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设施建设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1 17:27:21

公共设施建设

公共设施建设范文篇1

一、会议认为

为了有效平抑物价,缓解旧城改造带来的有关压力,人民政府在1公里处筹建了一处大型农贸批发市场,即惠民农贸批发市场(以下简称一级批发市场);在小区南、人民银行西各筹建了一处零售农贸市场,即天骄惠民农贸市场和天峰惠民农贸市场。三大市场的成功运营,不仅有助于有效降低关系民生的蔬菜、水果、粮油等农副产品价格,显著提升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而且有助于进一步规范农副食产品市场秩序,壮大发展规模,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卫生城市”的创建进程。

二、会议指出

目前,3个农贸市场已完成主体工程,近日将具备入住经营条件,但因功能区划分不清晰、招商条件不具体、管理方式不明确、公共设施建设不完善等有关问题,严重制约着市场的成功启动。

三、会议议定

(一)由工商局牵头,发改、卫生、农牧、经贸、食品药品、质监、环卫等部门配合,组建农贸市场管理办公室,全面负责全在建、新建农贸市场的日常管理、价格监测、检测检验及监督检查等工作。

(二)凡入驻一级批发市场的商户,免收摊位费用,免收3个月内的物业管理费。3个月后,由农贸市场管理办公室结合实际,制定相应的收费标准,并负责收取有关物业管理费用。所有收入、费用专账专户核算,实行封闭式运营。

(三)由经济商务局负责,重新划分设置一级批发市场摊位,完善相关的水、电、暖等公共设施。由城建局负责,划分设置天骄惠民农贸市场和天峰惠民农贸市场的摊位,完善相关的公共设施。

(四)由发改局牵头,一级批发市场实行限价批发制度,每3—5天要与东胜、包头等地区进行一次副食品价格比较,并对限定的批发价格予以及时公布,批价原则上要求不得高于东胜地区。

(五)由城投公司负责,组建物业管理公司,统一负责阿镇地区农贸市场的物业管理、公共设施维护维修、保安、保洁等工作,相关费用从各农贸市场的物业管理费用中支付。

(六)由环卫局负责,在每一个农贸市场周围至少建立一处垃圾回收点和一处水冲式公共厕所。

公共设施建设范文篇2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活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多种多样的公共设施有力地支持着人们的室外生活,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与完善已显得相当迫切。

【关键词】信息时代公共设施城市

城市公共设施,通常是指候车亭、座椅、垃圾桶、路灯、各式商亭、公共厕所、地图指引牌、电话亭等为人们提供生活方便的固定设施,是在城市中使用最多,分布最广,且与人群接触最为密切的公共设施,它以其特有的功能特点遍布城市的大街小巷。

人类社会在21世纪到来前开始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时代经济高速发展,带动中国城市建设正以史无前例的规模和速度向前发展,城市公共设施作为城市文化和形象的标志,不应该单单成为城市的装饰品,创造舒适的环境;在功能上应该多样化,满足现代人的多种需求,引导城市的发展。所以,必须充分考虑公共设施的设计问题。事实上,发展公共设施领域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城市开发项目的设计原则,并且也被认为是当代建筑师应该承担的社会和政治责任。

20世纪70年代以来,计算机智能化和信息综合化的程度得到了很大发展,人的许多最高明的知识和本领都可以编成程序输入机器之内,并可以根据指令毫无差错地将其重现出来时机器变成了人的辅导者。人们所进行的设计是从"信息"着手,将人们通过感觉和知觉而获得的对事物的认知作用及其效果作用作为设计的基本价值,促进了产品的智能化和人的亲和力。

从工业设计的角度上看,设计实质上是一种人工造物的创造行为,是“创造一种更为合理的生存(使用)方式”。现在社会对于可参与性的要求越来越高,表现在公共设施上就是人们尽可能多地利用这些公共设施,享受这些公共设施带来的乐趣。可参与性好的公共设施,用户体验品质高,使人难以忘怀,人们可以从中感受到使用的乐趣。“体验时代”的来临使人

现代公共设施是一个综合的、整体的有机概念。人们过去常常把它们简单的分解为实用或装饰等两大类,实际上城市公共设施的功能有四个特性:基本性,环境性,装饰性,复合性。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信息资源在人们的生活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通过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几个方面来谈谈信息时代下城市公共设施的发展趋势。

一、城市指示系统设计

指示系统属于城市公共设施领域的公益性视觉传导系统,具有帮助人们对于具体目标对象,空间位置及环境特性等进行有效的指引和识别作用,同时也提供给人们对活动于其间的环境形态及功能作用的直接认知和帮助。成功而有效"城市设施"的视觉传导设计必然构成城市环境中不同时期的公共性功能设计和公共性文化理念的复合体。它们在为市民提供方便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念和行为方式,从而把艺术和文化最为生活化地融入到任何一个社区、公园、剧场、博物馆、医院、商厦、学校、公司、车站。

在现代信息社会高度发达的技术支持下,每天生活都在发生着巨大变化的我们,对于出行的要求,更多时候已经不可能再像过去一样,完成仅仅依靠记忆来到达目的地的过程。而且交通工具技术的进步,实现了人类可以用很低的成本在很短的时间内跨越大洋到达不同的国家或地域。换而言之,将来的社会在随着经济,文化交流的进一步开展,与不同种族,不同国家的交流也将不断的扩大。同时我们出行的时候,对于在完全陌生的环境中,如何简单地获得急需行动支援信息也是出行之前必须检讨的一个问题。所以,仅仅凭借传统上以形象传达为目的的VI系统,将很难完成对于来自不同地域的人的行动支持的功能。

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考虑在城市街道上设计一些定位导航设施,现代城市虽然在一些公交站牌上配置了地图和车站线路,但是许多方面指示并不是明确,而且对于国外旅游者来说,语言文字不同,信息也无法识别,拆除不合理的标识牌,设计电子定位导航设施是发展的趋势,其应用软件方便、高效。设置不同语言版面,满足不同地域人们的需求,触摸式屏幕使出行者更快知道自己所处位置,以及怎么到达目的地,不仅满足了城市人们的生活需求而且美化城市环境,提高城市品味,给世界人们留下美好的印象。

二、手机的街头归宿——新式电话亭

随着手机的普及,曾经备受宠爱的街头IC公用电话正渐渐地被人冷落和遗忘,甚至被恶意破坏。

据统计,2004年至今,在一些大城市每天平均有2部半公用电话遭破坏,被盗设施的价值累计达500多万元。同时,大部分电话亭都陈旧破烂。亭子污迹斑斑,电话卡插口处已大块地掉色生锈,亭盖里贴着各式各样的广告——办理车牌、办理证件、招聘电话等。亭盖上原有使用方法的说明介绍被“牛皮癣”遮盖。这样的电话亭没有起到应起的作用还影响城市面貌的。一部分市民认为应该取消电话亭的设置,但是我国毕竟还没有达到“手机人手一部”的发达程度,电信部门还得为外来工和异地求学的学子们多加考虑,他们需要IC电话亭。

因此电话亭摆放位置以及功能全面化问题是设计者应该考虑的重点。手机使用率远远高于电话亭,但是考虑到一部分群体的需求,电话亭不能取消,因此可以考虑电话亭功能多样话,在有电话亭的地方设置手机街头充电设施和销售手机充值卡的自动贩卖机,设计者要考虑到安全性,在手机充电的时候,可以设置密码箱存放手机,以免机器丢失。设计新式电话亭可解决人们在外通讯的问题,保证信息的准确快速传送。

公共设施建设范文篇3

一、社区体育公共设施的内涵

体育公共设施应属于体育公共服范畴,是体育公共服务的物化体现,是一种公共物品。体育公共设施的这层内涵在我国《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中也有体现,该条例的第二条规定:“公共体育文化设施,是指由各级人民政府举办的或者社会力量筹办的向公众开放,用于开展公益性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体育场馆等建筑物、场地和设备。”显然,体育公共设施除了其物性内涵外,一个重要的内涵就是其公共性、公益性。这是体育公共设施和经营性体育设施等私享设施的本质区别,而关于公共物品公共性和公益性,诸多学者做了具体论述,关于公共性内涵解释的主流观点是: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并具有较大的外部效应。因此,社区体育公共设施界定为:在城市社区内由各类主体投资建设的保证居民在使用过程中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体育场地设施。

二、保定市社区体育公共体育设施现状

(一)保定市社区体育公共设施人均占有面积较低

从关于保定市社区体育公共设施面积情况的研究可以看出,当前保定市各类型社区中,只有综合型社区及高开区的单一式单位社区达到国家标准,但整体而言,保定市社区体育公共设施人均占有面积情况与国家标准有一定差距。

(二)保定市社区体育公共设施种类发展不均衡

研究显示,当前保定市社区体育公共设施建设种类主要是针对一些传统性体育项目,并且设施安装便捷,对户外条件及用地标准要求不高。一些新兴项目的配套体育公共设施建设明显不足,一定程度地影响了居民多元体育需求的实现。

(三)保定市社区体育公共设施的投建渠道较为保守

当前保定市社区体育公共设施依赖的投建主体主要是政府、企事业单位、体育公益金和地产开发商,这些渠道由于其各自的局限性,显然不能符合社区体育公共实施持续性发展的要求,一些社会盈利组织、非盈利组织都应是社区体育管理组织积极开发的投建对象。

(四)社区居民较低的体育参与意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体育公共设施投建

当前保定市社区居民参与社区体育活动的仅约20%,无论是需求的数量还是质量都难以对社区体育公共设施建设产生实质性影响,从而促进社区体育公共设施的发展。

(五)保定市社区体育公共设施维护与开放时间情况相对较好

当前保定市社区体育公共设施的维护周期情况基本上符合各类型社区体育公共设施的维护要求,综合型社区体育公共设施数量和质量高,其维护周期相对较短;单一式单位社区一般,维护周期适中;传统街坊社区和演替式边缘社区体育公共设施相对简约,维护周期较长。各类型体育公共设施根据社区类型和管理制度,其开放时间基本上能够满足社区居民的体育活动需求。

三、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发展的对策

(一)积极制定政策推进体育公共设施实现国家建设标准

当前保定市体育公共设施建设整体水平明显低于国家有关建设标准,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是国家制定的相关法规由于缺乏切实的操作性而未得到充分实施,因而弱化了其对保定市社区体育公共设施建设标准实现的制度性保证。为此,保定市政府等相关部门应积极制定与上位法规相配套的规章制度,切实保证上位法规中关于社区体育公共设施建设标准相关规定的实现,不断提高保定市社区体育公共设施建设水平,努力达到国家标准。另外,采取措施保证体育有关部门在社区体育公共设施投建中的参与,显然会从专业角度促进体育公共设施建设水平的提高。

(二)针对不同类型社区科学投建体育公共设施

社区体育公共设施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为社区居民的体育参与提供优质的物质保障,尽可能地满足社区居民的多元体育需求。因此社区体育公共设施在投建过程中应做好必要的居民体育需求调查,合理调配投建资金,使体育公共设施建设的科学化发展,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三)社区体育管理组织应积极探索多元化的设施投资渠道

传统观点认为,公共设施的供给一般属于政府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范畴,政府或者单位是体育公共设施的供给主体。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市场主体开始自然地承担更多的体育公共设施的供给任务。比如综合型社区的出现,开发商和物业公司就是典型代表,面对严酷的市场竞争,为了更好地提升产品和公司形象,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体育公共设施建设就成了他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社区体育管理组织应从中得到启示,在当今人们体育需求对体育公共设施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时,政府已经不能完全承担全面提供的责任,而越来越多的市场组织在争取社区居民消费的同时,社区体育管理组织完全可以主动接洽这些市场组织,使其以赞助的形式为社区体育公共服务提供资金支持,从而提高该市场组织在社区居民中的消费形象,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

