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毕业总结十篇

时间:2023-04-08 11:32:52

初一毕业总结

初一毕业总结篇1

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考试,考试结果既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也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凡欲取得初中毕业证书和报考高级中等学校的初中毕业生均须参加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由省教育考试院命题,统一考试时间,各县(市)教育局统一组织施考。

(一)继续实行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均达到合格者准予毕业,按规定颁发初中毕业证书和义务教育证书。对学业考试成绩不合格的学生,可给予补考机会,补考仍不合格的学生发义务教育证书。初中毕业生必须将初中阶段的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录入中招考生电子档案。

(二)考试科目、分值。考试科目为语文(包括朝鲜语文和汉语)、数学、外语、物理和化学合卷、思想品德和历史合卷、体育。中考体育考试按照《2016年延边州初中毕业生体育考试实施方案》实施,满分为50分。朝鲜族考生的朝鲜语文、汉语文各取单科成绩50%折入总分。考试各科总分为650分。外语加试听力,分值为20分,不同语种不能混编考场。听力残疾考生的外语考试按照吉中考字〔2004〕3号文件执行。

(三)地理、生物学业测试。学业测试在初二进行,由州教育学院负责组织命题,县(市)教育局组织制卷、施考、阅卷。试卷形式为两科合卷(每科各50分),满分为100分,地理、生物各50分,测试时间为100分钟。

(四)初中毕业生理化生实验操作。由县(市)统一组织实施理化生实验操作,将实验操作结果作为学生毕业和评定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实践与创新方面的重要依据。

初一毕业总结篇2

【关键词】教育分流;农业弱势

经验研究证明,农村初三学生的教育分流中,农业或者涉农专业的就业意愿呈弱势表现。国家提倡新农村建设,但是当生于长于农村的青年一代日益具有城市生活面向,新农村建设何以可能?结合社会转型与阶层结构的现实背景,笔者分析了农村初中毕业生教育分流中农业弱势的社会效应。

一、对知识价值的肯定与对农业技术的忽视

经验研究显示,农村社区初三学生毕业后的教育分流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高中大学的普高路径、职业技术学校以及进城务工。高中大学的普高发展路径可以视为对科学文化知识价值的肯定,但是从初中毕业生所真正关注的内容来看,其对学校科学文化知识价值的重视,并不是对科学文化知识价值本身内容的看重,而是对其实用价值“上大学有出息”的认可。其中,所映射的是初三毕业生的实用主义考量。

职业技术学校是农村初三毕业生考不上高中后的第二选择,相较于通用性的科学文化知识,虽然重要性不同,但是亦为初三毕业生所看重。但是从其选择的职业技术种类来看,多集中于汽修、理发、幼师等非农业技术专业,从中不难发现农村初三毕业生的实用主义考量,但更多的是他们对农业以及农业技术的忽视,这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农业或者农业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即伴随着农村青年一代日益强烈的外出意向以及城市生活面向,农业生产经验以及农业技术的传承的中断,农业发展一定程度上受到阻碍。

二、城市化率提高的助推器

反向来看,农村初三毕业生对农业或者涉农专业的忽视意味着其对城市生活知识的重视,这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城市化率。学校对以城市生活为导向的教育内容的灌输、家长对教育与普高的重视、大众传媒所构建的城市生活的美好想象、同龄群体以及参照群体的影响以及初中毕业生自身对农业技术与生产经验的生疏,都可以促使农村初三毕业生产生未来立足于城市的生活面向。通过高中大学这一路径走出农村的青少年,他们放下近二十年的努力回到农村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凭借职业技术生存于城市社区、深受城市文化影响的农村青少年,即使缺少医疗、教育等方面的保障,未来他们致力于生活在城市或者退而求其次选择小城镇、县城的意愿日渐强烈。在农业弱势表现下的是农村居民在观念上与行动上对提高国家提高城市化率的支持与贡献。

三、社会阶层的再生产

农村初三毕业生对普高以及职业技术教育的选择意味着其对知识改变命运的看重,意味着其意欲通过教育实现向上社会流动。但是当他们所置身的社会环境决定着他们所践行着的只是社会阶层的再生产,他们确实实现着社会流动,但是这种流动表现为代际流动,即在经济收入、文化程度、经验阅历、职业背景等方面优于父辈群体。

在时下社会分层结构的总体态势下,除少数人可以借助教育脱离寒门外,多数农村初三毕业生所选择的发展方向只是促进了社会阶层的再生产。例如。进城务工的新生代农民工,并未改变农民工的社会身份,他们同样会遭遇父辈在城市社区所遭致的种种困境,其弱势地位并不会有所改变。学得职业技术的初中毕业生,他们虽然习得了立足于城市的基本技能,但是文化资本以及经济资本有限的条件下,社会保障等所限促使其并不能长久留在城市。精英阶层凭借其所拥有的文化资本与经济资本所构筑起来的阶层壁垒,是依靠后天努力获得高等学历的农村青年所无法触及的。排除通过普高走入大学的农村青年,他们在整个社会阶层框架内的位置有所提升外,依靠职业技术与进城务工改变阶层位置的意愿与尝试其实质在于复制原有阶层位置的不利与弱势处境。

四、社会阶层总体态势的暗示

农村初中毕业生致力于通过教育、职业技术、外出务工改变生存际遇、提升社会地位的努力所实现的是代际之间的垂直向上流动,其虽然在文化程度、经济收入、生活际遇方面得到改善,但是他们所获地位与处境的变化具有相对性。他们所凭借的努力也是其他社会阶层提升社会地位的工具。且由于其他社会阶层经济、组织与文化资源的丰富使得他们在教育过程中占有更有利的位置。农村居民所处的位置在改变,但同时发生变化的还有其他各个社会阶层的位置。

这种个体与社会结构位置同时改变的双向性流动,使得农村社区居民的社会流动具有有限性,现有的社会阶层结构以及各个阶层结构为保持或维护自身的阶层位置的努力,无形中为下层群体的向上社会流动设置了隐形的天花板,在触手可及的范围内,农村初中毕业生可以实现垂直向上流动,但是当相对的社会结构位置也在改变时,他们所变动的只是相对于父辈的阶层位置,其自身仍旧处于社会下层。由此,初中毕业生教育分流的背后折射出时下社会阶层的总体态势。

五、结语

初一毕业总结篇3

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考试,目的是全面、准确地反映初中毕业生在学科学习目标方面所达到的水平。考试结果既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也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由毕业考试、升学考试两部分组成,分开举行。

(一)毕业考试科目设置及考试组织

毕业考试科目包括语文、数学、外语(会话测试占40%,笔试部分占60%)、物理(含实验操作)、化学(含实验操作)、生物(含实验操作)、思想品德(含民族团结教育)、历史、地理、体育。物理、化学、生物的实验操作成绩应占到总分的30%左右;生物、地理学科的毕业考试成绩按本课程内容全部结束时的考试成绩计算。

毕业考试的命题、考试由学校组织实施。各科考试成绩的呈现可以采用百分制,也可以采用等级制。毕业考试在2017年5月15日以后进行。

(二)升学考试科目设置及考试组织

考试科目为6科,包括语文、数学、外语、理科综合(包括物理、化学两门学科)、文科综合(包括思想品德、历史两门学科)、体育,总分630分。

1、文化课考试总分600分。

(1)考试科目及分值。语文120分,数学120分,外语120分(听力测试30分,笔试部分90分),理科综合120分(物理55分、化学35分,综合题30分),文科综合120分〔思想品德45分(其中民族团结教育占7分)、历史45分,综合题30分〕。在文科综合科目中,思想品德学科的命题范围是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规定的法律、国情教育两个模块教学内容和2016年4月至2017年3月间的国内外重大时事政治,以及全国统编民族团结教育教材《民族常识(试行)》(初中版,人民出版社出版)中的教学内容。

(2)考试形式。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要多样化,可根据各学科课程特点,既有闭卷形式,也有开卷形式;除纸笔测试外,还安排外语听力考试。具体安排意见是:语文、数学、外语、理科综合为全闭卷形式;文科综合为全开卷考试。除语文外,其余四科试卷均采用分卷形式印制,即每科试卷分卷Ⅰ和卷Ⅱ两部分,其中,卷Ⅰ为选择题,要求考生用2B铅笔将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采用机器阅卷;卷Ⅱ为非选择题,要求考生将答案直接书写在试卷上,由人工阅卷。

在文科综合开卷考试中,考生可携带相关课程的教科书进入考场,其他资料不得带入考场。答卷时可以查阅准许携带的教科书,独立答题,不得相互讨论、相互抄袭和互相借阅教科书。

