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国际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31 16:14:06

发表国际论文

发表国际论文篇1

本报北京12月3日电 (记者赵永新)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日在京的2011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显示,2010年我国机构作者为第一作者的国际论文共12.15万篇,其中23968篇论文的被引用次数高于学科均线,比例为19.7%,分别较2009年、2008年上升了4.2和8.2个百分点。

统计结果表明,我国国际论文数量和被引用次数世界排位均有提升。2001年至2011年(截至2011年11月1日)我国科技人员共发表国际论文83.63万篇,排世界第二位,比2010年统计时上升2位;论文共被引用519.14万次,排在世界第七位,比2010年统计时提升了1位。我国平均每篇论文被引用6.21次,比上年度统计时的5.87次提高了5.8%;世界平均值为10.71次,比上年提高了1.3%。我国平均每篇论文被引用次数虽与世界平均值还有不小的差距,但提升速度相对较快。从学科上看,我国有12个学科论文被引用次数排在世界前10位以内,其中化学、材料科学、工程技术、数学等4个领域论文的被引用次数排名世界第二位。

统计结果显示,中国各学科论文在2001—2011年10年段的高被引论文(被引用次数处于世界前1%)数量增加到5856篇,排世界第六位,比2010年统计时上升1位。

发表国际论文篇2

【关键词】《人民日报》;国际新闻评论;“钟声”专栏

在时代的变革中,国际舆论格局也发生着变化,各方都在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国际传播、引导舆论。一方面,国际局势纷繁复杂,西方媒体对于国际舆论仍有很强的掌控能力;另一方面,涉及中国的问题越来越多,民众想要了解国际事务的意识越来越强,迫切希望媒体能够对一些重大国际问题给予迅速的解读和引导。新闻评论历来被看作是媒体的“旗帜”与“灵魂”,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和读者与日俱增的信息需求,主流媒体开始正视过去应对国际舆论的不足,及时调整策略,加大国际新闻评论的力度,寻找沟通中外、表达中国立场的有效路径。

“钟声”是《人民日报》创办的国际新闻评论专栏,自2008年开栏以来,凭借专业的评论和权威的声音,在国际舆论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成为国际社会和民众获取观点信息的重要来源。不少“钟声”文章一经发表,就被国内外媒体转载评述,引起读者广泛讨论。“钟声”国际新闻评论多次获得中国新闻奖的国际传播奖项,该奖项的获评标准是“有效影响了国际舆论的新闻作品”,这直接反映出了“钟声”专栏在国际传播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在国际舆论格局不断变化、公共话语平台大量迸发的今天,《人民日报》“钟声”专栏作为一个创办短短几年的国际新闻评论专栏,何以在国内国际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它具有怎样的特色?又有何借鉴意义?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本文以2008年11月29日创办“钟声”专栏到2015年12月31日期间发表的952篇评论为研究样本,对其评论主题、评论对象、选题来源、评论意图等进行统计分析,解读其特色,并试图探究“钟声”专栏对其他国际新闻评论栏目的借鉴意义。

一、国际新闻评论的时代背景

(一)新闻评论与国际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是指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最新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社会现象、热门话题,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就事论理,由实论虚,有着鲜明针对性和思想启迪性的一种新闻文体。[1]国际新闻评论是新闻评论的一种类型。有论者指出:国际新闻评论也可称为国际时事评论,或简称国际时评、国际评论,是针对国际事务中的重要或者有趣问题直接发表意见、阐述观点、表明态度,有鲜明针对性和解释性的一种新闻体裁或政论文体。[2]事实上,国际新闻评论与其他类型的评论一样,可以涵盖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形式上也可以是社论、署名文章、短评和评论员文章等多种形式。不同的是,国际新闻评论主要是针对国际问题进行评论,并具有极高的政治性和思想性,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体现的是国家意志和政府立场。笔者认为,这是国际新闻评论区别于其他评论类型的最重要特征。

就研究状况来看,目前学界已有不少针对社论、时评等新闻评论的研究,而对于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主流媒体国际新闻评论方面的研究还相对较少。事实上,国际新闻评论是帮助读者思考现实问题、消除国际社会误解、阐明中国主张的有力武器,特别是在众声喧哗的今天,它的独特作用和功能愈加显现。本文正是试图对《人民日报》的国际新闻评论专栏做一个全方位的分析,把握其特色和规律,为国际新闻评论的发展提供一个参考的视角。

(二)当前国际新闻评论面临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当中国影响力越来越大之时,中国媒体的声音却未在国际上取得相应的地位和影响,缺少有影响力的国际新闻评论,加之西方媒体在国际舆论中仍占据强势地位,使国际社会不仅对中国缺少了解,甚至还存在严重误解。一个标志性的时间节点是2008年,从年初南方雪灾到“3・14”事件,从汶川大地震到北京奥运会再到三鹿奶粉事件,每一件事都吸引着世界的目光,不少负面言论在国际社会上一时流传甚猛,对中国的形象造成了极大影响,中国面临有效传播中国声音和及时反应的考验。面对这种情况,如何通过国际新闻评论来表达中国的立场和态度,阐释中国对国际问题和涉华问题的主张?怎样的国际新闻评论才能满足读者需求并获得世界的认同?是当时中国媒体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打造国际新闻评论栏目的必要性

媒体是人们了解世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作为主流媒体《人民日报》来说,面对国际局势、面对有效传播中国声音和及时反应的考验、面对读者的需求,理应发出自己的声音和立场,以化解矛盾和问题,掌握国际舆论主动权。国际评论专栏正是澄清事实、批驳媒体不实报道,发出中国之声的有效方式。因此,打造有影响力的国际评论专栏,在海量信息中引领人们向主流声音靠拢,改变长期以来西方媒体对国际新闻评论“一统天下”的局面就显得尤为必要。

二、《人民日报》“钟声”专栏的评论特色

“钟声”专栏七年来(2008年11月29日到2015年12月31日)共发表国际新闻评论952篇,通过对样本的分析,可以清晰看到“钟声”专栏在应对国际舆论中所做的努力,以及其不断创新、转变和愈加成熟稳定的状态,呈现出别具一格的特色。

(一)选题多元,突出负责任大国的外交意识

新闻评论的选题究其本质是一种价值选择,“钟声”@缸魑《人民日报》的国际新闻评论栏目,它选择什么样的选题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主流媒体《人民日报》传播价值的需求。通过样本分析可以看出,“钟声”专栏关注的评论选题视野十分广泛,涉及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社会、文化、环境等方方面面,涵盖了国际社会和民众关心的各类问题。这与以往《人民日报》国际新闻评论仅关注政治、军事、外交这几个方面的问题不同,选题领域的拓宽体现了“钟声”专栏随着时代和需求的变化锐意进取的思想,“钟声”专栏开始广泛参与到各项事务中,积极同国际社会对话。

除了选题多元外,“钟声”专栏还突出负责任大国外交意识。在952篇样本中,以外交、政治和经济为主题的相关评论数量最多,三个类别共计804篇,占到了评论文章总数的84.5%。其中,以外交为主题的新闻评论以318篇的数量超越政治和经济评论,成为“钟声”专栏最关注的主题。外交是国际新闻评论中不可回避的一个话题,但是在一个专栏中占据大量比例,有着一定的原因和背景。这在一定程度上与中国的外交政策重心转移有关。近年来,中国提出“新型大国关系”概念,努力以一种新的姿态出现在国际舞台上。特别是2014年以来,随着中国领导人外交活动的增多、世界地区性冲突和矛盾多发,以及各种国际会议的召开,关于外交的评论数量呈大幅度上升。与此同时,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围绕以联合国安理会为核心的国际事务处理中,中国正努力承担更多国际责任和义务。在此背景下,“钟声”专栏充分利用国际交往和外交活动阐释中国外交政策,评析多边关系和区域合作等外交问题,有效配合了中国建设“新型大国关系”的理念和进行大国外交的部署,是主流媒体传递国家政策和信息的补充。

(二)对象集中,以“我”为主

通过样本分析可以看出,“钟声”专栏在评论对象方面呈现高度集中的态势,中国在评论中的提及率展现出一枝独秀的现象,共有295篇文章的评论对象为中国,以“我”为主的特点突出。当以中国为评论对象时,文章主要是对涉华问题进行回应和批驳,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国际交往中,借助外事活动或会议等契机,对中国对外政策进行解读;二是涉华事件中,国际舆论牵扯到中国,对于国际上的质疑之声或是不实、扭曲的言论作出回应;三是对于突发的重大事件,主动在第一时间发表评论,将中国的态度传播到世界,抢占舆论先机。由此可见,“钟声”专栏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在评论中始终将国家利益放在首位,敢于在国际重大事件中发声,提升国际话语权。针对与中国有关的问题,善于抓住敏感点进行评论阐述,遏制错误观点在社会上传播,避免对民众的误导、消除国际社会的误会。

(三)关注外媒,以事件为导向

新闻评论的选题来源对于即将评论的事件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及r、全面地把握国际国内的动向,才能找出有迫切意义和普遍引导作用的选题。通过样本分析可以看出,“钟声”专栏新闻评论选题来源最多的是国际舆论热点和媒体报道,分别为258篇和175篇。由于历史原因,西方媒体在国际舆论中一直占据强势地位,常常先声夺人地影响着国际舆论的走向。英国《金融时报》、美国《纽约时报》等世界知名报纸都有国际评论栏目,且享有较高的权威性。“钟声”作为中国主流媒体新开设的一个新闻评论专栏,要在偏见和竞争中创出自己的特色,发出中国的强音,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钟声”专栏在进行选题时,已经注意扭转这种一边倒的现象,将关注点集中到西方媒体的报道上,一旦发现扭曲事实的报道或是质疑之声便及时进行批驳或阐释,充分体现了其作为中国主流媒体的政治敏感和责任担当。

与此同时,以事件为导向的选题,往往能让新闻评论的效果得到最大发挥。“钟声”专栏紧跟事件的动态,让新闻评论成为新闻报道的补充。这些选题与公众生活、社会实际息息相关,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和媒体关注的焦点,为评论的进一步批驳和阐释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俄罗斯始终无法认定自己的归属》到《缅甸准备搁置密松电站项目》再到《美国对台出售武器》,都体现出“钟声”专栏对境外媒体新闻报道及事件的关注。“钟声”通过对媒体报道事件的追踪、分析,最后给出一个准确的解释,阐明对事件的主张,为国际社会和民众提供一个更加有思想和深度的观点。

(四)意图鲜明,批驳与阐释并重

评论意图是指希望达到某种目的,意识到要争取实现的目标。新闻评论是为了表达意见,进而传递作者的态度和立场。“钟声”专栏新闻评论意图多元,但“阐释”“批驳”这两种意图大量出现(见表1)。其中,“阐释”类评论有248篇,“批驳”类评论有203篇,说明“钟声”专栏新闻评论的言论导向是以“阐释”和“批驳”为主的。

以“批驳”为意图的新闻评论主要体现在有关中日关系的评论文章中,特别是在日本不承认历史、领土争议等问题上尤为突出。在具体的文章中,评论运用“邪恶”“颠倒是非”“居心叵测”“煞有介事”“令人生厌”“闹剧”等措辞,尖锐地批评了日本政府的行为,体现出了对日本的强烈谴责。“钟声”专栏在坚持立场、舆论引导的同时,也注重用心平气和的态度来对问题进行解释,用沟通对话的方式来消除国际社会的误解,在一些有争议的国际问题上,“钟声”专栏不仅表明对事件的主张,还详细地解释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主张,给国际社会一个客观、公正的答复,实现“阐释”的意图。例如,《中国周边紧张吗?数据说话!》一文的发表,是源于西方媒体对中国周边局势的不实报道,对于这种论调,“钟声”专栏选择用理性的方式、用数据去阐释实际情况,使文章有理有据。

(五)用语专业,深化对国际事务的理解

国际新闻评论因为涉及的内容问题多是来源于国际关系,因此关于国际组织、国际机制等方面的术语占比很高。为了描述方便,许多国际新闻评论经常在写作中使用缩略词,虽然这种用法有助于人们进行讨论,但是也给非专业人士的读者增加了理解的困难,如果对有的专业名词不理解,评论与读者就很难进行有效沟通,想要让观点和意见得到传播就更有难度。

