成阅读与理解困难,要有思考和发挥空间,但情景复杂程度必须与学生所学习知识相匹配。对于情景复杂的案例,还应设立引导性思考题或给出必要提示,帮助学生明确思考方向,少走弯路错路,提高分析效率。(4)案例选择应区分主次,突出重点。受可支配时间限制,教师实际选择使用的教学案例不可能覆盖课程全部章节及所有知识点,而必须体现知识主次,突出学习重点,以保证时间用刀刃上,发挥最大效应。具体有两层含义:第一,主要针对在章节或课程结构体系中核心和关键知识的学习,选择相关教学案例;第二,主要围绕组织人力资源管理以及学生成长与职业发展所迫切需要的知识和能力,选择相关教学案例。

(二)科学合理、典型适用的案例是提高案例教学时间利用效率的必要条件,但有限时间能否最终得到最大化利用,关键还在于案例教学实施过程的管理,管理越有效,就越能减少或节省达成预期教学目标的时间成本。

(1)利用课外做好案例课堂教学准备。教师从案例库中精心挑选出与专业知识相对应、难度适中和具有典型性的案例,并预先将案例以及相关资料提交给学生,在透彻了解案例本身内容的同时,掌握更多的公司和行业情况,预见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和见解,以保证整个教学过程在掌控之中。[2]在学生方面,应根据个人特点,按照优势互补原则组建案例研究小组,利用课外时间熟悉教师提供的案例和相关材料,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寻找其他组织所存在的类似案例情景以及处理类似问题的经验与教训,在此基础上通过共同讨论形成集体意见,包括案例内容与哪些知识相关,案例情景哪些方面合理,存在什么问题以及怎样解决等等,并就参与课堂讨论、辩论发言以及撰写案例研究报告等事项做出明晰人员安排,以确保在后续活动中能够各司其责,相互协同。

(2)有效组织课堂案例分析研讨。这项工作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控制研讨活动节奏与秩序。案例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通过代表发言、自由发言和辩论等方式尽情发挥自己的观点,并达成一些具有共性的意见。课堂案例研讨如果缺乏有效组织,就很容易演变成混乱无序、远离主题的争吵与闲聊。为此,教师事先应向学生明确案例讨论的参与规则以及目标和任务,并适时对讨论节奏与秩序进行引导和规范。第二,根据案例特点灵活选择教学方式。[5]对于内容相对简单的案例,采用讨论式教学,即案例介绍 + 课堂讨论,而对于内容和解决问题途径复杂的案例,则采用分析综合式教学:先由学生阅读分析案例,再讨论案例并撰写分析报告以及管理方案,并进行课堂汇报总结。根据案例差异选择教学方式,能保证有限时间用在最需要的地方,避免浪费和低效率。第三,调动学生参与热情和积极性。具体措施包括:引导学生认识案例教学对培养自身素质和能力的重要价值,自觉参与其中;鼓励学生自我管理,合理分工,有序竞争;鼓励学生大胆思考、争辩和决策,勇于发表个性化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倾听,耐心观摩,并及时用眼神、表情肯定学生的付出,欣赏学生的见解;采用分组讨论、辩论、自由发言、相互提问等多元化方式,让学生充分参与其中;预先告知案例研究中行为考核指标和标准,以及如何将考核评分纳入平时成绩范畴,等等。第四,强化主导问题或重点论题研讨。案例情景往往涵盖多方面内容,但其中必有主次,要保证案例讨论中时间的有效利用,就必须凸显中心,强化重点,避免面面俱到或主次颠倒。为此,教师应结合案例设计出若干具有一定实践性和理论深度的论题,[6]同时采取适时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主导问题及其产生根源,并厘清与其他管理问题的相互关系。

时间管理教案篇2

一、管理学案例教学模式

管理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较高素质,能有效、高效地进行管理活动的管理人才。因此,其教学模式重在实际操作能力,与一般的理论教育是有区别的。

管理学最重要的教学模式是案例教学模式,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方式。案例教学模式起源于1908年建院的美国哈佛商学院,最初用于工商管理,现已扩展到管理学的各个领域,成为现代管理教育的重要方式。它借助管理实践中的案例,将学生置身于特定的管理情景之中,给予恰当的引导,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和与“实战”极其相近的实习氛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促进其相互交流与沟通,塑造健康的人格品质和正确的价值取向,让学生真正接近甚至融入真实的管理世界。大量的实践已证明,案例教学对于确保管理学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管理学案例教学模式的主要阻碍问题

近年来,我们在本科生管理课程教学中已普遍采用了案例教学法,并收到较好的效果。但由于我国管理学起步较晚,管理案例教学相对落后,因此我们在案例教学中也遇到了不少的阻碍与问题,有待于理论研究和在实践中探索。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教师的实践和教学能力不足。采用案例教学法的前提条件是教师自身必须具备较强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由于大多数教师是“校门”到“校门”,没有实践经验,教师又不能长期深入企业,各商学院又缺乏对教师实践方面的培训,因而无法有效地对案例进行研究、判断、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学习。在此情况下实施案例教学,只不过是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了某些案例作为教学的补充和说明,案例启发角度比较单一,案例点评不够深入、全面,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

2、学生的知识面窄,学习方法存在问题。案例教学是具有较高难度的教学模式,在对教师要求较高的同时,对学生的要求也比较高。案例教学要取得较好的效果,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管理理论知识、广泛的背景和较丰富的社会阅历,从而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能展开讨论,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开拓思路。但管理学课程的开设安排在一年级下学期,此阶段的大学生仅仅掌握一些基本的经济学知识,管理学知识尚未涉及,社会阅历较少。此外,对于长期接受传统灌输式教学方式影响很深的大学生来说,尽管对案例教学方式产生浓厚的兴趣,但对待案例中提出的问题束手无策、答非所问,不能利用所学的管理理论去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导致学生参与较少,学习效果不甚理想。

3、选择管理案例质量不高。目前,管理教学案例主要来自于一些著名大企业发展的得失成败中提炼出来的经典案例,经典案例往往篇幅过长、背景过于复杂、问题的难度过大,而教学对象是没有工作经历和缺乏社会经验的学生,因其知识储备不足可能会无从下手,丧失参与的兴趣,因而难以达到案例教学应有的效果。另外,管理案例有的来自新闻报道、报纸、杂志改写的实例。此种案例内容较新,学生感兴趣。但这些新闻、报道的材料,由于缺少加工,不能达到一定的深度,且带有偶然性,很难用正常的理论分析出来。

4、案例教学时间比例把握不好。哈佛商学院工商管理类课程中,大多数课程都采用案例教学方式,而且案例教学课时数所占计划课时数的比例较高,有的课程高达90%以上。而在我国的管理学教学中,由于把握不好运用案例教学的时间比例,总感觉理论讲授的时间不够;同时,案例教学也未能深入开展,以致运用案例教学时好似蜻蜓点水,针对案例往往只能一带而过。

5、基础设施薄弱。管理学案例教学不等同于课堂上的案例讨论,而是一种模拟式的教学实习,因而需要一定的教学投入并建立专用的教学设施,才能适应案例教学的需要。然而,现行的管理案例教学中,除少数高校的案例教学设施比较先进以外,大多数高校至今仍缺乏专门的案例教学教室、缺乏足够的信息资料、缺乏多媒体教学工具和高质量的课件等。不仅教学经费投入少,而且教学基础设施不完善,不利于提高案例教学的质量,不可能达到案例教学的质量和要求。

三、跨越案例教学模式阻碍的对策建议

1、采取多种途径,发展师资力量。案例教学是一种技巧性、难度性较高的教学方法。教师既要有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还要具备激发学生广泛参与讨论的能力,要能引导学生对案例的理论提升,能使其对案例中所涉及的问题获得更透彻的理解。教师应加强培训,尽快更新观念,并掌握从事案例教学所必需的各种专门技能与技巧。为此,学校应有计划地选派任课教师接受系统的案例教学法的培训与学习;亲自参与企业管理活动,熟悉企业经营环境,了解企业运作程序,在管理的实践中收集典型案例以丰富管理案例教学内容,提高案例教学质量;组织教师开展“产、学、研”活动,使教师在为企业服务过程中提高实践能力,达到教师与企业管理人员的双向沟通、优势互补,以丰富教学经验。

