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教材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1 19:19:23

高中化学教材

高中化学教材范文篇1

【关键词】高中化学;有效教学;探讨研究;有机整合

新课程改革中提出了新的教学理念———立德树人,教师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还要把化学里面观念和思想传授给学生,教师可以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转变过去的教学观念,明确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利用多种方式,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一、提倡过程教学,体现学生主体

学习化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能认清物质结构和原理,发展学生的化学思维和创新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让学生学会主动探究知识,积极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并能从此得到体验和感受。为此,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可以开展探究性活动、创设情景式教学,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参与到学习的每个过程,积极的观察、实验、阅读、思考等,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我们在学习元素周期表的时候,教师可以开展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引起学生的兴趣,如发给学生每个一张表,布置学生任务把1-18号的元素填写在纸上,包括元素名称、原子序数、核外电子分布、电子层数等,同时给出元素的原子半径、相对原子质量、最高化合价以及最低化合价等,之后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根据表格里面的内容,探讨元素的属性、特点以及分析其形成原因,学生们各抒己见,进行交流、探讨,找出元素中存在的规律。之后再让学生根据表格,将每个元素按照坐标图形式画出他们的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半径、最高化合价与原子序数的关系坐标图等,最后让学生就这个图,总结这些原子之间的内在关系及规律。这些活动中,学生完全是靠自己主动参与、实践、探究去获取的知识,他们参与了整个学习过程,构建了一个有生命力的化学元素知识体系,增强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对学生掌握元素周期的内容有很大作用。

二、突出探究功能,培养实践创新能力

化学实验主要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运用能力,学生能从中获得更多的化学知识,还可以锻炼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在新课程标准中,也进一步明确了化学实验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因此,教师要改变过去以验证为主的实验策略,设计适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助学会各种实验。如设计情景式教学,向学生介绍元素的性质,让学生提出问题或猜想,然后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研究,根据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开发者、创造者,通过让学生亲自尝试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意识,形成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我们在探究原子的得失电子能力强弱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根据现有的实验器材和试剂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原子得失电子能力的比较,在这期间学生可以就实验方案进行探讨,找出最优的方法,之后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记录现象和数据,最后进行总结分析。通过这个活动,可以大大锻炼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验思维,学会实验的严谨性和科学性。

三、结合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结合多媒体,可以为化学教学带来更多的活力,使教学内容更生动活泼,吸引学生的眼球。它以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的表现形式,使教学内容跨越了时空的界限,让学生接触到更多化学物质相关资料,增强学生对化学实验过程和知识的感受和理解,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多的平台支撑,有助于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如我们在讲解原子的构成时,可以结合多媒体,把教学内容制作成课件,用视频或者图片展示原子的结构以及得失电子的过程,给予学生更三维立体的视觉感受,把学习变得更形象、生动,使原子结构变得更直观、具体,便于学习理解;同时,学生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在网上查看更多的化学知识,了解化学与社会、生活以及科技的联系,提高对化学重要性的认识,拓展自己的课外知识,开阔视野,增强学生的化学素养。实施多媒体和课堂的有机整合,使得化学教学变得更加活泼、生动,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目光留在课堂,为化学课堂注入新鲜的血液,实现课堂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黄兵兵.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化学教材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基于鲁科版化学2(必修)第一章教学实践与思考[J].教育科学,2016(09).

[2]孙慧.核心素养下高中化学教学策略分析[J].化学教与学,2017(08):12-13.

高中化学教材范文篇2

1教学背景

在2017年版新课标与“一核四层四翼”新高考评价体系大背景下,北京市高中化学“学”与“考”的模式为:全体高中学生必须修习4学分的必修课程(化学必修1和必修2),高一学年末参加北京市组织的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选择化学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的学生还需要修习选择性必修(下称“选必”)3个模块的内容,高考参加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面对高考选考化学的学生,北京市高二化学教学要完成《化学反应原理》《物质结构与性质》《有机化学基础》3个选必模块教材,每周4课时。海淀区的高中选择了鲁科版化学教材,高一上学期必修1时间紧,任务重;下学期必修2教学相对轻松,不少内容还会在选必中进一步拓展与深化。为了减轻高二学年的教学压力,针对生源好、不必在高一下学期刻意进行合格性考试备考的学校,可以将选必模块的部分内容融合进必修2同一主题的内容中进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2教学分析与建议

必修与选必2本教材均包含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和“微项目”4部分内容。除了涉及化学键与有机物性质的“微项目”之外,选修中的其余内容均可与必修内容进行融合。整合后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基于实验事实,科学家不断建构、发展原子结构模型,认为原子由原子核与核外电子构成。用能层、能级、原子轨道和自旋可以描述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基于量子力学理论及大量光谱数据,构造出大多数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和性质是核外电子排布决定的,一个能级组对应一个周期,一个能级组最多容纳的电子数等于对应的周期包含的元素种数。族的划分与原子的价电子数目和价电子排布密切相关,同主族元素原子的价电子数目相同。融合后的知识体系,“结构”是核心,必修教材中丰富的宏观实验现象(碱金属单质与水反应、卤素单质相互置换等)和实验事实(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碱性等)十分有序地统摄于结构之下,凸显了“结构决定性质”的核心观念,使学生对元素周期律(表)有了更为本质的理解。必修与选必分开施教至少累计需20课时,融合后需要15课时,在教学任务相对轻松的高一下学期完成,缓解了高二学年课时紧张的压力。鉴于必修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建议教师要想方设法在教学中做到深入浅出。如用宏观类比微观,帮助学生通过“具象”想象“抽象”;让数据、证据说话,降低学生对微粒行为理解的难度;依托教材栏目,激励学生参与并充分表达其思维过程;利用化学实验、网络优质视频多渠道获取教与学资源等。需要注意的是,融合教学不等于“一步到位”“直接到达高考水平”,一定要控制难度,防止“一竿子插到底”的做法。

作者:白建娥 单位:清华大学附属中学

高中化学教材范文篇3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材;化学反应与能量;核心素养

1引言

教材是学生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因此,教材的开发与编写影响着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美国教育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对中美教材进行对比研究,有利于更好地完善我国的教材,提升教材质量,扩大教材影响力。本文以人教版《化学2》[1]和美国高中主流理科教材Chemistry:ConceptsandApplications(以下简称《化学》[2]中必修阶段的“化学反应与能量”内容作为研究对象,从内容呈现位置和栏目设置两个角度进行对比,希望对进一步提升我国高中化学教材质量和教学水平有所帮助。