为了减少读者阅读的难度,更加深入地理解国际事务,“钟声”专栏在新闻评论中力求做到用语专业,对于一些晦涩或是不常用的专业名词还会加以解释,以便读者理解。如《全球通缩,不是一国的问题》就对“通缩”一词作了解释,文中写道:“何谓通缩?一个必要条件就是物价全面持续下跌。”《发展权不应停留在纸面上》一文,在开篇就对“发展权”作了解释,评论解释道,1986年12月4日,联合国大会决议通过《发展权利宣言》,明确指出“发展权是一项不可剥夺的人权”。如果人们对于什么是“发展权”没有一个认识,那么又如何去理解评论的观点呢?这种“专业”与“专业”对话的原则,让“钟声”专栏的新闻评论更加真实、贴近,为读者和国际社会传递了优质的传媒产品。

三、《人民日报》“钟声”专栏的借鉴意义

《人民日报》“钟声”专栏为什么能形成上述特色?有哪些可以借鉴的地方?从本文的分析来看,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直面敏感问题,紧抓国际话语权

国际新闻评论历来都是观察世界的一个敏感窗口,能帮助人们洞悉国际事件的前因后果和来龙去脉,使复杂的事态变得清晰明朗。[3]然而一段时间以来,中国媒体对一些敏感问题仍有所顾虑,对于这样的情况,“钟声”专栏打破传统,不回避问题,迎难而上,敢于选取敏感问题进行评论。不管是南海问题、,还是中国军费开支情况及中国游客的陋习问题等,“钟声”的评论都不避讳。这些问题本身就容易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如果中国的新闻媒体一直不站出来表明中国的主张,西方媒体就可能借机反复热炒,污蔑、歪曲中国的形象。“钟声”专栏正视中国自身问题,及时进行透彻的评论,实质上是主动化解了问题的敏感性,从而有效化解矛盾,抓住国际话语权。

话语权,即为了表达思想、进行言语交际而拥有说话的权利。[4]福柯认为话语与权利是相关的。从国际新闻评论的角度看,“话语”意味着将其意义传播到国际社会中,通过“话语”来实现权利,占据主动权。因此,国际新闻评论不仅要有直面敏感问题的勇气,更需要把握好评论的时机,先入为主地抓住国际舆论的话语权。“钟声”专栏非常注重评论的时效和话语权,尤其是对重大的国际性问题,会刊发系列评论,有的新闻评论还会配合当天的新闻报道一起发表。2012年下半年,日本一方挑起问题,否认是中国的领土。从10月16日起,“钟声”专栏连续发表了五篇评论文章,“五论”问题,摆出了大量历史事实和资料对日方的言论行径进行强烈批驳,用鲜活的语言和事实表达中国的立场,争取国际话语权。

(二)主动设置议题,及时引导国际舆论

议程设置理论中的一句经典论述是:媒体虽然不能决定你“怎么想”,但在决定你“想什么”方面有着强大的效果。[5]因此,在国际传播中,议程设置能力的强弱就显得尤为重要,它能影响受众对现实问题的认知。在一些国际重大问题上,如果中国总是处于辩解、辟谣的被动地位,总是受西方价值观的影响,久而久之,就会给世界一个“被告”的刻板印象,无法掌握国际舆论的主动权。[6]“钟声”在对一些问题进行前瞻性的分析判别后,第一时间发声,纠正偏见和谬误,并主动设置议题,从中国立场和中国视角来评析国际大势,既用权威的声音吸引读者,也为国际舆论提供了新的视角。

国际新闻评论是有效参与国际舆论斗争的有力武器,应对传递什么样的信息、达到什么目的有清晰的判断,并通过主动设置议题来告诉人们应该关注什么、应该讨论什么、应该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去思考。在叙利亚问题上,“钟声”多次提出要解决叙利亚问题就要积极发挥联合国作用,加大联合国的干预力度。这一率先提出的观点,成为随后联合国监督团进驻叙利亚的舆论先导,为中国的外交大局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因此,要想有效引导舆论,国际新闻评论必须加大主动设置议题的力度,善于提出独特的观点,让一种思辨型的舆论氛围在国际社会中形成。

(三)从宣传到传播,打破国内国际界限

在过去相当长时间里,中国的国际新闻评论都围绕中心工作展开,在价值取向上多以宣传价值为主。有论者指出,在美国,国际评论起着观察者、参与者和催化剂的作用。在中国,国际评论更多的是外交政策的工具,是面向受众的单向度传播。[7]这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国媒体国际传播力的困局。正是意识到了这样的问题,“钟声”专栏新闻评论将完全站在中国视角来谈问题的单向模式转变为双向沟通、多向传播的思维方式,在实现宣传价值的同时,更多地关注新闻价值,逐步走向以“传播”为目的的主导诉求。

要想提高传播力,在内有民众舆论、外有世界各国观察的情况下更好地表达诉求,国际新闻评论就需要将国内问题国际化、国际问题国内化,尝试打破国内国际界限,多关注一些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普世性问题,将中国的意识形态和文化与世界性的道德情况结合起来,引起全球共鸣。只有在对国际问题进行评论时考虑国内影响、在评论国内问题时也时刻注意在国际上会产生何种反响,才能真正让传播到达包括政府、公众在内的各个层面,才能乐于被全球读者所接受,使评论的观点得到有效传播,让中国主流媒体在国际舆论中处于优势地位。

[基金项目: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大众传媒在文化建设中的功能和作用机制研究”(12JZD020)]

参考文献:

[1]丁法章.当代新闻评论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18.

[2]赵瑞琪.地方媒体国际新闻评论解析――基于全球本土化的视角[J].中国出版,2014(9):38-41.

[3]胡润斌.地方报纸也应重视国际评论――兼谈《报》国际评论特色[J].新闻知识,1996(11):9-10.

[4]郭继文.从话语权视角谈和谐世界[J].前沿,2009(10):30-32.

[5]Cohen S.Folk Devils and Moral Panics:the Creation of Mods and Rockers. London: MacGibbon and Kee,1972.

[6]胡智h,刘俊.主题・诉求・渠道・类型:四重维度论如何提高中国传媒的国际影响力[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3(4):5-24.

[7]赵瑞琦.比较视野中的国际时评与外交政策互动[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8(2):25-28.

发表国际论文篇3

关键词:博士学位论文;国际化评审;评阅意见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5-0235-02

一、国际化评审的重要意义

博士培养质量反映一个国家的人才素质和科技水平,而博士学位论文质量是培养质量的重要体现。博士论文国际化评审,即论文采用全英文书写,主要由外籍专家评审,并采用全英文的方式进行毕业论文答辩。对博士论文进行国际化评审,有利于比较和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以评审促进博士培养质量和学位论文质量提高,从而培养出一批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拔尖创新型人才。同时国际化评审有利于增进国际交流与合作,扩大我国大学的国际学术影响力。因此,进行博士学位论文的国际化评审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探索国际化评审的必要性

首先,随着我国研究生培养国际化程度的提高,一些高校花大力气建设了一批全英文专业,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留学生到我国攻读全英文博士学位。有些高校甚至聘请了国际知名外籍教授担任全职教授或兼职博导。这部分博士生毕业全部撰写英文论文。采取国际化评审的方式,更符合这些师生的实际需求。

其次,众多高校与国外高校合作建设了一大批双学位博士生项目。试行博士论文国际化评审,有利于博士生的培养标准进一步与国际接轨。同时也吸引了国外优质留学生生源来我国攻读双学位项目。

三、国际化评审的实践背景

此前,国内少数高校曾进行过博士论文国际化评审的尝试[5],但是并未有大范围的实践。国内对博士学位论文的国际化评审方式尚处于摸索阶段,尚待完善和改进。因此,本文以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学学科的博士学位论文国际化评审实践为借鉴,通过分析和总结,试图为今后国内的博士论文国际化评审探索提供参考。

我校的生物学科近年发展迅速,在教育部第三次学科评估中位列第三,且博士培养的国际化程度较高,因此生物学科成为我校985三期试点国际化评审的学科之一。本文以该学科进行的博士论文国际化评审为例,通过分析专家的评阅意见,力求从国际专家的评阅意见中总结出先进经验,为今后提高博士培养质量提供借鉴。

四、评审的侧重点分析

参加评审的既有来自德国、英国、美国等国的欧美专家,也有来自日本、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亚洲专家,还有来自欧美著名大学的华裔专家,以及国内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专家。通过对总计32份国际评审专家的评阅意见的分析,发现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专家,评阅的重点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侧重点的不同。

生命科学是一门研究生命活动规律的实验科学,讲究的是发现未知,各国专家都关注论文的创新性,以及创新的实用价值。不过专家们评阅关注的点各有不同。

(一)欧美专家

欧美专家往往会对论文的研究领域、研究目的、研究策略、实验步骤、实验结果逐一细致分析,指出闪光点。欧美专家关注作者作为独立的研究者,选取合适的实验方法,并熟练运用,使之为解决科学问题服务的能力,并同样看重课题合作研究者对文章的贡献。欧美专家不光看重论文作者作为第一作者完成的研究,也看重作者作为第二甚至第三作者,协助他人完成的相关课题。尤其重视作者是否在本领域内影响因子高的SCI期刊上发表了论文。同时,欧美专家尤其关注英文的写作,特别是摘要和前言的写作。大到文章的结构,语言的陈述,小到图表图例的格式,参考文献的标注,语法和拼写错误等,都会在评阅意见中指出。

(二)亚洲专家

亚洲专家会详细分析作者的写作和实验思路,并同样关注作者的科研水平,包括对所研究领域背景知识的了解程度,以及对实验方法和技能的全面掌握和熟练运用。和欧美专家相似的还有,亚洲专家同样重视作者在影响因子高的SCI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对论文的写作细节的关注度也和欧美专家类似,也都提到了前言和摘要的写作,用词的准确性,图表图例、参考文献、语法和拼写错误等。不同的是,亚洲专家尤其关注论文的实验部分,设计是否合理,数据是否充分,结论是否有说服力等都是关注的重点。并且,亚洲专家往往会关注作者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三)欧美华裔专家

欧美华裔专家和亚洲专家相似的是,也会详细分析作者的写作和实验思路,并同样重视论文的实验设计和实验结果的分析。作者对本研究领域背景知识的了解程度,也是华裔专家关注的重点之一。这和欧美、亚洲专家也类似。华裔专家也重视作者发表的SCI论文,但程度不及欧美和亚洲专家。虽然所有参加了国际评审的博士生都发表了较高水平的SCI论文,但是只有约三分之一的华裔专家的评阅意见中提及了SCI论文。而绝大部分欧美专家和亚洲专家都对作者发表的SCI论文有所提及,并把发表SCI论文作为博士生科研水平的重要体现。华裔专家特别重视的是论文的独创性、工作量以及研究深度。华裔专家还重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论文写作细节如拼写和语法错误等也有提及。不同的是,华裔专家往往会对下一步的研究方向提出自己的建议。

(四)国内专家

国内专家和国外专家相似的是,关注作者分析和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且关注论文实验的设计和的分析,以及论文涉及的工作量和研究成果的现实意义。和华裔专家相似的是,国内专家一般也会提出对下一步研究方向的建议。和国外专家明显不同的是,评阅意见中几乎不提及作者发表的SCI论文。国内专家会对论文写作上的细节有所关注,如指出图表和图例的标注错误,但是对英文用词的准确性,拼写和语法错误等,未有提及。

五、启发与思考

一方面,多份海外专家的评阅意见提到论文已经达到国外知名高校授予博士学位的水平,这表明国内生物学科博士生的培养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同时虽然各国专家的评阅重点有所区别,但是所有专家都特别重视论文的独创性。独创性既包括独立思考,独立解决科学问题,又包括提出创新的观点,使用创新的方法,得出新颖的结论。因此,创新能力的培养一直是博士生培养的重点。

另一方面,虽然近年来各高校都对博士毕业有发表一定水平的SCI英文论文的要求,但是,从专家的评阅意见来看,国内博士的英语写作能力尚待加强。除个别专家提到论文作者的英文流利外,其他都曾详细地指出作者用词、拼写和语法的错误。因此今后在博士培养中,撰写英文论文的能力需要作为一个培养重点。目前我校已经开设专门针对博士生的学术论文写作课程,旨在提升博士生撰写英文学术论文的能力。

综上,博士学位论文进行国际化评审是博士生培养与国际接轨的必要准备。国内博士论文虽内容已经达到一定水平,但与国际先进水平尚有差距。因此,今后应该继续推进和推广博士论文国际化评审,努力学习国外培养博士生的先进经验,提升博士生培养的总体水平。

参考文献:

[1]马莉萍.浅析研究生学位论文评审及主要方法[J].科技管理研究,2005,(10):131-135.