(四)合理利用社区内学校体育资源

学校体育设施资源相对于其他单位的体育设施资源来讲,是较为丰富的。在不影响正常教学活动及校园其他设施安全的情况下,社区体育管理组织联合市、区等体育行政部门、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管理人员进行协商,制定有关规章制度,对学校体育设施资源进行开放利用,这样既能解决社区体育资源的供应不足问题,又能使学校课余时间闲置的体育设施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最大限度地提高社区居民的体育参与水平。

作者:党磊徐旭工作单位:河北农业大学体育工作部

第二篇

1前言

2006年3月国家体育总局颁布的《关于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意见》中强调指出:“随着国家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我国农村体育工作的重点已从县城逐步转移到乡镇,现在已经具备延伸到农村的条件,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我国农村体育事业发展的规划和政策,抓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机遇,加大扶持力度,推动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是当前农村体育事业乃至全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大力推进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是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1]。湘西州地处我国西南地区,是一个典型的“老、少、边、山、穷”且以土家族、苗族为世居的少数民族聚居地,下辖152乡66镇,其中土家族108.93万人,苗族86.31万人,其他少数民族约1万人,乡村人口220.06万人。本文从农村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及农民参与体育锻炼情况两方面进行调查,为合理构建农村公共体育设施提供参考。

2研究对象及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湘西州部分行政村的公共体育设施及体育活动项目为研究对象,以行政村的体育干事或文化站干部及随机抽取的部分农民为调查对象。

2.2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包括: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专家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根据研究目的设计《湘西州农村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及项目开展现状调查》问卷,2013年6月~9月对湘西州苗族聚居区(凤凰县、花垣县)、土家族聚居区(龙山县、永顺县)进行随机抽样调查,从每县中随机抽取4个乡镇,共对16个乡镇的公共体育设施情况及对长期居住在当地的农民的体育活动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农民体育活动情况主要调查内容包括:体育锻炼时间、对体育锻炼的认知、参与体育锻炼项目及锻炼场所等,共发放问卷800份,回收764份,有效问卷737份,回收率为95.5%,有效率为96.5%,并在回收的问卷中又随机抽取了样本进行了第二次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两次问卷调查结果的皮尔逊相关系数R=0.80,高度相关(P<0.01)。

3.研究结果及分析

3.1农村公共体育设施现状

3.1.1体育场地的状况

根据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得出,湘西州农村公共体育场地现状如下:没有1个较标准的300或400米田径运动场,16个乡镇都有篮球场,但均是水泥地的。16个乡镇均没有塑胶篮球场,且还有部分篮球场地凹凸不平;足球场、排球场和羽毛球场地均没有,乒乓球桌都是露天的水泥桌;大多数乡镇只能把体育运动场放在一小块平地上,天晴满地是灰,下雨到处是泥,或是与当地的学校联系,占用学校也为数不多的体育场地。

3.1.2体育器材的状况

在农村乡镇里,若没有场地有器材的话也是可以进行体育运动的,如农村平地比较多,可在平地上打羽毛球、玩抢花炮、斗鸡等等。从表2可以看出,器械健身设施、排球架、排球、足球门、足球等器材没有一个乡镇有,篮球16个乡镇都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器材16个乡镇都有,通过走访还得知,16个乡镇都有自制体育器材,主要是民族传统体育器材,如龙、狮、高脚马、鼓等等,因为这些器材在市场上没有卖,但每年节庆日各乡镇都会根据当地的风俗特色(民族体育活动)来庆祝,因此农民们会请当地的民间艺人制作民族体育器材。从表2可以看出,在湘西州农村地区,现代体育器材严重缺乏,民族传统体育器材状况稍好,但为数也不多。其原因之一是乡镇体育经费不足,另一方面乡镇领导不够重视,只是片面的认为农民们以农作为主,已是锻炼身体,就不需要再花时间和财力来健身了。场地、器材的短缺,严重影响了想参与体育锻炼农民的热情。

3.2农民参与体育活动情况现状

3.2.1对体育运动认知情况

在我国的农村社会以农业生产和农民体力劳动为主时,农民的体育意识不是不强,而是农村农民的农业生活十分辛苦,劳作之后,根本就没有精力和时间从事运动,在广大农村,体育需要并不多[2]。由表1可见,目前所调查的农民中有46%的人认为农村非常有必要开展体育活动,认为有必要开展的占26.3%,认为无所谓的占15.2%,认为没有必要和非常没有必要的仅占12.4%(见表3)。从访谈中还得知,近些年农民生产水平有很大的提高,生活水平得到了改善,农民有了大量的闲暇时间,而很多农民却将主要闲暇时间花费在看电视、搓麻将、闲聊、或不健康的娱乐等消极型活动中,也有部分农民在闲暇时间参与节假日的民族演出,如打苗鼓、傩堂戏、舞龙等。

3.2.2每天进行体育活动的时间

农村居民进行体育活动主要在下午和傍晚进行,大多运动都受到了天气、场地、设施等条件限制。根据调查结果显示,不参与体育运动的农民有18%,平均每天参与体育运动半小时以内的有47.1%,平均每天参与体育运动2小时以上的只有不到1%。

3.2.3参与体育运动的项目

湘西州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地,有着浓烈的民族气息。农民所进行的体育项目与地方的民族特色有很大的关联。从表5可以看出,有37.86%农民选择最主要的体育活动为,玩得最多的是麻将、其次是扑克牌,农村公共体育设施的缺乏使农民没有其他更多的选择;另外,散步、篮球、民族传统等项目场地器材要求低,特别是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较多,群众基础好,不受场地器材限制,简单易学,趣味性强,因此农民们在农闲时会选择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来进行锻炼。

3.2.4农民选择体育活动场地情况

通过表6可以看到,农民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倾向于离自己家比较近的地方,其中有58.10%的农民会选择在居住附近学校运动场内进行体育活动。有35.41%的农民会在乡镇政府内的运动场进行体育活动,因为学校和乡镇政府里至少会有一个篮球场,他们可以利用篮球场打篮球,也可以进行舞龙舞狮、打苗鼓、跳摆手舞等体育活动;还有部分农民会选择在马路旁、村里空地或赶集市场里的空地,通过走访得知,农民们进行体育活动对场地要求不高,只要有一块稍微平整点的空地就可以进行体育活动,同时也反映出了乡镇体育场地设施缺乏。

4湘西州农村公共体育设施构建的策略

4.1农村公共体育设施构建原则

4.1.1科学性原则

科学是现代社会的支柱,要求农村公共体育设施的构建必需是科学的。构建应遵循体育健身活动的客观规律和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选择有利于农村农民身心健康和适应社会的体育项目设施,对不科学的、消极的成份和因素在构建中应及时筛选和剔除,坚持体育活动的健身性、发展性,合理构建农村公共体育设施体系。

4.1.2效率优先原则

资源效率有两个方面:一是最低的成本;二是最大的效益。在农村公共体育,设施构建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应尽可能地减少开支和精力投入,达到最理想的效果,包括:开支的经济性、时间的经济性、空间的经济性、效果的经济性。遵循经济性原则,各乡镇应尽可能利用当地的条件和优势,就地取材,本地有的不求于外地,自身能做到的就不求于他人,减少经费开支和投入,创造性地构建公共体育设施。

4.1.3以人为本原则

健身的理念是以人为本,实质上是以农民为本。运动健身是每一个运动者进行锻炼希望达到的根本目的。在湘西州农村公共体育设施构建中,要以农民的身心健康发展为依据,以农民的需要、兴趣、爱好等为出发点,为农民提供体育设施,引导农民多自觉参与、主动锻炼,达到体育运动与健康快乐的目标。

4.1.4因地制宜原则

我国城市与乡村、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少数民族集中居住地区等不同区域经济水平发展不平衡,导致各地公共体育设施的配制存在较大差别。在湘西州农村公共体育设施构建时,一定要因地制宜、灵活多样,不能强求统一性,应从本地的实际出发,发挥地域优势,强化地方特色,构建出传统的、民族的、特色的地方公共体育设施。如湘西州是以苗族和土家族聚居为主的少数民族地区,那么在苗族聚居地就应构建具有苗族特色、适合苗族农民兴趣爱好的体育设施,同样在土家族聚居地构建的公共体育设施就应适合土家族农民民族习俗。

4.1.5资源共享原则

在《关于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意见通知》中指出:“在建设中统筹体育与文化、教育、科技和青少年、老年活动场所的规划和综合利用,做到共建共享。在保证向农民开放并方便使用的条件下,可以与附近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相结合”。湘西州农村地区经济落后,有形的物质资源较为匮乏,对有限的体育设施实行资源共享能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和收到良好的效益,这是降低构建成本的有效办法。湘西州虽经济落后,但几乎每个乡镇都有中小学,中小学里就有最基本最简单的篮球场,条件稍好的学校里会有水泥乒乓球桌,那么这仅有的资源只有共享,其价值才能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

4.2农村公共体育设施构建措施

4.2.1加强重视程度

湘西州各县市政府、体育局(或上级主管部门)可通过政策驱动,以规定性文件或倡导性文件等政策或制度规定或鼓励基层大力构建公共体育设施。在走访调查中得知,农村公共体育设施的构建很少在县级政府的预算中出现。因此,各县级政府应引起重视,充分发挥地方主管部门的行政引领作用,可由县级体育主管部门牵头,组织相关人员,根据湘西州农村的实际情况和民族特色等,构建出适合农民健身的体育设施,为农村健身工程的发展打下基础。

4.2.2加大经费投入

公共体育设施的构建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公共体育设施的构建离不开必要的财力支持,特别是农村公共体育设施的构建更加艰巨,经费上的支持能更好调动体育设施建设的积极性。湘西州要完成这项任务不能只依靠政府和体育局,应要有全社会的支持和帮助,应抓住建设新农村的契机,大力争取农民健身工程项目经费,地方政府也应从经费中拨出专项经费用于农村公共体育设施的构建等等。同时,国家和各级体育部门应将农村地区的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纳入到农民健身工程计划中,并将全民健身运动的贯彻实施落实到位。

5结束语

湘西州农村居民的健身项目是以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主,因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受场地器材限制,群众基础好,便于开展。但湘西州农村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较差,没有器械健身设施,农民全民健身认识淡薄,对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开展激情很高,且乡镇领导对体育健身和公共体育设施的规划不够重视。因此,结合湘西州地方民族特色和实际状况,提高领导的重视程度,抓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利时机,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力度,有原则、有计划、有目标,面向基层、服务农民、因地制宜、注重实效,合理构建农村公共体育设施,有效改善广大农民的体质健康状况,提高生活质量,加快农村现代化进程,真正使广大农民受益。

作者:熊静梅1张亮1张福兰2工作单位:1.吉首大学体育科学学院2.吉首大学师范学院体育系

第三篇

1农村公共体育设施的现有筹资模式

1.1各级政府的财政投入模式

在市场经济时代,政府的支持与引导仍然是农村体育事业发展的主流。但是与计划经济时代相比,中央财政已不再是核心的筹资来源。有资料统计,从2005一2010年,我国共投人118.3亿元建设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其中,中央资金12一4亿元,地方财政资金60.6亿元,带动社会资金投人45.3亿元l‘〕。从中可以看出,地方财政的投人是核心的资金来源,中央政府在有选择地承担农村公共体育产品的供给筹资责任。已经基本形成了由中央到地方的多层政府共同筹资模式,扩大了地方政府的筹资规模和筹资范围。

