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年度总结十篇

时间:2023-03-31 18:30:22

传染病年度总结

传染病年度总结篇1

为了解东胜区法定传染病发病情况、流行趋势和流行规律,现对2005-2010年东胜区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疫情资料来源于东胜区疾控中心,由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生成的年度报表,人口资料来源《疾病预防控制基本信息系统》。

1.2 方法

根据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上报的数据,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研究方法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法定传染病疫情概况

东胜区2005-2010年报告乙、丙类传染病20种,8571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557.04/10万,死亡率为0.26/10万。病死率为0.04%。6年间无甲类传染病报告,乙类传染病14种7551例,占发病总数的88.10%;丙类传染病6种1020例,占发病总数的11.90%。6年间共报告死亡病例4例,其中艾滋2例、乙肝1例、肺结核1例(表1)。

表1 2005-2010年乙、丙类传染病发病与死亡情况

2005-2010年发病位于前3位的病种主要是乙肝、肺结核、手足口病,这三个病种发病均呈逐年上升趋势(表2)。

2.2 流行特征

2.2.1 时间分布 每月均有病例报告,以6-10月发病数较多(图1),从每年报告的病例分析,麻疹、腮腺炎、手足口病等传染病的发病时间都有明显的季节性。麻疹的发病高峰时间是每年的1-5月和12月,腮腺炎的发病高峰时间是4-7月,手足口病的发病高峰时间是5-7月,乙肝、肺结核、梅毒及淋病等传染病无明显季节性。

2.2.2 地区分布 各街、乡均有病例报告,发病率居前3位的是鄂尔多斯街(46.24/10万),其次为伊煤路(33.76/10万)、宝日陶亥街(29.72/10万)。鄂尔多斯街为东胜区最主要街道,人口密集,流动人口最多,发病率较高。

2.2.3 人群分布 报告8571例中男性4946例,女性3625例,男女性别比为1.36:1。发病数居前3位的职业依次为工人936例,占10.92%;农民776例,占9.05%;散居儿童353例,占4.12%。各年龄段均有发病,手足口病2008年至2010年3年间共报告829例,以0-5岁组为主,以散居儿童和幼托儿童最多(787例),占手足口病发病总数的94.93%;麻疹6年间共报告363例,以散居儿童、学生、幼托儿童最多(240例),占麻疹发病总数的66.11%;肺结核6年间共报告1630例,以20岁以上年龄组发病为主(974例),占肺结核发病总数的59.75%。

2.3 各类传染病构成

报告的乙、丙类传染病以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为主,其次是呼吸道传染病,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和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肠道传染病和呼吸道传染病发病数基本持平。

2.3.1 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 报告乙肝、丙肝、淋病、梅毒、HIV、艾滋病6种。6年累计报告5253例,年平均发病率为341.70/10万,占总发病数的61.29%。居各类传染病发病总数的第1位。发病以乙肝为主,共4201例,年均发病率为273.26/10万,占该类传染病发病总数的79.97%。其次是梅毒,发病517例,年均发病率为33.63/10万,占该类传染病发病总数的9.84%。第三是淋病,发病292例,年均发病率为18.99/10万,占该类传染病的5.56%。

2.3.2 呼吸道传染病 报告麻疹、肺结核、百日咳、猩红热、流脑、甲型H1N1流感6种,6年累计报告2093例,年均发病率为136.14/10万,占病例总数的24.42%。居各类传染病总数的第2位。发病以肺结核为主,发病1630例,年均发病率为106.03/10万,占该类传染病发病总数的77.88%。其次为麻疹,报告363例,占该类传染病17.34%。2009年新增了甲型H1N1流感,共报告44例。

2.3.3 其他传染病 主要为流行性腮腺炎、风疹、其他感染性腹泻、包虫病、手足口病、流行性感冒、急性出血性结膜7种,6年累计报告1020例,年均发病率为66.34/10万,占总发病数的11.90%,居各类传染病发病总数的第3位。发病以手足口病为主,报告829例,占该类传染病发病总数的81.27%。

2.3.4 肠道传染病 报告有甲肝、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戊肝、肝炎未分型共5种,6年累计报告193例,占病例总数的2.25%,年均发病率为12.55/10万,居各类传染病第4位。发病以痢疾为主,发病137例,占该类传染病发病总数的70.98%,年均发病率为8.91/10万。

2.3.5 虫媒及自然疫源性传染病 报告有布病、疟疾、出血热3种,6年累计报告12例,占病例总数的0.14%,年平均发病率为0.78/10万,居各类传染病发病总数的第5位。发病以布病为主,报告10例,占虫媒及自然疫源性传染病83.33%,疟疾1例,出血热1例。

3 讨论

3.1 6年来东胜区法定传染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上升原因:一是从2004年开始各医疗机构通过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直接上报传染病病例,减少了纸质传染病报告卡传递丢失,减少了病例漏报;二是通过不断强化对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的培训、督导、反馈等,使各级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报告意识增强,减少了传染病漏报;三是由于结核病、艾滋病、性病等传染病专项防治的实施,严格执行了项目业务工作管理的规定和要求,进一步扩大了传染病监测的覆盖面,传染病病例发现增加[1];四是随着鄂尔多斯市经济的迅速发展,工商业的繁荣,大量人员涌入城市,流动人口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因此对传染病报告的增加也带来一定的影响。

3.2 乙肝、肺结核、手足口病、淋病、梅毒及痢疾,成为严重威胁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要传染病,其中乙肝连续6年发病居第1位,手足口病由原来的第4位逐年上升到第2位,而肺结核由原来的第2位下降到第3位。以乙肝为主的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是全区危害最大的传染病,发病率一直呈逐年上升趋势。乙肝上升的可能原因:一是由于城乡建设导致人口的频繁流动,增加了免疫接种的相对空白,增加了易感人群[2];二是乙肝、梅毒、淋病等性病的检测列入了各医疗机构手术前及治疗用药的常规检测项目,使上述传染病检测机会增多,查出阳性结果也增多,同时实验室诊断能力增强使病毒性肝炎分型率提高、监测系统日趋完善使乙肝报告敏感性增强等有关;三是乙肝病人反复到不同医院重复就诊次数较多,导致乙肝病例重复报告现象严重;四是医务人员对乙肝诊断、报告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按标准执行情况不一,影响了乙肝的报告发病率[3]。以痢疾为主的肠道传染病发病率较高,可能的原因与东胜区所处的地理位置经济、人文、社会地位有关,由于经济发达,外来务工人员较多,流动性大,加之生活条件欠佳,生活的不良习惯和卫生意识相对薄弱,都是造成肠道传染病发病较高的原因。以肺结核为主的呼吸道传染病发病率趋于平稳,这可能与:2003年开始使用世行贷款和全球基金实施结核控制项目,几年来肺结核的就诊率、转诊率、发现率不断提高,使临床报告率上升,2006年以后通过项目实施的落实,肺结核免费、规范治疗等使治愈逐年提高,显示肺结核报告病例有所下降。因此,今后应继续实行DOTS策略,加强防治力度,严格执行规范化治疗,不断提高治愈率,降低发病率。

综上所述,东胜区传染病防治工作应重点放在疫情监测,不断完善疫情报告的质量,特别是乙肝、性病等诊断的准确性。同时加大传染病的防治力度,有效控制疫情的扩散蔓延。

参考文献

[1]吴少波.2005-2008年云南省临沧市传染病流行趋势分析[J].疾病监测,2009,24(6):426-428.

