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育教学范文10篇

时间:2023-04-23 11:54:11

高中教育教学

高中教育教学范文篇1

第一,坚定不移地大力发展普通高中教育。“普九”后,基础教育的重点之一是大力发展普通高中。对此,我县党委、政府、教育部门和学校都有清醒的认识,千方百计加大对普通高中的投入,加快普通高中发展的步伐。博中、王中、三中、实中等城区学校,为了满足人民群众送子女读优质学校的愿望,千方百计挖掘潜力,扩大招生。龙中、文中等学校通过举办校庆的形式,多方筹措资金,硬化、美化了校园,改善了办学条件,促进了学校的发展。启德中学、光明中学等民办学校,自筹资金,不断完善校园硬件设施,提高办学水平,为我县高中的快速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第二,大力弘扬博白教育人艰苦拼搏的精神。近几年来,我县高中困难比较多,如师资紧缺,办学经费不足,教师待遇不高,但我们的高考成绩多年来一直处于全市先进行列,有些项目还进入全区先进行列。我们这所以取得这样的成绩,就是靠不甘人后、艰苦拼搏的精神。博中、王中、三中、实中等城区学校由于这几年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师资严重不足,许多教师都是超负荷地工作。乡下高中的许多教师在艰苦、平凡的岗位上默默无闻地工作,虽然没有取得过什么骄人的成绩和荣誉,但无怨无悔,任劳任怨。因此,我县普通高中的快速发展和质量的稳步提高,同样有他们一份功劳。

第三,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校本培训。在这方面,博中、王中、三中做比较好,做到校本培训有制度,有成效,有特色。博中以“科研型教师队伍”为目标,建立健全校本培训制度,以科研处牵头,通过优秀课评比、课题研究、学科沙龙等形式,全面加强对科研型教师队伍的培养。仅今年一年,博中就有9个课题立项,其中省级课题2个,市级课题7个。王中特别重视对班主任队伍的培养。他们坚持王力师道,大力加强对班主任的培养,培养目标是四个“转变”:一是从“保姆”型向“导师”型转变;二是从“威严”型向“民主”型转变;三是从“学校”型向“社会”型转变;四是从“专业”型向“全才”型转变。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们建立健全班主任考核评估制度,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工作,取得明显的效果。为了给校本培训工作提供有办的保障,提高校本培训工作成效,三中建立健全了校本培训的三管理制度:一是校长直接领导下的教务处为主导的校本培训制度;二是科组长带领下的校本培训制度;三是教师自主发展的校本培训制度。学校每学期都组织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引导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改进,不断提高。

第四,面向全体,狠抓基础,夺取大面积丰收。我县近几年来高考的亮点就是大面积丰收。从县来说,我们坚持面向全体学校,做到公办、民办学校一起抓,强校、弱校一起抓,城区学校、乡下学校一起抓。从学校来说,重点班、普通班一起抓;尖子生、后进生一起抓;文化学科、体艺学科一起抓。同时,在教学上,坚持狠抓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由于我们坚持了面向全体、狠抓基础的思想,三年来本科上线人数逐年增加:**年3132人,**年3870人,**年4111人。

高中教育教学范文篇2

关键词:高中政治;德育教育;渗透途径;探讨研究

高中政治是一门以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为基础的学科,提高高中生认识、理解与参与社会生活能力的学科,与时俱进也是这门功课最突出的特点。可以这么说,高中政治课不仅应该成为一门考试课,兼顾高考要求的同时还要成为一门德育课,在教学中对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力求做到高考、德育两不误。为此,需要每一位教师共同努力,一起完成。本文将围绕下面五点进行分析,希望为其他政治教师的教学提供一些好的借鉴。

1剖析教材中的材料,提升情感德育的质量

现行的高中政治教材在编写内容上对学生的三观教育具有较强的影响力,比方说,高一课程中,教材内容主要讲述的是经济学知识,其中涉及到的很多内容都可以作为德育教育深入开展。比如说合理消费、公平与效率、支持国家发展、诚信品质等;而哲学知识知识涉及到的德育内容也比较广泛,比如说对学生价值观的培养,正确世界观的树立等;政治学常识则涉及到的因素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这些都是直接典型的德育素材,因此,利用好这些素材,进行德育渗透,对提高学生的德育素养可谓是益处多多。

2联系社会热点,将教材中的德育点充分挖掘出来

政治教师在开展德育教育时要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因为社会现象有好坏之分,要帮助学生注重研究自己如何应对这些状况,加强对学生如何看待社会现实问题等方面的教育,将科学理论知识用于分析社会现实。此外,也要进一步改进并完善现有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通过分析社会现象和问题,促使学生掌握辨别美丑、判断对错、区分善恶的能力,以此来提高他们的道德行为能力,这样,也就能抵制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的影响。为此,需要教师不能仅依托政治教案和辅导资料,也要和社会的具体实际情况相结合,确定好德育教育的目标。例如,在讲解“消费观”一课中,要引导学生树立起健康合理的消费观念,让学生明白消费不仅是个人的事情,同时还涉及社会和国家的利益。因此,在讲解这一章节内容时,就可以和学生生活中崇尚的绿色消费结合起来,师生一起为完善消费环境而努力,适当引导学生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

3注重师生之间的内心的交流,将德育的魅力彰显出来

高中政治教师进行德育渗透的时候一定要注重和学生的内心交流,因为内心真正的想法和声音才是进行德育的最佳推手。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出自真心地去关爱学生,加强和学生的内心交流。通过有效的交流沟通,学生也能加深对教师的认识,并且深刻体会到学习政治学科的重要性,了解教师的立场与困难,进而有助于增进彼此间的感情。触动人的内心,必定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因此,高中政治教师一定要真诚、坦率的与学生交流内心真正的想法,让学生认识到教师将他们摆在和自己平等的位置上,为德育教育营造出和谐美好的教育氛围,让德育教育自然流畅渗透到政治课堂的各个环节之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德育的熏陶与洗礼。

4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实践活动当中,引导学生德育生活化

我们都知道,德育教育不能“纸上谈兵”,应该实实在在地融合在日常生活之中。所以,高中政治德育教育也应该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之中,让学生都能在社会实践中体会德育、深化德育,通过实践,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并引导他们德育生活化。例如,在学习完《投资理财的选择》内容后,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将自己过年时收取的部分压岁钱进行投资理财,在实际生活中切实体会到投资理财的乐趣,这样的引导有助于学生树立起正确的理财观;在学习完《政治生活:有序参与》的内容后,也可以将政治生活中的有序参与扩展到生活中的有序参与,引导并鼓励学生学会排队,不要插队、不乱队,引导学生在公共场中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要做一个有素质有教养的有序参与者。

5拓展教材的主干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教育

时代的发展也要求政治教学也要与时俱进,要结合时展的需求适时调整教学内容。政治教师在讲解知识的过程中要随时关注社会的发展情况,将课堂教学与实际相结合,在主干知识上适当扩展时事新闻,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有助于调节沉闷的学习氛围。在有限的条件下,政治教师可以将现代化技术融进教学中。比如,在课堂上给学生观看短视频,以此为基础展开教学,创设一连串的问题,让学生展开课堂讨论。课堂氛围在学生的各抒己见中也逐渐变得活跃起来,学生的积极性也在讨论中越来越高涨,兴趣越来越浓厚,这也为接下来的教学做好了铺垫。总体上来说,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时,教师一定要立足学科知识理论体系之中,把握时展的机遇,知晓学生的兴趣爱好,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让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展现自我才华和个性,并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教师的带动下,促进学生的“德”、“智”、“趣”全面发展。

作者:闫鹏 单位:河北武邑中学

参考文献:

[1]汪素珍.论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如何增强教师个人魅力[J].中学时代2014年08期.

高中教育教学范文篇3

第一部分历史和现状

面对激烈的教育竞争,从整体优化办学水平,提升办学档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创办特色学校,成为更高层次的优质资源的要求出发,我们清醒地看到,在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教育管理、课程设置、教育水平、学生素质、师资培养、教育科研、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经费保障等方面仍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如何解决目前的困难,进一步提升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办学效益等方面都有待加大探索力度。

第二部分办学目标与培养目标

一、办学目标

确立“民主和谐,创造适合师生共同进步的教育”的办学理念,以德育为首位,以教学为中心,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优化师资队伍,提升办学水平,整体推进素质教育,使学校成为“浙江省一级重点中学,浙南知名”的示范性重点高中。

1.“民主和谐,创造适合师生共同进步的教育”的理念理解为:

(1)建立新型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建立新型、互动、活泼课堂教学模式,建立新型、透明的管理方式,使师生、学校处于一种和谐的氛围之中。

(2)关注全体学生的进步,关注学生人格的全面进步,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3)关注教师的进步,关注教师的个性化发展。

2.近期办学目标——“浙江省一级重点中学,浙南知名学校”

(1)在浙江省二级重点中学的基础上,学校再用3-5年左右时间成为浙江省一级重点中学。

(2)学校要在办学指导思想、学校组织管理、师资水平、教育科研示范作用、办学条件、教育质量等六方面全面达到浙江省教育厅颁发的《浙江省一级重点普通高中评估操作标准》的要求。

(3)在管理模式、教育设施、师资(队伍)素养和教学质量等方面在浙南地区有较大影响,成为市内名校,在全省处在领先位置并有一定知名度。

二、育人目标

学生培养目标:秩序、友善、智慧的有个性的学生群体。

1.思想道德素养

(1)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拥护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民族自尊感、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具有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和环保意识,有较强的现代公民道德意识。

2.文化科学素养

(1)具有较好的人文科学素养:人文知识面较宽,有较强的阅读、表达和分析能力,有较丰富的历史、现代、国际知识,具有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识。

(2)具有良好的自然科学素养:了解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和现代科学的主要发展趋势,初步掌握科学方法,具有科学态度,形成科学信念和科学习惯,具有科学的创新精神、培养主动参与、团结合作的精神。

(3)具有初步的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学生要人人学会上网,会做主页,会初步编制计算机程序。

(4)具有一定的外语素养:具有较好的英语文化知识和听说读写水平,具有一定的英语交际能力。

3.社会实践能力素养

(1)具有较强劳动观念,自觉的劳动习惯和基本的劳动技能,树立艰苦创业的精神。

(2)具有独立生存、生活能力,善于合作和组织各类实践活动。

4.身体心理素质

(1)具有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学会各种体育技术,能掌握常见的预防和简单治疗知识,学生体能达到基本指标要求。

(2)具有健康的心理,善于自我调节,具有一定的自控能力,有较强的意志力与适应性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5.人文艺术素质

(1)具备一定的人文艺术知识,培养学生较广泛的兴趣爱好和专项特长。

(2)具有较高的形象思维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

(3)具有一定的歌唱水平和其他艺术表现能力。

第三部分实施策略

一、形成校园文化特色,提升学校管理水平

(一)物质文化建设

1.洁化:校园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净土。

2.绿化:规划先行,依规建设,具有一定的品位。

3.美化:设置人文景点,拓展内涵,体现教育性。

(二)制度文化建设

1.健全管理体制:①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遵照“决策→实施→反馈→决策”循环原则施行学校管理;②加强党建工作,办好学生业余党校,建立各年级和学生支部,发挥党支部的核心堡垒和模范作用;③强化民主监督,充分发挥教代会在学校民主管理和监督中的作用。

2.落实岗位责任制:完善学校切实可行、完备齐全的岗位责任制,定编、定岗、定员,进一步加大聘任力度和责任追究制度。

3.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修订规章制度,依规办事,按章处事,依法治校。走上制度治校的轨道。

(三)精神文化建设

进一步形成“友好善良、纯朴进取、勤奋智慧”的学校性格,为师生进步创造空间和条件。建设“团结、开拓”的领导作风,“敬业、民主”的教师教风,“刻苦、求真”的学生学风。

二、优化德育工作模式,促进学生全面进步

(一)明确德育目标

1.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培养学生的基本道德行为,使学生具有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自我教育能力。

2.落实中学德育任务,把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祖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严守社会秩序的公民,为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确定德育主要内容

1.结合校史资源,进行爱校爱乡爱国教育。

结合地域特色,以校史长廊、乡贤走廊为基地,发掘整理乡贤、校友、校史资料,重视发挥乡贤、校友的正面典型模范教育作用,培养学生爱国、爱乡爱校情感,引导学生树立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2.通过自主参与、自我教育活动,进行基础道德教育。

以学生自主参与和自我教育为主要方式,以日常行为规范为基本要求进行品德教育指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交往、学会自理自立,增强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感,提高学生整体的道德水准。

3.通过心理辅导,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加强心理辅导课程建设,加强心理聊天室与班主任和学科教师的联系,提高心理咨询质量,引进和推广优化课堂心理环境的课题研究成果,提高班主任对个别学生心理辅导的技巧,改善和优化师生关系,抓好共青团组织、班级心理委员队伍,在面上开展心理辅导工作,培养学生健康人格。

(三)改进德育工作方法

1.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和研究性学习等生动活泼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和政治觉悟水平;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能力;通过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

2.分年级确立德育工作重点

高一年级:军政一体化训练和习惯养成教育,做有良好习惯遵守秩序的人。

高二年级:纪律和安全法制教育,做带头守法守纪的人。

高三年级:理想和信念教育,做有远大抱负的人。

3.加强学生会、团委工作

构建学生自我教育,自主管理、自铸人格的教育体系。

健全学生干部参加教代会和学校校务会议制度,学生参与学校管理。

(四)构建德育评价体系

1.构建学校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的评价结构。

2.从校内到校外,从集体到个别,从学得到习得,对学生进行全面、全方位的评价。

3.建立具体可行的学生道德品质与日常行为习惯的发展性评价体系,完善评价方法。

三、构建科学课程体系、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一)集中精力贯彻课程改革精神,领会实质,构建新的科学课程体系。

1.开好必修课程

必修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基础性学力,同时为培养学生的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打下基础。在压缩与精简必修课程的情况下,努力提高必修课程的教学质量。

要加大英语和计算机学科的改革力度,逐步提高学生这方面的基本素养,缩短与城市学生的差距;在学科教学中重视人文精神的渗透;重视理、化、生等学科的实验教学,增加实验内容;重视语文阅读、作文训练,指导课外阅读,增加阅读量;树立大课程观,充分利用教材、音像资料、计算机教学软件、多媒体手段、网上信息、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

2.开足选修课程

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的基础上,体现学科知识拓展和综合能力发展的课程,是学生终身学习精神、方法、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也是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重要载体。

要根据学校的实际和学生特点,开设各种各样的拓展课程,形成涵盖科学、人文、技能、综合各方面的选修课程格局。

3.开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基础上,着重在专题性与综合性的研究过程中,让学生得到体验,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课程。

要理清选修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关系,鼓励发挥学生在选修型课程学习过程中提出进一步研究的课题;探索研究性学习的新方法,提高研究性学习效果,探索并制定研究性学习评价方法。

4.开发校本课程、地方课程。

继续围绕学校已经开展的省级课题人文教学研究,发挥教师潜力,进一步开发校本课程系列,建立有人文教育特色的校本课程系列。

(二)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始终是学校工作的中心,教学要坚持改革之路,常改常新。

1.转变教育观念

教学改革是在教育观念转变的基础上进行的,教育观念转变是教师教育行为转变的基础。教师要实现“三个转变”,即变单纯传授知识在传授知识过程中重视能力培养;变以教师为中心为学生为主体;变重教法轻学法为教学。

2.优化教学过程

进一步规范教学基本行为,改进教学基本环节。大力加强对教师的备课、导入、板书、提问、课堂管理、课堂小结、作业布置批改、课后辅导等教学基本功方面的要求。

优化课堂教学心理环境。课堂教学贯彻“民主、和谐”的原则,创建“阳光课堂”,课堂教学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倡启发式下的教法多样化,各学科努力探索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并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

3.发挥教研组的“研究”功能

教研组以“研”为核心,“研”的重心放在优化师生关系、提高教学艺术、探索学科教学规律等方面。

教研活动要采取“导师带教”、“观摩研讨”、“专题讨论”、“课题研究”“反复磨课”等方式进行,促进教师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

4.整合现代化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广泛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能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备课,加大课堂教学的技术含量,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最佳结合点,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目标。

5.健全教学评价制度

评价制度是学校的主要激励手段,要继续构建科学、合理、全面、公正的评价机制。

首先要重视对学生学习发展性评价。既要做到重视知识测试,更要重视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养成。把评价重点放在学生能力提高上,而不是单纯重视考试结果,探索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第二,对教师教学的评价,既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价,又对学习过程进行评价。教务处、年级组要认真深入分析好每次考试数据,使考试分析对教学起到引导促进作用。