2内容呈现位置对比

“化学反应与能量”是高中化学教材中的重难点内容,我国人教版教材从初中到高中《化学2》、再到《化学选修4》,都涉及该专题的内容。通过必修阶段“化学反应与能量”内容的对比,可以为我国高中学生学习人教版《化学选修4》中第一章的内容奠定基础。教材中内容呈现的位置往往能够看出编者意图与理念,所以首先对两版教材内容呈现位置作了比较。关于必修阶段“化学反应与能量”内容,人教版教材在《化学2》第二章的第1、2节中,美版教材在《化学》第20章的第1、2、3节中。两版教材中该专题的知识内容大致相同,但在内容结构体系和内容深广度上还是有一定的区别。以下将从“化学反应与能量”内容的异同点两个方面对两版教材进行比较。中美高中教材必修阶段“化学反应与能量”内容的相同点两版教材中这部分内容大致相同,均涉及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比如在人教版《化学2》第二章的第1节中,首先介绍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原因,然后通过生产、生活中的实例来让学生理解化学能与热能、电能间的相互转化。这些例子中提到生物圈内能量的转化包括植物的光合作用、人体内的能量转化等。将太阳的热能、水蒸气的势能、流动水产生的动能、树木燃烧储存的化学能之间存在的联系,通过图与文字的描述,形象地体现了能量在生物界的转化,促使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人教版教材在这一节中体现了化学与生物、物理学科间的交叉和融合,这种学科间的交叉渗透有利于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的贯彻与落实,更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迁移能力的形成[3]。同样,在美版《化学》教材第20章第3节中单独将光合作用放为一节,首先介绍光合作用的概念,然后说明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叶绿体,并对叶绿体的结构进行详细阐述,强化学科间的联系。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可以实现各学科在理论、方法和思维等方面的有机融合,是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更符合当代社会发展的要求[4]。中美高中教材必修阶段“化学反应与能量”内容的区别两版教材在内容结构体系和内容深广度方面有一定区别。我国教材该专题的相关内容分两册书呈现,而美国仅为一册。人教版教材从初中到高中《化学2》、再到《化学选修4》都涉及该专题的学习,可以看出我国教材将初高中阶段进行了衔接,整体呈螺旋式编排,逐步构成完整的知识体系,符合我国中学生认知特点。美版教材没有采用螺旋式编排的模式,而是选择与科技、生活、社会及多学科相互交叉的模式,且教学方法相对自由。如在解释氢气与氧气反应释放能量时,如图1所示,美版教材用一个形象的反应图表示,学生能够轻易理解氢气与氧气反应是一个放热反应;后面紧密联系生产生活,提到这种反应产生的能量可用来驱动汽车的发动机。美版教材强调知识的实用性,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应用。

3栏目设置对比

教材栏目的设置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习的指向性更强[5]。人教版教材“化学反应与能量”章节在《化学2》中涉及的栏目类型有“学与问”“词源”“思考与交流”“实验”“科学视野”“资料”“资料卡片”“科学探究”“实践活动”“归纳与整理”,栏目类型及设置功能具体情况见表1。美版教材“化学反应与能量”章节在《化学》中涉及的栏目类型有“本节预览”“词源”“迷你实验”“化学实验”“化学在线”“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社会”“化学与技术”,栏目类型及设置功能具体情况见表2。中美高中教材必修阶段“化学反应与能量”栏目设置的相同点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两版教材中有些栏目设置的功能是相同的,比如:人教版教材和美版教材中的“词源”栏目,都是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某词意思,帮助学生学习本节内容;人教版教材中的“实验”栏目与美版教材中的“化学实验”栏目,都是引导学生体验化学实验的过程,发散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人教版教材中的“科学视野”栏目与美版教材中的“化学在线”栏目,都为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中美高中教材必修阶段“化学反应与能量”栏目设置的区别由于中美两国的科技发达程度不同,两国的教育理念还是有一定区别的。从整体来看,我国人教版栏目设置还是倾向于知识技能的训练,比如“实验”栏目,有很强的目的性,就是为学科知识服务;而美版中“化学实验”栏目、“迷你实验”栏目等,在为学科知识服务的同时,更加关注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注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突出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及创新意识的培养。

4结论

总的来看,中美两国教材各有千秋,两国教材都比较注重化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我国教材内容直观,学生在学习中容易接受;主题明确,教师在教学中容易操作。美版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创新探究能力。相比较而言,两国教材在栏目设置方面,我国教材侧重于知识技能的训练,而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美国教材更显优势。那么,在符合我国国情和中学生认知发展特点的基础之上如何借鉴国外教材的优点?通过以上对比,笔者从三个方面提出几点建议。1)在教师教学上:适当借鉴美国教学理念,增加与生活和其他学科联系紧密的实验探究内容,也可以适当从微观层面进行分析讲解,有利于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宏微证据推理的能力。2)在学生学习上:让学生有更多机会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使学生抱着好奇心情不自禁地融入学习情境,并且获得愉快的学习体验。3)在教材编排上:教材中栏目的设置不能只注重知识本身,应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落实学科的知识价值,把握好学生核心素养方面的培养,促使学生全面发展[6]。

参考文献

[1]宋心琦.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选修4[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林健.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生工科专业建设[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1):32-45.

[2]PhillipsJS,StrozakVS,WistromC.Chemistry:conceptsandapplication[M].Glencoe:TheMcGraw-HillCompanies,2002.

[4]沈美娟.高师化学与生物学科间的交叉渗透[J].教育现代化,2017(37):365-367.

[5]王梦成,杨发福.中美化学教材中“化学反应速率”内容的对比研究[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9(20):76-78.

高中化学教材范文篇4

概念是反映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1],从表达形式上说,概念就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一个概括性的词或词组[2]。谱系从生物学上来说,表述的是一个家族各世代成员的数目、亲缘关系、特定基因和遗传标记在该家族内的传递、表达和分布的记载[3]。在学科教材中的概念谱系泛指教材所涉概念的分布、类属,各类属中概念的数目、相互关系及概念的发展变化。对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版普通高中化学必修教材(以下简称“人教版必修教材”)中出现的概念进行甄别、统计,并进行类属归纳、内涵关联、概念发展的谱系整理和谱系学分析,以期对高中化学必修教材中的概念系统教学提供参考。

