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文化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6 20:23:38

公路文化论文

公路文化论文范文篇1

本文作者:葛林工作单位:河南省交通运输厅

高速公路工程项目安全文化的内涵

1.组织文化的内涵。组织文化是指共有的价值体系。在每个组织中,都存在着随时间演变的价值观、信条、仪式、神话及实践的体系或模式,这些共有的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雇员的看法及对周围世界的反应。一个组织的文化是以下两方面相互作用的结果:一是创始人的倾向性和假设;二是第一批成员从自己的经验中领悟到的东西。高速公路工程项目组织在高速公路工程项目安全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由于业主方是高速公路工程项目生产过程的总集成者——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知识的集成,业主方也是高速公路工程项目生产过程的总组织者,所以,业主方的项目管理是管理的核心。可见,在高速公路工程项目的安全管理中,业主方起主导作用。在施工方项目组织中,施工总承包方和施工分包方的地位和作用也不平衡。国家法律和行政法规规定,施工总承包方施工分包方共同承担连带责任,但是,施工总承包方对安全管理起主导作用。2.高速公路工程项目安全文化具备的功能。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文化对于人们的行为具有非常重大的影响。许多关于安全的研究也都发现,安全文化对于安全绩效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具体说来,高速公路工程项目安全文化具备如下功能。(1)整合功能。它不是从某个侧面去影响人们的行为,而是从整体上综合地、全面地影响高速公路工程项目的组织行为。(2)导向功能。共同的价值观对职工的个体行为以及项目参与各方的整体行为具有导向作用。(3)凝聚功能。高速公路工程项目参与者通过强势的项目文化可以产生强烈的归属感、自豪感而积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干。(4)激励功能。它以一种崇高的精神力量满足参与者的精神需要,从而使其精神振奋、奋发向上,为项目也为自己的利益奉献能力和智慧。(5)约束功能。它以一种无形的、非正式的、非强制的行为准则来约束项目参与者的思想和行为。(6)辐射功能。即可以扩大项目参与者及其单位的知名度。

高速公路工程项目安全文化创建

1.由于农民工的知识和自我防护意识较差,掌握本岗位的安全操作技能,以提高安全生产的业务素质,成为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环节。由于工程建设项目进度一般要求较高、压力很大,一般难以在紧张的工期内安排劳务用工的安全技能培训和安全文化建设,所以,高速公路施工企业要紧抓施工间隙和施工淡季如雨天、冬季等,对农民工进行专门的安全教育等,以形成劳务用工的以自我及班组安全为核心的价值观。2.加强业主的安全文化建设。高速公路工程项目业主虽然是一次性的,但是由于业主在工程建设项目中所处的地位及其掌握的资源,所以业主的态度直接影响工程建设项目的安全及其文化建设。业主如果能明了进度、质量、安全和费用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将大大有利于工程建设项目的安全文化建设,将会使安全文化建设发挥重要作用。对业主的安全文化的教育只有政府部门才能进行。政府行政主管部门应该切实加强对业主的教育和培训,使业主树立正确的意识,具备正确的安全价值观。

公路文化论文范文篇2

在信息传播新技术革命的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作为传播学领域一大研究部类/范畴的媒介分析,正清楚地凸现出现实意义。世界范围内,信息传播新技术的作用和影响成为近年来传播学界的热门话题,由此带动了整个媒介分析领域,使之赢得了国际上学术界的很大关注。在中国大陆学术界,媒介分析同样受到了很多关注,近年来,学者们进行了许多有关媒介研究/媒介分析的探索,发表了大量的有关成果。本文试图对中国大陆学术界这方面的成果,进行一番梳理,在此基础上,分析其特点。限于资料、时间等方面的原因,本文的这种梳理,难以在对所有学术成果的总体进行通览的基础上进行。因此,笔者作了一些选择,主要通过对若干新闻传播学刊物1996-2000年的内容分析、对自1995年召开的全国第四届传播学研讨会以来几次全国和国际学术研讨会内容作类似的分析、并对两本近年来出版的集中论述信息传播技术与媒介发展进程的关系等的媒介分析专著的研究,来从论文和著作这两个层面,探讨中国大陆传播学术界的媒介分析的研究成果,透视其概况及特点。由于笔者所掌握的资料十分有限、所读所知也十分有限,本文的局限性在所难免,其对研究成果的梳理,遗漏大约也在所难免,但却绝非出于故意。抛砖引玉,唯期本文对我国大陆传播学界有关媒介分析的研究之梳理,能引发对此的更全面的探讨。

关键词:媒介分析、信息传播新技术

Abstract

Atpresent,aswavesofnewinformationtechnologiessurgeforwardthroughouttheword,mediaanalysisasanimportantcategoryofcommunicationresearchisdemonstratingitssignificance.Worldwide,usesandimpactofthenewinformationtechnologieshavebecomeahottopicfordiscussion,thuspushingforwardresearchinthewholeareaofmediaanalysis,attractingmuchacademicattentiontothearea.InthemainlandofChina,mediaanalysishasalsoreceivedalotofattention.Inrecentyears,scholarsinthemainlandofChinahaveexploredmanyissuesinthearea,resultinginmanypublications.Thispaperattemptstomakeasurveyoftheirresearchachievementsand,onthebasisofthat,analyzethefeaturesoftheseachievements.Owingtothelimitationoftimeandtolimitedmaterialsavailable,thewritercannotpossiblymakeathoroughlycomprehensivestudyofallthemediaanalysisachievements.Therefore,thewriterchoosestocarryoutthestudymainlythroughacontentanalysisofthearticlespublishedinfourjournalismandcommunicationjournalsinthecountryfrom1996to2000,asimilaranalysisofthepaperssubmittedtoseveraljournalismandcommunicationconferencessince1995,andadiscussionoftworecentbooksonmediaanalysis.Asthewriter’sknowledgeofandreadingintheliteratureofthisareaofresearchareverylimited,andthematerialsavailablearealsoverylimited,thispaperisboundtohavesomelimitations.Omissionsmayalsobeunavoidable,butcertainlynotintentional.ThewriteroffersthispaperjustinthehopeofinvitingmorecomprehensivestudiesofthemediaanalysisachievementsinthemainlandofChina.

KeyWords:mediaanalysis;newinformationtechnology

(正文)

在传播学领域,媒介分析作为一个大的研究部类/范畴,主要指的是对如下内容的研究:媒介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各种媒介技术的特征及作用,媒介技术及其发展史同人类社会变迁、文明发展史的关系,等。在传播学的发展史上,传播技术与媒介作为信息传递和接收的手段、载体,并非总是研究的重点。在西方传播学兴起的初期,传播学者们的注意力主要倾注在大众传播媒介所传递的讯息内容及其所产生的效果上。诚然,传播学发展史上曾出现一些对传播学界有深远影响的媒介分析成果和理论,如开媒介分析先河的英尼斯(HaroldInnis)的传媒的时空偏向理论,促使媒介分析在传播学研究中真正登堂入室的麦克卢汉(MarshallMacLuhan)的以“媒介即讯息”为中心论点的传媒理论,等等。但是,比起学者们反复挖掘、成果极为丰富的传媒效果研究或在许多重大而影响深远的传播学研究中都占据重要位置的传媒内容分析来,以媒介技术本身为焦点的媒介分析,在传播学发展史上原本算不上是一个显赫的研究范畴。然而,近年来信息传播新技术革命的浪潮席卷全球的社会现实,却使媒介分析的现实意义,清晰地凸现。因而,世界范围内,信息传播新技术的作用和影响成为近年来传播学界的热门话题,由此带动了整个媒介分析领域,使之赢得了国际上学术界的很大关注。

在中国大陆学术界,媒介分析同样受到了很多关注。虽然,中国大陆传播学研究起步较晚,历史尚短,媒介分析领域中尚未出现象麦克卢汉理论式的独树一帜的、闻名遐迩的媒介理论。但是,我国传播学术界的成果发表、学术会议交流等学术活动表明,近年来,我国学术界进行了许多有关媒介研究/媒介分析的探索,发表了大量的有关论文。尤其是随着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热浪在全世界的高涨,信息传播新技术、新媒介的特点,传播技术、媒介的发展与更新及其社会影响等媒介分析中的核心问题,已成为在我国举行的一些传播学研讨会的热门话题,也成为不少新闻传播学学术刊物涉及的重要内容。此外,专门涉及媒介分析领域的书籍也已出现。

本文试图对中国大陆学术界这方面的成果,进行一番梳理。限于资料、时间等方面的原因,本文的这种输理,难以在对所有学术成果的总体进行通览的基础上进行。因此,笔者作了一些选择,拟通过如下几步研究,透视我国的媒介分析研究的概况及特点:

■通过对《新闻与传播研究》、《国际新闻界》、《新闻大学》和《新闻记者》1996-2000年的内容分析,找出其中涉及媒介研究的文章篇数、在刊物内容中所占的比重与论题。在此需要说明的是,选择这四家刊物的原因,仅是出于对三种情况的综合考虑:地域分布(这四本刊物,两本在北京出版,两本在上海出版)、兼顾主要面向研究界与主要面向业界的刊物、可行性因素(主要是指刊物对笔者而言的易获得性)。笔者丝毫无不重视其它新闻传播学刊物之意。

■通过对自1995年召开的全国第四届传播学研讨会以来几次全国和国际学术研讨会内容作类似的分析,进行这种梳理。这里笔者只可能把范围限于自己所熟知的几次学术会议,不敢妄求全面包括我国新闻传播学界所有学术会议。

■通过对《传播科技纵横》(闵大洪著,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年出版)和《信息高速公路与大众传播》(明安香主编,华夏出版社1999年出版)这两本集中论述信息传播技术与媒介发展进程的关系等的媒介分析专著的研究,探讨我国传播学术界关于媒介分析的研究在专著这一层面的成果。笔者坦承,由于自己所掌握的资料十分有限、所读所知也十分有限,而研究只能建立在对资料文献的掌握的基础上进行,局限性在所难免,遗漏大约也在所难免,但却绝非出于故意。抛砖引玉,唯期本文对我国大陆传播学界有关媒介分析的研究之梳理,能引发对此的更全面的探讨。

一、概况透视

透过我国新闻传播学领域近年来的学术刊物的内容、学术会议上的论文交流以及书籍的出版,我们可以领略学术界的研究动向。

I.1学术刊物

学术刊物往往是人们观察学术界最新动态的一道窗口,因此,笔者希望先以分析若干国内新闻传播学的学术刊物为切入口(按季刊、双月刊、月刊排列),进入对于近期我国学术界有关媒介分析的研究之梳理。

《新闻与传播研究》(季刊)年份*总篇数⑴*媒介分析文章篇数及在总篇数中所占比例⑵

1996年502;4%

1997年467;15.22%

1998年498;16.33%

1999年508;16%

2000年5114;27.45%

总计:246共计:39;15.85%

《新闻大学》(季刊)年份*总篇数*媒介分析文章篇数及在总篇数中所占比例

1996年1045;4.81%

1997年1175;4.27%

1998年1174;3.42%

1999年1088;7.41%

2000年11913;10.92

总计:565共计:35;平均比例:5.88%

《国际新闻界》(双月刊;1998年度第5-6期合刊)年份*总篇数*媒介分析文章篇数及在总篇数中所占比例

1996年11419;16.67%

1997年1119;8.11%

1998年9913;13.13%

1999年10321;20.39%

2000年9726;26.80%

总计:524共计:88;平均比例:16.79%

《新闻记者》(月刊)年份*总篇数*媒介分析文章篇数及在总篇数中所占比例

1996年2986;2.01%

1997年3427;2.05%

1998年3397;2.06%

1999年37419;5.08%

2000年42731;7.26%

总计:1780共计:70;3.93%

以数据点折线表示,媒介分析文章在这些刊物中所占百分比近年来的变化情况如下表所示:

从以上图表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如下几点:

1.这四种刊物在最近几年中无一例外地都经常刊登媒介分析文章。

2.在四种刊物中,《国际新闻界》发表媒介分析文章最多,不但按篇数计算数目最大,而且在总篇数中所占百分比也最大。

3.四种刊物中,《新闻记者》刊登媒介分析文章篇数在总篇数中所占比例最小,但1999年起该刊发表的媒介分析文章篇数与往年相比明显增多。

4.1996年-1998年期间,《新闻与传播研究》发表的媒介分析文章逐年增多;2000年该刊发表的此类文章明显多于前几年。

以上几点中的第一点显示了媒介分析近年来已成为我国新闻传播学专业刊物经常涉及的内容之一。

关于第二点,我们认为,它和《国际新闻界》的宗旨目标及特点有关。这一刊物以“透视环球传媒,追索今昔流变,拓展研究视域,提升学术品位”为其宗旨目标,具有重视国际传媒业最新动态、重视介绍国外情况的特点。自美国以其经济实力和技术优势率先提出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目标以来,信息高新技术的层出不穷和迅速投入应用、因特网作为新一代的传播媒介迅速崛起、全世界范围信息高速公路建设发展势头猛烈、传统的传媒业正面对一场新的社会传播事业结构调整──这一切已成为国际传媒业近年来的新动态。而美国和一些其它西方工业发达国家在信息高速公路建设中的领先地位,使介绍信息高新技术的应用成为介绍这些国家传媒业近况的一个重要论题。这些显然都促使《国际新闻界》较其它刊物更多地刊登以论述信息传播新技术与传媒发展、传媒运作的关系为主的文章及讨论有关理论的媒介分析文章。此外,自1997年以来,《国际新闻界》每年都有一期或若干期有关于信息高新技术的应用的栏目,集中刊登有关文章。1997年第四期中有“最新传播技术手段研究专辑”栏目,下有5篇文章,按我们本文中所下的定义都属于媒介分析文章;1998年第四期中有“新媒体研究专辑”栏目,收有6篇文章,均属媒介分析文章;1999年第三期中有“网络传播研究专辑”栏目,收有5篇关于最新传媒──网络的文章;第四、五、六期均设有“网络传播”栏目。2000年第一、五、六期均有“网络时代”栏目。设有这样集中刊登关于信息高新技术的应用的文章的专栏,显然也有利于该刊较多地刊登媒介分析文章。

