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关礼仪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1 20:45:52

公关礼仪论文

公关礼仪论文篇1

论文关键词:公关礼仪精神文明和谐社会养成教育

理解大学生公关礼仪素质培养的社会意义,加强大学生公关礼仪素质的培养,对于造就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

1大学生公关礼仪素质培养的社会意义

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礼仪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两千多年前,许多思想家就对公关礼仪的作用有过重要的论述。如:大教育家孔子认为:礼是治国安邦的基础,“不学礼,无以立”;大思想家荀子更是把礼与法相提并论,认为:“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作为当代大学生理所应了解和掌握公关礼仪的本质、原则和规范,全面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1.1公关礼仪的含义

公关礼仪是社会组织在与公众交往过程中必须遵循的礼仪规范,是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问、人与组织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用以沟通思想,联络感情,促进了解,达成共识,构造和谐环境,最终塑造良好组织形象的一种行为准则。它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塑造组织成员的个体形象,表现所在组织的知名度与美誉度、体现组织的总体特征与风格。因此,它成为组织成员获得自尊与自信、社会组织获得承认与支持,以及内强素质,外塑形象的重要手段。

1.2加强大学生公关礼仪素质培养的必要性

第一、公关礼仪素质的培养是大学生成长的需要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际关系的发展史,人类越进步,人类的社会化程度就越高,人们也就越加需要运用公关礼仪来调节和维护正常的社会生活。如今,大学生的年龄增长和生活环境不断在发生着迅速的变化,从中学来到大学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从家庭走向学校过着相对独立的生活,在个性不断显现、自我逐渐张扬的同时,他们更加渴望获得真正的友情,展开更多的人际交往和社会交往,为了成功、有效、和谐、愉快和持续地与他人和社会进行接触,公关礼仪素质成了他们实现建立友情,发展友谊和了解社会的钥匙,成为他们完成社会化的纽带和桥梁。

第二、公关礼仪素质的培养是大学生成人的需要

公关礼仪属于伦理道德范畴。在我们就人品与文凭问题对社会进行问卷的调查中,百分之百的企业回答是:人品重于文凭。在人品塑造中,思想道德修养的提高是关键,而公关礼仪素质又是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提高公关礼仪素质也就关系到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的养成。对大学生而言,举止庄重,进退有礼,仪容客观,执事谨敬,文质彬彬,稳健主动,不仅能塑造良好个人的形象,还会获得他人和组织认可与尊重,成为其社会化完成的重要标志之一。目前,大学生中确实存在着高学历教育和低素质表现相矛盾的现象,对此,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特别强调把“明礼诚信、团结友善”作为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这正说明了加强大学生公关礼仪素质培养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第三、公关礼仪素质的培养是大学生成才和成功的需要

公关礼仪是成功者潜在的资本。美国Syracuse大学管理学院的研究人员对《幸福》杂志所列的100家大公司的高级执行经理和人事主管进行了一次全面调查,其结果显示,英国有93%、美国有96%的公司经理一致认为公关礼仪素质对于个人获得成功非常重要,因为,在现代企业和组织的活动中,团队协作是重要的特征之一,公关礼仪不仅有助于大学生造就迷人的个性,保持身心健康,培养自信和积极的心态,还可以增强团队意识,培养高度的自治力和组织才能,提高做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而这些正是成功者必备的条件和素质。

第四、大学生公关礼仪素质的培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文明礼仪,诚信公允,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核心内容,是和谐社会构建的基本条件。大学生在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教育中,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中的公关礼仪素质的培养,能引导大学生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自觉形成建设和谐社会的内在动力。他们会将职业活动中的文明风尚带到社会经济生活中,为经济建设服务;带到人们的家庭里,实现人们的安居乐业和安定团结;扩大到社会的各个层面上,规范各行业的社会形象和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和组织之间的关系。而这些影响力,对提高整个社会的文明水平,防止和抵制不文明习气的蔓延都有着积极的推进作用。

2大学生公关礼仪素质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在刚引进公共关系这门理论课的时候,礼仪文化还只是以讲座的形式走进大学校园。如今,随着人们对礼仪认识的提高和重视,许多的高校为加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不仅开设了礼仪课程,而且还开设了公共关系与礼仪的交叉学科~公关礼仪。然而,作为一门新课程,其指导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都还存在着许多值得探讨的地方。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和体会,笔者认为可以从完善大学生公关礼仪素质培养的体系方面多下功夫,其做法是:

2.1完善校园公关礼仪环境系统

完善大学生公关礼仪素质培养的体系是实现大学生提高公关礼仪素质的基本保证。一个好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好的环境和氛围。如今,大学生公关礼仪习惯的培养应在硬环境投人基础上,更加注重校园软环境的建设,这包括:

第一、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活动,是大学生在校生活中锻炼自我,提升能力的一个平台,如:各种团队形式的知识竞赛、文艺表演和组织的校内外公益活动等等,都无不蕴含着对公关意识的培养和对公关礼仪知识、习惯、能力、要求的探索与学习。这种在做中学的过程,实质上构成了大学生们潜移默化、陶冶情操、提高公关礼仪素质与能力的良好环境。

第二、注重高校教职工队伍的公关礼仪修养。

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为人师表,即教职工队伍的公关礼仪素养是大学生公关礼仪素质培养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教职工的公关礼仪形象应当是:对己注重仪容、仪表的修饰,使之庄重、大方、得体;对学生,应处处以礼相待,尊重为先,服务为先,从而提升各部门形象。高校,作为培养接班人的重要基地,对内对外都面临着一个组织形象和社会责任的问题,因此,加强高校教职工队伍公关礼仪素质的修养是提升组织形象的重要措施。

第三、完善公关礼仪素质的考核机制。

目前,高校每年都应用综合测评体系对大学生进行一年一度的测评。从该体系设置的评分标准来看,应当加大德育素质的比重,同时应更加明确公关礼仪素质的类别、标准和要求。这种明确公关礼仪素质的考核机制,将有助于激励大学生提高自我修养和自我教育,把他律转化为自律,把强制转化为自制,从而形成个人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和品质。

第四、大学生公关礼仪素质的培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文明礼仪,诚信公允,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核心内容,是和谐社会构建的基本条件。大学生在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教育中,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中的公关礼仪素质的培养,能引导大学生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自觉形成建设和谐社会的内在动力。他们会将职业活动中的文明风尚带到社会经济生活中,为经济建设服务;带到人们的家庭里,实现人们的安居乐业和安定团结;扩大到社会的各个层面上,规范各行业的社会形象和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和组织之间的关系。面这些影响力,对提高整个社会的文明水平,防止和抵制不文明习气的蔓延都有着积极的推进作用。

2.2完善公关礼仪教学系统

公关礼仪是一门博大精深,内容丰富,涉及学科广泛,并具有无限的感染力、生命力和传承性的文化体系。因此,公关礼仪课在提升大学生人格修养方面,有着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作用。然面,在高校公关礼仪课程设置的调查中发现,除了公关、旅游、营销、文秘等专业将公关、礼仪课分别作为该专业基础课或技能课之外,更多的高校是把公关、礼仪课作为公共选修课,一百多人的大课堂,一般只开20个课时,无论在内容、数量还是质量上都远远难以达到课堂教育的效果和要求,对此,笔者认为:

第一、以素质教育为本,科学制定公关礼仪教学计划。

公关礼仪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教学计划的职能部门首先应当明确公关礼仪课开设的必要性,无论是文科院校还是理工科院校,都应将公关礼仪素质教育纳入正规的教学计划中;其课时量和时间的安排应当根据大学生培养的需求、社会的需求、专业的需求,就业的需求,综合进行考虑;公共关系课、礼仪课不论是单独开设,还是交叉开设,在有关专业或科目的教学中,理应将公关礼仪的内容与专业技能培育进行有机的结合;同时,作为素质能力的培养,从大学生入学开始,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外培训,都应有意识地将集体主义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纳入系统的学生教育过程当中。

第二、把握课堂教学,丰富公关礼仪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公关礼仪的内容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且多元化得知识体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当以公关礼仪的形象做到以礼教学,即以礼的姿态、礼的语言、礼的方式来组织教学,并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和方式,如:利用多媒体教学,从视觉和形象上,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快的公关礼仪资讯和信息;利用案例教学,增强学生辨别失误和提高做事的才能;利用小品演示和模拟教学,让学生亲身体验公关礼仪的作用和其带来的快乐与和谐;利用专业培训,将公关礼仪知识与专业技能密切结合,由课堂走向课外,由学校向社会延伸,让学生在就业历程和职业生涯中去领略公关礼仪修养给自己带来的成功和喜悦。

第三、改革考试的方式和成绩评定的标准。

公关礼仪论文篇2

关键词:公关礼仪;教育现状;中职院校;学生素质;优化措施

C912.3-4;G712

公关礼仪是中职院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内容广泛,主要包含了学生的个人礼仪指导、社会礼仪教学以及公关专项活动理论知识等,涉及到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多种礼仪知识,良好的公关礼仪教学能够提升学生的个人修养,为学生塑造与众不同的气质,对学生踏入社会后建立人际关系以及工作开展具有重要作用。此外公关礼仪还能帮助学生掌握多种现代礼仪常识,展现优雅自己。但是当前大部分中职院校的公关礼仪教育中仍旧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导致公关礼仪课程教学质量偏低。

一、中职学生公关礼仪状况

(一)缺乏对该课程的重视

一直以来,中职院校更加注重学生的技能训练,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而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对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因此学校的公关礼仪课程课时偏少,课堂中教师仅仅是通过阅读课文的敷衍形式完成教学任务,若有闲余时间也是让学生自己查看课本中的相关内容,加之受到中职学生年纪较小,课堂秩序较乱等多种原因的影响,导致公关礼仪课程教学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二)教学方法单一,内容陈旧

现阶段大多数中职院校的公关礼仪课堂教学仍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进行教学,更加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并未进行深入研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公关礼仪的课程的教学更应该注重实践,使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各种礼仪技能,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教师只是简单的进行课文阅读,学生虽然在课堂中很快掌握了知识,但是理解不深导致忘记的很快,并且也不会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

(三)学生素质的缺失

中职院校学生的年纪偏小,很多学生是95后,具有十分鲜明的个人特征,导致整体中职学生素质存在一定偏差,经常出现不文明行为,缺失基本道德素质,具体可表现为:课堂中有部分学生衣着不整、穿着拖鞋上课的仪表礼仪缺失,妆面过度浓艳、发型新奇的仪容礼仪缺失,遇见教师不打招呼、考试作弊、课堂上睡觉、玩手机等基本人文礼仪的缺失,对学生价值观、审美观以及人生观的形成产生了不良影响,严重阻碍中职学生的健康发展。

二、中职学生公关礼仪优化

(一)提升对公关礼仪课程的重视程度

中职教育属于职业教育,其教学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并输送应用型技术性人才,但是不能仅仅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还需要意识到人文素质教育对学生未来发展的意义,这就需要学校加强公关礼仪课程的教学,以此培养学生在踏入社会工作后的服务意识、敬业精神以及职业道德,提升学生的与人沟通能力和社会竞争力,提升学生的价值。

(二)扩展教学方法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已经不适用于现代社会对学生的要求,因此教师需要扩展自己的教学方式,重视理論与实践相结合,促进学生的发展以及公关礼仪课程的教学质量。现阶段常用的具有新颖性质的教学方法包括案例教学法,即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对一个教育情境进行描述,使学生在这个情境中去思考其中的礼仪相关知识,将平面式的书本教学转变为立体的情景教学,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案例:在进行接待礼仪教学时,可为学生展示非常著名的1972年2月21日发生“尼克松访华”接待案例。将案例真实完整的为学生进行展示后提出“在客方来访时,应该由哪一方率先伸手做出握手姿势以示尊重?原因呢?为什么这个案例中是客方先伸手呢?”等问题让学生结合实际进行思考,在此过程中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独立思考的能力,还能帮助学生掌握访问和接待的相应礼仪,拉近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距离,增强学生的素质教育。

另一种教学方法就是角色演绎法,公关礼仪教育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教育,还需要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具备应用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公关礼仪教学的特点,例如礼仪的实用性、操作性等。但是每节课都带领同学们去各种社交场合进行实际联系是难以实现的,因此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创建相应情境,要求同学们扮演其中的每个角色,并进行相关礼仪表演,此意加深学生对公关礼仪的认识和记忆。

案例:在学习招聘和应聘礼仪时,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面试官、应聘人员和接待人员,模仿真实招聘流程,让学生有真实的应聘感受,同时注意礼仪知识的运用。接待人员应该注重接待礼仪中手势、语言的应用,面试官与应聘人员之间的用语应符合实际生活等。

(三)打造良好的礼仪学习氛围

良好的礼仪学习氛围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礼仪修养,因此需要学校为中职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校园礼仪学习氛围,以此加强学生对公关礼仪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因此学校可以通过黑板报、广播等方式提倡文明言行,传播公关礼仪知识等,通过良好的学习氛围感染学生的言行举止。

三、教师在中职学生公关礼仪中的地位

教师在中职学生公关礼仪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属于知识的传播者,也是学生行为举止的引导者,同时中职学生年纪小,心理发育不成熟,极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日常生活中的礼仪举止情况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需要教师以身作则,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自己的仪容仪表、文明用语、待人接物等礼仪,通过良好的行为举止去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提升学生的礼仪素质。

四、结论:

公关礼仪论文篇3

1当前公关礼仪教学的现状

1、对公关礼仪课程重视度不够。长期以来,众多院校强调对学生专业技能、實践操作技能的培养,没有过多的考虑到对大学生的人文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公关礼仪教学课程安排上思想重视度不够,公关礼仪课程在中职学校的课程安排中多作为公共选修课而开设,有的甚至以讲座形式开设,七八十人甚至一百多人集中在教室,教学秩序难以维护,教学效果更难达到。而且课时上受到极大的限制,通常设置多为20~40学时,捉襟见肘的课时连书本上的重要内容都无法全部讲授,把理论与实践环节联系起来更是难上加难。另外,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够,在大学生看来,理解和掌握这门课程几乎难度都不大,认为礼仪课很简单,此课不听也能过关,从而使部分大学生忽视对理论课的学习。

2、教学方法单一重理论轻实践。虽然目前各中职专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已普遍向应用技能型人才方向转变,公关礼仪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不仅掌握与礼仪相关的理论知识,更要注意理论的实践运用。但是,有些任课教师在认识上不到位,教学方法单一,上课仍然主要采用传统讲授式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落后,很少组织学生训练操作,学生实缺乏真实的体验和感受,学生只会“纸上谈兵”,实际动手能力差,实践基础薄弱。礼仪行为的形成,仅有知识和要领是不够的,必须有实际的训练,通过实际训练,使礼仪凝结在学生的行为上,进而引导他们身体力行,才能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3、考核方式单一。公关礼仪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传统的考评方法是一张考卷定终身,这样考核的后果是学生重书本理论、轻实践应用,这对公关礼仪课程的实践教学模式的贯彻和实施极为不利,无法达到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

