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交流教师工作总结十篇

时间:2023-03-19 23:15:57

学校交流教师工作总结

学校交流教师工作总结篇1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为目标,按照“统筹兼顾、因地制宜、以人为本、科学规范、均衡发展”的原则,着力构建科学、规范、有序的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机制,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增强教师队伍内在活力,缩小城乡、区域、校际之间师资差距,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

二、工作目标

加快建立和完善全县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促进校长教师优质资源的合理配置,整体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通过校长合理流动优化组合学校领导班子,提升学校综合管理水平;通过名优教师流动,发挥名师的引领示范作用,提高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和学科建设的水平,激发教师队伍的内在活力。在先行试点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全县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制度化、常态化,力争到2020年基本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师资配置基本均衡的目标。

三、范围对象

全县公办义务教育学校所有符合交流轮岗条件的校长和教师,原则上均应进行交流轮岗。每学年教师交流轮岗的比例不低于符合交流轮岗条件校长教师总数的10%,其中高、中级教师及骨干教师(省特级教师、县级或以上名师名校长、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的比例不低于交流教师总数的20%。每学年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原则上在暑假期间进行。校长交流轮岗服务时间一般不少于3年,教师交流轮岗服务时间一般1-3年。交流期满的校长教师原则上回原学校任职、任教,鼓励城区学校或者优质学校的校长教师留在交流学校任职、任教,并在职务竞聘时优先安排。

具体要求如下:

(一)校长:校长、副校长在同一学校、同一岗位任职满10年的,男校长55周岁、女校长50周岁及以下,须进行交流轮岗。同一学校校长、副校长一般不同时进行交流轮岗。校长(副校长)交流轮岗可根据需要组成有几名教师参加的团队一并交流轮岗。

(二)教师:教师交流轮岗范围为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在编在岗教师,男50周岁及以下、女45周岁及以下,在同一所学校连续任教满10年的教师均应交流轮岗。

(三)特殊情况:处于孕期、哺乳期或因病等特殊情况不宜交流的教师,经本人申请,提供县级以上医院证明及相关检测资料,在校内公示并经学校和教育局同意后,可暂不参与交流轮岗。

(四)没有达到交流轮岗条件的人员,个人有交流意愿的校长和教师,根据个人申请,经学校和教育局批准后可纳入统一交流轮岗。

(五)积极鼓励高中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幼儿园校(园)长及教师和各级教研机构人员到薄弱学校或农村学校(幼儿园)交流、支教。

四、交流轮岗方式

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坚持个人申请、学校推荐和组织安排相结合,坚持培养使用年轻教师和优化教师队伍相结合,坚持多形式、多层面开展交流轮岗工作。

(一)指导型交流。重点是鼓励优质学校的校长、名师和骨干教师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流动,指导农村学校、薄弱学校的学科建设、队伍建设等,该交流方式可用组团交流、对口支援等形式进行。根据片区或学校联盟确定结对学校,结对学校或集体、或小组、或个人结对指导,或派出校长教师挂职学习。具体片区或学校联盟划分及实施细则另文通知。

(二)合作型交流。主要采取分片结对和学校联盟内交流方式进行,交流轮岗具体人员数由教育局下达指标,结对学校或联盟学校根据科目、教师人数等确定具体交流的科目和教师。该交流方式为双向顶岗交流,时间1-3年,不调整人事行政关系。

(三)优化型交流。一是特长教师向特色学校流动,进一步加强特色学校和特色项目建设;二是超编学校教师向缺编学校流动,优化学校编制结构,人员编制实行动态管理、总量控制。校长教师交流轮岗需要办理人事调动手续的,由教育行政部门提出方案,按照干部人事管理权限到有关部门办理相应手续。

以上几种交流方式可根据学校实际交叉使用。

五、实施步骤

(一)坚持先行试点,积极稳妥推进。2015-2016学年进行试点。以片区交流和联盟学校交流为主,交流面达到应交流轮岗人数的10%;2016-2017学年扩大推进,以片区交流为主,全县范围内调剂为辅,力争2017-2018学年实现全县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的制度化、常态化。

(二)交流轮岗工作的基本程序

1.制定交流轮岗方案。各学校要对交流轮岗对象进行排查摸底,统计掌握交流轮岗人员基本情况,根据该实施意见,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切实可行、操作方便的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方案和学年度计划。

2.个人申报。凡符合交流轮岗条件的校长教师必须提出申请,或不符合交流轮岗要求但自愿申请参加交流轮岗的校长教师提出申请,填写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登记表,登记表一式三份,教育局、人社局、学校各留一份存档备案。

3.单位推荐。学校根据本校交流轮岗工作实施方案、校长教师个人申报情况和本校教师队伍实际,由学校领导班子集体研究确定交流轮岗人员,经公示后报教育局安排实施。教师交流轮岗为对等顶岗交流。

4.校长交流岗位确定。校长交流轮岗岗位由县教育局统筹安排,根据工作需要可由校长(副校长)带领几名教师组团到同一学校交流,以提高交流轮岗指导工作的实效。

六、激励监督机制

(一)建立和完善校长选拔和评选评优机制。自2018年开始,逐步实行义务教育学校新任校长、副校长应有在2所及以上学校工作的经历,其中每所学校任职时间一般不少于3年,优先任(聘)用具有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管理岗位任职经历的人员担任校长的制度。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参评特级教师、县级及以上名师名校长等荣誉称号时,参评人须具有2所学校的任职经历,或在农村学校有1年及以上的工作经历。对参加交流轮岗并做出突出贡献的校长教师,在有关评先树优活动中优先考虑。

(二)职称晋升。建立导向机制,县直中小学教师评定高一级职称时,必须有1年以上在薄弱学校工作经历。职称评聘时向交流轮岗教师倾斜。

(三)培养培训。加强对交流轮岗校长教师的针对性培训,纳入各级校长教师培训计划和项目,并予以优先安排。

(四)交流补助。交流到农村学校任职的校长或教师,按规定享受聘用单位乡镇工作人员补贴待遇,并根据各级政策享受其他补助待遇。加快建设农村艰苦边远地区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切实解决到农村学校任职任教的校长教师食宿问题。