一、人教版必修教材中化学概念分布

教材单元内容中概念的密度、新概念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知识难度的分布。新的人教版必修教材依据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编写,分必修第一册、必修第二册,共8章,其章节、栏目与内容相比于2004版必修教材有较大的调整。依据“概念”定义,剔除专名及摹状词,对人教版必修教材8章14个主要栏目的正文中所出现的概念进行人工枚举,剔除重复并按序编号,按章统计。对实验基本操作,若其有特定的化学含义,具有概念的特征,也可作为概念,并另列统计。由此,人教版必修教材中概念共得274个,各章列入的概念例举、统计见表1。人教版必修教材设置附录“名词索引”,主要收录本册教材中新出现的化学概念、物质名称等术语。必修教材两册的“名词索引”附录,分别收录52条和58条,共110条,剔除其中的专名和摹状词,如“次氯酸钙”“单键”等,枚举新概念分别得35条和36条,共71条,与表1所列的概念及序号比对,也按章序统计,具体见表2。表1表示在人教版必修教材中所呈现的化学概念总体情况,表2表示人教版必修教材中对学生而言是第一次出现的新概念。用EXCEL对表1、表2所计概念数在各章中的分布情况作折线图,如图1所示。图1各章概念数量分布情况由图1可见,第一,两条折线形态基本一致,概念、新概念的密度在“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第四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七章有机化合物”三章中相对较大,知识内容对学生存在着一定的认知难度。“第七章有机化合物”概念数在两条曲线中均位于最高点,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学有机化学内容在其知识表述上、认知方式要求上另成体系,这可能导致部分学生在学习有机化学时会产生不适应之感。第二,“第三章铁金属材料”与“第八章化学与可持续发展”两章的概念数目,在两条曲线之间的相对落差均较大,“名词索引附录概念数”与“教材章节正文概念”数之比均小于0.2,从两章的教材正文内容来看,主要是因为涉及STSE类的拓展性知识较多,多属一般性了解层次,需十分注意化学科学发展与应用的趋势对学生的教育作用。第三,“名词索引”附录中无实验类新概念名称,从表1所统计的实验基本操作类概念中可以发现,人教版必修教材的9个实验活动及章节正文中的演示实验、学生实验探究实验,主要是物质性质的验证或探究,是初中实验技能的延伸,而如“萃取”“中和滴定”等实验基本操作在选择性必修教材的“名词索引”附录中才出现,因此在实验教学时必须注意教学的难度与拓展的适切性。

二、对人教版必修教材中化学概念谱系的梳理

“谱系学的原义就是关于家族世系、血统关系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科学,也就是对事物的起源和演变过程的考察”[4]。谱系从表征形式来看就是归条缕析,以厘清相互间的关系和其发展的历程。对众多概念进行归属关联,能在教学中采用有的放矢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以便于学生建构对化学的认知体系。由此,从概念的属性、价值和发展进行谱系梳理。

1.对化学概念内容的反映属性进行类属归纳对化学概念的分类有多种论述,有研究分为陈述性概念、程序性概念、具体性概念、抽象性概念等[5]。刘知新教授把化学概念按内容区分为两大类:一为反映化学所研究的那些物质和现象的概念;二为化学研究的方法和技术方面的概念[6]。换言之根据化学概念的反映属性可以认为,一类是反映化学本体实质的客观性概念,一类是反映化学的研究方法和描述方式的主观性概念。由此,根据普通高中化学的课程性质,对教材中的概念可先按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转化、应用等五方面归类,再对每类中的概念按其反映属性进行“客观性概念”“主观性概念”归属。对某些在表达上具有复合性的概念,例如,“两性氧化物”既以物质的类别而归类,也因其具有特定的性质“两性”而作了性质归类,作重复计入。客观性概念、主观性概念作计数汇总、统计比对如图2所示。由图2可见,客观性概念数目远远多于主观性概念,各分类归属概念中客观性概念也均多于主观性概念;主观性概念主要是化学符号、计量、周期表等“化学表达语言”,而少化学研究方法类的概念;“应用”类中的概念数达到97个,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化学与STSE的密切程度。由此说明人教版必修教材所呈现的概念主要是对物质的存在、变化现象的客观性描述,以直接、直观为主,以激发兴趣为主,再辅以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的分类、模型、符号表达等基本的化学方法。因此,在高一化学教学时教师更需要注重培养学生对真实情境进行化学认识的兴趣。

2.对建构化学基础知识体系的作用和价值进行内涵关联概念可分为“核心概念”与“一般概念”两类。“核心概念”指的是学科基础性强、知识间关联度高,能充分体现化学学科特质的主要或重要的概念[7],如“氧化还原反应”;而“一般概念”指的是在构建中学化学基础知识体系中,在众多概念间的逻辑契合性不强,知识发展性关联度不高,或有其他概念名称可替代,是一种相对独立的概念,如“脱氧剂”等。根据概念在中学化学知识体系中的学科价值,对教材中的概念进行“核心概念”与“一般概念”的甄别分类,再以化学课程特征“从微观层次认识物质,以符号形式描述物质,在不同层面创造物质”,对核心概念进行内涵关联及其外延区分,构建3个“世家”谱系表,具体内容见表3、表4、表5。“结构决定性质”是学生需要形成的化学基本观念,在“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水平层次诠释中,用“结构解释”“结构图式”“结构说明”“微观特征”“微观结构”说明化学是从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与变化。在这一谱系的概念教学时,微粒种类上除原子、分子、离子,也要让学生了解构成原子的更小微粒中子、质子、电子及夸克,还要让学生知晓分子团簇、分子机器等;在微观结构上,要让学生了解物质微观结构的科学认知模型,如核外电子排布、同素异形现象、同分异构现象,也要让学生知道模型认知推理如杂化轨道理论等;在学习微粒性质、微粒结构类概念时,需要从微粒结构推测微粒性质,由此而去获得微观认识规律。从微观粒子认识物质及其变化,能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也能促使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认知。由上述可知,从微观层次认识物质及其变化是化学科学的基石。化学学科对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变化,要运用化学符号描述、微粒结构图式描述、化学符号和定量计算等手段说明,运用数据、图表、符号等处理实验信息,运用物质模型和理论模型进行关联和合理匹配并作出解释或推测[8]。化学不同于数学、物理描述所用的只是公式,在一定意义上具有独有的“语言”系统,称为“化学用语”。“以符号形式描述”谱系的概念,主要有结构描述、变化描述、计量描述三类。对结构和变化描述是符号描述的重点,在讲解时必须清楚相关的描述规则,如电子式书写规划和局限、离子方程式中物质的主要存在形式用什么符号、热效应的符号表达等,使“化学用语”简洁明了。对于计量描述,要使学生理解公式、符号或名称所表达的微粒及动态变化的内在意义,使之正确理解物质及其变化的物理量,如化学反应速率、平衡常数、原子经济性反应等。“不同层面创造物质”谱系的发端须是理解不同层面的物质类别。物质分类一般先从物质的宏观或微观特征进行平行的不同层面分类,如化合物可分为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也可分为电解质、非电解质,进而再按不同层级进行分类,如烃可分链烃、环烃、链烃,然后再进行烷烃、烯烃等分类,因此对分类的概念教学,就需要从不同“面”、不同“层”进行内涵说明,建立物质间谱系关联。分离与提纯类概念主要是化学实验基本技能,讲解时须让学生理解实验的原理和操作的基本过程。物质转化类概念主要是化学变化规律的总结,要让学生尝试理解反应机理,并作出对反应解释和预测。对于应用类概念,主要涉及的是化学在资源开发、环境保护、人类生活等方面的应用,这一系列的概念教学时要突出化学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在教学中,对“核心概念”要注重内涵理解,因为一定意义上说它就是基础概念,是架构中学化学知识体系的重要基元,决定着学生对化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具体体现在解决问题、表述结论中的理解运用;对“一般概念”要注重外延清晰,这类概念主要分布在化学与生产、生活、科技及环境的相关章节主题中,有利于了解化学科学的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对具体问题的题干素材表述中。在组织教学时,需要厘清概念在学生建构化学基础知识和方法体系上的不同作用和意义。