(3)考试时间。河北省2017年初中毕业生升学文化课考试时间安排为:

6月21日6月22日上午9:00—11:00语 文9:00—11:00数 学下午14:00—16:00理科综合14:00—16:00外 语

初一毕业总结篇4

关键词:英语总复习;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知识脉络

初中毕业班英语总复习是一个全面的、系统的并且具有连续性的过程,也是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进行英语复习,掌握完整的初中英语知识体系,将所学习过的知识整合起来的过程,教师要针对于学生的学习现状进行了解与分析,从而结合实际情况,打造出最符合学生们的英语复习方案。但是在初中毕业班的英语总复习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将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希望能够促进英语总复习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一、初中毕业班英语总复习教学发展现状

随着全国中考英语改革及中考英语总复习教学研讨会的召开,目前初中英语总复习的教学方式以及初中英语中考试题的相关问题都不断被提出,总复习的教学模式往往与考试产生错位现象,使得“选择题太多、偏好考试技巧和策略投机取巧的浮躁现状”频发。所以目前国家在中考英语改革及英语总复习教学的报告中,提倡了“四位一体”的复习教学方法,将整体教学模式分为知识性阶段训练、专项技能训练、综合能力训练及相关的素养提升训练等。多种总复习教学方式的提出,为目前初中毕业班的英语复习提供了多条选择的道路,不同的复习方式有不同的中考优势,提升了复习效率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英语素养的培养。

二、初中毕业班英语总复习教学的相关策略

(一)在专项训练的过程中查缺补漏

专项训练是英语总复习教学过程之中最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在这个环节过程中,学生的英语知识不再是以一本书为单位,也不是以一单元为单位,而是以一个完整的专项为单位,在这种专项训练的过程之中,学生可以将七年级、八年级以及九年级所学习到的琐碎的知识点整合起来,变成完整的知识框架中的一个小部分。在英语总复习中可以大致分为十三个专题,例如名词、代词、冠词、数词、介词、形容词、副词、动词的辨析以及时态和语态、情态动词、非谓语动词、主谓一致和倒装句、简单句、并列句和复合句。在这十几个专题训练之中,排查学生的难点和疑问点,对症下药,做到哪里不会就主要练哪里。以介词专项训练为例,往往学生对于介词通常觉得较为简单,并且很容易掌握,但出现相应的选择题及介词区分题的时候,就难以正确选出介词,并且这种乱用介词的现象还经常出现在英语作文之中。介词大致可分为时间介词、方位介词与方式介词,除了介词之外还有介词短语,在进行介词复习的过程之中,一味地让学生去记介词的固定搭配“inaword总而言之”“intime”“ontime”等诸如此类的介词区别,是不能够真正让学生去明确介词之间的不同的,要试着让学生理解着去记忆,明确介词的区分难点,重点讲解记忆难点,从而促进学生在专项训练的过程之中查缺补漏,完善自己的英语学习知识体系。

(二)注重阶段及相应难度的过渡

在总复习刚开始和总复习结束的时候,其难度一定是有渐进性与过渡性的,总复习教学并不是能一蹴而就的,一定要让学生逐渐适应总复习的节奏,所以注重英语总复习的相应阶段及难度的过渡阶段是十分重要的。这个难度的变化可以体现在方方面面,不仅仅有词语及语法的复杂运用,还有阅读素材的选择及听力材料的选择,书面表达出题层面和角度等,这些都可以为总复习划分成不同等级的难度,以此让学生在复习时有层层递增之感,从而促进自身的知识吸收与进步。

(三)以英语教材为中心进行辐散式复习教学

英语教材作为初中学生最为基本的课本,其升学考试的考试题都是以课本为基础,从而将出题范围与难度进行加大,所以复习好课本上的英语知识及内容是十分重要的,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课本永远是考试最为核心,最为基本的内容,所以复习时以英语教材为核心,进行复习,同时进行课外英语的学习与积累,这样也会对学生的英语阅读起着相应的促进作用,除了课本上的单词短语之外,学生可以在总复习中,找寻课外的英文书籍、阅读短文进行学习,促进自身的英语单词的积累,真正达到以英语教材为中心进行辐散式复习教学的预期目的。

(四)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随时对复习方法进行调整

在不同的毕业班班级中,一定会出现不同的问题,虽然这些问题看起来大同小异,可还是存在着不同,因为完全统一的总复习教学模式必定不能满足所有班级的学习要求,所以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随时对复习方法进行相应的调整。对于学生个人,教师在进行总复习教学的过程之中也要建议同学们能够将自己错的题或是英语知识点,找一个专门记录的小本写下来,在复习过程中每一名同学都拿着自己错题本,就能明确自己重点复习的方向,从而结合自身的学习状况,明确学习及复习内容,提高初中英语总复习的复习效率。

三、结语

在目前初中毕业班英语总复习教学过程之中,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与问题,我们要明确这些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整与分析,顺应国家对于初中英语总复习的指导方针,明确复习的四大方向,寻找到一条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总复习教学的发展道路,我们可以通过提高专项训练的复习比例、注重复习难度和阶段的过渡、以英语教材为中心进行辐散式复习教学和针对不同班级的复习情况,随时对复习方法进行相应的调整等多种方法,促进初中毕业班英语总复习教学的进行,从而提高学生们的复习效率。

参考文献:

[1]罗碧芳.讲究教学策略,提高复习实效~初中英语总复习之我见[J].基础教育研究,2013,14:26+28.

[2]马宝群.初中英语总复习的创新尝试~以“主线式”复习方式为例[J].中学生英语(高中版),2014,36:73-74.

[3]修小红.初中毕业班英语总复习指要[J].考试周刊,2015,78:97+162.

初一毕业总结篇5

一、指导思想:

初中毕业考试与高中招生制度改革,应有利于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缓解升学竞争,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有利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有利于建立和完善我区基础教育质量的监测与评价体系,促进我区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二、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

我区继续实行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制度。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考试,目的是全面、准确地反映初中毕业生在学科学习目标方面所达到的水平,考试结果既是衡量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的主要依据,也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

1、学业考试科目及分值:语文120分;数学120分;英语110分(含听力);科学150分;社会政治(包括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80分,总分580分。

2、学业考试内容:以市教育局教研室编写的《宁波市20*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说明》作为学业考试命题和试卷质量评价的依据。各学科考试范围原则上以初中毕业学年度的内容为主,有些学科适当涉及初中阶段其他年级的部分内容。

3、学业考试命题: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各学科试卷的命题由宁波市教育考试中心组织实施。市教育考试中心要依据《宁波市20*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说明》规定的考试范围、内容和要求,深化考试内容和形式改革,切实保证命题质量,严格把握学业考试试卷的整体难度(控制在0.7以上),试卷结构合理、清晰明确、注意多种题型的整合、学业考试命题应根据学科课程标准,加强试题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的联系,注重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特别是在具体情景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杜绝偏题怪题,严格控制考试难度。

4、学业考试形式:采用纸笔测试(包括闭卷考试、开卷考试)、听力测试等形式。社会政治学科实行开卷考试。

5、学业考试的组织实施: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由市教育局教研室确定考试范围,详见《宁波市20*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说明》,市教育考试中心组织命题,区教育局负责组织考试、阅卷和成绩评定。学业考试成绩不合格学生的补考,由区教育局教研室命题,初中学校组织考试和阅卷。

6、考试成绩:学业考试成绩呈现方式采用分数制。

三、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

为全面反映初中毕业生的发展状况,实施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对初中毕业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是检测初中毕业生基础性发展目标达成状况的重要手段。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是高中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

1、评价的内容:以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态度与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方面的基础性发展目标为基本依据,根据学生的平时表现、活动记录、学习作品、特长潜能、奖惩情况等,力求全面、客观、公正地反映学生的总体发展水平。

2、评价的原则:一是坚持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原则,学校应当为每位学生建立《学生成长记录册》,全面记录学生在初中阶段各方面的成长状况,内容包括各学期的思想状况、学习成绩、社会活动表现、奖惩情况,反映个人特长和才能的成果、作品和获奖证书等;二是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标准、方法、程序等应事先向学生公布,评价结果应告知学生本人及其家长,其中各类获得“A”等级的学生名单须在校内公示,如有异议,学校应及时进行调查、核实、处理。