发表国际论文篇4

论文摘要:对于对外贸易迅猛发展的中国而言,人民币汇率波动的贸易效应受到了学术界广泛关注和思考,本文将对相关文献按照总体和区际分类的角度的进行评述。

1.人民币汇率波动与中国总体贸易效应研究评述

近年来,由于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关于人民币币值汇率波动对我国总体贸易影响的讨论一直十分激烈。纵观这些成果的研究结论,大致可以分为三种观点:人民币汇率波动对贸易有着正面影响;人民币汇率波动对贸易有着负面影响;人民币汇率波动对贸易影响不大。

1.1人民币汇率波动对中国总体贸易有正面影响

魏巍贤早在1997年发表于《统计研究》的《中国出口与有效汇率的关系分析》一文对此有比较详细具体的实证分析研究,最终笔者得出结论:从长期来看,改革开放以来出口总量的不断增大与有效汇率的持续贬值密切相关,因此这意味着两方面内容,一是我国以促进出口增长为目标的汇率政策是长期有效的,改革以来的汇率贬值确实起到促进出口长期增长的作用;二是我国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不尽人意,长期的出口增长过分依赖于汇率的贬值。临时眭政策因素在短期内也百弱f起出口总量的变化使之脱离它与有效汇率的均衡关系水平。

另外,李海菠2003年在《世界经济研究》发表的一文《人民币实际汇率与中国对外贸易的关系》根据1973—2001年的年度统计数据,采用与魏巍贤相类似的方法.即用单方程协整分析检验调整后的实际汇率arer、中国外贸进出口总额、出口额和进口额的协整关系。WWW.133229.COM加之eg两法估计它们之间的长期关系,最后使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等实证分析方法,研究了人民币实际汇率与中国对外贸易之间的关系,也得出了相类似的结论,即人民币实际汇率与中国对外贸易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并且笔者还证实了实际汇率可以改善短期内中国的对外贸易状况。

通过检索文献发现.该类文献的数量相对而言比较少,原因应该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总体事实与该理论有所不一致。

1.2人民币汇率波动对中国总体贸易有负面影响

郑恺2006年发表于《财贸经济》的一文《实际汇率波动对我国出口的影响——基于sitc比较》对“人民币汇率波动对中国总体贸易有负面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简要综述如下:

根据有关的国际贸易理论,决定对外贸易通常有3个变量。第一是外国收人大小,第二是相对于外国商品的贸易条件,第三是货币比价即汇率大小。由此,为了度量汇率波动对贸易的影响,必须控制以上3个变量。但由于gni不存在月度统计数据,笔者采用美国的工业生产指数来代替gni或gdp数据,此外由于我国不存在进出口价格的完整时间序列数据,因此可以利用实际汇率进行替代。在构造实证模型时,笔者将波动率作为外生变量,在存在协整的情况下,相应采用var的扩展vec模型来估计估计短期内波动率对贸易波动的影响。其构造的模型为:

其中,ex为中国对美国的出口数量的自然对数值,i表示为不同的行业,ipf为美国工业,生产指数的大小,r表示人民币兑美元的实际汇率的自然对数值,v表示实际汇率的波动率,ecm为误差修正项,反映了贸易变化的长期趋势。j表示变量滞后阶数。

笔者运用了以上var的扩展模型进行分析,由于var可以解决不平稳数据造成的不稳定性以及内生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因此可以更好的估算出汇率波动对贸易的影响,他研究了自1994年以来中国对美国按sitc出口贸易与实际汇率波动的关系,结果表明我国的一些行业受汇率波动的负面影响较大。

此外,李建伟、余明2003年在《世界经济》发表的《人民币有效汇率的波动及其对中同经济增长的影响》一文也对“人民币汇率波动对中围总体贸易有负而影响”这-fq题进行了实证研究.笔者利用的是1995年1月一2003年6月的季度数据,与郑恺使用的方法不同.李建伟、余明两位学者运用的是两阶段最小二乘法,对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与进出口贸易和利用外资的十日关关系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是影响中国进出口贸易和利用外资的重要因素,从而他们认为人民币有效汇率大幅度波动会对中国经济增长形成巨大负面冲击。

1.3人民币汇率波动对中国总体贸易影响不大

曹阳、李剑武于2006年在《世界经济研究》发表的《人民币实际汇率水平与波动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一文基于1980—2004年的年度数据,首先用ak—garch模型测算出人民币实际汇率的波动率。最后采用engle—grnager两步法,进行了协整分析,从而对“实际汇率波动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进行研究,笔者发现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增加对我国的进出口贸易的影响不显着。

强永昌等2004年于《世界经济研究》发表《有关人民币汇率问题的对外贸易分析》一文.笔者通过对我国1990—2001年各种价格研究了1990年以后的人民币汇率和中国对外贸易的关系。首先分别构建了出口方程以及进口方程,根据1990—2001年的样本数据,用eview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最终得出了中国对外贸易出口额、进口额与人民币实际汇率之间存在的弹性关系不大,相关性较弱的结论。

综上所述,以上三类文献分别从人民币汇率波动对贸易的正面影响、负面影响和影响不大三个方面进行了实证研究。

2.人民币汇率波动与中国区际贸易效应研究评述

刘巍、郭友群2003在《国际经贸探索》发表了《对人民币汇率与广东省进出口额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一文,笔者运用广东省1987-2001年的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指出人民币牌价汇率变动1个单位,广东省的出口额就同方向变动o.15亿美元.人民币牌价变动1%,广东省出口额就同方向变动29%。这个结论说明,人民币贬值有利于广东省出口的增长。得出同样结论的有关研究文献是戴世宏2006年发表于《上海金融》的《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上海市贸易收支的影响》一文,笔者采用adf检验,对上海1993—2004年度的gdp、进口额及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进行研究.发现人民币汇率贬值有力地促进了上海市出口贸易的增长,这种促进作用随着贸易自由化程度的提高而不断增强;进口方面,人民币贬值对上海市进口产生了一定的抑制作用。

以上两篇文献主要是基于实际汇率与进出口量的关系分析,而陈志昂2001年发表于《商业经济与管理》的《人民币汇率与浙江出口变动的实证研究》一文则是分别考虑了实际汇率和名义汇率对贸易的影响,在泰米姆·贝佑米估计的贸易方程的基础上,利用浙江省1990-1998年的相关数据,建立了以汇率和贸易国国内生产总值为变量的长期和短期回归模型,实证分析分析得出结论:人民币名义汇率对浙江出口正相关,实际有效汇率对浙江出口负相关,但汇率弹性较低。

所以,结合以上文献总的来看,人民币汇率波动对各省对外贸易的影响的不同结果符合中国经济改革开放以来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中国制造”和“世界加工厂”逐渐形成的事实,并且市场规模的出口效应大都分布在中国的沿海发达地区,基本与经验判断一致。

发表国际论文篇5

我国现有科技期刊约5000种,数量仅次于美国,是名副其实的科技期刊大国。但科技界委员们认为,期刊的现状仍“不容乐观”。

曾主管北大多个期刊的国家纳米中心副主任朱星委员见证了国内科技期刊的发展历程。“前几年我们一直为如何被列入《科学引文索引》(SCI)发愁,现在考虑的,是如何扩大影响力。”

作为中国科学话语权的载体,科技期刊该寻求怎样的发展路径?

“再不能失去国内期刊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伴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我国科技论文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较大飞跃。据统计,截至目前,我国科技期刊总量已居世界第二。然而,与科技论文在国际上令人瞩目的表现相比,我国科技期刊的质量、水平和国际影响力相对逊色。影响力广、具有品牌效应的中国科技期刊很少,是不争的事实。

“看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科学地位,有两个标志:学会与期刊。”两院院士师昌绪多次强调科技期刊的重要性。

刘昌俊分析道,基础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学术论文上。“目前我们科技论文数量和质量飞跃式增长,科技期刊发展应当受到高度重视,再不能失去国内期刊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国内科研人员通常喜欢将一流科研成果发表在国外期刊上。“以我所在的化学学科为例,一些国际知名期刊60%的稿源来自中国,反过来,我们的图书馆要花大价钱将这些论文再买回来。”刘昌俊认为,这是个亏本生意。

与国内科研人员对国外期刊的追捧相反,国外期刊的编辑和评审人对来自中国大陆的学术论文多少有些歧视,中国大陆学者投稿被直接拒稿率明显高于发达国家,且论文从投稿到发表周期也偏长,大量时间精力浪费在学术论文阶段,长此以往不利于科研创新工作。

“我们应尽快提高国内科技期刊的影响力,办好自己的引文数据库,让科技期刊成为一门赚钱的生意,形成良性循环。”刘昌俊说。

只有改变评价体系,才能留住好稿

国内科技期刊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利用优质国内稿件资源。以物理学领域的期刊为例,该领域中国每年的论文总共在两万篇左右,但能够在国内杂志上发表的不到4000篇,比例不足20%。

为什么好稿外流?刘昌俊认为,这与国内的评价体系有很大关系。“比如,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每年度按照学科根据SCI期刊的影响因子对期刊进行四个等级的分区,一区里没有国内期刊,二区的也很少。但一些单位的考核就要求发在一区、二区刊物上。”

“要改变评价体系,鼓励科研人员将自己的最新成果发表在自己的学术刊物上,支持国内期刊的发展,做大做强我国的科技期刊出版事业,使我国尽快成为高水平学术期刊的国际中心之一。”刘昌俊说。

“刊物吸引力的提高需要科研体制的改变。”清华大学教授邢新会委员希望,科研评价能够实事求是,不过分指标化。“主要看研究者做了什么,而不是文章发在哪里。”

“我早就意识到这个问题,所以我一直鼓励我的学生尽量在国内期刊上发表文章。”朱星表示,在政策层面,可以要求国家资助的项目尽量在国内期刊发表成果。“日本就曾采取这种措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期刊本身也应积极向有影响力的团队约稿,同时,在某些条件下允许一稿多投。“比如最新的研究成果可以先以快报的形式在国际期刊发表,而更翔实的内容则发表在国内期刊。”朱星补充道。

千方百计吸引国外稿源

除了留住国内优秀稿源,刘昌俊认为国内科技期刊要想方设法吸引国外稿源,扩大国际影响力。

“首先要培养高素质、国际化的编辑队伍。”刘昌俊以《能源化学学报》为例说,该期刊在包信和院士的主导下,组建了一支国际化编辑队伍,遵循期刊评审的国际化规则,目前该期刊是相关领域国内SCI收录期刊中影响因子最高的。

朱星也认为人才是一个制约因素。“我在北大做科技期刊副主编时,经常为招不到一个既懂专业知识,又具备编辑能力、英文好的编辑发愁。具备这些能力的人通常不愿到工资待遇不高的期刊来。”

发表国际论文篇6

关键词:汇率冲击;异质企业;投资区位;跨国公司

中图分类号:F830.7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0)12011306

一、引 言

21世纪初,以Melitz的“贸易对行业内资源配置与生产率的影响”一文为标志,在国际贸易理论研究中开始呈现出基于异质企业的研究新动向。Baldwin把基于异质企业的一系列贸易研究成果统称为“新新贸易理论”[1]。这一领域被称为是继新贸易理论、贸易与经济增长理论和利益集团与贸易政策之后国际贸易领域新的研究焦点。