3.从谱系的成分丰富化进行概念间延续关联关于中学化学概念谱系的发展,可分为初中化学、普通高中必修主题、普通高中选择性必修模块及选修系列4个阶段而逐渐发展完善。梳理《初中化学科学标准(2011版)》中的基本概念,并与人教版必修教材中的基本概念进行分类比较,参考普通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三个模块中各类属的基本概念,举例比较同类概念的发展变化。物质的类别逐渐多元与细化。基于初中化学根据物质组成的分类,人教版必修教材出现了根据组成微粒和微粒间作用力对物质分类,如“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根据性质对氧化物的分类,如“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两性氧化物”;出现了分散系、胶体概念,对材料系列的细化概念;出现了体现物质之间关系的概念,如“同素异形体”“同分异构体”“同系物”,也对有机物的分类作了进一步的细分。这些分类体现了研究物质可从物质的不同特性进行分类,发展了概念的内涵也充实了物质类别概念谱系的成分,说明了分类是化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教师在教学中需注意的是要做到应教尽教,但不要提前作概念的下移,如弱电解质、晶体的类型、有机物的更细分类等均是选择性必修模块中的内容。物质的结构从“粒”趋向“力”。初中化学对组成物质的微粒,叙述了原子、分子、离子,涉及了构成原子的更小微粒,原子核、电子、质子、中子及夸克,说明物质是由微粒组成的,微粒由更小的微粒构成,原子不是最小的微粒,但不要求了解原子结构和微粒间的作用力。而人教版必修教材在微粒结构上,陈述了科学家对原子结构的探究,叙述了电子能量和分层排布及规律,从原子间的电子得失、共用电子对分析了原子之间的作用力,提出了化学键,说明了离子键、共价键和极性共价键、非极性共价键,并对分子的空间结构作了初步的模型推理。物质结构概念谱系的丰富不仅是概念个数的增加,更是从微粒间作用力角度去理解微粒构成物质的实质。但对电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及表达、共价键参数、分子空间构型等概念主要在选择性必修“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提出,在必修课程教学中不必过难过深,以便保持高一学生对物质结构探究的好奇性和求知欲。物质的性质和转化从“形”趋向“实”。初中化学给一些学生的印象是“更像文科”,究其原因就是很多要“记牢”,化学反应的四种基本类型就是让学生依其概念叙述的“形式”而进行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是从元素化合价是否变化的形式进行判断,化学反应的表达只是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人教版必修课程对物质的性质分析,开始体现“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从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分析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从化学反应能量角度分析化学能、放热反应、吸热反应,从参加化学反应的微粒角度说明离子反应及离子方程式的表述,从化学反应中原子之间的电子转移说明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从化学反应的平衡思想说明可逆反应、化学反应的限度。物质的性质和转化从简单的“形式”叙述,更多地趋向对物质结构、化学反应机理进行“实质”的分析。但对元素原子性质的概念,如电离能、电负性,对基元反应、焓变、熵、盖斯定律及热化学方程式书写等化学反应的动力学、热力学相关概念是选择性必修模块中出现的概念,在教学中必须注意概念谱系发展的阶段性。化学概念谱系是一个不断完善和丰富发展的生态系统,需要注意同一概念的内涵在不同阶段发展的深刻性,如氧化还原反应、物质结构;注意同一类概念谱系在不同阶段发展的丰富性,如对化学反应的认识,从物质形式的变化到化学能量的变化到反应条件的分析和控制。同时也要认识到有些概念还将在大学专业课程中进一步发展、完善,不能一蹴而就,在概念教学时要遵循学生对学科理解的认知规律。

三、教学建议

化学概念是学生建构化学知识体系的基本单元、建构节点,化学概念种类的逐渐丰富、内涵的不断完善促进学生化学观念的更新与发展[9]。对化学概念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可以从教学过程、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与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10],也可从概念的不同类属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11]。

1.设计概念教学方法教学中需要突破传统的“讲解定义、展现要点、辨析难点、举例说明、匹配习题”方式,在理解化学概念内涵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内涵的关联基础上,去选择和设计适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例如,对原子结构概念教学,可基于对模型认知与创新意识的培育,选择原子结构模型发展的化学史展开;对溶解度概念教学,可基于证据推理和平衡思想的培育,选择控制变量下的实验数据记录展开;对原电池概念教学,可基于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的培育,选择以电流可视化为要求的实验设计而展开。

2.构建概念教学谱系教学中需要构建以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为主旨的概念教学谱系:“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五个方面为5个族名———每一方面(族)适合的化学概念群———每一个化学概念适合的真实情境素材建议———每一个化学概念适合的教学策略与活动建议”。例如,“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这一“族”中的概念群,可以列入“原子经济性反应”“环境保护”“绿色化学”“化石燃料”“氢能”“化学能”“原电池”“食品添加剂”等概念,“化石燃料”的真实情境素材可以采用我国对能源的进口数据,教学建议可采用文献查阅、合作讨论、结论表达等。

3.选择真实情境素材教学中需要对适合于基本概念教学的真实情境素材进行高质量的选择。能体现某个概念的真实情境素材资源较多,例如适合于“同位素”概念的真实情境素材,可以选择原子弹中的铀元素、我国化学家张青莲院士在同位数研究上的贡献、医疗中对同位素的应用等,在教学中需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的要求,选择既能体现基本概念内涵,又能促使学生用化学思维去探究和理解基本概念,而且能促使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以达成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培育旨归的情境素材。对适合于基本概念教学的真实情境素材,教师可以从化学史、最新的化学研究成果、生活中有关的化学物品或现象中进行获取。而一学期或更长时段的概念教学将应用众多的真实情境素材,这就需要作合理、均衡的系统性选择,如此才能使学生的化学视角中既有现代最新的化学成果,又有历史发展的化学认识,也有现实生活的化学应用,让学生对化学世界的认识是完整的。

4.需要充分体现概念教学中的科学价值科学教育不只是科学知识教学,还需要培育学生的科学精神,认识到什么才是真正的科学家精神,从而养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化学概念教学也不例外。例如对“化学平衡———合成氨”的教学,可以利用德国化学家哈伯对合成氨的研究与发明,博施对合成氨催化剂的改进,2007年关于合成氨作用机理的诺贝尔化学奖及我国的侯氏制碱法等真实情境素材组织教学,从而不但能使学生掌握化学平衡等概念的知识,还能从化学史实上了解科学思维、方法的运用,体会到科学研究具有探究、质疑、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化学基本概念教学,教师还需要挖掘出能促动学生对概念认识的好奇心,激活学生认识概念内涵的求知欲,给学生提供学习概念的支架,使学生能自主学习、自主建构。如此而去进行“呈现基于真实情境的具体化问题而感悟概念,通过师生共同解决问题而建构概念”的化学概念教学。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逻辑学教研室.逻辑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0.

