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经济发展范文10篇

时间:2023-09-03 15:05:40

海洋经济发展

海洋经济发展范文篇1

一、积极利用资本市场,大力发展直接融资

利用资本市场发展直接融资不仅是弥补我市经济建设资金缺口的一条主要渠道,也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有效途径,更是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强大动力。根据《福布斯》公布的2007年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百强榜,**跃居76位,较去年升7位,然而资本活力指数却位列105位,远远落后于综合指数。为此,要着力培育一批高素质的企业,促进产业升级,创新融资工具,拓宽融资渠道,尽快建立直接融资机制,加快直接融资步伐,促进海洋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一)推动企业通过股票市场融资,提高上市公司的数量和融资规模。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我市必将出现一批具有竞争能力的企业,积极发展企业上市融资,增强资本扩张能力,是我市企业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从这几年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情况看,在证券市场上市融资是促进企业快速发展最好的融资方式,上市融资快速扩大了企业的规模,降低了企业的债务比例,规范了企业的融资行为,提高了企业信誉,增强了企业通过银行融资或通过债权融资的能力。目前我国的证券市场得到了快速发展,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已基本完成,企业上市融资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近年来我市的一大批中小企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完善,组织构架、制度建设逐步与现代企业制度相吻合;一些历史的遗留问题得到了解决,企业与职工的劳动关系进一步得到理顺;企业的产权结构得到了多元化发展,企业管理者的思想观念、经营理念和经营素质得到了显著的提高。我市很大一部分企业上市融资的条件已逐步成熟。政府相关部门要建立我市企业上市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形成有效的工作机制,紧紧抓住我国证券市场快速发展和我市企业健康快速发展的机遇,筛选培育我市优质企业,按照上市公司要求对这些企业进行规范的股份制改造,着重从产业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三个层面,对公司的经营、技术开发、管理体制不断调整和优化,提高整个公司的质量,夯实融资基础,实现可持续发展。充分利用企业上市的资本扩张功能,把**优势产业中的一些有一定规模的优秀企业推向国内、国际的资本市场,是解决我是企业融资困难,促进我市企业快速发展,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首先,要在现有企业中筛选几个主业突出、资产质量好、产品市场占有率高、发展潜力大的成长性企业,按照《公司法》的要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深化内部各项改革,切实在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上迈出新的步伐;其次,要加快筛选企业研究、开发、生产、市场紧密结合机制的形成,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通过调动经营的内在动力增强其经济实力和风险抵抗能力;其三,要对筛选的企业积极实施资本运营战略,以人才、技术、品牌、管理、商誉优势,收购、兼并或控股市内外对口的企业,做大主业规模,提高集约经营和资本经营水平,推动其通过股票市场获得长期资金的支持。

(二)积极争取发行债券改善融资结构。债券市场是资本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企业而言,银行贷款、股票融资和债券融资是最常见的三种融资方式。在资本市场比较发达的美国,企业对外融资结构中,债券融资的比重远远超出股票市场。相比之下,我国的企业债券市场发展较为缓慢,规模和速度远远不及股票市场。自我国债券市场重新恢复以来,国债市场发展迅速,而企业债券发展相当缓慢,严重制约了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对宏观投融资体制改革和企业自身投融资渠道的拓宽和治理结构的完善都极为不利。2004年初,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中心任务及相关政策。近两年来股票市场得到了快速发展,发展债券市场也迫在眉睫。2005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积极推动企业债券市场发展,推出了短期融资券,为今后企业债券市场的快速发展拉开了序幕。所以要抓住国家宏观金融政策向好的机遇,积极向上级争取债券的额度指标和国家发改委的立项,及时做好逐级上报审批工作,最大限度地筹措基础设施建设和企业重点技改项目所需要的资金。市政府要组织有关部门,选择一些好的项目或企业发放企业债券,如大桥项目、市政工程项目、电力项目等。一方面可以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另一方面可以把这部分贷款用于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同时,要提高对企业债券市场的认识水平,树立科学的企业债券市场风险观念,建立完善的企业信用评级和信息披露制度,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三)积极创造条件引进设立投资基金。投资基金,是一种借鉴国际创业投资的基金运作,通过发行基金券,将投资者的不等额出资汇集成一定规模的信托资产,交由专门的投资管理机构管理,直接投资于特定产业的未上市企业,并通过资本经营和提供增值服务对受资企业加以培育和辅导,最后经股权交易获得较高投资回报的集合投资制度。按产业商业化投资程度的不同,投资基金分为三类:创业投资基金,主要投资于起步阶段的高新技术产业;基础设施产业基金,主要投资于已经有一定规模且能保持持续稳定增长的部门;企业重组基金,主要侧重于企业兼并、重组等。要组织有关部门做好风险投资基金可能进入企业的筛选推荐工作,加快风险投资基金的引进。要根据目前我市经济快速发展,企业逐步规范,效益增长明显,而融资工具又比较单一,直接融资规模小,不能满足经济建设资金需要的实际,着力创新金融工具,开辟新的融资渠道,组建专门的投资机构,通过资产证券化等方式,将社会上的闲散资金筹集起来,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要积极做好争取在**设立风险投资基金。目前市政府要组织有关部门做好准备工作,要建立工作班子,制定组建方案,报国家相关部门和主管机构审批。

(四)积极规范发展民间融资。要充分发挥民间融资在支持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发展民间融资需要从创新、引导上下功夫,充分发挥民间资金的集聚效应,进一步发挥民间资金对促进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的作用。重点要支持商会转贷基金的发展,对商会转贷基金地方政府部门要有一定比例的资金配套支持其发展。

二、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完善金融组织体系

(一)积极引进市外金融机构。提高金融业的开放水平能够吸引更多的外来资本的进入,促进当地金融业的快速发展和金融服务水平的提高。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开设分支机构,一年内至少能增加5到10亿的信贷资金。因此,要鼓励市外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开设分支机构,开展金融业务,推动金融业的市场化进程。今年6月份,杭州商业银行已在**设立了分支机构,浙江商业银行等商业银行也有设立分支机构的意向,对此我们要采取积极措施和优惠的政策,努力引进市外金融机构设点。此外,鼓励与外资金融机构合作交流,与外资金融机构在风险控制、产品创新和人才培训等方面开展多层次的交流合作,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

(二)大力扶持农村信用社的发展。要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争取在今年年底前把定海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和普陀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发展为区域性的农村合作银行。与全国性的商业银行相比,农村合作银行更倾向于支持当地经济的发展,对地方发展的作用也更加直接和明显。特别是对中小企业支持力度更大,是中小企业外部融资的重要来源,在为中小企业融资方面具有大银行不具备的信息优势。地方政府要采取积极措施,大力扶持农村合作银行等地方金融机构的发展。

(三)进一步加快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步伐。四大国有银行在我市设立的分支机构是我市整个间接融资体系的主体,国有银行改革的进程及对我市经济的支持程度直接影响着我市海洋经济的发展。因此,区域内各国有商业银行要积极配合上级行加快改革的步伐。要积极推进股份制改革。建设银行已经在香港上市,中国银行和工商银行也实现了上海和香港两地上市,农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方案在积极酝酿当中。区域内的国有商业银行分行应该抓住这个历史机遇,积极密切配合总行的改革措施,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资产负债管理制度,风险控制制度,实现内部决策和业务经营的合规性。

(四)进一步深化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改革。政策性金融是指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直接体现政府意图,并由财政贴息支持的特殊的资金融通形式。它可以弥补商业性金融机制的缺陷和不足,完善一些基础行业、基础设施和中长期项目融资渠道,发挥引导性的作用。我市的政策性银行主要是农业发展银行,今年以来农业发展银行已在原来支持农业的政策性贷款的基础上,扩大了放款的范围,目前正积极发展与农业相关的商业性贷款,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相关部门要积极予以支持。

(五)积极支持邮政储蓄的改革。邮政储蓄开始自营放款业务,目前我市邮政储蓄自营放款业务主要为小额质押贷款,业务范围还非常狭窄,随着邮政储蓄自营放款业务范围的扩大,其业务也将快速发展。我市邮政储蓄2007年6月末的存款余额为25.94亿元,如果按照75%的存贷款比例计算,我市邮政储蓄自营放款业务可达到19.46亿元,将有力地支持海洋经济的发展。

(六)努力发展非银行类金融机构。要积极发展证券、信托、租赁、担保、保险等非银行类金融机构,重视非银行类金融机构的独特作用。如信托公司的信托制度具有综合金融服务的特色,能很好地嫁接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和实业投资,尤其是其直接投资于实业的功能,能将实体经济部门和金融部门巧妙地连接起来。因此,可以利用信托公司社会资金聚集能力和灵活的制度安排,通过对现有企业进行产权投资的方式,调整企业的所有制结构,规范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也可以参与并购市场、为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进行股权结构调整提供便利。还可以利用信托的隔离机制进行结构性融资。证券公司除了可扶持企业上市融资以外,还要积极拓展其他投资银行业务,为企业提供发展战略、资产重组、收购兼并、投融资方面的咨询和服务。金融融资租赁机构能为中小企业解决中长期融资需求打开新的通道,如航运企业一次性投入资金额度大,银行贷款抵押担保难以解决,金融融资租赁业的出现为其提供了一条持续发展,解决长期性融资需求的道路。保险公司能够有效的分散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风险。因此,通过保险公司提供财产保险、建筑工程保险等有利于企业加快技术改造的步伐,为产业发展提高保障。

三、积极发展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努力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必要的抵押担保,而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可以提升中小企业信用等级,有利于中小企业更容易通过银行渠道获得发展的资金,缩小中小企业的融资缺口。担保公司的发展要围绕建立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和建设“信用**”的总体要求,以吸引民间投资为基础,政府财政补助为激励,积极培育和发展各类信用担保机构,完善担保机构的资本补充和风险补偿机制;明确担保机构的市场化发展方向,引导担保机构重点面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开展信用担保业务;加强担保行业自律,改进担保行业监管,以促进担保行业规范运作和担保业务健康有序发展为指导,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应坚持政府扶持、社会参与和规范管理、有序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市场化运作与法人化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坚持提供担保服务与提升企业信用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促进发展和防范风险相结合的原则;坚持适度竞争和行业自律相结合的原则。

四、加大金融创新力度为海洋经济的发展提供多元化的金融产品

各金融机构要正确处理好金融创新与风险防范的关系,积极创新金融产品,为海洋经济的发展提供多元化的金融产品。一是要积极开展保函业务。随着船舶修造国外定单的增加,2007年船舶修造业对银行保函的需求也将大幅度增长。保函业务的快速发展不仅将有力地支持舶修造业的快速发展,也将给金融机构带来中间业务收入的大幅增长。各金融机构要充分认识到开展保函业务的重要性,积极开展保函业务支持舶修造业的发展;二是要努力创新汇率避险工具。各金融机构要抓住外汇市场快速发展和各企业汇率避险需求快速增长的机遇,为企业提供多样化的避险工具;三是要积极探索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的抵押担保问题。要积极探索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业务。探索保单融资业务,发挥好保险机构支持经济作用。加强与担保机构的合作,切实解决银行与担保机构合作中的困难和问题。积极开展商业承兑汇票业务在我市试点工作,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便利企业支付结算。

五、进一步加大推动和引导,努力提高金融服务质量

人民银行在加大自身支付体系建设的同时,要推动和引导各金融机构继续研究和开发更加安全、便捷、高效的新型金融服务产品,以适应大桥经济背景下**企业和市民的需求,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作出努力。

(一)要继续推广现代化支付系统及系统功能的充分应用。目前,已经初步建成了以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为核心、商业银行行内系统为基础、票据交换系统和卡基支付系统并存的中国支付清算体系,能支撑多种支付工具的应用,满足社会各种经济活动支付需求。但从统计数据看,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对一些现代化的支付工具缺乏感性认识,使用现代化支付工具意识不强,利用率不高。到2007年8月底,全市仅47家公用事业单位通过小额定期借记业务托收费用,尚有很多的公用事业单位仍要上门收取或缴纳费用,很多市民仍习惯于在银行排长队交纳水、电等费用;2007年6月末全市银行卡消费金额9.74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5.2%,远低于全国18.5%的水平;支票使用率也不高。自2007年6月25日上线以来,**本地企业发起业务25笔,接收120笔。因此,在进一步完善各项系统基础上,下一步要加大宣传,努力争取政府相关部门、公用事业单位、人民群众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支付工具,方便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二)要继续加强金融监测、统计和分析。大桥建成后,**各项资源优势会进一步显现,**经济将更趋多元化,经济现象会更加复杂。要继续夯实金融监测统计基础,扩大监测的面和点,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在原有基础上,要注重对高速发展中的临港产业的监测,挖掘监测统计和调查分析的深度,提供高质量的行业分析报告、金融形势分析报告等资料,为政府部门、金融机构、社会大众提供信息参谋服务。

(三)要引导和督促金融机构不断提高服务水平。继续加强对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提高金融服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综合服务能力,特别是加大对与群众密切相关的临柜人员的培训。同时,要鼓励和督促金融机构深入调查研究,开发和推广适应**社会经济和人民群众生活需求的金融服务新产品,如海域使用权抵押、岸线使用权抵押、在建船舶抵押、支票POS、漫游汇款等业务,尽可能根据客户的需求来“量身定制”设计金融产品,提高服务水平。