关于上述第三点,《新闻记者》上的文章体裁不一、且以短文居多大约与此不无关系。作为一家面向业界的刊物,相对而言,它所刊登的理论性、学理性探索的学术论文在刊物中所占比重是有限的;它重视传媒业界同仁间的体会交流等,大量的文章涉及写作、编辑、摄影等业务方面的体会。当然,随着电脑、网络技术在新闻工作中的日益渗透,随着我国新闻传媒业技术手段更新的过程的进展,我国新闻工作者将会在其传播实践中对信息传播高新技术的运用及其影响等,体会日深。在被称为我国“传媒上网热之年”的1998年过后的1999、2000年,《新闻记者》上刊登的媒介分析文章明显增多,正可说明这一点。

在这四家刊物中,《新闻与传播研究》可说理论色彩最浓。1996年—1998年期间这家刊物所登载的媒介分析文章逐年增多,而2000年该刊发表的此类文章明显多于前几年,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探讨传播技术手段、传媒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的媒介分析研究,正越来越受到我国新闻传播理论研究界的关注。

I.2学术会议

学术会议也是观察学术界动态的一道窗户。根据笔者手头掌握的资料,1995年“全国第四次传播学研讨会”在四川成都召开以来,探讨传播新技术、新媒介等的媒介分析文章,已成为我国新闻传播学领域学术会议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第四次传播学研讨会”的论文集显示,“传播新技术、新媒介研究”系当时对论文分门别类时的一个类别。但是,当时这一类别下的论文篇数尚不多,仅有两篇,题为:“信息传播手段的又一次革命”和“试论我国在‘信息高速公路’十字路口的选择”。(论文集总共收入论文59篇。)1996年,当暨南大学新闻系为庆祝成立50周年而举办“面向21世纪的新闻与传播”学术研讨会,邀请来自香港和内地30多所大学、研究机构和新闻媒介的学者会聚羊城各抒己见时,会上发表的50多篇论文中可归为本文中称为“媒介分析文章”的,有5篇。这5篇论文绝大部分研究信息高速公路,研究正在迅速崛起的因特网(当时称“国际互联网”)。1997年,“全国第五次传播学研讨会”在杭州大学召开,60余名学者以“传播与经济发展”为主题,进行了为期两天论文宣讲与讨论。会议收到的46篇论文中有5篇论文属于讨论信息传播新技术的“媒介分析文章”。信息高速公路、电脑互联网络与大众传播发展、社会发展的关系,成了台上台下的热门话题,不但在会场上引发学者们的热烈发言,而且在会场外的个人交谈中也引发种种议论。会议结束后,有关论文很快被《新闻大学》、《新闻记者》、《新闻学争鸣与探索》等刊物登载。

1999年10月至11月,我国新闻传播学界接连举行了三次较大型的学术会议。10月下旬,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召开了“’99传播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出席会议的30多位中外学者在会上所宣读的论文中,探讨信息传播新技术与社会的互动的媒介分析论文有5篇,以研究因特网为主。10月底至11月初,在南京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召开了“第二届两岸传播媒体迈向21世纪学术研讨会”,会议收到的40余篇论文中,可归为本文称为“媒介分析文章”的,有10多篇。紧接着,12月7日至9日在复旦大学召开了“第六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会上发表的50余篇论文中,有10来篇属本文所说的“媒介分析文章”。

2000年10月20日—21日,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了“世界新闻传播100年”学术研讨会,会议收到的近70篇论文中,可归类于“媒介分析”的文章达16篇,占总数的23.19%。2000年12月13—15日,在上海交通大学召开了“全国第四届科技传播研讨会”,会议的主题,即是网络传播。

从这几次会议的情况来看,网络传播的崛起使围绕信息传播新技术同传媒发展、社会发展的关系及其有关理论的媒介分析研究对我国新闻传播学界而言魅力有增无减,在1999年以来的五次学术会议上,媒介分析文章尤其成了会议内容的一个重头。这一点,同笔者梳理有关学术刊物近年来的文章内容所发现的情况,是吻合的、一致的。

I.3书籍

1998年4月,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闵大洪先生撰写的《传播科技纵横》。此书分十五章,阐述了传播科技发展进程中各项重大进步及其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深刻影响。这十五章是:“古代信息载体与传播手段”,“近代印刷术的诞生与发展”,“摄影术、电影的诞生与发展”,“近代通信手段的重大发明与发展”,“广播电视的诞生与发展”,“当代印刷术和出版业”,“当代广播电视新技术”,“当代计算机业与通信业”,“计算机网络与信息交流”,“因特网与传统大众传媒”,“当代多种媒介的相互竞争与融合”,“传播技术在当代新闻传媒中的地位”,“传播技术的发展与知识产权保护”,“对传播新技术的管理”和“信息高速公路展望”。书中追踪最新信息传播科技及其应用对传媒业的影响和宽广的社会影响的,占10章之多;这10章中,尤以探索计算机业及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计算机网络业及其正、否两方面的社会影响的部分占了重头:作者以整整八章的篇幅,对此进行了阐述。鉴于对建立在以往的传播科技的物质基础上以往的传播方式,学术界早已有过许多论述,达成许多一致的认识,作者将全书三分之二的篇幅用于对信息传播科技的最新进展、最新发明及其对于传媒业发展与人类社会生活的一系列方面的影响上,这种选择显然使《传播科技纵横》得以涉及开拓空间较大的课题。书中不但尽量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对一系列最新传播科技手段作了描述,而且涉及了一系列围绕传播科技发展对人类社会影响大课题的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的问题,如:传播科技发展的利与弊,传播科技发展与知识产权保护,因特网与传统的大众传媒,传播科技发展与传媒市场,传播科技发展与传媒管理,传播科技发展、信息传播的全球化趋势及国家的信息传播政策,等。

以传播科技的发展的利和弊为例,该书在对卫星直播电视的探讨中,既谈到卫星直播电视的利──对于扩大电视的覆盖面、扩大电视传播的范围、促进国际电视传播中的作用,又探讨了卫星直播电视的弊──对卫星的轨道资源的国际争夺和电波越境对发展中国家带来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冲突问题。作者指出,“正因为通信卫星具有打破以往电视传送所受到的时空限制的能力,因此不仅发达国家大力研制、发射电视直播卫星,而且不少发展中国家也纷纷购买或租用。在激烈的竞争中,商业利益与国际政治带来了国与国之间无可避免的冲突,其中最重要的有两项争论。一项是技术问题,即卫星轨道问题,因为同步静止卫星的轨道资源是有限的,必须向国际电信联盟提出申请得到认可,而目前世界各国对卫星轨道位置争夺激烈;另一项是社会问题,即电波越境带来的影响。

电视直播卫星所带来的电波越境,从积极意义上说,可以促进国与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但使用不当或别有用心,也会造成国家间的不和甚至相互憎恨,破坏人类共同生存发展的氛围。……在DBS电波越境的争论中,西方发达国家持‘信息自由论’的立场,要求在政治上和法律上承认信息自由流动的原则。而反对的国家则持‘信息主权论’的立场,要求在世界信息与传播秩序的总格局内制订出具体的规则,并强调应事先取得他国的同意。……

80年代,美国国际电视进入西欧,为已经风靡西欧市场的美国影视片推波助澜时,欧洲传播界也纷纷指责美国为‘文化帝国主义’,要求采取措施保护民族文化,许多国家对电视台(尤其是对有线电视网)播放外国节目的比重作了限制。当国际电视的浪潮推进到亚洲地区以后,这种矛盾就更为尖锐。对于卫星电视来说,进行有效的国际管理确实困难重重,……”⑶

该书在有关因特网的章节中也讨论到了传播科技发展的利与弊。在简述因特网的特点和功能,各国对因特网的应用在促进经济、科技、教育方面的发展中的作用,在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方面的效能后,该书即谈及因特网带来的种种问题,如:网络安全及计算机犯罪、“黑客”猖狂入侵重要的网站网点,意识形态和文化渗透,虚假信息虚假新闻流传,色情内容泛滥于电脑空间,知识产权遭到侵犯,等。

再以因特网与传统的大众传媒、传播科技发展与传媒市场为例。《传播科技纵横》谈到了因特网的出现和普及对传统的大众传媒构成冲击,但以更多的篇幅,探讨后者如何能“借着因特网之势另有一番风光。”⑷因为,因特网上信息流通的一些负面影响,使“人们在网上广泛浏览之后,更愿意访问每日能提供客观、真实信息来源的节点,而这一点,在人们心目中已建立权威地位的著名新闻媒体具有独一无二的优势。也就是说,现有新闻传媒上网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同时也必须看到,现有新闻传媒具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因特网并非可以完全包容和替代。如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印刷报刊由于自身所具有的特点,不可能完全被网上电子报刊所代替。”⑸尽管如此,该书作者强调指出,传播科技的新发展必然导致新老传媒间的激烈竞争,作为新一代媒体的因特网的崛起,必然意味着它与传统的大众传媒间在传媒市场上对受众的争夺。“各类媒介均有自己的特点,一种媒介完全取代另一种媒介是不可能的。但影响力的大小,此消彼长,则是不言而喻的。”⑹而与此同时,传播技术的发展还在改变以往各种传媒泾渭分明,截然分开的情况,竞争之中还出现了相互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趋势,“多种多样的媒介在推进社会多元化和多样性方面已成为一股强大的动力”。⑺

1999年2月,华夏出版社出版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明安香先生主编的《信息高速公路与大众传播》。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重点课题,该书不但对90年代初以来突飞猛进的信息传播高新技术、新媒介的现状和特点进行了归纳性的描述,还对学术界和社会上围绕它们的讨论中涉及到的许多问题,进行了严肃的讨论,按自己的框架,综合研究了众说纷纭的概念,论点,预测,通过系统的分析,将有关认识上升到理论的高度。⑻此外,该书又在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的信息高速公路建设,提出了一系列对策性建议。该书聚焦于以“信息高速公路”为基础的信息传播新技术、新媒介对传统的大众传播带来的影响,分十一章对有关问题进行阐述,即:“信息技术和信息社会”,“印刷媒介:告别铅与火走向光与电”,“当代多种传播媒介的互相竞争与融合”,“新兴电子传播媒介”,“‘第四大众传媒’的崛起:计算机国际互联网络”,“新技术、新媒介与社会政治、法律”,“新技术、新媒介与社会经济发展”,“新技术、新媒介与社会文化”,“新技术、新媒介与社会生活”,“信息高速公路将引发大众传播革命”和“赢得进入信息社会的‘护照’”。按照该书主编、课题组负责人明安香研究员的归纳,该书是从五个方面,对研究重点展开探讨的,即:

■“从数字式、多媒体、网络化等最新信息传播技术发展的崭新高度和视野,重新回顾和探讨了人类信息传播”。

■“宏观地探讨和展望信息传播新技术、新媒介在当代和未来社会中所处的空前重要地位及其发展方向。”

■“对书中重点探讨的‘信息传播新媒介、新技术’作出界定,并回顾和概括当前信息传播新技术、新媒介发展的主要种类、特征及其现状”。

■“简要探讨信息高速公路对整个社会的影响,以便以此为背景更好地探讨信息高速公路对大众传播的影响”。

■“探讨和预测以信息高速公路为基础和核心的信息传播新技术、新媒介将会给传播的大众传播在一系列方面带来的巨大影响和根本变革;并对于我国的信息高速公路建设、大众传媒业、新闻与大众传播教育及理论研究在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新形势下的发展,提出一些对策与建议”。⑼

[page_break]

书中对媒介发展进程的总结、归纳式研究,对以信息高速公路为基础和核心的传播高新技术同大众传播的关系的分析,对世纪之交我国在信息高新技术、信息产业领域的发展的对策性建议,都反映出课题组对有关问题的深思,并有助于启发人们探索思考。例如,第十章“信息高速公路将引发大众传播革命”首先以历史的视角,概括性地分析了传媒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基本规律和法则,再分媒介形式,新闻采访、写作报道和编辑方式,新闻产品的发行和传送方式,受众地位及其与媒介的关系等几个方面,探讨信息高速公路将引发的大众传播中的根本性转变。作者对于传媒发展过程中的新老传媒遵循的法则,表达了深具概括性的观点,即:旧媒介在同新兴媒介的激烈竞争中,纵然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也不会轻易退出历史舞台,而是会遵循生存第一法则,千方百计谋求生存下去,而为了生存下去,旧媒介又会遵循变革求存的法则,适当地改变自己的“媒介形式、运作方式和服务方式,以适应形势的发展”;新媒介要在原有的媒介世界中站稳脚跟,取得成功,就得遵循优胜法则,即在方便、兼容、简便、可靠、可见、价格适宜等一系列方面显示出其超越旧媒介的优胜性,并遵循经过一个(一代人时间的)过程的“一代人法则”;旧媒介和新媒介在激烈竞争中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共同遵循长期共存法则。⑽

书中对新闻与传播理论体系如何适应新的形势的探索,也颇具特色。该书建议“重新构建新闻与大众传播的理论体系”,并认为这就是要建立“网络传播学”这样一种脱胎于传统的理论体系而又根据崭新的网络化传播环境形成全新的特色的崭新的理论体系。书中探索性地提出,根据目前的情况,“网络传播学”至少应涵盖这样几类内容:网络传播环境学、网络传播生态学、网络传播采访学、网络传播媒介学、网络报道学、网络公众学、网络调查学、网络传播法规学和网络传播伦理学。⑾

与论文相比,书籍由于篇幅大得多,论述问题可以在全面、系统、深度等方面,有较大的发挥余地,内容覆盖面当然也可大大超过论文。如果说近年来我国学术刊物上的媒介分析论文各自探讨了有关信息传播新技术同大众传播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或有关理论的某个或某几个问题的话,那么《传播科技纵横》和《信息高速公路与大众传播》则对以数字式、多媒体、网络化等为主要特征的最新的信息传播技术、新媒介概括性地进行探讨,并对传播科技发展与变化加以总体研究,还对围绕科技、传媒、社会发展的关系的诸多问题,进行了探索。