[2]吴家国.什么是概念[J].前线,1962(06):20-21.

[3]杨明全.西方课程理论谱系:溯源与考辨[J].全球教育展望,2011,40(03):23-27.

[4]钱翰.福柯的谱系学究竟何指[J].学术研究,2016(03):155-159+178.

[5][11]唐诗,李艳玲,苏慨,等.化学基本概念分类及教学基本原理[J].化学教与学,2015(04):5-7.

[6]刘知新.加强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J].化学通报,1962(04):57-60.

[7]彭慧,王后雄,雷宇.中美化学教材核心概念的比较研究[J].化学教育,2011,32(04):10-12+37.

[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89-92.

[9]万莉,彭蜀晋,樊敏.高中化学3套必修教材中化学概念的比较[J].化学教育,2009,30(07):17-19.

高中化学教材范文篇5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教学;化学;二次开发;策略

高中化学教材的“二次开发”指的是教师在实施教学课程中,根据教材的制定标准,对既定教材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进行适当地删减、调整和加工,合理地选用和开发其他的教学材料,进一步更加适应教学情境和学生的需求。教材二次开发主要由三个方面提出的。分别为:新课程理念的需求、教学实践的需要、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本着以学生为主导者和学生的发展作为主要方向,就教学方式做出一系列的深化改革,不再是传统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而是根据学生自身的兴趣和需求,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灵活性的使用,进而培养学生在核心素养下综合全面发展的能力[1]。

一、增加课堂实验

在化学的知识海洋中,纵观化学科学的发展历史,几乎每一项的科学发现都离不开化学实验,化学实验是化学科学的核心内容,是化学科学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在当下,虽然受到了单一片面性地追求升学率的影响,甚至在一些学校的化学课堂中出现了以“黑板实验”“讲解实验”的课堂教学现象代替了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验。但是,这并不能取代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和不可替代性。[2]对于提高化学教学的教学质量,全面落实核心素养向导下科学素养的教学目标,仍具有其他化学教学内容和形式所不能代替的特殊作用。并且,化学教材实验的二次开发是教材二次开发的重要角度之一,同样是提高化学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的化学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然而,很多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教材实验都是望而止步,更何况是对符合教学内容的二次开发。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充分地挖掘实验资源对教学教材进行二次开发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实际的高中化学教学课堂中,可以以实验作为教学课堂的引入。例如以著名的“黑面包”实验作为课堂引入案例。课堂中将浓硫酸的特性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以学生小组微型实验为载体。由于该实验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并且实验产生的气体具有一定的有毒性,所以教师可以将实验器具进行封闭下的操作,避难产生的气体散出。[3]比如:可以利用一个底部已经被剪空的并且在内壁涂上了NaOH溶液的大饮料瓶作为保护罩,可以在黑面包变大后将烧杯罩住,这样做是为了防止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气体挥发进而污染环境。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亲眼看到实验所有的操作过程和实验所产生的现象,同时还可以闻到实验产生的少量二氧化硫的味道。学生通常只是在课本中或者由教师层面获取的知识,知道有毒气体是刺激性气体,但是并没有亲自验证过。而这样可以亲眼所见,亲自嗅到刺激性气体的气味是少之又少的。虽然二氧化硫是有毒性气体,但是少量扇闻是对人体无害的。利用课堂实验的方式,可以很好地让学生通过实验的方式对课堂讲解内容进行深入的了解和记忆。化学作为高中教学中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其教学的灵魂,作为教师也是应该积极地利用通过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来学习知识内容是更加直观形象和便于记忆的,而且也是最有利于化学课堂教学效果的。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增加相对化学课堂的学习兴趣,进而提升教学课堂的实效性。

二、注重导学案

学案导学的集体自发又无意识的教育改革实验活动,目前已经是遍及全国。[4]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同时也伴随着一些问题的出现,比如:导学案的编制脱离了原有的课本、弱化的实验探究、压缩了空间、落套与形式等,还有一些导学案的设计中结构过于的程式化、内容过于复杂,脱离了实际符合学生的教学内容,缺乏系统化。教师在设计导学案的时候应该本着为学生更好学习的原则,始终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教师作为辅导者,二次开发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案,进而提升高中化学教学课堂的效率。例如,教材原有的模式是通过石蜡油的分解实验中有不同于烷烃性质的产物出现,进而引入乙烯的学习。为此,教师可以进行二次开发,结合新课标的标准以及教材配套的参考资料,在教材原有的基础之上进行适当的修改。比如:教师可以提前下发导学案要求学生预习并且进行填写、学生完成以后相互交换更改,教师在课堂中并不进行完全的讲解,可以提示一些易错点和新授的几点。导学案的设计可以按照,第一部分为温故知新,让学生学习复习之前学习到的旧知识,加深记忆,又可以根据课前引导对该节课的新知识进行预习和了解。第二部分可以下发有关球棍模型的教具,让学生更加直观和充分了解有关于烷烃的结构。第三部分是进行重点和难点的讲解以及反应原理,让学生试着将自己想象成对应的分子,进行真人模拟实验取代反应与加成实验,并且进行对比。这样可以让化学课堂变的更加愉悦,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该导学案的设计本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为辅导者,通过学案导学、问题引导、自主思考、合作探究、趣味活动等方法帮助学生学习。有效地做到对化学课程的二次开发和有效利用。

