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德育课堂范文10篇

时间:2023-06-25 16:59:17

高中德育课堂

高中德育课堂范文篇1

案例教学具有科学性质和实用价值,可以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具有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及师生互动等功能或优点,受到很多专业教育者长期广泛的使用。在高中德育课使用案例教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目前高中德育课的教学现状,改变德育课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德育课取得一定的实效性,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随着案例教学不断的深入应用,发现案例教学也有其缺点或局限:应用案例教学过于耗费时间和精力、不利于中等以下程度或低年级的学习者等。本论文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配套措施。希望有助于广大德育工作者提高对案例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的认识,并有效地利用案例教学进行德育课教学,提供借鉴和启发意义。

二、高中德育课运用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一)改革高中德育课传统教学模式的需要,提高德育课的实效性

高中德育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德育课的实践性和政治性很强,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正确的认识到这一点,并要认真的解决。然而,在传统的德育课教学中,教师讲授几乎成了唯一的教学方式,教师在讲台上津津有味地讲授理论知识,学生们在下面听的昏昏欲睡,而不知其所以然。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处于主体地位,而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使得学习单调、枯燥,从而导致学生对德育课消极应付,不感兴趣,不愿听讲,考试前临阵磨枪,死记硬背,根本达不到学习德育课的目的。案例教学以案例为媒介,将理论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将现实生活中生动、逼真的事件引入课堂,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主动地自觉地学习,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案例教学区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学生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者转变成主动的探索者,学生在德育课堂上主动讨论、主动发言、主动合作、主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另外,案例学习过程是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过程,学生可以在没有任何压力下大胆的发表观点,分析彼此的观点,做出选择。案例教学通过为学生提供各种道德情境,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的道德情感与道德意志得到增强,…他们的道德行为进一步得到改善,提高了德育课的实效性。(本文来自于《山西青年》杂志。《山西青年》杂志简介详见.)

(二)适应高中的生源特点(“一言堂”式的德育课导致优生差生都不感兴趣)

高中招生对象以初中毕业生为主,而且目前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普通高中的进一步扩大招生规模和社会力量办学的兴起,使得高中生源锐减,为了维持生存,部分高中面临“饥不择食”的境地。这也造成了部分学生素质差,造成了上课睡觉,打闹,逃课等不良现象,甚至个别学生法制纪律观念淡薄,时有发生冲突打架,经常迟到旷课,不服从教育和管理,不尊重老师,不做作业和抄袭作业。而目标明确的以考学为主的优等生又觉得高考不考这些东西,还是多背几个知识点吧。他们中大多数学生认为,学不学德育知识,知不知德育理论都无所谓。又由于德育课本身抽象性的特点与和长期以来高中的德育课形成的“说教堂”、…“一言堂”的授课形式,使得德育课往往很难上,更不要说上好了,也造成学生对德育课没有兴趣,高中的德育课在学生的眼里可有可无,总之,高中生在文化基础、思想、行为习惯、修养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别,这就更要求高中学生学好德育课。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仅仅从责任感产生,而是从对客观事物的爱与热忱产生。”案例教学的运用,增强了学生对德育课的兴趣。因为案例教学提供一定的情景,与学生的生活经历息息相关,能触动学生的情感。这就要求教师精心编排教学案例,把书本的知识点融入教学案例之中,改变过去德育课单一的、枯燥的注入式教学。案例教学提倡的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以角色扮演、小组合作等形式参与课堂讨论,把学生带入探求新知的情境。案例教学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使德育课发挥应有的作用,改变高中学生目前的思想状况,使他们在学好文化课的同时,思想道德也得到提升。