(五)加强考核监督。交流轮岗校长教师的年度考核和绩效考核由派入学校负责,派出学校做好配合工作,考核结果可在派入学校使用,也可根据位次在派出学校使用。对参加交流轮岗的校长教师,年度或学年度考核结果为合格及以上等次的人员,方有评优评先、晋升职称、晋升岗位等级和提拔担任学校中层及以上职务的资格,连续2年考核优秀的优先。对拒不执行交流轮岗工作安排,出现拒不到岗、不履行岗位职责等违纪违规行为的,县教育局按照《教师法》及组织人事管理相关法规,视情节给予警告或者记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低岗位等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解除聘用合同或者开除处分。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义务教育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实行“市级指导、县级统筹、以校为主”的工作机制。在县委县政府统一领导下,建立教育、机构编制、人社、财政等部门组成的校长教师交流联动机制,加强统筹规划和政策指导,共同促进校长教师交流工作。县教育局成立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指导小组,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分管领导及相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具体指导和落实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

(二)加强政策宣传。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是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推出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大决策,是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重大举措。要做好政策宣传和思想教育工作,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和良好的工作氛围,争取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理解、支持。各部门、各学校要积极引导广大校长、教师提高认识,积极参与交流轮岗。建立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政策信息公开制度,切实维护校长、教师合法权益。注意及时总结并大力宣传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进一步激发校长、教师参与交流轮岗的积极性、主动性,确保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取得实效。

(三)明确责任分工。教育、机构编制、人社、财政等部门,要结合自身工作职责,加强联系协作,为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提供可靠保障。

教育行政部门:按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要求,统筹做好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完善“县管校聘”义务教育教师管理制度,实现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依法统筹管理校长教师的人事关系和聘任交流;委托学校依法与教师签订聘任合同,负责教师的使用和日常管理。牵头协调我县机构编制、人社、财政等部门,及时研究解决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中出现的重大问题。

机构编制部门:根据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编委办公室等三部门<关于调整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意见>的通知》,建立我县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总量控制,动态调整”机制,会同财政、教育行政部门根据生源变化和教育教学改革需要,定期核定教职工编制。在核定的编制总量内,由教育行政部门按照班额、生源及师资结构等情况具体分配到各学校,实行动态调整,并到机构编制部门和财政部门备案后实施。机构编制部门会同人社、教育行政部门及时确定每年用编进人计划总量,保证我县专任教师“退补相当”。

人社部门:调整农村偏远学校中高级教师岗位比例,推动县域内城乡学校教师岗位结构比例的总体均衡。根据全面实施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部署要求,正高级教师职称评审适当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倾斜。

学校交流教师工作总结篇2

一、概况:沈阳市教师大面积实质流的基本情况

1、人员范围

依据2005年年底出台的《沈阳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推进中小学干部教师交流工作的意见》,2006年暑期,沈阳市城区中小学教师进行了大范围交流。五城区总计有2055名中小学教师参加了交流,其中1958人为“人走关系动”式的实质流。在交流的教师中,有初中教师807人,小学教师1248人;高级职称教师119人,占交流总数的5.79%;中级职称教师1217人,占交流总数的59.22%;市、区以上骨干教师1146人,占交流总数的55.77%。2007年暑期,五城区中小学共交流教师2064人,其中80%以上为“人走关系动”。

沈阳五城区所有中小学校都参与了教师交流,每年参与交流的教师人数均达到专任教师编制数的15%左右。交流教师到新学校后,基本上都在起始年级任教,这些学校起始年级有50%的教师都是交流教师。起始年级教师在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以及骨干教师数量等方面实现了基本均衡。

2、流动去向

交流教师的流向可分为三种:一是从相对优质学校交流到相对薄弱学校,二是从相对薄弱校到相对优质学校,三是相差不大的同类学校之间的交流。

3、交流方式

(1)主动参加交流。这部分教师对交流有比较客观、积极的认识。他们大都不存在晋升职称等问题,交流的目的是想通过改变环境来克服职业倦怠、谋求自身更好的发展。抽样调查显示,这部分教师占交流教师总数的27.52%。

(2)由于现实需要自愿参加交流。这部分教师支持优化师资配置工作,同时他们在交流时也有所考虑,或原来学校离家远,或想尽快解决职称问题。这部分教师占交流教师总数的37.47%。

(3)被动交流。这部分教师参与交流,主要是行政干预的结果。学校通过召开动员会,将任务分解到各教学组或通过排名等形式确定人选,再由校领导做工作促成这些教师参加交流。这部分教师占交流教师总数的35.01%。

二、前提:创造教师制度流的条件

相对于缩小办学条件差距而言,缩小学校之间教师水平差距更为不易。教师不仅是政策配置中的客体更是自身选择的主体。为推动教师制度流,沈阳市做了以下工作。

1、领导重视,市区联动

沈阳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以及沈阳市教育局主要领导都高度重视教师制度流工作。在全市大会上,市委书记特别强调了教师交流的意义,各区主要领导明确表态支持,并组成领导小组开展工作。在主要领导的带动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教师和家长都认为教师交流是大势所趋,也不再“试探市里的决心”。这种“市里主导、区为主体、学校为主阵地”的上下联动机制,为城区教师交流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基础。

2、加强薄弱学校改造力度,缩小各校之问的硬件差距

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中,沈阳市逐步形成了“拉长两个短板,强化一种支持”的工作格局。“拉长两个短板”,一个是在城区拉长薄弱学校短板,另一个是在全市拉长农村教育短板;“强化一种支持”,就是用城市学校的管理改造农村学校的管理。

农村教育短板的拉长主要靠建设九年一贯制学校,目前已建成59所。城市薄弱学校短板的拉长则是从2003年开始,确立22所薄弱初中为试点学校,进行为期3年的综合改造,现已取得显著成效。

3、取消民办公助学校,保障各校之间教师待遇大体相当

沈阳市从2006年暑期开始,恢复全市总计35所民办公助学校的公办性质,这些学校与公办学校一样执行“按学区就近入学”的招生政策,不再享有特殊的收费政策,经费缺口由市区两级财政共同负担。这使各校之间同级别教师的待遇大体相当。

4、划分“大学区”,为教师交流提供操作基础

从2006年暑期开始,沈阳市五个城区在区内分别按小学和初中,依托现有的优质学校,按照就近原则,划分若干个由优质学校和一般学校组成的“大学区”。教师交流在“大学区”的范围内进行。“大学区”实行学区长制,学区长负责协调做好“五个统一,一个共享”:统一安排教学人员,统一组织备课,统一组织教学,统一开展质量监测,统一组织校本培训;学区内所有学生共享学区内学校的图书馆、体育馆、实验室等各类教育教学设施设备。