3、评价的结果:评价结果由“综合评语”和“测评等第”两部分组成。

综合评语:主要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公民素养、情感态度、合作精神、日常表现等方面进行定性描述,尤其应突出学生的特点、特长和技能,并为后续的针对性教育提出建议。综合评语应当结合《学生成长记录册》反映的情况,由九年级班(初三)主任撰写、学校领导审核确定。

测评等第:主要对能够体现学生素质发展水平的部分项目进行定量测评。测评项目包括审美与艺术(音乐、美术等)、运动与健康(体育与健康等)、探究与实践(研究性学习、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等)、操作与技能(劳动技术、信息技术、实验操作等)四类。测评等第每类分A、P、E三等(分别代表优良、及格、不及格),P、E等由学生所在学校确定,A等由学校在教育局指导下确定,E等比例控制在5%以内。测评项目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参照附件二。

4、评价的组织实施:区教育局制定实施方案和相关政策,加强指导与监督,接受咨询、投诉与举报,及时处理综合素质评价中的问题。学校要制定实施细则并报区教育局备案,确定专人负责,建立由学校领导、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和学生家长代表组成的工作班子。综合素质评价必须在20*年4月底之前完成。

四、高中招生录取

1、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坚持全面衡量、综合评价、尊重选择、择优录取的原则。既要依据学生的学业考试成绩,又要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既要衡量学生发展的现有水平,又要参考学生的成长过程;既要重视学生的总体发展,又要关注学生某方面的突出才能和表现。

2、各类高中阶段学校录取新生时须把考生的综合素质测评等第作为前置条件。根据招生录取批次,第一批次招生录取应达到2A2P及以上等第,第二批次招生录取应达到1A3P及以上等第,第三批次招生录取应达到4P及以上等第(不同批次招生学校的分布及招生计划文件,另行公布)。高中阶段学校在达到综合素质测评等第要求的考生中,根据招生计划和考生志愿,参考综合评语和《学生成长记录册》,再按学业考试成绩从高到低录取。

3、继续实行省一级重点高中保送生制度、部级重点职业高中直升生制度、特长生降分录取和公办普高招生计划的60%指标分配到初中的政策。省一级重点高中招收保送生、部级重点职业高中招收直升生、特长生招收等办法另行制定。

4、公办普高招生计划的60%指标(不包括“三限生”招生计划)按毕业生基数分配到各初中学校,在按分配指标招生录取时,如出现同所学校考生的学业考试成绩相同情况,则要视这些考生的综合素质测评等第水平,择优录取。

5、仍实行部分优惠加分政策(按上级文件执行,具体加分办法另行制定)。

6、在区外借读需回本区参加高中招生学业考试的考生,直接向区教育局业务科报名(报名办法另行通知),其综合素质测评等第原则上分别视为P等,若学业考试成绩达到第一、第二批次招生学校的录取标准,须提供综合素质测评项目中1-2项达到A等要求的区级及以上教育行政部门颁发的原始证件。

五、加强领导和制度建设,保障考试招生工作健康顺利实施。

(一)初中毕业考试与高中招生制度改革是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必须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区教育局成立*区20*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和高中招生制度改革领导小组,胡小伟任组长,俞斌任副组长,王挺、波、韩文星、周乐伟、曹禅松等同志任组员。

(二)各初中学校要加强教学管理,规范教学、考试、招生行为,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和经济负担,不得违反规定提前结束新课,不得乱编滥印和违规订购复习资料;不得进行各种名目的区域性统考、模拟考试。

(三)初中毕业考试与高中招生制度改革应通过制度创新来体现公正、公平、公开,实行严格的公示制度、诚信制度、监督制度、培训制度和监控评估制度等,确保考试、招生的公平公正,杜绝行业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

1、公示制度:区初中毕业考试与高中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意见及学校的综合素质测评实施细则,包括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的科目、范围、分值、时间,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标准、方法、程序,考试费用的收支,以及各类高中招生办法,考试收费的标准等等,应提前向社会公示,接受社会监督。要加大宣传力度,争取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理解与支持。

初一毕业总结篇6

【关键词】农村教育,初等教育状况,农村经济增长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方面都取得惊人的成就,现如今,中国已进入经济飞速发展的新时代。在中国这个拥有14亿国民的大国中,农村人口占据8亿之多,可见农村劳动力仍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是能够为我国经济发展创造又一个奇迹的主体,因此对农村问题的关注与有效解决也是对我国经济发展问题的关注与有效解决。近年来,国家对于教育问题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掀起了政界及学界对于农村整体教育状况的广泛关注。农村教育问题的研究已经远远超出了农村、农业和农民的范畴,而是与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然而,农村地区落后的教育一直被认为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报告中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此背景下,研究农村教育的发展状况能够为我国农村教育政策的制定指明方向,向乡村振兴的美好目标努力。

二、研究现状

农村教育问题一直受到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王德文(2003)从中国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问题出发,指出农村义务教育所面临的挑战,并对农村义务教育的出路作了分析。许丽英、袁桂林(2006)在实地调研中发现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与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并存在农村地区普遍存在。除此之外,教师收入保障的缺失、农村教育经费使用不当等问题也制约着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进程(孟庆瑜,2008)。王雪平等(2008)对全国各地的教育投入差异进行分析,发现农村居民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的支出与第一产业产值占GDP比重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因果关系,认为缩小地区教育差距应是实现传统农业经济转型的根本保证,从而真正缩小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现阶段教育改革是农村工作的一大重点,在当前城镇化背景下教育改革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张帆等,2015)。

三、指标评价与理论分析框架

据不完全统计,从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正式颁布起至今,国务院制定颁布的有关农村教育或涉及农村教育的重大政策法规多达十几个,表明国家对于农村教育的高度重视。由于农村地区的特殊性,国家对农村教育的建设重点放在初等教育领域。为对农村初等教育发展状况进行研究,本文运用到以下指标:

(一)农村中小学学校数量及专任教师数量

农村中小学学校数量以及专任教师数量可以有效地反映农村地区教育资源拥有的情况。多年来农村教育资源的变化情况可以直观反映出农村教育的发展变化状况。

(二)农村中小学毕业生数量

农村中小学毕业生数量反映了在农村地区接受并完成初等教育的青少年数量的多少。农村地区的情况较为复杂,根据以往的研究表明,农村地区相比于城镇地区具有更高的辍学率,很多青少年不能完整地接受教育。因此,农村中小学招生数量对于反映农村教育发展状况意义不大,相比之下,农村中小学毕业生数量更具有代表性。

(三)农村居民人均文教活动总支出

农村居民人均文教活动总支出一定程度能够反映农村居民对于农村教育发展的回馈情况。通过对农村居民人均文教活动总支出进行分析,能够了解农村居民对于农村教育的支付程度,从侧面反映了农村居民对于农村教育的认识程度以及重视程度。

(四)农村教育经费投入

农村教育经费及经费组成反映了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情况。一般地,经费来源主要有国家财政性教育拨款、社会捐赠、学费收入以及其他教育经费。各部分教育经费的比重大小,能够反映各部分经费在农村教育发展过程中所作出的贡献大小,由此也反映出社会的不同群体对于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视程度与支持力度。

四、数据和方法

(一)数据

本文的数据来源于1983年—2017的《中国教育统计年鉴》和国家统计局所统计的年度统计数据。

(二)方法

本文用Excel对数据进行整合,并通过作图显示所选数据的变化趋势来进行分析,用Evies软件将进行回归分析,探究农村初等教育发展状况的内在联系。

五、实证结果及分析

(一)农村教育资源的变化

图1、图2分别反映了农村中小学学校的数量以及专任教师数量的变化趋势。1983年以来,农村小学专任教师队伍经历了先壮大后快速缩小的发展变化趋势。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起的十几年中,农村小学专任教师数量由1985年的139.5万人增加到2000年的168.2万人,增加了20.57%。农村初中专任教师的数量在不断地减少,2005年之前减少缓慢,呈现平稳的状态,在此之后,农村初中专任教师的数量减少速度加快,到2016年底仅有197.5万人。农村中小学学校数量也一直减少,在各图中表现为一条趋势向下的曲线。这说明了农村教育发展过程中教育资源严重不足的问题。农村中小学学校数量以及专任教师数量的减少直接影响到农村教育发展的进程,是近年来农村农村教育发展迟缓并依旧远远落后于城镇地区的重要原因。

(二)农村中小学毕业生数量的变化

图3、圖4分别反映的是农村小学毕业生数量和农村初中毕业生数量的变化情况。从总体上看,农村中小学毕业生数量都为减少的趋势。其中,农村小学毕业生数量呈现先缓慢增加后突然减少的变化情况,农村初中毕业生数量在缓慢减少和增加之后有大幅度减少的态势。造成农村中小学毕业生数量的变化情况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家庭条件较好的农村学生选择到邻近的城镇中去接受教育,不在农村地区接受教育、完成学业,二是农村教育资源数量的减少使得相应的毕业生数量也呈现出减少的趋势。

