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教案十篇

时间:2023-03-17 04:10:57

科技教案

科技教案篇1

一、总体目标

小学科技教育:基于学校,整合社区、家庭等多方面课程资源,以科技教育为抓手,以培养和训练小学生初步的科技意识、科技知识,养成基本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培植科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体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一种全面提高小学生科技能力的基础教育活动,为培养新世纪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科技基础。

二、优化小学科技教育

学科的课堂教学要求做到四个优化:

(1)观念的优化。

A、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明确“本体”类学科不单单是科技知识的教育,还包括科学方法、态度、精神等的教育。明确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只有在普及的基础上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科技素质。

B、要跳出重知识轻能力、重书本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的框架,强化学生的动手实践。

C、加强学生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确立师生平等的关系。

(2)内容的优化。不能只信奉教科书,要适时有机地补充最新的科技成果与发展状况,以丰富科技类学生的内容。

(3)过程的优化。

A、教学过程要注重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和本领。要广泛应用各种现代化手段,增加科技信息量,让学生掌握捕获信息的方法和本领。

B、要注重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参与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习过程变为“参与――操作――感悟――内化――创新”的过程。

(4)评价的优化。

要注重评价学生的积极性的发挥、兴趣的激发、技能的训练、创新意识的培养、科学的态度等因素。教学评价应贯穿教学全过程。

三、形成小学科技教育学科渗透。

实施科技教育的渠道很多,但课堂教学是实施小学科技教育的主渠道。我们将在现行的各类学科的教学中进行全面的挖掘、开发,并把挖掘、开发出来的科技因素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进行有机的渗透。在各科教学中都要增加科技含量,加大科技素质培养的力度,由此形成较为完整的实施小学科技教育的学科体系。

通过学科渗透,丰富小学生的学科知识,激发小学生的探索热情,培养小学生严谨的思维方法。

四、组建小学科技教育课外兴趣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组员:

领导小组负责对学生进行科技辅导、培训,并组织好学生参加相关的各级各类竞赛活动。

五、创设小学科技教育校园文化环境。

小学科技教育环境是小学中一种特殊的教育环境,是小学科技教育所必须的各种条件的综合,是按照小学科技教育培养人、造就人的特殊需要而创设的。合理设计、精心布局,使校园文化环境在学校科技教育的舆论导向、氛围烘托和寓教于景方面发挥作用。

另外,还要创设民主、和谐的人际环境,以调动学校群体实施科技教育的积极性。

六、发挥小学科技教育空间、家庭的功能。

小学科技教育必须依托社会,实行开放办学,让学生更多地走出校门,更多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更多地为学生提供活动空间和条件。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教室。因此,我们既要联系社区,又要联系家庭,以形成小学科技教育的合力。

七、组织保障

(1)成立科技教育领导小组。为切实加强对科技教育的领导,学校将成立科技教育领导小组,负责制定科技教育的计划和发展规划,宏观调控全校科技活动的开展,使学校开展好科技教育活动得到组织保证。

(2)成立科技教育工作小组。以科技辅导教师为主体,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活动,踏实而又创造性地作好辅导工作,使科技教育的普及和提高得到机制保障。

科技教案篇2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纪委第三次会议精神,组织党员干部围绕"群众观、权力观、政绩观"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题政治理论学习,使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在树立正确的"三观"方面得到有效提升,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促进我市科技事业发展,实现娄底经济后发赶超,全面建设小康娄底的战略目标而努力奋斗。

二、目的要求

通过学习教育,使全局广大干部职工牢固树立"三观":

一是树立正确的群众观。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科技方针政策,用好用足用活各级各类优惠政策,为全市科技事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同时切实改善服务质量,提高办事效率,积极做好科技项目的指导和服务,为科技工作者营造好良好的工作氛围。

二是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就是正确对待和运用手中的权力。树立"领导就是服务"的理念,要以民为本,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用人民赋予的权力服务于人民、造福于人民。绝不、追名逐利,坚决杜绝"索拿卡要"及其他任何形式的不正之风。要清清白白做官,堂堂正正做人。

三是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就是一切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办实事、务实效、求实绩,不图虚名,不做虚功,不提脱离实际的高指标,不喊哗众取宠的口号,不搞劳民伤财的假政绩。真正把服务科技工作、科技人员、促进科技事业发展当作自身工作的第一要务,始终服务和服从于经济大局,努力使科技工作成为经济发展的强大支撑,为实现娄底经济的后发赶超做出新贡献。

三、具体步骤

教育活动从7月8日开始到10月份结束,分四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思想动员和学习教育(7月份)

1、按市委的统一部署,在7月15日前,召开局系统全体干部职工大会,进行动员,统一思想,提高党员干部对这次教育活动的现实意义、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为学教活动的顺利推进打好基础。

2、成立教育活动的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

3、制订方案。7月中旬,按市直机关的统一安排,结合单位实际,制订本单位的实施方案,做出具体安排。

4、组织学习。7月15日至28日期间,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同志在中纪委第三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以及吴官正同志的工作报告、《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以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等参考资料。观看"两个条例"辅导讲座、《反腐倡廉、勤政为民》图片展以及,赵更效等腐败案件的电视警示片,以生动具体的形式,使广大群众党员干部受到教育,提高觉悟。集中学习不少于3天,个人自学不少于2天。

5、组织以"树三观"为主题的大讨论。讨论分两个层次进行。首先以各科室、各单位分组讨论,要求人人发言,个个谈体会,并由此推选出一名代表,参加局系统干部职工大会交流发言。要使党员干部不仅了解新"三观",更要对新"三观"的本质要求有深层次的掌握。

要求在动员和学习讨论中,严格按规定范围组织参与,坚持考勤制度,认真做好记录。

第二阶段: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教育活动(7月下旬至8月)

1、开展联组学习。参加市政协组织的专题辅导讲座,向领导机关学习;邀请兄弟单位参加"树三观、谋发展"座谈会;加强部门交流与合作,努力构筑"大科技"工作格局。

2、组织观看市纪委举办《反腐倡廉、勤政为民》专题图片展,对党员干部进行"树三观"直观形象教育。

3、组织科技法律法规的学习与知识竞赛,丰富学习内容,活跃学习气氛,进一步强化法律意识,规范行政行为。

4、进行反腐倡廉警示教育。8月份组织党员干部到市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基地--娄底监狱听取反面典型的忏悔,并组织好反面典型案例剖析,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进一步促进新"三观"的牢固树立。

5、组织开展深入民营科技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及农村进行科技工作调研活动,为促进科技推动经济发展,实现娄底"后发赶超",当好市委政府的科技参谋。

第三阶段:查找问题整改(9月)

1、查找问题,反思剖析。组织党员干部围绕"树三观"主题,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认真查找班子和个人思想作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存在问题的根源,认真进行反思。要求班子成员把自我剖析材料和学习体会文章融合好。

2、召开民主生活会。按照娄组通〔20__〕18号文件要求,围绕主题,充分准备,有针对性地开好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同时,召开各支部的民主生活会,开展积极严肃认真的批评与自我批评。

3、完 善制度,落实整改。针对查找出的问题,严格对照《两个条例》以及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要求,认真分析查找本单位在教育、制度、监督方面的薄弱环节,及时整改。特别要以事前防范为重点,以民主集中制为主要内容,加强制度建设,从制度上保障"三观"在实际工作中得到落实。

第四阶段:总体提高(10月)