传染病年度总结篇2

【关键词】传染病;发病率;死亡率;分析

【中图分类号】R36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3-0146-01

本文通过对2005年-2009年我州传染病的发病趋势分析,了解我州传染病的流行特征,探讨疫情管理办法,现对2005-2009年我州传染病疫情分析如下:

1 传染病发病季节及人群职业分布

①季节分布,各病一年四季均有发病,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高发季节为冬春季,血源及性传播疾病无特定高发季节,肠道传染病、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播疾病主要高发季节为夏秋季。②年龄分布,各年龄组均有发病,10-65岁年龄段发病居多,以青壮年发病多见,男性发病多于女性,男女之比1.56:1。③职业分布,牧民发病居多,其次是学生,干部职员、散居儿童、其它职业,分别点总病数的98.05%、86.60%、56.70%、54.80%、48.90%。

2 各类传染病发病情况

2.1 呼吸道传染病:五年共报告3392例、死亡9例,发病率在355.75/10万-555.60/10万之间,年平均发病率为443.72/10万,死亡率在0.63/10万~2.01/10万之间,年平均死亡率为1.17/10万,占五年总发病数的34.82%。

2.2 肠道传染病:五年共报告473例,死亡1例,发病率在42.31/10万-79.16/10万之间,年平均发病为61.88/10万,死亡率在0.63/10万之间,占五年总发病数的6.98%。发病数逐年上升。

2.3 血源及性传播疾病:五年共报告2208例,死亡1例,发病率在30.44/10万-495.06/10万之间,年平均发病率为288.84/10万,死亡率在0.63/10万之间,占五年总发病数的34.82%。发病数逐年上升,占五年总发病数的32.59%。

3 主要传染病发病情况

3.1 病毒性肝炎:五年间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并与在2008、2009年两次居乙、丙类及其它传染病发病首位五年间累计发病2072例,占五年法定传染病报告乙、丙类及其它传染病总发病数的30.58%。其中乙型肝炎1861例,甲型肝炎114例、丙型肝炎发病总数的89.82%、5.50%、2.94%、1.59%、0.14%。

3.2 肺结核:肺结核在2005、2006、2007年三次居乙、丙类及其它传染病发病首位,且发病呈上升趋势,五年间肺结核累计发病1270例,占五年法定传染病报告乙、丙类及其它传染病总发病数的18.75%。

3.3 梅毒: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五年平均发病率26.95/10万,其中2007、2009年发病高峰年,发病率分别为31.89/10万、55.29/10万占五年法定传染病报告乙、丙及其它传染病总发病数的3.04%。

3.4 流行性腮腺炎:五年平均发病率57.43/10万,其中2005、2009年为发病高峰年,发病率分别为135.61/10万、64、08/10万,占五年法定传染病报告乙、丙类及其它传染病总发病数的3.04%。

3.5 包虫病:五年平均发病率44.74/10万,其中2007、2009年发病高峰年,发病率分别为57.93/10万、57.80/10万,占五年法定传染病报告乙、丙类及其它传染病总发病数的5.05%。

5 讨论

传染病年度总结篇3

【关键词】法定传染病;疫情分析;防控对策

疫情监测是疾病控制中心的主要工作,其目的就是及时发现传染病的流行,评估传染病预防与控制措施的效果,揭示传染病的长期变异,最大限度地降低传染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应用,实现了传染病监控监测的革命性进展,提高了疾控机构对本地区传染病数据了解的时效性、准确性和完整性。在此基础上为了掌握同煤集团地区传染病的流行趋势,找出其特点及内在规律,从而有针对性地对其制定出相应的防控措施,我们对 2005~2007年的传染病数据进行了综合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来源与方法

资料来源于国家卫生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已审核数据,运用回顾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同煤集团2005~2007年法定传染病流行状况进行分析。

2结果

2.1同煤集团地区基本特征概述同煤集团所辖地区处于大同市西南方的城乡结合部,本部人口478 656人,主要集中在同煤总部新平旺及云冈、口泉两道沟,地理环境复杂,外来务工人员及流动人口较多,疾控管理有一定难度。

2.2传染病概况2005~2007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显示同煤集团辖区共报乙、丙类传染病种14~18种,无甲类传染病报告。乙、丙类总发病人数6 655例,累计发病率1 390.35/10万,年平均发病率463.45/10万。年总发病率在446.04/10万~497.86/10万之间。发病率从2005年的446.04/10万到2007年的446.46/10万,趋于平稳状态。大同市2005年、2006年和2007年的发病率分别是384.51/10万、353.85/10万和342.35/10万,年平均发病率为360.24/10万。同煤集团辖区发病率较大同市高28.65%。

其中乙类传染病10~13种6 058例,累计发病率为

1 265.63/10万;丙类传染病4~5 种597例,累计发病率为124.72/10万。

2.3 传染病发病的顺位状况及发展动态2005~2007年总体传染病报告发病居前8位的病种顺位排序及比较:病毒性肝炎2 724例(χ2=54.73,P

从发展状况分析:呈上升趋势的有病毒性肝炎和梅毒,但上升趋势渐缓(定基比逐年上升,而环比却在下降);呈下降趋势的有肺结核、麻疹、伤寒+副伤寒,其中麻疹下降趋势渐缓(定基比逐年下降,而环比却在上升),肺结核、伤寒+副伤寒下降趋势渐强(定基比、环比均在下降)。

2.4.1血源及性传播疾病3年共报告发病2 945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205.09/10万,占乙、丙类传染病报告总数的44.25%。其中梅毒的发病在后2年中上升趋势加剧,从2005年发病率10.24/10万到2006年为16.71/10万、2007年达19.43/10万,是血源及性传播疾病中上升最快的病种。2006年报告新增艾滋病3例、HIV感染者1例。乙肝的发病在3年中均居榜首,报告发病2 508例,占血源及性传播疾病的85.16%。

2.4.2呼吸道传染病3年共报告发病2 863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199.38/10万,占乙、丙类传染病报告总数的43.02%。肺结核在3年中发病2 131例,仅次于乙肝,位居第二。

2.4.3各类别传染病发病构成情况2005年以呼吸道传染病为主,其构成比占传染病发病总数的51.01%,2006年及2007年则以血源性及性传播疾病为主,占传染病发病总数的45.23%、51.74%,呼吸道传染病2006年、2007年两年降至传染病发病的第2位。

3讨论

2005~2007年法定报告传染病的发病率从2005年的446.04/10万到2007年的446.46/10万,基本趋于平稳状态。说明近年传染病综合防治效果明显。但各病之间却有着较大区别,从2005~2007年法定报告传染病前8位的病种发病趋势可看出,每一病种3年间的发病均有显著性差异,提示前8位的传染病在2005~2007年间至少有两年之间的上升或下降趋势是有统计学意义的,说明波动明显。就病种而言,病毒性肝炎和肺结核以显著优势稳居前两位,麻疹位居第3,往后依次是流行性腮腺炎、其他感染性腹泻病、梅毒、伤寒+副伤寒、痢疾。从发展状况来看,病毒性肝炎和梅毒虽呈上升趋势,但上升速度趋缓,这可能与近几年的科普宣传及人为干预有关。肺结核、麻疹、伤寒+副伤寒呈下降趋势,其中麻疹下降速度趋缓有抬头迹象。前8位病种的发病数占总体发病数的95.91%,占有相当比重,其中病毒性肝炎及肺结核始终占据前两位占疾病构成的72.95%,仍为防治的重中之重。