第三,采取自评和他评相结合的方法。自评指教师的自我评价,让教师反思教学工作,了解教学得失。他评指同行评价、学生评价、家长评价、专家评价等,以发展的眼光客观地

评价教师教学得失。

四、加强教育科研,实施“名师”工程

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是教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学生的成长发展进步在相当程度上都寄托在教师的态度及其敬业精神上,建设一支“秩序、友善、睿智和个性张扬”的教师队伍,对学校进一步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校本培训

建立师资自培基地。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加强与强校合作,探索新的包括专题培训、观摩研讨、专家点评、课题研究、学术沙龙等培训形式、逐步建立自培体系。培训内容着重落实在现代信息技术学习和应用、现代教育理念学习、高层次学历培训等方面,使师资面向课堂教学,教师主动参与,达到“教、研、训”一体化的培训目的。

(二)开展课题研究

教育科研在课堂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起着先行的作用。从我校现状来看,科研落后教研,落后于教育教学以及管理的改革与发展。为此,我们必须加强科研工作,努力营造人人参与科研的氛围,建立一支教育教学与科研能力相长的骨干队伍,开展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完成一系列能够推动学校科研进步的科研课题。

(三)重视青年教师培养、大力实施“名师”工程

培养一支乐于奉献、德才兼备、高效精干的教师队伍是学校长期的主要任务。学校坚持走“鼓励冒尖、允许平凡,营造有幸福感的氛围”的路子,使教师安心工作,快乐工作,有成就的工作。

1.青年教师培养

形成学校、教研组、指导教师三级培养网络、确立师德、教学、教育、科研四个方面基本能力的培养内容。培养一批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青年教师,建立培养帮教制度,继续实施青年教师一年适应教学,二年站稳讲台,三年初见成效,六年教学成功的一、二、三、六工程,使青年教师具有良好的师德,严谨的教风,扎实的业务能力。

2.重视教师的学习与反思,构建合作交流平台

(1)重视教师的学习与反思:

每位教师在学期开学前均需制订个人的学习与研究计划和发展目标,学习理论知识,写教后记,整理优秀教案,听课开课,参与课题研究,指导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等成为教师的常规项目,所有个人成果资料均以电子文本的形式上网,记入教师的个人成长档案。学校将对此进行考核,作为对教师工作全面评价的依据。

(2)同伴合作交流制度

①备课组:进行集体备课,协调教学进度,分析教材结构,明确重点难点,研究训练的质与量。

②教研组:教研组要重视课程建设,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发校本课程,指导研究性学习活动。教研组应针对教学实际问题,组织开展行动研究,每个教研组都应有自己的研究项目(课题)。教研组应重视课堂教学研究,着力研究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教研组的历次活动均应有专门记录。教研组的工作情况应及时制成电子文本,供校园网交流,并列入教

研组工作档案。

(3)培养一批省、市知名的教师

在建设优秀教师群体的基础上,培养若干名教育教学骨干,使他们成为有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和专家型教师,造就一批省、市知名的教师,形成一支具有现代教育思想和人文精神、师德高尚、业务精湛、不断进取、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的教师群体。力争在近5年内有10%的教师省、市知名,并逐年有所增加。

五、改善办学条件,为学校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创建省一级重点中学和浙南知名学校,必须有相应的保障体系予以支持。

(一)通过学校管理改革落实规划

学校坚持“民主和谐,创造适合人进步的教育”管理理念,坚持师生双向成才,促进师生共同成长。实行民主化、制度化、法制化和现代化管理。

(二)增加投入,改善环境和设施设备等办学条件

要合理调整学校支出结构,创造优美的校园环境和先进的人文环境。扩大绿地面积、增多人文景点,逐步体现学校环境的教育性。

要抓住机遇,不失时机地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规划期内要完善体育馆、图书馆、科艺馆等设施。图书馆要电脑化、网络化管理,改造学生阅览室的设施和布局,让学生在文化气息更显浓厚的环境中专心攻读。改造教师办公室,改善教师的办公和生活条件。建立学校网管中心,重新打造学校校园网,发挥现有硬件设备的教学效益。

(三)加强后勤服务队伍建设

重视后勤人员素质提高,重视后勤工作的有效性,做到服务育人,使后勤人员成为学校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四)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科学决策、带好队伍、团结协作、敢于进取,使规划实现有领导保证。

高中教育教学范文篇4

首先,本人对目前贵州的高中地理教育现状表示堪忧。贵州的初中地理不中考,只会考,这样就造成了学生的地理基础基本为零。加之社会对地理有偏见,认为地理是副科。为了升学,学生的主要精力放在中考科目上。哲学观点认为,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学生初中基础的好坏对高中学习有很大的影响。如果基础好,学生会学得很轻松,对本学科的兴趣高,就容易取得好成绩。反之,基础差会严重干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出现放弃心理,对高中地理教学极为不利。其次,每个中学对高中地理重视程度不同,一定程度制约着高中地理教学的健康发展。多数高中都是重理轻文,理科学生多,文科学生少。地理属于文科,但其偏理科,学习难度丝毫不亚于数学,有“文综里的数学,得地理者上重点”的说法。高中地理不像初中地理只要死记硬背就能得高分,知识容量巨大,学生需要很强的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还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再次,由于没有统一的教学进度,使用统一的教辅资料,地理教师各自为政,一厢情愿,不遵循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大搞题海战术,结果事与愿违。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就会成为高中地理教育教学发展的严重障碍,就会干扰素质教育的推进,同时也违背了新课程改革的主旨。只有找出这些问题存在的深层次原因,才能从根源上消除它们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二、高中地理教育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剖析

贵州初中地理不纳入中考并非个例,相比相邻省市(四川、重庆),这样的做法并不明智。中考不考地理,高考又要考地理,地理学科这样尴尬的地位又怎会得到重视呢?很多学校只重视语、数、英等科目,目光短浅,其他学科一样重要,只是分工不同。学好高中地理,有利于提高文科综合分数,这样才能在竞争中牢牢把握主动权。然而国人的思维尚未转变,地理在国外相当重视。在国人大喊学生减负的大背景下,初中地理无奈成为牺牲品。我们看一看高中地理的知识模块,主要包括自然地理(必修一),人文地理(必修二)、区域地理及区域发展(必修三)、旅游地理和自然灾害防治(选修四和选修五)。高一没有分科的时候,每周两节地理课,根本无法保证完成教学任务。高中不像初中,对学生学习能力和思维要求更高。高中教师既要保证高效的课堂教学,又要批改作业,讲解教辅资料,完成学校布置的其他工作。可想而知,地理教师的工作任务重,心理压力大,容易出现不良情绪。面对紧张的课时、基础薄弱的学生,还要维持班上的课堂纪律。再加上每个教师的实际情况不同,对学生的要求不同,就出现了各自为政的局面。同事之间缺乏交流沟通,无法做到步调一致,统筹规划。加上学校狠抓升学率,采用低效的题海战术,却忽视了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水平,大部分时间用来考试和做题,无法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地理成绩。还有就是学生自身因素,比如,自信心不足、学习方法不科学、学习态度不端正,或多或少影响着高中地理教学的长足发展。

三、高中地理教育教学发展的有效途径

高中教育教学范文篇5

【关键词】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构建

对于大多数高中生来说,语文是他们高考三大必考的主科目之一,努力提高他们的语文学习成绩与语文学习能力是一件尤为重要的事情。尤其是在当前新课改的教育大背景之下,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性的构建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事情。同时,高中阶段的语文知识学习也带有一定理论性和思辨性,不同于以往的语文教学,它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比较高。这就更加需要这些从事高中语文教育教学工作的老师去进行高效课堂模式的构建,从而让学生更好地去理解与掌握语文知识。

一、营造具体浓厚的学习环境氛围,激发高中生语文学习积极性,提升他们的语文核心素养能力

对于高中语文课堂来说,一个具体有效的学习环境对他们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习成绩的提高都有着尤为重要的影响与作用。因此,我们的高中老师在日常的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要积极主动地为学生创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从而促使这些高中生去进行广泛而深刻的语文知识的学习。由此来看,这对他们语文高效课堂模式的构建也是很有必要的。在高中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为这些高中生创建具体的学习环境,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这些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学习过程中往往面临着繁重的学业压力,如果老师不能够在日常的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去为这些高中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就很可能会消解他们对语文学习的激情,从而导致他们学习积极性的下降,甚至会影响到他们语文成绩的提高。由此可以看出,这种良好的语文学习情境的营造对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升也是至关重要的。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还能够为了共同的高考目标而相互促进,相互鼓励,这对他们语文核心素养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也是很重要的。而这种语文核心素养能力的培养也符合当前新课改要求,也是对教育教学改革的一种积极践行。一个高效的语文教育教学课堂模式的构建通过这种具体浓厚的学习氛围的营造而显得更加有意义,这也值得广大语文教育教学工作者去积极践行。

二、重视对高中生系统知识的教授,增强他们语文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构建语文学习结构框架

在高中这个重要的阶段,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也更加有深度和层次。高中阶段的语文知识的学习带有一种极强的系统性和结构性特点,这就要求我们的高中老师在日常的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去进行知识的系统教授,增加这些高中生对语文知识理解的深度,拓展其广度,从而系统全面地掌握他们以往学过的语文知识。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去构建语文知识框架对他们的语文学习也是很有帮助的。由于广大的高中生面临着紧张而激烈的高考大关,所以老师更要重视对学生语文知识的系统性教授,让他们能够建立一个比较完整的语文知识体系,使他们适当地减轻一些学业压力。这时,作为高中语文老师,我们就应该为这些高中生进行系统知识的传授,积极引导他们养成一个良好的构建语文知识结构框架的习惯。如果能够这样的话,这些高中生在以后的语文知识的复习过程中就会比较省力。而且,这种结构框架的构建还有利于他们知识模块的分化,这样在下次的语文考试复习之前,他们就能够比较清晰明确地进行模块知识的掌握。这些高中生在进行语文知识的归纳过程中,可以分不同的专题来进行,将在考试中常见的语文知识用红笔进行重点勾画,以便重点复习。由此可见,这种模式对这些高中生语文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学习有着重大意义。

三、注重对高中生语文规范答题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增强他们的语文学习思维能力

针对高中生这个群体,老师需要重点强调语文知识答题的规范性。因为这些高中生都面临着高考这一大关,要想让自己从成千上万的学生中脱颖而出,在语文答题技巧与答题规范方面就必须做出一定具体性的要求。同时,这些具体有效的语文答题技巧与答题能力需要通过日常的语文答题训练而一步步增强的。对于这些亟待提高语文学习思维能力的高中生来说,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很有意义的。在日常的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老师要积极引导这些高中生去进行答题技巧与答题规范的培养。老师根据自己的一些具体语文教育教学经验与实践,建立一些积极有效的语文答题规范性的模板,要求学生在自己的语文学习和语文答题过程中积极践行。只有通过自己的主动践行,他们才能够深切地认识到答题规范性的好处。同时,在这种规范能力的培养与提升过程中,这些高中生们还能够极好地提高他们的语文学习思维能力,从更多维度空间去进行思考。

四、培养高中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行为能力,提升语文学习有效性

在高中阶段的语文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依然要强调对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的重要性。在日常的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老师更要鼓励学生养成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让这些高中生能够更有效地去完成语文学业任务。与此同时,还需要重视对高中生语文学习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与提升,让他们具备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从而更有效地去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良好的语文学习行为习惯和能力,是学好语文学科的基础。对于大多数高中生来说,这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往往都是在平常的学习过程中慢慢养成的。只有脚踏实地,一步步去积累与提升,他们才能够更好地将这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应用于语文之外的其他学科,从而更好地提升自己的学习成绩。而在这些良好的学习习惯里,那种独立思考的能力往往是必不可缺的。尤其是对这些即将面对高考大关的学生来说,一种独立思考的语文学习能力,对他们进行独立思考、独立完成语文学习任务和独立总结与反思等方面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同时,一种良好的独立思考行为能力还有利于形成自己与众不同的一种思想理念与价值观念,从而能够更好地吸引阅卷老师的目光。这对自己的成绩提高,对自身思想的独特性来说,都是很重要的。

高中教育教学范文篇6

一、《大学》之于教学目标

宋代的儒学家朱熹认为“大学即是大人之学”①。在古代,文化教育的学段分为大学和小学两部分,在小学阶段,8岁以上的小孩子学习基本的文字训诂、句读及一些待人接物、扫撒应对之礼。除此之外,还学习基本的乐、射、御、数等基本的生活技能。而在大学阶段,15岁以上的青少年学习“修齐治平”等内圣外王的为人处世的修为和智慧。然而,大学不仅仅指这个风华正茂的年龄段,更重要的是这个年龄段所学习的圣贤文化和治国安邦的理想。而这刚好和现在高中阶段的学习时期一致。大学中写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基本的字词句、情感、阅读写作方法、涉猎文本、鉴赏能力等语文素养的形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只有每时每天每月都进步一点点,才能从大的方面一点点推动语文学习的进步,从而将庞杂的不成体系的语文知识消化掉。同时,完善的人格和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也是在日积月累中增进的。只有这样一步步脚踏实地、循序渐进地学习和培养的知识和品格才能是牢固的,影响深远的。大学中又提到“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这里的“仁、敬、孝、慈、信”可以作为高中阶段对学生五伦处理关系提出的德育目标,是高中阶段德育目标的具体化和指导原则。在《同北师大学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中,谈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②。大学之道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理应指导高中的道德教育和理想教育,而语文学科比其他学科在德育方面承担着更多的责任和义务。学生也只有学习《大学》这样的国学经典中的修身、为学之道,才能具备一定的思想境界,获得对国家、社会、自然与自我关系的一个正确的认识。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大学》在开篇就写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所以学生学习、工作、做人的最高目标,应该是“明德、亲民、至善”。这不仅是一种道德教育,也是理想教育。当学生和教师都能以这样的心态去教和学的话,教学的各个环节才会是浑然天成、充满活力的,倘若教师和学生都以更好地谋生、物质享受为教和学的实际目标,那么所培养出的花朵和园丁本质上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有的时候个人聚集的财富越多,对于整个社会来讲并不是一件好事。这样培养出的往往不是国家的栋梁,而是社会的蠹虫。由此可见,《大学》中所倡导的修齐治平的理念对于指导高中生的精神世界和道德方向是多么的有必要,对于提升语文教师的综合素养也是十分关键。只有以大学之道为教育教学目标指引下的语文课堂才会是合理的、和谐的、充满活力的。

二、《大学》之于教学理念

《大学》中的经文蕴含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智慧,而身为一名未来的高中语文教师,若能领悟、汲取一些《大学》中的圣贤教诲,对于引领课堂及治理班级来讲是大有裨益的。首先,作为一名教师要想教好学生最先应使其信服。然而,这个威信力最重要的是来自于自身修养。《大学》写道:“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倘若自己都管理不好自己,自己都不够勤奋、不能沉淀又怎么去要求学生呢?班级就是一个大家庭,只有教师先将自己的品格和学问修行好,才能使学生信服,进而更好地教育教学。尤其对于语文教师来讲,承担着很多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就要更加修身立德、勤学苦练。《论语》中也有讲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③。由此可见,教师的身教远胜于言教。其次,教育教学要循序渐进,抓其根本。《大学》经文写道:“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语文教学的内容广且杂,并且具有一定的实践性和综合性。由于受一些西方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的影响以及多媒体技术等崭新的教学手段的出现,使语文课堂更加多元化。

三、学案导学模式的应用反馈

(一)简单的应用反馈

学案导学模式总的来说,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学生们认为学案导学方案的实施对他们的学有裨益。首先,导学案提出指导学生的课前预习学习,也就是前期的自我学习阶段。在此之前,很少有学生会主动提前预习,特别是小学数学,因为自学难度大,又枯燥无聊,如果不是对数学感兴趣,我认为没有几个学生是愿意主动提前预习的。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愿意提前预习的学生,也不知道怎么预习或者就不知道预习什么。但是,学案导学模式对学生自学给出了指导,不至于出现完全看不懂的情况,只要学生愿意提前预习,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是可以取得好的收益的。

(二)对导学的建议

提前预习的问题要有启发性和思考性,也可以设置一些思考题,进行教学启发;一些问题要有代表性,典型性,要突出此次课程的重点,让学生记忆深刻;设计问题时应有层次感,有新意,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比如,从易到难,循序渐进。

四、学案导学模式在小学数学应用的意义

学案导学模式的应用表明,这种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是高效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教学课堂那种教师一直讲,学生随便听,课后布置布置作业,学生随便写写,没有创新的窠臼,不能产生实质的学习效果。这种模式,让老师和学生建立了一种友好的朋友式的关系,可以轻松自在地学习,学生可以在老师民主的教育制度下,更好地开放自己的思维,更积极更大胆。这种教学模式,也可以鼓励学生有多维的思考模式,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思考问题,探究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数学的学习是极其重要的,好的教学模式是我们每个人都积极探索的。