1.2社会力量协办模式

改革开放30年来,在农村依靠社会力量协办农村公共体育设施虽然还没有形成规模,但确是现阶段农村体育发展重要资金来源。其方式之一:通过政府的宣传引导,扩大公共体育的渲染效应,提升农村体育战略地位,培植农村体育消费市场,运用市场准人机制吸引企业捐助修建农村公共体育设施。方式之二:通过建立完善的体育服务网络,提升农村居民健身意识,扩大农村体育人口数量,吸引农民企业家回乡为家乡人民谋福利。方式之三:鼓励民间组织自发参与农村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出资兴建体育场地、购买体育设施、提供体育服务等。

1.3体育公益金支持模式

根据国家体育现行的管理办法,公益金主要用于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奥运争光计划纲要》以下范围的开支。农村公共体育设施是农村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的系统工程,是保障农民体育健身工程顺利实施的基础保障。国家和地方政府,每年都要从体育公益金中拨出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农村公共体育设施的发展。有资料记载,从1993年到现在,我国每年从发行的体育中提取的公益金数量逐年增加。截至到2004年底,国家体育总局提取10亿元人民币,用于“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这部分资金占体育公益金集中使用部分的60%。12]。其中对33个老少边穷等经济欠发达地区实施雪炭工程141个。2006年正式启动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到2010年初,全国已投人50多亿元,在广大农村地区建成公共体育设施20多万个13〕。该模式在某种程度上,改善了农村的体育环境,完善了农村公共体育设施,为新农村的体育事业发展带来了曙光。

2农村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筹资困境

2.1政府财政投入有限,规模覆盖率低

政府的财政拨款是现阶段农村公共体育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在农村,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长期处于废损或者荒芜状态,需要修善、改进和新建的公共体育场所非常多。据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显示,截止2003年12月31日,全国共有各类体育场地850080个,其中乡(镇)村的体育场地仅有66446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8.18%14]。这一数据显然与我国农村人口比例极不协调。10年过去了,这一局面有所改观,但是在2009年公布的《关于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场地投人,拉动内需,促进就业的研究报告》数据显示,我国政府投人农村乡镇的体育场地设施资金为1.27亿15〕,当年农村人口数6.8938亿16〕,人均投人的体育发展资金仅0.21元,这一数字与农民的健身需求差距甚大。并且农村受村屯分散的影响,资金也只能投向相对集中的密集村屯,有相当一部分村屯覆盖不到。

2.2地方财政能力差别巨大,资金投入均衡率低

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导致不同地方政府的财政收人总量差别也非常大。这种差别直接影响对当地的公共体育设施支持力度和开展程度。在富裕的农村,地方政府每年都要拿出相当一部分资金用于当地的公共体育设施的修建,公共体育服务的改善,当地的农村居民也会享有相应公共体育服务。而在经济欠发达老少边穷地区,在基本的物质生活难以保障的前提下,精神生活的追求就显得微不足道。当地政府无力拿财政收人的一部分来投资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中。这使得居民的健身需求与热情得不到满足,应该享有的公共体育服务权益得不到保障,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农村居民体育消费热情,直接阻碍了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

2.3筹资渠道指向单一,社会参与率低

农村公共体育设施具有一定的公益性质,在筹资过程中,主流渠道在不同层面上单一指向了各级政府。然而,各级政府受财政总收人的影响,资金投放总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来自社会层面上的赞助和捐赠以及企业和私人的投资,便是政府投资农村公共体育设施的很好补充。然而,这部分社会力量没有得到很好地引导和启发,进而其参与农村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也缺乏足够的热情。究其原因:其一,主要是各级政府在融资方式、税收减免以及土地使用权等方面支持力度不够,社会和民间资本进人农村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积极性受挫。其二,就是公共体育的组织行为缺失,群众集合式参与热情得不到满足,规模性体育参与行为不能形成,社会力量筹资的氛围得不到提升。其三,现有的农村公共体育资源没有很好地发挥其扩散效应,也没有带动农村体育消费市场良性运转,进而也不能吸引体育产业集团投人农村公共体育设施建设。

3农村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筹资策略

3.1有效的利用转移支付政策平衡地区性差异

为促进地方经济协调发展,中央财政加大了对地方转移支付力度。2012年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加大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公共资源向农村倾斜力度,新增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要优先投向农村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在分税制的基本框架之下,由于各级政府的职责所在,导致它们之间的财政收人能力差异很大。中央与地方、城市与农村、富裕与贫困等地区间的税收差异显著。按照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要求,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实现各地区间的财政平衡,并有目的的向农村倾斜。设立专用资金账户在财政资金再分配过程中提供快速、便捷服务。这实际上也解决了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1一2015年)通知中提出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将发展农村体育纳人当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统筹城乡全民健身事业发展,促进城乡体育资源和公共体育服务均衡配置。”的要求。与此同时,加强资金监管力度,开展定期审计工作,防止专用资金挪为它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3.2用优惠政策吸引体育产业进军农村体育市场

农村公共体育设施是农村居民进行体育锻炼的直接场所,它可以间接的带来体育消费的产生,体育消费是体育产业实现资金回流并产生经济利益的一个重要渠道。现阶段,农村体育消费市场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不论是消费的规模还是消费的总量还都很低,不能达到吸引体育产业主动进军农村市场的效果。然而,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大规模农村体育消费热潮必将悄然而至。农村体育设施的完善是体育消费持续发展的保障,也是体育产业持续发展的根本,因此,有效的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对投资、捐赠农村公共体育设施的个人或者企业,根据资金投人的规模对他所经营其它业务进行一定程度的税收减免;也可以根据企业的信贷规模分层次的实行低息、无息或者贴息等资助性信贷优惠政策;也可以借鉴公共文化事业的优惠做法,对资助的资金实行税前列支的方法,鼓励有资历的体育产业集团参与到农村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中来,通过农村居民的参与行为拉动农村体育市场的消费,实现企业的利益回收。从而,引导和推动农村公共体育事业健康、持续、稳步的向前发展。

3.3扩大地方财政收入,提高地方财政筹资能力

乡镇企业是地方经济发展核心力量,也是地方财政收人的主要来源。地方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发展,光靠国家财政补贴和社会的捐助是不够的,地方政府的财力投人才是关键。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决定,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农业税条例》,也就是全面解除农业税,农村地方财政资金收人相对减少。在国家财政拨款相对稳定的情况下,要扩大农村财政收人就必须发展地方经济。

3.4动员当地农民“以工代筹”,实现劳务注资

公共设施建设范文篇4

关键词:风险控制;融资战略;股权结构设计

随着新时代环境下,百姓对于公共设施服务需求在不断提高,使得各地方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及后续的运营过程中的资金投入及管理质量水平上问题凸显。随着国家发改委第25号令《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的印发,政府在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也转变为充分调度各方社会资本、技术、管理理念等优势,提高公共设施服务质量。

一、新时代公共设施投融运建模式可行性

随着企业在社会公共设施中的功能越来越完善,模式已经从单纯的政府购买服务BT模式变成了投融运建一体化的BOT或PPP操作模式,模式的发展避免原建设方与运营方不一致而导致的后续设施功能重复改建,资源大幅浪费等事项的发生,此模式由企业从地区的消费群体需求分析到建设完成到运营等一体化承办,而政府给予企业不超过30年的特许经营权及当地政策(相关条款中补充了由于政策变更或者不可抗力给投资企业带来损失的补偿性条款)形成政府和社会资源的紧密粘合,公共设施运建社会化有利于降低建造及运营成本,提升社会价值。专业的事交给专业企业解决。

二、新时代公共设施投融运建模式设计中财务战略的运用

(一)企业股权结构设计及注意事项。由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会分布我国各个地区,无论是BOT还是PPP模式下的公共设施建设,企业获得的特许经营权只有县以上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有权进行批准,并且公共设施所有权最终归政府所有。因此企业无法使用建设的项目进行抵押融资。针对以上的情况,财务规划中在分析了企业现有资源情况下,首先进行融资前股权结构的搭建,以一家传统服务型新三板企业作为主体举例公共设施股权结构搭建的设想步骤。设立关联公司,将估值较低的原传统服务业务剥离到单独的板块,单独核算,避免3年后由于主业变更导致IPO的问询。新三板企业日后装载相关专利、与政府的特许经营权、项目上下游关键合作商资源。利用公共设施投融运建、设施内整体应用开发解决、环境科技的理念,使企业转型成为高新技术企业并对于项目进行单独估值。在剥离原估值较低的板块后,能在定增时更大程度的吸引相关投资者。与某地区的政府达成合作协议后,在当地设立SPV公司,将政府城投资金(政府ABS证券化基金)、社会私募股权资金、新三板主体公司资金、对接资源方、上下游合作商债券转股权等资源纳入当地SPV公司。利用多方力量,完成当地的投融运建一体化的平台搭建,主体新三板企业股权占据30%以上,董事会人数可以进行表决(实行控制)使项目能合并到主体公司。(二)融资计划设计及注意事项。公共基础建设项目特点投资大、运营期长、收益较高,市场容量大,利用空间应用场景及环保科技使未来成长潜力巨大,企业需快速跑马圈地,导致企业初始投资金额筹集压力较大,融资期限短。并项目设施最终归政府所有,因此企业对于不动产及相关设备是无权进行抵押融资,加大了项目投融运建一体化的难度,因此从财务战略出发,对相关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使得企业在资本成本最优的前提下,将项目平台成功运转。以下从本人运作的几个渠道的进行分析探讨:1、新三板主体定增新三板主体企业剥离原业务,注入项目专利、特许权和相关资源后使用新项目进行包装路演,引进定增股权。此类投资人看好企业项目,能够成为战略投资者,在资源和治理结构优化给企业带来明显的帮助,且股权融资能快速获得大额资金用于项目初期开展。但是项目初期PE估值的合理性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使得股权稀释程度会产生波动,有些投资人还会与企业签订对赌、排他等不利因素条款。项目融资中新三板定增是最直接也最有效的方式,但是在接受资本方资金时需要考虑好未来的对价,企业是否有能力去接受。2、SPV公司中股+债的私募混合资本随着现代化经济发展,许多项目,私募基金更喜欢直接投资SPV公司而不是上述的新三板公司。原因有很多:主要因素(1)新三板企业原有的股权结构、估值定价等受到证监会或股转中心的监管,当企业股本过小的情况下,很难做高估值定价(比如一个项目估值5个亿,新三板公司股本只有500万,这样每股股价会超过很多A股企业,失去公允性)。并且2018年下半年开始私募基金直接债务方式给企业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2)私募基金想在SPV投资获得直接分红利益。由于以上众多因素,导致了现阶段许多私募股权基金喜欢对SPV公司做一些股+债的私募混合资本(明股暗债的资本操作)按照股本形式投入SPV公司,以混合投资的准则在每年给予投资方承诺的资本成本,项目到期后企业按照一定的价格回购相关股权进行退出处理。私募股权基金资本来源,是初始投资阶段充实融资额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其募集资金数量大,效率比企业定增来得高。当未来项目收益情况较好可以从明股暗债变为夹层基金中可转债基金,规避了日后财务压力。3、各类债务融资策略的使用按照融资优序理论纯债务的融资成本优于股权或者可转债等工具,因此在项目公司融资策划中,各渠道债务资本也是企业顺利开展项目的重要融资工具。常用债务工具如下:(1)融资租赁方式,企业将公共设施中的设备打包成有形动产形式、并利用未来30年的稳定招租合同的预计收入保证,与融资租赁公司及供应商形成3-5年融资租赁(直租或者售后租回等形式)融资租赁筹资速度及限制优于银行贷款(特别是公共设施无抵押可能)。但是融资租赁资本成本较高,每期必须等额归还本息,会给企业造成资金压力。(2)供应商账期的利用及债转股权方式,企业在项目运营中为了优化资本结构,尽量的让客户与设施租用方,提前预付若干年的租赁费及押金,而在和下游建造方及设备提供方结算中利用账期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目前越来越多的下游企业对于优质项目会和SPV公司进行债权换股权的操作。升华双方的合作粘合度,有利于双方的共赢。(3)银行承兑汇票的利用,在公共设施下游客户的选择中,加入银行承兑汇票的相关条款,利用银行承兑汇票的远期性(90-180天),杠杆性(只要缴纳融资额的30%保证金)使得企业获得票据策略,提高企业资金流动性。(4)利用企业的股东或实际控制人信用进行当地中小企业担保基金或科技履约贷款,PPP模式中的政府担保或ABS资产证券化,城投基金申请等,提高企业运营支出的补充(此类贷款资本率低)符合条件后易于申请。缺点金额规模不大,一年归还一次本金,会给长期项目带来资金压力。