5、以人为本,充分调研,认真制定和落实实施方案

各区都进行了较为充分的调查摸底、调研论证工作,根据区情、校情制定切合本区实际的“中小学教师交流工作方案”,努力通过交流解决师资队伍结构性矛盾。同时不断总结经验,充分考虑学科不平衡和编制不平衡等问题,充分考虑到各种可能情况,制定相关预案,既以人为本双向选择,又周密设计规范管理。

6、实行职称倾斜等政策,激励和引导教师流动

沈阳市教育局在分配职称指标时,非交流教师晋升机率为15%,交流教师晋升机率则达到60%,此外还有其他各种评先评优等激励措施。

7、坚持一手抓交流,一手抓培训

推动教师流动与加强教师培训相结合,既克服教师长期在一校工作所产生的职业倦怠,又防止教师在流动前的责任松懈和流动后的不适应,在交流和培训中更快地实现全体教师的专业发展。

8、加大重点高中指标到校力度,促进学苗均衡分布

从2006年开始,沈阳市重点高中推行实质性的指标到校政策。2006年,沈阳市重点高中实质性指标到校的比例达到40%,2007年达到60%,以后每年按照不少于5个百分点的速度递增,到2010年可能达到80%。

9、充分发挥督导评估作用,促进区域整体推进

教育督导全程介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验区工作。督导评估结果直接与奖励挂钩,与市政府的表彰挂钩。由于认识到位、工作到位,沈阳市五城区全部被评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验区。

三、成效:义务教育均衡跨入实质性发展阶段

各区在推进教师交流中,认真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工作推进出乎预料地平稳。2007年4月,沈阳市教育局选取城区118所中小学(初中43所,小学75所,学校覆盖率为45.74%)的118名学校领导,和774名参加交流的教师(小学337名,初中437名,教师覆盖率为37.66%)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教师的总体满意率为86.18%,不满意率为13.82%;学校方面的总体满意率为84.75%,不满意率为15.25%。交流后,84.63%的教师心态是积极应对,13.30%的教师认为无所谓,只有2.07%的教师比较消极。对目前交流教师在本学校的表现,有80.67%的校长表示满意,另有19.33%的校长表示不太满意。教师交流的主要成效和积极意义有如下几点:

1、有力地促进了教育公平

区域内师资在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和骨干结构上得到调整,校际之间的差距逐步缩小,一些相对薄弱学校和偏远学校的社会声望日益提高,群众的满意度不断提升,家长“择校”的传统思维产生了动摇,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择校热”。

2、有力地传播了优良校风和先进办学理念

大范围的教师流动,使校际间各具特色的校风、学风得到推广与传播,新老教师之间取长补短,在教学风格、方法上相互影响和带动,使区域内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3、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开展教师交流工作,使教师的成长环境由相对静止状态转为流动状态。广大教师在新的环境下重新衡量自身的专业素质,在不断学习中获得专业成长。

学校交流教师工作总结篇3

随着各级政府对教育投入不断增加,在学校硬件和办学条件普遍得到改善的情况下,义务教育教师资源均衡配置问题成为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一些地区存在的薄弱校骨干教师向优质校流动,导致的后果是强校更强、弱校更弱,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义务教育发展的失衡,也直接导致了择校现象的愈演愈烈。

沈阳市城区中小学校发展还不够均衡,办学条件较好的学校,往往也是师资力量配备相对较强的学校。校际间师资配置上的差异,不仅造成了教师专业发展上的“马太效应”,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薄弱学校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成为引起社会“择校”、“择师”热的一个诱因。因此,实现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是沈阳市教育局必须解决的问题。

[决策过程]

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仅要缩小各校在办学条件方面的差距,更要缩小各校在教师水平方面的差距。从2003年开始,,沈阳市通过两轮薄弱学校的改造,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003年9月,沈阳市决定,从当年秋季开始,在全市中小学试行教师流动制。沈阳市试行的中小学干部、教师流动制度的范围包括:区、县(市)教育行政部门所属的中小学校,其中以区、县(市)教育行政部门所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为主;流动的条件是:教龄5年以上的中小学干部、教师,其中以小学高级教师,中学一级教师、高级教师为主。

同时,该市决定,从今年开始,被分配到中小学任教的大中专毕业生,教龄满5年的必须交流,且每隔3年交流一次;校长交流的时限为3至6年。到2005年,符合交流条件的校长交流比例要达到50%以上,符合交流条件的教师交流比例要达到30%以上。

2005年底,沈阳教育局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中小学干部教师交流工作的意见》。2006年暑期,沈阳市城区中小学教师进行了大范围交流,这是沈阳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教师交流,5个区共2055名中小学教师在本学区内实现交流,占教师总数的15%,其中,1958名教师为“人走关系走”。据介绍,如此大规模的实质流,在全国也属首次。

2007年,沈阳教育局负责人表示,只要工作满6年的教师,都有可能交流,未来3—6年内,城区所有专任教师要交流一遍。

[具体措施]

根据2005年沈阳市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推进中小学干部教师交流工作的意见》,沈阳各区、县(市)教育行政部门所属的中小学校,凡男50周岁、女45周岁以下,在同一所学校工作时间满6年的校长和教师都要分批进行校际交流。校级领导干部任满两届必须异校交流,教师交流以市区骨干教师、小学高级教师、中学一级教师和高级教师为主。区域内同类学校之间干部教师交流的要调转人事关系;优质学校向薄弱学校交流的教师要在交流学校任教3年以上;城市优质学校对口到农村校交流的干部教师,两个学期内人事关系保留在原单位不变。

根据规定,干部教师交流前将与学校确定交流的工作责任目标,交流期满时进行考核,若未实现目标将适当延长交流时限。从2007年起,凡申报小学高级和中学高级职称的教师必须具备交流任教一年以上的经历;参评特级教师以及市以上模范、市教育专家、市优秀校长和教师的必须具备交流任职和工作的经历;其他层级的评优评先也要在同等条件下把干部教师的交流经历和业绩作为优先考虑的依据。

教师的流向分为三种:一是从相对优质学校交流到相对薄弱学校,二是从相对薄弱校到相对优质学校,三是相差不大的同类学校之间的交流。交流方式的方式包括:(1)主动参加交流。这部分教师对交流有比较客观、积极的认识。他们大都不存在晋升职称等问题,交流的目的是想通过改变环境来克服职业倦怠、谋求自身更好的发展。抽样调查显示,这部分教师占交流教师总数的27.52%。(2)由于现实需要自愿参加交流。这部分教师支持优化师资配置工作,同时他们在交流时也有所考虑,或原来学校离家远,或想尽快解决职称问题。这部分教师占交流教师总数的37.47%。(3)被动交流。这部分教师参与交流,主要是行政干预的结果。学校通过召开动员会,将任务分解到各教学组或通过排名等形式确定人选,再由校领导做工作促成这些教师参加交流。这部分教师占交流教师总数的35.01%。

