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专业实习个人总结十篇

时间:2023-03-21 15:11:34

外语专业实习个人总结

外语专业实习个人总结篇1

关键词:商务英语 课程设置 复合型人才

Abstract: Business English is an outcome of mutual infiltration and merger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nglish. This paper focuses in curriculum settings for business English major merging multidisciplinary content such as commerce and trade and English into an integral whole, it presents current situation of curriculum settings for business English major, then sets forth some sensible suggestions to business English major’s curriculum settings by adjusting the proportion between English and business courses, constructing the course module of business English major, arranging scientifically class hour of curriculum every term and its establishing order etc based on practice and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Key words: Business English curriculum settings compound talents

一、商务英语专业的内涵及其培养目标

商务英语是从事或将要从事商务行业的人在商务环境中应用的英语,它是国际商务与英语语言两门学科相互渗透和融合的产物,隶属于专门用途英语。商务英语曾几易其名(外贸英语、商贸英语、经贸英语、财经英语、国际商务英语等),其专业亦经历了从“外贸英语函电”一门课到涉及国际商务各个领域,包括语言学、贸易经济学等一系列课程组成的一个专业学科的发展过程。它不是纯英语专业,不是纯商务专业,也不是商务和英语的简单相加,而是它们的有机结合。

对于高校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教育部2000年出台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已给出了明确的定位,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英语语言基础扎实,具有较强的英语交际能力,具备基本的商务与文秘知识和业务能力,知识面宽,具有创新精神,知识、能力、素质协调统一,面向经贸、外事、涉外企业、跨国公司、教育等行业,能从事国际商务策划、国际商务谈判、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市场营销、高级商务翻译、教学、科研及管理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

培养目标是通过具体的课程设置来体现的。现行的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模式主要有四种:

1.有商务特色的英语专业模式,即:在传统英语课程里附加少量的商务知识课程。多数办学单位属于这种模式。

2.英语语言与商务英语并重模式,即:在英语专业的语言应用课程和文化课程之外设置一系列商务英语课程。

3.英语语言与商务知识并行模式,即:在英语专业课程之外单设汉语商科课程。

4.全英双专业模式。这种模式符合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但对学生要求高, 学生负担重。

这四种模式各有利弊,高校应根据学生的层次和师资水平,结合区域人才需求特点和用人单位的要求,优化课程设置,因校制宜,兼收并蓄。

三、建立科学的商务英语课程设置体系

实现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就需要有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课程设置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成败。本人在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从以下几方面提出商务英语课程设置的建议:

1.调整英语和商务课程比例,促进英语和商务的有机融合。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既要学习外语,又要学习商务专业知识,两者不可或缺。外语技能课与专业知识课之间的比例应该怎样调配才算合理?根据统计,英国各高校外语专业知识课程与语言技能课程的最低比例为5:4 ,反观我国高校的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语言技能课程占绝大部分,《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规定语言技能课要占总学时比例的67% ,专业知识课程仅占15% ,相比之下,我们的专业知识课程明显不足,这样必然导致学生专业特色不明显, 就业定位尴尬等各种问题。笔者认为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在掌握基本外语技能的基础上,要更加注重商务专业知识的学习,培养专业思维和应用的能力,将语言技能课与专业知识课的比例提高到5:3,条件允许的外语外贸大学可以提高到5:4,从而达到与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

2.构建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模块,确定各模块主打核心课程。通过调查江西省四所高校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发现其课程设置虽各有所差别,但总体设置的模块具有相似性。在此基础上,笔者进行归纳后将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划分为六大模块:公共必修课、基础英语必修课、商务英语必修课、商务专业必修课、选修课、实践性课程等。

⑴公共必修课。主要包括全校性开设的课程,如:思品、世界历史、现代汉语、体育、计算机等,公共课看似与专业无必然联系, 但他们的开设却保证了我们所培养的人才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这类课程2/3在大一开设、1/3在大二开设,占总学时比例约16%,占总学分比例约15%。

⑵基础英语必修课。这类课程主要包括传统英语专业的英语语言课程,核心课程有:综合英语、英语泛读、口语、听力、语法、翻译等。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听、说、读、写、译五大基本技能和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商务英语打好扎实的基础。这类课程主要在大一、大二开设,但口语课最好能贯穿于整个本专科教育阶段,此类课程占总学时比例约16%,占总学分比例约16%。

⑶商务英语必修课。这类课程属于应用语言学范畴,其实质是根据国际贸易的需要把通用英语进行选择与深化,目的是教授与商务有关的英语语言表达,旨在发展学生的商务英语运用能力。核心课程有:商务英语、外贸函电、商务英语会话、商务英语写作与翻译等,要求全英文授课,这类课程3/4在大二、大三开设,1/4在大四上学期开设,占总学时比例约18%,占总学分比例约20%。

⑷商务专业必修课。这类课程涉及国际商务的各个具体领域,具有明显的专业特征,注重商务沟通能力与商务运作能力的培养。核心课程有: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贸易、单证制作、国际商法、国际金融、报关实务、国际营销学、商务谈判等。这类课程有一半为短线课程,一半为中线课程,开设周期为一至两个学期,每周2~4 学时。这类课程2/3基本在大二、大三开设,占总学时比例约28%,占总学分比例约27%。有条件的院校可实行双语授课。

⑸选修课。包括公共和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推荐学生选修高等数学,因高年级的商务专业课对数学基础要求较高;专业选修课推荐学生选修英美概况、英美文化导读、商务礼仪、财务管理、公共关系等文化背景知识课程。每个学期任选1-2门,学生至少要选7门,占总学时比例约12%,占总学分比例约10%。

⑹实践性课程。这类课程是针对语言基础和专业知识的应用和实践需求所开设的,包括课内外实训和校内外实践。可采取完全开放式教学,课堂上练习各种情景模拟,单证制作,课外顶岗实习及毕业设计(论文)、毕业实习等实践活动。笔者建议将一系列英语语言和商务专业方面的资格证书考试纳入其中。比如:鼓励学生在大二参加剑桥商务英语证书考试(BEC),在大三参加单证员和外销员资格证书考试,在大四参加报关员考试等,学校也应相应配合学生的考试而开设一系列此类课程。实践性课程占总学时比例约10%,占总学分比例约12%。

3.合理制定各学期课程学时,科学安排专业课程开设顺序。目前,从商务英语专业课程学时安排来看,大一期间学时偏少,固然有利于新生适应大学生活,但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学生放松学习,不利于自主学习意识和良好学风的培养。同时,大一进入大二时学时增幅过大,增大了学生适应专业课程的难度,影响专业知识的学习效果。针对学期之间学时安排不合理问题,应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科学地分配学时学分,专业课程开设既不能过早也不能过迟并避免密集开设,《国际贸易》等简单理论课可在大一下学期开设,每周2节课,2个学分;《国际贸易实务》等重要实践课可从大二开始,开设两个学期,每周3节课,4个学分;《国际金融》等较复杂理论课可在大三开设,每周3节课,2个学分;商务英语类课程应从大二开始开设,《外贸英语函电》等重要的核心课应开设两个学期,每周3节,4个学分。总的原则就是:大一、大二主修英语语言类课程,大三、大四重点修学商务类课程,尤其要注意的是,专业课程开设顺序一定要符合专业知识学习的规律和专业知识体系构建的需要,这也是专业课程设置的重要内容之一,比如《国际贸易实务》课就必须开设在《外贸英语函电》课之前,学生只有先学完具体的国际贸易流程知识后,才能学习外贸英语函电知识,然后,再学习《商务英语会话》、《单证制作》等相关课程,否则就会本末倒置,严重影响学习效果。

4.改革商务英语课程内容,注重融合与渗透。我国诸多高校商务英语专业的必修课程中,除了英语语言技能课占相当大比重外还有许多人文学科的内容, 而商务专业课比例偏低。笔者建议商务英语专业应从偏重语言学习转向专注于商务专业学习,增加更多更新的专业课程。要精选专业课程内容,在课程设置上要充分考虑课程之间的融合和学科之间的渗透,解决专业设置与教学效果不对称的问题,以商务英语教程替代传统的综合英语;以商务英语泛读替代英语泛读;以模拟商务流程各个环节的商务会话课替代普通的英语口语课;以商务英语写作代替英语写作等等,这样既可以不削弱英语语言的学习,又可以尽可能多地接触商务知识, 增加商务英语的训练时间,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商务英语运用能力。

5.宏观与微观并举,理论与实践并重。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很容易出现偏差,从研究方向看,重外贸轻外语或重外语轻外贸,关注平衡的少,这就导致很多学校为了迎合招生而仓促设置新专业,忽略了课程的科学设置和教师力量的配比,实效与预期形成巨大反差;从研究内容看,重教学方法轻课程设置,关注微观的多,忽略了宏观,重视了对教学方法的研究,忽视了对教学管理体系的探索;从研究结构看,一些职业院校重实践操作轻理论积淀,实用性占主导地位,影响了教学的整体水平和学生知识面的全面发展,从表面上看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而深层次的后劲不足问题必定会显现出来。而一些综合性院校重理论积淀而轻实践操作,造成教学与就业脱节;从研究主体看,职业院校的多,综合院校的少;另外,商务英语专业的外语课程大多只涉及英语一种,外语种类单一,该专业的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可能运用到更多的语种,同时,我们的调查也反映,多数同学希望学习到俄、德、法、日等多种外语知识。因此,在课程设置方面一定要遵循宏观与微观并举,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原则,科学设置理论课程的同时,适当增加实践课的场所及课时,真正做到课内学习和课外应用相结合,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践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增强教学的实效性,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以及高校的招生效率,解决教学与就业脱节的问题。通过对课程的科学设置,使学生既具有较好的英语语言交际能力,又具备较强的国际商务运作能力,从而实现复合型英语人才的培养目标。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研究省级立项课题“外贸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与学科渗透”( JXJG-O7-17-21)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1]赵应吉:《应用型本科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商场现代化》,2007.3。

[2]阮爱君:《地方性院校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探析》,《台州学院学报》,2006.1。

外语专业实习个人总结篇2

【关键词】非正式学习 大学英语教师 专业发展

【Abstract】Informal learning is an important way to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College English teachers.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college English teachers from the informal learning viewpoint, puts forward strategies to promote the informal learning of college English teachers.