三、新时代公共设施投融运建模式

下融资战略选择与项目周期的匹配性分析企业在选择融资方式和融资时机时,需要考虑企业内部资源及项目情况,主要包括:企业的资本结构、项目的可接受资本成本、融资速度等还要结合项目的不同时期进行不同的融资方案:一是公共设施建设合作谈判阶段:此阶段由于企业模式及相关数据缺乏支撑,经营风险相对较大。风险投资的初始融资(领头资本十分关键)或者原业务进行内部留存方案较为稳妥,此阶段也事宜多使用政府资源进行融资,利润分配适合采用0股利或者低股利政策。二是相关地区建设前期:公共设施少量建造,商业模式逐步明朗,事宜扩大城市规模效应,迅速跑马圈地,此阶段采用各类债务融资及私募股权基金的介入,此阶段公司估值明显上升,可以用更高的PE值进行定增(稀释股份最小化)。利润分配中为了吸引投资者可以使用高股利的分配战略。三是相关城区建设后期:公共设施建造形成规模,商业模式已成熟(租金收入及场景中的其他收入已规模化),以商养设施的目标已经达成,公共设施的投资已经几乎完全回收。此阶段估值会达到顶峰,企业现金流也稳步提升,此阶段适合回购部分股权。逐步替换股东的结构。四是建设后期及运营期:企业项目一般在特许经营权5年左右就已经回收了大部分设备建设投资,剩余25年左右的时间能大量获得更多通道的收入(大数据流量、共享经济输出口、无人超市等)。在此期间企业在建设期过后的2-3年内企业准备申报IPO各个板块,并有充足资金对于公共设施内的技术环境进行开发迭代。逐步提升企业核心价值。股利分配以高股利政策为主。此阶段各类政府补贴及投资人关注达到了顶峰,社会影响成为关注点。

四、结束语

随着国家信息化、城镇化建设的需求在不断增加,人民的生活体验在不短改善的环境下,社会资本融入(BOT及PPP)公共设施推动了政府资本体制不断变革。在新时代下企业与政府合作需求及市场容量十分广阔。在数据化、节能化的时代需求下,企业通过技术及应用场景结合,建设设备与后续运营的配套下,在未来运营大幅度降低了很多资源耗费,重复改建等事项,项目市场前景十分良好。本文也在分析了内外部环境的基础上,强调了财务战略对于公共基础设施运建模式的重要性。结合不同的融资组合及不同时期的融资方式的选择,大幅度优化企业资本结构,对于未来的融资有了指导性的战略地图。最终使项目能顺利完成,提升百姓的生活标准,降低政府的资金风险,实现国家的公共建设文明。

参考文献:

[1]边叶,刘哲奇.PPP产业基金运作模式浅析[J].当代经济.2016(04).

公共设施建设范文篇5

关键词:健康理念;城市绿地;公共设施;设计方法

城市绿地公共设施是城市绿地景观与人互动的载体,主要包括游憩设施、信息设施、卫生设施、服务设施、景观设施及无障碍设施等[1],是城市绿地中的必要装置。在建设健康环境的背景下,研究城市绿地公共设施设计,不只是为了满足游憩者的基本功能需求,其更是健康环境建设的发展与构成。顺应时代潮流、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健康的城市绿地公共设施,注重人与景观环境的和谐相处[2],是改善城市绿地环境的重要手段之一,有助于推进健康城市建设。

1健康理念的提出

随着时代和环境的变化,人们对健康的认知和要求也在不断变化。健康的含义从传统的“无病即健康”,到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所定义的——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3]。2008年世界卫生组织又提出了“生态-社会-健康环境模型”,即健康是个人生活方式、社会经济与服务、空间环境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化都会对于健康造成一定影响[4]。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建设健康中国,强调,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并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作为行动的纲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地发展思想,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树立大健康理念[5]。其中规划纲要第五篇提到,建设健康环境就是把健康融入城乡规划、建设、治理的全过程,促进城市与人民健康协调发展。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美好健康生活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对健康的渴求越来越强烈,健康将成为新世纪人们的基本目标。随着对健康研究的深入,健康的含义被不断发展与外延。健康的环境设计也由最初的医疗环境设计延伸到环境设计的各个层面,涌现出一系列绿地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研究。2000年李树华[6-7]归纳了园艺疗法在现代社会与生活中,对人们精神、社会、身体及技能诸方面的功效,提出了在中国实施与普及园艺疗法的方法与出路;2008年黄筱珍[8]提出了“健康景观”的概念,将健康理念植入景观设计,即指能够对人的健康和康复产生有益影响并促进人们形成积极的生活方式的景观;2012年,郭要富等人[9]针对植物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进行了综述,提出要重视植物环境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研究,勇于创新,积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康复花园;2016年徐磊青[10]提出了要将恢复性环境与社会交往空间联系起来,使环境与社会空间共同构成健康生活必不可少的支持性环境;2018年姚亚男、李树华[11]提出绿地空间能提供生态产品服务和有益、健康的行为,以促进公共健康;2019年李树华等人[12]提出了绿色医学的概念和设想,介绍了绿地发挥健康功效的作用机理。绿地对于人体健康的影响广泛而深刻,因此需要进一步关注和发挥城市绿地的健康价值。以人民的健康需求为导向,将健康理念融入城市绿地景观、空间和功能的规划设计中,创造自然、舒适的空间环境和健康、积极向上的人居环境。公共设施是城市绿地中促进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离不开各种城市绿地公共设施的辅助。故本文在此基础上将健康理念融入城市绿地公共设施中,提出设计健康型城市绿地公共设施。

2城市绿地公共设施设计影响因素

2.1城市绿地公共设施设计现状。城市绿地公共设施的建设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发展,这种发展在世界各国存在着不平衡性。我国由于工业化起步较晚,现有的城市绿地公共设施设计及应用现状亟待改善。首先存在设施供给不足、形式老旧且功能单一的问题,不能激发游客参与体验行为[13],由于尺度等设计不合理或材料选择不当等,城市绿地中存在大量设计雷同、毫无趣味、不低碳环保,无法满足功能需求的公共设施;其次,我国城市绿地公共设施常被排除在城市绿地景观设计之外,大都是机械化批量生产产品,并被作为普通市政设施填充到城市绿地环境中,忽视其在造型、结构与色彩等审美上的需求[14],缺乏艺术性和与绿地环境的关联性;再次,随着人民对于美好健康生活的向往,现有的城市绿地公共设施无法满足新时代下游憩者对个性化、多样化及多层次的更高需求。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健康中国2030规划的实施,城市绿地公共设施设计逐渐被人们重视,设计师在设计中开始将“人”与“环境”的因素摆在了重要的位置予以考虑,并尝试通过设计来满足游憩者对健康的需求。2.2影响因素。2.2.1城市绿地性质。城市绿地对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又是市民首选的进行户外活动的休闲游憩用地。一方面,城市绿地性质决定了其公共设施应区别于普通的城市市政公共设施,在满足游憩者功能需求的同时,其设计应与绿地景观环境相协调,富有艺术性、文化性与观赏性。另一方面,公园、广场、居住区等不同性质的城市绿地在功能上不同,其公共设施也应不同,如居住区绿地主要为居民提供便捷的生活服务空间,其公共设施设计应满足居民休憩、交往、健身等日常户外生活。2.2.2游憩者行为特征。城市绿地公共设施服务于游憩者,其建设应当考虑其行为特征。游憩者的行为特征是城市绿地公共设施设计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主要包含其年龄、性别、生理特征、心理特征及游憩动机等。城市绿地中涵盖了老年人、成年人、青少年及幼儿等不同年龄层的游憩者,并偏好以家庭为单位的集体出游。另外,绿地中游憩者的游憩动机涵盖了保持健康、亲近自然、舒缓身心、娱乐消遣、个人兴趣、交流与求知等[15]。游憩动机是激发、引导和推动其进行游憩活动,并使活动指向一定目的性,是游憩者行为特征的基础。因此,城市绿地公共设施设计应重视游憩者多样性、个性化的游憩需求,从而激发其游憩行为,提升其游憩体验。2.2.3科技水平。科学技术是公共设施设计得以发展的前提。先进的科学技术赋予公共设施设计技术美,技术美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是功能与形式审美关系的最高表现[16]。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城市绿地公共设施发展日新月异,功能日益先进,更人性化,造型更多变,结构更优化。一方面,数字化技术等逐渐渗透到公共设施设计中,衍生出智能化、交互性的新型公共设施,正在不断地改变着城市绿地中游憩者的休闲方式和行为方式。另一方面,由玻璃、金属、混凝土、陶瓷等传统材料衍生出的新型材料,以及增材制造技术(俗称3D打印技术)和激光技术的应用,使城市绿地公共设施材料更适宜、造型更优美,更好得满足了新时期游憩者的功能及健康需求。2.2.4经济发展。近年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国家也大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要求各级政府把加强和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点工作,大力推进。在这一背景下,提升城市绿地功能,完善城市绿地公共设施显得尤为重要。

3健康型城市绿地公共设施的形式“解码”