(三)农村中小学毕业生数量与农村中小学教育资源的关系

根据以上分析,认为农村中小学毕业生数量与农村教育资源数量,即农村中小学学校数量以及农村专任教师数量存在因果关系。将数据在Eviews软件中进行的回归结果如下,其中Y表示农村中小学毕业生数量,X1表示农村中小学学校数量、X2表示农村中小学专任教师的数量:

上图的回归结果中,X1前的参数符号为负,表明农村中小学毕业生数量与农村中小学学校数量呈现负相关关系,这与实际的经济意义并不符合。当作Y与单个变量X1和X2的回归时,结果显示Y与X1和X2都表现出正相关关系,回归结果的可决系数R2分别为0.5371和0.8924。经思考,农村中小学学校数量与农村中小学专任教师数量存在相关关系,认为模型出现了多重共线性。选择与Y相关系数较大的X2作为解释变量进行后续分析。进行回归分析后,通过作出解释变量X2与残差的散点图初步认为模型存在异方差性。同时,B-P检验和Glejser检验均5%的显著性水平下认为模型存在异方差性,因此需要对模型进行异方差性的修正。给予模型权重为resid的权重进行最小二乘估计,经检验模型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已经不存在异方差性,最终的模型结果如下:

Y=254.26+3.80X2+m

该结果说明农村中小学毕业生数量与农村中小学专任教师数量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并且农村中小学专任教师数量每增加或减少1个单位,农村中小学毕业生数量相应地会增加或减少3.80个单位。

(四)农村地区人均总产值与农村地区文教总支出的关系

将2002—2012年的农村地区人均总产值与农村地区文教总支出的统计数据导入Evies软件中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下图所示,其中S表示农村地区人均总产值,Z1表示农村地区文教总支出:

模型的可决系数R2为0.9313,参数估计量的大小符合经济意义并且通过了参数的显著性检验,便明模型的拟合程度良好。散点图以及其他相关检验显示,模型不存在异方差性、序列相关性等严重的计量经济模型问题,说明模型的估计具有良好的参考价值。结果表明,农村地区人均总产值受到农村地区文教总支出的影响,随着农村地区文教总支出的变化而变化,具体的模型形式为:

S=-4795.095+10.45Z1+m

此结果表明农村地区初等教育发展状况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影响,因此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关注农村教育问题是很有必要的,这为我国的政策制定提供方向。

(五)农村教育贡献情况

近年来,国家和社会对于农村教育问题的关注度很大,各组织团体都为农村教育发展做出自己的努力,以下从教育经费的角度来分析农村教育问题。Eviews回归结果如下,其中Y表示农村教育经费投入,X1、X2、X3、X4分别代表了国家政府、社会组织、学生家庭以及其他组织团体对于农村教育所作的贡献:

从上面的回归结果中明显看出,X4变量前的参数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没有通过t检验。单独作Y与X4的回归后发现Y与X4的关系不显著,由此认为X4是无关变量,应该从原模型中除去。重新进行回归后,resid与resid(-1)的散点图和偏相关系数检验结果表明模型存在序列相关性,需要进行序列相关性的修正。通过D.W.值计算得ρ的值为0.6178,用广义差分法进行修正后得到的最终模型为:

Y=124210+1.0060X1+0.7909X2+1.1017X3+m

结果表明国家政府、社会组织以及學生家庭对于农村教育的发展都有贡献,其中国家政府和学生家庭的贡献尤为突出,具有很强的带动作用和促进作用,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初一毕业总结篇7

根据《河北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河北省2012年初中毕业与升学考试和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意见的通知》(冀教基[2012]6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我市2012年初中毕业与升学和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化初中毕业与升学考试和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全面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要有利于体现九年义务教育的性质,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要有利于推动中小学实施新课程,促进学生个性和潜能发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要有利于高中阶段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普通高中学校的均衡发展和教育质量整体提高。通过改革,构建既能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潜能,又能科学测量学生学业成绩;既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又能科学有效地为高一级学校选拔新生的初中毕业与升学考试和普通高中招生体系。

二、改革的基本原则和任务

(一)改革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原则。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终生发展、持续发展和特长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坚持积极推进,稳妥操作原则。以现行初中毕业与升学考试制度为基础,力求改革、发展与稳定的统一,坚持在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和创新;以社会稳定为前提,根据我市实际情况,稳妥地操作,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3、坚持综合评价、择优录取原则。探索实行“升学考试+综合素质评价+创新实践成果评价”的综合评价考试升学办法,切实改变以初中升学考试科目分数简单相加作为普通高中招生录取标准的做法。择优录取既要依据学生的升学文化考试成绩,又要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既要衡量学生发展的现有水平,又要参考学生的成长过程;既要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又要关注学生的特长发展。

4、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要增加初中毕业与升学考试和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透明度,维护考生权益,实施“阳光工程”。及时公开招生政策、招生计划、招生信息,畅通信访投诉渠道,及时处理违规违纪事件,把初中毕业与升学考试和普通高中招生工作始终置于群众和舆论监督之下。

(二)改革任务

1、改革初中毕业生毕业资格认定办法。改变单纯依据学业考试成绩作为认定毕业资格的做法。依据新课程的培养目标,结合初中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的实际以及对学生发展性评价的实践,构建一个能比较全面地评价初中毕业生素质发展的二维框架体系,即“综合素质评价+毕业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以等级制的方式呈现,具体分为A、B、C、D四级;毕业考试的成绩可采用百分制,也可采用等级制。学生毕业资格由所在学校认定,并颁发毕业证书。

2、改革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办法。(1)将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普通高中学校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之一。(2)将创新实践获奖成果评价作为普通高中学校招生录取的附加分项目。(3)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通高中学校包括三方面的成绩,即“升学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创新实践成果”,其中,升学考试成绩按分数方式呈现,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按等级制方式呈现,创新实践成果评价结果按分数方式呈现。

三、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市直学校,要严格按照《邢台市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指导意见(试行)》(邢教字〔2010〕97号)的相关要求认真执行。2012年毕业生必须用三个学年的评价结果,评价工作必须在5月15日前结束。各初中学校要在5月25日前,将初中毕业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结果进行整理,通知学生本人及家长,如无异议,市区各初中学校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报市教育局基础教育科,各县市区初中学校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报县市区教育局,以作为普通高中录取时的依据。

四、初中毕业生创新实践成果评价

学生创新实践成果评价作为普通高中招生的参考条件,列入初中毕业生升学附加分项目。学生创新实践成果按以下10项进行评价:①科学实验、②综合实践活动设计、③科技观察发现、④科技发明、⑤科技制作、⑥科技论文、⑦文学艺术创作、⑧工艺制作、⑨电脑制作、⑩航模海模车模制作。按照在县区、市、省、国家各级获奖等级成绩计分,获奖计分奖项必须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或与其他部门联合举办的创新评奖活动。学生创新实践成果评价满分100分,一项成果获得的多个奖励,只计奖励,每项评价满分10分。具体加分办法为:奖励10分,省级奖励8分,市级奖励6分,县级奖励4分。学校负责学生创新实践成果评价的成绩统计工作,于5月25日前,各县市区学校将统计结果及有关资料报县市区教育局教育股(市区学校报市教育局基础教育科)。

五、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

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考试,目的是全面、准确地反映初中毕业生在学科学习目标方面所达到的水平。考试结果既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也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分为毕业考试、升学考试两部分,组织形式采取“两考”分开的办法进行。

(一) 毕业考试

1、科目设置及考试组织

毕业考试科目包括语文、数学、外语(会话测试占40%,笔试部分占60%)、物理(含实验操作)、化学(含实验操作)、生物(含实验操作)、思想品德(含民族团结教育)、历史、地理、体育。物理、化学、生物的实验操作成绩应占到总分的30%左右;生物、地理学科的毕业考试成绩按本课程内容全部结束时的考试成绩计算。

毕业考试的命题、考试由学校组织实施。各科考试成绩的呈现可以采用百分制,也可以采用等级制。毕业考试在2012年5月15日以后进行。

2、毕业标准及证书颁发

取得正式学籍的初中毕业年级学生,成绩达到以下标准者准予毕业,由学校颁发初中毕业证书。

(1)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创新与发现、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七个维度的基础性发展素质评定均达到C等级以上(含C等级);