2学校公关礼仪课程教学的改进措施

1、提高对学习公关礼仪重要性的认识。首先,中职教育在类型上是职业教育,它培养的是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生产、管理、服务、建设一线需要的实用人才”,某些职业院校片面强调专业技能的培养,满足于让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所需的实际知识和技能,这实际上与职业教育的目标相差甚远,作为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职业院校,学生毕业后能否胜任工作,以及工作的效益、质量如何,不仅取决于学生的在学校学习的知识、技能,更取决于学生对工作的理解、态度、责任心、敬业精神和服务意识等等。

公关礼仪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自觉意识、独立人格、健全心理、礼仪道德,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人文教育起到很大的作用,尤其是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职业道德修养培养在此时很关键,一些用人单位常抱怨有些学生过于傲气和散漫,不懂得相应的交往礼仪、商务礼仪,不懂得如何与领导及同事相处和沟通,甚至连最基本的礼仪知识都不懂。因此,开展公关礼仪教育,是社会现实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职业教育的当务之急。其次,公关礼仪教育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道德素养和良好的社会适应力。当今社会的竞争仅靠专业知识和技能是不够的,一个人的沟通能力、道德素养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当今社会的竞争中是必不可少的。

2、采用丰富的教学方法。传统教学方式不能满足公关礼仪类课程的要求,无法形成师生互动的开放式教学格局,亟需改进。改进礼仪教育教学方法,使之在改变人、塑造人、发展人方面发挥动力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礼仪教育课渗透先进的教学理念,营造浓厚的素质教育氛围,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增强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

(1)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就是通过一个具体教育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深思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变平面式为立体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真正寓教于理。

(2)角色扮演法。礼仪教育不是单纯的知识教育,具有知行统一的要求,学习礼仪应该按照礼仪的规范和要求,付诸行动,按礼仪的规范、要求去做。如果学习礼仪之后,掌握了有关礼仪知识,并且也知道如何操作,但就是不愿身体力行;学的是一套,而实际做的又是另一套,这样的礼仪教育肯定是不成功的,因此,在教学过程要充分体现礼仪教学的实践性、操作性、实用性这些特点。但是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制约,经常带领学生到各种场合去练习又不太可能,这就需要教师巧妙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灵活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把学生安排在模拟的、逼真的环境中,要求其处理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在这样的交际场景和角色体验中,学生既能巩固所学到的礼仪规则,又能自如地运用这些规则于各种场合。

例如,在讲解求职面试礼仪时,首先让学生了解招聘、应聘的礼仪以及应注意的问题,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进行招聘、应聘模拟,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模拟结束后,运用礼仪知识给各组进行评价,讲解在求职时应如何应对。教学模式针对性强,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多方面的技能,灵活运用了公关礼仪基础知识。

(3)实践锻炼法。公关礼仪课的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实践性,理论联系实际是提高本课程教学效果的基本方法,从实践的角度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会更为持久、生动而热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必要将课内活动向课外延伸,为学生创设所有可能的实践机会,组织学生担任校内外各项活动的礼仪先生、礼仪小姐,比如,为校园社团活动免费提供礼仪方面的服务、承接学院会议服务等,这种实践锻炼法可以让学生更多地积累社会实践经验,将礼仪知识和实际技能结合起来,让学生自己克服、处理在项目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锻炼他们参与社交活动的礼仪能力和自身的礼仪形象设计能力。

3、改革公关礼仪课程的考核方式。传统的考试方式是一卷定终身,考的是单一的理论知识,往往学生的成绩很高,但很难考察学生礼仪的实际操作运用能力。公关礼仪课程成绩的测定采用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相结合的方式,侧重考查学生对实践技能的掌握程度。平时成绩主要考察学生平时在课堂礼貌礼仪方面的表现,包括平时的表现是否合乎礼仪要求、教学活动的参与度、以及教学过程中的检测成绩等。

公关礼仪论文篇4

宣传引导,强化市民遵德守礼意识

长期以来,海淀区以提升区域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为目标,注重加强公共文明礼仪宣传引导,积极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不断强化市民遵德守礼意识,大力培养社会良好道德风尚。

一是加强宣传发动。为扎实推动市民礼仪普及工作,海淀区每年年初都要召开一次市民礼仪普及动员会,并把文明礼仪普及工作贯穿全年,发动全区人民积极踊跃参与文明礼仪教育普及活动,广泛宣传文明礼仪普及的主要目的、重要意义和基本要求,使更多的市民充分认识到遵德守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是利用媒体传播。海淀区通过专栏专题,并发挥网络博客、微博、手机短信等新兴媒体作用,组织网络文明传播志愿者参与论坛讨论、微博评论等,推动全社会形成学礼仪、重礼仪、讲文明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是营造氛围熏陶。海淀区在辖区主要道路、重点区域、窗口服务场所、社区楼门等,注重加强遵德守礼宣传环境布置。利用户外广告牌和电子显示屏宣传文明礼仪常识、倡导遵德守礼风尚;在北京市植物园、香山公园、紫竹公园等区域13个公园设置了4675块遵德守礼提示语标牌;在区域145个主要交通路口全部设置了文明出行提示语标牌;在工地围挡、宣传栏、文化墙等征集绘制了礼仪漫画作品,同时还制作了宣传海报、宣传折页、电视专题宣传片、公益广告等,加大对社会面的宣传力度,在全区营造了浓厚的遵德守礼氛围。

培训普及,规范市民遵德守礼行为

文明礼仪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一种行为规范,是人们在社交场合采用的一种“通用语言”。为广泛普及文明礼仪知识,推动文明礼仪向规范化、大众化和常态化发展,海淀区注重从培训普及市民礼仪行为入手,努力提高市民文明礼仪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一是调查摸底,精心设计培训方案。为搞好文明礼仪的培训普及工作,海淀区坚持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培训教育的有效途径,依托北京城市学院、海淀区中关村学院的师资力量,专门成立了课题调研组,深入机关、单位、社区和学校,采取问卷调查、座谈了解、个别谈话等方式,对不同领域、不职业、不同年龄等群体进行了调查摸底,针对大家在礼仪方面存在着不懂不会的问题,海淀区以《公民道德公约》和《首都市民公共文明行为规范体系》等为依据,拟定了《海淀区市民文明礼仪培训方案》,设置了生活礼仪、社会礼仪、职业礼仪、涉外礼仪、校园礼仪、家庭礼仪等7个培训板块,265项培训内容,为开展市民文明礼仪培训工作提供了遵循和依据。

二是编写教材,分类设置培训内容。海淀区聘请了人民大学、北京农业大学、北京城市学院等有关专家学者,编写了海淀区机关政务礼仪、窗口行业服务礼仪、校院师生礼仪、社区交往礼仪、新市民公德礼仪等36讲培训教材,并编印出版了《文明礼仪在身边》普及读本,下发到街镇社区(行政村)人手一本。同时还研究制定了实施培训教学的各项措施和制度,并将市民文明礼仪培训活动纳入了全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工作的重要内容进行定期考核。

三是科学施教,扎实搞好培训工作。海淀区以“弘扬北京精神,做文明有礼的北京人”为主题,依托区文明市民学校总校和北部新市民文明学校的教学平台,开设了“我身边的礼仪”系列培训讲座,聘请了人民大学、农业大学和城市学院等高校的有关专家学者,突出重点行业和人群,分批次、分阶段地进行了礼仪培训,让市民了解掌握在城市不同公共场所应具有的礼仪常识、公德意识和公共行为,从细微之处接受文明礼仪知识的熏陶,逐步强化首都名城意识和个人形象意识,学会宽容、敬人、自律、真诚等礼仪,自觉规范礼仪行为,争做文明有礼的北京人。