三、增设课后习题,进行二次开发

课后习题是教学效果有效的检测工具之一,同样也是检测学生掌握课堂知识检测的手段之一。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仅是一味单纯地依靠教材中的课后习题练习是远远不够的,很多的教师会选择借助辅助教材或者自己编试题的方式,有的教师在布置的习题中,随手拼凑习题多、重复多、选择题过度,造成题海,学生学习时间长,但是效率低下,缺少一定的有效纠正和补救的措施。过多的安排课后习题,同样也会造成学生做大量习题,常常问题不能够得到及时的反馈和解答,很多作业也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在分配习题中,教师应该把握好习题的量和题型均衡,发挥作业应有的功能,摆脱掉对辅助资料过度的依赖,教师应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制订最适合学生的习题方案,进一步加深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程度,对作业进行二次开发和有效利用。例如,在高中化学人教版教材“反应热的计算”教学中,教材中对本节内容安排是先介绍盖斯定律,然后在通过反应热计算的典型例题讲解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并且采用大量反复的习题训练方式,这样学生知识的认知仅是停留在回忆和认知的水平,并不能够较好地构建和辨认概念以及相应的灵活运用知识,容易出现“一听就懂,一看能做,一做就错”的现象。针对这一点,教师可以摒弃题海战术,只精选一道题进行适当改编,力求以小见大,用一道题可以折射出所有的考点,并且引导学生进行例题的分析。例如,开发后的习题,首先教师可以先按照复习课的模式将知识点进行梳理,在让学生完成一道典型的例题,然后让学生学会总结考点、整理易错的知识点,更好地掌握复习化学的方法,除了复习课本后的习题以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选择购买一些课外参考资料,比如,将高考真题作为习题,可以更好地把握出题者的意象和熟悉题型。在体验真题的同时,又适合日常的练习,真正地做到学以致用。另外习题的二次开发不仅在于习题的练习和补充,更重要的是通过练习习题的方式,更好地巩固所学的知识。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课程教材是编写者的教学理念的反映和折射。有效地通过“二次开发”,教师在任教的过程中不仅仅要明白了解做什么、怎样做、为什么要这样或者那样做,这些都是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明白的。在教学实践中,只要我们树立“用教材教”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本,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摒弃“教教材”的做法,学会创造性地开发和使用好教材,进而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提升化学教材课堂的教学效率,增加学生对高中化学的学习兴趣,进而实现在核心素养的向导下,高中化学教材的“二次开发”和有效利用。

参考文献:

[1]黄鑫羽.核心素养导向下关于教材二次开发的教学实践研究[D].赣州:赣南师范大学,2019(10).

[2]王海莉.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化学校本课程开发与设计[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8(4).

[3]储开桂.对高中化学新教材“二次开发”的思考[J].化学教学,2019(12).

高中化学教材范文篇6

(一)新教材知识内容

高一:绪言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第一章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第二章碱金属;第三章物质的量;第四章卤素;第五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六章硫和硫的化合物环境保护;第七章硅和硅酸盐工业;

高二:第一章氮族元素;第二章化学平衡;第三章电离平衡;第四章几种重要的金属;第五章烃;第六章烃的衍生物;第七章糖类油脂蛋白质

----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第八章合成材料

高三:第一单元晶体的类型与性质;第二单元胶体的性质及其应用;第三单元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第四单元电解原理及其应用;第五单元硫酸工业;第六单元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第七单元物质的检验

(二)新教材知识结构

1.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高一:物质结构、物质的量、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高二: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电离平衡、原电池原理、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

高三:晶体的类型与性质、离子反应的本质、电解原理。

2.元素化合物和化工知识

高一:碱金属、卤素、氧族、碳族、硅酸盐工业。

高二:氮族、金属、有机物、合成氨工业。

高三:重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氯碱工业、硫酸工业。

3.化学计算

高一:物质的量概念的计算、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基本计算。

高二:过量计算、多步反应计算、有机分子式确定的计算。

高三:有关燃烧热的计算。

4.化学实验

高一:基本实验

高二:基本实验

高三:物质的检验和实验方案的设计。

二、高中化学新教材编写特点

这套新教材编写的重要特点是知识的编排注意了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下面从化学基本概念和化学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工基础知识、化学计算和化学实验等五个方面,介绍教材的编排体系。

(一)化学基本概念和化学基本理论

全套教材的知识安排,注意各年级内及各年级间的联系,在保证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同时,对内容的安排采用了将各部分知识分散处理,相对集中的方法。例如,关于氧化还原反应,高一首先在初中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的基础上,介绍了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高二介绍氧化还原方程式的配平方法,高三再介绍一些重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又如,关于物质结构的知识,高一主要介绍原子结构和化学键,高三再介绍晶体的类型和性质的关系;再如,关于电解质溶液的知识,高一主要介绍电解质、非电解质的概念以及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高二则侧重介绍电离平衡和原电池原理,高三再介绍电解原理及其应用,并且,高一介绍的离子反应,并没有涉及反应的本质问题,而在高三再介绍离子反应的本质。此外,关于化学计算,采用了与相关理论和元素化合物知识相结合、将计算内容分散的方式,在高一阶段,以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为重点,在“第三章物质的量”中先重点介绍有关物质的量和物质的量浓度等概念的基本计算,在“第四章卤素”中,结合卤素的化学反应介绍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高二专门安排一节来介绍反应物中有一种过量和多步反应的计算;在高三根据内容的要求,简单介绍了有关燃烧热的计算。

(二)元素化合物知识

关于元素化合物知识,高一教材首先介绍了碱金属和卤素两个最典型的金属族和非金属族。在元素周期律后,介绍了氧族和碳族。

在高一的基础上,高二首先介绍了周期系中非金属的最后一族----氮族。按周期律系统,氮族应放在碳族之前,放在高一介绍。新教材将氮族放在最后,放在高二第一章是因为与碳族相比氮族知识更复杂,也更系统。然后,介绍了几种重要的金属镁、铝、铁以及它们的重要化合物。最后,比较完整地介绍了有机物----烃、烃的衍生物、糖类、油脂、蛋白质以及合成材料。

高三在高一、高二的基础上介绍了重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之间的反应,还介绍了离子反应的本质。

高中化学教材范文篇7

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中的科学方法体系,不仅包括相关的化学知识科学体系教育,还包括培养学生的科学学习方法、养成科学的学习习惯、树立科学的学习态度.通过在高中化学教材中渗透科学学习方法,落实素质教育,从而为培养科学型、综合性化学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所以高中化学教材中的科学方法体系的建设意义重大.首先,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中的科学方法体系的建设顺应了新课改的需求.新课改要求高中化学课程侧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深化学生对化学知识本质的认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以及创新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而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中的科学方法体系的建设顺应了新课改的需求,对于推进高中生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形成化学知识体系具有深远的影响.其次,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中的科学方法体系的建设提高了高中化学教学质量.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中的科学方法体系体现了科学的教学思路和手段,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对化学本质的理解具有积极的引导意义,而且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有利于综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以及科学探究能力,从而提高高中化学教学质量.

二、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中的科学方法体系具体分析

1.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中的科学方法体系之科学事实方法

(1)观察法.通过调动学生的感官,或者是借助相关的机器仪表来观察研究相关的对象.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中所涉及的观察法包括观察化学实验、模型、化学图表等.比如,对于“化学反应中的热量”的学习,在生石灰与水的反应实验中,让学生触摸试管壁,引导学生在观察过程中进行科学探究,观察从现象到本质、从特殊到一般的化学反应过程,有利于积累学生的化学经验.