从2005~2007年不同传播途径传染病发病情况看,血源性及性传播疾病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呼吸道传染病和自然疫源及虫媒类传染病发病率呈下降趋势。血源性及性传播疾病发病率上升,主要是因为病毒性肝炎和梅毒报告病例数逐年上升所致。这可能与近年流动人口增加有关,所增人口大部分是外来务工人员,来自偏远地区,防病意识差,尤其对肝炎及性病知识匮乏。 呼吸道传染病发病率下降的因素,主要是肺结核、麻疹报告病例数逐年下降,这与近几年政府高度重视肺结核防治工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加大结核病防治力度,提高疑似病人就诊率和涂阳肺结核病人发现率有关[2]。麻疹发病率近年来下降明显,是由于加强宣传,增强防病意识,提高基础免疫接种率,同时成人麻疹发病近年来呈明显下降的结果。从3年总体来看血源性及性传播疾病和呼吸道传染病几乎以相同的构成比居前两位,但各类别不同传播途径的传染病构成比却显示,比重有从呼吸道传染病向血源性及性传播疾病转移的动向,无论从上升速度还是发病率血源性及性传播疾病均已超越其他传播途径疾病跃升第一,提示乙肝、梅毒等已成为我辖区重点监测和防治对象[3,4];而且从2006年3月发现第1例艾滋病人,到2007年底共有4人发病,前景不容乐观。

4重点传染病及其防治对策

4.1病毒性肝炎该病是本次研究中流行最广、数量最多、且呈上升趋势的病种,其中以乙肝为主。发病主要集中在青壮年的工人群体。究其原因除本地基础患者多外,外来流动人口亦占很大比重,同时有很强的聚集性。防控措施:①从新生儿、儿童的规划免疫到外延人群乙肝疫苗的预防接种要必须彻底落实。②杜绝血制品和医源性感染,并对职工浴室的理发厅、美容厅做好消毒的监管。③加强防病宣教工作,提高职工、居民特别是流动人口预防肝炎的意识,降低在生活和工作中由于密切接触引发感染的危险性,同时做好预防、干预工作。④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加大防治力度。

4.2肺结核虽然肺结核呈明显下降趋势,但仍占发病的第二位,不容轻视。防控措施:①做好卡介苗的普种工作是群体免疫屏障作用和控制肺结核的重要措施。②做好矽肺合并结核的普查工作,避免肺结核在工人及离退休人员中进一步扩散。③做好专科医院的集中管理工作,全程、足量、规范用药,提高治愈率。④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员的防病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随地吐痰,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4.3艾滋病随着梅毒、淋病等性病增多,于2006年新出现了艾滋病患者和HIV感染者,而且死亡1例,预示着今后我区要把性病、艾滋病防治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防治任务十分艰巨。因此,需要各厂、矿医院、社区中心、防保科高度重视,把性病、艾滋病作为传染病防治工作的重点,加大投入,综合治理, 有效控制性病的传播[5]。针对高危人群、重点人群,广泛、持久地开展健康教育,把艾滋病科普知识送到各矿区队,普及性知识和性病防治知识,提倡单一性伴和积极推广安全套的使用,规范性病的治疗。有效开展VCT咨询门诊,对艾滋病患者进行“四免一关怀”教育,鼓励其正常治疗,积极生活。同时在传播途径上要监管和杜绝血制品和医源性感染。

总之,2005~2007年法定传染病的发病率整体虽然呈平稳趋势,但由于艾滋病等新病种的出现,病毒性肝炎、梅毒等有加速上升之势,表明我区传染病控制不容乐观,形势严峻,任务艰巨,防治工作任重道远。应当认真贯彻《传染病防治法》,坚持预防为主,制定科学的传染病防治策略,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我区传染病。

参考文献

1Kimball AM,Thack SB,Levy ME.Shigella surveillance in a

large metropolitan area assessment of a passive reporting system.

Am J Public Health,1980,70:164

2陆伟,范本达,陈宗兰,等.江苏省CIDA结核病控制项目

实施效果的双向对照比较分析[J].疾病控制杂志,2005,

9(2):113-115

3黄利群,谭爱军,陈斌,等.1990~2001年珠海市传染病

流行趋势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03,10(4):536-537

4张冠群.流行病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5缪梓萍,戴苡.杭州市西湖区1988~2001年性病流行病

传染病年度总结篇4

学校是学生集居学习的场所,人口密度极大,极易发生传染病暴发,因此学校的传染病防治应受到高度重视。为了解北京市房山区中小学校传染病流行情况,现将2005-2007年房山区报告的学生法定传染病流行特征分析如下。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传染病个案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学生统计数据来自北京市房山区教育部门。

1.2  方法  查询现住址为“房山区”、发病时间为“2005年1月1日-2007年12月31日”的历史卡片,导出excel文件,经逻辑检错后,根据职业、年龄和工作单位筛选出中小学生法定传染病个案,对其进行分类汇总,发病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其他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发病概况  2005-2007年房山区中小学生各类传染病发病情况见表1。中小学生各类传染病年均发病率为699.80/10万,高于全区总人口年均发病率(402.49/10万)(χ2=151.809,p<0.01)。年均发病率小学生为743.25/10万,初中生为611.19/10万,高中生为720.61/10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788,p>0.05)。

2.2  主要病种的构成  2005-2007年房山区中小学生传染病发病前5位的分别是细菌性痢疾、其他感染性腹泻、流行性腮腺炎、猩红热、风疹,占学生总发病数的 89.87%(1 482/1 649)。见表1。

表1  2005-2007年北京市房山区中小学生各种传染病发病人数(略)

注:肝炎分型病例数为甲肝2例,乙肝19例,丙肝6例。

小学生(6~11岁)发病共809例,发病率最高的是流行性腮腺炎283 例,占该年龄组发病总数的34.98%;其次是细菌性痢疾218例,占26.95%;其他感染性腹泻发病138例,占17.06%;猩红热发病 111例,占13.72%。

   

初中生(12~15岁)发病共412例,发病率最高的是细菌性痢疾和其他感染性腹泻,均为128 例,均占该年龄组发病总数的31.07%;其次是流行性腮腺炎60例,占14.56%;风疹发病45例,占10.92%。

   

高中生(16~19岁)发病共428例,发病率最高的是其他感染性腹泻162例,占该年龄组发病总数的37.85%;其次是细菌性痢疾127例,占29.67%;肺结核发病73例,占17.06%。

2.3  传播途径的构成  学生人群传染病以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播为主,分别占54.94%和42.81%;其次是血液及性传播,占2.18%;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占0.06%。

2.4  时间分布  学生人群传染病全年各月均有发病,具有较为明显的季节性,总体上看,夏秋季多于冬春季。其中,消化道传染病季节变化最为明显,在7,8月份达到高峰,然后随着气温的下降,发病数也持续减少;呼吸道传染病季节波动幅度不及消化道传染病明显,在4-6月相对多发,其中风疹在4,5月份相对多发,流行性腮腺炎在4-7月份相对多发,猩红热在11,12月份相对多发,肺结核在4,5月份相对多发。

2.5  人群分布  男、女生发病数之比为1.44∶1,各年龄均有发病且无明显变化,7~9岁年龄组与15岁年龄组出现发病小高峰。见图1。

图1  北京市房山区中小学生2005-2007年各年龄发病情况(略)

3  讨论

   

