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农村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2 19:39:47

服务农村

服务农村范文篇1

今天这次会议是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省、市“深入农村、服务农民”活动动员大会精神,研究部署我县“深入农村、服务农民”各项工作,动员全县各级各部门进一步关注民生,深入农村,服务农民,扎实推进文明生态村创建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夯实京经济社会发展强县基础。刚才,宣读了县委、县政府《关于在全县开展“深入农村、服务农民”活动的实施意见》,就开展好“深入农村、服务农民”活动讲了重要意见。各乡镇、各部门要认真学习,抓好落实。下面,就扎实开展好我县“深入农村、服务农民”活动,讲四个问题:

一、充分认识开展“深入农村、服务农民”活动的重要意义

在全省广泛开展“深入农村、服务农民”活动,是省委、省政府根据当前我省农业农村发展实际和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所作出的一项重要决策,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农民的关心,对农民的感情,体现了关注农村、关心农业、关爱农民的时代要求。当前,国家着眼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突出统筹城乡发展,确立了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方针,始终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近年来,中央连续4个1号文件,不断加大支农惠农力度,农民得到的实惠越来越多,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农村经济社会正发生着重大而深刻的变化。

(一)开展这项活动,是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强县的重要举措。现在,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都把“三农”工作作为工作的首位。我县近56万人口,85%在农村,实现强县目标,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没有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没有农村的繁荣,就不会有全县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近年来,我县新农村建设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夯实农业基础,全面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了持续健康发展,新农村建设开局良好,进展顺利。主要表现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成效显著,农业农村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农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农村的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也取得了长足进步,农民得到的实惠日益增多。但是我们要清醒地看到,我县农业农村发展仍处于艰难的爬坡阶段,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政策增收“空间”已经不大,农业内部增收动力不足,农民就业门路不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不快,农业设施装备水平不高,农村社会发展滞后,公共设施薄弱等问题依然存在,建设新农村任务仍然十分艰巨。所以,开展这次“深入农村、服务农民”活动,对我县更具现实意义。

(二)开展这项活动,是解决农村实际问题、加快农村发展的重要手段。农村工作是我们党全部工作的重要基础。去年全县农村“两委”换届大大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但是,我县“农业发展缺乏动力,农村发展缺乏亮点,农民增收缺乏支撑”的问题依然突出,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县农村一产比重太大,“头很重”,二三产业发展水平低,“脚更轻”,严重制约了全县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全县各级领导干部只有深入下去,走到群众当中去,帮助农村解决实际问题,把农村各项工作有机地统领起来加以推动,才有利于各项工作的真正落实,才有利于农村发展。

(三)开展这项活动,是转变作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现实要求。党的宗旨要求我们始终要把群众的冷暖挂在心上,但是现在我们有些同志,特别是在机关工作的干部,“离群众越来越远了,身心越来越懒了,意志也越来越衰退了”。开展的这次“深入农村、服务农民”活动,就是诊治我们广大干部机关病的一剂良药,是一个锻炼成长的好机会。各级领导干部要结合正在开展的“驻联邦解促”活动,以求实、务实、落实的工作作风,深入到农民群众当中去,服务农村,服务农民。要把开展“驻联帮解促”活动取得的好经验、好做法,延伸到活动中来,把那些长期在机关工作的干部,推到“三农”工作第一线上来,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主动去熟悉农村、了解农村、关心农村、支持农村,体恤农民、尊重农民、服务农民,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四)开展这项活动,是落实城乡统筹战略、促进全社会共同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具体行动。通过深入开展“深入农村、服务农民”活动,进一步组织动员各方面力量加大支农惠农力度,共同参与和推动新农村建设和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这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于加快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必将产生有力的推动作用。

二、深刻理解,明确任务,正确把握“深入农村、服务农民”的根本要求

这次活动能不能达到我们预期的效果,关键取决于我们能否学习好、掌握好、贯彻好、落实好县委、县政府关于“深入农村、服务农民”活动的决策部署;能否全“身”“心”深入到农村,全“身”“心”服务农民。全县各级领导干部要按照活动要求,沉下心,做表率,干实事,以扎实的工作作风和突出的工作业绩,赢得群众的真心拥护。

(一)要改善民生。农村工作是最基层、最具体的工作,农民群众是最注重实际,最讲眼见为实。“深入农村、服务农民”活动,决不能蜻蜓点水、敷衍了事,更不能搞形式主义、走马观花,一定要沉下心来、扑下身子,认认真真做工作,尽职尽责办实事。要着眼于改善民生,把农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我们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从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多办有利于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实事,多解决群众反映强烈、久拖不决的难事,多做社会影响大、农民群众满意的好事。

(二)要转变作风。转变工作作风是开展“深入农村、服务农民”活动的一个重要目的。农民群众能不能从“深入农村、服务农民”中得到实惠,完全取决于各级领导干部工作作风的转变,不能简单地把“服务农民”看成是送几个钱、办几件事。要进一步强化群众观念,强化服务意识,积极践行胡继涛总书记提倡的“八个方面良好风气”,遇事与农民群众多沟通、多商量。要善于运用说服教育、示范引导、民主法制的方法处理问题,真正做到“深入农村不扰民,服务农民不添乱”,把实事办好,把好事办实,努力树立“五种形象”:树立亲民、爱民、为民的形象,树立深入基层、热爱基层、服务基层的形象,树立真办事、办实事、求实效的形象,树立肯干事、能干事、干好事的形象,树立严要求、守纪律、讲奉献的形象

,让农民群众真正感受到我们的觉悟、作风和水平,形成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的生动局面。

(三)要持之以恒。近年来,国家对“三农”工作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国家对农民群众的关怀在农民身上能不能充分体现出来,是我们这次“深入农村、服务农民”活动一个重要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活动中,要认真研究制定经常性地深入农村、服务农民各项工作制度,探索建立一种长效服务机制,不能热热闹闹一阵子。各乡镇、各部门要结合本单位工作实际,结合农业、农村、农民的实际需要,真正建立起一套切实可行的“服务农民”的长效运行机制,保证深入农村不乱,服务农民不断。

(四)要发挥职能。“深入农村、服务农民”,不是将这项工作同部门职能、同本职工作割裂开来,而是要求立足现有职能,紧密结合新农村建设和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部署,推进职能延伸、工作延伸、服务延伸,不断破解农业农村工作中的难题,使部门职能在“深入农村、服务农民”活动得到充分有效发挥。

三、细化内容,实化举措,扎实开展“深入农村、服务农民”活动

深入农村、服务农民工作开展的实效如何,关键取决于各部门能不能结合自身职能优势,抓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谋划好“深入农村、服务农民”的工作内容,落实好各项支农惠农的工作措施,建立好经常性下基层搞服务的工作制度。各乡镇、各部门要切实发挥龙头带动作用,率先行动,率先示范,做到职能延伸、服务前移,为农民解难题、办实事,推动“深入农村、服务农民”工作在全县广泛开展。

第一,要抓好村情民情调研。各乡镇、各部门,尤其是领导干部要舍得拿出时间,腾出精力,带着问题,访村入户,开展调研。要结合今年文明生态村创建和新农村建设重大专项活动安排,有针对性地选择若干村作为调研联系点,有组织地选派干部深入下去,零距离地感知农村,面对面地结识农民,真正了解农村社会实情,了解农民群众所思所盼。通过抓好村情民情调研,找出服务盲点和薄弱环节,理清服务“三农”的思路和重点,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快农业农村发展的工作举措和政策意见。

第二,要抓好惠农政策落实。进一步加大政策宣传力度,积极采取多种形式,把党的各项惠农政策切实宣传到村、宣传到户,做到家喻户晓。要增强宣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宣传让农民群众真正了解国家和各级政府都有哪些惠农政策,具备什么条件能享受什么政策,干什么、怎么干才能得到国家的政策支持。要结合自身职能,就有关惠农政策落实情况经常性地开展督导检查,分析哪些政策落实的较好,哪些政策落实的还不到位,还有哪些死角死面,关键的问题在哪里,影响的因素是什么。进而完善工作,弥补不足,创新机制,切实把各项惠农政策落到实处,让农民群众真正得到实惠。

第三,要抓好公共服务延伸。各乡镇、各部门要牢牢把握国家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覆盖倾斜的工作导向,从本单位做起,明确工作重点,创新服务形式,推动服务职能向农村延伸,加快构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整体水平。要重点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把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落实好“两免一补”政策,让每个农村孩子都能上得起学。要加强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工作,搞好乡镇卫生院建设,让每个农民家庭都能看得起病。要进一步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断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要充分利用“村民中心”这个综合服务平台,按照便民利民的原则,定期到村,主动上门,办公室前移,以最近的距离、最小的成本、最高的效率向农民群众提供各种优质服务。