目前,在新新贸易理论框架下,基本形成两大体系:一类是以Melitz为代表,着重将企业生产率差异纳入新贸易理论,并以此分析企业商业模式选择。其中,Melitz以克鲁格曼的差异化产品、规模经济和垄断竞争模型为基础,通过引入企业的异质性来解释国际贸易中企业的差异和出口行为,为企业生产率差异纳入国际贸易和投资的理论框架奠定了基石[2]。Helpman等拓展了Melitz模型,进一步考虑跨国企业建立海外分公司的决策,即企业以出口还是FDI的形式进行国际化。其研究表明企业究竟是选择出口还是FDI行为,是由企业的生产效率预先决定的。只有生产率最高的企业才会选择FDI,生产率处于中等水平的企业选择出口,而生产率较低的企业只在国内市场销售[3]。Bernard等将异质企业与新贸易理论以及产业间贸易有机结合起来,关注贸易自由化下,企业、国家和产业如何相互作用,资源如何通过企业在产业内和产业间重新配置,全面考察了产业内贸易、产业间贸易、同行业内异质企业(出口与不出口企业)的效率差异、贸易自由化与收入分配的关系等诸多问题[4]。

新新贸易理论框架下的另一条脉络是研究企业内生边界的决策。主要是以Antràs为代表,将新制度经济学的不完全契约思想纳入一体化和外包的商业模式选择中。这是国际贸易理论借鉴其他领域的思想并相互交融的产物。其中,Antràs将GrossmanHartMoore产权分析方法的企业观点和HelpmanKrugman的贸易观点结合在一个理论框架下,提出了一个基于企业边界的不完全契约模型分析跨国公司的定位和控制决策,强调了资本密集度和剩余索取权的配置在企业国际化过程决策中的作用[5]。Antràs和Helpman则将 Melitz的异质企业贸易模型和Antràs的企业内生边界模型进行结合,进一步考虑“不完全契约的摩擦亦存在一体化企业内部”、“生产中存在两种投入品”的情形,探讨契约的不完全性对异质企业边界、外包(outsourcing)以及内包(insourcing)战略选择的影响,为研究企业全球化和异质企业的组织决策提供了全新的视角[6]。他们提出:低研发密集度行业中,高生产率企业倾向做外包,较低生产率企业倾向做内包;而高研发密集度行业中,生产率最高的企业倾向对外一体化。次之,倾向做外包。再次之,则倾向国内垂直整合。最低生产率企业,倾向做内包,甚至退出市场。该模型很好地解释了现有的多种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模式并存的局面。Acemoglu等则更进一步拓展到“存在多种中间投入品、多边不完全契约”情形下的企业生产模式决策[7]。Antràs和Helpman将他们前期的研究模型一般化,允许存在不同程度的契约摩擦,并允许其程度因不同投入品和国家而异,提出契约制度的变化会对企业组织形式产生不同程度影响的观点[8]。

近年来,国内相关领域的文献主要是针对新新贸易理论的发展和演化进行文献述评。其中,一些研究集中于Melitz为代表的异质性企业线索[9-10]。如“国际贸易理论新动向―基于异质企业的研究”(陈丽丽[9]);“出口、投资与企业生产率:西方贸易理论的微观新进展”(洪联英,罗能生[10])。另一些研究则主要集中于契约制度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考察[11-12],如“国际贸易与投资理论的新发展:新制度经济学”(孔凡保[11]);“契约实施对国际贸易影响研究评述”(张杰,刘志彪[12])。还有一些研究则同时对新新贸易两个研究体系进行介绍[13-14-15],如“贸易、对外直接投资和国际生产方式:文献综述”(盛斌,马涛[13]);“国际贸易与投资理论的新发展:基于企业异质性和不完全契约的视角”(唐铁球,汪斌[14]);“产品内分工下西方贸易理论的新发展”(田文,刘厚俊[15])。

以上国内外有关新新贸易理论方向的研究文献,基本上存在一个共同的特点:大都忽视考察汇率的不确定性因素对异质性企业在商业模式选择中可能起到的作用。基于这一研究视角,本文借鉴新新贸易理论中具有代表性的Antràs和Helpman[6]模型框架,讨论汇率冲击因素对异质性跨国企业投资区位和生产模式决策的效应。与该模型不同的是:首先,本文着重考察外部宏观环境因素的变动(如汇率冲击)对跨国公司生产模式和区位选择的影响规律。其次,关注的视角不同。笔者立足发展中国家的角度,考察汇率冲击对发展中国家“外资流”和由外包牵动的“贸易流”的相互影响,这对于目前汇率频繁波动下的中国如何保持涉外经济的平稳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为研究汇率冲击对跨国企业生产区位和模式决策的影响效果,本文采用两阶段的分析过程:第一阶段,不存在汇率冲击条件下,跨国企业的生产决策(包括区位和模式)。第二阶段,引入汇率冲击,再次考察跨国企业的生产决策变动。从中发现跨国企业如何随着汇率冲击的幅度和方向性变化做出有规律性的反应以及对研究对象国吸引“外资”和“外包”量的影响。

二、模型构建

根据跨国企业的运作模式,本文构建了一个从事跨国生产和销售的多国框架:位于发达国家(国0)的研发企业;位于两个发展中国家(国1和国2)的加工企业(两国具有竞争性);国际市场,如图1所示。位于国1的制造企业是本文研究对象。

图3 发达国家研发企业随汇率冲击预期幅度

调整生产决策(ωσ>1+σlnω)

图3中,横坐标表示汇率预期波动幅度,左侧表示汇率升值,右侧表示汇率贬值,越远离原点,表示汇率波动幅度越大。其中,Δq*1表示π1o与π2o利润曲线重合时的汇率预期波动幅度临界值,Δq*2表示π1v与π2v利润曲线重合时的汇率预期波动幅度临界值。纵坐标表示不同效率的研发企业,效率越高则纵坐标越大。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将纵轴放大,其含义表示确定性下(汇率冲击为零)研发企业的生产方式最优决策排序。目的就是方便与不同程度和方向汇率冲击下的决策排序结果做以对比。

研究发现,发展中国家的汇率冲击幅度和方向,对发达国家研发企业的生产模式和区位决策确实存在一定的规律性影响。总体上看,汇率冲击(不论方向如何),在本质上不改变Antràs和Helpman[6]提出的基本决策排序结构:低效率研发企业选择留在国内发展,中等效率研发企业选择外包合作,而高效率研发企业则选择一体化合作。不过,如果站在汇率冲击国的角度看,汇率预期升值的情况下,国际合作业务陆续转移到其它工资成本更高的竞争性国家。并且,具体路径是“先外包转移,后直接投资转移”。这种选择的结果在确定性情形下是不可能存在的。因此,研发企业的决策排序在汇率冲击下还是出现了明显变化。

另外,汇率冲击还影响到决策转换阀值点的位置出现具有一定规律性的调整。具体地,随着汇率预期渐进贬值,决策转换阀值点θ1和θ2均前置,且贬值幅度越大,前置越多。关于决策阀值点位置的判定比较复杂,取决于两个发展中国家的相对工资差异的大小。具体地,当相对工资水平满足ωσ>1+σlnω时,决策阀值点的调整路径为:均后置前置(外包),后置(一体化)不变(外包),前置(一体化);当相对工资水平满足ωσ

四、主要结论

首先,随着汇率冲击幅度和方向的不同,发达国家研发企业调整其生产决策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当预期汇率趋向贬值时,国际外包的业务量将不断萎缩,而直接投资相应扩张,此时,从事跨国经营的研发企业增多;当预期汇率趋向升值时,国际合作业务将陆续转移到其它工资成本较高、汇率相对稳定的竞争性国家,此时,从事跨国经营的企业效率门槛因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相对工资差异度而出现一定程度的降低或提升。

其次,根据冲击幅度和方向的差异,汇率波动对研发企业生产决策可能产生两种不同性质的影响:一是从受到汇率冲击的发展中国家看,与确定性情况相比,当汇率升值幅度较为显著时,升值导致的利润损失将抵消该国工资成本比较优势带来的利润空间,汇率冲击会引发跨国企业的边界和生产的国际区位决策发生根本性变化。升值幅度越大,则原有决策及转换排序改变的程度越大。二是当汇率冲击处于相对微幅的升值和整个贬值区域,汇率对成本的降低作用将与该国工资成本的比较优势相互叠加,更加强化了原有的决策转换排序,此时的汇率冲击只是起到调整决策转换阀值位置的作用(如超前或滞后)。

总体上看,一国货币升值会导致该国参与国际合作的机会趋向减少,国际业务量相应地转移到其“竞争伙伴国”,具体路径为“先外包转移,后直接投资转移”。随着升值幅度加剧,该国承接的外包和直接投资都将陆续被“挤压”。相反,汇率贬值可能会导致该国国际合作的机会趋向增多,并且承接的直接投资对外包业务(及其产生的贸易)产生一种“替代效应”。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目前正处于人民币汇率升值的通道,尽管拥有劳动力成本廉价的比较优势,在升值的幅度问题上还是需要审慎对待,这对于维护我国“贸易流”和“外资流”的可持续性以及劳工的稳定就业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Baldwin, R.E.Heterogeneous Firms and Trade:Testable and Untestable Properties of the Melitz Model [R].NBER Working Paper,2005.

[2] Melitz,M.J.The Impact of Trade on Intra-Industry Reallocations and Aggregate Industry Productivity[J].Econometrica,2003,71(6):1695-1725.

[3] Helpman,E.,Melitz,M.,Yeaple,S.Export Vesus FDI [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4,(94):300-316.

[4] Bernard, A.B.,Redding,S.J.,Schott,P.K.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d Heterogeneous Firms[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2007,(74):31-66.

[5] Antràs,P.Firms,Contract and Trade Structure [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03,(11):1375-1417.

[6] Antràs,P.,Helpman,E.Global Sourcing [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2004,112(3):552-580.

[7] Acemoglu, D.,Antràs,P.,Helpman,E.Contracts and Technology Adoption [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7,97(3):916-944.

[8] Antràs,P.,Helpman,E.Contractual Frictions and Global Sourcing [M].America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8.

[9] 陈丽丽.国际贸易理论新动向――基于异质企业的研究 [J].国际贸易问题,2008,(3).

[10] 洪联英,罗能生.出口、投资与企业生产率:西方贸易理论的微观新进展 [J].国际贸易问题,2008,(7).

[11] 孔凡保.国际贸易与投资理论的新发展:新制度经济学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6,(10).

[12] 张杰,刘志彪.契约实施对国际贸易影响研究评述 [J].经济学动态,2008,(10).

[13] 盛斌,马涛.贸易、对外直接投资和国际生产方式:文献综述 [J].国际经济评论,2007,(1).

[14] 唐铁球,汪斌.国际贸易与投资理论的新发展:基于企业异质性和不完全契约的视角 [J].社会科学战线,2008,(4).