沈阳市教育局为此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配套措施,包括:首先,2006年将35所民办公助中小学全部恢复公办性质,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不再允许择校,民办公助恢复公办性质后,实行按学区招生,就近入学。其次,沈阳市教育局做出规定,2007年新学期开学前,中小学教师交流人数要达到专任教师编制数额的15%以上;教师交流覆盖城区内的所有学校,每所学校起始年级(小学一年级和初一)配备的交流教师要过半,确保起始年级的教师在学历、职称结构及骨干教师数量方面基本均衡。另外,区域教师的结构工资实行标准化,同一级别、同一水平的教师无论在哪个学校工作,其结构工资和待遇基本相同。从2007年起,沈阳市所有学校都要按比例设置专业技术岗位;凡晋升上一级专业职称的教师必须具备异校交流任教一年以上的经历;评选特级教师以及市级以上先进教师,必须具有异校交流经历;其他层级的评优评先,也要在同等条件下,把交流经历作为优先考虑的依据。

[制度创新]

沈阳的教师流动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人走关系动”的制度。它打破了教师“从一而终”的职业生涯模式,使教师从“学校人”转变成“职业人”。实现"人走关系走"后,教师真正走向社会,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职业,有助于校际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理念,方法的创新。

[实施效果]

沈阳教师流动制度使义务教育均衡跨入实质性发展阶段。主要效果有:

促进了教育公平。区域内师资在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和骨干结构上得到调整,校际之间的差距逐步缩小,一些相对薄弱学校和偏远学校的社会声望日益提高,群众的满意度不断提升,家长“择校”的传统思维产生了动摇,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择校热”。

以2006年为例,沈阳市五城区交流教师2055名,其中1958人为“人走关系动”,市、区以上骨干教师达到1146人,占交流总数的55.77%。截至2007年暑期,五城区中小学共交流教师2064人,其中80%以上为“人走关系动”。沈阳五城区所有中小学校都参与了教师交流,每年参与交流的教师人数均达到

专任教师编制数的15%左右。同时,从2006年暑期开始,恢复全市总计35所民办公助学校的公办性质,这些学校与公办学校一样执行“按学区就近入学”的招生政策,不再享有特殊的收费政策,经费缺额按1:1由市区两级财政共同负担。这使各校之间同级别教师的待遇大体相当。如今每所学校起始年级配备了50%的交流教师,全市中小学校教师交流覆盖面达到了100%。 有力地传播了优良校风和先进办学理念。大范围的教师流动,使校际间各具特色的校风、学风得到推广与传播,新老教师之间取长补短,在教学风格、方法上相互影响和带动,使区域内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开展教师交流工作,使教师的成长环境由相对静止状态转为流动状态。广大教师在新的环境下重新衡量自身的专业素质,在不断学习中获得专业成长。

有力地推进了中小学用人制度改革。教师“从一而终”的职业生涯模式被打破,教师由“学校人”逐渐过渡为“系统人”、“职业人”。教师在同一所学校任教6年后,就具备了异校交流的条件,就要思考自己的未来发展问题。两年来,城区4000多人参与异校交流,并分别在一个月内办理了人事调动关系,这种状况给全市教师带来了极大震撼,广大教师开始重新思索自己的职业生涯。

学校交流教师工作总结篇4

关于2020-2021学年度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双挂”工程工作的实施方案

各乡(镇)中心校、县直各学校(园)、青少年活动中心:

为进一步推动我县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优化城乡师资配置,激发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竞争意识,促进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根据山西省教育厅《关于实行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全面推进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的意见》(晋教师〔2015〕21号)、中共临汾市委办公室《加快推进临汾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9-2022年)》(临办发〔2019〕13号)文件精神,结合

我县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2020-2021学年度义务教育阶段交流教师人数要达到本校应交流对象总数的15%以上,交流教师中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县级以上模范(优秀)教师及中高级教师要达到交流教师人数的20%以上。县直学校校级领导每校交流人数不少于1人。

“双挂”工程,即“上挂”跟岗学习,定期组织基层学校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等到全国优秀中小学进行跟岗锻炼,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下挂”示范指导,选派城镇优秀教师到乡村学校挂职任教,起到示范引领和指导作用,带动和促进基层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本学年县直学校“下挂”农村学校20人,高中学校本学年度“上挂”2人,义务教阶段学校“上挂”2人,

二、交流、“双挂”的对象及条件

交流对象年龄男50周岁、女45周岁以下,且在同一所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连续任职满6年及以上的在任校长(含其他校级领导)和在岗专任教师为交流对象。介于我县实际,药家湾小学原则上不限任职年限,农村学校交流教师原则上不限定年龄和任职年限。不在交流范围的校长(含其他校级领导)和教师,如本人有交流意愿的,在不影响教育教学秩序的情况下,经所在学校和县教科局审核批准后可纳入交流范围。

“双挂”工程的对象年龄需在45周岁以下;原则上具有县级及以上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和教学能手称号或获得县级及以上表彰的一线优秀教师;其他优秀的青年教师和管理人员均可入范围。

三、工作要求

1.为稳妥推进交流,2020—2021学年度农村学校教师必须完成规定的交流人数(见附件)。

2.县直学校选派交流支教、“双挂”教师时要统筹考虑,既不能影响本校的教学,还要照顾交流的实际效果,交流、“双挂”教师的优师比例不得低于20%(优师是指具有中小学一级的教师职务或省特级教师,县级以上的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模范教师、优秀班主任等)。

3.“上挂”教师每人每期补助资金21600元,县直学校支教、交流、“下挂”到农村的教师,按规定享受农村工作补贴和乡村教师生活补助。

4.县直学校校际交流轮岗教师的期限原则上为三年,城乡交流至少为一年,“上挂”时间为3个月,“下挂”时间为一学期,但在交流、“下挂”期内表现不好,年度考核为不合格的教师不得返回原学校,更不得评模评优、晋升职称。

5.积极鼓励县直学校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支教满1年的视作农村任教经历。

6.评选县级以上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名师、新秀等,必须具备在边远农村学校工作一年以上的经历。