实践推动,塑造市民遵德守礼形象

礼仪是现实生活的产物,只有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才能体现出全部价值。近年来,海淀区坚持以开展实践活动,推动文明礼仪的养成,全面打造城市文明形象品牌。

一是广泛开展礼仪社会实践活动。海淀区在全区公务员队伍中广泛开展了“以为民服务为宗旨,塑造良好公仆形象”为主题的文明礼仪实践活动,推行党政机关公务员的礼仪规范,教育机关工作人员文明礼貌、助人为乐,以自己的文明言行为市民做出表率;在窗口行业中广泛开展了“学礼仪、看窗口”为主题的文明礼仪实践活动,进一步规范窗口行业服务礼仪,提升窗口单位文明形象和办事人员文明素养;在社区、农村中广泛开展了“学礼仪、践行礼仪”活动,促进市民、村民从点滴小事上不断强化文明礼仪行为,引导市民、村民自觉践行文明礼仪;在中小学校中广泛开展“学礼仪讲道德,争做文明小使者”活动,提高中小学生文明素养,陶冶高尚情操,塑造完美人格。同时,海淀区还广泛开展了“学雷锋,树新风”志愿服务活动,积极推动关爱农民工、关爱空巢老人、关爱助残人、维护城市交通秩序等多种形式的志愿服务工作,志愿者们还深入居民楼院、商业大街等人流量集中的区域,开展不文明劝导活动,对仪表不文明、语言不文明、举止不文明、环卫不文明、居家不文明等现象进行劝导。此外,海淀区还围绕“学习礼仪、展示礼仪”活动主题,广泛开展了各种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引导市民养成良好的现代文明习惯,自觉抵制和克服不文明陋习,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风范。

公关礼仪论文篇5

关键词: 大班幼儿 文明礼仪教育 途径与方法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2011)指出:注意幼儿的可持续性发展,要着眼于长远行为效应,注重对其一生能够产生重要影响的学习品质培养与终身受益的文明礼仪教育,为幼儿今后的生活和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中华上下五千年,素以“礼仪之邦”为誉。《论语・学而》提出的“礼之用,和为贵”,便是华夏文化与民族精魂的价值导向。幼儿阶段恰为礼仪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抓住关键时期开展礼仪教育,将使教育事半功倍,幼儿获益终身。

礼仪是指以建立和发展和谐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为主要目的,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社会交往中逐渐形成的,以礼节、礼貌、风俗、习惯等方式固定下来的一些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现代社会对礼仪的界定抛弃了传统社会等级观念和儒家道德限定,更强调互为平等、互相尊重的人际关系,倡导“以人为本”、关注自我价值,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存,显示其人文精神的丰富内涵。

礼仪教育是根据社会交往活动中的礼仪规范,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以全面系统的影响,使之掌握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规范与道德模本等活动。幼儿园礼仪教育是引导学前儿童认识礼仪文化、实施礼仪言行的教育,其根本目的在于让学前儿童了解礼仪常识、掌握礼仪行为并内化礼仪情感。

一、现况分析

礼仪教育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是德育的基础工程与意义途径。现代学校礼仪教育的基本构想是以礼导行、以礼融德、以礼育人,遵循自律性原则、合作性原则、情境性原则和整合性原则。付诸实践,更多表现出论述性多、实践性少,规范性多、论证性少,概述性多、专题性少等现实问题。在幼儿园,幼儿常表现出礼仪意识认知不足、礼仪行为时有缺失,以及园本教育途径单一、内容涣散、不成体系;幼儿教师缺乏以身作则的自觉性与营造一体化教育环境的延展思维的问题。使得幼儿园礼仪教育抑或止步不前,或者若有若无。

我园自2005年开展幼儿文明礼仪特色教育。通过引进《幼儿礼仪》课程读本,将文明礼仪教育渗透到各领域,在且行且思中发现大班幼儿礼仪教育明显表现出:教师在组织活动中目标性不强、计划性不够、组织力匮乏,教育效果不明显、教育延伸不充分等,并就此问题展开行动研究。

二、培养目标与教学内容

根据幼儿身心发展阶段及其所处生态微系统,将礼仪教育定位于幼儿园礼仪、家庭礼仪及公共场所礼仪的三大模块。

礼仪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一个由总目标统领、若干层级分目标关联而成的体系。学前阶段,其总目标是引导幼儿初步感知礼仪的重要意义和生活价值,了解日常必要的礼仪常识及行为表现,初步形成尊重礼仪的思想意识,养成礼仪行为习惯。落实在大班,即促进幼儿良好行为的规范与个性和谐的发展。

目标统摄教学内容的科学制定与具体规划,在该目标下,结合礼仪本质内涵与幼儿道德教育范围,得出大班幼儿文明礼仪教育的具体内容。幼儿礼仪包括生活礼仪、学习礼仪、运动礼仪、游戏礼仪,家庭礼仪包括敬老礼仪、待客做客礼仪、进餐礼仪,公共场所礼仪包括交往、公共秩序、公共环境。

三、实施途径与有效方法

公关礼仪论文篇6

关键词:政务礼仪;渊源;意义

引言:现在对于我国来说,已经进入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时期,需要领导干部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攻坚克难,开拓创新。然而,在新常态下,领导干部将面临利益主体两极化、决策失误零容化、社会风险多样化、熟人文化同质化和政绩评价显绩化等挑战。

一、礼仪及政务礼仪的定义

现代礼仪体现着人与人之间平等互敬,具有尊人自尊的内在意义。同时,这些现代礼仪就像剂一样使我们所处的社会关系更趋和谐。清华大学的客座教授杨金波认为,礼仪要拆开来看,礼是内在的尊重,仪是外在的表现。领导干部讲礼仪,就是强调用仪表现礼,用外在的行为表达内在的尊重。礼仪就像剂一样,车子有了剂,车子跑得更快;人与人之间多了一点剂,会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

二、政务礼仪的内涵和意义

(一)政务礼仪的内涵。(1)人格平等,尊人自尊。无论是我们强调的礼仪是自律还是敬人的行为,它都限定了一个前提,即:双方的人格是平等的,无论职务高低,彼此人格上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通过对别人人格的尊重来实现自尊和别人对自己的尊重。(2)共情包容,真诚待人。礼仪不是机械的客套或应酬,而是发自内心的一种行为。用理解和宽容来减少磨擦,化解矛盾,实现和谐。也可以说,这个礼之前只有加一份真诚和理解,礼才能有旺盛的生命力。(3)以人为本,体现关怀。在充满人性关怀的理念下,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来弘扬人类的大爱至善。作为公务员,更要时时刻刻体现这种对人的关怀,而且要让百姓感受到这份温暖。

(二)政务礼仪的意义。(1)学习遵守政务礼仪,有助于提高和改善个人素质。从字面上看,讲政务礼仪是要求机关干部在工作场合要共同遵守一些行为规范,实质上从自身来看,一个良好的政务礼仪的遵守者,它一定是公务员人格自律的显现,同时也一定反映了干部内在的道德与精神。(2)学习遵守政务礼仪,有助于提高人际交往与沟通的能力。礼是尊重,仪的规范,尊重与规范之间要有个桥,就是交往与沟通能力,体现为对别人的善意和礼貌要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并且别人还愿意接受,做到“问题最小化,效益最大化”。