发表国际论文篇7

主题:传承丝绸之路精神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主办:甘肃省人民政府 文化部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国家旅游局 中国贸促会

时间:2016年9月20日9:00-10:50

地点:敦煌国际会展中心A馆一层国际会议厅

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隆重开幕,敦煌迎来了世界瞩目的历史性时刻。国家主席发来贺信,对文博会的召开致以热烈的祝贺,向出席文博会的各国嘉宾和朋友表示诚挚的欢迎。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宣读了主席的贺信并在高峰会议上作主旨演讲。尼泊尔议会议长翁沙丽・加尔蒂・马嘎,阿富汗第二副首席执行官哈吉・・穆哈基克,柬埔寨副首相因蔡利,摩洛哥国王文化顾问大卫・安德烈・阿祖莱,法国政府代表、参议院外事、防务和武装力量委员会主席、前总理让-皮埃尔・拉法兰,世界旅游组织副秘书长兼执行主任祝善忠分别发表演讲。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出席开幕大会。甘肃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三运致辞,甘肃省委副书记、省长、敦煌文博会组委会主任林铎主持大会。出席当日开幕式暨高峰会议的嘉宾还有来自85个国家的文化或旅游部长、驻华使节和五个国际及地区组织的代表,与甘肃结为友好关系的省州长和市长,文化企业和文化机构负责人、知名专家学者;中国政府有关部门领导,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的代表;国内部分省区市负责人,文化企业、文化机构负责人,知名专家学者、文化名人,甘肃省有关方面负责人,以及中外媒体人士和记者。

高峰会议分论坛

分论坛一:部长圆桌会议

时间:2016年9月20日14:30-18:00

地点:敦煌国际会展中心A馆二层多功能厅

主办:文化部 甘肃省人民政府

主题:坚持和平合作 完善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文化合作新机制

作为此次文博会的重要活动之一,以“坚持和平合作,完善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文化合作新机制”为主题的文博会高峰会议召开部长圆桌会议。国家文化部副部长丁伟主持会议。国家文化部部长雒树刚与阿尔巴尼亚、孟加拉国、埃及、法国、伊朗、立陶宛、巴基斯坦、新加坡、泰国、乌克兰等23个国家文化部长和代表围绕和平合作精神的世界意义、文化在促进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平合作中的作用和途径、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与地区的文化遗产联合保护与传承、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与地区文化的协同创新、如何持续办好敦煌文博会,充分发挥这一重要文化平台的重要作用等五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与会代表表示愿意加强与包括中国在内的“一带一路”国家文化交流与合作,将敦煌文博会打造成文化成果共享的永久平台,使其成为最具国家化、专业化、永不闭幕的文化博览会。

会议在征求各位部长及代表的意见建议后,共同通过了《敦煌宣言》,并于会后提交大会组委会。

分论坛二

时间:2016年9月20日14:30-18:00

地点:敦煌国际会展中心A馆一层1号会议厅

主办: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甘肃省人民政府

主题:坚持开放包容 促进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文化多元共存

以“坚持开放包容,促进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文化多元共存”为主题的高峰会议分论坛上,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何毅亭,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教授尤里・塔夫罗夫斯基,中国副主席胡志强、意大利阿奎利亚艺术基金会主席安东尼奥・扎纳尔迪・兰迪等10多位国内外专家学者围绕“开放包容”精神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开放包容”与“一带一路”倡议,“开放包容”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文化繁荣发展等议题作了交流发言。与会的国内外专家学者认为,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沟通融汇了东西方两种文化和世界四大文明,实现了沿线国家的共同繁荣进步。希望敦煌文博会能够再一次架起华戎交汇的桥梁,重铸丝绸之路的辉煌成就,开成一个开放包容、互学互鉴的盛会。甘肃省委副书记欧阳坚,甘肃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梁言顺参加了分论坛。

分论坛三

时间:2016年9月20日14:30-18:00

地点:敦煌国际会展中心A馆四层1号陈列厅

主办:国家旅游局 甘肃省人民政府

主题:坚持互学互鉴 推动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文化融合发展

以“坚持互学互鉴,推动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文化融合发展”为主题的高峰会议分论坛上,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泰中友好协会会长、泰国前副总理功・塔帕朗西,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杨春贵等12位嘉宾在进行了主题发言。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著名作家莫言作了主题演讲。论坛上,与会专家学者还围绕“互学互鉴与人类文明进步”、“文化与旅游、科技等领域融合发展”、“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文化交流互鉴的机制和途径”等议题展开了广泛讨论。

分论坛四

时间:2016年9月20日14:30-18:00

地点:敦煌国际会展中心A馆一层2号会议厅

主办:中国贸促会 甘肃省人民政府

主题:坚持互利共赢 推进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文化成果共享

以“坚持互利共赢,推进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文化成果共享”为主题的高峰会议分论坛上,国内外专家学者围绕主题,就互利共赢前提下的文化产业战略合作、互利共赢前提下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互利共赢前提下的文化市场平台建设等议题作了交流发言。与会的国内外专家学者认为,千百年来,丝绸之路承载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精神薪火相传,在文明交流互鉴史上写下了重要篇章。如今敦煌文博会的召开,很好地推动了中国与沿线各国广泛开展文化等领域的交流合作,为其他领域的合作交流打下坚实的民意基础,有助于发掘沿线国家深厚的人文资源,也实现了不同文明的互学互鉴和文化成果的“互利共赢”,专家学者希望敦煌文博会能够一届一届办下去,而且一届办得要比一届好。

分论坛五

时间:2016年9月20日14:30-18:00

地点:敦煌国际会展中心A馆二层2号会议厅

主办:甘肃省人民政府

主题:敦煌文化的当代价值

以“敦煌文化的当代价值”为主题的高峰会议分论坛上,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英国王储传统艺术学院理事会主卫・格林,法兰西学院人文及政治学院院长、欧洲科学院院士巴斯蒂,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连辑,美国敦煌基金会理事会主席倪咪・盖茨,著名教育家、艺术设计家、原中国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常沙娜等中外专家学者、教授围绕全球视野下的敦煌文化、敦煌文化的艺术和科技价值、敦煌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的论坛议题,作了题为《敦煌文化艺术遗产对现代国际文化交流发展的启示》、《敦煌:不同文化和谐共存的典范》、《贸易与朝圣、守旧与革新,沿着贯穿亚欧的通路》、《敦煌文化》、《敦煌佛教洞窟与敦煌基金会》、《中国敦煌历代装饰图案的研究与创新应用》等内容的演讲。经过学术探讨交流,专家学者普遍认为,中国正在走向文化复兴,敦煌文化已是全球一致公认的东方文化艺术地标和宝库,它对当代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指导价值十分明显、不言而喻。

高峰会议专项论坛

专项论坛一

时间:2016年9月20日14:30-18:00

地点:敦煌国际会展中心A馆二层1号会议厅

主办:中国史学会

主题:陆上丝绸之路的历史、今天和未来

以“陆上丝绸之路的历史、今天和未来”为主题的高峰会议专项论坛上,中国史学会会长、《求是》杂志社社长李捷及与会专家、学者围绕论坛主题,作了《“西巡”与“招徕”:中原王朝与“丝绸之路”的开通及文化交流》、《使臣授职:明代西北丝绸之路上的羁縻政策》、《贸易投资便利化是新疆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的重要环节》、《新“丝绸之路”和“大欧亚”概念》等专题报告。

专项论坛二

时间:2016年9月20日14:30-18:00

地点:敦煌国际会展中心A馆三层3号会议厅

主办:国家文物局 甘肃省人民政府

主题: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以“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为主题的高峰会议专项论坛上,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表示,近年来,通过引领和推动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遗、联合考古、展览交流、援外文物保护工程等交流合作项目,中国与沿线国家和有关国际组织逐步构建起了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合作框架。中国政府将进一步加强与沿线国家共同开展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的联合研究、申报和管理,为丝路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和交流合作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甘肃省副省长夏红民表示,共建“一带一路”为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希望通过文化遗产国际论坛,传承丝绸之路精神薪火,不断激活多样文明中的优秀传统,持续提升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水平。国际文化财产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总干事德卡罗、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等国内外代表也分别从丝绸之路文化及其遗产的形成与演变、丝路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与展示利用、敦煌文化的价值与敦煌文物保护国际合作等方面作了交流发言。

专项论坛三

时间:2016年9月20日14:30-18:00

地点:敦煌国际会展中心A馆三层1号会议厅

主办:甘肃省文化厅 中国动漫集团

主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数字化

以“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数字化”为主题的高峰会议专项论坛上,中国动漫集团董事长庹祖海表示,国家文化形象动漫化传播的内容更具亲和力,品牌也更具可视化,在塑造和传播国家文化形象的过程中,用卡通形象对机构、活动和事件进行营销,往往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其他专家学者认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研究与传承,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在当今互联网时代,资源数字化无疑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最有效形式,“数字敦煌”建设就是一个极其有益的尝试,使不可移动文物和可移动文物突破物理空间和地域局限,走出文物本体环境,面向国内外,以新的展示环境、新的视觉表达、新的文化旅游模式呈现在公众眼前,营造了一个全新的多元异构的数字文化。

专项论坛四

时间:2016年9月20日14:30-18:00

地点:敦煌国际会展中心A馆三层4号会议厅

主办:甘肃省人民政府

主题:路易・艾黎国际主义精神与“一带一路”建设

以“路易・艾黎国际主义精神与‘一带一路’建设”为主题的专项论坛上,甘肃省政协主席冯健身指出,作为东西方国际文化交流的样板和典范,路易・艾黎与乔治・何克把毕生精力奉献给了两国友谊,奉献给了东西方文化合作。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强烈的时代担当和国际主义精神,正是加快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需要的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要高举丝绸之路精神旗帜,夯实“一带一路”人文基础,不断发扬路易・艾黎国际主义精神,共创“一带一路”合作新模式。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谢元,新西兰驻华使馆参赞何柏衍等国内外专家学者也围绕路易・艾黎国际主义精神作了交流发言。

专项论坛五

时间:2016年9月24~25日

地点:敦煌国际会展中心A馆二层多功能厅

主办:工业和信息化部 甘肃省人民政府

主题:大数据助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

9月24日下午,作为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专项论坛的“大数据助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高峰论坛”在敦煌召开。甘肃省副省长黄强、江苏省副省长马秋林、自治区副主席汪海洲出席会议。甘肃省副省长黄强,中国移动集团副总经理李正茂,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党组书记、副总经理刘锦章等部分受邀嘉宾作主题演讲。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司司长谢少锋主持论坛。2015信息化与新型工业化专题研讨班领导和国内丝绸之路沿线省区市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甘肃省直有关部门、甘肃省市州政府、兰州新区管委会、有关高校院所相关负责人等参加论坛。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大数据产业目前尚处于快速发展的初级阶段,市场集中度和成熟度相对较低,竞争分散,创新和成长的机会众多。携手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和地区大数据产业发展,不仅要注重凝聚共识,更要起而行之。参会企业家表示,要以此次论坛为起点,以甘肃为平台,开启大数据服务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黄金通道”,坚持多边参与、多方参与,发挥政府、国际组织、企业、技术社群等各类主体作用,集众人之智成众人之事,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治,在共治中共赢。

《敦煌宣言》会

时间:2016年9月21日19:30-19:50

地点:敦煌大剧院

出席人员:国内外嘉宾约1200人

主题:宣读本次文博会取得的重要成果――《敦煌宣言》

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敦煌宣言》会上,1200多名国内外参会嘉宾见证了这个首届敦煌文博会最重要成果的发表。甘肃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三运出席,省委副书记、省长林铎主持,省委副书记欧阳坚宣读《敦煌宣言》。《敦煌宣言》所达成的共识,凝聚了与会国家代表的普遍共识和智慧见解,谱写了新时期中外友好交流的美好篇章,为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文化合作规划了方向路径,为开拓21世纪“新丝绸之路”奠定了重要的人文基础。这是首届敦煌文博会的最重要、最有深远影响的成果之一,必将成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实现民心相通的纲领性文件随着

《敦煌宣言》的,历时两天,盛大辉煌的首届丝绸之路国际文化博览会落下帷幕。会结束后,与会嘉宾和媒体记者观看了中外艺术家联袂演出的文艺晚会《相约敦煌》。

文化年展

中国展区(敦煌国际会展中心1号楼二层)

丝路沿线省(区、市)文物精品共展出以丝绸之路及东西方文化交流有关的文物精品429余件。

明代手绘丝绸之路地图作品宽0.59米,长30.12米,绘制于明代中叶(1524~1539),图中描绘了从明朝边关嘉峪关到天方(今沙特阿拉伯的麦加)的211个地点。

“瓷上敦煌”精品瓷器展出由中国文化传媒集团珍藏于景德镇瓷器博物馆,反映丝路文化的近现代精品瓷器80余件。

“海丝记忆”――海上丝绸之路侨批珍品展示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风貌和华人华侨群体移民历史的文物。主要由海丝扬帆远、飘洋两地书、华人风物志三部分内容组成。

中国近现代书画精品展示元明清及近代著名书画家的代表作品50余件;近现代著名书画家的代表作品60余件。

“敦煌印象 丝路虹霓”10位知名美术家为文博会创作的长40米、宽1.6米工笔画卷。

国际展区(敦煌国际会展中心3号楼二层)

“文明之旅・魅力法国”――主宾国馆法国馆展区由“丝路有邦、时空之旅、感官法国、文明相约”四个板块组成,通过展示法国绘画、建筑、摄影、漫画、设计、音乐、电影、美食、时尚等文化,立体性呈现法国古今面貌。

“四海一家”――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艺术精品荟萃了亚洲、欧洲、非洲、美洲、大洋洲等国家的艺术精品,主要以绘画、雕塑以及具有各国民族特色的工艺品为主,展品约300件。

“意会中国”――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油画精品展示由中国对外文化集团珍藏的100余幅丝路沿线60多个国家著名艺术家的油画作品。同时展出俄罗斯华人艺术交流协会组织俄罗斯等国20多名美术家创作的油画作品50余幅。

