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税试用期总结十篇

时间:2023-03-16 13:56:11

国税试用期总结

国税试用期总结篇1

关于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应税服务范围等若干税收政策的补充通知

政策背景

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于2012年12月4日联合了《关于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应税服务范围等若干税收政策的补充通知》(财税[2012]86号,以下简称“86号文”)。这是继2012年6月的财税[2012]53号文《关于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若干税收政策的补充通知》后再次出台的补充性规定,明确了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应税服务范围等若干税收政策。

86号文政策要点与解读

86号文主要明确了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1 部分特定服务是否属于试点应税服务范围的界定

如何正确理解试点应税服务范围是此前试点纳税人面临的一大难题,86号文对应税服务范围作了进一步的澄清:

建筑图纸审核服务、环境评估服务、医疗事故鉴定服务,按照“鉴证服务”征收增值税;

记账服务按照“咨询服务”征收增值税;

文印晒图服务按照“设计服务”征收增值税;

组织安排会议或展览的服务按照“会议展览服务”征收增值税;

港口设施经营人收取的港口设施保安费按照“港口码头服务”征收增值税;

网站对非自有的网络游戏提供的网络运营服务按照“信息系统服务”征收增值税;

出租车公司向出租车司机收取的管理费用,出租车属于出租车公司的,按照“陆路运输服务”征收增值税,出租车属于出租车司机的,不征收增值税。

2 部分试点纳税人实行税收优惠政策

(1)即征即退

对注册在天津市东疆保税港区内的试点纳税人提供的国内货物运输、仓储和装卸搬运服务,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

营改增试点方案的一大特色是延续原有营业税的优惠政策,以利实现平稳过渡。该政策与上海洋山保税港区的过渡政策保持一致。

(2)免征增值税

自2012年1月1日起,对注册在平潭的试点纳税人从事离岸服务外包业务中提供的应税服务,免征增值税。该政策与《关于福建省平潭综合实验区营业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12]60号文)保持一致。

2013年12月31日之前,广播电影电视行政主管部门(包括中央、省、地市及县级)按照各自职能权限批准从事电影制片、发行、放映的电影集团公司(含成员企业)、电影制片厂及其他电影企业,属于试点纳税人的,对其转让电影版权免征增值税。该政策也是《关于支持文化企业发展若干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12]31号)电影版权转让收入免征营业税的优惠延续。

(3)增值税零税率

营改增试点地区的试点纳税人提供的往返台湾、香港、澳门的交通运输服务以及在台湾、香港、澳门提供的交通运输服务,适用增值税零税率。

从事上述运输服务的纳税人应当取得相关许可方可适用增值税零税率。

需要注意,86号文以及此前文件均未提及一项整体收入中如何分配境内和境外运输服务的比例,因此,纳税人需要自行划分其国际运输服务的比例并准备足够的资料进行证明。

3 公共交通运输服务适用增值税简易计税方法

长途客运、班车(指按固定路线、固定时间运营并在固定停靠站停靠的运送旅客的陆路运输服务)、地铁、城市轻轨服务属于《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有关事项的规定》(财税[2011]111号)第一条第(五)项第2款规定的公共交通运输服务。试点纳税人中的一般纳税人提供上述服务,可以选择按照简易计税方法计算缴纳增值税。该税务处理有助于纳税人降低税收负担。

在简易计税方法下,试点纳税人中的一般纳税人提供上述服务的增值税应纳税额等于销售额与增值税征收率(3%)的乘积,且不得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这一处理方式与原营业税税制下的处理方法类似,即适用3%的营业税税率,不得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

4 其他补充规定

财税[2012]53号文曾将船舶服务归类为“港口码头服务”,86号文则明确了船舶服务属于“货物运输服务”,国际船舶服务属于国际货物运输服务。

船舶服务,是指接受货物收货人、发货人、船舶所有人、船舶承租人或船舶经营人的委托,以委托人的名义或者自己的名义,在不直接提供货物运输劳务情况下,为委托人办理货物运输以及船舶进出港口、联系安排引航、靠泊和装卸等相关业务手续的业务活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若干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11]133号)第四条和《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若干税收政策的补充通知》(财税[2012]53号)第三条相应废止。

根据上述规定,符合条件的提供国际船舶服务的纳税人,可以依据《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过渡政策的规定》(财税[2011]111号)的规定,采用更优惠的增值税计税方法,即差额计税法。

86号文还明确了,财税[2011]111号文第二条第(三)项、第(四)项中增值税实际税负是指,纳税人当期实际缴纳的增值税税额占纳税人当期提供应税服务取得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的比例。

即:增值税实际税负一纳税人当期实际缴纳的增值税税额/纳税人当期提供应税服务取得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

此外,纳税人需要注意86号文相关政策开始执行日期,除对注册在平潭从事离岸服务外包业务的试点纳税人提供的应税服务自2012年11月1日起免征增值税外,86号文中的其他规定均自2012年12月1日起执行。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纳税人资产重组增值税留抵税额处理有关问题的公告

政策背景

按照现行税法规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当期的销项税额小于进项税额时会产生期末留抵税额。根据现行的增值税暂行条例的规定,期末留抵税额可以结转下期继续抵扣。然而,如果纳税人在清算期期末尚有未抵扣的进项税额,这部分留抵税额不予退还,并应作为纳税人在清算期间的费用处理。

国家税务总局于2011年初过国家税务总局[2011]13号公告,明确了资产重组过程中通过合并、分立、出售、置换等方式,将全部或部分实物资产以及相关的债权、债务和劳动力一并转让给其他单位和个人的交易不征收增值税。但是,13号公告并未提及上述交易中转让方留抵税额的处理,由此引起了业界的有关讨论,并产生不同的观点。不少人认为,上述交易中,转让方的经营活动实质上已由受让方延续,从维持增值税抵扣链条出发,应该允许转让方将对应的未抵扣进项税额结转至受让方继续抵扣。随着经济的发展,实务中企业资产重组行为日益增多,不少重组企业提出了将增值税留抵税额结转至重组后新企业继续抵扣的要求。为了规范操作,保护纳税人权益,国家税务总局于2012年12月13日了《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纳税人资产重组增值税留抵税额处理有关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2年第55号,以下简称“55号公告”)。55号公告明确,在满足一定条件下,资产重组业务中的转让方尚未抵扣的进项税额可结转至受让方继续抵扣,55号公告于2013年1月1日起正式生效执行。

政策内容及解读

55号公告规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以下称“原纳税人”)在资产重组过程中,将全部资产、负债和劳动力一并转让给其他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以下称“新纳税人”),并按程序办理注销税务登记的,其在办理注销登记前尚未抵扣的进项税额可结转至新纳税人处继续抵扣。

国家税务总局明确了留抵税额实际是纳税人对国家的一项债权。因此,如果转让方的全部资产、负债和劳动力在资产重组过程中一并转让给受让方,那尚未抵扣的进项税额作为转让方的债权,也应一并转让并由受让方继续享有。此规定旨在保护纳税人的权利,并鼓励整体业务的转让并将使转让方和受让方双方获益。

55号公告规定,原纳税人主管税务机关应认真核查纳税人资产重组相关资料,核实原纳税人在办理注销税务登记前尚未抵扣的进项税额,填写《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产重组进项留抵税额转移单》。新纳税人主管税务机关应将原纳税人主管税务机关传递来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产重组进项留抵税额转移单》与纳税人报送资料进行认真核对,对原纳税人尚未抵扣的进项税额,在确认无误后,允许新纳税人继续申报抵扣。

上述规定意味着留抵税额的结转必须经过原纳税人、新纳税人双方主管税务机关的审核。

纳税人需要注意的是增值税留抵税额的转让时间,55号公告的附件《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产重组进项留抵税额转移单》中有一项填写栏要求转让方的主管税务机关填写转让方注销税务登记的日期,这说明在完成注销税务登记手续以前,转让方不能将尚未抵扣的进项税额结转至受让方处抵扣。因此,资产重组转让交易会与增值税留抵税额的结转存在一个时间差。

此外,对于企业重组交易中的留抵税额处理,仍有一些不确定之处值得引起纳税人的关注:

比如根据营改增试点政策,试点地区的原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兼有试点应税服务的,截止到营改增实施之目前的增值税期末留抵税额,不得从试点应税服务的销项税额中抵扣。对于试点地区的新纳税人而言,当原纳税人的留抵税额结转至新纳税人以后,新纳税人是否仍须根据上述政策对这部分留抵税额的来源进行区分并作分别处理?该问题有待澄清。

又如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仅转让部分业务,或者转让全部业务但不办理注销,则55号公告不适用,那么与这部分业务对应的留抵税额应如何处理。

13号公告明确可追溯适用于在其生效前未作处理的交易,但55号公告未明确文件政策是否有追溯效力。

因此,相关纳税人应与主管税务机关积极沟通,并关注后续相关政策的。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

关于印发《总分支机构试点纳税人增值税计算缴纳暂行办法》的通知

一、经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批准的总机构试点纳税人,及其分支机构按照本办法的规定计算缴纳增值税。

二、总机构应当汇总计算总机构以及其分支机构发生《应税服务范围注释》所列业务的应交增值税,分支机构发生《应税服务范围注释》所列业务已缴纳的增值税和营业税税款后,在总机构所在地解缴人库。总机构销售货物、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按照增值税暂行条例及相关规定申报缴纳增值税。

三、总机构的汇总应征增值税销售额由以下两部分组成:

(一)总机构及其试点地区分支机构发生《应税服务范围注释》所列业务的应征增值税销售额;

(二)非试点地区分支机构发生《应税服务范围注释》所列业务的销售额。计算公式如下:

销售额=应税服务的营业额÷(1+增值税适用税率)

应税服务的营业额,是指非试点地区分支机构发生《应税服务范围注释》所列业务的营业额。增值税适用税率,是指《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实施办法》(以下简称《试点实施办法》)规定的增值税适用税率。

四、总机构汇总的销项税额,按照本办法第三条规定的应征增值税销售额和《试点实施办法》规定的增值税适用税率计算。

五、总机构汇总的进项税额,是指总机构及其分支机构因发生《应税服务范围注释》所列业务而购进货物或者接受加工修理修配劳务和应税服务,支付或者负担的增值税税额。总机构及其分支机构用于发生《应税服务范围注释》所列业务之外的进项税额不得汇总。

六、试点地区分支机构发生《应税服务范围注释》所列业务,按照应征增值税销售额和预征率计算缴纳增值税。计算公式如下:

应缴纳的增值税一应征增值税销售额×预征率

预征率由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规定,并适时予以调整。

试点地区分支机构和非试点地区分支机构销售货物、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按照增值税暂行条例及相关规定就地申报缴纳增值税;非试点地区分支机构发生《应税服务范围注释》所列业务,按照现行规定申报缴纳营业税。

七、分支机构发生《应税服务范围注释》所列业务当期已缴纳的增值税和营业税税款,允许在总机构当期增值税应纳税额中抵减,抵减不完的,可以结转下期继续抵减。

八、总机构以及试点地区分支机构的其他增值税涉税事项,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在上海市开展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通知》(财税[2011]111号)及其他增值税有关政策执行。

九、总分机构试点纳税人增值税具体管理办法由国家税务总局另行制定。

财政部

关于印发《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有关会计处理规定》的通知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关于印发的通知》(财建[2012]102号)等相关规定,现就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有关会计处理规定如下:

一、电网企业代缴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的会计处理

电网企业向电力用户销售电量时,按实际收到或应收的金额,借记“银行存款”、“应收账款”等科目,按实现的电价收入,贷记“主营业务收入”科目,按实际销售电量计算的应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额,贷记“其他应付款”等科目,按专用发票上注明的增值税额,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科目。

电网企业按月上缴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时,按取得的《非税收入一般缴款书》上注明的缴款额,借记“其他应付款”等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

电网企业取得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手续费时,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贷记“其他业务收入”科目。

电网企业按有关规定进行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汇算清缴时,因电力用户欠缴电费,经专员办审核确认后作为坏账损失核销而不计人电网企业实际销售电量的,按核减电量计算的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借记“其他应付款”等科目,贷记“应收账款”科目。已审核确认并核销的坏账损失如果以后又收回的,按实际收回电量计算的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其他应付款”等科目。

二、电网企业收购可再生能源电量的会计处理

电网企业收购可再生能源电量时,按可再生能源发电上网电价计算的购电费,借记“生产成本”等科目,按专用发票上注明的增值税额,借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科目,按实际支付或应付的金额,贷记“银行存款”、“应付账款”等科目。

三、电网企业取得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上网电价补助的会计处理

电网企业取得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上网电价补助时,按收到或应收的金额,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贷记“主营业务收入”科目。

四、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销售可再生能源电量的会计处理

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销售可再生能源电量时,按实际收到或应收的金额,借记“银行存款”、“应收账款”等科目,按实现的电价收入,贷记“主营业务收入”科目,按专用发票上注明的增值税额,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科目。

五、企业取得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接网费用等补助的会计处理

企业专为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接人电网系统而发生的工程投资和运行维护费用,以及国家投资或补贴建设的公共可再生能源独立电力系统所发生的合理的运行和管理费用超出销售电价的部分,按规定取得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补助资金的,按收到或应收的补助金额,借记“银行存款”、“其他应收款”等科目,贷记“主营业务收入”科目。