五、结语

小学的数学学习中,学案导学是一种很有效的教学模式,更好地指导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探索。在学习中,形成一种有效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老师要学会用学案导学的方式,做一个指导学生学习的中介者、传递者,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有效的学习过程,更好地发挥教育体制的优越性。

作者:李园园 单位:吉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高中教育教学范文篇7

关键词建构主义高中语文教学方法

成功的教育,是建立在厚重的理论基础上的,没有严格和科学的理论基础,教育就无法发展到今天,也无法继续发展下去。因此,在教育之上需要理论,而在理论知识则需要方法论去解析,最后在落实到具体的教学手段上。也就是说,高质量的教育,是通过具有一定理论基础之上的教学方法来实现的。高中语文教育也是如此,没有良好的理论知识作为支撑,教学活动就会显得苍白,这也是为什么存在教育理论的原因。而当处于教学第一线的教师进行教学时,也必须要在符合一定理论基础之上进行,如在建构主义的基础之上进行。所谓建构主义,其实是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它是关于知识与学习的理论,主要研究什么是认识以及个体如何认识的问题。在这一理论基础之上,教育就会存在不同的取向,如教师与学生的知识观、学习观等会存在差异,但是他们的共同点是建立在个体对事物的认识的基础之上。在素质教育观下,发挥教学双方的主观性和能动性是题中之义,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采用建构主义的方式进行教学,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以下是笔者在建构主义下的一些教学方法探索论文下载:

一、强调学生知识框架的建构

所谓学习,其实就是对自己尚未清楚或者了解的事物进行探索,从中学到相关的知识,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学习都是面对陌生事物的情况下进行的,特别是对高中生而言,他们处于个人意识的觉醒时期,具有强烈的个人主观色彩,但是这种主观色彩往往会被应试教育所压制,因此,在学习中往往处于被动状态,在个人知识结构的组织上,缺乏主动性和意识,这样的知识框架不是僵化的是就极易散架的,这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素质教育下,应该要注意对学生个人知识体系的建构。而这就涉及到本文所讲的建构主义,也就是“怎么认识”的问题。对高中学生而言,如何去认识问题,是学好知识的关键,而学好知识的关键就是要有自己的知识体系,这对高中学生而言具有一定难度,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指引。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避免将课本及自己对事物的观点权威化,不要给学生“老师的观点是唯一正确的观点”的想法。如,教师在讲解《离骚(节选)》中,会对屈原的人格给予强烈的正面解析,教材本身也是对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正直人格进行赞颂的。但是,如果教师把这样的观点,强化输出到学生那里,学生就会失去自己的观点,就会认为课本上和老师,及一些练习资料中,都是这么说,然后答案就是唯一。教师应该引导学进行个人思考,学生从个人已有的认知基础上进行解读,去认识的现象一定要重视,如有学生问“如果屈原得到重用,那楚国就会强大,那在当时的情况下,楚就会侵略其他国家,此时,生灵涂炭,屈原是否想过?”或者有学生问“屈原投河而死,始终也是愚忠。”对于这样的个人见解,教师是不应该否定的,毕竟这是学生建构个人认知的前提也是开始,对学生个体思考能力帮助极大。教师应该做的就是,把各种观点进行融合,对问题进行两分法处理。这样学生在得到个人思考的同时,也在建构个人认知方法,也吸收了他人的观点,这无疑是帮助学生建构个人知识体系的良好开始。

二、鼓励学观察生活,从生活者的角度去看待问题

高中教育教学范文篇8

一、高中地理课堂构建分层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分析

(一)学生的个体差异比较明显

近年来高中生群体基本上是清一色的“90后”不仅生长环境的差异性比较大冷性特征更是非常明显加上在初中时代所接受的地理教育不尽相同掌生对地理知识以及地理技能的掌握程度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就形成了高中生在学习习惯、地理基础、情感态度等方面的个体差异,给高中地理课程的常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障碍。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在制定教学策略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素质的培养需求针对不同学生制动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从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地理学习的内在需要捉进学生地理素质的集体进步与提高。

(二)地理课堂教学模式与组织形式严重滞后

在高中的地理课堂上很多教师仍旧沿用传统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和组织形式她理课程的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总是一成不变,往往以地理课程的考试成绩为导向使得“单向化,“统一化”的地理教学严重的求同化、常规化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地理教学质量的提升,也限制了学生个性化素质的培养。同时油于地理教师未能充分保证学生在地理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导致大学生在地理课堂上只能被动的接受理论知识,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够理想池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和地理素质的整体提高。

(三)地理分层教学是贯穿素质教育目标的客观要求

与传统的地理教学相比素质教育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学要求面向全体学生赴每个学生在地理课堂上都能够学有所长、学有所获。当前高中地理课程教学的重点也应当坚持生本教育原则,在素质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在让学生掌握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地理素质。因此对传统统一化、标准化的高中地理教学模式开展探索与创新活动,尝试构建科学、合理的分层教学模式是势在必行的,有助于高中地理教育中素质教育目标的贯彻与实现。

二、高中地理课堂分层教学模式的构建策略

高中地理教学中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凸显了加强地理教学创新、构建分层教学模式的重要意义。接下来将从教学对象、教学目标与内容、教学评价等环节就高中地理课堂分层教学模式的构建进行研究措施。

(一)高中地理的教学对象分层

在对地理课堂上的大学生进行分层时应当首先对学生的地理基础、学习偏好、性格特征等做详细的了解,然后按照相应的标准进行分层。通常情况下在课堂上可以遵循1:2:1的划分比例将学生合理划分为优等生、中等生和学困生三个层次。其中胧等生应当拥有良好的地理学习基础对地理课程拥有较高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较强的地理知识探究欲望地理考核的成绩通常为优秀;中等生则应当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和地理学习的上进心希望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学习成绩,地理考核的成绩一般在及格线以上;和自尊心较强,在地理课堂上希望赢得教师和队友的信任;高中地理的学困生则是地理基础较差,甚至缺乏地理学习的自信心和主动性层至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存在自卑感、缺乏地理学习的自信心等心理障碍她理考核的成绩通常在及格线以下,是高中地理教师需要重点关注的学生群体。

(二)高中地理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分层

在对高中地理课堂上的学生进行合理分层的基础上高中地理教师接下来需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旨在进一步提高地理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对于优等生,地理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时在保证学生系统掌握地理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可以多设置一些拓展性的知识内容捉进学生地理素质和知识应用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对于中等生而言她理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时,应将重点放在地理基本理论以及知识基本应用能力的培养杀过引导学生能够结合自身的学习状态采取有效的自主学习策略实现学习成绩的不断提高。针对地理学困生高中地理教师则应当首先重点培养学生的地理兴趣,保护好学生在地理课堂上的自尊心,引导学生重点掌握地理课堂上的基本知识点逐步建立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信心。

(三)高中地理教学评价分层

教学评价是高中地理课程教学实现进步与提高的重要手段。地理教师在对教学评价进行分层时,一定要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手段竖持以激励为主的评价原则保护好学生在地理课堂上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例如对于优等生可以重点考核其个性化素质的提高,对于中等生可以重点考核其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对于学困生则重点考核其地理学习的情感态度等。此外,在评价主体的选择上,可以实行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的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增强学生在地理课堂教学评价活动中的主动性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开放性、自主性和有效性建立起和谐的地理课堂教学氛围。综上所述在当前的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中,仍旧存在很多值得改进和探索的环节高中地理教师要在素质教育和“因材施教”理念的指导下,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撇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积极构建营造平等、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积极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建立科学、合理的分层教学模式实现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作者:王保龙工作单位:山东省临沂市郑城县美澳学校

第二篇

1“情感”让地理充满人情味

高中地理的教学改革应该从主客观两方面进行,现如今的高中地理教学中,地理老师过多的依靠教材进行教育教学,过多的强调地理知识的熟记以及地理定式思维的训练,整个教学过程中缺乏地理应有的乐趣,在专注知识背诵的同时忽略了情感目标的达成。对于高中生来说,学习的欲望以及目的是相当不够的,那么兴趣以及愉悦的学习环境反倒成了学生认真学习的前进动力。例如:如果有的学生厌恶枯燥乏味的地理课堂,不喜欢地理教师,那么他还有兴趣学习地理课么?正因为存在这样的现状,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地理教师更应该用情感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用乐趣以及兴趣来帮助学生主动学习、帮助学生主动思考、帮助学生探索地理的奥秘。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来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一些有趣诙谐的语言或者是教学态度以及教学模式为学生所接受,这些都是可能导致学生喜爱地理的重要原因,尤其是在初中阶段的教学过程中,愉悦的教学环境将大大提升了整个教学质量。

2“互动”让地理充满乐趣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学生学习的渠道不再是单一的课堂教学,而是更广阔的知识传播渠道,例如:网络、电视以及与大人间的交流。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应该因时而变,转变教师的角色,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单方面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而是应该将学生引入整个教学活动中,让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逐步形成”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状态。例如:高中生往往喜欢富有情节化的教学环境,那么教师可以创设一些相对有利的教学情境,将学生组织起来,一起完成某一项工作,在整个共同参与的过程中,教师务必注意“平等民主”。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提出一些相对有探讨价值的问题,如:如何治理黄河问题等。除此以外,在整个讨论过后,教师应该给予积极的评价,鼓励学生自主思考问题积极参与小组活动。这样不仅能活跃教学气氛,而且能让学生更加牢记所学的知识。

3“创新”让地理充满神秘

长久以来,高中地理作为主科以外的学科,大多数的高中地理教师都是非专业的地理教师,他们并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地理教学指导。由此可见,引入新课的方式方法,无非是以下两种:(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是……(2)同学们,今天老师讲授的内容是……。这样的开场白,让课堂潜移默化的变成了教师为主的单向教学模式,未能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从而使得整个课堂从一开始就是枯燥乏味的。除此之外,教师在讲到翻书的问题上也始终一成不变,始终使用“同学们,请翻到……”这样的语句,课堂缺乏新意以及创造力。学生无法在始终如一的环境中始终保持积极性。例如,在一些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创新,使用一些相对新颖的方式来开始开场白,如可以采取新闻评论引入法、趣闻引入法以及头脑风暴引入法。教师可以在正式讲课之前,给学生一定的课题进行讨论或者是给学生讲述一个相关的趣事趣闻来引起学生的兴趣与关注,让学生对即将开始的课堂讲解充满兴趣。这样的新课引入,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地图”让地理充满色彩

地图是高中地理教学的特有要素之一,进行地图教学一定程度上能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社会实践能力。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知识更新速度十分快速,与此同时,高中地理教学本身的特点不需要学生死记硬背任何地理知识,因此,学生可以利用地图来进行学习,进一步掌握好初中地理知识。地图是高中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对于高中生而言,树立空间想象能力是十分基础的,而地图正是帮助学生树立空间想象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能更好的训练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5“能力”让地理充满力量

地理课堂教学的教学改革内容中应当包括地理教学评价,特别需要改革高中地理的死记硬背的考试模式。教师将传统高中地理教学评价由起初的闭卷考试改为开卷考试,开卷的“卷”不再是课本范围,而是只是课本地图。这样的开卷考试不仅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评价内容,重视看图、识图的能力。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对地图的重视程度,而且能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这样的考核方式能更好的考核学生的真实水平,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加强对地图教学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注重读图、识图的能力培养,让学生在高中地理学习中没有死记硬背的学习压力,更多的是愉悦的学习氛围。总而言之,在高中地理的日常教育教学中,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准绳,加强教学改革,通过初中地理教学实践与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读图识图能力,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帮助学生从“学习地理”到“爱学地理”的转换,以求进一步提高高中地理教学质量。

作者:魏国庆工作单位:吉林省四平市第三高级中学

第三篇

一、立足地理教材,设计实践活动,促进应用巩固

教材是教与学的蓝本。同样,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教材也是主要素材与依据。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开发与利用教材资源,围绕教学内容,设计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如地理实验活动;地理实践调查活动;实地考察;制作模型、绘制地图等,让学生在多样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加深理解,巩固强化,升华情感。如学习交通运输布局、地形、气候、洋流等知识后,可组织“我爱画地图”的手绘地图活动,让学生手绘自己喜欢地图,比如世界地形图、板块运动图、中国铁路干线图等。对于这一手绘活动,学生可谓是热情高,涨兴趣盎然,踊跃参与,完成了许多高质量的地图作品,让人不禁啧啧称赞。这样,既给学生创造了自我才能展示的平台,也让学生进一步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地理作图能力,更渗透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再如学习太阳高度、经纬度等知识后,组织学校经纬度测量的实践活动。即根据“杆影法”,配合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小组合作测算出学校地理纬度;根据经度差以及地方时差的对应关系,小组协助测算出学校地理经度。活动时间与地点:秋分日前后,学校操场;活动器材:计算器、手表、皮尺、标杆等。活动步骤与方法:①在水平地面上,垂直竖立1根大约1米长的标杆,测量标杆长度;②利用上午六点日出时的标杆影子来明确方向坐标;③观察手表,到12:00(北京时间)后则按下秒表;④标杆影子与正北方重合时,秒表停止,记下本地地方时12点和北京时间正午12点到的时间差,测标影长度;⑤通过有关公式算当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然后根据秋分日前后太阳直射纬度,用太阳高度计算公式得出学校纬度;⑥利用时间差灵活换算经度差,获得学校经度。这样,通过地理实践活动,给学生动手操作机会,增强了他们的自主体验,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探究意识,感受自主探究过程中的艰辛、乐趣与成就感。

二、结合环境问题,组织实践活动,渗透环保教育

对于教师而言,其职责是教书育人,而育人比教书更为重要。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不能只侧重知识教育,还需要渗透思想与德育教育,将知识教授、德育教育与智能训练巧妙整合起来,真正落实三维教学目标。其中,环保活动与环保教育对德育教育有重要的作用。而环保意识教育与地理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由高中地理教材看,以宇宙环境作开端,通过圈层结构展现地理环境的特征,用自然资源这一纽带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有机结合起来,而后借助协调人地关系加以归纳总结。可见,在高中地理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环保意识与可持续发展观。如“水圈与水循环”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明白水资源是有限的,可变化局部地区地表径流,合理使用水资源。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可结合环境问题,组织灵活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巧妙渗透环保教育,让地理教学更贴近学生生活、现实生活。如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环境问题,组织讨论活动或实践活动,探寻解决方案。比如旅游环境问题。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精神享受,外出旅游。然而,在旅游过程中,一些不文明的现象,如乱刻乱画、乱涂乱写、随地扔垃圾等,都对旅游地带来了消极的影响。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需要提倡生态旅游,做个生态旅游者。对此,某旅行者协会制定了生态旅游者的十条道德准则,其中一条写道:“除了脚印什么也不留下,除了照片什么也不带走。人类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之上!”设计讨论活动:请联系本地实际,开展一次有关生态旅游的专题讨论会,探讨“诗意地栖居”的含义与意义,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选话题,如何谓生态旅游?为何生态旅游有益于环保?倘若你们旅游,会如何保护环境?校园附近哪些旅游区适宜进行生态旅游?请说说几个国内外有名的生态旅游区等等。而后课后收集有关资料,撰写课题报告,课堂上选出代表汇报研究成果。另外,教师还可联系一些环保节日,如“世界环境日”、“世界地球日”等,组织多种实践活动,比如编写主题板报或手抄报等,帮助学生丰富知识积累。此外,还可整合其他学科,设计有趣生动的综合实践活动,调节学生学习情绪。比如结合音乐学科,编写地理知识歌诀;歌词中的地理现象抢答与分析等。譬如呈现歌曲《黄土高坡》的一句歌词:“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哦,大风从坡上刮过,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我的歌,我的歌”这表明中国气候怎样的特点?(季风气候显著)形成这一气候特点的原因是?这样,可让学生在趣味活动中深化认知,提高学习兴趣。

作者:王春金工作单位:江苏省盐城市田家炳中学

第四篇

1高中地理新教材活动系统的目标分析

1.1目标结构

在高中地理的活动系统中,目标包括价值观和情感态度、方法与过程、技能与知识。

1.2目标特点

1.2.1技能目标和知识的特点

在高中地理的活动系统中,知识目标包括地理理性知识和地理感性知识。地理理性知识包括:地理概念、地理规律、地理成因、地理特征。地理感性知识包括:地理数据、地理演变、地理分布、地理景观、地名。高中地理的活动系统中最主要是以地理理性知识为主导的知识目标。技能包括智力技能和操作技能,在高中地理的活动系统中最主要的是培养智力技能。技能目标包括:运用地理数据、地理图表的技能、分析地理问题的技能、阅读技能、地理实验技能、观测技能、地理观察等。

1.2.2方法目标和过程的特点

在高中地理的活动系统中,方法和过程目标分为如下几个层次:分析、整理、收集地理信息的方法和过程;地理问题的发现过程以及解决办法;交流、表达学习成果的方法和过程。上面这三个层次是地理学习不同的阶段,它们之间是递进的关系。