第四,要抓好长效机制建设。各乡镇、各部门在谋划、组织和落实“深入农村、服务农民”关键性举措的同时,还要紧密结合自身职能,着力加强制度建设,积极构建支持农业、发展农村、服务农民的长效机制。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要求,创新发展理念,调整工作方式,拓宽工作领域,在战略谋划、政策调整、资源配置等方面,真正做到城乡平等分享社会进步和改革发展成果,促进公共财政向“三农”倾斜、公共设施向“三农”延伸、公共服务向“三农”覆盖。

四、强化领导,精心组织,确保活动取得实效

开展“深入农村、服务农民”活动,就是要围绕全县农业农村加快发展,使各级领导干部精神振奋起来,工作紧张起来,干起来。各乡镇、各部门一定要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安排部署,切实把这项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摆上议事日程,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确保此项工作顺利开展。

(一)要加强领导。深入农村、服务农民,涉及部门多、内容广、领域宽、任务重,必须要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县委、县政府成立“深入农村、服务农民”活动领导小组。各乡镇、各部门也要成立相应组织,主要负责人作为本单位开展“深入农村、服务农民”活动的第一责任人,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乡镇、各部门要当好“深入农村、服务农民”活动的坚强后盾,要把“深入农村、服务农民”工作当成份内之事、应尽之责,抓紧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意见,抓好组织实施。

(二)要科学组织。“深入农村、服务农民”不是一个部门的工作,而是全员发动,涉及方方面面的工作,包括各级各部门,包括企事业单位。要按照“适合农时季节、适合农民需要、适合农村实际、适合部门职能”的原则,找准服务农民的切入点与结合点,科学安排服务内容,增强“深入农村、服务农民”活动的针对性和成效。

(三)要加强协调。各乡镇、各部门要以服务县域经济发展为己任,以破解群众难题为重点,既要坚持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又要注意相互支持、整体联动,形成“深入农村、服务农民”的强大工作合力。同时,宣传部门要加强各类典型经验和典型人物的宣传,努力营造全社会关注、关心、的浓厚社会氛围。

(四)要强化督查。任务明、责任清、奖罚严是有效推动工作的制度保证。“两办”督查室要把这次会议确定的任务目标、责任体系具体化,落实到单位、落实到人。要建立健全工作报告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制定科学的评价考核指标体系,并将“深入农村、服务农民”纳入对各乡镇、各部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优绩必奖,劣绩必罚。

服务农村范文篇2

一、主要原由

农村党员肩负着团结和带领广大农民发展农村经济,保持农村稳定的重任,这支队伍在带头并带领群众致富过程中,能不能充分发挥急先锋和排头兵的作用,往往决定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当前,有一些地方的农村党员创业不同程度地存在素质偏低、信息不畅、“双带”能力较弱等问题,其先锋模范作用逐渐被弱化,农村党员的先锋性和先进性在农村基层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遏制这种“多米诺骨牌”效应,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党员创业致富问题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在新形势下,如何通过各种各种现代的信息技术和考核手段推动农村党员创业致富,是事关农村基层组织的建设基础,事关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为此,信丰县委组织部就这一课题进行了深入调研,发现问题的结症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农村党员主体创业陷于“单打独斗”,加上文化底子薄,年龄相对偏大,他们在发展产业上比较盲目被动,接受新鲜事物的主观意识不强。二是能推动农村党员创业的职能部门没有形成合力。由于没有专门的组织机构对他们进行协调整合,职能部门变成“散兵游勇”,导致创业者缺信息、缺技术、缺政策法规,出现投资失败,创业受挫等情况。三是没有建立保障和考核机制。对创业技能培训工作宣传引导不够,农村党员创业的好与否,与镇村两级的党建考核没有挂钩,各方面的积极性还没有完全调动起来。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党员创业致富问题,组织部门应从科学发展大局出发,主动介入这一领域,发挥引领作用,通过建立农村党员创业信息移动平台,整合各方资源,架设一座连接涉农职能单位和农村党员的桥梁,及时向广大农村党员提供源源不断的致富信息,推动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

二、主要做法

(一)建立农村党员创业信息统筹协调制度

一是成立机构。成立了以县委常委、组织部长为组长,县委组织部分管党建副部长为副组长,乡镇党委书记、县涉农单位和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县农村党员创业信息移动平台协调领导小组,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委组织部。二是建立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建立健全了组织部门牵头抓总,乡镇、村党组织具体负责,涉农部门密切配合,社会中介组织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各级党组织以文件制度的形式,将农村党员创业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合理规划,统筹安排,强力推进。三是科学调度。以组织部门为中枢,以农村党员创业信息平台为纽带,连接涉农单位和农村党员。组织部门进行“起、承、转、合”,把农村党员需求信息反馈到涉农单位,涉农单位再根据农民需求量身定制创业信息。定制好的信息经过专家审核后,通过组织部门在移动公司申请的短信平台发送给全县农村党员。

(二)建立农村党员创业信息发送保障制度

一是工作经费保障。把农村党员创业信息移动平台运行经费列入年度支出预算。县委组织部每年从县留存党费中拿出2万多元,用于农村党员创业平台的建设、运行等所需费用。二是工作制度保障。制定创业信息报发送制度和奖励制度。信息涉农单位报送信息以及组织部门发送信息的时间、方法和内容。做到常规性创业信息每周四发送,动态性创业信息随时发送。对录用信息采取奖励,鼓励大家收集报送信息。建立农村党员创业工作目标管理体制。把农村党员创业情况列入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年度考核。县委组织部定期对乡村两级党组织利用平台指导党员创业情况定期检查督促,对农村党员创业情况进行跟踪管理。

(三)建立农村党员创业信息报送联络制度

一是建立信息报送员队伍。由各涉农单位安排信息面广、工作能力强、工作经验丰富的人员从事信息报送工作,能够根据农村党员的需求、农时特点、农村实际,市场情况,收集编辑创业信息,及时准确向创业信息平台上报。二是建立信息联络员队伍。由各乡镇指定一名素质高、农村经验丰富的党员干部从事农村党员创业信息联络工作。联络员负责采集在家及外出务工农村党员基本信息和联系方式,不定期地深入农村党员家中,了解创业情况,及时反馈农民创业信息需求和创业效果,协调解决好创业矛盾和困难。三是建立农村党员创业信息库。对全县近万名的农村党员做好产业调查摸底,登记农村党员的基本信息,产业发展情况和创业困难、创业效果等,一一录入电脑,实行实时监管。

(四)建立农村党员创业信息动态管理制度

一是拓宽渠道,收集创业信息。各涉农单位结合气候、地域、产业特点,广泛收集信息。内容主要包括政策法规、农业技术指导、农机服务、农产品加工、农产品市场供求、气候气象、工业园区招工就业等。二是层层筛选,确保信息质量。组织部门定期邀请县农业专家审核创业信息,通过初选、复选、可行性评估三个环节,挑选出实用性、针对性强的创业信息发送。三是量身度体,分类发送信息。结合农村党员产业、区域实际,根据创业信息与农村党员创业需求对口的原则,定向发送,杜绝创业信息成为垃圾短信。

(五)建立农村党员创业信息层级帮扶制度

一是县本级建立农村党员创业基金。采取财政拨一点,乡镇筹一点,党费补助一点的办法设立农村党员创业基金。规定对有创业愿望、有致富项目、经济较为困难的农村党员,可以申请创业基金扶持。业务办理挂靠在县农村信用社,每户党员根据创业项目可以申请1-2万元无息贷款,期限一年。为保证基金真正发挥作用,县委组织部建立创业基金管理审核小组,同时设立专职财务会计人员,建立完整的管理制度,及时考核基金的周转率、回收率和经济效益回报率。二是乡镇级建立农村党员创业服务机构。乡镇建立一支由镇农技、果茶、国土、水利等专业人才组成的农村党员创业服务队,解决农村党员创业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消除农村党员创业后顾之忧。三是村组级建立农村党员创业合作制度。按照地域相邻、产业相近的要求,采取成立合作社、龙头企业加基地、基地加农户等形式,对农村党员创业进行有效整合,把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四是农村党员之间结创业对子。在农村党员中的“种养殖大户”和“科技致富能人”中,大力开展与困难党员“结对共建活动”,有力地带动了农民群众走上致富路,全面推动农民群众创业热潮。

三、初步成效

(一)提升了农村党员干部的素质和双带能力。通过农村党员创业信息移动平台,使大多数农村党员干部选准了致富项目,掌握了一至两门实用技术。一大批农村党员逐渐成为当地产业发展的带头人和群众致富的引路人,“双带”能力明显提高。

(二)增强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一大批中、青年农村党员致富能手,开始进入村级班子、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和农村专业协会组织中,党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增添了新的活力,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服务农村范文篇3

今天这次会议是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省、市“深入农村、服务农民”活动动员大会精神,研究部署我县“深入农村、服务农民”各项工作,动员全县各级各部门进一步关注民生,深入农村,服务农民,扎实推进文明生态村创建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夯实京经济社会发展强县基础。刚才,宣读了县委、县政府《关于在全县开展“深入农村、服务农民”活动的实施意见》,就开展好“深入农村、服务农民”活动讲了重要意见。各乡镇、各部门要认真学习,抓好落实。下面,就扎实开展好我县“深入农村、服务农民”活动,讲四个问题:

一、充分认识开展“深入农村、服务农民”活动的重要意义

在全省广泛开展“深入农村、服务农民”活动,是省委、省政府根据当前我省农业农村发展实际和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所作出的一项重要决策,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农民的关心,对农民的感情,体现了关注农村、关心农业、关爱农民的时代要求。当前,国家着眼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突出统筹城乡发展,确立了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方针,始终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近年来,中央连续4个1号文件,不断加大支农惠农力度,农民得到的实惠越来越多,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农村经济社会正发生着重大而深刻的变化。

(一)开展这项活动,是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强县的重要举措。现在,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都把“三农”工作作为工作的首位。我县近56万人口,85%在农村,实现强县目标,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没有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没有农村的繁荣,就不会有全县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近年来,我县新农村建设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夯实农业基础,全面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了持续健康发展,新农村建设开局良好,进展顺利。主要表现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成效显著,农业农村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农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农村的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也取得了长足进步,农民得到的实惠日益增多。但是我们要清醒地看到,我县农业农村发展仍处于艰难的爬坡阶段,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政策增收“空间”已经不大,农业内部增收动力不足,农民就业门路不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不快,农业设施装备水平不高,农村社会发展滞后,公共设施薄弱等问题依然存在,建设新农村任务仍然十分艰巨。所以,开展这次“深入农村、服务农民”活动,对我县更具现实意义。

(二)开展这项活动,是解决农村实际问题、加快农村发展的重要手段。农村工作是我们党全部工作的重要基础。去年全县农村“两委”换届大大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但是,我县“农业发展缺乏动力,农村发展缺乏亮点,农民增收缺乏支撑”的问题依然突出,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县农村一产比重太大,“头很重”,二三产业发展水平低,“脚更轻”,严重制约了全县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全县各级领导干部只有深入下去,走到群众当中去,帮助农村解决实际问题,把农村各项工作有机地统领起来加以推动,才有利于各项工作的真正落实,才有利于农村发展。

(三)开展这项活动,是转变作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现实要求。党的宗旨要求我们始终要把群众的冷暖挂在心上,但是现在我们有些同志,特别是在机关工作的干部,“离群众越来越远了,身心越来越懒了,意志也越来越衰退了”。开展的这次“深入农村、服务农民”活动,就是诊治我们广大干部机关病的一剂良药,是一个锻炼成长的好机会。各级领导干部要结合正在开展的“驻联邦解促”活动,以求实、务实、落实的工作作风,深入到农民群众当中去,服务农村,服务农民。要把开展“驻联帮解促”活动取得的好经验、好做法,延伸到活动中来,把那些长期在机关工作的干部,推到“三农”工作第一线上来,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主动去熟悉农村、了解农村、关心农村、支持农村,体恤农民、尊重农民、服务农民,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四)开展这项活动,是落实城乡统筹战略、促进全社会共同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具体行动。通过深入开展“深入农村、服务农民”活动,进一步组织动员各方面力量加大支农惠农力度,共同参与和推动新农村建设和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这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于加快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必将产生有力的推动作用。

二、深刻理解,明确任务,正确把握“深入农村、服务农民”的根本要求

这次活动能不能达到我们预期的效果,关键取决于我们能否学习好、掌握好、贯彻好、落实好县委、县政府关于“深入农村、服务农民”活动的决策部署;能否全“身”“心”深入到农村,全“身”“心”服务农民。全县各级领导干部要按照活动要求,沉下心,做表率,干实事,以扎实的工作作风和突出的工作业绩,赢得群众的真心拥护。

(一)要改善民生。农村工作是最基层、最具体的工作,农民群众是最注重实际,最讲眼见为实。“深入农村、服务农民”活动,决不能蜻蜓点水、敷衍了事,更不能搞形式主义、走马观花,一定要沉下心来、扑下身子,认认真真做工作,尽职尽责办实事。要着眼于改善民生,把农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我们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从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多办有利于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实事,多解决群众反映强烈、久拖不决的难事,多做社会影响大、农民群众满意的好事。

(二)要转变作风。转变工作作风是开展“深入农村、服务农民”活动的一个重要目的。农民群众能不能从“深入农村、服务农民”中得到实惠,完全取决于各级领导干部工作作风的转变,不能简单地把“服务农民”看成是送几个钱、办几件事。要进一步强化群众观念,强化服务意识,积极践行胡继涛总书记提倡的“八个方面良好风气”,遇事与农民群众多沟通、多商量。要善于运用说服教育、示范引导、民主法制的方法处理问题,真正做到“深入农村不扰民,服务农民不添乱”,把实事办好,把好事办实,努力树立“五种形象”:树立亲民、爱民、为民的形象,树立深入基层、热爱基层、服务基层的形象,树立真办事、办实事、求实效的形象,树立肯干事、能干事、干好事的形象,树立严要求、守纪律、讲奉献的形象

,让农民群众真正感受到我们的觉悟、作风和水平,形成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的生动局面。

(三)要持之以恒。近年来,国家对“三农”工作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国家对农民群众的关怀在农民身上能不能充分体现出来,是我们这次“深入农村、服务农民”活动一个重要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活动中,要认真研究制定经常性地深入农村、服务农民各项工作制度,探索建立一种长效服务机制,不能热热闹闹一阵子。各乡镇、各部门要结合本单位工作实际,结合农业、农村、农民的实际需要,真正建立起一套切实可行的“服务农民”的长效运行机制,保证深入农村不乱,服务农民不断。

(四)要发挥职能。“深入农村、服务农民”,不是将这项工作同部门职能、同本职工作割裂开来,而是要求立足现有职能,紧密结合新农村建设和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部署,推进职能延伸、工作延伸、服务延伸,不断破解农业农村工作中的难题,使部门职能在“深入农村、服务农民”活动得到充分有效发挥。

三、细化内容,实化举措,扎实开展“深入农村、服务农民”活动

深入农村、服务农民工作开展的实效如何,关键取决于各部门能不能结合自身职能优势,抓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谋划好“深入农村、服务农民”的工作内容,落实好各项支农惠农的工作措施,建立好经常性下基层搞服务的工作制度。各乡镇、各部门要切实发挥龙头带动作用,率先行动,率先示范,做到职能延伸、服务前移,为农民解难题、办实事,推动“深入农村、服务农民”工作在全县广泛开展。

第一,要抓好村情民情调研。各乡镇、各部门,尤其是领导干部要舍得拿出时间,腾出精力,带着问题,访村入户,开展调研。要结合今年文明生态村创建和新农村建设重大专项活动安排,有针对性地选择若干村作为调研联系点,有组织地选派干部深入下去,零距离地感知农村,面对面地结识农民,真正了解农村社会实情,了解农民群众所思所盼。通过抓好村情民情调研,找出服务盲点和薄弱环节,理清服务“三农”的思路和重点,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快农业农村发展的工作举措和政策意见。

第二,要抓好惠农政策落实。进一步加大政策宣传力度,积极采取多种形式,把党的各项惠农政策切实宣传到村、宣传到户,做到家喻户晓。要增强宣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宣传让农民群众真正了解国家和各级政府都有哪些惠农政策,具备什么条件能享受什么政策,干什么、怎么干才能得到国家的政策支持。要结合自身职能,就有关惠农政策落实情况经常性地开展督导检查,分析哪些政策落实的较好,哪些政策落实的还不到位,还有哪些死角死面,关键的问题在哪里,影响的因素是什么。进而完善工作,弥补不足,创新机制,切实把各项惠农政策落到实处,让农民群众真正得到实惠。

第三,要抓好公共服务延伸。各乡镇、各部门要牢牢把握国家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覆盖倾斜的工作导向,从本单位做起,明确工作重点,创新服务形式,推动服务职能向农村延伸,加快构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整体水平。要重点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把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落实好“两免一补”政策,让每个农村孩子都能上得起学。要加强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工作,搞好乡镇卫生院建设,让每个农民家庭都能看得起病。要进一步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断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要充分利用“村民中心”这个综合服务平台,按照便民利民的原则,定期到村,主动上门,办公室前移,以最近的距离、最小的成本、最高的效率向农民群众提供各种优质服务。

第四,要抓好长效机制建设。各乡镇、各部门在谋划、组织和落实“深入农村、服务农民”关键性举措的同时,还要紧密结合自身职能,着力加强制度建设,积极构建支持农业、发展农村、服务农民的长效机制。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要求,创新发展理念,调整工作方式,拓宽工作领域,在战略谋划、政策调整、资源配置等方面,真正做到城乡平等分享社会进步和改革发展成果,促进公共财政向“三农”倾斜、公共设施向“三农”延伸、公共服务向“三农”覆盖。

