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区年度总结十篇

时间:2023-04-07 10:16:50

服务区年度总结

服务区年度总结篇1

2006年,我区以改进政府职能,促进全区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为目标,以“服务新区、服务企业、服务项目、服务基层、让群众满意”为主要内容,以提高行政办事效率和质量,促进政府向服务职能的转型为重点,以解决企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为切入点,在全区范围内,认真组织开展了“企业服务年”活动。一年来,通过全区上下共同努力和企业的积极参与,机关干部的服务意识明显增强,服务质量不断提高,企业在改革发展中所遇到的一些突出问题和困难得到了较好地解决。现将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领导带头,部门联动,活动组织有方

2006年,区委、区政府及各职能部门在“企业服务年”活动中,坚持党政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领导带头、上下联动、硬化措施,做到了“五个落实”。

1.深入调查研究,方案措施到位

区委、区政府对“企业服务年”活动高度重视。年初,党政主要领导分别率有关部门到规模以上企业和重点建设项目进行调研和现场办公,广泛征集对开展“企业服务年”活动的意见和建议,为全区“企业服务年”活动拉开了序幕。区人大还列出专题下到企业进行调研,组织企业负责人进行座谈,收集企业在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和问题。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区政府以阳政〔2006〕11号文件下发了《关于在全区开展“企业服务年”活动方案》,为全区“企业服务年”活动的开展提供了行动指南。

各街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采取发卷调查、开座谈会、现场调研等形式,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和措施,为活动的有序开展奠定了基础。建桥街办事处把“服务民众,企业满意度达标”纳入街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并在推进企业改制、搬迁、强化企业安全生产、维护企业稳定、搭建重点企业服务平台等方面丰富了“企业服务年”活动的内容。区工商分局为降低企业准入门槛,促进企业发展,一是开拓登记领域,在全市率先颁发了一个个体工商文艺演出执照—“武汉市xx区雨薇演艺工作部”,全市各大媒体给予了充分报道。二是放宽民间资本进入市场领域、高新技术成果作价出资比例、大型企业登记注册的条件。三是建立服务名牌战略,对辖区“红金龙”、“健民”等两个中国名商标和“老马入和”、“冰川”、“黄鹤楼”等七个著名商标重点企业进行跟踪指导、协调、服务。四是试行一审一核制,将《行政许可法》规定的公司登记注册颁发营业执照需要20个工作日的时限,缩短为3个工作日。区地税局在制定开展“企业服务年”活动的实施方案时,确立了“发展、收入、服务”的六字工作思路,即:利用税收杠杆,促进经济发展;积极组织收入,完成税收任务;提供优质服务,创建优良环境。提出了“三层次”的服务理念:即以文明办税为主要内容的“起码服务”;以贯彻落实国家税收政策为主要内容的“基本服务”和积极为企业发展献计献策,做到扶持一个企业,带动一个行业为主要内容的“优质服务”。为了能给企业提供各项优质服务,该局组织开展了“四上门”活动,即:“了解情况上门、听取意见上门、宣传税法上门、落实政策上门”。局长陈爱民带领班子7名成员,深入到50多家企业开展调研服务,对企业反映的问题详细记录,并及时向上级和有关部门反馈情况,为纳税人提供了实实在在的服务。今年以来,为支持国企改制,关心弱势群体,对近20家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的企业,依法给予减免税款200多万元;对900余户享受再版权所有就业优惠政策的企业减免税金490多万元。

2.加强组织领导,责任落实到位

为了加强对“企业服务年”活动的组织领导,区政府成立了由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任组长,分管副区长任副组长,由区政府办公室、区委宣传部、区直机关工委、区经贸委、区政务中心为成员的“企业服务年”活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区经贸委主任程维平任主任,机关工委书记郭仁华、政务服务中心主任王立华任副组长,办公室设在区经贸委。各街和政府各部门按照区政府11号文件的要求,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把责任分解到具体的部门,指派一名领导抓落实。绝大多数单位的“企业服务年”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都抽调了专人,组成了精干的工作队伍。从而使服务年活动的开展有了可靠的组织保障。

3.加强宣传发动,思想认识到位

4月底召开了全区开展“企业服务年”活动动员大会,向全区发出了开展“企业服务年”活动的动员令。区“企业服务年”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印了《企业服务年活动专辑》,到目前为止共发行了期,对“企业服务年”活动中出现的热点、难点、焦点、亮点进行跟踪报道,推广先进典型和经验,还专门开辟了“企业服务年”活动《百件实事专栏》,及时报道各部门为企业办实事的情况。开通版权所有了“企业服务年”活动投诉热线。各街工委、办事处和区直机关各部门都及时召开了动员大会或机关干部会议进行传达贯彻,有的还编写了活动简报,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永丰街和区经济开发区分别举办了庆“五一”——“心系企业,情系永丰”及“诚信、创新、和谐”政企座谈会;区规划分局组织广大干部职工开展了企业需要我们做什么,我们能为企业做什么的大在讨论;区检察院在院简报检察长论坛栏目上展开为企业服务的讨论,举办了“企业服务年”主题义务法律咨询活动;区公安分局发出“致辖区企业单位领导的一封信”,通过民警一一走访送达,收集各企业需要公安机关帮助解决的困难。通过多层面的宣传,营造了为企业服务的浓厚氛围,使“视企业为命根子,把为企业服务当作天职”的理念深入人心。

4.建立长效机制,制度建设到位

为强化责任意识,确保活动效果,区“企业服务年”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了“企业服务年”活动成员单位联席会制度、专题汇报会制度、考核办法、企业问题反映机制、领导挂点联系企业制度、解决企业问题的督办制度、企业诉求等制度。这些制度的出台,对全区“企业服务年”活动起到了有力的指导和推动作用。各单位和部门结合工作实际,也制订了各具特色、行之有效的制度和办法。区经济开发区要求全体干部职工对企业反映的困难和问题,做到“一不,八必须”的服务承诺,并在提升服务功能上建立了领导挂点服务企业制度,确保每位领导挂点联系3-4家重点企业,全年累计到企业调研服务40余次,帮助企业解决了用电、排水、规划报批、工商注册等一些困扰企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区国土规划分局建立重大项目审批和重大规划编制情况通报制度,便于辖区企业及时了解规划相关信息,了解辖区城市建设情况。区建设局开发办建立房地产税源协调机制,促进房地产综合税收的增加,防止契税的流失。区城管局坚持提前告知,预防为先的示警工作制度,使企业早作准备,避免在不知的情况下发生违章违规的行为。区房产局坚持实行房地产交易与权属登记定期定量抽检制度,实现了交易与权属登记规范化管理省级达标。

5.强化督查落实,问题解决到位

为了使活动在为企业解难题、办实事上取得实效,各街办事处、区直各部门对所属的工商企业、改制企业下发了调查表,调查收集到企业需要解决的问题多个。区“企业服务年”办公室把这些问题分类整理,交办到相关部门,并对问题解决情况进行跟踪督查。为集中解决一些共性问题、焦点问题,强化活动效果,“企业服务年”领导小组办公室按战线分别召开了各职能部门活动进展情况汇报会,针对街道和部门提出的问题,加大了对承办单位的督查力度。区卫生局认真倾听企业意见,采取6项措施为企业排忧解难。区经贸委倾注真情为原武汉塑料制品厂解决了企业和职工的根本问题。区民政局加大为企业减负的力度,对单位型社区倾资金,有效巩固了社区与企业的共建成果。根据对区直部门的督查情况看,交办的问题共计41个,已办结41个,办结率100%,单位和部门自身调研问题共计个,已办结个,办结率%。各企业对已解决问题的满意率为100%。通过问题的交办、督办,使活动在为企业解难题、办实事上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赢得了企业、投资商的高度赞誉。

二、突出发展,重点服务,活动成效明显

2006年,全区各单位认真落实阳政11号文件精神,以发展为目标,以阳政11号文件提出的6个方面的内容为重点,扎扎实实开展工作,使“企业服务年”活动在促进企业改革、项目建设、服务体系建设、环境优化和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1.促进了企业遗留问题的解决

在“企业服务年”活动中,为了加快解决企业遗留问题的步伐,区国资委、区总工会、区法制办、区经贸委、区工商分局、区劳动局等职能部门联手,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圆满完成了原武汉塑料制品厂职工安置和新天地百货商场新企业的组建工作。区经贸委在这两大战役中,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对跨度10年的各种资料一份一份进行核查,并在短短的7天时间内完成了400多名职工的安置任务。新天地新企业组建工作历时4年多时间,企业内部矛盾和问题非常突出,部分职工到省、市、区上访不断,()区经贸委不回避、不推诿,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密切与相关部门的协调,最终通过拍卖的形式,产生了具有法律效率的新企业股东。对此,区委、区政府领导给予了高度评价。武汉市东方红床单厂是一家老国有纺织企业,2002年从市属下划后,建桥街工委、办事处情系特困企业,贴心周到服务,特别是在“企业服务年”活动期间,多次向市财政、市国资部门反映企业的特殊困难,力争了市里计划停止对该企业每月6万元的解困资金,缓解了企业矛盾的激化。

2.促进了项目建设

为了帮助企业搞好项目建设,区发改委、区房产局、区科技局和区外经局等部门积极帮助企业加强项目包装、申报和招商引资,特别是围绕世茂锦绣长江、百威啤酒扩产、闽东国际商城、都市兰亭、科技化基地等一批重大项目开展了大量的协调服务工作。区发改委充分抓住“企业服务年”活动契机,在为项目企业解决建设资金不足、征地拆迁困难、用电用水和周边治安问题等方面排忧解难。区房产局坚持对改革改制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非公经济企业采取特事特办的原则,指定专人负责,从测量、调查到发证,实行全过程跟踪协调办理,在时间和效率上保持重点项目建设“绿色通道”畅通无阻。区科技局把对黄金口产业基地建设、打造科技产业集聚平台作为“企业服务年”活动重要内容,坚持以项目为主线,对8家入驻企业由局领导班子及分管科室进行了对口联系和跟踪服务。区经贸委积极为企业申报发展专项资金和技改项目资金,指导企业编写申报材料,为9家企业13个项目争取省、市专项资金342万元。区国土分局主动引导项目用地企业按照规划科学进行用地选址,推进工业项目向园区集中,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做到不因用地问题而流失好的项目。区纪委、监察局在全区开展了重点项目效能监察活动,对工程报建、招标投标、设备采购、资金往来等重点环节实施监督。一年来,全区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同比增长%,其中技术改造投资亿元,同比增长%。

3.促进了服务体系建设

在“企业服务年”活动中,各街办事处、政府各职能部门做到了思想上向企业靠拢,精力上向企业集中,措施上向企业倾,加大了服务企业的体系建设。区检察院一方面通过学习型组织共建,为企业排忧解难,预防职务犯罪。先后与xx地区大型国有(控股)企业和近20家民营企业签订了共建学习型组织协议,与辖区9家金融机构签订了成立金融系统预防职务犯罪防范金融风险协会的意向书。并针对企业各自不同的特点,组织企业开展了专家论坛,举办了法律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知识讲座。利用琴断口监狱警示教育基地,组织企业员工开展警示教育。另一方面,通过查办案件,帮助企业健章立制,提升企业形象,减少企业损失。区经贸委在已经成立的企业“三会”的基础上,今年又成立了“xx区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专为我区中小企业提供管理培训、管理咨询、创业辅导、信用建设、信息化建设的公益,一年来,共培训中小企业管理者人次,举办管理咨询场次,建立企业信用档案家。为长效服务企业奠定了基础。区人事局为企业提供人才服务,为企业发展引进了各类急需的专业人才。区教育局指导本地职校与企业合作,探索产学研联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通过为企业实施“订单式”培养培训和重点专业建设,为企业发展造就了大批专业人才。

4.促进了环境优化

为深入开展“企业服务年”活动,优化政务服务环境,各有关部门按照政府11号文件要求,为优化发展环境做了大量工作。区政务服务中心学习借鉴深圳经验,提出了联合审批方案,以进一步缩短办事时限,提高行政效率,在中心窗口推行了“五个禁止”、“四个一”制度,进一步规范窗口工作人员行为,提升服务质量;对行政审批事项未进服务中心的要求进服务中心办理,对存在“两头跑”的办理事项,要求“一个窗口受理,一个窗口办结”。区纪委、监察局为推动机关效能建设的深入开展,创建了电子效能监察示范窗口,使各机关单位办事公开、透明,从而方便、快捷地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区直机关工委坚持服务企业与机关建设齐头并进,把“企业服务年”活动与不断加强全区机关作风建设有机的结合,深入企业、社区广泛听取意见,有力地促进了机关作风的转变。通过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活动,解决了企业的投诉问题,维护了企业的合法权益。区公安局对于盗窃、哄抢、诈骗企业等侵害企业权益的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有专门的督办领导和侦破班子,实行特事特办,快速查处。区法院对涉及重点项目建设、国企改制、侵犯品牌和知识产权等案件,建立“绿色通道”制度,实行快立案、快审理、快执行和优先受理、优先审理、优先执行、优惠收费等措施,依法保护企业合法权益。

5.促进了产业发展

乘“企业服务年”活动的东风,今年我区经济实现了平稳较快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3.3亿元,增长速度为20%,为年度目标任务的100.6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全年完成109.6亿元,同比增长16%;园区工业产值42.7亿元,同比增长33%;