【Key words】informal learning; College English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一、相关概念界定

1.非正式学习。非正式学习是相对正规学校教育或继续教育而言,指在工作、生活、社交等非正式学习时间和地点获得新知识的学习形式,主要指做中学、玩中学、游中学,如网上、聚会、沙龙、读书等。尽管我们常常没有察觉到非正式学习,但它广泛存在于生活和工作中。

非正式学习这一概念最早由国外学者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Wenger(1990)发现,非正式学习通常与情境有密切关系。Becher(1999)以案例分析方式为教师非正式学习的重要性提供了佐证。Knight(2002)将情境性的非正式学习视为专业课持续性发展,认为非正式学习和正式学习一样,可以在不同学习背景下由不同来源的学习发展而成。Livingstone(2008)认为教师非正式学习是对正式学习的一种有益补充,有利于教师获得最前沿的知识。Alder(2000)、Grundy & Robison (2004)研究了非正式学习的范畴、目的与功能,指出教师非正式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总体砜矗国外学者对于非正式学习的定义、功能等有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对于大学英语教师的非正式学习方面的研究还非常少,尤其是对非正式学习视野下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还较少。

国内对非正式学习也有了初步进展。余胜泉对非正式学习给出了自己的定义,这是国内较早的有影响力的相关文章。陈福祥(2007)从专业发展的角度研究了教师非正式学习的具体实施途径,认为应该从转变传统学习观念,创造促进非正式学习的氛围,优化非正式学习资源,改善教师学习策略等方面来实施。赵蒙成(2008)对如何区分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的要素,什么样的情境特征使得学习是“非正式”的以及非正式学习的内容、方法和评价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徐刘杰和邓小霞(2014)以高校新进教师为例,研究教师在网络学习空间中的交互,指出教师整体网络密度较小,教师交互频低,交互程度欠深。此外,李宝玉(2014)、郭遂红(2014)、祁玉娟(2009)、孙德芬(2011)等还探讨了高校教师非正式学习与专业发展之间的关系,认为非正式学习在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教学能力,知识结构,教育理念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总之,国内宏观研究以及理论研究较多,实证研究较少,尤其缺乏对不同群体教师非正式学习的研究成果。

2.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指教师接受教育、不断学习的过程,是教师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与丰富的过程。教师要成为一个成熟的,符合教师标准的专业人员,需要经过不断的学习,实践,在拓展专业内涵的基础上,提高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逐渐达到专业的成熟,而这个过程将贯穿教师生涯的始终。同时,教师专业发展要靠教师自己的努力,大学英语教师的工作,需要其具有自我总结、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体现为专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教师专业发展这一概念最早由国外学者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国外学界在此方面已经取得了不少成就。Richards and Nunan(1990)从不同视角探讨了外语教师在教育中经常遇到的课堂观察、教学督查与评估、教学实践等问题。Roberts(1998)概述了各理论在教师教育中的应用,对语言教师的职前教育和在职提高颇有启发。Richards(1998)从宏观角度探讨了语言教师发展问题,认为语言教师教育不只是让教师掌握一些教学技能,还应该探讨支配其教学实践的教师知识、信念和态度等。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大学教师发展尝试了多种方式和策略。Richards and Farrell (2005)总结了促进语言教师专业发展的11种学习策略。总体来看,国外学者对于教师发展的研究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国内外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研究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研究内容包括外语教师专业素质、教师知识能力、专业发展模式、教师认知、教师决策、教师信念、国外教师教育理论等(张逸刚、丁方,1996;戴炜栋、张雪梅,2001;夏纪梅,2002;戴曼纯、张希春,2004;彭元玲,2007),研究方法包括非材料性研究和实证研究(高一虹等,1999;吴一安、张莲,2004;文秋芳、王立非,2004;吴宗杰,2005;吴欣,2005;彭伟强等,2008)。总之,国内大多是关于外语教师有效发展途径的研究,对于大学英语教师非正式学习与专业发展这方面喜欢的研究还是非常少见,鉴于此,本文从这一细化角度展开,希望对提高教师专业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学能力有所裨益。

二、非正式学习视角下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

1.激发大学英语教师学习的意向。大学英语教师非正式学习没有任何外来的要求、组织及规定,是大学英语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自然而然、潜移默化进行的学习,符合大学英语教师作为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性特质,符合教师作为特殊成人和专业人员的学习特点与认知规律。在大学英语教师工作和学习的过程中,激发大学英语教师学习、反思及实践欲望和推动大学英语教师继续学习的动力往往不是来自于正式学习或正规的培训,而是来自于的非正式学习。教学实践中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有些差距,来源于生活的知识更容易理解,可以激发大学英语教师学习的兴趣。非正式学习的内容由大学英语教师自己掌控,大学英语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调整学习内容,挖掘学习资源,有利于专业能力的发展。

2.促进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要求教师具有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文化知识和实践性知识。而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文化知识大多属于显性知识,存在于文字、符号、音像媒体中,便于获取。教师可以通过正式学习和培训获得这些显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指教师通过教学实践活动构建的,在教学实践中实际使用或表现出来的知识。实践性知识对教师的实践教学更为重要,教师要想应对各种复杂的、多变的教学情境必须拥有实践性知识。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知识基础,是教师职业独特性及不可替代性的体现。然而实践性知识往往以个体化的语言存在于教师的头脑中,无法通过书本或其他媒介获得,也无法在证实学习或培训中获得。获取实践性知识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同事之间相互交流学习,这些都属于非正式学习,具有自发性、社会性和协作性的特点。因此非正式学习有助于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尤其有利于大学英语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学习。

3.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能力。大学英语教师专业能力指大学英语教师从事教育活动中,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成就大学英语教师成长的支撑点,具有个体性、情境性、创新性、发展性的特点。大学英语教师对非正式学习的信念认知较高,但行为认知能力较低,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经常听专家讲座,参加教学研讨活动,和同事共同承担课题,对自己教学通过教学日志等方式进行自我反思及交互式学习,在实践中通过团队协作、知识共享、交流反馈、辩论研讨、总结反思等非正式学习方式学习。大学英语教师应该将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有机的结合起来。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既依赖于有关部门组织的正式学习方式,也离不开形式灵活自由及丰富多样的非正式学习。大学英语教师在注重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也要构建以大学英语教师非正式学习为基体的合作学习,在不断变化的教育教学中持续学习,透过课堂发现问题,积极与同事及专家交流沟通,相互学习,通过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方式跨时空的合作交流。

三、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

1.转变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非正式学习的态度。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态度是指大学英语教师专业行为的心理倾向,它包括专业理想、专业情操、专业性向、专业自我四个方面。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态度是大学英语教师专业活动的动力系统,由认知、感情与意向相互作用而成,大学英语教师专业态度的形成需经历服从、同化与内化三个阶段。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态度是在长期的学校环境和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常应用的观察和亲历学习属于非正式学习。大学英语教师转变学习态度是促进非正式学习与专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大学英语教师应该对自己的专业发展负起责任,制定适合自身专业发展的目标,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并努力⑺制定的目标和计划付诸于实施。

2.促进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非正式学习的知识共享。大学英语教师专业知识的共享首先需要学校营造一种良好的教师自然合作文化氛围,为教师知识共享提供制度保障,使教师之间在知识与信息上充分交流,共同分享,在思想信念,态度等方面相互促进。其次信息时代知识日新月异,大学英语教师作为教育者,面临的教育实践千变万化,因此要利用手机、电脑等信息工具利用网络学习资源、公开课或论坛等随时学习交流,促进大学英语教师的知识共享,改变学习方式,实现终身学习,提升自身专业发展。非正式学习是在非教学性质的社会交往中实现的,良好的合作交流氛围可以促进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大学英语教师应该有效的获取知识,满足教学实践的需要。非正式学习要求大学英语教师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法,提高自身的专业学习能力。听专家讲座,同事之间的听课与交流,教学实例研讨、教学经验交流等都需要大学英语教师的合作与共享。

3.优化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非正式学习的环境。营造良好的非正式学习氛围,创建和谐的学习文化,使大学英语教师能主动学习,从而提高自身专业能力。学校要改善大学英语教师工作场所的学习环境,鼓励大学英语教师在工作中学习,并将专业能力提升的方式由传统的培训、讲座转向非正式学习。学校应构建“学习圈”与“学习共同体”,专家学者,大学英语教师都可以参与其中,分享交流经验,互相学习,提升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技能,健全鼓励机制,激发大学英语教师学习的积极性。学校要为教师开展非正式学习完善基础设施,提供客观支持,优化非正式学习过程,决策和制度应倾斜于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需要的财政预算,创造学习氛围,推动非正式学习,为教师开展对非正式学习提供指导,为教师开展非正式学习提供交流、聚会的场所,建立实用、高效、及时更新的常见问题回答及知识库,建立e-learning 网络学习系统,虚拟交流社区。

参考文献:

[1]郭遂红.大学英语基于教学情境的外语教师非正式学习与专业发展研究[J].外语界,2014(1).

[2]弓箭,畅肇沁.非正式学习视角下初任教师的专业化发展[J].教学与管理,2014(5).

[3]祁玉娟,陈梦稀.非正式学习与教师专业发展[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09(6).

[4]孙晓双.成人教育教师专业能力发展[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4(1).

[5]杨晓平,杨登伟.论教师非正式学习的意义及生成路径[J].教学理论与实践,2015(8).

外语专业实习个人总结篇3

关键词:转型跨越发展 英语复合型人才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10-190-02

一、引言

高校具有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适用型人才的职责,具有为社会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办学目标,因此,在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创新的过程中,高校应担负起更加重要的职责与使命。山西素来是一个煤炭资源大省,但是当经济发展到今天,以煤为主的经济发展逐渐凸显出资源枯竭、成本上升、污染严重、发展滞后等特点,因此,迫切需要进行全省范围内的经济结构大调整。在此区域背景下,山西省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在“十二五”期间,进行全省经济转型跨越式发展的总体战略部署和安排,但是如何实现转变、能否转型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才的支撑。此外,随着全球化趋势愈演愈烈,经济体制及经济结构的多元化趋势也愈发明显,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以及全国经济体制与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中,企业的发展对于复合型人才,尤其是英语过硬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旺盛。由此可见,如何培养和输送合格的英语复合型人才来帮助全国的企业进行经济体制与经济结构调整,来帮助山西在这次转型跨越发展中成功转型、走向世界,是摆在所有高等院校、尤其是山西各大高校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山西区域经济发展与人才需求

1.山西经济发展现状及转型跨越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山西是一个地处内陆的中部大省,是一个依托煤炭资源而兴建和发展起来的煤炭资源大省,在我国经济发展建设初期,山西提供了巨大的能源支持,为推动我国工业化,加速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在产业结构上以煤炭资源开采为主,呈现出产业结构单一的特点。目前,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开采量的逐年增加,山西的煤炭经济出现了资源渐趋枯竭、开采成本上升、支柱产业单一、产品初级化、接替产业发展滞后、失业人员增多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特别是环境污染严重,所有这些因素都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山西的可持续性发展。因此,山西省的转型发展迫在眉睫。

在山西省“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以转型跨越发展、再造一个新山西为总体战略目标,实现以煤为基、以煤兴产、以煤兴业、多元发展。山西的转型跨越发展是在全球化趋势愈演愈烈的国际大背景下提出的,全省各行各业与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贸易等方面的往来本已日益频繁,随着经济转型跨越式的发展,全省与世界各国的往来沟通将会更加密切,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以往单一型的外语人才已越来越无法满足社会发展和市场竞争的需求。各种企业和组织越来越需要既有专业知识,又懂英语,能用英语流利顺畅地和国外合作商进行洽谈、沟通、切磋、商讨的复合型人才,因此,要想实现这些目标,英语复合型人才是关键。如何为山西经济转型跨越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英语复合型人才保障,已经成为摆在山西省高校面前的现实问题。全省高校审时度势,依托各自的办学优势和实际情况,探索出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2.高校学生对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在需求。针对高等院校在校学生对于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在需求及对目前高校英语教学现状的满意程度,笔者对太原理工大学大一和大二的共100位在校非英语专业学生随机进行问卷调查,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是既要提升语言能力、为了自己以后就业增加筹码,又要取得学分或者毕业证(如四六级考试)、为将来考研或者出国做准备,同时也可以看到,为了通过四六级考试、取得学分或毕业证以及为以后就业考虑是最广大在校大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为了能达到学习者的学习目的,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绝大多数学生期望目前英语学习教材的内容应该是既要与学生所学专业目标结合,要与现行的科普知识结合,又要与现行的时事结合。此外,认为英语学习教材的内容应该与学生所学专业目标结合是学生普遍认同的观点。