(三)新常态下党政干部要善于运用政务礼仪。(1)要自律。自律是礼仪的前提和出发点,自律决定了礼仪。所以作为党政干部,不仅需要学习礼仪,而且还要以此来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除此之外,党政干部还应该把礼仪作为自我意识的道德追求及自我修养的自觉行为,而不仅仅当作一种表面、一种任务。一方面,需要不断增强自我管理和自我管束的能力。例如,在一些公共场合,党政干部要特别注意遵守公共秩序,要善于自我管理和自我管束。另一方面,要做到表里如一,即要做到无论任何时候都不能失去信仰和本质。(2)要认真。在公务活动,党政干部需要做到认真、细致的遵守规范。不论是接听电话,还是接待群众来访或者与有关部门进行协调,都应该做到一丝不苟、认真负责。我们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所以,在接待群众时,要做到热情服务、礼貌服务,要从细节入手,从细节中体现出认真和一丝不苟。除此之外,应该将领导与群众一视同仁,不可以仅仅对待上级部门或领导时礼貌热情,而对待群众却敷衍塞责。(3)要适度。在我国古代,“礼”与“履”相通,意思是鞋要好穿,就必须要适合。所谓适度,就是指在运用礼仪时要从实际出发,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实际上,分寸感是礼仪实践的最高技巧,做过头或做的不到位,都不能表达敬人之意。所谓“礼仪使人接近,礼仪也使人疏远”就是这个道理。比如,在公务接待中,有些同志不顾对方的感受,恨不能全天候的陪同,不留给人家一点的私人空间,结果很可能是自己费时费力,对方还不一定能够满意。因此,党政干部在礼仪运用中要特别要把握分寸,认真得体,有礼有节,要和谐适度。

三、小结

随着我国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也在不断开放,不断进行交流,同时对党政干部政务礼仪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学礼、知礼、用礼是每一个党政机关干部所必备的素质。因此在新常态下,党政干部更要在工作和生活中自觉运用好政务礼仪,这样有利于维护党和政府的形象、维护单位形象、维护干部形象,有利于改善干群关系,有利于协调沟通,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最终为我国的和谐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公关礼仪论文篇7

秘书礼仪论文如下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文明传统的礼仪之邦,很久以来就十分关注和重视礼仪礼节,甚至将其上升到国本和教化程度高低的地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对外交往的增多,礼仪问题越来越受到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各类社会组织的重视。对于直接为领导者服务、代表着单位和组织形象的办公厅(室)工作人员来说,增强礼仪观念、提高礼仪素养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我认为《秘书工作》杂志开办礼仪展现风采的专题讨论,非常及时,很有必要。在此,我应杂志社之约,谈一谈自己对秘书礼仪的一些看法。

一、秘书礼仪的基本理念

礼仪并非仅仅是言谈和举止,从根本上说,它是一个人内在素养的外在表现。真正受人称道的礼仪是由内而外的,心里有礼,举止才能合仪。因此提高礼仪修养,首先要树立正确的理念。我认为,秘书礼仪的基本理念有三:

一是尊重为本。不论是学习还是运用秘书礼仪,关键是要懂得尊重为本,尊重在先,时时处处事事尊重所有的人。要尊重别人,首先要尊重自己,必须严于律己,自尊自爱。如果一个人对自己都不尊重,就不可能尊重别人。尊重自己的交往对象应当是一种自觉的、由衷的行为,包含着自己的德才学识和气度雅量,绝不是装出来的。对秘书人员而言,尊重上级意味着服从,

,尊重同事是一种本分,尊重下级是一种美德,尊重所有人是一种教养。

二是善于表达。尊重别人只在心里头尊重是不够的,还得善于表达。不仅要有礼,还要有仪。仪就是恰到好处地向别人表示尊重的形式。必要的表达形式绝对不可或缺,没有具体的表达形式,你的尊重就无法让别人感知。比如说,我们在接待来访者时,如果不使用规范化的待客三声,即来有迎声、问有答声、去有送声,就会使客人感觉不到被尊重。即使你是从心里尊重对方的,但人家感受到的却可能是你的冷漠。

三是形式规范。除了尊重为本、善于表达之外,还必须讲究形式规范。讲究形式规范,就是要以标准化的、规范化的具体形式来表现自己对他人的尊重。讲究形式规范,就是要求秘书人员不仅要有尊重别人的愿望,有表达礼仪的行为,还要求这种行为准确规范,也就是有规矩。讲不讲待人接物的规矩,既能反映秘书人员自身素质的高低,又可以体现一个单位的管理是否完善。

二、秘书礼仪的主要内容

秘书礼仪所涉及的范围较广,办公礼仪规范、接待礼仪规范、外事礼仪规范、社交礼仪规范、形象礼仪规范等等,哪个方面都不可偏废。个别秘书人员认为,在工作中只要注意办公礼仪规范就可以了,至于个人形象,那是自己的事情,穿衣戴帽,各有所好,与他人无关。其实,这是对秘书礼仪认识的误区。总体说来,秘书礼仪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一方面的内容可以称之为形象设计。它具体涉及秘书人员的穿着打扮、仪容仪表、言谈举止,是对秘书人员的礼仪修养所提出的具体要求,是其自尊自爱的具体表现形式。秘书人员的礼仪形象向来被视为个人素质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形象体现于细节,细节展示素质。衣着打扮、言谈举止、待人接物,其实都是素养问题。有些同志在正式场合甚至在国际交往中不修边幅,歪戴帽子斜穿衣,当众打扫个人卫生,这些都是礼仪修养不够的表现,都会给交往对象留下不良的印象。人的形象是具有整体性的,一定要保持和谐。我就见到过有的秘书在上班时间,甚至是在身着制服的时候,脚上穿露脚趾或者露脚跟的凉鞋,这也是不得体的。大家都知道,在正式的公务场合或者涉外场合,男性秘书身着西装为宜,但是我也见过有人此时脚穿白皮鞋,腰系红腰带,手拿咖啡色手袋,简直让人退避三舍。

另外一方面的内容可以称之为沟通技巧。沟通技巧是秘书礼仪的核心内容,因为我们从事任何一项具体工作都需要与其他人打交道。如果不善于同对方进行必要的沟通,在沟通时缺乏必要的礼仪,往往会给工作带来障碍,甚至事倍功半。例如,公务宴请的目的在于促进部门、单位之间的沟通,并为此提供一个临时性的交流场所。因此,参加公务宴请时应当注意适度的交际,适当地进行沟通。但是,有些同志在公务宴席上对身边的人不闻不问,爱搭不理,甚至一声不吭,只顾埋头吃喝,吃完就撤。还有些同志却表现得过度热情,不分对象地劝酒夹菜,非要对方吃下去不可。这些不当的举止都扭曲了公务宴请的作用,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沟通与交流。

三、习礼、知礼、守礼、行礼

提高礼仪修养,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的过程,更是一个需要不断实践的过程。无论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都应积极、主动地习礼、知礼、守礼、行礼,时时处处事事以礼律己,以礼待人。

公关礼仪论文篇8

一、高职高专大学生文明礼仪养成的重要性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高职教育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高专大学生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这是国家对高职教育的殷切希望,也是高等职业教育的责任和义务。因此,重视高职高专大学生文明礼仪养成具有重要意义。

(一)文明礼仪养成有效提升高职高专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

思想道德素养是一个人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的集中反映,它是在社会生活和社会舆论中形成并得以巩固的。文明礼仪具有道德功能,它可以通过文明要求、礼仪规范来规范、调节、修正人的行为,使人的行为控制在道德范围之内。重视高职院校大学生文明礼仪养成,可以系统的引导其思想和行为,指导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如何将自己的思想、行为规范在可控的道德规范之内。在不断实践中将文明礼仪规范内化为自身的行为规范,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