目前,随着网络运用的逐步推广,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也已开始被推上网:1999年下半年,由新浪网、浙江在线和浙江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联合创办的《中国新闻学评论》已在网上出现,这是一家没有印刷版的网络刊物,而且是专门有关中国新闻与传播研究的网络刊物。有关媒介新技术、新媒介的研究是该刊物的重要内容之一。该刊的栏目之一“个人频道”下的“大洪视点”,集中刊载了闵大洪先生有关网络等传播新技术、新媒体的一系列论文。2000年5月28日,上海14家主要新闻传媒机构联手创办的东方网正式开通,“网络媒体研究”成为这一网站上的专题栏目之一。由于《中国新闻学评论》在网上推出和“网络媒体研究”在东方网上出现时间还不长,目前笔者尚无法对此作更多的讨论,只能寄希望于未来。

上述讨论到的都属于我国学术界在媒介分析领域、尤其是信息传播新技术革命研究领域的成果发表。同样值得一提的还有这一领域的目前正在进行的重大项目。据有关论文介绍,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对当前的信息传播新技术革命这一前沿研究领域极为重视,“1996年以来几乎每一年都有相关课题,如1996年设立项目《多媒体技术与新闻传播》、1998年设立项目《新闻传播手段的数字化:现状透析与发展预测》、1999年设立项目《网络传播新发展及其对策(研究报告)》、2000年设立项目《互联网对信息传播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影响研究》。”⑿有关成果发表和正在进行的有关项目,显示出我国传播学界围绕着与信息传播新技术同大众传播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有关的许多问题,已进行并在继续进行许多探索。

二、特点分析

本文第一部分的讨论说明,我国新闻传播学界在传播新技术及其特点、传播技术与媒介的发展与更新及其同社会发展的关系领域的研究,已产生了以论文为主兼有书籍的成果。这一部分试图在此基础上探讨这些成果的特点。

II.1介绍、描述性内容占重要位置

介绍、描述性内容在我国新闻传播学界在我们此处称为“媒介分析”的领域的成果中占重要位置,这可说是我国的媒介分析研究的特点之一。如果略加细分,不难发现,本文第一部分中谈到的学术刊物与学术会议上的媒介分析文章中,大量的文章主要是描述性或介绍性的,再加上对有关问题的分析。例如,《新闻与传播研究》刊登的“国内外电子出版物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对亚太地区三家日报电子版的观察与思考”,“中文报通过因特网走向世界”,等,《新闻大学》刊登的“上海六家广电媒体因特网网页比较分析”,等,《国际新闻界》刊登的“信息高速公路上的新闻战”,“驶上信息高速公路的美国报业”,“西方通讯社是如何在哥伦比亚工作的”,“数字时代的BBC”“美国记者如何利用E-mail”,等,《新闻记者》刊登的“一份跨国界的免费出版物──兼谈电子网络”,“网络上办影展光盘上存照片”,“新闻传媒网络化发展新趋势”,“记者要学会数字化生存”,“美国《时代周刊》见闻”,等,“全国第六次传播学研讨会”论文中的“因特网在对外传播中的应用──效果及趋势”,“从新闻提供者到公共论坛:《人民日报网络版》个案分析”,等等,可说都属于此类文章。这类文章的特点是,一般以小见大,往往从某些具体实例入手对最新传播技术渗透到传媒业工作和人们社会生活的现状作描述、介绍,以此为基础探索一些带有共性的问题。例如,《新闻与传播研究》1997年第三期刊登的“对亚太地区三家日报电子版的观察思考”(作者:闵大洪)一文,对亚太地区三家大型日报——日本的《朝日新闻》、台湾省的《中国时报》和新加坡的《联合早报》的概况进行了介绍,提供了诸如访问人次、电子版网页编排、内容、电子版上的广告等资料信息,由此切入到电子报纸的发展这一课题,探讨了电子报纸发展的技术基础──因特网,以及与电子报纸的特点有关的电子报纸发展的动因。

又如,《新闻大学》1998年冬刊登的“上海六家广电媒体因特网网页比较分析”(作者:陈思劼)一文,主要是对上海电视台、上海东方电视台、上海有线电视台、上海教育电视台、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和上海东方广播电台的网页的一些基本情况及主要内容作介绍,并对这些网页进行比较,介绍的信息包括这些网页的主页网址、上网日期、网页数、容量及主要栏目与内容。在此基础上,文章对广电传媒与网络传播的关系问题略加探讨,但从全文来看,这一探讨部分所占篇幅颇小。又如,《国际新闻界》1996年第三期刊载的“驶上信息高速公路的美国报业”(作者:杜跃进)一文,是透过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何塞市的一家小报《圣何塞信使新闻报》创办的(与“美国在线”AmericaOnline联网的)电脑联机网络信息服务系统“信使中心”的实例,透过这一“信使中心”提供的电子报纸、通讯服务等网上服务的情况,来以小见大──观察“驶上信息高速公路的美国报业”并进而讨论美国新闻业对信息高速公路的积极采用对美国新闻业的传播方式的影响这一问题的,文中谈到了反映这种影响的四个方面:新闻媒体物质形式的演变,新闻内容的变化、对新闻从业人员的挑战、对受众的影响。但介绍性内容不但所占篇幅较大,而且还贯穿于讨论分析之中。《国际新闻界》1998年第二期登载的“数字化时代的BBC”(作者:彭兰)一文,描述了BBC近年来的沿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向前迈进的情况,即:进入90年代以来,适应数字化时代的挑战和需要,英国广播公司BBC实施自己几次根据形势进行修改、补充的对近期、远期发展规划,采纳数字化技术,退出一系列新广播、电视频道和服务的发展状况。文中具体对BBC的一系列借助数字化技术的新服务、新频道作了介绍及特点分析,为读者描述了BBC数字化广播(DAB,DigitalAudioBroadcasting的缩写)服务的现状、特点与发展计划。

再如,《新闻记者》1999年第十期发表的“办出特色:传媒网站生存之道”,透过两家并非由传统传媒中著名的大型媒介机构创建的传媒网站——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太阳海滨媒介集团公司创办的Sunline网站和美国首都华盛顿附近的一家视频作品制作公司GardyMcGrathInternational创办的“网上电视”/“万维网电视”(TVontheWeb)网站──的成功实例,探讨办出特色在传媒网站获得成功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文中对这两家传媒网站的网页设计、内容、办网站的方针、策略等,作了介绍分析,以“办出特色”为主题,将这些介绍性信息串在一起,作为讨论这两家传媒网站的成功的一大原因及其启示的基础。⒀

这类文章当然并非遵照同一模式,虽说总体而言都带有这样的特征:以小见大,以介绍实例为主引出或融入对有关问题的讨论,但是,其中有的在介绍和讨论方面都较宽泛,有的则突出重点的色彩较浓。由于偏重情况介绍描述,此类研究往往在理论问题探讨方面就涉入有限,从而出现谈得较宽泛而缺乏细化深入的分析,几笔带过等情况。然而,介绍、描述性为主的研究自有其作用,对此我们不能忽视。这类研究提供了许多十分有用的新近资料,而新近资料的积累,正是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必不可少的基础。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其中的有些研究中,作者提供了或由其本人采用调查、观察、内容分析等方法而得的量化的第一手资料,或通过网上研究、图书资料研究等而获得的来自其他学者实证性研究结果的量化的第二手资料。以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传统上重思辨、重定性研究而对定量研究重视不够的情况而论,这种量化的资料的提供,可以为学术界进一步对有关问题进行思辨式的研究,起到重要的参考作用。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把量化作为一种测量工具,作为一种手段,对事物(的质)进行精确量化,有利于对事物、对事物的质的系统研究和了解,也有利于使论点的展开、定性的阐述具有扎实的依据从而增添说服力。因此,上述提到的那些研究提供的量化数据的积累,对于我国的传播学研究而言,就可说另具一层意义了。

从信息传播技术发展的进程来看,20世纪90年代信息传播新技术大量涌现,发展之迅速,真是创历史之最。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的媒介分析研究,客观上需要先从介绍、描述与最新传播新技术的应用有关的新情况入手。此外,在信息高速公路建设中,经济实力、科技优势等方面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的工业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日本等国走在前面,这些国家在信息高速公路建设中的新经验、它们在这方面出现的新情况、新趋势,因其参考作用而值得介绍。这也必然使我国传媒研究成果中覆盖这方面的内容,从而增添了介绍、描述性的内容在我国学术界的有关研究成果中所占的比重。

虽然在我国学术界关于媒介分析的文章中似以描述性或介绍性为主再加上对有关问题的分析的文章居多,但也有一些文章是讨论分析性的,或以此为主的,如:探讨网络出版物与法律法规的“电子网络出版物的法律法规建设”(作者:张西明,《新闻与传播研究》,1997年第一期。),分析互联网络的“互联网络:一个虚拟的社会”(作者:张锦,《国际新闻界》1999年第三、四期。),探讨网络时代媒介把关人角色的变化的“从‘Gatekeeper’到‘Heads-upDisplays’”,探讨网络传播中的受众的“网络传播中的受众诠注”(作者:石艳红,《国际传播界》,1999年第三期。),等。此类文章中还有对某一媒介分析理论进行探讨的,如:讨论著名的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论文——《新闻与传播研究》1997年第四期刊登的“麦克卢汉的传播思想”和作为“第六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论文之一的“新形势下对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再认识”。作为探讨理论的文章,这些文章自然就较为突出分析讨论。

II.2讨论分析偏重概括性、综合性

从上面梳理到的我国传播学界的媒介分析研究成果来看,讨论分析偏重概括性、综合性,也是一个特点。笔者在梳理过程中发现,就这一领域的研究而言,学者们在对问题的展开中往往铺开面甚广,以概括性、综合性地阐述为主。例如,“电子出版物的法律法规建设”一文将传统媒介的新闻出版法规面对网络出版物在实施中遇到的主要困难归为九点,对建立与网络信息有关的法律法规、规范网上出版中要解决的法律道德问题,分“名誉侵权问题”、“著作权问题”、“保密和泄密问题”、“黄色、凶杀、暴力一类图文音像信息引起的法律问题”四个方面予以展开,逐一讨论。“网络传播中的受众诠注”一文对于网络媒介为受众成员在传播过程中的地位所带来的变化之分析讨论,分“网络受众的定义及其图示”、“个体化和主动化的网络受众”、“网络受众在信息面前人人平等”、“网络受众对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意义”和“网络受众:为自己把关”五个部分展开,铺开面较广,在论文的篇幅范围中来看,这种处理法带有综合性的色彩。

就书籍来说,上面讨论到的《传播科技纵横》和《信息高速公路与大众传播》中,相比之下,后者对理论探讨更为偏重。因此,笔者此处拟集中考察后者在讨论分析问题中是否也具有重概括性、综合性的特色。笔者感到,此书对有关问题的讨论,同样具有概括性、综合性的特征。这首先表现在它综合讨论了诸多问题上。对此,我们在上一部分中已有所涉及,这里不再赘述。其次,这表现在此书对其所讨论分析的问题,在展开中似乎也偏重概括周全。试以该书的第十章“信息高速公路将引发大众传播革命”为例。这一章概括了“媒介发展的基本法则”、“报纸、广播、电视将面目全非”、“新闻采访方式将发生的根本性变革”、“新闻报道和编辑方式将发生的根本性变革”、“新闻发行和传送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受众地位及其与媒介关系的根本变革”和“媒介角色的根本变化”七个方面的内容。可以看出,这是一种力求全面概括的展开方式。这七个方面构成了这一章的七个节,而每一节的展开,同样体现了这种偏重概括周全的特色。例如,第二节“报纸、广播、电视将面目全非”,分“报纸:由印刷报纸到电脑网络报纸、电子便携报纸”、“电视:数字式、高清晰度、互动式家庭影院”和“其他大众传播媒介的变革”三点展开,显然最后部分以“其他大众传播媒介的变革”为名,可以将除了这一节的标题中点到的报纸、广播、电视以外的其他的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介包括进去,这看来同该书的讨论注重全面概括有关。在具体到这些小点(目)的阐述中,综合性、概括性的特点仍然可见。即以这一节的第一点“报纸:由印刷报纸到电脑网络报纸、电子便携报纸”为例,其内容涉及到:作者对印刷报纸因其特点不会“很快被高速飞驰的信息列车碾得粉碎”的看法及理由,报纸等印刷媒体的变形三部曲──即出现电子翻版、电子变版和多媒体版,以及反映报纸发展另一种趋势的便携式电子报纸及其特点,覆盖面相当广,由此也可见力求概括周全的特色在书中得到了层层体现。

我国媒介分析研究著述中出现讨论分析偏重概括性、综合性,自有其原因。首先,它同选题有关。我国不少媒介分析文章的题目都较大,题目本身要求覆盖面较广,注重概括性、综合性也就自然而然。其次,我国在传播学研究领域起步较晚,目前尚处于学科建设的早期,围绕媒介的技术特点,传播技术、媒介的发展更新同大众传播业的发展及整个社会生活的关系等而展开的媒介分析研究,当然更是处于早期。对于早期的研究来说,重概括性、综合性正适应学科建设积累的需要。此外,对于书籍而言,我国新闻传播领域的不少书籍似乎往往兼具专著和教材的特色,而且事实上在使用中也扮演专著与教材的双重角色,对于问题的分析阐述力求概括周全,与教材要全面概括、传授基本知识的客观需要相吻合。对于我国的媒介分析领域而言,这些已有成果的贡献,是显而易见的。当然,随着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学术界还需要在媒介分析领域向形成独特的、创新理论体系的方向努力。