(2)实验法.在实验法的运用上侧重于实验建议、信息提示以及思路启发和技术支持等,增强了学生实验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增加了学生合作以及探究的机会.比如,在实验的设计和内容的呈现方式上,巧妙地渗透了科学实验的对比思想和控制变量的思想,如溶液、胶体在光照下的现象对比,溴水在加入四氯化碳溶液前后的现象对比等.

(3)调查法.通过采取科学合理的调查方法,记录、整理并分析调查结果.比如,对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的学习,要求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咨询、实验等获取感性认识,并进一步上升为理性认识,使学生的体验有效转化为经验.

(4)模拟法.可以引导学生从宏观的角度来认识微观世界,从而形象具体地了解所学的化学知识.比如,以动画模拟的方式开展教学,化教材中一些抽象的知识为具体内容,拉近所学知识与学生的距离,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

2.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中的科学方法体系之理性思维方法

(1)综合分析法.通过对各个方面因素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整合,得出一定的经验或者结论,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高中化学知识.比如,对于“化学反应的速率”的学习,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认识不同的化学反应其速率不同,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及其表达方式,知道反应的快慢受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条件的影响,进行综合的分析,从而得出有效的结论.

(2)归纳演绎法.一般来说,归纳法是从特殊事实到一般理论的具体应用,而演绎法是从一般理论到特殊事实的演化过程,归纳与演绎是完全相关的思维推理方式.比如,对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的学习,就是采用的归纳演与绎法.

(3)类比分析法.通过对相似或者同类事物的比较,分析它们的共同之处以及各自特点,找到内在的联系以及本质特征,从而深化对事物的认知.比如,对于“制备乙酸乙酯可能的合成路线”的学习,可以通过对若干个合成路线的类比分析,启发学生从制备原理、方法精简、原料来源、耗能多少等角度去学习工业上制备乙酸乙酯的方法.

高中化学教材范文篇8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化学教材;教学有效性;策略

一、引言

当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下,社会更多的需要多学科能力背景的人才,经过研究发现。“核心素养”的能力提高在全世界教学当中掀起了一片大热潮,世界各国课程改革运动当中都特别强调“核心素养”;所谓的“核心素养能力”大概就是指的是知识和技能运用能力、态度和品德养成,思维和创造力的提升。主动探究和大胆假设等能力的综合运用,是一种跨越多个范畴的“核心素养”的能力。核心素养能力强调在学科教学当中要体现对学生最有用的东西,能够让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当中一直延续的一种能力,对社会和自身发展有益的东西。当前我国的教育现状是有些不客观,很多学生出现的“高分低能”的现象,各大学校还是重视高分而忽视了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力。虽然提倡素质教育,但实际当中还是“唯分数论英雄”对于高中化学更是一样,对于高考的东西将会无限讲解,对于不考的东西将会忽视,造成学会只会考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在高中化学教材当中应该渗透“核心素养能力”。

二、化学核心素养

就当前教育环境来看,如何构建化学核心素养,首先要明确以人为本的教育方针,明确化学学科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立足自身学科特色,摆脱学科教材以前的守旧思想,在高中化学教材落实“核心素养”能力。主要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的能力,第一,化学概念;第二,化学实验;第三,认识化学;第四,最重要的是掌握学习化学的态度,这是关键也是核心素养养成的兴趣点,态度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掌握化学的态度很重要的。本文主要围绕这四个方面对高中化学教材如何有效性发挥作出论述。

三、在高中化学教材有效性中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一)教材当中理清化学概念和观念。对于化学概念和观念,在现有的高中化学教材当中虽然都有,但是学生主动去获取和理清还比较困难,在核心素养的这一背景下,有效性第一个要求就是让学生掌握和概括出基本的化学概念和理清基本的化学观念,那么具体的化学观念主要包括元素观、微粒观、能量观、分类观、化学情感观等。应该在高中化学教材当中建构和完善化学观念。在化学观念的指引下,促进学生的思维活跃,伴随着概念的不断更新和增加,以及知识观念体系深化,学生要认真理清各概念之间的异同,进行不断的反思、总结和自我提升。例如,在鲁科版化学教材当中对于“铁及其化合物”的讲解当中,在教材文本当中设置了提问环节,让学生主动对这一过程进行探究,从而构建出“铁的氧化还原反应”从而理清了物质之间可以相互转换的观念。(二)教材当中应该开展化学实验探究。高中化学的学习最重要的实验探究,只有通过实验证实,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化学学科知识点,因此在高中化学教材的编写当中,要提出实验探究编写板块,让学生在每节化学课当中都能够接受多样化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升学生对于化学学科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探究实验在教材当中应该贯穿,教师在教学当中应该更加看重,教师作为探究实验的引导者和实践者,在整个探究过程当中,应该引领学生走向成功,帮助学生摆脱实验当中的烦恼,树立学生的信心和战胜困难的勇气,鼓舞学生进行探究,努力创造出创新的结果,这是“核心素养”背景下需要的高中化学教材的有效性引领。主动探究,乐于探究,学会实践进行总结。(三)教材当中应该融入生活中的化学。化学是一门以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自然学科,化学源于生活,化学又高于生活,学会化学可以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可以弄明白生活当中的化学对空气、对饮食,对各行各业的影响。当今,化学以及深入到生产生活的各个部门,我们在化学的世界里,化学在我们的世界里。因此,高中化学教材的编写应该融入生活,必须与现实相符合,引入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比如鲁科版在讲解生活中的化学,引入很多生活画面,食品安全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生态破坏问题以及动植物、医疗等等各个方面的热点问题,让学生注重对化学“核心素养”的能力养成。(四)教材当中应该融合学科学习的态度。化学是人类学科当中的经典学科之一,不管是最早的中国古代熔炉炼丹,还是西方的化学实验,化学已经伴随着人类生产生活度过了无数个年头,其发展的过程是一部宏伟的文化财富,在学习化学学科的时候,对于化学学科的发展史的学习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最新高中化学教材当中应该融入化学历史小故事的讲解,让学生领略化学的发展,感受前辈们的智慧,这些故事都是对高中生人格塑造具有巨大帮助的,通过化学史料的学习,学生可以很好感受到当时实验条件的艰苦,明白一次又一次失败的苦难,也明白在千万次化学实验中获得成功的喜悦之情,明白科学探究的乐趣,和对科学学习的不断追求。这是“核心素养”的重要支撑,就是激发学生不断追求新知识的欲望,比如:在鲁科版化学教材当中,融合“居里夫人、诺贝尔以及中国著名化学家”等的故事,明白化学家对促进社会发展,忍受一切艰苦,不顾惜自己生命安危的伟大,同时明白我国近现代化学家为实现民族富强,国家工业发展而做出的努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人格,努力对化学科学的追求和不懈的精神。深刻的意识到化学对国家的重要性,对自身价值体现的重要性。

四、结语

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下,高中化学教材要更具实践性,要求编写者发挥化学是一门应用型极强的学科特点,在学科背景下进行思考,同时要考虑到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从“化学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去构建一门有效的高中化学教材。第一,对化学概念的基本理解能力;第二,理解和掌握化学实验过程的能力,对于高中化学探究课程当中,除了主动探究和理解之外,更重要地掌握探究方法;第三,认识化学是一门生活性很强的科学,化学就在我们生活当中,生活当中处处离不开化学;最重要的是掌握学习化学的态度。把握这四点来编写高中化学教材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黄展春.高中化学核心素养与新课程教学的有效性研究[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7(10).