(2)毕业考试科目的成绩合格(毕业考试科目成绩不合格者可补考一次)。

(二)升学考试

1、科目设置及考试组织

考试科目为8科,包括语文、数学、外语、理科综合(包括物理、化学两门学科)、文科综合(包括思想品德、历史两门学科)、体育、理化实验操作、信息技术,总分650分。

(1)文化课考试总分600分。

①考试科目及分值。语文120分,数学120分,外语120 分(听力测试30分,笔试部分90分),理科综合120分(物理55分、化学35分,综合题30分),文科综合120分〔思想品德45分(其中民族团结教育占7分)、历史45分,综合题30分〕。

②考试形式。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要多样化,可根据各学科课程特点,既有闭卷形式,也有开卷形式;除纸笔测试外,还安排外语听力考试。具体安排意见是:语文、数学、外语、理科综合为全闭卷形式;文科综合为全开卷考试。除语文外,其余四科试卷均采用分卷形式印制,即每科试卷分卷Ⅰ和卷Ⅱ两部分,其中,卷Ⅰ为选择题,要求考生用2B铅笔将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采用机器阅卷;卷Ⅱ为非选择题,要求考生将答案直接书写在试卷上,由人工阅卷。

在文科综合开卷考试中,考生可携带相关课程的教科书进入考场,其他资料不得带入考场。答卷时可以查阅准许携带的教科书,独立答题,不得相互讨论、相互抄袭和互相借阅教科书。

(2)体育考试成绩满分30分,具体实施方案另行下发。

(3)信息技术考试成绩满分10分,具体实施方案另行下发。

(4)物理和化学实验操作考试成绩满分10分,具体实施方案另行下发。

2、考试安排

幼师、师范特色高中班、中专、中技、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招生使用同一套试卷。文化课科目考试时间定为2012年6月21日至22日,各科考试时限各为120分钟,具体日程见《河北省2012年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时间安排》(见附件2),理化实验操作和信息技术考试2012年5月15日前完成,体育考试于2012年4月底前举行。

3、优惠条件及照顾分值

(1)应届初中毕业生在初中阶段参加重大国际比赛及国家主办的全国性比赛(全国运动会、全国青少年运动会、全国中学生运动会、世界中学生体育比赛选拔赛以及全国竞赛计划安排的各种全国性体育比赛)获前六名或运动健将、一级运动员称号的考生,照顾50分。

(2)烈士子女照顾20分。

(3)归侨、归侨子女、华侨子女、侨眷高知子女、台湾省籍青年;因公牺牲、一至四级伤残人民军人(警察)的子女;照顾10分。

(4)少数民族考生照顾5分。

同时具备上述几种照顾条件的,只择其的一种,照顾分数不得累加。

4、升学文化课考试的命题及管理

1、命题原则

命题必须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不依赖、偏向于某一版本的教材,必须体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向,有利于课程改革工作的推动,同时应符合初中教学实际,不出偏、怪、难题,不出带有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色彩的题目;命题必须渗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教育新理念,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对重点、热点问题要给予特别关注,重视学生运用所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以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革;命题应注意发挥考试的导向功能,坚持以学生为本,注意考试或考查问题的探究性与综合性,有利于学生拓展思维和想像的空间,有利于学生开展探究;命题应注意不同学科知识的联系和综合,以考查学生对知识结构体系的整体把握能力;命题还应坚持其教育性与时代性,不为考而考,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人类、生产和生活中的大事。总之,试题要反映出课程标准中对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基本要求。

理科综合、文科综合的命题将进一步体现发展学生素质的要求,结合学生实际,坚持考查能力的方向,突出课程的主干内容,完善考查学生能力的题型。文科综合、理科综合试卷客观题(选择题)和主观题(非选择题)的分值比例约为4:6。

2、命题范围

语文、数学、外语科目的命题范围分别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英语(或俄语或日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规定的7—9年级教学内容。

在理科综合科目中,物理、化学学科的命题范围是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规定的教学内容。

在文科综合科目中,思想品德学科的命题范围是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规定的法律、国情教育两个模块教学内容和2011年4月至2012年3月间的国内外重大时事政治,以及全国统编初中阶段《民族团结教育教材·民族政策常识》(主编熊坤新、邢淑芬,红旗出版社出版,全一册)中的教学内容;历史学科的命题范围是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规定的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四个板块教学内容。

3、评卷与登统

全市的评卷、登统工作由市招委统一组织和管理,评卷教师的培训和阅卷指导工作由市教育局教研室负责。市教育局要派纪检监察人员全过程参与评卷、登统工作。

六、普通高中招生录取

(一)招生录取原则和依据

1、普通高中学校招生坚持全面衡量、综合评价、尊重志愿、择优录取的原则,改变过去以升学考试科目分数简单相加作为录取标准的做法。

2、普通高中录取的主要依据:①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成绩。②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普通高中学校招生录取的依据。具体要求是:省级示范性高中录取的考生在基础性发展素质评价(七个维度)中的等第至少有3个“A”且不得有“D”; 专门性发展素质评价中的物理实验操作、化学实验操作、生物实验操作、信息技术四项考查,至少有2个“A”且不得有“D”;体质健康测试和综合实践与创新活动评价等第均不得有“D”。其他高中录取考生的基础性发展素质评价、专门性发展素质评价、综合实践与创新活动的各项结果均不得有“D”。③初中毕业生创新实践成果评价结果不计入总分,供录取学校参考。

(二)招生计划分配

1、2012年,将市区公办省级示范性高中和各县(市)所属公办省级示范性高中80%的公助生招生指标,依据辖区内各初中学校报考普通高中的学生人数,按比例平均分配到每所初中学校(含民办学校),并纳入本地公助生录取工作统一进行,实行分校录取。各县(市)具体分配方案由县(市)教育局制定,并报市教育局备案。市直公办省级示范性高中指标分配方案由市教育局基础教育科负责。

2、公办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名额分配生招生计划原则上用于录取本地各初中学校划片招生范围内的在籍在校应届初中毕业生(学籍在本校,且初一至初三年级三个学年均在本校学习);对按照学籍管理规定经教育行政部门批准正常转学、休学以及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名额分配生资格认定,各县市可根据当地实际制定相关规定。

3、在实行公办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公助生名额分配招生办法时,要严格程序,公开过程,取信于民,防止走后门的现象。名额分配生录取结束后,招生考试机构要及时将录取信息通知各初中学校,学校要将各招生学校的名额分配生最低控制分数线和录取名单在学校公示一周,接受社会监督。

(三)录取形式

1、县(市、区)教育局(市区由市教育局负责)应依据学校办学水平确定本县(市、区)内各普通高中学校录取批次,再根据招生计划,参照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综合素质评价和创新实践成果评价进行整合的成绩,分批录取。

2、公助生录取程序。同一批次公办普通高中学校应根据招生计划和考生志愿,按照先录取统招生后录取名额分配生的顺序录取公助生。统招生的录取方法是:首先,以要以市区、县(市)为单位,依据考生的升学考试成绩,按照从高分到低分的排序划定分数线,然后,对达到分数线的考生,既可以采取依据其升学考试、综合素质评价、创新实践成果评价三项整合的成绩,按照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录取,也可以采取在达到综合素质评定等第要求的考生中,按照学生升学考试成绩从高到低的顺序录取,对升学考试成绩相同考生的录取,应主要参照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

名额分配生实行分校录取。为保证限度地完成名额分配生招生计划,市、各县(市)要按照统一划定的各招生学校统招生最低录取分数线下降50分,根据各初中学校的名额分配指标数和考生所填志愿,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对部分初中学校在最低控制分数线上仍不能完成的名额分配生指标,可由各县(市)教育局(市区由市教育局负责)收回,转为面向本地的统招生招生计划。

3、试行多样化的招生办法。各地应结合本地区实际,积极探索多样化的普通高中招生办法,如特长生、优秀生的推荐,薄弱初中的扶持政策等。

七、实施保障

1、各县市区教育局要成立初中毕业与升学考试和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在市教育局指导下,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的工作方案。

2、建立和完善公示制度、诚信制度、培训制度、监督制度和评估监控制度,充分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杜绝****现象。