在回答“关于学生对于英语学习各个方面的需求程度的感受”问卷时,62%的学生表示希望以英语为工具,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75%的学生表示希望学校开设与专业相关的英语课程(如专业英语等);61%的学生希望学校开设专门用途英语(即针对职业目标的英语课程,如新闻英语,财经英语等)。

由此可见,大多数的学生都不满足于将大学阶段英语学习内容局限在仅仅通过四六级考试之类的通用英语(EGP)学习上,更希望以英语为手段,涉猎更多相关的科普知识,了解与其专业相关的基础知识(GEAP),最终顺利地过渡到专业英语课程(ESP)的学习上。通过对于学生内在需求的分析,不难看出学生渴望能够通过大学阶段的英语学习,使自己成为能够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英语复合型人才。

如何通过大学英语课程改革,满足学生对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在需求,为山西经济转型跨越发展乃至全国经济发展输送合格的英语复合型人才,成为山西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英语复合型人才指的是既懂英语,又懂专业知识,能与外界用英语就专业领域的问题进行顺畅沟通和交流的复合型人才。目前,全国对于这种人才的需求量相当大,而山西的供给尤为匮乏。针对这样严重的供需矛盾,为了满足社会和就业市场的需求,太原理工大学在借鉴其他高校先进做法的同时,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课程设置,主要采取四种人才培养模式:

1.调整非英语专业学生基础英语学习时段的课程设置。与英语专业的本科生相比,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是高校教育中占绝大多数的群体,因此,输出的复合型人才总体英语水平的高低关键取决于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如何调整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基础英语学习时段的课程设置,使其更好地与专业挂钩,更好地向高年级的专业英语过渡,决定着未来英语复合型人才的多寡与优劣。

调整非英语专业学生基础英语学习时段的课程设置,引入模块类教学模式,彻底改变非英语专业学生在基础英语学习时段只有通用英语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输入的状况。

首先,将针对非英语专业一、二年级本科生传统的大学英语一至四级的课程设置调整为分级授课。在学生入学伊始,进行分级考试,按成绩高低,将其分为一、二、三,三个等级,根据其水平差异选取不同级别的教材,进行语言模块的基础教学,因材施教。其次,针对在随后的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中已通过国家英语四级的学生开设语言模块类、文化模块类、学术模块类和专业模块类的课程,学生可根据其专业方向、未来发展、个人兴趣爱好等选择不同的模块类下设的不同课程进行学习。

语言类课程模块旨在夯实语言基本功、侧重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训练,培养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为日后英语六级考试及考研、出国打下基础。主要课程包括大学英语(五、六),大学英语翻译,英语视听说(初级、高级),实用英语写作等。

文化类课程模块旨在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学习兴趣,使其更多地了解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法制等,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主要课程包括英文影视欣赏、西方文化与翻译、英美文学赏析、英美概况、英语演讲与辩论等。

学术类课程模块旨在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向学生讲解学术英语的语体、学术论文的写作、学术英语的翻译及学术报告的陈述等,使学生掌握学术英语在词汇、句型、表达、风格等方面的特点,提高其学术能力,实现了由通用英语(EGP)学习向学术用途英语(GEAP: General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学习的转变。主要课程包括学术英语写作、学术英语阅读、学术英语翻译、学术英语听说、学术英语交流等。

专业类课程模块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通过学习和阅读专业类的英语科普文章、英语论文等,了解专业英语的语体,扩大专业英语词汇量,实现与高年级专业英语学习的对接,实现了由学术用途英语(GEAP)学习向专业用途英语(ESP: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学习的转变。主要课程设置包括商务英语、外贸英语函电、法律英语、工程英语(如矿山英语、化工英语、土木英语)等。

2.调整英语专业学生课程设置。英语专业应在夯实学生英语基本功的前提下,注重培养其综合素质。在课程设置时,应在强化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开设丰富的选修课程,如商务、财经、法律、医学、公关、文秘、旅游、计算机等。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在提高学生英语能力的同时拓展其视野,增强创新能力和对专业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

3.开设国际班。各个专业可以根据专业性质、国际需求及职业发展开设国际班,诸如在校内学习两年专业基础类课程后到国外的合作院校再学习两年专业类课程,而后取得学位。这样通过国外的学习可以接触到更多更丰富的专业知识,在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也提高了英语能力,真正意义上完成了英语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任务。

4.开设二学位。此类模式中,在大学二年级末、三年级初的时候,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可以选择英语专业作为第二学位或者英语专业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选择另外一个专业,如法律、计算机、管理等,进行学习。在学习期间,如果达到了该专业的学习要求,则可在大学本科学习期满后获得除本专业的学位外的另一个专业的学位。相对于第一、二类培养模式,此种模式中的学生对于另一个专业的学习有更多的热情、积极性、主动性和时间投入,因此在大学本科的学习过程中,就会将专业学习与英语学习更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了英语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四、结语

在山西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的大背景下,太原理工大学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摸索出了一套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方案,期望在不久的将来,能为山西经济建设,转型跨越发展输送一批批合格的英语复合型人才,解决目前此类人才匮乏的现状。同时,也希望山西其他高校对此方案提出宝贵意见,共同为山西的发展输送更多更好的优秀的英语复合型人才。

[本论文为山西省科技厅“高等教育转型时期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课题编号:2013041046)课题研究结题论文,课题主持人:秦茵。]

参考文献:

[1] 余瑾,覃成强.国际化背景下“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M].广西: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2] 常俊跃.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课程教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3] 林景英.泛北部湾经济建设背景下广西高校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3(5)

[4] 戴炜栋.关于面向21世纪培养复合型高级外语人才发展战略的几个问题[J].外语界,1999(4)

[5] 于美荣.创设更加自然的小学英语学习环境.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04(11)

外语专业实习个人总结篇4

【论文摘要】《国际贸易实务》是高校国际贸易专业高年级核心课程。本文从公选专业课双语教学实践中总结的一些经验入手,进行深入浅出地分析,并提出今后双语教学的一些设想。教师

    《国际贸易实务》是高校国际贸易专业的一门专业骨干基础课程,也是一门专门研究国际商品交换具体过程的学科。通过学习本课程,不仅使学生掌握国际贸易理论、政策、法律法规、国际贸易惯例等专业基础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培养教育学生综合分析与处理外贸业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成为社会需求的既能熟练掌握外语知识又能从事对外经贸工作的复合型技术人才。选择这一课程开展双语教学实践活动是教育部2001年4号文件中提出的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教学手段与公共和专业课教学相结合要求的深化和具体体现。本文主要总结笔者在这一课程中开展双语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一些经验,拟探讨如何更好地开展公选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1公选专业课双语教学实践的缘由

    根据国家教委大学教学教育改革的精神,全国高校都在不同程度地开展专业课双语教学。笔者代表学校参加过几次全国双语教学的经验交流会和研讨会,每次参会很多代表都会提出:为什么大学双语教学推广几年来,并没有像起初设想的那样得到广大师生的推崇,相反越来越多的高校教师甚至对这一思路的可行性提出了质疑,许多学生从开始的热情高涨渐渐丧失兴趣。还有一些学校代表,特别是新校或边远学校代表提出:非常渴望开展双语教学,就是不知从何做起,如何做起。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做了一些师生调查,经过精心备课,设计课堂教学内容后,在2008年首次开始在全校《国际贸易实务》公共选修课中尝试双语教学实践。

2开展公选专业课双语教学实践

2. 1公选专业双语课基本情况

    2007年笔者向学院提出申请开设《国际贸易实务》双语公选课,经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同意,教务处审批后,于2008年第一学期开始实施双语教学计划。全校共有61位学生报名上双语课,其中大四4人,大三27人,大二30人。

2. 2开展公选专业双语课的教学实践情况教师

2. 2. 1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积极性高涨

    教学活动主要涉及老师如何教和学生如何学两个方面。孔子曾经说过:“知人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在开展公选专业双语课的同时,笔者深深感到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好双语专业课的第一动力。首先,学生是自己自主在网上选报《国际贸易实务》双语课程的,报课的前提条件必须是有一定的英语基础,先修过国际贸易等相关课程。绝大多数选课的学生都是对国际贸易有浓厚的兴趣,而且自身英语基础较好,所以他们能在兴趣的驱动下,积极自主学习,将被动应试学习变为主动愉快学  习。其次,学生选修这门课程也有来自于就业压力方面的原因。班里有几名学生就是因为高考录取的专业不理想,例如社保专业,而希望通过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来帮助缓解将来就业的压力。特别是受去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今明两年全国约有1500万的本科毕业生,就业形势将异常严峻,学生们不得不提前为自己今后的去向早做打算。

2. 2. 2学生到课率极高,课堂教学秩序井然

    从学生来说,其到课率高低与兴趣及就业紧密关联。从教师来说,学生到课情况与教师严谨教学关系密切。《三字经》说得好,“养不教,父子过;教不严,师之惰。”笔者认为严格要求学生是教师的天职,对待学生应一视同仁,否则就是老师懒惰。因此笔者在上第一节课前着重强调对学生上课要求,其中包括不能无故旷课,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带着问题上课等。并在每次上课时都通过提问、点名发言等方式,督促检查学生的到课情况,避免学生逃课混课。在严格要求学生的同时,也学会了更多地关心他们、尊重他们、理解他们。结果发现,学生到课率很高,保证了课堂教学按计划有序进行,从而使他们在愉快的教学过程中牢固地掌握了双语教学的内容。

2. 2. 3课堂教学组织灵活多样,考核考试结合实际

    由于公选课只有30个课时,在专业课双语教学中如何能组织好课堂教学尤为重要。笔者在《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学中的具体做法是:

    第一,多媒体教学课件,注人更多国贸知识。

    在提出开展公选专业双语课的同时,也申请使用多媒体教室。虽然,制作《国际贸易实务》双语课件不仅加大了工作量,而且制作难度增加许多,但图文并茂、情景解说、动漫效果却能更好地吸引学生。例如,在讲国际贸易术语买卖双方风险划分时,清晰的图标指示就能让学生易于课堂理解,便于今后的实际操作。还有国际贸易交易谈判过程的简短教学片也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谈判情景,为他们模仿学习和今后实际参与商务谈判提供了良好的帮助。除此以外,多媒体教学课件增加大量的国际贸易信息,特别是较好地解决专业术语的英语表述问题,这些都是传统授课无法相比的。

    第二,融人案例教学,活跃课堂气氛。

    为了利用好有限的课时,讲授更多的国际贸易实务方面的知识,案例教学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课堂教学选择。在授课中,笔者时常插入一些国内外贸易经典案例或笔者过去从事外贸业务中的遇到的一些棘手事件,通过投影或录像的方式展示给学生,然后让大家展开讨论。例如,在讲中性包装时,先讲定义,然后让学生看教学课件中的实物包装,最后放映一段某公司出口给中东客户的一批女鞋,因错用中性包装,导致无法按时收回货款的短片。最后让学生讨论:出口方是否按要求提供了中性包装?造成的结果如何?我们应从中汲取怎样的教训等等。学生们积极参加小组讨论,发言踊跃,虽然有时他们  英文的表述不一定确切,但句子的组织和套句的使用都比较正确,课堂互动有佳、气氛活跃。