2、引导学生改变学习习惯,更新学习观念。为了改变学生总是习惯于教师单方面在台上讲,学生被动地听,希望教师能够为每个案例提供一个唯一的绝对准确的答案,对管理工作的不确定性和多变性无法理解的现象。因此,在管理学教学中推行案例教学,就必须更新学生的学习观念和改变他们老套的学习习惯。首先,要求学生在教学前,必须进行积极准备。学生应大量储备案例分析所需的理论知识,认真阅读或倾听案例的背景材料及相关内容,要善于从错综复杂的案例情境中寻找问题,再从不同角度,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其次,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在案例教学当中,学生应以案例中“扮演者的角色”去观察与思考案例中的问题,锻炼学生面对复杂多变的情况,能够通过积极参与案例分析讨论,做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再次,要求学生认真总结,提出解决方案。学生必须总结自己在案例分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在对案例理解和理论上的收获,并形成书面解决方案。最后,把案例教学中的学生表现情况纳入最终成绩,并占较大的比重。

3、重视案例的选择。一是教学案例的内容应尽可能涉及所授的理论知识,达到管理学的课程目标;二是确保所选案例应该是真实的,是管理实践中所发生的真实事件,是现实工作中常见的、复杂的问题,这样的案例才有研讨价值。否则,就会降低学生参与案例的积极性,也不能起到指导实践的作用;三是问题的难度适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做到小、中、大型案例循序渐进,尽量使难度呈梯度增加,使学生由简入手,在逐步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四是多选择贴近生活和我国企业实际的案例,尤其是那些身边的案例,如本单位、本地企业,越是学生熟悉的案例越具有感染力,这样既可以使案例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又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从而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投入程度,提高了教学效果。

4、合理分配案例教学的课堂时间。原则上,确定并掌握合理的时间比例需要考虑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考虑历史文化所形成的差异。案例教学模式的发展是有其历史和文化背景的。首先,它的发展是以实用主义哲学为基础的,它的出现是对教育领域形式主义学习方法的反叛。其次,案例模式在管理教学培训上的应用,主要基于这样的一种逻辑:管理的成果靠正确的决策,正确的决策靠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靠正确的生产,所以学习应以实践为基础。正是基于这种以实践、经验的方式和对待社会生活的态度,案例教学模式在西方的管理学中被广泛地使用,而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对案例模式的使用往往是有限的,体现在效果上也是有差异的。二是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案例教学并不能替代其他的教学方式。管理学教学中,讲授、演讲、实践教学等都可以综合安排使用,尤其对于刚从中学升入大学的低年级学生的教学而言,还有一个转换思维方式的适应过程,因而采用案例教学计划数的50%左右,高年级学生可适当提高比例,研究生的案例教学比例可以达到90%以上,甚至完全的案例教学。

5、配备好必要的教学场地与设施等物质条件。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往往容易被忽视,而又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教学场地与设施等物质条件的安排。

教学场地条件主要是指实施案例教学的教室条件方面。对于大型案例讨论,如果具备一些单独、小间的案例研讨室,案例研讨的效果会更好些。对于大多数学校而言,一间大的教室也足够进行分组案例研讨;不过,需要给每个小组配备必要的课桌椅,等等。另外,每个小组或者课堂的课桌椅的排列也是至关重要的。传统的“秧田”式讲课桌椅排列适合于开办讲座,沟通方式主要是单向的,讲台上的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难以充分地参与。而案例的讨论主要是进行双向交流,需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因此,这种传统的讲课桌椅排列方式是不利于案例教学的。案例教学场地的常用排列类型有“圆桌形”、“方形”、“矩形”、“六边形”,等等。这些排列类型能够保证所有参与者都是平等的,都有机会参与研讨活动,并且彼此可以面对面地进行交流,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并能让教师清楚地看到和听到学生的反应。

必要的设施条件包括案例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到的讲台、板书、软板、投影、麦克风、幻灯机、活动挂布等各种辅助设施。与教学场地设施条件有关的一个问题就是案例教学班级和研讨小组的规模问题。什么样的班级规模和案例研讨小组规模较为适宜呢?不同的老师可能对“理想”的案例教学班级规模有不同的判断。根据我们管理课程案例教学的实际,班级人数尽可能控制在40人以内。案例研讨小组的规模则定在4~8个之间比较合适。这个规模可以让小组成员之间充分地交换意见,有利于对需要共同努力以提出解决案例问题的方案进行充分地讨论交流。

参考文献:

时间管理教案篇3

随着我国高校教育的发展,档案管理工作受到广泛重视,然而目前部分高校的档案管理过程存在较多难以解决的问题,无法提高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这就需要相关管理人员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创新高校教学档案管理方式。

关键词:

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创新方式

在我国高校教学档案管理过程中,相关管理人员必须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提高高校档案管理工作效率。尤其是一些985工程院校,档案信息中包含学校教学、科研、管理等各项活动信息,是国家档案资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高校教学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教学档案信息是高校发展中的重要信息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在我国信息技术发展期间,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受到巨大冲击,很多弊端已经凸显出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效率。具体问题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缺乏健全的教学档案管理制度。在高校教学档案管理过程中,部分高校还没有制定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高校档案管理人员没有树立正确的管理意识,难以提高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效率。同时,部分高校档案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没有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不能科学、合理地开展相关工作,导致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降低。第二,缺乏完善的责任制度。在高校教学档案管理期间,相关部门没有制定完善的责任制度,导致高校教学档案管理效率降低。同时,高校教学档案管理部门在实际发展期间,各个部门不能有效的沟通,难以形成良好的档案管理工作体系,无法达到预期的管理效果。第三,缺乏高素质管理团队。目前,部分高校在教学档案管理过程中,还没有建立高素质的管理队伍,无法提高高校教学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导致高校教学档案管理质量降低。同时,部分高校教学档案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难以提高高校教学档案管理质量。第四,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价值难以体现。在高校教学档案管理中,还无法将高校教学档案管理价值体现出来。一方面,在高校教学档案管理过程中,不能根据高校教学水平等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教学档案管理制度。另一方面,在高校日常教学管理期间,相关部门不能利用先进的管理技术进行工作,难以提高其发展效率与发展质量。

二、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创新措施

在高校教学档案管理过程中,相关管理人员必须要重视教学档案管理工作方式的创新,积极应用先进的管理技术,逐渐提高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质量,进而增强其发展效果。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点。1.领导人员高度重视。对于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相关领导人员必须要加大重视程度,提高其工作效率与质量。首先,要重点开发教学档案资源,提高教学档案资源的利用效率,为教师提供良好的教学资源。其次,高校各级领导人员要加大信息化建设资金的投入,积极应用各类现代化档案管理设备,进而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效率。2.规范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内容。在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中,相关管理人员必须要规范教学档案管理内容,提高教学档案管理工作效率与质量。教学档案管理人员必须根据教学档案特点与规律对其进行分层次的管理,提高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质量。具体档案数据可以分为以下四类:第一,教学管理类档案信息数据。就是在高校教学档案管理期间,相关管理人员对院系以及各个学科的档案文件进行分类处理,根据相关规章制度开展管理工作,进而达到良好的管理效果。第二,教学过程与结果信息数据。在高校教学档案管理期间,教学过程与结果类信息数据较多,一方面包含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可以将听课记录表融合在教学档案信息系统中;另一方面,教学档案管理人员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可以将课程教学结果数据融合在高校档案信息系统中。第三,教学科研成果信息数据。在高校教学过程中,经常会获得一些教学科研成果,不仅可以提高高校教学质量,还能通过科研成果增强高校各个科目的建设。第四,教师与学生档案信息数据。高校中的教学档案还应该包含教师与学生的档案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高校教育教学效率与质量,逐渐优化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体系。3.重视数字化建设工作。高校教学档案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必须要重视数字化建设工作,提高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创新效率与质量。一方面,要积极应用现代化档案管理技术,逐渐提高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有效性;另一方面,可以成立数字化档案信息建设小组,要求其根据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要求开展相关工作。在此期间,高校相关管理部门还要提出可行性的意见,利用各类管理制度约束高校教学档案管理人员的行为,逐渐提升高校教学档案数字化建设质量,发挥现代化网络信息技术作用。

三、结束语

在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创新过程中,相关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必须要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优化各类管理工作体系,进而增强其发展效果。同时,高校教学档案管理人员还要逐渐创新相关管理方式,积极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并且根据高校教学档案管理需求开展相关工作。

参考文献:

[1]王占可.高校教学档案管理的创新模式探究[J].山西档案,2014

[2]杨苓.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及利用效率研究[J].山西档案,2015

[3]徐长忠,李慧鹏,罗献习,等.试论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15

时间管理教案篇4

关键词:案例教学;管理学;阻碍;对策

本文为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教育科学研究基金成果(课题编号:ZHJY08-59)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A