一年来,全区”企业服务年”活动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少数单位对“企业服务年”活动的认识还存在偏差,把“企业服务年”等同于转变机关作风、优化环境,局限于解决几个具体问题,没有站在服务企业、促进发展的高度来认识“企业服务年”的目的和意义。二是少数单位和部门没有把“企业服务年”活动这个中心工作与本部门的主要职责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展服务与日常工作相互脱节,形成了说做“两张皮”。三是各部门之间抓服务的力度、氛围和效果不均衡,还有个别单位存在喊口号、走过场的现象,没有把“企业服务年”活动真正落到实处。四是部门之间、条块之间协作、联动不够,没有很好地整合各自的资源优势,协调配合乏力,在解决问题方面存在互相推诿的现象。

三、提高认识,强化措施,促进活动深入开展

开展“企业服务年”活动,是武汉新区建设发展的需要,是我区工业企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同时也是我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因此,它不是一个短期行为,而是永恒的课题,是落实“十一五”规划的重要举措。为此,全区上下要继续抓好以下工作:

1.把“企业服务年”活动与促进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各街办事处、政府各部门要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把“企业服务年”活动这个中心工作和单位职能、日常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围绕服务企业、促进发展这个主题,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特别是要在积极支持xx经济开发区和黄金口都市工业园建设上,策划和实施一些有创意、有特色、有实效的主题活动。加快企业引进和入驻的步伐,做好园区建设的各项协调服务,切实为企业排忧解难,为我区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打好基础。

2.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

进一步办好企业服务年《活动专辑》和《百件实事》专栏。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强对全区开展“企业服务年”活动的宣传,特别要充分利用“企业服务年”专栏这个宣传阵地,进一步加大宣传报道力度,确保稿件数量和质量,为服务企业、促进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重点总结、报道一批在企业服务年活动中思路新、措施实、效果好的典型,以典型引路,带动全区企业服务年活动健康、深入、有效开展。

3.进一步加强重点服务

“企业服务年”活动既要注重全面推进,对企业不分所有制,不分行业,不分类型,不分大小,都要一视同仁积极搞好服务,又要突出重点,着重解决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存在的问题。就服务内容而言,要重点加强三个方面的服务:一是为企业改革搞好服务。各街工委、办事处、政府各部门要积极配合做好改制企业资产处置、债务处理、招商引资、职工安置以及维护稳定等工作。二是为企业项目建设搞好服务。要牢牢把握项目建设这根主线,以项目促发展。积极协助企业跑项目,争资金;积极向金融机构推荐企业投资项目;帮助企业落实技术改造项目优惠政策;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三是为园区建设搞好服务。加大对园区的投入,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优先保证园区建设和工业项目用地,大力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四是为环境优化搞好服务。对企业改制、重点项目、园区建设、招商引资要开辟“绿色通道”,特事特办,降低企业制度性成本。落实市、区政府《关于进一步优化政务环境的若干意见》,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环境。进一步精简行政审批事项,推行联合审批,实行“一个窗口受理,一个窗口办结”,切实解决“两头跑”问题,提高行政办事效率。推行政务公开,使各机关单位办事更加公开、透明。加强行风评议和监督,促进机关作风转变。

服务区年度总结篇2

第一次以艺体服务中心成员的身份去服务学校报到的时候,有太多陌生的面孔,有领导热情的言语;第一次以艺体服务中心成员的身份站在讲台的时候,内心激动万分,学生特别的可爱;第一次以艺体服务中心成员的身份完成一次活动的时候,压力释放,孩子们充满喜悦。就本学期自己的一些收获做一下总结

1、常规教学方面-----组长负责,分解任务,独立记录。

作为中心成员,教学是第一位的。作为工作九年的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教学,我有些自己的方式。首先,在每班确定本学科的组长(这个组长并非是语数学科较好的)。和组长说明他们的任务及责任:组员完成本节课的任务后由组长进行检查,并及时上报教师,下课前5分钟汇报本组这次任务的总体情况、把课本收齐,下课后督促组员整理好自己的座椅。其次,每单元都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分析,学生间相互评价,教师收集每位学生的作品并分类整理。

2、29中“六·一”活动

中心要求我们在“六·一”来临之际给服务学校的学生准备一份礼物。由于29中是中学部的孩子,为了让每位学生都得到属于他们在儿童时代“最后的礼物”,我精心采购了一些中性笔,并给组长及定期给机房打扫卫生的学生单独准备了一个修正带。希望孩子们通过这两样东西能感受到中心对他们的关注及我对他们的关心。

3、56中学生作品展示。

当我第一次走进56中小学部的机房时,就想着机房的墙上要是有些学生自己的作品那是否会让学生真实地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呢!所以在学期的开始之时,我就将这个想法告知了学生,让他们有前进的动力。6月17日,我先布置好一面墙等待着学生亲手将作品挂在拉好的线上。下午,学生看到墙上的“学生作品展示”这个六个字时,我从他们的脸上看到了兴奋与激动,当他们将自己的作品挂在线上,你们是否能感受到什么呢!

4、研讨课

根据中心的安排,本学期我在吴小郢小学上了一次五年级信息技术的研讨课。由于是借班上课,没法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所以只能将教材的内容进行简化。在课后,装备中心的陶海洋老师对我的课进行了评价,让我对今后的信息课教学有了更明确的方向。

5、读书交流活动

说起这次的交流活动,我觉得十分贴切。用自己喜欢的书去和大家一起分享这才是活动的意义所在。通过每位中心成员的介绍,我也随之阅读了许多不同类型的图书,真是大开眼界。

服务区年度总结篇3

选择浙江省南部山区泰顺县作为研究区域,对全县各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了定量评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及其区域分异规律的综合评价。结果表明:2012年全县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为334.1×108元,是当年该县GDP的6.40倍,其中以水源涵养、气候调节、土壤保持服务价值为主,三者分别占总价值的62.35%、21.8%、7.16%,生态系统有着巨大的间接服务价值。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分析结果显示,极重要、很重要、重要区、一般重要区域分别占全县总面积的31.43%、34.57%、20.35%、13.64%,评估结果可为生态系统的科学管理、生态保护关键区的确定以及生态保护和建设政策的制订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InVEST模型;浙南山区;泰顺县

生态系统服务是指生态系统提供给人类直接或间接的利益,主要包括向社会经济系统输入有用物质和能量、接受和转化来自社会经济系统的废弃物,以及直接向人类社会成员提供服务[1]。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与自然资产核算是目前生态经济学和环境经济学的研究热点和焦点。为了对这些价值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估,国内外基于各种时空尺度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进行了大量的案例研究和理论探索[2~4]。初步建立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理论框架,探索了不同生态系统、不同服务类型的评估方法[5~8]。生态系统服务与权衡综合评价(integratedvaluationofecosystemservicesandtradeoffs,InVEST)模型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常用的工具,该模型运行较简单,并且已取得了良好的模拟效果[9~10]。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评价是针对区域典型生态系统,分析生态系统服务的区域分异规律,并明确生态系统服务的重要区域,目前对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的方法基本是按照环境保护部《生态功能区划暂行规程》,即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土壤保持、沙漠化控制、营养物质保持、海岸带防护功能6个方面进行评价,该评估在省级、流域、全国甚至全球尺度上可行,但在小尺度上就略显简单。

浙江省南部山区属于全国重要生态功能区划中的浙闽赣交界山地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区,是我国生物多样性重点保护区域,同时也是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如何加强该区域生态系统的科学管理,确定生态保护关键区以及针对不同区域制定相关生态保护和建设政策,均需进一步明确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极其空间分布。本研究选择泰顺县作为研究区域,通过构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指标体系,确定评估方法,定量评估各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并进一步分析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以期为权衡生态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建立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提供重要基础数据,亦有助于将价值评估结果纳入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和政绩考核体系。

1研究区概况

泰顺县土地总面积1762km2,属亚热带海洋季风型气候,年均气温16.1℃,年均降水量2008.8mm,年平均蒸发量1148.6mm。境内沟谷纵横,有大小溪流数百条,分属飞云江、交溪、沙埕港、鳌江四大水系。森林资源丰富,全县森林覆盖率为75.6%,有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竹林、山地灌丛等5个群落类型。除乌岩岭自然保护区内保护较完整的13.4km2原始森林外,其余基本都是次生林。土壤类型以红壤、黄壤、紫色土和水稻土为主。全县中度以上土壤侵蚀所占比例为25.09%,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1729.96t/(km2•a),属轻度水利侵蚀,水蚀的主要形式是坡面侵蚀和细沟、小切沟侵蚀,并伴有重力侵蚀和泥石流。

2研究方法

2.1数据来源数据主要包括:①土地利用数据,以遥感影像作为基本信息源,结合2012年1:50000土地利用现状图、30m×30m分辨率的数字高程模型(DEM)以及野外实测的地物光谱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等资料,通过计算机解译和人工解译相结合的方法获得;②气候数据,来源于中国气象局数据共享中心,包括2012年日平均温度、相对湿度、降水量和日照时数等,降水量的空间分布格局通过ANUSPLIN插值软件[11]将研究区及周边共12个气象站点的降水量观测值进行插值获得;潜在蒸散(ET0)采用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于1998年对Penman-Monteith模型的修订版本[12]计算获得;③土壤数据,通过对1:1000000土壤空间属性数据栅格化获得;④植物养分数据,来自遥感估测以及已有研究成果;⑤NPP(净初级生产力),采用周广胜等[13]的自然植被NPP模型得到;⑥产品供给及其他(如SO2、烟尘、工业粉尘排放量等)统计数据,主要来自《泰顺县统计年鉴2013》和泰顺县环境保护局,该研究以2012年为核算年。

2.2评价指标体系在千年生态系统评估和Haines-Youn等[14~15]生态系统服务分类基础上构建泰顺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指标体系,主要由产品供给服务、调节服务和文化服务价值3大类17项指标构成(产品供给包括6项,表1包括11项),并采用市场价值法、替代成本法、费用支出法等[16]进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评估。

2.3评价方法

2.3.1产品供给生态系统产品供给价值指环境资源直接满足人们生产和消费所需的价值。

2.3.2固碳释氧植物每生产1t干物质可以吸收1.63tCO2(CO2分子量中C元素的含量为27.27%),同时释放1.19tO2。生态系统的净化环境功能包括大气环境净化和水环境净化。大气环境净化主要考虑生态系统对SO2的吸收和滞尘功能的价值;水环境净化主要考虑生态系统对COD和氨氮净化功能的价值。用污染排放量分别乘以单位排放量的处理费用,即为生态系统环境净化功能的价值。SO2治理费用和除尘价格根据《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确定,生态系统年净化水质价值采用网格法得出的全国城市居民用水平均价格计算,水的净化费用为2.09元/t。

3结果与分析

3.1生态系统直接服务价值生态系统直接服务价值主要是指其产品供给服务所产生的价值。主要包括农业产品、林业产品、畜牧业产品、渔业产品、水资源利用和水电6项。农业产品主要指粮食、油料、药材、茶叶、水果和蔬菜;林业产品主要指油茶籽、笋干、板栗、木材和毛竹;畜牧业产品主要指猪肉、牛肉、羊肉、兔肉、禽肉、禽蛋、蜂蜜和牛奶;渔业产品主要指水产品;水资源利用主要指农业灌溉用水、林牧渔畜用水、工业用水、城镇公共用水、居民生活用水和生态与环境用水;水电是指泰顺县全年135个水电站的总发电量。依据《泰顺县统计年鉴2013》统计得到全县生态系统产品供给总价值为8.11×108元,其中农业产品产量为16.63×104t,总价值为5.67×108元;油茶籽、笋干、板栗产量共计0.36×104t,木材1.90×104m3,毛竹109.37×104根,林业产品总价值为0.43×108元;畜牧业产品产量为0.83×104t,总价值为1.52×108元;渔业产品产量为298t,总价值为429×104元;水资源利用总量为6615×104m3,总价值为3839.88×104元;水电发电量为6.89×108kWh,总价值为0.05×108元。