教师

      第三,作业形式灵活多样,以网络英语为主。

      为配合双语教学,督促检查学生学习双语的情况,每讲完一个单元的内容后,笔者就在校园网上给学生公布双语作业,并规定交作业的时间,通常为一周。例如:在学习完国际贸易交易磋商的单元后,就要求学生利用学校的网络资源,自己找出某一时间段我国某一种出口商品的对外发盘,并根据学生了解到的生产供应信息,给国外某一客户写出相应的还盘。虽然这样的作业在短时间内难以完成,往往需要花费一些时间和费用在网上搜寻、分析、做答,但却深受学生的欢迎。通过分析学生交来的作业,笔者发现:他们的英语水平不仅提高很快,专业用语的掌握情况也比想象中好。这说明学生更为喜欢这种与实际业务紧密相连的作业形式,因为不仅可以满足学生使用现代化的信息传递工具的要求,而且可以更好地完成实践模拟练习,为将来从业打好坚实的基础。

第四,考核考试相结合,双语教学效果良好。

    在公选《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课双语教学中,采用了考核和考试相结合的方法来检测学生学习的情况。具体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通过课后作业考核学生掌握该课程的情况,占到学期总成绩的20%;第二部分是通过课堂听课、回答问题、案例讨论等方面来考核,占到学期总成绩的20%;第三部分是卷面考试成绩,占到学期总成绩的 60%。考试试卷题型不少于六种,其中英语答题占到60%以上。由于公选课学生英语基础较好,在课后的几次调查问卷中,60%以上的学生都希望用全英文答题。综合考虑该班有近一半的大二学生,虽然大多数学生都第一次就通过四级考试,但他们毕竟英语专业词汇有限,以稳妥起见,将英语答题的比例设定在60 %。该班结课考试平均成绩为78. 70分,呈正态分布。

2. 3开展公共专业双语选修课的主要问题

2. 3. 1学生偶有逃课、早退现象

    前面曾提到,公选《国际贸易实务》双语课班有几名大四和极个别大三的学生,他们偶有逃课和早退现象。笔者课后主动与他们进行过交谈,了解到他们又要准备考研、又想拓宽就业范围。尽管他们对双语课极感兴趣,也希望能通过学习该课程,取得相关的职业考试证书,例如,BEC商务英语中级考试证书、外销员考试证书、单证员考试证书、跟单员考试证书等,但时间紧、压力大、负担重,故无法坚持上课,似乎逃课和早退在情理之中。相比之下,大二的学生到课情况则非常好,没有一个学生无故旷课。他们还认真听讲,按时独立完成作业,积极踊跃发言,所以他们的考试成绩都明显高于大三和大四的学生。

2.3.2公选专业双语课教学课时不足

    如果说大学公选课只为优化大学生知识结构、深化基础知识、提高综合素质的话,公选专业双语课还附有提高学习使用外语的能力,特别是专业外语的能力。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大学公选课包括专业课应以课堂使用的语言和教学内容来确定切实可行的课时,一概而论30个课时可能并不是最佳选择。笔者个人以为,公选专业双语课课时以《国际贸易实务》为例,应定在36比较适宜,这样授课教师就能较好地完成好双语教学任务,学生也能较系统地学习好相关的专业知识。

3双语专业课前景展望

3. 1进行公选专业双语课选课指导

    众所周知,一般院校开设的专业双语课程充其量不过10%,而公选专业双语课更是寥寥无几。笔者个人认为:公选专业双语课首先应该不同于其他公选课程,而且应主要面向大二和大三的学生,所以非常有必要在选课前给予学生相关的指导,包括本课程介绍,双语课堂教学法及对于学生的先修课程和英语基础的要求等方面的内容,同时更应明确增加公选专业双语课的学分,这样就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学生盲目选课,真正能够通过学习双语课,提高他们实际应用水平、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至于大四学生,应开设社会急需专业的选修课程为佳。

3. 2开设公选专业双语实验课教师

    在总结公选《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双语课教学实践的同时,笔者也清醒地认识到:如能在外贸业务模拟实验室授课的话,势必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国际贸易专业双语课的积极性,同时也能很好地进行外贸流程模拟实践,完成实验报告,完善专业技能培训,加强英语的学习气氛,营造更好的英语学习环境。

3. 3加强自身学习,提高专业课双语教学水平

外语专业实习个人总结篇5

为了培养服装企业急需的既懂设计又懂工艺的复合型人才,北京服装学院从1995年起每年从服装工程专业的理工类新生中,选取一部分学生接受四年艺术设计教育。另外,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建设步伐的加快和加人WTO,对大学生外语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要培养合格的艺工结合的服装专业人才,就必须加强其外语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艺工结合的服装专业人才的培养研究与实践》的项目研究中,我们注重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加强了艺工结合的服装专业学生外语能力的培养。我们主要从课堂教学、第二课堂和专业外语教学以及科研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一、改革大学英语教法,加强学生学法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长期以来,受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师资水平和教学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我院大学英语的教学主要还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在课堂上唱主角,大讲特讲语法,仔细分析句子结构,而学生则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解,被动地学习。这样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得不到培养。

在艺工结合学生的大学英语教改中,我们根据学生的文化课基础好、逻辑思维能力强、形象思维能力不断提高的学习特点,首先尝试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精读课具体做法是:课前老师让学生充分预习课文,找出重点、难点;课堂上老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去理解课文大意,师生共同解决重点、难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根据课文内容确定话题,让学生分组开展讨论、辩论,要求人人发言,提高语言运用能力。这样小组讨论式学习的好处是学生敢于开口、运用语言的机会多;另外也锻炼了学生胆量,增加了勇气,提高了自信心。这时,教师主要是在小组间走动,回答学生的问题,鼓励、引导学生将讨论进行下去。课后教师适当布置作业,让学生复习、巩固已学知识。在听力课的教学中,教师一改以往在语言实验室只放录音的做法,将听和说结合起来,让学生就课文内容积极发言,有时让学生分组讨论,得出答案。通过上述教学改革,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英语水平和语言应用能力。

为了进一步搞好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我们在O2级新生中开展了利用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尝试。多媒体课程改革小组的教师根据教材《新视野大学英语》的特点,在原有光盘的基础上,制作了一套适合我院大学英语教学用的多媒体课件。课件设计以互动性为原则,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加入了音频、视频、互动练习,丰富的教学内容和感官的刺激改善了目前的英语课堂氛围。经过一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使用多媒体技术的大学英语,课堂氛围轻松愉快,语言环境真实,非常受学生欢迎,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在开展教改的同时,我们还加强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教授学习策略,指导、训练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和水平。学法指导与学生的实际学习联系起来,解决他们实际存在的问题,这样学生积极性高、收敬大。例如,针对学生缺乏科学计划学习的习惯,教师指导学生制定周学习计划,让学生比较详细地列出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时间安排,这样既能做到学有目标、心中有数,同时也便于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估,总结优点,找出不足,以便在今后的学习中加以调整、改进。这种策略的训练大大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另外,针对学生反映的词汇量小影响其阅读、听说等能力的提高这一问题,老师给学生讲授科学的词汇记忆方式,如分类记忆法,根据构词法记忆,根据同义词、反义词对比记忆,根据读音规则记忆以及联想记忆法,周期循环记忆法等,指导学生克服原先形成的死记硬背的不良方法,快速扩大其词汇量。

二、组织学生开展英语第二课堂活动,提高其语言应用能力我们知道,要学好一门语言是不容易的,那么要学好外语就更难了。

一是课堂学习时间少,二是缺乏语言环境,难得机会实践所学内容。因此,要想搞好艺工结合学生的外语教学,就要开展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活动,这也可以说是课内时间不足课外时问补的办法。根据我们开展的英语第二课堂活动的情况,总结出以下可以借鉴的几点:1.形式多样化。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想解决的语言问题,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然后以小组形式活动。如我们将学生分为语法学习小组、阅读小组以及口语、听力练习小组及英语双周报编写小组等。2.及时了解活动情况,解决活动中出现的问题。3.加强活动管理,与学生签定协议书,使学生能在活动中坚持下来,给学生第二课堂活动记学分。

第二课堂活动开展得比较好的有语法活动学习小组和英语双周报编写小组。语法活动小组的开展是根据学生迫切想提高其语法能力的要求而进行的。该活动是根据学生自愿组合将其分成几组,每组4~5人,每小组推荐一人负责。教师制定和实施了以下指导策略:1.加强课外语法练习。教师每周有针对性地给学生布置课外语法练习题5O道(单项选择题),让学生按时完成。2.引导学生自我归纳总结。要求各小组长组织小组成员一起讨论习题完成状况,找出出错的原因。然后由教师进行集中分析和讲评。3.个人自习和集中讨论相结合。

每周先让学生针对所学教材中的泛读课文,做读书笔记,摘出课文中的重点语法现象。在此基础上,再安排小组集中活动,大家一起复习这些语法现象有关的内容,补充读书笔记。4.建立学生周记制度。要求各小组长写周记,记录本周小组活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及心得体会。教师每周召集小组长了解小组活动情况,对学生反映的问题给予指点。通过20周小组活动的学习,学生认为这种学习方式可以改进学习方法,扩大词汇量,提高语法水平,营造学习氛围,提高英语成绩。

我们在2002级701~704班学生中第二、三学期进行了英语双周报编写活动。任课教师在每班随意抽取6名左右学生作为实验对象,两周编写一期英文报纸。活动形式主要是学生将所写的文章用电子邮件发给教师,教师给出建议后,学生反复修改。

然后由一位负责编辑的学生组织稿件,以报纸的形式出版。同时我们将第二课堂活动与第一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比如教师在课堂上分析学生编写的报纸,指出其优缺点,这样其他学生也能从中得到启发。英语双周编写活动锻炼了学生独立做事的能力,并应用了所学专业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英文写作能力。

教学实践表明,进行计划性和系统性的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活动,可以在不增加课内学时数的情况下,显著提高教学对象的英语水平和运用技能,能大面积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教师的正确指导和学生的自觉性是两个关键因素。

三、开设专业英语课,保证学生四年英语学习不断线

专业英语是基础英语的拓展,是为了培养学生实际运用专业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而开设的。我院从学生大三开始,在各系和各专业开设了专业英语课,使学生四年英语学习不断线。我们在艺工结合的服装专业学生的专业英语教学中,主要采取了以下做法:

一是采用《服装英语》为教材,突出专业英语的特点。专业英语教学区别于基础英语教学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它和专业背景紧密结合,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要求。专业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使学生既具有一定的英语语言能力,又能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专业英语教学肩负着培养既懂英语又懂专业的复合型人才的重要职责。因此,我们在专业英语教学中,在注意抓好英语语言能力培养的同时,也强调学生要打好专业知识基础,使学生能够借助英语这一语言工具,更好地在专业知识的海洋里畅游。

二是引导学生在掌握和运用专业英语词汇上狠下功夫。学生在专业英语的学习中会经常遇到大量的专业英语术语,而且许多看似熟悉和简单的基础英语词汇,在专业英语中就可能有特定的专业合意。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既注重引导学生认真掌握过去没有学过的专业英语术语,从外延上扩大词汇量;又积极引导学生注意区分同一词汇在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中的不同含义以及用法,从内涵上扩大词汇量,使学生在专业英语的学习中温故而知新。

三是培养和提高学生专业英语的翻译和听说能力。专业英语区别于基础英语的又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更加侧重于英语在每一个专业中的实际运用。这种运用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需要有较强的翻译能力。翻译是一种综合能力。我们在专业英语教学中,注意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作为一个重要环节来抓。除了在课堂上调动学生大胆进行口头翻译外,还在课后布置笔译作业,教师进行认真批阅和集中讲评。第二,对听说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专业英语的听说训练不同于基础英语,它具有较强的专业化特点,需要一定的专业背景。由于专业英语的听说训练与学生所学专业贴得较近,也往往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共鸣。因此,我们在专业英语教学中,把学生听说与翻译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除了教师课堂提问、讲解和批阅课后的笔译作业外,还特别注意创造各种机会,调动学生围绕本专业的某一话题,用英语互说互听,培养学生在专业英语方面的语感,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表达能力,营造学习专业英语的浓厚氛围。