一、管理学案例教学模式

管理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较高素质,能有效、高效地进行管理活动的管理人才。因此,其教学模式重在实际操作能力,与一般的理论教育是有区别的。

管理学最重要的教学模式是案例教学模式,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方式。案例教学模式起源于1908年建院的美国哈佛商学院,最初用于工商管理,现已扩展到管理学的各个领域,成为现代管理教育的重要方式。它借助管理实践中的案例,将学生置身于特定的管理情景之中,给予恰当的引导,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和与“实战”极其相近的实习氛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促进其相互交流与沟通,塑造健康的人格品质和正确的价值取向,让学生真正接近甚至融入真实的管理世界。大量的实践已证明,案例教学对于确保管理学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管理学案例教学模式的主要阻碍问题

近年来,我们在本科生管理课程教学中已普遍采用了案例教学法,并收到较好的效果。但由于我国管理学起步较晚,管理案例教学相对落后,因此我们在案例教学中也遇到了不少的阻碍与问题,有待于理论研究和在实践中探索。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教师的实践和教学能力不足。采用案例教学法的前提条件是教师自身必须具备较强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由于大多数教师是“校门”到“校门”,没有实践经验,教师又不能长期深入企业,各商学院又缺乏对教师实践方面的培训,因而无法有效地对案例进行研究、判断、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学习。在此情况下实施案例教学,只不过是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了某些案例作为教学的补充和说明,案例启发角度比较单一,案例点评不够深入、全面,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

2、学生的知识面窄,学习方法存在问题。案例教学是具有较高难度的教学模式,在对教师要求较高的同时,对学生的要求也比较高。案例教学要取得较好的效果,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管理理论知识、广泛的背景和较丰富的社会阅历,从而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能展开讨论,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开拓思路。但管理学课程的开设安排在一年级下学期,此阶段的大学生仅仅掌握一些基本的经济学知识,管理学知识尚未涉及,社会阅历较少。此外,对于长期接受传统灌输式教学方式影响很深的大学生来说,尽管对案例教学方式产生浓厚的兴趣,但对待案例中提出的问题束手无策、答非所问,不能利用所学的管理理论去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导致学生参与较少,学习效果不甚理想。

3、选择管理案例质量不高。目前,管理教学案例主要来自于一些著名大企业发展的得失成败中提炼出来的经典案例,经典案例往往篇幅过长、背景过于复杂、问题的难度过大,而教学对象是没有工作经历和缺乏社会经验的学生,因其知识储备不足可能会无从下手,丧失参与的兴趣,因而难以达到案例教学应有的效果。另外,管理案例有的来自新闻报道、报纸、杂志改写的实例。此种案例内容较新,学生感兴趣。但这些新闻、报道的材料,由于缺少加工,不能达到一定的深度,且带有偶然性,很难用正常的理论分析出来。

4、案例教学时间比例把握不好。哈佛商学院工商管理类课程中,大多数课程都采用案例教学方式,而且案例教学课时数所占计划课时数的比例较高,有的课程高达90%以上。而在我国的管理学教学中,由于把握不好运用案例教学的时间比例,总感觉理论讲授的时间不够;同时,案例教学也未能深入开展,以致运用案例教学时好似蜻蜓点水,针对案例往往只能一带而过。

5、基础设施薄弱。管理学案例教学不等同于课堂上的案例讨论,而是一种模拟式的教学实习,因而需要一定的教学投入并建立专用的教学设施,才能适应案例教学的需要。然而,现行的管理案例教学中,除少数高校的案例教学设施比较先进以外,大多数高校至今仍缺乏专门的案例教学教室、缺乏足够的信息资料、缺乏多媒体教学工具和高质量的课件等。不仅教学经费投入少,而且教学基础设施不完善,不利于提高案例教学的质量,不可能达到案例教学的质量和要求。

三、跨越案例教学模式阻碍的对策建议

1、采取多种途径,发展师资力量。案例教学是一种技巧性、难度性较高的教学方法。教师既要有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还要具备激发学生广泛参与讨论的能力,要能引导学生对案例的理论提升,能使其对案例中所涉及的问题获得更透彻的理解。教师应加强培训,尽快更新观念,并掌握从事案例教学所必需的各种专门技能与技巧。为此,学校应有计划地选派任课教师接受系统的案例教学法的培训与学习;亲自参与企业管理活动,熟悉企业经营环境,了解企业运作程序,在管理的实践中收集典型案例以丰富管理案例教学内容,提高案例教学质量;组织教师开展“产、学、研”活动,使教师在为企业服务过程中提高实践能力,达到教师与企业管理人员的双向沟通、优势互补,以丰富教学经验。

2、引导学生改变学习习惯,更新学习观念。为了改变学生总是习惯于教师单方面在台上讲,学生被动地听,希望教师能够为每个案例提供一个唯一的绝对准确的答案,对管理工作的不确定性和多变性无法理解的现象。因此,在管理学教学中推行案例教学,就必须更新学生的学习观念和改变他们老套的学习习惯。首先,要求学生在教学前,必须进行积极准备。学生应大量储备案例分析所需的理论知识,认真阅读或倾听案例的背景材料及相关内容,要善于从错综复杂的案例情境中寻找问题,再从不同角度,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其次,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在案例教学当中,学生应以案例中“扮演者的角色”去观察与思考案例中的问题,锻炼学生面对复杂多变的情况,能够通过积极参与案例分析讨论,做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再次,要求学生认真总结,提出解决方案。学生必须总结自己在案例分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在对案例理解和理论上的收获,并形成书面解决方案。最后,把案例教学中的学生表现情况纳入最终成绩,并占较大的比重。

3、重视案例的选择。一是教学案例的内容应尽可能涉及所授的理论知识,达到管理学的课程目标;二是确保所选案例应该是真实的,是管理实践中所发生的真实事件,是现实工作中常见的、复杂的问题,这样的案例才有研讨价值。否则,就会降低学生参与案例的积极性,也不能起到指导实践的作用;三是问题的难度适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做到小、中、大型案例循序渐进,尽量使难度呈梯度增加,使学生由简入手,在逐步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四是多选择贴近生活和我国企业实际的案例,尤其是那些身边的案例,如本单位、本地企业,越是学生熟悉的案例越具有感染力,这样既可以使案例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又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从而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投入程度,提高了教学效果。

4、合理分配案例教学的课堂时间。原则上,确定并掌握合理的时间比例需要考虑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考虑历史文化所形成的差异。案例教学模式的发展是有其历史和文化背景的。首先,它的发展是以实用主义哲学为基础的,它的出现是对教育领域形式主义学习方法的反叛。其次,案例模式在管理教学培训上的应用,主要基于这样的一种逻辑:管理的成果靠正确的决策,正确的决策靠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靠正确的生产,所以学习应以实践为基础。正是基于这种以实践、经验的方式和对待社会生活的态度,案例教学模式在西方的管理学中被广泛地使用,而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对案例模式的使用往往是有限的,体现在效果上也是有差异的。二是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案例教学并不能替代其他的教学方式。管理学教学中,讲授、演讲、实践教学等都可以综合安排使用,尤其对于刚从中学升入大学的低年级学生的教学而言,还有一个转换思维方式的适应过程,因而采用案例教学计划数的50%左右,高年级学生可适当提高比例,研究生的案例教学比例可以达到90%以上,甚至完全的案例教学。

5、配备好必要的教学场地与设施等物质条件。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往往容易被忽视,而又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教学场地与设施等物质条件的安排。

教学场地条件主要是指实施案例教学的教室条件方面。对于大型案例讨论,如果具备一些单独、小间的案例研讨室,案例研讨的效果会更好些。对于大多数学校而言,一间大的教室也足够进行分组案例研讨;不过,需要给每个小组配备必要的课桌椅,等等。另外,每个小组或者课堂的课桌椅的排列也是至关重要的。传统的“秧田”式讲课桌椅排列适合于开办讲座,沟通方式主要是单向的,讲台上的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难以充分地参与。而案例的讨论主要是进行双向交流,需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因此,这种传统的讲课桌椅排列方式是不利于案例教学的。案例教学场地的常用排列类型有“圆桌形”、“方形”、“矩形”、“六边形”,等等。这些排列类型能够保证所有参与者都是平等的,都有机会参与研讨活动,并且彼此可以面对面地进行交流,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并能让教师清楚地看到和听到学生的反应。

必要的设施条件包括案例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到的讲台、板书、软板、投影、麦克风、幻灯机、活动挂布等各种辅助设施。与教学场地设施条件有关的一个问题就是案例教学班级和研讨小组的规模问题。什么样的班级规模和案例研讨小组规模较为适宜呢?不同的老师可能对“理想”的案例教学班级规模有不同的判断。根据我们管理课程案例教学的实际,班级人数尽可能控制在40人以内。案例研讨小组的规模则定在4~8个之间比较合适。这个规模可以让小组成员之间充分地交换意见,有利于对需要共同努力以提出解决案例问题的方案进行充分地讨论交流。

(作者单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欧阳桃花.论工商管理学科的案例研究方法[J].南开管理评论,2004,(2).