II.3选题贴近传媒业发展现实、追踪发展动向

从选题来看,中国大陆新闻传播学界的媒介分析研究,具有贴近传媒业发展现实、追踪发展动向的特点。电子出版物的兴起与特点,因特网的特征及其对传统大众传媒的挑战,网络传播中的法律法规问题、伦理问题,传媒网站建设,卫星电视,网络时代传媒把关人角色的转变,网络时代受众角色的变化,新、老传媒的关系,计算机(电脑)辅助新闻学,等等,构成了近年来我国学术界的媒介分析研究一再关注的问题,这些选题,无疑是贴近我国传媒业新发展的现实的,也是追踪全世界信息高速公路建设中的发展动向的。这一特色,大约同媒介分析这一研究领域本身的性质、特征有关。媒介分析本身,是一种考察传播技术的发展同社会变迁的关系的研究,对发展、变迁的研究,首重新发展、新变迁往往很自然。当年,媒介分析理论家麦克卢汉正是在电视在全世界蓬勃发展的60年代,提出其媒介理论,为确立以媒介技术为焦点,用媒介技术史作主线把文明发展史串起来的研究传统作出关键性贡献的。虽然他的著述涉及了媒介技术发展史上的各个阶段,但是当时的新兴传媒电视无疑是他的研究突出关注的。关注媒介新技术的特征及其发展动向,是媒介分析的需要使然。追踪发展动向除了可以指追踪实践方面的发展动向外,还可以指追踪理论方面──学术研究方面的发展动向。在后一种意义上,我国的传媒分析研究的选题,总体上来说也是可以说具有追踪发展动向的特色的。当笔者将我国的媒介分析研究中经常关注的问题同国际上的一些新闻与传播学学术刊物——如《传播学杂志》(季刊;由美国国际传播学协会主办)、《新闻与大众传播教育者》(季刊;由美国新闻与大众传播教育学会主办)、《加拿大传播学杂志》等──中近年来发表的论文中的同类研究的关注点相比时,笔者发现,两者相当吻合。即使国际上的这些刊物上的同类研究不少在时间上领先了一步,但是我国的研究并非在时间上远远落在后面。事实上,我国传媒分析研究中不少引征了国外学者一些最新研究成果,有的还参照了网上提供的最新资料,注释中出现有关网站的网址与上网日期,可以说明这一点。

当然,各国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的进展不同,各国传媒采纳高新传播科技的发展情况也不同,各国媒介分析研究的起始时间、发展阶段也不同,因此,在这一研究领域中,国际学术界所经常关注的问题中也有一些尚未构成我国学术界的关注热点。例如,对于电子出版在学术性信息传播(scholarlycommunication)中的应用,对于网络空间中的虚拟社区等,国际上学术界常有论及,但在我国学术界现实的媒介分析研究中,似尚未引起多少注意。关于前一问题,迄今为止在我国新闻传播学术信息沟通中,最主要的手段仍然是印刷传媒,这大约是影响关于电子出版与学术性信息传播的关系成为关注热点的重要因素。关于后一问题,对于现阶段因特网在我国的发展情况来说,离众多的人们感受虚拟社区的存在,还有很大的距离。这影响到网络空间中的虚拟社区研究在我国的现实意义,它尚未构成我国媒介分析研究的热门选题,也就很自然。

我国传媒分析研究中,不但那些围绕传播技术新发展、传媒新发展展开的研究显示出追踪国际上的发展动向的特点,而且那些探讨媒介分析理论的研究,也是如此。例如,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本已在达到其红极一时的顶峰后长期陷入较少引起注意的寂寞的低谷,但近年来,在信息传播新技术革命的浪潮席卷全球的新形势下,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又再度受到国际上学术界的关注,重新引起学术界的探讨。90年代中期以来,在美国和加拿大,专门关于麦克卢汉及其媒介理论的书籍频频出现:1995年,加拿大McGill-Queens大学出版社出版了JudithStamps撰写的《改变对现代性的看法:英尼斯、麦克卢汉和法兰克福学派》;1996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出版社推出了GlennWillmott所著的《麦克卢汉,或逆向的现代主义》;1997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出版了PaulBenedetti和NancyDehart合编的《通过反视镜向前:有关麦克卢汉的看法和麦克卢汉提出的看法》,纽约BasicBooks出版社发表了W.TerrenceGordon撰写的《马歇尔·麦克卢汉:进入理解的出口》;1998年,加拿大BlackRoseBooks出版社出版了PaulGrosswiler所著的《方法即讯息:以批判理论重新思考麦克卢汉》……一些广泛阐述有关信息传播新技术与传播新动向、社会新变迁等的书籍,也纷纷论及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以迅速沟通学术新信息为己任的学术会议和学术性刊物,也及时反映了学术界对麦氏及其理论的新兴趣。围绕麦克卢汉媒介理论,1998年3月,在美国纽约Fordham大学举行了为期两天的题为“麦克卢汉的遗产”的研讨会。来自美国、加拿大和欧洲一些国家的数十位学者,各抒己见,对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的宝贵之处、对其理论的要点对传播学研究的启示,进行探讨,尤其是结合因特网的迅速发展,对麦氏理论中的“凉”、“热”媒介区分说、按占主导地位的传播手段、媒介技术划分人类文明发展史的阶段的观点等,进行了新的分析。⒁学术性刊物中,《加拿大传播学杂志》近年来一再刊登研究麦克卢汉媒介理论以及这一理论的重要源头──英尼斯的媒介理论──的论文。在该刊1998年第一期和第三期刊登的学术论文中,研究麦克卢汉媒介理论和英尼斯的媒介理论的论文几乎占了半数。美国《传播学杂志》1998年也曾刊出题为“时下流行的对麦克卢汉的看法”的评论文章,对美国和加拿大近年来出版的专门关于麦克卢汉的书籍,进行了一番分析评论。国际上学术界对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新关注,还在通过网络媒介进行的学术沟通中反映出来:因特网上曾出现有关麦克卢汉的网页,如:和。我国学术界在对媒介分析理论的研究中也注意到了国际学术界的这一动向。在我国近年来的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上,提出应重新认识麦克卢汉学说、认识其作用的论文有之,专门讨论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论文也有之。

从我国学术界的媒介分析研究的现状来看,在理论方面,对我国的研究影响较大的恐要数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虽然,大多数媒介分析研究的成果中似乎并没有直接引征麦克卢汉的著述,但是,我们从如下事实中,可以看出,麦克卢汉的理论所提供的思路──即从媒介技术的影响的角度考察传播科技与人类文明变迁的关系的思路,却影响着这些研究。这一事实即:这些研究大多数都着重探讨传播新技术对大众传媒业乃至整个社会的影响,而较少换个角度探讨社会的其它方面对传播新技术的应用的影响,如:社会决策对于决定传播新技术的命运的影响,经济因素对于传播新技术的采纳过程的制约等。

结论

中国大陆近年来新闻传播学领域的学术成果发表、学术讨论等活动表明,在媒介分析方面,中国大陆学术界远非一片空白。我们没有理由妄自菲薄。我国学术界在这方面已经起步,并且还将继续研究。我们已经开始讨论许多问题,只要我们坚持本着学术研究的严谨性、科学性和创新精神不断努力,日积月累,我们终将取得日渐成熟的学术成果。与此同时,我们也没有理由过高估计我国媒介分析研究的现状。虽然,我国传媒分析研究中大量研究以介绍、描述性内容为主也好,分析讨论偏重综合性、概括性也好,都自有其原因,我们对此可以用“一切存在的,都是合理的”来概括;而且我们在上面的讨论中已经指出过,在现阶段而言,介绍、描述性为主的研究对发展我国媒介分析研究自有其不可忽视的作用,在讨论分析中突出综合性、概括性对学科建设的积累,也有很大贡献。但是,一切存在的,又并非“都是合理的”:事出有因的状况,并不总是等于理想的状况;事物总是在不断发展的,学术研究也应不断发展。我们应该面向未来,追求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尤其是应追求在未来的研究中在扎扎实实的资料积累的同时不断提高理论探讨的深度,不断进行理论创新。

注:

⑴*笔者在统计篇数中没有把报道式消息、文摘、书讯等包括进去。

⑵*在本文中,“媒介分析文章”指的是:总体来看以论述信息传播新技术、新媒介的特点,传播新技术与传媒发展、传媒运作的关系及同社会的关系为主的文章及讨论有关理论的文章。

⑶闵大洪著《传播科技纵横》。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31-132页。

⑷出处同上,第194页。

⑸出处同上,第194-195页。

⑹出处同上,第230页。

⑺出处同上,第233页。

⑻参见明安香主编《信息高速公路与大众传播》。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著作出版推荐意见书之二”。

⑼参见明安香主编《信息高速公路与大众传播》。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1-4页。

⑽参见明安香主编《信息高速公路与大众传播》。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219-224页。

⑾参见明安香主编《信息高速公路与大众传播》。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287-290页。

⑿闵大洪。“网络传播研究亟待加强”。载《新闻与传播研究》2000年第一期,第16-18页。

公路文化论文范文篇3

论文关键词:交通墓础设施文化传播促进作用

先进文化在世界范围传播,是推动历史进步的重要因素。一个城市要走向现代化就必须融人世界格局之中,以开放的精神吸取全人类的文明。改革开放以来,淮安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有力地促进了淮安本土传统文化与外部先进文化的交融和淮安优秀文化传统的发扬光大,促进了淮安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文化交流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淮安全方位对外开放与交流,促进了淮安传统地域文化与外部先进文化的交汇融合,促进了淮安人的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

经过多年的持续投入,淮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巨大进步,特别是高速公路网的形成和新长铁路淮安段全线贯通、投入营运,把淮安与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和淮海经济区这两大经济体联成一个密切的相互依托的大市场,使淮安与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紧密地融为一体。

便捷畅通的立体交通,大大改善了淮安的投资环境和人文生活环境,吸引了一批批浙江、广东商人,特别是商品经济意识强的浙江温州、台州等地的商人商贩,络绎不绝地进人淮安这一未被开垦的市场。温州商人吃苦耐劳、敢为人先、勇于探索、百折不挠的创业精神和成功致富的生动经验,对淮安人满足现状、小富即安、不求进取的传统保守思想观念形成了巨大的冲击,激发了淮安人的创业冲动和创业意识;便捷畅通的交通,极大改善了淮安招商引资环境、人文发展环境,吸引了国内大公司大企业和诸如韩泰集团、麦当劳、肯德基等国际著名跨国公司的注意力,它们或在淮安直接投资,或在淮安推广他们的产品,给淮安带来了先进管理理念、先进生产技术、先进文化观念和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的全新意识。另一方面,便捷畅通的交通,也拓宽了淮安农村剩余劳动力输出通道和淮安人外出经商的空间,大批在外打工、经商的淮安人,在异地他乡一面学着生产技术、管理技术,一面感受着外地文化的冲击,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外地先进文化观念的影响,并通过回乡探亲或返乡创业等途径,潜移默化地感染、影响着他们的家人,他们的同乡好友,有意识无意识地传播着外部先进文化理念,促进了淮安传统地域文化的吐故纳新。由此形成的淮安传统文化与发达地区先进文化理念的相互撞击、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局面,也促进了淮安人思想观念的更新、进步,促进了淮安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明水平的提高。

二、交通建设促进了文化传播和经济发展

便捷发达的公路铁路交通网,为弘扬淮安传统优秀文化,增强淮安的文化影响力,提高淮安在全国乃至在国际上的知名度,促进淮安招商引资和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经济与文化存在着密切的共生互动关系,经济需要文化,文化渗透经济,经济发展的潜力和动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发展中文化含量的大小。看一个城市是否具有吸引力,是否具有竞争力,很重要的一点是看它的文化资源、文化氛围、文化发展水平。城市文化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城市是以文化论高低的。公务员之家

淮安,地灵人杰,人文荟萃,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蕴藏着丰厚的文化积淀,人文景观极其丰富,这是打造“文化淮安”的优势所在,也是淮安城市的一张王牌名片。近年来,淮安在交通基础设施方面持续投资所取得的建设成就,为弘扬淮安运河文化、淮扬菜美食文化、名人文化,增强淮安的文化渗透力,提高淮安在全国乃至在国际上的知名度,打开了广阔通道,促进了淮安与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

大运河文化是淮安最具代表性的地区文化品牌。大运河之水哺育了许许多多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等,使运河地区成为人才荟萃之地,文风昌盛之区。运河中最古老的河段邢沟始凿于春秋时代后期,淮安境内自隋至明、清先后由人工开凿规模较大的运河有汁河、沙河、中运河等近十条。清江大闸建于明永乐十三年,是古运河上现存最古老的石闸,史称遭运咽喉,由此奠定了淮安“南船北马,九省通蔺”的历史地位。淮安是三千六百里运河中无可争议的“运河之都”,是运河的文化中心。

今天,发达便捷的交通,特别是高速公路网的形成、新长铁路全线贯通和运河疏浚工程的展开,使“运河之都”—淮安,重新焕发了作为运河文化中心的影响力,使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淮安,提升了淮安城市的历史品位和魅力。同时发达的交通也使淮安与苏南、上海,与全国、全球的商业交流、经济交流、文化交流更加频繁活跃,商流、物流、人流、信息流和资金流更加便捷。尤其是高速公路网的形成,使淮安与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淮海经济区,与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紧密地融为一体。现在,乘车从淮安到南京、上海、北京分别只需要2个小时、3.5个小时和8个小时,南下北上,西进东出,非常便捷,这为淮安运河文化的传播,为淮安更有效地融入长三角都市经济圈,融入全球经济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

公路文化论文范文篇4

中心紧紧围绕争创市级“青年文明号”的工作目标,以“预防为主、服务协调、安全畅通”为宗旨,以倡导职业文明为核心,以团支部建设为基地,大力开展各项文明创建活动,使我们这支年轻的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同时也正在为争创“青年文明号”而努力。

一、建立创建领导小组,提高员工思想教育

为便于对创建活动进行有计划的指导、组织、监督和实施,中心成立了“争创‘青年文明号’活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定期对广大团员进行思想教育,引导广大团员青年立足本职、爱岗敬业、锐意创新、无私奉献,全面提高团员青年的政治思想素质,在立足本职、放眼未来的文明创建活动中取得了很大收获。