四是注意培养和提高学生查阅和利用专业英语文献资料的能力。查阅和利用专业英语文献资料,是专业英语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学习和掌握专业英语的一个重要途径。为此,在艺工结合服装专业学生的专业英语教学中,我们经常给学生布置一些有关服装方面的小专题,鼓励他们去图书馆或上网查阅相关的外文文献资料,进行整理、比较和分析,并努力提出自己的认识和看法。这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提高专业知识素养;又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兴趣,提高英语阅读和翻译能力。

四、积极开展科研活动,以科研促进教学

根据我院艺工结合的服装专业学生的特点,外语系教师在抓好英语教学的同时,积极组织力量申请研究课题,开展与英语教学有关的科研活动,用科研来促进教学。

外语专业实习个人总结篇6

关键词: BEC研究方法数据分析调查总结

一、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加入WTO,各行各业均与国际标准接轨,作为国际权威的英语能力证明,剑桥商务英语(BEC)证书对求职应聘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我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相比,该考试特别注重考生运用英语在商务环境中进行交际的能力。BEC考查的内容都是可以直接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的,不会出现所谓的“高分低能”现象,因此该证书在全球商业界得到了广泛认可,在中国各涉外经济部门和在华投资的跨国公司中更是倍受青睐。BEC证书既是确认持有者英语能力证明的首选证书,又是在所有举办该项考试的国家和地区求职的“通行证”。2005年教育部正式出台了四、六级考试成绩与学位脱钩的政策,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和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下,许多在校大学生意识到英语学习实用性的重要,也在重新思考学习方向,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包括英语专业和非专业)选择了BEC,掀起BEC学习热潮。我校学生报考BEC的热度一直很高,外文学院也顺应形势开办了BEC培训班,通过几位有经验专业教师的精心授课指导,帮助许多的学生系统地准备考试,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参加的学生毕竟是参考学生中的少数,更多的学生是自己准备,尤其是对非专业学生来说,学习的不系统性和缺乏指导是很大的问题。而且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没有商务环节的学习,但现有的许多研究侧重于大学英语公共课程,很少有专门针对BEC这一现状的研究。

因此,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总结我校学生(英语专业和非专业两组)BEC的报考目的、准备情况、参加培训班等情况,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以期对目前我校学生参加BEC的现状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发现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为今后这方面的培训和相关研究提供有价值的资料;更重要的是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新形势下,为相关课题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

二、研究方法及数据分析

笔者的主要研究方法是问卷调查和访谈,期望从问卷中分析出我校学生BEC的报考目的、准备情况等基本状况;同时访谈备考者和通过者的不同想法,总结出学生对BEC的基本认识,期望从中为今后对学生在这方面的指导和学校办班情况提供一些参考。调查问卷的分析是本文的重点,访谈部分将从略介绍。

(一)调查问卷分析

根据英语专业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对BEC的了解程度不同,笔者分别设计了专业组和非专业组两组调查问卷,项目组四位学生在2008年4月11日―13日分别对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工作,并在其后进行了分析总结。

1.专业组调查问卷分析

该组问卷针对我校英语专业的学生,共发放问卷70份,实际收回70份。

问卷共有九道客观题,其中涉及学生对BEC的兴趣、报考目的、备考方式、对考查几项能力中自己劣势的认识、对学校BEC的学习氛围的认识、报辅导班的态度等方面;最后一道是主观题,是关于学生在备考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的调查。

根据对问卷的分析,大多数英语专业的学生对BEC较感兴趣,而且95.7%学生的报考目的是为了就业,可见BEC证书对就业有很大影响。74.3%的学生选择独立学习,12.9%的学生选择报班和与同学交流学习。在BEC考查的能力中,学生普遍认为口语方面障碍最大,其次是听力,因为在考试中这两部分难度较大。对于BEC的学习氛围,学生普遍认为一般,而给予好评价的仅占1.4%。50%的学生希望有一个学习交流的场所。大部分学生对报班的态度一般,其中欲报高级的学生选择报班的较多。而关于在备考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备考的学生普遍反映词汇、听力、口语三大块是最主要的难点,其次学习的无计划和无重点也是他们面临的一个问题。

2.非专业组调查问卷分析

该组问卷针对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调查地点为南湖校区图书馆,共发放问卷200份,实际收回194份。

非专业学生对BEC的了解比专业组的学生要少,报考的也大都是高年级的学生,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鉴于这一实际情况,我们该组问卷共设计了四个客观题目,问卷后还附了BEC的简介,希望了解基本情况,同时也借此向非专业学生进行BEC的宣传。

问题1.您对剑桥商务英语(BEC)的了解程度是:

A.了解,不准备考

B.了解,准备报名参加考试

C.了解,已报名参加考试

D.报考,但未通过

E.报考,并已经通过(初级、中级、高级),请选择

F.现在不了解,但是很感兴趣

G.不了解,没兴趣问题分析:由于这次问卷是在图书馆里的随机调查,C、D、E选项没有人选,说明被调查的学生都没有报考BEC的经历。由图1可见对BEC了解但不准备报考的学生占28.4%,准备报考的学生占4.6%,而占比例最高的是“现在不了解,但是很感兴趣”的F选项,为41.2%,选G选项的学生占25.8%。这表明我校部分学生对BEC很感兴趣,但总的来说,不管是感兴趣还是不感兴趣的学生,对BEC的了解都不是很多,学校有必要为他们提供一个更好的了解学习BEC的平台。

问题2.您希望学校在BEC考试方面提供那些帮助和指导?(可多选)

A.建立咨询平台

B.教学适度引导

C.提高学习氛围

D.鼓励学生报名,奖励获证学生

E.其它?摇?摇?摇?摇

问题分析:图2中看出,有29.9%的学生认为学校应当建立咨询平台;29.9%的学生希望教师能在课堂上进行适度引导;21.6%的学生觉得学校应当提高学习氛围;另外有15.5%的学生认为学校应当鼓励学生报名,奖励获证学生。这表明我校大部分学生认为学校应当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帮助他们学习商务英语,其中咨询平台的建立与教学的适度引导是非常必要的。

问题3.如果您准备报考BEC,您会选择怎样的方式准备考试?

A.独立自学

B.参加辅导班学习

C.与同学交流学习

D.其他

问题分析:由于BEC考试在考试形式、答题方法、备考手段等方面与一般的英语考试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多数学生选择参加辅导班与自学并用的方式,当然学习中与同学交流也是必不可少的。选择参加辅导班的学生占38.7%,可见办辅导班是很有必要而且有市场的,当然还有相当大部分学生(34.5%)选择了独立学习,因而学校如能提供相应平台和英语教学中的适当指导,必将对其备考和顺利通过起到关键作用。

问题4.您觉得影响您报考BEC因素有那些?(可多选)

A.自己的英语水平

B.报考和学习费用

C.个人兴趣

D.其他

问题分析:对于影响报考BEC的因素,自己的英语水平、报考和学习费用、个人兴趣都是大多数学生所顾虑的。BEC报名每次收取考试费(含口试费)BEC初级:289.40元人民币(包括按人民币汇率折算的18美元);BEC中级:372.60元人民币(包括按人民币汇率折算的22美元);BEC高级:488.90元人民币(包括按汇率折算的33美元)。因人民币汇率可能变化,每次考试收费标准以考点公布的为准。再加上报辅导班及购买学习资料的费用,相信对于大多数在校大学生来说,这不是一笔小数目。另外在其他选项中很多学生考虑到报考的必要性、自己的学习时间、学校的学习氛围、是否与将来的工作有关等因素。对自己的英语水平的顾虑占到了38.1%,可见大多数学生对自己的英语水平心存忧虑,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是今后英语教学工作中的首要问题。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二)学生访谈记录分析

四位参加项目的学生对我校学生就BEC方面问题的访谈是本项目的另一主要研究方法。问卷是随机的,而访谈就针对性地选取了备考者、中级通过者及高级通过者,通过他们对自己情况的介绍和对BEC的认识及备考经验来为更多的学生提供参考和帮助。访谈分为针对专业组学生和非专业组学生的访谈记录分析,本文不做详述。

总的来说,英语专业学生备考相对有思路、有方法。BEC中级通过率较高,相对来说更多的专业学生目标直接瞄准了BEC高级。我校报考BEC的考生中(尤其是高级),专业学生占了绝大多数。然而BEC高级有一定的难度,在外文学院(2004级)参加考试的几个人中,只有一个人通过,其他没通过的人则是主要归咎于复习不充分、没有韧性、自制力不强等原因。

而我校非英语专业学生对BEC的态度却各有不同,主要有三种类型:迷茫反对型、犹豫中立型、乐观支持型。其中,迷茫反对型学生的比例占据绝大多数。然而,也有极个别学生心态积极,选择了剑桥商务英语的学习。这些学生对BEC较为了解,基本上都选择报班学习,冲刺中级,为理想就业增添砝码。调查中也显示,对BEC持乐观支持态度的学生有着共同的特点:他们的英语基础扎实,学习兴趣浓厚且有科学系统的备考方法,并在个人职业技能拓展方面目光长远。

三、调查总结

根据对调查问卷和访谈的分析,笔者发现,我校大多数学生对BEC感兴趣(尤其是英语专业组和非专业组的高年级学生),但多数学生又不是很了解具体情况,可见需要学校提供相关的信息平台和交流场所。大多数学生报考的目的多是为了就业着想,多数有报考意向的学生希望参加辅导班的学习,而事实证明我校的辅导班还是很有成效的(当然由于各种原因,笔者对辅导班的调查及我校近三年来BEC通过情况的调查未能按最初的设想进行,因此很遗憾地缺少了这方面的数据,这也是本研究不足的地方之一)。

总体而言,我校剑桥商务英语的学习氛围较为冷淡,备考学生大多是自我准备,尤其是没参加辅导班的学生,学习缺乏系统性,复习效果大打折扣。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学生个人主观方面的原因外,一些客观原因也限制了我校学生涉足剑桥商务英语。通过归纳总结,具体原因有以下几点:学校的宣传相对薄弱、教学上对学生缺乏鼓励与必要的引导、相关职业技能证书的咨询平台尚未建立等。此外,考试、培训费用过高,BEC整体通过率过低、对BEC证书缺乏理性的认识也是广大学生对剑桥商务英语望而却步的障碍。

四、结语

BEC与大学英语四、六级完全不同,其应用性很强。根据访谈,大多数考生考完之后都觉得英语水平上了一个台阶,尤其是写作和口语。BEC考试比较全面综合,对求职非常有帮助,例如口语部分,在以后求职面试时也非常有用。学习商务英语与学习普通英语一样,需要全面提高听、说、读、写的四会能力,通过集中学习工作环境下的英语使用方法而提高英语的交际能力。

因此笔者希望通过本项目的调查对今后英语教学有所启示,学校如何为学生提供一个供他们了解BEC的平台,并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大学英语课堂中如何提高英语的口语、听力等交际能力都是值得思考和急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外语专业实习个人总结篇7