健康的生活方式,对城市绿地的需求不仅是休闲游憩,更多的是追求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方式。将健康理念融入城市绿地公共设施,设计健康型城市绿地公共设施,其健康功能是综合的,涉及游憩者生理需求、心理需求及社会活动需求。比如健康的城市绿地公共设施因功能完备,在使用活动中缓解了游憩者心理上的焦虑与抑郁,可以减少一部分由心理问题引起的头疼、记忆力和免疫力持续下降等生理症状,同时,生理症状的缓解,也会减少心理上的负面情绪,更好地开展社会活动,实现城市绿地价值的更大化。健康型城市绿地公共设施是集功能性、艺术性与个性化的设施,其设计形式可概况如下。3.1人本精神的物化。功能性是健康型城市绿地公共设施最基本的特性。设计时应确认城市绿地的性质,了解不同类型游憩者的行为特征及设施的使用过程,总结其对城市绿地公共设施的使用需求,思考如何将人本精神融入设计,满足游憩者的功能需求。如波兰设计师在城市绿地中设计了模块化的咖啡长椅,见图1,椅子中的座位和靠背由一根根可灵活旋转的竖木组合而成,游憩者根据需求可增减或旋转其中的每一个竖木,这种变化可使竖木加宽座位、或变成座位扶手、变成小桌,以满足不同人群及不同场景的需求。功能所带来的美是人本精神的物化,深入细致地研究游憩者的功能需求,以需求为主,并将需求体现在设计中,让游憩者感受到设施的细心与关爱[17]。将运动场所融入城市绿地,满足游憩者不同的游憩动机,丰富活动内容,打造市民身边的体育公园。针对不同性别、年龄、体型和身体状况的游憩者对城市绿地公共设施的需求,设计与之匹配的公共设施,使设施富有情感。如法国A/LTA建筑事务所设计的“欢乐的多篮框篮球树”,为篮球活动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行为方式,见图2。篮球树在四面设有五个不同高度的独立球框,使得篮球运动对所有人都具有包容性,消解了功能界限,游憩者可选择适合自己高度的篮框,也可跨越身高挑战更高的篮筐。3.2激发游客行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闲暇时间增多,游憩者对城市绿地公共设施有着更高需求和期待。在功能完善的基础上,要更具有视觉美、艺术美、文化美等,才能吸引游憩者,从而激发游憩行为。健康的城市绿地公共设施以其完善的功能、独特的设计形式、超前的创意激发游客的使用意向、使用频率及使用后的身心愉悦程度,满足人体健康需求。物理材料通过设计情感的交互与表达,其物理属性可转换成情景交融的美丽“场景”。健康型城市绿地公共设施设计,对材料的要求不局限于坚固、无毒、无污染等,更需探讨如何利用材料激发游憩者的体验欲望,带给他们精神愉悦和情感满足。如芝加哥儿童医院空中花园中的光之墙,其是由一系列相互交错折叠、颜色逐渐变化的生态树脂板构成的,见图3。当参与者在墙周边移动、触摸墙体时可以创造一种奇妙的色彩流,孩子们通过直接的肢体接触使花园充满活力。光之墙的彩色板表面能有效抗菌,新型材料的使用既满足了有免疫缺陷儿童的健康需求,同时又为儿童提供了一个参与创新的空间。不同材料的使用具有不同的表现效果,新材料和新工艺的发展,为城市绿地公共设施的设计提供了新的方向与方法,材料的不同使用和新材料的出现给设计带来不同的情感表达,激发了人们的体验欲望,使设计真正做到“无限可能”。创意能给人们的生活增添色彩,将创意融入健康型城市绿地公共设施设计中,进一步挖掘和激活其功能价值及游憩者的行为潜能。垃圾桶是城市绿地必备的公共设施,但现有的垃圾桶多为机械化批量生产,造型不仅与绿地环境不协调,甚至有些垃圾桶的设计使人们不愿靠近,从而采用投抛等方式扔垃圾,导致垃圾不入桶等不文明现象。富有创意的设计不仅可以改善不文明现象,还可以带来全新的体验。如孟买城市公园放置了一款有趣的垃圾桶Clenoscope,见图4,垃圾桶可与游憩者互动。垃圾桶内嵌有三面玻璃,经折射后可创造出如万花筒般的美丽图案,丢入垃圾之时,图案还会随之产生变化,激起人们的好奇心,让人忍不住想扔垃圾进去体验变幻的图案之美。3.3提升体验印象。新时期,健康型城市绿地的公共设施设计应对人的使用方式有导向性,解决基本功能需求的同时,更要挖掘新的体验方式,衍生出更多体验空间。通过设施吸引人们参与到城市绿地的设计和营造中,带给游憩者健康身心的体验感受。提升体验印象,要求在健康型城市绿地公共设施设计中进行主题化及情景化的设计,使游憩者与设施产出互动,营造富有体验特色的空间[18]。如加拿大魁北克省的国际花园节上,TalmonBiran建筑工作室设计的枯山水庭院景观设计,设计师在灰色沙砾池里放置了三个大转盘,见图5,转盘转动时可以在沙地上划出一个个圆形。该装置由人手动驱动,随着游憩者不断地推动该装置,地上的砂石形状便会随着游憩者的运动轨迹发生奇妙的变化,整个庭院景观设计的布局也会随着几个转盘的转动而不断改变,庭院的景观因为游憩者的参与而充满生机。相比以往只能远观、旁观的景观,此设计提供了一种非正式的体验,游憩者可以亲自参与到庭院景观设计与营造中。游憩者主动参与并成为了体验的主体,不仅能创造出美好、深刻的体验感受,其体验过程也构成了别样的景观景象。科学技术的进步给设计领域带来巨大变革,每一次技术变革,都会产生与之相匹配的新的风格与形式,城市绿地公共设施设计也伴随着一次次技术变革而不断发展着。如成都云朵乐园的喷泉景观,设计团队将人们熟知的电脚踏车设计成能将电能转化为喷泉势能的“骑行生电、无限能源车”,见图6。设计引入了机械动力装置,当成年人踩蹬踏板时,喷泉喷射而出,孩童们可在喷泉间嬉戏玩耍,人与装置、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互动随之产生,使景观变得妙趣横生,成为人人乐于参与的公共设施。游憩者的主动参与产生了不同的景观体验印象,同时也节约了电能,起到环保、科普的功效[19],真正让水的灵动触手可及。科技逐步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们对城市绿地公共设施的需求也发生着改变,一些具有时代特征的设施正以新的形式,融入新的科技,日渐满足着人们的个性化及健康需求。

4结语

公共设施建设范文篇6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新农村建设;分析研究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形成的区域差异、城乡差距在逐渐扩大。近几年来,城乡一体化思想正在逐渐受到重视,不仅是观念上的转变,也是政策措施的转变,对我国的城镇化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1]。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步伐,带动区域经济增长,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对实现我国整体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有重要意义,所以通过对目前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分析,把握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方向,提出几点合理的发展策略。

1新农村建设面临的问题分析

1.1自然村落布局分散,城乡工作难以开展

我国各地区在自然环境、文化构成、风土人情等方面差异比较明显,造成部分地区农村自然村落数量庞大、布局分散,使得城乡发展难以规划,影响了城乡一体化工作的发展。分散的村落浪费了大量的土地资源,也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阻碍了农村城镇化进程,也给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带来了一定难度。近两年来,随着经济和交通的发展,村与村的距离正在缩小,但由于各村镇行政分割,在村镇基础建设和公共设施建设上难以共建共享,也给新农村建设发展带来了影响。

1.2村镇基础设施薄弱,城乡一体化交流不畅

我国村镇基础建设和公共设施建设比较薄弱,最明显的就是交通道路不畅。很多地区的道路建设落后,质量偏低,路面破损速度快,公路改造和维修不到位;农村基础公共设施的不健全,部分村落的排水系统、排污系统、垃圾处理系统等公共基础设施比较匮乏,造成新农村建设质量偏低;代表信息时代的互联网,在有些地区还尚未普及,不利于城乡信息交流,给农村和外界交流带来了极大的不便,难以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有序发展。

1.3城镇建设缺乏合理规划,资源浪费严重

很多地区富裕起来的农民建房热情高,胡乱划分土地进行建房,导致布局整体缺乏规划,村容村貌问题严重,部分农村宅基地审批环节不当,造成楼房建设用地的随意性,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上缺乏管理和规划,出现农民个人用地和公共设施建设用地的矛盾性;垃圾处理、排污系统等公共设施无人问津,垃圾污染、土地滥用、不完善的道路建设,存在着大量的落后局面。加之农民缺乏现代化意识,不懂得资源的合理利用,造成土壤污染严重和土地资源浪费,很多地区还出现了因小企业发展带来了水资源污染和破坏问题,加剧了大气污染和水污染,很多不利于新农村建设的问题正在发生甚至恶化。

2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下新农村建设的合理路径

实现城乡一体化对城乡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区域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通过技术、资金、资源、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流动,城乡结合相互发展,以城带乡、以乡促城的协调发展[2]。

2.1大力发展农村城市化

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步伐,首先就是要大力发展农村城市化。首先,针对农村城市化地域差异进行区别对待,走具有地域特色的农村发展道路。由于我国农村各地自然条件不均衡、经济发展不平衡,发展农村城市化就要针对这二者的不同找出不平衡原因,并进行特别指导,建设特色新农村。其次,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只有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才能为建设新农村奠定经济条件基础,走向新的发展道路。最后,挖掘本地区特色经济产业,大力发展支柱产业,以点带面的发展农村经济。

2.2建立健全农村基础设施

新农村建设的实质是更新农民思想观念,从基本层次上维护农民的基本生存权和发展权,引导其自主发展,防止农民被边缘化。所以农村基础建设和公共设施建设式是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关系着新农村建设的质量。这就要求建立农村基础建设管理机制,基于农村服务发展农村经济,大力发展农村道路建设、公共设施服务系统建设,加强城乡交流。按照城乡一体化的原则构建联系中心和各村落的干线公路,并对公路进行周期性的维护和改造;完成村落之间的电讯和互联网覆盖,为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条件基础,彻底扭转农村交通不便、交流不便的局面。

2.3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小城镇是城市化进程的关键过程,在农村城市化发展中的作用也也越来越大,充分发挥小城镇的经济发展作用,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小城镇在经济发展上有着辐射作用,对小城镇周围的农村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通过小城镇的建设,给农村区域发展提供一个合适的着力点。发挥小城镇的经济辐射作用,以它贴近农业、根植农村、服务农民的特点,带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为新农村建设发展找到新路径。

2.4引进多元化投资机制,发展农村经济

新农村建设中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就是资金引进不到位,通过多元化投资机制的建立,有力的突破农村城市化过程中经济建设的资金限制。在新农村建设中,形成国家投资、地方政府投资、个人投资和引进投资多种资金投入格局,极大的改变农村建设的内需不足问题。合理的利用引进的资金发展农村经济,改革农村原有产业的运行模式,并逐步的创新农村产业发展新道路,提高资金的有效性,让农民获益。

3结语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关系着国计民生的系统工程,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3]。重视城乡一体化发展、关注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进程,让更多处在现代化边缘的弱势群体感受到现代化、信息化的优越性,逐步提高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刘文琦 单位:山西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李文政.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路径审视[J].中国农学通报,2009,17:343-347.

公共设施建设范文篇7

关键词:工业设计;城市;公共设施;设计

公共设施是城市空间环境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元素,其设计与安置,直接关系到城市文明和品质的反映,对于提升城市环境整体质量,优化和便利居民生活均有不容忽视的价值。然而就目前我国城市公共设施在决策、规划设计与开发等方面,均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其中最突出的症结是城市公共设施的整体发展缺乏创新的、健全的、系统的设计理念。而想要从这一方面实现改善,还需要从工业设计的角度出发,对城市公共设施的设计展开反思,切实实现城市整体的优化。

一、城市公共设施现状分析

城市公共设施常常被称作“城市街具”,是城市中的各种生活道具的总和。如果将城市视为一个家庭,城市公共设施就是这个家庭中的家具,是承担人与城市环境之间关系协调和互动的重要环节,包括候车亭、座椅、垃圾桶、路灯、各式商亭、公共厕所、公共布告牌、地图指引牌、城市信息牌、饮水处、标识牌、电话亭等诸多细节。然而就目前的情况看,城市公共设施突出存在如下两个方面的不足之处。首先,系统之间各自为政,视觉污染严重。城市的建筑物、街道以及公共设施共同存在于城市环境这个共同的空间之中,用于形成对于该空间的塑造。但是就目前的情况看,城市中诸多公共设施经常出现各自为政的状况,公交系统以及路灯系统通常在展开布局的时候只考虑自身便利,因此极容易造成空间布局不均衡,审美风格梯度距离过大的问题。这些问题不断累积,最终破坏掉整个城市空间的美感,甚至于造成视觉污染。除此以外,系统内部在功能的处理方面同样有欠深入思考。很多系统只是顾忌到了浅层面的职能,无视了系统本身与城市居住群体之间的互动,无视了城市公共设施对于城市人群的影响。北京市早期的公交站牌,不但没有起到装点城市的作用,反而增加了候车人的心理烦躁和郁闷,就是系统内部应用失败的一个典范。其次,盲目引入,是城市公共设施另一个突出不足。不可否认,中国的建筑设计以及城市规划领域,不论是教育活动还是专业人才的供给,都相对而言起步较晚,这是造成中国设计师整体水平不足的一个重要因素。然而随着中国社会和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在设计领域的需求却呈现出突飞猛进的整体趋势,这就造成了城市整体塑造领域供需之间的矛盾飞升。而这种状况导致了另一个后果,即对于国外设计作品的引入。这种引入在我国设计领域相关人才结构和水平都不均衡的情况之下,造成了无视中国文化的盲目引入后果,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对于中国历史文化的抛弃,以及对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的误解。