1.2.3价值观目标和情感态度的特点

价值观、态度和情感目标可以分为如下几个层次:价值观、态度、情感。这三者目标之间是递进的关系,以培养学生的情感作为基础,才可以形成对问题进行处理的态度,最终形成价值观,所以培养的最终目标是价值观目标的培养。

2高中地理新教材活动系统的形式分析

2.1活动系统的形式组成

2.1.1活动系统的表述方式

高中的地理教材活动,根据表述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表文结合式、图文表结合式、图文结合式、文字式。图文表结合式作为活动里比较复杂的表述形式,不仅有图像,还有表格,它们一起给予文字辅助,从而对活动内容加以表述。表文结合式指的是通过文字和表格结合的方式来对活动进行表述。图文结合式指的是在活动中不仅有文字,还有图像作为辅导,从而使活动表达的内容更加的清晰。文字式是指活动内容通过纯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

2.1.2活动系统的引人形式

活动引人形式是指在教材活动提出的时候,是通过什么形式使学生进人活动里的。根据活动引人的方式,可以分为举例引人式、图像引人式、试验引人式、问题引人式、假设引人式、情境引人式、类比引人式、归纳引人式。

2.2活动系统的形式结构

新教材的活动系统形式包括表述式和引人式,两者的研究角度不同,但两者之间也有关系,其中图文结合是最主要的表述形式,不仅对引起学生兴趣有利,同时在图文结合的表述形式下,图像也承载了非常重要的内容。

2.3活动系统的形式特点

新教材的活动系统形式分为表述式和引人式,每节课都有活动安排,并不只是限于章节之后,而是在课堂活动和教学中都有穿插。活动系统形式也非常多,在活动目标和内容的制约下,具有非常独特的作用。通过多样表述形式,在文字与图表的结合之下,不仅能起到非常直观的效果,同时也体现了活动目标。活动中图像的数量也非常多,并且图像类型呈多样化。

3结语

在高中地理的新教材里各种问题研究和活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地理活动系统,它是一种以学生活动作为主导的学习过程。内容的独特性以及目标的差异性、地理活动系统的形式多样性、方法、指导思想和综合性不同是地理活动系统的独特特点。

作者:段丽荣工作单位:山东省寿光市现代中学

第五篇

1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对于学生而言,最好的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忘记自己的“教师”身份,将自己当成学生的朋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改变过去那种死板的教学方式,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权利,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教师应该平等的看待每一名学生,无论是基础差的学生还是成绩优秀的学生都应该一视同仁,相信他们都能够进步。教师将微笑和愉悦带入课堂中,将鼓励和赞美带入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的去思考去质疑,让学生有机会说出自己心中的想法,将学生的思路打开,鼓励他们去说去做、去思考问题。教师还应该将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引入课堂教学中,利用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设备吸引学生,调动课堂氛围。只有营造一种充满乐趣、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学生才能够更好的进行自主学习。

2为学生设计自主学习活动

一方面,教师应该设计自主学习环境,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下,适当的进行引导。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精心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让学生从地理课堂一开始就能够在很好的氛围中激发出求知欲。教师顺势提出本堂课的学习主题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将教学内容按照相关的要求转化成各种问题来向全体学生提出,让学生去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在角色转换过程中进行学习。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都具有自身的角色定位,教师是受教的主体,学生是学习主体。在适当的条件下,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角色互换,让学生来当“老师”,走上讲台,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比如,学生参考学案对教材内容进行自学之后,教师在与学生进行讨论时可以尝试让学生到讲台上将自己的观点阐述给其他学生,再由其他同学进行纠正。这种角色交换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更加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比教师一味进行授课的效果要好的多。

3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机会

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一方面是要逐渐增加学生在课堂中的活动空间,比如,尝试让学生多走上讲台、多进行实践操作;另一方面是要逐渐延伸学生在课外的活动空间,比如让学生在夜晚去观察天文现象、调查本地区的水污染情况等。教师要学会打开学生的思维空间,鼓励学生大胆去思考,鼓励学生多去提问,鼓励学生多阅读课外地理杂志,或者观看地理相关的电视节目,教师要真正将学习的主动性还给学生。在学生自主思考的过程中教师要避免直接给学生灌输结论,要让学生充分的展开想象,让他们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享受获取知识的成就感,通过这种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在课堂中短短的几十分钟之内,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参与度,科学的安排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在进行教材内容讲解的过程中应当留出余地,提出一些思考题让学生去讨论。比如在讲解气象灾害时,让学生思考我们能否可以更好的对台风、寒潮等灾害所产生的能量进行合理的利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4积极组织探究式教学模式

探究式的教学模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所以教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应该积极的组织这一教学模式。比如,教师在给学生讲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时,就可以首先让学生自行的阅读教材内容,在学生阅读之前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思考。比如说,让学生思考宇宙中的主要天体类型有些什么?除了自然存在的,人造的宇宙飞船也算是天体类型的一种吗?我们生存的地球能够与火星组成天体系统吗,和月球能组成天体系统吗,为什么?问题提出之后再让学生仔细阅读教材,然后让学生分组对问题进行讨论之后举手回答。或者可以邀请几名同学走上讲台,为大家画出太阳系的简要图,并且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些延伸性的问题,例如如果没有太阳,地球环境会受到怎样的影响?太阳辐射对地球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分别是什么?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讨论交流,最终得出了答案。通过这种自主探究思考的方式,让课堂变得更加活跃,同时也可以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5结语

总之,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主动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教学参与机会,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来才能够更好的在学生的脑海中建立起完善的地理知识学习体系,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精神,将素质教育的要求落实到位。通过让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和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更好的掌握地理知识的学习方法,更快速的理解地理知识理论,从而能够从地理学习中认识到人类的生存环境,树立正确的现代文明环境观、发展观,积极创新人类的发展模式,推动社会能够可持续发展,这也是地理教学的延伸性功能。

作者:李拥军工作单位:甘肃省环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第六篇

一、转变教学观念

首先,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面向所有学生,应展现出每一个学生的主体地位。那么,怎样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呢?教师首先应该认识到,教与学是一个整体,它们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同时,教师要放弃课堂上的“教师权威”,要树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观念,改变教条式的教学局面,应使教学手段成为引导和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动力,可以通过言传身教感染学生。其次,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决不能为了向学生灌输课本知识而上课,那样会使地理课程教学缺少活力,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引导学生不断探索新知

在教学中,教师除了要教好教材中现有的内容以外,还要引导学生不断探索新知。在地理教学中传授给学生地理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求知,如何思考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主导者,应巧妙设置一些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真正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例如,在教学地球资源这一课时,笔者先要求学生了解家乡的资源情况,让他们分析相关的地理知识。上课的时候再由教师分析这些资料,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资源对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教师在课堂上设计的问题一定要具有新颖性与层次性,问题要有思考价值和有可探索的余地,以让学生通过问题激发思维,并要鼓励、诱导学生的求异思维。

三、深入挖掘教材

新教材强调知识的基础性,重在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这是新课改的一大特点。正因为如此,教材中许多基础知识、基本原理或基本规律的叙述十分简洁,有些是点到为止;然而在教材的“案例”和“问题研究”中的要求却有较高难度。这种缺少必要知识的铺垫,不利于学生理解教材,更给学生的分析、讨论、探究带来较大困难,同时对教师如何把握好教材的深度和广度带来了一定的困惑。因此,我们必须刻苦钻研教材与教参。

四、努力创设地理学习情境

教师应努力让学生热爱地理这门课,有学习地理的激情,这就要求我们设法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在地理课上教师可以灵活巧妙地创设地理学习情境和氛围,通过运用预先设计好的语言、实体、影像、音乐或图表等媒体或手段,创设或再现与本节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从而全面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望。让学生怀着强烈的探究欲望,进入后面主要教学内容的学习。

五、运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手段现代化能够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只有充分发挥主体性教育功能,使学生自觉、自主地选择知识,并能动自如地加以改造,才能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以及主体人格等。华盛顿博物馆有句格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人类靠听觉只能获取信息的20%左右,视觉只有60%以上,其他则通过触觉、嗅觉、表情、手势等途径获得。而多媒体与网络技术最独特的魅力在于它的图、文、声、动画能同时刺激人的感官神经。丰富的感性材料,全方位的组织形式,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有效掌握某种知识和技能,并且知识的保持时间要远远高于传统教学。多媒体教学的采用对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效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用动画模拟海陆风、山谷风的环流形势;录像播放实际生活中在山区开展的气球运动比赛,观察气球的运动方向;图示北京的城市热岛效应,近几年的气温曲线图与城市工业图,北京交通的变化等等资料,从而让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掌握热力环流这一重点知识。多媒体教学常用的方法有:模拟动画、演示过程,其可以将静态图变为动态的图画。例如,学生可以从多媒体中观察到地球运动的整个变化过程,进而能更好地理解地球运动的方向、与太阳的运动关系、黄赤交角的变化及其影响等原本较抽象的知识。另外在动画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已有的地理标本、地理挂图、地理录像、地理幻灯等直观地在展现在学生面前,富于变化的、直观的地理教学手段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心理上的共鸣,使学生的学习始终保持在积极、自觉、主动的良好状态。例如在教学“冷暖气团”时,这一节内容比较抽象难懂,如果单利用课本文字和课本的插图进行教学,学生会难以理解其内容。而如果运用多媒体来生动形象地讲解气团运动,则可以增强地理学习的有效性,丰富教学方式。总而言之,在新课标理念下,高中地理的教学改革应转变过去的教学思想理念,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尽快适应新的教育模式。地理教师一定要全方位实施教学计划和任务,从地理教学大纲所规定的范围发挥地理学科优势,实施素质教育。

作者:陈常兰工作单位:青海省格尔木第七中学

第七篇

一、激发学生的综合兴趣

高中地理这门学科难学的原因是因为这门学科包含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这两大部分。而这两大部分的内容对学生具有不同的要求,也同时对学生学好地理设置了天然的障碍。案例分析:在这些年的教学中,笔者发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状况。有一些学生喜欢自然地理却不喜欢人文地理,有些学生喜欢人文地理却无法接受自然地理的有关知识点,甚至有些学生只对个别的章节感兴趣,好比《气候》、《区位因素》等。笔者分析存在这样一种状况的原因是由于高中地理这门学科自身的差异化构成,导致学生会遵循自身的特长而产生不一样的兴趣。逻辑性思维较强的学生觉得自然地理非常简单,条理性较强的学生觉得人文地理的学习易如反掌。这样导致学生对地理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单一化、片面化。因此,笔者认为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要想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就一定要消除学科内的差异化带来的不良影响。所以,第一件要做好的教学工作就是激发出、培养起学生的综合兴趣。要让喜欢人文地理的学生愿意接近自然地理,让喜欢自然地理的学生被人文地理吸引。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对地理的学习保持持久的兴趣并且实现教学的有效性。那么在教学中该如何激发出学生的综合兴趣呢?笔者认为最好的方式是让学生互相帮助。例如:张同学的人文地理特别好,而李同学的自然地理学习能力很强,教师就可以让这两个人搭成学习对子。在长久的学习之中,张三、李四相互影响,久而久之,学生对地理的综合兴趣将得到培养。

二、有效教学设计

有效教学的实施必然需要一个充分的准备,在教学中,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在课前就做好一个有效的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的协助下,教师在课堂之上开展教学工作将更加游刃有余,同时,在教学之中实施相关的教学措施也将有所依循。因此,笔者认为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有效的教学设计是提升高中地理教学效率的又一捷径。因为,一个有效的教学设计必然涵盖了某一个部分的教学目标和要求,也能够很好地将探究性的知识点和基础知识点进行纵横连接,从而更好地实施教学活动,开展课堂教学。而且,一个有效的教学设计也在考虑学生的前提下开展教学,这样就是真正地为学生服务,也能够将学生吸引到课堂学习之中,最终实现高中地理教学效率的提升。案例分析:在《海水温度和盐度》这个部分的教学设计之中,有一个部分的内容为: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探究:结合纬度,继而深入到气候特征、大气环流等内容。尽管这个只是教学设计的一小部分,但是这个探究性的题目,能够有效地将这个部分中涉及到的海水的温度、盐度知识结合起来进行综合性地学习,也能够有效地让学生将之前所学的有关气候、纬度、太阳直射等内容结合起来进行考量。这样的设计就是有效的,因为这个设计很好地结合了教学要求和学生之前的学习情况,也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探究能力等。最终,学生将获得“海水表层温度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但是在南北纬30°出现了驼峰形象的温度排布等结论。而这些结论也因为与预设的教学实施无疑,最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记忆该知识点。

三、借助学科渗透提升教学

历史、地理、政治三个文科科目在某种程度上是相互渗透甚至是有所关联的。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抓住学科间的这一特点从而为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的实现添加助力。所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借助学科间的渗透能够很好地将有关联的地理知识串联起来,也能够有效地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统筹看待问题的能力。而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借助学科间的渗透来提升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关键是要找到学科之间的重要关联点,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学会联系地看待问题,综合地思考问题。案例分析:在高中历史中常常会考到一个地名“玉门关”,而这个地名在地理上可以考查的知识点却有很多。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这样说“:王维有诗‘劝君更尽一杯酒,春风不度玉门关。’而且玉门关在历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得枢纽,在张骞出使西域后开始变得重要。那么现在就请大家根据所学知识来想一想‘玉门关’这个地名涉及到哪些地理知识?”在这样的关联下,学生很可能会联系到“玉门关气候形成因素”、“玉门关重要地理位置的区位分析”、“玉门关及周边蕴涵的矿产资源”、“玉门关的地形特色”等。这样的学科渗透无疑将学生的地理储备知识激发出来,也很好地提升了高中地理的教学效率。

四、结语

高中地理教学有效性方法还有很多,也还需要教师们不断地在教学中去探究、去发现。上文所论述的三种方法只是笔者个人在教学中的一些体悟,希望对别的教师有所帮助。

作者:朱晓敏工作单位: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程桥高级中学

第八篇

一、重视对学生的国情、国力、国策教育

教材延续了原有的德育要求,同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涉及国情时,既反映了我国的优势,也不回避劣势。这样的教材编写既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也激发了学生树立报效祖国的坚强信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分析教材,不仅要看到显性的爱国主义教育,也要看到隐性的爱国主义教育。一种情感和思想观念都是建立在掌握一定知识的基础上,高中地理教材的国情、国力、国策教育是以地理知识为载体进行的。地理学所特有的思维方法、知识体系也明确了地理学是进行国情、国力、国策教育的主渠道之一。所以教师不单纯是为了向学生讲述我国的国情、国力、国策知识,而重要的是为了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建设社会主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生态观

新教材是围绕着人与环境协调发展这一主线,以自然地理知识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观念为指导来构建高中地理教材的。教师不仅要能把对学生的德育定位在道德教育上,教材更多的是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突出天、地、人的和谐相处和协调发展。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自觉行为,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资源观、环境观、生态观,明确人类不能只是为了谋求发展而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明确环境能够提供人类生存支持服务程序的有限性,懂得不能无节制地只是从大自然中索取。

三、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念

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高中地理教材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地理教育的中心目标,可持续发展始终贯穿于整个地理的教材之中。可持续发展意识是在经济高速增长对环境造成巨大破坏以后,人类在反思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关系中逐渐成熟起来的。人类不但要对自己讲道德,还要对自然环境讲道德。目前,占有全国人口一半以上的青少年和儿童,他们是未来的建设者和各大层次活动的决策者,是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而地理学科的知识结构和特殊功能,决定了21世纪的地理教育,在推进可持续发展中将发挥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树立全球意识、参与意识

环境问题已由区域性上升为全球性。整个世界面临的全球性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一系列问题,不是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可以解决的,必须进行国际合作,全世界共同携手才可能妥善解决。中国十分重视和积极参与联合国主持的有关环境与发展问题的讨论,并签署了多项国际公约和协议。这一系列举措无不反映出在中学生中树立全球意识、参与意识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全球道德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同时,明确了这也是高中地理教材又一个重要的德育内容。

作者:滕荫杰工作单位:河北省隆化县第一中学

第九篇

一、新型高中地理教学模式的步骤分析

地理课堂的教学,应该是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教师创设必要的学习情境,在引导、探索和教学评估等环节中,实现课堂教学的目标,新型高中地理的教学模式的步骤如下:首先,教师应创设必要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该环节要控制在五分钟以内。其次,教师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该环节的时间较少,宜控制在三分钟以内。再次,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在小组的合作探究中解决该问题。该环节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和中心,以课堂一半时间为宜。最后,通过练习,以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分析,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该环节应控制在下课前十分钟内完成。

二、新型高中地理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情境一般表现为新课的导入。在新课导入时,教师应以最少的时间迅速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增强问题的趣味性,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将新课导入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中。创设情境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一是提问、故事、复习等描述性语言的导入;二是教具或者直观画面的导入;三是课堂演示和实验导入;四是联系生活实际导入。