3.2生态系统间接服务价值及总价值固碳释氧服务价值:由自然植被NPP模型计算得到2012年泰顺县单位面积NPP为710.13g/(m2•a)(以C计),故全县NPP总量为125.12×104t/a,计算得到,2012年生态系统固碳价值为4.19×108元,释氧价值为4.92×108元,固碳释氧总价值为9.11×108元。营养物质保持服务价值:在营养物质保持量的计算中,以各气候带营养元素N、P、K在植物体中的质量分数为依据[20],结合当地森林资源清查数据来计算泰顺县生态系统的N、P、K含量,分别为0.485%、0.054%、0.27%,计算得到,2012年泰顺县生态系统固氮量为6068.53t,固磷量为675.67t,固钾量为3378.36t,总营养物质保持功能的价值为1.3×108元。水源涵养服务价值:2012年泰顺县年均降水量为2162.75mm,年均潜在蒸散量为690.56mm,生态系统水源涵养量为27.16×108m3,水源涵养功能的经济价值为208.32×108。土壤保持服务价值:由1:1000000中国土壤数据库获取泰顺县不同土壤类型的N、P、K含量。计算得到,泰顺县土壤保持总量为6908.63×104t,保肥总量为88.4×104t,总经济价值为22.98×108元;因土壤保持功能减轻泥沙淤积量为0.12×108m3,经济价值0.94×108元,泰顺县土壤保持功能总价值为23.92×108元。气候调节服务价值:2012年泰顺县森林、草地和城市绿地等植被覆盖面积为1684.21km2,每公顷绿地夏季在周围环境中可吸收81.1×103kJ的热量,全县植被因蒸腾作用吸收的热量为136.59×108kJ,合379.42×104度电。全县水面年蒸发量为0.22×108m3,在气温25℃环境下,1m3水汽化为相同温度的水蒸气需消耗2.43×106kJ的热量,全县水面蒸发消耗的总热量为54.6×1012kJ,折合15.17×109度电。植物蒸腾和水面蒸发产生的经济价值为72.82×108元。环境净化服务价值:2012年泰顺县SO2排放总量为163.73t,烟尘和工业粉尘排放总量为174.69t,生态系统净化空气总经济价值为22.27×104元。全县废水排放总量为52.39×104t,全部直接排入自然界中,其中,COD排放量195.27t,氨氮排放量为1.36t。生态系统净化水质的价值为109.5×104元。文化旅游服务价值:泰顺旅游区面积占全县面积25%,拥有乌岩岭部级自然保护区、飞云湖部级风景名胜区、承天氡泉省级自然保护区、氡泉-九峰省级风景名胜区、三魁天关山省级森林公园、南浦溪市级风景名胜区等旅游区。全县2012年接待国内外游客206×104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0.51×108元,其中接待国内游客205.8×104人次,国内旅游收入10.48×108元;接待入境游客1605人次,国际旅游外汇收入281.21×104元。由表1可见,泰顺县生态系统间接服务价值为325.99×108元,其中,调节服务价值为315.48×108元,文化服务价值为10.51×108元。结合3.1节可知,泰顺县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为334.1×108元,具体地,水源涵养价值为208.32×108元,占总价值的62.35%;气候调节价值为72.82×108元,占21.8%;土壤保持价值为23.92×108元,占7.16%。

3.3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综合评价根据泰顺县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特点,选择固碳释氧、营养物质保持、水源涵养和土壤保持等服务指标进行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综合评价,建立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评价指标体系(见表2),采用综合指数法[21~22]对各评价指标分级赋值后进行等权重叠加,并将评价结果分为4级,即极重要、很重要、重要和一般重要。由图1可见,泰顺县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西北部的黄桥、乌岩岭、杨寮一带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最高,该区域为全县的多雨中心,加之乌岩岭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原始森林保护较为完整,森林植被覆盖度高,动植物种类十分丰富,是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极重要区,占全县总面积的31.43%;中北部的百丈镇、莜村镇以及南部仕阳镇一带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较高,该区域降水较为丰富,蒸散量低,植被覆盖度高,是水源涵养重要区,占全县总面积34.57%;其他区域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处于中等,这些区域城镇化水平较低,农村及农用地沿山间盆地及溪谷广泛分布,占全县总面积的20.35%;罗阳镇、泗溪镇、三魁镇、雅阳镇一带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最低,该区域地处山间盆地,属全县人口集中分布区,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和建设用地为主,占全县总面积的13.64%。

4讨论

生态系统服务的评价方法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物质量评价法,另一类是价值量评价法[23]。本研究分别从物质量和价值量两方面对泰顺县生态系统服务进行评估,物质量评价法主要从物质量的角度对生态系统提供的各项服务进行定量评估,其特点是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生态系统的生态过程;价值量评价法是以货币价值量的角度对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进行定量评估,其结果易于纳入经济核算体系,可以从另一侧面展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以引起人们高度重视,进而保证持续地利用生态系统服务。本文采用InVEST模型对泰顺县生态系统服务进行定量评估,在此基础上开展的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评价能够较为精细地反映生态系统服务的空间差异及其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该研究结果显示,泰顺县生态系统服务以水源涵养、气候调节、土壤保持为主,有着巨大的间接服务价值。生态系统服务极重要区面积为553.84km2,占全市总面积的31.43%,远大于目前县域的林地保护面积。随着泰顺县经济的快速发展,使用林地面积逐步增加,林地保护与利用的矛盾日趋突出,加之水土流失日趋严重,应该大力恢复和发展生态公益林,既能保持水源涵养功能,又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并积极有效地应对气候变化。

泰顺县2012年全县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为334.1×108元,是当年该县GDP的6.40倍,该比值高于国内外大多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结果。如Costanza等[24]对全球生物圈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估算结果显示,1994年全球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约合当年世界GDP的1.82倍;Boumans等[25]利用全球生物圈复合模型(GUMBO)得出,2000年全球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约为当年世界GDP的4.5倍;陈仲新等[26]把我国植被类型合并为若干个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并参考Costanza等包含16个生态系统类型的分类系统与17大类生态系统效益的分类方法及经济参数对1994年我国生态系统功能与效益进行了价值估算,结果表明,我国生态系统经济效益为当年GDP的1.73倍;吴珊珊等[27]通过构建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分类体系,计算得出2004年渤海海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相当于环渤海地区GDP的1.73倍;欧阳志云等[11]提出了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的概念及核算方法,并估算出贵州省2010年生态系统生产总值为当年全省GDP的4.30倍,比较发现,泰顺县生态系统在评价指标不是特别多的情况下,依然有着巨大的服务价值。

这种差异可能是由于评估时间、评估指标选取、评估方法及参数的不同造成的。一方面,利用遥感技术测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克服了传统生态统计方法以点代面的缺点,ANUSPLIN插值软件、Penman-Monteith模型、自然植被NPP模型等技术手段使得各项评估结果更能反映区域实际情况;但另一方面,遥感数据处理、模型运算精度、统计数据获取等都会不可避免地导致最终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结果产生一定偏差。

服务区年度总结篇4

资料与方法

对象和内容:监测对象为全区115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内容为治疗室室内空气、治疗台物体表面、紫外线灯和医务人员手表面。

方法:治疗室室内空气样本采用平板暴露法,检测细菌菌落总数。治疗台物体表面样本采用无菌棉拭子涂抹法,检测细菌菌落总数。医务人员手表面样本采用无菌棉拭子涂抹法,检测细菌菌落总数、乙型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沙门氏菌。紫外线灯辐照度值采用UV-B紫外线辐照计测定。

判定标准:治疗室空气细菌菌落总数≤500cfu/cm2(Ⅲ类)为合格。治疗台物体表面细菌菌落总数≤10cfu/cm2(Ⅲ类)为合格。医务人员手表面细菌菌落总数≤10cfu/cm2(Ⅲ类),未检出乙型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沙门氏菌为合格。使用中紫外线灯辐照强度≥70μW/cm2为合格。

结 果

2008~2010年检测各类样本1988份,合格1910份,总合格率96.08%,3年总合格率依次为92.94%、96.60%、98.52%,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X2=27.84,P<0.01)。其中紫外线灯合格率依次为74.51%、99.12%和100%(X2=59.18,P<0.01);室内空气合格率依次为84.11%、92.17%和94.78%(X2=7.91,P<0.05);医务人员手表面合格率依次为99.07%、94.01%和98.14%(X2=10.97,P<0.01)。

不同监测项目中,物体表面总合格率最高(100%),室内空气总合格率最低(90.50%),紫外线灯总合格率91.84%,医务人员手表面总合格率97.06%。

讨 论

监测结果显示,2008~2010年全区社区卫生服务站消毒质量整体较好,治疗室室内空气合格率和医务人员手表面合格率较低,是发生院内感染的重要隐患。经调查,治疗室紫外线灯管辐射强度不合格、照射时间不足和空气流通差[1],是导致空气消毒不合格的主要原因;医务人员嫌麻烦,未认真执行六步洗手法是导致手消毒不合格的主要原因。通过对医务人员进行消毒技术培训,规范日常消毒工作,更换不合格紫外线灯管,室内空气合格率明显提高,手表面合格率回升趋稳。

综上所述,建议:①社区卫生服务站要加大经费投入,抓住示范社区卫生服务站创建合格财政补贴10万元的有利时机,添置更新必备的医疗、消毒设备,为广大群众提供安全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②社区卫生服务站要认真组织医务人员学习《消毒管理办法》、《消毒技术规范》和《邗江区社区卫生服务站、诊所、门诊部、厂校医务室医院感染管理基本标准(试行)》,认真落实各项消毒管理制度,严格按《消毒技术规范》要求做好日常消毒工作和记录。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认真履行职能,每个月对社区卫生服务站开展1次监督检查,要把消毒管理作为重点督查内容,把每个月督查内容作为年度考核的依据,督促社区卫生服务站不断提高消毒质量水平。④疾控中心应在对全区社区卫生服务站进行年度消毒监测的基础上,增加不定期的抽样监测,并将监测结果及时通报卫生监督部门。⑤卫生监督部门要加大监督检查力度,除对监测不合格单位进行处罚外,还要对社区卫生服务站消毒工作进行督查,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并处罚,促使社区卫生服务站对消毒工作进行规范化、长效化管理。

服务区年度总结篇5

一、考核的原则、方法和范围

对“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进行考核,坚持客观公正、民主公开、实事求是、注重实绩的原则,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平时与定期相结合,自我考核、组织考核和群众考核相结合的方法。

考核的范围是指本省2006-2010年通过公开招募派遣到基层服务单位服务的“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

二、考核内容和标准

考核的内容包括德、能、勤、绩四个方面,重点考核日常工作表现、服务业绩。“德”主要考核政治、思想素质情况和职业道德、社会公德方面的表现;“能”主要考核业务水平、业务技术提高情况;“勤”主要考核工作态度和勤奋敬业精神;“绩”主要考核履行“三支一扶”岗位职责情况及完成工作任务的情况。

考核分为年度考核和服务期满考核。年度考核以平时考核为基础。平时考核重点考核“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完成日常工作任务情况及在岗(业绩)情况,可以采取被考核人工作汇报、工作总结,单位检查工作、考勤等方式进行,由服务单位主管领导予以审核评价。年度考核定期进行,每年10月份开始,年末前完成。服务期满考核以年度考核为基础。服务期满考核于服务期满前一个月内进行,对被考核人整个服务期间的总体情况进行考核。

考核的结果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等次。

确定为优秀等次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拥护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模范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及各项规章制度和职业道德、社会公德;

(二)精通业务,工作能力强;

(三)工作责任心强,勤奋敬业,工作作风好;

(四)工作实绩突出。

确定为合格等次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拥护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及各项规章制度和职业道德、社会公德;

(二)熟悉业务,工作能力较强;

(三)工作责任心较强,工作积极,工作作风较好;

(四)能够完成本职工作。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确定为不合格等次:

(一)思想政治素质较低;

(二)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不能适应工作要求;

(三)工作责任心或工作作风较差;

(四)不能完成工作任务,或在工作中因严重失误、失职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恶劣社会影响;

(五)经常无故脱岗、旷工或者因公外出、请假期满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归连续超过15天,或者一年内累计超过30天的,以及其他严重违反工作纪律的。

考核要严格坚持标准,符合实际。年度考核优秀等次人数,一般掌握在本县(市、区)参加“三支一扶”年度考核的高校毕业生总人数的百分之三十以内。服务期满考核优秀等次人员,考虑区域分布、服务岗位分布等因素,在年度考核优秀人员中合理确定。人数一般掌握在本市参加“三支一扶”服务期满考核的高校毕业生总人数的百分之二十以内。

三、考核程序

“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考核按照管理权限和规定的程序进行。县(市、区)政府人事部门负责“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年度考核工作;服务期满“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考核工作由设区市政府人事部门负责,县(市、区)政府人事部门配合进行。其中对兼任乡镇团委副书记的高校毕业生考核工作由县(市、区)团委会同乡镇党委进行,有关考核材料汇总报送县(市、区)政府人事部门。

年度(服务期满)考核按下列程序进行:

(一)自我评价。“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按照年度(服务期满)考核内容的要求,对本人一年来(服务期内)的德能勤绩表现、履行岗位职责和完成工作任务情况以及存在的缺点与不足进行全面总结,其中重点总结工作服务情况即考核内容中“绩”的部分,并填写《省“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年度/服务期满)考核登记表》(见附件)。

(二)群众评议。“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在所属服务单位进行个人述职和民主评议。

(三)领导评价。服务单位主管领导在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根据平时考核情况和个人年度总结,写出评语,提出考核等次建议。

(四)确定等次。

1、服务单位在“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考核登记表中签署考核意见,经所在乡镇政府初审同意后将考核登记表报县(市、区)人事局审核。县(市、区)人事局进行汇总、审核,参照优秀比例,确定本地区“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的年度考核等次,并报市人事局备案。考核结果由县(市、区)人事局通知被考核者本人。

2、对服务期满“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的考核等次确定,由各市人事局对各县(市、区)人事局上报的“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在服务期间的全面考核情况及考核登记表进行汇总、审核,根据被考核人两年来的德能勤绩表现和工作情况总结以及考核意见,参照优秀比例,在征求县(市、区)人事局和相关主管部门意见的基础上,确定服务期满考核等次。

(五)公示。

对确定年度(服务期满)考核优秀等次的初步人选须在服务所在地和单位进行公示。公示时间不少于三个工作日。公示无异议的人选最终确定为年度(服务期满)考核优秀等次。

四、考核结果的使用

年度(服务期满)考核材料存入本人档案。市人事局将服务期满考核结果汇总报送省人事厅备案。对考核等次为合格以上的“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经省人事厅审核,颁发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一印制的《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服务证书》,作为享受“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就业相关优惠政策的依据。对考核优秀、工作实绩突出的“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典型要及时表彰、宣传。对服务期满考核不合格的“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不发放《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服务证书》,不享受相关优惠政策。

五、相关事宜

对病假超过考核年度半年、事假超过考核年度中3个月或病、事假累计超过考核年度半年的“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不进行考核。

