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团教案十篇

时间:2023-03-17 19:38:56

社团教案

社团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纵向梳理我们所知道的诗词曲作家。

2复习我们学过的诗词曲名篇名句。

3感受古典诗词曲之美,培养文化自信。

教学重点:依据飞花令的形式,梳理所学过的诗词曲名篇名句。

教学难点:学生对于历朝历代的作家流派以及其创作风格了解起来有难度。

课前准备:

1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中国历史朝代,以及名家名作。

2按照“飞花令”的形式,整理出一部分诗词名句。

3有条件的话,看一下“中国诗词大会”中的几期节目。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语设置:中华文化,绵延五千年。若将中国的文化比作一片灿烂的星空,那么诗词就是这茫茫星空中最为耀眼的一颗明星;若将中国文化比作广阔无垠的大海,那么诗词便是大海中最为璀璨的一颗珍珠。诗词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和人文精髓, 它也包含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著名作家林语堂曾说, 中国是一个没有宗教的国家, 但他是一个以诗歌为宗教的国家。由此可见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今天,我们就携手遨游诗词的海洋,去感受诗词的魅力吧。

一、论世知人

请把以下古代诗词曲名家按照时间先后排序。

1李 白辛弃疾李商隐白居易

2马致远苏 轼韩 愈纳兰性德

3杜 甫陶渊明曹 操杨 炯

4 高 适龚自珍 李清照陆游

设计意图:梳理古代文学史分期,明确作家生活朝代,从时代角度切入,对于各个作家的创作风格有所了解。

二、知人知其作

诗词曲名家流派列举,选择其中一位或者一组进行介绍。

东汉末年:“三曹”

东晋:陶渊明

唐代:“初唐四杰”李白杜甫“王孟” “高岑” “元白”“小李杜”

宋代:“苏辛” 李清照陆游文天祥

元代:马致远

清代:纳兰性德 龚自珍

设计意图:将自己了解的作家生平作以简介,可从“名、时、地、评、作”五方面进行介绍,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社团教案篇2

胡锦涛同志指出,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即: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社会风气是社会文明程度此文来源于重要标志,是社会价值导向此文来源于集中体现。树立良好此文来源于社会风气是广大人民群众此文来源于强烈愿望,也是经济社会顺利发展此文来源于必然要求。在我们此文来源于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此文来源于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要在社会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倡导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促进良好社会风气此文来源于形成和发展。

为了使全校团员青年能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形成良好此文来源于道德品质,经校团委研究决定,在全校范围内广泛开展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具体方案如下:

一、活动时间:2006年3月---2006年12月

二、实施过程:活动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部署阶段 3月27日—4月15日

1、成立组织机构。学习研究制定教育活动规划、方案。

2、召开团支部书记、团员会议,安排部署活动内容。

第二阶段:宣传阶段 4月3日----4月8日

通过广播、橱窗、板报、印发张贴、手抄报、讲座、主题班会、等形式,组织师生学习宣传“八耻八荣”内容。

第三阶段:实施阶段 4月11日-----12月10日

结合学校2006年度团队工作计划开展各种教育活动、道德实践活动。

第四阶段:总结评比表彰阶段

根据日常活动此文来源于检查,总结经验教训,表彰先进集体和个人。

三、活动原则

1、坚持同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相结合此文来源于原则。

2、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此文来源于原则。

3、坚持精、小、细、新此文来源于原则。

四、活动要求

1、全体教师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明确任务。校团委委员会成员、团支部书记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社团教案篇3

一、积极发动,入社自愿。

学校领导非常重视教师读书社团的成立,学校行政班子研究讨论通过活动的启动,成立预备小组,制定活动社团方案,起草《读书社团章程》草案,由教科室组织宣传发动有志于读书的学校教师积极自愿参与,填写表格,吸纳社员。经过组织发动,有三十七名爱好读书的老师加入到社团中。

二、评选社长和组长,讨论修订《读书社团章程》草案。

5月中旬,学校组织社团成员召开了一次预备会议。会上,社团成员们首先评选出了社长和副社长。接着,社长张淑爱宣读了《实验小学“苔花”教师读书社团章程》草案,并把此草案发动学校内部邮箱里供社员们讨论修改,在启动仪式前修改完毕。最后,社团根据年级组和教研组的位置分成了三个读书小组,评选出了组长和副组长。

三、举行读书社团成立仪式。

6月4日下午,实验小学“苔花”教师读书社团在多功能厅举行启动仪式。市教科所的陈同亮所长作为特邀嘉宾参加了本次活动。

王瑞芹副校长进行了热情洋溢、充满期许的动员讲话,希望大家通过读书实现心灵的成长和专业的成长,通过读书汲取智慧,做一个有情趣、有智慧的教师。副社长宣读了社团章程和社团成员名单。接着,社团代表马春波老师就平时的读书体会谈了自己的心得与收获。特邀嘉宾陈所长和王校长在现场给社团成员代表们分发了精美的图书。最后,陈所长在总结讲话中对读书社团提出了几点建议:要充分发挥好团队读书学习的积极作用,以达到个人学习所不能及的读书境界。坚持读好书,不搞形式主义,要以书为友,努力提高教师专业成长,做一名有智慧的实小教育人。

四、分散与集中相结合,活动形式多种多样。

为了不影响老师的正常上课和教学工作,实验小学教师读书社团的活动主要形式是每月一次的集中读书活动和平时的分散读书相结合,也可以是节假日三个一群,两个一伙与孩子们一起的外出采风、读书交流活动。正像陈所长所说,我们不搞形式主义,我们要的是老师们能真正的静下心来读书。

社团教案篇4

9月4日召开的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工作会议,给我们每个学校确定了本学期的主要目标,就是在我们学校的原有基础上,通过完善学校管理措施,切实抓好教学工作,在紧张有序的工作中使教学质量获得较大的提升。因为疫情影响,上学期学生通过网上学习的效果并不理想,为有的放矢的开展工作,开学初,我们就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摸底考试,针对学生考试成绩,让老师们认真做了考试分析,并针对这一情况制定了对应的提升和整改措施,并将这些方法和措施融入到自己的工作计划中,以便在整个学期有计划、有方向的开展教学工作。县教育局召开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会议后,我校也专门召开会议,落实此项会议精神,让各年级组、教研组制定更具体方案和措施,并定期总结反馈、及时调整。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不是只通过学科学习就能实现的,需要依据学生对应年龄的心理发展特点,在管和理上下功夫,即功夫要同时下在课外和课内,同时既抓教师的教,也抓学生的学。下面,我对我校近一个月开展的各项工作作一汇报。

一、学案整理工作

学案的整理是从放暑假就开始,每一科目由几个人合作,按照学校要求的格式,把学案整理成电子稿,开学前拿到文印部专门印刷成册,再分发给各科老师使用。教师在使用学案时要圈画批注,进行进一步的修改和优化,每课都要整理思维导图,进行课后反思。检查学案每月一次,也重点关注以上这几项,进行量化评分。一学期后,每个教师团队要把修改后的学案电子稿再上交教导处,来年用时,让下一届的老师借鉴使用。

我们的教案也是经历了最初的手写本、简案、每周优质学案电子打印稿、到现在成册的学案。

这样的好处就是,让每学期的教学案有一个整体规划,省去老师平时的很多书写劳动,让教师专注于对课前准备的优化和课后反思的提升。让一些新老师也能够按照学校的一个主题教学活动开展并能很快的融入。