7.评聘中小学中、高级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均须具有1年以上农村学校任教经历和支教交流经历。参加援疆、援藏工作1年以上视为支教经历。客观上不具备到农村任教条件的中、高级教师,其参加指导、培训农村中小学教师或其他教育扶贫工作经历可视为具有相应经历。

8.校长交流轮岗的人员范围为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校长、副校长。校长、副校长在同一所学校连续任满两届后,原则上应交流。每次交流的年限按照校长管理权限,由主管部门确定。校长、副校长在农村学校、薄弱学校连续任职时间可根据工作需要予以延长。根据工作需要,校长交流轮岗科不受工作年限制。

9.教师交流可采取“关系动”和“关系不动”的方式进行,城乡交流原则上采取“关系不动”的方式进行。教师交流到新的学校后,按原有的教师职务及专业技术岗位等级聘用。交流期间,采取“关系不动”的教师,奖励性绩效工资拨付到交流学校按考核情况发放。

10.“双挂”工作结束后,选派教师要对“双挂”期间的思想学习和工作等情况进行总结,形成书面报告。接收单位和派出单位要通过考察和民主评议等方式,对“双挂”人员的综合表现作出鉴定,由接收单位给出鉴定等次(等次分为优秀、称职、不称职),并填写《永和县“双挂”工程教师个人鉴定表》(见附件)一式四份,派出单位、接收单位、人事档案和本人各一份。

四、组织领导

1.教师校长交流计划由县教科局和各盟区、集团根据实际情况共同制定,由县教科局人事股统一安排,各盟区、集团具体组织实施。

2.交流教师考核评价由现所在单位进行。

3.对拒不执行交流轮岗、“双挂”计划的校长教师,扣发当年度绩效工资,年度考核评定为“不合格”等次。

学校交流教师工作总结篇5

一、 教学总结的作用和意义

教学总结是针对一学期或一学年的教学工作计划要点,联系自己的教学工作实际,对整个教学目标任务完成的情况给予公正的评价,对各项计划细则的落实程度及基本的教学效果进行定性分析。不仅要总结一学期来有深刻教学体会或富有创新的教学经验,而且还要总结一学期重要的教学失误或教训、及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准备采取的补救措施或解决问题的对策思路。从本学期与下学期教学工作的衔接入手,认真思考,提出下一步的努力方向。

从教师个人层面上看,教学总结是一种很好的教学反思形式,有助于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教学总结不仅仅是教学实践活动的记录,而是在回顾教学实践活动全过程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研究,能够总结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因此,教学总结能帮助教师梳理教学经验,深化认识,使其变得井井有条,使个体经验概念化。培根说:“写作使人精确。”写作是非常有效的认知加工过程,对某个教育教学问题的认识可能是一星半点或肤浅的,但写教学总结会迫使教师对该问题作深刻、彻底的思考,从而丰富和深化认识,将教学实践经验理性化,总结出带有普遍规律性的东西。

从学校教学管理层面上看,教学总结有助于学校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和提高整体教学质量。教学总结是教师个人反思、总结自己一学期或学年成功的教学工作经验或教训,学校再将全校教师的教学工作总结进行归纳和整理,对教师在教学中取得的成功教学经验或存在的问题通过学校规章制度或教学活动的形式传递给下学期的学科教师,达到与其他学科教师分享成功教学经验、或使其他教师从中吸取教训,实现教学工作总结经验的间接迁移。

因此,教学工作总结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还可为学校制定教学管理计划或措施提供可靠的依据。

二、 教学总结存在的问题

一些教师的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成绩突出,但拿起笔来写教学总结感到很困难,不知从哪里开始。一些教师对教学工作总结认识不到位,认为写教学工作总结没有多大的意义和价值,每学期的教学总结只是把往年的教学工作总结略作修改,或在电脑上下载几篇现成的总结,再将其粘合在一起……以应付学校的检查,没有认真反思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创新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如果教师没有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就不可能将自己成功、有价值的教学经验真实地总结出来。只有引导教师认真地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才有可能将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客观、有条理的记录下来,达到向其他教师展示自己的成功教学经验或教训,以提高教学工作总结经验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学校对教学工作总结一般是表扬教师成功的教学经验,对教学总结中提到的教训或存在的问题却给予否定态度,这些材料可能成为日后考评教师的“黑档案”。这样就会导致教学工作总结出现教学经验或多或少脱离教学实践,多数是自我表扬,很少有自我批评。

教学工作总结不是游离于教育教学问题和情境之外的,而是基于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解决,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且目前的新课程改革中有很多问题都值得教师去反思、研究、解决。当我们解决了一个问题的同时,又会出现另外更多的新问题。

三、 对提升教学总结价值的建议

学校应重视教师教学工作总结,制定相应的管理、评价等机制。通过制度督促教师及时总结自己的教学实践,通过评价引导教师认真、深刻地总结自己的教学实践。

1.学校要求教师写教学后记

学校应规定教师要写教学后记,并不定期进行检查,以督促教师及时记录下自己在备课、教学过程中成功的教学经验和出现的错误资源。这样教师在进行教学总结时,通过翻阅自己的备课教案和教学计划,以帮助他们全面、充分回顾本学期教学活动的基本过程和内容,对照学期初拟定的教学计划,重点检查整体目标任务及各项计划指标真正完成到何种程度,并认真分析、反思、总结其原因。汇集、归类平时教育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等,找出本学期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形成的原因和解决的对策。对本学期活动要点和经验、教训作出全面、重点性总结和评价,并指出今后教学工作努力的方向、建议及应注意的事项。

2.对教学工作总结的要求

为了使教学工作总结能真正地落到实处,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应有效果。学校要求教师每学期末按照学校规定的时间完成教学总结,而且要认真反思、总结自己的教学实践,不能抄袭他人的工作总结或从电脑上直接下载。

3.制定教学工作总结的评价和反馈机制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难免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失误。因此,学校规定教学工作总结内容应包括成功经验或教训两个方面。在对教师教学工作进行评价时,要建立有错误资源评估的教学总结评价机制。根据教师所犯错误的不同层次,给予成绩。这样教师就会自觉地把自己成功的教学经验或教训写得更深入和真实,能把自己的优点或缺点都坦白地表达出来。

学校要把教师的教学总结纳入教师考核之中,作为教师评优、评先进的条件之一。学校可组织评审组对教师的教学总结进行审阅,对写得好的教师给予奖励,并将写得较好的、有价值的总结挑选出来,汇编成册,让全校的教师进行交流,或通过学校的各种活动,和其他教师分享成功的教学经验或吸取教训。