要认真总结,每个干部职工均要写出书面总结材料,召开一次学习体会座谈会和一次学结会议,以巩固活动成果。

四、基本要求

1、高度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开展"树三观"思想教育活动的重要意义。

2、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积极参加本次思想教育活动。

3、严格按照方案要求,保证时间,认真学习规定"科目",做好学习笔记、撰写心得体会。

4、充分发扬民主,勇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真正解决存在的实际问题。

5、以学习促工作,确保"树三观"思想教育活动取得实效。

科技教案篇3

21世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综合国力竞争实质就是劳动者素质的竞争。而国民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劳动者真正素质和能力的重要表现。而我国原有的基础教育体制明显存在部分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脱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脱离了社会实际。这样的教学往往以学校、课堂、书本为中心,难以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我校要通过积极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来克服以往课程中脱离学生自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倾向,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形成学生勇于实践的意识和善于实践的能力。同时,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培养学生活动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学会发现,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形成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实施的主要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探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

三、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

1、实施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不是以往几种课程的随意叠加,它的内容和形

式和其他课程有交叉,但价值取向和功能是相对独立的。我们在实施中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关注兴趣。基于学习者的需要、动机,兴趣和直接经验来设计、实施相关课程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有别于学科课程的一个基本标志。充分关注学习者的兴趣和直接经验,并以此为基础实现对传统学科知识结构与逻辑体系的超越,建立一个更接近学生真实学习世界的创新课程领域,是综合实践活动确立自身存在合理性的必然选择。

(2)回归生活。学校课程建设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课程设计向真实生活情景转化,是当今世界课程改革的一大趋势。综合实践活动必须最大限度地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当今学习理论表明,只有当学习发生在有意义中和有背景中,即与学习者的生活世界发生密却联系时,才是有效的。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性质客观上决定了这类课程在确定课程内容时必须真正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从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中选取那些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实践性、现实性的问题事件、现象来设计课程内容。这是综合实践活动选择课程内容时必须坚持的一条最基本的准则。

(3)立足实践。不在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授,让学生亲身参与,主动实践,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

问题的能力,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最根本特点。需要指出的是,实践的内容是丰富的,实践的方式也是多样的。实践并不仅仅意味着让学生作社会调查、参观、访问,更重要的是为学生营造实践情景,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特别是学生能够面对生活世界的各种现实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主动去探索、发现、体验、重演、交往、亲历亲为,获得解决现实问题的真实经验,从中培养实践能力。

(4)着眼创新。着眼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价值与目标最本质的体现。与学科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创新品质的形成提供了更为宽松、自由的空间。它不受学科知识体系和逻辑结构的限制,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设计方案,自己收集资料,自己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可以充分发挥出来。着眼创新的根本目的在于,要以培养今天的学生适应明天的社会生活为己任,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在积极探索、主动实际的过程中,不断有所发现,有所思考,有所创新,具备初步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具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2、实施途径

(1)信息技术教育

帮助学生发展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信息素养,即获取、传递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和素质。

(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组织引导学生接触大自然,参加实际,使书本知识在运用的过程中成为活知识,使实践能力和创造性得到培养。

(3)劳动与技术教育

增加科技含量,赋予劳动教育更多发明创造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给学生让出创造的空间。将发明创造赋予动手实践的过程,使劳动技术变得富有生命力。

3、实施步骤

(1)加强学习,更新观念

加强学习,转变教育观念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成败的关键。这不是几个担任该课程教师的事,而是全体教师的事。通过学习和研究,要从根本上转变教师的教育观、人才观和学习观,把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渗透到学校的教育教学之中。

(2)健全组织,加强领导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立是一种新生事物,必须动员全员参与,全社会参与和支持。以协调和组织顺利开展各项活动,必须健全组织,加强领导。学校设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领导小组与协作小组,制定具体工作计划,落实各年级综合实践活动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小组名单: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

综合实践活动协作小组名单:

二年级组负责人:*

成员:*

三年级负责人:*

成员:*

四年级组负责人:*

成员:*

五年级组负责人:*

成员:*

六年级组负责人:*

成员:*

(3)选好主题,落实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合作开发和实施的。教师和学生既是活动方案的开发者,又是活动方案的实施者。选题既要体现学校特色(文学)和社区实际情况(城乡结合部),又要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选取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

(4)加强联系,取得支持

综合实践活动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要探究建立社区、家长有多效参与实践活动的新机制,积极利用各种社会资源,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科技教案篇4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5-12-10

教学案例是学生在校期间较为有效的吸收理论知识的教学方法。实训基地是学生从学校到工作岗位过渡的场所,其中校企合作是实训基地中较为重要的一项,它可以有效解决学生上岗就业问题。如果说教学案例是理论,那么实训基地则是实践,二者的结合就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1.教学案例在生物技术及应用教学中的可行性

传统教学中老师处于主导地位,而学生处在被动地位,教学载体就是教科书,教学的渠道也是单一流向,教学方式就是传统枯燥的讲授式。这样的教学模式虽然训练出的学生学习知识效率高,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力培养效果都会降低。而案例教学中老师处于从属地位,学生变成指导者,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所以在教学目的、教学载体、教学方式上都大不相同。

“老三段”型传统课程,授课方式也很老套,但专业知识理论性强、内容抽象、综合性强,所以对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要求较高。而事实上专科生普遍存在基础较差、专业知识相对薄弱的特点,所以传统的教学方法会导致专科生出现对专业知识掌握不牢固、记忆不深刻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采用案例教学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被广泛应用于法学和工商管理硕士等专业教学领域中;但事实上这种教学手法也适用于工科、理科课程的教学中,这将更有利于专科生对本专业知识的吸收。

案例教学中我们可以以热点问题为案例教学的切入点。例如近几年我国热点问题转基因食品是否存在安全隐患,通过具体的案例教学使教材和生活相结合。这将更有利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课堂的兴趣,使学生更好地学习理论知识。

2.实训基地在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

实训基地是由多个实验实训室组成的,用于在校学生通过工学结合学习实践技能的场所。实训基地分为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是通过校企合作建设成的,位置在企业内部,用于在校生学习实践技能的场所。实践教学是学生从理论到实际的过渡台阶,也是检验学生理论基础知识水平的方式,有助于培养专科学生的实践技能。

3.校内实训基地

校内实训基地是集科研、生产、教学和技术推广于一体的生物技术综合研发中心,具备布局合理化、教师知识结构专业化、生产科研管理科学化、生产经营模式化和实践化等特点。教师可以在校内实训基地中授课,完成教学任务;同时也使专科生在动手操作的同时深化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而且还可以提升学生的操作能力,从而解决学生在就业时出现的“新手”问题,提升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同时校内实训基地也可以帮助学生熟悉实习或上岗以后的工作流程,以及完成相关企业对员工的基本培训,还可以以工作岗位的要求和特点,将工作任务进行合理的分解和整理,以典型的工作任务作为教学内容和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学习中逐渐与社会接轨。

4.校外实训基地

广泛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使学校和企业直接挂钩,全方位地开展校企合作,实现双赢。通过校企合作,学院为企业培养人才,进行员工培训、客户培训和人才引进,为企业提供高素质工作者,这样不仅提高了企业员工的素质,还解决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为将校企合作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可建立校企合作实训办公室。主要负责学生在校期间、企业实习期间和学生毕业上岗后工作成绩的归纳和整理。整理后用于学生教学质量的评定,及时发现问题,报告给学校。

5.结束语

教学案例使专科生更好地学习理论知识,为学习操作技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实训基地将理论转化为实践,最终二者结合,达到了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目标,完成了从高职学生到职业技术岗位的完美过渡,提高了学生在社会中的竞争力,丰富了他们的人生阅历,促使他们完成从学生到技师的转变。

参考文献:

科技教案篇5

总之,科技教育普遍受到忽视。这一问题不解决势必影响农村跨世纪基础人才的培养。因此,加强科技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一、课题的理论依据:

1、从美国的“比尔.盖茨”现象到“东南亚金融危机”,人们已经感受到了“知识经济”的巨大力量,体会到了“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面对飞速发展的经济建设,国家也提出了“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2、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就一贯倡导“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未来的祖国建设者必须具备良好的科技素养和科技创新能力,才能适应“知识经济”的挑战。

3、******总书记在中国科协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科学技术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石。”这一论述是对科学技术与精神文明建设关系的正确定位。进一步突出了科学技术的地位,从而揭示了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知识的弘扬与普及的重要性。

二、概念界定及其目的意义:

课题概念界定:

科技是科学技术的简称,指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并在生产劳动中体现出来反映客观规律的经验和知识。科技教育就是用科技知识武装学生的同时,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发展学生的科技潜能,从而使学生素质全面和谐的发展。开展科技教育的研究,就是积极探索学生的科技素质如何在最佳的教育影响下,形成新质,逐步提高;探索如何把科技教育在环境、学科、活动课程中协同推进,达成教育的最佳状态。

课题研究目的:

1、通过“农村小学科技教育的实践探索”的研究,认识和把握当前农村小学科技教育的特点,探索农村小学科技教育研究的方法和途径。

2、促进教育工作者育人观念的转变,确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的教育思想,提高农村小学科技教育效果。

3、通过研究,把科技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真正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多途径、多层面开发学生科技潜能,提高学生科技能力。

课题研究意义:

1、科技教育是学校工作的一项重点工作,研究科技教育工作,有效地对学生实施科技教育是提高学生科技素养的关键。

2、在转向素质教育的探索中,不断探索农村小学科技教育的实践途径,改进科技教育工作的方法,增强小学科技教育的实效性。

3、促进学校科技教育工作规范化、科学化、系统化、制度化,强化科技教育研究效果。

三、研究的具体内容:

我们依据研究目的和意义,结合学校实际,初步探索出在环境、学科、活动课程中协同推进科技教育的基本方法和途径,即“在环境课程中陶冶,在学科课程中渗透、在活动课程中深化”。

1、在环境课程中陶冶。

学校环境中有着科技教育不可缺少的大量的非学科体系的知识和经验,诸如学校的物质环境、文化环境、社会环境、人际环境、校风学风等因素。这种教育氛围----环境课程能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1)优化教育硬件。

优良的物质环境是学校实施科技教育的有力保障。学校开辟了“小牛科技园”,配备了标准微机房、自然实验室、标本室、多媒体教室等设施,为正常开展科技教育提供了优良的硬件。现今微机上机率达到了规定要求,自然实验开出率100%,使得科技教育在常规教学活动中的比重不断加大。为改善科技教育硬件、学校还开辟了校内外实验基地,如养鸡场、养殖场、小植物园等,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实践。让学生从亲身实践中体验科技活动的乐趣,看到科学技术的价值。

(2)营造科技氛围。

①教室、实验室悬挂科学家肖像,为学生树立榜样,烘托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的气氛。

②设立报架、画廊、开辟科技角,开阔学生眼界,让学生了解最新的科技动态,增进对科技事业的思想感情。

③开展校园科艺节。学生在科技活动中取得成绩,及时公布、表扬,不断激励后来者。

④开展科普知识宣传。结合有关节日,如植树节、爱牙日、爱鸟周、国际减灾日、国际地球日、世界无烟日等,开展系列宣传活动,普及科技知识,营造浓厚科技氛围。

2、在学科课程中渗透。

学科课程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因此借助学科课程进行教育也是科技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学科课程一般都有相应的教材来承载,与环境课程相比,具体而有形,对科技教育的实际操作十分有利。

(1)主课中的渗透。

主课一般都有较为完备的知识体系,科技渗透应在不破坏课程知识体系情况下“点到为止”,切不可长篇大论而产生“喧宾夺主”的不良后果。找准结合点能提高渗透的精度。实际操作中,我们把结合点粗略地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教材中有关科技发明以及改进技术在工、农业生产及日常生活中运用的知识,主要向学生介绍当今科技研究成果,激发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第二类是教材中科学发展史的知识,让学生对中国甚至国外科学发展史有一个大体的认识,进而掌握科学研究的相关知识。

第三类是教材中有关科学家生平事迹的知识,让学生了解科学家对推进科学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学习科学家不畏劳苦、善于钻研的工作作风,培养学生不怕失败、敢于探索、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

(2)副课中的渗透。

根据副课具有个性化的特征,我校把自编乡土教材、校本教材加载到副课中,进行渗透教育,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科技知识、科技能力和科技素养。许多学生通过选修课的学习,触发了创造灵感,自己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原六级一学生设计了一组对照实验,证明马铃薯生长过程中摘花或不摘花对块茎生长的影响,结果发现摘花处理后块茎增产10%,从而获得了一项有价值的实用技术。

3、在活动课程中深化。

开展科技活动是活动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科技活动中,我们着重开发两个层面,做到两个结合,开展五种活动。

(1)开发两个层面。

开展科技活动重在增强全体学生的科技意识,提高科技素质。我们认为普及的同时,应该培养一批尖子学生。因此,学校的科技教育是一手抓普及、一手抓提高。普及层的教育,动员全体师生参与,重在激发兴趣,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

(2)做到两个结合。

科技活动是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与环境课程、学科课程,社会背景氛围等因素都有密切联系,因此,开展科技活动必须与学校实际、与农村实际相结合。为加强校园环境建设,达到绿化、净化、美化的目标,种植兴趣小组的学生开展了“校园植物资源的调查”活动,调查报告为学校绿化工作献计献策,收效显著。

(3)开展五种活动。

要使学生掌握活动课程的内容,达到活动课程的目标,必须让他们参加各种实践活动。

①实际操作。目的是变革活动对象,创造物质成果,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这方面我校曾开展过动物饲养、植物标本制作,自然学具制作等活动。

②作品创作。通过撰写科普童话,科技小论文等形式,传播科技知识。

③调查研究。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提高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我校曾开展过“关于竹箦地区生态环境调查”、“校园及周边地区鸟类调查报告”等科学调查活动。

④开设兴趣小组。开设科技兴趣小组有助于学生科技意识和兴趣的提高。通过活动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科技知识、科技技能和原理。

⑤制作科技版面。研究性学习版面是学生通过自己平时的调查研究并把数据、资料加以归纳整理成课题性科学小论文的版面。通过版面把学生的科技小成果一一展示。使其相互学习、集思广益。

四、运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手段

1、文献研究:对近几年来有关科技教育工作方面的文献资料、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归纳比较,筛选出有效的经验,为本课题的研究所借鉴。

2、调查研究:通过调研、测试、开座谈会等手段,了解目前学校科技教育的现状分析研究,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使实验研究更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

3、实验研究:通过对实验因素和无关因素的控制,探索农村小学校科技教育的实施途径,优化科技教育效果。

4、研讨法:针对实验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研讨、分析,加强对变量的研究,不断改进操作方法提高实验操作质量。

5、行动研究法。即行动者用科学的方法为解决自己实践中的问题而进行研究。其主要环节包括计划、行动、考察和反思。

五、研究项目实施计划(含分阶段完成工作任务的指标)

