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结构要素在电视剧的功能浅析

时间:2022-11-19 03:53:41

时间结构要素在电视剧的功能浅析

摘要:《天涯热土》叙述了三代人的故事,它之所以依然是一部电视剧而不是三部,本质上就是时间的黏合作用,是时间的存在,让整部电视剧构筑成一个不断发展的与橡胶始终相联的故事。时间作为叙事结构的基本要素之一,它在叙事中的功能首先就体现在使故事成为一个故事,即时间具有一种黏合故事的作用。

关键词:时间叙事;《天涯热土》;结构;主旋律

电视剧《天涯热土》以海南橡胶发展史作为切入点,讲述了从海南的解放、垦殖场的建立到改革开放的农垦试点,到自贸港成立的3个历史阶段的进程,呈现了海南解放70年来数代海南建设者接续奋斗的精神传承。全剧塑造了几个家庭三代人在海南生根、发展的故事。作为该剧责编,笔者试图解析和探讨“时间”这一要素在该剧的三段式结构中所起的功能作用与艺术呈现之间的关系。

一、叙事的结构要求

纳博科夫在《文学讲稿》中有言,“风格和结构才是一本小说的精华。”风格鲜明、结构独特的影视作品,往往更容易被观众喜爱。把风格和结构作为切入口,也成为研究和分析一部电视剧集时通常采用的方式。在中国的影视创作者熟悉的影视创作理论著作《故事》中,结构被定义为“对人物生活故事中一系列事件的选择,这种选择将事件组合成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序列,以激发特定而具体的情感,并表达一种特定而具体的人生观”。①这个定义,实际上将结构理解为叙述事件的某种策略,而麦基在《故事》中所阐述的叙事策略,本质上并没有脱离“故事形态学”或“普罗普公式”的范畴,注重的是叙事的范式。关于人物在叙事中的地位,可以参考黄永玉的一个说法,“人是跟着事儿出来的,没有人,就没有事儿”。虽然黄永玉并不是在很严谨学术讨论的情况下说出这句话,但是他对人物与事件的这种说法,依然不失为一种普遍认识的脚注。对于影视剧集而言,人物固然是非常重要的要素,但是时间、地点作为结构故事的功能要素的作用,依然需要引起充分的重视。在《天涯热土》中,作为跨越70年的时间叙述,很难在一部36集的剧目中面面俱到,必须要有所节选。而如何节选,才能完整展现70年的跨度,创作者为此绞尽脑汁。经过多次论证,最终该剧用它独特的三段式结构,挑选了垦殖场建立、改革开放试点和自贸港成立这三个阶段,用三代人不间断的农垦故事结构了全剧。

二、时间叙事与时间作为结构要素

法国叙事学家热拉尔•热奈特将“时间”理解为“表现故事时间和话语时间的关系”,其观点来自托多罗夫,并且将托多罗夫对“时间畸变”即“打乱事件年代顺序的现象,和构成故事的各条情节线索之间的连贯、交替、‘嵌入’的关系”②作为对“时间”的阐释一并接受下来。这里所谓的“时间畸变”,衍生出的就是我们通常所谓的顺叙、倒叙、插叙以及影视剧分屏处理时出现的同时叙述。应该说,热奈特或者托多罗夫,甚至整个形式主义批评学派,几乎已经穷尽了时间叙事中的所有可能,对叙事学的研究功莫大焉,然而这种表述却只是在叙事中看时间,而不是从时间来看叙事,即没有将时间从叙事中的处理提前到叙事前处理,视为创作者的“先验判断”。即便是从经验的角度,创作者通常都是借用包括时间在内的结构要素来先期思考如何去叙事,而不是摸着石头过河,边叙事边随着叙事的正常进行来处理包括时间在内的问题。“如果制作一个(电影)剧本需要花五十天,那么有些人需要在结构的工作上花掉三分之二,差不多三十天以上的时间。”③日本剧作家野田高梧在《剧本结构论》中的这段话,足以提醒我们,创作者最终呈现给观众的作品,一定是经过其理性的选择,也就是说,对“时间”的理解会先于叙事,而不是相反—正因为剧本创作是理性选择的结果,对影视作品的研究和分析才得以成立。在电视剧《天涯热土》中,创作者试图讲述海南自解放至今跨度达70年的发展故事,并最终采取了“阶段性叙事”的方式,这是经过考量的叙事策略。在这部剧的每一个叙事阶段中,观众都可以看到热奈特所谓时间叙事:创作者基本采用的是顺序的方式,没有在时间叙事上做太多的尝试,但是在第一阶段中,由于讲述的是军转干部林汉杰带领一帮转业军人、南下大学生、华侨、民工为完成国家的橡胶战略在海南开辟农场种植橡胶的故事,而橡胶的成熟需要七八年的时间,一部电视剧很难依照物理时间来讲七八年的事,因此在这段故事内部,很自然地出现了时间的跳跃,创作者通过道具和环境变化等多种方式来做这种时间跳跃的提示。比如女主角沈丹宁的怀孕以及后面几位主角的出生。第二阶段中则出现了插叙和倒叙的处理。在这段故事中,男主角陈继胜与徐冰清的感情纠葛始终作为一个悬念出现,顺着故事的发展,创作者在插叙中回忆了两个人此前的误会如何形成,从而解开了谜底。第三阶段处理的时间本身跨度不是很长,基本围绕海南建立自贸岛的政策公布前后,设置了一个围绕自贸岛政策产生的林思远等人保护国有资产的商战故事,采用的是顺序的方式。单纯地看每一个阶段,时间似乎都是在自然地流逝,然而把三个阶段合起来看,采取这种时间截取的方式,构成了《天涯热土》的整体结构,即虽然从外观上故事被分割成了三个阶段,但是每个阶段实际上都隶属于“七十年”这样一个概念,因此实际上仍然在一个未曾断裂的故事线中进行。由于人类自身处在时间的自然流逝状态,时间对人类而言构成存在论意义上的先在,即人是在时间中,而不是时间在人中,因此在叙述人的故事的时候,时间往往成为一种容易被忽视的自然状态,也使得诸如热奈特这样的叙事学家都更偏重时间叙事,而不是时间作为结构要素的功能性。而在“故事形态学”或“普罗普公式”这样的形式主义美学中,时间更是无关紧要。《天涯热土》截取时间段落,以大幅度跳跃的方式,产生出明显的“阶段性叙事”的断裂感,恰恰以一种突兀的方式,使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时间叙事与时间作为结构要素是存在本质区别的。