国家税务总局

关于税收协定中财产收益条款有关问题的公告

为了规范和统一税收协定中财产收益条款的执行,现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新加坡共和国政府关于对所得避免双重征税和防止偷漏税的协定》(以下称“中新税收协定”)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的通知》(国税发[2010]75号)中的有关问题公告如下:

一、“中新税收协定”第十三条第四款,以及国税发[2010]75号所附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新加坡共和国政府关于对所得避免双重征税和防止偷漏税的协定)及议定书条文解释》(以下称“国税发[2010]75号所附条文解释”)所述的不动产,均应包括各种营业用或非营业用房屋等建筑物和土地使用权,以及附属于不动产的财产。

二、根据“国税发[2010]75号所附条文解释”规定,公司股份价值50%以上直接或间接由位于中国的不动产所组成,是指公司股份被转让之前的一段时间(目前该协定对具体时间未作规定,执行中可暂按三年处理)内任一时间,被转让股份的公司直接或间接持有位于中国的不动产价值占公司全部财产价值的比率在50%以上。该规定所述及的公司股份被转让之前的三年是指公司股份被转让之前(不含转让当月)的连续36个公历月份。

三、“中新税收协定”第十三条第四款以及“国税发[2010]75号所附条文解释”所述的公司财产和不动产均应按照当时有效的中国会计制度有关资产(不考虑负债)处理的规定进行确认和计价,但相关不动产所含土地或土地使用权价值额不得低于按照当时可比相邻或同类地段的市场价格计算的数额。

纳税人不能按照上款规定进行可靠计算的,相关资产确认和计价由税务机关参照上款规定合理估定。

四、“国税发[2010]75号所附条文解释”第十三条第五款第四段由以下规定替代:

“新加坡居民直接或间接参与一个中国居民公司的资本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一)该新加坡居民直接参与该中国居民公司的资本。如果该新加坡居民通过其他名义参与人(含个人、公司和其他实体)参与中国居民公司的资本,且该新加坡居民对于该名义参与人参与的资本享有排他性资本参与利益,并实质承担资本参与风险,该名义参与人参与的该中国居民公司资本可以视同该新加坡居民直接参与该中国居民公司的资本;

(二)该新加坡居民通过具有10%以上(含10%)直接资本关系的单层或多层公司或其他实体(含单个或多个参与链)间接参与该中国居民公司的资本。间接参与的资本按照每一参与链中各公司或其他实体的资本比例乘积计算;

(三)与该新加坡居民具有显著利益关系的关联集团内其他成员在该中国居民公司直接参与或者通过具有10%以上(含10%)直接资本关系的单层或多层公司或其他实体(含单个或多个参与链)间接参与该中国居民公司的资本。间接参与的资本按照每一参与链中各公司或其他实体的资本比例乘积计算,但在汇总计算该关联集团直接或间接参与该中国居民公司总资本份额时,符合前述规定的每一参与链所参与的资本份额不重复计算。上述与新加坡居民具有显著利益关系的关联集团内成员包括:

1 在该新加坡居民为个人的情况下,与该新加坡个人居民具有相同资本参与利益的个人(包括其配偶、父母及父母以上前辈直系亲属、子女及子女以下后辈直系亲属);

国税试用期总结篇2

随着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改革从上海市进一步扩展到其他十个地区,为解决在试点地区和非试点地区均设有分支机构的试点纳税人的增值税申报问题,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于2012年12月31日联合了《总分机构试点纳税人增值税计算缴纳暂行办法》(财税[2012]84号,以下简称“84号文”)。这一暂行办法对在试点地区和非试点地区均设有分支机构试点纳税人的增值税汇总申报明确给出实质性框架政策。

从上海、北京等地区开展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改革以来,试点纳税人总分机构提供试点应税服务有可能缴纳不同的流转税。《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在上海市开展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通知》(财税[2011]111号)第七条规定,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纳税人,经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批准可以视为一个纳税人合并纳税。具体办法由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另行制定。84号文的出台旨在解决上述问题,允许试点纳税人汇总计算缴纳总分机构提供试点服务的应纳增值税。

增值税汇总申报办法的适用范围

84号文第一条规定:经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批准的总机构试点纳税人,及其分支机构按照本办法的规定计算缴纳增值税。

可见增值税汇总申报办法仅适用于增值税改革试点行业的纳税人,即目前适用于总机构位于试点地区并从事交通运输业与现代服务业的企业,且经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批准的试点纳税人(合格纳税人),并仅针对合格纳税人发生的试点服务。

需要注意的是,84号文并不适用于销售或进口货物、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的增值税纳税人。增值税汇总申报办法只适用于单一法人实体的总机构和分支机构。独立的法人实体,包括全资子公司,不允许与母公司汇总缴纳增值税。

总机构承担申报缴纳增值税的义务

根据84号文第二条规定,总机构应当汇总计算总机构以及其分支机构发生《应税服务范围注释》所列业务的应交增值税,分支机构发生《应税服务范围注释》所列业务已缴纳的增值税和营业税税款后,在总机构所在地解缴入库。这意味着由总机构承担增值税汇总申报缴纳的义务。

总机构应纳增值税额的计算方法

根据税法规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采用以下公式计算某一期间的增值税应纳税额:

增值税应纳税额=当期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

其中:销项税额=当期销售额×适用增值税税率

该方法同样适用于总机构汇总计算增值税应纳税额。但是,在汇总计算销项税额时,应当扣除已由试点地区分支机构根据预征率所缴纳的增值税,以及非试点地区分支机构所缴纳的营业税,以避免双重征税。

84号文规定总机构汇总应征增值税销售额由以下两部分组成:

1.总机构及其试点地区分支机构提供增值税改革试点方案所列应税服务的应征增值税销售额,即汇总纳税涵盖了所有试点地区的总机构及其分支机构从事交通运输业与现代服务业的应纳增值税税额。

2.非试点地区分支机构提供增值税改革试点方案所列应税服务的销售额,即汇总纳税涵盖了所有非试点地区分支机构从事交通运输业与现代服务业的应纳营业税额。

非试点地区分支机构销售的计算方法有一些变化,应当根据以下公式进行计算:

销售额=应税服务的营业额÷(1+增值税适用税率)

从本质上讲,此计算方法将总机构应征增值税销售额以及分支机构应征增值税销售额和应征营业税销售额中符合规定的部分进行简单加总。

总机构汇总的销项税额,按照上述规定的应征增值税销售额和《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实施办法》规定的增值税适用税率计算。

汇总增值税进项税额的计算更为简单。汇总增值税进项税额仅仅是增值税改革试点地区的总机构及其分支机构因发生增值税改革试点方案应税服务所支付或者负担的增值税进项税额之和。任何非试点地区分支机构的增值税进项税额都不能被考虑在内,这是由于在分支机构层面这些进项税额亦不可抵扣。

计算增值税进项税额的复杂性出现在以下情况:一个企业不仅提供增值税改革试点方案应税服务,也同时销售或进口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需要将增值税进项税额在不同业务之间进行分配,只有提供增值税改革试点方案应税服务所产生的增值税进项税额才可以进行汇总计算。

分支机构按预征率计算应纳增值税额

84号文并没有完全免除分支机构的纳税义务。84号文规定试点地区分支机构发生试点服务,仍然要按照一个相对简单的计算方法缴纳增值税,计算公式如下:

应缴纳的增值税一应征增值税销售额×预征率

预征率由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规定,并适时予以调整。

84号文对预征率如何确定没有明确。我们认为,如果一个分支机构历史上应交增值税额为零或负值,则理论上其预征率应为零。阐明预征率的计算方法可以帮助企业确定是否应该申请汇总纳税。此外,当新分支机构建立或旧分支机构停止运营的时候,应考虑重新设定预征率。

2013年1月14日,财政部与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了《关于部分航空公司执行总分机构试点纳税人增值税计算缴纳暂行办法的通知》(财税【2013】9号;以下简称“9号文”),其中规定了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等11家航空公司的分支机构预征率为1%。其他行业尚未出台相关规定,需要等待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进一步明确。

相比一般的增值税缴纳办法,这一简化“预征率”办法减轻了试点地区分支机构在试点服务申报增值税过程的合规负担。并且,该方法使分支机构可以向其所在的省、市缴纳一定金额的增值税,在某种程度上,这种办法也确保地方财政收入的稳定,并有助于提高试点纳税人增值税的税务效率。但是,84号文并未说明在采用预征率方法下,分支机构是否仍然需要承担准备增值税纳税申报表的义务。

非试点地区分支机构发生试点服务,则仍然需要按照营业税的相关规定继续向地税局申报并缴纳营业税。

84号文的开始执行时间尚待明确

84号文并未明确暂行办法开始执行的日期。

根据9号文规定,除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及其分支机构外,自总机构所在地纳入营改增试点范围之日起,按84号文计算缴纳增值税。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及其分支机构,自2012年9y]1日起,按84号文计算缴纳增值税。

由此引申出一个问题,如果84号文追溯至总机构所在地纳入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范围之日起开始执行,部分试点纳税人适用84号文的政策之后出现以前期间多缴纳增值税及附加的情况。多缴纳的增值税及附加能否申请退税或者抵减以后期间应纳增值税额需要政策进一步明确。

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总结归纳了合格纳税人汇总计算增值税的步骤:

1.汇总应征增值税销售额

汇总应征增值税销售额一总机构及其试点地区分支机构发生试点服务的销售额+非试点地区分支机构应税服务的营业额/(1+增值税适用税率)

2.汇总增值税进项税额

合格纳税人在总机构层面汇总计算总机构及其分支机构因发生试点服务而支付或者负担的增值税进项税额。

3.汇总增值税应纳税额

(1)分支机构增值税或营业税预缴申报

试点地区分支机构应缴增值税一应征增值税销售额×预征率

非试点地区分支机构按现行规定申报缴纳营业税。

(2)总机构汇总计算增值税应纳税额

总机构汇总增值税应纳税额一汇总应征增值税销售额×适用增值税税率汇总增值税进项税额试点地区分支机构应缴增值税非试点地区分支机构应缴营业税

根据84号文第七条规定,分支机构发生《应税服务范围注释》所列业务当期已缴纳的增值税和营业税税款,允许在总机构当期增值税应纳税额中抵减,抵减不完的,可以结转下期继续抵减。

根据84号文'根据暂行办法'只有因发生试点服务而负担的增值税进项税额才能在总机构层面汇总抵扣a因此加果试点纳税人既发生传统增值税行为同时又提供试点服务,应分别核算这两类增值税应税行为。

84号文仅为营改增下试点纳税人进行增值税汇总申报提供了一个框架性政策02013年2月6日,国家税务总局出台了《关于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3年第7号),对航空运输企业增值税计算缴纳问题进行细化之外,主要明确了总分机构一般纳税人认定、分支机构税款缴纳情况如何传递、总分机构纳税期限、风险防控等具体税收征管问题。其中规定了,总机构应当依据《航空运输企业试点地区分支机构传递单》和《航空运输企业非试点地区分支机构传递单》,计算当期发生《应税服务范围注释》所列业务的增值税应纳税额,抵减分支机构发生《应税服务范围注释》所列业务当期已缴纳的增值税和营业税税款后,向其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纳税。我们预计其他行业的相关流程应该大致相同。截止至发稿时,除9号文与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3年第7号以外,国家税务总局尚未公布84号文执行层面的具体实施细则。

试点地区总分机构纳税人应仔细研读84号文,包括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3年第7号,及时把握其政策,在汇总计算总分机构应纳增值税时正确适用相关规定。同时,我们预期在2013年营改增试点改革将会扩展到更多的地区,因此非试点地区的总分机构纳税人同样需要尽早熟悉汇总计算增值税的政策。总分机构试点纳税人增值税具体管理办法将由国家税务总局另行制定,总分机构纳税人应注意其进展,我们也会为您及时分享并解读其最新进展。

国家税务总局

关于直销企业增值税销售额确定有关问题的公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规定,现将直销企业采取直销方式销售货物增值税销售额确定有关问题公告如下:

一、直销企业先将货物销售给直销员,直销员再将货物销售给消费者的,直销企业的销售额为其向直销员收取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直销员将货物销售给消费者时,应按照现行规定缴纳增值税。

二、直销企业通过直销员向消费者销售货物,直接向消费者收取货款,直销企业的销售额为其向消费者收取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

本公告自2013年3月1日起施行。此前已发生但尚未处理的事项可按本公告规定执行。

(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3年第5号;2013年1月17日)财政部

关于印发《财政部门行使行政处罚裁量权指导规范》的通知

第一条为了规范财政部门行使行政处罚裁量权行为,提高财政执法水平,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等有关规定,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和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的派出机构(以下简称财政部门)行使行政处罚裁量权,适用本规范。

第三条本规范所称行政处罚裁量权,是指财政部门依据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在职权范围内选择对当事人是否处罚以及处罚种类和幅度的权限。

第四条财政行政处罚裁量权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对财政违法行为违法情节的认定;

(二)对财政违法行为违法程度的认定;

(三)对财政违法行为是否给予处罚;

(四)对财政违法行为给予何种处罚;