六、强化信用建设,进一步改善金融生态环境

市场经济是一种信用经济,如果没有良好的信用环境,不仅银行业务不能有效进行,整个社会生活都会出现很大的问题。信用环境是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金融生态的重要影响因素。金融体系要在支持海洋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是基础。要加快以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为服务对象的企业和个人征信体系建设,做好个人征信基础数据库系统的维护工作,推进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的升级改造,建立统一的企业信用信息平台和个人信用评估系统,向社会提供权威、完备的信用信息服务。大力支持包括征信公司、资信调查公司、资信评估公司、信用担保公司在内的信用管理行业的发展,实现信用资料收集、分析、管理和使用的社会化、专业化、系统化和数字化。同时,加强征信市场管理,对现有的评级机构进行规范,不断引进资质好的评级机构,通过加强机构准入和市场运作的监管,确保整个评级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积极推动区域内征信机构完善信用评级,健全地方信用担保体系。最后,完善诚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利用法律约束、行政处罚和经济制裁等手段,强化对失信行为的惩戒,提高失信的经济成本,从而加强向社会诚信的引导。

目前,我们重点要进一步发挥两大征信系统的作用,一方面要扩大信用信息的采集范围,逐步将产品质量、手机电信资费缴纳、税款和公用事业费用缴纳、拖欠农民工工资等方面的信用信息纳入征信系统;另一方面也要扩大征信服务的范围,除了为银行系统提供资信查询服务外,还会为全社会的信用建设提供更好的服务。同时,我们还要继续推动企业资信评级工作,今年我们的初步目标是对500家贷款企业进行资信评级,以后争取更多甚至所有企业进入资信评级行列,努力提高**企业的信用档次,持续提高相关企业和个人的诚信意识,深入推进“信用**”建设。

海洋经济发展范文篇2

【关键词】河北省;海洋经济;发展条件;发展对策

海洋以其巨大的系统能力调节着全球环境和支撑人类的生存发展,成为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宝库。开发海洋资源作为解决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三大危机的有效途径,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海洋经济正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河北省地处渤海之滨,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和环渤海金项链的关键环节。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对于河北省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河北省海洋经济发展的条件

(一)有利条件

1.资源优势。河北省不是海洋大省,但却拥有着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和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河北省海岸线长599公里,其中大陆海岸线421公里,岛屿海岸线178公里。年吞吐量在百万吨以上的大型港口有4个,万吨级以上的深水泊位36个。秦皇岛港是北方第一大港,我国最大能源输出港;黄骅港为神府煤炭的出海口,是跨世纪的神华工程的龙头港。京唐港是个以运送煤炭、建材、海盐、矿石等为主的发展中的港口;在建的曹妃甸港是渤海湾内唯一的天然深水良港,具有建设25万吨级以上大型深水码头的良好条件。渔业资源丰富,这里有海洋鱼类660多种,有较高捕捞价值的70多种。旅游资源独特,类型多样,主要有天下第一关山海关长城、长城入海处的老龙头、昌黎黄金海岸、黄骅古贝壳堤等。矿产资源丰富,在环渤海地区,河北省境内的石油6.14亿吨,天然气133.99亿立方米,地下卤水远景储量约15亿立方米,原盐生产能力500多万吨,是全国第二海盐生产大省,此外,河北沿海还有煤、铁、硫、金等矿产资源,海水中还有溴、钾、镁等多种化学元素。

2.区位优势。河北省沿海地区位于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地带,与京津两市相临,是华北、西北广大内陆外向型经济的出海口,水陆交通便利。

3.政策优势。河北省提出了科教兴冀、两环带动开发、可持续发展三大战略,这是制定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总体指导和社会环境。“两环开放带动战略”的基本内涵就是充分发挥河北省“环京津、环渤海”的区位优势,通过扩大对内、对外全方位开放,带动全省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生产力的合理布局,尽快把“两环”区位优势变成区域经济优势。

4.发展机遇。当前,环渤海经济圈迅速崛起,京津冀一体化进程加快,曹妃甸深水港被列入国家“十一五”最大工程之一、“河北省一号工程”,这些都为河

北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了空前的机遇。

(二)限制条件

河北省虽是沿海省份,但海岸线短,而且与两省一市共用渤海这个中国最小、最浅、半封闭的内海,海洋资源相对较少。加之海洋经济基础薄弱,技术落后,海洋科技人才缺乏,这些都制约着海洋经济的发展。

二、河北省海洋经济发展现状

(一)发展成就

河北省在“两环开放带动”战略的驱动下,围绕培育环渤海产业带,推动了海洋资源开发和海洋经济的发展。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港航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水产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盐及盐化工业为主导产业的海洋产业体系,海水综合利用和海洋服务业等新兴产业也正在起步。主要海洋产业产值以年均15.6%的速度增长,2003年全省海洋产业产值达到158亿元,形成了河北省经济新增长点的基础;海洋科技取得显著进步;海洋法制建设及海洋管理得到了进一步强化。

(二)存在问题

河北省海洋经济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突出表现在:

1.发展总体水平低。河北省海洋经济发展速度与全国比较相对缓慢,总体水平较低。河北省海岸线长度占全国2.7%,但2003年河北海洋产业总产值只有158亿元,仅占全国海洋产业总产值的1.6%,占全省生产总值的3.05%,海域利用率仅20%,而广东、上海、浙江、山东、福建等省市的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都已突破1000亿元。河北省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大致只有广东省的1/16,辽宁的1/5,山东的不足1/10。

2.产业结构问题突出。河北海洋产业各部门由重到轻的次序依次是:海洋渔业—海盐业—滨海旅游业—港口海运业—沿海造船业—水产品加工业。海洋第一、二、三次产业各占的比重依次是59.5%、19.3%和19.3%,而广东省分别是29.1%,29.1%,41.8%。海洋经济总产值中,科技含量相对较低的滨海旅游、海洋水产、海洋交通运输、海盐及海洋化工总计占88.42%,而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很少。这说明河北海洋经济还基本停留在“渔盐之利,舟楫之便”的基础上,是传统型、初级型海洋经济,产业结构优化度低。

3.资源开发不足与部分开发过度。海洋资源开发总体水平较低,主要体现在:沿海滩涂利用率仅为30%,而适于水产增养殖的1142万亩的水面利用率不足2%;海洋水产仍以内海捕捞为主,远洋捕捞和耕海牧鱼刚刚起步;海洋化工仍以盐为主,海洋精细化工的发展缓慢;港址资源的优势尚未充分开发;滨海旅游资源尚有较大潜力;海洋油气资源和能源开发还未起步;海洋生物工程和海水利用等新兴产业尚未形成。

河北省沿海有丰富的渔业资源,但由于过度捕捞,目前只有海蛰、蟹、鱿鱼、鱼、和毛虾还大量存在。鳕鱼、小黄鱼、大黄鱼、鲅鱼、和鲽鱼都已形不成鱼汛,真鲷和带鱼在渤海已基本消失。

4.环境污染严重。渤海是一个只有7.8万平方公里的半封闭内海,海水5年才能交换一次,自净能力有限。而陆地经河道每年向渤海排放28亿吨污水和70万吨污染物,其水质污染程度仅次于东海。河北省每年因污染和病毒引起的渔业损失达数亿元,海洋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

三、河北省海洋经济发展对策

针对河北省海洋经济发展状况和存在问题,发展海洋经济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转变观念,增强意识,加快法制化进程

要从战略高度认识海洋,增强全民族的海洋观念。加强海洋资源综合管理,完善海洋法律、法规和海洋管理体系,加快海洋使用管理的法制进程。强化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执法监察工作,推进《海域法》的实施,确保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实施海洋人才战略,增强持续发展能力

科技创新是推动海洋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海洋开发和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河北省海洋科技需要采取跨越式和引进消化吸收策略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增强科技力量。要制定适于人才引进的政策和创造必要的基础条件,从京津地区以及山东、辽宁等地聘请国内外知名的海洋领域专家和学者,作为海洋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咨询顾问;定期召开人才招聘活动;在国内的有关院校和科研院所开辟与海洋相关的学科和专业领域,逐步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海洋科技队伍。

(三)调整产业结构,健全海洋产业体系

产业结构不合理,会直接影响资源的持续利用能力和经济效益。在河北省海洋产业发展上,应以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为动力,大力调整海洋产业结构,优化沿海区域经济布局。(1)海洋渔业总体规模应停止扩张,甚至适度收缩,海洋渔业要向产业化、规范化、集约化方向发展;(2)以港口及临港产业大基地、大项目建设为重点,大力发展化工业、电力工业、机电设备制造业;(3)以重大工程建设为龙头,通过科技进步,调整、改造、提升传统海洋产业;(4)加快发展旅游服务业,壮大海洋油气业、海洋服务业和海水直接利用业等新兴产业,加快进行海洋药物、海洋能的开发实验,逐步形成具有河北特色的海洋产业体系。

(四)依托港口建设,实施海陆一体开发

河北省具有优良的港口资源以及巨大的产业腹地,海陆一体开发、港口+产业带将是河北未来的基本经济格局。坚持海路一体开发的思路,加快港口建设步伐,带动河北省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从发展的趋势看,河北省最有潜力的是三个产业带,一是以秦皇岛港、京唐港为依托,以京沈高速为骨架、以钢铁、建材、化工原料为主体的京唐产业带,二是以天津港为依托,以京津塘高速为骨架的电子、软件开发、轻工、食品、机械为主体的京保津三角产业带。三是以黄骅港和石家庄为依托的医药化工、食品为主体的石黄产业带。而且围绕港口建设在沿海会形成一个城市带。这三个产业带加上沿海城市带,将对河北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奠定全省产业发展的格局,也是海洋经济带动作用的主要体现。

(五)实施科技兴海,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

科技兴海的重点领域有:海水养殖:在深化虾、蟹、贝养殖技术开发的基础上,重点发展海水鱼、海藻、盐田生物养殖技术。海洋化工技术:重点发展海水提取钾肥、溴系二次产品加工、镁系功能材料合成、海水淡化、海水直接冷却等技术以及提升传统海盐产业的海盐结晶新技术。海洋生物工程技术:包括海洋活性物质分离提取、海洋药物制备、海洋功能食品加工、水产品加工等技术。海洋环境生态修复技术:主要为海洋污染物资源化治理、赤潮预报、调查与防治技术。

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化,可使某些海洋产业的内涵得到扩张和延伸,形成产业链。例如,现代海洋生物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可使海洋生物资源利用以生物技术为导线,从海水增养殖和水产品深加工向海洋生化制品、海洋药品、功能食品、营养品等行业延伸,串联成新的海洋产业链。又如,随着海水资源综合利用高新技术开发,也将使海水淡化、海水直接利用、海水制盐、海洋化工等的开发生产连成一串产业链。海洋产业链的形成和延伸,意味着生产的扩张和效益提升,无疑将大大促进海洋经济的增长。

(六)加强监督管理,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良好的海洋生态环境,是海洋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海洋行政管理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作好海洋环境保护规划、海洋开发利用规划、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制定工作,要加大投资力度,加速解决沿海生态环境问题;要继续加大对海洋赤潮的监测、预防和治理工作,加强海洋保护区建设。在现有的基础上,积极建设北戴河海洋特别保护区、沧州滨海湿地保护区的建设,引导生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六)加强组织领导,建立有效协调机制

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涉及到政府、海洋局、环保局、科委等各部门。因此,全省要有统一的战略思路、统一的规划部署,采取综合措施,加强海洋管理,保证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各部门既要各司其职,充分发挥本部门在海洋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又要树立全局观念,通力合作,形成积极有效的部门间工作协调机制。

河北省海洋经济发展要立足现有基础,发挥区位、资源组合优势,大力调整和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加快港口建设,推进海洋科技进步和体制创新,加快发展海洋化工、海水增养殖、滨海旅游和临海工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以海洋经济带动全省经济腾飞。

[参考文献]

[1]中国海洋统计年签[J].海洋出版社,20002,2001.

[2]河北省国土资源咨询研究中心、河北师大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河北省地理研究所.河北省海洋资源比较优势及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报告[R].2002年1月.