二、完善工业设计视角下的城市公共设施打造

对于城市公共设施的打造,需要遵循包括功能性、装饰性、系统性以及经济性多个方面的重要原则,并且加以平衡。一直以来,在我国的城市公共设施设计工作中,功能性和经济性两个原则都能够得到相对的重视,但是对于装饰性和系统性则关注有所不足。以垃圾桶为例,通常都能够做到良好的成本控制,并且会对其容积等方面做到必要考虑,也会将其设计的比较突出以引起人们的注意,从而发挥环境保护作用。但是从装饰性的角度看,通常垃圾桶虽然也会考虑到美观方面的价值,但是如果将其上升到系统的层面看,其又常常会因为并未能够对城市整体环境,以及综合文化做出充分考虑,而破坏了城市环境整体美观。在这样的发展状态之下,想要从城市文化和发展的层面,对公共设施做出综合考量,完成有效的设计,必然需要从如下两个方面着手加强建设:

1.注重以人为本

城市公共设施的存在,无论是功能还是外观美学,都与城市居民的生活以及工作密切相关,其存在不仅仅需要发挥必要的功能,更加需要考虑到城市的美化以及其对于人类的心理影响。因此展开工业设计的过程中,应当面向城市居民的实际需求来展开工作,大胆突破现有格局和传统形式,深入考察人们工作、交通以及居住等多种行为过程中产生的需求,综合公共空间自身特征来展开必要设计,才能获取良好效果。例如石家庄城区几年前在交通路口为自行车群体安装的遮阳/避雨棚,就是深入考察了实际环境中的群众需求,所体现出来的重要公共设施形式。除此以外,以人为本还要求将各种特殊群体纳入服务视线之内,如老人、儿童、青年、残疾人有着不同的行为方式与心理状况,这就要求对城市公共设施展开设计的时候,对这些特殊群体的活动特征加以深入调查,唯有如此才能在设施的物质性功能中给予充分满足,才能做到以人为本。

2.注重系统协调

系统性是城市公共设施领域一直都相对比较匮乏的原则特性之一。通常而言,系统性包括两个层面,即在功能层面保持高度系统特征,以及在美学领域保持高度系统特征。对于这两个方面,当前我国的城市公共设施设计做的都有待进一步完善。从功能上看,多个系统的城市公共设置,诸如环境照明、公共卫生等系统,必然都需要占据一定的城市环境空间,这就在空间领域存在一定的冲突。对于这一层面的问题,如果不同系统之间各自为政,必然会造成城市空间的抢用,混乱不可避免。因此在展开公共设施体系设计的过程中,除了要依据必要的功能和美观原则展开,还应当做到多个系统之间的协调共生,一切以服务城市环境的优化作为主要目标。而从美学的角度看,城市景观需要整体统一协调,以及对于城市文化的传承,甚至于在当前经济环境之下,城市品牌的塑造也有赖于此,而城市公共设施则追求多样性与个性的并存,虽两者之间存在矛盾,但精心处理这对矛盾,却能使城市视觉环境达到统一之中兼有丰富变化的完美效果。

三、结论

工业设计的思路,除了要做到上文中提及的两个主要方面以外,还应当关注材料的选择,以及相关设施在自然环境中的耐用性以及养护等方面特征。实际工作中唯有不断深入发现问题,才能获取到最真实的需求,才能使其成为推动城市建设,优化城市环境的重要力量。

作者:石小磊 单位:石家庄第二中学

公共设施建设范文篇8

机遇之二: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中央计划在2010年底前投资4万亿元,支持城市基础设施、医疗卫生、教育、环境等社会公共事业建设,并通过取消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限制等方式,为城市建设创造宽松的融资环境。

机遇之三:工程建设成本下降。目前钢材价格每吨约3800元,同比下降30%;水泥每吨约300元,同比下降11.8%。外出打工人员逐步回流,相应减小了内地的用工成本。

为策应当前形势,我们要以观念的大转变,以举措的大创新,着力解决城市建设如何建、建什么的问题。

举措之一:通过包装建设项目筹集城建资金。抓住国家扩大内需政策机遇,精心策划、包装一批城建项目,力争上级的资金支持;使用储备土地、基础设施等城市资源作抵押,积极向银行争取贷款,以信贷融资的方式解决城建资金“瓶颈”问题。

公共设施建设范文篇9

关键词:公共物品;公共财政;农村人居环境

村庄是农民生产、生活的基本空间单元和农村社区形态,在城镇化快速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中,村庄内集体性公共基础设施面临公共性、公益性和公平性更为全面的需求。村庄内部集体性公共基础设施如道路、供水、污水处理、环卫等是支撑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农民生活质量最基本的硬件条件。目前我国农村人居环境落后,与城市人民环境的差距越拉越大,广大农民企盼在新农村建设中能得到切实解决。与城市市政设施一样,村庄内部集体性公共基础设施也属于公共品或准公共品,一般不能由市场提供或不能完全由市场提供。面对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这个长期性、艰巨性和急迫性的重大难题,必须从制度和政策层面进一步梳理公共财政与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关系,在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努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构建和谐的新农村和新型的城乡关系。

一、农村人居环境的落后状况不容忽视

至2005年底,全国共有313.7万个村庄,其中行政村56.3万个,1.8万个建制镇(不含县城关镇)和2.1万个乡集镇,居住着9.86亿人,其中在村庄居住生活的农民近8亿人。村镇现状非农建设用地面积17.2万平方公里(2002年为16.67万平方公里),其中村庄14.04万平方公里。

(一)我国农村人居环境依然十分落后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改变了住房条件,目前全国村庄实有住宅205亿平方米中,楼房已占1/3,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25.8平方米;每年仍有2%左右的农户自发建房,竣工面积保持在4亿平方米以上,其中楼房占60%。近年各级政府加大支持力度,使农村部分公共设施的短缺状况有所缓解,基本解决了农村用电、村外道路、广播电视、通讯和个别地区水质性缺水的困难,受到广大农民欢迎。农村人居环境虽然局部有所改善,但整体落后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扭转,“城市像欧洲、乡村像非洲”的反差还在扩大。

1.农民建房散乱和反复拆建,造成农民财富大量流失和社会资源浪费

部分村庄建设无规划指导,管理失序,农民建房不执行规划或没有规划可执行的现象普遍。据建设部统计,改革开放以来,曾经编制过村庄规划的占村庄总数的51.1%,曾经调整完善过村庄规划的占村庄总数的21.6%。根据部分地方调查估计,农民建房按照规定经过规划建设审批的,仅占30%左右。上述两项综合计算,现行村庄规划建设管理制度的实际执行率仅在6%—15%之间。农房建设布局散乱,沿公路建设,“有新房,无新村”,建新不拆旧,部分地区出现了严重的“空心村”现象。农房建设占地大,仅1993—2002年,村镇人均建设用地从147.8平方米增加到167.7平方米,净增19.9平方米,增幅为13.5%。村镇建设用地总量和人均用地水平没有随着城镇化发展而降低,城乡建设用地供求矛盾得不到应有的缓解。农民反复拆建自有住房,一些经济较发达地区农房已拆建三四茬,近年拆旧建新量(含自然损毁)占到了当年农房竣工总量的27%,年直接经济损失达350亿元,农户有限财产被耗费在反复拆建住房上,导致农民财富长期难以积累,也导致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加剧了资源环境冲突。

2.农村人居环境普遍较差,民生与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2005年,建设部村镇建设办公室委托有关单位对我国具有代表性的9个省中的74个村庄进行调查,调查内容涉及农村居民点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现状,包括居住区、供水、排水、供电、通讯、环境、生产与仓储、交通、防灾、供气与供暖、规划等11个类别的105个项目。通过调查发现,目前电力、通讯、通村公路问题已基本解决,农村与城市差距最大的部分就是村庄内部群众生活中直接接触到的人居环境和基础设施。调查结果显示:41%的村庄没有集中供水,96%的村庄没有排水沟渠和污水处理,40%的村庄行路难,72%的村庄畜禽圈舍与住宅混杂,几乎所有村庄都使用传统旱厕,89%的村庄垃圾随处丢放,95%的村庄没有任何消防设施,全国火灾发生的起数农村占了60%。

3.城乡基础设施投入差距越拉越大,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严重匮乏

长期以来,财政的基础设施投资主要面向城市,农村基础设施投入放在次要位置,往往被忽视,许多地方基本上靠农民投工投劳自行解决。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自身经济积累不足,严重制约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极其脆弱。2000—2003年,我国村镇人均公用设施投资依次为36元、42元、68元和67元,而同期城市则分别为487元、658元、887元和1320元,差距一直在13倍以上。从城乡投入水平差距上看,2005年村庄人均仅48.2元,只相当于设市城市的1/30、县城的1/13、县城以外建制镇的1/7。在农村住区环境中,每年农村区域的工业废弃物和建筑废弃物的总量已达6.5亿吨,每年农村自身又产生1.2亿吨生活垃圾,工业“三废”和城乡垃圾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收集、清运与处理,垃圾乱扔乱堆乱放,不少村庄被垃圾包围,环境脏乱差现象日益严重,对村庄的污染正由局部向整体蔓延。全国农村还有3亿多人饮用水水质不合格,多数村庄污水横流,每年直排的农村生活污水超过2.5亿吨,大面积污染了村庄沟渠、水塘、溪流和地下水。农民大多使用地坑式厕所,清洁能源普及率低下,畜禽散养,圈舍与住房混杂,人畜粪便未得到无害化处理,人类传染性疾病不时在农村地区流行,新的动物源传染性疾病尤其对农民身体健康和农村社会稳定带来新的重大威胁。

4.城乡社会发展严重失衡,农村构建和谐社会面临巨大压力

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几乎全部集中在城市,200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已经达到8.5万多亿元,其中约80%以上投向城市。与此同时,城乡人均收入差已由1997年的2.47∶1扩大到3.22∶1。目前全国跨省区转移就业的农村劳动力为1.2亿多人,在本县域和乡村从事非农业经济活动的还有8000万人。由于农民工进城就业定居的政策不稳定,城市就业门槛和落户门槛过高,农民进城定居落户的比重低。在城镇化过程中,城乡发展差距逐年增大,社会分化加剧,无力向城镇转移和没有转移意愿的农民,很难完整分享到国家改革和社会发展的成果,农业和农村活力持续下降,出现农村凋敝,农村社会结构矛盾和国家稳定成本呈加大趋势。

(二)农村人居环境落后的制度因素简析

1.公共财政体制未能有效覆盖村庄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维护

农村公共设施属于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不能由市场提供或不能完全由市场提供。由于政府引导与支持投入严重不足,尤其是对于村庄内部的集体性公共基础设施财政基本上没有涉足,同时社会资金不愿投入,结果只能由经济力量严重不足的农民和村集体自己负担,村庄公共设施建设及运行维护机制长期难以建立。政府方面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供给主体责任严重缺失,直接面向社区的县乡政府事权财权不匹配,基层政府普遍财力拮据难以履行公共基础设施供给与服务的基本职能,致使农村人居环境长期难以改善。

2.农村规划建设管理体制长期滞后于农村发展

村庄规划建设管理的公共职能长期薄弱,机制严重缺失,即使有村庄建设规划,也多为简单套用城市规划方法,无法为公共财政投入建设提供有效依据。中央支持农村发展的资金和政策没能形成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合力,无形中降低了有限而宝贵的公共资金的使用效益,增加了国家管理和农村发展的行政成本,在一定程度上促生了乡镇机构人员膨胀,也滋长了部分农村干部群众的依赖心理。