(二)积极引导,鼓励学生的大胆猜想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引导,重视学生学习中的错误情况,鼓励学生的大胆猜想。学生的猜想不仅能表现出学生独特的思维过程,丰富课堂内容,还能反映出课堂教学中的某些问题,以改进教学方法,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从历史上的重大发明来看,每一次伟大的猜想经过科学验证后,被后世的人类所广泛流传,猜想的重要性在于思维的迸放,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思想的创新。在猜想的基础上,通过知识的进一步学习进行验证,在学生的自我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我发现能力和探索能力。如在《常见天气系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对气旋反气旋知识的理解比较困难。教师可以通过下面的方法来引导学生:首先,画出一组水平等压线,再画出一组北半球近地面的等压线闭合图,让学生画出周围的风向,这样学生就可以知晓大气流动的状况。

(三)对探究结果进行科学验证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再是以前的知识的传授,而是将学生的知识学习过程纳入到教学的全过程中,在探究性学习中获取所需的知识。学生在猜想的基础上,通过对猜想进行分析和实践,对猜想的相关资料进行收集整理,概括问题的本质,探索问题所存在的变化规律,对自己的猜想行为进行科学验证,发现猜想中存在的问题,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提升学习能力。如在《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的课堂教学中,洋流在性质上可以分为暖流和寒流两种,暖流是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洋流,因而所经流域的温度会升高;寒流是从高纬度向低纬度流动的洋流,会降低所经流域的温度,洋流的流动对所经流域的气候产生影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将世界气候的分布图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分析同处于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东岸和非洲大陆西岸气候类型的不同,由此得出洋流性质对气候的重要影响作用。

(四)重视知识的扩展和延伸,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为目标,将知识传授的过程视为一个发展变化着的过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鱼”,学生的学习不仅在于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学习方法的学习,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举一反三,在知识的触类旁通中实现知识的整合,通过知识结构的优化赋予新的升级。

三、结束语

新课程理念对高中地理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高中地理的课堂教学采取了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赋予了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在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通过问题情境的创建,积极引导学生的大胆猜想,引导学生对猜想结果进行验证,同时,应重视知识的扩展和延伸,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的提高。

作者:吴彩儿工作单位:诸暨草塔中学

第十篇

1人体的记忆系统和知识迁移的过程

Bjork和Bjork(1992)的记忆失用理论(newtheoryofdisuse),从理论认为,与人造记忆系统(例如录音带或者计算机)不同,人类记忆系统里面的信息并不是简单对信息进行复制,而是会根据长时记忆中的已有信息对新信息进行解释、建构;提取信息也不仅仅是读取的过程,信息被成功提取后它的存储状况会发生变化,变得更容易提取、记忆,提取是“记忆的修改器”(memorymodifier)。人体记忆知识系统的迁移既可以同化新的知识,也可以促进原有知识被更深入的记忆。Pyc和Rawson(2010)提出了中介效应理论,中介是指把线索和记忆目标联结在一起的词、短语或者概念等。从线索经过中介提取记忆目标包括两个加工过程:中介提取(Mediatorretrieval)和中介解码(Mediatordecoding)。中介提取是指当呈现线索时,将中介物回忆出来;而中介解码则是指成功提取出中介后,把与中介物联系起来的记忆目标提取出来。[2]知识迁移的过程则是利用中介进行中介提取,进而实现中介解码,完成对新知识的学习。

2地理知识迁移对地理知识记忆的重要性

这是由地理学自身研究内容决定的。地理学并不仅限于研究地球表面的各个要素,更重要的是把它作为一个整体,综合地研究它组成要素及空间组合。它重点在于研究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关系以及地表综合体的特征和时空变化规律。同时进行更高层次的综合研究———人地相关性研究。高中地理课程内容包括三部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及区域地理,这三个部分的安排不仅紧扣地理学研究内容来编写,同时遵循迁移规律。高中地理课程内容的各个知识点,各个章节的信息都有很可能具有某些联结,通过这些联结而形成知识的迁移。例如高中地理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必修一第一章中地球自转与计算地方时、区时及判定晨昏线之间的联结;地球公转与季节、昼夜长短及太阳高度角之间的联结;第一章中地球偏转力与第二章大气循环以及第三章中水循环之间的联结;必修一和必修二中人地关系的联结;必修三和必修一、二中区域人地关系的联结等等。近些年,山东省高考中的地理题没有一题是让学生背诵书上的知识和概念,而是通过一道小题,老考查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例如: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文综卷)第Ⅰ卷第五题图2为某区域的海上航线示意图。在一艘驶往大西洋的轮船上,船员在图①处看到了海上日出景观,此时为世界时(中时区区时)4时。本题就是考察了地球自转与晨昏线以及区时之间的联结。如果看不到这其中的知识联结,运用不到知识迁移,在薄弱的记忆系统里根本找不出此题的答案。

3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知识迁移来提高记忆

现代地理教学方法要求由传统的“师传生受”向“师导生学”转变[3],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知识理解力和学习技能成为现代教师的重要任务。知识的迁移在学生的整个地理学习过程中贯通始终的,如何使地理知识的迁移发生且运用好迁移来加强记忆和提高学习能力,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其创造条件。

1)掌握地理教材所要求的知识系统,找出各地理知识之间的联结。按课程标准、教材的体系进行教学时既保证地理知识的系统性和教学的循序渐进同时有助于找出知识的联结。

2)有重点、有层次、有顺序地讲解、授课。知识之间的联结在高中地理教材中完全得以体现,特别是在必修一中。跳过任何一节、任何一章来授课,都会无法进行下去。最基础的地理原理、地理规律渗透各章、各节。如果不能让学生全面掌握,那么学生在继续的学习中必定无法适从。例如在学习季风环流时,如果先前对地转偏向力这一知识点,老师深入、全面的讲授,使学生完全掌握,那么在讲解季风环流时,则完全可以蜻蜓点水,让学生运用地转偏向力,来自己学习这一知识点。

3)教授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引导学生运用知识的迁移学习、记忆地理知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授及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迁移的方法,使学生自己学会学习,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迁移能力,从而加强了地理知识的记忆。

高中教育教学范文篇9

现代语文教学论认为,学生能否深刻地融入课堂,积极投入语文学习当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情感要素。学生的情感投入多,课堂就会活跃,课堂教学就会收获实效。那么学生的情感到底如何培养和激发?

一、深入挖掘教材,借课文渗透情感

教材对于学生来说是学习之本,是语文教学的基础所在。教师要将教学内容中蕴藏的情感,通过生动的形象,直观呈现给学生,使之受到深刻的影响。要实现这一点,就需要教师从教材入手,把自己体验过的情感传达给学生,使人身临其境,深受感染。基于此,每一名教师都应该在备课时充分考虑各种情感因素,深刻把握教材内容,包括重点和难点。对于学生的认知难点,教师要立足作者的生平事迹,深入挖掘作品的写作背景,然后激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与课文中的人物角色进行对话,使学生产生丰富的情感共鸣,让课堂教学呈现出丰沛的情感。比如,在学习张志和的《渔歌子》这首古典诗词时,大部分学生根据小学时学的内容,能对此诗有基本的了解,但对这首诗所表达出来的深刻意涵却没有把握。为此,笔者从教材的内容入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翻译这首古诗。学生是这样描述的:“在西塞山前,是一群纷飞的白鹭。他们在水上飞来飞去,看起来忙忙碌碌。在水里漂流着一片片粉红色的桃花,那花瓣无比艳丽、鲜艳夺目。鳜鱼在其中游来游去,追逐嬉戏,一只只看起来无比肥美。”也有学生这样写道:“钓鱼的老翁坐在小船上,悠闲自在。这时候,天空下着雨。老翁穿着绿色的蓑衣,头上戴着竹叶做成的斗笠,闲散自在,几乎忘记了回家。”通过这样的一番描述,大部分学生都可以从中感受到美丽,不由自主地生发起对江南美景的向往和热爱之情。也就是通过这样的教学引入以及深入的课文剖析,学生的原始情感被一点一滴地激发,情动而辞发,实现了学生、教材和教师的三情合一。以上教学环节,教师紧扣教材的主要内容,并立足教材当中的情感要素,带领学生步步深入到文章当中,细致体会文章当中的情感,实现了情感的有机渗透。

二、用心渲染氛围,以心灵感知情感

曾经有人这样说过,只有当老师和学生的心紧紧地连在一起,大家同心协力去探讨一个话题,那时候的情感才是非常丰富的,也是非常有力量的。事实上,这时候,就已经营造了一种良好的教学氛围,这样的教学氛围其实就是一种围炉夜话的氛围。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教材中的情感,并和教师产生共振而心心相印。如何实现这一点呢?教师应该从社会生活的角度进行引导,带领学生用生动的语言再造想象,激发学生进行多次创造。创造对于高中生来说,意味着要将自己的体会融入教材中,与教材人物产生共鸣,并由此实现与作品人物、景物的共鸣。共鸣的基础,就是要打开自己的情感之门,走进教材的脉络中去。比如学习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演讲》,学生在读到这篇课文的时候,并没有什么感情投入。原因在于时代隔得久远,学生无法深入理解在当时的背景下,人物命运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对社会背景进行梳理,带领学生了解在当时情况下闻一多先生的危险境地。在朗读这篇课文的时候,学生就能够将感情表达出来。尤其是有的学生还能够通过提高音量一字一顿,表现出闻一多先生的愤怒。有的学生甚至通过擂桌子来表达闻一多先生对当时反动分子的愤怒。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更多的手势、加强语气等多种形式,将文章当中的情感充分地表达出来。以上教学环节,教师立足于用心灵拨动学生的心弦,用情感换取情感,实现了语文课堂教学当中的情感要素的激发,让语文课堂充满了人文的味道。

三、以情共振语言,融入个人情感

社会心理学理论认为,人与人之间情感信息的交流,主要来自于共同的心理认同和情感共振的基础。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如果能够产生对教材文本的共振,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将会结成有效的同盟,在进行文本分析时就可以齐心协力,以情共振融入语言当中,深刻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意涵。当然,要实现这一点,并非易事,这需要教师放低架子,平视学生,观察学生,体谅学生由于生活阅历的限制所产生的情感偏差。教师要想方设法用自己的情感去带动学生,进行有关善与恶、美与丑、真与假的情感渗透教育。比如,在教学徐志摩先生的《再别康桥》这首诗时,对于诗中的句子“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学生在理解的时候较为扁平、浅薄,为此,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想象,理解多情的柳树就像一位娇羞的新娘,在无奈地与丈夫作别。此情此景,情何以堪?总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只有借助有效的情感渗透,才能让课堂呈现勃勃生机。通过情感渗透,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把握文章,提高自己的文本解读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作者:王浩行 单位:江苏省邳州市炮车中学

第二篇:高中语文情感教育探究

摘要:高中语文是高中教学体系中的重要教学科目,承担着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人文修养以及综合素质的重要责任。随着新课程改革进程的逐渐深入和发展,对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的渗透是新时期高中语文教学的新目标和新任务。在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注重的是语文知识的灌输,并没有注重学生情感的教育,忽视了学生情感价值观的正确的培养,从而导致高中语文教学质量低下,不能够很好地完成相应的教学目标。所以,本篇文章主要就是在新时期背景下对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进行相应的探究,以期通过有效的教学方式,不断增强学生的语文情感体验,丰富学生的情感认知,增强高中语文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中语文;情感教育;教学方式

由于我国语文教育长期以来受到应试教育的严重影响,导致高中语文教学的目标发生偏离,教学方式不正确,从而导致高中语文教学质量低下。在新时期背景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理念是语文教学发展的本质需求和语文学科的基本教学任务。同时,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充分渗透情感教育更有利于高中语文教学质量的优化。所以,在实际教学中,相关教学工作者就应该不断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充分以新课程教学为指导,不断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重要意义

情感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施是新课程改革的新要求,而新课程改革又是促进我国教育不断发展的重要策略。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也必然有着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性、思维性和行为能力。但是该时期的学生正处于学习和丰富知识的最佳时期,更是学生走向更高学习阶段的转折点。在这个时期开展情感教育,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的内心逐渐走向成熟,通过对课文中体现出来的情感因素进行教育,为学生树立成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更重要的是,情感因素是在课文中体现出来的,向学生渗透情感教育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有利于丰富、拓展高中语文教学内容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应付应试教育的需求,增强学生的应试能力,在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语文知识的灌输,常用“满堂灌”、“一言堂”的方式进行机械地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凸显出了高中语文教学的刻板性、单调性,和新时期课程改革的要求严重不符,限制了语文教学效果的发挥。但是在新时期背景下,充分开展情感渗透,有利于活跃传统死板的教学范围,通过课文中情感因素的挖掘,丰富了教学内容,让语文教学变得有血有肉,而不是像传统的教学方式一样生硬死板,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性,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的有效途径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是有章可循的。相关教学工作和应该积极地学习新课程林理念,不断更新自身的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不是适宜地渗透情感教育。

(一)在语文作品中挖掘情感元素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通过相应的专家学者认真研究选择的内容,这些内容符合该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同时,在文章中蕴含着大量的情感元素,这就需要教师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进行挖掘,带领学生感悟其中的情感,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从而有效地实施情感教育。比如在教学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这一内容时,首先教师要带领学生对陶渊明进行全面地了解,包括他的身世、所处的时代以及该文章产生的背景,然后在对文中的内容进行深入探究。就会发现,该诗主要是描述一种与世无争、怡然自得的心境。在结合当时陶渊明的境况,让学生深入体会尽管身处贫穷中也要做到精神上的富有以及豁达的心胸,但同时,也要引导学生感悟那个时代的辛酸,使情感教育更加显现,将传统枯燥的课堂变得更加有内涵。

(二)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实施情感渗透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到教育领域。多媒体声画统一、动静结合的特点大大增强了教学效果。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设置情景进行情感教育的渗透。比如在教学朱自清的《背影》这一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将课件制作成幻灯片,融入声音、图片甚至是视频实施教学,将书本上的内容更加生动、立体地展现出来。比如在一首音乐下配上一张父亲背影图片,利用画外音有情感地朗读课文,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作者对父亲的深情厚爱以及对父亲的理解,深化文章蕴含的父子之情,从而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换气学生读一自身父母的思考和感悟,从而深化情感教育。

三、结语

总的来说,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是非常重要的,需要相关教学工作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创新教学方式和更新教学理念,不断提升学生的情感素养,让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得到深化,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作者:钟慧珍 单位:江西省分宜县第二中学

参考文献:

[1]陈剑铃.将情感教育引入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途径[J].中国校外教育,2015,(31).

[2]葛娟.让语文课融入情感的河流———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04).