[2]马新建.工商管理案例教学与学习指南[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

[3]叶祥凤.管理学案例教学的八种误区[J].经济管理教育教学研究,2007,(4).

时间管理教案篇5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案例教学;案例库

结合案例教学,显著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是目前国内普通高校管理类专业任课教师的共识[1-6]。人力资源管理是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等本科专业的核心必修课程,其显著的实践性特征使得开展案例教学的必要性尤为突出。笔者作为一名普通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任课教师,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不仅感受到了实施案例教学的必要性,也切身体会了开展案例教学所面临的现实制约。本文将系统分析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案例教学所面临的现实障碍及其破解路径,以期有助于提升案例教学的成效。

一、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开展案例教学所面临的现实障碍

基于实施案例教学的客观必要性及教学管理部门的要求,多数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任课教师不同程度地安排了案例教学,但客观而言其总体成效并不理想[7]。究其原因,一方面部分任课教师为减轻自身的工作负担,主观上对实施案例教学有所抵触,进而敷衍了事;另一方面,诸多现实障碍的客观存在也不容回避。当前,本科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施案例教学通常面临以下四方面的现实障碍。

1.案例资源稀缺。

目前,本科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任课教师开展案例教学普遍面临选择面有限、案例资源稀缺的制约。一方面,多数任课教师都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面临现实的职称晋升压力,信息渠道也较为有限,故而出于精力、时间及信息资源等方面的限制不愿或难以自行设计教学所需案例。另一方面,尽管有公开发行的案例教材,但教材本身较为稀少,从而所能提供的案例总量也非常有限,并且部分案例还存在直接取材于国外进而与国内的人力资源管理情景相脱节或较为陈旧,等等问题。

2.教师的案例教学能力有所不足。

普通高校的本科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任课教师,大多都是在取得管理学或经济学的博士或硕士学位后直接开始从教工作,他们接受过相关学科的系统教育,具备较为完善的知识结构和扎实的理论基础,能够满足课堂理论讲解的需要。但由于多数任课教师既缺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经验,也未接受过有关案例教学的系统培训,因此案例教学能力普遍不足,而这必然会对案例教学的最终成效带来实质性影响。

3.课时有限。

依据所涉及的领域,本科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内容可以分为三类,即基础模块、通用模块以及特殊模块。根据笔者自身的教学经验,基础模块部分、通用模块部分和特殊模块部分的系统讲解分别需要10~12学时、32~36学时和4~8学时。目前,普通高校的本科人力资源管理课程通常被安排为40或48计划学时,故而即使将特殊模块部分设置为自学内容,现行的课时安排对满足基础模块和通用模块部分的系统讲解仍稍显紧张。在此状况下,如果要适量安排案例教学,就必须精简课堂理论讲解,增加学生的自学比例,而这往往又会引起习惯于完全跟着教师的课堂讲解进行学习的部分学生的不满。实践中,多数教师正是出于对这一问题的顾忌,权宜安排案例教学。

4.合班制上课。

受前些年扩招政策的影响,普通高校的在校本科生规模均有大幅提升,从而也导致任课教师和其他教学资源的相对紧张,合班制上课由此就成为普通高校本科教学的常态。在合班制上课的背景下,任课教师的案例教学往往面临两难选择:如果为控制小组数量而增加组内学生人数,就会大幅增加小组内的组织与沟通难度,这不仅直接影响组内合作成效,也必然会引发更多的“搭便车”现象;如果合理控制组内学生人数,则小组数量就会大幅增加,而这不仅加大了课堂讨论环节的组织难度,也会导致在这一环节上耗时过多,甚至于最终仓促收场。因此,如果教师缺乏相应的经验和驾驭能力,则在合班制上课基础上的案例教学效果会比传统课堂讲授更差,从而使案例教学失去意义。

二、提升本科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案例教学成效的相关对策

由上述分析可知,多方现实因素制约着本科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案例教学的开展,而且部分制约因素短期内难以有实质性改善。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任课教师与教学管理部门只有正视现实、创新思路且多方努力才能有效突破当前案例教学所面临的困局,而做好以下几个环节的工作又是重中之重。

1.创建并不断完善教学案例库。

案例选择的适宜与否从根本上决定着案例教学目标的实现,而这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任课教师的选择空间。故而,任课教师要摆脱对外部案例的单纯依赖,着手构建并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案例库。笔者认为,教学案例库的构建可借助下述两种路径:

(1)直接吸纳或适当修改后吸纳公开渠道中的现成案例,包括案例教材、专业性案例网站或相关机构的开放性案例库中的适宜案例;

(2)通过信息调查、资料加工及整理,设计编写教学案例。尽管后一种路径需要任课教师付出更多的精力、财力和时间,但客观而言自身所编写的教学案例的适宜程度也通常更高。需要强调的是,鉴于实践中企业对实地调研往往较为排斥或者持谨慎态度,且企业自身的信息披露也相对有限,因此任课教师可综合利用诸如和企业开展横向科学研究、进行针对性的实地调研、查阅企业网站及其所的公告或报告、关注专业机构和相关媒体的研究与报道等渠道收集案例编写所需的各类基础资料。此外,任课教师也需要根据教学内容与目标的调整,不断补充和完善教学案例库。

2.合理安排案例教学计划。

面对计划课时相对较紧的制约,笔者认为本科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任课教师需要切实转变教学理念,合理安排案例教学计划。首先,任课教师必须摒弃本科案例教学可有可无的理念,认识到本科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施案例教学的必要性;其次,适当增加案例教学的课时比例,明确案例教学的设置环节;第三,合理组合安排案例,建议在各职能模块理论知识讲授结束后,安排相应的专题案例,如在招聘与甄选模块讲授结束后安排企业招聘或录用决策案例,在考核与评价模块讲授结束后安排企业绩效考核案例,待课程理论讲授全部结束后,再安排1~2个综合性案例。笔者自身的教学实践表明,此种案例教学安排思路不仅满足了本科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课时较紧的现实制约,而且也符合本科生普遍缺乏实践经验的特征,有助于学生通过循序渐进地案例学习加深对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逐步提升其分析和解决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3.创新案例教学的组织思路。

规范的案例教学流程包含五个基本环节,即发放案例资料、学生分组讨论、课堂陈述与集中讨论、教师评价与总结、撰写案例报告。在上述五个环节中,分组讨论、课堂陈述与集中讨论两个环节直接决定着案例教学的组织成效。在合班制上课的现实条件下,本科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任课教师如果简单遵循规范流程实施案例教学,将会面临两难选择。故而,笔者认为任课教师需要正视现实、优化流程,创新案例教学的组织思路,而创新与优化的关键就在分组讨论和课堂陈述与集中讨论两个环节间增设组间预讨论环节。教学实践表明,组间预讨论环节的设置可以将多元化的观点碰撞与融合环节前置,从而大幅减少课堂陈述与集中讨论环节的时间耗用。在组间预讨论环节,应以2~3个小组为宜组建预讨论小组群,可以由教师指定,也可以自由组合。同时,在课堂陈述与集中讨论环节,任课教师应明确要求以预讨论小组群为单位进行陈述,鼓励不同观点及补充性发言,并严格控制重复性发言。

4.多方努力提升任课教师的案例教学能力。

任课教师的案例教学能力决定着案例教学的设计思路与组织秩序,并实质性地影响案例教学的最终成效。教学管理部门与任课教师都必须充分意识到案例教学能力欠缺的严重影响,多管齐下、共同努力,切实提升本科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任课教师的案例教学能力。笔者建议,可以考虑综合利用以下几种路径:鼓励任课教师到企业挂职或利用假期与业余时间到企业兼职,通过具体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积累实践经验;制定措施支持任课教师接受案例教学的系统性培训、到国内外案例教学的标杆院校观摩学习等,促使任课教师深刻理解并系统把握案例教学的精髓;建立校企间较为稳定的科研基地,为任课教师创造提供人力资源管理咨询服务、实践调研与业务交流的平台,全面提升任课教师的专业素养。从客观而言,上述路径的实施都会要求任课教师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因而教师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张也.基于案例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改革研究[J].人力资源开发,2015,(18):205.