二、军训

每学年初始,我们都会对全体学生进行一次军训,一个暑假,学

生在家很懒散,没有经过风吹日晒的,体质很差,需要集中的进行锻炼。另外每学年进行一次班级调整,通过军训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增强班级的凝聚力,打造新的班集体。每次的军训汇演更是将这一集体精神完整体现。这次军训也为我们每天的课间跑操打了个好的基础,我们学校是每天两次课间跑操,要求队伍做到:静、快、齐、响,每天坚持锻炼体质的同时,也是意志的一种磨炼。

三、常规教研

每学期开学前,学校在教学班子商讨的基础上,要制定好本学期

的教学规划,在此基础上要召开一次教研组长会,研讨本学期的教研活动开展。总结上一学期的开展效果的基础上,结合本学期学校的一个整体的教研主题目标,制定详细的教研计划和排周计划,让每周的教研有主题、有目标、有效果。对于组内的讲课、照相、制作美篇、制作简报等人员的调配,都提前定好,尽量做到均衡,让每一个教师都参与。

每周的教研活动都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固定人员,提前课表都不要安排课,保证教师的教研时间。为了保证教研活动的顺利开展,我们将教研活动考勤计入绩效考核,提高教师对教研活动的重视度。我们是每天上午前三节开展,周一到周五分别是语文、数学、英语、文综、理综。

我们还在常规教研的基础上,选择优秀教师和年轻教师成立名师工作室,让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搞一些学科课题研究,并把这些研究融入到平时的教研中,为课堂把脉,寻找突破口。

四、联片教研

联片教研是校际之间一个教师展示提升的平台,每个学校都有优

秀的老师,他们在学科教学上都有自己独到的一些见解,通过这种联片学校的主题研讨,能很好的促进各学校老师的交流提升,也给了教师们锻炼的机会,用外力促内力发展。这学期我们初中西五校的教研活动经过各校教学校长的商讨,最后制定了具体的活动时间和活动科目,开展活动前一周教研方案,让每个学校的老师提前做好准备,也能提前做好充分的沟通。现在清河二中也加入了我们的团体,我们以后就是六校了,老师之间交流的平台就更大了。

9月25日,在我校开展了物理学科的联片教研活动,老师们都很积极,收获很大。

五、学生会

我校成立了学生会,下设5个部门:纪律、劳动、文体、生活、宣传部。纪律部每天早中晚自习检查各班实际人数、自习秩序、学习投入度。劳动部每天早中晚自习检查各班的室内和室外卫生情况。文体部每天上午下午对学生大课间集合及跑操情况进行打分,让每个班级都能在跑操时做到静快齐响。生活部每天中午晚上分年级进行餐厅就餐检查。

学生会检查结果每天由专人汇总检查结果进行排名定时由宣传部成员广播告知学生,班主任和学校有关领导也能更好的了解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学校每学期开展一次优秀学生会成员的评选表彰活动表彰在值日过程中表现优秀的学生。

学校会将班级量化计入班主任考核,在教师节评选优秀班主任将此项分数加进去,量化总分进行排名选出优秀班主任。

每个新学年,都要在新升七年级里选拔学生会成员,通过演讲的方式,让那些敢于说和做、有责任心的学生入会,保证每个班都有学生参与到学生会,便于学校工作的开展。

六、社团活动

每学期我们都会利用周三下午第三节课和第四节开展社团活动。

社团活动的开展的目的是让每个孩子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一个活动项目,让他在一周紧张学习的中期获得一次放松,同时也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学习一些技能。

社团的设置根据上学期的社团开展情况和本学期的人数做个适当的调整。我们设置了20多个社团,每个社团固定指导教师、固定社团活动地点。社团的申报,需要我们提前设好每个社团的人数,然后让学生自愿申报,由班主任限制每个班申报的人数,以免各个社团出现人数大的差距,不利于社团的开展,在开展第一次社团后,再依据各社团人数和学生的感受体验进行适当的调整。

对于社团指导老师的安排,我们要结合教师自己的特长,有些社团没有合适的指导教师,就想办法外聘,安排一名教师负责点名和纪律。如果社会力量能够利用起来,这也是一个很好的资源,也能多设置一些对应的社团,让社团更丰富,让学生更受益。

七、运动会

每学期我们都会举办一次全校的运动会,按照县运动会的流程进行,有国旗队、军乐队、彩旗队,有文艺节目展示,各个项目的比赛都和县运动会接轨,也设置了团体奖和道德风尚奖。

社团教案篇5

关键词: 人力资源管理 社团 建设

社团活动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够弘扬学校文化、丰富校园生活,而且能够拓展思想政治工作、凝聚青年学生。加强社团建设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协调能力、组织能力和沟通能力,而社团的发展和运行又依赖于社团成员的能力和素养。从某种程度上看,大学生社团是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中的重要人力资源。所以,若要切实提升大学生整体素养,就必须重视社团建设,并在人力资源管理视角下,探究社团建设的新途径。

一、高校学生社团建设引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必要性

高校学生社团通常不以营利为目的,社团的成员是由于具有共同的兴趣爱好而聚集在一起的,围绕社团发展组织一系列活动,开展这些活动离不开经费支持,但目前大部分学生社团的经费主要来源于成员交的会费。由于会费数量有限,因此,许多学生社团无法开展大型活动,这对于社团的进一步发展显然极为不利。由此可见,目前许多高校的社团管理都依靠原有经验,很少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导致社团管理方法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与社会人力资源管理严重脱节。这不仅不利于大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社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而且极易造成高校人力资源浪费。所以,在当前的时展形势下,在高校社团建设中引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对学生社团乃至校园文化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当前高校学生社团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社团结构松散

当前,部分高校学生社团结构松散,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未能形成严密的组织管理体系,导致社团对会员的约束力较低。成员加入社团秉持自愿原则,有的学生加入社团后随意脱团,或参加社团活动不积极,导致社团人员流动性较大,这显然不利于社团的长远稳定发展。有的社团虽然制定了较为完善的规章制度,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未能有效贯彻落实,对社团发展未能形成积极作用。

2.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

大部分社团未能构建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导致社团成员参与积极性较低、工作效率不高、合作协调性较差。一些高校社团的考核评价体系缺乏科学性,在成员考核或社团干部换届选举时,多根据主管教师或上一级社团负责人对社团成员的主观评价,这就导致考核评价过于肤浅,且流于表面,严重影响了考核结果的公正性,直接导致社团成员工作热情下降,甚至出现脱团、退团的现象。

3.社团缺乏经费保障

目前,高校学生社团经费多源于成员上交会费、学校经费支持和社会赞助。许多高校由于教育教学经费有限,对学生社团所拨经费较少,根本无法保证社团的正常运行。社团成员所交会费也为一次性资源,不能成为持续性经费来源。调查显示,当前大学生社团获取社会赞助的力度较小,这就导致学生社团缺乏资金支持和物质基础,在举办社团活动时经常出现经费紧张的问题,有时甚至因为经费不足而停办活动。可见,经费不足已经成为当前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的重要障碍。

三、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下的高校学生社团建设途径

1.创新组织决策方法

首先,社团管理成员应当向指导教师或其他社团管理者学习,加强与其他社团的沟通交流,针对社团发展方向、活动组织方式与教师协商,进而制订切实可行的方案。其次,应当积极听取社团其他成员的意见和建议,在研究具体活动方案时,社团管理人员应当引导会员向前期调研方面探讨,制订详细、全面的方案计划。当然,社团管理者也可以鼓励社团干部或优秀成员,根据自己的理解制订方案,然后组织会员积极讨论各个方案的可行性,根据会员意见对方案加以调整和完善,以增强活动方案的合理性,确保社团活动有序、顺利地开展。