(三)符合高中德育课的学科特点

高中德育课堂范文篇2

1.高中德育内容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当出现这种情况时,学生无法理解老师口中所说的道德的有关内容,也无法与他们的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当学生对老师所讲的内容一无所知时,他们就会认为德育与他们自己的实际生活没有太大的关系,也就不会接受德育。老师对学生的德育使得学生把德育当成一种高大上的东西,当与他们实际生活没有太大的关系时,他们也不会把道德与自己的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也不会把自己培养成一个有道德的人。学校必须要把德育落到实处,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让他们更加理解德育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就做一个有道德的人。2.德育课程教学方法上存在问题。在德育课上,老师一般会对教材进行讲解或者抒发自己对于这个课程的理解,但是老师绝对不会让学生发表自己关于今天所学课程的感想,课堂的主体本应该是学生,但老师在教学时只教给孩子们关于道德的理论知识,没有把理论与实际联系在一起,这样他们对道德的认识也只是局限于理论方面,老师应该带学生去进行真正的实践,让他们更全面地了解道德的重要性。3.高中的德育应该渗透到高中生所学的每一个科目当中,而不应该局限于道德这一个学科的学习。老师自己认为德育应该独立出来,道德本身就是融入生活当中的,所以道德教育也应该融合在学习的每一个小细节、小方面。德育不应该只要求政治老师、德育老师把这种教育传播给学生,应该对学校所有的老师都做出要求。

二、对高中生运用道德体验进行德育的重要性

1.有利于高中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高中生对社会的认识还不深,运用道德体验对他们进行德育,可以让他们在这种体验中,明确地分辨是非对错,让他们对自己的行为有一个判断是非的标准,这样有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高中生的可塑性是非常强的,所以我们必须在高中教学中对他们进行德育,让他们在进入社会之前就树立一个正确的是非观。2.有助于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运用多种形式,将德育融入高中生所有科目的学习中,可以让他们在悄无声息中接受德育,把自己培养为一个有道德的人,这样在学校的学习中他们可以更加和谐地与他人相处,不因为一点小事与他人产生矛盾。当学校里所有的学生都受到德育变成有道德的人时,学校会变成一片和平的净土。当高中培养的所有学生进入社会时,他们依然会把这种道德带入社会中,让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和谐。

三、怎样将道德体验更好的运用到高中德育教育

1.采用创新的教学方法,创建更好的课堂氛围。对于高中生来说有一个很好的课堂氛围是非常重要的,这需要老师的努力。老师必须改掉以前在德育中所用的教学方法,转变自己的教学思维。在德育课堂上,老师可以让学生通过道德体验更好地感受到德育。老师给学生分配不同的角色,让他们对一些道德事件进行真实的体验,让他们在模仿中感受到事情发生的真实过程,这样可以让他们更好地融入其中,也可以更明白道德教育的重要性。2.提高教师德育素质。想要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有道德的人,老师必须要以身作则,提高自己的德育素质,让自己的言行举止符合相关的道德与素质要求,让孩子们从自己身上就感受到德育体验,这种教育是耳濡目染的,效果也是最好的。高中德育的开展对高中老师的德育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高中老师一定要认识到德育对于高中生的重要性,一定要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出自己的道德与素质。学校也可以定期聘请专家到学校对老师进行德育培训,教会他们怎样将德育更好地融入课堂当中。德育可以帮助高中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德育是现在高中的重点,学校和老师必须对德育加以重视。

在德育中使用道德体验的方法,可以使高中生更好地体验德育,受到德育的影响,促进自己身心的健康发展。学校和老师必须发现自己现在德育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正,运用道德体验的方法,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德育。德育是其他教育的基础,只有身心健康学生才能更好地将自己更多的精力投入学习中。

参考文献:

[1]李爱军.关于新时期高中班主任德育教育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6(14):45.

高中德育课堂范文篇3

一、爱国主义融入高中德育课程的意义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曾经讲过:“一定要让大家知道中国的历史,知道我们党是怎么走过来的。”自1840年以来的170多年的中国近现代史,从本质上来讲,就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人民群众和仁人志士为救国存亡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同时也是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伟大的艰苦斗争历史。在经过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程后,中国由一个积弱积贫、备受压迫的旧中国逐步变成一个繁荣昌盛、充满无限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些伟大的成就都离不开革命前辈的浴血奋战和努力奋斗。高中生是青年群体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我们要把新时代缅怀革命前辈的丰功伟绩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先进文化和优良革命传统结合起来,注重爱国主义意识的培养,在日常生活细节中增强爱国意识,通过开展系列德育课程,培养责任感,把爱国主义融入高中德育,做到润物细无声,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才能不辜负党的期望、人民期待、民族重托,不辜负我们这个伟大时代。