[2]付园.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改革[J].人力资源开发,2015,(16):139-140.

[3]李灵芝.案例教学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高教学刊,2015,(5):37-38.

[4]蔡小华.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6(11):49-51.

[5]陈艳.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人力资源管理,2014,(11):175-176.

[6]帅力华.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4,(29):55-57.

时间管理教案篇6

1.1专业多,层次多,各联办院校要求不一致我校仅为教学点,为更好满足学生的就读要求,分别和大理学院、云南省中医学院、云南医科大学、云南省广播电视大学等高等院校联合办学,而各联办院校对自己学生的毕业作业要求不一致,表格不一致,为学籍管理收集整理工作带来困难。在联办专业上曾开设过护理学、临床医学、检验医学、预防医学、中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影像学等专业,专业多,学籍档案管理人员工作量大。

1.2成人教育学生身份多样,来源分散,不容易集中管理。成人教育主要面向在职医学从业人员的学历提升,专业进修及普通教育后的教育进阶。这个阶段的教育从年龄上讲大多数已步入成年。成人是带着解决工作及生活中的问题这一动机来学习的,很多学生的学习的目的定位为“学历”,所以在就读期间,当学习与工作出现矛盾冲突时,会选择性的优先于工作,然后才是学习。部分学生大多为合同工,半工半读,有些学生经常更换工作单位、工作地点、工作岗位,或者部分学生在读期间经历结婚、生育、工作调动等,以上情况无形中影响了学籍档案的收集。

1.3成人教育具有周期性成人继续教育的学制往往为三年或更长的时间,期间如果发生管理不善,管理人员变动,很容易造成档案材料缺失。

1.4成人教育管理人员多为兼任,工作繁杂,工作量大。

1.5学籍档案材料涉及面广成教学籍档案内容涉及面广,包括:录取通知书、入学登记表、学籍异动(转学、休学、复学、转专业等)、奖惩情况、信息异动(改名、改民族、改出生日期等)、毕业生图像信息、毕业成绩、毕业作业等,这就要求档案收集齐全、完整。

2成人教育学籍档案存在的问题

2.1学籍档案管理工作不到位我校学籍档案管理人员多由“双肩挑”教师兼任,平时除完成学校下达的教学任务外,还需要完成成人教育的日常事务工作,往往由多人负责学籍档案的收集,而管理人员档案专业知识缺乏,对学籍档案的归档要求和范围缺乏了解,在学生的在读期间没有很好的收集档案材料。表现在一是档案收集不全,如学生的奖惩、休学、复学、转学、转专业、院校间转学、转教学点、补考、入学登记、实习鉴定、毕业作业等材料没有及时归档;二是学生在读期间填写的姓名、民族、出生年月不准确;有些是同音字造成姓名有误;有些是真实出生日期与证件出生日期不符;有些是在读期间改名,更改出生日期;有些则是由于同名同姓同字而造成混乱。

2.2部分学生对档案收集不重视由于成教学生的特殊性,如半工半读,工作单位不稳定,工作地点变动,在读期间结婚生育,在读期间进修,甚至择业方向变化等原因,表现一:部分学生不按时完成毕业作业,不按要求完成学籍档案的归集。表现二:由于国家教育体制的改革,要求所有专升本在读学生必须到学信网注册,并完成专科学历的认证。部分学生在乡上工作,没有使用计算机上网的条件,导致不会熟练操作计算机上网,以至无法完成到学信网注册,无法完成学信网学历认证工作,无法提交学信报告,从而造成学籍档案收集困难。表现三:部分学生毕业作业未达到要求,返回重做时,学生提交毕业作业时间延迟。表现四:部分学生由于种种特殊原因,产假、婚假、进修、当兵入伍、休学、转学等,再加上学生本人对学籍档案重要性认识不足,如随意填写材料、请别人代为填写材料等造成学籍材料缺失。

2.3学籍档案管理手段落后,管理不规范学籍档案管理手段落后,大部分为手工材料,没有采用网络式档案管理,没有专门配备档案管理人员和地点,在成人教育学籍档案管理收集的三年周期中,没有及时准确的进行档案收集整理。

3加强成人教育学籍档案管理的建议

3.1加强领导,部门协作,明确职责,优化管理学籍档案管理能从一个侧面反映该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为规范化管理学籍档案,办学单位应加强领导,重视档案工作,健全学籍档案管理体制,明确相关部门和管理人员职责,抓档案管理建设,加强部门协作,提高工作效率,减少重复工作,优化管理。

3.2重视材料的收集整理,及时准确归档由于成教学籍档案涉及面广,具有3到4年的周期性,故从新生入学报到开始,定期集中收集,跟踪收集,并将收集的材料及时准确归档。

时间管理教案篇7

近年来,许多高校开展了研究性教学改革,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在公共管理研究性教学改革过程中,案例教学被作为主要的教学方法来运用。案例教学发端于19世纪70年代美国的大学,哈佛大学在法学、医学、商学等专业教学中相继引入案例教学,20世纪30年代开始,公共管理教学领域也逐步采用了案例教学,并开展了案例的编撰与建库工作。案例教学比较适合公共管理教学的需要,对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具有较大的作用。在公共管理研究性教学改革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发挥案例教学的成效,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加强案例教学对于推动研究性教学改革的现实意义 

研究性教学既是一种教学理念,又是一种教学模式,还是一种教学方法。“它是一种将教师研究性教授与学生研究性学习、课内讲授与课外实践、依靠教材与广泛阅读、教师引导与学生自学有机结合并达到完整、和谐、统一的教学。”[2]研究性教学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学方式,“有助于树立学生的质疑求知精神,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独立思考与问题求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创新技能,形成学生学以致用与自主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科学研究和创造创新的意识”[3]。在研究性教学改革过程中,参与探索和实践的学校与老师越来越多,形成了多种多样、各具特色的研究性教学模式,在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新路径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 

公共管理研究性教学改革具体实施过程中,案例教学成为老师们选择的主要教学方法。虽然案例教学与研究性教学在思维、能力和特征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它们目标趋同、手段兼容[4]。研究性教学可以基于案例驱动来开展,但不限于案例教学;案例教学也可贯彻研究性教学理念,但也不限于研究性学习。 

在公共管理研究性教学改革中强化案例教学的重要地位,其意义体现在: 

1. 案例教学契合了研究性教学改革与发展趋势,有助于实现教学与研究的有机融合。1998年,博耶委员会出台了《重建本科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蓝图》报告,提出教学应与研究相结合,学生的学习应基于研究,建立以研究为基础的教学模式[5]。高校开展的研究性教学改革,为教学与研究的有机结合提供了有效途径。而案例教学不只是为了让学生结合实际理解公共管理理论,而应该服务于公共管理人才培养中的知识和能力目标,形成基于案例研究的案例教学法。 

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阶段和民主政治建设状况来看,公共管理教育担负着提供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公共管理人才资源的时代使命,既要适应全面深化改革的需要,也要应对风险社会来临的挑战。因此,公共管理教育中引入案例教学应实现三个层次的目标:第一层次:应当知道公共管理是什么,基本理论和方法有哪些?第二层次:知道了公共管理大概是什么后,还要了解公共管理为什么是这样。既要掌握公共管理的理论和方法,熟悉公共管理的制度和程序,又要了解这些理论、制度、程序背后的公共精神和公共价值观,更要知悉决定这些价值观和公共精神的社会背景及相关因素,如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科技等等。第三个层次:通过研究性学习与思考,提出适应时展需求的公共管理应当是什么以及为什么应当如此的理由。这是在对已有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的综合集成基础上的创新,是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充分体现。这样的案例教学就是研究性教学,实现了教学与研究的多向度融合。

    2. 案例教学体现了研究性教学的“学习革命”理念,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研究性教学是一种“学习革命”的理念,是以教会学生“会学”为己任的[2]。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导入与一定公共管理实际相联系的知识框架,引导学生进入特定公共管理情境,分析问题,研拟解决方案。案例教学可以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由消极变积极、由单纯记录变应对思考,有利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主动求知和应变能力[6]。 