海洋经济发展范文篇3

(一)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等公益事业领域的支持力度。政府要加快配套政策的建设,尤其是海洋海水的综合利用、海洋深海资源的勘探开发、海洋产业链条的节能减排等关键领域的支持力度要不断加强。对于辽宁省海洋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目录应着力完善,新兴产业需要政府着重关注和扶持。辽宁省要把国家扶植海洋实体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落到实处,辅之以配套措施,使海洋新兴产业从源头上获得更多支持。此外,建设海洋基础设施和海洋科技创新平台,政府应给予更多帮助和支持。(二)优化政府补贴的引导和杠杆作用,加大对合作研发的支持。政府应对合作研发加大支持的力度,特别是高校和企业联合做合作研发方面。针对辽宁省多所高校共同构建的研发平台,建立研究成果多方共享及研究成果的收益分配问题的相关规章政策,同时为使研发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充分得到调动,在研发团队中应按照科学合理的比例给予补贴。结合研发机构的发展需求,研发机构可选择与专家团队、大型龙头企业合作,对于研发成果采取销售提成的奖励方式,待研发成果实现经济效益的转变后,研究和销售双方的利益相关者和产品收益长期挂钩,持续产品在市场中的全部销售周期,以此更加充分带动研发者的工作积极性,使研发成果也更快实现经济上的转化。(三)加快区域性物流中心建设。辽宁省应对现代物流给予更多的财政资金支持,使物流产业链条更加标准和规范,促进物流体系的构建,进而推动现代物流体系的建设和发展。针对有利于现代物流发展的相关环节,基础设施配套的费用等相关费用按原有标准减半征收,免收征地管理费。(四)加大产业转移支持力度,推动产业升级。辽宁省应深入贯彻实施国家针对促进海洋经济发展颁布的税收优惠等政策,在专项资金的支持和引导下,实现海洋经济产业的全面升级改造;企业发展中要融入创新元素,政府要把创新元素向企业内部引进,促进海洋经济转移产业的升级;创新资源要实现多方共同利用,通过构建平台促进资源共享,为海洋经济产业的升级提供技术支持。(五)加大政府采购支持自主创新的力度。辽宁省政府要适度降低采购门槛,使中小企业有机会进入政府采购范畴,企业要逐步转变发展方式,逐步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转向自主创新型,着力打造企业的自主品牌;政府应针对采购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政府应对企业出口给予资金支持,为企业在国外获得采购市场创造机会。(六)完善税收优惠政策。辽宁省海洋经济发展区应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在政府的帮助扶植下,加快企业研发机构的建设;对于创新型企业的发展给予资金支持,并制定相关优惠政策细则;对于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在产权产销环节给予税收优惠,鼓励企业进行自主创新。(七)继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根据海洋经济发展的各项具体要求,政府应不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健全财税体系;收入分配的比例关系,应与参与程度承担责任程度相匹配;财政支出的结构需不断优化,与税费相关政策不断做出调整,使辽宁省海洋经济发展区域的财政税收体系更加完善。

二、海洋经济发展金融政策建议

(一)支持组建金融中心。积极带动国内外金融组织在辽宁省海洋经济发展区建立法人分支机构,充分调动金融机构建设服务平台的积极性,提高辽宁省金融市场的级别。(二)支持搭建融资平台。政府应充分发挥公共服务职能,为辽宁省海洋经济发展提供发展需要的资金,在政府与企业之间构建服务平台,充分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融资渠道应不断拓宽,融资渠道更多元,融资方式更多样,融入不同经济成分,从而实现融资形式的创新。(三)支持拓宽融资渠道。政府应对资金进行引导,对海洋新兴产业等给予更多资金上的倾向。辽宁省应深入贯彻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对于海洋经济发展区的企业,在银行贷款等方面给予支持并适度予以优惠;企业可通过直接融资渠道进行融资,如发行企业债券;海洋经济发展区的企业也可通过上市来实现融资,从而实现资金来源的多样化。(四)发挥民间投资在海洋产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直接融资额在全部融资总额所占比重应不断提高,由传统以信贷为主要融资方式,向多元融资转变。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引导金融机构适度降低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标准,并逐步优化精简原有的审批程序,尤其是对海洋新兴产业政府应给予更多关注和信贷资金支持,发挥民间资本的融资作用。(五)大力开展银行海洋业务。辽宁省政府应通过政策引导金融机构设立专门为海洋经济金融发展的服务平台,引导各大银行在海洋经济发展区开设分行,使海洋相关产业发展拥有充足的资金支持,同时银行可以把海洋业务逐步开展成为特色业务,服务海洋经济发展。(六)支持金融创新。辽宁省政府应着力引导金融组织在海洋经济发展区开设子机构,根据组织类型及规模给予政策性补助,并予以税收优惠或减免,同时,在海洋经济发展区的企业应不断增加短期融资券、票据等的发行量,满足自身融资需求,此外,信用担保体系应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不断建立健全。

三、海洋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创新

(一)完善现代海洋经济市场体系与海洋产业发展体制机制。1.完善现代海洋经济市场体系。建立健全现代海洋经济体系,进而促进海洋经济稳定持续发展,同时,设立专门用于海洋产权变动的交易平台,并在市场主导配置资源的条件下,实现海洋资源的优化配置。供给改革。对于海洋新兴产业来说,应创立体制机制,大力引导其发展;同样,相对落后、与海洋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产业,应设立机制尽快淘汰。此外,海洋产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将各方研究成果实现共享,因而,共享体制的设立尤为关键。(二)创新海洋开放体制。1.扩大海洋合作交流。政府应引导海洋新兴产业、科学技术创新等相关领域的相互合作。相关地区可以在教育、科学技术等方面进行合作,同时,辽宁省可拓宽合作范围,与外省进行资源及能源等方面的交流合作。2.鼓励民营经济积极参与海洋开发。民营经济在海洋经济发展中所起作用尤为突出,因而应充分利用民营经济的优势地位。根据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辽宁省政府应针对阻碍民营经济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的因素进行清除,使民营经济真正融入到海洋经济发展中,如支持海洋资源的开采利用、支持海洋基础设施的建设等,逐步建立海洋产业集群,促进海洋经济顺利发展。(三)创新海洋综合管理体制。1.健全法规体系。海洋经济的发展需要法律的保障,因此,应着重为海洋区域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如海岸线一带的管理办法、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规章制度等,逐步建立完备的海洋管理法律法规体系。2.完善执法体制。法律法规的制定需要执法部门深入贯彻实施,提高执法部门在海洋环境保护及资源开发等方面的管理能力,推动执法部门的执法队伍建设,逐步建立高效的执法机制。

参考文献

[1]安徽省财政厅课题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财政政策研究》.《财政研究》,2009年第10期.

[2]吴珂,王霞.《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有关政策及其应用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年第12期.

海洋经济发展范文篇4

一、发展基础

**位于我国大陆海岸线中部,北接江苏、南临浙江,处于长江入海口和东海的交汇处,区位优势明显。全市海域面积超过8000平方公里;江海岸线总长763公里,其中大陆岸线186公里,岛屿岸线577公里;岛屿16个,其中崇明岛是我国的第三大岛;拥有港口航道、湿地滩涂、渔业、滨海旅游、风能潮汐能等海洋资源,为发展海洋经济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期间,**海洋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海洋产业结构,初步形成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海洋经济运行机制。

(一)“**”期间主要成绩

1、海洋经济总量持续增长

“**”期间,**海洋经济增长速度超过全市经济增长平均水平。**年,全市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达2816亿元,位居全国沿海省市前列。已形成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船舶工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渔业、海洋油气、滩涂围垦、海洋生物医药业等共同发展的海洋产业格局,其中海洋交通运输业和船舶制造业继续在全国保持领先地位。

“**”期间,洋山深水港区一期工程建成并投入使用,实现了**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重大突破。**年,**海洋交通运输业总产值达1035亿元,海洋船舶工业总产值达220亿元。**港货物吞吐量达4.43亿吨,位居世界第一。集装箱吞吐量达1808万标准箱,连续三年保持全球第三大集装箱港地位。开工建设**船舶工业基地,建成外高桥造船基地一期工程,**年造船量超过400万吨,占全国造船总量的三分之一。崇明岛、横沙岛、南汇滨海地区、奉贤海湾地区、金山滨海地区、浦东华夏文化旅游区等已成为**重要的旅游基地。**年,海洋捕捞产量近15万吨,海水养殖产量740吨,海洋渔业总产值达15.7亿元。东海平湖油气田进行扩建,年供气能力达6亿立方米,“**”期间累计生产原油201万吨,向本市供气24.3亿立方米。通过滩涂围垦,为**化学工业区等重大工程提供了土地资源。海洋生物医药业发展势头加快,研制生产了一批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生物保健品和药物。

2、海洋科研水平进一步提升

目前,**拥有近2000名海洋科技专业人才,与海洋科学研究、海洋经济发展有关的高等院校、研究所近20个,学科门类齐全。其中,华东师范大学、**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建成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多个海洋科学试验基地。**在极地研究、船舶研发等领域的专业性科研机构具有较强的科技开发能力。在海洋工程及装备制造、大型船舶和船用大功率低速柴油机制造、海底管道铺设检测维修、深海钻探、海洋生物基因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尤其是大型船用曲轴的开发成功,标志着我国船舶制造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已拥有一批具备先进技术和生产能力的涉海企业,并积极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为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3、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进一步加强

通过实施两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加强了对陆域污染物入海、船舶污染控制和向海洋倾倒废弃物的管理,使**近岸海域尤其是污水排放口附近海域的水质有所改善。严格控制和监督涉海工程对海洋环境的影响,海洋环境调查、监测、监视和评价体系初步形成,海洋生态状况得到有效监控。严格执行禁渔期制度,增殖放流渔业资源,努力保护和修复渔业资源及其生态环境,新建长江口中华鲟保护区。

崇明东滩鸟类自然保护区和浦东九段沙湿地自然保护区已创建成为部级自然保护区,填补了**部级自然保护区的空白。

4、海洋经济发展的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

建立了由市领导负责、综合部门牵头和各涉海部门参加的海洋经济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对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经济发展规划、重大项目、重大政策、重要规定等进行综合协调。实施了《**市海域使用管理办法》,修订了《**市海洋功能区划》,促进了海域的综合有序开发和海洋资源的有效保护。颁布实施了九段沙湿地、崇明东滩鸟类、长江口中华鲟等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办法,初步形成了地方性海洋法规框架。加强海洋行政执法队伍建设,重点围绕海域使用、海洋环境保护和国家海洋权益维护,加强海洋执法。会同交通部、国家海洋局等中央部门成功举办郑和航海暨国际海洋博览会,努力普及海洋知识,提高海洋意识,创造开发利用海洋的良好社会环境。

(二)“**”期间主要不足

1、海洋产业结构尚需优化

**海洋产业以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海洋船舶工业两大传统产业为主,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洋信息业、海洋生物工程、海洋咨询服务业、海洋水产品精深加工等海洋高科技产业和新兴海洋产业所占比重较低,发展速度较慢。

2、海洋基础管理有待加强

**的涉海部门较多,海洋管理职能交叉,各涉海部门的管理需要进一步融合和衔接,海洋管理体制、机制有待完善。海域使用许可证制度、海域有偿使用制度有待健全,海洋法制建设有待加强。海洋资源信息不够全面且缺乏共享,难以满足快速发展的海洋开发和管理需求。

3、海洋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

流域污染物排海量仍在增加,河口及其邻近海域环境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善。近海生物多样性有所降低,海洋资源和环境承载力有所下降。海平面上升和长江入海泥沙量的减少将造成侵蚀海岸岸段增加、咸潮入侵加剧、海岸带湿地面积减少等,对**海洋环境产生较大影响。

4、海洋科技力量有待整合和提高

**海洋科研力量分散、规模较小,尚未形成合力,影响了海洋科技综合优势的发挥。企业尚未成为海洋技术创新的主体。以市场和需求为导向的科研决策与开发机制尚未形成,科技成果产业化进展较慢、转化率较低。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期间,**海洋经济发展要紧紧围绕增强城市国际竞争力这一主线,根据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需要,以科技进步为发展动力,加强宏观调控,完善体制机制,争取承担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中的有关重大项目,加快海洋产业和布局结构的优化调整,推动海洋高科技产业和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促进海洋科技与海洋产业的联动,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提高海洋事业发展水平,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海洋经济对**发展的贡献率。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科技兴海

加快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优化海洋科技资源配置。进一步加强海洋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培养海洋科学研究、海洋开发与管理、海洋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各类人才,加快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加强科技进步对海洋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2、坚持总量提升和结构优化相结合

深化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持续快速发展海洋产业,优化海洋产业结构,转变海洋经济增长方式。优先发展海洋高科技产业,积极培育新兴海洋产业,调整提高传统海洋产业,形成具有**特色的海洋经济发展格局,提高海洋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3、坚持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相结合

充分发挥市场在海洋经济发展中的基础作用,培育多层次的海洋市场,发展海洋市场中介组织,完善市场运行机制。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完善海洋管理机制,加强部门协调与合作,为海洋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和体制环境。

4、坚持海陆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

充分依托长三角地区的广阔腹地,发挥沿江临海的区位优势,以**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为契机,实施海陆一体化开发战略,强化**在交通、旅游等方面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5、坚持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相协调

正确处理海洋资源开发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更加重视海洋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节约集约利用海洋资源;努力使海洋经济发展规模和速度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逐步实现海洋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保证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目标

实现海洋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海洋经济布局进一步优化,海洋科技对海洋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持续增加,海洋生态环境得到恢复和改善,形成外向型、市场化、高层次海洋经济发展格局。到**年,基本确立**国际航运中心地位,初步建成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的船舶研发制造基地和我国海洋工程技术装备研发制造基地,使海洋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

1、海洋产业发展目标

继续保持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海洋船舶制造业在全国的领先地位,实现海洋高科技产业的重大突破,形成较为合理的海洋产业结构,海洋产业增长速度高于全市经济平均增长速度。到**年,全市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预计达到5500亿元,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地位。

——海洋交通运输业。到**年,**港货物吞吐量达到6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超过2400万标准箱,位居国际集装箱大港前列,基本建成洋山深水枢纽港,基本确立**港作为东北亚国际集装箱运输枢纽港和航运中心的地位。港口硬件配套设施和软环境基本符合**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要求,港口信息化水平达到世界一流港口水平,基本成为东北亚地区航运信息中心、航运交易中心、海事服务和咨询中心。

——海洋船舶工业。加快**船舶工业基地建设,预计到**年,船舶工业销售收入超过500亿元,船舶配套设备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造船能力达到1000万载重吨,造船产量达到700万载重吨,修船坞容量超过100万载重吨,船用大功率低速柴油机生产能力达到350万马力,大型船用半组合曲轴生产能力达到200根。船舶产品配套能力显著提高。

——滨海旅游业。“**”期间,滨海旅游业产值年均增长将超过15%。形成东北部崇明三岛、东南部洋山深水港区—临港新城、南部杭州湾北岸等各具特色的滨海旅游区。

——海洋油气业。完成平湖油气田扩建工程。5年累计供应天然气25亿立方米,累计产油96.7万吨。

——海洋高科技产业。力争在海洋工程、海洋新能源产业、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等领域实现突破,使海洋高科技产业成为**海洋产业新的增长点和未来支柱产业。