对无正当理由不参加年度考核和服务期满考核的毕业生,经教育后仍然拒绝参加的,直接确定其考核结果为不合格等次。

“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出现擅自离开服务岗位、服务期满考核不合格以及有违法违纪行为的,均不得享受“三支一扶”的优惠政策。

服务区年度总结篇6

局机关与城乡基层结对,开展“四联四定”工作。

局机关和所属事业单位全体在职党员,须主动到社区报到(可以到所在单位联系的社区报到;也可以到居住地社区报到),开展服务群众工作。

二、总体要求

1.定点结对。根据市委办公厅统一安排,市畜牧水产局分别结对联系县镇社区、区街园社区、和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三个基层党组织。党员干部联系贫困户,可以采取“一对一”形式结对联系,也可几个党员干部成立服务小组进行结对联系。县处级以上党员干部每人至少结对1户贫困户,其他党员干部结对贫困户数由结对党组织与基层党组织商定,每个支部至少要帮扶一户困难群众。

2.定时联系。原则上将每个单月5日作为联系服务日(或在第一周选择一天)。

3.定人服务。要加强与基层党组织对接,根据服务需求和本单位实际,组织党员干部分期分批到联系点开展服务。

4.定事落实。按照服务改革、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服务党员的总要求,重点做好宣传政策法规、指导帮助发展、参加志愿服务、解决群众困难、化解基层矛盾等工作。

三、主要任务

(一)党组织结对重点做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1.以结对党组织负责人兼任社区(村)党组织委员、党员互动交流、共过组织生活等形式,加强组织共建,盘活党建资源,促进互动升级。

2.共同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加大党员人才培养力度。每个联系点选派一名局直属党委委员做为党建指导员到社区(村)、企业帮助做好党建工作。

3.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帮助结对基层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组织党员志愿服务队到共建社区参加服务活动,帮扶慰问困难群众。

4.帮助结对单位厘清发展思路,做好发展规划,协助组织实施。到结对单位开展服务活动每年不少于2次,每年为结对单位办实事好事不少于3件。

(二)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重点在以下五个方面发挥作用:

1.宣传政策法规。深入社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各级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和各类法律法规,引导居民群众自觉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

2.积极建言献策。开展调查研究,了解和反映社情民意,积极为社区工作出主意、想办法,帮助社区提高服务和管理水平。

3.参加志愿服务。结合自身业务专长和个人特长,在社区认领志愿服务岗位和服务项目,参与或组建志愿服务组织,每人每年参加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不少于2次。

4.帮扶困难群众。根据实际能力,以社区内残废人、孤寡老人、空巢家庭、留守儿童、下岗职工、特困家庭等为重点,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可以采取一对一帮扶,也可以几个党员成立帮扶小组进行帮扶。

5.弘扬文明新风。树立党员的良好形象,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模范执行社区内各项规章制度,推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

四、组织实施

开展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工作,由在职党员所在党组织和社区党组织共同负责、具体实施。

1.思想发动。各基层党组织要广泛宣传在职党员进社区活动的重要性、必要性,组织和督促在职党员主动到社区报到登记,参加志愿服务活动。

2.报到接洽。在职党员凭单位党组织介绍信到社区党组织报到。

3.设岗定责。在职党员结合个人专长和能力,认领服务岗位或服务项目。

4.开展活动。社区党组织定期组织“在职党员服务奉献日”活动,集中开展政策咨询、法律援助、便民利民等志愿服务活动;在职党员围绕认领的服务岗位或服务项目,利用周末、节假日等业余时间按需开展活动。

5.管理考核。每年年底,各基层党组织要针对在职党员在社区工作情况进行考核,并向局直属党委反馈,在职党员进社区工作情况,作为民主评议党员的重要依据;评先评优时,在职党员所在党组织要主动征求社区党组织意见。

五、加强组织领导

1.明确责任。领导班子成员要率先垂范,积极带头参与活动。局班子成员分别负责联系一个基层联系点。各责任处室、基层党组织负责人要高度重视,统筹谋划,制定具体工作计划,确定专人负责,精心组织实施。

2.统筹结合。要把开展“四联四定”和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工作与推进局中心工作结合起来,与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结合起来,创新服务模式,拓展党组织和党员服务群众渠道,防止流于形式、走过场。

3.健全制度。建立工作记实制度。开展联系服务工作情况,要认真填写《市畜牧水产局联系服务基层记实表》(一式两份),存档备查。建立督查反馈制度。局直属党委将采取实地走访、查阅《记实表》、电话问询等方式,定期或不定期进行督查,及时反馈有关情况。建立工作评议制度,每年年底,组织联系点党员对联系服务的党组织进行评议。

服务区年度总结篇7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总结我市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成果,借鉴国内外医改先进经验,着眼于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标,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突出问题,以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和公立医疗卫生机构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和突破口,加强政府主导和投入,鼓励、支持社会资源参与,推动我市医药卫生事业科学健康持续发展。

基本原则:在贯彻落实国家、自治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总原则下,突出重点,明确任务,加大投入,分步实施,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

二、基本目标

(一)改革总目标:到2018年,我市率先在全区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城乡居民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

(二)近三年工作目标:到2011年,我市初步建立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制度框架。全市医药卫生基本制度、基层体系、基础设施、基本服务得到完善、健全、普及,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取得突破和初步成效,人民群众看病就医问题得到初步解决。

三、主要任务

(一)全面实施基层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

1、重点完成政府举办社区卫生服务站业务用房建设任务。2009年,重点完成城市社区卫生规划调整,科学合理布局服务站点。2010年开始,完成自治区、*市政府举办的3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租赁房屋购买,产权归政府所有,或签订长期租赁合同,稳定房屋使用权。新建社区卫生服务站由政府纳入新建小区规划,并以建设成本价购买,房屋产权属政府所有,卫生行政部门具体管理使用。企业转型或社会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采取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标准的办法予以考核补偿。以政府购买基本公共医疗服务的方式,鼓励有条件、有资质的社会力量参与举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体现多元化举办社区卫生服务的要求。

2、全面加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2009年,调整我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规划,立足现有医疗资源,在市辖三区分别设置一至二个功能完善、设施达标、规模适宜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重点满足社区群众常见病、多发病基本医疗需求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技术要求。2010年开始,重点争取国家、自治区建设项目完成兴庆区玉皇阁北街、金风区北京中路、西夏区朔方路等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础设施建设任务。通过转型、依托等方式将分布在三区的二级医院资源下沉,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医疗服务能力。积极争取将自治区第三人民医院作为西夏区社区卫生服务依托的二级医院,将其服务功能下沉面向社区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积极支持长庆油田燕鸽湖医院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兴庆区东部公共卫生基本医疗服务平台,优化区域医疗资源。

3、全面落实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保健网络基层设施建设任务。2010年开始,以县(市)区为项目建设基本单元,重点争取国家、自治区项目支持,完成两县一市县级医院标准化建设和全市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规范化建设。完成两县一市城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和体系建设。支持贺兰县推进县乡两级医疗卫生机构人事分配制度、成本控制、政府增加投入等方面改革。永宁、灵武也要结合实际,积极探索、扎实推进本地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4、全面完成基层卫生机构基本设备配置任务。2010年开始,用两年时间,按照卫生部基层卫生机构基本设备配置标准,争取国家、自治区支持,市本级和县区政府配套,完成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乡卫生院、村卫生室基本医疗设备采购配置任务。

5、建立健全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完成全市计划生育服务机构建设,实现与社区卫生服务计划生育指导及技术服务资源共享,提高人口健康素质。

(二)全面加强基层卫生机构能力建设。

1、全面启动城市社区卫生站基本医疗服务包。2009年先行选择市辖三区1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启动“基本医疗服务包进城市社区”试点工作。2010年起,扩大试点范围,细化试点内容,实现市辖三区社区卫生服务站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包全覆盖,年底实现城乡基层卫生服务均等化。两县一市城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参照推进。

2、积极推进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基本模式。现已建成的社区卫生服务站不与原举办医院剥离。今后新组建的站由辖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二级综合医院)派出,由中心(派出医院)对本辖区社区卫生服务站进行统一管理。2011年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全市二级以上医院双向转诊和分工合作机制,实现完善我市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目标。

3、探索建立以辖区为单元的医疗服务联合体。从2010年开始,重点调整三区医疗卫生资源,按照资源共享、属地化管理的原则,对三区现有医疗资源不分隶属关系,以辖区为单元构建医疗服务联合体,每个区确定一家三甲医院作为龙头,辖区二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参与,组建医疗服务联合体,实现辖区居民就近获得社区卫生全科服务到二级、三级医院专科服务的一体化就医新流程,提高居民对社区卫生资源的利用率。2010年先行选择一个区进行试点。高度重视中医药(回医药)改革与发展,推进中医药“三进、三名”工程。

4、扩展完善乡村卫生机构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试点工作。2009年,重点完成五个试点县(市)区实施的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试点项目工作,全面总结试点成果,科学研判试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完善试点实施方案。2010年开始,全市六个县(市)区乡村卫生机构全面推进公共卫生服务包和基本医疗服务包服务新模式,在总结完善乡村两级卫生机构实施的公共卫生服务包和村卫生室开展的基本医疗服务包基础上,探索在乡卫生院实施基本医疗服务包的方式和内容,科学合理扩大村卫生室基本医疗服务包内容和标准,提高参合农民对乡村卫生资源的有效利用率。

5、科学确定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功能定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重点解决城市居民常见病、多发病基本医疗服务和辖区范围内公共卫生服务技术支持,基本医疗技术限定在二级医院以下基本诊疗技术范围。社区卫生服务站重点解决城市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常见小病基本诊疗(30至50种常见病,诊疗技术限定在无创技术范围)。县级医院重点解决本地区城乡居民常见病、多发病基本医疗服务和提供急危重病人抢救等急救服务,基本医疗技术与二级甲等医院诊疗技术相适应。乡镇卫生院重点提供农民公共卫生服务和常见病基本医疗服务,基本诊疗技术限定在浅表有创技术范围之内。村卫生室重点解决本村农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常见小病基本诊疗(30种最常见小病,诊疗技术限定在无创技术范围)。

6、建立基层卫生服务对口支援协作机制。2009年,重点完成市辖三区1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与本辖区二、三级综合医院对口支援任务,全面总结近三年*地区24家二级以上医院对口支援全市27所乡镇卫生院工作,完善全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对口支援基层卫生机构工作制度和规范。2010年开始,市辖三区范围内各类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必须选择2至3所社区卫生服务站(已经举办了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医疗机构以内部支援为主)、1至2所乡卫生院(二级医院不少于1所、三级医院不少于2所)作为对口支援单位全天候实施人员培训和技术支援指导,协助提高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落实对口支援制度,严格执行卫生部关于二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专业技术人员晋升中级、高级职称前必须到基层卫生机构服务半年和一年的规定,保证对口支援质量。

(三)全面加快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

1、扩大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2009年,城镇职工参保率达到84%以上,城镇居民参保率达到90%以上,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3%以上。

2、建成城镇医疗保险市级统筹机制。2009年,按照分级管理、分开经办、一卡结算的运行模式,实现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

3、不断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2009年,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政策范围内的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分别达到70%、50%,最高支付限额分别提高到自治区上年社会平均工资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6倍左右。新农合政策范围内县、乡医疗机构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分别提高到45%以上和50%以上,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倍以上。2010年,各级财政对城镇居民医保的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

4、积极争取中央和自治区资金支持,解决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和困难企业职工参加医疗保险问题,实现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医疗保险待遇与企业缴费脱钩。探索解决乡村医生养老保险等问题。

5、提高基本医疗保障管理服务水平。积极建立医保经办机构与医药服务提供方的谈判和付费方式改革机制,合理确定药品、医疗服务和医用材料支付标准,控制成本费用。

(四)全面推进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

1、启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实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负责人公开选拔聘任制和社区卫生机构工作人员全员聘任制,全面实施岗位工资制和岗位绩效考核办法,拉开分配档次。

2、调整全市乡镇卫生院分配方式。严格落实乡镇卫生院人员一年一聘工作制度,激活分配机制,拉开分配档次。

3、修订完善全市基层卫生机构及人员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确定以医疗服务质量、服务数量和群众满意度为基本考核评价指标。落实每半年综合考核评价工作制度。探索建立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机制,对公共卫生项目考核实行费用总额预付制。

4、建立基层卫生机构及工作人员社会评价考核机制。建立乡镇(街道)人大、人代会和村委会(居委会)及村民(居民)定期评价基层卫生机构、乡医村医、社区医护人员制度,通过群众参与、群众评价,奖优罚劣,优胜劣汰,逐步探索建立政府购买服务、卫生服务机构退出机制。

(五)探索建立公立医疗机构经费保障机制和医疗费用支付机制。

1、探索建立政府举办公立医疗机构财政经费支持保障机制。改革财政现有公立医疗机构拨款方式,取消按在编人员拨款模式,探索实施按照项目拨款支持机制。政府财政主要承担公立医院基本建设、大型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退休人员工资保障、承担处置公共卫生事件所需费用等五项内容支出。卫生、财政部门负责核定医疗机构年度工作任务,在公立医院推进核定收支、以收抵支、结余上缴、亏损补助管理制度。医疗机构要全面实施成本核算,纠正医疗机构收入增长型运行模式,建立公立医院成本控制型运行机制。