3.农村生产生活活动加剧,垃圾、污水等超出生态环境的自我平衡能力

随着农村生产力发展,农村土地负载的生产功能、强度,以及环境压力不断增加,城市的垃圾污水和有害的工业废弃物向农村转移,都造成农村自然经济状态下的自然生态循环模式被打破。为了提升农村的生产生活承载能力,就必须提供相应的公共基础设施。

另外,改革开放以来大部分农村区域虽市场化水平有所提高,但未能有效发展公共设施建设的多元化投资机制,也是农村人居环境落后的原因之一。

农村人居环境落后不仅仅是农村环境脏乱差的问题,而是一个国家一般贫困和农村基本民生问题的反映,是城乡发展差距在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上的集中体现。我国长期受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和城乡分治的管理结构影响,使农村人居环境问题郁结难解。

二、现阶段公共财政引导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进展与困难

在近年构建公共财政的导向下,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不断加大。中央政府积极增加公共财政对“三农”的投入,支持改善农村地区基础设施条件。2005年,中央财政预算安排25亿元发展农村沼气,比2004年增加15亿元;安排40亿元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翻了一番;安排170亿元用于农村公路建设,等等。同时,各级政府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也加大了对与村庄人居环境有关的公共品和准公共品建设的投入,主要包括村内道路、供水、排水、垃圾集中清运、绿化、路灯、公共活动场所等项目。据统计,2005年,包括上述项目在内的村庄人居环境公共设施建设投资总额为379.5亿元(其中道路317.0亿元、自来水44.8亿元),比2004年增加了10.8%。从资金投向上看,道路、供水占95.3%,其他方面的投入不到5%。

虽然公共财政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并取得了相当的成效,但总的看公共财政投入严重不足,单靠农村和农民的自身力量,难以彻底改变农村环境脏乱差和公用设施严重匮乏的面貌,必须发挥公共财政投入对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引导作用,解决认识方面的偏差和操作层面的制度缺失。

1.在农村公共基础设施认识上有偏差和盲点

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包括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和农民生活基础设施,既有跨省区、跨地区的国家和省级骨干网络的基础设施,也有县乡行政区域内基层社区的基础设施。针对县乡行政管理范围,从投资受益主体看可以分成三类:第一类是市县辖区内农村区域性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范围覆盖至全部建制镇、乡和有一定规模的中心村,与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共同构成比较完整的国家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网络。这类基础设施建设(如“道路村村通”)的支持政策和实施方案比较清楚明了。第二类是直接面对村庄的集体性基础设施,覆盖范围是农村区域依据规划保留的全部行政村、自然村和有一定规模的农村居民点。此类设施(如村庄内部的道路)提供农村基层社区集体共享的公共服务,受农村人口小规模集中、分散化分布的影响,同时具有公共性、公益性、微观性和规模不经济性等特征,可称之为集体性公共基础设施,是目前政策思路和解决方案最不清楚的领域。第三类是农户自主参与、利益直接到户的基础设施项目(如沼气池建设)。通过政府专项资金引导、项目示范、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实施,如国家扶持资金为主的“六小工程”和扶贫项目等。此类项目覆盖农村地区广大农户,其支持政策和实施方案,也相对清楚明了,已在一定范围推广并取得较好效果。

第二类集体性公共基础设施与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关系密切,但由于受益人口相对狭小,导致人们在认识上往往不承认其公共性和公益性,即由于村庄集体性公共基础设施的“微观化”特征,影响了政府系统对此类社区性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属性的认同。又由于其投资的规模不经济性明显,非政府的投资主体不肯涉足。结果历史上村庄集体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主要依靠经济实力普遍薄弱的农民和农村集体组织自行投入,有钱则办,是目前农村投资最为欠缺的方面和新农村建设中最为滞后的薄弱环节,其支持政策和实施方案至今不明,政府的“条条”和“块块”到此都不管了,为数不多的有能力的村集体自己逐步解决,大量存在的无能力的村集体放任不管,农民“一事一议”机制往往是“有事不议,有事难议,议而不决,决而难行”。因而这方面的投资严重不足,直接影响改善农村整体面貌和提升农村人居环境。

2.对农村集体性公共基础设施的责任分担不明确

在农村公共设施建设长期被忽视的情况下,基层政府将农村集体性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责任往往简单地归结为农民集体组织和农民自身,造成社会上对村庄公共设施建设责任主体的片面理解,认为村庄公共设施建设和人居环境改善,纯粹是农民和村集体自己的事情。在新形势下,固然政府责任主体的缺位是农村集体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的重要原因,但由于不存在政府包揽农村集体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合理性与可能性,势必还要寻求政府引导下由公共财政与村集体、村民共同参与的合理分担合作关系,但我国这方面的法规现为空白,政策思路、要点也基本没有,所以无法在中央、地方各级政府及村集体、村民各方间明确各自的分担责任。

3.村庄集体性公共基础设施的公共财政支持存在结构性失衡、错位和财力严重分散问题

集体性公共基础设施的公共性和公益性决定了公共财政资金引导支持的必要性,但是其内在的规模不经济性导致多部门共同介入时很难形成合理的结构与合力。在资金总体投入不足的状况下,由于缺乏统筹协调的操作平台,过于分散的以部门渠道为主的“撒胡椒面”式投入,对治理广大农村地区的人居环境实效性较差,资金使用效率不高。政府公共资金供给决策机制上存在着多头“自上而下”的特点,农村发展的政务和建设项目的安排,缺乏与当地农民的必然联系,农民对公共财政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知情权,对本地区的发展和公共事务缺少参与权,对感同身受的最直接、最急需、最关心的人居环境问题的解决缺乏决策权,不但严重影响了农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也出现农村公共基础设施需求与政府部门供给之间的偏差,甚至造成结构上的失衡与错位,进一步加大了资金使用的缺口。

4.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下,对社会资金可能的介入缺乏公共财政的引导带动

农村集体性公共基础设施的规模不经济性,在投资主体业已多元化的格局下,依然是外部社会资金不敢进入的主要顾虑,而其准公共产品的性质,又存在市场主体介入的一定可能性。关键问题是各级政府公共财政对农村集体性公共基础设施的长期漠视,使得公共财政应有的引导、带动、政策倾斜支持的基础性、保障性、公平性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出来,结果由于农村人居环境差没有社会资金敢投资,农村集体组织和农民没有实力投资,越没有投资,农村人居环境就越差,带来恶性循环。

5.基层政府的财权与事权不匹配和农村集体经济力量薄弱,直接影响支持村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能力

目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中,基层政府财权与事权的不匹配主要表现为广义税基(含税收与收费)未能形成与其职能相呼应的清晰、合理的层级配置,也未形成有力、有效的转移支付制度。基层承担着一系列公共职能,却没有稳定的财源支撑。县乡财政受收入限制,无法完成相应的事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力量薄弱,无法承担起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任。6.缺乏农村集体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维护的制度性的长效机制。

依靠现有的管理方式和政府的有限帮扶,对部分示范村、试点村人居环境的改善是有效果的,但无法“广覆盖”地解决全国量大面广的数百万个村庄的问题,更无法保证建成项目得到有效维护和持续改善。在长效、稳定的相关制度并未初具形态的情况下,现实生活中对基层政府不当的考核机制,极易使千方百计争取来的资金主要投入到那些见效快、促形象、出政绩的短期或表面化、部门化的公共项目上面,而不愿投入那些见效慢、期限长、打基础的公共项目;只愿意新建项目,而不愿意维修养护现有公共设施;注重有收费的公共设施项目,忽视没有收费的项目。

三、公共财政支持、引导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思路与对策

公共财政支持、引导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是政府侧重提供公共产品的职能定位所要求的,也是实施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所急需的。这将有利于把分散的村庄引导到科学合理、相对集中的布局,有利于以村庄集体性公共基础设施的优化配置推动农村人居环境的持续改善,也有利于带动、引致社会资金的进入,更加广泛、有效地调动农民参与改善自己家园面貌的积极性,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具有其他主体和其他资金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公共财政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方面的基本思路

在新农村建设中,公共财政应以不包揽但积极帮扶、引导的姿态,合理介入农村集体性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将农民最急需、最直接、最关心的民生事项确定为政府优先帮扶的重点,加大公共财政的投入,以引导、动员社会(农民)多方财力、物力、人力,依靠政策改进形成更有效的合力,促成市场经济大环境下我国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机制,并依靠制度建设保障其长效运行。

这一思路形象化的表述是:“国家不包揽,政府要帮扶;事项应分类,农户共参与,资金重民生,筹资要多元;引导重政策,管理靠制度。”

(二)主要对策建议

1.明确各级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对集体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帮扶责任

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是当今的世界潮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主要体现在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方面。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明确并加强政府在提供农村公共品和服务方面(包括在农村社区性、集体性公共基础设施方面介入)的主体责任,才能更好地实现和保障社会公正与和谐。农民也是国家公民,理应享有与城市居民一样的公民权利,得到同样的公共服务和竞争机会。各级政府应从根本上改变城乡二元的思维定式,给农民以国民待遇,以为农村提供与城市居民大致均等的公共基础设施为目标,支持、引导农村集体性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亦要明确:公共财政的积极介入、帮扶,并不意味着国家包揽,这不仅是由于面对几百万个村落,国家的大包大揽力不能及,而且是由于国际、国内的经验已反复证明,国家对于社区性公共产品的包揽方式不会有好的管理效果。

2.积极构建、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和为农村服务的财政投融资机制

目前省、市、县、乡镇四级政府的架构下,县、乡承担的事权远远大于财权,中央、省市自上而下的转移支付力度又明显不足,县、乡政权事实上缺乏承担全部事权的经济基础和资金实力,无法达到财权与事权的匹配,县乡政府无力有效地支持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通过深化财政改革,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在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的事权与财权的前提下,使财政支出范围以事权为基准,以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为目的,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量部分重点向新农村建设倾斜,加大预算资金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根据农村公共设施的服务范围和层次,应明确界定中央、省、市、县、乡镇在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供给方面的责任、范围和分工合作关系。考虑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力量不足和农村集体性公共基础设施投入长期欠债,各级政府都有责任加大对农村集体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由各级公共财政适当介入,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同时运用税收、补助、贴息的政策手段,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特别是工商资本参与新农村建设,参与农村集体性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管理。

3.从农民最急需、最直接、最关心的民生事项入手,合理分类,重点帮扶

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作为农村发展和农民生存不可或缺的公共产品,直接关系农业发展基础和农民生活质量。政府公共财政的帮扶应着重发挥其积极的引导作用和示范作用,重点解决当前农民最急需解决的和农村民生最直接、农民最关心的公共基础设施。政府公共财政引导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县域新农村建设布局规划(以基本地形图测绘为前提);不适宜人类居住地区的生态型移民、灾害易发地区(山体滑坡、泥石流、台风灾害等)、水源保护地区、风景名胜核心保护区等各类形式的移民建村(不含工程建设性移民);村内闲置宅基地和私搭乱建的清理;打通乡村连通道路和硬化村内主要道路;村庄清洁能源建设引导;人畜安全饮水和配套建设供水设施;排水沟渠及农宅四周排水小沟;废旧坑(水)塘和露天粪坑整理;公共厕所、集中垃圾收集与处理设施和村庄内的垃圾集中堆放点;教育医疗卫生和农村基层组织与村民活动场所、集中场院、公共消防通道及设施建设;人畜卫生安全居所建设的引导;农房建设管理与质量安全检查;典型地方特色、民族特色传统民居的保护维修;以及环境污染治理和村容村貌整治等。对这些需从各地不同情况出发,掌握合理顺序,区别轻重缓急,有重点地帮扶,扎实地逐步、逐项推进。