初一毕业总结篇8

《通知》涉及《贵阳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英语听说能力考试实施方案(试行)》、《贵阳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信息技术、音乐、美术基本素养测试实施方案(试行)》、《贵阳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物理、化学、生物实验操作技能测试实施方案(试行)》、《贵阳市初中毕业生毕业考评及结果运用实施办法》、《贵阳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体育考试评分标准(试行)》等5个文件,对各科目的考试目的、命题依据、测试结果运用、分值、测试方式与范围等作了具体安排。《通知》显示,初中毕业生毕业考评包括综合素质评价和课程学习评价,结果以等级呈现。其中,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包括思想道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特长发展等6个方面;课程学习含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历史、道德与法治、体育与健康、生物、地理、信息技术、音乐、美术13科。其中,贵阳市2018级及以后的应届初中毕业生英语听说能力考试由全市统筹,着重考查学生在听说任务中运用语言的能力,包含语言知识、听说技能、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等,考试满分为30分,答题时间约30分钟。信息技术、音乐、美术三个学科满分均为30分,每场次上机测试包含信息技术、音乐、美术三个学科,每场次测试时间共计30分钟,测试结果按参加测试人数划分等级,原则上设A、B、C、D四个等级。英语听说能力,信息技术、音乐、美术测试均安排在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进行。物理、化学、生物实验操作技能测试中,生物实验操作技能测试对象为八年级学生,物理、化学实验操作技能测试对象为九年级学生,每科每场(组)次测试时间为20分钟,实验操作技能测试以合格、不合格两个等级方式呈现。

贵阳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体育考试从2019年秋季入学的七年级学生开始,由统一现场考试和体育综合素养评价两个部分组成,统一现场考试项目采用“1+N”的模式进行,“1”为必考长跑项目,“N”为其他体育考试项目,分别安排在七、八、九年级的下学期进行,共计40分;体育综合素养评价为10分,总分为50分。

相关新闻改革后的贵阳中考将有哪些变化?

1、英语将增加听说能力考试自2018年秋季入学的七年级学生开始实施记者注意到,贵阳市教育局《贵阳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英语听说能力考试实施方案(试行)》,明确了考试命题依据、考试能力要求、考试题型及结构等内容。《方案》提到,贵阳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英语听说能力考试以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依据,以贵阳市现行中学英语教材为依托,主要考查初中毕业生的英语听力理解及口语表达水平,着重考查学生在听说任务中运用语言的能力,含语言知识、听说技能、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等。《方案》明确,英语听说能力考试在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进行,试题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及省教育厅相关规定命制,由市教育局统筹安排,按照题型相同、难度系数相当从试题库中随机抽题组卷,制卷及评分由计算机软件系统自主完成。题型含听力、朗读、表达三种类型,考试答题时间约30分钟,满分为30分,其中听力题为15分,朗读题为11分,表达题为4分。据了解,该《方案》自2018年秋季入学的七年级学生开始实施,考试成绩与英语笔试相加之和为英语科最终成绩,计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总分,是学生毕业和升学录取的重要依据。

2、将增加理化生实验操作技能测试据贵阳市教育局下发的《贵阳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物理、化学、生物实验操作技能测试实施方案(试行)》(下称《方案》),贵阳市2018级及以后的应届初中毕业生,有意愿报考贵阳市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的往届初中毕业生均可进行测试。《方案》指出,将物理、化学、生物实验操作技能测试纳入贵阳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旨在突出自然科学学科特点,充分发挥学科育人功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化贵阳市初中学校实验室建设,深度推进初中物理、化学、生物学科实验教学改革,培养初中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方法、技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思维能力、合作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据悉,生物实验操作技能测试对象为八年级学生,物理、化学实验操作技能测试对象为九年级学生。测试均由贵阳市教育局统筹部署,各区(市、县)教育局具体组织实施。市教育局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版)》规定的学生实验内容,选定其中若干项作为各学科待选测试实验项目,如《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临时装片》、《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等,测试前1个月由市教育局从各学科待选测试实验项目中随机抽选一项作为当年该学科实验技能测试项目。同时,每科每场(组)次测试时间为20分钟,实验操作技能测试将采取学生分组现场实验操作、监测人员现场评定的方式进行,并根据《贵阳市教育局关于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筑教发〔2018〕161号)的要求,结合贵阳市实验教学的现状,以合格、不合格两个等级方式呈现,并将其作为初中生毕业和普通高中招生录取的依据。

3、信息技术、音乐、美术将进行登记考评测试据贵阳市教育局印发的《贵阳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信息技术、音乐、美术基本素养测试实施方案(试行)》(以下简称《方案》),进一步明确,贵阳市2018级及以后的应届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考试信息技术、音乐、美术科目将在标准化考场中进行计算机辅助考试,每学科满分均为30分。据悉,此次改革旨在适应新时期课程改革要求,认真落实学科课程标准(或纲要)所规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程序规范、学生为本的原则,促进初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与热爱,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方案》明确,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信息技术、音乐、美术考试着重考查初中学生对基础性知识、应用能力、基本技能的掌握。我市2018级及以后的应届初中毕业生,有意愿报考我市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的往届初中毕业生均需进行该三个科目的考试。测试安排在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举行。在考试命题方面,音乐学科、美术学科命题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版)》为依据。信息技术命题以《贵阳市初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指南》(另文下发)为依据。其中,信息技术测试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基础性知识、基本应用能力等,该科目分为单项选择题和综合运用题。音乐学科测试内容主要包括音乐基础性知识、音乐演唱能力、音乐识谱能力等,该科目分为单项选择题和视唱题,值得一提的是,视唱题要求学生根据出示的乐谱,视唱出歌曲的旋律;美术学科测试内容主要包括美术基础性知识、基本技能等,该科目分为单项选择题和分析判断题。《方案》指出,信息技术、音乐、美术学业水平考试测试结果将进行等级划分,原则上设A、B、C、D四个等级,各等级人数所占比例依次为:A等级20%、B等级40%、C等级35%、D等级控制在5%左右。测试结果将作为初中生毕业和普通高中招生录取的依据。

初一毕业总结篇9

2018年全市继续实行浙江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以下简称“初中学业考试”)。初中学业考试性质是义务教育阶段终结时的省级考试,目的是全面反映毕业生在学科学习目标方面所达到的水平,考试结果是衡量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的主要依据,也是高中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

二、初中学业考试科目设置与命题、阅卷

(一)初中学业考试科目设置

1.文化考试

初中学业考试的文化课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社会·思品(包括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共五科:

初中地方课程及禁毒教育等内容列入“社会·思品”考试范围,包括省、市两级地方课程,共占10分左右。各科考试均不允许使用计算器。

2.技能测试

(1)体育考试。2018年,体育考试按《丽水市教育局关于印发丽水市初中毕业生体育考试实施意见的通知》(丽教基〔2018〕5号)执行。

(2)实验操作测试。由各县(市、区)教育技术中心(电化教育馆)制定测试方案,并组织实施。测试成绩按A、P、E三个等级呈现,分别代表优良、合格、待合格。测试工作须在三月底前完成。

(3)信息技术测试。由各初中学校自行组织对学生进行测试,成绩按A、P、E三个等级呈现,分别代表优良、合格、待合格。测试工作须在三月底前完成。

3.总分

初中学业考试成绩总分设总分1、总分2、总分3:总分1=五科文化考试之和,满分620分;总分2=总分1+体育成绩,满分650分;总分3=总分2+优惠加分。

(二)文化考试命题

今年我市初中学业考试的文化考试由市教育局组织命题,市教研院具体负责,命题依据为《2018年浙江省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说明》。

命题注重与社会实际和生活实际的联系,注重考查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探究能力、对学科思想方法的理解能力以及在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阅卷与成绩评定

1.阅卷工作由市教育招生考试中心统一组织,采用网上阅卷的形式进行。

2.考试成绩以分数制和等级制两种方式同时呈现。学业考试成绩以等级方式呈现,等级分为A、B、C、D、E五级,分别代表“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待及格”,其中“优秀”为15%左右,“良好”为30%左右,“待及格”控制在5%以内。各等级所对应的分数线由各县(市、区)教育局统一划定,等级制成绩由各初中学校记录到电子学籍系统中。学业考试成绩待及格的学生,可参加各初中学校自行组织的补考,补考成绩作为毕业评价依据。高中招生采用分数制成绩。

三、初中学业考试报名

本市初中应届毕业生在毕业学校所在地报考的,由市教育招生考试中心导入学籍信息直接生成报名信息;历届生和回我市户籍所在地报考的初中应届毕业生,须持本人《学生基本信息表》(由学籍系统打印)和户籍证明到县级招生考试部门报名。

一个学籍只能报考一次。高中在校生不得报考。

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外省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我省参加升学考试工作的实施意见》(浙政办发〔2012〕160号)精神,外省籍在我市务工人员子女同时具备以下条件,可以参加我市初中学业考试报考,并参加我市高中录取:

1.外省籍进城务工人员在本市有合法稳定职业;

2.有合法稳定的住所;

3.按照国家规定参加社会保险一年及以上;

4.随迁子女注册有本市学籍且在本市连续就学一年及以上。

各地在实施过程中,可根据本地具体情况制定相关细则,报名审核工作由各县(市、区)招生考试部门负责。

四、综合素质评价

1.认真做好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是全面检测初中毕业生基础性发展目标达成状况的重要手段,也是高中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各县(市、区)教育局要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切实加强领导,指导辖区内初中学校认真制定完善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细则,对全体初中毕业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

2.综合素质评价应做到过程与结果相结合。学校应当依照所建立的《学生成长记录册》内容,全程、全面、客观、公正记录学生在初中阶段各方面的成长状况,内容包括各学期的学习成绩、社会活动表现、奖励情况、反映个人特长和才能的成果、作品和获奖证书等。2018年应届毕业生应有三学年(2015、2016、2017学年)的学生成长记录。

3.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由“综合评语”和“等第测评”两部分组成。“等第测评”共分四个模块:品德表现、运动健康、审美艺术、创新实践等第的认定分为A、P、E三个层次,分别代表优良、合格与待合格。其中实验操作和信息技术的测评由各县(市、区)按各自制定的方案执行,评定结果纳入上述相应模块,并记入学生电子学籍“学生成长档案”。

具体工作由各县(市、区)教育局组织实施。

五、招生优惠

1.归侨、华侨子女、归侨子女和台湾省籍考生(凭外侨办、台办 证明),降5分录取。

2.少数民族考生(凭民族宗教事务局证明),降10分录取。

3.在初中阶段思想政治品德方面有突出事迹,并受到省级及以上党委、政府表彰的考生,可根据本人志愿录取。

4.烈士子女(凭民政局证明),可根据本人志愿录取。

5.符合条件的军人子女(凭丽水军分区证明),参照《浙江省教育厅 浙江省军区政治部关于贯彻<军人子女教育优待办法>的实施意见》(浙政联〔2013〕2号)执行。

6.符合条件的高层次人才子女(凭市委人才办 证明),参照《中共丽水市委 丽水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加强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等两个文件的通知》(丽委发〔2016〕38号)执行。

六、高中招生录取工作

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省、市高中招生政策规定,完善本地高中招生录取办法,统筹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坚持统一制定招生政策、统一工作部署、统一录取平台,加强各类招生的统筹协调,确保普职招生大体相当。

1.各普通高中学校必须按分配生(含保送生)、普通生、民族生、特长生申报招生计划(招生计划申报工作另行文)。丽水中学、缙云中学委培生计划由市教育局确定。

2.为切实加强优质特色普通高中建设,支持普通高中立足自身资源优势,针对学生特点,开展多样化特色办学,继续开展普通高中提前自主招收初中保送生工作,继续开展委培生招生工作。保送生招生按照《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加强治理切实维护中小学正常招生秩序的通知》(浙教基〔2017〕122号)《丽水市教育局关于2018年普通高中提前自主招收初中保送生工作的意见》(丽教基〔2018〕4号)执行,委培生招生另行文。

3.除有委托培养任务和有少数民族单列招生计划的学校外,公办普通高中不得跨县(市、区)域招生。民办普通高中应主要立足当地招生,如要进行跨县(市、区)域招生的,必须进行招生计划申报,经批准后按计划执行;需跨设区市招生的,按省教育厅相关文件执行。

4.继续实行省一级特色示范普通高中(含原省一级重点普通高中)分配生制度,分配生招生指标应达到招生计划的50%以上。招收分配生必须在招生前由各县(市、区)制定分配方案,并向社会公布。具备报考所在初中学校连续两年以上学籍并实际就读的应届毕业学生可享受分配生政策。分配生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由教育主管部门划定。鼓励各重点普通高中学校扩大分配生比例。其他普通高中对农村初中学生可实行适当降分录取,具体办法由各县(市)教育局确定。

5.中职学校按照“分级管理、属地为主、设区市统筹”的原则,三年制新生由当地教育局负责,与普通高中同时审核录取,优质特色专业可按一定比例开展跨区域招生。

6.中高职衔接5年一贯制、“3+2”分段制和五年制学前教育等专业面向全市招生,由市教育招生考试中心统一负责审核录取。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招生,在初中学业考试后,单独提前进行。

7.已被录取为保送生的学生是否参加初中学业考试,由学生就读初中学校负责征求意见确定。其余学生均须参加初中学业考试,未参加初中学业考试的将不得被普通高中录取,不能取得《浙江省义务教育证书》。

8.考生必须按规定报考,所有考生的报考信息和志愿填报信息(含放弃填报志愿)的纸质文本需经考生和家长进行书面确认,并报招生考试机构备存。

9.高中录取工作仍实行初中学业考试成绩统一公布后,分县(市)录取的办法进行。各高中根据考生志愿进行录取,录取规则和办法按照招生“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由各县(市)教育局制定。

10.综合素质评价等第为高中招生录取的前置条件,所有要求升入省一级重点普通高中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第需达到2A2P及以上。

11.实行特长学生单列招生。特长学生是指在某一学科或某一方面,主要是艺术、体育、创新发明、信息技术、自然科学、文学创作等具有特殊才能的学生。特长学生招生计划原则上不超过学校招生计划总数的5%。普通高中学校招收特长学生,应事先在招生章程中提前明确招收特长学生的类别、数量、标准等,并根据学生的初中学业考试成绩、专业测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按一定权重进行考核录取,其中初中学业考试成绩所占权重不低于30%。招生学校要将招生的相关事项,包括标准、条件和程序等内容,在招生录取方案中详细列明,经主管教育局批准后方可实施,并提前向社会公布。专业测试应在初中学业考试前完成,入围名单经公示后报主管教育局。录取名单须向社会公布。

12.各县(市)教育局要高度重视高中段民族教育工作,可采取计划单列、举办民族班等途径和措施,切实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初升高比例。

13.有少数民族单列招生计划的学校、民办学校按计划跨县(市、区)招生时,必须经学校主管教育局和生源所在县(市、区)教育局共同同意,由市教育局审核后方可办理新生学籍迁移,否则不能取得学籍。

14.市直高中由市教育局统一组织录取,录取工作另行制定工作细则。

七、高中新生学籍录入及审核工作

1.高中学校必须严格执行招生计划,不得计划外招生。市教育局按下达的2018年高中招生计划设定各校新生学籍数量,未经同意计划外招生不能取得学籍。

2.普通高中招生分预录取和退录补录两个阶段完成。在6月底前各县(市)上报新生录取库,完成招生预录取工作,7月底前完成退录补录工作,高一新生学籍库随即锁定。

3.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分预录取和退录补录两个阶段完成。在7月底前各县(市)上报新生录取库,完成招生预录取工作,9月15日前完成退录补录工作,高一新生学籍库随即锁定,9月30日前完成新生学籍迁移工作。中等职业学校招生继续实行月报告制度,在7至11月份招生工作期间,每月25日报告一次招生录取情况。

4.规范学籍变更管理。一般普通高中不得向省一级重点普通高中转学。普通高中学生转学必须经主管教育局同意并报市教育局核准,电子学籍方可进行变更。

5.对违反省教育厅有关规定,未经就读地和生源地教育局双方同意,擅自到外地就读普通高中的学生,不得办理学籍变更手续,不得转接学籍。

八、其它配套制度

高中学校招生应坚持“全面衡量、综合评价、尊重选择、适者录取”的原则。既要依据学生的学业考试成绩,又要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既要衡量学生发展的现有水平,又要参考学生的成长过程;既要重视学生的总体发展,又要关注学生某方面的突出才能和表现。

初中学业考试与高中招生制度改革,通过制度创新体现公正、公平、公开,实行严格的公示制度、诚信制度、培训制度、监督制度、考评制度等,杜绝****现象。

1.公示制度

初中学业考试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办法、优惠加分名单、学生成长记录册的要求、考试费用、高中招生办法(含收费标准、退费办法、贫困学生的补助办法)等,应提前向社会公示,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各地各校要加大宣传力度,争取社会各界对中考改革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2.诚信制度

建立和完善初中学业考试、综合素质评价、学生成长记录和高中招生的诚信机制。各级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考试诚信教育,建立诚信档案。参加施考、监考、阅卷、综合素质评价和招生录取的有关人员要签订诚信协议,并采取有效措施,督促有关人员严格履行诚信责任和义务。