二、制定工作计划和方案,全面启动队伍建设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一份切实可行的计划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领导小组组织团员青年认真学习团市委关于创建“青年文明号”活动的主要文件精神,明确创建活动的目的及意义、基本要求等;结合中心实际制定创建规划和工作安排,召开动员会,具体进行部署和动员,在中心形成人人关心支持、积极参与创建市级“青年文明号”活动的良好氛围。

三、强化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增强创建活动力度

争创“青年文明号”活动是一项科学系统的工程,应该从立足本职工作的角度落实各项活动。中心以“一流队伍、一流服务、一流管理、一流业绩”的工作思路,进一步细化了活动措施,强化保障机制,保证创建活动正常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形成全方位、齐抓共管的创建格局。

1、完善创建机制,增强组织保障

为更好地规范管理、有效广泛地开展“青年文明号”的创建工作,中心开展有关“青年文明号”创建工作的重要批示和文件精神的学习力度,建立健全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的各项规章制度,提高全体员工的创建意识和文明意识,有效地激发了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了主人翁精神,做到工作有标准、操作有规范、考核有依据,“爱岗尽心,技术专心,服务热心,团结一心,共建中心”,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实现了系统运转无故障,人员无违纪,服务无投诉,保证了争创文明号活动的顺利进行。

2、加强系统管理,提高创建水平

中心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按“四个一流”的工作要求,充分发挥团员青年的工作积极性和技术潜力,加强备品备件的管理,努力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加强各机电系统的巡检工作,以防为主,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系统故障率;加强岗位技能培训,积极参加中心组织的机电系统维护培训和计算机组装和维修培训,改善员工队伍的知识结构,提高员工队伍的技术水平;在机电系统维护维修方面,做到有求必应,有报必回,有事必到,服务热心,以规范的行为、优质的服务充分展示了“青年文明号”的风采,实现“创号”规范化,塑造了“窗口单位”良好的形象,

四、选好创建载体、提升服务质量,实现创建工作的晋档升级

围绕中心工作,提高服务水平,开展了具有自身特点的创建活动,为进一步深入开展创建工作奠定了基础。

1、加强团支部建设,积极开展文明创建

团支部班子成员团结互助,携手作战,全面提高团员青年的政治思想素质;带领团员青年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提高职工的文化素质和业务水平;组建了篮球队、通讯报道组,丰富员工业余文化生活,培养团队意识,增强凝聚力,让全体员工感到中心既是我们工作的场所,又是我们成长、成才的学校。

2、拓展服务项目,全力推进形象建设

作为争创“青年文明号”的主力军,团员青年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和丰富的计算机知识管理,走进社区向群众提供有关电脑知识方面的咨询服务和维修服务;充分发挥××网站,总结推广机电维护维修等工作经验,宣传高速公路交通安全法规和××高速服务形象和经营理念;组织开展“3?5”“弘扬雷锋精神、发挥先锋作用”活动,为路人提供简单电器维修服务;关心社会弱势群体,给市儿童福利院的孤儿带去水果和礼物、关心和祝福;联合市委、市邮政局发行“不让一个孩子因贫不能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不让一个大学生因贫不能就学或辍学”爱心助学邮资明信片;与××幼儿园的老师联欢举办圣诞晚会,展现健康活泼、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加强与兄弟单位的互访交流活动,讨论和交流高速公路监控中心的工作体会和经验,相互取长补短,增进了友谊。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岗位延伸服务,增强了员工的集体荣誉感、单位的凝聚力、向心力,实现“创号”社区化和规模化,有效地促进窗口单位职业文明建设。

3、加强宣传和监督,充分展示青春风采

公路文化论文范文篇5

中心紧紧围绕争创市级“青年文明号”的工作目标,以“预防为主、服务协调、安全畅通”为宗旨,以倡导职业文明为核心,以团支部建设为基地,大力开展各项文明创建活动,使我们这支年轻的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同时也正在为争创“青年文明号”而努力。

一、建立创建领导小组,提高员工思想教育

为便于对创建活动进行有计划的指导、组织、监督和实施,中心成立了“争创‘青年文明号’活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定期对广大团员进行思想教育,引导广大团员青年立足本职、爱岗敬业、锐意创新、无私奉献,全面提高团员青年的政治思想素质,在立足本职、放眼未来的文明创建活动中取得了很大收获。

二、制定工作计划和方案,全面启动队伍建设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一份切实可行的计划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领导小组组织团员青年认真学习团市委关于创建“青年文明号”活动的主要文件精神,明确创建活动的目的及意义、基本要求等;结合中心实际制定创建规划和工作安排,召开动员会,具体进行部署和动员,在中心形成人人关心支持、积极参与创建市级“青年文明号”活动的良好氛围。

三、强化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增强创建活动力度

争创“青年文明号”活动是一项科学系统的工程,应该从立足本职工作的角度落实各项活动。中心以“一流队伍、一流服务、一流管理、一流业绩”的工作思路,进一步细化了活动措施,强化保障机制,保证创建活动正常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形成全方位、齐抓共管的创建格局。

1、完善创建机制,增强组织保障

为更好地规范管理、有效广泛地开展“青年文明号”的创建工作,中心开展有关“青年文明号”创建工作的重要批示和文件精神的学习力度,建立健全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的各项规章制度,提高全体员工的创建意识和文明意识,有效地激发了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了主人翁精神,做到工作有标准、操作有规范、考核有依据,“爱岗尽心,技术专心,服务热心,团结一心,共建中心”,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实现了系统运转无故障,人员无违纪,服务无投诉,保证了争创文明号活动的顺利进行。

2、加强系统管理,提高创建水平

中心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按“四个一流”的工作要求,充分发挥团员青年的工作积极性和技术潜力,加强备品备件的管理,努力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加强各机电系统的巡检工作,以防为主,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系统故障率;加强岗位技能培训,积极参加中心组织的机电系统维护培训和计算机组装和维修培训,改善员工队伍的知识结构,提高员工队伍的技术水平;在机电系统维护维修方面,做到有求必应,有报必回,有事必到,服务热心,以规范的行为、优质的服务充分展示了“青年文明号”的风采,实现“创号”规范化,塑造了“窗口单位”良好的形象,

四、选好创建载体、提升服务质量,实现创建工作的晋档升级

围绕中心工作,提高服务水平,开展了具有自身特点的创建活动,为进一步深入开展创建工作奠定了基础。

1、加强团支部建设,积极开展文明创建

团支部班子成员团结互助,携手作战,全面提高团员青年的政治思想素质;带领团员青年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提高职工的文化素质和业务水平;组建了篮球队、通讯报道组,丰富员工业余文化生活,培养团队意识,增强凝聚力,让全体员工感到中心既是我们工作的场所,又是我们成长、成才的学校。

2、拓展服务项目,全力推进形象建设

作为争创“青年文明号”的主力军,团员青年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和丰富的计算机知识管理,走进社区向群众提供有关电脑知识方面的咨询服务和维修服务;充分发挥**网站,总结推广机电维护维修等工作经验,宣传高速公路交通安全法规和**高速服务形象和经营理念;组织开展“3·5”“弘扬雷锋精神、发挥先锋作用”活动,为路人提供简单电器维修服务;关心社会弱势群体,给市儿童福利院的孤儿带去水果和礼物、关心和祝福;联合市委、市邮政局发行“不让一个孩子因贫不能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不让一个大学生因贫不能就学或辍学”爱心助学邮资明信片;与**幼儿园的老师联欢举办圣诞晚会,展现健康活泼、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加强与兄弟单位的互访交流活动,讨论和交流高速公路监控中心的工作体会和经验,相互取长补短,增进了友谊。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岗位延伸服务,增强了员工的集体荣誉感、单位的凝聚力、向心力,实现“创号”社区化和规模化,有效地促进窗口单位职业文明建设。

3、加强宣传和监督,充分展示青春风采

公路文化论文范文篇6

一、2007年主要工作回顾

2007年是我局改革发展的关键年,面对公路系统党风廉政建设责任重、压力大的形势,我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稳定发展为目标,大力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创新,着力完善惩防体系建设,加大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力度,经过上下共同努力,全局党风廉政建设深入推进,取得了新进展、新成效,特别是在严肃党纪政纪、治理商业贿赂、政风行风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较好效果,使全局干部职工的思想认识得到普遍提高,服务行为更加规范,工作效率明显提高,党风政风的明显好转,有力地促进了全局的又好又快发展,现将一年来纪委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以思想教育为重心,防腐倡廉意识明显增强

一年来,我们将防腐倡廉教育紧紧围绕理想信念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纪律教育来开展,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防腐倡廉思想教育的长效机制。一是依托网络平台,开展宣传教育。为切实抓好全局反腐倡廉的宣传教育,局纪委充分利用现代先进手段,在公路网上开设“纪检监察”、“党风廉政建设”、“局惩防体系实施意见”、“行风热线”等专栏,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宣传教育。二是依托培训阵地,开展专题教育。局纪委以局党校、基层单位职工文化活动中心为阵地,在全系统党员干部职工中开展“修好路、用好钱、守清廉、促发展”、“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科学发展观等专题教育,并结合本系统实际,开展多种形式的思想大讨论,有效提高了全系统党员干部职工廉洁自律意识。三是依托电教手段,开展警示教育。局纪委组织全系统党员干部观看近年来发生在全国有关部门的反面典型电教片,并以案说法,以案释法,开展讨论,查找根源,认真剖析,进行警示教育,有效地增强了全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价值观、人生观、是非观,防腐倡廉意识得到明显增强。

(二)以行风评议为契机,干部职工作风明显转变

2007年,我局紧紧围绕省、市要求,以民主评议政风行风为契机,坚持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班子成员共同抓、责任部门具体抓的原则,局纪委切实履行职能,全力抓好全局的政风行风评议工作。在民评工作中,按照从群众不满意的地方改起,从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改起,结合本系统实际,针对性的抓整改,确保规定动作到位,自选动作创新,形成了上下联动,全员参与民主评议政风行风的工作机制,通过一系列的有效措施,全系统干部职工在民评中得到了教育,转变了作风、提高了服务水平,得到省公路局、市委、市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好评和充分肯定。

(三)以强化监督为关键,预防违法违纪行为明显加强

抓好党风廉政建设,监督是关键。一年来,局纪委为抓好惩防体系的进一步落实,实行关口前移,重心下移,在关键环节上全力抓监督。一是抓好人事管理监督。去年我局针对30余名科级干部岗位空缺情况,决定选用一批干部充实到科级干部岗位。人事选用是件大事,局纪委全过程介入,严格按照《党政干部选拔作用工作条例》进行监督,由于程序到位、监督到位,选用了30余名科级干部,充分体现了公开、公平、公正,经过工作实践,成为我局一支重要的中层干部力量。二是抓好工程项目建设的监督。对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如高胡一级公路项目建设,局纪委派驻专职纪检监察干部对招投标、原材料采购、工程质量、资金支付、安全生产等关键环节进行全程监督。去年我们先后开展了三次自查自纠、落实惩防体系检查及“回头看”,对容易重复发生的问题进行归类汇总,提交党委认真研究,完善了相关措施,坚决堵塞漏洞。之后又从清理科级干部借(欠)款、食堂规范管理等资金使用的重点环节入手,加大了清查力度,共清回借款19.91万元,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完善财务管理的若干规定,从人员配备、会计基础工作、往来财务管理、食堂、工程财务管理、合同、固定资金管理以及奖惩制度等8个方面制订了37条详细措施,管住了资金使用这个关口,有力地促进了全局的党风廉政建设,通过工程项目投标,平均节省工程经费约1.5%计129万元,公开采购设备7台套,与市场价相比,总体降低成本5%左右。三是抓好窗口服务、路政执法等方面的监督,重点对行政处罚权限、办事程序、标准执行等关键环节进行监督。由于重点抓住关键环节的监督,一年来,全系统干部职工勤政廉政的意识明显增强,有效地预防了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

(四)以制度管理为重点,源头治理取得明显成效

一年来,局纪委坚持预防为主,教育在前的原则,以制度建设为抓手,建立一系列的超前预防机制,有效地避免和防止党员干部违规违纪行为的发生。一是建立谈心谈话制度。局纪委通过班子考察、述职述廉、来信来访,如发现群众对班子和干部有反映,及时开展谈心谈话,及时进行打招呼,针对性的指出存在的问题,帮助提高认识,制定整改措施,教育在前,使问题处理在萌芽状态。二是通过政风行风评议、问卷调查、明察暗访等形式,及时掌握全系统党员干部廉政方面的相关信息,加强预警信息评估和分析,制定针对性的措施,及时进行整改。三是坚持自查自纠制度。我局对领导干部制定的“五不准”细化为10项内容制成统一表格,规定副科级以上干部一季一报,每个干部将自查自纠的情况如实填写,并进入个人廉政档案。通过自查自纠,领导干部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有效地增强了全系统党员干部廉洁自律的意识,提高了防腐倡廉的自觉性。

(五)以自身建设为抓手,纪检监察履职能力明显提升

新的历史时期对纪检干部要求更高,赋予的责任更重。为打造学习型、业务型的纪检监察干部队伍,一年来,局纪委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抓好自身建设。一是强化全系统纪检干部的培训。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组织一批纪检干部到中纪委学习,接受高层次政策法规培训。同时,局纪委举办了多期培训班,组织系统内纪检干部系统学习纪检监察业务,提高了全系统纪检干部的政治理论素质和业务水平。二是在全系统纪检干部队伍中开展“做党的忠诚卫士、当群众的贴心人”的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学习教育活动,增强了全系统纪检干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三是抓好政治理论学习,一年来组织专题学习党章6次,局党委中心组学习15次,机关党支部学习3次,刊出学习体会专栏30余期。组织开展惩防体系专题调研、撰写专题文章50多篇,出版了调研论文集,被市以上报刊采用20余篇,其中王局长的《加强国省干线公路管理的思考》的论文被宜春市委政研室采用,李锋祥副书记的《试论构建和谐社会打造平安公路应正确处理的几个关系》被中国科学社会主义思想政治工作专业委员会《党的先进性与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成果汇编》收录,副调研员敖福龙的论文《和谐公路建设》被宜春市评为2007年度处级论文三等奖。通过多措并举,抓好自身建设,提高了全系统纪检干部队伍的政治理论素质和业务水平,纪检干部履职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同志们,过去的一年,我局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中,认真实施惩防体系,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可喜成绩,在省交通厅和省公路局召开的廉政会议上进行了经验交流,被市纪委评为先进单位。成绩只能说明过去,荣誉只是鼓励,但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各项改革正在展开和推进,前进的道路上,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矛盾,我们必须正视。有的干部作风漂浮,不思进取,少数执法人员执法不够文明规范,影响行业形象,廉政教育有待加强,制度的执行力度不够,个别单位有的领导对党风廉政建设重视不够等等,对这些问题,我们应当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08年主要工作任务