1、第一阶段(2003.10--2004.2)实验准备阶段。

成立课题组,通过调查收集资料,对资料进行初步整理,制订实验方案,提出实验假设以及完成实验的总体设计。

2、第二阶段(2004.3--2005.2)实验研究阶段。

按实验方案组织实施,抓好实验过程的数据收集,整理,加强实验过程管理,不断提高操作体系,开展形式多样的研讨活动,做好阶段性成果的总结和经验推广。

科技教案篇6

关键词:科技教育;校本课程;学校文化

中图分类号:G42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08(2011)01-0064-04

随着国家对科技教育的高度重视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中学科技教育类校本课程(以下简称“科技类校本课程”)实践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目前,许多中学已经着手相关实践,但由于科技类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新生事物,一线教师缺乏课程开发的理论指导和经验积累,在实践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和困难。本文对两所中学的科技类校本课程进行了调查研究,意在了解中学科技类校本课程的实践情况,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思考对策,以期充分发挥这类课程的教育功能。

一、中学科技类校本课程实践的现状调查

(一)调查的实施

调查采取了目的性抽样,即根据研究的目的选择有可能为研究的问题提供最大信息量的样本。本研究选择了重庆市J中学和w中学作为研究对象,一是两所中学开展科技教育工作的时间长,经验丰富,在同类学校中具有代表性,能为本研究提供最大信息量;二是出于对城乡差异性的考虑,选择了位于城区的J中学和位于农村的w中学;三是两所中学都申请了科技教育的课题,与本研究有相关之处,有助于双方更好地交流沟通。

本研究采取半开放式访谈、观察和实物收集等方法。访谈提纲根据校本课程开发已有理论与实践成果的总结,并结合中学科技教育的特点,主要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以及问题和困难等方面来拟定。实施时,我们邀请一线教师座谈,尽量保证访谈在一种自然、轻松的氛围中进行。另外,研究还辅之以非参与式观察和实物收集,以补充、完善、验证访谈材料。

(二)调查的结果

J中学是一所城区重点中学,科技教育开展较早,主要参与传统科技项目的比赛。J中学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抓信息技术教育,到2000年成立了信息技术中心,近几年又加入了机器人教学、无线电测向等项目。目前,J中学已将科技教育定位为学校的一个特色项目,科技教育的内容逐渐规范,目标逐渐清晰,科技教育活动的开展对促进学生的发展和学校文化建设、特色创建等起到了积极作用。

w中学是一所农村普通中学,科技教育从早期的课外活动内容扩展为科技教育课程模块,并明确将科技教育作为学校的特色项目来打造,希望以此促进师生和学校的发展。近年来,w中学的科技教育更加注重挖掘和利用地方与学校资源,科技教育在生物学科方面成绩明显。

为了全面反映调查所得,下面笔者将调查结果用列表的方式来加以呈现(详见表1、表2)。根据收集资料的方式和资料本身呈现的特点,笔者采用类属分析方法,将研究结果按照一定的主题进行归类,然后分门别类地加以介绍。

1.中学科技类校本课程的内容

调查发现,对于科技类校本课程,学校通常是从一开始的课外科技活动逐渐提升到校本课程的范畴来加以开发,即与学校的实际、学校的办学理念及特色创建、已有的实践经验相结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科技教育活动的目标、内容、方法途径等进行规范系统的建设和完善,最后成为正式的校本课程模块,在学校课程体系中成为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并列的―种课程类型(见表1)。

2.中学科技类校本课程的目标

本次调查表明,学校开展科技教育之前,并没有从整体上单独预设目标,而是在开展科技活动时相应地涉及课程目标,这些目标形成于各种活动之中,并在这些活动中逐渐清晰(见表2)。

3.中学科技类校本课程的实施

调查发现,两所中学开展科技教育时主要采用活动和课程相结合的方式。科技活动以比赛项目为基础,备赛期间,平时的常规活动完全为比赛服务,如培训与制作、筛选作品等。同时,学校还开展了科技节、参观考察、外出调研等活动。科技教育也以课程形式来展开,如两所中学初二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高中的研究性学习等;也有教师自己开设课程,如J中学的轻松发明实践课,而w中学正在组织编写科技教育教材。

就学校方面来看,两所学校都在尽量创造条件保证科技教育的开展:组织上由书记或副校长专门分管科技教育,建立专兼职教师构成的团队并由经验丰富的专职教师担任领头人,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物质上学校提供经费支持,购买相关实验用品和器材;制度上做到年初有计划,年末有总结,上课有教案。

在评价方面,J中学在初三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中有一个科技活动能力测试模块,主要通过课题报告的形式来评价学生;学校每年举行“科技之星”评选活动;中考、高考实行加分制度;此外,学校在中考招生中单独投放指标,招收“科技特长生”。w中学把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初中生结业水平的评价项目,其中以非书面结业方式评价科技教育的成效,学生在科技比赛中获了奖,高考时可以加分。

二、中学科技类校本课程实践的经验与困难

(一)取得的经验

1.将科技类校本课程纳入学校课程体系

在国家颁布的课程计划中,对校本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作出了相应的规定,即由地方或学校选用或开发的课程占全部课程的10%-12%。调查发现,两所样本学校对这个部分的课程予以高度重视,将过去课外科技活动的内容提升到校本课程的范畴加以建设,通过对这些内容的“课程化”“校本化”改造,使之成为目标清晰、内容规范的课程,而且能够更好地照顾学校的实际和学生的需求,从而提高了这类课程的适应性。

2.规范有序地开展校本课程实践

校本课程实践是一项目的性强、程序规范的工作,需要开展学情调查、学生需求分析、办学经验总结、课程开发可行性论证等准备工作,然后围绕具体科目的科技教育课程,进行目标定位、内容选择与组织、相应学习活动方式设计等各项工作,之后才是付诸实践、效果测评等工作。以上所有环节都是规范有序的。

3.将科技类校本课程开发与学校特色创建有机结合

两所样本学校结合学校已有办学成绩和经验,有意识地将科技教育作为学校的特色来打造,并通过规范地开展校本课程实践来形成和彰显这一特色。事实表明,这种扎根于学校土壤之中又建立在已有经验之上的、符合学校传统和特色定位的校本课程,往往具有内生性、适切性、稳定性、优良性等特点,能够成为体现学校办学水平的“亮点”。

4.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科技类校本课程实践为学生认识世界、探求科学奥秘、锻炼实践能力、培育创新精神等,创建了一个生动活泼的“舞台”。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学习、能动实践,极大地激发起学科学的兴趣,不断增强科学探究、创新思维的能力。学生在各种比赛中获奖,他们的小发明、小创造还申请了专利等,这些都足以证明科技类校本课程实践的成效。

5.带动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从事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工作,需要更新课程意识、学习掌握与课程开发相关的知识和技术,而实际的课程开发实践也使教师的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这对教师的专业发展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调查中,一线教师的收获体会也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

(二)面临的困难

调查发现,两所学校的科技类校本课程实践还面临以下困难,这或许也是其他一些学校开展科技教育类校本课程实践所面临的共性问题。

一是思想保守。受升学考试影响,中学对非统考科目的重视程度往往不高,科技类校本课程也属此列。加之校本课程开发投入大、见效慢,难以得到教师的认同和支持,表现为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主动性不够。由于对科技类校本课程内涵和价值的认识不充分,教师局限于教给学生一些实用的科技知识,忽视了这类课程本身的教育价值,导致科技教育处于低水平状态。

二是经费不足。科技类校本课程实践对物质条件要求较高,学校办学经费有限,难以及时满足相关需求,致使开展科技教育的设备、材料不足,许多项目无法开展,如J中学连最基本的制作工具都无法购置齐全。

三是时间不够。由于学校一般利用课外活动时间或周末开展活动和培训,学生因为补文化课或参加其他活动而缺席的现象较为严重。

四是内容分散。由于科技教育涉及多项内容,其在内容的统整上还处于探索阶段,致使课程内容较为分散;略显形式化和表层化,内容的难度、体系等尚待完善。

五是师资有限。科技教育活动的开展需要专业知识丰富、动手能力强、有责任心和教育理想的教师,。但这样的教师只是少数,在数量上远远不能满足科技教育的实际需求。另外,对教师鼓励政策的不明确也影响到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三、中学科技类校本课程的功能定位和实践策略