——海洋渔业。近海捕捞生产渔船规模控制在400艘左右,渔船安全性能全面提高,年产量保持在现有水平上。建成若干以万吨级加工母船为主体的综合性大型渔业船队。到**年,海洋捕捞总量达25万吨,水产品加工率达90%,形成远洋渔业生产为主,水产食品加工、市场贸易、渔业设施及装备等协调发展的海洋渔业产业链。

2、海洋事业发展目标

海洋资源调查、海域管理和海上执法等工作迈上新台阶,海洋科技和海洋信息化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成为全国海洋科技、海洋教育、海洋人才和海事服务的重要基地。

——海域使用管理和海上执法。加强新增用海项目的海域使用权证管理,完成已用海项目调查登记。建立较为完善的海域使用管理体系,海域使用管理实现制度化、规范化。逐步实现本市各涉海部门之间海洋信息资源和海上执法重要装备共享。

——海洋科技和教育。增加对海洋科技研发投入,优化配置全市的海洋科技资源,搭建本市海洋科技资源公共平台,海洋科技的总体水平达到全国先进水平,部分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形成由海洋高等院校、海洋科研机构、相关高校涉海专业合理分工、紧密协作的海洋科技开发和海洋人才培养格局。市民海洋意识明显增强。

——海洋信息化建设。初步建成海洋信息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体系和业务应用支持体系,海洋管理与开发的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海洋信息化总体水平达到全国领先地位,重点应用领域接近国际领先水平。

3、海洋生态环境建设目标

**海域和海岸带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海域陆源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到**年,陆源主要污染物排海量比**年减少15%。海洋生态系统修复初见成效,海洋灾害应急管理机制得到完善。

海洋生态敏感区和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三、主要任务

(一)优先发展海洋高科技产业

1、海洋工程

增强海洋工程装备制造能力。发挥现有造船企业的能力,吸引各类投资主体,重点开发海洋钻井平台、工程船舶、30万吨海上浮式生产储油轮(FPSO)、水上承载装置、海洋勘测与海底布缆船舶、全集成生产钻井储存平台等,形成海洋石油采、储、运成套装备的制造能力,提高海洋石油工程设备国产化水平;依托高校科研机构,研制大深度潜水器、海底管线电缆检测及维修装置、深海潜网设备等海洋潜水和海底工程设备。优化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布局,形成北部以长兴岛为依托、南部以临港新城为依托的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集聚区。

实施海洋工程。重点建设钻井平台、采油平台等海洋石油工程项目,深海拖曳式观察系统、海底通讯光缆和电缆埋设系统等海底施工项目,形成承接国际大中型海洋工程建设项目的能力。

2、海洋油气资源开发

开发平湖油气田。抓好日常生产管理,协调好海上与陆上、供需双方的关系,保障供气安全。推进二期扩建工程,新建八角亭平台,铺设八角亭至综合平台集输管线。加强东海油气田水下生产系统技术研究。对平湖主断裂以东,首期开发和扩建工程开发区以外的地区,加大勘探力度,增加探明地质储量,为海洋油气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3、海洋生物医药

增强产业研发能力。建立海洋药物重点实验室和海洋生物资源中心、样品库,开展大规模的生物活性筛选以寻找和发现新药或新药先导化合物,解决海洋生物药源以及生物资源的可再生性利用问题,加强医用海洋动植物的培育。重点研究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药物。综合开发利用海藻保健品和活性物质。

加大投入和扶持力度。政府、企业、科研院所联手加大开发海洋药物的资金投入,培育和引进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技术实力的海洋生物医药高科技企业。

(二)培育扶持新兴海洋产业

1、滨海旅游业

着力发展崇明三岛生态旅游度假区、浦东华夏文化旅游区、南汇滨海度假旅游区、杭州湾北岸旅游区等滨海旅游区。

崇明三岛生态旅游度假区。打造成集生态观光、休闲度假、商务会展、户外运动、“农家乐”等为一体的生态型旅游区。加快崇明岛东、中、西、北部旅游景区开发,重点建设东部湿地、中部森林、西部滨湖等生态休闲旅游基地;依托长兴岛船舶工业基地,配套建设工业旅游服务设施,开辟新的旅游产品和线路;以特色度假、健康养生为主题,积极推进横沙岛生态旅游度假区建设。

浦东华夏文化旅游区。结合浦东新区的功能开发和空港建设,发展会议商务、体育健身、休闲度假、特色餐饮等旅游产业。

南汇滨海度假旅游区。重点建设南汇滨海森林公园、滨海桃园、疗养康复、体育娱乐、度假旅游等生态型旅游设施,形成集商务、会展、休闲、度假、娱乐为一体的旅游区。加快临港新城、洋山深水港区和东海大桥旅游功能配套建设,积极开发航运专项旅游产品。

杭州湾北岸旅游区。奉贤以保滩工程为重点区域,以回归自然生态与感受海滩景观为主题,以海湾海上世纪森林为开发重点,发展游艇旅游经济、海上娱乐活动,把海湾旅游区建设成**杭州湾旅游线上重要的旅游景区。金山发展沙滩排球、沙滩足球、沙地摩托车、帆船、攀岩等休闲体育项目。

2、海洋新能源业

建设“三岛”(崇明岛、长兴岛、横沙岛)“三区”(南汇区、奉贤区、金山区)海洋风力发电基地,形成20—30万千瓦的发电能力。

积极推进东海大桥海上风力发电场的建设。开展海洋风力发电的技术研发,研究制定海上风力发电场建设施工技术规范,降低海洋风力发电成本。发挥**在金融方面的优势,拓展海洋风力发电的多元融资渠道和投资主体。加强对潮汐能等海洋新型能源的研究。

3、海洋信息服务业

推进电子、计算机网络、导航定位和制图、遥感遥测等技术在海洋经济发展中的研发应用和推广。加快海洋资源与环境、海洋经济和统计、海洋文献档案、海洋科技等相关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建立完善海洋信息服务体系,培育和发展海洋信息服务市场,加快推进面向防灾减灾、环境保护、国防建设和科技教育等领域的公益性信息服务,推动面向海洋开发、海洋工程的商业信息服务,不断丰富信息服务手段和服务内容,提升信息服务水平和质量,促进海洋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壮大。

(三)调整提高传统海洋产业

1、海洋交通运输业

科学建设港口基础设施,调整新老港区功能和布局,使港口通过能力适应经济发展对港口运输的需求。建成洋山深水港区二期及后续工程,加快保税港区的建设,建设洋山深水港区液化天然气(LNG)码头;建设罗泾港区二期工程,外高桥多用途、粮食、航空油等码头;规划建设临港新城港区;进一步开展**化学工业区配套码头建设,开展并完成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三期工程。

统筹规划港口集疏运体系,衔接和协调多种运输方式,形成顺畅通达的港口集疏运网络。发展海洋交通运输服务业,不断完善**电子口岸信息服务功能,优化**国际航运中心软环境。完善临港新城海关、海事、检验检疫、仲裁、公证等口岸服务功能,建成洋山港海运业务招投标平台、航运业资信评估平台。

2、海洋船舶工业

提高船舶自主设计创新能力,对豪华邮轮建造进行跟踪和预研,重点突破大型海洋石油工程装备、大型原油运输船(VLCC)、万箱级以上集装箱船、液化天然气(LNG)船等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的关键技术,填补产品空白。加强先进制造技术和工艺研究,优化散货船、油船、集装箱船三大主力船型。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提高船舶工业企业的管理水平,提升船舶设计和制造水平,缩短造船周期,提高船舶装备产业的智能化水平和附加值。

建设长兴岛船舶和港机制造业基地、外高桥造船基地二期及临港基地等重点修造船基地。积极引进海洋装备重大项目,扩大现有重点生产企业规模,加快推进现代船舶、港机制造产业的配套产业园区建设。在临港新城装备产业基地,大力发展船用大功率低速柴油机和大型船用半组合曲轴。

在奉贤区等沿海地区,积极吸引国际知名品牌游艇制造企业,发展中高档游艇制造业;大力发展游艇设计、制造、精密仪器制造、装潢、维修保养等游艇产业;拓展和延伸游艇产业链,构建集生产、服务、经营为一体的游艇产业集群。

3、海洋渔业

有重点地发展多品种水产养殖业,在保护海域环境的同时,提高养殖技术。发展海洋水产品精深加工,提高海洋产业的附加值。

调整郊区渔业结构,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发展远洋渔业,建设远洋渔业基地,培育远洋渔业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发展渔港经济,进一步提高渔港综合服务功能。继续控制近海捕捞强度,提高渔船安全性能和水平,发展海洋水产品精深加工,提高海洋渔业的附加值。

(四)加强海洋生态环境建设

1、保护海洋环境。实施以海定陆污染控制原则,开展海域环境现状和污染物入海总量调查,强化海岸带和近岸海域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严格控制新增污染负荷,制订污染物入海总量控制计划。

在长江口沿岸和杭州湾北岸海域,采用集中式排放口建设污水处理厂;建立船舶废油、散装化学危险品、洗舱废水、船舶生活污水和垃圾的收集、储存、处理处置系统;强化对渔船油污染和船舶生活污水、垃圾等的监督管理;加强对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等海洋工程建设的“三同时”监管,提高海洋工程的环境监管力度和密度。推进海洋环境监测体系建设,构筑由海洋、环保、海事、渔政、水务、海军等部门和单位组成的海洋环境监测监视网,实现统一监测与行业监测相结合。

加强与长三角地区在海洋生态环境建设和污染治理方面的合作。

2、建设海洋保护区。加大崇明东滩鸟类、九段沙湿地、长江口中华鲟、金山三岛海洋自然保护区管护设施的建设力度。加强对保护区海洋环境和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有效监控。加强海洋生物资源养护,严格保护水产种质资源主要生长繁育区域。加大资源增殖放流的力度,不断扩大增殖品种、数量和范围。在长江口、杭州湾北岸建设海洋生态功能修复示范区、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

3、保护和开发利用滩涂。统筹兼顾湿地保护、土地资源、水源地建设等对滩涂的综合需要,加快促淤,对滩涂进行有效保护和适度开发。开展滩涂生态状况调查,建设生态功能修复工程,加强对滩涂分级保护。保护长江口、杭州湾北岸滨海湿地和岛屿湿地等重要滩涂的生态环境,积极改善已退化的湿地生态系统。

4、开发与保护海岛。坚持“规划先行、加强管理,保护为主、适度开发”的原则,研究制定无居民海岛保护与利用规划,规范开发利用行为。根据海岛开发和保护的需要,建设相应的海岛基础设施,加强海岛冲淤变化的动态监测。贯彻国家《无居民海岛保护和利用管理规定》,开展无居民海岛命名与管理,研究编制和制订无居民海岛功能区划、无居民海岛保护和利用规划、无居民海岛保护和利用管理办法等。

四、主要措施

(一)理顺海洋管理体制,完善海洋经济发展协调机制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进一步理顺海洋管理体制,明确各涉海部门在海洋管理中的工作职责,加强海洋协调管理。充分发挥**市海洋经济发展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创新海洋经济发展协调机制,加强各涉海部门的协作,加强对海洋事业发展重大决策、重大项目的综合协调,实现海洋资源的有序开发利用,实现海洋经济与资源环境的持续协调发展。强化沿海区县海洋管理职能,加强海洋管理队伍建设。

(二)强化海洋科技创新,积极培养海洋人才

按照科教兴市的战略部署,进一步加快推进本市海洋科技体系创新,优化配置全市海洋科技资源,整合海洋科技优势力量,搭建海洋科技公共服务和资源共享的平台,形成**海洋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的学科链。加大对海洋科技研发的投入,增强海洋自主创新能力,重点发展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提升海洋开发竞争力的高新技术。

积极参与国家重大海洋科学研究计划,积极争取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有关海洋科技项目落户**,推动海洋科技成果转化,为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保障。

以海洋资源能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键科学技术和工程技术研究为重点,开展海洋资源能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技术、先进海洋工程装备关键技术、海洋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关键技术、深海科学技术、海洋环境与灾害防御安全保障体系技术、现代海洋生物药物技术等6个重点领域的研究。根据国家《海水利用专项规划》的精神,加强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技术、设备的开发,在洋山深水港区、临港新城、临海大型工业企业等积极开展海水综合利用。

加强海洋资源的调查研究,完成“**市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工作,为发展海洋经济提供基础数据。开展海洋经济的决策咨询研究,对杭州湾北岸海上人工岛(“海上城市”)项目等作进一步的可行性研究和论证。加强海平面监控与研究,掌握**地区海平面上升的相关因素,制定方案及相应的措施。

整合**海洋科技资源,依托高校和科研机构,巩固提高**海洋科技优势,积极发展海洋高等教育和职业培训,将海洋科技开发与海洋人才培养相结合,培养高素质的海洋科技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

探索本市高校有关涉海学科和专业之间的联合,组建综合性的海洋人才培养平台。在有条件的沿海区县,建立集海洋科技研发、海洋高科技产业等于一体的海洋高科技集聚区(“海洋硅谷”)。

(三)强化海域和岸线使用管理,规范海洋开发利用秩序根据《**市海域使用管理办法》,健全海域使用权属管理、有偿使用管理和海籍管理等制度,加强本市海域行政区域界线和无居民海岛的管理,加快制定海域分等定级、估价技术标准和规程,完善海域使用科学论证和专家咨询机制,建立海域使用评估咨询服务和监测勘察体系,探索海域使用权市场管理模式,规范海域使用权出让、转让、出租、抵押等市场行为。

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统筹岸线资源开发利用,优化岸线资源配置,深水深用、浅水浅用,综合平衡岸线和陆域关系,注重岸线资源保护,加强岸线资源开发利用的管理,推进岸线资源的节约和集约利用。