论文关键词: 来华留学生;理工专业;预科教育;语言教学

大学预科教育是国外普遍设置的一个教学层次,专指衔接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特定教育阶段,它既是中学普通教育的延伸,也是目标指向高等专业教育的过渡期教育。由于教育体制的不同,我国现有的为中国大学提供生源的预科教育基本限于两种,即民族预科教育和来华留学生预科教育。比较而言,由于种种原因,国内的民族预科教育获得了稳定长足发展,而来华留学生预科教育则有待规范发展。2009年3月,教育部发出通知(教外来[2009]20号),决定自2010年9月1日起,对中国政府奖学金本科来华留学新生在进入专业学习前开展预科教育,从而把来华留学生的预科教育引入制度化和规范化发展之路。

一、 对来华留学生开展预科教育的必要性

(一)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趋势呼唤预科教育

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推动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在此背景下,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取向。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项重要指标就是生源的国际化。在世界前100所著名大学中,外国留学生占较大的比例,达到12%以上。如美国哈佛大学,每年在校注册学生数18 000人,现在每年有2 800个学位被美国本土以外的125个国家或地区的学生获得。在美、英、法、德、日等发达国家,高质量的教学水平和经济技术水平吸引着全球青年人,在将来依然是高等教育国际输入地区。

近10年,我国实施教育品牌战略,扩大规模,提高层次,保证质量,规范管理,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势头迅猛。据教育部官方网站公布的统计数字: 2009年共有来自190个国家和地区的238 184名各类来华留学人员,分布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含台湾省、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619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其他教学机构中学习。2009年,来华留学生中学历生为93 450名,占来华留学生总数的39.2%,同比增长16.8%,增长速度高于来华留学生总人数。但目前存在着某些亟须改进的地方,如各高校招生上无序竞争,生源质量有待提高;除北大、清华等少数高校外,一般院校对预科生除有HSK等级要求外,专业上没有明确的要求,等等。为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教育的质量,我们要对来华留学生进行统一、规范的预科教育。

(二) 对外国留学生进行预科教育是国际通行的教育方式

预科教育起源于16世纪的欧洲,现已演变成整个教育体制的一部分,是进入大学学习专业前的专业基础知识的预备教育阶段,在有些国家如法国,是进入大学的必经教育阶段。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美、英、法、德、日等发达国家,由于人口出生率降低,本土大学生源不足,面向全球实施教育国际化,特别是面向发展中国家招收留学生是其发展教育产业经济的策略。这样,原本为本国中学生开展预科教育的大学附属中学、独立学院,在教育行政部门支持下,与多所大学结成联盟,转向进行外国留学生的大学预科教育。如英国本科的留学生预科教育,由英国北方大学联合会(NCUK)运作,旨在帮助海外学生了解专业知识、提高语言沟通能力、培养新的学习方法与技巧、训练社会生活技能,从而完成适应英式教育的顺利过渡。学生预科毕业后将获得国际基础课程文凭,根据其考试成绩和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爱的英国高校和专业,就读本科专业课程。

来华留学生除部分未成年人进入国内中学接受语言培训和中学教育外,成年留学生基本都在大学学习,根据我们现行的教育体制,这项工作要由大学来承担。按照中国教育部的规定,2010—2011学年凡来华攻读本科学历的获得中国政府奖学金的留学生,须先进入教育部留学基金委指定的大学预科班学习。预科班课程内容为基础汉语、专业汉语及数理化等基础知识,学习期限为1—2年。学习结束后考试成绩合格者方可进入专业院校学习。并且留学基金委委托北京语言大学、天津大学、山东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同济大学开办大学预科班。

二、 来华留学生预科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

在此领域,理工科院校的普遍特点,那就是在所有留学生中,理工专业的学历生比例比较高,每年基本保持在60%以上。其中包括享受我国政府奖学金的学生,亦有相当比例的自费生。生源多来自非洲、阿拉伯产油国家和斯坦国,其他还有韩国、越南、蒙古等周边国家。从宏观上看,我国留学生预科教育存在着诸多明显不足之处,简而言之,就是缺少统一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大纲,缺少统一的预科教材,缺少明确的评定考核制度。

从微观上看,国内理工科院校仍然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留学生的语言能力依然需要加强。上世纪80年代,北京语言大学的杜厚文先生曾深入清华大学在在读专业留学生中进行调查研究,总结归纳出了留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我校汉语教师也进行了调查分析,通过与留学生集体座谈或者个别访谈,通过与专业课程教师的密切沟通以及调查留学生完成作业的困难点,我们基本明确了留学生的问题之所在,大致与杜厚文先生的结论基本一致: 虽然留学生能进行日常生活口语表达,但话题集中,用词范围有限;课堂上能听懂汉语教师说的比较标准的普通话,课堂外听不懂其他人包括中国大学生、专业教师说的汉语,存在着“能说不能听,能写不能读”的普遍现象;不了解背景,不了解中国人的社会文化行为模式,完整的沟通交流存在文化上的障碍;由于词汇掌握得太少,尤其是理工科大学基础课教材中所用的是普通词汇,科技基础词汇学得少,对科技语言的句法结构不熟悉,即使是通过HSK六级的留学生,学习专业时也会产生听力反应迟钝、阅读速度太慢、专业内容用汉语表达得不够清楚等问题。另外,不能适应专业教师的方音、语速和板书,不理解专业课程的解题格式,也是学习专业课程初期遇到的普遍问题。时至今日,这种现象依然如此。所以,在预备期,强化留学生的汉语听说读写各项语言能力,是预科教育的最核心、最重要的教学任务。

第二,专业基础知识与大学专业知识衔接问题。由于我国高中数理化知识较深较难,大学专业课程的起点比较高,经过高考选拔的中国学生如果不努力学习也不能通过考试,那么留学生就可想而知,问题更多。除少数留学生外,绝大部分留学生在学习专业时都遇到不少的困难。如各专业都必修的高等数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如按照中国学生的标准要求,几乎没有留学生能通过,即使补考,仍然不能通过的大有人在。大学物理、有机化学甚至选修的中国文化通论等课程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所以,预科阶段仅仅以讲座形式浏览性地介绍专业词汇,又缺少相应的训练环节,留学生印象不深,效果有限,应该注重学科知识的相对完整性。更关键的问题在于,专业基础知识与大学专业知识如何界定,如何衔接,尚待进一步确定。

第三,语言教学与专业知识教学时间安排问题。由于留学生预科教育包含两个层面的任务,一是汉语教学,解决语言工具的问题;二是专业教学,解决专业知识基础的问题。所以,在1年的时间内(有效学习时间基本为8个月)如何安排这两个方面的教学任务是应该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规划。这其中包括设定语言教学的总学时数和专业知识教学的总学时数以及何时开始进行专业知识教学。这些都需要从实践中来总结,需要借鉴成熟的预科教育的经验。

第四,师资与教材问题。理工院校专职汉语教师数量有限,基本承担着核心课程的教学任务。要完成大量的汉语教学任务,各高校的普遍做法是,另外临时聘请兼职汉语教师。而兼职教师流动性大,教学态度随便,汉语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也有待提高,所以汉语教学质量就可能得不到保障。在专业知识教学方面,由于跨专业,汉语教师不能胜任,但聘请的专业课教师或研究生进行教学时,由于不能照顾留学生初级阶段的汉语水平,教学效果也不理想,进而也影响教师的情绪和教学态度,以至于放松要求,随便应付。由于没有预科生使用的专业教材,教师多直接采用大学教科书的内容进行简单辅导,或者采用现行中学数理化教科书,结果都不甚满意。

三、 关于理工专业留学生预科教育的构想

教育部在通知(教外来[2009]20号)中提出,预科教育的培养总体目标是使学生在汉语言知识和能力、相关专业知识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等方面达到进入我国高等学校专业阶段学习的基本标准。通知还就学习年限、课程设置、教学方式、考核方式等问题作出了原则性规定。据此,我们就理工专业留学生预科教育做些设想,主要是要处理好以下5个方面的关系:

第一,强化汉语教学,坚持基础汉语和科技汉语相结合。对零起点的留学生,预科阶段的语言教学,必须采取强化手段,才能在短短的1年时间内,获得汉语的听说读写各项技能。与普通语言进修生每周20学时相比,预科生要增加课时数,每周课时设计为28学时,保证有足够的教学时间。这样做是可行的,因为语言教学不是传授知识,语言教学在更大程度上是个人习得。强化语言教学的通常做法就是针对某项语言点,设计不同的方案,进行口头上和书面上的反复操练,直至完全理解和熟练掌握。在强化过程中,要遵循第二语言习得规律,提供充足的汉语信息输入量,以留学生为中心,创设语境,激发留学生对汉语的认知体验,引导留学生思考和开口说话。

理工专业的留学生,语言教学时要把基础汉语和科技汉语结合起来,并且都采取强化的方式。除在词汇、常用表达格式、语体风格等方面有差别外,在语言能力上二者是一致的。基础汉语常以日常生活话题为表达内容,而科技汉语则常以浅显的科普知识为表述内容,由于科技汉语词汇意义的单一性和表达格式的凝固化,留学生更易理解和接受。把二者结合起来教学,可以互相促进,既可以提高留学生的综合汉语水平,也能学以致用,提高他们的专业阅读和写作的能力。在时间安排上,第一学期完全安排基础汉语强化,包括每周28学时听说读写课程。第二学期增加科技汉语,课时分配上,基础汉语综合课每周10学时,科技汉语的听说读写课程每周10学时。

第二,浓缩专业基础知识,坚持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相结合。专业基础知识教学是留学生预科教育的第二项重要任务。专业基础知识不完全是我国高中数理化课程的知识,不能把预科教学办成了高中补习班。专业基础知识的教学,要针对不同的专业方向,选取并浓缩高中课程的数理化相关基本内容作为专业基础知识。而与专业方向关系不大的数理化知识,可暂且不选用、不介绍。如以高等数学为例,由于数学符号大部分是世界通行的,可以首先介绍这些数学符号的汉语读法、符号名称,从加减乘除符号到对数、微积分符号。还介绍用汉语表述特定的数学解题常用套路和格式,如“已知、求、解、答”4个标准解题步骤等。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相结合,就是选择一些知识衔接点,把大部分学生已有的知识与即将要学习的新知识联系起来,为后续学习做好必要的准备。在条件成熟时,可以编写出版统一的理工科综合基础知识教材。可喜的是,近两年来,就该类预科教材编纂问题,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曾多次组织国内诸多理工院校的相关专家学者,进行研讨,取得共识,核心教材正在陆续编辑出版。

第三,全面贯彻预科教育,坚持语言教学与专业知识教学相结合。实践证明,要保证留学生入系学习时能听懂学会,在设置预科教育课程时,必须把语言教学与专业知识教学相结合。通俗地说,预科教育要两手抓,一手抓汉语,一手抓专业。很明显,这种结合不是体系性结合,仅仅是组合性的。学好汉语是拥有了新的语言工具,是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但学习专业知识又为使用操练汉语创造出一个平台,最终能促进语言能力的发展。专业知识教学宜安排在第二学期。留学生人数较多时,最好采取分专业方向编班教学,方便选用教材,印制讲义。留学生人数较少时,可以按大专业方向编班来组织教学。

外语专业实习个人总结篇8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收稿日期:2013-06-02

作者简介:刘丹(1982- ),女,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对外汉语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个学科名称一直饱受争议,这个名称刚出现时是指“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教学”。不管在国内还是国外,只要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都可以称为“对外汉语教学”。近年,国内许多高校纷纷跨入培养对外汉语教学专业人才的行列,涉及的教学范围从本科生到硕士研究生,教学涵盖了从培养对外汉语教师储备力量到为不同需求的外国人打造汉语课程。伴随着这样的转变,“对外汉语教学”的范围就显得更为狭窄。因此,一个新的名称随之孕育而生——汉语国际教育。