(一)全面认识科技类校本课程的功能

1.科技类校本课程的育人功能

课程作为一种文化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体现一定社会群体的文化;二是课程本身的文化特征。因此,课程不应仅是工具性的存在,还应是文化的主体性存在,而“一种文化作为课程的价值主要在于育人”。科技类课程既要再现人类已有的科技成果,更要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创设一条“通道”。由此,这类课程的育人功能可包含四方面内容:知识技能及智力、能力层面;观念精神层面,内含于科技文化中的平等、自由、求真等精神气质,有助于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批判精神、民主观念、献身精神等品质;道德规范层面,科技负载着价值,科技课程要扬善抑恶,发挥道德教育的功能;审美层面,通过科技教育来培养学生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的能力。

2.科技类校本课程的文化建设功能

“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并促成学校文化的创生”,因此,科技类校本课程开发既是学校文化发展的需要,也是创新学校文化的途径,具有文化品性的科技类校本课程,必定离不开学校文化这个大环境。这类课程需要经历“校本化”的改造,必定浸润着学校本身的“文化养分”,体现学校的教育哲学,承载学校的历史传统,彰显学校的特色风格,最终校本课程本身又成为学校文化的特定“符号”和“载体”。同时,校本课程开发使学校真正享有自,带动课程体制、课程观念及学校文化的更新。

(二)正确处理科技类校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校本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只占很小的比重,科技类校本课程又是校本课程中的组成部分,其比重更小,但任何课程之所以能够成为课程体系中的组成部分,必定是因为这类课程具有其他课程所不能替代的功能和作用,而不能视其比重的大小来决定重视程度和实施深度。首先,科技类校本课程由于是学校自己开发的,所以能适应学校的现实条件,也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其次,由于科技教育课程不以单纯的实用知识技术传递为目标,旨在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科学素养,是其他课程所不能替代的。2010年7月29日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特别指出要坚持育人为本、能力为重,强调要“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这些要求正好与科技教育课程的旨归是一致的。为此,结合《教育规划纲要》的实施,重新认识科技类校本课程的地位和作用,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既然科技类校本课程有着充分的存在理由,它就不应该被其他课程“湮没”或“挤占”。在实践中,学校要注意这类课程与其他课程类型的关联。首先,国家课程中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与科技类校本课程之间应该实现有机结合。国家课程保证科技教育的基础目标达成,如各科目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等;科技类校本课程则重点关注扩展性目标的达成,如及时补充新的科技知识,引导学生关心社会,综合运用科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其次,科技类校本课程与学校文化建设、特色创建的有机整合。学校澄清办学理念、定位办学特色,并以此指导和规范校本课程实践是十分必要的。科技类校本课程作为学校的特色文化,不仅要符合学校文化的价值取向和目的要求,而且要充分挖掘和展示这类课程本身的文化特质,如民主、自主、合作、协商的课程开发制度,师生在课程实践中所体现出来的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善于合作、追求创新的精神风貌,等等,这些课程文化要素必定有助于学校文化的完善和发展。

(三)保证科技类校本课程的质量和实效

针对中学开展科技类校本课程实践所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学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提高这类课程的实效。

1.课程化

课程化的主要任务是整合,把科技教育相关活动如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课题活动、科技培训、课外活动等统整为一个课程模块,即科技类课程。这类课程首先从科技文化育人的角度设定总体目标,然后分解出子目标。内容上,学校应将科技活动与学科学习结合起来,以学科学习为主,通过学科内容的延伸拓展,开发一些既能体现学校特色又能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以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科技类校本课程。在实施中,学校应将科技活动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以减少投入,提高效率。评价方面,学校应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为标准,采取他评与自评结合、书面与非书面评价结合等多种方式。

2.制度化

制度化是群体和组织的社会生活从特殊的、不固定的方式向被普遍认可的固定化模式的转化过程。制度化能将成员的命运与组织的兴衰联系在一起,加强集体的内聚力,从而有助于形成团结进取的文化氛围。学校科技教育团队是由校长、教师和学生构成的共同体,经过长期交流与合作,团队成员逐渐形成一致的价值取向,确立共同的教育观念,形成相应规范以保证科技教育的有序开展。

3.个性化

个性化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强调尊重人和人的个性、提倡个性潜能的发掘和良好个性优势的发展,主张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弘扬教育的特色化。不同学生、不同学校之间存在差异,差异显示着个性。校本课程是体现差异、形成个性的重要路径。对于学生,它满足不同个体的需求,以促进其个性发展;对于学校,它立足学校文化而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就科技类校本课程而言,学校需要在具体项目的开发上认真分析学校内部需求,充分利用周边课程资源,开发出个性化的科技类校本课程,以特色项目提升科技类校本课程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93

[2]郑金洲,教育文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288

[3]于海波,科学课程发展的文化学研究,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92

[4]吴支奎,校本课程开发与学校文化重建,江苏教育研究:理论版,2008(5):20-23

[5]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07-29)[2010-11-20],http://省略/jrzg2010-07-29/eontert-1667143,htm

科技教案篇7

盗传必究

大作业(占总成绩的50%)

大作业:撰写教学设计方案(15分)

任务描述:请大家亲手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方案,有完备的各个设计环节和有针对性的设计思想,提交到课程作业中。

参考答案

《未来的桥》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及设计理由

本次口语交际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八》,话题是“未来的桥”。这一单元以“我们身边的科学”为主题组织教材内容。本组第32课《兰兰过桥》一课,介绍了新奇美观的潜水桥和轻巧实用的塑料桥。课后,以学习伙伴的口吻提出了让学生自己设计未来的桥的要求。学完《兰兰过桥》一课后,学生会产生极大的设计未来之桥的愿望。这节口语交际课上,他们会在与同伴的交流合作中得到启发、获得灵感,生发出更多的、丰富多彩的对未来的桥的设想。

《语文课程标准》对于第一学段的“口语交际”要求是:“有表达的自信心,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设计本课教学时,力求贯穿口语交际教学的理念和学段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感兴趣的动画人物入手,多种方式创设口语交际情境,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使学生在生活式的情境中自由交际,有表达的愿望和自信心,同时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交际情境中畅谈自己设想的未来之桥,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创新能力。

2、引导学生学习具体清楚、有条理地介绍自己设计的桥,评一评谁设计的桥好,培养学生的交际兴趣、评价能力及审美情趣。

3、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中学习倾听、质疑和评价。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制作课件。

2、课前安排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桥,搜集关于桥的资料、图片或向别人请教有关桥的知识,看一看、问一问各种桥有什么不同,各有什么特点等。

3、在《兰兰过桥》一文学习之后,安排学生思考“未来的桥会是什么样子?”,再把想象中的桥画下来,上课时带来。

四、教学过程

(一)引导回顾,谈话导入

1.课前板书好“桥”字,开课齐读。

2.你在生活中、电视上、网络中见过什么样的桥?结合你们课前搜集的桥的图片或资料,介绍给小朋友。(指名说)

3.(课件出示教师搜集的桥的图片)仔细看,想一想:你喜欢哪一座桥,为什么?(指名说)

4.谈话:从古到今的桥梁师设计、建造了一座座美观、实用的桥,造福后代子孙。那么,你们长大了,你们老了,你们的子孙老了的时候,又会有怎样的桥呢?今天这节口语交际课,我们就来谈一谈“未来的桥”。(板书:未来的桥)

【设计意图:教师先和学生一起回顾生活中已有的桥,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入说话题目,学生会兴趣盎然,思维活跃。】

(二)创设情境,指导方法

1.创设喜羊羊请小朋友帮忙的情景,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

播放录音:小朋友们,我们最近碰到了一个难题:灰太狼想抓我们,在羊村周围挖了一条又宽又深、跳都跳不过去的沟,我们已经几天不能到青青草原上吃草了,羊儿们都饿坏了,这可怎么办呢?小朋友们,请帮我们想想办法吧!