2.完善社团骨干培训制度

社团负责人对社团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影响着社团的发展理念和方向。因此,高校社团应当完善社团负责人选举制度、社团干部培训制度,进而组建一支高水平、有能力、会管理的社团管理队伍。一方面,高校管理部门应当组织社团骨干积极参加党团学习,增强他们的政治觉悟,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另一方面,高校应当积极组织社团经验交流会、座谈会和培训班,提高社团负责人的组织管理能力,鼓励他们引导社团不断发展。此外,高校管理教师和相关部门还应当引导社团管理人员正确认识自我,自觉改正自身缺点,不断完善自我。与此同时,应当增强社团骨干的协作意识、沟通意识和服务意识,促使他们自觉为社团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3.提升社团品牌效应

目前,大部分高校社团存在同质化现象,导致社团整体上呈现出“多而不精”的局面,因此,高校应当采取措施整合重组活动类似、内容雷同的社团,改变以往“各自为政”的局面。同时,若要做强做大学生社团,应当提升社团的品牌效应。在社团成立之初,就鼓励社团负责人树立品牌意识,在社团文化、价值、个性、方向等方面实施品牌战略。树立明确的发展目标,并根据时代形势,积极创新社团文化,采用合理的新模式推进社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安英,樊习英.关于高校学生社团管理与教育问题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7.

[2]郑吉昌,黄芳.人力资源管理:全球化趋势下的挑战与对策[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2.

[3]彭志越.高校学生社团的组织承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

[4]周斌,费坚,林刚.高校学生社团人力资源管理探析[J].江苏高教,2008.

社团教案篇6

据报道:“目前,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比例逐年上升,未成年人初始犯罪年龄越来越低。仅以江苏为例,10至13岁年龄段的低龄犯罪占到70%。”由于他们都不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往往对法律肆无忌惮。《扬子晚报》一则消息说:一少年惯偷受审语时出惊人:“到16岁就不再作案了”。为有效遏制未成年人犯罪,有人建议采取降低刑事责任年龄的做法,还有人认为关键在于对未成年人的教育,不

需要降低刑事责任年龄。

关键词:青少年 犯罪 对策

一、我国青少年犯罪情况概要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在整个青少年犯罪中,18岁以下的青少年犯罪达80%以上。青少年犯罪已成为当前刑事犯罪活动中的热点问题。分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特点,寻觅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对策,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情。

我国社会正处在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多岔路口,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的利益多元化、人的社会角色多样化等问题,使人们(尤其是成人)深刻感觉到了:社会不稳定了、社会规则和人的行为规范不断地受到挑战和冲击;因此也导致了人们行为的“失范”,即违规、越轨。从法治建设的角度讲,违规、越轨除了违反道德就是违法。违法的种类对普通公民而言,主要有民事违法、行政违法和刑事违法三种;与这三种违法相对应的法律责任就是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对成年人而言正确认识和承担法律责任尚有相当的难度,何况青少年,他们连什么是“行为规范”都未必清楚;对于用“降低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的方式,以遏制未成年人犯罪”的看法,本文的基本观点是:

不能以降低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解决青少年的犯罪问题。因为这实质涉及的是关于法治建设中对人的态度问题。青少年是我们事业的接班人,我们必须积极地分析问题,帮助青少年走出误区,而不是将其推向我们的对立面。本人认为,刑事责任中的青少年具有违法犯罪行为人和受害人的双重身份和法律地位;因此,本文从这两方面分析“刑事责任中的青少年”的相关问题。

二、青少年的表现和特点

随着社会传播媒体的空前发展,青少年以敏感的心灵感受着时代的变化,增加见识的同时,因其生理、心理的不成熟,青少年犯罪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无论从犯罪动机、犯罪形式、犯罪的手段等等方面都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

1、青少年犯罪动机具有贪利性特点,这实质是人类弱点的一种表现。就市场经济的共性而言,其消极因素对不知劳动创造财富、劳动的艰辛的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看到了成人对利益的追求的无节制,一些人为了获得利润,甚至不惜违法犯罪。青少年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价值观影响,绝大多数为满足物质欲望的贪利性犯罪。这“贪利性”的犯罪动机,可以说是教育不到位的直接结果。

2、青少年犯罪行为的表现方式具有犯罪行严重,大要案多的特点。青少年时期正处于人生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时期。由于某些青少年在社会化进程中没有形成健全的人格,又受到一些不健康的影视作品的不良影响,并且年少气盛,在进行违法犯罪活动中,不仅不计后果,且带有很大程度的疯狂性;具体表现为:(1)行凶杀人、严重伤害。有的青少年谋财害命、焚尸灭迹;有的报复杀人,如北京一菜市中两户来京商户发生争执,大人被警察带走后,自认为无过错方的十三岁女孩将对方的两岁幼儿杀死;有的因早恋矛盾杀(害)死对方;有的因邻里矛盾打架斗殴,严重伤害他人;甚至家庭矛盾上升为暴力犯罪,如轰动一时的一高中生杀母案、一大学一年级学生杀父及杀祖母案;(2)暴力抢劫。近年来,青少年抢劫犯罪已由原来的随意性向特定性方向发展,犯罪手段由原来的仅仅凭借拳脚施暴、口头危胁转向使用武器,如手持匕首、棍棒、屠刀、抢支等作案,如中学生枪小学生的案件时有报道;(3)暴力。这部分犯罪分子手段恶劣。如近年经常见瞩报端的中学生结伙拦截妇女的案件等。

3、青少年犯罪的组织形式具有团伙性特点。渴望友情、乐于合群,是青少年的一种心理需求是独立意识的外在表现。青少年往往在到了心理断乳期,就容易在父母面前封闭自我,而更爱与年龄相仿、趣味想投的伙伴在一起,形成一群体。青少年违法犯罪也便多以团伙形式出现,这些犯罪团伙大小不一,少则三五人,多则上百人。由于青少年经验少,能力差,他们结伙作案,可以相互鼓励,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恐惧感和孤独感。特别是一些未成年犯罪人员往往是在校的双差生、辍学生、流失生。这些人往往是学校的落后群体或者是由于邻里关系,或者是结识于游戏机、录放厅等低游戏场所共同的失落感、消极心理和志趣,使他们聚合在一起。因此,团伙犯罪则成为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形态,其社会危害性极大。据有关部门调查,在青少年犯罪案件中,约有60-70%属于团伙犯罪。如西安警方破获的一个以绑架、抢劫、伤害为手段连续作案的青少年黑社会团伙“山合社”;湖北恩施市公安局红土乡派出所捣毁的乡某民族中学具有黑恶性质的学生组织“太阳帮”,这个帮已成立一年多,其成员均是该校初中一、二、三年级的学生,有77人;据黑龙江省公安厅研究室对哈尔滨少管所700名在押犯调查,团伙犯罪占88.23%。其中杀人团伙占17.1%,抢劫团伙占43.75%,盗窃团伙占27.38%,团伙占7.25%。在青少年团伙犯罪中,有些属于一般性结伙犯罪,但也有相当数量的犯罪团伙向犯罪集团发展,并且有的青少年犯罪团伙已经成为完整上意义的犯罪集团。从近几年青少年团伙犯罪发展趋势看,团伙作案惯做大案要案,一旦团伙中加入了“两劳人员”或“惯犯”、累犯等成员时,团伙便很快从一般性结伙犯罪发展成为有组织的犯罪团伙,甚至成为一种带有黑社会色彩的有组织犯罪集团。当前许多青少年犯罪团伙不仅有名称、有头目,而且有纪律,实施犯罪时有计划、有分工,大部分青少年犯罪团伙属于同性组成的团伙,但也有不少是男女青少年组成的混合型团伙。有的犯罪团伙实施特定的单一类型的犯罪,但也有不少犯罪团伙实施多种类型的犯罪。犯罪团伙的精神纽带主要是“哥们义气”和性格志趣的一致性及犯罪意识、犯罪利益的相联性。他们凭借人多势众,称霸一方,横行乡里,无恶不作,一般地说,大案要案均为青少年犯罪团伙所为。