四、强化领导,精心组织,确保活动取得实效

开展“深入农村、服务农民”活动,就是要围绕全县农业农村加快发展,使各级领导干部精神振奋起来,工作紧张起来,干起来。各乡镇、各部门一定要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安排部署,切实把这项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摆上议事日程,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确保此项工作顺利开展。

(一)要加强领导。深入农村、服务农民,涉及部门多、内容广、领域宽、任务重,必须要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县委、县政府成立“深入农村、服务农民”活动领导小组。各乡镇、各部门也要成立相应组织,主要负责人作为本单位开展“深入农村、服务农民”活动的第一责任人,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乡镇、各部门要当好“深入农村、服务农民”活动的坚强后盾,要把“深入农村、服务农民”工作当成份内之事、应尽之责,抓紧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意见,抓好组织实施。

(二)要科学组织。“深入农村、服务农民”不是一个部门的工作,而是全员发动,涉及方方面面的工作,包括各级各部门,包括企事业单位。要按照“适合农时季节、适合农民需要、适合农村实际、适合部门职能”的原则,找准服务农民的切入点与结合点,科学安排服务内容,增强“深入农村、服务农民”活动的针对性和成效。

(三)要加强协调。各乡镇、各部门要以服务县域经济发展为己任,以破解群众难题为重点,既要坚持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又要注意相互支持、整体联动,形成“深入农村、服务农民”的强大工作合力。同时,宣传部门要加强各类典型经验和典型人物的宣传,努力营造全社会关注、关心、的浓厚社会氛围。

(四)要强化督查。任务明、责任清、奖罚严是有效推动工作的制度保证。“两办”督查室要把这次会议确定的任务目标、责任体系具体化,落实到单位、落实到人。要建立健全工作报告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制定科学的评价考核指标体系,并将“深入农村、服务农民”纳入对各乡镇、各部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优绩必奖,劣绩必罚。

服务农村范文篇4

首先是了解我们志愿村的大概情况.我们先是与村支书的一次聊天,了解到这满村上下房前屋后,见缝插针栽的可不是一般的树,那可是咱老百姓的一片不大不小的摇钱树埃原来早在前几年村委一班人就商量着要为老百姓栽一些经济效益高的果树,于是他们买来了几千株柿子树苗。现在,村里共有5000多棵现在挂果的柿子树,平均一棵柿子树一年就可创利200多元呢!

这些果树有村里统一采摘,统一销售,售后的收入根据各家住房周围的树木比例分配到各家各户,仅此一项就给老百姓增收不少。说到这些周支书的眼睛里漾出了阵阵喜悦,说到这田间的农作物,他更是激动不已,喜的合不拢嘴了。前年,村委一班人出马,给村民们联系了为南韩一家公司育种的活计。现在全村的育种田已经达到100多亩,而农民的收入更是因此而上了一个新台阶。

村领导管理有方,不仅表现在经济发展上,其他的方面也是从来都没有放松过。先说这个村里的治安,村委一班人早就制定了一套村规民约,凡是有违反者,都要照章处罚。村民们都觉得邻里乡亲吵吵闹闹,丢人不说还要受处罚,还得耽误精力,实在不合算。所以,这个村现在可以说是安宁无事,听村里一位老大爷说,村里这几年没有发生过一件刑事案件,民事纠纷也很少,就连乡亲们之间小吵小闹也很少听说。村里对基础设施的建设也是毫不含糊,就说村里这十几条平坦的大街吧,周支书说,以前村里是一片片的坑洼地,一到下雨天啊,这街上就成了大水塘。19年开始,村里决定在全村修十几条主要街道,以方便村民。以后无论多大的雨都能保证排水畅通了。村里还十分重视教育的发展,投资三十多万元建起了高标准的幼儿园和小学。小学校长介绍说,全村学龄期孩子没有一个辍学或退学的。

服务农村范文篇5

一、新时期新形势下,民盟必须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服务

民盟作为统战的成员,一定要按照统一战线的部署要求,进一步提高认识,深刻认识农村改革发展、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明确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把思想和认识统一到党委政府的重大部署上来,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新时期民盟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重点任务,增强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和发展意识,最大限度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和运用民盟界别的资源,参与、支持、服务新农村建设,为农村改革发展贡献力量。

1、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是民盟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表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对新农村建设做出了全面的部署,意义重大,内涵丰富,原则要求十分明确,重点措施和实施办法切实具体。中央、省、市有关“三农”文件精神,以及当前国家对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等部署,都对加快农村改革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这要求在新时期新形势下,民盟要进一步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充分发挥民盟界别优势,运用民盟资源,把工作领域由以政治领域为主向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多领域拓展,把工作内容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新农村建设大局延伸,因势利导,充分调动盟员积极性,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服务新农村建设。

2、服务新农村建设是新形势下民盟工作的必然要求。我市70%多的人口生活在农村,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村各类组织普遍兴起,特别是个体户、民营企业和各种混合所有制企业发展迅猛。广大农村涌现出许多致富带头人、科技工作者和在当地有影响的代表人士,不少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港澳台人士到农村寻找市场和商机,有的直接把企业、事业办在农村。这都要求我们更加自觉地把推进新农村建设作为新世纪新阶段民盟工作的战略任务,作为民盟的共同认识和共同行动,努力促进城乡社会各阶层和睦相处、和谐共生、共谋发展局面的形成,尽最大努力调动和运用民盟资源,服务新农村建设。

二、民盟服务农村改革发展的主要成效以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近年来,市民盟认真贯彻中央、省、市农村工作和统战工作精神,及时部署实施,充分发挥了民盟人才智力优势、科技优势,服务新农村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发挥智力优势,深入调查研究,及时反映社情民意,积极建言献策。一是积极提交提案。2005年以来共向市政协提交42篇有关农业或农村工作的提案,并被市政协采纳。年以来提交市政协提案《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建设》、《关于发展和加大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力度的建议》和《关于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的建议》,被列为重点提案。年9月市政协组织相关人员到基层专题督办《关于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的建议》这份提案,《日报》年10月10日以《让林改继续走在前头……》报道了此信息。盟市委提交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我市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建议》等3篇提案获市政协2005—年度优秀提案奖。二是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近年来民盟共组织开展了有关涉农方面专题调研近10项,如《关于加强我省农村医疗队伍建设问题的调研报告》、《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若干问题研究》、《推进我省农村文化建设,为繁荣海峡西岸经济区服务》、《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问题的研究》、《福建省粮食安全问题研究课题()调研报告》、《福建省原中央苏区县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关于我省山垅田低产改造的若干意见和建议》等。其中《福建省原中央苏区县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福建粮食安全问题调研报告》、《深化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问题的研究》等三篇调研论文在第三、四届“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建言献策论坛”上分别获得二、三等奖,《深化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问题的研究》还获年市“改革开放与创新发展”重点课题调研成果三等奖。三是积极反映有关农村农业方面的社情民意。2005年以来盟市委会有6篇信息被盟中央和盟省委采用,曾获得福建省民盟组织社情民意信息工作组织二、三等奖。

2、发挥资源优势,突出民盟特色,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服务工作。民盟充分发挥资源优势,鼓励和支持盟员结合本职工作和农村工作实际,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在开展新农村建设服务工作中我们注意准确定位,选好切入点,在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多做中间服务和拾遗补缺的工作;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注意发挥民盟优势、突出党派特色。通过深入开展“为党增光辉,为盟添光彩”活动,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服务工作。民盟每年都组织盟员开展了以智力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科技、文化、医疗下乡”三下乡活动,先后赴永安大湖镇、永安畲族青水乡、梅列区台溪村、沙县夏茂镇、尤溪县洋中乡桂峰村、三元区蕉坑村等地开展三下乡活动,累计达数十场次,得到基层群众的广泛好评。

3、发动广大盟员开展爱心捐助,真心为农民办好事办实事。盟市委结合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每年组织开展服务进农村活动,受益农民群众上千人。为贫困村捐赠科技书籍500余册、书写春联近1000余幅;发放农业资料和疾病防控书籍和宣传材料近1000份;开展水产、农产品栽培、科普知识、讲座20多场次。每年不定期地开展下乡义诊活动,免费发放药品近3000元。广大盟员积极开展向弱势群体献爱心、赈灾捐款和“两节”送温暖活动,累计捐款达30000余元。盟市委组织开展的一系列社会服务社会活动,树立了盟的良好形象,扩大了盟的影响,得到了受助群众的好评。

尽管市民盟在服务农村经济建设、服务农民方面开展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面对农村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改变,在实际工作中,民盟工作也深刻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和危机。

1、思想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一是对农村工作重视不够、认识不深,认为只需搞一些活动、抓一下教育、稳定一下人心就可以,农村改革发展了解和参与一下就够了。二是由于基层组织外部工作环境较差、干部兼职过多等主客观因素,服务经济无有效载体。三是部分盟员还存在认识上的模糊,认为农村改革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与民盟工作关系不大;习惯于用老眼光看待新事物、用老办法解决新问题;面对与新农村建设不相适应的问题,存在畏难情绪、创新意识不强,使得服务新农村建设处于被动状态。