2、探索建立全市新农合等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按病种付费及基金总额预付机制。按照统一筹划、探索总结、分步实施的基本思路,2009年,完成贺兰县、乡医疗卫生机构新农合付费机制改革试点,并及时总结试点经验。2010年开始,扩大新农合付费机制试点县(市)区范围和医疗机构、按病种付费范围,提高报销比例,降低自负比例,实现参合农民住院费用报销名义补偿比和实际补偿比统一,切实解决参合农民住院大病费用负担过重问题。组织专家测算、制定适合我市城乡居民和各级医疗机构的“疾病分类诊断分组付费模型”,探索建立我市按病种付费信息管理系统。2011年,在总结新农合付费机制改革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全市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与付费机制改革试点工作。

3、探索建立新农合等基本医疗保障制度门诊就医支付新模式。2009年,总结完善村卫生室利用新农合基金实施基本医疗服务包的探索经验,选择市辖三区1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启动“四级包进城市社区”试点。2010年开始,市辖三区扩大试点范围,44所社区卫生服务站利用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全面推进基本医疗服务包试点工作。2011年,总结试点成果,科学合理调整基本医疗服务包服务项目和基本医疗保险经费支付结构。通过改革看病付费机制,减少医患之间看病现金支付机会,逐步增强基本医疗保险机构对定点医疗机构宏观费用控制能力,建立就医新模式和新秩序。

4、全面实施医疗服务监督管理。对全市各级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实施经济业务核心指标控制机制,核定任务和业务收入合理增长比例,限定药品占总收入比例,制定大型医疗设备检查检验结果阳性率控制指标,控制各级公立医疗卫生机构业务收入不合理增长,减轻患者就医负担。建立医疗服务信息定期公开公示机制,动员全社会参与,科学引导群众合理就医。

(六)全面促进我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1、执行落实好自治区2009年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方案,完成我市15岁以下儿童乙肝疫苗补种、农村妇女“两癌”筛查、农村妇女孕前孕早期补服叶酸、农村改水改厕、百万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工程等五项任务。

2、2009年重点做好、做实HPSP试点项目,推广试点项目成果,率先实现城乡居民公共卫生一至三级服务包和基本医疗四至五级服务包的服务内容和项目全覆盖,三年内基本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城乡一体化。

3、落实国家65岁以上老人健康体检建立健康档案、自治区妇幼卫生“四免一救助”政策。三年内全市城市居民健康档案建立率达90%以上,农民健康档案建立率达60%以上。积极争取国家、自治区公共卫生经费补助,2011年全市城乡居民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达到国家标准。2010年在*电视台、电台开设健康专栏,提升全民健康促进和教育的层次与质量。

(七)全面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1、2009年,重点做好药品“三统一”政策与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衔接工作,做好基本药物和非基本药物的配送、临床使用、监督管理前期各项准备工作。

2、2010年开始,严格执行自治区基本药物制度,全市各级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全面落实国家基本药物使用比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并使用基本药物,二、三级医疗机构使用基本药物比例严格执行自治区规定标准。

3、2011年,完成全市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管理信息化全覆盖。

(八)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1、强化区域卫生规划,探索建立属地化全行业管理机制和区域范围内的医疗服务联合体。2010年开始,调整修编我市区域卫生规划,重点加强城市社区卫生资源、乡村卫生资源的配置和优化。合理布局和调整三区卫生资源,重点增加金风区卫生资源配置,优化兴庆区、西夏区卫生资源。鼓励支持社会资源进入卫生服务领域,重点进入公立医疗机构占绝对数量和优势的范围,在医疗服务领域形成公立和民营竞争的局面。充分实现各级各类卫生资源共享,逐步建立属地化全行业管理机制,为全市城乡居民提供多层次医疗卫生服务。

2、2009年下半年完成市属医疗卫生机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实施方案。2010年开始,选择部分市属医疗机构,推行岗位管理,建立以岗聘人、竞争上岗、双向选择的人事制度,扎实推进全员聘任制。改革现行工资分配制度,实施公立医院职工工资总额控制,保留档案工资,逐步取消奖金分配制度,探索实施在编职工与合同制职工同岗同工同酬,实行岗位责任、技术含量、风险程度和服务质量等要素为主的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建立以岗定薪、岗移薪变的分配制度,激活市属医疗卫生机构发展活力,提高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医疗卫生事业快速发展。争取国家、自治区改革试点项目支持,选择一家公立医院启动改革试点。

3、制定执业医师多点执业管理办法,推进高年资医师下基层、下社区进行多点执业,解决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人才短缺和服务能力不足的问题。

(九)全面启动基层卫生人员培养培训选聘计划。

积极争取国家、自治区基层卫生人员培训项目,依托自治区全科医师(护士)培训基地和医科大学成教培训基地,全面启动我市基层卫生人员培训培养计划。2009年完成首批培训任务,提高社区及乡村卫生人员的执业层次和水平。2010年开始,探索以项目方式公开招聘基层卫生服务人员,实施项目合同管理体制,解决基层卫生人员能进能出问题,提高基层卫生人员工作积极性。

(十)完善建立全市医药卫生信息化体系建设。

1、完成全市医药卫生、基本医疗保障、大病救助信息化建设规划,依托信息软件专业公司,开发适应全市医药卫生、基本医疗保障、大病救助信息化建设和居民健康管理软件,在全市范围内分步推进覆盖城乡居民健康管理信息化工程和市与辖区、市与基层卫生单位互通联动、资源共享的信息化工程。

2、2009年完成上述软件的前期研发和试点工作,并总结经验,2010年在全市医药卫生、基本医疗保障、大病救助和居民健康档案层面全面推开。

四、保障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是各级政府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必须切实加强领导。调整强化我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组长由市政府常务副市长担任,副组长由政府分管副市长担任,各有关部门和县(市)区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市发改委,办公室主任由发改委主任担任,常务副主任由卫生局局长担任,市发改委、财政局、卫生局分管领导担任副主任。各县(市)区政府也要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

(二)强化责任,形成合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各相关部门、各县(市)区政府要密切配合,大力协作,形成合力,确保此项工作稳步推进。领导小组统筹组织实施全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并负责制定我市与国家、自治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意见和实施方案相衔接的具体操作方案和实施办法。各成员单位要按照职责分工,制定相应配套实施方案。

市发改委负责领导小组办公室日常工作,重点做好全市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规划、中央、自治区专项资金争取及项目督导督察等工作;制定完善相应工作配套实施方案。

市卫生局负责做好医改近期重点工作实施方案的制定、政策研究、组织协调等工作,完成全市城市社区卫生发展规划调整、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包进社区、医疗服务按病种付费机制改革等具体工作实施方案。

市财政局落实各项改革配套资金投入、相关资金管理及项目资金审核拨付等工作;制定相应工作配套实施方案。重点联系协调自治区财政厅支持我市今明两年实施的重点项目经费。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重点做好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进社区基本医疗经费筹资和监管工作,协助卫生局完成基本医疗服务包进社区工作实施方案。做好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职工医保、城居医保)工作;制定完善相应工作配套实施方案。

市编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重点做好公立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公共卫生机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和岗位设置工作;配合卫生部门制定相应工作配套实施方案。

其他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按照本部门的工作职责做好配合、协调工作。

建立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合作联动机制,定期召开领导小组会议,研究改革中遇到的重大问题,研究和制定重要方案、措施,对改革进程中各成员单位承担工作任务进行考核评估,形成推进改革的工作合力。

服务区年度总结篇8

关键词:宁波市;服务业;统计分析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4-0-02

在现代经济发展中,服务业借助其较强的辐射性成为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同时对于地区产业结构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也具有指向性作用。宁波市作为我国长三角五大经济区域的中心以及长三角南翼经济枢纽中心,也是我国少数几个现代化的国际港口城市。宁波市服务业的快速、多元化发展将为本地区(甚至是本区域)内的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在本文研究中,将从多个角度统计分析最近几年宁波市服务业发展的发展状况,为宁波市地方政府制定全市服务业发展规划提供重要的数据参考。

一、宁波市服务业产业的规模及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

(一)宁波市服务业产业发展状况

自我国实施“十一五”规划以来,宁波市的服务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2012年,宁波市服务产业发展总体呈现“低开稳升”态势,全市服务业运行形势总体好于年初预期,对全市经济的贡献进一步增强,2012年宁波市服务业增加值首次达到2738.0亿元,同比增长率达到23.02%,实现年度总产值15803.37亿元,与2008年服务产业年度生产总值(5033.08亿元)相比增加了2.14倍。

(二)宁波市服务业在地区经济增长中的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与完善,促使服务产业的比重随之不断提高。截至2012年底,宁波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2.0%(全年全市GDP为6524.7亿元)。在宁波市2008年至2012年产业发展总值统计中发现,服务业的产业比重呈现出明显的上升,增长率明显高于第一、第二产业,有效促进了宁波市产业机构调整进程及提升GDP水平[1]。(详细统计数据见表1、表2)

表1 2008-2012年宁波市CDP中不同产业比重分析(%,亿元)

注:资料来源:宁波统计信息网

表2 2008-2012年宁波市第三产业(服务业)增加值统计分析(亿元)

注:资料来源:宁波统计信息网

二、宁波市服务业结构发展特征

(一)服务产业整体规模呈现扩大趋势

由于受到服务业快速发展趋势的影响,2012年宁波市服务业企业的经营业绩也相对于2011年出现明显增长,全年限上服务业企业(年度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000万及以上企业)实现营业收入9750.2亿元,增长7.7%,实现利润总额591.5亿元,增长4.9%。从2012年全年宁波市服务产业增长情况来看,服务产业一直保持较高的运行态势,与往年相比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2]。

从2012年宁波市服务业增长统计情况来看,全年十四个行业表现出“两降十二升”发展格局,其中年度产值最高产业为批发与零售业,同比增速达到13.1个百分点,其次为金融服务业,同比增速达到12.4个百分点,其余多个行业全年产值增加均持续低速增长。(详见表3)

表3 2012年宁波市服务行业发展统计分析(统计前五位)

从上述表格中可以看出,宁波市的服务产业中所占比重较大的行业仍然为批发与零售业、金融业、交通运输、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而增速最快行业为批发零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由此可知,宁波市服务产业结构尚不完整,而部分新兴产业发展速度较快,宁波市服务产业仍然拥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二)宁波市不同地区服务产业结构趋于平衡

通过对宁波市不同地区服务业发展状况进行调研发现:宁波市的不同地区服务业发展水平表现出明显的不平衡现象,其中前三名占据全市服务业生产总值的50.7%,而后三名仅占全市服务业生产总值的19.4%,而增速前三名(镇海市、宁海县、慈溪市分别为15.6%、14.0%、12.4%)与其它地区差距较小,整体增速比较平稳。详细统计数据见表4。

表4 宁波市2012年各个地区服务业增加值及增速统计分析

(三)宁波市服务产业企业规模、效益实现快速增长

2012年,宁波市服务产业企业中大型企业的规模与效益发展最为明显,而中小型企业的盈利能力相对较弱。截至2012年底,全市服务业企业大型企业达到242家,年度总产值达到9750.2亿元,与2011年相比增长7.7%;但是企业经营成本也表现出明显的上升,增长率达到18.4%,从而导致部分企业增速减缓,尤其是中小型企业[2]。

综合统计数据分析,宁波市服务产业总体发展良好,但是需要加强对中小型企业的扶持力度,从而促进全市服务产业实现良性发展目标。

(四)宁波市服务产业新兴产值增长明显

从2012年宁波市全年服务产业发展趋势来看,其中新兴服务产业增长速度到达21.5%,实现经济产值1254.74亿元,高于全市服务产业平均增速的3.1%,发展规模占据整个服务产业42%以上。

2012年,在全市新兴服务产业中增长速度最快的是商务服务业,据相关资料显示:2012年宁波市商务和租赁服务业实现经济效益183.14亿元,与2011年相比增加28.29%。截至2012年底,宁波市劳务派遣企业达到57家,劳务派遣总数达到17.8万人,实现经济效益84.24亿元,实现税收2.1亿元,有效促进了宁波市的经济、社会发展[2]。

三、促进宁波市服务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措施

(一)创建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

地方政府需要转变思想观念,加强服务产业发展的重视程度,构建高效、廉洁、透明的政务及法制环境,积极建设诚实守信、公平竞争的市场次序,进一步加强市场监管力度,在积极发展工业基础上加大针对服务业(尤其是新兴产业)的法律法规、经济投入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从而形成工业、服务业同步、协调发展的优良格局[3]。

(二)进一步增强服务业的辐射范围

一方面继续深入发展传统服务产业(如:餐饮、零售、交通等),从而增加城市人口的就业率;另一方面积极拓展服务产业的覆盖范围,借助最近几年快速发展的农村基础设施,将经营覆盖范围拓展至农村地区,充分利用自身完善的市场机制加快构建服务产业企业利润的新增长点,从而增强服务企业的市场风险抵抗能力。

参考文献:

[1]2008-2012年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宁波统计信息网.