(四)完善海洋法制建设,加强行政执法

进一步完善海洋管理体系,加快研究制订《**市海洋环境保护办法》、《**市无居民海岛保护与利用规定》、《**市海底管线管理办法》和《**市海洋预报和海洋灾害预警报规定》等。加强海洋执法队伍与能力建设,建立海上执法协调机制、海上执法信息通报和案件移交制度,开展海上联合执法行动,提高对海上综合案件的处置能力,制定海上应急执法工作预案,提高海上执法的整体力量与优势。

(五)推进海洋信息化建设,提高服务效能

根据国家“数字海洋”建设的总体部署,建设“数字海洋”**示范区。加强海洋信息化基础体系建设,推进建设海洋立体观测系统、海洋基础数据共享平台、海洋原始信息采集体系、海洋地理信息应用平台、海洋信息化基础网络等,开展海洋信息化关键应用技术研发。加强海洋信息化应用体系建设,重点推进海洋企事业单位的信息化建设,发展海洋信息服务业,进一步提高海洋信息的公益性服务能力。加强海洋安全信息化体系建设,重点加强海洋自然灾害预警预报信息系统集成,推进海洋重大工程、设施和航运安全监控信息系统建设。

(六)拓宽投资渠道,加强国内外合作

拓宽海洋产学研和海洋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投融资渠道,完善多元投融资机制与体系,逐步确立企业在发展海洋经济中的投资主体地位,鼓励和支持国内外各类投资者依法平等参与海洋经济开发。积极参与国际海洋事务,加强与国内外的交流与合作,引进资金、先进技术和人才,推进海洋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

(七)提高海洋意识,加强海洋文化建设

通过各类媒体和海洋宣传活动,在市民群众中普及海洋知识,提高公众对海洋的认识。培育海洋文化,树立海洋国土和海洋经济的观念,尤其要加强对中小学生进行海洋意识的培养。建设航海博物馆,举办海洋国际文化节,营造海洋文化氛围。鼓励公众对海洋开发和管理的支持、参与和监督,为海洋的开发利用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八)加强海洋灾害防治,保障海洋安全

防范海洋自然灾害。加强海洋环境观测能力建设,建立海啸预警监测系统,完善风暴潮、巨浪监测系统,创新风暴潮预报模式,提高风暴潮预警报水平,完善风暴潮、巨浪和海啸应急处置预案,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在长江口、洋山港区等处增设海洋观测站,提高监测密度,构筑覆盖整个海域的立体化、全天候的海洋观测、预报与预警系统。

监控赤潮。完善赤潮防治工作协调机制,建立健全赤潮及海产品安全应急体系,加强赤潮监控,完善赤潮发生预警报和赤潮灾害信息通报制度。加强赤潮发生海域海产品的监管,严防受污染海产品流入市场。

海洋经济发展范文篇5

关键词:海洋循环经济;人海关系;可持续发展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中国作为海洋大国坚定不移地确定了实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特别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首次以专章篇幅推出了关于海洋开发的战略安排,并且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摆在突出位置。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与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实施符合我国国情的海洋开发战略部署,其中最主要、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如何依据循环经济原则,发展海洋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促进人海关系和谐。

一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构建和谐人海关系的内在联系

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地处太平洋西岸,海岸线长达18000多公里,接近陆地领土面积的三分之一,海洋生物2万多种,海洋石油资源量约240亿吨,天然气资源量14万亿立方米,滨海砂矿资源储量31亿吨[1]。应当指出,海洋所蕴藏的巨大潜在资源和能力将为21世纪中国的和平崛起、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不可或缺的物质条件。21世纪,海洋将成为解决我国资源、人口、环境问题的主要出路。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发展海洋循环经济和构建和谐人海关系的内在联系,已经成为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

1.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是构建和谐人海关系的前提基础

毋庸质疑,发展是以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为宗旨。发展海洋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构建和谐人海关系的前提和基础。海洋循环经济是在可持续意义下强调发展,不超越生态环境系统的更新能力,实现海洋生态的良性循环。其实质是一种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模式,把发展经济看作是一个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进化过程。其过程是一个“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通过延长产业链,在系统内进行“废弃物”全面回收、再生资源化、循环利用。循环经济的目标不是高能耗、高产出、污染严重的物质文明,而是高效率、高科技、低消耗、低污染、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健康持续的生态文明。因此,海洋生态的可持续性、高效性、和谐性和自我调节是海洋经济发展所依赖的环境系统,是新时代人海关系和谐的前提因素。发展海洋经济就是要实现一条从对立型、征服型、污染型、掠夺型、破坏型、向和睦型、协调型、恢复型、建设型、闭合型演变的人海和谐生态轨迹,实现从只追求经济利益的一维繁荣走向社会、经济、生态、健康、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多维立体繁荣[2]。

2.构建和谐人海关系是发展海洋循环经济的最终目标

人海关系即人类与海洋之间的关系,是人地关系的一种类型,其主要反映在人类对海洋的依赖性和人类的能动性两方面。纵观漫长的历史过程,人类很早就开始了“兴鱼盐之利,通舟楫之便”的依海式生活,海洋也为人类带来了更多的财富和恩泽。然而,20世纪开发海洋的热潮,使得我国近海区域的一些海洋资源开发过度,环境遭到破坏,物种锐减,海洋污染逐年加重,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海洋经济的健康发展,也影响了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影响海域的综合开发效益,难以持续利用。所以,在新时代提出了在可持续发展观念下的新型人海关系的概念,其实是一种互利互惠,共生共长的关系,人要尊重海洋,尊重自然,这样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才能永续发展[3]。一方面,人类要向海洋索取更多的资源,供人类发展利用,另一方面,人类要积极地良化海洋环境,让海洋的生产力不断的提高,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需要。因此,构建和谐人海关系既是发展海洋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前提与必要条件,同时也是其最终目标,二者互相作用,不可分割。

二.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构建和谐人海关系的思路设想

必须看到,当前世界经济中心正向太平洋转移,而太平洋西岸更是世界经济中增长速度最快的区域。为了迎接海洋世纪的到来,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顺应历史潮流,体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走可持续发展的国民经济体系建设道路,以人为本,以海为源,发展海洋循环经济,促进人海关系和谐。

1.加强海洋资源调查、勘探,充分掌握海洋资源情况

人海关系和谐,发展海洋循环经济,首先应该着眼于开发利用新的海洋技术,加大勘测力度,发现更多资源,弥补陆地能源不足,缓解需求增长的压力造成的环境、生态破坏。除此之外,还要反对海洋资源的掠夺式开发,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和海洋生物种类的多样性,走出一条以海洋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为基础、海洋经济的可持续性为中心、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为目的的发展道路。其次,应该明确未来海洋发展战略,坚持生态目标与经济目标的统一,统筹规划与突出重点的统一,重视海洋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良性循环、海洋资源与环境资源协调发展,走出“先污染、后治理”的恶性怪圈,实现科学开发与永续利用的有机结合[4]。

2.根据国家宏观政策指导,部署有特色的海洋开发战略

从宏观层次看,必须明确发展海洋经济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使海洋经济真正成为促进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质量以及环境质量提高的物质手段,由以海论海的狭窄圈子向海陆一体化发展的思路转变;由粗放型无序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向集约化综合开发利用海洋资源转变;由传统海洋产业向新兴海洋产业转变;由无偿使用海域、掠夺性开发海洋资源向海域有偿使用、可持续发展的海洋利用开发转变,以人为本,把海洋开发作为全局性的战略任务进行综合部署,促进海洋生产力方式的优化和生产关系的调整,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肯定,中国要提出以海洋资源为开发对象,以制度体制创新(如海洋资源产权制度、海洋投资机制、海洋法律制度、海洋教育科研体制、海洋管理体制等)为重点的海洋开发战略是至关重要的。

3.依托循环经济基本原则,促进和谐人海关系形成

走可持续发展的海洋之路,要求我们依托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和基本原则,形成和谐的人海关系。主要表现在:1.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基础,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变废为宝,将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资源紧缺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2.以人的健康安全为前提,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全面协调发展为目标,从根本上解决自然、社会、经济和生态系统之间的矛盾。3.遵循“减量化、资源化、再循环”的重要原则。最大可能地延长产品——废弃物的转化,有效延长产品的服务周期和强度,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环境同化能力,实现资源节约最大化和污染排放最小化[5]。4.正确处理海洋开发与陆地开发的关系。加强海陆之间的联系和相互支援,发展既要以陆地为后方,又要积极地为陆地服务,相互依托,相互促进,海陆并举,加快人海关系和谐步伐。

转贴于三.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构建和谐人海关系的支撑体系

2006年作为国家实施《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开局之年,推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采取新举措,要抓住这一重要的历史机遇,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时代步伐,构置发展海洋循环经济的支撑体系,努力人海关系和谐发展的局面,尤其是在海洋经济开发的进程中着手建立保护为前提的支撑体系、以法律为保障的支撑体系、以市场为导向的支撑体系、以科技为动力的支撑体系。

1.建立以保护为前提的支撑体系

吸取世界工业化和城市化“先污染,后治理”的深重教训,在海洋经济开发中必须建立以保护为前提的支撑体系,下功夫综合治理重点海域的环境,努力恢复近海海洋生态功能,保护红树林、海滨湿地和珊瑚礁等海洋、海岸带生态系统,加强海岛保护和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积极完善海洋功能区划,规范海域使用秩序,严格限制和制止开采海砂、围海造地的急功近利行为;有计划有重点地勘探和开发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和国际海底资源[6]。落实科学发展观,合理地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资源,实现海洋的可持续发展。

2.建立以法律为保障的支撑体系

对于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来说,建立法律支撑体系十分重要,有利于为全国海洋经济大发展创造公正、公平、公开的社会环境。在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加快循环经济立法进程,形成配套的法律体系,建立监督有效、执法有力的海洋管理队伍,明确消费者、企业、各级政府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的责任和义务,明确把生态环境作为资源纳入政府的公共管理范畴之内。以此推动海洋综合管理体系的形成和海洋法规的不断完善,逐步使海洋开发得到合理、有序、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3.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支撑体系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推进海洋经济开发必须建立起以内需为基点、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主线的产业结构,建立起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各种操作机制和交易规则,站在时代的高度重视海洋事业,按照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标准统筹经济、资源、环境三者的协调发展,把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利益调节结合起来,遵循“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开发开放价值取向,坚持“开发与保护并举,速度与效益统一”的基本原则,实现人海关系的和谐发展。

4.建立以科技为动力的支撑体系

先进的科学技术是循环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必须建立符合国情的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循环经济技术体系的发展重点是环境友好技术或环境无害化技术,具体由五类构成:替代技术、减量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系统化技术。所以,要加强战略性的海洋高新技术项目的研究开发,以新的理论和新的方法来延长海洋经济的产业链,完善和实施“科技兴海”计划,落实人才强国和科技兴海战略,鼓励海洋科技的源头创新,努力探索出一条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并且使涉海人力资源优势能够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人海和谐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N].国务院公报,2003-18;

[2]杨玉民.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02;

[3]刘容子.如何认识新形势下的海洋经济?[N].中国海洋报,2005-1-7;

[4]管华诗,王曙光.海洋管理概论[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3;

海洋经济发展范文篇6

*市位于*半岛最东端,三面环海,海岸线长近千公里,负15米等深线以内浅海滩涂面积300多万亩,盛产鱼虾贝藻等各类海产品300多种,海洋资源是全国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根据省委、省政府建设“海上*”的战略部署,我们立足于丰富的海洋资源优势,大力推进“海上*”建设,全方位、深层次综合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尤其是19*年全省“海上*”建设工作会议以来,我们进一步加大了工作力度,全面实施海洋农牧化工程、海产品精深加工及相关工业工程、滨海旅游业建设工程、以港兴市建设工程、海洋科技创新工程、海洋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工程等六大工程,全市海洋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高速增长时期。20*年,全市海洋产业增加值达到2*亿元,约占GDP的25%,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接近四分天下有其一,其中海洋渔业增加值达到61.8亿元,占农业增加值的66%,在整个农村经济中接近三分天下有其二;完成特产税3.9亿元,占全市农业特产税的93%以上,占地方财政收入的11%;海洋渔业直接和间接吸纳农村劳动力15万人,占全市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6%;渔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8015元,是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7倍。可以说,海洋经济已成为全市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农村经济的主导行业、地方财源的中坚力量和农民增收的重要保证。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是坚持把海洋经济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鉴于海洋经济在我市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历届*市委、市政府都高度重视海洋工作,将其摆到特殊重要的位置,从各方面向海洋经济工作倾斜。一是在领导配备上向海洋经济倾斜。市里成立了由常务副市长挂帅、各涉海产业和部门负责人组成的海洋工作委员会,负责海洋经济建设的组织领导,研究制定重大海洋产业政策,协调理顺各涉海产业和部门的海洋开发活动和相互关系,对海洋开发活动进行监督管理。各市区和沿海镇也都拿出一名领导,主管海洋经济工作,为海洋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组织领导基础。二是在工作力度上向海洋经济倾斜。市里把海洋经济确定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每年都要召开海洋经济工作会议,定期研究部署海洋经济工作。先后提出并组织实施了由渔业大市向海洋经济强市跨越、海洋经济现代化建设、海洋与渔业“二次创业”等重大战略举措,有力地提高了海洋与渔业工作的地位。荣成市还将海洋经济列为全市经济工作的“1号工程”,海洋与渔业经济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县级首位。三是在政策措施上向海洋经济倾斜。市里出台了《关于加快海洋与渔业发展的意见》,明确了“*”期间海洋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任务目标和政策措施。市政府确定“*”后四年,每年安排不低于500万元的专项资金,用于引导、鼓励、支持海洋经济发展。荣成市从20*-20*年斥资1500万元对重点海洋与渔业项目给予贷款贴息和奖励。其他市区也都从各自的实际出发,研究制定了一系列的规划、意见和扶持政策,保证了海洋经济发展的正确取向。这一切,都为我市海洋经济的长盛不衰奠定了坚实根基。