2.指名说各自想出的办法。

3.喜羊羊在大家的提示下想到建造一座伸缩桥。认真听喜羊羊介绍他设计的伸缩桥,想一想:喜羊羊是怎么介绍的?你喜欢他设计的桥吗,为什么?

出示图画,播放录音:

小朋友们,这是我设计的伸缩桥。它主要由木头和树藤建成,能伸能缩。收起来时,它就像一个中间空心的木头桩子。在羊儿们要出村时,用遥控器打开开关,它就可以伸长,搭成一座桥,桥面平平的,桥身长长的,两边有软树藤围成的护栏。不用它时,就可以用遥控器把它收回去,可不能让灰太狼通过呀!它是绿颜色的,从远处看,它和草的颜色一样,不会轻易被发现。最重要的是,我在桥头设计了一个分辨仪,这个分辨仪能识别狼和羊,判断出站在桥前的是狼还是羊。只有来者是羊时,遥控器才会起作用,桥才能延伸,让它从大沟上过去。

4.指名说:你喜欢喜羊羊设计的这座桥吗,为什么?

5.小结:介绍桥时,可以先说说它的名字,再介绍它的样子,它有什么作用,还可以讲讲这座桥不同于其它桥的地方等等,只有把自已设计的桥介绍清楚了,别人才有可能也喜欢你设计的桥。

【设计意图:喜羊羊是孩子们特别喜欢的动画人物,用他创设请求帮助的情景,学生会很快被吸引,焕发出浓厚的交际兴趣。他们积极开动脑筋帮喜羊羊想办法,在告诉大家自己想到的办法时,自然而然地开始了口语交际的练习。教师小结介绍桥的方法,其实是将口语交际的方法指导渗透其中,为下一步交际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评比激趣,互动练说

1、创设喜羊羊想和学生比一比的情景,指名学生介绍自己设计的桥,其他小朋友想一想:他是怎么介绍自己设计的桥的?你喜欢他设计的桥吗?

2、指名说一说:你喜欢他设计的桥吗,为什么?听了他的介绍,你有什么疑问吗?

3、你设计的桥又是怎样的呢?四人小组说一说、评一评。

课件出示要求:

1.讲的同学展示自己的图画,声音响亮地介绍自己设计的桥。

2.听的同学想一想:听了他的介绍,你有什么不明白的、需要问的吗?

3.小组成员都讲完后,推选出一位设计得最好的同学。

4.指名组内推选出的选手在全班进行介绍。

5.你觉得谁设计得好?谁介绍得最清楚?

【设计意图:激动人心的“评比”环节是口语交际的良好训练时机,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得到了充分体现。交际中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说、问、议、评中有更多地参与机会,有效地训练了他们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同时,也培养和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评判意识。】

(四)巧设情境,发展语言

师戴头饰扮演慢羊羊村长,招聘“小小设计师”。学生做应聘者,回答教师提出的一些关于桥的问题。

【设计意图:设计招聘的情境,使得学生交流的话题贴近生活。训练的形式也是师生面对面地交谈,与生活实际状况比较吻合。学生课堂上学的,正是生活中要用的,颇具实用价值。】

(五)再设情景,拓展训练

1.再次创设情境,村长把

“小小设计师”设计的桥都建好了。想请你再编一个发生在桥上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2.指名讲故事。

【设计意图:以讲发生在桥上的故事为契机,再一次创造口语交际的兴奋点。因为桥梁是学生自己设计的,所以他们都能编出生动有趣的故事。孩子的情绪达到高潮,使“招聘小小设计师”这个环节进一步拓展延伸,学生从中获得了成功的满足感,也使学生的个性设计、丰富想象变得更加实用。】

(六)课堂小结,引发向往

孩子们,这节课,你们介绍了这么多神奇的、有特色的未来的桥,每一座桥都是一个梦想,(教师边说边给板书中简笔画的桥涂上颜色)让我们带着这个美丽的梦长大吧!老师相信,不久的将来,一定能看到这些神奇的未来的桥!

(七)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1.捏一捏:用橡皮泥捏一捏你设计的桥。

2.讲一讲:除了桥,你还想设计未来的什么?它是怎样的?讲给爸爸妈妈听。

【设计意图:“用橡皮泥捏一捏自己设计的桥”,将课内和课外结合起来,把动手和动脑结合起来,还可以让学生在动手时反思自己设计的桥有哪些需要改善的地方。说说自己设计的未来的其他事物,可打开学生的视野,拓宽交谈的范围,延伸课内所学的知识;在与家长交际时,也将再一次地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大作业:制作数字资源作品(20分)

根据你在“单元导入”阶段选定的教学主题(小学语文《圆明园的毁灭》或者小学数学《周长》)及素材准备情况,从演示文稿(PPT)、视频微课(Camtasia)、动画课件(Focusky)三种整合资源的方式中,选择一种最适宜的整合方法,将素材整合为一个完整的作品。

提交作业说明:

1.

使用Powerpoint制作的课件请上传到百度文库(大小不能超过20M),再将地址复制粘贴到提交作业的文本框中;

2.

使用Camtasia制作的视频型微课请上传到优酷平台,再将播放地址复制粘贴到提交作业的文本框中;

3.

使用Focusky制作的动画课件请使用“到云”的方式,再将课件地址复制粘贴到提交作业的文本框中。

答案略:

大作业:编制学习评价方案(15分)

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入融合的今天,信息化教学评价方法应用也越来越多。请选择你熟悉的一堂课或某一个教学单元,在教学设计方案中添加详细的学生学习评价方案,并提交到课程作业中。

要求:

(1)学习评价方案中至少用到本小节中的一种评价方法;

(2)学习评价方案中应说明此评价方法使用的时机与操作流程。

参考答案

小学信息技术学科学习评价方案

根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的要求,结合信息技术教材中的内容及信息技术课的主要特点——实践性,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每节课都会让学生亲自上机操作。评价采取日常评价和期末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体现新课改的精神,充分展示学生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及技巧。

一、学习评价内容

(一)自学情况

信息技术课着重突出学生的探究精神,每节课会让学生通过课件、教材、教学视频等多种方式对新知识进行探究学习,通过课上的检测来考核学生的自学情况,从而对学生的主动性学习和有效性学习进行评价。

(二)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考核主要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进行评价,具体有合作讲评、作品展示、作品评价等形式,从而增进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作品展评

每节课学生都要通过展示完成作品(任务)的情况进行学习情况的总体把握。在评价时,让学生自己评、小组评、教师评三种评价方法。

二、学习评价的方式

采用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等相结合的方式。

三、学习评价的操作方法对学生的学习的合作交流、自主探索、作品展示现等进行评价,分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

1.教师评价

教师观察记录是学生学习过程评价方面的重点。教师对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表现出的能力、情感、态度和行为进行观察并记录在案。

2.学生自评

学生自评的主要目标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注重学生自我改正与激励,起到激励学生学习的作用。

3.学生互评

学生互评是小组对他人在学习中的学习态度、策略和效果等方面的评价。同一小组的学生,应该不定期地进行互相评价,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这种评价有助于小组成员间的合作与交流,体现了新课程的合作理念。