(二)文明礼仪养成提升大学生个人素质,为顺利进入职场做好准备

大学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进入大学意味着马上要向职业人、社会人转换。这不仅要有专业知识的积累,还要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习如何与人交往、如何待人接物、如何设计自身的形象、如何尽快的适应社会等文明礼仪规范。这不仅是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需要,更是应对招聘单位考核要求的需要。现实表明,具有较强道德修养、较高文明礼仪素养的大学生或者职业人,更容易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更容易获得成功。

(三)大学生文明礼仪养成对和谐校园、平安校园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教育大众化的趋势不可避免。大学不再是象牙塔、大学生也不再是天之骄子。但是很多同学进入大学还是抱着得过且过、混文凭的态度。因此,打架斗殴、网络谩骂等行为时常发生,这些情况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和谐校园、平安校园的建设。因此,大学生良好的文明礼仪行为养成减少同学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和生存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在一个有优美的环境、处处有文明、人人讲礼仪的氛围中生活和学习,势必也会促进师生的身心和谐,愉快工作、快乐学习。

二、高职高专大学生文明礼仪现状

为了准确了解大学生文明礼仪的现状,课题组通过对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大学生文明礼仪现状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从结果来看,我校大学生的精神面貌总体是较好的,总体得分79分-70分段占56.10%,及格分以上占92.68%。但是在日常的行为规范、文明礼仪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尊重意识淡漠,以自我为中心

部分同学无视学校的规章和制度,不尊重他人,一切以自己的意志为出发点,不顾及别人的感受。见到老师不主动问好,同学、舍友关系紧张;在公交车上遇见老人、小孩熟视无睹。以自我为中心的结果导致个人责任意识的严重缺乏。

(二)组织纪律观念淡漠,言谈举止不规范

部分学生存在上课迟到、早退和旷课的现象;上课玩手机、睡觉,在公共场合不爱护公物,男女同学的举止不文明和舍友、同学间人际关系紧张等现象时有发生。针对问卷中“你平常举止文明吗?”这个问题的回答,不涉及自己的利益时举止文明程度还好占59.49%,在小利益损失情况下也会保持得体的有教养的举止占36.26%。在“你平常的语言文明吗?”的调查中,语言文明一般的占63.55%。由此可见,同学们对大学生的群体举止语言文明程度的认知在正常情况下仅处于及格线左右,在涉及利益时举止文明程度时则给予了基本的否定。

(三)仪容、仪表不符合大学生形象

在“你认为当前大学生的仪容仪表是否符合学生的基本装扮?”问卷调查中,仪容、仪表总体评价基本符合学生的装扮占66.95%。同学们对大学生外在的衣着还是不太满意,仅达到及格分。在“你对学生穿拖鞋、睡衣、背心等进教室的态度是什么?”这个问题的调查中认为穿拖鞋、睡衣、背心等进教室无所谓占9.95%,偶尔穿进教室可以原谅占18.04%,别人穿与不穿与我无关占6.75%,不能穿进教室占37.10%。从对大学生仪容仪表的认知调查结果得出的结论:当代大学生追求个性、喜欢标新立异,对奇装异服习以为常。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着装问题和日常的仪容仪表还是令人堪忧。

三、国防军事理论教育促进高职高专大学生文明礼仪养成的优势

高校国防理论教育以军事学科中最基本技能、知识和理论为内容育。除了专门的军训以外,还包括集中的课堂理论知识的教育。在促进高职院校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有其独特的优势。

首先,国防军事理论教育以典型战争、事迹,先进人物开展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责任意识。国防理论教育中包含着党的三代领导核心的军事理论和军队建设思想,使大学生掌握了无产阶级的战争观和方法论,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包含着国家安全形势、国防的重要性、国家主权意识、国家利益意识和国家安全意识等内容。使学生胸怀全局,让学生关心国家改革开放事业和中华民族的振兴。让学生自觉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学生只有自觉践行历史使命,才会从行为规范、道德素养等方面来约束自己。

其次,国防军事理论教育中蕴含着丰富的团结互助和集体主义精神。军营是最集中、最统一、最紧张、最严格的。除了一般集体所具有的团结、严肃、协调、一致等作风外,还有令行禁止、雷厉风行、英勇顽强、艰苦奋斗的良好作风。大学生的军事训练,让每一个大学生都有亲身的体验和感悟。每个学生被编进了班、排、连、营的集体中,每天都生活在整齐划一、步调一致、令行禁止的集体中,“集体”很快成为大学生的自觉意识。

最后,国防军事理论教育给予学生生动的组织纪律观念教育。通过军事理论和军事训练更好地为青年学生补上了集体主义教育课。接受教育的每一个大学生对大学生的一日生活、礼节礼仪、言行举止、军容风纪、内务卫生、请假销假等都有明确具体的规定和要求。通过军营式的环境、规范化的管理、制度化的训练,对于克服大学生中不同程度存在的松、散、懒、娇的不良习惯,培养了大学生良好的军人姿态、协调一致的动作、优良的作风和严格的纪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四、以国防理论教育为切入点,推进高职高专大学生文明礼仪养成

以国防教育理论教育为切入点,不仅可以增强高职高专大学生的国防意识,了解军事思想、军事技术,领悟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思想,而且通过国防理论教育,使大学生加强个人纪律、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培养团队合作意识,仪容仪表符合大学生形象。

(一)加强国防军事理论课对促进高职院校大学生文明礼仪养成重要性的认识

长期以来,我国很多高校存在重视专业课程的教学,忽视文明礼仪课程的情况比较严重。再加上家庭文明礼仪教育的缺失,导致部分大学生一定程度上存在纪律观念不强、团队合作意识较差、忽视课堂礼仪、师生礼仪、同学交往礼仪和公共场合礼仪的现象较为普遍。因此,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条件下,高校应该加强对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视程度,重视作为文明礼仪教育载体的国防军事理论课的教学。加大对国防军事理论课的投入程度,完善国防军事理论课程教学设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形成长效机制。

(二)加强国防军事理论教育中文明礼仪教育的内容

国防军事理论教育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国防、军事和国家安全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国防军事理论教育促进文明礼仪不仅丰富教育教学的内容,也可以在一定在程度上解决文明礼仪教育建设的短板问题。在教学中,可以突出介绍军队对军人站、立、行的要求,展示标准的军容军姿并进行相关练习;通过军人礼仪规范和外交礼仪讲述引导学生学习人际交往礼仪及注意事项;突出讲述军队或典型战役中表现出来的组织、纪律观念和集体主义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团队意识等。

(三)提高国防军事理论课教师的礼仪修养,塑造良好职业形象

教师不仅给学生传授专业知识,也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经常会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教师文明的礼仪修养、良好的职业形象是影响教学活动和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对于教师威信、示范作用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大学生耳濡目染国防军事理论教师符合礼仪的言谈举止、仪表着装、待人接物、工作作风等,必然有助于修正学生自己的言行,引导学生正确按照礼仪规范的要求学习、生活和工作,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因此,国防军事理论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自己在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这就需要教师内修道德修养、丰富的文化知识、高雅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沟通能力;外在形象上要做到整洁的仪容修饰、良好的体态、合理的着装、得体规范的语言。