(五)对财政违法行为给予何种幅度的处罚。

第五条财政部门行使行政处罚裁量权,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一)合法裁量。实施财政行政处罚应当在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种类、幅度范围内进行。财政部门行使行政处罚裁量权,不得与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相抵触。

(二)合理裁量。财政行政处罚应当与当事人的过错程度、造成的社会危害程度相一致。案件处理应当公正对待当事人。财政行政处罚裁量权的行使应当合理、适当。

(三)综合裁量。界定违法程度、作出处罚决定应当综合考虑财政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主客观因素,以及造成的社会危害程度等因素。

第六条财政部门行使行政处罚裁量权,应当遵守以下制度:

(一)陈述、申辩制度。财政部门行使行政处罚裁量权,应当充分听取当事人的陈述和申辩;当事人提出的事实、理由和证据成立的,应当予以采纳。

(二)听证制度。财政部门行使行政处罚裁量权,对属于法定听证情形的,应当告知当事人有要求听证的权利;当事人要求听证的,应当举行听证。

(三)裁量说理制度。财政部门应当在行政处罚决定中写明当事人财政违法行为的事实和证据,以及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理由和依据。

(四)回避制度。财政执法人员与案件有利害关系,可能影响公正执法的,应当回避。

第七条财政部门行使行政处罚裁量权,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集体讨论决定:

(一)对重大财政违法行为拟给予较重行政处罚的案件。包括拟作出吊销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吊销注册会计师证书、责令停产停业、撤销会计师事务所、撤销资产评估机构、取消政府采购业务资格、较大数额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数额较大等处罚决定案件;

(二)案情复杂、争议较大的案件。包括在违法事实认定、证据采信、法律适用、管辖权的确定等方面存在争议的案件;

(三)其他社会影响较大的案件。

第八条确定财政行政处罚的种类和幅度,应当按照下列步骤进行:

(一)结合财政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和社会危害程度以及主客观因素等,界定违法行为的违法程度;

(二)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参照本规范,考虑财政违法行为是否具有从重,从轻、减轻,或者不予行政处罚的情形;

(三)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决定是否对财政违法行为予以处罚,予以何种处罚,以及何种幅度的处罚。

第九条除法律、法规和规章另有规定外,财政违法行为可以划分为轻微违法行为、一般违法行为和严重违法行为。

确定财政违法行为的违法程度,应当考虑以下因素:

(一)违法行为的事实;

(二)违法行为的性质;

(三)违法行为的情节;

(四)违法行为的社会危害程度;

(五)实施违法行为的主客观因素;

(六)其他相关因素。

第十条当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行政处罚:

(一)不满十四周岁的人有财政违法行为的;

(二)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时有财政违法行为的;

(三)财政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纠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

(四)除法律另有规定外,财政违法行为二年内未被发现的;

(五)其他依法不予行政处罚的。

前款第(四)项规定的期限,从违法行为发生之日起计算;违法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从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

第十一条当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

(一)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有财政违法行为的;

(二)受他人胁迫有财政违法行为的;

(三)主动消除或者减轻财政违法行为危害后果的;

(四)配合财政部门查处财政违法行为有立功表现的;

(五)其他依法应当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的。

前款所称从轻行政处罚,是指在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行政处罚种类和幅度范围内,对财政违法行为适用较轻的处罚种类或者较低的处罚幅度;减轻行政处罚,是指在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最轻行政处罚种类和最低幅度以下,对财政违法行为予以处罚。

第十二条当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作为界定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的因素:

(一)主动向财政部门报告自身财政违法行为的;

(二)在共同财政违法行为中起次要或者辅助作用的;

(三)财政违法行为社会危害程度较小的;

(四)积极配合财政部门查清案件事实的;

(五)及时中止或者主动纠正财政违法行为的;

(六)其他依法可以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的。

第十三条当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从重行政处罚:

(一)伪造、变造、隐匿、故意销毁财政违法行为证据的;

(二)拒绝、阻挠、妨碍财政执法,拒绝、拖延提供有关资料,拒绝陈述有关情况或者作虚假陈述的;

(三)财政违法行为涉案数额或者违法所得数额较大的;

(四)财政违法行为屡查屡犯的;

(五)授意、指使、强令、胁迫、诱骗、教唆他人实施财政违法行为的;

(六)对检举人、举报人、证人或者执法人员打击报复的;

(七)截留、挪用、侵占军用、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等资金和物资的;

(八)在突发公共事件中实施财政违法行为的;

(九)因拒不整改或整改不力,导致财政违法行为处于持续状态的;

(十)财政违法行为构成犯罪但免于刑事处罚的;

(十一)其他依法应当从重行政处罚的。

前款所称从重行政处罚,是指在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行政处罚种类和幅度范围内,对财政违法行为适用较重的处罚种类或者较高的处罚幅度。

第十四条当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从重行政处罚:

(一)明知违法,仍然实施财政违法行为的;

(二)不听劝阻,继续实施财政违法行为的;

(三)在共同财政违法行为中起主要作用的;

(四)财政违法行为造成的社会影响恶劣的;

(五)其他依法可以从重行政处罚的。

第十五条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应当对财政违法行为予以并处的,财政部门应当予以并处,不得选择单处;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对财政违法行为可以单处也可以并处的,财政部门应当根据案件具体情况,决定予以单处或者并处。

第十六条当事人同时有多个财政违法行为的,应当分别予以行政处罚。

第十七条财政违法行为同时违反不同法律规范,相关法律规范对同一事项的规定不一致的,适用法律依据时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属于不同效力的法律规范,优先适用效力高的;

(二)属于同一机关制定的法律规范,特别规定与一般规定不一致的,适用特别规定;新的规定与旧的规定不一致的,适用新的规定;新的一般规定与旧的特别规定不一致的,由制定机关裁决;

(三)属于地方性法规与部门规章、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之间对同一事项的规定不一致的,由国务院依法裁决或者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裁决。

第十八条财政部门应当指定法制机构、相关职能机构或者专门人员对案件承办机构行使行政处罚裁量权的合法性、合理性和适当性进行复核。

第十九条财政部门应当加强对本部门行政处罚裁量权行使情况的监督,对违法或者不当行使行政处罚裁量权的行为,应当及时纠正。

第二十条上级财政部门应当加强对下级财政部门行使行政处罚裁量权的监督,对下级财政部门违法或者不当行使行政处罚裁量权的行为,应当责令纠正。

第二十一条财政部门应当将行使行政处罚裁量权的程序、裁量标准予以公开。

第二十二条财政部门应当建立健全行政执法情况检查、行政处罚案卷评查和重大行政处罚案件备案制度,加强对行政处罚裁量权行使情况的监督考核。

第二十三条行使行政处罚裁量权违法或者明显不当的,应当追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相应责任。

国税试用期总结篇3

随着营改增试点今年8月1日在全国范围内铺开,新一轮税制改革也将得到进一步推进。营改增作为以减税为目的的改革,在试点的一年多时间里,为大部分企业减少了税负。但改革初期也暴露出不少问题,比如,营改增征税范围界定不清,一些企业因进项抵扣不足等原因使税负不降反升,未来地税和国税的关系如何平衡等。如何通过全面试点发现问题,并在此期间将一系列问题逐步解决?未来营改增将要达到一个什么目标?《新财经》记者就此专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税收研究室主任张斌和著名税务专家、国家税务总局扬州税务进修学院教授、国际税收联合会中国研究员高金平。

税负增加需动态调整

《新财经》:营改增试点一年多,总的情况怎么样?试点企业的税负有哪些变化?

张斌:总的来看,已经进行的两轮试点比较顺利,除了试点涉及的“1+6”行业,原来缴纳增值税的行业,由于抵扣增加,整体上税负也减轻了。试点中少数税负增加的行业,试点地区已通过财政补贴的方式缓解了税负上升的压力。

高金平:从上海试运行的情况来看,试点的各项政策措施运行情况总体良好。小规模纳税人税负由原来含税金额的5%下降到不含税金额的3%。大部分一般纳税人税负略有下降,现有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税负因进项税额抵扣范围增加而普遍降低。少数行业,如交通运输业、融资租赁业税负略有增长。交通运输业原适用营业税税率3%,调整为增值税税率11%,由于可抵扣的进项税额有限,会导致增值税负增加。有形动产融资租赁原来按照差额征收营业税5%,现改为差额的17%,税负明显增加。

《新财经》:能否谈谈,营改增在试点过程中都发现了哪些问题?

高金平:营改增试点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不少。第一,对有些行业来说,在营改增征税范围的界点上难以划分,例如,税法规定纳入营改增范围的咨询服务泛指“财务、税收、法律、内部管理、业务运作和流程管理”,对于提供服务的主体,没有专业资质要求。实际操作中,有些服务合同将中介服务与咨询服务合同同时签订,如营销顾问合同服务内容,包括策划整体营销方案,同时还提供销售推广,按照产品销售收入提取佣金。又如国际采购的询价服务、招商政策咨询服务费、健康咨询、房产中介咨询、期货咨询、医疗咨询、城市发展规划、集团公司向子公司收取管理服务费等,在实际操作中,纳税人需结合服务内容、服务对象特点综合判断是否属于营改增范围,因而导致这方面的纳税争议很多。咨询类服务如果定义太过宽泛,企业可能将佣金等中介服务收入包装成咨询服务收入,享受低税率或纳入抵扣,这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征管漏洞。

第二,少数企业短期内税负可能出现大幅上升或不平衡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般纳税人将向非试点纳税人承租的有形动产转租给其他纳税人,实行17%税率征收增值税,但无相应进项税额抵扣,使得税负过高。

原交通运输业营业税自开票纳税人强制认定为一般纳税人后,实行11%的税率,但企业经营规模小,短期内无增购交通工具计划,而原有存量资产进项不能抵扣,导致企业税负较重。

融资租赁业可能产生的进项提前、销项滞后的抵扣不平衡问题比较突出。企业购进融资租赁设备时取得大笔进项税额,但收入却是在较长周期里分期实现,进项抵扣不平衡,企业在较长一段时期内(至少3年)无应纳税款。此外,按照现行营业税差额征税政策执行结果测试,融资租赁业务基本税负率均在1%以下。税改后,即使实行税负超3%即征即退的优惠政策,税负仍然大幅上升。

第三,税收优惠的衔接问题。国际远洋运输业务原属于免征营业税项目,税改后是否继续实行免征增值税税收优惠以及开具何种发票尚无明确规定。

《新财经》:从试点的结果来看,小规模的纳税人税负降低明显,但一般纳税人税负水平变化不大,这其中有企业进项抵扣不足的原因。未来随着试点范围扩大,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

张斌: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后,小规模纳税人适用3%的征收率,不允许抵扣进项税额,这与原来营业税的最低税率相同,因此小规模纳税人的税负有显著降低。一般纳税人的情况比较复杂,因为不同的行业适用不同的税率,各行业的成本构成也有较大差异。随着营改增的推进,纳入试点的行业越来越大、地域越来越广,进项税额的抵扣也会相应增加。同时,企业也要积极转换经营模式,提高专业化分工水平,按照增值税的特征安排生产经营活动,以实现税负的降?低。

《新财经》:从试点结果来看,某些行业不但没有减税,反而税负增加了,比如交通和物流业,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张斌:部分行业税负增加的原因很复杂,增值税和营业税的征收原理是不一样的,比如某些企业在试点期间,如果没有购置新的机器设备,它的税负可能会有所增加,但在购置机器设备的年份,税负就会有明显下降,很可能从整个固定资产的使用周期看,税负总体是下降的。由于企业购置机器设备的时间不同,因此税负增加与否,不能用一年的时间来判断,要用购买设备和没有购买设备的年份平摊下来计算才比较准确。

从交通运输业的情况来看,部分试点企业税负增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一是配套措施不到位导致的税负增加。如燃油费发票是可以作为进项税额抵扣的,但很多加油站现在还无法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试点企业由于抵扣不足导致税负增加。二是试点局限在部分省区的部分行业,试点企业现阶段的外购服务尚不能完全抵扣,随着试点范围和行业的扩大,试点企业的税负会有进一步的下降。三是企业经营周期的影响。在试点期间未购入机器设备的企业税负较重,但未来购入机器设备时税负会大幅下降。四是企业经营模式的影响。营业税仅对销售收入征收,但增值税允许中间投入和机器设备抵扣,许多企业的经营模式因不适应增值税征收机制而导致税负上升。例如,采取挂靠经营、内设修理车间的交通运输企业在改征增值税后,负担会增加较多。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营改增的减税效应还体现为下游企业可抵扣税额的增加。即使短期内试点行业的税负增加,但如果全产业链的税负下降,试点行业增加的税负会通过价格机制在上下游企业进行动态调整,经过税负转嫁后试点行业的税负也会相应下?降。

高金平:从试点情况来看,交通运输业和融资租赁业税负略有增长。交通运输业原适用营业税税率3%,调整为增值税税率11%,由于可抵扣的进项税额有限,会导致增值税负增加。有形动产融资租赁原来按照差额征收营业税5%,现改为差额的17%,税负明显增加。为解决因营改增导致少数行业短期内税负增加带来的成本提升问题,少数地方为支持营改增,采取了政府补助的做法。从长远来看,由于增值税属于价外税,最终由消费者承担。经营者会通过服务价格的调整将税负向下游客户转移,因此对企业的经营及整个行业的发展不会产生影响。

有利于完善企业经营模式

《新财经》:营改增除了给企业减税外,企业还会得到什么好处?