服务区年度总结篇9

辽宁省:以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促进本省服务业加快发展

辽宁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始终把发展服务业作为实现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不断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坚持生产业与生活业并举,把加快发展服务业放到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高度去抓,狠抓城区经济,近几年来全省服务业保持了快速平稳增长,成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十一五”以来全省服务业年均增长12.8%,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3.9%。2009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达到5829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38.7%;服务业新吸纳社会就业61.7万人,占全省总数量的53.8%;服务业地税收入占全部地税收入的60%。

“十二五”期间,要抓住中央新一轮加快东北振兴、实施加快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和沈阳经济区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战略机遇,以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进一步创新服务业发展模式,促进全省服务业加快发展。一是加快城区、园区、企业三大载体建设。抓住新一轮城市化、行政区划调整机遇,老城区改造要加快“退二进三” 步伐,拓展服务业发展空间,新城区、新市镇建设要为服务业发展留足空间;发展一批规模较大、特色鲜明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促进高端服务业要素集聚和服务业企业集群发展;重点培育以东软集团、大商集团等为代表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市场竞争力强的知名企业和品牌。二是作为以制造业为主的老工业基地,优先发展现代物流、金融、商务、工程设计、信息、咨询、科技服务等生产业,推动生产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是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必然选择;要加快建设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以沈阳、大连等中心城市为重点,创建全国优化金融生态综合试验区和东北区域性金融中心;鼓励工业企业实施非核心任务外包;加快构建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三是适应消费结构升级需求,大力发展生活业。加快发展市场需求大、就业吸纳能力强的文化、旅游、商贸、社区等生活业;实施品牌和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全面提升旅游产业素质,重点发展温泉旅游、生态旅游、工业旅游等特色旅游。四是发挥辽宁优势,加大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和服务外包的力度,优化政策环境,创新服务业聚集区功能和制度设计,着力吸引跨国公司投资,着力打造沈阳和大连两大软件及信息国际服务外包基地;培育发展高端服务领域的项目外包以及中低端服务领域的业务离岸化外包。

上海市:改革突破、创新引领 加快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

“十一五”以来,按照中央对上海提出的建设“四个中心”和实现“四个率先”的总体要求,上海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城市功能提升,努力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

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文件精神。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建设的文件出台后,上海成立了相关领导小组及工作推进小组,明确了工作分工和推进任务,制订出台了本市的实施意见,以及推进金融国资国企改革、完善两个中心建设的财税政策等文件。

加强规划引领。上海市政府高度重视规划引导工作,2005年制订出台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实施纲要和若干意见,2008年出台了产业发展重点支持目录,2009年出台了《2009―2012年上海服务业发展规划》,近期正在举全市之力编制“十二五”上海服务业发展专项规划。

实施政策聚焦。市政府先后制订出台了促进服务贸易、服务外包产业和中介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意见,以及加强金融服务促进上海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的若干意见。此外,还开展了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的认定和信息服务、旅游等相关服务业领域的政策扶持工作。

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市级财政预算每年安排2亿元作为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设立了金融、文化等专项资金,重点支持金融、航运、创意产业等领域。同时,本市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高新技术产业化专项资金,对服务业也给予一定支持。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针对服务业发展中面临的管制、税制、体制和机制等瓶颈问题,以开展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为契机,率先开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外汇资金管理方式改革试点,积极推进口岸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加快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领域的探索创新。

江苏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加快经济转型升级

近年来,江苏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大力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特别是2005年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工作会议以来,服务业呈现增速加快、质量提升、结构优化、贡献提高的发展态势,成为江苏省推进科学发展的新亮点。4年来,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6%,高于同期GDP增速0.8个百分点,快于全国平均水平3.7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左右,2009年达到39.8%,全面扭转了服务业占比下降趋势。服务业结构不断优化,以信息、软件和服务外包、物流、金融、商务为代表的生产服务业发展迅猛,成为推动服务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服务业贡献明显上升,今年上半年,全省累计完成服务业税收1311.8亿元,同比增长42.5%,增速比全部税收快15.3个百分点,占税收总额比重达41.1%,同时,服务业在扩大有效投入、增加社会就业、促进节能减排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江苏省发展服务业的做法,可以概括为“建立一个机制、构建两大体系、打造三大载体”。

建立上下联动、部门互动的工作机制。省政府成立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定期开会研究解决服务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并将年度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各地、各部门,做到目标有分解、责任有分工、任务有落实、年底有考核,增强了部门发展服务业的主动性,激发了地方发展服务业的积极性。同时,为全面了解和有效指导服务业发展,探索建立了行业主管部门统计与全社会抽样调查相结合的服务业统计制度。

构建政策激励和人才支撑两大体系。2005年,省委、省政府制定了加快服务业发展7个方面36条政策,目前省级财政每年用于支持服务业发展的资金超过20亿元。2008年,进一步出台“地方营业税以2007年为基期年,对新增部分不再集中,全额留给地方”的政策,极大激发了各市县发展服务业的积极性。针对全省现代服务业特别是高端服务业人才短缺的状况,从2005年起,实施了一系列人才培养和引进计划,已累计组织6000多名服务业各类人员赴境外培训,引进研究生或具有高级以上职称的服务业人才17万人,培养服务业高技能人才9.5万人。

打造集聚、创新和服务三大载体。推进科技研发、软件信息、文化创意、现代物流、商务服务、服务外包和产品交易市场等七种形态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去年88家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共吸纳就业人员65.3万人,实现营业收入2081亿元,市场成交额2109亿元,上交税收216.9亿元。大力培育创新主体,着力培育一批市场辐射面广、市场占有率高、核心竞争力强的品牌企业,去年全省营业收入超百亿元的服务业企业达33家,超50亿元的达49家,44家企业进入全国服务业500强。着力提升服务功能,在每年确定150个省级服务业重点项目基础上,进一步选择一批投资强度大、产业层次高、带动能力强的功能性项目进行重点扶持,为完善城市功能、提升产业水平、改善居民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近江苏省制定了“服务业提速计划”,明确到2012年全省服务业发展要实现速度明显加快、比重明显提高、结构明显优化、竞争力明显提升的目标,力争“十二五”期末实现“三二一”的产业结构。主要是以“两融合”、“两分离”为途径,推动生产服务业集聚发展,生活服务业提升水平,基础服务业完善功能,公共服务业均等配置。一是以产业拓展为路径,扩大服务业发展空间。二是以加强集聚区建设为重点,优化服务业发展布局。三是以提高企业竞争力为核心,构筑服务业发展优势。四是以功能建设为抓手,增强服务业发展带动力。五是以深化改革开放为动力,激发服务业发展活力。

湖北省:着力加快服务业发展 促进湖北构建中部崛起战略支点

湖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服务业发展,2009年,服务业增加值突破5000亿元,创造了63.2%的地方税收,提供了38%的就业岗位,有效地促进了全省经济优化发展和社会稳定。

着力推进试点工作,促进全省服务业科学发展

湖北省政府立足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改试验区建设,积极推进武汉市江汉区开展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江汉区是武汉市的“老汉口”,是武汉现代服务业中心,2009年,人均GDP 达到1万美元,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86.6%,拥有武汉现代商务中心、省级金融服务业示范园区和江北民营科技园(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组成部分)三大现代服务业板块。

省政府及武汉市鼎力支持江汉区开展服务业试点工作。2009年、2010年,连续两年将“推进江汉区开展服务业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纳入省政府工作目标。在省“十二五”服务业规划中,把推进江汉区试点作为全省服务业的重点任务。省政府专门出台了支持江汉区开展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的政策措施,包括营业税上缴增量部分一定比例返还、全省服务业新增引导资金按一定比例倾斜等5项操作性很强的支持政策,促进江汉区构建武汉城市圈金融、现代物流、企业总部、会展服务、都市时尚、中介服务“六大中心”,建立和创新与现代服务业中心相适应的投融资体制、土地资源管理体制、开放合作机制、人才支撑机制等体制机制,为武汉城市圈及全省加快发展服务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示范和借鉴。

着力推进示范园区建设,实现全省服务业集群发展

近年来,湖北省结合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发挥区位、科教优势,优化服务业空间布局,集中推进了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2007年,全省服务业集聚区有78个,实现增加值约1000亿元,占全省服务业增加值的25%;到2009年,全省服务业集聚区发展到126个,实现增加值1968亿元,占全省服务业增加值的39%。

为了实现服务业集聚区发展速度快、产业集聚效应强、体制机制优,湖北省组织开展了现代服务业示范园区创建活动,出台了《湖北省创建现代服务业发展示范园区实施办法》,确定了23家集聚区为首批省级现代服务业示范园区。给予项目和政策支持,实行动态管理,不断增强示范园区创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连续性。到2015年,湖北省将创建60家现代服务业示范园区。

着力推进发展环境建设,推动全省服务业再上新台阶

“十二五”时期,我省人均GDP 将达到6000美元左右,伴随着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城乡结构的调整优化,服务业需求进入加速扩张阶段。湖北省正在加大服务业发展环境建设力度,努力实现服务业突破性发展。

营造吸纳民间资本的投资环境。结合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湖北省将在已出台有关政策的基础上,于近期再出台《关于进一步鼓励和促进民间投资的补充意见》,进一步降低门槛、放宽准入,彻底打破民间资本投资的“玻璃门”、“弹簧门”,在物流、旅游、信息、文化、中介等服务业领域全方位吸引民间资本投资,支持民营企业做大做强。

营造市场主体发展环境。培植一批服务业大企业、大集团、大品牌。采取招商引资、兼并重组、支持上市等措施,用5年时间,培植5家年营业收入过500亿、10家年营业收入过百亿元的服务业大企业、大集团。鼓励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促进服务品牌与产品品牌相互带动提升,打造一批全国知名的服务业品牌。

营造人才成长环境。采取引进、激励、发展创业风险投资等综合措施,让一批高端服务业人才脱颖而出,构建服务外包、创意设计、信息技术服务等新兴服务业的人才支撑体系。

到2015年,全省形成旅游、物流、文化、金融、信息、中介6个增加值或收入过千亿元的现代服务业产业,实现服务业增加值总量过万亿元,占全省GDP比重提高4个百分点左右,全省服务业发展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四川省:抓住关键环节 实施重点突破 努力开创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局面

近几年,四川省服务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规模不断壮大,增加值由2005年的3067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5199亿元,年均增长12.4%。2009年服务业实现税收948.8亿元,占全省税收总额的53.8%,是全省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服务业新增就业人数占全社会新增就业人数的52%以上,成为全省吸纳就业人数最多、增长最快的产业。

把加快发展服务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

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服务业发展,按照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国际化发展方向,坚持重点突破与分类推进相结合,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相结合,促进生产业集聚发展,生活业均衡发展,努力形成与现代制造业相融合、与现代农业相配套、与城镇化进程相协调、与城乡居民需求相适应的服务业体系,把四川建成西部地区现代服务业基地。

加快服务业发展,必须立足四川省资源条件、市场潜力和发展基础,注意找准优势、培育优势、创造优势,实施重点突破。一是围绕“西部物流中心、商贸中心、金融中心”建设,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改造提升商贸流通业,有序发展金融服务业,积极培育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商务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态,促进生产业大发展。 二是围绕满足人民群众消费需求,大力实施重振旅游工程,培育新兴文化产业,加强就业、养老、商业等社区服务体系建设,促进生活业大繁荣。三是围绕统筹城乡和农业现代化,大力发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加快构建农村现代流通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服务业大改善。

二、在推进服务业加快发展方面的做法

抓组织领导。服务业涉及的行业多、部门多,组织协调的任务重,加强综合协调是做好服务业工作的重要保障。建立了省市县三级联动服务业工作机制,明确部门分工、落实责任,切实做到了有领导主抓、有机构落实、有专人负责。

抓规划编制。服务业覆盖的范围广,科学规划对于统筹服务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全省先后编制实施了全省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和西部物流中心、西部商贸中心、西部金融中心建设规划等一批服务业重点规划,引导和促进全省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

抓项目建设。项目是产业发展的载体和基础。四川省积极从灾后恢复重建中拓展项目、从生产和民生需求中转换项目、从各地优势资源中派生项目,从国际和国内发达地区承接转移项目,进入到四川省2010年重大项目计划中的服务业项目总数达到148个,项目总投资超过1万亿元。

抓集聚发展。集聚区是服务业发展的孵化器,建设服务业集聚区是推进我省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四川省学习借鉴工业开发区的成功经验,围绕现代物流、软件、创意、服务外包等产业,着力打造一批服务业集聚区,积极引进有实力、有影响的企业进入服务业集聚区发展,极大提升了要素集聚能力、产业支撑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

抓品牌培育。服务企业之间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品牌的竞争。四川省依托四川航空、成都铁路局、新华文轩、红旗连锁、四川聚合等一批成长性好、带动力大、竞争力强的本地服务企业,大力实施服务业品牌工程,着力培育享誉国内外的企业品牌,叫响“四川服务”。

抓机制创新。体制机制不活是影响服务业做大做强的主要症结。四川省加快打破行业垄断,放宽市场准入,完善有利于服务业产业化的政策支撑体系,不断推进了服务业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和国际化水平。

杭州市:致力把服务经济打造成杭州的“首位经济”

目前,杭州市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一万美元新阶段,服务业已成为杭州经济增长的主引擎、投资增长的主力军、招商引资的主战场。

服务业发展现状

服务业总量稳步提升。2004―2009年,杭州市服务业增加值由1043亿元提高到2473亿元,增长137%;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由43%提高到48.5%,年均提高1.1个百分点。2009年,全市服务业增长13.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4.6%,拉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5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增幅高于全市国内生产总值3.9个百分点,高于工业7.9个百分点,高于全省1.4个百分点,首次形成了“三二一”产业结构,实现了质的飞跃。服务业总量在全国大中城市排名第八,占全省四分之一强,居全省首位;增速在全国大中城市排名第七。服务业领域投资形势喜人,2009年累计完成限额以上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1580亿元,比上年增长20.8%,占全市总投资的72%,成为全社会投资的主要领域。全年服务业完成财政收入491亿元,占全部财政总收入的48.2%,“首位经济”的地位进一步显现。