2005-2007年北京市房山区中小学生传染病年均发病率高于全区总人口年均发病率。有资料表明,传染病疫情占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68.75%[1],有的地区90%以上暴发疫情发生于中小学,疫情数量呈逐年增加趋势[2],因此学校的传染病防治应受到高度重视。

   

2005-2007年北京市房山区中小学生传染病以细菌性痢疾、其他感染性腹泻、流行性腮腺炎、猩红热、肺结核等为主,中学生以消化道传染病为主。可能与中学生大部分为寄宿生,由食堂集中供餐有关,因此学校必须加强对食堂的管理,积极引入gmp和haccp等先进管理技术[3],建立健全卫生安全制度,定期检查落实到位情况,严把进货质量和加工环节关,做到生熟分开,环境与餐具消毒,定期开展从业人员培训和健康体检[4]。另外,还要大力宣传卫生知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控制肠道传染病发生。小学生以呼吸道传染病为主,可能与小学生寄宿人数较少,与家庭、社会联系密切,容易将感染从社区带到学校有关。学校在发现和报告传染病方面比医疗机构更灵敏[5],在无法切断校内外联系和根本消除免疫空白的前提下,建立学生晨检和师生因病缺课登记制度,及时发现和隔离首发病例,也是防止疫情蔓延的有效手段[4]。另外,加强身体锻炼、注射疫苗和教室开窗通风,也是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 丁胜非,陈碧云,段红英,等.湖南省2004-2005年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特征.实用预防医学,2006,13(3):654-655.

[2] 郑高,叶丽萍,林馨,等.构建学校传染病防治体系的探讨.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4,10(6):62.

[3] 傅小鲁,苏应雄,徐勇,等.haccp在学生集体用膳中的应用.现代预防医学,2003,30(1):123-124.

传染病年度总结篇5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来源

疫情资料来自无锡市南长区2001―2005年法定传染病年报表;人口资料来自无锡市南长区公安分局。

1.2方法

根据传染病传播途径, 将法定传染病归类为肠道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血源及性传播疾病、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并分类进行统计分析。用平均增长速度 AIR 分析各法定传染病发病趋势。

2结果

2.1报告发病率、死亡率

2001―2005年共报告甲、乙、丙类传染病13种4 605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307.03/10万,死亡1例,年均死亡率为0.06/10万,病死率为0.02%,见表1。

2.2传染病发病位次

发病率位居前6位的传染病依次为淋病、痢疾、肺结核、病毒性肝炎、梅毒、其他感染性腹泻病,见表2。

2.3各类传染病发病情况

2.3.1血源及性传播疾病5年共报告发病2 240例, 年均报告发病率为146.36/10万, 占甲、乙类传染病报告总数的48.64%。报告病种:乙型肝炎、丙型肝肝、淋病、梅毒。淋病的发病在后4年中均居榜首,报告发病1 531例, 占血源及性传播疾病的68.35%,占甲、乙、丙类传染病报告总数的33.25%, 发病率最高为2004年,为161.26/10万。2005年报告HIV感染者1例。

2.3.2呼吸道传染病5年共报告发病1 017例, 年均报告发病率为68.90/10万, 占甲、乙、丙类传染病报告总数的22.08%,死亡1例,病死率为0.10%。报告病种: 肺结核、麻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肺结核位居呼吸道传染病发病的首位, 报告发病818例、占呼吸道传染病80.43%,死亡1例。

2.3.3肠道传染病5年共报告发病1 347例, 年均报告发病率为91.68/10万, 占甲、乙、丙类传染病报告总数29.25%。报告病种:病毒性肝炎(甲型、戊型、未分型)、痢疾、伤寒、其他感染性腹泻病。痢疾位居肠道传染病发病的首位, 报告发病859例, 占肠道传染病63.77%。

2.3.4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5年共报告发病1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0.10/10万, 占甲、乙、丙类传染病0.02 %。肾综合征出血热报告发病1例,占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100%(表3)。

2.4平均增长速度[1]

用平均增长速度分析发病率变化趋势,计算公式:平均增长速度AIR=(rn/r0)1/n-1,其中:ro为基期发病率统计指标,rn为末期发病率统计指标。见表4。

3讨论

南长区2001―2005年法定传染病发病率呈波浪式上升趋势,年均发病率为307.03/10万,年均死亡率为0.06/10万,病死率为0.02%,平均增长速度最高的是麻疹,为85.26%。发病率居前6位的传染病依次为:淋病、痢疾、肺结核、病毒性肝炎、梅毒、其他感染性腹泻病。它们占所有法定传染病的95.29%(4 388/4 605),其中淋病的年均发病率为98.57/10万,占所有法定传染病的33.25%。

2005年初无锡市出现麻疹流行,发病率明显高于历年发病率水平,致使麻疹的平均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其他病种,主要原因为外来流动人口的增加及免疫空白和计划免疫工作的不完善。因此,应当加强计划免疫工作,尤其是流动儿童的计划免疫工作。

淋病在2002―2005年的发病率均居首位,是目前最主要的性传播疾病。2005年我区出现了第1例HIV感染者,预示着今后我区的性病防治已成为一项重要内容,防治任务十分艰巨。因此, 需要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把性病作为传染病防治工作的重点, 加大投入,综合治理, 有效控制性病的传播[2]。针对高危人群、重点人群广泛、持久地开展健康教育, 普及性知识和性病防治知识, 提倡单一性伴和积极推广安全套的使用, 规范性病的整顿和治疗。

2001―2005年法定传染病的发病率呈逐步上升趋势,表明我区传染病控制面临挑战,形势严峻,任务艰巨,防治工作任重道远。应当认真贯彻《传染病防治法》,坚持预防为主,制定科学的传染病防治策略,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我区传染病。

4参考文献

传染病年度总结篇6

目的 分析揭阳市区2006年法定传染病的流行情况,为制定传染病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揭阳市区2006年法定传染病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6年无甲类传染病报告;报告乙类传染病9种834例,死亡5例,报告发病率为119.8217/10万;报告丙类传染病3种540例,无死亡病例,报告发病率为77.5824/10万。报告乙类传染病前三位分别为肺结核、病毒性肝炎和麻疹,分别占传染病报告总数的40.83%、10.92%和4.73%,丙类传染病中以其他感染性腹泻报告发病数最高,占传染病报告总数的37.12%。结论 应加强对肺结核、乙肝、麻疹、其他感染性腹泻的监测及防治工作。 【关键词】  传染病;报告;分析

analysis of reporting of infections of legal communicable diseases in urban area of jieyang city in 2006.

 

zhou fen, yang yong-hong, huang jian-feng, et al.