2、服务农民缺乏有效途径。一是在发挥作用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找准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合理配置资源,发挥最大效益;还需要树立科学、全面、和谐发展的意识,找准影响和制约民盟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突出问题,提出有效办法,使民盟在服务“三农”工作中取得重点突破,并实现全面发展。二是服务手段单一。对农民急需的科技培训、劳动力转移、就业创业等缺乏实质性的帮扶措施,影响大、生命力强的品牌工作不多;三是服务机制僵化。深入农村、贴近农民不够,整合资源能力不强,社会化的服务机制还处于探索阶段。

3、组织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随着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转变,特别是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和推进新农村建设方面,对民盟工作体制机制的完善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在服务“三农”方面,需要进一步健全区位联动、内外结合、优势互补的工作机制。在组织和支持盟员服务新农村建设方面,还缺乏长效机制;在发挥盟员作用方面,办法和措施不够多,不能完全满足他们迫切需要提高自身素质、参与农村改革实践和新农村建设的新期待。

三、对策与思考

如何根据农村改革发展需要,结合新农村建设实际,从农民生产、生活最紧迫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寻求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因地制宜、扎实有效推进民盟在服务新农村建设中取得实效,确实还有不少紧迫而现实的重大问题,是值得我们深入调查,认真研究,用心策划,狠抓落实的。

(一)提高认识,增强推进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深入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实践科学发展观,围绕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改革和完善农村体制机制等,按照中央、省、市有关“三农”文件精神,以及当前国家对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等部署要求,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寻求新的对策,着力解决民盟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做好新形势下新农村建设工作。

1、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开拓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新思路、新载体。始终保持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勇气,自觉做到分析和研究问题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武器,谋划和部署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重要依据,检验和评价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根本标准,努力形成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新思路、新载体。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相对齐备的优势,推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总要求的实现。要紧紧抓住发展农村经济这一首要任务,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帮助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让农民得到更多实惠;要积极促进教育、卫生、文化等农村社会事业建设,努力提高农民科学文化水平,培养造就一代新型农民,推动文明健康社会风气的形成,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2、认真研究新形势下民盟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建立和完善工作体制机制。一是要建立稳定有效的协作机制,进一步明确职责,减少交叉,整合资源,加强工作力度,切实解决好工作有人抓,有人管的问题。二是加强工作指导,明确重点,理顺思路,利用并发挥已有的工作网络,进一步形成联动的工作机制。三是依托互联网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政策、法规、经济、咨询服务和信息服务,充分发挥网络在服务新农村建设方面的优势和作用。

3、统筹好理论政策研究和农村改革实践,推动服务新农村建设工作迈上新台阶。认真总结历史和现实中为“三农”工作服务的成绩和经验,把实践证明有效的措施和方法转化为经常之举、普遍之举,并不断加以完善。要结合中央的新精神,着眼农村的新发展,加强调查研究,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努力探索新思路,提出新举措,创建新载体,要从农民最关心,要求最迫切,受益最直接,最容易见实效的事做起;要高起点、多视角、多类型、多模式、有特色地制定分期实施的方案;要从农民最有积极性,基层干部最主动,主客观条件也比较成熟的地方开始,设置试点,培植典型,探索经验,取得可靠阶段性成果后,再逐步推开,不断把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工作引向深入。

(二)发挥优势,增强合力,找准服务农村的着力点、切入点

中央、省、市委对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做出了全面部署。要认真总结经验和有效模式,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转化为推进民盟工作的强大动力,找准民盟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着力点、切入点,破解难题,谋划新举措,推进民盟服务农村改革发展取得新成果。团结广大盟员,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全力参与新农村建设,为促进农村改革发展,推动新农村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1、结合农村实际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为农村改革发展献计献策。发挥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各界党外知识分子、专家学者的聪明才智,引导盟员围绕农村改革发展,提高农民生产发展能力、发展农业特色经济、培育新型农民等事关新农村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多搞实地调查,多做深入研究,多献务实之策,帮助党委和政府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推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2、真心实意地为农民群众办实事,切实增强统一战线的凝聚力。采取多种形式,组织认真学习,加强舆论宣传,使广大盟员充分认识中央关于建设新农村战略部署的重大意义,不断增强为建设新农村服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形成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的良好氛围。要更好地发挥民盟人才荟萃、智力密集、联系广泛的优势,引导盟员立足本行本职,发挥自身特长,从各个方位、各个角度为新农村建设谋务实之策,拓发展之路。要为盟员发挥作用创造条件,积极引导他们投身新农村建设的伟大事业。要支持、帮助盟员在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过程中,使自身的事业也获得应有的发展。

3、发挥民盟优势,群策群力,形成新农村建设的合力。一是发挥人才智力优势。相当部分盟员本身处于农业经济建设的第一线。要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组织广大盟员主动深入农村地区,开展决策咨询、人才开发、项目协调、投资推介等活动,为促进当地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发挥积极作用。如推广实施农业科技示范项目、培训农村实用型人才、引进资金、引进投资项目、组织科技下乡、科技咨询活动、发送农业实用科技资料。二是发挥广泛性和包容性优势,协调关系、化解矛盾。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落实以人为本的民本意识,全面协调处理好各类关系,推动新农村建设走入健康的发展轨道。三是发挥盟员与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及海外侨胞联系广泛的优势,积极为农村地区发展牵线搭桥,协助引进资金、技术、人才,是民盟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三)结合工作实际,针对性地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当前农村改革发展、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严重不足,农业生产成本过大、农民增收乏力、村财薄弱,农村教育不公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以及农村基层政权建设,村民民主自治,农村社会的安定稳定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民盟服务新农村建设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开展。

1、积极协助党委政府,强化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干部队伍的培训和指导。村级班子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是调动广大农民参与建设自己家园的关键所在,村级“两委”主要干部与班子成员的政治素质、为人品质、法律意识、工作能力以及带领致富能力是关键。针对当前农村基层政权功能、农村党的核心战斗堡垒作用有所弱化,农村宗族势力、黑恶势力有所抬头的,制约着农民生产发展、生活提高和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等问题,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民盟可以在强化农村基层干部培训与指导,提高村级班子成员管理村务的素质能力,尤其是民族示范乡镇和示范村的村班子建设,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

2、加强和推进农村文化建设,适应广大农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一是采取多种形式,切实改善农村文化工作者的工作、学习、生活条件,充分发挥专业艺术人员的积极性。加强教育培训,培养一专多能的群众文化人才,逐步提高队伍的综合素质。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传承发展民族民间文化方面的作用,提高其服务农村、服务农民的能力,巩固农村文化建设的群众基础。二是支持农民自办文化,开展各种面向农村、面向农民的文化经营活动,从事农村特色文化产品开发和文化服务,使农民群众逐步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促进农村文化产业发展。三是加强对农村文化骨干培训辅导,努力在文化教育、政策宣传、提供娱乐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四是开展灵活、多样、方便的文化服务。以“三下乡”活动为载体,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共建联动活动。五是推进传统民间文化艺术发展,促进闽台两岸经贸文化交流,进一步增强台胞和海外华人对祖国和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六是积极倡导、引导社会力量捐助农村文化事业。重点捐助农村文化站、图书室等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村公益性文化实体和文化活动。

3、重视改革农村教育,提升农民素质,推进农村科技进步。农村教育严重滞后,农民文化、技能素质低,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建设新农村的主要制约因素。“建设新农村,根本要从农村教育改革入手,大力培养新型农民,培训劳力就业技能是当务之急。”教育制度设计不公平,农民教育权利受侵害,农民迫切要求尽快改革扭转这一不合理状况。要整合统一战线教育资源,着眼于服务农民成才增收,着眼于培训新型农民,着眼于增强村民法制意识,大力推进“双百工程”,努力培养符合新农村建设要求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讲文明、守法制的新型农民;扎实推进农民素质提升,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扶持农民实现增收致富。

4、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积极引导和扶持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一是加强调研,摸清返乡农民工的就业现状,了解他们的就业创业需求。二是加大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培训。积极组织开展返乡农民工岗前引导性培训和就业技能培训,做好服务于我市主导产业发展的转移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三是积极引导返乡农民工开展多形式就业创业。积极有效引导以到工业园区就业创业为主的多形式就近就业创业活动。引导返乡创业农民工立足我市农业优势资源,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有效推动包装储运、农资配送、信息咨询等农业产业化配套企业发展。引导返乡农民工在商贸、运输、餐饮、旅游、娱乐等领域发展个体私营企业,着力发展文化产业、现代物流、社区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四是切实加大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扶持力度,免费介绍和宣传用工信息,及时把劳动力市场的新情况提供给农民工,让农民工有明确的就业目标和方向。