二是坚持把结构调整作为加快发展的主线。我们从自身实际出发,紧紧跟踪国内外海洋经济发展最新潮流,着眼于提高海洋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效益,先后对海洋经济结构进行了几次大的调整,推进海洋经济由单一产业向复合产业,由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由初级产业向高级产业转变。一是调优第一产业,建设发达的海洋农业。养殖业,主攻名优养殖。在巩固提高本地传统品种养殖的基础上,先后引进开发了虾夷扇贝、大菱鲆、美国红鱼、太平洋皇蛤、欧洲鳎、南美白对虾等养殖新品种20多个,发展特种养殖业。在巩固提高传统大宗品种养殖的基础上,下大气力发展鲍鱼、海参、海胆、海水鱼等名优品种养殖,全市鲍鱼存养量达到1.4亿头,海参存养量达到3亿头,海水鱼年产量达到3.6万吨,建成了全国最大的海珍品生产基地和鲆鲽鱼类生产基地。在巩固提高滩涂养殖、浅海筏式养殖等传统养殖方式的基础上,重点发展推广了底播增殖、网箱养殖、工厂化养殖、深海养殖等现代养殖方式。全市网箱养殖达到2万多个,其中深海网箱128个,工厂化养殖85万平方米,大大提高了养殖经济效益。捕捞业,主攻远洋渔业。全市现有远洋渔船101艘,作业领域涉及到太平洋、大西洋的10多个国家和地区,作业方式由传统的拖网发展到金枪鱼钓、鱿鱼钓,作业领域由专属经济区发展到大洋,实现了由过洋性渔业向大洋性渔业的转变。目前,全市已建成了300多万亩的海洋牧场,形成了年产130多万吨的养殖生产能力和年产100多万吨的捕捞生产能力,全市水产品年产量达到243万吨,水产品产值145多亿元,连续多年居全国前茅,为海洋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是调强第二产业,建设健全的海洋工业。以海洋食品、海洋保健品和海洋药品为重点,大力发展海洋“三品”工业。海洋食品,重点开发了盐渍海带系列制品、冷冻快餐系列制品等200多个花色品种。海洋保健品,重点开发了以“鸿洋神”深海鱼油、海参口服液等为代表的系列益智保健品,以“金海大”、“海藻保”等为代表的海藻保健饮品,以“金牡蛎”、“珍贝素”等为代表的功能保健品。海洋药品,重点开发了多烯康胶丸、甲壳胺等产品。目前,全市海洋三品已形成了年产20多万吨的生产能力,产值40多亿元。以船舶修造为重点,大力发展海洋机械工业。依托黄海造船工业公司,大力发展渔业船舶修造业,先后开发了大洋鱿鱼钓、超低温金枪鱼钓等新船型,形成了中国北方最大的渔船修造基地。依托*造船厂,大力发展货运船舶修造业,具备了修造万吨轮的能力。目前,全市年钢质船舶完工量17万吨,工业产值22亿元。三是调快第三产业,建设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海洋三产。滨海旅游业,围绕“三山两点一条线”的总体格局,以*市区、刘公岛、成山头、石岛、乳山口五大旅游区为重点,加快了滨海旅游景点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建设部级风景名胜区2处,省级旅游度假区4处,省级风景名胜区3处。年接待国内外游客67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53亿元。海上交通运输业,全市建成商港6个,其中国家一类开放口岸3个,二类开放港口2个,万吨级以上泊位8个,初步形成了以*港为中心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港口体系。年港口吞吐量1091万吨,客运量1.25亿人公里。继在全国率先开通*至韩国仁川的海上客货运输航线后,又相继开通了至香港、日本等地的国际货运航线,全市海运船舶发展到100多艘、11万载重吨。全市海洋一二三产业的比重由“九五”期初的1:1:0.4调整到20*年的1:1.2:1,一产的基础产业地位得到进一步稳固,二产的主导产业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三产的优势产业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初步形成了门类较齐全、结构较合理的现代海洋经济体系,海洋与渔业经济的运行质量和效益有了明显提高。

三是坚持把对外开放作为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在发展海洋经济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扩大对外开放,在国际化和全球化中搞突破、谋发展、创新高。重点抓了三个共享。一是扩大对国际资本的共享。依托我市的区位、资源、政策优势,通过承办海洋渔业暨水产加工技术国际研讨会和博览会等大的举措,拓宽利用外资的渠道和领域,引导外资更多的投向滩涂开发、海洋基础设施建设、滨海旅游、海洋创汇和高新技术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到去年底,全市共成立海洋与渔业三资企业200多家,合同利用外资5亿美元,实际累计利用外资2亿美元,大大加快了海洋经济发展步伐。二是扩大对国际市场的共享。以市场准入为重点,广泛争取国际质量标准体系认证。现在全市有100多家海洋渔业企业取得了HACCP、ISO9000、美国FDA和日本农林水产省等的质量标准认证140多项,打通了国际市场的绿色通道。以出口创汇为重点,开辟海上“丝绸之路”。全市共发展可直航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国际鲜销船舶100多艘,直接从海上出口鲜活水产品。全市已基本形成了一个外贸出口、直接出口和海上鲜销相结合的水产品出口创汇网络。去年全市水产品出口19.5万吨,创汇3.35亿美元,同服装、机电一起成为我市的三大出口商品。三是扩大对国际资源的共享。在引导海洋与渔业企业到海南等省市投资置业的基础上,积极走出国门,开发利用国际渔业资源。邱家、西霞口、马山等一批实力雄厚的渔业企业纷纷走出国门,到国外投资办厂,设立办事机构,增强了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四是坚持把示范带动作为加快发展的强力支撑。我们将示范带动作为发展海洋经济的一项重要措施,通过抓园区、抓龙头、抓品牌,促进海洋经济工作总体上档升级。抓园区,一是以全国海洋水产科技示范园、国家海洋“863”计划产业化基地、全国科技兴海示范基地等部级示范园区建设为重点,全面加快科技兴海步伐。依托这些园区,全市共承担了17项国家海洋“863”计划项目,取得了一批重要的海洋科研成果,其中鲈鱼全人工育苗技术居世界领先水平。大力推广了大菱鲆养殖、深水网箱养殖、筑礁养参等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科技进步对海洋与渔业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以全国海带养殖加工标准化示范基地、全省放心水产品示范基地和省级渔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为重点,全面加强海洋与渔业标准化建设。先后研究制定了《*市渔业标准化“*”发展规划》,规划建设了海带、海水鱼、对虾、扇贝、滩贝等五大养殖示范区、三个省级示范基地、15个市级示范基地,出台了《*市水产养殖标准化示范基地管理办法》,建立生产日志制度。全市近10家企业和21个水产品通过了全国无公害水产品及产地认证,30多项地方渔业指数标准获省技术监督局备案公布,标准化工作正在全面铺开。以全国现代化渔业示范区建设为重点,全面加快海洋渔业现代化进程。制定了《渔业现代化建设规划方案》,确定了一批示范基地和示范企业,海洋渔业正在向产业结构高级化、生产经营标准化、科学技术产业化、经济贸易国际化和体制机制市场化方向发展。抓龙头,通过扶优扶强和深化改革,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着力发展行业主导型、企业主导型和产品主导型企业集团。目前全市年产值过亿元的大型海洋与渔业企业集团达到40多处,其中产值过2亿元的14处,产值过5亿元的7处,最高的好当家集团达到12亿元以上,被列为全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这些企业集团年实现产值100多亿元,占海洋与渔业产值的40%以上,真正成为海洋与渔业发展的中坚力量。抓品牌,通过严把质量关,强化广告宣传,打响*海产品的牌子,提高*海产品的知名度。全市培植了“好当家”、“泰祥”、“宇王”、“食藻保”等一批优质名牌产品,其中“好当家”系列海洋快餐食品发展到海产类、蔬菜类、面食类等五大系列近200个花色品种,“食藻保”海藻食品已发展到100多个品种。

五是坚持把海洋法制建设作为加快发展的重要保障。海洋经济是法制经济,实现海洋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必须要强化海洋法制建设,以法治海,以法兴海。重点抓了三部法律的贯彻实施。贯彻实施《海域使用管理法》,全面加强海洋综合管理。以《海域使用管理法》颁布实施为契机,强化了海洋法制的宣传教育,大大提高了全社会的海洋国土意识。制订了大比例尺海洋功能区划,推行了海域使用权属制度、海域有偿使用制度和海域使用论证制度等海域使用管理基本制度,加强了海域使用监察管理,被列入国家海域使用管理示范区。海域使用管理已逐步从无序、无度、无偿走上了有序、有度、有偿的轨道。贯彻实施《渔业法》,推进海洋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以资源管理、渔船管理、安全管理等为重点,全面推行伏季休渔制度、捕捞渔船报废制度等基本制度,在全国首批颁布实施《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开展了养殖证制度试点工作,为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贯彻实施《海洋环境保护法》,切实加强海洋环境保护工作。严格陆源污染物排放标准,对一些污染严重的鱼粉加工厂和化工厂进行了关停并转,同时加大污水处理力度,最大限度减少陆源污染物对海洋环境造成的破坏。合理调整养殖结构布局,对近海养殖进行有计划、有步骤地搬迁和疏密,减少近海养殖业自身对海洋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加强海洋环境监测体系建设,加大海洋环境监测力度,在省内首批了全市年度海洋环境质量公报。加大自然保护区建设力度,成立了成山头省级海洋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

虽然我市海洋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各级对海洋经济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真正将海洋经济放到突出重要的位置,海洋经济发展缺乏协调有力的宏观调控和领导。二是海洋经济发展缺乏政策调控和资金支持,渔民转产转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投入严重不足,宏观经济政策对海洋经济发展的调控作用远没有体现出来。三是涉海部门之间缺乏联系、协调和沟通,形不成海洋经济发展的合力。四是对海洋开发的规划和管理滞后,尤其对市区毗邻海域和海岸带、海岛缺乏科学系统的开发管理规划,执法管理中存在许多不到位的地方,没有真正将其管好、用好。

二、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思路和任务目标

今后一个时期,全市海洋经济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针,进一步强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念,加快结构调整步伐,推进机制、体制和科技创新,加快海洋经济产业化、标准化、国际化和科技化进程,加强宏观调控和行政执法,使海洋经济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的跨越,在全市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主要计划指标是:全市海洋产业增加值接近或超过GDP增幅,海洋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在目前25%的基础上稳步攀升,争取达到30%以上。主要抓好三大板块:

海洋第一产业:依托全国现代化渔业示范区的建设,大力发展远洋渔业和名优养殖,建设高效的海洋农业

捕捞业,在积极稳妥做好近海捕捞渔船报废和渔民转产转业工作的同时,以荣成远洋渔业有限公司等四家远洋渔业资格企业为龙头,以大洋性捕捞为重点,以过洋性捕捞为补充,重点抓好北太鱿鱼钓、西南大西洋鱿鱼钓、西南太平洋金枪鱼钓、印度洋金枪鱼钓以及鲨鱼钓等现有项目和好当家集团总投资5亿元的远洋渔业综合开发项目的申报和实施,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逐步形成捕、养、加综合发展,产、供、销体系配套的一条龙产业化经营格局,打造一只现代化的远洋捕捞船队,进一步提高远洋捕捞在捕捞业中的地位和比重。20*年远洋渔船争取达到150艘以上。

养殖业,按照国家优势水产品出口产业带建设规划,结合*实际,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科学规划布局,成区连片,加快优势水产养殖产业带建设。主攻深海大网箱养殖、池塘造礁养参、潮间带围池养参、筏式养鲍、海珍品底播增养殖、浅海沉船投石造礁增养殖等新型实用养殖模式,大力推广无公害养殖、生态养殖、健康养殖、集约化养殖,将品种做优、规模做大。大力发展以海参、鲍鱼、海胆等为主的海珍品养殖,以大菱鲆、牙鲆、河豚等为主的名贵海水鱼养殖,以海带、裙带等为主的海藻养殖和虾、贝类养殖,巩固全国最大的海参养殖基地、最大的鲆鲽养殖基地、最大的海带养殖基地和重要的虾、贝养殖基地的优势。

海洋第二产业:依托胶东半岛加工制造业基地的建设,大力发展海产品加工、船舶机械制造和能源矿产开发,建设发达的海洋工业

海产品加工业,抓住*建设“以海产品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基地”的有利时机,抓紧规划建设鱼贝类系列产品、海藻类系列产品、海珍品系列产品和海洋药物及保健系列产品4大类水产加工基地和18个水产加工园区,努力培植38个骨干龙头企业,构筑起骨干龙头企业带动加工园区,加工园区带动水产加工基地的龙头-园区-基地的全新精深加工格局,抓好海洋食品、海洋保健品和海洋药物的精深加工,进一步提高精深加工水平。

船舶机械制造业,抓住建设半岛制造业基地和日、韩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加快马兰湾、俚岛、古龙嘴等造船基地的规划与建设,主动承接日、韩造船业的转移。在加大新的大洋型渔船的研发力度,巩固渔船建造优势的同时,积极开发运输船、旅游船、特种船等新型船舶,以渔船为主,具备多种船舶的制造能力,建设中国北方、乃至东北亚地区重要的修造船基地。