(jieyang municipal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jieyang 522031, guangdong, p.r.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prevalent status of communicable diseases in urban area of jieyang city in 2006.  methods  data concerning control of communicable diseases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sed by descriptive epidemiology.  results  no cases of categories a infectious disease was reported in 2006. but 834 cases of 9 diseases of categories b infectious disease were reported including 5 deaths with the incidence rate of 119.8217/100,000.  there 540 cses of 3 diseases of categories c infectious disease were reported with the incidence rate of 77.5824/100,000. three most common diseases of ctegories b infectious diseases were tuberculosis, viral hepatitis and measles accounted for 40.83%, 10.92% and 4.7 respectively. incidence of infectious diarrhea  was most prevalent in categories c infectious disease occupied 37.12% of the total infections.  conclusion  the activities of monitoring and control of tuberculosis, hepatitis b , measles and other infectious diarrhea be strengthened.

    key words:infectious disease; reporting; analysis

    对传染病监测资料的分析,能够及时、准确地为决策部门提供科学依据,从而达到服务社会和居民健康的目的。为了解揭阳市区传染病的流行情况,现对2006年揭阳市区法定报告传染病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所有资料数据来自《国家公共卫生监测信息系统》中的疫情数据,人口资料来自揭阳市统计局。

1.2 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揭阳市区2006年传染病疫情资料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总发病情况

 

2006年揭阳市区共报告乙类传染病9种834例,死亡5例,报告发病率为119.8217/10万,死亡率为0.7184/10万,病死率为0.5995%;报告丙类传染病3种540例,无死亡病例,报告发病率为77.5824/10万。无甲类传染病报告。

    在9种乙类传染病中,发病数居前五位的分别是肺结核(561例)、肝炎(150例)、麻疹(65例)、梅毒(18例)、痢疾(18例),占乙类传染病发病总数的97.36%;丙类以其他感染性腹泻(510例)、流行性腮腺炎(29例)为主,占丙类传染病发病总数的99.81%。

2.2  各类传染病发病情况

2.2.1  肠道传染病(甲乙类) 

共报告发病82例,占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总数的5.97%。其中未分型肝炎和细菌性痢疾发病较多,分别占肠道传染病报告发病总数的52.44%和20.73%,无死亡病例。

2.2.2  呼吸道传染病 

共报告发病626例,占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总数的45.56%,其中麻疹65例,肺结核561例。死亡4例,均为肺结核,占死亡总数的80%。

2.2.3  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 

无报告病例。

2.2.4  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 

共报告发病122例,占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总数的8.88%,其中乙肝90例,梅毒18例,丙肝7例,淋病6例,艾滋病1例,。死亡1例,为艾滋病,占死亡总数的20%。

2.2.5  新生儿破伤风 

发病4例,占传染病发病总数的0.29%。无死亡病例。

2.3  主要传染病发病情况

2.3.1  肺结核 

全年共报告561例,占传染病报告总数的40.83%,发病率为80.5995/10万,死亡率0.5747/10万,病死率0.713%,居各类传染病的首位。病例分布广泛,各街道(镇)都有病例发生;年龄分布集中在20~59岁,占68.09%;职业分布以农民、民工、工人、家务及待业为主,占76.29%;男女性别比为2.72:1。

2.3.2 病毒性肝炎 

全年共报告150例,占传染病发病总数的10.92%,发病率为21.5507/10万,为乙类传染病发病数的第二位,无死亡病例。发病无明显季节变化;年龄分布集中在20~64岁,占79.33%;职业分布以农民、家务及待业、工人、民工和干部职工为主,占66.67%;男女性别比为2:1。其中乙型肝炎90例,占病毒性肝炎发病总数60%,发病无明显季节变化;年龄分布集中在20~64岁,占84.44%;职业分布以农民、家务及待业、工人和民工为主,占62.22%;男女性别比为2.3:1。甲型肝炎4例,占2.67%。丙型肝炎7例,占4.67%。戊型肝炎6例,占4.00%。肝炎未分型43例,占28.66%。

2.3.3  麻疹 

全年共报告65例,占传染病发病总数的4.73%,发病率为9.3386/10万,为乙类传染病发病数的第三位,无死亡病例。发病数居前三位的年龄组有<1岁(20例)、2~3岁(10例)、30~34岁(7例),10岁以内发病数为50例,占报告总数的76.92%;职业分布以散居儿童、幼托儿童和民工为主,占80%;男女性别比为1.71:1。

2.3.4  其他感染性腹泻病 

全年共报告510例,占传染病发病总数的37.12%,发病率为73.2723/10万,为丙类传染病发病数首位。0~3岁发病数为343例,占报告总数的67.25%;职业分布以散居儿童、幼托儿童和民工为主,占80.98%;男女性别比为1.82:1。

2.4  流行特征

2.4.1  人群分布 

全年共报告乙、丙类传染病1 374例,死亡5例,其中男性报告数为941例,占68.49%,女性报告数为433例,占31.51%;男女性别比为2.17:1;死亡人数中,3例为男性,2例为女性。病例分布在各个年龄组中,发病数居前五位是:<1岁组(220例)、1~2岁组(111例)、30~34岁组(99例)、25~29岁组(89例)及50~54岁组(84例),小计占总报告发病数的43.87%。按报告发病居前三位的职业为:散居儿童369例(占26.86%)、农民267例(占19.43%)、工人139例(占10.12%),共占总报告数的56.40%。

2.4.2  时间分布 

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数从2月份开始呈逐月上升趋势,在6月份出现最高峰,主要以肺结核发病上升较明显;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数从7月份起呈逐步上升趋势,在8月份形成一次小高峰,10月份形成次高峰,12月份至次年1月达到最高峰,主要是受到其他感染性腹泻病例的影响。

2.4.3  地区分布 

揭阳市区2006年各类传染病地区分布情况见表1。表1  2006年揭阳市区各类传染病地区分布情况地区乙类发病数率(略)

3 讨论

   

从总发病情况看,2006年揭阳市区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为119.8217/10万,与2005年(108.1272/10万)相比发病率增加10.8155%,低于2006年全国报告发病率(266.83/10万)[1],但是从2006年揭阳市区医疗机构法定传染病漏报调查结果来看,2006年漏报率(17.92%)比2005年(14.68%)略有增加,这提示应增强医务人员的传染病报告意识,提高网络直报质量。 

与2005年相比,法定传染病发病率增加幅度较大的疾病分别为:乙肝(增加119.51%)、麻疹(增加91.18%)、新生儿破伤风(增加300%)、其他感染性腹泻(增加71.14%)。病毒性肝炎、麻疹均是广东省的主要传染病,是现阶段乃至今后传染病防治工作的重点,而控制病毒性肝炎的重点是控制乙型肝炎[2]。目前乙型肝炎和麻疹的防控形势不容乐观。乙肝疫苗免疫接种是预防乙肝病毒感染最有效的措施,常规婴儿乙肝疫苗接种是预防乙肝病毒感染的基本策略,同时应提高青壮年乙肝疫苗接种覆盖率,加强血制品和医院消毒管理等有效措施[3]。麻疹发病率的上升提示应继续提高儿童(特别是外来流动儿童)麻疹疫苗的接种率,消除免疫空白。保持高水平的免疫接种率和免疫成功率是控制、消除麻疹的前提和基础[4]。4例新生儿破伤风病例均为外来流动人口,为未经培训人员非法接生所致,故应加强外来流动人口的健康教育,提倡住院分娩,提高高危人群的破伤风类毒素免疫接种率。

   

肺结核病例数与2005年相比持平,仍占乙类传染病的首位,应给予足够重视,严格执行依法转诊、归口管理、规范治疗 。由于农民中部分人因经济困难以及对肺结核防治认识不足、民工流动性大等因素,难以完成规范治疗。农村肺结核疫情的控制是今后工作的重点。

   

秋冬季为其他感染性腹泻发病高发期。除了正常发病报告外,该病的报告存在以下问题:目前各医疗机构报病情况不一,诊断和报告标准有待标准化,应加强培训,提高该病的诊断和处理能力。

   

揭阳市区发病率最高为东山区。有大量外来务工的流动人口,故其发病率比其他区较高。

   

今后,揭阳市区传染病防治工作重点应放在加强监测,不断完善疫情报告制度,加大肺结核、乙型肝炎、麻疹、其他感染性腹泻病等主要传染病的防治控制力度,确保居民健康和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卫生部新闻办公室.卫生部公布2006年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网站 2007,02~13.