(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丰富国防理论教育课程的教学方式和手段

公关礼仪论文篇9

“社会质量理论”视野下礼仪建设的伦理意义

礼仪建设和社会质量两者融合的着力点,主要体现在礼仪建设促进社会融合质量和社会文化质量两大领域。同时,“社会质量理论”视野对于礼仪建设的伦理意义在于,启示基于社会质量提升目标的礼仪建设落脚在促进社会融合、树立道德风尚、塑造价值观念三个伦理层面。1.礼仪建设促进社会融合礼仪建设是社会秩序的稳定剂、人际关系的调和剂,特别是其广泛的体现在日常生活交往中,使人类的社会交往在一定规范内进行,容易为社会和民众所认同,使社会关系更趋和谐。礼仪建设无论是从宏观的社会大层面,还是从微观的细节方面来看,都有利于推进社会的融合发展以及个体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卡梅伦•克劳福德(CameronCrawford)认为,社会融合至少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在社区中能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层面上平等地受到重视和关怀,二是在家庭、朋友和社区拥有互相信任、欣赏和尊敬的人际关系。礼仪建设有利于形成一种社会规范,推进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层面上达成融合。礼仪建设形成一种思想体系,对人的内在生活空间与内在生存环境在规范秩序的协调作用是明显的。共同的礼仪取向促成了内在精神生活的归属感、一致性和协调性,这就有利于实现人的外在生活和行为方式,包括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层面的有序化和合法化,从而实现聚集和融合。礼仪建设是沟通人际的桥梁,有利于推进家庭、朋友和社区拥有互相信任、欣赏和尊敬的人际关系,实现人际融合。个体的人是存在于社会化的环境中的,个体礼仪也是在社会化过程中生成的,人人都形成礼仪习惯最终促成共同的礼仪规范。这样就促进了家庭间的和睦相处,朋友间的友爱团结,社区间的和谐美好,实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最大程度的伦理融合。2.礼仪建设树立道德风尚推进社会文化质量建设,必须要培育文明和谐的道德风尚伦理。“有德则安,循德则兴”,道德风尚的变化反映着一个社会存在的状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培育文明的社会风尚,既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要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礼仪是人类为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基本道德规范,英国哲学家洛克曾说:“美德是精神上的宝藏,但是使它生出光彩的则是良好的礼仪。”同时,古人有云:“不知礼,无以立”、“人而无礼,焉以为德”、“导之以德,齐之以礼”,“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辩讼,非礼不决……。”礼仪建设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注重的传统美德,对于完善人思想道德修养和促进国家社会文明程度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7]礼仪建设在“仁、义、礼、智、信”这些基本的道德规范建设中处于很重要的地位,将有利于通过提升社会道德风尚来促进社会文化质量建设。3.礼仪建设塑造价值观念价值观是指个人对客观事物及对自己的主观行为结果的意义、作用、效果和重要性的总体评价。价值观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重要内容,是社会文化体系和社会文化质量建设的核心,具有作为人们评判社会质量标准的导向功能和适应社会质量发展的调适功能。由于每个人所存在的社会环境不同,经历的生活过程也不尽相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特别是在当前,随着改革开放日渐深入,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等迫使人们的价值观受到了多种价值因素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存在“价值迷茫”现象,社会上暴露出一些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的问题。礼仪作为一种基本道德准则和基本社会原则,对于促进社会和个人价值观念的形成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礼仪促使人们重视公民利益、平等待人,同时又节制人不正当的欲望,一定程度上克服社会和人的“价值迷茫”,塑造了一种正确的价值伦理。“非礼勿言,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管到了人们视听言行的各个方面,是明确而具体的行为规则,不能因一己私欲而稍有差池。有了这种相对规限和节制,人们便能形成一种大家的欲望及处境达到和谐的均衡的状态。

当前我国礼仪建设路径

礼仪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一种内在的资本和推动源泉,如果能有效建设并实践,将对社会质量的提升取得显著的效果。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驶入快车道,努力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也正处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关键阶段,对礼仪建设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当前我国必须解决社会中尚存在的一些歪风邪气、丑陋消极现象,如脱离群众、言行粗鲁、品行低下、好逸恶劳、损人利己、见利忘义、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等。我们需要通过推动礼仪建设,助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主要从充分培育礼仪建设的时代内涵、强化文明礼仪教育体系建设、广泛开展礼仪实践活动三个方面着力。1.充分培育礼仪建设的时代内涵礼仪自身独特的特征是它具有传承性,礼仪建设的生命力,在于始终与时展相对接。时代的发展不断地为礼仪赋予新的时代内涵,礼仪建设日趋丰富、鲜活,加强礼仪建设应准确把握其精神内涵和特点。离开了传承,就不可能形成当代的礼仪;同时,礼仪建设都有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随着历史的发展,礼仪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它不仅表现为外在的行为方式,还具有其深层的精神内涵,即思想道德和品格修养。当前礼仪建设要紧扣时代脉搏、与时俱进,在弘扬传统美德、宣传社会公德时,务必紧贴建设和谐社会的大背景,有益于促进社会质量的发展和进步。当前礼仪建设的时代内涵应强调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同时,积极推进党的十报告中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建设。只有如此,文明和谐的礼仪建设才能得到更好的认同,从而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促进社会质量提升。2.强化文明礼仪教育体系建设文明礼仪修养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靠后天不断学习和养成的。要针对各年龄阶层、各行业广泛展开礼仪教育,强化文明礼仪教育体系建设。一是培养高素质礼仪教师队伍。礼仪教师队伍资源是礼仪教育建设的基础资源,是礼仪教育领域提升竞争力、焕发生命力的第一财富。教育机构坚持以人为本、事业为先的原则,积极培养现有人才队伍,积极调动各层次研究人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育系统建设高素质的礼仪教师队伍,促进学术研究队伍和实践教学队伍的水平不断提高,努力形成一支老、中、青结合的礼仪教师团队。二是编写高标准礼仪教材。礼仪教育需要一批好的礼仪教材的推动,能否有高标准的礼仪教材,是能否实现较好教学效果的基础。教育的礼仪研究人员要致力于利用最新研究成果开发礼仪相关课程、并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水平。三是开设高质量礼仪教育课程。礼仪教育是一个完整的体系,需要一个有效的授课平台,只有强调礼仪教育课程成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时,才能形成一个有效的推动礼仪教育水平提升的平台。教育机构要高度重视礼仪教育课程的开设,将其设定为学校的公共必修课程,使礼仪教育工作成为一种常态。并要围绕礼仪课程的建设开展各种教学改革和教研活动,依托自身设计的礼仪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大纲,创新学生礼仪素质培养模式。例如,在教育内容上,实现礼仪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传统礼仪与现代礼仪相结合、系统介绍与专业特点相结合;在教育方法上,实现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相结合、知识传授与养成教育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8]融思想教育于礼仪教育之中,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以科研促教学,形成科研教学良性互动的机制。3.广泛开展礼仪实践活动礼仪教育光说不练还是不行的,真正的礼仪要深入社会大众心中,光有理论熏陶是不够的,只有回归到现实生活中,才能体现出全部伦理价值。文明礼仪具有实践性,礼仪教育必须结合礼仪实践活动来进行,才能变成规范行为、展示修养、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动力,我们在推进礼仪建设活动中必须坚持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礼仪教育要结合工作实际,分层次、有计划地针对不同行业、不同岗位、不同重点,组织开展学习讨论,有步骤、分阶段地进行礼仪实践。致力于进一步将成果转化升级,服务社会,注重与实际部门的合作,为各级党政部门、事业单位,各大中型企业及服务机构提供礼仪指导,转化为行政力和生产力。礼仪教育要充分利用社区家庭文化活动、文体团队活动、职工职业道德践行活动,青少年主题班日、队日和主题团日、党日道德实践活动等多种方式;同时,在医院、银行、邮政、电信、电力、交通、城市公用事业等窗口单位和公园、广场、商场、集市、宾馆、医院、车站、机场、港口、码头等公共场所中广泛开展礼仪实践活动,把告别陋习,提升社会质量变成每个公民分享文明成果的权利意识,推动全社会形成学习礼仪知识、养成文明习惯的良好社会文化质量氛围。