3. 案例教学着眼于“问题”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有助于开展基于问题解决的研究性学习。以问题为中心来组织教学,是研究性教学实施的最好途径[7]。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曾在全球范围内做过一次广泛而深入的调查,对包括案例教学在内的九种教学方法在分析能力培养等六个方面进行研究,调查结论显示,案例教学法对分析能力的培养高居首位[8]。公共管理案例来源于实践,“作为对于特定公共管理情景的描述,公共管理案例一般是以管理中的事件和问题为素材,以陈述的方式来制成的。”[9]围绕“问题”开展讨论与分析,有助于学生形成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思维方式,养成善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案例教学强调参与、合作、互动、交流,有助于构建研究性教学过程中新型师生关系。“研究性教学过程即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彼此之间在尊重独特性、欣赏差异性的过程中合作创造知识的过程”[2]。而案例教学强调师生良性互动,造就师生主体间性交往关系[10]。在公共管理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既当老师又当学生”,学生则“既当学生又当老师”,通过交流互动,不断激发思维火花,师生关系达到真正的交互、平等,实现教学相长。 

二、研究性教学改革过程中应用案例教学的制约因素分析 

在公共管理研究性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能否取得实效,受到以下因素的制约: 

1. 教学案例因素。案例教学的基本工具是教学案例。公共管理教学案例是“公共管理实践中真实、典型、矛盾突出的事件提炼。”[11]能否提供一定数量的具有真实情境、能够引发争论的教学案例,进而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案例讨论中来,是研究性教学取得实效的最为关键的环节之一。目前研究性教学过程中的案例教学有时变成了“举例”教学。“举例”是为了陈述、说明或印证已讲的理论知识,而案例教学中的教学案例表现出明显的问题意识,虽然案例情境是真实的,但通过合理的编排,案例本身表现出明显的矛盾性,对问题解决的方法、途径、效果等可以广泛深入地加以讨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正是公共管理教学案例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融入案例教学的基本条件[11]。 

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实现不同的教学目标,都应当选用不同类型的教学案例,这对案例的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近些年来,各高校非常重视案例库的建设,案例教材、案例汇编等出版数量持续增多。但从目前情况看,本土化案例数量仍显不足。由于国情、制度等不同,引进的西方公共管理案例与我国公共管理实践很难紧密关联。案例质量也参差不齐,高水平的案例编写与开发队伍缺乏。相当多的案例选材不准,案例应具有的典型性、时代性、冲突性不够,问题意识不强,启发性引导性不高。 

2. 教师自身因素。研究性教學指向新型师生关系的形成,这是推进研究性教学工作的关键。教师应转变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角色,要从一个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探索知识和发现知识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2]。 

案例教学要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内驱力,就必须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特点出发,建构起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案例情境的教学过程。这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首先是筛选与编撰教学案例的能力。选择教学案例,应考虑质和量两个方面,包括与教学目标和能力标准的关联度、案例的大小与复杂程度、与学生知识背景的匹配度、时间安排等等。除了现成的可用案例外,教师也可结合自己的科研,开展公共管理实践调查,以第一手材料为基础,自己编撰案例。编写一个合适的案例本身就是一个研究的过程,需要认真思考案例主题、谋篇布局、问题设计,也要同时编写教学手册,构思整个教学过程,细化每个教学环节。当然不需要每个任课老师都有较高的案例编撰能力,现在不少学校成立了专门的案例研究与编撰机构,由专业人员开发案例,供教学使用,案例编撰也逐步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其次是驾驭教学过程的能力。虽然研究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转变角色,但教师仍是对整个案例教学进行整体设计并对课堂节奏加以控制的主体。“教什么”很重要,“如何去教”更为重要。案例教学是一个教学互动的过程,互动效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合理而巧妙的教学设计。有时教师开展案例教学时只注重教学任务的完成,而很少留出教学生成的空间;很少注意到学生的反馈,而没有根据课堂讨论情况和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内容和方法。这说明教师对教学现场的把控能力有待提升,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学机智,随时调整教学思路。 

3. 学生自身因素。案例教学成效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的积极参与和研究性学习。一个真实的、紧密结合实践问题的、具有较强启发性、争议性的案例,能较好地引导学生进入案例情境,激发学生的探讨兴趣。学生积极参与探究与研讨,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这是研究性教学取得实效的有效途径。 

教学案例应尽可能基于学生经验,贴近学生实际。但学生的知识背景、社会经验等差异较大,对于案例的理解各有不同。这就需要将研究性教学模式嵌入到案例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使用合适的公共管理理论工具和恰当的分析框架去研讨问题,才能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教育目标。 

4. 时间与空间因素。案例教学是在一定时空中进行的。在公共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安排要有合理的次数,不能一味强调案例教学的课时数量。案例教学过程耗时较长,而总课时又有限,如何妥善安排,充分保证理论教学和案例教学之间的相互支持,需要认真思考与设计。

     开展案例教学,空间因素也很重要。学生分组讨论需要一定数量的教室,桌椅最好是能移动的。有些案例教学需要布置一定的教学场景,这对教室的空间布局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三、推进案例教学在研究性教学改革中应用需关注的重点 

1. 注重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研究性教学改革中应用案例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研究性教学的目标。但案例教学需要事先做大量准备工作,包括案例的挑选、教学过程的设计、讨论问题的提炼、教学场景等。案例教学实施过程花费的时间也较多,付出的精力也多。案例教学也面临着理论的系统性不够等方面的质疑。案例教学拓展到课后,也增大了教师的工作量和教学的复杂性。很有可能,案例教學费时费力却很难取得良好效果。这些方面都使得案例教学在具体应用中遇到了一些困难,引发了不少争议。这就需要更新教育教学理念,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主动积极地应用案例教学,持之以恒地推进研究性教学改革。 

2. 注重提升教师案例编写与教学设计水平。无论是案例选择与编写,还是案例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教师都是关键因素。一个好的案例,在谋篇布局、起承转合、逻辑构架等方面都很有讲究,这需要教师有挑选或编写合适案例的能力与技巧。这种能力需要较长时间的锻炼实践才能形成,也需要持续不断地加强案例编写与教学能力方面的培训与交流。案例教学重在互动,难也在互动。案例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驾驭课堂、掌握讨论节奏的能力。教师不仅要对案例教学过程各环节各阶段事先进行认真思考和设计,还要对案例讨论中可能出现的走向准备好不同的预案。因此,教师既要当好“行动者”,又要当好“研究者”[11],不断增强管理实务经验,并对实践观察的现象进行深刻思考与分析。 

3. 注重案例教学效果的评价。案例教学完成后,应对案例教学效果进行评估。研究性教学改革中应用案例教学究竟好不好,应该最终由学生说了算。应贯穿学生学习效果导向的评估原则,着重分析案例对培养目标达成、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学生分析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其他方面素质(如合作精神、沟通技巧等)等的影响效果。根据评估的结果,对案例教学质量实施持续改进。 

高校教学方法改革永远“在路上”,案例教学在研究性教学中应用的规律也需要不断地在实践中去深入认识。以案例教学为切入点,推动研究性教学改革,是值得我们积极探索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范守信.我国高校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11(8):27-30. 

[2]夏锦文,程晓樵.研究性教学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要求[J].中国大学教学,2009(12):25-28. 

[3]高辉,郭文善,严长杰,等.农学专业研究性教学改革的发展现状与对策[J].安徽农学通讯,2014(22):141-143. 

[4]王海兵.研究性学习和案例教学的耦合及应用[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117-121. 

[5]伍红林.从《博耶报告三年回顾》看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研究性教学[J].高等工程教育,2005(1):79-82. 

[6]宁骚.公共管理类学科的案例研究、案例教学与案例写作[J].新视野,2006(1):34-36. 

[7]刘伟.以“问题”为着眼点积极推行研究性教学[J].中国高等教育,2010(1):48-49.

[8]张丽华.管理案例教学法[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17. 

[9]王浦劬.试论公共管理案例的基本特点[J].中国行政管理,2001(7):15-16. 