2008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第一年,是改革开放的30周年,认真做好今年的党风廉政建设和纪检监察工作意义重大。今年我局的党风廉政建设和纪检监察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工作方针,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工作,紧紧围绕全局“抓住一条主线,突出两个支点,实现三个创新、完善六项工作,办好45件民生实事”的工作思路,进一步完善惩防体系,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纪检监察,为全市公路事业跨越式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今年全局纪检监察工作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进一步加大贯彻落实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学习宣传力度,全面完成上级纪委和局党委部署的各项工作任务。

2、办好两期培训班。即:上半年举办一期科级干部党风党纪廉政教育学习班,对新提拔的副科级以上干部,侧重于廉政教育、素质修养、领导艺术、管理能力等课题为主要内容的教育;下半年对全局纪检监察工作岗位人员进行一次集中培训,通过培训来提高我局纪检监察干部的整体素质。

3、认真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状,年终组织相关科室,对各单位落实责任制情况,开展一次考评,并将考评的结果纳入年终评先评优。

4、抓好群众来信来访工作。按照信访工作条例,正确处理好群众的来信来访,及时化解矛盾,消除隐患,为干部职工排忧解难,当群众的贴心人。

5、继续抓好惩防体系的执行力度。将监督范围延伸到社交圈、生活圈,延伸到外接工程和外接事务中。今年对落实惩防体系和效能监察工作开展两次检查。通过检查来促进工作、完善制度、规范管理。

6、开好两个会。即廉政建设理论研讨会和纪检监察干部述职述廉会。通过会议来交流经验,拓宽思路、创新机制,提高纪检监察干部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

7、围绕局党委的中心工作,履行好纪检监察部门教育、监督、惩处、保驾护航的工作职能,进一步抓好预防职务犯罪和治理商业贿赂工作。

8、继续抓好五项制度的落实。即抓好党风廉政责任制的落实;抓好局务、政务公开制度的监督落实;抓好工程建设、物资采购和招投标制度的监督落实;抓好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自查自纠季报制和责任追究制、离任审计制的落实;抓好领导干部述职述廉、民主评议工作制度的落实。

为了确保上述工作目标任务的完成,必须加强以下工作:

(一)进一步加强政治思想教育

加强政治理论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是抓好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是党员干部拒腐防变的思想保证。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我们要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报告,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用党的十七大报告精神统领我们的一切工作,结合党风廉政建设,抓好全局党员干部职工的理想信念教育、法制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努力提高全局党员干部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能力,切实做到勤政执政、廉洁执政,通过加强针对性的政治理教育,提高全局党员干部的反腐防变能力,构筑坚强的思想防线。

(二)进一步加强政风行风建设

坚持纠建并举,综合治理,加强对政风的监督检查,切实转变作风,坚决杜绝监督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促进全市公路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一要规范路政执法,做到依法治路。坚持“谁主管、谁负责”和“管行业必须管行风”的原则,认真贯彻执行《公路法》,加强对执法程序,执法行为的监督、考核。着力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加强路政执法队伍建设,严格查处路政执法的违法违规行为,纠正行业不正之风。继续开展文明执法示范路、文明样板路创建活动。

二要深入开展机关效能建设。继续开展“抓、促、创”为主要内容的政风行风建设,着力改进服务方式,大力改进机关和服务窗口的工作作风,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促进全局干部职工廉洁、勤政、高效。

三要深入推进治理商业贿赂工作。坚决依法查处违法违规行为,重点查处工程建设领域的工程招投标、工程转包分包、材料采购、资金拨付、设计变更、领导干部非法敛财,执法人员损害群众利益的案件,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强化惩防力度,加大反腐倡廉工作力度。

(三)进一步强化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加强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机制体制创新,在关键环节领域和重要环节的监督上取得新的突破。做好预防工作,进一步强化对党风廉政责任制度《实施纲要》、《实施意见》的监督检查,努力形成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有效机制。一要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是督促各单位各部门领导干部切实担负反腐倡廉职责的一项重要的制度,必须要认真落实“一把手负责制”和“一岗双责”,做到履行责任有规范,检查考核有标准,追究责任有依据,使责任人肩上有担子,心中有压力,工作有抓手。强化责任追究,防止和克服“齐抓共管谁都不管,人人有责谁都不负责”的现象。

(四)进一步强化权力运行监督

切实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监管,是预防腐败的关键之举。今年局纪委在监督方面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各单位、各部门要按《实施纲要》、《实施意见》不折不扣抓好落实,尤其是在关键领域和重要环节不能含糊,要进一步完善工程建设项目的招投标制度,健全和落实工程建设项目的招投标制度,切实加强招投标过程各个环节的制约监督,严格监督执行招投标公告和结果公示制度,严格监督工程项目建设资金使用和廉政合同制,加大审计监督力度,保证建设资金专项使用。几年来,我们在这些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取得可喜的成效,但我们不能自满自足,我们应该看到,根据新形势的要求,有的已不合形势,有的存在缺陷,我们要结合实际,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要进一步去完善提高,使监督机制更具科学性、操作性。

(五)进一步强化制度管理

要把惩防体系建设与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工作机制有机结合起来,着眼于从源头上防治腐败,深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力争在关键领域和重要环节取得新突破,提高惩防体系的整体效能,做到以制度管廉。继续完善工程建设监督机制,坚决抓住关键环节,切实加强工程建设招投标、转包分包、资金拨付、设计变更、物资采购等关键环节,继续推行项目法人制、工程招投标制、廉政合同制、工程监理制,加强对项目施工现场和合同履行情况的监督检查。进一步推进民主管理制度建设,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办事,在全局形成支持改革者、保护探索者、教育失误者、惩治腐败者的良好氛围,确保资金安全、项目安全、建设安全、干部安全。

(六)进一步加强廉政文化建设

廉政文化是廉政建设与文化建设的有机整合,建设具有时代特征的廉政文化,充分发挥文化力的熏陶、引导、渗透、影响,以有效推进全局廉政建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全新工作。要采取有力措施抓好公路廉政文化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将廉政教育融入廉政文化之中,形成有机结合的统一体,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推动廉政文化进机关、进社区、进家庭、进所站和进工地。通过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营造崇廉文化,优化执政环境,形成党风政风与民风社会风气的良性互动。因此,各单位各部门要增强廉政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做到思想上重视、组织上落实、措施上到位,确保廉政文化建设取得实际效果,为进一步推动和促进全局的廉政建设提供有力的文化保证。

(七)进一步加强纪检监察干部队伍自身建设

公路文化论文范文篇7

述职报告

调研报告

考察报告

自查报告

规划计划

工作汇报

单位总结

个人总结

评语鉴定

工作体会

学习体会

思想汇报

精彩演讲

竞职演说

会议发言

庆典致辞

会议致辞

节庆串词

会议主持

思想政治

行政管理

经济管理

科技文教

综合论文

经验交流

事迹材料

申报材料

求职自荐

慰问贺电

规章制度

小品文粹

党团申请

党群培训

党会发言

|首页|文章中心|本站留言|投稿需知|会员需知|

|

文章中心首页

|

领导讲话

|

工作报告

|

工作总结

|

心得体会

|

演讲致辞

|

学术论文

|

百家集粹

|

党群辅导

|

您现在的位置:文秘写作网>>文章中心>>工作报告>>述职报告>>正文用户登录新用户注册

2004年度领导班子述职报告【字体:小大】

2004年度领导班子述职报告

作者:chenjing579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44更新时间:2005-4-28

2004年度领导班子述职报告

各位领导、同志们:

时光飞逝,转眼间我们又迎来了新的一年。回首2004年,我们处领导班子在交通厅和项目办党委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认真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唱响“树正气、讲团结、求发展”这一主旋律,带领全处干部职工,团结拼搏,真抓实干,深化运营管理的各项内容,圆满地完成了各项任务目标。同时面临沿海路开工,我处人员流动较大等特殊情况,保持住了整体队伍的稳定和全处运营工作持续、健康、向上的发展势头。下面我把具体情况总结汇报一下,请领导和同志们评议。

一、主要业务指标完成情况

1、收费工作:截止到12月25日,我处完成通行费收入11.3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25.56%,比去年同期增长73.85%。截止到今年11月13日全路年度通行费收入在全省率先突破10亿元大关,截止年底全处通行费累计总额突破了30亿元大关。收费工作针对联网收费的新特点完善修订了《稽查管理规定》《收费人员违规违纪处罚标准》等系列规章措施,进一步推动了收费管理的深入。

2、路政工作:本年累计发生案件767起,破案745起,结案732起。应收赔偿费28.1万元,实收赔偿费27.5万元。破案率达到97%、结案率达到98%。在做好日常路政管理工作的同时,根据中央和省厅治超“铁铲行动”精神全面深入地开展了超限车辆治理工作。我处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河北省京秦高速公路管理处深化超限运输治理工作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了治超工作任务目标。通过多形式、多渠道的宣传教育,营造浓厚的治超氛围。制定了《路政执法人员治超工作纪律》,加强执法监督管理,杜绝公路“三乱”。制定了《京秦高速公路治超工作期间突法事件应急预案》构建“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突发事件长效管理与应急处理机制。

3、养护工作:截止12月份,共完成日常养护投资1100万元,专项养护工程投资4289万元,养护质量指数95.7,设备完好率高于96%,安全生产无重大责任事故;路面平整、洁净;交通安全设施完善;路基排水顺畅;保障了全路的安全畅通,提供了舒适、美观的行车环境。养护工作在认真做好日常养护的同时,加强专项工程的管理,按照“业主—监理—施工单位”的形式组织实施,聘请了监理公司对全部专项工程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监督。我处还针对全路路面透水病害现象,开展预防性养护,参与省厅组织的高速公路路面早期病害研究课题,积极探索分析病害原因和养护对策,采用不同的材料进行实验,制定出了一套较为可行的解决办法,为一步全路病害的预防和处置奠定了基础。

4、服务区工作:截止12月底,玉田、卢龙、北戴河服务区完成经营额1.78亿元,完成全年计划的176.4%,全处5个服务区共实现税前利润2386万元,完成全年计划的154%。去年8月份,全线加油站在项目办的统一组织实施下,全部进行了承包经营。我处随着车流辆的增加,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先后进行了卢龙服务区后厨、餐厅改造,服务区广场、路面维修等多项基础设施改建工程,进一步提高了服务区的硬件环境。各服务区以市场为导向,与地方经济密切联系,开展特色经营,保持良好的卫生状况和形象水平,提供文明优质服务,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全年开展的主要工作

(一)以人为本,加强教育培训,不断提高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

以人为本是我们进行运营管理的基本原则,职工队伍建设是我们运营管理工作中一项经常性,基础性工作。我们在去年的工作中继续加强职工队伍建设,保持职工队伍的良好素质水平。一是我们开展了思想作风整顿活动。我们从2月下旬开始,以收费队伍为重点,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思想作风整顿活动。通过教育整顿活动,保持了整个职工队伍的高昂斗志和良好精神风貌。二是加强业务培训。根据工作实际,结合国家几部重要法律的颁布,重点对路政执法及收费稽查人员进行了法律业务知识教育培训活动。在4月上旬对收费班长进行了为期10天的岗位培训,4月下旬召开了监控员交流会和主管收费站长交流会。通过这些培训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基层职工队伍的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三是开展青工比武活动。5、6月份在全处收费队伍开展了岗位练兵比武活动。我处代表队在项目办的收费岗位青工比武中获得了团体总分第一名,知识竞赛第一名的优异成绩。通过比武练兵活动,激发了广大职工学技术,练本领的热情,提升了收费队伍的整体业务素质。

(二)以保畅通、保安全为重点,周密组织,全力保障全路的畅通安全

保障高速公路的畅通安全是高速公路管理部门的第一职责,高速公路的安全畅通关系到整个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为此我们始终站在讲政治的高度,把保障全路的畅通和安全作为运营管理的重要内容,长抓不懈。

1、加强工程管理,确保安全畅通。根据京沈高速公路联网收费的要求和适应车流量不断增长的需要,我处今年先后对北戴河、山海关、迁安、抚宁等四个收费站进行了拓宽改造工程。我们高度重视,多次召开施工单位、监理单位、收费站及有关科室部门联席会,认真谋划施工方案和收费措施,在车流高峰期,积极采取有力措施,切实保障了道路的畅通,没有因施工造成交通堵塞现象。

2、全力保障暑期畅通。2004年是联网收费后的第一年,收费方式上出现了新的情况和特点,车流量显著增加。为此,我们提早谋划,成立机构,制定方案,在车流高峰期亲自到现场指挥。各收费站、服务区等基层单位,千方百计,想方设法,采取各种措施,应对车流人流高峰。暑期全处最高日收费额突破500万元,北戴河站最高日收费额达到119万元。面对新情况、新任务,我们带领全处干部职工顶住压力,齐心协力,奋勇拼搏,圆满完成了暑期保畅的各项任务,切实保障了全路的安全畅通,得到了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扬。