5、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开展互助联动活动,带动农村产业延伸提升。支持企业开展重大农业产业技术的研究开发,加大先进技术引进、吸收力度。协助企业争取上级项目、资金支持,强化科技创新,通过改造提升和延伸传统农业产业,力争在更大空间、更广领域上促进我市农业更好更快发展。支持企业与农村帮扶结对,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具体事务,吸收农村富余劳动力,打造工业、农业双赢的态势,实现以工补农、富农目标。通过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利用资金、技术、管理、营销和品牌等优势,扶助老少边穷地区发展经济,采取多种生产经营组织形式,对农产品等实行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系列化加工、企业化管理,带动当地产业、产品结构调整,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也带动农民脱贫致富。

服务农村范文篇6

一、开展青年走访活动(1月22日-23日)。

由街办团委牵头,联合村(居)团干在1月22日、23日开展了一系列走访慰问活动,街办团干分别在社区、村等9个村(居)进行走访慰问活动,共计走访18户贫困大学生及困难党员。倾听他们的心声,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鼓励他们要乐观自信、好好学习、健康成长。

二、召开青年座谈培训会,开展政策宣讲活动(1月23日)。

街办团委于1月23日下午2点在街办四楼会议室组织农村青年开展了青年座谈培训会,农村青年、返乡务工青年、返乡大学生、创业青年、农村党员等40名青年代表参加了座谈培训会。一是请市委党校教授为大家解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结合街办工作实际,解读政策,分析机遇,在农村青年中形成拥护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的思想共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区和街办的决策部署以及工作安排上来。二是会上与会代表积极发言,将各自的学习、工作、生活情况进行了简要阐述,对于村(居)面貌的改变谈了自己的感受与体会。三是街办团委书记姚爱华对与会青年的发言表示赞赏,总结梳理普遍性诉求,坚定他们投身现代农业发展、增收致富的信心。

三、开展关爱服务活动(1月27日-1月29日)。

围绕农村青年学习、生产和生活中的现实需求,1月27日-1月29日街办团委及村(居)团干、返乡大学生志愿者组成的慰问小组相继在村、社区、社区、社区等9个村(居)开展走访慰问活动,共计走访慰问13户村(居)留守老人、留守儿童,并给他们送去了慰问物资及慰问金。

四、开展乡村文化活动(2月10日)。

通过送书下乡形式,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推进欢乐和谐、科技法律、就业助学、健康卫生、文明新风“五进农家”。

服务农村范文篇7

抱团助困:让民心“聚”起来

“村嫂”源起于嵊州乡村“守望相助”的特色志愿服务项目,经过短短几年时间的引导、推广、提升,“嵊州村嫂”以星火燎原之势,从“风景”变成“风尚”,数百支“村嫂”志愿服务队伍覆盖了全市各个乡镇(街道)的绝大部分行政村和社区,并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正是为了弘扬“嵊州村嫂”志愿服务精神,反映扶贫帮困的公益主题,嵊州市广播电视台联合了市文明办、市妇联、市慈善总会等单位,结合“文艺走基层”电视专栏推出了“村嫂助乡邻”对农系列活动,以“文艺+公益+村嫂+活动”的形式,在全市分六大片区展开巡回活动,通过组织各片区所属乡镇(街道)“村嫂”广电\RADIO&TELEVISION现场文艺表演和爱心企业商品义卖、贫困家庭帮扶结对等活动,凝聚人气,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村嫂”和爱心人士主动参与。整个“文艺走基层•村嫂助乡邻”电视对农活动系列贯穿全年,共计组织6场巡演义卖活动和1场全市性表彰晚会,受众遍及全市所有乡镇(街道),光参加演出的“文艺村嫂”就达上千人次,现场观众更是不计其数,最终,全部商品义卖所得款项均捐助给了各乡镇(街道)数十个有代表性的困难家庭。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一年来,“村嫂”活动在当地凝聚起了极高的人气。如“走进金庭”活动期间,由“创业村嫂”创办经营的四家爱心企业,各自组织工作人员带着桃形李、月饼、鲜银耳、杏鲍菇、海鲜菇、丝巾等上千份产品在现场设摊义卖,活动现场人潮涌动,从金庭镇及周边的黄泽镇、北漳镇等地慕名前来的数百名身穿红马甲的村嫂和当地群众一起,纷纷解囊购买义卖商品。不到一个小时,就筹到了上万元义卖款,随后在举行以“村嫂”为主角的文艺演出期间由主持人向观众现场公布了义卖结果,演出结束后,节目组又专门组织参与活动的爱心企业代表,亲自上门把善款送到经过提前申报遴选的当地贫困学生和困难家庭,让受助者既惊喜又感动。又如在崇仁古镇组织举办“古镇新韵”活动期间,通过公益美食汇、花灯会和主题文艺晚会等系列活动,更是在当地引起了强烈反响:从下午到晚上,除了成千上万的群众来到现场观看,通过“嵊州新闻”手机微信直播平台围观互动的各地群众更是达到20万人次,在微信平台上留言、点赞就达数千人次,收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文娱互动:让农民“乐”起来

“文艺+村嫂”对农活动,以公益的主题、活动的形式、文艺的载体、新闻的内涵,深入基层开展“走转改”实践,凸显了一个“走”字,充分体现了活动和节目的贴近性和娱乐性。“文艺走基层•村嫂助乡邻”电视巡演活动以“流动舞台”的方式,把各乡镇(街道)通过各种演出比赛活动涌现出来的优秀文艺“村嫂”作为骨干组成文艺志愿服务队,陆续走进各大片区与当地的志愿“村嫂”展开联欢互动,借助农村文化礼堂和村舍、田野、大坝等天然“背景”,因地制宜设置个性化舞台,编排富有乡土气息的文艺节目进行演出,中间结合当地产业特色穿插现场竞技游戏,开展“抓榨面、掂斤量”“现做小笼包”“手折茶叶袋”等趣味盎然的活动和各种有奖知识问答,一系列接地气的互动活动的开展,引得现场掌声阵阵、笑声连连,气氛异常活跃,让广大“村嫂”和现场村民观众真正乐在其中。作为万年文化的起源、千年诗路的驿站、百年越剧的摇篮,嵊州山水秀美、人文荟萃,具有地方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蜚声中外,其中有很多被列入了部级及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越剧、吹打、目连戏等等。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农村居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随之而来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劳作之余,越来越多的“村嫂”,更乐意于参加到志愿服务活动和集体娱乐活动中来,自发组建起各种吹打乐队、舞狮舞龙队、排舞队、腰鼓队、戏迷俱乐部等等,嵊州市广播电视台因势利导,以“文艺走基层”活动和节目为载体,通过“越剧票友大赛”“家庭方言电视大赛”“千村广场舞大赛”等一系列比赛活动,把散布在各地的优秀文艺“村嫂”纳入到自己的“演艺人才库”,搭建草根才艺展示平台,打造“草根明星”,充分调动文艺“村嫂”这支嵊州乡村文化主力军的积极性,为广大农村居民献上可口入味的“精神食粮”,有的“村嫂”文艺节目如《美丽村嫂美心灵》等还在巡演活动中脱颖而出,被选送到了中央电视台的晚会上演出。每一次对农活动的现场,就是一个“移动演播室”,一场活动下来,就是一期完整的电视文艺节目,正是作为农村家庭主角的“村嫂”的参与,让电视对农活动既汇聚了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又拉近了与观众之间的距离,真正接上了“地气”。

现场直播:让新闻“活”起来

“文艺走基层•村嫂助乡邻”对农活动的特色在于:整合地方文化资源和公益品牌,“走”出演播室,“走”进农村基层,制作电视文艺节目,通过活动让新闻真正“活”起来。记得在“文艺走基层•村嫂助乡邻”走进三界片区开展活动期间,编导人员在前期筹备过程中,偶然了解到这样一件事:当地有一位出了名的孝女,在她小时候,做水产生意的母亲因一场车祸高位瘫痪,父亲又突发重病去世,一连串的打击之下,家里一贫如洗,为了完成学业,又能随时照顾母亲,倔强、懂事的她毅然作出了“背着妈妈去上学”的选择,在当时被传为佳话。后来工作之后,因为担心无法随时为母亲按摩换药、料理吃喝拉撒,她又辞掉工作,一心一意在家照看母亲,为此,好不容易结成的一门亲事不得不忍痛分手。当时,没有其他生活来源的母女俩就靠着母亲每个月几百元的居家安养费和低保补助金勉强度日。当地“村嫂”志愿服务队了解到她家的困难后,主动上门帮助,但一时之间还是无法彻底解决母女俩的生活困境。节目组了解到这个情况后,马上在巡演活动中编排节目进行宣传,很快,2家微商企业老总得知情况后,主动联系节目组,为这位悉心照顾瘫痪母亲20余年“不离家”的孝女安排了不出家门就可自谋生路的微店岗位,彻底解决了母女俩生活上的后顾之忧。后来,这位孝女为了回报社会,主动要求加入村里的“村嫂”志愿服务队,为邻里乡亲义务传授卧床病人的护理经验。该新闻通过各级媒体广为传播,并引起了新华社等中央级媒体的关注,一时传为美谈。按照传统的模式,广播电视服务基层主要是通过开办广播节目和电视节目与受众进行沟通,尤其是电视文艺节目,一般都是在演播室内组织编排、拍摄、制作,无形之中与观众产生了“距离感”。而“文艺走基层•村嫂助乡邻”对农活动直接把演播室搬到了田间地头,“村嫂”们既是舞台的节目主角,又是现场的观众主体,她们平凡而感人的事迹和身上那种朴实无华、甘于奉献的人格魅力,通过电视节目得到了及时的传递和弘扬,使原本生硬的新闻一下子变得生动起来。