[2]黄平.广东地区病毒性肝炎流行现状与评价[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2,3(2):105~107.

传染病年度总结篇7

内蒙古赤峰市林西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内蒙古林西 025250

[摘要] 目的 了解林西县2012年法定传染病疫情流行特征及防治效果,为今后预防控制传染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林西县2012年传染病疫情报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2年林西县24家医疗机构共报告传染病14种1022例,总发病率505.06/10万。无死亡病例。与2011年相比发病率下降了20.47%。结论 2012年林西县法定传染病疫情总体呈下降趋势,但乙肝、丙肝、梅毒、淋病等血液及性传播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升高,林西县传染病防治工作应以此为重点,同时密切关注新发传染病动态。

[

关键词 ] 报告传染病;发病率;疫情分析

[中图分类号] R1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11(c)-0033-02

法定传染病疫情报告及相关信息的及时分析是指导传染病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据。了解林西县法定报告传染病的流行特征及防治效果,为今后预防控制传染病提供科学依据,对我县2012年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人口资料来源于林西县统计局,2012年1月—2012年12月法定传染病疫情资料来自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中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

1.2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林西县2012年1月—2012年12月传染病发病数、发病构成、流行病学特征进行统计分析。

1.3统计学方法

用Excel2003软件录入分析,使用spss13.0对林西县2012年传染病疫情报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数表示。

2结果

2.1疫情概况

2012年辖区24家医疗机构共报告传染病14种1022例,总发病率505.06/10万。无死亡病例。与2011年相比发病率下降了20.47%。全年无甲类传染病病例报告,无传染病疫情暴发流行。

2.1.1乙类传染病2012年乙类传染病报告9种953例,占发病总93.25%。发病数居于前五位的是乙肝(538例、)布病(171例)、肺结核(144例)、梅毒(72例)、痢疾(22例)。比2011年发病率上升的病种有梅毒(239.92%)、丙肝(57.13%)、淋病(18.97);发病率下降的病种有痢疾(24.14%)、布病(9.82%)、肺结核(5.88%)。

2.1.2丙类传染病2012丙类传染病报告5种69例,占发病总数的6.75%。丙类传染病中居于前三位的病种有手足口病(52例)、流行性腮腺炎(11例)、其它(3例)。

2.1.3其他传染病2012年报告的其他传染病5种41例,发病数居于前三位的是水痘(18例)、结核性胸膜炎(13例)、尖锐湿疣(5例)。见图1。

2.2传染病发病构成

肠道传染病包括甲肝(4例)、肝炎未分型(3例)、细菌性痢疾(22例),占总发病数的2.84%;呼吸道传染病为肺结核(144例),占总发病数的14.09%;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布病(171例),占总发病数的16.73%;血液及性传播疾病包括乙肝(447例)、丙肝(84例)、淋病(6例)、梅毒(72例),占总发病数的59.59%。见图2

2.3流行病学特征

2.3.1地区分布全县各乡镇均有发病,发病数最多的是林西镇,报告传染病370例,占发病总数的36.2%,其他乡镇依次是新城子镇114例、新林镇114例、五十家子镇112例、统部镇93例、官地镇85例、大井镇70例、大营子乡55例。

2.3.2人群分布①职业分布。发病数居前五位的职业是农民(742人)、散居儿童(159人)、托幼儿童(148人)、学生(100人)、不详(43人)。农民占发病总数的58.24%,散居儿童占发病总数的12.48%,托幼儿童占发病总数的11.62%,学生占发病总数的7.849%。②年龄和性别分布。发病年龄居前五位的是50~115人、45~107人、40~100人、55~98人、60~73人。男性发病人数为606人,占发病总数的59.3%,女性发病人数为416人,占发病总数的40.7%,男女性别比为1.46:1。

2.3.3时间分布全年均有传染病报告,发病月份居前三位的是六月(111例)、二月(110例)、三月(103例)。

2.4传染病预警信息

2012年传染病自动预警系统共接到7条,其中麻疹5条,痢疾2条,经数据监测分析、电话核实及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均排除疑似事件,及时处置率为100%,24h内预警信息判定处置的及时率、疑似事件现场调查率和附件上传率均达100%。无聚集性病例和突发事件。

3讨论

2012年林西县共报告法定传染病1022例,发病率为505.06/10万,低于当年全国(515.94/10万)发病率[1]。与2011年相比,2012年报告的传染病发病率下降了20.47%,2012年报告发病前五位的病种是乙肝(538例)、布病(171例)、肺结核(144例)、丙肝(84例)、梅毒(72例)。

经统计不同传播途径的传染病发病率及构成比显示,林西县传染病以性传播和血液传播疾病为主,占发病总数的59.59%,居传染病发病首位,以丙肝、梅毒、乙肝、淋病为主,四种传染病发病率均呈上升趋势,丙肝发病率上升了57.13%,与国内报道一致,据卫生部统计[2],我国丙肝发病率逐年增加,从2003年—2010年的7年间增加了6倍以上。职业以农民为主,占发病人数的92.86%,年龄集中在35~80岁之间。丙肝疫情不断上升的原因一是丙肝并无有效疫苗进行防控,二是阻断丙肝的传播有一定难度,三是丙肝起病具有隐匿性,人感染丙肝病毒后大都长时间无明显临床症状但具有传染性。梅毒发病率上升了239.92%发病年龄在15~80岁之间,职业以农民为主,占发病人数的77.78%。65岁以上的病例占发病总数的34.72%,年龄最大的84岁,男女性别比为1.78:1,老年人梅毒感染率增高的原因一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的性活跃年龄也随之延长,加之退休之后闲暇时间多,生活比较空虚,而老人口袋里又有钱,所以导致老年人光顾色情场所的人数增加,造成了老年人梅毒感染人数的上升。二是老年人住院率比较高,术前进行梅毒血清学检测从而发现感染者。在老年梅毒病例中,男性要多于女性,这主要是男性生理上要比女性需求强烈。乙肝发病率上升4.03%,15岁以下人群发病率较低与乙肝疫苗预防接种纳入儿童计划免疫及15岁以下儿童乙肝疫苗查漏补种工作落实到位有关。20~60岁发病率高,一是幼年感染成人发病;二是随着城市化的迅猛发展此年龄段人口流动频繁感染机会增多;三是人们自身不良的生活方式促进了感染的发生。乙肝发病职业以农民为主,占发病总数的87.47%,男女性别比为1.46:1。呼吸道传染病仅有肺结核报告,发病率下降6.69%,这与肺结核归口管理提高治愈率有关[4]。麻疹零报告,为实现2012年消除麻疹的目标[3],2010、2011年全县实行麻疹强化免疫,2012年进行麻疹查漏补种,在比邻旗县发生麻疹疫情暴发的情况下,我县的麻疹防控工作经得住考验,没有麻疹病例报告,麻疹控制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肠道传染病呈下降趋势,与经济发展、生活条件、方式改变、卫生状况改善、防病意识增强有关。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仅有布病报告,发病率下降了9.82%。该县是布病历史流行区,经过多年努力,1987年达到国家稳控标准,2000年布病在我县死灰复燃,到2005年已经波及到全县8个乡镇,呈逐年上升趋势,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严格落实布病防控各项措施。一是在确保政府领导到位,资金落实到位的情况下,实行布病患者免费治疗;二是加强宣传干预工作,做到了布病预防关口前移;三是布病患者筛查工作做到了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布病患者发现关口前移;四是充分发挥卫生畜牧部门的联动作用,全力加强源头防控,密切合作,互通信息。通过以上措施的落实布病疫情得到控制,发病率稳中有降。2012年丙类传染病报告最多的是手足口病,与2011年相比发病率下降了84.61%,林西镇发病率最高,可能与城镇居民健康意识强、医疗资源集中和方便就医有关[5]。散居儿童和托幼儿童占发病总数的88.46%,主要与这部分人员抵抗能力差、健康和卫生意识尚未建立、个人卫生习惯不良有关。6~7月及10月为发病高峰期,与多数文献报道相近[5]。

预测预警是传染病疫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早期发现、提前处置、消除隐患、降低危害和节约成本的理想方法[6]。2012年我县共接到预警信息7条,其中麻疹5条,痢疾2条。

[

参考文献]

[1]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2012年度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概况[S].2013.