张斌:增值税和营业税的征收原理是不同的,营业税是对销售收入征收,不同经营模式和成本构成的企业,只要销售收入相同,税负就一样;增值税是对扣除中间投入和机器设备后的增值额征收,经营模式不同、成本结构不同的企业即使营业额相同,税负也可能有很大差异。

例如,在征收营业税时,如果成本相同,一个企业自己内设汽车修理车间还是外购修理服务,对于营业税负没有差别。但改征增值税后,外购修理服务的支出可以作为进项税额抵扣,这样会鼓励企业进行更加细密的专业化分工。因此,除了减税,营改增还可以引导和促进企业完善经营模式,强化专业化分工,提高财务成本核算的水平。

高金平:营改增的真正利好远不止减税负,营改增对运输业、信息服务业、创意产业等行业从制度层面解决了影响服务业发展的税收瓶颈问题,有利于开拓服务业市场,延长产业链条。由于部分现代服务业能开具增值税发票,公司所服务的产业链上的客户同样可以进行增值税抵扣,从而降低了客户购买服务的成?本。

此外,在原营业税体制下,各个服务分包环节重复缴纳营业税,不利于企业业务的集成。而营改增有效避免了重复征税,进一步优化了产业分工和相互协作,促进了现代服务业发展。

《新财经》:营改增作为中国税收改革的重要一环,目的是减轻企业税负,同时发展服务业,这也是未来调整经济结构的要求。您认为未来能实现这个目标?吗?

高金平:我国稳定经济增长,助推经济结构调整的措施主要有5项:工业转型升级规划实施和技术改造、鼓励兼并重组、加强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促进产业转移和产业集聚、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由此可见,调整经济结构需要“多管齐下”,营改增是上述5项措施的辅助措施,选择与制造业关系密切的部分现代服务业进行试点,可以减少产业分工细化存在的重复征税因素,既有利于现代服务业本身的发展,也有利于制造业产业的升级和技术进步。

地方与中央利益如何平衡

《新财经》:从地方财政收入来看,营改增是否意味着地方财政收入的减少?未来如何平衡地方财政与中央财政的关系?

张斌:尽管目前试点方案将原来征收营业税的企业改征增值税后的收入全部留给地方政府,但未来随着试点的推进,营业税最终将被增值税完全替代。原来增值税75∶25分成,营业税大部分归地方政府的收入分配格局打破后,中央和地方的税收分配关系势必要进行根本性的调整。

目前来看,这种调整有多重方案可供选择,例如,通过事权上收以减少地方政府的支出压力;通过增加一般转移支付增加地方政府收入;结合税制改革,通过重新划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税收分配关系,通过开征房产税作为市、县一级地方政府的主体税种来增加地方政府收入,等等。在这个意义上,营改增改革会对中央和地方财政体制的方方面面都产生重大影响。

高金平:根据现行财政体制,增值税属于中央和地方共享税,营业税属于地方税。试点期间,为维持现行财政体制的基本稳定,营业税改增值税后的收入仍归属试点地区。从总体上看,营改增会导致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的同时减少;从长远利益看,企业税负的下降,降低了企业成本,增强了企业发展的后劲儿,经济发展了,税收收入反而会增加。要从根本上解决土地财政问题,不仅要调整中央与地方财政分配关系,各地地方政府还应着眼于长远,因地制宜发展产业经济,同时通过减少楼堂管所建设,精简管理机构降低行政开支,加强廉政建设,提倡勤俭节约、杜绝铺张浪费等措施降低行政成本。

《新财经》:近期看到一些相关报道,说有的地方政府为了提高税收,增加了“零散税”等税种,这在一定程度又加大了小企业的税负,这种情况会发生吗?

张斌:中国的税法立法权是高度集中的,地方政府没有权力增设新的税种,因此所谓增加“零散税”等税种是不准确的,更大的可能是加强“零散税源”的管理。按照目前的试点方案,原来征收营业税的企业改征增值税后,尽管由地方税务局改为国家税务局征管,但这部分税收收入仍然全部属于地方政府的收入,并不按照75∶25的比例在中央和地方之间分成。目前地方政府加强对“零散税源”的管理以增加税收收入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增速放缓后带来的总体税收增速下降。

对于小微企业尤其是个体工商户的税收征管确实存在着“逆向调节”的问题。所谓“逆向调节”是指在经济形势较好、税收收入增收较多的时期,税务机关往往比较容易完成税收任务,因此对于征管成本较高的“零散税源”管理相对比较松。

但在经济增速放缓、税收收入增幅下降,地方政府收入压力比较大的时期,地方政府往往会通过加强对“零散税源”的管理来增加税收收入。而在经济增速放缓的时期,小微企业的经营往往也比较困难,这时加强征管会导致小微企业的实际税负上升。

造成“逆向调节”的原因有多个方面,就税务机关而言,应进一步强化依法征税的意识,严格按照税收法律法规的要求进行税收征管,尤其是要落实针对小微企业的各项减税措施,提高核定征收的科学性。

促进服务业发展

《新财经》:下一步,哪些行业适合尽快营改增试点?哪些行业暂时还不适合试点?为什么?

张斌:服务业的情况比较复杂,一般来说,生产业,如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信息服务等作为中间投入的行业应优先纳入试点范围;生活业,在产业链条中的作用不显著,可以考虑采用简易征收等方式稍后推进。今年8月1日起,广播影视作品的制作、播映、发行等已经纳入了现代服务业试点范围,按照今年4月1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的要求,下一步会择机将铁路运输和邮电通信等行业纳入营改增试?点。

高金平:增值税共设有17%、13%、11%、6%、0%五档税率和一级小规模纳税人简易征收率3%。个人认为,为简化税制,彻底解决重复征税,使得增值税链条完整并解决营改增试点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政府应当尽快将营业税全面改征增值税,并以此推动国税、地税机构合并,降低行政成本。我国全面实行营改增在技术上已不是问题,重要的是首先要调整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分配关系,确保地方财政收入不受大的影响。

《新财经》:营改增最后希望达到一个什么效果?目前来看,已取得了哪些效果?

张斌:营改增的最终目的是消除重复征税,完善税制,鼓励服务业的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未来,进一步推进营改增试点,除了要积极完善各项配套措施,处理好中央和地方财力分配关系外,扩大行业试点的关键是要解决服务业各行业间差异较大与增值税要求较少档次税率之间的矛盾,即处理好税负调整与税制优化的关系。综合考虑财政的承受能力和增值税制优化的要求,结合降低间接税比重的目标,个人认为应将目前17%、13%、11%和6%四档税率逐步归并减少至两档,实现覆盖商品和服务的普遍征?收。

国税试用期总结篇4

【关键词】建安行业 营业税 增值税

一、营改增试点改革的背景及必要性分析

(一)试点改革的背景

我国1979年开始引入增值税,1984年国务院增值税条例(草案),在全国范围内对机器机械、汽车、钢材等12类货物征收增值税。1994年我国实行税制改革,将增值税征税范围扩大到所有货物和加工修理修配劳务,而对其他劳务、不动产和无形资产征收营业税。2009年,我国在地区试点的基础上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将机器设备纳入增值税抵扣范围。

为了进一步完善税收制度,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于2011年11月16日正式下发了财税[2011]110号文件“关于印发《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方案》的通知”,并于2012年1月1日起在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开展改革试点。在增值税现行17%的标准税率和13%的低税率基础上,新增了6%和11%两档低税率:对租赁有形动产等适用17%税率,对交通运输业、建筑业等适用11%税率,而对其他部分现代服务业适用6%税率。

(二)营改增的必要性分析

1.避免重复征税、降低税负。营业税按照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销售不动产所取得的营业额计算交纳营业税,每个流转环节都要进行交税;而增值税只对流转过程中产生的“增值额”征税,从而在总体上使相关企业避免了重复征税,推进了自身业务经营和发展中的专业化细分。此外,对于现行征收增值税的行业可通过抵扣向试点地区购买应税服务的进项税额,从而实现结构性减税的目的。

2.推进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国正处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对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具有重要意义。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有利于降低相关行业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从整体上降低各个行业的税赋,促进社会专业化分工和三次产业融合,从而优化投资、消费和出口结构,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与国际接轨。从国际上看,增值税是一种在国外得到广泛认可的成熟的税种。我国实行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是一种国际化的趋势,同时推动了增值税管理的进一步完善。

二、建安行业“营改增”的重难点

(一)税率

建安行业一般纳税人具有较大比例的可抵扣进项,但是如果采用“营改增”中提出的11%的增值税税率进行增值税增收,若无法保证每月平均的进项税额对销售收入的占比达到一定程度,将导致建安行业的税负不降反升,从而违背了结构性减税的初衷,也不利于建安行业营改增改革的顺利推进。

(二)税改范围

一般情况下,增值税税率越低、征收范围越大,则进项税越大、销项税越小、企业税负会较低;相反,如果增值税税率越高、征收范围越小,则销项税越大、进项税越小、企业税负就较大。建安企业成本项目不仅包括材料燃料动力和应税加工修理修配等增值税应税项目,还包括物流运输、租赁劳务、勘察设计、监理咨询等营业税应税项目。当前上海市试点方案中与建安业相关的大量服务项目还没有纳入税改方案。在这种试点环境下,单独开展建安行业的营改增改革,将会对行业的税负带来较大影响。

(三)征收管理

一方面,从现行税制看,建安业营业税属于地方税种、是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而增值税属于中央与地方的共享收入,建安行业实行营改增将会对地方财政收入带来重大影响。另一方面,建安行业在经营管理中普遍存在着跨地区、总分包经营,物资供应和设备租赁集中管理,以及单个工程项目跨期等特有的生产经营形式。在建安业税务征管中存在就地缴纳、跨地域工程项目营业税分成等多种复杂征管方案,从而给建安业营改增的税改方案设计带来较大的影响。

三、建安业“营改增”的财税影响

(一)对财务核算的影响

1.对应纳税种、纳税税率和期限的影响。建安行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后,一方面,其所涉及的混合经营业务和兼营增值税非应税项目且不能予以区分的,按照相关规定将会采用较高的税率从高征收。另一方面,企业不再使用3%的营业税率缴纳当期流转税,也不以实际收到计量结算价款或取得索取营业额凭据的当天为纳税义务发生时间;而是以11%的增值税率计算当期销项税额,再计算当期应缴增值税,从而据此计算缴纳其他流转税,并由主管税务机关按应纳税额的大小核定纳税期限。

2.对计税依据和方法的影响。依据相关规定,我国营业税的计税依据为各种应税劳务收入的营业额、无形资产的转让额、不动产的销售额,增值税的计税依据是商品(含应税劳务)在流转过程中产生的增值额。营改增前建安企业以全部计量结算收入计算缴纳当期流转税,营改增后按照全部计量结算收入中的“增值”部分计算缴纳当期流转税。

3.对会计核算内容与科目的影响。营改增前,建安企业依据当期确认的营业收入和税率等计算当期营业务税金及附加,依据当期实际计量结算收入和税率等计算缴纳当期应交税费,会使用“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应交税费—应交营业税”等科目。营改增后,建安企业依据当期取得的全部结算凭据收入和价外费用确定销售额,再计算当期销项税额;依据当期购进验收入库用于工程项目的物资材料等,计算可抵扣进项税额,据此计算当期应缴纳的增值税,主要使用“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等明细科目。

(二)对税负的影响

笔者以假设的一个例子来具体说明建安业“营改增”对税负的影响。假设M建筑企业承包了一个施工项目,合同标价20000万元,合同工期从2011年1月起至12月止共12个月。M企业符合一般纳税人的认定标准,整个项目由M企业独立完成没有进行分包或转包,企业当期计量收入中,购进并消耗的含税材料占比采用经验数据60%计算。企业的增值税税率11%、所得税税率25%、营业税税率3%、城建税税率7%、教育费附加税率5%(教育费附加3%,地方教育费附加2%),假定企业应纳税所得税额大于零,且无其他影响企业所得税的因素。

1.对流转税的影响。(1)“营改增”前,缴纳营业税。应交营业税及附加=20000*(3%+0.21%+0.12%)=666(万元);总产值税负率=实际缴纳额/企业总产值=666/20000=3.33%。(2)“营改增”后,缴纳增值税。假定M建筑单位可抵扣进项税额(按17%的税率)主要集中在购进工程项目材料费,不考虑其他抵扣因素。由下面的计算结果可推知,在全部材料进项税可抵扣的前提下,建筑施工单位的总产值负税率呈降低趋势。

增值税销项税额=20000/(1+11%)*11%=1981.98(万元)

增值税进项税额=(20000*60%)/(1+17%)*17%=1743.59(万元)

应纳增值税额=增值税销项税额-增值税进项税额=238.39(万元)

应纳城建税=238.39*7%=16.69(万元)

应纳教育费附加=238.39*5%=11.92(万元)

总产值税负率=(238.39+16.69+11.92)/20000=1.34%

2.对企业所得税的影响。(1)“营改增”前,缴纳营业税的情况下:

营业收入=20000万元

材料费=12000万元

按3%的利润率计算得到其他成本费用=6734万元

流转税=666万元

应纳税所得额=600万元

应纳所得税额=600*25%=150万元

(2)“营改增”后,缴纳增值税的情况下:

营业收入=20000/(1+11%)=18018.02万元

材料费=(20000*60%)/(1+17%)=10256.41万元

在建筑施工环境同等的条件下,沿用(1)中其他成本费用=6734万元

流转税=16.69+11.92=28.61万元

应纳税所得额=999万元

应纳所得税额=999×25%=249.75万元

依照上述计算结果推知,缴纳增值税后,材料费仍占总造价的 60%且均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进项税按17%计算),则完成20000万元营业收入,应交所得税额将增加99.75万元。

四、结论

建安行业营改增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企业核算、经营管理模式等各个环节,因此企业应当认识到营改增是一把“双刃剑”,科学调整管理理念,转变传统的管理模式,从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杨志勇.大势所趋下的营业税改征增值税[J].资本市场. 2012(01).