社区内具体项目帮扶的优先顺序,应由农民通过村民自治组织的民主程序确定。根据各地经验,可以将“住安全房、喝干净水、走平坦路、用卫生厕”作为当前优先帮扶的重点,将做好规划作为政府公共财政支持的先行要求(需拿出一定的资金组织规划的制定)。

4.提升政府公共财政支持引导的效应

要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变化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将国家对基础设施投入重点转向农村,增加对农村集体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公共财政支持引导。新农村建设全局所需要的资金量是空前巨大的,国家有关部门曾测算过多个方案,初步改善80%左右农村地区的人居环境状况即需要2—5万亿元,可知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千方百计提升政府公共财政支持、引导的放大效应和带动效应。注重在政策思路清晰化、合理化前提下,能有效追求和实现政府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乘数”效应,注重抓住机会促成PPP(公私合作伙伴关系)式的开发合力,也注意适当结合规模化经营、农业产业化发展和综合开发,合理促成集体经济力量的提升与壮大,加快农户致富步伐,以提高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内生”财力与实力。

5.建立农村社区集体性公共基础设施投入、建设、运转维护的长效机制

要充分发挥现有制度的作用,同时按照适应新时期新环境的要求,推动管理制度建设和完善。

(1)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组织作用,促使“一事一议”机制有效运用,保障农民对社区公共事务的决策权。中央和各级政府应明确公共财政支持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重点领域和方向,提出引导性目录,由村民组织自主讨论决策采取哪一种适宜的方式组织实施,可以整村实施整治,也可以村内分项实施整治。项目选择方式有农民自主选择,联户选择,也可由农民自治组织集体选择,农民自愿投工投劳进行建设。政府按行政或自然单位(单元),整体提供水泥钢材等实物支持和技术服务支持。这样做,既保障了农民对公共事务的决策权,也有利于充分调动农民参与的积极性。

(2)改进完善政府资金介入的可行性研究制度和相关决策制度。为使有限的政府资金在介入农村基础设施(包括社区性、集体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时能够充分发挥其作用,有必要紧密结合公共财政导向下的财政管理制度改革,积极推进政府资金介入的可行性研究制度和相关决策制度的改进与完善。应由粗到细建立一整套项目可行性研究、绩效评估与决策的规章制度,依靠制度的力量减少决策失误,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3)建立与完善政府政策引导与资金扶助项目的全程监管制度。应当运用公共财政框架下现代意义的规范的预算流程和近年正在发展中的“金财工程”中的信息处理技术与信息网络平台,积极建立和发展完善对于政府政策引导、资金帮扶项目的全程监管、监控制度,从而在运行中跟踪反馈决策的质量和项目实施的质量,并防范可能发生的种种不良行为,做出必要的动态调整和实施有效的资金监督、绩效管理。

(4)强调因地制宜的规范化运行管理,保证村庄人居环境公共设施正常使用。相对于建设、整治而言,村庄人居环境公共设施的运行管理更为复杂、更具有长期性,需要建立相应的长效管理方式,而且不同的公共设施需要不同的运行维护管理机制。能够市场化或部分环节能够市场化的,要坚决引入市场机制;外部市场主体介入的市场化运作有困难的,也要通过村民适当缴费或村集体经济解决管理资金来源问题,积极构建、塑造其中的激励—约束机制。例如,江西省永修县南岸村积极引入市场机制,自来水供应由私人承包经营,合同每年一签,户均月费用仅6—7元,农民能够负担得起。相反,在另一个情况十分类似的邻近村庄,在几年前同时建成了同样的自来水设施,但因管理不善,目前已废弃。该县的黄婆井村,依靠出租腾退出来的100余亩宅基地,每年收入约2万元,用于环境卫生、公共设施建设与运营维护管理。

6.在支持“做大蛋糕”的基础上,加大政府资源和资金的组织整合力度

(1)进一步支持农业综合开发和做大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蛋糕,努力整合多方资金与潜力。应探索在国家财政支持和各有关部门加强协调配合的基础上,整合多头分散使用的财力,形成新农村建设综合性基金,在积极加大各级政府投入的同时,注重整合现有资金渠道,并大力引导农民以自有资金和人力物力参与建设,提高并注重资金、资源的综合使用效益。要充分发挥县一级地方政府作用,并积极探索通过非营利的中介组织的方式,将各级政府的公共资金直接投放到新农村建设项目,降低资金使用过程中的行政成本。中央和省级财政用于新农村建设的资金中,可安排一定份额用于“以奖代补”,调动基层政府积极性,挖掘潜力,有重点地做好新农村建设。

公共设施建设范文篇10

论文摘要:智能控制网络管理(即公共设施群体和民用设施群体的网络建设)是现代建设公共设施技术与现代通信技术、计算应用机技术和控制技术发展的必然需求。智能控制网络管理在国外的发展方兴未艾,前景广阔,世界各国竞相研究和开发智能网络管理技术。但由于智能网络管理在我国起步较晚,近几年才有了较大的发展。智能网络管理技术在住宅及其公共建设中的运用正处于发展的阶段。

LON(LocalOperatingNetworks)网络是美国Echelon公司1991年推出的局部操作网络。为支持LON总线,Echelon公司开发了LonWorks技术,它为LON总线设计和成品化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开发平台。目前采用LonWorks技术的产品广泛应用在工业、家庭、公用能源、交通等自动化领域,LON总线已成为当前最为流行的现场总线之一。中国计算机协会工程控制委会成立了LonWorks控制网络协作网。国家大型民用业过程控制系统已逐渐推广现场总线系统。

目前,建设部正在全力推动以“智能控制网络管理”为切入点的整个行业的信息化,使网络技术、信息技术、智能控制技术开发,服务于公共设施的建设,以提高公共设施的质量与功能,并将多学科性、多技术综合运用的智能化公共设施定为民用建设的发展方向。

但由于智能化公共设施在我国起步较晚,智能化公共设施技术在民用及其社区中的运用正处于探索发展的阶段,还存在不少问题:与国外相比,智能化公共设施技术的整体应用水平不是很高,相关技术产品功能单一,与系统的规划设计尚不适应市场的需求,理论研究与管理滞后的矛盾(如工程技术标准的制定以及市场行为的规范)还有待于进一步解决。一旦要实现其他公共设施智能功能,必须重新安装新系统。远程抄表系统则分别由各输入量、输出量、计费量、等供应公司进行设计安装,各自独立运行,互不相关。因此造成公共设施管理部门工作难度大,各系统之间的总体协调性能差,系统运行、维护复杂,升级扩容不便,用户对自己费用支出的智能功能选择余地小。

我们在国内进行智能化公共设施网络建设的系统设计时,应该遵循几个原则:造价低,可靠性高;便于扩充升级,分步实现智能化功能;单一控制网络完成智能化住宅应有的全部控制功能以及该小区的所有控制功能;网络结构简单,性能优异。为此,我们在智能化公共设施网络的建设中采用LonWorks分布式控制网络技术。

LonWorks技术是目前国际上控制领域中最热门的通用控制总线技术之一,得到世界各大著名工控产品生产厂家支持,应用范围极为广泛。目前它在国内已被成功应用于工业控制和公共设施网络自控中。我们选择LonWorks技术开发智能公共设施网络系统,主要基于它的如下特点:

智能网络拓扑结构灵活多变,可根据公共设施的结构特点采用不同的网络连接方式。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布线系统的复杂性和工作量,提高系统可靠性和可维护性。

LonWorks网络是无主站点对点网络,其任一点的故障不会造成系统瘫痪。一处公共设施节点的损坏或关闭不影响其他公共设施节点正常运行,降低了维护难度,提高了系统的稳定度,网络响应得到充分的保障。

Neuron芯片内置现成的I/0对象,LonTalk协议,并使用高级语言编程,大大缩短开发周期,提高开发质量,能在短时间内开发出稳定可靠的系统。

LonWorks网络节点之间使用逻辑连接,这使得系统中节点的增加、修改很容易,便于系统调整和扩充升级。

在智能公共设施建设中应用LonWorks技术,可以很容易地实现智能化公共设施的所有功能,整个网络结构相对简单,网络布线相当容易。对于使用公共设施用户各种不同的功能要求,只需选用不同的控制节点,编写相应的程序,直接连接到公共设施的控制网络上就完成了,在物理上不必对网络结构作任何修改。而且LonWorks网络可扩充性极好,在扩充子系统,增加功能,连接两个公共设施控制网等都很简便。LonWorks技术提供的高效开发平台让我们在进行系统设计和开发时,对网络通讯不再需要花费时间,可以把精力集中到具体的系统功能实现上,使得我们能在较短时间内针对具体任务设计出成熟稳定的系统。

随着今后住公共设施的建设规模越来越大,传统的总线网络结构在速度与效率上开始显得不足,因特网则显现其优势。而目前就构筑专用IP网络还存在着成本高及维护难等一些问题。通过LonWorks与因特网的接口装置,可以将己经自成体系的LonWorks现场总线控制网络作为子网络,通过因特网接入因特网,充分利用因特网的资源,将控制网络的实现由现场扩展到因特网的广阔空间,从而可以实现公共设施更大范围的控制联网。此种方案成本低且易于实现。

开放和互操作是Lon控制网络的精髓,通过LonMark国际互操作协会制定的标准来保证。这意味着来自不同厂商的不同装置可以直接集成在单一的控制网络中完成应用功能,奠定了应用系统集成的基石。

LON控制网络由现场控制节点、网络设备、通信介质和通信协议构成。LON网络中的每个控制点我们称之为LON节点或LonWorks智能设备,它通过嵌入了LonTalk固件的神经元芯片或智能网络收发器来实现。所谓智能收发器是将神经元芯片和收发器集成在一个芯片中,这样做一方面提高了集成度,另一方面降低了成本,同时提高了可靠性。一个LON节点一般可以用神经元芯片、传感器和控制设备、收发器和电源组成。如果神经元芯片不能满足数据处理的要求,可以采用主处理器加神经元芯片的方式,在这里神经元芯片作为通信协处理器来使用。主处理器和神经元芯片之间可以通过并口、串口、双端口RAM等方式实现数据的交换。LON总线用收发器来建立神经元芯片与传输之间的物理连接,可以根据不同的公共设施现场环境选择不同的收发器和传输介质,如双绞线、同轴电缆、电力线、红外线、光纤、射频等等。LON控制网络的规模和复杂程度不一,网络节点数量从几个到几万个不等,同时支持各种网络拓扑结构。所有这些节点采用标准的通信协议LonTalk实对等的通信。LonTalk协议提供一整套的通信服务,这使得设备中的应用程序能够在网络上同其它设备发送和接收报文而无需知道网络的拓扑结构或者网络的名称、地址或其它设备的功能。LonWorks协议能够有选择地提供端到端的报文确认、报文证实和优先级发送以便设定有界事务的处理时间。对智能网络管理服务的支持使得远程网络管理工具能够通过网络和其它设备相互作用,这包括网络地址和参数的重新配置二下载应用程序、报告网络问题和启动/停止/复位设备的应用程序。Lonworks具有很强的互操作性,使用Lonworks技术开发的产品,均可以与其非常容易地集成在一起。Lonworks网络可以通过路由器将不同媒体的网段连接起来,还可以通过网关将各种不同的现场总线连接起来。

当前智能公共设施系统建设只能满足一部分需求,但由于公共设施的智能化系统是一个多学科、多技术综合应用的系统工程,在短时期内不可能作的很具体,主要存在的问题是:

智能节点功能设计重点放在LonWorks现场总线接入以太网和wC/OS-II操作系统的引入。公共设施很多别的复杂的功能如无线可视化对讲功能,公共设施管理中要求的输入、输出、计费等仪表集中抄表功能的实现、一卡通管理系统等等还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

由于设备和环境的局限,对网络的组建还只是理论上的研究。不能进行大的网络集成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