科技教案篇8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省委十二届十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真学习陈霞、姜文、江忠红同志先进事迹,以身边的典型为榜样,传承中华美德,弘扬大爱精神,增强责任意识,强化工作合力,自觉履行岗位职责和社会责任,进一步形成学习先进、争当先进、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强化科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为加快发展、科学跨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贡献。

二、活动目标

全局干部职工要以“最美教师”团队为榜样,在“一学两创”学习教育活动中率先垂范,以“打造忠诚负责的工作团队,营造激情创业的干事氛围,构造和谐发展的社会环境”为目标,大力推进理想信念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以“工作模范、学习模范、廉政模范”的标准要求自己,以新的理念、新的举措、新的作风来推进各项工作,转变工作作风、提升工作能力、努力践行宗旨,保障各项工作目标任务的完成。

三、活动安排

学习教育活动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全员学习阶段(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召开全局动员会,组织开展专题学习会、座谈交流会和报告会等活动,组织干部职工收听、收看报纸、广播、电视、网站的相关报道,并撰写心得体会。

(二)深入剖析阶段(12月上旬至12月中旬)。每个干部职工要结合工作岗位,查找在思想道德建设、干部队伍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党员干部要率先垂范,认真对照先进典型,查找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协作意识、奉献意识、实干意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差距,努力做到查找不足、主动整改、创先争优、服务人民。

(三)整改提高阶段(12月中旬至12月底)。在深入剖析的基础上抓好整改,从思想认识、队伍素质、服务水平、制度建设、廉政建设等方面落实举措,比责任、比作风、比业绩、比奉献,使我局的精神面貌和工作作风有明显转变和提升,打造忠诚负责的干部队伍,营造激情创业的干事氛围。

科技教案篇9

1.申论考试,与传统作文考试不同,是对分析驾驭材料的能力与对表达能力并重的考试。

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资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的资料,按后按申论要求依次作答,答案书写在指定位置。

二、资料

近年来,日本右翼否认侵略历史运动愈演愈烈,其显著特点之一就是披上了“学术”外衣,并在历史教科书中寻找突破口。1982年,日本文部省对送审的中学教科书进行淡化和删改侵略历史的修改,曾激起第一轮“教科书问题”波澜。在亚洲各国和日本国内的强大压力下,日本政府许诺修改,并把要照顾同亚洲邻国关系作为审定教科书的基准之一,此即“邻国条款”。

1986年,日本再次淡化和删改教科:书中有关侵略历史的内,容,激起第二轮“教科书问题”波澜。在内外舆论的推动下,日本历史教科书内容从80年代中期起渐有改善,90年代开始写进侵略战争的史实。

去年4月,日本文部省开始征集今春审定、明春起使用的中学历史教科书书稿。经过一年的审查,8家出版社提出的送审稿全部被文部科学省批准放行。这些书稿在历史描述上均有倒退,尤其是其中由“新历史教科书编撰会”编写的书稿严重歪曲历史,鼓吹侵略有理。日本文部科学省的审定结果激起了第三轮“历史教科书”波澜。以日本电气通信大喾教授西尾干二为会长的“新历史教科书编撰会”(以下简称“编撰会”)在这场篡改教科书运动中充当着极为恶劣的急先锋。该“编撰会”于2014年4月向文部省提交了两部教科书书稿,其内容极尽颠倒黑白、否认侵略历史之能事。迫于内外抵制压力,2014年12月文部省对该教科书提出了137处修改意见,该教科书进行了一些修改。但西尾干二声称:(修改后)“仍保留着我们的想法。”足见修改并未改变该教科书否认侵略历史的性质。“编撰会”的教科书版本通篇贯穿歪曲历史、挑战国际公理、伤害受害国感情的谬论。

第一类:在战争性质上颠倒黑白,鼓吹“侵略有理”、“侵略有功”。该教科书提出“历史不是科学”,送审稿中称“战争难分善恶,不能说哪方是正义的。,哪方是非正义的”。以此种“是非观”为铺垫,该书抛出了扭曲了的历史观。围绕侵华战争的原因、决策、进程等问题,该书以渲染中国的“排日运动”强调关东军个别行为等手法,极力抹杀日本的侵略意图及罪责。关于日,该书竟称这是想在中国大陆建立“第一个现代的法治国家”,强调满洲国“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人们生活得到了提高”。至于吞并朝鲜半岛,该书经修改后仍坚持说,韩国无力应付列强威胁,兼并韩国是出于“保卫日本的安全和满洲的权益”的必要,兼并行为是正当的。关于太平洋战争,该书经修改后仍贯穿“自卫战争”、“解放亚洲的战争”的论调。

第二类:在历史描述上歪曲真相,在史料选择上避重就轻,为日本开脱侵略罪责。南京大屠杀是20世纪最惨无人道的杀戮行为,日本右翼否认侵华历史也总是从否认南京大屠杀做起。其卑劣手法无非有二:一是以质疑30多万被害者人数来否定大屠杀本身的存在;二是以战争中有伤亡乃天经地义、日本人也有伤亡为由否认屠杀罪行。该教科书经修改后仍称:“东京审判认定日本军队在1937年日中战争中占领南京时,杀害了大量中国民众(南京事件——原书注)。关于这一事件的实际情况,资料上有许多疑问点,有各种各样的见解,现在还在持续争论。”该书通篇渲染日本士兵和平民的伤亡人数,对亚洲各国的巨大损失和伤害情况

却只字不提。

第三类:把神话当做历史,鼓吹“皇国史观”。该书在第一章“原始与古代”中,把神话作为日本的起源。该书宣扬培养军国主义精神的“教育敕语”,经修改后仍称“它成为近代日本人的人格支柱”。

第四类:为军国主义扬幡招魂。该书随处宣扬日本士兵和国民在战争中“为国献身”的精神,强调“在困难的条件下,许多国民勤奋工作,英勇战斗。这是希望战争取得胜利的行动。

日本审定教科书的责任机关是文部省(今年1月改称文部科学省),主管负责人是文部大臣。教科书书稿一俟审定合格,文部科学省给相关出版社发出“合格,通知书,出版社便可拿着样本上市征订和印刷。

去年“编撰会”的教科书版本送审以来,中国和韩国政府再驳斥该教科书的内容,再三向日本政府提出严正交涉,国际舆论对该教科书纷纷提出了愤慨和抗议。4月3日,日本政府不顾内外舆论反对,对“编撰会”的教科书予以通过。其公开理由是:“它们不是国定教科书,不能进行政治干预。”

日本的教科书既有审定制度,就有权给予合格或不合格;既进行审定,就要对予以放行的教科书负责。如果对所审教科书的历史观不闻不问,则正说明日本在历史认识上的问题何其严重。“编撰会”的教科书显然违背“村山谈话”精神,也违背了“邻国条款”。

根据种种迹象,日本政府不仅是纵容,而且还有逆向“政治介入”、予以反面诱导的嫌疑。如文部省曾一再指导出版社要在内容上“更加平衡”,诱导出版社以“自主限制”的方式删除了很多90年代以来已写入教科书的客观记述。

4月3日下午,“编撰会”的教科书审查通过后;日本主要媒体随即报道,该教科书是在做了大幅修正后才合格的。但“编撰会”会长西尾干二却在记者招待会上称,尽管做了一些修改但并没有伤筋动骨,最初设定的目标基本业已达封。

日本教科书中如何记述那段侵略历史,并不只是日本范围内的事。从国际法、国,际常识及日本与亚洲各国关系看,日本理当准确记述那段历史。从深受日本侵略之害的亚洲各国看,日本右翼教科书的影响有三:一是极大地伤害了对日本采取“以德报怨”态度的被害国人民感情;二是令人怀疑日本政府和国家意志对待侵略历史的真实姿态;三是事关下一代日本人是否将接受“侵略有理”的历史教育。