海洋能源矿产开发,以核电、风力发电、潮汐发电、黄金开采和海砂综合利用为重点,抓好总投资600-800亿元的乳山核电站和投资12亿元的华能风力电站的开发建设,合理开发利用黄金、石英砂、锆英石、铪矿、地热等矿产资源,建成全国重要的核能、风能、黄金、地热开发基地。积极发展海洋精细化工、海洋生物工程、海洋水综合利用等新兴产业,努力提高海洋工作整体素质。

海洋第三产业:依托*度假旅游基地的建设,大力发展滨海旅游、海洋运输、渔业物流,建设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海洋服务业

滨海旅游业,依托千公里海岸线,以福文化为主题,高水平、高标准规划建设一批特色旅游度假区、生态休闲区和大型旅游项目,把千公里海岸线打造成一条幸福海岸旅游线,打响南有寿比南山、北有福如东海,外有黄金海岸、内有幸福海岸的旅游品牌。逐步形成千公里海岸旅游线和中心城市旅游板块、成山头极地海滨生态旅游板块、荣成次中心城市旅游板块、石岛渔家民俗风情旅游板块、文登道教温泉旅游板块、大乳山福地养生旅游板块的格局。到20*年全市接待旅游人数突破1000万人次,旅游总收按近100亿元。

海洋交通运输业,以*港、石岛港、龙眼港三处国家一类开放口岸为中心,巩固对韩客货航线的优势,增加海运船舶,增开国际航线,壮大运输船队规模,在与周边港口的竞争合作中,以其独特的优势赢得更多市场份额。“*”期间,投资6亿元加快港口建设,到20*年全市深水码头泊位达到24个,港口吞能力达到1200万吨,形成以*港为中心的全方位开放的港口群体。开辟*至东南亚及南太平洋地区以及欧美地区的国际运输航线。

渔业流通业,以石岛中心渔港和乳山口、*、张家埠等一级渔港的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渔港经济。依托中心渔港和一级渔港,加快水产市场建设和水产品营销流通,做大做强渔业物流业。重点搞好投资3亿元的石岛中国北方鱼市建设,*水产品批发市场以及荣成海带集散中心、环翠区海水鱼集散中心、乳山牡蛎集散中心等专业市场建设,构筑以中心市场为核心,以专业市场为补充,立足*,辐射黄渤海,面向东北亚的渔业物流中心。

三、加快海洋经济发展的相关对策和建议

1、抓好组织领导体系建设。加快海洋经济发展,关键在领导。省、市、县、镇各级都要配备分管海洋经济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相应的工作机构,担负起海洋经济工作职能。要进一步强化各级海洋工作领导小组及海洋工作委员会的作用,赋予其实质性的职能,通过建立涉海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等,真正将海洋经济工作统起来,将涉海各产业部门统起来,改变各自为政的局面,形成海洋经济工作的强大合力。

2、抓好政策支持体系建设。海洋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和引导。*市委、市政府决定,*后四年,每年拿出500万元的财政扶持资金,支持海洋与渔业发展。最近,市政府又将以海产品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基地、旅游度假基地列为全市三大基地建设之中,拟将农业发展资金中的70%用于加工基地建设。建议上级尽快制订出台鼓励扶持海洋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发挥好政策性资金的投入导向作用,加大对海洋基础设施、海洋产业重点领域、重点项目的扶持和投入,调动全社会力量发展海洋经济。

3、抓好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目前海洋产业的标准化体系、质量监测检验体系还很不完善,不管机构设置、人员配备还是设施设备都较落后,出口海产品检出重金属和药残超标的现象时有发生,给海产品出口带来了隐患。建议上级加大对海洋产业的标准化体系、质量监测检验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逐步健全机构、落实人员、改善装备,确保海产品质量安全。

4、抓好示范带动体系建设。海洋经济建设是个系统工程,必须找准切入点,选准突破口,抓典型、抓示范、抓引导,点面结合,总体推进。在海洋渔业发展上,我们以全国现代化渔业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加快海洋渔业结构调整,推进海洋渔业科技进步,扩大海洋渔业对外开放,加快渔区小城镇建设。在海洋加工制造业发展上,依托半岛加工制造业基地建设,依托以海产品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建设,大力发展船舶修造和海产品精深加工。在海洋旅游业发展上,依托*旅游度假基地建设,着力打造千公里幸福海岸线。在海洋科技发展上,以全国海洋水产科技示范园、全国科技兴海示范基地、全国海洋“863”计划产业化基地等为抓手,推进海洋科技上档升级。

海洋经济发展范文篇7

关键词:海洋经济;大连港;航运中心

大连港是辽东半岛客货运输通道重要枢纽、北方地区重要集装箱港,也是正在兴起的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是该区域进入太平洋,面向世界的海上门户,2003年,党中央、国务院实施了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战略,提出把大连建成东北亚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大连港作为国际航运中心的核心和旗舰,将以国际集装箱干线运输为重点,全面发展原油、矿石、散粮、商品汽车等大宗货物中转运输,加快拓展港口物流、保税、信息、商贸和国际海上旅游服务。积极促进海洋经济带和临港工业区的形成,成为客货兼顾、内外贸结合、商工贸并举的多功能、现代化的综合性国际大港,成为东北区域物流中心和东北亚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的核心载体,为此,大连港非常重视、关心港口在海洋经济中发挥的作用。

1海洋经济已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随着沿海国家维护海洋权益斗争的深入,特别是现代化高新技术在海洋开发过程中的应用,使得大范围、大规模的海洋资源开发和利用成为可能,向海洋要资源、要财富的蓝色革命,促进了新兴海洋产业的形成和发展,使海洋开发逐步贯穿于以海洋资源为对象的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全过程,海洋经济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经济体系,并以明显高于传统陆地经济的比例快速增长,相当一部分国家的海洋产业成为国家支柱产业,世界上有10个人均年收入22,000美元以上的巨富国家,其中8个是沿海国家,全球人口的趋海性进一步增强,约65%的人口都集中在沿海100多公里宽度的海岸带。

在我国沿海地区经济以海洋为依托,以陆地国土总面积的13%承载着42%的人口,创造了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最为先进的地区,也是最有活力和发展前途的经济地带。

据国家海洋局权威人士预测,在今后20—30年内,海洋经济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势头,2010年总产值可望达14000亿元人民币,2020年达到30000亿人民币,全国海洋经济增加值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55%-9%。海洋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之一。

2港口是海洋经济的支柱和引擎

海洋交通运输在海洋经济中处于主导地位,而港口作为海洋交通运输中最为重要的承载就成为其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中已将港口业列为“十一五”海洋经济重点发展的产业,到2010年,全国要基本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港口运输市场体系,建立起以港口为中心的国际集装箱运输、大宗散货运輸等综合运输网络,日益完善港口布局,进一步提高运输能力,港口服务功能更加多样化,装备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并建成主要港口的智能化管理系统,随着港口对区域经济发展带来的辐射与带动作用。以港兴市、以港招商引资、以港为依托发展海洋产业已经成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战略。

通过对我国港口对经济影响的分析(2001年对综合性大港保守测算数字统计),我国港口每万吨吞吐量对GDP的贡献为110万元,可以创造约20个就业岗位。而根据大连市有关部门预测,大连港口平均每吨货物可以拉动城市GDP增长146元,每万吨吞吐量可以带动就业27人,2008年,大连港集团完成货物吞吐量18518万吨,增幅11.9%,连续4年吞吐量年均增长超2000万吨。全年集装箱量完成450.1万TEU,增幅18.1%。按照上述公式计算,大连港集团吞吐量的高速增长,拉动了大连市GDP增长270.4亿元,带动就业约50万人。

这些数据完全印证了21世纪是海洋世纪的论断,港口已成为发展海洋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海洋也被列入国家五大重点发展战略领域之一,而辽宁更是明确提出,要发挥沿海开放优势,建设国家沿海经济强省,突出强调增强沿海意识,有重点、分步骤地推进辽宁“五点一线”的沿海经济带建设。

3大连港在海洋经济发展中的总体规划与新思路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速和对外贸易的发展,港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港口通过能力严重不足,港口建设落后再次成为国家参与全球经济活动、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加快港口建设,提高港口的吞吐能力,拓宽港口服务功能,对适应“十一五”经济快速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日前,沿海港口已掀起了新一轮港口建设热潮,各地“十一五”期间的港口建设投资规模动辄以百亿元、千亿元计算。据有关专家预测,到2010年。中国港口吞吐量将达61亿吨,集装箱吞吐量将达1.4亿标箱。

按照总体规划,至2010年,大连港将以“一岛三湾”(大孤山半岛、大窑湾、大连湾、鲇鱼湾)为核心,形成“国际油品及液体化工品分拨中心、集装箱转运中心、散粮转运中心、散矿分拨中心、钢铁、化肥等杂货和煤炭转运中心、专业汽车及客滚旅游中心”的六大中心,同时开发建设港区后方的“大孤山国际物流港基地、大连湾临港产业基地、大港区客运旅游及城域物流配送基地”三大基地;同时建设“海上中转系统、高速公路集疏运系统;专业化铁路集疏运系统和口岸电子商务系统”四大系统。

届时,大连沿海港口群将新建泊位约160个,新增集装箱泊位27个;港口总吞吐量超过5亿吨,集装箱吞吐能力达到1400万标箱。初步建成基础设施比较完备,航运中心各项要素条件基本具备,经济管理体制和运作方式与国际惯例接轨,现代服务业比较发达,城市和口岸功能较强的腹地型国际航运中心。

2008年以来,大连港的发展空间逐步拓展,发展能力明显提升,港口资源整合取得重大进展,在当今港口业竞争最为激烈的环渤海区域,大连港以资本为纽带,西携两锦,东联丹东,南牵旅顺,北拓长兴岛,构建东北亚航运中心组合港,同时集团全力打造物流成本洼地,成功开行过境集装箱班列,使得大连港成为欧亚陆桥运输新起点;港口功能不断向腹地延伸,沈阳、长春、吉林内陆港陆续建成并投入运营,低成本的陆域物流走廊业已形成,环渤海内支线、精品钢材班轮航线,散粮班轮航线更是搭建起高效便捷的海上物流通道,2009年,在金融风暴席卷全球,外贸增长受到严重影响的情况下,1月份,大连港集团集装箱完成38.5万TEU,吞吐量完成1678.4万吨,同比增加90.5万吨,增幅5.7%,为历年同期最好水平,实现新春首月生产开门红。

4积极争取政策的扶植,利用好海洋的管理效率

随着辽宁省人民政府和国家海洋局《关于共同推进“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发展战略的实施意见》的正式签署,我省海洋管理工作在政策有了更多的支持,大连港集团在办理“一岛三湾”等核心港区项目用海时,省市海洋主管部门将服务工作前移,积极向我们了解用海需求,解释政策,将“事后否决”变为“事前指导和服务”;特别是在大连港股份公司办理上市所需用海时,省市海洋主管部门加快审核速度,把审核时间缩到最短时限,有力地支持了大连港股份公司的上市工作,保证了大连市海外首家上市的成功。

海洋经济发展范文篇8

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发展是第一要义"广西濒临的北部湾海域面积为12.83万km,,大陆海岸线长1595km,直线距离为185km,岸线长度在全国11个沿海省份中排第六位"不仅如此,广西还有沿海、沿江、沿边联动,水路陆路并举,与东盟1国毗邻等地缘、区位特色优势,这是其他1个沿海省市不具有或不完全具有的,是发展海洋经济特有的客观优势"因此,广西海洋经济应走在全国前列,至少应跻身先进省市区行列"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深谙此道,在他制定的5建国方略之二#物质建设6里,规划建设中国3个世界大港(北方、东方、南方大港)、4个二等海港,将钦州港定为中国海岸二等海港即中国南方第二大港"由于历史等众多原因,包括钦州港在内的广西北部湾海洋经济没有得到应有发展,长期落后于其他1个沿海省市的现状至今未能得到改变,虽然最近几年经济增长速度很快,总量仍然很低,总产值仅占全国的1%,位居全国H个沿海省份末位"海洋经济的本质就是充分利用海洋资源优势来发展经济"从产业结构来看,当前广西的海洋经济主要靠的是消耗资源来促进海洋经济发展,是以资源开发型为主要特征[21"转变广西海洋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将这种粗放型海洋经济向集约型海洋经济转变"当然,这2种经济发展方式并不是绝对割裂开来的"它们之间只是一种相对划分,二者之间可能存在着交叉重叠、主要辅助关系"哲学理论也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经历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没有量的积累是不可能实现质的飞跃"经济增长必然是经济发展的主体和核心"因此,加快广西海洋经济发展速度,迅速增加广西海洋经济总量是转变广西海洋经济发展方式的前提"当前,我国沿海省份正在掀起海洋经济建设热潮"比如,江苏省在十二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提出215年的海洋生产总值目标为68亿元;辽宁省在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提出215年海洋生产总值目标为9亿元;海南省在海洋经济发展规划设定的215年海洋生产总值目标为198亿元;天津市215年海洋生产总值目标是5亿元131"在新形势下,广西已经别无选择,唯有迎头赶超"为此,广西海洋经济必须以高于全国平均速度跨越式发展,迅速增加海洋经济总量"接依赖海洋生产投资,海洋生产投资主要包括海洋消费资料生产投资和海洋生产资料生产投资,这两大类的生产投资必须统筹兼顾"此外,我国对外贸易9%依赖海上运输,外经外贸结构不仅直接拉动海上运输业,而且直接影响和体现海洋经济结构,因此优化外经外贸结构十分重要"外经外贸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既是经济问题,又是政治问题、外交问题,必须统筹兼顾"。