3.培训制度

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保证每位参与综合素质评价的人员得到及时有效的培训,明确各项目测评和综合评语撰写的基本程序和要求,统一标准和尺度。提高有关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和综合素质评价能力,确保评价过程和结果的公平、公正,确保性与可信度。

4.监督制度

纪检监察、教育督导、教育行政等部门应对初中学业考试、综合素质评价及高中招生录取工作进行全程监督,落实领导责任制,同时制定相应制度,实行社会监督。

学生、家长、教师和其他社会人士对初中学业考试、综合素质评价和高中招生中可能危害公平、公正的现象和行为,或者对结果存在异议的,可向当地教育局或其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投诉。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要严格遵守招生规范。对严重违反招生规定、扰乱招生秩序、剥夺学生考试权利的行为,将根据人事管理权限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5.考评制度

各县(市、区)教育局要加强对初中学业考试、综合素质评价及高中招生录取工作的领导。建立初中毕业与高中招生工作考核制度,对有关部门和人员及时进行评价和考核。

初一毕业总结篇10

实施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增强学生体质的重要举措之一,是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学生学业评价的组成部分。实施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旨在培养学生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二、原则和要求

实施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应体现对学生意志品质和体育技能的培养作用,体现对学生体育锻炼积极性、主动性的激发作用,体现对学校体育工作的推动作用。

实施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应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与学校体育课教学相结合,与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相结合,与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与学生兴趣爱好和体质差异相结合。

三、成绩评定方法

(一)分值和结构

按教育部的有关规定,中考体育考试分值应占中考总分的5%,经研究决定今年我市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总分值为40分,与文化分720分合并总分760分作为高中录取的总分值。

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分值由平时考核和现场考试两个部分组成。平时考核由学校评定,现场考试由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项目测试。年学校评定为10分,现场考试为30分。

(二)考试办法

1.学校评定:由学校依据学生参加体育课、课外体育锻炼和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等情况予以评分。具体评定办法为:一是以学生体育课成绩和课外体育锻炼效果为依据,每学年2分,共计6分。学生初中阶段每学年体育课和课外体育锻炼效果等第评定为合格和不合格的分别折算成2分和1分,三学年分别评定折算汇总后计入学校评分。二是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情况为依据,共计4分。按学生度《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的等级——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分别折算成4分、3分、2分、1分计入学校评分。因伤病或残疾原因符合体育免修条件的学生,经学校上报,教育主管部门审核认定,给予记10分。

2.现场考试:由市及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按照规定要求统一实施初中毕业升学体育现场考试。现场考试分必测项目和选测项目两类,其中必测项目2个,选测项目1个,每名学生应参加3个项目的考试。每个项目满分为10分,合计30分。

(三)现场考试项目和时间

1.必测项目:50米跑和掷实心球(2㎏)。

2.选测项目:立定跳远、1分钟跳绳、引体向上(男)、仰卧起坐(女)、中长跑(男生1000米、女生800米)、1分钟排球垫球、篮球运球、游泳。学生应在选测项目中任选一个考试项目。

3.年市中考体育考试时间统一安排在4月15日至5月15日完成。

(四)现场考试项目评定标准

根据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要求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评分标准,结合本市初中学生体质现状的总体水平,由市教育局制定年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项目的成绩评分标准(见附件2)。

(五)考试成绩记载

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按照学校评定分值和现场考试项目测试分值合计计算学生体育考试成绩,填入《市年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成绩表》(见附件6)。

(六)对免考和缓考的规定

1.因残疾或重大伤病,丧失运动能力或不能、不宜参加剧烈运动的考生,需具有伤残证书和县级以上医院诊断书证明,可免予体育考试。免考应由考生及其家长向考生所在学校提出申请,填写《市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免(缓)考审批表》(见附件3),经班主任、任课体育教师和学校签署意见,报主管教育行政部门考试领导小组审核批准。申请免考的相关材料存入学生档案。

2.在规定考试时间内,因伤病或其他原因等特殊情况不能参加体育现场考试的学生,由学生本人提出书面申请,学校签署意见或考场负责人签字同意,经主管教育行政部门考试领导小组审核批准后可予以缓考。缓考的考生应在中考文化考试前参加由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统一补考,补考限一次。

(七)免缓考考生的成绩评定办法

1.因残疾或患重大疾病全部丧失运动能力,获准免考的学生,其升学体育考试成绩按满分40分计。

(1)残疾考生(指身残、侏儒症等)可申请体育考试的免试,经批准后按满分计入升学成绩。考生须填写免试申请表,提供市级残疾人联合会核发的《残疾人证明》的原件及复印件。

(2)患重大疾病的考生(指患有癌症、白血病、痴呆、脑瘫、严重的心脏病与心血管疾病、脑部施行过开颅手术)可申请体育考试的免试,经审核批准后按满分计入考生升学成绩。考生须填写免试申请表、提供市(县)级以上医院的《疾病诊断证明》、住院证、住院治疗病历的原件及复印件。

2.因意外伤病原因获准免考的学生和在规定时间内不能参加补考的缓考学生,其体育考试总成绩按学校评定实际得分与现场测试总分的60%(即18分)之和计算。

(八)关于跨县(市、区)旁听学生和零报考生的体育考试

跨县(市、区)旁听的初中毕业生,可参加所就读县(市、区)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体育考试,再由该县(市、区)教育主管部门出具书面体育考试成绩证明。也可由就读学校出具学校评分证明,到户籍所在地教育主管部门报名参加体育现场考试。

所有零报的初中毕业生凭就读学校出具的学校评分证明,到相应的教育主管部门报名参加年中考体育现场考试。

四、组织实施

(一)切实加强体育考试工作的领导。市教育局成立市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工作领导小组(见附件1),制定本市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工作实施方案,规划、协调和指导全市工作。各县(市、区)教育局也要成立体育考试工作领导小组,要严格按照此方案制定本地体育考试实施细则,明确工作任务,配备工作人员,不得擅自变更或删减考试项目,不得降低测试项目评分标准。各县(市、区)教育局须在年3月30日前将本地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实施细则报市教育局体卫艺教处,经市教育局审核批准后组织实施。各地应根据实际情况在5月底前完成体育考试工作。

(二)各县(市、区)教育局要加强对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工作的监督和指导。各有关学校要建立体育考试学校评分方案,严格按照规定组织评价,做到公开、公平、公正。评定的总分要在学校网站和班级的公告栏或宣传栏醒目处同时公示7天以上,并由学校在报名参加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体育现场考试时上报。各县(市、区)教育局要组织人员对学校评定的体育考试成绩进行审核认定。对评定结果明显异常或学生及家长反映强烈的学校,市县教育主管部门要责令学校重新评定,并派员进行过程监督,由此产生的费用由学校承担。

(三)切实保证中考体育现场考试工作的顺利进行和体育考试的权威性、严肃性、公正性。各县(市、区)教育局要认真组织考务人员培训,严肃考试纪律,严格监督机制,杜绝舞弊事件发生。要加强对有关人员的纪律教育和技术培训,加强学生人身安全、场地器材等各类保障,严格考场纪律监督。要制定各项应急预案,落实各项应急措施,确保考试工作公平、规范和安全。市教育局将组织巡视组对各地体育考试工作进行巡查和抽测,对学校评定和现场考试过程中的违纪人员,根据情节轻重,将依据相关规定处理和追究相应责任。

(四)建立学生体育考试复核和仲裁制度。学生对学校给予的评定分数有异议的,应在成绩公布之日起七天内向学校书面提出申请,由学校予以复核。学生对市县现场体育考试成绩有异议的,本人应在测试现场向测试裁判反映或向市县体育考试工作领导小组提交书面申请,由领导小组依据有关规定予以仲裁。逾时不再受理。

(五)各地要树立“安全第一”的指导思想,精心组织,周密安排,确保安全。各县(市、区)应根据区域范围和学生规模等实际情况,科学安排体育考试相关事宜和步骤,统一和集中安排考场,确保场地、器材等符合国家规定要求,选测男生1000米跑和女生800米跑宜作为最后项目进行测试,游泳项目的测试可提前组织。各考点要设立医疗救护点,有条件的学校可实行考前体检制度,消除事故隐患,杜绝交通、食品安全等意外事故的发生。各地各校应根据体育考试的特点,加强考生考前的科学训练与指导,合理安排准备活动,防止运动损伤等意外事件的发生。

(六)各地各校要认真做好学生平时成绩的考核记载工作,作为今后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评定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