“文明交响”――中埃当代艺术突出以绘画语言表现两国人民之间的交流,透过中国的长城,埃及的金字塔、卢克索神庙这些典型符号,生动呈现了埃及艺术家眼中的中国、中国艺术家眼中的埃及。

“世・象”――中意当代艺术以“世・象”为主题,表现包罗万象的当代艺术,通过中国与意大利各13位著名艺术家交流而创作的以抽象、超现实、极简风格为主的艺术作品50余幅。

甘肃展区(敦煌国际会展中心1号楼二层)

世界文化遗产主要表现以敦煌莫高窟为代表的七处世界文化遗产,以“花儿”和环县道情皮影为代表的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始祖文化集中反映伏羲、女娲、西王母、周秦和李唐为代表的始祖文化的发祥与传承。

史前文化甘肃共有史前文化遗址9000多处,以在我省发现地命名的文化类型近20处,主要表现大地湾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等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形态。

长城文化秦、汉、明三代长城的西端起点都在甘肃境内,现存遗址达3654公里,居全国第二,其中明长城长度居全国第一。

石窟文化我省现存石窟寺600余处,莫高窟、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天梯山石窟等系统反映了佛教艺术在中国发展演变的历程,被誉为“石窟艺术之乡”。

民族民间民俗文化集中展示我省多民族的文化特色和民间民俗文化,特别是裕固族、保安族、东乡族等我国独有的少数民族文化。

红色文化甘肃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地位突出。会宁会师、哈达铺会议、腊子口战役、南梁革命根据地、两当兵变等承载着中国革命历史的重要进程。

现代文化集中展示以《读者》、《丝路花雨》、《大梦敦煌》、《黄河母亲》为代表的甘肃现代文化艺术成就。

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成果。

专题展区(敦煌国际会展中心1号楼一层和三层,3号楼一层和三层)

“文化记忆”――丝绸之路沿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

“魅力创意+”――丝绸之路文化创意与设计。

“丝路之邮”――丝绸之路国际邮品展。

“敦煌飞天・九天揽月”――航天技术成果。

《黄河万里图》。

“花开敦煌”――常沙娜艺术展。

“朝圣敦煌”――美术精品展。

“印象・丝绸之路”――采风写生创作作品展。

港澳台文化创意产品展。

“书香丝路”――丝绸之路精品图书展。

丝路茶韵――丝绸之路茶文化展演。

“兰生染缬”作品展。

敦煌创意文化产品展。

“影像丝路”――国际摄影艺术作品展。

“敦煌传奇”――丝绸之路动漫作品展。

莫高霞光――当代艺术展。

浙江丝绸展。

丝路之光――2016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国际雕塑邀请展。

彩陶天地・绘就万千――彩陶创意展演。

文艺展演

展演主题:荟萃艺术精品 共享文化成果

时间:2016年9月18~30日

地点:敦煌大剧院、敦煌剧院、《又见敦煌》演艺剧场、马戏大棚、会展中心场馆、驻地宾馆、部分景区

开幕式演出:2016新版舞剧《丝路花雨》

时间:2016年9月20日20:00

地点:敦煌大剧院

演出单位:甘肃省歌舞剧院有限责任公司

被誉为“东方《天鹅湖》”的中国经典舞剧《丝路花雨》以全新的编排再次上演,以此拉开了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文艺展演的序幕。《丝路花雨》讲述的是古丝绸之路上,善良淳朴的中国父女救助外国商人伊努斯过程中所发生的亲人悲欢离合、友人生死相助的感人故事,是一曲中外友谊的颂歌,弘扬了丝绸之路友好通商、互惠共荣的优良传统。

大型实景演出《又见敦煌》

时间:2016年9月20~30日20:00

地点:《又见敦煌》演艺剧场

演出单位:《又见敦煌》艺术团

《又见敦煌》为知名导演王潮歌新作,是一部大型室内情景体验剧,为甘肃省重点文化项目。《又见敦煌》以史诗的笔法传承丝路文化,以艺术的方式形象地展示了“一带一路”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精神,从艺术角度再现“人类的敦煌”,成为敦煌继莫高窟、月牙泉后又一张国际旅游名片。

闭幕式演出:大型综艺晚会《相约敦煌》

时间:2016年9月21~22日20:00

地点:敦煌大剧院

演出单位:兰州演艺集团 中外演出团队

作为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文艺展演之一,中外联袂文艺晚会《相约敦煌》在闭幕时开演。晚会通过舞蹈、器乐、声乐、杂技等形式展现丝路文化。当晚,来自多个国家的众多艺术家相聚敦煌,共同为国内外参会嘉宾呈现了一场各具特色的精彩演出。

主宾国演出:法国乐队《中国墨》

时间:2016年9月20日15:00

地点:敦煌大剧院

演出单位:果敢、法国演奏家安德里及LOJO乐队

交响音乐会《马友友大提琴之夜》

时间:2016年9月15日20:00

地点:金城大剧院

演出单位:马友友演出团队 兰州交响乐团

法国时装秀

时间:2016年9月18日20:00

发表国际论文篇8

【摘要】若要获得国际对话语的认可,提升国际话语权,除了逻辑严密的内容,还应有对传播渠道的“美”的营销。本文基于新闻美学理论视角,运用内容分析法对深圳卫视的《关键洞察力》节目进行分析。分析该节目在进行国际新闻评论的传播过程中,是如何呈现新闻美学,提升国际话语权的。

关键词 新闻美学 国际评论 《关键洞察力》

一、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可与此形成鲜明对比,我国的国际话语权并没有与国力同步提升。“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中国责任论”等抹黑中国的话语相继出现,使得如何开拓和提升国际话语权,从而维护我国是有担当的国际大国的国家形象这一课题变得尤其紧迫。

在我国现有的电视国际评论节目中不乏优秀的节目,其中深圳卫视的《关键洞察力》在美学运用方面是比较出彩的。该节目是全国首档以分析焦点新闻人物微表情为线索,深度解析国际时事的先锋新闻节目。本文以《关键洞察力》为例,从美学角度对国际评论进行分析,试图回答以下几个问题:(1)电视国际评论节目的特点和现状是怎样的?(2)我国的国际话语权现状如何?(3)新闻美学的内容层次是如何被运用到节目传播过程中的?(4)新闻美学是如何通过国际评论节目提高话语权的表达的?

二、相关理论阐析

新闻美学是一门研究新闻实践活动中的美学形象和美学规律的科学,兼具新闻学和美学的双重属性。新闻美学紧密结合新闻实践,同时又能有效地指导新闻实践,对提高新闻工作者的美学修养和写作水平都具有重要意义。一个能够称得上美的新闻作品,必须具备五方面:形象美、语言美、意境美、结构美和层次美。

电视评论,是新闻评论这种新闻体裁或话语形式同电视结合的产物,既包括评论的特征也包括电视载体的特征。电视国际评论则是关于国际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所进行的态度与观点的总和的表达,与国内评论不同之处在于它有了国际的背景,有更多国家的因素渗透在其中。它具备以下特点:第一、新闻性,评论对象往往是国际上新近发生的重大新闻。第二、思想性,思辨色彩和舆论引导并举。第三、外交政策性,是国家发声的有力武器。

国际话语权是指以国家利益为核心、就国家事务和相关国际事务发表意见的权利,它体现了知情权、表达权和参与权的综合运用。硬实力是国家权力的基础,但是有硬实力并不代表就一定拥有了国家话语权。国际社会认同产生在理论方面一般有两个原因:第一:利益的契合,第二:国际话语论证逻辑被认同。基于利己性的国际现实,国际话语的逻辑性和说服力决定了国际话语权的质量。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取系统间隔抽样的方式,样本为深圳卫视的一档国际评论节目《关键洞察力》。从3 月27 日第四期开始,每隔三周挑选一期,共抽出23 期节目作为样本。分析内容包括:形象,语言,意境,结构,层次等五方面。

节目形象,包括新闻写实型形象和艺术纪实性形象。23 期节目中23 期节目属于新闻写实型形象,0 期属于艺术纪实性形象。节目语言,进一步界定为以下变量:画面语言和文本语言:主题、句式、语篇。23 期节目中23 期均为主题准确、鲜明和生动,能直接看出节目主题概要,句式与题旨、体裁相一致,长度均在45 分钟左右。节目意境,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作者情感明显、主体意识突出。无我之境则强调客观公正,即使想要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也是尽量从细节、场面等侧面流露出。23 期节目中0 期节目属于有我之境,23 期节目属于无我之境。节目结构,界定为以下变量:单线直进式、多线并行式和板块组合式。在23 期节目中,0 期节目单线直进式,23 期节目属于多线并行式和0 期属于板块组合式。节目层次,界定为以下变量:主题、主持人、嘉宾、背景、结尾。纵观23 期节目呈现以下特点:主题凝练程度高,主持人充当串联这个节目的角色,嘉宾则是针对国际新闻事件做评论、预知的角色,背景则多是通过短片播放来呈现,结尾由主持人做结语。

四、研究发现

对23 期节目进行分析,发现这个电视国际新闻评论节目的整体风格状态还是比较稳定的,于是随机选取2014 年12月3 日的“谁能成为美国新任防长”为例,用于结果阐析。这期节目主持人为藏雅菲,时长45 分钟,嘉宾为孙兴杰(吉林大学国际问题研究者)、贾秀东(中国国际关系研究所特聘专员)和毛峰(旅日资深媒体人),共用四个短片,短片后均有主持人引导下三个嘉宾的评论。

1、新闻写实型形象贯穿评论始终

电视国际评论具有很强的新闻写实特点,一定程度上表明了一个国家的观点,是一个国家对国际重大新闻事件的态度,这就决定了5W 因素必须是写实。以“谁能成为美国新任防长”为例,这期节目中分别出现了这些主要人物:奥巴马、哈格尔、盖茨、帕内塔、小布什、拉姆斯菲尔德、鲍尔、布林肯、弗卢努瓦、阿什顿等人物,也出现了相应于各类事件的时间。在事件方面,主要是针对“奥巴马四换国防部长”这一事件与相关事件。经过和结果的预测也是真实的,没有对其做出艺术纪实性的加工。

2、评论语言准确、严肃、易懂、逻辑鲜明,与主题契合度高

国际传播的内容相较于以前更加多样化,但是这些经济和文化活动背后都有隐性的政治目的,体现的是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国际评论作为国际传播中举足轻重的一环,国际评论的语言设置自然必须严肃、慎重,与主题契合度高,且论证过程严密。

以“谁能成为美国新任防长”节目为例,在画面语言方面,交代了“美国防长职位手握大权,在美国政坛的重要性,以及奥巴马上任后的历届防长更换相关事宜”。整个短片采用了旁白解说、人物关系图、候选名单和人物形象等画面要素。这些画面要素准确的交代了事件背景和引出评论主题,既与第一个短片主题相得益彰,又与整期节目主题高度契合。在文本语言方面,主题“谁能成为新任防长”与屏幕上出现的字幕语言、主持人和嘉宾的口头语言所选用的句式都是经过斟酌的。例如,第三个短片后主持人提问:“既然无论是谁任职新任防长,都将延续亚太政策,对此中国应有如何的战略准备?请问孙先生有什么建议”。嘉宾回答:“中国将以包容政策,应对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并且对此作了详细解说。字幕也出现了回答概要的关键句。由此看出,在用词和用句方面直指问题关键,表明观点和态度,论述过程也逻辑鲜明,与评论主题相呼应。无论是画面语言,还是文本语言都体现极高的国际政治评论意识。

3、融观点于无我之境,彰显了评论的客观与公正

国际评论虽然受国家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主导,暗含一个国家的态度和观点。国际评论的意境,可以是有我之境,也可以是无我之境,同为表达观点,两者都能达到一定的效果。但在国际评论的语境下,有我之境在表达方面会更胜一筹。因为其作用是“润物细无声”,无需表达者使用特别突出主体意识的话语,观众已经对其观点了然于心。