日本政府一意孤行,竟然为这样一种教科书大开绿灯,其对日本后代的影响极其严重,旷本政治与思潮走向实在堪忧,日本与亚洲各国的政治基础再度受损;该教科书通过后,中国政府和韩国政府多次严正要求日方纠正审定错误,中国、韩国、朝鲜、新加坡、泰国等亚洲国家以及包括旅美犹太人人权组织在内的欧美舆论纷纷表示了忧虑和抗议。去年以来,日本有识之士和有关团体也纷纷发表声明,开展了抵制右翼教科书的活动。面对内外舆论的谴责.日本政府的回答却是“决不进行重新修改”。(摘自《北京青年报》)

三、申论要求

1.请用不超过150宇的篇幅,概括出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

[20分)

-----------------------------------------------------------

-----------------------------------------------------------

2.以外交部发言人的身份,用不超过350的篇幅,提出解决给定资料

所反映问题的方案。要有条理地说明,要体现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30)

-----------------------------------------------------------

-----------------------------------------------------------

3.就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用1200字左右的篇幅,自拟标题进

行论述。要求中心明确,内容充实,论述深刻,有说服力。(50分)

-----------------------------------------------------------

-----------------------------------------------------------

四、参考答案

1.答案提示

日本“新历史教科书编撰会”编写的歪曲历史真相的中学历史教科书,在内外舆论的强烈反对中竟通过了日本文部科学省的审定。一时间,“历史问题”再起波澜,中国、朝鲜、韩国等国家纷纷表示抗议。文章对有关背景和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2.答案提示

外交部发言人代表中国政府指出,中国政府对日本政府通过歪曲历史真相的中学历史教科书表示强烈抗议,我们希望日本政府采取有效措施,纠正审定错误,挽回其对日本与亚洲各国关系造成的严重后果,尤其不要给开始走向“友好合作伙伴关系”的中日关系带来新的负面

科技教案篇10

一、加强地方高校科技档案建设和管理的重要性

科技档案主要指在科研过程中形成的,以文字、影像、图表、数据等多种形式载体出现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材料。它是科学技术研究活动的真实记录,是大学学科建设、专业建设、科学研究及管理经验的结晶,直接反映了一所大学的学术水平与实力及管理水平,对高校的教学、人才培养及科研工作的可持续性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1.科技档案是大学科研管理活动的重要保证。科技档案是进行科研的重要依据,是科研活动的必要条件,建立完整的科研档案是科研管理规范化、科学化、信息化的重要标志。做好科研档案管理工作,加强科研档案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是不断提高科研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

2.科技档案是高校科技创新的重要依据。科技档案是高校各种科研活动经验的结晶,它可以为科技创新提供依据。如科研档案中专家反馈的意见和建议有助于我们不断改进科技改革,从而不断提高科研实力;科技档案管理部门系统地整理本校已获得的研究成果, 科学准确地描述研究课题的分布情况和发展趋势,可使课题的后继研究人员在相关研究上避免重复劳动,为其深入研究提供切实的信息服务。

3.科技档案是高校教师科研能力提升的基础和支撑。加强高校科研档案管理,是高校教师科研能力提升强有力的支撑。有助于学校在学科、专业建设上形成特色。如在了解教师科研方向及重点后,可以组织、协调相关学科、相近学科的教师在某一个或几个领域内分工合作,在知识创新上、在新兴学科或边缘学科的发展上出成果,形成自己的特色。可以密切高校教师与社会各方面的联系,促进全社会更好地认识科技成果对推动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的巨大贡献,从而更加尊重科技人员创造性的劳动,并为科技进步、科研环境的改善、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有力的支持。

二、地方高校科技档案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有影响力高校的科技档案在学校科研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提升了科研的整体管理水平,推动了科技管理的改革,促进了科研水平的提高。但绝大部分地方高校对科技档案建设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1.科技档案管理意识薄弱,科技档案的数量和质量不高。部分高校科技实力已积累了一定的水平,但科研档案管理工作并非是学校档案管理工作中重点,造成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投入不够,大多停留在项目申报材料和结题材料的简单收集。科研水平的提高是一个长期渐进的积累过程,众多地方高校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但其科技活动并不多,尤其与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的科技成果较为缺乏,而且科研活动的质量偏低,使得形成科技档案数量较少且质量不高。

2.科技档案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缺乏规范性。科技档案管理具有科研管理和档案管理的双重特点,但科技档案管理对科研管理部门来说并不是日常工作的重点,管理人员配备不足,而对于档案管理部门来说科技档案只是档案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用于科技档案开发和管理上的精力不多,导致科技档案管理被边缘化。科技档案建设和管理的制度不够健全,归档的要求、时间、范围、内容及职责等不明确,科技档案建设和管理工作不够规范,随意性较大。

3.缺乏专业档案管理人员。由于人事编制不足的因素,地方高校的科研管理部门及学院、系等二层单位均没有设立专门的科研档案管理机构。绝大部分地方高校科技档案管理人员是兼职的非专业人员,一方面,管理人员没有经过专门培训,缺少档案管理学的专业知识,不能对资料进行规范地收集、归档;另一方面,兼职人员还承担着许多其他业务工作,难以抽出很多时间和精力潜心钻研档案建设和管理工作,导致档案管理不够规范。

4.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不足,科技档案的社会开放功能低效。大多地方高校虽推广应用档案管理软件,但只是限于档案目录信息化管理为主,科技档案还是以纸质为主,处于人工管理状态。科技档案的利用,目前还只停留在记录、保存阶段或仅局限于评职称或者项目结题时提供佐证材料等方面,重保管、轻利用,不能充分发挥地方高校科研档案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价值。

三、加强地方高校科技档案建设和管理的措施

1.加强科技档案的认识和领导,转变思想观念。正确认识科技档案的特征与作用是提高科技档案管理水平的前提。传统的管理理念往往把科技档案只作为一种历史材料保存,基本上只能发挥科技档案的借阅、查询、佐证等简单功能,没有对科技成果进行有效的归纳和后续整合,严重制约了科技成果转化与产学研的结合。要通过各种媒体做好宣传工作,使学校领导和各级科技管理人员牢固树立档案观念,充分认识科技档案工作的重要意义,加强领导,把科技档案建设和管理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2.健全档案管理制度,明确管理职责。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相应规章制度的规范和约束。学校要按照《档案法》、《科学技术研究档案管理暂行规定》和档案管理法规,并根据高校自身的实际工作情况,建立健全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明确档案管理人员职责和分工, 使得在实际工作中有章可循,确保收集的材料客观准确、完整连续。此外,学校还应将科技档案工作纳入工作计划,引入科技档案管理制度及相关人员的职责范围的年度业绩考核机制。

3.加强档案管理的技术开发,提升科技档案的社会服务功能。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等技术,开发软件,建立科技档案数据库,使得档案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提升科技档案管理的质量。实现科技档案管理的科学有效管理,有助于充分挖掘科技档案潜能,逐步开发科技档案的情报服务、专题服务、咨询证明服务等功能,更好地为地方高校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服务。强化社会服务意识,加强科研档案成果转化,有利促进科研转化和产学研的结合,提高高校核心竞争力。

4.加强科技档案人才队伍建设。科技档案管理队伍素质的高低成为档案事业高效发展的关键因素,高校科技档案信息化管理要求管理人员具备较强的档案专业素质和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因此,要注重引进专业化的管理人才,加强科技档案工作者的继续教育,提高工作人员运用先进的管理手段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