[2]卫生部《2013年全国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死亡统计表》[S].2014.

[3]卫生部.2010—2012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方案[S].2010.

[4]常艳珍,牛侨,杜中强.长治市2005—2010年法定报告传染病动态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杂志2012,28(2):164-166.

[5]罗晓玲.深圳市罗湖区2010—2012年法定传染病疫情分布情况[J].中国卫生产业杂志2014,24(2):75-76.

传染病年度总结篇8

【关键词】 传染病;报告;预防控制

传染性疾病在人类几千年历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尤其不能忘记2003年突如其来的一场“非典”风暴使我们切身体验到了传染病的暴虐,因此传染病的预防控制策略做到“五早”即“早发现、早隔离、早报告、早诊治、早治疗”是非常必要的。

1 传染病报告管理 

1.1 笔者在工作中总结出了传染病报告一条龙工作程序:“一填写、二收取、三查对、四直报、五登记”。即医生填写传染病报告卡,疫情管理员收取卡片,核对无误后进行网络直报,并做好疫情登记。传染病报告管理不能坐、等、靠,必须主动监测。

1.2 建立传染病自查制度及防止漏报制度。充分发挥三级网络作用[1]医院应健全三级医院感染管理监测网络明确各级各位职责,使各级人员重视医院感染[2]。专职每天深入检验科及影像中心查看阳性结果登记本,掌握第一手疫情监测信息,堵截漏报于当日,并根据阳性结果,找到开据检查单的医生,由医生根据临床做好的传染病诊断进行传染病报告。

1.3 及时收集卡片,接到门诊或临床科室的电话通知后,疫情管理员要及时去收取传染病报告卡,认真核对。疫情管理员收取卡片时,要进行“三查九对”。三查:卡片填写是否完整准确;传染病登记项目是否齐全准确;卡片是否与各种登记相符。九对:对姓名、性别、年龄、职业、住址、诊断、发病日期、诊断日期、报告日期。发现问题及时请医生改正,以保证报告质量。确保门诊初始工作,加强对门诊日志填写质量的管理,要求凡初诊患者一定要详细登记个人基本信息资料,特别对疑有传染病或发热待查的患者。以及时发现疫情做到“五早”。

2 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

传染病报告管理,为疾控部门提供了疫情信息,完成了传染病管理的第一步。传染病报告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的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

2.1 专职人员要认真学习法律法规,严格履行职责,认真学习《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和《传染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并贯彻落实。加强对重点部门的管理。如口腔科器械繁杂,容易通过多种途径造成感染。加强对口腔科重复使用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流程的监控。依据《医疗机构口腔诊疗器械消毒技术操作规程》要求,进入患者口腔内的所有诊疗器械必须达到“一人一用一消毒或灭菌”,制定“口腔器械清洗、消毒操作流程”,首先对手机、器械进行收集及分检,及时用酶洗或流动水彻底清洗擦干,对能耐高温的器械必须采用小包装形式高温灭菌,对不能耐高温高压的器械采用2%戊二醛浸泡灭菌处理,浸泡时间大于10 h,物品必须完全浸没,并登记浸泡的起止时间,器械从消毒液中取出,用无菌水冲洗干净,使用中的消毒液严格按要求定期更换。这样可大大降低口腔科发生交叉感染。

2.2 加强传播环节的控制。医院传染性疾病的传播与传染患者接触的环境、产生的分泌物等相关,我们要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做好双向防护,切断传染患者的传染途径。加强季节性的预防和控制,加强发热门诊院感控制措施的督查,及时转诊,杜绝传染病蔓延。

2.3 加强科室间信息共享,感染专职人员接到报告卡后要确定传染类型和隔离种类,指导科室根据个案病例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建立计算机监测系统[3],感染管理科在一定程度上是医院的一个执法部门,感染管理科对全院医疗安全起着很正要的作用。

2.4 加强总结和培训,每天对出院患者病例进行回顾性监测;每月对环境、医务人员手、空气等进行卫生学监测;对院内感染日常监测等进行综合分析并反馈,总结各项工作实际效果,找出在管理控制环节中存在的不足,对全员专业技术人员及相关人员及时培训,及时评价整改效果。

总之,通过对传染病报告管理的每天自查和追踪调查,及时发现医院感染或传染病的发病和流行情况,及时进行调查分析、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是院感科专职人员的主要职责。把传染病的报告管理与预防控制有机的结合起来,使疫情管理员为疾控部门做好监测的同时,也能为本院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做好监督管理和检查指导,达到持续改进传染病管理工作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张午声,薛凌波,缪慧英.有效降低医院感染漏报率的路径.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2):235-236.

[2] 李颖.医院感染病例漏报原因分析及对策.基础医学论坛,2007,11(3A):283.

传染病年度总结篇9

【关键词】 传染病;患病率;流行病学研究;儿童

【中图分类号】 R 179 G 478.2 R 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01-0060-02

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是当今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国内相关研究表明,传染病是影响儿童青少年身体健康重要因素[1]。中小学校和幼托机构是传染病易暴发、流行的特殊场所,为掌握上海市松江区中小学生和幼托儿童传染病疫情的流行动态和发病特点,为有效降低其传染病发病水平,预防疫情的暴发提供科学依据,现对松江区2005-2007年报告的中小学生和幼托儿童传染病疫情进行全面分析,结果如下。

1 材料来源与方法

资料来源于2005-2007年网络直报信息系统以个案为基础的确诊传染病监测信息。覆盖范围为上海市松江区15个街道/乡镇的33所中学、13所小学、51所幼儿园。应用Excel办公软件,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所获资料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发病情况 松江区中小学生2005-2007年累计报告传染病 2 769 例,占全区2005-2007年报告传染病的 22.78%,无死亡病例。其中,报告发病数位居前5位的病种依次为水痘、流腮、猩红热、感染性腹泻、风疹,见表1。

幼托儿童累计报告传染病1 201 例,占全区2005-2007年报告传染病的 9.88%,报告发病数位居前5位的病种依次为手足口病、水痘、流腮、猩红热、感染性腹泻,见表2。

2.2 地区分布 中小学生和幼托儿童传染病各辖区均有病例报告,共计报告病例3 970例。发病数较多的区域集中在岳阳、方松、中山、永丰城区4个街道,其发病数占报告总数的构成比分别为21.44%,11.81%,11.44%和9.57%;其次为外来人口较为集中的城乡结合区域,如九亭、车墩、小昆山镇,各占6.78%,6.20%和5.94%。见图1。