第三篇:高中语文课堂情感教学分析

语文作为高中教学的重点学科,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总体成绩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情感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教学手段。在语文教学中通过真挚的情感和优美的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来,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能力。情感教学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是一种艺术表达,其对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健全学生的人格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学的重要性分析

人文性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教学目标,而情感教学就是实现语文教学人文性的重要方法。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主要是通过语文教学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理念,使得学生能够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拥有正确的理想和价值观念,人文性教育的实现也正需要情感教育的帮助。高中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由未成年向成年的过度时期,学生的思想和意识容易受到周围事物的影响,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通过情感教学来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这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学生的社会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另外,在高中所有学科中,语文教材的情感元素是最为丰富的,但是由于学生正处于关键时期,所以需要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增添情感教学,为学生进行良好的指导,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语文教材中情感元素的作用。高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学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但是情感教学的重要性促使教师在教学中一定以身作则,潜移默化的将情感教育渗透到学生中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学的建议

(一)结合教材,挖掘情感元素

教材是教师开展语文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语文教材也是情感元素最为其中的体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的结合教材,对教材中的情感元素进行深入的挖掘,然后通过教学引导的方式使学生在思想上与教材内容达成共鸣,这样才能将学生的思想和注意力充分的吸引到课堂的教学中来[1]。在挖掘教材情感元素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的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找到学生的兴趣点,让学生积极主动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也可以充分的起到情感教学的目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语文知识的不同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反应,比如:散文、诗歌、小说等,不同形式的语文知识能够使学生产生不同的情感反应,因此结合教材,深挖教材中的情感元素对高中语文情感教学的实施尤为重要。

(二)活跃课堂,渗透情感教育

课堂教学是我国语文教学的重要形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的把握课堂,活跃课堂的氛围,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诗歌是高中语文的重要教学内容,诗歌通过其独特的形式蕴含着作者深刻的思想感情,学生在对诗歌的学习和朗诵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深刻的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还能够陶冶自己的情操。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趣味的教学方式进行诗歌教学,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带感情的朗读出作者的情感[2]。另外,教师还要加强语文四大要素的情感教育,既听、说、读、写。在不同的阶段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表达。例如:在讲解《沁园春•长沙》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音乐媒体和录音机的形式播放文章,然后引导学生按照范文的感情去朗读课文,并且思考作者当时具备哪些思想感情,再次引导学生进行发言,大胆的表达自己对文章和作者的想法,最后通过写作的形式写一篇自己的读后感。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教师能够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从而提升学生的情感表达和价值观念。

(三)开展实践,培养师生情感

社会实践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源泉和主要依据,也是锻炼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的重要基地,并且通过社会实践的开展能够增加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沟通,培养师生之间的感情,从而提高教师情感教学的效果。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将平时的教学内容转换成社会实践课程,通过社会实践的开展来增加自己和学生的互动,并在实践活动中对学生进行了解和接触,根据学生的需求给予学生相应的帮助,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在社会实践中充分的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将学生放在了教学的首位,学生逐渐与教师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从而增加了对语文学习的热爱。另外,语文教师也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这样才能使得情感教育的效果达到最佳。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教育不仅肩负着高考的重要使命,加强学生的“三观”建设,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因此提高对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重视,通过情感教育开发学生的潜质,打动学生的心灵,让学生积极学习语文知识,并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是语文教学情感教育的重要目的。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对情感教育的渗透要从教材入手,深入挖掘教材的情感元素,活跃课堂的氛围,在语文知识中渗透情感教育,开展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培养师生之间的感情,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情感教育的效果。

作者:俞文清 单位:江苏省泗阳中学

参考文献:

[1]李会冉:高中语文教学融入情感教育的探究[J]。学周刊,2015,08:63。

[2]徐晓琦:浅谈情感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课堂中的渗透[J]。中国校外教育,2015,15:9。

第四篇:高中语文课堂中情感态度的渗透

在高中语文课堂上,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非常重要,这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理念与认知模式的引导过程,这也是语文课程教学的内在价值的体现。教师在课程教学中首先要树立自身的正确的教育观念,要平等公正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并且给予他们需要的指导与点拨。同时,教师要善于利用课本中那些优质的教育文本及素材,利用这些资源渗透对于学生的价值观教育。这既是文本教学的一种深入方式,这也会促进学生正确价值体系的形成。

一、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在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时,教师首先需要让自身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要有正确的对于学生的引导方式,这是情感态度及价值教育能够有效渗透到课堂中的一个前提。不少教师在这一点上都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自身的教育理念也存在不合理的方面。比如,很多教师仍然沿用一些传统的教育理念与模式,应试教育的痕迹在课堂上仍然十分明显。教师意识不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各方面的能力的重要性,考试成绩成为代表学生能力素养的唯一的衡量标准,这已经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内在思想相违背。教师要不断更新自身的教育观念,要将学生的综合发展视为课程教学的终极目标,并且努力朝着这个目标不断奋进。这样才能够带给学生更为优质的课堂,并且可以真正实现对于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多他们需要的关心与鼓励,让学生感受到被关注。关注的实质就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要摈弃“重视优生、培养精英”的教学出发点,面向全体,让他们快乐地学习,将来快乐地生活,快乐地工作。健康的身体、心理和人格,是人一生幸福的基础。冷静思考一下,世界上真正雄踞塔尖、傲视众生的人从来都是极少数,大多数还是平凡的人。教师要正视这些问题,意识到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的重要性,并且将这些观念都融入对于学生的指导教育中。教师只有成为学生的师长、朋友,给予他们更多关心、关注与关怀,师生间的关系才会更近,在这样的基础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渗透力度才会更强,学生透过语文课堂的成长与收获也会更加丰富。

二、让作者的思想影响学生

在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时,教师要善于充分利用课本中那些有代表性的教育教学资源,要充分发挥教学文本的引导作用。课本中的很多选篇都非常经典,并且能够传达很有价值的思想观念。教师可以构建作者和学生间的桥梁,用作者的思想理念来引导学生,让学生受到积极正面的感染,形成正确的对于世界的理解与认知。这些都可以在语文课堂上得到实现,并且可以成为语文教学的推动因素。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阅读一些经典的课外读物,可以让学生更广泛的涉猎那些经典的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这类作品的阅览对于学生良好价值观的形成能够起到非常正面的影响,并且也是教师渗透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推动力。二者的结合往往会发挥更加明显的教学效果。首先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本中的优质教学文本,如学习《林黛玉进贾府》时,要让学生通过林黛玉的言行来体味她那种寄人篱下的孤苦,投奔祖母而产生的小心谨慎的心境。教师也可以推荐学生阅览一些经典的课外的文学作品,比如可以让学生阅读《老人与海》这个小说,学生能感受到老人那种即使失败了也不向现实低头的精神,联系海明威本人的经历,学生将更深层次地感受到作者寓于文章中的情感,接受一种“硬汉精神”的洗礼,从而培养学生的意志和抗挫折的能力。这些都能够非常正面的发挥对于学生的影响,尤其是能够让学生感受到作者透过文本想要表达的那种思想情感,这些对于学生自身价值观的形成极有帮助。

三、结合学生生活渗透价值观教育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教育并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或者是只能依托与文本,教师也可以偶尔引导学生跳出文本,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经历来感受很多内容,体会学过的这些文章的内涵,这也是对于学生的一种潜移默化的有效引导。教师可以多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来灵活的展开对于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比如,谈到学生都比较熟悉的话题或者主题时,可以引导大家结合自己有过的生活体验对于相应主题展开思考与体验,以这样的形式来给予学生相应的引导,让学生更直接的受到感染与启发。价值观的建设是一个慢慢展开的过程,教师要抓住那些好的能够带给学生影响与触动的教学瞬间,并且充分发挥这些瞬间的引导与启发效果。课文通常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或总结,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将课文与现实社会联系起来,这既能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的意蕴,又能让他们对活生生的社会有更理性、深刻的理解。比如,《陈情表》的主题和“忠孝”有关,教师可以抓住这个机会,让学生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随后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大家进行拓展思考,让他们想一想当代中学生如何去孝敬父母,报效祖国?由此推而广之,让他们进一步思考如何为家里的其他成员献出爱心,付出爱行。只有在潜移默化的情感熏陶中,学生的情商才能提高,价值观和是非判断标准也会一点点形成,这正是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教育需要实现的目标。教师要从多方面以及多层面来给予学生逐渐深入的引导,让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体系都得到良好的构建。

作者:何韫 单位:江苏滨海县教育局教研室

第五篇:高中语文情感教育探析

摘要:传统的教育往往会忽略或者减少对情感方面的教育[1],偏重于文化素质的培养,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但要具有高水平的认知能力,而且还要具备一定的情感素质。人们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所接触的各种学科当中,情感因素最多的学科就是语文[2],通过对语文教材的学习,能够提高学生的情感内涵,对学生的人格修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在高中语音教学中必须对情感教育引起重视,适当的引入情感教育思想,激发学生的情感细胞,使学生能够主动积极的表达自身的情感,不但可以提高其情感素质,还可以优化高中语文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情感教育

1概述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科学的发展要秉着以人为本的客观要求,而教育发展的趋势要求文化素质教育与情感教育有机的进行融合,教育行业的现代化进程越来越注重情感素质的培养。良好的利用蕴含丰富情感的语文教学能够将认知教育和情感教育充分的结合起来,最终实现理想化教育目的。

2情感教育的概念

情感教育是一种开发式教育[3],主要通过感情交流、情感反馈等教育手段进行情感教育,是一种创新思路和创新教育方式。相关学者认为,教育过程中带有一定的情感因素,考虑到学生的情绪变化、情感波动、学习态度以及个人信念等等因素,从而完善学生的情感素质,适应社会健康的发展需求。西方教育把情感教育当成教育过程的一个必要的组成部分,在教育的各个领域都会有所涉及,这种教育方式与传统教学模式下使人们对情感教育的理解区别很大,值得我们深思。情感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能够更为全面的提高学生的素质,将学生情感培养和认识能力的培养综合的建立在一起,提高教育效果的同时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3情感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能够更好的使情感教育应用于高中语文教学当中的最基本要求是让学生了解我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具有足够的兴趣,从而在学习文章时能够达到一定的情感境界。作者的每一篇文章都存在其情感因素在内,语文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将文章中的意境通过丰富的情感传递,使学生能够体会到文章中的情感因素,准确的把握作者的思想,从而对文章的理解具有一定的深刻性和思想性,使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浓烈而持久。学生学习的最佳阶段在高中时期[4],他们的心理成长和情感的学习也在这个时期最为关键,高中时期也影响着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学生的情感在这个时期非常丰富并且很复杂,认知能力、想象力、判断力趋向于成熟稳定,具备分析问题的能力,思想上具有独立性,对事物的评价有着自己的理解和想法。所以在高中时期全面发展学生的素质水平,引领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尤为重要。语文这门学科涵盖诗词、小说、散文、戏剧等一些列的丰富的情感因素,能够让学生体会各种情感的变化,认识并正确理解情感内容。语文老师在教学当中,依据课本的内容加以施行情感教育方式,使学生能够融入到文章当中,切身体会文章不同人物的情感世界,激发学生各自内心的情感因素,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建立完善并健康的情感世界,确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提高其文化素质和情感素质。

4情感教育的方法

4.1发掘情感资源:语文学科比较富有感染力,语文老师通过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提炼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并充分的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学习和理解。高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需依赖于课本,教师要充分理解课本内容做到对教材内容融会贯通,运用课本内容进行情感教育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师不但要熟知和领会课文思想,还要对教学的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扩展和提炼教学内容,充分发掘其中的情感因素,运用简单易懂的、通俗的语言文字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容易接受并快速融入到学习当中。情感的渗透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能够使语文课堂饱含情感色彩,通过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情感因素进行深层次的发掘,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的体会和享受语文学科所带来的情感和乐趣。

4.2激发学生情感:朗读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必要的组成部分,不但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还可以锻炼学生对文章中人物情感的把握。语文老师利用丰富的情感色彩进行语文教学,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让文章中的情感因素更好的表现出来,感染学生,使学生在充满情感色彩的教学环境中学习知识,培养情感素质。在语文老师形象生动的对文章进行朗读时,学生会被逐渐的带入到其中,对文章中的景色、环境、绘画、音乐等情感因素有强烈的体会。深情的朗读能够使老师、教学内容、学生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学生被情绪盎然的教学内容所吸引老师通过教学内容向学生传递情感,在教学内容的意境中与学生产生共鸣。

4.3创建意境并营造教学气氛:文学作品中所呈现的情景和所诱导开发出来的想象空间称之为意境[5],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引导学生进入文章中的意境,充分让学生发挥想象力,从而使学生的情感融入其中。和谐宽松的教学气氛能够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情感的体会,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增加感情的投入,在和谐、融洽、饱满的情感氛围中学习是必要的。

5结论

情感教育是在传递知识的同时融入美好的情感因素,是一种理想的创新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能够引发学生的共鸣,使其能够积极自主的收受所学的内容。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需要引入情感教育方式,充分的利用和发掘教学资源,结合健康的、丰富的情感因素感染学生,培养学生的情感素质,使其能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并拥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作者:陈秀梅 单位:大庆实验中学

参考文献:

[1]刘永艳.高中语文教学融入情感教育的分析[J].作文成功之路旬刊,2016(1):37-37.

[2]刘建美,杨茂林.浅谈高中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181-181.

[3]张娟.高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应用[J].群文天地,2012(6):178-178.

[4]袁如俊,高国金.高中语文教学应注重情感教育[J].学习月刊,2012(12):96-96.

[5]杨晶晶.着重探讨情感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际运用[J].课外语文,2016(1):120-120.

第六篇:高中语文情感教育研究

情景教学包括广义教学与狭义教学,其中广义教学主要指对学生主体产生作用的客观环境,而另一种狭义教学主要指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依据实际情况创设和具体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景,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本文单纯从狭义角度出发,分析研究高中语文教学里面的情景创设。

一、情境创设所起的作用

教师想要有效完成高中语文教学相关教学任务,就应该从自身入手,站在教与学的角度上创设教学情境,激起学生学习兴趣,达到优化教学这一目标。开展高中语文相关教学工作的时候,激起学生学习兴趣非常重要,教师上课时应该把学生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而情境创设就可以实现这一目的。这是由于创设情境能够使学生在最短时间里面对学习感兴趣,然后确定具体学习目标,使其可以在课堂学习中保持最佳状态。

二、情境创设中的误区

①采取的导入方式比较单一。由于应试教育带来的影响,一些教师依然采取的是传统教法,没有教学改革以及创新意识,一味采取“复习导入法”这种传统方法。如果导入方法过于单一,就会降低学生学习兴趣,使得课堂气氛非常沉闷。一些教师由于没有钻研,使得导入显得十分突兀,没有发挥出良好铺垫作用,无法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②导入缺少互动。有的教师依然将自我当作教学中心,没有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同时,为了达到课堂导入目标,实施机械灌输方式,使得师生之间缺少互动,这对改善高中语文教学效果十分不利。

三、通过情景创设有效激发学生情感的对策

1.通过角色扮演手段创设情境

我国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处于教学主体地位,而学生只是一味听教师的讲解,学生学习非常被动,只需要认真听讲并且努力记忆。该类教学模式非常容易使得学生在长期课堂学习中失去语文学习兴趣,觉得知识非常枯燥乏味,不能亲身体会课文内容。而角色扮演方式就可以让学生完全融入课文。比如,教师在讲解《林黛玉进贾府》这篇课文的时候,就能够在结束基本串讲教学工作后,有效组织学生进行现场表演,激发学生情感,将学生自身主观能动性完全发挥出来。演出过程中,学生可以按照时代背景把各个人物性格以及动作完全演绎出来,并且从中体会到人物的真实情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从而准确把握课文主旨。

2.创设疑问情景

以前存在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就是大部分低年级学生都喜欢提出“为什么”,可是高年级特别对于高年级学生而言,则很少在课堂上提出问题。从高校课堂改革以来,课程流程一般包括预习、课堂讨论、展示以及反馈四个环节,讨论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也就是教师先合理设置问题,再让各小组进行讨论,之后让学生展示讨论成果。例如教师在讲解《归田园居》这篇诗文的时候,能够通过多媒体技术创设文中所描述的画面,同时让学生思考陶渊明非常向往这种世外生活的原因,这时候学生就会考虑到陶渊明当时所处时代背景,理解文章诗文的深层内涵。然后教师能够再提出问题“现代存在文中所描述的生活吗?”“大家向往该类生活吗?”等,让学生融入问题情景里面,深入思考问题,获得理想教学效果。

3.通过多媒体合理创设情景

对于语文教学而言,其非常重要的辅助教学手段之一就是多媒体。不少课文里面描绘的景物以及所烘托的氛围均为我们不能通过语言描绘出来的,一次应该借助多媒体视屏、图片以及声音来对语文情景创设过程进行辅助,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语文课堂有蕴含的魅力。例如,教师在讲授《荷塘月色》这篇课文的时候,如果仅凭想象是不能把荷塘月色这一美景深刻映入脑海里面的,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能够通过多媒体展示月光下的相关荷塘图片,同时配上一些朦胧并且淡雅的音乐,这样就可以把朱自清所写的静美以及素雅的意境有效呈现出来。再比如,教师在讲授《胡同文化》的时候,如果学生自己不是北京人,并且很少去北京,因此不能体悟文中所讲述的文化,这时候教师就能够通过多媒体将各种北京胡同图片或者是老照片呈现在学生面前,同时播放合适的歌曲,这样在京腔京韵里面,学生就会领悟北京胡同文化所具有的魅力,并且文中所描述的胡同文化发展的衰落,会让学生产生非常惋惜的感情,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播放各种北京现代风景或者是人文,使其了解现在北京发展的繁华状态,以此来认识到胡同文化发展的衰落属于历史必然趋势。综上所述,高中语文教师应该按照教学需求,合理应用最佳手段创设相关教学情景,并且将学生置于学习主体地位,变成学习以及自我发展的主人。教师创设情景的时候,必须结合客观现实条件以及具体教学内容来进行合理有效的创设,提高情景创设所具有的可行性以及高效性,将学生学习过程中所具有的主体作用完全发挥出来,并且对学生独特的理解、感受以及体验给予足够的尊重,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对语文课文内容产生真实的情感,从而改善课堂教学质量。

作者:梅冰枝 单位:江苏兴化市第一中学

第七篇:高中语文情感教学探索

高中是学习任务繁重的时期,学生都为了得高分而争分夺秒的学习,于是,学习的本质改变了,学习这一认知行为由主动变为被动,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渐渐的变为考试的机器。情感教学的提出使得这种状况有所改善,学习再次变为有意义的学习。因为情感教学不仅能让学生获取知识,同时能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情感教学也是教师与学生增进感情的重要途径。追其踪迹,情感教学的教学思想来源于教育心理学,在心理教育学的研究领域,情感教学一直被看做研究的重点对象。因为情感教学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非常有帮助。我国部级教育名师卢家楣2000年出版了《情感教学心理学》,书中提到了“教学中的知情因素”,并对教学中的情感做出了静态和动态分析,这本书对教师实施情感教学非常有帮助。本文从情感教学的基本内涵、运用方法及教学作用三个方面展开一些深入探讨。