[2]李双贺.浅谈新形势下建安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J].现代经济信息.2011(1).

国税试用期总结篇5

关键词:营业税改增值税;新疆经济;预期效应

中图分类号:F810.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9-0021-02

一、引言

“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结构性减税,把扩大内需作为拉动中国经济的重中之重。政府把依靠投资为导向的政府转变成扩大内需,促进政府职能转变。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决定2012年1月1日起上海作为试点对象,然后在全国逐步推广。目前关于增值税的研究比较多,国外研究方面:Michael Keen;Ben Lockwood(2010)通过对143个国家的面板数据认为,增值税能够降低公共资金的边际成本,规范政府职能,大多数采用增值税的国家,税收工具的作用更高效;国内研究方面:考虑到中国营业税与增值税并存的现实,分税制下的增值税“扩围”对财政分配和地方财政利益的影响,夏杰长、李小热(2007)提出从提高产业竞争力的角度出发,进行税制改革等制度创新,是促进中国服务业与税收形成良性互动关系的必然选择。唐海燕(2010)论证了服务经济发展对税收制度的要求。通过文献分析发现,国内外学者在增值税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增值税的作用、征收范围、利弊以及对整体经济等宏观方面的研究,关于增值税“扩围”对地方财政收入的预测研究较少,对不同行业税负的比较也较少,对就业量影响的定量研究比较少。本文以新疆为样本,从欠发达的民族地区的视角,预测增值税改革后对新疆的预期效应,研究此项改革对新疆地方财政收入、产业结构、行业税负和就业量的预期效应,并提出可行性建议。

二、改革对新疆经济的预期效应

新疆和全国其他省份经济结构不同,新疆是一个民族地区,新疆需不需要营业税的改革?改革会产生哪些效应?本文引入税收弹性来衡量。2009年和2010年新疆税收收入分别为301.13亿元和416.23亿元,GDP分别为4 277.05亿元和5 437.47亿元。计算得出税收弹性E=1.3>1是富有弹性,说明新疆税收增速超过GDP的增长,张德志运用数理模型分析中国税收弹性的合理区间为0.89~1.11。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预测了营业税改革对新疆经济的影响。

(一)对新疆地方财政收入的影响

1994年分税制改革,划分营业税是地方税种,收入归地方,增值税属于共享税,增值税税基用进项减去销项,进行进项抵扣,小规模纳税人税率3%,不进行进项抵扣,营业税是全额征收。目前,营业税和增值税并存使新疆地区纳税人成本增加,同时也增加了征收成本,尽管这使得新疆地方财政收入逐年上升,但是两税并存不利于新疆经济的健康发展,“改革”后将使得新疆营业税纳税人的税负大幅度降低,增加了他们的利益。然而营业税改革后由于地方的营业税税种消失,转化为增殖税,增值税又是共享税,按照中央占75%,地方占25%的比例,由于原本新疆地方财政收入就不多,每年都需要国家大量的财政转移支付,“扩围”后将会使得新疆地方财政收入在原有基础上再减少。

目前上海已经试点,根据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相关调研报告测算,“营改增”后,上海市税收将因此减少大约100亿元,新疆第三产业占新疆生产总值的比例明显低于上海第三产业占上海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于营业税主要来源于第三产业,营业税改增值税后,也将会造成新疆地方财政收入的减少,营业税是新疆税收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都在递增,营业税占营业税与增值税总和的一半以上,2011年营业税占营业税与增值税之和的比例创历史新高为68.46%,可见营业税在新疆税收中的重要地位。改革后营业税纳税人进项税额得到抵扣,促使增值税抵扣链条更加完整,税负降低,这也有利于税收中性作用的实现。

按照现行税率,2007年新疆营业税收入是490 391万元,改革后增值税收入是451 635万元,即便改革后这部分增值税的收入归新疆地方政府所有,新疆地方财政收入将减少约38 756万元,虽然上海试点时期将这部分收入归地方,这只是过渡而已。增值税是共享税,若按照中央和地方3∶1的分享比例,新疆地方财政收入将减少377 482万元,2007年新疆税收总收入为2 206 460万元,减少的税收收入占新疆税收总收入的17.11%,2008年新疆营业税占营业税与增值税之和的比重为53%,原分享比例下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后地方增值税占原地方两税之和的百分比为60.3%,减少了大约2/5,若按照46.8%分享比例下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后地方增值税占原地方两税之和百分比为112.9% [1]。

(二)产业结构的预期效应

新疆是全国棉花重要产地,第一产业比重比较大,本文将新疆和全国近十年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新疆产业的特点。2011年新疆第二产业和全国差不多,第一产业比全国高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全国低11个百分点,说明新疆第三产业的发展比较落后,然而第三产业发展对经济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发达国家现在第三产业比重高达70%。比较近十年的平均值,本文发现,新疆第二产业占GDP的平均值和全国差不多,第一产业比全国均值高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全国均值低5个百分点。这充分说明,新疆第三产业发展薄弱,新疆需要发展第三产业来构建更加合理的产业结构,中国现在正处在工业化中后期,正在进行经济转型,产业结构向第三产业倾斜,营业税改革将对第三产业的发展产生重大的促进作用,对新疆的促进作用将会更加明显。

营业税改革主要是对第三产业征收,营业税改革后影响最显著的当然也属第三产业,近年来,新疆第三产业的发展为新疆产业结构的升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现行税制与产业结构升级的矛盾主要表现在第二、三产业的税收差别对待,进而阻碍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现代服务业以生产业为主,服务对象主要是企业,由于是全额征收营业税,产生多种环节重复征收问题,进而加重了企业的税收负担,阻碍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使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受阻。

营业税改革后,根据国家扩大内需的总体思路,新疆第三产业的税负将会降低,必将对新疆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长足动力,更好地发挥新疆桥头堡的作用,为新疆的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提供保障和新生的动力,在营业税改增值税的税收政策下,新疆经济将会焕发新的活力。

(三)行业之间税负的变化

营业税由于重复增收问题制约了服务业的发展,增值税扩围是适应时代的英明举措,增值税扩围后,以前缴纳营业税的行业税率如何确定是一个问题。结合上海2012年试点范围:交通运输业和现代服务业,并模拟上海试点的范围和试点的税率 [2],结合新疆本地区2007年《投入产出表》,比较各行业营业税改革后在税率与改革前名义税率,分析行业税负情况。

我们假设了四档税率:6%、11%、13%、17%,计算不同增值税税率下对应的营业税税率值,并和目前对应行业的的营业税名义税率对比,按照上海试点的税率和行业情况,交通运输业11%的税率,增值税的税负高于现今营业税3%的税率,对交通运输业发展不利。新疆由于地区广阔,交通运输业比全国绝大多数省份都非常重要,加上新疆交通运输业本身就不发达,这将对新疆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若按照平均税负来比较,“扩围”后交通运输业11%税率,其余按6%的税率计算得出平均税率为3.86%,“扩围”前平均税率为4.71%,“扩围”后总的税负水平将得到很大程度的降低,这将提升各产业分工的精细化,提高它们的利润,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的保证,对新疆来说是福祉。营业税改革后,租赁和服务业的税负将得到最大的减少,提升到17%的水平,才和目前的税率差不多,改革后实行6%的税率,有利于房屋租赁业的发展,对抑制新疆房价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这也符合温总理抑制房价过快增长的理念。

以物流业举例,2009年东部地区税收总额为813.01亿元,中部地区为161.05亿元,西部地区为94.06亿元 [3]。这些数据说明中西部地区物流业,尤其是物流信息和租赁、商务服务业非常薄弱亟待发展。扩围”后,税负比以前还重的话,将会制约新疆的跨越式发展。营业税改增值税后,按照上海试点6%的税率,物流业的税负将会降低,增加了物流业的利润,大大激发物流业的技术更新、结构优化。

三、结论与建议

新疆营业税改增值税后,财政收入势必减少,政府的财政压力加大,然而这有利于增值税抵扣链条的完整,为第三产业发展提供动力,按照上海试点范围和税率,平均税负降低,第三产业对新疆的就业产生极大促进作用,营业税改革后,第三产业将会获得长足发展,进而对新疆的就业产生极大促进作用。

结合新疆实际提出以下建议:首先,加大税收征管力度。新疆一直是以第二产业为主的地区,最近几年来第三产业发展非常缓慢,甚至有的年份出现负增长。只有加大税收征管力度,才能最大程度减少税收流失。其次,调整产业比重。营业税改增值税后,对第三产业带动作用明显,作为自治区政府,应加明确第三产业的战略地位,适当调节第三产业比重,对于一些改革后税负过重的微小型企业,政府应该尽量提供税收优惠以及其他一些扶持政策,支持它们的发展。最后,减少失业人数。就业问题不仅仅是全国性的问题,同时也是新疆面临的非常棘手的问题,就业解决不好直接影响新疆的稳定。

新疆在中亚贸易中的战略地位不容小觑,2011年新疆举办第一个亚欧博览会,这为新疆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市场空间,未来新疆竞争力的强弱很大的程度要取决于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因此,新疆应善于利用亚欧博览会的机遇,借助于国家营业税改革的契机,提高第三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这有利于坚决执行新疆效率,稳中求快,未雨绸缪,尽早实现新疆的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

参考文献:

[1] 张悦,蒋云.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对地方分享收入的影响[J].税务研究,2010,(11):42-44.

国税试用期总结篇6

关键词:营改增; 新财税体制 ; 影响 ;对策

中图分类号:F810.4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70(2013)06-0055-06

一、引言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税收制度作为国家运行的重要上层建筑之一,既是国家财政收入的基础保障,也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经济杠杆。一国税制的完善程度标志着一个国家的发达程度,随着国家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我国财税制度的建立与发展经历了曲折的过程。税制改革始终都是我国体制改革的重头戏。自建国以来,我国税制共进行了五次较大规模的改革。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简称营改增)是继1994年我国税制改革之后的又一次税收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一次新的创新和突破,是结构性减税的重大举措,对我国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改革有效解决了服务业重复征税、增值税抵扣链条中断等问题。据国家税务局统计,在2013年8月“营改增”试点扩围后9月份的第一个申报期,全国纳入“营改增”试点的纳税人共申报增值税125.37亿元,其中22个新扩大试点省份纳税人申报39.28亿元。全国实行营改增当月共减税130.13亿元,其中营改增试点纳税人减税59.89亿元,原增值税纳税人增加抵扣减税70.24亿元;22个新扩大试点省份减税43.97亿元,其中试点纳税人减税14.15亿元,原增值税纳税人增加抵扣减税29.82亿元①。数据充分显示了“营改增”的减税效果,尤其是小规模纳税人成为最大受益者,税负下降普遍超过40%,促进了产业分工细化和市场经济的活力。

与此同时,随着“营改增”行业的全面推开,国家改变税收归属权,将会给地方财政造成巨大的压力,或许地方的这种收支差距会持续拉大。与前期试点的上海、北京等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不同,青海、甘肃等原本就财政“收不抵支”的西部省份,“营改增”后地方收支矛盾或更加突出。以青海省2012年为例。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319.7亿元,比上年增加49.3亿元,增长18.2%。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完成1188亿元,比上年增长220.6亿元,增长22.8%。青海省近年来营业税的增幅基本上都在30%左右来源于《中国经营报》。。随着“营改增”试点的进程,越来越清晰的看到我国税制结构、中央与地方的税收管理和分配格局被打破,中央和地方的财权与事权严重背离,这将阻碍改革的进程,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必须尽快分析“营改增”对现有财税体制影响,重新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与中央和地方的财权事权相匹配的新财税体制,以规避改革风险,为发挥税收职能奠定良好基础。

二、“营改增”政策回顾

2010年10月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 “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相应调减营业税等税收”,并在 “十二五”规划中被再次明确指出;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先后印发了《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方案》(财税[2011]110号),《关于在上海市开展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通知》(财税〔2011〕111号))、《关于在北京等8省市开展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通知》(财税〔2012〕71号)、《关于在全国开展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13〕37号)等一系列文件,营改增政策不断丰富和完善,试点地区由上海逐渐扩大至全国。对试点期间税收收入归属做出了较为明确和详细的规定,规定在试点期间保持现行财政体制基本稳定,原归属试点地区的营业税收入改征增值税后仍归试点地区,试点产生的财政减收,中央与地方按照现行财政体制分别负担。但是截至目前中央并未下发关于财政扶持的相关文件。