4、从青少年犯罪的教育改造情况看,具有反复性特点。青少年思想具有很大的可塑性,极易受客观外界条件的影响,往往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违法犯罪的青少年,易于接受教育改造。但另一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反复性。例如,有的青少年犯过去只是“一面手”,从劳改、劳教农场出来后,则变成了“多面手”。根据研究资料,新中国成立后的十多年间,我国青少年重新犯罪率很低,一般不到5%;到了八十年代,重新犯罪率上升到100%左右。近些年来,青少年重新犯罪率不断增加,有些地方达到15%以上,甚至在20%左右。个别地区超过了30%以上。据调查,青少年重新犯罪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所犯新罪往往比以前犯罪的要严重得多,当前我国许多大案要案和恶性案件,多系重新犯罪分子所为。特别是一些青少年累犯、教唆犯及犯罪团伙头子,他们虽然经过多次处理和教育挽救,但是,由于他们多次作案强化了犯罪动机,已由初犯的恐惧,转为熟练,当他们的犯罪行为受到制裁或不切实际的需求受阻后,非但不思悔改,不予收敛,反而疯狂地报复社会,成为对社会治安极具危险的分子。

三、预防青少年犯罪应采取的原则及对策

(一)青少年承担刑事责任的有关法律规定

根据我国现行刑法对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抢劫、贩卖、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刑法的上述规定告诉我们,犯罪时年满十六周岁的青少年,进入“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段;犯罪时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青少年,只有触犯了刑法规定的8种法定罪名的,才承担刑事责任,被称为“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段;犯罪时不满十四周岁的少年,根据罪刑法定原则“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的精神,为“完全无刑事责任”年龄段。

刑法的上述规定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从追究刑事责任角度看,这个规定足以使未成年人在触犯法律后受到惩戒、教育了。因此家庭和学校必须承担起自己应尽的责任,不要等出了问题再指责“法律的不完备”、“孩子不听话”。

(二)预防青少年青少年犯罪的原则及对策 预防和减少青少年青少年犯罪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全社会应共同关注,具体应采取以下原则及对策:

1、应遵循的原则

(1)教育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

教育和保护是相辅相成的,教育是为了保护,保护必须进行教育,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达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目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教育与保护相结合,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原则的具体体现,也是一项符合未成年人成长特点的科学原则,它的确立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2)及时防治原则

及时防治原则可分为两个方面内容:一是采取积极预防的措施,整顿包围未成年人的不良社会环境,消除产生犯罪的原因和条件;二是对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及时进行矫治。及时防治原则的积极意义在于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着眼点放在消除犯罪的原因和条件方面,放在预防和矫治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方面,从而使刑罚的目的由事后的消极惩罚转向事前的积极预防。这种抓早、抓小、抓苗头、抓原因的立法思想,有利于把未成年人犯罪消灭在萌芽状态,从而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

(3)依法综合治理原则

犯罪,尤其是未成年人犯罪,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社会现象。犯罪的发生和变化,犯罪的原因和危害后果,均具有社会性、综合性,是社会上各种消极因素、不良影响、恶劣环境等在未成年人身上综合作用的结果。在一定意义上,犯罪实际上是社会消极面的“综合症”。从未成年人犯罪的产生原因看,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就客观方面原因而言,有的是家庭方面的原因,如父母离异,教育、监护不力,父母、监护人有不良行为或违法犯罪行为;有的是社会方面的原因,如不良书刊或含有渲染暴力、色情、、恐怖活动内容的影视作品和出版物的不良影响;有的是学校方面的原因,如政治思想教育和法制教育不力,片面追求升学率,疏于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尤其是对“双差生”进行冷落或歧视等。由此可见,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是社会问题的综合反映。因此必须根据相关的法律规定,必须依靠全社会的力量,齐抓共管,通过政治的、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文化的、教育的等多种手段,进行综合治理。

(4)科学性原则

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上,要求家长、学校了解掌握未成年人生理和心理变化的规律性,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既不能采取“不打不成材”的粗暴式教育方法,也不能溺爱成灾。《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24条规定,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举办各种形式的讲座、座谈、培训等活动,针对未成年人不同时期的生理、心理特点,介绍良好有效的教育方法,指导教师、未成年人的父母和其他监护人有效地防止、矫治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这表现在对犯罪的未成年人处理上,要求必须与成年人区别开来,在侦查、、审判以及施行强制措施、教育改造等各个环节上都要充分体现“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贯彻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44条规定,司法机关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应当根据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和犯罪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法制教育;第46条规定,对被拘留、逮捕和执行刑罚的未成年人与成年人应当分别关押、分别管理、分别教育。

2、预防青少年犯罪应采取以下对策

(1)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采取各种有力措施,扫除社会丑恶现象,净化社会及学校周边环境,清除不良影响,使青少年有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尤其家长要首先守法。

(2)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宣传教育,使青少年遵纪守法

采取多种形式比如可利用各种传媒的方式,使宣传教育不再枯燥,更符合青少年的接受方式,包括使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形式,引导青少年遵纪守法。

(3)加强学校的法制教育

学校教育要把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教师首先树立与我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和政治文明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法律素质,在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中以身作则,与学生平等相待,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4)司法机关和执法机关应采取有别于成年人的方法,建立相应的制度教育和挽救犯罪的青少年

司法机关要广泛宣传:刑罚的目的是预防犯罪的精神,认真贯彻“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和“寓教于审、惩教结合、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对犯罪的青少年在侦查、、审判、改造等环节采取有别于成年人的方法,着眼于教育和挽救,以达到既治病又救人的目的。

执法机关要建立追踪回访考察制度,建立帮教体系,对判处刑罚的青少年采取确定专人帮教,定期考察,会同工、青、妇等单位与所在学校或村(居)委会、家庭密切配合共同帮教,同时对后进青年、轻微违法犯罪的青少年做好教育挽救工作。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青少年在法律责任上还无能力承担起刑事责任的压力;我们在研究青少年犯罪问题的同时,必须从爱护“花朵”的角度出发,而不能像掐掉一朵被病、虫侵害了的花朵一样,抛弃有违法犯罪行为的青少年;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仅仅是追究犯罪的平等,受害人的保护也是平等的;刑事责任中的青少年具有违法犯罪行为人和受害人的双重身份和法律地位,因此必然平等地受法律保护。

参考文献

1、孙寿忠:《关于农村青少年违法犯罪情况的调查与建议》,《济南共青团》2004年第8期。

2、林明生--浅谈青少年的心理教育《团情快报》2004年第13期

3、(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调研报告论文集》2002-2004年)《当前未成年人犯罪特点和预防措施》

4、袁 敏 殊 《市场经济条件下预防和惩治青少年犯罪的思考》

社团教案篇7

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的违法犯罪现象已呈多发趋势,据权威机构的一项调查表明:2000年后,高校大学生的犯罪占整个社会的17%。当前一些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水平还很低,违法犯罪的大学生多数是因为其法律知识贫乏。高等院校应该高度重视加强大学生的法律文化素养。2011年,中南大学的一名大学生杀害女友案,此事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高校用几年的时间却为国家培养了一个犯罪分子,严重威胁着社会的治安环境,所以学校应该反思自身的人才培养理念。加强大学生的法治观念教育,高等院校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解决社会的治安环境问题,单纯靠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是不能治本的。因此,要从根本上抓起,高等院校是向社会输送人才的摇篮。对大学生加强法治观念教育,培养一名具有较高法律文化素养的大学生,是高校办学的重要目标。