服务农村范文篇8

一、转变党组织的职能,把服务发展作为主要任务

发展是根本、是大局,促进发展是基层党组织第一位的任务。必须坚持把服务科学发展作为基层党组织工作的轴线,始终把工作的重心放在服务经济发展上,并体现到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在内容上,要紧紧围绕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总要求来谋划,找准与农村中心工作的结合点、切入点,使基层党组织的工作与农村的中心工作在思想方法上相一致,在工作目标上相衔接,在工作部署上相呼应。在党员队伍上,加强党员学习教育,深入组织党员学习科学发展观,学习经济、科技等知识,切实增强围绕中心、服务发展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素质能力。要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为目标,把党组织的工作重点放在带领广大群众发展生产、共同致富上,当前,特别要积极教育发动广大党员支持和配合征地、发展工业、招商等工作,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效果来检验农村党建工作的成效。

二、建设发展型领导班子,提高服务发展的领导能力

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在人,关键要发挥领导班子的领导核心作用。必须把发展型领导班子建设摆在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突出位置,努力建设一支敢于解放思想、勇于开拓创新、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基层领导干部队伍。从学习教育实践活动入手,使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增强发展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从工作考核评价入手,重点考察基层领导班子开拓创新、带领群众发展的能力和实绩,引导基层领导班子牢固树立围绕发展抓党建的工作理念。从选人用人导向机制入手,大胆把那些勇于开拓创新、善于带领群众发展的党员选入到各个农村党支部中去,切实做到“善于科学发展的人上,不会科学发展的人让,阻碍科学发展的人下”,从而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

三、建强党员干部队伍,改进服务发展的工作作风

党员干部的优良作风无疑是服务发展、推动发展的“润滑剂”,要始终把作风建设作为抓党建促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坚持不懈开展党的宗旨教育,教育党员干部坚持以人为本,走群众路线,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断强化服务意识和奉献意识,做到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通过深化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建章立制,推行党务公开、村务公开,大力推进基层民主建设,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之风,以干净干事、民主干事的作风服务群众,凝聚民心,推动发展。同时,继续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解放思想,大胆更新观念,增强忧患意识,树立发展“一盘棋”的大局意识和“人人都是发展环境”的责任意识,着力提高党员干部的服务意识和水平,提高办事质效,形成开拓创新、敢想敢干的工作精神和工作作风。

四、提高党员发展本领,夯实服务发展的人才基础

党的各项事业需要通过发挥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来实现,要坚持不懈抓好党员的经常性管理教育,不断提高党员的素质,特别是带头发展的本领。要建立起党员“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引导广大党员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实践中当好表率;要抓好党员学习教育,严格执行“”等学习制度,组织党员学习好、领会好科学发展观,把广大党员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并不断提高广大党员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能力;要抓好基层党员培训,按照“实用、实效”的原则,对农村党员进行科技种养知识和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增强广大党员的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双带”能力。

服务农村范文篇9

1.1项目组建“中医药继承者”。关爱留守儿童成长项目,是以“弘扬中医文化,服务大众健康”为宗旨,积极探索关爱留守儿童志愿服务的新方向———健康教育志愿活动,将爱心支教和中医药文化教育相结合,将爱心助学与健康扶贫相融合,努力创建“大医精诚,青春志愿行”中医药志愿服务品牌项目。项目于2013年正式启动,主要依托办学历史悠久、学科特色鲜明的湖南省重点建设中医药高等院校湖南中医药大学,借力大学的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建立起一个专业而稳定的工作团队。团队成员由骨干教师和来自学校中医学、针灸推拿、药学、中西医结合、护理等多个专业兼具中医药高等教育背景与医者仁爱之心的学生志愿者组成。1.2项目重点本项目重点是实施。“21天健康养成计划”,通过体质辨识、课堂教学、实践体验和反馈互动等4个服务环节,帮助留守儿童树立健康生活观念、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掌握简单的防病治病方法。“21天健康养成计划”主要包括:1)体质辨识(1天)。编制《儿童中医体质与判断自测表》,收集孩子们成长数据,跟踪项目效果;2)课堂授课(6天)。编写《预防通识》《中医药小妙方》《中医药文化》等系列健康教育绘本教材,带给孩子们健康的生活观念;3)实践体验(11天)。开设中医药传统保健、中医适宜技术、中草药辨识等实践课程,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4)反馈互动(3天)。通过中医药文化汇报演出、中医药标本制作、中医药特色图书馆建设、中草药种植园建设,巩固学习内容。1.3项目成效本项目着眼于将中医药健康知识融入支教、植入童心,先后赴湘黔两地共7所学校开展中医药健康教育。截止到2018年,项目募集公益资金和物资近200万元,惠及留守儿童。1039人次,有效帮助留守儿童提升了健康素养和健康水平。项目先后获湖南省第二届志愿服务大赛和第四届中国志愿服务大赛金奖,并成功入选2019年共青团湖南省委青年志愿品牌升级项目。项目成员分别获得“全国优秀共青团干部”“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向上向善湖南好青年”“湖南省优秀共青团员”“湖南省雷锋式青年志愿者”“湖南省雷锋式当代大学生”“湖南省最美共青团员”等荣誉称号。

2“中医药继承者”项目特色

2.1目标定位精确化。综观已有的关爱留守儿童志愿服务行动,主要围绕学业辅导、亲情陪伴、城市感受和爱心捐赠等主题展开,很少关注孩子们的身体健康,尤其是基本忽视其养生保健治病防病的意识和技能的培养。项目组在长期的三下乡支教中,发现留守儿童不仅学业失教、亲情失落、健康失管,而且普遍存在发育落后、生长迟缓、体质欠佳等问题。697万留守儿童,不光牵动1394万务工人员的心,也牵动着全社会的心。因此,该项目积极推广以中医药为主的健康教育,将爱心支教的关注点从“有学上”“上好学”转变为关注留守儿童的身体健康,着重提升孩子们的健康素养和健康水平,助力孩子们健康成长。2.2服务内容多元化。项目组秉持“预防为主,减少疾病发生”的原则,通过课堂教学、体质辨识、实践训练、资料发放等多元化方式开展健康教育。通过实施“21天健康养成计划”,帮助留守儿童建立健康生活观念、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掌握简单易行的防病治病方法。与此同时,项目组依托中医体质辨识收集孩子成长数据,跟踪项目效果;编写了湖南省第一套中医药健康教育绘本,有中医文化、养生保健、预防通识、中医药小妙方等内容;开展了涉及中医传统保健、中医适宜技术、中草药辨识的实践课程,增强儿童的学习兴趣;设置了包括中医药文化汇报演出、中医药标本制作、中医药图书馆和中草药种植园建设的反馈互动环节,巩固学习内容。多元化的项目实施,向受益儿童打开了通向“中医药文化”的门,更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信中医、爱中医、用中医”的种子。2.3资金筹措社会化。项目立足自身思路与要求,不断创新帮扶理念,丰富帮扶载体,与社会各医疗机构、医药公司、教育机构等广泛开展合作,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形成多方联动发力、多渠道经济保障的良性循环模式,确保了项目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后发力和生命力。同时,项目组与帮扶学校建立志愿活动长期合作关系,签订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协议,保证项目持续深入开展。

3“中医药继承者”项目经验启示

3.1创新项目实施模式,健康行为养成确有效项目组积。极创新教学模式,建立起课堂、体验、互动“三位一体”的教学新模式,让留守儿童在动手、观察、思考、探索中感受中医药传统文化的魅力。如前所述,项目实施“21天健康养成计划”,通过体质辨识、课堂授课、实践体验、反馈互动4个服务环节,有效帮助留守儿童建立健康生活观念、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掌握简单的中医防病治病方法和养生功法。项目还对部分受益儿童进行了体质辨识回访,结果发现生机旺盛质孩子的占比有所提高,孩子们的卫生习惯明显好转,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逐渐养成,因病缺勤率呈下降趋势。3.2规范项目评估体系,项目深度发展更可行。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志愿者根据儿童中医体质的划分,制定了《儿童中医体质辨识表》,采用表格式对生机旺盛质、热滞质、湿滞质等7种不同体质进行了精准量化,通过志愿者对留守儿童的信息采集、专业老师的数据分析,了解儿童学习后对健康体质改变的效果,并积极组建以服务地老师为骨干成员的常驻志愿者团队,结合驻地志愿者的情况反馈和学生反响进行项目整体效果评价,基本形成了规范化的项目效果评估体系,为项目的深度发展提供了基本框架。3.3推动健康档案信息化,项目长期服务更精准。以中医药继承者项目开展为契机,借力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模式,尝试留守儿童中医体质档案库的建立,采集留守儿童健康信息,以健康档案为载体,根据个体差异制定防治原则,进行“因人制宜”的个性化干预。志愿者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临床研究,初步制定了《儿童中医体质保健方案》,通过数据对比,对服务对象进行长期跟踪,确保长期服务的精准性。在今后的工作中,“中医药继承者”项目将开设“杏林课堂”在线支教项目,提高留守儿童健康档案的建档率,针对性地开展农村儿童健康教育服务,推动中医药文化和科普知识的进一步传播。