2012年1 月 1 日“营改增”试点工作首先在上海启动,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1+6”行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这标志着我国“营改增”改革正式拉开了序幕;由于改征行业中一般纳税人的法定增值税税率普遍高于原有营业税税率,外加部分企业进项税额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够抵扣,所以致使部分改征企业税负加重,尤以交通运输业最为突出[1]。针对这一情况,上海市财政局、国税局、地税局在2012 年 2 月 2 日下发了《关于实施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过渡性财政扶持政策的通知》,按照“企业据实申请、财政分类扶持、资金及时预拨”的方式,给予税负增加的试点企业过渡性财政扶持。

2012 年 8 月 1 日起至年底,将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改增”试点范围,由上海分批扩大至北京、天津、江苏、浙江等 8省市。第二批试点后,在《关于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有关预算管理问题的通知》(财税[2012]367号),进一步明确了关于改征增值税的收入划分:试点期收入归属保持不变,改征增值税税款滞纳金、罚款也全部归试点地区。试点期间第二批试点地区也相应明确了财政扶持政策:北京财政扶持资金由市和县分别负担,财政扶持资金按照“企业据实申请、财税按月监控、财政按季预拨、资金按年清算、重点监督检查”的方式进行管理;广东10亿财政资金补贴“营改增”,安徽财政补贴按月拨付,按年清算[2]。

2013 年5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印发了《关于在全国开展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13〕37号),8月1日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改增”试点正式扩大到全国范围,文件明确规定了营改增的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改征应税范围、税率和征收率、计算方法、税收优惠等要素,改征的税款仍然由国家税务局负责征收。

三、营改增对财税体制的效应分析

我国现行税制将税收收入划分为中央固定收入、地方固定收入和共享收入三种。“营改增”政策的实施,在现行分税制下,改变了中央和地方财权的分配格局,对现行税制结构、管理体制等产生重要影响。

1.营改增将致使我国税制结构失衡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都是以流转税为主体的单主体结构的税制体系,近年来所得税类尤其是个人所得税的增长,使我国税制结构由单主体逐渐向双主体过度,但是流转税增长势头和所占比例仍居高不下(见表1)。

由表1看出,在为实行营改增之前2011年增值税和营业税占税收总额的42.28%,2012年改革试点后增值税和营业税占税收总额的比例仍然达41.8%,2013年上半年达39.09%。由此推测营业税全面改征增值税后,增值税占国家财政收入的比例预计将达到40%左右,这一比重远远高于欧美等发达国家。

增值税属于流转税,主要是在商品和劳务流转环节征收,流转税比重过高存在以下风险:一是流转税过高可能导致物价过高,由于税负的转嫁性,商品价格中含有的流转税有消费者买单。二是增值税同行业采用单一比例税率,这种税率形式致使税收的累退性比较明显。这种税制结构将会加大我国的财政风险,降低税收政策实施效果,不利于社会公平和再分配调节机制的要求[3]。

2.改变了中央与地方税收收入归属权,打破了中央和地方的税收收入分配比例,地方财政收入将大幅度减少

营业税主要是对建筑、交通、金融保险、文化体育、邮电通信、娱乐、服务七大行业以及销售不动产和转让无形资产两大行为征税。94税改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深化,我国第三产业得到蓬勃发展,逐渐崛起成为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随之营业税的征税范围不断扩大,税源不断增加,税额逐年提高,成为地方的主体税种(见表2)。

表22007-2011年地方营业税收入与财政收入的比例关系年份1地方营业税收入1地方税收入总额1地方财政收入总额1营业税占地方税比例1营业税占地方财政比例200716379.51119252.12123572.62133.14%127.06%200817394.29123255.11128649.79131.80%125.81%200918846.88126157.44132602.59133.82%127.14%2010111004.57132701.49140613.04133.65%127.10%2011113504.44141106.74152547.11132.85%125.70%数据来源于2012年统计年鉴。

由表2看出, 2007年至2011年五年间营业税总额呈逐年上升趋势,2011年营业税收入是2007年的2.12倍,历年营业税收入占地方税收收入总额的百分之三十以上,地方财政收入的四分之一 以上来源于营业税,营业税对地方财政收入的贡献和作用可见一斑。

增值税属于共享收入,其中75%的收入归中央,25%的收入归地方。显然,“营改增”的实施致使中央和地方的税收收入发生了变化。首先,如果不考虑原归属于中央收入的营业税部分和营改增后税额减少的因素,假设增值税的分配比例不变,那么地方财政收入将会减少18.75%,设:

y=x+a(1)

其中,y表示营改增前的地方财政收入,x表示营改增前的地方营业税,a表示其它地方财政收入。

y’=x’+a(2)

其中,y’表示营改增后的地方财政收入,x’表示营改增部分归地方所有的税收。

x’=25%x(3)

x=25%y(4)

将公式(1)(2)(3)(4)联立可得:

y’=81.25% y,说明每年的地方财政收入将减少18.75%。

其次,“营改增”的主要目的之一是结构性减税,其结果是税额下降,即x’

3.改变了中央与地方的税收征收管理权,致使两大税务机构人力资源供需矛盾

1994年我国为摆脱中央财政困难的尴尬局面,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按照收入归属划分税收管理权限,设立了国税和地税两大税务机构,分别履行对中央收入与地方收入的征管职能。除关税等部分税收由海关以外,其他税种都由国家和地方税务局分别负责征收。目前除试点上海的国税局和地税局没有分家外,其他省份国地税都是相互独立的。增值税由国税局负责征管,营业税由地税局负责征管。显而易见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后,必然对我国两大税务机构的职能和定位产生影响。

目前试点地区在试点前国地税都进行工作交接,原地税局对营业税的征管工作改由国税局征管,两大机构的征管范围发生变化,职能发生转变,随之而来的是两大机构的工作业务内容和总量发生变化。在现阶段,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营改增将致使国地税机构在人力资源供需方面产生矛盾。简单说,国税需求职工将大于现有职工,地税则反之。作为政府职能部门,人力资本成本所占比重较大,按照成本效益分析,若营改增后机构职能或人员不作调整,必将降低政府效益。

四、应对营改增的财税对策与建议

1.建立和完善以财产和所得为主体的地方税种体系,弥补地方财政

营业税是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营改增”后为地方政府寻找并设计新的主体税种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2011年在我国税制体系中财产税(包括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契税、资源税、车船税和船舶吨税7个税种)的收入为7096.4亿元,占当年全国税收的7.6%。根据OECD组织资料,发达国家财产税收入占地方税收入总额比例较高,美国占80%,加拿大占84.5%,英国占93%,澳大利亚则高达99.6%。相比较我国财产税水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已经不适应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5]。在结构性减税的大方针下,开征以房地产税为代表的财产税并以此作为地方政府的主体税种是可行选择。一是目前开征房产税的呼声愈见高涨。二是房产税的开征条件也愈加成熟。面对我国房地产市场过热,盲目投资造成资源浪费,金融风险增大的现状,纵观现有地方税种,尽快出台房产税,同时积极探讨开征环境税是完善地方税制体系的最佳选择。

2.建立新的税收共享的分配比例,实现中央与地方财政平衡

我国地大物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需要在国家宏观调控的同时,更多的需要依靠地方政府,只有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和企业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才能推动我国改革建设步伐。在“营改增”为首的结构性减税的改革中,重新明确和划分中央和地方的事权和财权成为关键因素。自1994税制改革以来。中央税占全国税收总额的始终保持在50%左右,具有绝对的控制力,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特点。这也使得地方财政在执行事权时因财力匮乏,无法保质保量的完成各项公共服务项目的供给。尤其是贫困地区尤为突出。造成一些地方过分依赖财政转移支付。财政转移支付随意和混乱,财政政策扭曲,违背和影响了转移支付制度的实施。同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地方企业纳税意识薄弱,存在消极的纳税情绪,不利于地方经济建设[6]。因此根据试点地区反馈情况,按照中央和地方的事权合理进行财权划分,适当降低中央税收比例,提高地方税收比例,对搞活地方经济具有促进作用。

3.完善转移支付制度,缩小地区经济发展差距

我国目前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经济与税收相辅相成,经济的滞后严重影响税收。2011年广东省的地方税收入总额是4548.66亿元,地方税收收入只有45.83亿元,前者是后者的99.25倍。结构性减税的实施,基于税收乘数效应,贫困地区基数偏小,地区经济差距将日益扩大[7]。在结构性减说全面实施之前,必须着眼地方经济平衡发展,以地区总体发展情况为依据完善政府转移支付制度。利用好税收杠杆、财政补贴制度,加大财政政策力度,真正体现财政均等化。一是针对不发达地区的特产品和服务企业可以设立增值税的优惠税率或对该地区企业实行免税政策。我国虽然在税收优惠方面对不发达地区有所措施,但散见于部分税种中,尤其在流转税中对于地区优惠基本没有;二是加大对经济不发达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促进地区经济贸易和产业结构调整[8]。

4.改革税收征管机构,实行国税和地税部门合署办公

我国国税和地税的分离有力地加强了中央的宏观调控能力,同时增强了地方税收收入自和控制权。但同时也出现了冗员、税收成本增加、行政效率低下、纳税人不便等问题[9]。营改增后问题更加凸显。不论是国税还是地税,依法征税关键是税务系统能否全面详细掌握企业经营状况,这也成为最大的征税成本和征税瓶颈。就目前税制结构来看,地方税中的财产行为税更多的纳税人仍然是企业,这和国税是一致的,在“营改增“实施扩围过程及结构性减税过程中,从节约成本,提高效益角度看,国税局和地税局合署办公是最佳选择。

首先共建纳税人信息管理部,建立统一的网上报税平台,实现税收信息资源共享。一是可以有效解决国地税人员供需矛盾的问题。二是可以节约税收成本,既提高效率又有利于监督和管理。纳税人报税信息只需要提交信息管理部,经审核后,就可以自动生成各种报表,纳税人依次填报即可。其次是合署办公将会提高行政审批程序,大大简化纳税人税务行政注册和办税程序。目前,很多省份办理税务登记需要分别到国税和地税注册登记,耗时耗力,将大量时间浪费在跑路、填表和等待等方面。其次合署办公后企业办税人员可以节省办税时间,将更多时间用在企业内部税务管理方面,提高企业竞争力。再次可以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力度。合署办公后国税局可以更准确把握地方税收情况,实时进行顶层设计,使之适应经济发展状况,在经济放缓,货币政策持续发力的背景下,加强财政政策力度,有效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营改增作为我国财税体制改革的大手笔,带来的影响是复杂和深远的,要积极应对改革过程中问题,扎实有效解决,稳步推进,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

参考文献:

[1]李明.“营改增”与我国财政体制[J].中国证券期货,2012(12):164-165.

[2]邱峰. “营改增”税制改革的效应及其应对[J].柴达木开发研究, 2012(5):24-27.

[3]彭骥命,韩晓琴.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研究的文献综述[J].税收经济研究, 2012 (6):8-12.

[4]吴菲,李玉娇,熊羽.我国营业税改增值税的效应影响探究[J].财政监督,2013(3):67-69.

[5]樊其国.“营改增”税收政策变化解析[J].财会学习,2013(11):56-58.

[6]黄志良.浅议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影响及应对措施[J].商业会计,2013(3):51-52.

[7]高蕤.浅谈营业税改增值税的意义[J].企业研究, 2013(4):157-158.