时间管理教案篇8

关键词:案例教学;管理学原理;教学效果

作者简介:郭萍(1976-),女,江西赣州人,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广东 广州 510640)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2-0115-02

一、“管理学原理”引入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工商管理类专业是应用性与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之一。该专业大学生不仅仅需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更需要培养实践应用能力。“管理学原理”是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其设置目的在于让学生系统了解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为后续的各专业管理课程的学习提供坚实的认识论与方法论基础。从授课内容来说,这些原理性的知识来源于对以往管理实践的高度概括,所以,课程呈现出典型的理论性与抽象性特征。另一方面,其课程设置目的决定了授课对象一般都是本科低年级学生,他们刚进入大学,缺乏组织管理实践,无法体会理论产生的具体背景,以及在实际场合的具体应用。这两方面的特征使得管理学原理的讲授常常陷入困境,如何让尚未“入门”的学生对理论有较深刻的理解并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成为授课教师迫切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显然,传统的“填鸭式”理论教学乏味无趣,课堂气氛沉闷,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与课程教学目的不符。更重要的是,不能从源头开始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与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严重背离。针对这种实际情况,把案例教学融入“管理学原理”的教学过程中就成为必经之路。

案例教学从20世纪80年代在企业管理教学中开始使用,经过30年的发展,逐渐被人所熟悉,也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归纳起来,其优点体现在:

一是以案说理,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总结,然后再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从而阐明某个管理学的基本原理。这使管理学中比较抽象的理论变得浅显易懂,起到了释疑解惑的作用。

二是案例教学能活跃课堂气氛,避免抽象理论的讲授给学生带来的枯燥乏味感和消极厌倦情绪,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管理学的兴趣与学习积极性。

三是典型案例的教学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本科低年级学生对真实的企业环境比较陌生,而在选择案例的时候,教师们往往是将世界上知名企业作为典型案例,借此学生可以在课堂上了解许多企业的真实信息。在加深对管理理论理解的同时,也能有效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四是案例教学可以增进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

二、案例教学在“管理学原理”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案例教学对学生的能力以及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要求比较高,在大学本科工商管理的教学应用中存在一定的问题。根据近期对工商管理类专业已毕业学生和在校生的问卷调查,其不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案例教学占用了过多的课堂时间,不利于学生对管理学理论体系的系统掌握

一般来说,案例教学方法的实施要求学生对教师提供的案例资料进行事先阅读与分析,为了准确诊断企业管理中的问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法,学生在收集、整理资料的环节上还要花费大量时间,在此基础上,通过课堂上的分组讨论来阐述自己的观点。而且,教学案例多是涉及企业管理某个侧面的情况,难以全面展现管理学原理的各个知识点并有效构建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所以,要想完整系统地讲授主要原理、概念,又要通过案例教学深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实践运用,在某种程度上受到课时的客观限制。

2.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案例多是蜻蜓点水,难以满足学生对案例深刻透彻理解的高层次需求

在问卷调查中,有部分学生提出相关建议:希望教学中涉及到的案例不要浅尝辄止,要对企业进行全面剖析。实际上,要达到真正提高应用分析能力,确实需要对案例企业所处的具体情境进行详细描述和更深层次的剖析,否则容易使学生陷入对问题表面化的想象之中。对于刚进大学的新生而言,他们实践经验不足,知识储备也不够,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学生十分重视,但由于能力有限难以形成良好的课堂讨论,最终导致讨论无果。

3.案例教学就是听故事、看视频,对于提升学生应用能力的实际帮助非常有限

由于案例教学本身独特的活动方式常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所以在实施案例的初期,容易使学生产生一种新颖感,获得愉悦的情绪体验,从而达到较理想的教学效果。但是随着案例教学的持续进行,教师不断要求学生研读案例和教材,进行紧张的思维,参与集体的交流,所以对学生又会产生一种外在的压力,诱发部分学生对案例教学的厌倦心理。加上长期以来,学生已形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依赖心理,所以,对于教师课堂上要求大家去做了解的企业案例,只有小部分学生会在课后认真查阅资料收集信息,大部分学生则是偶尔查阅资料,并不会全身心投入到案例当中。于是,案例教学只能演变成教师讲案例,学生听故事,听说之后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还是没法提高。

三、对“管理学原理”中案例教学的反思

学生们提出的意见反映出,部分教师在实施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没有真正把握案例教学的内涵、分类及各自的适用条件。众所周知,我们现在谈的“案例教学法”是从美国哈佛商学院引入的。他们所使用的案例(case),是指运用语言和各种视听手段描述特定管理情景,以便学生能够站在当事人的角度,对相关管理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1]从1910年担任哈佛商学院院长的克普兰博士建议使用以来,到20世纪70年代,案例教学成为哈佛商学院教学的主流方式,超过教学总时数的80%。如今,哈佛商学院已是美国最大、最富、最有名望也最有权威的管理学校,这与它杰出的教学方法与辉煌的教育成就分不开。但是,就在案例教学方法逐渐推广的今天,很多人都忽略了哈佛案例教学实施的对象并非本科生,而是两年制的专业硕士研究生(MBA)、四年制的博士研究生(DBA)和各行业的在职经理培训。这就说明,哈佛式案例教学并非完全适用于本科低年级的“管理学原理”课程,拿来用的过程中必须对此进行适应性调整。

资料来源:笔者通过文献整理而成。

为了更好地提高案例在“管理学原理”教学中的使用效率,不妨将在教学中使用的案例分为三种类型(见表1),它们分别是:知识点案例、德鲁克式案例和哈佛式案例。知识点案例通常是通过精选的具有根本的、基础的、本质的教学范例。其教学意义在于解决庞大的、单纯追求百科全书式的理论知识传授问题,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由于它是对某些代表性案例的整合结果,或者是对于同一范畴里多个情境之普遍性的诠释,所以,知识点案例的集成度较高,更为适用于技能与知识的建构。[2]与知识点案例相比,后面两种类型的案例更多的是源自对于某个复杂情境的真实记录。其教学意义在于,结合教材中的理论,以案例为基本材料,将学习者引入管理实践的特殊情境中,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平等对话和积极研究等形式,提高学习者面对复杂管理情境的决策能力和行动能力。但德鲁克式案例的篇幅比哈佛案例短,撷取的是企业的全貌或缩影或某个侧面的情况,可以防止学生陷入繁杂的数据资料之中而不知所措,从而能够更快地抓住问题的实质。[3]不过,它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推理与解决问题的综合性思维。有所不同的是,哈佛式案例注重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原始资料作为分析的基础,这使得案例分析成为一项异常艰苦的工作。这些资料用于为学生提供一个企业实际经营状况的全貌,有助于培养和锻炼学生从复杂的背景资料和纷乱的信息中抓住主要矛盾、把握关键要素,从而有效地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不足之处在于要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

综上所述,如果授课时不能合理地安排与应用上述三种不同类型的案例教学,不可避免地就会产生以上学生所反映出来的问题。比如,教师如果以哈佛式案例作为主导,很可能由于占用时间太多,无法达到学生系统掌握管理学理论体系的根本目的。而如果较多采用知识点的案例,那么,教学模式仍然是教师讲、学生听,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也就成为一句空话。

四、“管理学原理”中案例教学的改进建议

根据“管理学原理”的课程性质以及授课对象本身的特点,建议知识点案例、德鲁克式案例与哈佛式案例的比例控制在5:4:1比较适宜。理由如下:首先,要善于指导学生利用知识点案例来加强管理学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吸收。但是知识点案例相互之间缺乏连贯性和系统性,而且着重于叙述说明,忽略提供背景材料,管理情境不详细具体,学生难以进入各种角色状态进行研讨、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提高。因此,知识点案例配置在50%左右为好。德鲁克式案例与哈佛式案例的应用可以达到知识点举例所不能达到的目的。其中,哈佛式案例对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分析的能力以及收集资料的要求较高,相应的工作量也比较大,这可能会受到本科低年级学生能力的限制。但考虑到它是最可能让学生全面体验案例企业情境的案例,可以避免学生轻易对案例做出表面化的分析。所以,对于本科低年级学生是具有挑战性的目标,如果教师能选用时效性非常强的本土案例并且给予精心引导的话也是可以完成的。建议哈佛式案例在案例教学中的比例占10%为宜,而且教师可以在课程开始的时候把综合性案例材料发给学生,要求他们去准备,然后在课程快结束时专门拿出几节课来进行专门讨论。而德鲁克式案例的综合性介于知识点案例与哈佛案例之间,对学生的参与度有比较好的促进作用。而且篇幅适中,不像哈佛案例所需的时间那样多,所以,德鲁克案例占40%比较适宜,教师们可以在管理学原理每篇的内容结束后围绕相关的模块知识选用德鲁克式案例进行分析讨论。

参考文献:

[1]逸鹏.以案例教学为主线的哈佛MBA教学法[J].印刷杂志,2002,(9).