服务业结构不断优化。在杭州市重点发展十大领域的服务业中,文化创意产业、商贸服务业分别占国内生产总值12%左右;金融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10%左右;大旅游产业、现代物流业、信息与软件服务业、房地产业分别占国内生产总值5%左右;另外还有科技服务业、中介服务业、社区服务业。通过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杭州市中高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不断增多,科技含量、附加值相应提高。同时,服务业空间结构也将不断优化,已规划了41个服务业集聚区。杭州科创产业集聚区将在杭州城西打造以科技为重点的现代生产业集聚区和以生态和谐为特色的现代生活业集聚区,加快杭州产业的转型升级。

服务业十大重点领域亮点纷呈。杭州市围绕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心”目标,重点发展信息、动漫游戏、设计、现代传媒、艺术品、教育培训、文化休闲旅游、文化会展业等门类,打造十大文创基地,近三年文创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以上,2009年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12.6%。其中,动漫产量已居全国第一。金融业呈现“杭州金融现象”。杭州市金融总量和金融综合竞争力均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五,金融生态环境优越,呈现了“来一家赚一家”的杭州金融现象。旅游产业特色鲜明。杭州市拥有“东方休闲之都”、“中国最佳旅游城市”等荣誉称号,并将美食、茶楼、演艺、疗休养、保健、化妆、女装、运动休闲、婴童、工艺美术等十大特色潜力行业作为重点培育对象,为打造“生活品质之城”的城市品牌奠定基础。信息与软件业快速增长。全市有13家企业入围2009年度国家软件企业百强,有2家企业跻身全国自主品牌软件产品前10名,已有22家以软件为核心的企业上市,国内多数财务和证券软件出自杭州。楼宇(总部)经济发展势头良好。2009年全国35个主要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评价,杭州居全国第5位,主城区亿元楼25幢,实现税收82.7亿元,楼宇(总部)经济正逐渐成为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有力支撑。

发展服务业采取的主要政策及措施

近年来,杭州市坚持“服务业优先”发展战略,深化服务业与工业化、服务业与城市化、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政府引导与市场主体等四个结合,加快构筑与“生活品质之城”相适应的“高增值、强辐射、广就业”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全力推进服务业发展。

抓落实,完善体制机制,形成齐抓共管的发展格局。2005年以来,杭州市每年召开全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大会,对实施“服务业优先”发展战略作出全面部署。对服务业十大重点领域,建立由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牵头、主管部门具体负责、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的协调推进责任制,形成“1+10”服务业发展领导体系。相继召开服务业十大重点发展领域专题会议,结合实际工作分解目标任务,明确责任单位、配合单位和完成期限。各级各部门及时完善服务业发展领导机制,健全服务业工作机构和服务网络,并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特点,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意见,形成了上下联动、条块结合、齐抓共管的服务业发展格局。

抓政策,全方位扶持,形成强有力的推动作用。2005年以来,杭州市出台了200多项服务业发展扶持政策,先后制定下发《关于实施“服务业优先”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推进现代服务业标准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优化工商服务支持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文件,明确了放宽市场准入、完善投融资体制、加强用地保障、鼓励制造业主辅业分离、加大财政投入、调整服务业用水用电用气价格等方面的政策。制定《关于实施“杭州市服务业高级人才培养工程”的意见》,举办杭州市现代服务业领导干部与高层次人才研修班,对百家服务业监测企业开展相关培训工作,大力推进服务业高级人才培训。

抓协调,首创月度例会制,有效促进服务业发展。建立全市服务业月度协调例会制度,并形成三级协调机制,由市长主持召开市级例会,协调解决了涉及金融、物流、商贸等不同服务业领域存在的问题。

抓平台,引导集聚区建设,创建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心。今年1月杭州市出台了《杭州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总体布局规划》,确定培育18个重点扶持类集聚区、19个规划引导类集聚区、4个重点策划类集聚区。在省发改委的帮助指导下,杭州市有5个集聚区列入省重点类服务业集聚区,13个集聚区列入省备选集聚区。各城区也相应编制了区级服务业集聚区规划。目前,正在研究制订《杭州市服务业集聚区认定管理办法》和《推进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的若干意见》,建立市重点服务业集聚区统计、管理分析制度。

抓项目,建立领导联系制度,加快重大项目建设进程。各级领导通过现场协调会等形式及时协调解决服务业项目在规划、资金、用地、建设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推进项目建设,每年初,市与各区县(市)还签订服务业项目建设责任状,以目标任务书形式下达至各区县(市),并建立相应的督查制度,将项目推进工作落到实处。同时,加强项目库建设,对项目库及时更新,动态管理。

抓投入,不断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设立市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建立起以财政资金为引导,信贷、外资、社会资金为主体的多元化服务业投融资体制,引导科技银行和社会创投机构,设立种子基金、天使基金、债权基金、网络联保贷款、担保基金、创投引导基金,满足成长性企业在种子、起步、成长、扩张等各阶段对资金的需求,有效缓解服务业企业融资难问题,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2010年市本级安排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14.47亿元,并设立首期服务业债权基金1.5亿元,组建规模10亿元的现代服务业投资基金,首期2.2亿元已经启动。

服务区年度总结篇10

关键词:地方政府;公共服务均等化;公共服务支出;转移支付;时空分布

中图分类号:F06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972(2012)05-0014-10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分税制以来,我国经济总量由1995年的60793.7亿元上升到2010年的401202亿元,2010年世界排名第二,人均GDP达到4600美元。然而,任何一种变化都会带来一些新的问题,那就是当前民众的诉求已经大大超越生存型需求的初级阶段,进入发展型需求阶段。在这一阶段中,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的内涵发生了深刻变化,公共服务短缺取代私人产品短缺成为民众面临的突出问题。全社会的公共需求全面快速增长与公共服务短缺、不到位的矛盾日益突出,而公共服务短缺最终需要政府转型来释放。一些学者认为,经济建设已经不再是党的中心工作了,党和政府的角色发生了重大变化,由对宏观经济的“控制者”、“计划者”转向“指导者”、“引导者”。陆学艺认为,现代化建设只搞GDP是不够的,现在是到了以社会建设为战略重点的时候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的工农业产品已经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当时就应当适时把力量引向农村,引向社会建设,强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到新世纪以后再来补民生的课,已经晚了10年。”在这样的背景下,2004年党中央审时度势,提出科学发展观,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这就是现阶段政府转型的方向。2004年之后,中央政府加大了公共服务投入力度,但是,由于我国政府间关系的特点是以属地化管理为基础的行政逐级发包制,中央政府通过“政治承包”的方式把大部分公共事务转移给地方政府,“在属地化分级管理模式下,社会公共产品的提供不是按照公共产品的覆盖范围而是按照行政隶属关系或属地化原则管理……而不论这些事物的性质是属于局部的公共产品还是跨地域的全国性的公共产品。”因此,地方政府就成为公共服务供给的绝对主体,在经济社会转型的背景下,主动承担这一具有政治合法性建设以及与政府职能相契合的角色已成为社会的共识。

二、文献回顾

王磊(2006)通过对13个省(市)政府间转移支付的研究,认为税收返还拉大了地方公共服务不均等的程度;一般转移支付对缩小地方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差距的作用非常弱,甚至在一些省份起着拉大公共服务差距的作用;专项拨款基本上起到了缩小地方公共服务供给差距的作用,区域间公共服务发展水平十分不平衡。张恒龙(2007)利用区域间财政均等化程度表示公共服务发展的均等化程度,对1994-2004年公共服务发展的均等化现状进行了分析,认为我国区域差异大,人口和要素不能完全自由流动,人们无法通过自由流动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而目前中央政府通过转移支付弥补区域间公共服务差异的绩效十分有限。吕炜等(2008)认为,我国政府公共服务提供责任实现程度由1978年的0.875下降到2006年的0.524,政府卸责明显。发展阶段型失衡和政府责任型失衡的混合形态是我国当前发展失衡的本质属性。改变我国发展失衡现状的途径,不应仅仅要求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承担更多责任,更应立足体制转轨背景,加快解决引致政府行为偏差的体制性问题。汪永成(2008)指出,在财政收入既定的情况下,当吸引外来资本而进行的改善投资环境支出项目与带有福利性质的社会服务支出项目(如教育、卫生等)“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时,地方政府必然偏重提供前者而忽视后者。地方政府公共服务竞争的结果是形成“亲流动性要素所有者”的服务型政府,这侵蚀了社会公平。秦晖(2009)认为,我国历来是一个负福利国家,我国的进步就表现在负福利的降低上,即向“零福利”渐渐靠近,并通过二次分配而加剧社会分化。

近年来,改革政策、战略调整之频繁举世罕见,但还是出现了“尺蠖效应”。我国旧住房制度最主要问题是“负福利”。“我们的制度在提供平等方面不仅不是‘福利国家’,而且比既不缩小也不扩大差别的‘自由放任’还糟,甚至不是‘零福利’,而是‘负福利’了。‘负福利’下的分房实际是一种少数人特权”。张新文等(2010)认为,地方政府对涉及民生的公共服务供给呈现出“趋中”的态势,地方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时,首先是横向(其他同级别的政府)与纵向(上级政府及下级政府)的对比,然后作出投入资金的决定,但是,投入量的多少大致上趋于中位,即努力做到“不冒尖”。认为公共服务意义中的社会建设“脱嵌”于经济发展是其重要原因,因此,要转变现时的发展方式,把社会建设“嵌入”到经济发展当中,加大对社会保障、教育、培训、医疗服务等社会政策方向上的投资,创造公共服务的“竞争性市场”。吕炜等(2010)运用1996-2006年我国省级数据研究发现:中国式分权和以增长为核心的政府职能异化的体制安排,在维持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没能够带来民生的改善与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也构成了阻碍政府服务性支出的体制,陷入了“公共服务提供不足体制性消费不足政府投资固化公共服务提供不足”的恶性循环,并形成了“经济增长民生改善”相互替代的增长模式,并指出增长模式必须将民生改善融入经济增长的循环之中。曾红颖(2011)利用2008年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的公共教育、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基本社会保障和就业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加以定量分析,认为全国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总体较低,“全国31个省(市)中有14个省(市)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占45%,有近40%的人口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达不到全国平均水平”。迟福林等(2011)指出,我国进入公共产品短缺时代,政府转型需要从公共产品短缺时代的基本国情出发,把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客观趋势。政府需要增加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产品供给,进入新阶段,需要整体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推进以公共服务为中心的政府转型。刘江(2012)指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前提是地方财力的均等化,但地方财力均等化并不直接带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还必须建立起有效的基本公共服务供应体制和机制,保障基本公共服务的供应有效率并且高质量。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不等于政府需要全部由自己来生产这些公共产品,可构建可抉择的公共服务供应机制,实现基本公共服务供应多元参与和动态管理。徐莉莉(2012)通过计算其变异系数、加权变异系数、威廉森系数、最大与最小系数,对我国2000-2009年基本公共服务支出的省际差异进行了动态时序分析,发现基本公共服务支出高额区的数量由2000年的9个增加到2009年的11个,中等区的数量由2000年的8个减少到2009年的5个,每年都有很大变化,低额区由2000年的14个增加到2009年的15个,其中山东、湖北、河北、贵州、江西、广西、湖南、安徽、河南、四川10个省份作为基本公共服务支出低额区一直未发生过变化。

现阶段,各级政府、政府官员、各大新闻媒体等都在反复强调民生问题、幸福问题。“保民生”成为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的重点,地方也出现了各种模式,如“广东模式”、“浙江模式”等。从数据上看,各级政府都交出了较为亮丽的民生投入成绩单,但却存在着对民生的误解,无限扩大了民生的范围界定。要有效保障民生,就需要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自然的逻辑是首先明确公共服务的范围,即什么是公共服务。然而,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对公共服务的认识也在不断变化和深入,公共服务的概念尚未形成统一认识,对公共服务支出的概念界定和统计口径不统一。在霍布斯传统中,公共服务天然是政府的职能,即公共服务的领域天然位于政府边界之中。但是,公共服务领域同样面临着政府与市场的选择,或者两者的组合。这样,政府“公共服务范围”就首先转化为“政府职能”问题的讨论。当前,在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背景下,我们把教育、科学技术、文化与传媒、社会保障与就业、医疗卫生等视为本研究的公共服务项目,因为这些项目不仅都属于流动性要素非常弱的项目,同时也具有非常强的公共性,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符合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公共性与服务性特征。本文试图通过分税制后1995-2010年地方政府公共服务数据,分析我国地方政府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时空分布和演进逻辑。

三、地方政府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

(一)地方政府公共服务支出总体情况分析

1995-2010年间,地方政府公共服务支出由1995年的1414.3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28220亿元,16年增长了19.95倍,年均增长率达到20.5%,不仅大大高于12.6%的GDP增长率,也高于财政支出17.4%的增长率。公共服务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比例也不断提高,由1995年的29.3%增长到2010年的38.2%,2007年和2008年更是超过了40%,16年上升了8.9%(如表1)。

此外,从表1中还可看出,地方政府公共服务支出占全国公共服务支出的比重基本在90%左右,全国公共服务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始终低于地方比重,所以,在公共服务供给上存在着明显的地方化特征,这也就是为什么全国公共服务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始终低于地方比重的原因。