二、依托社团文化加强大学生法律文化素养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高校应积极营造旨在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的社团文化氛围高等院校的管理应做到“依法治校”,“以法育人”,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形成和提高。在学校的环境中,学风环境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首先,学校应该通过举办多种社团文化活动,如:有关法律知识的讲座、讲坛、知识竞赛、学术报告等,通过活动来引导学生增强学习法律的兴趣,使学生们扩展法律知识面,提高法律知识水平。其次,学校还应从“依法治校”开始,因为一个学校的“法治”状况直接影响对学生法律意识的教育。高校在校规校纪方面应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可循”,在日常管理中,特别是对学生违规违纪的行为,要照章处理,决不因人而异、因人而改,为学生营造浓厚的法治氛围,给学生营造“有法可依,依法办事”的和谐教育教学环境。

(一)发挥法学研究会等学生专业社团组织的引领功能高校学生社团组织是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主要载体,科学利用学生社团活动与学风建设的内在关系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质量是非常必要的。高校的团学管理部门可以积极引导学生组建法律专业社团组织,学校的二级学院也可以向学校请批成立法学教育性质的学生专业社团,在社团组织中,有科学完善的章程,有明确的分工,有一定的活动规则,让法律专业社团在学生中起到学习法律、运用法律的重要载体性作用。其中,法学研究会对于提高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促进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法律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实践作用。大学生们通过在法学研究会等学生社团组织中,参加法律知识演讲、辩论、竞赛等活动,可以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也进而检验自己的法律基础知识,增强对法律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从而提高自身法律素养。法学研究会也通过定期的普法活动,加强法治宣传和对学生的法治观念教育。

(二)举办模拟法庭,发挥“境遇式”教学模式在育人中的重要作用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高等学校应注重发挥模拟法庭这种“境遇式”教学模式的作用,利用这种“境遇式”教学模式可加强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让学生们在模拟法庭过程中结合所学专业知识,将理论与准实践结合起来,既可以加深对法律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可增强实践运用能力。在《法律基础》课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中,高校应通过开展法律基础知识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在法律基础课教学中应探索以法治观念教育为中心的教学改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发挥“境遇式”教学模式的作用,如引入“案例教学法”,可以组织真实案例当事人进行现身说法等。案例教学是指由教师选用生动的、具有一定代表意义的司法判案成例,通过学生自己对案例分析及教师的指导、讲解,使学生掌握法学原理、基本制度。这一教学方法,打破了原有的纯理论知识满堂灌的单一的教学方式,使原来以教师为权威的教学变成了师生互相交流,学生充分参与的平等对话。教师在教学中应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以案说法、以案解法、法案结合来组织教学,并组织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掌握法律知识,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法律意识的目的。

(三)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等社团文化活动加强大学生的法律文化素养大学生的违法犯罪是因为其法律观念的淡薄、法律知识的贫乏,而法律意识的缺陷则是由于其心理发展不平衡所致。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使大学生掌握了最基本的心理学知识,使其具有较强的意志力、控制力、稳定的情绪、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从而抵制各种不良风气的影响,以增强法治的观念。对于一个有人格障碍的大学生,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方面属精神分裂性质,表现在他由于求学过程中的种种原因,出现的性格内向、孤僻、不爱与人打交道;另一方面则属攻击性质的人格分裂。两者结合在一起,可以看出这个学生平时很压抑,如遇上某些困难和挫折,就有可能大爆发、高释放,而且可能对他人进行报复打击。如今,导致当代大学生违法犯罪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自身的不良情绪占主导地位,而不良情绪则源自于家庭、社会、学校及自我心理调节能力水平较低下,社会优胜劣汰的竞争原则,家庭过高的期望值与自身能力差异所产生的压力,有的找不到正确的方式排解,久而久之,使他们有可能通过犯罪的方式而发泄出来。大学生的违法犯罪动机是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高校应通过组织大学生参加心理健康教育等社团文化活动,并且广泛发挥心理学专业学生社团组织的服务和引导功能,培养大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法律修养、思想道德修养,要让学生通过学习和实践心理学知识、美学知识、伦理道德知识,全面认识自我,掌握心理调适的基本途径和方法,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同时,高校应该尽快全面建立起比较完备的心理咨询机构,积极开展心理咨询业务来引导大学生的开发潜能、完善人格,全面提高和发展自己,从而抵制不良习俗的侵蚀,促进自身良好法律意识的形成。

社团教案篇8

关键词:企业价值评估;资产评估;基于项目的团队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8-0023-04

“企业价值评估”是一门理论与实务兼具,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要求较高的课程。为提升教学效果,探索从教师教授为主的被动式教学向以学生自我学习为主的主动式教学法转变,我们在本科生和研究生企业价值评估课程中探索项目教学法,通过增加课堂互动环节,课后持续学习,强化学生互动学习和团队学习,激发专业学习热情,加深专业理论与实践环节的有效结合,提高本科生社会交往和互助合作能力。

一、“企业价值评估”实践教学的困境

“企业价值评估”是资产评估专业的核心课程,理论性很强但同时也需要结合实践才能融会贯通,因而实践性教学成为“企业价值评估”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嵇尚洲(2010)提出“企业价值评估”教学应采用理论课与实践课相结合,实践课教学方法革新来改进教学效果[1]。很多学者提出资产评估的实践课应包括案例教学、模拟实验、专业实习等方法,而案例教学是最常用的提升课程实践性,增学生互动的教学方法,但案例教学的效果也受到很多教师的怀疑。一方面,有研究从教师角度分析,认为高校缺乏具有从业经历的“双师型”教师使得案例教学难以深入,学生真正从案例中获得实践知识的可能不大(赵剑锋,2013)[2]。另一方面,从学生角度分析也有观点认为案例教学的随意性很强,学生自己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不高,不愿意主动参与讨论(孙旖旎,2012;程玉英等,2012)[3]。陈蕾等(2015)通过首都经贸大学资产评估课程案例教学的问卷调查发现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根据学生规模引导学生根据兴趣合理分组,以提高学生参与度和投入度;开展小组讨论与问题辨析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团队协作与沟通表达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有明显效果[4]。陈蕾等(2015)已经采用

GROUP STUDY合理分组的一些方法,但还是停留在小组讨论阶段[5]。

二、“基于项目的团队学习”模式的引入与误读

小组讨论在案例教学、模拟实验等很多教学环节都会采用,很多人认为小组讨论就是GROUP STUDY,导致这种教学方法未能在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尤其在资产评估、“企业价值评估”教学研究中笔者没有发现任何文章对GROUP STUDY在资产评估系列课程的应用进行研究,而这种教学方法却是北美实践性教学最为常用,并且效果最好的方法之一。

很多教师认为GROUP STUDY只是教学环节一种辅助方法,忽视了这种团队学习可以贯穿课堂内外,是北美MBA教学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通过把课堂教学的问题带到课外,通过团队的共同调查、研讨,寻找解决方法,获取可能结果,最后在课堂再进行总结和提炼,这是一种可以贯穿始终的方法,在学生的暑期实习、社会活动中都可以采用,而事实上在大学阶段获得成功的大部分学生都是采用团队学习的方式,并且取得了良好的结果。