3、开展安全设施专项整治活动。由于高速公路沿线的交通标志及沿线护栏等设施被盗和被破坏现象严重,危害了高速公路的安全畅通。我们根据省厅的指示精神认真开展了安全设施整治月活动,成立了专门组织机构,制定了实施方案,召开会议进行专项部署。对沿线的交通安全设施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统计,详细记录,集中进行维修整治。并与沿线村镇和交警部门沟通,共同维护京秦路安全畅通。

(三)深化运营管理,培育企业文化,不断提升管理水平。

随着运营管理时间的不断增加,运营管理内容和方式的都在不断变化,我们根据工作实际不断深化管理,探索新的管理方法和途径,在进一步推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同时,通过开展系列载体活动,逐步培育和提炼企业文化精神,用文化的力量和鼓舞人,提升管理层次。主要开展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深入推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4月份,我们召开了处贯标工作座谈会,总结了贯标工作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并重点对贯标质量文件中的《收费卷》、《通信卷》、《经营卷》的管理规定进行了重新修订。8月份,管理处审核组进行了内部质量审核检查。9月份,北京世标认证中心对我处进行了2004年监督审核,现场审核结论为继续保持认证资格。

二是开展向许振超学习活动。我们请来交通部的专家就许振超和青岛港的事迹做专题讲座,使全处干部职工对振超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各单位通过组织职工讨论,进一步激发了职工爱岗敬业,岗位成材的工作热情,进一步增强了主人翁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是开展“把信送给加西亚”学习教育活动。我处积极响应厅党组的号召组织职工认真学习了《把信送给加西亚》一书,并开展了“争做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的主题宣教活动。“送信”活动的开展,使许多职工都对自己的岗位有了新的认识,在工作态度,精神面貌上有了很大改观。“拒绝平庸,追求卓越”已经成为广大职工的共识和行动指南。

四是组织承办了中国交通思想政治研究会高速公路分会首届年会。我处代表我省作为中国交通思想政治研究会高速公路分会创始会员单位,并承办了首届年会。在全国进一步扩大了京秦路的知名度,展示了河北交通的良好形象。

五是继续开展创建活动。创建活动是我处几年来进行精神文明建设主要方式,在凝聚职工思想,鼓舞职工干劲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处今年继续深入开展以创建“青年文明号”、“星级示范窗口”、“青年岗位能手”等多种形式的创建活动,并对创建工作实现动态管理,明确奖惩。今年,全处又有一个收费站被授予省级“青年文明号”,3个路政大队、2个养护工区和1个服务区被授予省直级“青年文明号”。

三、领导班子自身建设情况

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把管理处领导班子建设成为一个坚强有力的集体是我们各项工作取得成功前提。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加强班子自身建设。

1、深入开展“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主题教育活动。按照上级党委的要求和部署,我处党委在去年重点开展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主题教育活动和“两个务必”重要思想的学习教育活动。我们针对党员干部的思想实际和工作特点,组织党员干部围绕廉洁自律、勤政为民、政绩观和求真务实等主题开展了专题讨论,并在认真讨论的基础上,结合工作实际积极撰写理论文章和工作体会。通过讨论,使全处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能够对照“四大纪律、八项要求”严格检查和反省自己,树立起正确的“政绩观”。我们通过组织各级领导班子召开交流会和民主生活会,查摆问题,深入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落实整改措施,从而统一了思想,凝聚了力量,促进了班子建设和各项工作的开展。

2、认真落实民主集中制,搞好班子团结。认真贯彻和落实民主集中制是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基本原则制度。我们在日常工作中进一步完善议事制度,认真落实民主集中制,坚持“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定期召开班子会,研究工作,交流思想,坚持全处重大活动,重大事件集体决策。在工作中,相互之间遇事多沟通、多商量,相互补台不拆台,不断增强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公路文化论文范文篇8

1.1旅游公路的概念、功能和景观

1.1.1旅游公路的概念。旅游公路的出现是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逐步发展起来的,但是,我们对旅游公路的定义还没有一个准确的概念,不同专业的人们对旅游公路的解释也各不相同。

1.1.2旅游公路的功能。旅游公路的建设除了具有交通功能外,还应具有一定的旅游功能。那么,旅游公路的景观建设更具有可研究价值,因为,旅游公路的功能具有一定的先知性。

1.1.3旅游景观建设。旅游景观建设是以旅游为目的而进行的景观建设,它包括公路景观建设、互通区景观建设以及风景区景观建设。旅游景观建设不是单一的自然景观、空间景观的建设,也不是简单自然景观的恢复,而是经人工修饰的、综合景观设计的,并随着我们的意识的改变而改变[6]。

1.2研究的意义

柳老公路和鹤大公路(宁安段)作为镜泊湖和镜泊名镇的出入口,景观设计的提出就显得尤为重要。要把柳老公路和鹤大公路的建设体现出镜泊湖和镜泊名镇的地区特点,更要与环境相适应,使旅游公路与周围自然、人文景观融为一体。所以,本文将对这两条重要的旅游公路景观进行规划设计。在全面考虑其使用功能外,对两条公路周围植被和景观进行调查研究,筛选出适合两条道路保护环境和生态恢复的植物种类,并对镜泊湖大桥的景观进行了生态设计,对中央分隔带和道路两侧的景观进行生态和人文融合设计。

2公路景观建设的植物选择适应性研究

2.1研究路段的选择

研究路段是由鹤大高速公路和柳老公路通往镜泊湖山庄地区,镜泊湖在自然保护区的中部,沿湖群山环抱,湖水清彻见底,风景优美宜人。为了比较准确、全面的了解环镜泊湖带旅游公路沿线和互通周边地区植物种类,本文分别对柳老公路沿线和鹤大公路宁安段的2个互通周边地区可以应用的植物资源的状况、植物种类,进行调查和分析。

2.2调查方法

在环镜泊湖地带的两条道路(柳老和鹤大公路)以及周边调查区内选择连续的样地路段对植物资源进行调查、记录植物品种、植物生长形势、景观效果,然后对比分析,筛选出适合环镜泊湖旅游道路的植物种类。

2.3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环镜泊湖地带的柳老公路和鹤大公路(宁安段)沿线及周边地区常用植物为50种或变种,分属于26个科,35属。其中蔷薇科6种,分属于5属;木犀科5种,分属于3属;菊科5种,分属于5属;柏科2种,分属于2属;禾本科3种,分属于3属;豆科科2种为一个属;槭树科2种,分属于2属;杨柳科2种,分属于2个属;其它都为单种单属(科)。

2.4结合当地人文特征、社会文化习惯及生态平衡性来选择植物

2.4.1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整个研究路段位于东经128°41′~129°28′和北纬43°45′~44°20′之间,宁安至杏山段路线于张广才岭、老爷岭的牡丹江台地经过,地形起伏不大,海拔高度在243~360m之间,属于平原微丘地带类型。地表植被平原区以旱田、水田等耕地为主,微丘区多被开垦成旱田,间或有少部分人工林、次生林。杏山至省界段为老爷岭余脉,地形条件为山岭重丘区。海拔高度在280~680m之间,地面相对高差为400m。地面主要植被为次生林。

2.4.2气候。研究路段所处区域公路自然区划为Ⅱ1区,即东北东部山地湿润冻区。该区域属大陆性北温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2.3℃,极端最高气温为36.5℃,极端最低气温为-40.1℃;年平均降雨量为400~600mm,降雨期集中在6~8月份;最大积雪厚度为56cm,最大冻深为1.80m,地面稳定冻结日期为11月初,稳定解冻日期为翌年4月中旬。全年主导风向为西南,冬季主导风向为南西至西北西,最大风速为22m/s。

3镜泊湖沿线景观设计研究

3.1镜泊湖旅游公路线性设计

综合考虑本研究路段在黑龙江省区域内公路网中的地位、作用以及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要求,结合近几年的交通量预测结果,根据《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公路等级的选用原则,根据镜泊湖旅游发展规划、交通需求、镜泊湖旅游公路的性质及现有公路具体状况,柳老公路镜泊湖段采用一级公路标准,鹤大公路全部建成高速公路。

3.1.1设计速度、路基宽度确定。

3.1.1.1方案选定区域原有道路技术标准。结合现有公路技术状况、旅游公路特点,以安全、经济、环保为原则,选择适宜的技术标准。考虑连接线工程位于镜泊湖风景区内,应以充分利用旧路资源,节约投资、减少占地及对周边环境影响为首要原则。方案利用原杏镜公路部分路段至景区风情名镇。原杏镜公路段为设计速度60km/h、路基宽10m,路面宽8.5m的二级公路。其结构水泥混凝土路面厚22cm,基层为18cm6%水泥稳定砂砾+18cm5%水泥稳定砂砾。

3.1.1.2设计速度的选定。本项目综合考虑整个路段的改造标准及本项目服务于旅游的需求等因素,柳老公路采用的设计速度为60km/h,鹤大公路采用的设计速度为80~120km/h。

3.1.2路线选择。路线选择的原则:a.考虑本项目的服务功能及在区域路网中的地位,路线布设应符合旅游区服务功能要求,符合镜泊湖旅游区及沿线城镇总体规划。b.充分考虑与沿线旅游业发展相适应,满足沿线重要旅游节点与本项目所建一级公路顺畅衔接的需求。c.合理处置整体式路基、连接道路等工程,满足沿线村镇生产、生活需要,尽量合理利用旧路资源,最大限度降低工程造价。d.尽量少占耕地,尤其是基本农田;合理设置美化、绿化工程,重视生态环境保护。

3.1.3路线走向。方案走向。方案利用杏山互通A匝道和原杏镜公路部分路段进行改造:路线起点G201杏山互通立交A匝道,经东安村、太平村、梁家、褚家,在K7+000过褚家后旧路纵坡及平面线形差,在旅游旺季经常发生交通事故,故方案设计离开杏镜旧路,全幅新线,于K8+895新建9*30简支转连续箱梁大桥跨越牡丹江,终于镜泊小镇镇内外环路起点,方案全长11.2km。旧路利用率62.5%。

3.2镜泊湖大桥景观工程设计

公路文化论文范文篇9

论文摘要:文章在分析转型发展阶段台州交通与区域经济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新时期实现台州交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途径,即发展以公路为内核的台州交通,同时剖析了公路的时代内涵和理论架构,指出发展公路的五大节点——“三库二网”,即思想库、人才库、技术库和服务网、融资网。

最近,国家在长三角区域规划中初步提出长三角地区的四大定位,即“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经济中心、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我国率先跻身世界级城市群的地区”。这对于地处长三角16城市最南翼、目前正处于转型发展阶段的台州,既是机遇更是挑战。如何优先发展交通这一瓶颈产业,使其与台州经济协调发展,已是一项摆在台州人面前亟需研究解决的课题。

一、公路行业的产业定位及意义

公路是指经公路主管部门验收认定的城间、城乡间、乡间能行驶汽车的公共道路。它的基本属性是社会公益性的基础设施。由此可见,公路是实现交通运输的重要物质载体,公路的建设、养护管理是手段,交通运输是目的。因此,公路行业的产业定位决定于交通运输业的产业定位,而后者的定位为服务业。

新形势下国家实施宏观调控政策,把优先发展服务业作为拉动国内消费需求、转变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2007年全国交通工作会议提出的“三个服务”着眼于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能力,改进服务水平,立足于解决交通从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由生产增长为导向的发展向以服务质量为导向发展转变的问题,实现交通又好又快发展。因此,把传统产业——公路行业定位为现代服务业,既为公路行业发展赢得新的战略机遇,又拓宽了公路行业发展之路,提升了公路行业发展质量。

当前,我国经济上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政治上从管制型向民主法制转变,文化上从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转变。这股以转型为主题的时代浪潮,深刻影响着台州公路行业。如前所述,台州土地资源的紧缺限制着公路交通发展空间的进一步拓展,国家把交通运输定位为服务业并作为服务业中优先发展领域的产业政策引领着作为公益产业的公路的发展,公众对公路服务更多、更新、更高、更细的要求需要公路从统一的模式向个性化模式发展。因此,构筑大公路战略的内质就是大服务,即提供合格的公路产品和合意的出行服务。合格的公路产品包括合理的路网、适行的技术状况、有效管养后的通行条件;合意的出行服务特指以公路系统创设的环境、条件满足公众出行的需求。

二、公路建设与养护管理的内在关系及发展方向

公路建设之目的是要解决总量的不足、等级的提高、网络的顺畅,使之从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转化为助推经济快速增长的“催化剂"。对此,上下认识基本一致且积极性十分高涨,至于公路养护和管理,则不尽相同。养护的目的是巩固建设成果以发挥投资效益,同时保证公路技术状况处于良好,使用寿命得以延长;管理的目的是通过加强公路的路政管理、收费管理和运营管理等,提高公路的服务水平。从公路发展的终极目标——安全、舒适、畅通角度审视,建设是先导,公路养护和管理是保障,两者是一个有机整体,犹如人之两腿、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

三、发展公路的五大节点

1.思想库。思想源于实践,并决定行动。构筑大公路,实现台州公路养护行业跨越式发展,先得用先进的科学思想凝心聚力。当前,台州公路系统对行业文化认识仍然存在简单化倾向,主要体现在大多数公路职工对行业核心价值观的模糊或不全面认识上,具体来说,就是对行业性质的认识即公路行业是干什么的,对行业使命的认识即公路行业的存在是为了什么,对行业现状的认识即公路行业现在如何,对行业前景的认识即公路行业未来的发展如何等四个问题思考不深、理解不全。怎样开展文化建设,重构台州公路文化体系?笔者认为,一是要围绕“三个服务”,以公众满意为核心,着力解决公路路况质的提升、行业内机构名称统一等问题,树立“大公路”理念,统筹推进台州公路文化建设,上下联动、内外联动,变公路文化多点开花为整体效应,确保文化成果引起社会轰动。二是要从系统内择优选拔或引进专业人才,成立台州公路文化研究小组,定期商议公路文化发展战略并组织各类培训、活动,同时要求各单位单设文化管理科室,并把该项工作列入年度工作目标责任书,实现一票否决,确保整体推进并取得实效。三是要认真学研读《交通文化建设实施纲要》,并结合省市有关文件和台州公路实际,坚持专业人才研究与“走出去”相结合,制定出台操作性强的《台州公路文化建设实施纲要》。四是要突出行业核心价值理念塑造,构建具有台州特色且便于操作的公路文化体系,从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三个层面实现新突破,从感性文化向理性文化、无形文化向有形资源、管理文化向文化管理延伸,形成强势行业文化,促进行业又好又快发展。