高中化学教材范文篇9

高中新课程的颁布,标志着建国后一直学习苏联的化学教学理念的终结,转而学习以美国为首的部分教育与科技相对发达的国家的教学经验。传统的苏联教学理念是在建国后我国无任何教育经验的前提下选择的教育模式,其特点以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主智主义为主要特点,在高中教学过程中倡导以教师、教材、教室为中心重视学生化学知识与技术的学习与培养。传统的苏联式教学方式侧重于教师在课堂上间接知识的传授,2004年新课改后,颠覆了传统的教学观念,由原来重视教师教授转变为注重学生自学,教师的角色发生很大变化。传统的观念下教出来的学生往往对于高中化学知识的掌握相对较系统、扎实。新课标毕竟属于纲领性的文件,是否与本地区的高中化学教学实际情况相吻合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探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教材、学生情况等对当前我国正在实施的新课改的部分理念与方法进行教学研讨,不可照搬照抄其他地方新课改的一些教学经验,也不能完全按照新课改的要求进行教学,需要根据学校的现实情况和学生的现实情况有针对性的教学。

二、拓展高中化学课程资源

高中化学课程资源,主要是指高中化学教学措施过程中,课程内容的来源。课程资源是在本次新课改过程中被反复提到的一个名词,可见其在本次课改中的重要作用。传统的高中化学教学措施过程中依照化学教材便可以进行有效教学措施,但新课改后由于倡导学生自主探索,在高中化学教学措施过程中,教师需要改变原有过于依靠教材教授课程内容的习惯,转而注重更受学生喜爱的课程资源。对于高中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可以从现有的教材及实验两个方面着手。首先是从实验的角度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本次新课改的一大理念便是重视对学生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开发,因此,实验室教学措施非常符合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实验室课程资源的开发重点主要是实验资源的开发与建设,如pH值试纸、酸度计、试管、烧杯等常备实验资源应充足,如带学生去了解赤峰地区的水质情况,则需要pH值试纸、酸度计、托盘天平等实验资源。为进行高中化学实验资源的开发,需加大对化学实验室的建设力度。再就是从现有的高中化学教材的角度进行资源开发。现有的高中化学教材虽然与传统的高中化学教材的插图、讲解等方面相比发生一定变化,但在高中化学教学措施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高中化学知识,需要教师针对学生情况、学校情况,开发出更符合学生接受能力,更通俗易懂的课程资源,以利于学生高中化学知识水平的提高。

三、提高化学实验效果

化学知识的积累与化学知识的习得,应该是建立在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基础上的。可以说化学实验是高中化学教学的基础。新课改大力倡导高中化学进行行之有效的实验教学。教材随之发生一定变化,如人教版化学教材删除了学生实验与演示实验板块,给学生和老师留下了更大的操作空间。高中教师可以抓住新课改的这些变化,改变化学实验教学方式,一边演示一边教授,这样可以让学生对实验过程记忆深刻。根据新课改的精神,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需要延长学生独自进行实验探索的时间,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危险性较低,易于操作的化学实验交给学生独自探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四、结束语

高中化学教材范文篇10

一、高中化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过于重视理论教学

长期以来,高中化学教学的实施始终把应试教育理念作为教学的指导思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以理论知识的传授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教学活动的开展以学生化学理论水平的提升为目的。考试中会出现的内容,教师在教学中会格外重视,只要能够让学生提升考试成绩,教师就会不遗余力地开展相关的教学活动。这样的教学活动对学生缺乏吸引力,学生在理论知识的机械灌输中,难以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对于这些化学理论的学习逐渐感到厌倦,学习活动难以持续的开展,不利于学生化学素养的真正提升。

2.实验教学的实施不尽如人意

在传统的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对于实验教学不够重视,认为实验教学对于提升学生的高考化学成绩没有太大的帮助。不仅如此,有的化学教师甚至偏激地认为,做太多的化学实验会占用学生大量的做题时间,影响知识教学的有效开展。化学理论知识的形成,不是凭空而来的,它来源于大量的化学实验,化学研究者对化学实验规律进行了深刻的总结才形成了今天的化学知识,脱离实验教学的化学教学活动就如同“无本之木”,失去了化学学科的本质,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忽视实验教学对学生化学素质的提升是非常不利的。

二、高中化学高效课堂构建策略

1.教材的内容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

教材是开展高中化学教学的依据,只有通过教材内容的学习,学生的化学素养才能够真正得到有效的提升,通过教材内容的教学,学生才能够掌握更多的化学知识,因此,教学内容怎样实施直接关系到高中化学教学的实效性开展。现阶段高中化学教学内容相对来说比较滞后,与目前的学科发展趋势不相适应,因此当前的化学教学内容难以适应现阶段高中生化学学习的需要。目前的高中化学教材内容实践元素不多,一些学生没有能够将学习到的化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化学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实际运用缺乏必要的联系。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就要改革现有的教材内容,尽可能地充实一些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教学内容,通过教学内容生活化,学生可以将学习到的化学知识更好地应用到现实生活中,这对提升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促进高中化学高效课堂的构建是非常有益的。

2.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在以往高中化学教学的实施中,教师是化学教学的主体,学生在化学教学中只能够被动地学习,学习的方式也是以个人的独立学习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中很少给学生提供彼此合作的机会,这对高中生化学学习效率的提升是非常不利的。因此,要提升高中化学教学的效率,教师就要对小组合作学习重视起来,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有实效性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在合作学习的开展中,教师设置一些合作学习的问题,鼓励学生通过彼此的沟通与合作,探寻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提升学习的效率。

研究高中化学高效课堂构建问题对促进高中生化学素养的形成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现阶段高中化学教学的实施存在着诸多的问题,通过高中化学教学的高效课堂构建,提高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以便更好地将化学理论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作者:张小燕 单位:陕西省渭南市杜桥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