取嘉宾贾秀东在第一段短片中的一段话为例,他说道,“候选人方面,会有一份长名单和短名单,长名单是各界中意的人选,奥巴马有一份自己的短名单,在经过各界利益的冲突和妥协之后产生最终候选人。奥巴马在人选上很慎重,在最后名单出来之前,他一定会通过某种渠道公布将风声放出去,以此来测试民主党、共和党和舆论的反应”。在此之前短片中有讲到几位候选人的出现以及官方或非官方的“辟谣”,在嘉宾评论之前也许我们不会想到之前媒体报道的候选人也许就是放风的测试,虽然嘉宾没有特别明确地表明这一点,却在启发观众的同时也表达了他的观点。并且这种评论是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更具说服力,博得认同。

4、多线并行式结构,层层递进直击主题

国际评论的结构多属于递进式,交待背景,引出主题,逻辑论证,得出观点或结论。以此期节目为例,在主持人开场之后,由四个短片和相应于每个短片之后的评论组成,整个节目以一条主线索“谁能成为新任防长”贯穿始终,并且辅以几条副线索加以讲述,通过短片及嘉宾评论,循序递进得出结论。如左图所示。

5、评论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国际评论节目要得到认可,主题、主持人、嘉宾、背景、结尾每个层次都应该清晰明了和扮演好相应的角色。主题应具有凝练性,能够让人直接看出概要内容是什么。主持人应该充当好串联和引导的角色,最够统筹好整个评论过程,按着主线论证论点。嘉宾应该做到相互启发,共同论证论点。背景的呈现应该完整,以便为观众提供理解的支点和为嘉宾提供论证的材料。结尾应该清晰有力,与论点相呼应。以此期节目为例,主持人开篇引出论题:“谁能成为美国新任防长”,主题凝练易懂,这次评论事关美国的国防部长职位,短片则相继提供背景材料,如美国防长一职的溯源、任务和重要性等,历届防长和总统的关系等。结尾呼吁呼应了主体,表明新防长将与亚太战略和反恐等战略息息相关。

结语

国际新闻评论是我国提高国际话语权,改变我国国际话语权与经济、政治发展不同步的尴尬境地的重要阵地,我国有必要充分利用好这一渠道去发挥其优势和作用。就我国现在的国际评论的现状,我们需要更进一步用新闻美学的角度来指导其进步。只有将有逻辑论证的话语、鲜明的态度和“美”的营销方式相结合,通过媒体渠道的传播,才能最大限度提升我国话语权,走出话语权现状的困境。

参考文献

①侯东阳:《国际传播学》[M]. 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

②季水河:《新闻美学》[M]. 新华出版社,2001

③彭飞,《中国的国际话语权:理论、现状与发展策略》[D].华中师范大学,2013

④王振业、李舒:《广播电视新闻评论》[M].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⑤叶春华、连金禾:《新闻采写编评》[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⑥徐盟,《浅析中国电视国际新闻评论的特色与价值》[J]《. 探索思考》,2012(7)

⑥杨健:《新闻审美》[M].新华出版社,1999

发表国际论文篇9

关键词:中国故事;国际表述

一 引言

十报告中提到:“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因此为了更加有效地建设美丽中国,“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快水利建设,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早在十六大以来,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党中央相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生态文明等新的发展理念和战略举措。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并将到2020年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如今十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全国党代会报告第一次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建设美丽中国”是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彰显了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

作为一个全局性的表述,党的报告自然会站在一个高度来抽象地概括,而在落实这些抽象的概念的时候,我们认为必须是既要理解其中的精神内涵,也要把这些内涵具体化并付诸实践。这其中,如何对中华文明、中国民族文化进行国际表述也是建设美丽中国、构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对中国美丽山川加以表面化的表述。因此,国际表述对于落实十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就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但是我们在这方面似乎没有做好准备,比如说我们应该如何开展国际表述、国际表述的内涵是什么等问题,在国内学术界似乎也还没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概念。

二 关于国际表述问题的探讨

1.为什么中国需要国际表述?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引来了无数好奇的目光。世界各国纷纷把中国作为一个故事来研究,从而形成了多种解读,其中也包括许多的误读。其误读的原因不外乎有两种:一是对中国故事,即中国的历史与传统、文化与思想、风俗与人情都缺乏了解;二是西方的固有思维,即目前业已形成的以西方主义为中心的“流行话语体系”始终不能完整准确地表述中国故事。对我们自己而言,中国崛起是一个很精彩的故事,但我们还没有讲好。如何针对国际上很多对中国不公正的指摘,我们除了需要有理论上、事实上的陈述之外,还要以“一种比较简易的、别人能听懂的表述方式”来讲述中国故事。简而言之,“中国故事,国际表述”就是用国际流行的语言、话语、逻辑和表达方式来陈述、展示自己的外在形象、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正如赵启正先生说过的那样:我们中国的产品在设计的时候,创造者和作者想的对象就是中国人,因此他对外国读者、对外国受众不一定适合,而在一些发达国家,他们在设计电影或者是动画的时候,是考虑了世界市场的,所以他们的产品容易适应世界市场。新华社近些年在对外报道方面不断改进和完善,无论是日常报道,还是近几年的许多重大报道,都尽量突出人、突出故事性,注意以国际通行的语言和海外受众易于接受的方式去讲述“中国故事”。

2.国际表述的范畴。

国际表述的内容包含以下几个范畴:物质产品范畴、文字信息范畴和形象表达范畴。其中物质产品范畴指的是物质产品中文化内涵的含金量,即文化内涵的附着量(cultural-loaded-ness),包括所在文化国或者文化对象民族的自然风光、日常生活物品、其所生产的产品等;文字信息范畴则指的是通过文字信息所承载的文化内容量,如文字符号所传递的含义与信息等,包括书籍杂志报刊等;而形象表达范畴则指的是表达文化内涵的电影电视节目、视频音频、服装服饰、音乐舞蹈、美术作品以及符号设计等。这些范畴对于文化输出来说都指向一民族文化的表述,即哲学思想、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赵启正先生说,面对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语言障碍、文化产品设计的非国际化等困境,我们要想成为世界文化大国,首先要系统地把优秀的传统文化挖掘出来,第二要认真考虑如何对外传播,第三要努力加强对外文化表达和传播的能力。

3.国际表述的意义。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国际政治学教授罗伯特·杰维斯(Robert Jervis)认为,一个理想的国家形象通常比军事和经济实力的大幅增长还有用。一个糟糕的形象会导致很大损失,而这一损失,是任何常规的实力都无法弥补的。可见,一个国家的国际传播能力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这个国家的国家形象,进而直接影响这个国家的国家利益。目前世界上的“汉语热”的背后是中国热,全世界都渴望认识中国,了解中国。我们讲述“中国故事”正是为了回应世界关切。但是这还远远不够,因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热情好客的中国人民、异彩纷呈的民俗风情、风光秀丽的大好河山……都需要通过国际表述才能传达到全世界。“中国故事”可以说是内容丰富、场面宏大、情节复杂。这些都是吸引无数外国人关注中国、热爱中国的魅力所在,也是“中国故事”需要去开展“广而告之”的国际表述活动。作为世界上文化产品出口最多的国家,美国有一整套文化发展战略,渗透于政治、外交、军事、经济和贸易政策、事物以及宣传等各种活动之中。肯尼迪政府就曾送给好莱坞一份备忘录,明确要求美国电影进一步配合政府的“全球战略”。美国导演柴纳尔曾说过:好莱坞电影是“铁盒里的大使”。再如,国务院正式启动的国家形象宣传片,在中国传媒大学研究员李未柠等专家看来,标志着中国开始更加自信、主动地展示自己的“软实力”,争夺国际话语权,中国国家公关时代已经来临。当然文化走出去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文化的国际表述也只是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和热爱中国,实现文明间和谐共融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正如赵启正所说的那样:对于文化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许多文化能够共融,才是一种理想的更高级的文明。

4.国际表述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国故事”的表述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使我们不能很有效、准确地表述自己,同时国际社会在很多程度上也不会认同我们的表述。

首先是“中国故事”没有很好地借助流行话语体系来阐述自己,没有利用国际通行的语言逻辑、思维方式、话语体系等来说明自己的文化思想、历史传统和政治立场或者展示自己的民俗风情、秀丽河山;而是常常自说自话、自言自语,反而让人感觉神秘不透明,招致许多误解。

第二、“中国故事”的讲述过于抽象、说教味道浓厚,不注重故事的情节和细节;不重视突出人的存在和人文情怀的表达;不讲究表述过程中的艺术,或者不注意采用国际流行的艺术表现方式去讲述自己。国务委员唐家璇认为:(中国故事)“要表述得人家感到有可看性、可读性、可听性,感兴趣,最后发展到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才算成功。特别重要的是,怎样做到能够把中国文化的内涵、底蕴非常精彩生动地传达出去。若干年前,一部《卧虎藏龙》就很成功,它用的手法既浪漫又现实,充分反映了中国人的文学素质,也符合外国人的品位,受到一致好评。这就是“中国故事,国际表述”的一个成功案例。

第三、表达“中国故事”的方式方法比较单一,没有采用多元多样的手法;在现代传播技术发达、现代媒体手段多样的今天,“中国故事”没有很好地利用这些手段来来进行立体化地讲述。

第四、广义和宏观翻译手段不够先进,即没有很好地研究受众的文化传统、接受方式、环境和心态就粗暴和粗糙地开展对“中国故事”的翻译活动,不仅没有很好地讲述故事本身,反而还使“中国故事”被认同为与“中国制造”一样的地摊货,使中国形象进一步受损。“外国人的思维方式和我们不一样,语言不一样,如果让他们明白我们所想、我们所做、我们的价值观,这要有一番工夫,不仅仅是语言要翻译,而且可以说是一种文化的翻译。也就是说,中国故事,国际化表达,这是我们的任务。”(赵启正语)

5.国际表述的理念。

那么,开展国际表述需要如何进行呢?我们认为至少需要掌握以下几个理念:

一是“讲故事”而不是“讲道理”。著名的翻译家傅雷曾谈到东西方文化上的差异,认为东西方人在思维方式上有很大的不同:“我人重综合,重归纳,重暗示,重含蓄;西方人则重分析,细微曲折,挖掘唯恐不尽,描写唯恐不周”。这番话或许会给我们一些启示。据了解,以电影《郭明义》为基础改编制作的多媒体汉语视听教材《中国好人》将进入海外孔子学院课堂。影片《郭明义》上映后,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许多海外孔子学院及相关机构纷纷建议孔子学院总部将弘扬新时代道德风尚的影片改编为看电影学汉语的影视听教材,让汉语学习者在看电影过程中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有的专家就指出,郭明义几十年如一日助人为乐、甘于清贫、平凡中透出伟大的道德风范,这种有情节、有故事的生动教材容易让外国人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所弘扬的优秀品质。可见,“讲故事”是最能打动人心的一种方式。但是,在对外传播介绍中国的实践中,很多新闻报道存在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忽视对外传播的特殊规律,“宣传味儿”较重,难以为海外受众所接受,报道效果不理想。如果改进方法和手段,多通过以事实说话、以小见大等跨文化传播的技巧,去感染、影响海外受众,就能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是“大故事”更需要“小视角”。随着媒介大众化、市场化浪潮的勃兴,特别是媒介市场与信息消费观念的兴起,我国传媒业在新闻理念、大众传播理念以及文化理念等方面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很多媒体越来越重视新闻的“可读性”,重视新闻的人性化,注意以人见事,以小见大,以细节打动人心。站在受众的立场、以平民的视角去看问题、去展示中国故事的内涵以及中国文化的博大有时候比起那些“宏大叙事”更能触及人的心灵,更能置入人的灵魂,从而达到“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效果。

“三是中国元素、国际制作”。促进中国文化产品国际化,向世界提供具有吸引力、感召力的“中国创造”文化产品。具体来讲:一方面要不断提高文化创新能力,破除旧的思维方式和传统观念,适应国外的文化需求,对文化内容和形式大胆创新,注入新的基因,增强中国文化的吸引力与国际影响力;另一方面,不断提高文化传播能力,将高科技手段与文化创意有机结合,用有亲和力的、能为他人所理解的方式讲好“文化故事”和“中国故事”。实际上,许多国外文化产品进入中国时,都有意识地加入中国元素,以适应中国市场需要。中国文化产品要让更多的国外观众理解并接受,必须以国际化的形式把中国故事讲给他们听。为此,必须做好跨文化交流。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中国文化应该努力转化为世界共享的文化,成为世界文化的组成部分,满足当代人需要,具有世界影响力,成为国外消费者也能接受的文化。实践证明,民族文化只有在作为世界文化的组成部分的时候,才具有文化的魅力。