2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是提高海洋经济的质量和效益

实现海洋经济超常规发展对广西当前和今后都是必然要求"但是,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不仅应该突出海洋经济发展的数量特征,更应该强调海洋经济发展中的质量和效益的提升"做大广西海洋经济总量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广西海洋经济的质量和效益"加快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站在人的高度看问题"其目标是实现广西海洋经济又好又快的持续健康发展,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和落脚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转到提高5多万壮乡儿女的根本利益和幸福生活上来,切实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衡量广西海洋经济质量和效益水平的唯一标准,就是看广西海洋经济是否实现了可持续发展,即在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是否实现了海洋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升级,是否满足了人们的就业、消费、分配等一系列社会需求"因此,必须转变高速度、低效益的粗放式发展方式,坚决克服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大、产业集中度低、科技力量薄弱等因素,牢固树立并努力践行海洋经济科学发展观"。

3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是要扩大海洋内需,增强消费的拉动作用

海洋经济发展范文篇9

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地处太平洋西岸,海岸线长达18000多公里,接近陆地领土面积的三分之一,海洋生物2万多种,海洋石油资源量约240亿吨,天然气资源量14万亿立方米,滨海砂矿资源储量31亿吨。应当指出,海洋所蕴藏的巨大潜在资源和能力将为21世纪中国的和平崛起、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不可或缺的物质条件。21世纪,海洋将成为解决我国资源、人口、环境问题的主要出路。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发展海洋循环经济和构建和谐人海关系的内在联系,已经成为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

(1)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是构建和谐人海关系的前提。

毋庸质疑,发展是以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为宗旨。发展海洋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构建和谐人海关系的前提和基础。海洋循环经济是在可持续意义下强调发展,不超越生态环境系统的更新能力,实现海洋生态的良性循环。其实质是一种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模式,把发展经济看作是一个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进化过程。其过程是一个“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通过延长产业链,在系统内进行“废弃物”全面回收、再生资源化、循环利用。循环经济的目标不是高能耗、高产出、污染严重的物质文明,而是高效率、高科技、低消耗、低污染、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健康持续的生态文明。因此,海洋生态的可持续性、高效性、和谐性和自我调节是海洋经济发展所依赖的环境系统,是新时代人海关系和谐的前提因素。发展海洋经济就是要实现一条从对立型、征服型、污染型、掠夺型、破坏型向和睦型、协调型、恢复型、建设型、闭合型演变的人海和谐生态轨迹,实现从只追求经济利益的一维繁荣走向社会、经济、生态、健康、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多维立体繁荣。

(2)构建和谐人海关系是发展海洋循环经济的目标。

人海关系即人类与海洋之间的关系,是人地关系的一种类型,其主要反映在人类对海洋的依赖性和人类的能动性两方面。纵观漫长的历史过程,人类很早就开始了“兴鱼盐之利,通舟楫之便”的依海式生活,海洋也为人类带来了更多的财富和恩泽。然而,20世纪开发海洋的热潮,使得我国近海区域的一些海洋资源开发过度,环境遭到破坏,物种锐减,海洋污染逐年加重,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海洋经济的健康发展,也影响了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影响海域的综合开发效益,难以持续利用。所以,在新时代提出了在可持续发展观念下的新型人海关系的概念,其实是一种互利互惠,共生共长的关系,人要尊重海洋,尊重自然,这样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才能永续发展。一方面,人类要向海洋索取更多的资源,供人类发展利用,另一方面,人类要积极地良化海洋环境,让海洋的生产力不断的提高,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需要。因此,构建和谐人海关系既是发展海洋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前提与必要条件,同时也是其最终目标,二者互相作用,不可分割。

2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构建和谐人海关系的思路设想

必须看到,当前世界经济中心正向太平洋转移,而太平洋西岸更是世界经济中增长速度最快的区域。为了迎接海洋世纪的到来,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顺应历史潮流,体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走可持续发展的国民经济体系建设道路,以人为本,以海为源,发展海洋循环经济,促进人海关系和谐。

(1)加强海洋资源调查、勘探,充分掌握海洋资源情况。

人海关系和谐,发展海洋循环经济,首先应该着眼于开发利用新的海洋技术,加大勘测力度,发现更多资源,弥补陆地能源不足,缓解需求增长的压力造成的环境、生态破坏。除此之外,还要反对海洋资源的掠夺式开发,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和海洋生物种类的多样性,走出一条以海洋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为基础、海洋经济的可持续性为中心、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为目的的发展道路。其次,应该明确未来海洋发展战略,坚持生态目标与经济目标的统一,统筹规划与突出重点的统一,重视海洋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良性循环、海洋资源与环境资源协调发展,走出“先污染、后治理”的恶性怪圈,实现科学开发与永续利用的有机结合。

(2)根据国家宏观政策指导,部署有特色的海洋开发战略。

从宏观层次看,必须明确发展海洋经济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使海洋经济真正成为促进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质量以及环境质量提高的物质手段,由以海论海的狭窄圈子向海陆一体化发展的思路转变;由粗放型无序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向集约化综合开发利用海洋资源转变;由传统海洋产业向新兴海洋产业转变;由无偿使用海域、掠夺性开发海洋资源向海域有偿使用、可持续发展的海洋利用开发转变,以人为本,把海洋开发作为全局性的战略任务进行综合部署,促进海洋生产力方式的优化和生产关系的调整,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肯定,中国要提出以海洋资源为开发对象,以制度体制创新(如海洋资源产权制度、海洋投资机制、海洋法律制度、海洋教育科研体制、海洋管理体制等)为重点的海洋开发战略是至关重要的。

(3)依托循环经济基本原则,促进和谐人海关系形成。

走可持续发展的海洋之路,要求我们依托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和基本原则,形成和谐的人海关系。主要表现在:1.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基础,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变废为宝,将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资源紧缺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2.以人的健康安全为前提,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全面协调发展为目标,从根本上解决自然、社会、经济和生态系统之间的矛盾。3.遵循“减量化、资源化、再循环”的重要原则。最大可能地延长产品——废弃物的转化,有效延长产品的服务周期和强度,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环境同化能力,实现资源节约最大化和污染排放最小化。4.正确处理海洋开发与陆地开发的关系。加强海陆之间的联系和相互支援,发展既要以陆地为后方,又要积极地为陆地服务,相互依托,相互促进,海陆并举,加快人海关系和谐步伐。

3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构建和谐人海关系的支撑体系

2006年作为国家实施《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开局之年,推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采取新举措,要抓住这一重要的历史机遇,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时代步伐,构置发展海洋循环经济的支撑体系,努力人海关系和谐发展的局面,尤其是在海洋经济开发的进程中着手建立保护为前提的支撑体系、以法律为保障的支撑体系、以市场为导向的支撑体系、以科技为动力的支撑体系。

(1)建立以保护为前提的支撑体系。

吸取世界工业化和城市化“先污染,后治理”的深重教训,在海洋经济开发中必须建立以保护为前提的支撑体系,下功夫综合治理重点海域的环境,努力恢复近海海洋生态功能,保护红树林、海滨湿地和珊瑚礁等海洋、海岸带生态系统,加强海岛保护和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积极完善海洋功能区划,规范海域使用秩序,严格限制和制止开采海砂、围海造地的急功近利行为;有计划有重点地勘探和开发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和国际海底资源。落实科学发展观,合理地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资源,实现海洋的可持续发展。

(2)建立以法律为保障的支撑体系。

对于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来说,建立法律支撑体系十分重要,有利于为全国海洋经济大发展创造公正、公平、公开的社会环境。在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加快循环经济立法进程,形成配套的法律体系,建立监督有效、执法有力的海洋管理队伍,明确消费者、企业、各级政府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的责任和义务,明确把生态环境作为资源纳入政府的公共管理范畴之内。以此推动海洋综合管理体系的形成和海洋法规的不断完善,逐步使海洋开发得到合理、有序、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3)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支撑体系。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推进海洋经济开发必须建立起以内需为基点、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主线的产业结构,建立起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各种操作机制和交易规则,站在时代的高度重视海洋事业,按照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标准统筹经济、资源、环境三者的协调发展,把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利益调节结合起来,遵循“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开发开放价值取向,坚持“开发与保护并举,速度与效益统一”的基本原则,实现人海关系的和谐发展。

(4)建立以科技为动力的支撑体系。

先进的科学技术是循环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必须建立符合国情的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循环经济技术体系的发展重点是环境友好技术或环境无害化技术,具体由五类构成:替代技术、减量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系统化技术。所以,要加强战略性的海洋高新技术项目的研究开发,以新的理论和新的方法来延长海洋经济的产业链,完善和实施“科技兴海”计划,落实人才强国和科技兴海战略,鼓励海洋科技的源头创新,努力探索出一条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并且使涉海人力资源优势能够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人海和谐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N].国务院公报,2003-18.

[2]杨玉民.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02).

海洋经济发展范文篇10

关键词:海洋循环经济;人海关系;可持续发展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中国作为海洋大国坚定不移地确定了实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特别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首次以专章篇幅推出了关于海洋开发的战略安排,并且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摆在突出位置。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与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实施符合我国国情的海洋开发战略部署,其中最主要、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如何依据循环经济原则,发展海洋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促进人海关系和谐。

一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构建和谐人海关系的内在联系

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地处太平洋西岸,海岸线长达18000多公里,接近陆地领土面积的三分之一,海洋生物2万多种,海洋石油资源量约240亿吨,天然气资源量14万亿立方米,滨海砂矿资源储量31亿吨[1]。应当指出,海洋所蕴藏的巨大潜在资源和能力将为21世纪中国的和平崛起、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不可或缺的物质条件。21世纪,海洋将成为解决我国资源、人口、环境问题的主要出路。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发展海洋循环经济和构建和谐人海关系的内在联系,已经成为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

1.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是构建和谐人海关系的前提基础

毋庸质疑,发展是以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为宗旨。发展海洋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构建和谐人海关系的前提和基础。海洋循环经济是在可持续意义下强调发展,不超越生态环境系统的更新能力,实现海洋生态的良性循环。其实质是一种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模式,把发展经济看作是一个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进化过程。其过程是一个“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通过延长产业链,在系统内进行“废弃物”全面回收、再生资源化、循环利用。循环经济的目标不是高能耗、高产出、污染严重的物质文明,而是高效率、高科技、低消耗、低污染、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健康持续的生态文明。因此,海洋生态的可持续性、高效性、和谐性和自我调节是海洋经济发展所依赖的环境系统,是新时代人海关系和谐的前提因素。发展海洋经济就是要实现一条从对立型、征服型、污染型、掠夺型、破坏型、向和睦型、协调型、恢复型、建设型、闭合型演变的人海和谐生态轨迹,实现从只追求经济利益的一维繁荣走向社会、经济、生态、健康、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多维立体繁荣[2]。

2.构建和谐人海关系是发展海洋循环经济的最终目标

人海关系即人类与海洋之间的关系,是人地关系的一种类型,其主要反映在人类对海洋的依赖性和人类的能动性两方面。纵观漫长的历史过程,人类很早就开始了“兴鱼盐之利,通舟楫之便”的依海式生活,海洋也为人类带来了更多的财富和恩泽。然而,20世纪开发海洋的热潮,使得我国近海区域的一些海洋资源开发过度,环境遭到破坏,物种锐减,海洋污染逐年加重,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海洋经济的健康发展,也影响了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影响海域的综合开发效益,难以持续利用。所以,在新时代提出了在可持续发展观念下的新型人海关系的概念,其实是一种互利互惠,共生共长的关系,人要尊重海洋,尊重自然,这样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才能永续发展[3]。一方面,人类要向海洋索取更多的资源,供人类发展利用,另一方面,人类要积极地良化海洋环境,让海洋的生产力不断的提高,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需要。因此,构建和谐人海关系既是发展海洋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前提与必要条件,同时也是其最终目标,二者互相作用,不可分割。

二.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构建和谐人海关系的思路设想

必须看到,当前世界经济中心正向太平洋转移,而太平洋西岸更是世界经济中增长速度最快的区域。为了迎接海洋世纪的到来,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顺应历史潮流,体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走可持续发展的国民经济体系建设道路,以人为本,以海为源,发展海洋循环经济,促进人海关系和谐。

1.加强海洋资源调查、勘探,充分掌握海洋资源情况

人海关系和谐,发展海洋循环经济,首先应该着眼于开发利用新的海洋技术,加大勘测力度,发现更多资源,弥补陆地能源不足,缓解需求增长的压力造成的环境、生态破坏。除此之外,还要反对海洋资源的掠夺式开发,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和海洋生物种类的多样性,走出一条以海洋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为基础、海洋经济的可持续性为中心、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为目的的发展道路。其次,应该明确未来海洋发展战略,坚持生态目标与经济目标的统一,统筹规划与突出重点的统一,重视海洋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良性循环、海洋资源与环境资源协调发展,走出“先污染、后治理”的恶性怪圈,实现科学开发与永续利用的有机结合[4]。

2.根据国家宏观政策指导,部署有特色的海洋开发战略

从宏观层次看,必须明确发展海洋经济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使海洋经济真正成为促进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质量以及环境质量提高的物质手段,由以海论海的狭窄圈子向海陆一体化发展的思路转变;由粗放型无序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向集约化综合开发利用海洋资源转变;由传统海洋产业向新兴海洋产业转变;由无偿使用海域、掠夺性开发海洋资源向海域有偿使用、可持续发展的海洋利用开发转变,以人为本,把海洋开发作为全局性的战略任务进行综合部署,促进海洋生产力方式的优化和生产关系的调整,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肯定,中国要提出以海洋资源为开发对象,以制度体制创新(如海洋资源产权制度、海洋投资机制、海洋法律制度、海洋教育科研体制、海洋管理体制等)为重点的海洋开发战略是至关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