4.组织各学科的全体教师交流教学工作总结

学校交流教师工作总结篇6

校本培训工作是一所学校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的重要途径。也是学校发展的基础。如何将校本培训工作落到实处,我们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尝试开展“主题式”校本培训,激发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受到广大教师的欢迎和喜爱,提高了教师培训的效果。所谓“主题式”培训,就是学校结合实际,围绕预设主题开展教师培训的一种民主、开放和有效培训模式。培训对象为全体教职员工,培训内容为根据实际预设的主题,培训方式灵活多样。

一、“主题式”校本培训的提出

我校的校本培训开展得较早,形成了以“感动强师德,读书睿师智,反思精师术,听评长师艺”为校本培训内容,以及“笔记一交流一考核”的校本培训模式,真正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加速器”,以至来自市内外的参观学习者络绎不绝,最多时一年可达二、三百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加之教师的审美疲劳,以及职业怠倦的加剧,原先的培训模式已不新鲜,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培训的效果。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学校的实际,借鉴国内外知名企业的培训方式,形成了“主题式”校本培训的新模式。

二、“主题式”校本培训的操作流程

概括来讲,基本操作流程包括调查研究,确立主题;自主交流,合作点评;课堂实践,扬长避短;自我反思,总结提升。

第一阶段:调查研究,确立主题。学校召集各学科教研室主任会议,本着“问题即主题”的原则,拟定校本培训的主题,各学科教研室主任深入教师调查研究,了解教师的意见和看法,教科处汇总意见和建议,拟定主题并及时下发全体教师。教师针对主题,撰写交流材料。

第二阶段:自主交流,合作点评。学校定于每周五以论坛的形式召开交流会,让参会教师主动交流。主题发言人按照指定和随机两种方式进行。学校根据教师所撰写交流材料的质量,选取观点新颖的教师,作为指定发言人,每次发言在两人左右。为保证每位教师都认真撰写,学校随机抽取两位教师作为发言人。此外,在交流现场会上,学校允许两名教师自由发言。发言结束之后,学校抽取三名教师对各位的发言进行点评,以促使全体教师认真听取别人的发言,并针对别人的观点谈自己的认识。在这样交流中,观点得到碰撞,思维得到发展,认识得到提高。

第三阶段:课堂实践,扬长避短。任何形式的培训都不能脱离教育教学实践,任何教育理论都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检验,才能得到完善。在论坛交流之后,全体教师把自己吸收的观点,用于教育教学实践,找到优势、发现不足,以利于进一步完善。

第四阶段:自我反思,总结提升。教师经过交流和课堂实践之后,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反思,在反思中形成对预设主题的客观、理性的认识,在总结中提升自己的认识,并逐步地内化为自己的基本素养。

三、“主题式”校本培训的实施策略

在主题选择上,坚持“问题即主题”的原则。要想提高校本培训的实效,就要在校本培训过程中解决教师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脱离教师教育教学实际的培训都是假培训。针对我校课堂教学改革中遇到的“高原”现象,我们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反思”系列活动。比如,列举“反思我们的模式”、“小组如何构建”、“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反思我们的课堂”、“如何建立科学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等“五大”主题,开展讨论培训。每个主题交流讨论一个月,充分发言、各抒己见,交流观点、碰撞思维,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活动形式上,坚持“灵活多变”的原则。学校坚持“集中交流与小组交流”相结合、“个人展示与别人评价”相结合,“口头交流和书面交流”相结合等多种交流方式,为每一位教师提供展示交流的平台。学校先后采取理论学习、观看名家专题讲座录像、论文比赛、论坛交流等形式开展活动。

在培训对象上,坚持“全员参与”的原则。学校倡导每一位教师都参加,每一名教师都交流。为此,在展示和点评的环节上,我们选择随机抽取的办法,每一位教师都有可能被抽到,从而可以有效地增强教师的责任意识。

在评价机制上,坚持量化考核和奖励相结合的原则。学校把校本培训纳入教师量化考评。与绩效工资、评优评先、晋职晋级挂钩,从而极大地调动全体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每次主题培训结束之后,学校都评选出优秀参与教师,对交流材料评出等级奖,既有精神奖励,又有物质刺激,教师主动参与的意识得到增强。

四、“主题式”校本培训的现实成效

“主题式”校本培训的模式符合教师专业成长的规律,符合教育规律,符合当前学校教师培训的实际,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一是增强了教师主动学习的意识。现代教育强调人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主题式”校本培训活动的开展,让大多数教师深感知识的不足,为了准备交流材料,大多数教师及时查阅各种资料,主动学习的意识得到了增强。教师一旦有了主动学习的意识,就不愁专业素质的提高。

二是增强了教师自主反思的意识。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简洁公式:“成长=经验+反思”;叶澜教授也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坚持写三年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由上可见,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反思。“主题式”校本教研注重教师的反思、总结和提升,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

学校交流教师工作总结篇7

自8月20日以来,我校按南湖中心学校的统一部署和安排,集中领导、集中精力,有计划、有目的地在全校教师中深入开展,以“修师德、练内功、强素质、树形象”为主题的集训学习活动。通过开展工作总结,组织师德师风考评和师德档案的填写,学新课标、新课改、新教材交流教学教研经验,尤其是组织全校教师参加南湖办事处师德师风先进事迹报告会活动,听专题报告,写教学反思,召集教师讨论交流,对照先进找差距等,进一步巩固发展了近3年来师德师风的建设成果,进一步提高了全校教师的思想业务素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教师中收到良好的反响,现将学习情况总结如下。

一、基本作法

(一)统一干部思想,认真部署安排,加强组织领导。

我校开展以师德师风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暑期教师集训活动,对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起到积极作用,收到了较好的成效,也还存在少数教师上课时使用通讯工具、酒后上课堂、教育观念陈旧等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势必影响教育事业的和谐、健康、持续发展。我校领导干部充分认识开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再抓暑期教师集训机会,再借暑期教师集训东风,进一步提高教师思想业务素质,改革和创新学校内部管理,积极促进学校持续健康的发展,努力创办人民满意教育。 集训学习是一项严肃的活动,如果思想不统一,缺乏周密计划和安排,非但起不到积极作用,相反会造成许多负面影响。在集训学习前,学校校委会召开专题会议,传达了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统一全体领导干部思想,精心部署安排本镇学习活动。会上,汪芳祝校长强调说:“……火车跑得快,全靠头来带,我们干部首先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不要认为这样的活动年年搞,就那么回事,走走形势,了了差事算了;而是要在思想上重视,行动上务实,扎实开展,求得实效。……”学校成立了集训学习领导小组,制订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明确了学习内容,规定了学习时间,提出了学习要求,安排了学习日程。