国税试用期总结篇7

误区一:

目的就是为了减税

营改增是减税措施,中小企业将受惠。中国的结构性减税,最重大的就是营业税改增值税,这是实质性结构性减税。营改增对于结构性减税、实质性减轻企业税收负担显得尤为重要。因为,目前企业利润普遍下降,尤其是小微企业大都处于盈亏边缘,减轻增值税和营业税负担是帮助中小民营企业渡过难关的重要举措。

从结果来看,上海市营改增已经实现了大规模减税。从上海1至5月的试行营改增的情况来看,试点服务企业缴纳增值税大致为85亿元,相对于征收营业税减少纳税大致为9亿元,而开具增值税发票下游可增加抵扣减税近60亿元,也就是说,通过营改增上海市减税幅度高达75%。

误区二:

国税的事,与地税无关

目前我国的财政体制中,增值税主要由国税机关征收,营业税主要为地方税务机关征收,根据改革设计,营改增后,将由国税机关统一征收。针对这一变化,税务总局要求,加强国税局、地税局之间的协作配合,按时完成征管资料和数据交接等工作。

根据改革设计,营改增后,由国税机关统一负责征收,收入仍归地方。调整目前国税与地税的功能和定位,这必然要求有规范的体制与之相对应.营改增之所以选择在上海先行先试主要是上海是国税与地税合一,改革涉及的问题不会太多,而营改增试点大幅扩大之后,税收统一由国税机关征收,地税机关的功能就存在重新定位的问题,这也是营改增最大悬念。

误区三:

企业税负必降

就目前上海试点的政策安排而言,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其实同时包括减税和增税双重效应。营改增是一项减税的政策,但上海“营改增”试点中出现了部分企业税负上升的现象。

从“营改增”试点内容来看,小规模纳税人税负下降非常明显,试点方案规定销售额500万作为分界点,销售额小于500万的企业可以选择做一般纳税人还是小规模纳税人,一旦划定为小规模纳税人,税率就从原来营业税的5%,降为增值税简易征收的税率3%,税负下降超过40%。

按照规定,对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其应税额就是当期的销项税额抵扣当期进项税额后的余额。进项税额的多少,直接关系到最终纳税额的多少。进项税额太少导致应税额过多,最终推高了税负,这也是目前上海市在试点过程中,遭遇最多的难题。

尽管改征增值税后,试点企业能够抵扣外购产品与服务所含税款,起到减税作用,但不同企业由于外购产品与服务的价值与比例不同,所以减税程度也有较大差异。企业税收负担的最终变化情况,取决于减税效应和增税效应两者叠加在一起所产生的净效应。

误区四:

导致试点扩围地区财政收入锐减

营业税原来归地方,现在改增值税后,还是按原来算账,地方财政收入不会受影响。重新设计增值税收入在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划分,可行的办法是改变现有的分配格局,适当提高增值税收入中地方财政的分享比例。

改革肯定会对地方财政的收入造成一定的影响,但不改革影响会更大。营改增试点后,地方税收收入减少,会否令到地方财政收入雪上加霜?由于营改增的收入仍然归属于地方,所以对地方财政收入的影响较小。如《湖北省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改革工作实施方案》,制定的试点改革期间过渡性政策中,对于税收收入归属问题提出:试点改革期间保持现行财政体制基本稳定,原归属试点改革地区的营业税收入,改征增值税后收入仍归属试点改革地区,税款分别入库。因试点改革产生的财政减收,按现行财政体制分别负担。

在中央减税与地方如何执行方面,实际上有博弈。一是少减,今年整个经济不景气,增长率下降,地方政府会认为营改增对地方财政冲击太大,地方财政的增长能力受到影响,再实行减税,地方财政不能承受。二是增税,本来营业税是地方税,改成增值税后,是按照中央75%地方25%的比例分配,那么就把地方税改成了以中央为主的共享税。上海实行增值税试点,中央收取的部分最后还是返回给地方。三是总体上改革后比改革前甚至多收,由于土地出让不利,加上经济不景气,许多地方财政困难,有的地方财政给税务和其他收费部门提出了保财政增长的要求。四是有些地方认为,服务业在本地的经济结构中占的比重不高,所以也没有太大的动力来进行营改增。五是推行“营改增”的同时,同步改革财税体制,主要是进行转移支付改革,比如在二次转移支付方面,中央应该根据各地情况,设定转移系数,地方政府在获得转移款后纳入地方预算,通过这样的改革设计,可以保证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

误区五:

增值税进项税额可以全额抵扣

增值税是以商品在流转过程中产生的增值额作为计税依据而征收的一种流转税。增值税进项税额并非可以全额抵扣,是否可以抵扣需视情而论。一般而言:

一是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接受试点纳税人提供的应税服务,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增值税额为进项税额,准予从销项税额中抵扣;

二是对于那些年销售额低于500万的小规模试点企业,增值税的征收率为3%,不得抵扣进项税额;

三是购进的货物直接用于非应税、免税、集体福利和个人消费的,则没有进项税额;

四是购进的货物已经作了进项税额抵扣,后来又改变用途,用于非应税、免税、集体福利和个人消费等,则作为进项税额转出;

五是发生非正常损失的产品、产成品,不能实现销售,不会产生销项税额,所以所耗用的购进货物已作为进项税额抵扣的增值税必须作为进项税额转出;

国税试用期总结篇8

一、研究背景

2011年11月16日,我国“营改增”试点工作启动,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了《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方案》及其相关政策。

2012年1月1日起,上海市率先正式开展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

7月31日,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根据国务院第212次常务会议决定精神印发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在北京等8省市开展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通知》(财税[2012]71号),明确将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范围,由上海市分批扩大至北京市、天津市、江苏省、浙江省(含宁波市)、安徽省、福建省(含厦门市)、湖北省、广东省(含深圳市)等8个省(直辖市),其中北京9月1日起,将实行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并成为全国继上海之后,第二个试行“营改增”的城市。

二、研究设计

(一)调研目的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财税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由15名大学生组成,分别来自资产评估、税务、财政学专业。希望通过本次调研活动,结合增值税改革试点方案,对北京市增值税改革进行预测,并根据调查的企业情况,分析后提出对增值税改革的合理建议。

(二)前期准备

本次调研活动历经近1个月的前期准备,项目申报成功后,策划了活动方案,决定采用调查问卷、分组调查的方式进行,其中调查问卷分为实地调查和网络调查,同时实践团也对“营改增”相关政策进行了学习,有助于后期设计问卷和实地调研。

(三)问卷设计

本研究设计了三个类型的调查问卷,分别以“营改增”试点企业、增值税纳税人、营业税纳税人为调查对象,团长联系了北京市平谷区、丰台区两地的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的领导,得到了有关工作人员的大力支持,调查问卷经过了三个阶段的设计,“预调查—修改完善—定稿”,由选择题、填空题、建议题组成。调研活动从8月6日开始,第一个调查地点是平谷区,根据税源的分布情况,前往国家税务局第一税务所、地方税务局开发区、城关税务所进行调研活动。8月7日,开始对丰台区地税局调研。8月9~10日,为了获得更多平谷区的数据,继续进行调研活动,8月13日起,在其它地区进行调研。调研活动于8月15日截止,通过实地调查和网络调查,共收到150份有效问卷。

三、调研分析

(一)样本情况

本次共调查150家企业,分别填写三种问卷,分别为“营改增”试点企业问卷、营业税纳税人问卷、增值税纳税人问卷。其中,“营改增”问卷67份,营业税纳税人问卷35份,增值税纳税人48份,在本次调研中,并未采访到港澳台商投资企业。根据样本情况统计,本研究发现有限责任公司有60家,私营企业37家,国有企业17家,总体来说分布比较合理,详情见图1。

(二)企业“营改增”试点培训调查

问卷设计的问题是:

在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中,征税的税务机关是否对管理、税务、财务、运营等人员进行专门培训( )?

A.全面培训

B.对部分人员开展了培训

C.没有

在这题中,本研究先对三种不同类型的纳税人进行统计,原因是有的企业规模较大,存在多种经营方式,纳税类型并不单一,因此有必要先进行全面统计,如针对“营改增”纳税人的问卷填写企业以增值税应税项目为主,填写的行业类型为其主业。

本次调查的150家企业中,“全面培训”的有20家,占13%;“对部分人员开展了培训”的有73家,占49%,“没有”的有57家,占38%。为了更好地了解“营改增”企业的培训情况,我们这里单独对“营改增”试点企业问卷进行分析。在试点企业中,“全面培训”的有14家,“部分培训”有36家,“没有”的有17家,经过培训的有50家,占调查企业中的74.63%(14+36=50,50÷67=74.63%)。

在面向各类型纳税人的调查问卷显示,截至8月15日,仍然有一部分的企业暂未接受有关“营改增”政策的培训,详见图2。原因可能为纳税人企业的任一业务均不涉及“营改增”的征收范围或是虽有涉及,但短期内影响不大,暂未接受培训。值得一提的是,在调查中仍然有部分非“营改增”纳税人表示对“营改增”政策的关注,希望加入试点范围。

对比看来,将要试点的“营改增”单位已接受了有关“营改增”试点政策系统的培训,同时在调查的前期准备中,也发现北京市部分区税务局已经对部分企业开展了培训,帮助企业尽快学习。

(三)企业相关人员学习情况调查

对关于“目前相关人员对北京市增值税试点方案(包括税率、抵扣、申报等)是否已经深入了解”问题的调查结果如表1、表2。

从表1、表2可以看出,大部分的企业,无论是否在试点范围,有超过八成的企业对“营改增”政策开展了学习,表现出了国家税收政策变化的高度关注,比如,某银行在接受我们的采访时表示虽然银行暂不属于“营改增”试点范围,但工作人员希望接受相关新政策的培训,以便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对比两表,本研究发现,“营改增”试点企业对“营改增”的相关政策比较关心,在调查企业中,有91.04%的企业对营改增试点方案的税率、抵扣、申报等进行了学习,仅有8.96%的企业目前暂未学习。

结合图2(“营改增”试点企业培训情况统计图),本研究发现有近75%的企业接受了税务机关的培训,但这里发现有约91%的企业已学习“营改增”政策,说明北京市“营改增”进程进展顺利,企业积极学习。

国税试用期总结篇9

关键词:自贸区 融资租赁 税收政策

一、引言

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自贸区)是在我国境内关外设立的,以优惠税收和海关特殊监管政策为主要手段,以贸易自由化、便利化为主要目的的多功能经济性特区。2013年8月,我国首个自贸区――上海自贸区获得国务院正式批准。2015年,福建自贸区、天津自贸区、广东自贸区先后挂牌成立。其中,上海自贸区立足于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广东自贸区发挥毗邻港澳优势,推动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福建自贸区依托临近台湾地区的区位优势,立足深化两岸经济合作;天津自贸区则立足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根据建立目的,自贸区内除实行传统的保税政策外,更要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探索区域经济合作新模式、促进制度创新、优化要素和资源配置,以便在全国形成辐射效应。而我国自贸区内很多中小企业设备落后、技术水平较低,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进行设备更新和改造成为当务之急。与此相应,企业的资金需求空前增长,完全通过传统的债权或股权融资,很难满足企业资金需求。在此背景下,简便快捷而无需提供额外担保的融资租赁业迅速崛起。基于此,商务部办公厅及各自贸区所在地政府部门对融资租赁行业制定了多角度、多层次的支持及鼓励政策。其中,相当一部分属于税收优惠政策。

二、融资租赁业务的共通税政

融资租赁分为不动产融资租赁及有形动产融资租赁。有形动产融资租赁又区分为有形动产直接融资租赁及有形动产融资性售后回租租赁。直接融资租赁行为涉及两个合同,三方当事人。出租人根据承租人对物件和供货人的选择,向供货人购买租赁物件提供给承租人使用,承租人分期支付租金。租赁期限满,一般由承租人以象征性的价格购买租赁物件,租赁物的所有权由出租人转移到承租人。出租人与承租人签订的合同属于融资租赁合同,出租人与供货人签订的合同属于购销合同。融资性售后回租,是指承租方为融通资金的需要,将资产出售给融资租赁企业后,又将该资产租回的业务。融资租赁行为涵盖了流转税、所得税、财产税的若干税种。本文研究的融资租赁业务税政,仅指出租人的税政。

(一)流转税

1.有形动产融资租赁。自2013年8月1日起,有形动产租赁服务由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对不动产租赁服务仍然征收营业税。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将铁路运输和邮政业纳入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通知》(财税[2013]106号)及其附件,纳税人的有形动产直接融资租赁业务,以收取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扣除支付的人民币及外汇借款利息、发行债券利息、保险费、安装费和车辆购置税后的余额为计税依据;纳税人提供有形动产融资性售后回租服务,以收取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扣除向承租方收取的有形动产价款本金,以及对外支付的人民币及外汇借款利息、发行债券利息后的余额为计税依据。值得注意的是,向承租方收取的有形动产价款本金,不得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但可以开具增值税普通发票。这是因为,融资租赁出租人增值税的计税依据中已扣除了有形动产价款本金,该部分价款若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会产生重复抵扣的结果。

与一般有形动产租赁服务相同,融资租赁业务增值税税率为17%。境内的单位和个人提供的有形动产融资租赁服务,如标的物在境外使用,免征增值税。对于从事融资租赁业务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在2015年12月31日前,其增值税实际税负超过3%的部分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

2.不动产融资租赁。除有形动产融资租赁外,不动产融资租赁在实践中亦广泛存在,且多表现为售后回租的形式。关于不动产融资租赁业务的流转税,目前尚未出台明确规定。本文认为,不动产融资租赁应比照不动产一般租赁业务征收营业税。出租方应参照有形动产融资性售后回租业务,以收取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扣除向承租方收取的不动产价款本金及相关费用后的余额作为计税依据,以差额计算缴纳营业税。

(二)企业所得税

1.有形动产直接融资租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租金收入应当按照合同约定的承租人应付租金的日期确认收入的实现。基于此,对于有形动产直接融资租赁业务,应当依照合同约定的日期和金额确认收入,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

2.融资性售后回租租赁。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融资性售后回租业务中承租方出售资产行为有关税收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0年第13号),融资性售后回租业务中承租方出售资产的行为,在所得税上不确认为销售收入。对该项被出售的资产,仍按承租人出售前原账面价值作为计税基础计提折旧。租赁期间,承租人支付的属于融资利息的部分,作为企业财务费用在税前扣除。因此,不论是有形动产,还是不动产的售后回租租赁,对于提供售后回租融资租赁业务的出租方,该项业务的所得税处理虽无明确规定,但应当比照上述公告。既然承租方不确认收入,出租方亦不应确认资产。承租方虽未采取借贷形式,但由于售后回租行为占用了出租企业的资金,由此产生等同借贷行为的法律后果,承租方应当按照法律规定或双方约定的利率向出租方支付相当于资金利息的报酬。该部分报酬构成出租方的收入,应当依照合同约定日期和金额缴纳企业所得税。