崔希亮将这两个名称做了如下的区分:“今天我们通常用‘对外汉语教学’来指称‘在国内对来华留学生进行的汉语教学’,用‘汉语国际教育’指称‘在海外把汉语作为外语的教学’。”虽然这里用“国内”和“海外”的地域差别区分了两者,但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把关注点投向中国。汉语国际推广作为国家外交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已把“国内”和“海外”融在了一起。由此来看,“对外汉语教学”正在慢慢褪去青涩而日趋成熟,成为带着国际化标志的“汉语国际推广”。那么,如何让正在接受专业基础知识教育的本科生“走出去”,将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实现为用而学、学以致用,无疑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当前应该思考的首要问题。

一、“走出去”在高校中所面临的问题

从“对外汉语教学”到“国际汉语教育”,从学科发展的历程看,后者是在前者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学科基础是语言教学。二者最大的区别在于,汉语国际推广具有展现国家外交战略新思维的含义,是国家对外交流与合作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而对外汉语教学从比较单纯的语言教学活动,转变为以国家外交战略为依托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

我国汉语国际教育“走出去”的一个重大标志就是遍布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但具体到某所高校,让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本科生们“走出去”却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学生的知识水平、教学能力、语言教学和语言应用能力偏低等。先从本科阶段的学生专业知识水平来说,学生的知识体系正处于构建阶段,自身的汉语知识和文化修养既需要大量的学习时间,又需要专业教师的悉心指导。从学生的教学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来看,在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本科生面对的是国际化的环境,需要具备优秀的教学和语言运用能力,但教学水平的提升和教学经验的积累,是建立在教学理论知识基础之上的实践环节,绝不是坐在课堂里听了课就能够有成效的。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不断地学习与应用,但在校本科生的语言学习往往需要教师的督促与指导,而学生对语言的应用又离不开自身的实践。因此,如果学生在汉语基础不扎实、汉语教学能力不强、教学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就盲目地“走出去”,往往会带来既浪费时间又收获不多的后果。面对这一现实,许多高校会选择“3+1”或“2+2”的模式来兼顾教学与实践两个环节。这样的设计有其优势,可是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受到质疑的就是学生的能力:一方面,他们是否能够在没有专业教师指导的情况下有序学习;另一方面,他们是否能够在课堂里顺利完成教学工作。其次,这样的学习模式显而易见地会受到学生经济承受能力的制约。再次,建立在学生专业基础不扎实前提下的匆忙“走出去”,是否会使大多数人沦入“自身学不到,别人教不了”的尴尬境地?

汉语国际教育作为一项国际教育计划,在更广阔的领域上搭建起中外文化合作交流的平台,为更多想要了解中国的外国人创造学习汉语的条件并提供学习机会。对外汉语教师通过传播中华文化,一方面增进世界各国对中国和中华文化的了解,另一方面也增进中国人对世界的了解。针对高校面临的实际问题和“走出去”战略的落实,我们应该依照专业的自身特点来为这些作为对外汉语教师储备人才的本科生量身打造专业实践途径,既能够让他们在学习期间打牢基础,又能够让他们在毕业后在最短时间内承担起传播中华文化的任务。

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针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在专业实践方面“走出去”所面临的问题,全国高校进行了诸多探索,取得了可供借鉴的经验,同时也存在明显的不足。例如,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实践分为三步走:第一步依托学校与广西师范大学的合作,派遣本专业的学生去听课;第二步为校内微格教学,本校教师为学生的指导教师,让学生模拟教学;第三步利用本校与越南学校的合作,派遣学生出国实习。与之相比,大理学院的实践教学另具特色,对外汉语教学实践分为三个部分:课堂观摩教学、个别教学辅导和文化交流活动。三个部分的实践教学成绩都有客观详细的评分标准,成绩的评定由指导教师的50%和留学生的50%构成。课堂观摩教学仍然采用传统的方式,在教学技能强化训练的基础上,实习生听讲、准备教案、说课、试讲、正式上课、评课、总结,每个环节都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同样,云南大学实践教学方式则是以外派学生到实习基地进行为期一年的实习。学生在实习期间主要教授综合课、口语课等,同时撰写论文、日志、教案、案例分析等。综合以上学校所采取的实践教学方法,我们不难看到,各高校均着眼于以学生学习即将结束时的“走出去”实习,以专业实习的方式取代全部的实践教学,而未能将汉语国际教育的实践环节贯穿于学生四年的教学全过程。因此,实现汉语国际教育实践教学,不能仅将眼光放在“走出去”上,还应该从基地建设、实践教学模式建构以及实践教学的监控测评方式等方面入手,在本科生四年学习中贯穿始终,从而实现以国内外实习环境为基地的包含着感知性实习、提高性实习和专业性实习的汉语国际教育实践教学。

三、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实践教学模式的思考与探索

1.建立基地,用好基地

建立基地是实现实践教学的基础。对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来说,建立稳固的、能真正为学生提供实践条件的实践教学基地离不开与国外的学校和文化传播机构建立国际合作交流关系。因此,要注意从学生的养成教育、学习需求、学科实践能力的培养出发,利用实习基地的人才资源、环境资源和工作平台,努力使学生四年的学习自始至终与实践教学挂钩,从而促成教学活动与实践教学基地紧密联系的良好关系。

笔者所在的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就尝试由实习基地员工直接参与教学和由学生分阶段、分方向深入实习基地的“请进来、走出去”的实践教学方式。所谓“请进来”,即请实习基地负责人及员工深入课堂进行教学、与教师共同开展教学方法和教学改革的研讨。例如:以专题讲座的形式,邀请实习基地的教师、负责人、员工,通过讲述自己的求学经历和创业实绩,进行专业思想和学习方法、学习意志的教育。而“走出去”,则是借助与国外学校的合作,让学生走出校门和国门,到这些学校进行实习、短期互访,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对当地学生进行汉语和中华文化的教学,同时又能够扩大学生的国际视野,充分体会和学习外国文化。

2.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

国际汉语教育专业与其他专业尤其是与理科专业相比,特征鲜明的实践教学课很少,如实验课等。因此,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以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需要结合专业特点,用心思考,建构与专业特点相吻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对此,从专业人才培养需求出发,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便成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落实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专业建设之必须。在这方面,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采取结合生源、专业课程、就业去向三方面,紧扣专业培养目标,以“一个中心,四个板块,四项结合”为主体思路所构建的能体现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这里,“一个中心”,即以培养综合应用型创新人才为中心;“四个板块”,即理论课实践教学、专业课实践教学、英语应用能力实践教学、毕业实习实践教学;“四项结合”,即理论讲授与课内外实训相结合,校内实习与基地实习相结合,国内实习与国外实习相结合,毕业实习与学生就业相结合。

对于专业实习实践教学,学校将校内实习与校外实习、国内实习与国外实习相结合,制订了详细的实习计划,制作了实践教学手册,全程记录学生的实习情况和成绩。每个学生都在进入实践教学基地前接受明确的实习任务,实习结束后提交相关的实习报告和工作记录。在完成专业实习实践任务的阶段,采用了“请进校门,走出国门”的方式,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国际汉语教学环境。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制订了统一的实习计划和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分组组织教学,通过学生团队合作学习的方式,完成规定的汉语教学任务。这一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使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对外国人进行汉语教学的实习体验,实现了学生专业实习真正意义上的“对外汉语教学”。

3.抓好测评工作,重在实践效果

抓好测评工作是检验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因此,测评方式的探索也是汉语国际教育实践教学改革的内容之一。关于这一点,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效果已经作出了证明。那么,怎样的测评最科学、最适用?该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对实践教学的测评方式不失为一种借鉴。其具体做法是:第一,坚持“八个关注”,即对理论教学实践环节,关注基础课的训练落实,关注双语课的双语教学落实;对实习课的教学实践,关注教学计划的落实,关注教学内容的落实,关注文化展示的落实;对英语实践课,关注专业英语运用与实践课程四大板块的训练落实,关注英汉翻译四个结合中学生活动环节的落实,关注学生第二课堂参与的落实。第二,测评标准的监控,要求各实践教学课程制定具体的测评标准,并在实施中加以修改和完善。第三,以学院统一要求和规范为指导,根据专业特点进行年度毕业论文管理操作性文件的拟定与执行,实现毕业论文指导工作的统筹安排和具体操作性的统一。

总之,“对外汉语教学”要立足于“请进来”,“汉语国际教育”要立足于“走出去”,这两条路线同时推进、相得益彰,应是可供当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尝试的教学改革思路。

参考文献:

[1]崔希亮.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与展望[J].语言文字应用,2010,(2).

[2]李毅.汉语国际推广与我国国际教育的发展[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0,(12).

[3]张如梅.对外汉语专业实践教学的多模式探索——以大理学院为例[J].大理学院学报,2010,(11).

[4]吴应辉.国际汉语教学学科建设及汉语国际传播研究[J].语言文字应用,2010,(8).

[5]原新梅.对外汉语专业建设的思考[J].语言教学研究,2007,(12).

[6]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外语专业实习个人总结篇9

近年来,许多专家学者围绕商务英语学科定位、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和教学模式等议题进行了深刻讨论(陈准民,2006;朱文忠,2010;严明,2012)。根据《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教学要求》(试行)和《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相关要求(以下简称《教学要求》和《国家标准》,“商务英语专业突出商务语言运用、商务知识与实践、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的人才培养特色”(2014),并且强调复合型和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在注重学生基本语言能力培养基础上,更应强调商务英语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专业实践课程作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和模式载体,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二、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模式

目前,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中大多数课程还是采用以知识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该传统教学模式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却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根据《教学要求》和《国家标准》对于学生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我们应加大实践课程设置,并设计出符合教育规律和专业学生学习需求的实践课程教学模式。黑龙江大学商务英语专业自成立以来,一直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其专业实践类课程约占专业必修课程的25%。在总结多年专业教学经验基础上,该专业实践类课程多采用项目管理下的任务型教学模式,提倡问题导向型教学方法。在该教学模式框架中,每门课程均视为一个具体的项目,课程教学目标、学习目标和项目目标有机的统一。每个课程项目是一个系统工程,由若干个项目任务组成,而具体的项目任务再可被分解为若干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完成相应任务,从而实现项目整体目标。在此过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学目标实际上被转化为项目目标,并使其符合SMART原则,即明确性、可衡量性、可实现性、相关性和时限性。关于问题导向型教学方法的运用,我们建议教师在明确项目目标,即课程目标的前提下,可以按照以下步骤完成项目任务:(1)提供学生一个问题;(2)学生根据问题导向性学习指导以小组的方式讨论问题。他们了解任务的既有事实,明确任务难题是什么。并基于先前的知识进行头脑风暴,从而确定攻克任务难题需要学习什么,他们有哪些了解的知识和不掌握的技能,最后针对攻克难题列出行动计划;(3)学生根据外部的指导对自己的学习议题进行独立研究,比如从图书馆和网络获取资料,从专业人士获取建议与指导,通过调研取得数据等;(4)学生通过分享信息并依据教师提供的问题导向学习指导,一起学习和工作来解决任务;(5)学生从攻克疑难问题中回顾所学到的知识,并进行自我评估,教师总结问题导向学习的进程并对学生实践过程进行评估和反馈。