三、基于项目的团队学习模式的应用

经历高中阶段痛苦的“填鸭式”教育,现在的大学生对互动体验强烈的电子游戏疯狂热爱就很容易理解了,而现有的教学方法仍然偏重“讲述性”,轻互动式体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获得兴奋点和满足感,相较于单调乏味的课堂,学生更乐于从事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大部分学生的社交经验和组织能力都来自社团活动。而我们的教学中互动类教学却过于稀少或流于形式。

GROUP STUDY是互动教学的重要方式[6],包括四大要素,即小组构成、小组学习计划、小组考评、小组学习地点。其中:1.小组构成包括小组成员的知识背景、学习风格,以及成员数量等。小组成员知识背景相对统一有利于大家达成共识,团队合作会相对容易;小组成员知识背景复杂则会带来多方面的知识分享,有利于小组对问题形成正确认识。而学习风格主要指不同成员在不同的学习环境下形成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1983年由Peter・Honey和Alan・Mumford在总结kolb的理念基础上,提出了四种类型的学习风格:行动型、反省型、理论型、实际型。

2.小组学习计划包括选举小组领导、成员分工和学习承诺等,选择一个好的小组领导非常关键,小组领导负责召集讨论、组建微信群、安排讨论地点和引导讨论进程。如按照Case Study,Market Simulation等需要对小组讨论进程进行引导,选取估值计算中一些重点环节进行重点演练、比较和讨论;Group Study首先从责任分工Team Contract开始,建立自我评价机制,小组间竞争机制(Jigsaw)。

3.授课教师需要对各小组的案例讨论、模拟实验等建立Observation考评机制,在小组考评中需要把讨论过程、成员参与的程度、解决问题方法以及外部资源利用等综合在一起,结合最后的小组结果陈述进行打分考评,因此教师需要在各小组之间来回走动,参与讨论,观察小组的讨论过程。考评通常分为各小组互评和教师考评。

4.学习的地点选择也非常关键,北美的图书馆一般设有专门的讨论室,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微信等方式越来越常见。GROUP STUDY在“企业价值评估”课程中的使用可以促使学生对估值中一些复杂环节保持持续讨论,可以不断对市场中价值评估的动态信息进行及时讨论,尤其对于课程论文的完成具有重要意义。

团队学习对学生社交能力有显著作用。学生在团队相互学习中可以学得更好,更好理解教学内容,比传统教学方法延续更长时间,更好地提升项目质量和业绩 (Dillenbourg,1999;Gross Davis,1993;Soliman and Okba,2006)。团队教学也帮助学生开发社会交往能力、认知能力和推理能力,表现为语言交流,清楚明白的表达,承担责任和愿意合作(Schlichter 1997)。团队每个成员的作用和交互作用决定团队的效率和成功,团队成员在交往过程中社会交往能力会得到极大提升,尤其是对于那些性格内向,不善于沟通的学生,通过团队学习能够更容易主动接近其他人,培养主动沟通解决问题的习惯,形成相互启发,相互促进的良好氛围。对比北美大学生,国内大学生往往较为内敛,不具有主动承担责任的勇气,走上工作岗位后工作方式往往较为被动。这种现状可能与大学缺少团队学习等互动类学习方式有关。

团队构成对团队学习效果有显著影响。团队如何构成可能会影响学习的结果(Webster and Sudweeks 2006;Martin and Paredes 2004),因而采用合适的方式组成团队可能会解决很多问题(Muehlenbrock 2006),国外对于团队成员多样性的研究已经关注到团队成员的心理特征、个性以及价值观的差异,偏好和信仰(Harrison et al. 2002)。团队不同的构成方式中有一种是根据成员的不同学习风格来分,在很多研究者看来这种方式组建团队似乎是非常有效(Al-Dujaily and Ryu 2007)。Group study可以让不同风格的学生互相帮助,通过合理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进入深度学习状态。不同学习风格的人对学习效果影响很大,合作型或者主动型的学生更容易进入深度学习状态,而被动型进入深度学习较难(Esma Colak, 2015)。学习团队的异质性对相互补长取短,不同的学习风格对团队的复合型思考非常重要(Maria Kyprianidou.etc,2012)[7]。团队不同的知识背景同样对团队的合作与交流产生重要影响,在科研团队中不同的价值观和知识结构会增加团队交流的障碍,降低创新活动的成效。而在企业管理团队决策中,过于单一的知识背景和行业经历会使得团队学习效率下降,群体性思维现象严重,增加决策风险。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认为团队学习对于国内大学生开展互动式学习、培养社会交往能力非常重要,鉴于大学生知识结构普遍差异不大,我们认为团队成员应尽量精炼,因此形成研究假设如下。

假设一:在团队学习中,成员数量少学习效果更好。

在国内开展团队学习过程中,由于大学生知识结构相对一致,因此团队中出现有差异的知识结构可能会对学习效果有显著作用,形成假设如下。

假设二:在团队学习过程中,知识结构的多样化与学习效果正相关。

相对于北美大学生,国内大学生学习风格较为被动,主动沟通型的人在团队中较为重要,因此团队的风格越多样对学习效果的作用越显著,形成假设如下。

假设三:在团队学习过程中,学习风格的多样化与学习效果正相关。

四、基于项目的团队学习在“企业价值评估”教学中的应用

我们利用2015―2016第二学期同时上“企业价值评估”5个班的机会,选择102名学生,共12个小组,在教学中开展GROUP STUDY,从团队构成、学习风格、知识背景、学习环境、讨论时间以及学习效果等对团队学习的过程及效果进行比较分析。

耐哦尤嗽笔量上,团队人数分别有10人以上、8―10人、6―8人、5―6人。学习小组是让学生自由组合,然后再调查不同小组的知识背景和学习风格等基本信息。

从学习风格上,主要有三种类型,分别是主动沟通性、被动接受型和思考沟通型。

从知识背景和学习特长方面,主要有三种背景,分别为数理背景、公司金融背景和文学背景。资产评估专业学生主要知识背景都是大学专业课学习过程中获得财务管理、会计学等公司金融知识,其他知识背景的学生相对较少。

从小组学习环境来分,主要通过微信、教室、寝室来进行小组讨论。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广泛使用,小组讨论采用微信群方式越来越方便。

从讨论时间看,最长的为半天,最短的20―30分钟,一小时左右比较常见。

案例讨论的评分是由教师打分和学生自评综合而成。案例资料会事先分发给学生,学生通过课外的学习和讨论,再到课堂参加案例讨论,汇报小组讨论结果,因而小组的讨论结果是综合了课堂和课外两方面的学习过程。

我们把单一学习风格人数占团队总人数60%以上定义为同质性风格团队,设为虚拟变量,值为0,其他的则视为异质性团队,值为1。我们把单一知识背景占团队总人数60%以上视为同质性背景团队,设为虚拟变量,值为0,其他的则视为异质性团队,值为1。再通过对12个小组的课堂案例分析打分,研究风格特征、知识背景对团队学习效果的影响。

通过对12小组的各项信息进行收集整理,我们对相关数据进行POOLED OLS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学习风格、知识背景和小组成员数都与学习效果显著相关,其中小组成员数量与学习效果负相关,而学习风格和知识背景均与学习效果正相关,我们的研究结果与北美学者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

五、总结及展望

我们的研究涉及了团队构成、团队评价与学习地点等多个环节,我们对于团队成员数量与学习效果的研究与国外研究基本一致,国外研究发现团队成员5―6人最为合适,我们的小组构成中5―6人恰好是最小规模分组,所取得的学习效果也是最好的,而人数较多的小组学习效果普遍下降,这提醒我们今后在小组人员数量上要控制在5―6人,见图1。