(二)广泛宣传发动,加强检查指导,落实学习任务。

8月21日 ,全校教师在学校集中,召开大会,广泛宣传发动,拉开了学习的序幕。在学习过程中,特别对教师作了明确的纪律要求,每天的活动安排了具体负责人,每天由专人负责点名,要求每个教师必须准时签到,规定集训期间教师无故缺席的通报批评,并对个人处以经济处罚;每天培训结束后,处室、年级组和教研组负责人要对本组每位参训教师当天的学习笔记进行检查,并及时向学校主要负责人汇报教师学习、生活情况,反馈本组位好坏典型及其它信息。学校主要负责人注意与处室、年级组、教研组负责人和老师座谈交流,了解学习状况,摸清教师思想动态。有的老师说,好不容易放假休息休息,搞什么学习,领导真会整人;有的人说自己工作那么认真负责,不需要学习。针对这些错误的认识,学校负责人做细致的思想工作,及时纠正。各单位负责同志组织得力,集中学习点名签到,讨论交流人人发言,总结体会统一装订。整个学习有安排、有活动、有检查、有签到、有记录;教师有资料、有笔记、有总结体会。由于学校重视学习的过程管理,从而保证了学习任务的落实,学习活动有章可循,有的放矢,有声有色;克服了纪律松散,思想松懈,应付差事,走形式的现象。

(三)干部严以律己,集训全程参与,学习带头示范。

8月24日 ,在全校教师集训学结会上,学校汪校长既交流了自己的学习体会,又提出了学习的要求;特别是他从四个方面(教师要有崇高的追求、要有爱心、要有高超的育人技能、要有顾全大局的胸怀)谈了自己对师德的独到领悟,在广大教师中激起了千层波浪,赢得了好评。老师们说,汪校长对师德的独到领悟,把握了师德的内涵,抓住了师德的精髓,内容凝练而又具体,简洁而不空洞,讲解通俗易懂,让人折服;从前修师德无从下手,今天终于找到了突破口。在这次学习中,学校校委会成员既是学习的组织者,又是一个学习的参与者,扮演着双重角色;不因为是干部不学习,也不因为事多而疏于学习,而是要求老师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了;全校教育干部全程参与,无一请假现象,带头学习,起到了很好的表率作用。

学校交流教师工作总结篇8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强化区域统筹管理,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示范和引领作用,建立科学的用人机制,全面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促进全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二、工作原则

教师交流坚持“立足长远、统筹兼顾、相对稳定、合理流动、师资均衡、资源共享”的原则,实行个人申请与组织安排相结合,个人发展与教育均衡相统一,促进教师交流与保持队伍稳定相协调。

1、立足长远、统筹兼顾。尊重教师主体地位,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引领作用,整体提升全区教师队伍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

2、相对稳定、合理流动。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师成长规律,有序推进城乡、校际教师合理流动。

3、促进均衡、资源共享。通过教师交流,促进校际之间教育信息沟通和教学经验相互借鉴,更为科学合理地配置教育资源,促进学校的优质均衡发展。

三、相关政策

交流范围:

全区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

交流对象:

全区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女45周岁及以下、男50周岁及以下正式在编专任教师(以下简称“教师”)。

1、符合上述年龄的教师要主动报名参与交流。如因患癌症、精神病等重大疾病、女教师怀孕、哺乳期等特殊情况的,可由教师申请,经学校审核后上报区教育局备案,暂不参与交流。

2、需申报高一级教师职称或岗位设置拟申报高一级岗位的教师,新评市、区级名师以及超编学校教师应优先安排交流。

3、夫妻双方在同一所学校工作,其中一方应优先安排交流。

4、女45周岁以上、男50周岁以上的教师,如本人确有交流意愿,可向所在学校提出书面申请。

交流比例:

安排一定比例的教师进行合理流动,参与交流的人数控制在专任教师总数的15%左右。

交流时间:

交流时间一般为两年。参加交流的教师,交流期满经交流学校考核合格,原则上返回原校工作。

交流奖惩:

1、2012年,教师晋升高一级专业技术职称,必须主动报名参加交流。在岗位设置首次聘用时,主动报名参与交流人员优先聘用。城区学校教师有交流到农村学校任教经历的,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评聘。今后,教师申报高一级职称和拟聘高一级岗位等次,必须具备交流工作经历。

2、对主动申请、积极服从交流安排的教师,在组织发展、干部使用、评先评优、培训深造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

3、交流人员居住地与交流学校间距离较远的,区局发给一定的交通补贴,其经费从全区教育系统教职工奖励性绩效总量中提取。

4、名师津贴和农村教师补贴根据实际工作岗位确定,奖励性绩效工资由工作岗位所在学校负责考核发放。

5、对符合交流条件而拒不服从交流安排的教师,学校予以待聘,扣发其奖励性绩效工资。情节严重造成恶劣影响的,给予解聘。

四、工作程序

1、自荐推荐

符合交流条件的教师要主动提出书面交流申请,学校根据区局部署,提出参与交流教师名单,上报区教育局。

2、区局审定

区局对各校上报情况进行审核,统筹安排,确定全系统交流人选和交流去向。

五、工作要求

1、高度重视,加强领导

开展中小学教师交流工作是保障教育公平、普惠民生的实事工程,是推进我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加强全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办学效益和办学质量的需要。全系统广大党员干部、教师,都要从讲政治、讲大局、讲纪律的高度,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加强领导,广泛宣传,精心组织,积极参与,以实际行动为全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应该积极带头参与交流。

2、认真组织,稳步推进

全区教师交流工作由区局负责组织实施。校长是学校教师交流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切实担负起领导责任,做好耐心细致的教育引导工作,动员符合条件的教师踊跃报名,精心组织,确保按时按要求完成教师交流任务。通过教师交流,稳步推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提升教学质量。

学校交流教师工作总结篇9

一、活动的目的

1、开展结对手拉手活动是落实农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

2、充分发挥城市地区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支援和帮助结对子学校提高办学水平,进一步缩小城乡学校教育的差距,共同发展,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为此,我校制定了相应的工作要求。1、成立了领导小组,进行了管理分工,明确要求,落实责任。2、建立了工作制度,每年组织召开结对学校手拉手活动经验交流会,沟通情况,交流好的做法,研究进一步落实的工作,对活动中出现的典型经验给予宣传报道。3、注重实效,重在提高教育质量。手拉手活动重在教育思想的交流,教育资源的共享,教师队伍素质和教育质量的提高。通过手拉手活动,切实让结对子我校的教师和学生受益。鼓励创新机制,通过多种途径争取结对子学校更多的支持。