一、情感教学的基本内涵

情感是人类特有的,所有的人类群体活动都伴随着情感的碰撞。纵横千百年来的教育,没有不渗透情感的教学,同时也没有不带感情的师生关系。每一个教学活动就是师生之间培养感情的过程。情感教学就是教师用一系列带情感的教学形态、教学语言、面部表情及动作等负载来拉近师生距离以提高学生学习水平的教学。其实,教师的教案第一部分是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中有一项是情感目标,把情感目标写进教案,足以看出情感对教学的作用。从教学形式上看,情感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活动,从情感上来看,情感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发生情感碰撞并传递情感的过程。这些情感包括积极的和消极的,不论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情感,都是教师在向学生传递正能量,也是教师用于教学的催化剂和润滑剂。教师带给学生的积极情感例如:欣喜、欢乐、兴奋、激动等,对学生起到一种正强化作用,有利于教学活动的推进,在教学的同时,满足学生的认知需求和情感需求。

二、情感教学模式的课堂运用方法

1.寓情于景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情感教学,顾名思义,情感是教学的主线。在高中语文课本中,许多作者都会用寓情于景的手法来写诗作词。要说寓情于景的手法运用的最好的当数《诗经》,《关雎》和《蒹葭》两首诗的意境之优美令人向往,任何一个现实场景都传达不出文人笔下“伊人”和“窈窕淑女”的美。如果教师在上这一课时,在课件中插入一个场景来模拟,那反而破坏了文人创设的意境,教师最好的方法是向学生解读诗词,同样教师解读的话语要寓情于景,带有感情,让学生理解诗词原本的含义并在教师帮助下在脑海中形成一个朦胧的意境。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中的《滕王阁序》同样可以用寓情于景的解读方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千古名句营造的意境不能再美,这种朦胧的意境教师应该让学生通过想象引起情感上的共鸣,插入图片的效果只会适得其反。

2.借助歌曲营造情感气氛

在古代,文人墨客的诗词都是用吟唱的方式表达出来,由于流传过程的丢失和有限的记录方式,很多诗词流传下来只剩下文本,因此后代人有时会根据作品的情感基调将诗词谱成曲子,比如苏轼的《水调歌头》,如果没有读过《水调歌头》这首词的学生听到它的歌,学生就能从歌曲中捕捉到很多信息,比如作者的感情基调。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的《琵琶行》,“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诗中的意境是带有音乐的,教师在讲解时可以配一首琵琶乐器弹奏的歌曲,营造一个情感上的气氛,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

3.用朗读或朗诵来激发学生的情感

豪放派的歌词读起来让人感觉铿锵有力,比如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的《沁园春•长沙》,通过朗读这首诗,我们能感受到作者心中的豪情壮志,教师在讲解这一课时,可以让学生一起来朗诵课文,让学生在朗诵的过程中通过诗词来感受作者心中的情感。再比如《阿旁宫赋》,“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六日。”阿旁宫殿的宏伟气势让作者感叹,“楚人一炬,可怜焦土!”阿旁宫殿的最终结果更让作者感到惋惜,不仅是惋惜阿旁宫殿,而是整个秦国。教师在讲解这类文章时,可以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对学生以情传情,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心中的情感。

三、情感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情感是一种无形却真实存在的东西,情感能传递,并且有感染作用。教师将积极向上的情感带入教学,能正确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斗志。另外,情感教学对教学有一个推动作用,教师用积极的情感能营造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良好的状态下学习,推动教学。结语总之,情感教学是一种值得推崇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不仅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还满足了学生情感发展的需求,同时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推动教学。

作者:申晓慧 单位:江苏省姜堰第二中学

参考文献:

[1]刘生香.浅谈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情感教学[J].读与写,2013(8).

[2]张海英.浅议高中语文情感教学的策略[J].教育技术研究,2012(5).

[3]刘玲.浅谈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情感教学[J].读与写,2013(6).

第八篇:高中语文情感教育探析

1前言

情感是指人对某种事物产生的态度以及感受,其中包括喜欢、恐惧、悲哀等[1]。而情感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将情感因素发挥积极作用,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语文课程本身具有丰富的内容,将情感教育渗透到教学中能够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使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有效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本文就对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深入探讨。

2情感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2.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使学生更好的体会作品的情感,能够与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产生共鸣[2]。主要是由于情感能够激发学生的认知能力,使学生学习一定的知识和技巧。通常学生在学习中很难把握作品中的内涵,只是抽象的认识到其中的含义,无法深刻具体的认识到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而将情感教学引入到教学中,能够有效激发学的兴趣,更好的理解作者当时的心情。

2.2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一篇优秀的作品是建立在情感的基础上,因此,要想准确把握作者表达的真实情感,只有让学生体验到作者的情感,才能更好的理解作品的含义。情感教学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带着情感主动体验作者的心情,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3有助于活跃课堂的氛围

大多学生都认为教学过于枯燥无味,主要是由于教师的方式过于传统所致。一般都是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这种形式导致教学无法达到良好效果。而将情感教学渗透到课堂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使用幽默的语言,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中学习,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2.4陶冶情操,增强爱国情怀

在教学中渗入情感教育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每篇课文中包含的情感,引导学生学习,陶冶学生的情操,不仅使学生学习到语文知识,还体会到其中所渗透的人生意义。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3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方法

3.1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高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情感的培养要建立在教材的基础上,以课本为主进行情感教学可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3]。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扩展,整合教育资源,将文中的情感因素挖掘出来,以此使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例如在学习陶渊明的《归去来兮》中,假如教师没有对学生进行情感因素的渗透,那么这首诗只是叙述了作者对官场的厌恶。但是如果教师在讲授这首诗时将情感渗透其中,学生就能够深刻体会诗人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鄙弃,对田园的喜爱,以及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与内心深处悲凉无奈之情。可见,将情感渗入到教学中,能够使语文中的语言富有情感色彩。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因素。

3.2借助情感朗读激发学生情感

朗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内容,其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在朗读中渗入情感因素,能够深刻的体会作者的心理,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例如在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这首诗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带着情感进行朗读,注重朗读的停顿、声调等,让学生体会这首诗的韵律,节奏,从而更好的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其中“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下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心头荡漾”,这节诗从表面上看,是在写康河的景色优美,实际上是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柳树的“柳”,在古诗词里与“留”谐音,其具有惜别的含义,给诗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深刻的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不舍之情。因此,在教学中渗入情感因素,能够更好的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3.3通过创设意境丰富学生想象力

意境是指文学作品中所体现出的情调,能令人感受领悟、意味无穷却又难以用言语阐明的意蕴和境界。艺术是建立在想象的基础上,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欣赏的再创造。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发挥,创设良好的意境,激发学生的情感。例如,在学习杜甫的《登高》时,诗中写了登高后作者所见的秋江之景,体现了作者长年漂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情感。《登高》中的前两句主要是描写景色,后两句抒发了作者的情感。学生可以通过想象感受作者所见到的景色,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从而加深对作品的印象,更加理解诗人的情感。

3.4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在教学过程中,要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教师要创设轻松活跃的课堂环境,使学生将情感融入到教学中。另外,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增强他们对教材的情感体验。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自身的言语行为,给学生塑造一个亲切、有修养教师形象。教师的一个眼神能够增加学生的自信心,一个微笑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良好的语言方式能够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教师要激励学生情感,将情感引入到教学中,从而使教学课堂充满活力,提升教学质量。

4结语

总而言之,高中语文课程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教师应当注重教学的方法[4]。将情感教育渗透到高中语文教学中,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活跃课堂的氛围,陶冶学生情操,增强学生爱国的情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调动想象、营造情境;注重朗读、领悟情感;角色扮演,体会真情实感;比较阅读,积累情感体验。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情感,达到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提升教学的整体水平。

作者:徐桂梅 单位:梅河口市实验高中

参考文献:

[1]姜梨花.浅谈情感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科技创新导报,2009,11:142.

[2]冯春利.试论情感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学周刊,2016,14:53~54.

[3]李芳玲.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探析[J].赤子(上中旬),2015,20:303.

[4]殷振峰.“情感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学周刊,2011,09:50~51.

第九篇:高中语文情感教育研讨

情感教育是现代化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式,基本是通过对学生信念和情感的培养,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个性化意识,以此促进学生的综合性全面的发展。在高中语文的情感教育过程中,需要对学生予以尊重,调整学生的情感体验,让语文教育成为一种艺术上的教育,同时提升学生的美学感受,让语文的情感教育作用更加有效地发挥出来。

一、高中语文情感教育中的教学原则分析

高中语文的情感教育过程中,需要遵循四项基本原则,分别是兴趣原则、审美性原则以及创造性和成功性原则。情感教育的兴趣性原则主要是使用情感教育的方式让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更加浓厚,让学生以这种兴趣为自身的动力进行后续语文知识的学习。成功性原则,这个原则主要是教师在进行情感教育的过程中,给学生创建一定的氛围和条件,让学生可以获取更多的知识,并且也有更多的成功性体验。审美原则是语文情感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原则,主要是教师在教授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到知识中所蕴含的美感,教师和学生进行双方面的沟通。创造原则主要是教师不断对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以及模式进行有效的调整,然后将情感蕴含到知识教学中,激发起学生的创造意识,让学生的素质得到有效的提升。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使用情感教学方式的具体途径分析

(一)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需要以课程为基础,以语文课本为主要媒介,这种情况下进行情感教育所起到的效果更加好。这样就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更加全面的了解,使用教材的过程中每一部分知识都能够融会贯通,并且对教材中的重点化内容,情感性内容进行提炼和扩充,以此让教育资源得到整合,使用自己熟悉的事物和学生感兴趣的知识进行教学。挖掘情感因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所讲能够引起学生在情感方面的共鸣性。例如,教师在讲解古诗《归园田居》的过程中,教师若是不对此古诗进行情感因素的渗透,只是对诗词中出现的小院以及生态环境,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进行阐述,那么诗词就会显得过于空白。若是在讲解的过程中给学生渗透一定的情感,让学生体会到作者这种胸襟和淡薄的情怀,生活贫穷但是精神富有,自在但是还有心酸,这样的一个隐居人,学生就可以看到诗词中的内涵,在课堂上也能够将自己的情感渗透到其中。教师对语文课文中情感的挖掘,是以教材熏染情感,陶冶学生心灵情操的一种办法,能够极大地体现出语文教学的先进性,体现出语文教学的基本特点。

(二)在朗读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情感

朗读是学生学习不可避免的一个步骤,朗读也能够提升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语言理解能力,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情感进行激发,语文本身就是一项语言性的艺术形式,在语言中包含了重要的情感要素,基本是通过语言的生动性描写激发学生的内心感受,在语文世界中让学生接受更多的知识,陶冶学生的情操并且逐步的培养学生的能力。例如在学习《春》的过程中,有一句是这样的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就像母亲的手抚摸你,在这一句中朗读的重点主要在于母亲的手和抚摸这两个词汇上。学生在此方面的阅读上能够体验到母亲的这种柔情,阅读语气上也更加倾向于柔和,给读者心灵上的体验和感受。语文的朗读需要将学生和老师以及教材之间有效的结合在一起,这样语文文本就会也显得情感十足,朗读的过程中情趣盎然,把学生吸引到作品当中,享受和体验作品中的情感[3]。

(三)创造意境激发学生的语文情感

意境的创造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突出性方式方法,能够在虚实相生的环境中激发学生无限的想象能力,审美空间也得到拓展。艺术来源于想象,只有有想象的艺术才能够进行再创造。这样就需要教师在高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给学生创建情境,让学生内心的琴弦被拉动,激发学生的情感体会。例如,在学习《扬州慢》的过程中,词中对于扬州的景象进行了描绘,给人一种悲怆的感受,作者的描写基本没有直接性的,都是从后面入手分析,这样就给人一种别样的意境。那么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从这样的景象入手让学生自己分析破败的城池以及烧焦的数目,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其中的悲凉之感受。进而在这种意境之下联想到杜牧那种重到须惊难赋深情的感受,这种立体的画面能够极大地激发出学生的内心想象力和情感,在这样的意境之中知识的积累也更快,对于知识的表达也更加明朗,能够促进学生对作品的深入化理解以及感情的加深。

三、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高中语文中的情感教育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文章一共分为两个部分的内容,分别是第一部分对情感教育过程中的教学原则进行了阐述,随后在第二部分中对高中语文情感教育的实施进行的分析,其中包含具体的手段,有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在朗读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情感、创造意境激发学生的语文情感。这些都能够促进学生在语文课文中对情感的体验,并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力度。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提升高中语文教学的效率,给学生更多的情感体验。

作者:李芳菲 单位:山东省桓台第二中学

参考文献:

[1]高丽娜,于晓飞.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4(12).

[2]孙伟强,李晓燕.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5(3).

[3]吴真真.浅议情感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融入[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4(17).

[4]沈世云.情感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东方企业文化,2014(15).

第十篇:高中语文中情感教育的渗透

摘要:在素质教育不断推进的过程中,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都应跳出狭窄的专业知识传授的禁锢,而应将教学目标放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上。高中语文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良好途径,很多的课文是进行情感教育的绝佳素材,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等对学生进行适时的情感教育的渗透。

关键词:高中语文;情感教育;素质教育

情感与理性是一个人的正常两面,两者大有不同又互相影响。在传统教学中,我们对理性过度强调,一些错误的观念甚至认为人是需要绝对的理性的,因此忽视了对学生情感的发展和培养,这种教育理念给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带来了诸多的问题,比如,很多的学生缺乏感恩之心,只看重自身的才华和学习成绩;医患关系紧张与医患之间缺乏情感的有效互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教育就要遵循人性,从人性综合发展的角度给学生全方位的培养,只有这样才是为祖国培养真正有用的人才。那么,具体来说,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进行情感的渗透呢?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我们要认识到情感教育的重要性,结合教材进行适时的情感教育渗透,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

一、情感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语文教学具有鲜明的情感色彩,发挥好语文教学的情感效应,不仅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提高教学质量能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情感在语文教学中具有特殊的作用。

(一)情感是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源泉

优秀的文学作品无不浸透着作者内心的深厚情感,正是因为情感的浓重深厚才使得作品本身能深深地让我们感动,才能让作品真正走入我们的内心,达到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共鸣。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反复阅读、有感情的朗读等感受文中的情感流动,在这种情感流动氛围中激发学生内心同样的情感,调动他们对语文学科的深厚情感和兴趣。

(二)情感有利于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把握

要搞好语文教学,就要引导学生对作品有深刻的理解,要深刻地理解作品,就不得不探寻作者在创作时的情感。只有引导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去探寻作者的心路历程和情感体验,才能理解作品,领悟知识。只有触及到情感深处,才能和文章一起产生共鸣,才能理解品味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主旨,再造作品的情境,体会作品中蕴涵的喜怒哀乐等情感,从而达到学习语文的目的。

二、结合散文教学,引发学生对自身生活经历的体会情感

散文是作者自身生活经历的再现,是内心情感的恒久涌动。散文的学习可以让师生不由自主地联想到自己的生活,情感上引发共鸣,从而对生活有更多的感悟,情感得以丰富,人格得以完善。如散文《静流》,文章开篇写弟弟迷恋音乐,这是为后文写弟弟与父亲的矛盾冲突作铺垫。弟弟要考艺术学校,父亲认为那是不务正业,严厉禁止。可文章后来写到“初涉尘世的弟弟被浮世的严风吹刮后,终于体会到了现实闾巷烟火的不易。弟弟知道,父亲对于他的要求并非仅仅是为了自己的脸面,那要求也是生活本身对他的要求。父亲也终于明白,子女的人生是无法由他来设计的,我们都不过是千万人中最普通的那一个。”弟弟终于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但人生总是有不如意的,波澜总在不经意间降临人间。弟弟结婚生子了,可孩子却患有孤独症,这时父亲拿出所有的积蓄给弟弟,一家人坚强而又执着地给孩子治病。学习完这篇文章,我就给学生布置了一篇习作,要求学生谈谈这篇散文让自己有何所思所想,自己在与父母亲人的相处中有没有什么遗憾,自己是否与父母有矛盾发生,这些矛盾会给家人和自己带来哪些情感上的冲击,自己都是如何处理与家人之间的矛盾的。通过这样的习作,学生能静下心来思考自己的生活,他们的情感得以升华,学会了感恩,也在努力地提高自己与人沟通交际的能力。这样的教育才是更丰满的教育、更人性的教育、更贴近现实生活的教育。