6.国际表述的目标。

中国文化国际表述的目标应该短期与长期之分。从目前的现实来看,短期目标应该一是提高我国外向型文化企业和中介机构的国际竞争力,使我国文化产品走向世界并占有更多市场份额;二是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响力;三是要形成自己的话语体系,要通过自己原创的研究,摆脱西方话语的束缚。就长期目标而言,中国故事的国际表述不能仅仅是为了提高中国的竞争力、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和摆脱西方话语的束缚力,而是为了增强世界各民族对中华文明的理解,增进世界人民与中国的友好合作,从而实现和谐共融,达到全世界的和平与团结。

实现自身话语体系的战略目标应该分为三个阶段:初期的模仿阶段、中期的共存阶段和后期的自身体系建立。初期的模仿阶段就是中国故事的国际表述应该遵循国际流行的话语体系来表述自己的故事,以达到世界人民对中国故事和中国文化的理解。此阶段中自身话语体系处于相对弱势,因此必须按照世界现行的话语模式,否则很难达到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在第二阶段中,世界对中国文化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的基础之上,中国自身的话语体系已经初步建立,可以与西方为中心的话语体系进行抗衡,也就达到了东方与西方话语体系的共存阶段。在最后的阶段中,世界对中国文化研究非常了解,同时中国文化也具备了一定的感召力和影响力,中国的话语体系也摆脱了西方话语的控制,此时中国自身的话语体系完全建立。

三 结语

综上所述,美丽中国的概念与中国故事的国际表述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如果美丽中国这个概念不通过国际表述来展示中国文化的魅力不仅会极大地损害中国的软实力,也会在世界人民的误解中逐渐丧失自身的话语权,美丽中国的建设也就无从谈起。另一方面,中国故事是美丽中国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如何对这个故事进行与世界现状相适应的的表述是摆在我们目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中国故事国际表述的研究并提高对这种表述的理论和实践认识,才能较好地把握中国文化的传播,最终求得提升中国软实力和自身话语体系建立的目标,这样才能让全世界更好地了解美丽中国的内容和内涵。

参考文献

[1] 姜卫平.中国文化走出去关键在创新[J],学习时报, 2012年07月

[2] 孟凡波.翻译应成为促进文化'走出去'的积极因素[N],参考消息,2012年12月7日

[3] 赵启正.对外文化传播要做到中国故事国际表达[J],人民网 2006年11月24日

[4] W·施拉姆,W·波特,传播学概论[M],(陈亮,周立方译),新华出版社,1984

[5] 张彩霞.论对外汉语教育传播的战略思维[J],社会科学家,2010年第12期

[6] 郝亚琳.讲好“中国故事” [J],中国论文下载中心,2003年12月07日

[7] 张维为.话语束缚弱化“中国故事” [J],人民论坛 ,2012年第1期

[8] 刘小燕.从文化外交看国家对外传播[J],新闻大学,2011(1)

第一作者简介: 李桂丽(1977-),女,河南南阳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发表国际论文篇10

关键词:短期国际资本流动;广义货币供应量;经济波动

1引言

自2002年以来,随着境外短期国际资本的大规模持续涌入,我国国内相继发生了房地产市场泡沫、股市上涨、人民币升值、流动性过剩和通货膨胀。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并引发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全球金融机构的“去金融杠杠化”趋势强化,外部冲击下的国内经济形势剧烈演变,潜入的短期国际资本又出现逆转势头,与之伴随着的是国内货币政策困境、人民币汇率波动、股指大跌,以及经济增长放缓。因此,从当前中国的现实国情出发,分析短期国际资本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及其传导渠道,科学而前瞻地研究短期国际资本流动和经济增长率波动的关系,无疑是理论界和实务部门面临的重要课题,同时也可为妥善应对当前的金融危机提供重要思路。

2文献回顾

值得注意的是,国内外比较缺乏短期国际资本流动和实体经济关系的专门性研究成果。国外最新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两方面:(1)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因素及其多元化资产配置效应。如Edwards[1],Papaioannou[2]等。(2)资本流入对东道国宏观经济变量所产生的影响。研究表明,资本过度流入会导致宏观经济过热,具体表现为:一是引起货币扩张,增大通货膨胀压力[3];二是导致实际汇率升值,恶化贸易条件[4];三是影响总需求[5]。

梳理并综合目前国内关于短期国际资本的研究文献,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主要是研究短期国际资本的估算方法。尹宇明、陶海波使用的计量方法为:短期国际资本规模=国际收支净误差与遗漏+私人非银行部门短期资本流入+以其它名义通过正常渠道流入的短期投机资本[6]。唐旭、梁猛认为,短期国际资本从贸易渠道流入的成本较大,短期国际资本主要是通过外资企业的利润留存、外国直接投资折旧和外资投资企业的外债等三个渠道流入中国[7]。

第二类文献主要分析影响短期国际资本流入我国的影响因素。代表性文献有:王世华、何帆发现,人民币升值预期是中国短期国际资本流动的决定因素,良好的宏观经济运行状况也会吸引短期国际资本流入[8]。张谊浩、裴平、方先明的研究结论认为大量短期国际资本流入中国大陆除出于“套利”动机外,还出于“套汇”和“套价”动机[9]。

第三类文献主要分析短期国际资本流入对我国资产价格的影响。刘莉亚研究结果表明:短期国际资本的大量流入显著推动住宅价格尤其是豪华住宅价格指数的上升[10]。张谊浩、沈晓华发现,人民币升值和上证综合指数上涨是短期国际资本流入中国的原因,但短期国际资本流入并不是上证综合指数上涨的原因[11]。

国内外研究成果对本文的实证分析具有重要启示与借鉴意义。但考虑到目前的文献尚缺乏针对短期国际资本流动与国内实体经济,特别是与经济增长率波动关系的专门成果,这与中国当前经济稳健运行的现实要求极不相符。为此,本文将从短期国际资本流动对实体经济影响机制,以及短期国际资本流动波动率变化对经济增长率的影响等方面展开研究。

3理论模型

根据货币供给的乘数理论,假设在短期内广义货币供应量(M2)为外生变量,货币供应量主要由基础货币供应量(H)与货币乘数(λ)共同决定。假设,短期国际资本对广义货币供应量影响的滞后期及广义货币供应量对产出影响的滞后期分别为a、b。在t期,广义货币供应量表达式如下

由(13)式可知:当短期国际资本流动SCFt-a-b>0,若t+1-a-b期短期国际资本流动波动率高于t-a-b期短期国际资本流动波动率,经济增长率会上升;反之,则经济增长率会下降。值得注意的是,本模型推导过程中隐含着短期国际资本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机制,即短期国际资本主要通过直接影响广义货币供应量来影响产出变化。

4样本选择及其描述

结合近年来国内经济的实际状况,并考虑到数据的可获性,本文选择2000年第一季度到2008年第四季度的短期国际资本流动、广义货币供应量和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的季度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本文所涉及的数据均来源于WIND资讯系统。

4.1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与广义货币供应量(M2)

本文运用价格指数对国内生产总值进行处理得到不变价格国内生产总值的季度数据。由于不变价格国内生产总值季度数据是一组具有较强季节特征的时间序列数据,这里对其进行季度调整,调整后的数据作为2000~2008年每季度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同时,考虑到我国目前利率市场化程度低,参照第二部分理论模型的推导结论,本文选取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作为短期国际资本对GDP进行传导的中间变量。

4.2短期国际资本流动(SCF)

本文参考并改进张谊浩、沈晓华[11]计量短期国际资本流入规模的方法估算短期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具体测算公式如下:

短期国际资本流动=外汇储备增量-FDI-正常的贸易顺差

在计算正常的贸易顺差时,本文改用加权移动平均法。在确定权重时,首先算出2000~2004年各季度贸易顺差的估计值,贸易顺差估计值的确定方法为:当期季度贸易顺差的估计值=当期季度前四个季度贸易顺差估计值的移动平均值,(中国整理)例如2000年第一季度贸易顺差估计值为1999年四个季度贸易顺差的均值,2000年第二季度贸易顺差的估计值为2000年第一季度贸易顺差估计值和1999年第二季度到第四季度贸易顺差的均值。然后将各季度实际的贸易顺差除以对应时期的贸易顺差的估计值,将这些比率的均值确定为权重。经计算,权重为1.16。基于2000~2004年我国贸易顺差的变化比较平滑,2004年以后我国的贸易顺差出现较大的波动,本文认为2000~2004年统计的贸易顺差额为正常贸易顺差,2004年以后,统计的贸易顺差中含有大量的短期国际资本。此外,考虑到在人民币升值时,以美元计量的贸易顺差会有所扩大,为消除人民币升值对所估算的正常贸易顺差额的影响,本文采用汇率修正,以人民币计价各季度贸易顺差金额。

4.3经济增长率(GDP_R)和短期国际资本流动波动率(SCF_R)

本文中各季度经济增长率(GDP_R)的计算公式是:本期经济增长率=(季度调整后本期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季度调整后上期实际国民生产总值-1)×100。各季度短期国际资本流动波动率(SCF_R)的计算公式是:本期短期国际资本流动波动率=A×本期短期国际资本流动/上期短期国际资本流动(当本期和上一期短期国际资本流动都大于零,或者本期短期国际资本流动小于零且上一期短期国际资本流动大于零时,则A=1;当本期和上一期短期国际资本流动都小于零,或者本期短期国际资本流动大于零且上一期短期国际资本流动小于零时,A=-1)。经上述方法计算出的我国经济增长率和短期国际资本流动波动率走势参见图1。

5实证检验

表1给出所有相关变量的单位根检验结果。由表1可知,对于变量GDP、SCF和M2的水平值序列,ADF检验不能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这说明三个变量的时间序列都是非平稳的;同时,对于这三个变量的一阶差分序列,ADF检验都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单位根存在的原假设。根据以上检验结果,可认为这三个变量都是单整变量。同时,对于变量GDP_R和SCF_R的水平值序列,ADF检验在1%的显著水平上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假设,该结果说明这两个序列是平稳的。

5.1短期国际资本流动影响实体经济的传导机制

由单位根检验可知,DGDP、DSCF和DM2三变量均为平稳序列(见表1),可以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根据SC和AIC准则确定滞后期为2,检验结果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短期国际资本流动的变化量(DSCF)是广义货币供应量变化量(DM2)的Granger原因,但是广义货币供应量变化量(DM2)不是短期国际资本流动的变化量(DSCF)的Granger原因;广义货币供应量变化量(DM2)与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变化量(DGDP)互为Granger因果关系;短期国际资本流动的变化量(DSCF)和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变化量(DGDP)之间不存在显著的Granger因果关系。可以证明:短期国际资本流动不会对国民生产总值产生直接效应,但会通过影响广义货币供应量,进而对国民生产总值产生间接效应。该实证结论部分可以佐证前文理论模型中短期国际资本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机制。

5.2短期国际资本流动波动率与经济增长率

5.2.1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在确定短期国际资本净流动波动率(SCF_R)和经济增长率(GDP_R)这两个序列平稳的基础上(参见表1),本文运用2000年第二季度到2008年第四季度的数据,对两个变量的Granger因果关系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见表3。从表3的检验结果可知,短期国际资本流动波动率是经济增长率的Granger原因,但是经济增长率不是短期国际资本流动波动率的Granger原因。

5.2.2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

为分析经济增长率对短期国际资本流动波动突发性变化的反应,本文利用VAR(2)模型给出经济增长率和短期国际资本流动波动率的脉冲响应图形和方差分解图形,分别见图2和图3。

经济增长率和短期国际资本流动波动率的交叉响应函数表明(见图2),短期国际资本流动波动率的非预期变化将迅速对经济增长率产生正向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弱,直至消失。但是,经济增长率发生变动对短期国际资本流动波动率影响不显著。

图3结果显示,造成经济增长率发生剧烈波动有20%左右是由短期国际资本流动波动率异动引起;同时,经济增长率发生剧烈波动对短期国际资本流动影响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