三、时间作为结构要素功能的体现

时间是作为叙事结构的基本要素之一,它在叙事中的功能首先就体现在使故事成为一个故事,即时间具有一种黏合故事的作用。这一点在《天涯热土》中体现得比较明显。《天涯热土》叙述了三代人的故事,它之所以依然是一部电视剧而不是三部,本质上就是时间的黏合作用,是时间的存在,让整部电视剧构筑成一个不断发展的与橡胶始终相连的故事。有论者已经注意到创作者采用了三代人的代际关系来使故事具备一定的连贯性,但是这种连贯性更像是为了照顾观赏,并且创作者并没有严格采用下一阶段故事的男女主角是上一代男女主角的直系子女这种对应关系,比如第二阶段故事的男主角陈继胜虽然是第一阶段女主角沈丹宁的养子,但是实际上是第一阶段男配角陈胜利的儿子,而第二阶段的女主角徐冰清则属于第一阶段中并不重要的角色人物徐凯夫的女儿,第三阶段的故事主角则又回到林汉杰的孙女林思远与陈胜利的孙女陈俊文身上。并且,虽然整部剧的故事始终围绕橡胶,但是却并不是同一件事,而是一个随时代变化而变化的主题。因此,人物的血脉延续显然不具备将三个阶段粘合成为一个故事的能力,起作用的依然是时间的自然流逝在观众心中留下的印记。在基本的黏合作用之外,时间在这部剧中起到“立主脑”的作用,即时间具有将意义呈现出来的功能。麦基在谈到结构的时候,认为结构具有“激发特定而具体的情感,并表达一种特定而具体的人生观”的作用。如果把他所谓的情感与人生观理解为意义或者思想主题,就可以发现在麦基那里,意义或思想主题是被激发出来的,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没有起到引导故事的作用。这是与我们中国传统戏曲创作有着根本区别的一种创作观念。中国传统戏曲创作,以李渔的《闲情偶寄》为典范,强调“立主脑”,“主脑非他,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④李渔特别强调,这是古人作文的基本规则,也就是说,戏曲的创作也要遵循这个规律。李渔所谓“立主脑”,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主题要明确,对于中国的影视剧创作,尤其是主旋律影视剧的创作而言,这应该是一条需要时刻牢记的准则。诚如高满堂所言,在“有意义”与“有意思”的辩证关系中,“有意思”固然重要,但它最终要实现的,其实是“有意义”,这是主旋律电视剧必须坚守的准则,也是中国电视剧与国外电视剧的一个根本区别。《天涯热土》的创作者采取“阶段性叙事”方式,从根本上可能受制于“跨度七十年”这一宏伟的叙事目标与电视剧的篇幅长度限制之间的矛盾关系,但是“时间”这一功能要素却帮助创作者弥合了这种矛盾,并突显出了创作者的创作意图。一部追求历史叙事的作品要打动人,除了精彩新奇的故事和新颖的人物之外,即外在的“有意思”外,历史感也是重要因素,甚至可以说,深沉的历史感是一部电视剧最内在的“有意思”的一面。这是优秀的国产电视剧为中国的电视剧创作铸就的优良传统。而历史感唯有在时间中才能产生。《天涯热土》跨度70年的沧桑巨变,无疑是能有效地给观众带来历史感触的。虽然这种感触应该视为“主脑”作用的延伸,不能单独视为时间作为结构要素带来的功能,但是我们依然不能忽视它在创作上的作用。

四、结语

采用段落式叙事并不是《天涯热土》的独创,多年前毛卫宁导演的《十送红军》就曾使用过这种方式。《天涯热土》作为一部主旋律电视剧,大胆地采用了这种方式,并且通过对时间这一结构要素的充分利用,为如何化解阶段性叙事在阶段故事的独立性与整体性之间可能出现的矛盾,提供了某种参考。当然,这并不是说《天涯热土》在这方面已经成为典范,正如评论家马勇所言,“《天涯热土》尝试着用断代式的角色体系设计,通过阶段性故事,来结构具有连续性的历史过程,这就造成三个部分之间人物与事件均呈‘失联’的结果。为了弥合上下文、左右人之间的黏性而使用的情感戏,也因彼此之间感情的‘基础不牢’、前情无着”,⑤可见,该剧在创作上依然存在独立性与整体性之间左右摇摆的情况。但是这种问题应该归于创作者对时间作为结构要素的把握还不够熟练,没有充分挖掘时间的功能作用,并不能认为是时间这一结构要素不重要。

作者:张小弛 单位:中央广播电视总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