时间管理教案篇9

关键词:精细化管理;中小学;教育管理

G637.5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新型的管理手段,对于提高管理效益,促进我国中小学教育事业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中小学中,教学工作是重点工作,因此做好对教学工作的管理就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点。在实际的教学管理过程中,应该加强精细化管理,以常规管理为基础将常规管理引向深入的管理模式,将事情做细、做精,全面提升管理效率。

一、中小学精细化管理的内涵和特点

1.中小学精细化管理的内涵

在实际的教育管理中,应该明确管理目标,将管理责任进行细分,对于教学环节和教育工作的每一个过程和步骤都应该提高重视,认真对待,保证每一个岗位的员工都能够做好本职工作。将精细化管理引入到教育管理过程中,最核心的要求就是实现管理过程的精细化,坚持精益求精的原则,不断完善教学活动,对于每一项教学活动都应该明确工作重点和工作目标,同时明确岗位职责。精细化管理还要求管理过程的细化,就是将教育工作的内容和环节进行细化,对于每个细小的环节都应该高效管理。同时还应该将系统化规则进行细分,管理流程细化,根据规章制度实施管理[1]。

2.中小学精细化管理的特点

(1)流程化:在中小学教育管理中进行精细化管理,要求管理过程流程化,流程化管理是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方式。在实际的精细化管理过程中,应该将教育的工作事项和任务根据一定的规律分为不同的、相互之间具有联系的流程,不断进行简化和整合、优化,最终形成有序的工作流程。在精细化管理中一定要贯彻流程化的管理理念,加强学校不通部门之间的联系和交叉管理,同时对学校的教育工作进行分配和监控,加强不同岗位之间的联系,实现无缝管理。

(2)系统化:精细化管理具有系统化的特点,只有满足系统化的管理才是精细化的管理。在进行系统化管理时,学校首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对各项工作进行统筹规划,将工作流程不断细分,同时结合实际的教学元素,加强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沟通,优化配置岗位,将单元和元素之间联系起来,细致做事。另外,还应该摒弃传统粗放、低效的管理理念,采用系统思维来解决问题,对问题进行分析时,应该从长远角度分析,不能只注重目前的短期效益,还应该从学校以及学生的长远发展来看。落到到实际的教学管理中,就是不能只关注学生在考试中取得的分数进行教学教育,还应该结合学生的长远发展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综合能力。

二、精细化管理在中小学教育管理中的应用

1.构建工作流程化的教学管理机制

在中小学教学管理中采用精细化的管理手段,学校方面应该构建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机制。在实现精细化管理过程中,要求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魅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管理学生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尊重学生,促进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发展,培养学生和教师之间的相互尊重。精细化管理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流程化,因此学校方面还应该制定流程化的教学管理机制,不断建立和完善教学流程和工作流程,在日常的管理中,应该在固定的时间对固定的对象进行管理,对于事物和事情的处理也应该采用稳定的处理手段。所以,一定要制定一个完善的工作流程,将管理过程中的任务、内容以及手段等细化和流程,才能保证日常教学工作的顺利实施[2]。为了完善各项教学管理的内容,还应该明确不同岗位教师的职责,对于每一个教师都要制定教学工作目标,并规定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目标,确保日常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发展,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2.做好教案准备工作

对中小学教育管理进行精细化管理,要求在教学教育过程中做到全方面的管理。教案是教师教学前的准备工作,要想实现教学管理的精细化,就要求教师一定要加强教案的准备工作,将教案准备当成重点工作来完成,只有做好教案准备工作,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在传统的教学管理中,教师采用粗放时的教案准备工作方式,只是从教案的篇幅和格式等对教师做出要求,缺乏实效性,没有结合教学大纲、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做好备课,一些教师甚至对教案的准备非常随意,不写教案直接上课,往往只是根据自己以往的教学经验进行教学,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到了期末集中写教案,没有发挥教案的实际作用。而采用精细化管理方式,要求教师做好教案准备工作,关注教案准备的每一个环节,将教案不断细化。采用精细化的管理模式,要求教师在教案准备过程中,应该包括显性教案和隐形教案,其中显性教案主要包括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作业布置、集体备课改进预案,形成个性化的预案。隐形教案的内容包括学生的情感教育、人格教育、爱心、激情等教育,此外,还应该注重教育理念,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同时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肢体语言。隐形教案的形成需要教师长期的理论学习和经验累积。只有完善这些方面,才能实现对教案准备的精细化管理[3]。

3.教学过程中的精细化管理

教学工作是中小学的重点工作,因此应该将精细化管理贯穿在教学过程中。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强调教学目标的多样化和层次性,从而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教学目标是在整个教学环节需要达到的目标,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目标单一化,限制了教学活动开展的多样化,最终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而对教学过程进行精细化管理,就要强调教学目标的层次性。对于开展的教学活动,也应该注重质和量的统一,让学生通过常规训练不断提升自己,掌握知识。教师开展的教学活动应该具有趣味性、实效性、目标性、创新性和层次性的特点。

三、结语

精细化管理是在管理过程中明确管理责任和管理目标,并将小事做细,细事做精,从而全面提升管理质量和管理水平。在中小学的教育管理中采用精细化的管理水平,强调应该以人为本进行管理,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学的全过程实施精细化管理,在教学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都采用精细化管理的理念和手段,从而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于勃. 精细化管理在中小学教育管理中的应用[J]. 才智, 2016,17(22):114-115.

时间管理教案篇10

关键词:管理学 案例教学 模式

一、案例教学与管理学的关系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采用启发式教学的学习过程,其主要要求教师依照教学目标,将案例作为基本的教学素材,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在对案例相关内容的分析基础上,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管理学是管理学科中的基础性学科。作为其他经济管理类课程的基础,管理学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独立的现代管理理念。因此,管理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课本上的基础理论知识,而且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而案例教学法刚好可以为学生在课堂上创设一种仿真环境,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践中遇到的管理问题。由此可见,案例教学模式与管理学基础教学之间存在密切相关的联系,两者有效结合,可以进一步提高管理学的教学成效。

二、管理学基础教学中案例教学模式的作用

案例教学模式在管理学基础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首先,案例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案例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法相比较,其最大的优势在于进一步开阔了学生视野,拓宽了学生思维空间。相比传统教学模式过分强调教师主导作用,在案例教学中,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得到了更好的发挥。学生可以借助于自己的能力,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自己的创新性思维。其次,案例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并针对相关问题,让学生自己查阅相关书籍资料,以开阔学生视野。这样通过积极的课堂参与,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最后,在案例教学模式中,由于结合了相关的具体实践,更利于学生学以致用。过去的管理学基础教学只是局限于课本教材,过分重视理论教学,而案例教学模式则在理论与实际之间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学生对管理学基础的学习也不再仅仅局限于理论知识的学习,而是结合相关的具体实践,更有利于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后更好地应对管理中出现的相关问题。

案例教学模式对促进管理基础教学具有重要作用。为此,在案例教学法应用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问题。其一,在课堂上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此,教师应该做好充分的备课工作,对学生课堂上的行为进行积极的引导。其二,掌握课堂节奏,控制案例教学时间。虽然案例教学法对促进管理学基础教学具有重要作用,但是,案例教学法在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中所占的时间不宜过多。在确保学生充分动脑思考的情况下,教师应合理控制案例教学的时间。其三,教师应该做好案例教学的充分准备工作,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素质,并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向学生开展高效的课堂教学。

三、管理学基础教学中案例教学模式的具体应用

案例教学法在管理基础学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三个基本的环节。首先,在案例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必须注意选择合适的教学案例,并对其进行合理的编写。这一阶段是整个案例教学的基础环节。为此,教师应该针对课堂教学内容,从多方面搜集相关的资料,仔细筛选,选择与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内容有密切联系的案例。如果相关的案例较为难找,教师也可以将自己生活中或者网上一些事件进行相应的整合,自己编写案例,以不断提高案例教学的实效。

其次,管理学基础教学中教学案例的课堂分析环节,是管理学案例教学的重点。为此,教师应该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案例教学的针对性,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环境,让学生在一定的教学环境中发表自己的意见,并通过同学之间的相互讨论,得出自己的结论。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尤其要注意控制好学生的学习时间,并进行积极的引导,避免讨论时间过长而影响整体的课堂讲课节奏。

最后,总结教学案例。这一阶段是教师在课堂分析和讨论结束之后进行的。对此,教师必须针对整个课堂讨论进行最终的点评,指出学生讨论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学生的思维过程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以帮助学生不断掌握管理学知识。

四、结语

案例教学模式是现阶段课堂教学中的新兴教学模式,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为此,在管理学基础教学中,高校教师应积极采用案例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坚持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不断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和主动,另一方面要借助于实际案例,为学生提供真实的管理问题,提高学生在以后工作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达到不断提高学生管理综合素质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王春林.案例教学法在成人法学教学中的运用[J].继续教育研究,2011(5).

[2]刘刚.管理学科案例教学的准备与组织工作[J].中国高教研究,2010(5).

[3]郭忠兴.案例教学过程优化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