二、主要活动内容

1、双方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助互利的原则和求真务实的态度制定了定期研究方案,积极主动地开展手拉手活动。

2、开展了结对学校学生间交流与协作;通过网络信息技术等多种途径实现共享城乡学校教育资源等。

3、XX年年10月18日上午,我校陈晓波校长带队,全镇的学校行政和骨干教师到凉高山小学学习交流;11月1日凉高山小学送教到李白河小学;12月大安校送教到我校;2009年10月8日陈晓波校长带领全镇学校行政到广华小学学习。这些活动的开展,使学校之间加深了解,增进了友谊,促进了我校教研工作、教学管理等工作。学校还积极参加社区活动。今后我们将加大结对面积,让彼此相互学习,相互 促进。

三、今后的努力方向

1、定期互派干部、教师到对方学校挂职锻炼,让我校骨干教师得到培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2、共同开展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活动,加强向结对学校教学的学习;

3、加强我校校园网站建设,以此平台加强学校之间、教师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促进学校间的共同发展,教师间的共同进步,学生间的共同成长。

总之,我校将一如既往的将这项活动深入、扎实的开展下去,为推进城乡一体化,使我校更快发展,促进不同区域的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促进我市文明城市的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学校交流教师工作总结篇10

为积极推进和田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统筹城乡教育协调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提高素质教育,进一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实现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整体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发展水平,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和田市教体局相关文件会议精神,我校与和田市第三小学结成“联盟”捆绑学校。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新时代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全局,为推进城乡学校均衡发展、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质量,加快我乡义务教育均衡化进程,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质教育资源需求,将教学、研究、培训有机整合,使探究、合作、反思成为教师职业生活的主要特征,把学校建设成为实践型的学习共同体,整体推动我校教师的专业发展,以提升学校领导、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专业技能、教学常规等方面的水平,引领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促进学校内涵发展,使城乡教育全面、协调、和谐发展。特制定我校与和田市第三小学“联盟”发展活动方案    

二、总体目标 

1.联合共赢原则。城乡学校“捆绑式教学”活动,旨在促进我校在自主发展的前提下,探索形成学校联合发展机制,使我校与三小之间能够相互交流,取长补短,互惠共赢,共同发展。

2.优势带动原则。我校在发挥自身优势,发展自己特色的同时,积极学习和田市第三小学的优秀工作经验和模式,提高我校各方面的工作。

3.资源共享原则。我校采用多种方式与途径,最大限度地互补、优化教育资源,促进与第三小学软、硬件资源的共享共用,提高我乡教学水平。

4.捆绑评价原则。我乡积极选派教师到第三小学参加学习活动,从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质量和效益等各个方面,强化共同责任,力求此项工作取得实效。

5、坚持以“教学相长、共同提高”为宗旨,实行“一对一”、“一对多”结对子,做到“三学”,即:学教育教学理念,学教学基本功底,学教育教学管理。

各科室全体成员、各分校党小组组长、校长、教务主任、全体教师。

四、结对学校  

和田市第三小学  

五、保障措施          

1、组织本校和结对学校教师学习《新课程标准》,深入钻研教材,做到心中有数,在教材的科学性、系统性、重难点、理论联系实际方面下功夫,并根据本校实际及教学内容充分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效率。   

2、抓好听评课,促进交流,提高课堂实效。开展好“两校教师研课” 活动,鼓励教师之间互听互评,加强两校之间的沟通,增强合作研究意识, 努力缩小校际之间教学水平的差距。      

2、抓教研教改,加快教师专业成长促质量。学校充分发挥教研组的作用,与结对学校定期开展教研活动,狠抓校本教研的落实,加强教研组的建设与管理,加强教师的培训,优化教师课堂教学结构。    

3、把教师的校本培训做实。抓住建设高效课堂这一核心要素,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学校的发展,把教师的发展放在第一位。 

4、开展教学研讨活动。发挥双方学校骨干教师团队的示范带动和榜样引领作用,以示范课、研究课、汇报课、课题实验课等不同类型的公开课的活动为载体,形成“学习、研究、实践、探讨”为一体的教研氛围,为教师成长搭建平台。

六、具体计划

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

十月

1、通过电话视频交流,三所学校的书记、校长相互参与学校工作,共同研究管理工作和交流管理经验,提高办学水平。

2、通过党建管理帮扶,推动A2学校党支部活动,党课、党务培训进一步完善,提高教职工向心力、凝聚力。

十一月

1、三校师徒结对帮扶,促进两校教师教育理论和教学水平的提高,争创科研型教师。

2、通过多媒体交互平台、开展听课、评课活动。

3、针对期中考试,召开期中质量分析会,研讨教学发展方向。

十二月

1、通过多媒体交互,开展网络同步课堂。

2、期末考试复习工作研讨。

一月

1、通过常规管理帮扶,实现两校在教育教学、安全文明、校园环境、校园文化、发展规划等方面的经验互助交流。

2、期末考试相关工作安排。

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

三月

1、三所学校的书记、校长相互参与学校工作,共同研究管理工作和交流管理经验,提高办学水平。

2、三所学校的党建办主任、教务主任、教研主任、德育主任、总务主任等中层干部,到学校实地考察,参与学校决策与管理,促进学校管理经验交流,不断提高学校管理水平。

3、六年级教学工作交流。

四月

1、开展集体备课、讲课、教学反思为一体的教学研究工作,解决教学上的问题。

2、加强我校与和田市伊里其乡小学、肖尔巴格乡小学教学常规经验交流。互派优秀教师,积极开展优质课、示范课、展示课、指导课的研究活动。通过听课研讨、专题讲座等。为教师搭建平台,促进三所学校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五月

1、开展青年教师开放日活动,邀请对方教师进行听课,对青年教师进行相关业务指导.

2、开展一次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提高青年教师专业水平。

3、期中考试质量分析会。

六月

1、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互访学习。深层次的跟班学习,A1学校的骨干教师选派A2学校进行指导,A2学校选派教师到我校进行跟班学习。三所学校将好的经验、做法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2、由我校各科骨干教师与对方学校为对方学校送示范课。

3、学校将充分利用“儿童节”等节日,组织部分少先队员到对方学校进行参观交流,为家庭有困难的同学结成帮扶对象,为他们损赠学习用具和课外书籍。

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