4结语

服务农村范文篇10

关键词:农村网络营销;人才培养;乡村振兴

一、引言

2021年2月25日,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总书记同时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我们要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1]。吹响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冲锋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提出“深入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和农产品出村进城,推动城乡生产与消费有效对接。”[2]实践证明,农村电商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全面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广大农村培养网络营销人才,是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为此,笔者对此进行了调查思考,并提出了一些对策。

二、农村电商有效推动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

近年来,在促进农业农村发展和落实脱贫攻坚政策的推动下,农村电子商务呈现较快发展趋势,为其提供服务的平台更是日新月异。阿里、京东、拼多多等互联网行业巨头也响应政策号召,看准市场空缺,纷纷整合资源踏足农村电商市场,随着社会资源地不断投入,农村电子商务的服务站、点几乎遍布农村各个村、社区。以往困扰着农民只能通过进城买、上街卖的难买难卖问题,也依靠着农村电商的发展得到了一定程度缓解,农村电子商务帮助农民通过网络认识外面的世界,改变了面对面做买卖、现金手递手的消费、销售方式,不但推动了经营方式的转变,也推动了传统农业转型升级。这两年,为了打开贫困地区的农产品销路,政府积极倡导消费扶贫,注重利用各类电商平台,开展农产品上行服务,推动农产品网络销售。在政府主导层面,为了克服农村网络营销人才严重稀缺、农产品销路无法打开的短板,各级政府部门组织各方面力量直接开展网络营销服务,如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定期开办的农产品网络营销带货活动、一些著名网红专门开展的农产品网络营销直播带货活动,还有就是一些政府官员、驻村第一书记等直接充当“网红”开展当地农产品网络直播带货活动等等,政府倡导的各种消费扶贫营销举措有力地促进了滞销农产品销售,也推动了农村电商的发展。在挖掘农民群众主观能动性方面,许多地方结合当地特色,利用农村电商有针对性地开展脱贫帮扶活动,力求优化农村电商服务站点的功能,积极探索“电商企业+基地+合作社+贫困户”模式,从当地农户中培养乡土网络营销人才,提高农户开展电商技能和兴趣,打造了一批批乡土网红,通过网红直播带货等方式推动本地农产品在网络上的销售,利用最接地气的手段有效地打通网络消费扶贫通道,产生了好的帮扶、示范、带动效应。

三、缺乏网络营销人才制约着农村电商发展

笔者通过对农村一些地方的调查发现,虽然电子商务对促进脱贫攻坚和农业农村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距乡村振兴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居民电子商务观念普遍较为滞后,不少农户还是习惯于一手交货、一手收钱的实体交易,认为电子商务存在较大的交易风险;在对农村电子商务的认知及接受上,有些农业合作社等新型主体依然停留于传统的服务实体交易的层面,认为应当集中精力搞好实体交易,对于当下已经趋于普及的网上交易作壁上观。二是农村信息服务不到位,供求信息不对称让农村电子商务很难广泛持续发展。三是推动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进程中关键性要素——人才的缺乏,特别是有网络营销相关知识及技能的人才严重匮乏,当前依然留守在农村继续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基本上没有接受过专业教育,且受教育程度本身普遍较低,很难理解和接受农村电商这种新事物,同时也难于掌握现有的面向农村的电子商务平台的操作技能。高等院校电子商务和网络营销人才在毕业后由于种种原因很难扎根到农村基层去工作,农村电子商务和网络营销的人才空缺一直无法填补,从而导致我国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受限。农村电子商务没能快速发展的原因固然有很多方面,但人才缺乏,尤其是网络营销人才缺乏,无疑是最主要的方面。农村普遍开花的“电子商务服务点”因人才和技能等原因,大多数没有商品上行功能,简单地成了“快递站”“缴费点”,无法全方位支持农产品网络销售,更不能很好地服务农村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各级政府直接主导的农产品网络营销直播带货活动,虽然丰富多彩、成效明显,但很少有以农户为主体、为主角开展的,只能作为应急之举,难于形成长效机制。一些地方产生的乡土网红,在推动本地农产品网络销售方面,虽然有一定的示范带动作用,但毕竟星星点点,同样因为缺乏最广泛的营销人才支撑,难于遍地开花形成主流渠道。振兴农村电商,必须大规模地培养能够服务于农村的网络营销人才。

四、加强农村网络营销人才培养策略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提出“深入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和农产品出村进城,推动城乡生产与消费有效对接。”“深入开展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支持高校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服务。”“面向农民就业创业需求,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与技能培训,建设一批产教融合基地。开展耕读教育。加快发展面向乡村的网络教育。加大涉农高校、涉农职业院校、涉农学科专业建设力度。”[2]由此可以看出,农村电子商务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且在人才方面尤其是电子商务和网络营销相关人才空缺巨大。

(一)农村层面加强宣传力度

为了推动农村电子商务切实有效的发展,首先从思想层面需要转变农民对于电子商务的认知。一是在村内做好积极宣传、全面教育,扭转农民对于农村电商的误解,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探索。转变传统的经营理念,重视电商平台和渠道的作用,借助网络并有效利用社会资源,将线下特色农产品销售到全国各地,从而解决以往农产品价格低廉、产品滞销的问题。二是成立农村电商帮扶小分队,开展驻点培训带动。由于资源有限,想要做到农民人人都掌握电子商务与网络营销相关知识技能几乎不可能,因此,可以通过帮扶小分队的形式,让各类人才分配到小分队,驻点帮助农民发展农村电商,从基础的电商操作技巧开始进行培训,利用实践使农民了解电商的销售模式和网络营销的操作技巧,增强农民的参与度与热情。

(二)高校层面注重人才培养

纵观当前情况,高等院校无论是教材内容还是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向,都难于为农村提供电子商务和网络营销人才支持。目前高等院校的电子商务和网络营销课程从教学结构和教材内容来看,人才培养的定位主要还是面向城市的岗位需求,与农村的需求有所脱节。为有效服务于国家实现乡村振兴战略,高等院校在符合农村实际需要的网络营销人才培养方面,应加强关注有所作为。一是高校要致力于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服务。高等院校要进一步树立为三农服务的意识,结合国家乡村振兴重大战略和实际需求,在专业设置及课程安排上因地制宜,将实践教学环节运用到现实中,在人才培养方面为乡村振兴作出积极贡献,以乡村振兴为重要目标,做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利用有价值的智力服务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二是高等院校要注重培养农村网络营销人才。实现乡村振兴的首要条件是要实现产业兴旺,而解决传统农副产品的销售困境,是实现产业兴旺的重要一环,让特色农产品能通过互联网销售,可以降低经营成本、提高效益,很好地解决卖难问题。电子商务与网络营销人才的匮乏,是制约农产品开展网络营销的重要因素。因此,高校教育要关注农村网络营销的迫切需求,在教材编写、课程安排、人才培养方向等方面要多关注农村的实际需求,设置满足乡土需要的网络营销课程,培养一大批面向农村网络营销的人才。三是高等院校有针对性地面向农村开展网络营销培训。高等院校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才、科技优势,积极为农村培训网络营销人才,解农村需求之急。一方面,高校可依托市场营销专业院系开办网络培训班,为有一定知识水平的农村青年、乡村干部开展网络营销知识、技能培训,提高乡村本土人才的网络营销技能。另一方面,高等院校要顺应社会需求,响应政策号召,积极深入农村一线开展调研,组织师资力量调查了解农村网络营销人才的实际需求,采取面对面讲课、现场帮助制定网络营销方案等办法,直接传授网络营销知识、技能,零距离为乡村振兴提供服务。农村电商在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适应乡村振兴需求,加快培养适应农村需要的网络营销人才,可以推动农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帮助农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为全面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EB/OL].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EB/OL].

[3]张帆,杨毅玲.现代农村网络营销人才O2O培养新模式——校企深度融合的重要载体“一里营”[J].科技经济导刊,2017(08):202-203.

[4]陈利.开展农村网络营销促进农业经济发展[J].农业经济,2013(08):12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