(二)地方政府公共服务支出总额分析

根据1996-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和1996年各省(市)地方政府统计年鉴,可以得到1995-2010年各省(市)公共服务支出总额数据表。从支出总额上看,16年来排名第一的始终是广东,其次为山东,江苏、浙江、上海、四川、河北、北京也跻身前列,这些都是经济发达地区;而排名最后的为,宁夏、海南、青海、甘肃、贵州等地区公共服务支出总额都比较低,这些地区均为经济落后地区。因此,一个地区公共服务支出总额与其经济发展水平成正相关关系,经济越发达,财力越雄厚,提供的公共服务就越多;相反,经济越落后,则其提供的公共服务相对较少。从增长倍数来看,增长倍数最高的是青海,16年增长了38.61倍,年均增长率达到25.6%,第二为陕西(27.63倍),第三为内蒙古(27.15倍),第四到第八位分别为:北京(25.73倍)、宁夏(25.32倍)、甘肃(24.2倍)、安徽(22.8倍)和贵州(22.65倍),均高于19.95倍的地方平均值,除北京和安徽外,其他都为西部地区省份。这是因为,虽然西部经济相对落后,且起点较低,加上得到中央政府的转移支付,所以,西部地区增长速度较快;而增长倍数最低的为福建(13.7倍),年均增长率仅为17.7%,其次为广东(14.52倍),第三为云南(15.31倍),第四到第八位分别为四川(15.8倍)、吉林(17.3倍)、山东(17.44倍)、黑龙江(17.92倍)、河北(18.13倍),均低于19.95倍的地方平均值,其中有四个省份为东部地区省份,占了一半,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各有2个。

(三)地方政府人均公共服务支出分析

如果考虑到人口因素,那么各地区人均公共服务支出的差异比较大。1995年,地方政府公共服务支出人均值为116.7元。其中,上海(449.4元)、北京(364.1元)、(282.5元)、天津(249.5元)、广东(207.8元)、新疆(195.9元)等地区排名前6位,均高于平均值;而江西(83.4元)、湖南(82.1元)、四川(78.5元)、贵州(75.6元)、安徽(73.9元)、河南(70元)等地区则排在后6位,均低于平均值。2001年、2005年和2010年人均公共服务支出的前6位和后6位如表2,变化均不大,前6位均为东部地区或者西部人口少、得到中央转移支付比较多的地区,而后6位则多为中部地区。2010年比较特殊,山东由于人口基数大,因此成为后6位之一。

从另一个角度看,1995年有12个地区人均公共服务支出低于平均值,主要包括东部的河北与山东;16年来,除山西外,中部地区其他5个省份都低于平均值,在公共服务支出上存在“中部塌陷”的现象;西部地区由于转移支付不够完善,所以有5个地区低于平均值,分别是广西、四川、贵州、陕西和甘肃。2001年低于平均值的有14个,其中东部地区有3个,中部地区有5个,西部增加到6个;2005年没有达到平均值的更是达到了17个,其中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都有5个,西部地区有7个;2010年低于平均值的有14个,其中东部和西部地区均有4个,中部地区有5个,东北地区有1个。总体来看,16年来东部地区低于平均值的增加了1倍,中部地区始终没有变化,西部地区有一定的减少,东北地区增加了一个,出现接近一半省份低于平均值的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转移支付制度的不合理,没有考虑到人口分布的因素,导致“穷者越穷,富者越富”,2010年人均公共服务支出变异系数仍然高达0.586。

(四)各地区公共服务支出力度分析

公共服务支出力度一般用各地方公共服务支出占该地方总支出的比重这一指标来衡量。这一个指标反映了地方公共服务支出在地方总支出中的地位,即地方政府在公共服务支出政策上对公共服务的重视程度。根据表3,1995年地方政府公共服务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为29.3%,2010年上升到38.2%.16年仅仅上升了8.9个百分点。总体而言,我国各地方政府创建公共服务型政府的主观意愿并不强。

虽然地方政府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主观意愿并不强,但是,不能掩盖各地方支持力度的差距。1995年公共服务支出力度前5位的是江苏、山西、河北、新疆、浙江,公共服务支出力度后5位的是、辽宁、天津、云南、黑龙江;而到了2010年,公共服务支出力度前5位的是青海、北京、河南、河北、陕西,公共服务支出力度后5位的是、宁夏、四川、江苏、内蒙古。从变化率看,增长最快的前5位分别是:辽宁(15.5%)、云南(14.7%)、青海(14.6%)、北京(13.6%)、上海(11.8%),增长最后5位分别是:江苏(一0.5%)、宁夏(1%)、四川(1.1%)、新疆(3.8%)、重庆(4%)。变化率较快的基本上属于1995年时公共服务支出力度比较低的地区,虽然其“起步低”,但是,由于财力雄厚或者较多的转移支付,使公共服务支出力度不断增长;反之,变化率慢的基本上属于“起步高”的地区,因为它们本身面临着财政、人口等多方面的制约因素。

(五)分区域公共服务支出分析

1.公共服务支出增量分析

大多数学者对于公共服务支出的总量分析比较关注,而对于公共服务支出的增量分析则关注较少,如在增加的公共服务资源中,到底哪些区域(或者地方)占据了较多的增量公共服务资源?处于优势地位?哪些地方获得的增量公共服务资源比较少?处于劣势地位?公共服务支出增量的总体水平及其变动趋势,可以反映不同地区间公共服务资源的倾斜度。把我国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区域,公共服务支出增量的地区差距变化均呈现出阶段性特征(见表4)。

1996-2010年公共服务支出增量由197.1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4018.53亿元,公共服务支出增加值合计为26746.67亿元。其中,东部地区占有的增加值最多为10911.95亿元,占公共服务支出增量的40.79%;第二为西部地区的7586.77亿元,占28.36%;中部地区为5699.18亿元,排第三;东北地区占9.55%,排在最后。从纵向上看,1999-2002年与2008-2009年,东部地区的比例都在40%以下,其余年份均高于40%,最高为1995年的55.5%,一半以上的增加值投在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变化比较平稳,基本在20%左右徘徊,最高值为2006年的24.66%,最低值为1996年的18.68%;西部地区波动比较大,2000-2002年、2006-2010年均出现明显上升趋势,最高值为2009年的32.52%,接近当年东部地区的增加值比例;东北地区除了1998年和1999年比较异常外,其余年份都在10%左右,特别是2010年仅仅占增加值的3.9%,低于东北地区均值的9.56%,表现也非常异常,从其长远增量来看,是否会延续这样的趋势则难以判断。

2.公共服务支出地区差距的结构分解

本文运用泰尔指数对四大区域公共服务支出差距进行分解。泰尔指数具有在子样本之间分解的特性,利用此特性,可将地区整体差异分解成不同地区内部的差异和地区之间的差异。其计算公式为:

T=W1Ln(W1/N1)+W2Ln(W2/N2)+W3Ln(W3/N3)+…+WkLn(Wk/Nk) (1)

在公式(1)中,W1=第一组人群收入占全体收入的比例,W2=第二组人群收入占全体收入的比例,Wk=第k组人群收入占全体收入的比例;N1=第一组人群总人口数占全体人口总数的比例,N2=第二组人群总人口数占全体人口总数的比例,Nk=第k组人群总人口数占全体人口总数的比例。

T也可以分解为区域间差距(T1)和区域内差距(T2),T=T1+T20。其中,区域间差距T1和区域内差距T2分别为:

T1=NeLn(Ne/Xe)+NmLn(Nm/Xm)+NwLn(Nw/Xw)+NneLn(Nne/Xne) (2)

T2=NeTe+NmTm+NwTw+NneTne (3)其中,Ne代表东部地区人口占总人口比例,Nm代表中部地区人口占总人口比例,Nw代表西部地区人口占总人口比例,Nne代表东北地区人口占总人口比例;Xe代表东部地区公共服务支出占总支出比例,Xm代表中部地区公共服务支出占总支出比例,Xw代表西部地区公共服务支出占总支出比例,Xne代表东北地区公共服务支出占总支出比例;Te、Tm、Tw、Tne分别代表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T值。

运用泰尔指数公式(1)及其分解公式(2)、(3),计算出1995-2010年泰尔指数总值,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四大区域之间及其区域内财政公共服务支出的泰尔指数(见表5)。

表5揭示了省级空间单元上公共服务支出地区差距变化的区域构成以及变化过程,主要特征如下:(1)四大区域公共服务均等化经历了倒“u”变化过程,即1998年以前均等化程度恶化,1998年后泰尔指数不断下降,均等化程度不断提高。(2)在区域公共服务支出地区差距的变化中,区域间差距始终对区域总体差距的贡献率最大。(3)分地区看,东部地区始终是引起区域公共服务支出地区差距的主要原因,但是作用在逐渐下降。东北地区也是一样,但是,其作用小于东部地区,中部和西部地区始终处于劣势地位,泰尔指数处于负值,一直到2010年西部地区泰尔指数才为正,逐渐影响区域间公共服务均等化。

四、基本结论与政策

(一)基本结论

通过分税制改革以来的16年实证数据研究,我们得出以下几个结论:(1)地方政府是公共服务支出的绝对主体,其占国家公共服务支出在90%左右。(2)公共服务支出总额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经济越发达,则公共服务支出越多;反之亦然,地区差距明显。但是,其增长倍数却与初始值和转移支付有关,初始值低而转移支付多的地区增长迅速。(3)从人均支出看,各地区的公共服务支出差距非常大。国家的转移支付并没有起到很好的效果,没有达到平均值的省份个数竟然东部在不断增加,中部地区6个省份中的5个省份16年来都未达到均值,出现“穷者越穷,富者越富”的现象。(4)从支出力度看,16年来公共服务支出比例仅仅增长8.9%,变化缓慢,且创建公共服务型政府的主观意愿并不强。但是,地区间的升降变化也比较显著,如辽宁增长了15.6%,而江苏却下降了0.5%。(5)从公共服务支出增加值来看,东部地区获益最多,达到40.79%,但是下降比较明显;其次为西部地区的28.35%,变化平稳;第三为中部地区的21.3%,波动不大;东北科学技术由1.9%增长到5.6%,增长了将近3倍,文化与体育传媒则逐渐下降。(6)从区域分析来看,1998年后四大区域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不断提高,地区差距主要由东部与东北地区引致,中部地区一直处于劣势地位,而西部地区劣势一直到2010年才得以改变。

(二)政策建议

(1)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

根据财政基本理论,财政作为政府介入经济社会生活的重要工具,其基本职责在于解决市场主体和公民共同遭遇的风险。作为财政职能的实现手段,财政支出总量和结构安排应有利于财政职能的实现。一般而言,在支出总量相同的情况下,财政支出职能实现得越好,则说明财政支出结构配置越合理。“‘大政府意味着更好的政府’的时代已经过去。重要的是政府的影响力而不是它的规模。政府在现代社会发挥作用的关键是它做了什么、做得怎样,而不是它做了多少。”对于涉及民生问题的公共服务,无论在内容还是在范围上都较20世纪90年代有了很大变化。那个时期最突出的公共风险或公众之事是解决社会的贫困和人民生活遭遇的物质产品匮乏问题,所以,财政支出的结构安排就必须服务于解决这一社会的主要矛盾,财政支出结构应服务于这一目标。因此,建设性财政有其必然的合理性。但随着地方经济财富的增大,社会的主要矛盾已变为居民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与公共服务总体供给不足、质量低下之间的矛盾;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对政府职能产生新的要求,这意味着财政支出的结构在这一历史过程中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公共服务在内容和范围的变化。因此,有必要加大对公共服务支出,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增强人们的“可行能力”。另外,我国地方公共支出扩张与福利增加是部分“分离”的,本质上体现了政府支出的“越位”与“缺位”。对此,不仅需要优化支出结构,还要强化支出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2)制定《转移支付法》,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

2012年出台的《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比较健全,城乡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明显缩小,争取基本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当前,首先需要尽快制定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时间表,按照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财力保障来制定《转移支付法》,明确国家转移支付的目标、原则、分配方式、公示与评估等,减少“驻京办”和“跑部钱进”当中的各种不规范与腐败现象。其次,我们需要“从公共部门瓜分‘战利品’(即转移支付)的治理文化,转向一个鼓励负责任的、公平的治理文化是很关键的”。必须建立绩效导向型的运营机制,实行资本性转移支付,同时根据明确的均等化标准,建立一个正式的财力均等化的转移支付制度,保证地方政府的举债行为。以公共服务产出为导向的转移支付所带来的激励和可问责的政府可以建立一个积极响应的、负责的、可问责的管理制度,同时也不会削弱地方的自。因此,必须根据“财政能力一公共服务匹配”的原则,给予地方政府必需的财力。最后,在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的同时,也需要对各地区进行平衡,在保障东部地区达到均等化的同时,更加重视对中部地区以及贫困的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避免“劫富济贫”。

(3)增强中央政府责任,建立公共服务国家标准

公共服务地方化不利于公共服务的供给,因此,根据财力一事权匹配原则,增强中央政府在公共服务供给上的责任。中央政府责任表现在:一是根据各地区经济发展阶段、需求强度等进行公共服务需求评估。二是根据不同的群体,优先配置资源给落后地区贫困人口。三是基本公共服务需求的具体方案要做到参与性强且成本低的效果。四是中央领导人必须做出坚定的承诺,以此带动地方政府。五是建立公共服务国家标准。这个非常重要,因为国家标准有利于国家公平目标的实现,它能够创造这样的环境:鼓励地方政府进行创新和相互竞争,以提高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公共服务国家标准需要遵循普遍性、可移动性责任、可分性、定期调整性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