五是要系统开展台州公路文化主题年活动,全面梳理公路文化建设成果,并予以表彰奖励。六是要把开展建言献策、文体活动、“金点子”征集等与重奖结合起来,全面挖掘职工的创新力。七是要培育有特色的台州公路文化,物质文化方面在完成全行业形象识别系统的基础上,把崇尚气节、求是务实的台州文化引入路域文化,全面提升路域环境;制度文化方面引进ISO等管理体系,完善内部管理制度;精神文化方面要紧密结合台州人硬气与诚信这一个性,提炼公路核心价值理念,并面向社会组织撰写一批公路文化精品,同时成立篮球队等一系列文体团队,“走出去、比一比”。

2.人才库。据《台州市“十一五”人才发展规划》,至2010年,交通运输业的人才从1.2万人增加到1.5万人,其中,中青年专家、相关专业系列学科技术带头人、在国内与省内有影响力的专家在20名左右,重点需求的专业人才是:交通土建工程(路桥、港口、航道)、汽车运用工程、道路及水路运输管理、民用航空管理、交通法律、交通信息技术等。为此,笔者认为,其一,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根据行业“建、管、养"三大职能,通过人才交流中心委托聘任或面向社会公开招考聘用,引进或培养大量的道路与桥梁专业人才,同时兼顾经济、财务、法律、文秘及综合性懂经营善管理等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人才。其二,采用选调、竞争上岗和干部交流等形式在全系统建立人才流动机制,尤其是要推进市、县公路机构之间干部交流力度,重视不同单位、不同岗位之间的干部交流,让人才在流动中发挥最佳效能。同时在全行业建立起能上劣下,做到人尽其才。其三,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环境,坚持吸纳、拥有不同岗位的不同人才并相信、依靠人。其四,把鼓励职工自学公路工作需要专业并给予奖励与采取外出培训、岗位练兵、技术比武及报告会、座谈会等学习方式结合起来,加强现有人才的教育和培训。其五,建设“111”公路领军人才工程。到2012年,培养10名左右技术领先、成果突出的在台州公路学术界有较大影响的工程技术、管理专家,10名左右在台州公路系统学术技术领域有较高造诣的技术带头人,10名左右台州公路行业青年学术技术骨干。

3.技术库。随着台州、浙江乃至全国公路建设的大力推进,公路路面养护任务日益繁重、路面养护技术落后与公路养护不能满足出行者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同时也意味着公路养护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具有巨大的工程和市场需求。为此,可以创设台州市公路养护科学研究院,作为技术研发、培训基地,一方面,把2007年浙江交通科技成果展推介的“十五”以来创新成果与台州即将陆续进入修理期的各类路面结合起来,推广应用最新养护技术用于台州境内不同等级公路路面,实现路面养护经济、便捷、环保、高效。同时加大公路养护技术的研发投入,积极培育自主研发能力,重点突出公路发展规划、交通管理与养护方面的研发,并加强对公路使用性能的长期观测和使用管理科学的研究,形成本土实用成果,指导台州境内公路养护生产,逐步建立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率的养护新模式,加强与养护产品制造企业的科研合作,研发路况检测设备以及相应的路况分析软件,发展适合台州路况的养护新装备与新工艺。另一方面,把以信息的收集、存储、创造、分析、管理、交换等为主要内容的现代信息处理技术与提高公路行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竞争能力结合起来,建立完善公路管理信息系统和公路数据库,采用可视化技术和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制定养护管理方案,加大Internet和办公自动化应用的广度与深度,采用计算机辅助评价分析当前路况并提出参考性的养护方案。第三,利用“交通地理信息系统”促进公路养护管理现代化,利用高精度传感器、雷达技术、超声波等高科技手段,实现人工检测走向自动化检测、破损类检测走向无损检测技术,使公路养护更加经济合理;推广改性沥青、土工合成材料、乳化沥青、稀浆封层等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提高路面耐久性,延长公路使用寿命;学习、引进国外先进的机电液一体化技术、电子显微技术,开发节能、高效、低噪声、低污染且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养护机械,研发故障自动监控系统,提高养护机械的安全性、舒适性和易操作性,养护机械走向多功能综合型,面向社会融纳资金,培育机械化、专业化养护市场,扩大公路养护竞争范畴。

4.服务网。公路管理机构管的是路,服务的是人和车,只有把“更好地为公众服务”作为根本要求,以公众满意度为核心标准,才能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基于此,笔者认为,首先要解决好农民兄弟重点关注的公路交通问题。其次,创新与突破普通公路养护管理体制。第三,创新路政服务。既要强化执法人员职业道德训练、开展路政巡查、主动联系地方政府强化宣传,又要建立科学、完备、高层次的群管网络,由各级政府牵头公安,规划、土地,交通等部门成立市级群管网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县乡一级群管网络工作小组。路政机构经常与群管网络单位联系交流,建立定期汇报会制度,建立与人民法院等单位的联络制度,聘请行风监督员和乡村干部、村民义务路政员,建立举报奖励制度。

5.融资网。农村公路是公路网络的末梢神经,养护资金的筹措难度很大。至2006年底,台州119条县道、287条乡道及诸多村道共计里程8108公里,占台州公路总里程的89%。从目前的情况看,台州北部的四县市,大都是吃饭财政,有的甚至连发工资都困难,再安排农村公路管养经费有一定的难度。为此,笔者以为,一是要按照“县乡自筹、省市补助”的原则,建立由财政投入、养路费和其他资金共同组成的多渠道的农村公路养护与管理资金筹措机制。浙江省人民政府统筹安排的农村公路养护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农村公路的养护工程,并按各县(市、区)农村公路里程标准进行总量安排,资金不足部分由各县(市、区)配套;台州市人民政府从汽车养路费超收分成中及安排财政专项补助筹集农村公路养护资金,主要用于补助农村公路水毁工程和附属设施的修复、专项工程及农村公路的管理;各县级人民政府筹集的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由拖拉机与摩托车养路费、县级财政专项资金和其他养护资金组成,实行预决算管理,拖拉机与摩托车养路费应全部用于农村公路的养护,县级人民政府筹集的农村公路养护资金应当用于农村公路的日常养护和养护工程(含水毁工程等),并首先保证农村公路的日常养护,县级人民政府所安排的农村公路养护经费要综合考虑农村公路日常养护的实际需要、养护工程配套资金、公路水毁及附属设施修复等补助资金(应列专项经费),县道的日常养护资金应根据县道养护资金测算标准加以落实,拨付给乡(镇)的乡道、村道日常养护资金标准,经济相对较发达的县(市、区)所原则上不低于:乡道年公里2500元,村道年公里1500元;经济相对欠发达的县(市)所安排的资金标准原则上不低于:乡道年公里2000元,村道年公里1200元。目前所安排的实际经费高于上述标准的,要维持原标准,不得降低;各乡(镇)人民政府要积极投入资金和力量,经济条件比较好的乡(镇)要加大投资力度;各村级组织应通过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方式,也可采用社会、企业捐资方式筹集好农村公路养护资金和力量,补充用于乡道、村道的公路养护;台州市、县交通主管部门及所属的公路管理机构和乡(镇)人民政府应建立健全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的使用管理制度,加强对养护资金的监管,并自觉接受审计、财政和上级交通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确保农村公路养护资金专款专用,乡(镇)农村公路养护资金使用要接受乡(镇)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村级组织也应建立相应的养护资金管理制度,下拨村级的农村公路养护资金及村筹集的资金由村安排和管理,实行账务公开,接受村民委员会的监督,各县(市、区)应设立县级农村公路养护基金专户,并由交通主管部门负责安排使用,农村公路日常养护经费的拨付,应与农村公路养护质量挂钩,实行以奖代补。二是针对农村公路候车亭、路标指示牌、车体广告等宣传平台,尽早尽快建立有效的农村公路沿线商业广告管理体系和机制,成片开发农村公路沿线商业广告形成规模效应,以广告带动其他商业性开发,形成有效的商业化操作资金回笼手段。

参考文献:

1.庄序莹.公共管理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公路文化论文范文篇10

一、强化责任意识,推进“两个责任”落地生根

1.推动主体责任的落实。以推动各单位党组织主体责任落实为重点,层层传导压力。督促各单位结合实际,建立完善党政主要负责人、领导班子其他成员的责任清单,使责任内容细密化、具体化,着力解决主体责任虚化空转、层层递减问题。督促各单位党政主要负责人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管好班子、带好队伍。把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情况列入各单位党组织民主生活会和领导干部述职述廉的重要内容,开展各单位党政主要负责人向局党委、纪委述责述廉并接受评议工作。建立专题报告制度,督促各单位每年第一季度报送上一年度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情况。

2.坚决落实好监督责任。督促市局纪委派驻各单位纪检组长全面落实监督责任,切实加强组织协调、强化监督执纪问责、严肃查办案件,维护党员权益,敢于较真碰硬。完善责任落实保障措施,以签字背书、约谈、问责等方式推动责任落实。

3.强化责任制的检查考核。进一步完善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办法,重点检查考核各单位党组织履行主体责任、纪检组长履行监督责任情况。加大日常检查力度,加强对各单位履行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任务分工情况的监督检查。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将责任制检查考核结果作为对领导班子总体评价和领导干部业绩评定、奖励惩处、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

二、加强教育,筑牢思想防线

1、环境警廉。通过制作廉政警示牌、格言警句、廉政座右铭、廉政图片、字画悬挂在办公楼醒目位置,设立廉政文化长廊,时刻警醒干部职工廉洁自律,营造廉政文化氛围。

2、短信送廉。开通电话廉政警言及廉政短信提醒,节假日定期为干部职工发送廉政短信,使“廉政警钟”经常在每位干部耳边响起,自觉形成廉洁自律的风气。

3、知识测廉。4月下旬集中组织开展一次廉政知识测试。各单位要及时跟进,认真组织,确保党员干部覆盖面达100%。

4、学习宣廉。通过张贴廉政学习内容、主要领导讲廉政党课、工地开会集中学习廉政规章制度和观看警示教育片等举措,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教育活动。重点做好纪律教育,引导各级党员干部增强党性意识、政治觉悟和组织观念,在守纪律、讲规矩上做表率。对发现的苗头性和倾向性问题,及时进行教育帮促,筑牢思想防线。各单位全年开展廉政党课教育不得少于2次,警示教育不得少于2次。

5、网络传廉。市局将以公路信息网为平台,适时开通“宜路清廉”网站,进一步上传有关廉政知识,开展廉政教育。各单位也要积极跟进,每季度必须在公路信息网发表不少于1篇纪检监察方面的宣传报道文章。

三、聚焦主业,严格监督执纪问责

1、强化监督。围绕迎国检大中修工程、重点工程项目、“三公”经费使用、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等,通过定期抽查、实时巡查督办、约谈、执法监察、项目跟踪审计、通报、诫勉谈话等方式,加大对公款吃喝、公款旅游、公款送礼和奢侈浪费等“三公一奢”问题整治力度;继续推进“红包”问题治理常态化;加强领导干部执行婚丧喜庆“两报告一承诺”制度情况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利用婚丧喜庆敛财行为。坚决纠正“四风”,严肃查处“为官不为”行为,防止作风问题反弹,确保上级交(转)办、群众咨询和投诉办理回复率达100%、满意率达95%以上。

2、严格执纪。从执行“三重一大”、工程招投标、财经纪律、工程项目工完账清等入手,督促各单位、各部门讲规矩、守纪律,自觉按程序办事。对发现的违纪违规问题,坚持早发现、早提醒、早监督、早纠正、早查处,防止小问题演变成大错误。市局纪委将于今年7月初组织开展一次公路执法大检查。

3、严肃问责。坚持“一案双查”、责任倒查,既严肃追究当事人的直接责任,又严肃追究党组织的主体责任、纪检组长的监督责任,保持问责的高压态势。重点从项目审计、执法监察等渠道发现案件线索,从工程项目监督检查中发现案件线索,从工程质量和安全事故背后查找案件线索,对单位、部门出现的干部职工违纪违规问题、工程质量事故、工程项目亏损的以及违反八项规定的人和事,进行严肃问责,以问责机制的落实倒逼各单位各部门落实“两个责任”。坚持和完善责任追究案件报告制度和责任追究情况月报制度,使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追究成为新常态。

四、强化风险防控,构建长效机制

1、完善公路惩防体系。以廉洁阳光公路建设为重点,督促相关部门建立健全综合管理、路政管理、养护管理、工程管理等系统完备、层级清晰、运行有效、约束有力的公路行业惩防体系,最大限度地压缩自由量裁和推责诿过空间,使公路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有责可究。

2、强化权力运行流程控制。进一步强化对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的重要部门和关键岗位的监管,组织人员列出岗位权力清单,编制风险目录,完善防控措施,修订完善工程项目风险岗位防控手册,强化运行流程控制,形成对权力运行实施全过程全方位的立体监控,让风险防控制度真正硬起来、铁起来,使党员干部不能腐、不想腐、不敢腐。

五、勇于担当,抓好自身建设

1、加强力量。为强化监督执纪问责力度,市局党委在各单位派驻一名纪检组长。派驻纪检组长要理清职能、找准定位,不断创新监督方法,与被派驻单位专职纪检监察干部一道,严格落实纪检监察工作定期联系、定期研究、定期汇报、定期检查、定期信息报送制度,建立工作台账,掌握准确情况,切实加强对不正之风和违法违纪行为的监督,对发现的问题要不留情面、敢于处理、从严处理。要带头遵守政治纪律、政治规矩和组织纪律,坚决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自觉接受组织和群众监督,严格要求、严格监督、严格管理,做到忠诚、干净、担当,以实际行动做为民务实清廉的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