2.3 人群分布 中小学生报告病例中,男性1 634例,女性1 135例,男、女性别比为1.44∶1。5~11岁共计1 683例,占报告病例总数的60.74%。12~15岁共计646例,占报告病例总数的23.31%;16~18岁共计442例,占报告病例总数的15.95%。幼托儿童病例中男性700例,女性501例,男、女比例为1.39∶1。1~3岁幼托儿童218例,占报告病例总数的18.14%; 4~6岁幼托儿童984例,占报告病例总数的81.86%。

2.4 时间分布 中小学生和幼托儿童全年均有病例报告,疫情主要发生在5~6月、11~12月,其中中小学生5~6月发病数(673例)占报告病例总数的24.30%, 11~12月(674 例)占报告病例总数的24.34%;幼托儿童5~6月发病数(418例)占报告病例总数的34.80%, 11~12月(296 例)占报告病例总数的 24.65%。见图2。

3 讨论

分析结果显示,上海市松江区中小学生和幼托儿童传染病以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和经接触传播传染病为主,水痘、手足口病、流腮、猩红热、感染性腹泻为高发病种;水痘发病数居中小学生传染病首位,手足口病发病数居幼托儿童传染病首位,这一结果与以往调查[2-3]相符。提示在中小学校和幼儿园应以防控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和经接触传播传染病为工作重点。同时,在疾病控制工作方面必须进一步强化计划免疫工作,提高各类疫苗接种率和接种质量[4],提高儿童青少年的疾病免疫力,减少传染病发生。

从地区分布显示,病例主要集中在中小学校和幼托机构数量和人数较为集中的城区街道,其次为外来人口较多的城乡结合乡镇。由于外地输入病例的影响和外来儿童免疫空白者较多,在流动人口较为集中的区域,易发生传染病流行。

从人群分布显示,报告病例中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可能与男性群体人数高于女性群体,或男性活动频率高于女性,增加了受感染机会有关;5~11岁小学生和4~6岁有自主活动能力的幼托儿童是发病的主要群体,也是中小学校和幼托机构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重点对象。

从时间分布显示,该区中小学生和幼托儿童传染病疫情主要发生在11-12月和5-6月,这一时间正值学生在校学习和幼托儿童入托过群体生活之时,也是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和经接触传播传染病季节性高发时间,故表现出发病的集中趋势。提示要根据发病的时间特征,适时做好预防措施和疫苗接种。

上海市松江区中小学生和幼托儿童多发和高发传染病多数是免疫可预防疾病,但目前预防这类疾病的疫苗多为二类自费疫苗,有些疫苗价格较贵,家长和受种者难以承受。政府各有关部门应相互配合,创造条件使更多少年儿童接受自费疫苗接种,以提高其疾病免疫力,减少传染病发生。目前该区各中小学和幼托机构均已建立了传染病管理网络系统,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还存在某些薄弱环节,如共用物品消毒效果不达标,对可疑病人的管理有疏忽、儿童青少年不良卫生习惯的存在、工作人员卫生知识欠缺等,使继发病例经常出现。为此,要加强对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的规范管理和监督力度,为广大少年儿童创造一个卫生、安全的学习生活环境,使他们能够健康、快乐成长。

4 参考文献

[1] 袁飞,姚敏芳.浅谈学校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控制.上海预防医学, 2007, 19(11): 574-576.

[2] 金连梅,冯子健.2005-2006年全国水痘疫情分析.疾病监测,2007,22(4):251-252.

[3] 罗引珍,候立光,王臻,等.托幼机构传染病发病情况与影响因素调查.现代预防医学,2007,34(11):2 171-2 172.

传染病年度总结篇10

【关键词】传染病; 疫情报告;管理

【中图分类号】R15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0031-01

我院是一所二级甲等综合医院,每年上报的传染病网络直报病例在2000以上,占所在辖区报告病例的70%,疫情报告涉及科室多,工作量非常繁重。近年来,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综合管理措施,使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工作质量不断提高,2010年我院被湖北省疾病控制中心评为“疫情疫报先进单位”。现将我院采取的主要措施归纳如下。

1 成立传染病管理领导小组,明确工作目标和职责

我院领导对传染病疫情信息报告工作非常重视,成立了由主管院长任组长,由感控办、医务科、感染性疾病科、检验科、放射科等部门负责人组成的传染病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全院传染病疫情信息报告和管理工作,由感控办指派专人负责传染病疫情信息报告工作,包括日常管理和网络直报工作的具体实施,相关科室和部门负责本科室和部门传染病疫情信息报告工作的日常管理,并明确要求科主任负总责。

2 制定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和流程及传染病报告管理办法

制定和完善了《传染病疫情登记报告制度》、《传染病报告流程》、《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监测报告制度》、《传染病应急值班制度》、《疫情资料档案管理制度》等相关一系列制度,同时完善了门诊日志、化验室阳性结果登记、放射科肺结核阳性结果登记和传染病报告登记簿等,对传染病疫情从门诊、临床首诊医生到检验科、放射科等相关辅助检查科室,从报告卡填写责任人到卡片收集人等全方位进行管理。

3 严格落实传染病疫情信息报告值班制度,确保传染病疫情报告的及时性

我院实行公休日和节假日值班报卡制度,确保传染病疫情报告的及时性。同时在医院总值班设立了传染病疫情信息报告电话,发现重大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在最短的时间内按程序电话报告给相关部门。我们在全院各临床科室、门诊设立了传染病疫情报告登记本,疫情监控员每天分上、下午两次到各科收取传染病报告卡并进行交接登记。对当天收集到的传染病报告卡按病种分类进行登记、审核,然后网络直报。疫情监控员每天查看放射科、检验科传染病阳性结果登记簿,与当天收集到的传染病报告卡进行核对,及时发现漏报和迟报,及时督促责任医生填报传染病报告卡。

4 加强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疫情报告的认识和对传染病的管理能力

我院每年对全员进行《传染病防治法》及相关知识的培训,并对培训效果进行理论考试。同时派人参加各级卫生部门举办的传染病防治及相关内容培训班,及时掌握国家有关传染病诊治、信息报告的相关法规和技术规范,同时及时了解其他地区和单位先进的工作经验,用于指导本单位的实际工作。

5 开展质控考核,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

感控办和传染病管理小组采用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对各门诊、临床科室传染病疫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指出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办法。我们每月对检查情况汇总,将检查结果纳入医疗质量考核,与当月的绩效工资挂钩。同时将考核结果以简报形式下发到全院各科室和部门。

6 加强传染病疫情信息报告的质量管理,确保传染病疫情报告的准确性

6.1 我们要求临床医生在填写传染病报告卡时要详细询问、认真填写、并与病人仔细核对,尽量做到项目齐全、内容准确,特别是学生、托幼儿童一定要填写所在的学校、托幼机构的名称和班级;对于患者的家庭住址,农村要求详细到村组,城市要求到具体街、路和门牌号;对于14岁以下传染病患者,要求填写家长姓名和联系电话。

6.2 感控办和临床科室在传染病报告卡交接过程中履行签字手续,这样就防止了报告卡片的丢失,提高了传染病报告率。

6.3 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专职人员在录入传染病网络直报卡片前,需要再次认真审核报送纸质卡片,对存在空项、漏项及逻辑性错误卡片及时与报卡医生联系,在录完每例报告卡核对无误后再确认保存,以最大限度地确保传染病录入结果的准确性。对于疑似传染病病例,我们要求临床医生根据患者临床转归结果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及时予以订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