三、学生自主学习模式

从项目管理下的任务型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模式中,我们不难看出: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角色发生了重大改变,由“从属型”变为“主体型”,由“被动型”变为“主动型”。这既是我们专业实践课程设计的初衷,也是专业实践课程所承担的任务。所以,我们特别强调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从现代学习心理学角度来说,无论是任务型教学,还是问题导向型教学,本质上都是学生通过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庞维国,2003)。而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作为自主学习现象学派代表人物之一,麦考姆斯(2001)认为,自主学习能力是自我系统发展的结果。自我系统不仅对学习动机的激发起关键作用,而且对生成假设、解释、预测以及信息的加工和组织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就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认知过程:对信息进行加工、编码、提取的一般认知过程和对认知过程进行计划、监控和评价的元认知过程。该学习过程可以大致分为四个阶段:(1)学习目标设置阶段:学生基于对于学习任务分析、自身能力的判断和学习结果预期,确定学习目标;(2)学习计划和策略确定阶段:针对已设置的学习目标,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并确定有效的学习策略;(3)学习执行阶段:在学习目标指导下,根据已有学习计划和策略,完成相应学习任务;(4)评估反馈阶段:监控学习过程,评估学习效果和目标之间的差距,总结经验,并及时与同学和老师沟通,反馈相关信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难看出,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也是一个系统性的项目工程,不同学习阶段也可分解为不同的学习任务。各个学习阶段彼此影响,相互作用,从而促进学生自主能力的发展。但是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需要关注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和课程内容本身的设计。

四、专业实践课程内容设计

在整个专业实践课程内容设计中,我们要构建“理论概念—研究工具—实践方法”三位一体的教学内容体系,提供科学有效的自主学习方法和专业的商务实践指导。具体来说,就是要回答三个问题:学什么、怎么学、如何用?第一,学什么。根据《教学要求》和《国家标准》要求,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应系统掌握语言基础知识、商务知识、跨文化知识、人文社科知识以及跨学科知识。通过低年级语言基础类课程和专业必修类课程学习,如商学导论、经济学、商法、跨文化交际等,学生能够夯实语言基础,了解相关专业知识。而针对高年级开设的专业实践类课程,我们认为学生应系统性了解商务英语话语特点,商务体裁特征和商务研究方法。此类学习内容是以之前学习内容为基础,注重不同学科知识的共通与共融,强调商务英语语言特征和使用规律。第二,怎么学。上文我们提到,要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学习主体性作用。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确实存在不会学习,不知道学什么的情况。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专业实践课程内容的时候,应该考虑如何让学生会学习。为解决此类问题,我们可以提供有针对性的学习策略指导,例如如何确定学习目标、如何安排学习时间,如何进行学习监控等等。其次,可以鼓励学生设计和实施学习实验,发现学习过程中的错误和自身弱点,找出解决方法。另外我们可以组织学生交流学习经验,共享有效的学习技巧。第三,如何用。专业实践课程的核心是应用,即将所学的知识、理论和方法应用到商务实践中,通过实践检验学习效果并验证相关理论。所以在专业实践课程内容设计中,应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放在实践环节的设计与实施上。结合项目管理下的任务型教学模式,模拟真实的商务情景和任务,让学生体验商务环境,分析和解决相关问题。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估和反馈,给出专业化的建议。另外,我们也应重视评价在专业实践课程中的重要作用。通过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设计每门课程的考核标准,突出阶段性任务考核和项目目标达成度考核。其次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总结课程学习经验,全面评价课程学习效果。最后,评价不仅要关注学习效果,还要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五、结语

外语专业实习个人总结篇10

论文摘要:本研究通过问卷的形式,对高职类外语专业民族班学生的感知学习风格进行了调查,以了解其外语学习风格的总体倾向、男女生及不同专业学生学习风格的差异。此研究的目的是帮助教师了解民族班学生的感知学习风格偏好,便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

论文关键词:学习风格倾向;民族班;外语教学;教学改革

教师深入研究学习者学习倾向方面的差异,以此为依据找到适应学生外语学习的指导策略,能减少学习风格与教师教学风格的冲突,有助于外语教师根据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倾向设计和调整教学方案、改革教学方法,这将对提高外语教学效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学习风格研究概述

Keefe(1979)认为,学习风格是学生与学习环境相互作用时表现出来的经常性的、稳定的、具有倾向性的行为;Reid(1987)将学习风格定义为:学习者所采用的吸收、处理和储存新信息、掌握新技能的方式。研究表明,当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特点,并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时,学生的学习态度就会有所改善,学习成绩就会提高(Hunter,1979)。学习风格根据其性质和模式有三种分类方法:感知模式分析法、认知模式法、情感和性格因素分析法。

姜秀娟(2009)通过对国内近年来外语类主要期刊中有关英语学习风格研究的文献进行统计分析指出,我国英语学习风格研究存在着发展慢、成果少,研究范围狭窄,研究对象集中在大学本科,思辨性研究多、实证性研究少等问题。据此,本研究对高职类外语专业民族班学生外语学习风格从感知模式分析的角度进行调查,测量和诊断外语专业“零起点”少数民族大学生语言学习风格的总体倾向,为民族班外语教学改革提供依据,从而使学习风格理论在新疆语言教学实践中获得实证基础。

二、实证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高职类外语专业民族班学生共97名为调查对象,均为年龄在18-21岁、英语或俄语零起点、外语学习时间在3年以内的民考民学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各主要高校都有近60%的学生为少数民族学生,其中有60%~70%的少数民族学生在参加全国高考时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答卷,这类学生称为民考民学生,以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为主,进入大学后在各专业的民族班接受高等教育)。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问卷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要求学生提供个人信息,包括姓名、性别、民族、专业、班级、高考成绩、生源地、学习外语的时间等。第二部分是Reid(1998)设计的感知学习风格偏好调查问卷(PLSPS)。为了便于民族班学生准确理解和答题,笔者将它译成了汉语(民考民学生在进入专业学习之前接受了为期一年的预科学习、按要求HSK考试通过6级者被准予进入专业学习)。

(三)数据收集过程和分析

问卷由研究者向各民族班学生共106名统一分发、当场填写,完成作答后立即收回,剔除无效问卷后获得有效问卷97份。将收集到的信息和数据进行整理,输入SPSS数据统计软件。首先进行问卷信度检验,由检验结果可见六个类别的alpha值均达到0.5以上,符合信度要求。然后进一步对数据进行描述统计、计算均值、独立样本T检验。

三、数据分析结果及讨论

(一)学习风格总体倾向

对民族班学生学习风格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民族班学生学习风格呈多元化特征,没有可忽略的学习风格;民族班学生的主要学习风格偏好依次为体验型、动手型、视觉型,次要的学习风格为个人型和小组型,最不喜欢的风格即消极风格为听觉型。此研究结果表明,语言学习是一个包含多项技能操练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学习者在学习活动过程中需要依赖多样的感知学习风格。民族班学生最偏好的感知学习风格是体验型和动手型,这可能与国外教学流派教学方法的引进、“交际法”、“任务型教学法”在语言课堂中的使用有关,同时也表明高职类民族班学生普遍具有活泼好动、乐于接受感性东西、课堂参与积极性高的特点。但民族班学生最不喜欢的学习风格是听觉型,这可能与我们长期以来的教育模式有关,从小到大学生学习主要通过教师口头传授,学生接触外语的途径以阅读书面材料、听老师讲授语言知识为主,脱离了视觉辅助、缺乏语境的教学如口头讲授、对话等往往使学生对学习内容迷惑不解,甚至失去了对语言学习的兴趣。

(二)感知学习风格与性别、专业间的独立样本T检验

为了检验民族班男女生在学习风格上是否存在差异,笔者用独立样本T-test对其平均分进行了检验。检验结果显示,民族班男女生之间的感知学习风格不存在显著差异。究其原因,一是外语专业女生数量明显超过男生,二是学习者对学习风格的认识还较模糊,三是学习者的学习背景、学习环境、学习习惯等本身就具有同质性的特点。简言之,从统计学的角度来看,民族班的男生和女生有着几乎相同的学习风格。

为了检验不同专业的民族班学生在学习风格上是否存在差异,笔者用独立样本T-test对其平均分进行了检验。检验结果显示,英语教育和应用俄语专业的学生的学习风格中动手型、听觉型、小组型和个人型这四种学习风格类型T值分别是-2.556,-3.693, -2.213,-2.176,Sig(2-tailed)分别是.012*,.000*,.029*,.032*,P﹤0.05,显示民族班学生的学习风格的差异达到了统计学上的显著性要求,差异存在于动手型、听觉型、小组型和个人型这四种学习风格类型。这显然与不同专业的学习特点、学习内容、与教师的教学风格有关。但观察学习风格的均值发现,两个专业的民族班学生的感知学习风格在体验型这一类别呈现出一致性,都位居第一,表明实践性是高职高专教学体系的一个鲜明特点,外语教师也应该在语言教学过程中突出语言的实际应用,加强对学生语言技能的训练。

四、本研究对新疆高职类外语专业民族班外语教学的启示

高职院校外语专业民族班学生是一个特殊的外语学习群体,深入了解和研究民族班学生的外语学习风格,对于提高民族班外语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率有着积极的意义。基于本项研究的发现,对新疆高职类外语专业民族班外语教学提出如下建议:

(一)民族班外语教学应重视语言实践能力培养

长期以来,在考试为中心的观念影响下,外语教师普通重视语法和语言知识的传授,忽视语言实践活动。在对民族班的外语教学中,教师应利用民族班学生活泼好动、课堂参与积极性高的特点,在外语课堂教学中创设有意义的情境,帮助学生把英语作为交际工具,加强对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同时增强学生外语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本项调查表明,高职外语专业民族班学生总体倾向于体验型、动手型、视觉型的感知学习风格。据此,教师可针对这一特点设计各种语言实践活动,例如,通过对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提供文字、画面、声音等全方位的刺激,通过在教学过程中设计教学情境和模拟现实场景,为学生动手实践语言能力提供良好的平台,使学生在亲身实践中体验学习和使用英语的乐趣。

(二)扩展民族班学生的外语学习风格,优化学习效果

外语学习包含听、说、读、写等多项基本技能的训练,仅凭单一的学习风格学习者很难同时掌握这些技能。Reid(1987)指出,“倾向于多种学习风格的人课堂学习能取得更大的成功”。本项调查表明,民族班学生最不喜欢的学习风格是听觉型,这就要求外语教师改变形式单一的口头讲授、“满堂灌”式的课堂讲解、缺乏真实语境的课堂对话等授课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民族班学生的特点调整教学方法,利用民族学生的优势和特长,弥补和培养其不善长的学习风格。如对于体验动手型的学习者来说,应发挥其优势,鼓励他们参加英语演讲比赛、话剧表演等,调动其“动觉”优势,弥补其“听觉”弱势,将其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通过各种技能的培养贯穿外语学习的始终。

(三)确立高职类外语专业民族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目标

学习者在外语学习过程中的自我管理、自我监控和评估对外语学习有着重要作用。韩英和魏亚丽(2010)指出,新疆民考民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和意识整体较弱,对教师依赖倾向大。高职民族班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专业学习时间非常短暂,只有3-4个学期。在民族班的实践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民族班学生不知道如何利用学习材料进行预习和复习,不知道通过何种方式和活动来获取知识,也不知道适时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对自己的外语学习缺乏总体把握,外语学习仅凭一时的热情、缺乏主动性和持久性。因此高职外语专业教师还应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培养民族班学生学习风格逐渐具备个人型的倾向,锻炼其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