(三)其他税种

1.房产税。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128号)规定,融资租赁的房产,由承租人自融资租赁合同约定开始日的次月起或自合同签订的次月起依照房产余值缴纳房产税。因此,融资租赁房产的出租人不缴纳房产税。

2.印花税及契税。融资租赁业务,实际上是分期偿还的固定资金借款。因此,对融资租赁合同,应根据合同所载的租金总额按“借款合同”计税贴花。融资租赁期间,不动产权属仍属于出租人,不缴纳契税。若融资租赁期限届满,不动产权属发生转移,承租方应缴纳契税。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以售后回租方式进行融资等有关契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12]82号),对金融租赁公司开展售后回租业务,承受承租人房屋、土地权属的,照章征税。若售后回租合同期满,承租人回购原房屋、土地权属的,免征契税。

3.土地增值税。融资租赁期间,并未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地上建筑物及其附着物,出租人不需要缴纳土地增值税。若融资租赁期限届满,不动产权属发生转移,出租人需要缴纳土地增值税。

三、自贸区融资租赁业的特殊税政及财政扶持政策

目前,四大自贸区对融资租赁行业的扶持政策,多采取直接补贴形式,运用税收政策进行间接引导的规定并不多见。而与税收相衔接的扶持政策,又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直接税收优惠,二是与税收相关的财政补贴。

(一)直接税收优惠

1.全国范围内税收优惠。

(1)融资租赁货物出口退税。根据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的《关于在全国开展融资租赁货物出口退税政策试点的通知》(财税[2014]62号),自2014年10月1日起,融资租赁货物出口退税政策的试点范围由天津东疆保税港区扩大至全国,并规定了适用范围、计算依据及退税事项。根据上述文件,一是对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中“固定资产”条件的货物,若融资租赁出租方以融资租赁方式提供给境外承租人使用,且租赁期限在5年(含)以上,并向海关报关后实际离境的货物,试行增值税、消费税出口退税政策。二是对融资租赁出租方购买的,并以融资租赁方式提供给境内列名海上石油天然气开采企业且租赁期限在5年(含)以上的国内生产企业生产的海洋工程结构物,视同出口,试行增值税、消费税出口退税政策。

(2)租赁企业进口飞机的税收优惠。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飞机租赁业发展的意见》([2013]108号)及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租赁企业进口飞机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财关税[2014]16号),自2014年1月1日起,全国范围内的租赁企业一般贸易项下进口飞机并租给国内航空公司使用的,享受与国内航空公司进口飞机同等税收优惠政策,即进口空载重量在25吨以上的飞机减按 5%征收进口环节增值税。自2014年1月1日以来,对已按17%税率征收进口环节增值税的上述飞机,超出5%税率的已征税款,尚未申报增值税进项税额抵扣的可以退还。另外,[2013]08号还规定,暂定5年内免征飞机租赁企业购机环节购销合同印花税。

2.区域性税收优惠。

(1)上海自贸区。根据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有关进口税收政策的通知》(财关税[2013]75号),自上海自贸区挂牌成立之日起,对试验区内注册的国内租赁公司或其设立的项目子公司,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从境外购买空载重量在25吨以上并租赁给国内航空公司使用的飞机,比全国范围内其他地区提前享受进口环节增值税优惠政策,按5%的税率征收进口环节增值税。

(2)广东珠海横琴自贸区。根据珠海横琴新区管委会办公室《横琴新区促进融资租赁业发展试行办法》,允许区内融资租赁机构从境外购入飞机、船舶、游艇及其他与生产有关的大型设备实行保税监管,并办理有关进境备案手续,上述大型设备租赁给境内外企业时,由原购入机构按照租赁方式分期缴纳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或在租赁期限届满前一次性缴纳全额税款。

(二)与税收相关的财政扶持政策

自贸区的财政扶持政策,可分为与税收相关的财政扶持和与税收无关的财政扶持两种类型。如根据融资租赁企业注册资本额度给予一定数量的财政补贴,或根据其为区内其他企业提供融资总额给予一定比例的财政补贴等,属于与税收无关的财政扶持。对融资租赁企业的财政补贴政策,亦有相当一部分与企业纳税金额相联系,该部分政策多源于市辖区或保税区,进而延伸到自贸区。

1.税收返还式补助。《天津市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财税优惠政策》规定,自2013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五年内,对依法在天津市新设立的金融租赁公司和融资租赁公司法人机构,自开业年度起,前二年和后三年分别按其缴纳营业税的100%及50%的标准给予补助;自获利年度起,前二年和后三年分别按其缴纳企业所得税地方分享部分的100%及50%的标准给予补助。对上述公司或机构新购建的自用办公用房,按其缴纳契税的100%标准给予补助,并在三年内按其缴纳房产税的100%标准给予补助。

2.财力贡献总额式奖励。广东珠海横琴新区管委会办公室《横琴新区促进融资租赁业发展试行办法》规定,自2014年8月26日起,对在横琴新区注册、经营的融资租赁机构给予三种类型的财政扶持。一是按照其对横琴新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情况,分别就其缴纳的企业所得税、营业税、增值税形成横琴新区年度财力贡献总额的一定比例,区分纳税年度给予奖励;二是对横琴新区内政府物业和商业物业售后回租业务,按照融资租赁机构购买环节和原业主回购环节缴纳契税形成横琴新区年度财力贡献总额的100%给予奖励;三是融资租赁机构开展跨境融资业务的,按照其为境外主体代扣代缴的预提企业所得税形成横琴新区年度财力贡献给予一定比例奖励。

3.保税监管式扶持。根据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前海湾保税港区开展融资租赁业务的试点意见》(深府金发[2014]3号),注册在前海湾保税港区的融资租赁公司以及租赁项目子公司,从境外购入的飞机、船舶或大型设备可以办理进境备案手续并实行保税监管。上述货物租赁给境内区外企业时,由境内承租人按照租赁方式分期缴纳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

4.个人所得税补贴。各自贸区对于融资租赁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大多规定了个人所得税的财政补贴政策。如根据《天津市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财税优惠政策》,对融资租赁企业从外省市引进且连续聘任两年以上的公司副职级以上高级管理人员,第一次购买商品房、汽车或参加专业培训,区分行为是否发生在辖区内,分年限,按比例根据上述人员缴纳的个人工薪收入所得税地方分享部分予以奖励。福建厦门海沧保税港区,广东珠海横琴新区对于融资租赁机构高级管理人员的住房、个人所得税、子女教育和就业等方面都规定了相似的奖励政策。

四、小结

营改增后,有形动产融资租赁业务适用17%的增值税税率,融资租赁合同亦须比照借款合同计税贴花。此外,不动产融资租赁还涉及契税、房产税、土地增值税。融资租赁企业的总体税负是偏高的。目前,国家层面对该行业的税收扶持政策较少,仅出台了融资租赁货物增值税出口退税政策及租赁企业进口飞机增值税减税政策,且局限于特定业务类型。区域层面,各自贸区多根据自身特点对融资租赁企业采取财政扶持,政策面覆盖面较广,相似但不相同。随着自贸区融资租赁企业快速发展及区域性财政扶持经验的积累,出台国家层面税收减免税政策的时机亦渐趋成熟。建议将区域性财政扶持政策提升为国家层面税收政策,直接适用于现有自贸区及后续新增自贸区,以减少管理成本,为自贸区融资租赁行业的发展提供条件及指引。

参考文献:

[1]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融资性售后回租业务中承租方出售资产行为有关税收问题的公告[S].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0年第13号.

[2]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以售后回租方式进行融资等有关契税政策的通知[S].财税[2012]82号.

[3]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将铁路运输和邮政业纳入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通知[S].财税[2013]106号.

[4]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在全国开展融资租赁货物出口退税政策试点的通知[S].财税[2014]62号.

国税试用期总结篇10

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是货物劳务税改革的重要组成,而货物劳务税是中国当前收入占比最大的税收类型,收入规模占国内税收总收入6成以上,其征收范围广泛涉及货物和劳务的生产、流通和进出口环节,与国民经济运行高度关联。在当前国内国际经济发展形势中,中国货物劳务税面临良好改革机遇和迫切要求。

货物劳务税制度改革的历史机遇

货物劳务税制度改革是改善民生的内在要求。当前,就业和收入分配面临诸多新问题,呈现出新特点。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数据,2012年城镇需就业的劳动力达2500万人,比“十一五”时期的年均数多100万人,就业形势依然严峻。抓紧落实国家提出的结构性减税政策,推进货物劳务税制度改革,可以通过降低各次产业融合成本,对增加就业岗位产生结构性正效应,拉动就业增长。

同时,收入分配问题也与民生息息相关。在2012年3月1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温总理部署了当年要完成的七大任务,其中制定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居首位。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2012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也提出,要抓紧制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总体方案。面对当前收入分配问题,不能完全依赖直接减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税收方式,而需要重视通过间接调节购买力的方式予以调节。税收收入分配作用的发挥,主要是在国民收入分配过程中,通过一个完整的税制体系对个人收入来源、分配、使用、财富积累与转让等财富的流转和存量进行直接或间接调节来实现。而货物劳务税则可以对个人可支配收入的使用方面进行间接调控,主要是通过调节货币的实际购买力来实现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货物劳务税尤其可以借助对某些特殊消费品或消费行为征收特定的税种,在这方面产生更加显著和灵活的效应。完善和增强货物劳务税制对宏观经济的整体调控能力,正是发挥货物劳务税易于转嫁特点,在消费环节实现收入分配调节,同时尽量避免减少中低收入群体的福利损失。可见,抓紧落实货物劳务税制度改革,有利于解决收入分配问题,完善国民经济分配格局,提高中低收入人群购买力,有利于改善民生。

货物劳务税制度改革是适应国际经济形势发展的紧迫要求。在2012年7月6日举行的中国-新加坡双边合作联合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国务院副总理表示,当前,全球经济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各国均面临不同的挑战,当务之急仍是确保经济增长和就业增加。在这样的国际经济环境中,不进则退。我们只有抓住机遇,抓紧落实货物劳务税改革,才能更好地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矛盾,更好地适应国际经济形势变化,使中国经济在协调国际经济关系中发挥应有作用,在新一轮国际经济发展中获得更好的比较优势。

货物劳务税制度改革是新一轮税制改革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货物劳务税改革离不开统筹兼顾。现阶段,我们要通过抓紧解决改革的广度问题,推动改革向纵深发展。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改革试点工作已于2012年开始实施,货物劳务税制度体系的改革逐步启动,整个制度体系的改革完善需要整体协调。货物劳务税制度改革不仅有利于优化整个税收制度体系,促进经济社会更加注重公平,逐步提高所得税在财政收入中的比重,而且必然增强间接税对宏观经济的调控能力,使税收制度成为更加灵活和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内生变量系统。

货物劳务税制度改革的几项重点

如果我们认为增值税更具有税收中性特征,那么消费税和进出口税收则更加明确地体现各方面税收职能。基于这样的理解,对货物劳务税制度体系改革提出以下基本认识:

(一)关于增值税

一要抓紧完成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工作。要同时拓展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工作的地区和行业,在持续稳步扩大试点地区的同时,建议结合《“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内容,选择部分行业和重点工程,例如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等,在全国范围实行试点。力求在“十二五”期间对提供货物和劳务应税行为实现统一的普遍的增值税征收。二要降低增值税法定税率,通过协调财政收入和消费税政策调整,在试点改革过程中,将增值税法定税率逐步降低到14%左右。三要同时完成清理和规范增值税优惠政策。

(二)关于消费税

消费税尽管不是普遍征收,但是既承担了财政收入职能,又要能够更加充分明确地体现调节生产和消费的作用,因此需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要求适时拓展税基。消费税征收范围亟待进行结构性调整,从而更好发挥消费税政策各方面主要职能;要完善消费税征收管理方式办法,稳步提高消费税征收管理水平。

一要确立原则。本文认为,现阶段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特点新形势,对消费税征收范围需进行结构性调整,首先要确立消费税征收范围结构性调整的若干基本原则。调整范围主要在应税货物征收范畴进行,同时应避免因税目划分层次粗放导致大而化之地减少税目。具体调整内容的确定,应更多考虑的是如何把握和权衡产品结构和消费群体结构关系、税收弹性和市场影响、关联产业政策要求、替代产品情况影响及相关经济效应等因素的原则。

二要选择突破口。要研究当前居民消费的新特点,要了解掌握节能减排不同产业要求,选取调整消费税传统征收范围和促进节能减排的突破口,论证和确立拟开征消费税的产品及其所属行业的生产技术特征及指标,稳步拓展征收范围。例如,可研究对部分一次性木浆制品征收消费税的可行性。

三要摸清情况。摸清情况是完善消费税政策的基本要求。要充分掌握相同税目不同类别产品的相关详细情况,全面了解产品特征及其生产流通消费的整个流程,熟悉产品技术特性和分类标准、明确法定依据,把握行业领先技术水平以及相关产业政策,分析相同税目中不同层次类别产品的消费群体,据以细化税目结构,进行结构性调整,实行分类征收,完善相关消费税政策。

四要加强征收管理。按照消费税征收范围内不同类别产品的特点,依托先进信息和科技手段,采集掌握其生产流通相关信息并予以加工运用,制定完善分类征收办法,适时科学合理地调整征收环节,不断提高征收管理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