作者:龚展

公关礼仪论文篇10

【关键词】礼仪 意识形态功能 研究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的社会和经济生活等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也给我国的社会意识形态工作带来了一系列挑战。如何加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成为摆在我们面前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

主要依据

理论依据。中国古代礼仪和儒学的关系是“同体异面”的关系,儒学是对古代礼仪的一种理论化改造。它起源于东周春秋时期,在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将其发展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并上升为国家的意识形态。正如林存光所说,儒学在汉代意识形态化而成为一种官方指导思想,具有了特定的意识形态功能。①陈劲松指出,两汉时期儒学的意识形态化也经历由普通的意识形态转化为统治的意识形态的过程,它主要包括“以吏为师”的意识形态的终结、“独尊儒术”政策的提出,以及两汉时期儒学的法律化运动等相关进程。②李国娟进一步就秦汉意识形态的选择、演变、构建历程进行了梳理,勾勒出儒学在汉代成为国家意识形态的发展轨迹。③儒学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国家意识形态,是逻辑与历史共同推演的结果。儒学自身逻辑一致的理论品性与中国传统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及专制王权的内在契合,是其国家意识形态化的根本成因。④同时,儒学意识形态化的过程,是中国古代自然经济基础上的等级社会寻找其合法性理论依据的过程。⑤需要指出的是,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儒学早已终结并被新的意识形态所代替。但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儒学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创建和传承的物质精神成果,构成了特定意识形态观念体系的思想源泉和心理支撑。它对我国当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⑥

政策依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邓小平关注礼仪制度建设问题。十四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首次提及“礼仪制度”概念,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方针中,提出“建立和推广尊老爱幼、尊师爱生等良好的礼仪制度”;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首次在党的文件中要求发挥仪式的作用,提出“运用升国旗、唱国歌等仪式,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后来陆续出台的《公民道德建设指导纲要》等文件中,对礼仪和礼仪制度的认识不断升华,体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礼仪制度建设思想的发展过程,预示着我国礼仪制度建设进入了一个重在落实、重在建设的制度建设新阶段。

主要表现

国家认同。这是中国共产党对礼仪意识形态功能的核心追求。国家认同根据认同的范围主体不同可分为国家认同和国民认同两种类型。首先,国家认同是一个国家的公民对自己归属哪个国家的认知以及对这个国家的构成,如政治、文化、族群等要素的评价和情感。新中国成立后,非常重视国家认同的工作,成立专门的机构、制定礼仪典章制度同时规范了中央领导人的仪表形象设计等。其次,国民认同应是一个大的国民概念认同,也可称为是一种集体的认同。国民认同的载体即是认同的特定对象,这些对象应该是能够代表或体现国民的利益与意志、生存与发展、思想与情感寄托的内容。所以,对于国民认同感的内涵来讲,应该包含有对身份的认同、所属民族的认同、所属集体的情感以及文化的认同等内容等。⑦金耀基指出,中国是一个国家,但它不同于近代的民族国家,它是一个以文化而非种族为华夷区别的独立发展的政治文化体,或者称之为“文明体国家”,它有一独特的文明秩序。⑧任何国家的仪式,既是国家精神的载体,也是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国民内部认同的粘合剂。

道德操作。这是中国共产党对礼仪意识形态功能的基本定位。道德是礼仪的基础,礼仪是道德的表现形式。同时,礼仪也是衡量社会道德水平和社会成员个体道德状况的重要标尺。礼仪的可操作性,决定了礼仪教育能够成为道德建设的有效载体和抓手。道德操作功能,是礼仪意识形态功能最为基本的内容。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礼仪的道德操作功能。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在精神文明建设平台上推动礼仪的教育和制度建设。二是以礼仪实践为载体改善社会道德状况,提高公民文明素质。

价值观展示。这是中国共产党对礼仪意识形态功能的拓展延伸。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重大命题。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又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不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渊源,也对其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同时,现代礼仪、礼节、仪式等,是展示价值观的重要形式。

意识形态安全。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方面,也是国际竞争的重要领域。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形势不容乐观。一些人出现信仰危机,迷失方向,甚至信奉所谓的“意识形态淡化论”、“意识形态终结论”等,从而大大削弱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力和凝聚力。礼仪文化建设是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保障之一。意识形态安全成为中国共产党赋予礼仪意识形态功能的一项新使命。一方面,我们积极传承中华传统礼仪文化,自觉抵御西方文化入侵;另一方面我们广泛传播中华礼仪文化,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生命力和辐射力。从而为增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辐射力提供坚实的文化基础。

开展礼仪意识形态功能研究的意义

首先,明确礼仪应当而且能够成为意识形态建设的有效载体,有助于提高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目前,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理论与实践相剥离、说和做相脱节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片面强调理论说教和思想灌输;本应担当重要职责的礼仪缺位。由于缺少礼仪文化对社会生活的全面关照,社会发展的稳定性和一致性明显不够,道德在社会控制、稳定社会心理等方面的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仪式生活匮乏,无法有效保证主流意识形态特别是伦理道德的普遍化、生活化;仪式与信仰之间的天然联系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社会信仰危机。深入研究礼仪的意识形态功能,明确礼仪应当而且能够成为意识形态建设的有效载体,并将其转化为指导我国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践的具体行动,有助于推动我国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持续健康科学发展。

其次,明确意识形态建设应当而且必须作为礼仪实践、礼仪教育的目标和价值追求,有助于解决当前阻碍我国礼仪文化建设持续健康科学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从社会情况看,礼仪教育面临着三个突出矛盾,一是在认识上,公民礼仪教育是应急之举还是长远大计的矛盾。目前我国的公民礼仪教育大多是联系“主题”开展的,公民礼仪教育多是作为应急之举,尚未作为长远大计并成为常态。二是在现实中,礼仪教育受众多、战线长与师资匮乏的矛盾。目前的礼仪教师,数量不足、素质参差不齐,由此导致礼仪教育的内容五花八门,有悖礼仪作为社会规范的统一性、一致性。三是在操作上,有关职能部门高调倡导与基层落实思路混沌、无计可施的矛盾。公民礼仪教育是一个系统的操作工程,需要有规范的运作系统。

最后,明确礼仪与意识形态建设之间的必然联系,有助于开拓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和礼仪研究的新视角,丰富发展相关理论。近年来,人们对礼仪和礼仪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断加深,以礼仪教育作为思想道德建设的载体和渠道已被广为接受,但缺少在礼仪与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之间架起桥梁的努力,应该把加强意识形态建设与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紧密结合起来,强化民族的文化根基,让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与作为民族主体价值的儒学共同构成为中国现代社会相辅相成的基本价值体系。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博士后;本文系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课题“意识形态建设视角下的我国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10490538)

【注释】

①林存光:“汉代儒学的意识形态功能分析与批判”,《孔子研究》,2002年第1期。

②陈劲松:“两汉时期儒学观念的意识形态化及其路径”,《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③李国娟:“儒学与秦汉意识形态的建立”,《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2011年第2期。

④黄清吉:“儒学国家意识形态化的成因探析”,《湖北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⑤董长春:“儒学的意识形态化及其对中国传统法律的影响”,《广西社会科学》,2008年第10期。

⑥詹小美:“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求索》,2004年第5期。

⑦周磊,申世园:“国民认同感的内涵解析”,《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