三、借助多媒体技术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适当巧妙运用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得学生在多方面的刺激下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以及对自身生活的感受和反思。比如一些音乐作品可以当做我们朗读课文的背景音乐,在优秀的音乐作品的渲染下,让学生的情感来得更深沉、更持久。有一些文学作品,里面所描述的情境与我们相隔较远,学生较难体会到其中的情感和包含的深意,我们就可以通过互联网搜集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有更加直观的感受,从而有助于他们对作品的理解和对人性的理解与同情。因此,我们要在多媒体技术的帮助下,让学生有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让学生都能收获更多、感悟更多。

四、教师要用积极的教学情感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

语文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领者和陪伴者,教师首先要具备饱满的教学热情,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中去,才能通过自身对文学作品的情感体验传递给学生更多的情感营养。只有教师的情感首先被充分调动起来,才能在课堂中营造一种情感流动的和谐氛围。在教学生活中,教师要透过自己的言行举止将自己对教育、对学生的爱传递出去,这是对学生的支持与鼓舞,是他们在艰苦的求学生涯中最温暖的力量。语文教师如果缺乏丰富的情感力,就没有办法将语文课堂上得生动,也无法对学生进行情感的熏陶和教育,也无法胜任语文的教学工作。因此,我们要认识到自身的重要性,努力丰富自身的情感,消除内心和谐的障碍因素。

五、高中语文要注重结合实践开展教学

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让学生结合生活实践进一步对课文进行升华。语文不是纸面上的学科,相反它是一门实践性和生活性很强的学科,透过语文的学习,可以让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人文素养都得以有效提升,这在学生生活中的待人接物的方方面面都得以体现出来。因此,我们可以结合让学生写日记等方式,让他们认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让他们都能透过情感教育释放自身的人性光辉,成为一个鲜活的人、有感情的人。总之,在具体的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重视情感因素,注重情感教育,优化教学过程,可以培养和谐的师生关系,构建和谐课堂,顺利实施教学计划,完成教学任务,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情感态度的健康发展,这是语文教学的本质回归。

作者:霍平肖 单位:河北省任县中学

参考文献:

高中教育教学范文篇10

一、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目标,紧紧抓住提高教育质量工作不放松

今年,在全市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市提高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工作再创佳绩。全市参加普通高考学生8.05万人,本科一批上线6762人,较去年增加785人;本科二批以上上线16294人,较去年增加1577人,本科二批以上上线总人数再创历史新高,继续保持了高考本科二批以上上线总人数全省第一的位次,实现了“四连冠”。在成绩面前,希望同志们要认真总结经验,再接再厉,继续做好工作,同时,务必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充分认识到,巩固高考成绩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慢进即退。目前,其他市正在迎头赶上,我们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急待解决。主要表现在今年高考本二以上上线人数尽管总量有所上升,但总的看,我市本一以上上线人数相对增幅不大,而且已经失去了全省第一的位次,后移到全省第三位,落在了衡水、石家庄之后。此外,全市的高考上线人数万分人口比仍然偏低。分析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一是我市普通高中教育整体规模偏小。二是全市县域之间、校际之间教育质量存在不均衡现象。三是高中教师特别是优秀骨干教师严重短缺,部分学校依然存在优秀教师外流现象。针对这些问题及其原因,各县(市、区)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及各有关学校,必须要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快高中学校建设,强化学校管理,努力实现继续保持我市高考成绩在全省领先位次的奋斗目标,使全市的高中教育教学质量再上新台阶。今年6月9日,市政府召开了全市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今后一个时期,全市教育工作要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争创职业教育名市作为工作重点来抓,但这不是说今后抓教育质量工作就不再是工作重点了。今天下午把大家留下来继续开会,目的就一个,就是要让同志们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目标,始终坚持“职业学校狠抓就业率、普通高中狠抓升学率”这一工作指导思想,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同时,继续进一步抓好基础教育,突出抓好教育教学质量,下大力继续狠抓普通高中升学率不动摇。重点要抓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全面提高认识,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推进素质教育,促进质量提高,正确处理好素质教育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系。关于这一点,过去曾讲过多次,我想在这里再重申一下。实施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教育事业发展成果的迫切要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实施素质教育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要全面、科学地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充分认识到普通高中的主要任务就是为高一级学府培养输送优质生源。各相关学校要始终把教育教学质量视为学校的生命线,在具体工作中,就是要实实在在的实施素质教育,旗帜鲜明的强调“质量第一”和“质量兴校”,大胆抓质量,鲜明抓升学。我们反对片面追求升学率,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因为为提高升学率而忽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体育、美育的培养,而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并使之成为素质全面的优秀人才。如果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很低,没有较好的升学率,这样的学校起码不是真正的实施素质教育,更不是人民满意的教育。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抓升学率,抓普通高中的升学率就是抓素质教育,抓素质教育必须抓教育教学质量。全市各相关学校要正确处理好实施素质教育与提高教学质量的关系,立足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进一步振奋精神,做到大张旗鼓的抓教育教学质量,理直气壮的抓升学率。

狠抓基础,统筹发展,正确处理好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与高中阶段教育质量的关系。刚才说了,在工作中,我们要始终坚持“职业高中教育抓就业率、普通高中教育抓升学率”的指导思想。升学率也好,就业率也好,关键还是学生素质的提高。高中阶段学生的素质与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是分不开的。义务教育阶段是为整个教育事业乃至经济社会发展打基础的一个关键环节。据世界经济组织统计,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受教育年限每提高1个百分点,它的GDP可以增加3个百分点。目前我国人均受教育年限是7到8年左右,保质保量的普及和发展义务阶段教育,对提高国民文化水平和人口素质至关重要。同时,抓教育教学质量是一项系统工程,没有一流的小学教育,就没有一流的初中教育质量;没有一流的初中教育,就办不好一流教育质量的高中。因此,要抓高中阶段教育的教育教学质量,必须要从基础抓起,从义务教育阶段抓起,大面积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义务教育阶段搞得不好,高中阶段教育也就失去了基础,提高普通高中升学率和职业高中就业率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因此,要下大力抓好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努力为高中阶段教育输送优秀生源。只有这样,我们也才能逐步改观现在每年参加中考的学生分高的上普高、分低的上职高的局面,努力通过提高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质量,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和职业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

既要增加总量,又要提高质量,正确处理好高考上线人数总量与质量的关系。今年,我市本科二批以上上线人数增长幅度是历年来增长最多的一年。但大家同时也要看到,本科一批上线总人数和去年比,虽也有增加,但增幅相对较少。据统计,今年我市全市范围内升入北大、清华的考生总共才有24名,而衡水市仅衡水中学一所学校就有37名考生升入北大、清华。对此,希望大家要深刻反思和查找我们的工作中到底存在哪些薄弱环节,清醒认识成绩背后到底存在哪些问题和隐患。大家在这个问题上,一定要有忧患意识,要通过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正确处理好高考上线人数总量和质量的关系,采取措施,对症下药,普通高中抓质量、抓升学,工作目标既要瞄准高考上线人数总量,更要注重上线人数的质量。要通过努力,不仅能让更多的孩子上大学,还要让更多的孩子上好大学,上名牌大学。因此,在具体工作中,学校既要面向全体学生的整体发展,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因材施教,使全市的高考成绩不仅获得总量的扩张,还要实现质量的提升;既要追求本二以上上线总人数的增加,更要追求本一上线人数,特别是上名牌大学总人数的增加。

(二)进一步强化措施,坚定树立起三种意识。要牢牢抓住夯实基础不放松,树立均衡发展的意识。普通高中的教育质量和高考升学率是基础教育各学段所有学校和所有教育工作者共同铸就的,不单是高中学校工作的结果。最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必须坚持基础教育各阶段质量的均衡发展。同时,抓义务教育各阶段教育质量的唯一出路,也是要坚持各学校的均衡发展。要想大幅度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特别是普通高中的教育教学质量,就要坚决反对只抓几个重点学校、几个重点班的做法,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重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是一时一日就可以立竿见影的,也不是某一学段、某一学科能够独立完成的。因此,全市各相关学校要牢固树立科学的质量观与全面的质量观,切实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各项工作的中心环节,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目标,千方百计的办好每一所学校,千方百计的提高整体的教育教学质量。当前,我市义务教育实现均衡化发展的最大障碍,是学校布局分散,规模偏小,教育资源配置难以实现最优化。因此,要进一步加大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力度,加快标准化学校建设,积极改善农村学校和城市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要通过合理布局、优化师资、加大投入、改善条件,努力使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实现学校规模的标准化、教师配置的标准化、学校设施的标准化、学校文化建设的标准化,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力争把每一所学校都办成群众满意的学校。

要牢牢抓住扩大规模不放松,树立科学发展的意识。质量是高中教育的生命,规模是高中教育的基础。高中教育如果没有规模作支撑,就谈不上教育质量的大发展,还会直接影响义务教育的巩固和提高。这里面体现了一种教育规律的存在,也是一个必须坚持科学发展的问题。去年,我市参加高考的学生人数比石家庄少13000人,今年参加高考学生人数与石家庄相比,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增加到了少14000多人。目前,高中教育规模偏小,已经成为制约我市高中教育发展的瓶颈。要想实现我市万人均高考上线人数位次前移,就必须要进一步加快高中建设步伐,扩大高中办学规模。总得看,我市现有普通高中在校生22.6万人,万人均在校生为207,位居全省第五位。石家庄、唐山分别达到267、227,均远远高于我市。就各县(市)情况看,也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的县(市)有易县(324)、徐水(312)、安国(290)、涿州(255)、涞水(254)、定州(241)、望都(226)和高阳(212),低于全市平均水平的县(市)有清苑(193)、顺平(186)、定兴(185)、蠡县(184)、高碑店(183)、博野(171)、曲阳(154)、雄县(151)、涞源(150)、满城(146)、唐县(145)、阜平(138)、安新(130)、容城县(119)。由此不难看出,全市加强高中建设、增加学生规模的任务依然很重。

回顾近五年来,我市仅新建了4所国办高中。今后如果再不加大加快高中学校建设的力度和速度,这些吃老本的学校已经没有什么潜力可挖了。长此下去,全市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标将会很难达到,全市的高考成绩也将会因为没有规模的支撑而下降,甚至落后于其他市。去年10月,市政府在易县召开了全市高中建设调度会,会后,大部分县(市)认真落实会议精神,积极采取措施,加快了高中建设的步伐。如顺平、阜平两个山区贫困县,由政府统一组织新征土地,统一规划建设,整体将县一中搬迁,现在顺平中学新校区已经投入使用。安新县结合县域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新建一所占地80亩的民办公助普通高中,工程主体将于今年10月份完工。定州市也做出规划,计划新征土地360亩将定州二中整体搬迁。唐县计划采用引资的办法,征地300亩建设一所新高中。但是,有的县(市)高中建设至今没有任何进展,而且由于学校容量有限和优质教育资源不足,出现了初中毕业生“上学难”和学生外流到其他县(市)的现象。希望这些县的同志认真反思一下自身的工作,充分认识到加快高中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同时还要充分认识到,象阜平、顺平这样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县能够做到的事情,其他条件较好县没有理由不把高中建设工作做好。因此,各县(市、区)要按照市政府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统一规划要求,尽快行动起来,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工作进度,已经启动的要保质保量的尽快完成,没有启动的要立即动手尽快启动,力争按要求全面完成高中建设任务。

要牢牢抓住强化管理不放松,树立无私奉献的意识。学校硬件规模上去了,但如果没有一流水平的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仍将是无从谈起。对此,要重点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加强校长队伍的管理。校长在一定程度上对学校的管理和办学水平有着根本性、方向性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超过学校硬件设施对学校发展的影响。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一方面要为校长的成长和学校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让校长队伍保持相对的稳定;另一方面也要进一步加大对校长的培训和管理力度,提高校长的工作水平,建立一种“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管理机制,对那些确实不能胜任、误人子弟的校长,要坚决果断地从校长的位置上拿下来。在工作中,各位校长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政绩观,真正做到以教书育人为荣,全面准确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做到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坚定不移地狠抓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用务实的工作作风带动和促进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二是要加强教师队伍的管理。不断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教师。各县(市、区)政府在这一点上要舍得多花一点钱,从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和大局出发,采取措施,留住优秀教师,引进一流人才。要积极谋划制定必要的人才引进政策,支持和鼓励各高中学校引进优秀教师和大学毕业生,按需合理确定学校的编制和经费,确保优秀师资的及时补充。要培养一支相对稳定的骨干教师队伍,努力提高教师待遇,想方设法为教师提供一个安居乐业的环境,让教师安心教学。要进一步搞好各个层次的教师调研考试工作,建立和完善教师定期继续教育的培训提高制度,注重培训的质量和实际效果,使教师的师德修养、教学能力、敬业精神得到全面提升。广大教师也要树立无私奉献和勤奋敬业的意识,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以高尚情操、丰富学识和人格力量引导和影响学生全面发展,努力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做出应有的贡献。三是加强教育科研队伍管理。教育科研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第一生产力。要充分发挥广大教研人员的作用,深入开展教科研工作。要认真指导各高中学校教师创新教育理念,坚持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要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结合,不断提高教学与科研水平。要通过教科研活动,凝聚广大优秀教师的集体智慧,增强工作竞争力,实现轻负担,高质量。当前,各级教育科研机构与人员,要特别针对如何全面提高我市的教育教学质量进行深入的研究,力争提出一套切实可行并行之有效的科学办法,真正做到指导学校开展工作。

二、进一步强化政府行为,加大财政投入,努力为教育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这一口号我们已经喊了多年,但时至今日,教育投入不足、政策落实不到位的问题,依然是制约全市教育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希望各县(市、区)政府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新的《义务教育法》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教育工作的决定》,大兴“务实、求实、落实”之风,切实担负起发展本地教育的职责,真正把各项教育投入政策落到实处。公务员之家

(一)要全面落实财政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新的《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并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财政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是保证学校正常运转的基本费用,省规定农村小学每生每年15—60元,初中每生每年25—90元,县城所在地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参照本县应执行档次的高标准执行。对此,各县(市、区)政府要责成财政部门明确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的执行标准和年增加幅度,真正做到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在预算内单列,不得用学校预算外收入或其他教育经费抵顶。同时,各县(市、区)在安排财政预算时,要将中小学教师每人每年30元培训费纳进去。2006年没安排的,回去后要协调有关部门马上调整预算,按中小学在校生人数拨到教育部门。教育部门不准把财政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挪作他用,一定要按月如数拨到各个学校。

(二)要尽快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教育工作的决定》中规定的各项税费政策,确保投入到位。就资金投入问题,在今年8月24日收听收看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时,我对全市截至7月底以前财政投入落实情况进行了通报。大部分县(市、区)采取了有效措施,落实教育资金投入情况进一步取得成效,但个别地方还是行动迟缓、没有完全落实到位,甚至有的县上次通报情况后仍然没有行动。希望大家会后把今天通报的情况尽快向一把手汇报,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切实增加教育投入,务必按照于群市长在6月9日会议上提出的要求,年底前全部落实到位,而且决不能再形成新的拖欠。

(三)进一步加强督导检查,切实加大对各项工作的推动力度。按照国家和省的统一部署,从今年起,每三年一轮的“普九”复查不搞了,代之以四年一轮的对县域教育的综合督导评估。对此,面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和新任务,今后一个时期,我市教育督导工作要主动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要求,努力实现四个转变:一是从数量督导向质量督导转变。从过去以监督检查教育数量的增长和规模的扩张为主,逐渐转移到检查评估教育质量和效益的提高方面上来。二是从督导基本普及向督导发展提高转变。在我市已实现“普九”。且绝大部分县(市、区)已接受了两轮以上“普九”复查的情况下,教育督导工作要在继续关注普及的同时,重点放在督促各级政府切实采取措施,依法保证教育投入,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推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缩小差距,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上。三是从督政为主向督政、督学并重转变。在强化对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督导的同时,教育督导要更多地转移到关注学校管理、关注弱势群体、关注教育公平上来。要努力监督和指导学校依法办学,规范管理,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四是从义务教育单项督导向多种教育全面督导转变。督导内容由义务教育扩大到学前教育、特殊教育、高中段教育、教师继续教育等,并增加了对义务教育阶段教学的评估。

市政府教育督导团及其办公室是代表市政府行使教育督导工作职责的专门机构。在今后工作中,要充分发挥其工作职能,切实搞好县域教育综合督导评估。同时,也希望各位督学顾问、各位督学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针对教育工作中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多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为教育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当前,要突出加强对学校安全工作的督导检查。重点是督导检查各级各类学校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和落实情况,指导解决学校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存在食品卫生、校舍、交通、消防、安全保卫、周边环境等安全隐患问题的学校,要及时调度并限期改正。要建立和重大事件报告制度。一旦学校发生重大安全事件,学校及其主管部门要尽快处置并及时按程序上报。对故意迟报、瞒报造成严重后果的,要对相关责任人依法严肃查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