我们发现广泛的知识背景对于小组学习效果有利,现在大学生知识背景和兴趣爱好都较为接近,因此组建团队时要形成复合的知识背景并不容易。在实践中通常会采取把相似背景学生置入同一小组的做法,按照我们的研究结果以及国外相似的研究,这种做法都是不合适的。

我们发现了学习风格对学习效果的影响,通常认为小组中主动沟通型的人越多小组学习效果越好,我们的研究发现并不如此,学习风格的多样化更为重要,不同学习风格的人集合在一起更容易取长补短,善于交流加冷静思考会使得每次小组讨论的质量更高,因此异质性的学习风格对于GROUP STUDY更有利。

GROUP STUDY在国内的研究不多,我们的教学实践还带有实验性质,在团队学习过程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如组建团队时,教师本身缺乏经验,团队采取教师主导组建,还是学生自主组合,教师主导团队组建有利于贯彻团队合作的总体策略,但由于对于学生的学习风格等具体信息不明,也难以操作;学生自主则变成自组织,缺少总体把握和控制。

团队课外活动完全是小组学生的自发学习过程,学习过程面临无法监督和检查的问题。笔者发现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开展的金融案例大赛在学生中影响很大,而为比赛组建的团队凝聚力很强,经常主动找教师请教问题。这个现象反映了团队的学习也需要激励,如果我们最后对团队学习的结果给予优厚的奖励,对团队自发学习会有非常大的激励作用。因此笔者在动员学生组建团队时,鼓励他们以此来形成金融案例大赛团队,或者争取参加大学生创业大赛,让GROUP STUDY真正成为学生大学期间的长期学习形式。

团队学习要能长期持续下去,保持团队的凝聚力非常关键。团队凝聚力需要有一个可以随时解决问题的关键人物,最好有一位指导教师能长期跟随,这显然不太现实。但是微信群给团队学习提供了非常好的学习空间。利用微信群一位教师可以同时指导3―5个学习小组,随时了解不同小组面临的问题,并且参与讨论,微信群这种移动互联网学习方式为团队学习开创了新的学习空间。

团队学习中如何平衡积极型的学生和消极型的学生也很重要,主动沟通型学生通常在团队学习中付出更多,而被动接受型通常缺乏主动参与意识,造成团队合作的不平衡。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是制定比较详细的团队分工,发挥每一个成员的特点,积极型学生多做组织工作,而消极型学生可多做资料收集等案头工作,相互配合。

团队学习的另一个难点在于考评,我们强调考评方式一定要包含OBSERVATION,要把讨论过程作为考评的重要内容,而不是只看结果。某种程度上过程比结果更重要,这就需要我们在案例讨论、模拟实验等环节增加教师,可以把教学团队、助教等资源充分调动起来,教师相互之间可以双向合作,支持对方的互动教学。

GROUP STUDY方法初步\用已经取得较好效果,我们在总结基础上,将充分借鉴北美商学院成熟经验,发掘上海大学生的自身特点,探索“海派”教学风格。

参考文献:

[1]嵇尚洲.企业价值评估教学方案设计探讨[J].黑龙江教

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3).

[2]赵剑锋.案例教学模式在资产评估课程中的实施与探索

[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3,(4).

[3]孙旖旎.资产评估专业企业价值评估课程案例教学实践

探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2,(6).

[4]程玉英,刘丽,周晓辉.资产评估课程实践教学研究[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2,(4).

[5]陈蕾,王敬琦.资产评估课堂实践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

――基于问卷调查的实证分析[J].中国资产评估,

2014,(12).

[6]杨慧瀛.“基于项目的团队学习”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

――针对经管类课程[J].北方经贸,2012,(5).

[7]Esma Colak,The effect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on the learning approaches of students with

社团教案篇9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的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索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促进良好的适应与发展的助人过程。

就业抗挫能力是指个人在遇到就业挫折时,能顺利地克服挫折带来的消极心理状态的能力。抗挫能力有两方面的构成要素:(1)自控能力。自控能力是人们以自己明确的目的,善于通过理性的思考,以达到维持心理平衡,能动地支配行为的能力。(2)应变能力。应变能力是一个人受挫后的自制力、适应性、灵敏性的综合表现。

受过专业训练的职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遵照团体动力学和群体心理学等原理,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运用团体辅导的技巧,指导学生以团体的形式进行活动,可以有效提高职校生的就业抗挫能力,最终实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一、国内外善于团体心理辅导提高职校生就业抗挫能力的研究现状

目前国外团体心理辅导起步早,发展快,已从学校发展到社会和家庭,覆盖面相当广。而我国团体心理辅导起步较晚,产生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但是近些年发展迅速,尤其在学校团体心理辅导领域,理论研究涉及范围颇广,但在具体实践操作上未形成系统。团体心理辅导如今最活跃的地方仍是高校,研究对象也多是面对大学生,尤其是大一新生,近年来涉及的领域开始逐渐增多,团体心理辅导的内容发生了多样性的变化,从过去的自我成长、人际交往、情绪抑郁等主要领域,开始向网络依赖等崭新领域尝试探索,学生的团体心理辅导主要涉猎的领域有自我概念、厌学心理、自信、学习的适应性、学习动机等领域,但多数还是偏向于发展性团体,治疗性团体辅导因为对团队领导者的要求比较高,数量还是较少,有些职业学校开设的团体心理辅导主题上则主要针对新生适应、人际关系、团队建设等,另外团体心理辅导的辅导模式较为单一,对团体心理辅导的实践性进行论证较少,发现针对职校生的挫折教育系统研究较少,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而运用团体心理辅导提高职校生抗挫能力特别是就业抗挫的实践研究基本上处于空白水平,因此本课题的研究显得非常重要。

二、团体心理辅导提高职校生就业抗挫能力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1.理论基础

(1)团体动力学理论

团体动力学理论旨在探索团体发展的规律,它研究团体的形成与发展、团体内部人际关系及对其他团体的反应、团体与个体的关系、团体的内在动力、团体冲突、领导作用、团体行为等。

(2)社会学习理论

人们通常是通过他人的行为进行观察和模仿来学习和形成一种新的行为方式,所以团体辅导可以为各种适应不良的成员提供多个可模仿的榜样,以帮助他们改变不适应的行为。通过团体心理辅导,为职校生就业挫折教育提供了一种良好的社会活动场所和一种信任的、温暖的、支持的团体气氛,使成员可以以他人为镜,反省自己,深化认识,同时也成为他人的社会支持力量。

(3)积极心理学理论

积极心理学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

2.实践依据

作为长期从事德育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职教工作者,我们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发现学生的就业受挫能力普遍处于较低水平。我们抽取了学校部分班级,对学生进行就业抗挫能力水平测试,测试结果验证了我们的看法。近年来我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经常开展各类团体心理辅导,特别是在对班级心理委员培训中采用了各个主题的系列团体心理辅导,培训后心理健康教师对培训的效果进行了测试,结合有关班主任和部分家长的访问情况来看,团体心理辅导这种方式对培养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能力,提高心理素质有着较好的效果。因此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方式提高学生的就业抗挫能力,教育学生正确地面对困难、面对挫折,这是一堂重要的人生之课。

三、团体心理辅导提高职校生就业抗挫能力的研究策略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转折时期,随着学习生活由普通教育向职业教育转变,发展方向由升学为主向就业为主转变,以及将直接面对社会和职业的选择,面临职业竞争日趋激烈和就业压力日益加大的环境变化,他们在自我意识、人际交往、求职择业以及成长、学习和生活等方面难免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研究:团体心理辅导在职校生就业抗挫能力培养上的可行性、职校生就业抗挫能力培养团体心理辅导整体方案、职校生就业抗挫能力培养团体心理辅导操作模式、团体心理辅导在职校生就业抗挫能力培养上的实效性。在实践过程中,主要完成以下几个步骤:

1.收集文献研究资料,完成调查研究。

通过收集、梳理文献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依据,设计两份调查问卷,分别是《职校生就业挫折状况调查问卷》和《职校生就业挫折应对方式问卷》。通过调查问卷,初步了解学生在就业抗挫能力的特点,以及面对挫折选择应对方式的情况,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比较可靠的依据。

2.建立课题研究QQ群,搭建交流共享平台。

在课题研究人员QQ群,把研究计划等课题研究的资料共享,将调查问卷的设计在QQ群里充分征求意见。

3.收集学生受挫个案,提高学生抗挫能力。

通过在学校心理咨询室担当专兼职心理咨询师,收集大量学生遇到挫折的真实案例,通过咨询老师的帮助,使学生迅速找到应对挫折的方式,从而充分了解了学生的抗挫能力,完成个案后对咨询记录进行整理,并定期进行案例分析,找到更有效地帮助学生的方法。

4.撰写团体辅导方案设计,应用教学实际。

在设计团体辅导方案前先讨论方案的基本框架结构,按照“导入――活动――体验――总结”模式设计团体辅导方案,完成多个方案的设计工作,主要有:“游戏破冰,成员互识”、“理想现实,分享焦虑”、“职业兴趣 自我探索”、“模拟招聘 自我认识”、“穿越生死 突破自我”等,并在心理课和心理委员培训中加以实践,最后将方案总结成册。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陈虹、郑小东主编.中小学生团体心理辅导[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3]郭韶敏.谈抗挫折能力的培养及其心理辅导方法[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综合版),2001,(3).

社团教案篇10

关键词:中职社团;发展规划;强化管理

一、中职学校社团活动在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社团活动过程管理中缺乏长久的发展规划

由于很多中职学校社团指导老师本身课程工作量就很大,再加上自身能力和管理水平的限制,很多社团就完全由学生自己管理,于是在社团中,社团成员的角色意识、参与意识、管理意识、发展意识普遍不强,社员感觉不是正式组织,社团并没有约束其成员行为的强有力的力量,社团人员流动的情况非常普遍。与此同时,许多社团没有发展愿景,缺乏长期的发展规划,由于在自身建设上,机构不够健全,分工不够明确,活动开展随意、无计划,社团的许多活动往往流于形式,不能达到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2.社团活动过程管理中缺乏必要的管理制度

学生社团的主管部门是校团委。校团委本身工作较多,加上聘任社团的老师归属于教务处管理,因此,团委对社团的指导只能是宏观管理。团委仅仅成为社团活动的发起和号召部门。由于部分社团欠缺严密的组织纪律和规章制度,导致部分社团组织松散,没有形成长效发展的机制,社团活动成为社团指导老师的自留地。学校在学生社团的管理工作中缺乏总体的规划,没有注意协调,平衡,社团也没有发展愿景,制定长期规划。相关的管理

制度的缺乏和管理措施的执行不力,是阻碍社团发展的根本性

障碍。

3.社团活动管理过程中缺乏应有的条件保障

很多中职学生社团的活动经费主要来源于校团委行政经费、社团会员缴费等方面。由于社团数量较多,校团委拨款微乎其微,自筹经费难以维系,很难稳定。资金匮乏是制约社团发展的一个瓶颈。同时,社团活动场所的限制,必要设施的缺乏导致了社团活动效果难以到位,活动作用难以发挥,就很难再谈学生素质的综合培养。

二、加强中职社团活动过程管理的几点意见

1.加强社团建设,思想教育先行

中职学校要求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社团工作,并将其纳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规划。学校要成立专门机构,全面布置协调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社团的工作。通过理论学习、课内外的讲座、社会实践等多种寓教于乐的教育方式,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拼搏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加强以培养思想素质为目标的思想教育,包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使学生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推动学生社团整体的健康发展。

2.夯实条件基础,落实津贴制度

中职学校应积极完善各项硬件设施,图书馆、实训室、舞蹈室、运动场等活动场所一应俱全。从校领导到普通教师,对于学校社团的建设应该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大力的支持,要形成以能被聘为社团指导教师为荣的风尚,这样才能夯实社团师资基础。学校应该成立社团建设工作小组。工作小组成员参与社团的论证、规划、建设和评价,对社团建设过程中的有关事项提出意见和建议。学校社团工作领导小组对社团老师实行聘用制度,有规范职责,

有课时津贴,有奖励惩罚。学校设立社团建设专项经费,专款专用,对资社团资金的使用进行监控管理,确保社团建设资金的使用发挥最大效益。学校团委针对社团的开展情况专门制定社团指导老师的社团活动津贴方案,并严格按照方案落实指导教师津贴和社团活动成果奖励。

3.聘任指导教师,合理设置社团

社团活动的质量与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与指导教师给予的指导有着相当大的关系。中职学校必须特别重视对学生社团指导教师的选拔、聘用和考核,除团委发挥主导作用外,学校教务处、工会、总务后勤等部门联起手来充分调动学生社团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建设一支完备的学生社团指导教师队伍,并落实专项待遇。鼓励校内专业教师、有特长的教师甚至邀请校外知名人士担当学生社团的指导教师。在全校范围内所有办公室、班级印发关于建设社团的通知,对于有意向申报社团指导老师的老师下发学生社团指导老师申报表,一些特色社团的指导老师学校团委可以直接找到其本人,特邀其申报。结合申报情况,团委及教务处根据指导老师的任教能力合理设置多个社团。然后应该召集社团指导老师开社团工作培训会及社团工作布置会,对社团指导老师提要求,下发社团指导老师管理办法及津贴发放方案,并在会上颁发社团指导老师聘书,聘书上说明受聘年限。团委统一规划各社团的活动地点及每周的固定活动时间。

4.强化制度建设,加强社团管理

(1)完成六个制定

各社团制定社团名称、管理章程、管理办法、社员申报办法、纳新计划、成员名册。

(2)执行两个定期

一是团委定期检查各社团管理情况。各社团每学期纳新后,完成全校社团成员的注册,在团委备案。将各社团的学生所属班级,活动时间及地点下发至各班,督促各班主任加强各班参与社团学生的管理。二是规定每个社团每学期定期开展一次精品社团展示活动,即社团“期末考试”,展示各社团一学期来的活动成果。

5.发挥先锋作用,注重干部建设

社团干部是学生社团的骨干力量,在社团成员中享有较高的威信,一个社团活动开展得好不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团干部的表现,校团委可以通过定期开展业务培训、座谈会等,加强与社团骨干的联系与交流,增进感情,掌握情况,改进工作,完善管理。同时,制定完整的选拔、考核制度,定期对社团干部进行考核,注重社团干部培养的梯度,建立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从而不断提高社团的竞争力,实现其可持续发展。

6.注重社团创新,培育精品社团

各中职学校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集中力量扶持了一批有特色、活动层次高、在校园有较大影响的社团,凝练社团特色以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提高社团建设水平,扩大影响力。同时,积极为学生社团创造与社会联系的机会,利用社会的广阔舞台和丰富资源,充实学生社团的内涵,达到服务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丰富校园文化的目的。此外,学校应积极探索了新形势下职校学生社团发展的新思路。通过积极探索,积极进行社团试点,定期对社团发展进行研讨,有意识地培育几个精品社团,在社团中树典型、立榜样。一方面,既积极鼓励了服务信仰、专业实践类社团向更广阔更深入的领域发展,另一方面又促进文娱体育、人文社会类社团向高层次、高格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