二、爱国主义融入高中德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高中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场合在学校,当前各地学校也组织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如升旗仪式、主题班团会、参观纪念馆博物馆、观看爱国主义影片、重大节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主题活动、专题讲座、入团宣誓等等。但总体来讲爱国主义融入高中德育课程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活动形式化,只重视表面现象,有走过场之嫌在当前高考压力巨大的现实情况下,各级各类学校竞争主要集中在教学成绩和高考升学率上,这促使部分学校过于追求高考的学科教育,忽视对学生进行真正的爱国主义教育,同时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也缺少激励和有效的评价机制。(二)课堂教学中融入爱国主义教育效果不明显课堂教学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思想政治课仅是高中生主要课程之一,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着重视讲授考试范围之内的知识,忽视高中生情感层面有关爱国情感的教育与培养,重视我党领导人民革命战争中的爱国精神,忽视对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爱国精神教育。同时在教学中还存在着教育教学任务重,课程时间短,教学中简单地把情感教育等同于认知教育,从而无法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弱化了思想政治课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

三、爱国主义融入高中德育课程的开发

具有特色的德育活动实施,是德育课程化的成果展示。开展一项活动,不仅仅包括过程,最重要的还是前期的设计,当然也包括组织协调,可行性分析、外联、经费预算、活动动员、报名、安全问题直到活动结束后的总结等等各项繁杂的工作,但是如何在这些工作中把爱国主义融进活动的方方面面,既突出主题,又能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效果,活动前的周密设计必不少。下面以武昌水果湖高中开展特色爱国主义教育为例,浅析如何把爱国主义融入高中德育活动之中。水果湖高中地处水果湖,与武汉东湖宾馆相邻。积极争取周边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为我所用,组织广大青年学生在参观中受教育,感受老一辈革命家的风范,缅怀革命先驱,潜移默化地增强同学们爱党爱国的意识,激发爱党爱国的情感,一直是组织德育活动,形成系列德育课程重点考虑的事情。东湖宾馆是从1953~1974年间48次下榻的地方,短则十天半月,长则达半年。在这里接见过蒙哥马利等外宾,亲自组织过对苏联的“九评”论战,写下了《水调歌头•游泳》诗词等。水果湖高中积极争取到东湖宾馆“故居”管理方对学校组织的特色德育活动的支持。不仅在参观时间上配合同学们,同时还派出专业的解说员给同学们作介绍,重现当年在东湖宾馆居住时的故事。故居展厅依次展现的是“情系东湖、梦牵梅岭”“勤政为民、生活节俭”“东湖决策、意义深远”“关注世界、广交朋友”“博学多思、雅情逸趣”和“音容笑貌、千秋永存”六大版块,记录了在梅岭的足迹,反映了人生革命经历与湖北特殊的历史文化渊源;主席殚精竭虑的工作状态和俭朴生活作风;主席身居东湖、运筹帷幄作出的重大决策和接见外宾以及读书学习、听戏赏梅的生活点滴。作为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从他的生活、工作用品中可以看出,没有任何奢华,只有节俭;没有特殊,只有朴素。在的硬板木床边,摆满了一摞摞书,办公桌前放的箱子。讲解员说是书箱,每次在外,都要带整整28箱的书籍。作为一位万人敬仰的伟人,直到晚年也未曾放弃学习。他那学到老活到老的精神给予“00后”青年学生不一样的教育,令人钦佩不已!每次组织同学们参观完故居后,同学们感触最深的就是勤政为民、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作风。通过参观,同学们重温历史,在潜移默化、春风化雨中亲身感受到了的勤政为民、勤俭节约和艰苦朴素的作风,给学生以极大的历史震撼力。积极借助于校外资源为我所用,不仅把爱国主义贯穿活动之中,还传递给学生一种正能量,从而激发出同学们爱国主义情感,懂得一个人的责任感以及对国家、社会、家庭的使命感是我们开展系列活动的初衷。

四、爱国主义融入高中德育课程的实施要注意的问题

德育课程的开发与开展,要坚持寓教于活动中,在课程的设计阶段要自觉高扬爱国主义旗帜,坚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到课程的全程,用爱国主义凝聚最大公约数、画出最美同心圆。在实际的开展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问题:第一,高中德育课程的开发必须围绕党的中心开展工作,基层组织在开展德育活动、编写德育课程时,要积极把党的要求和青年特点有机结合起来,使活动本身既体现党的要求,又反映青年的利益和述求。第二,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选择合适的活动形式,不可生搬硬套别人的活动方式。要结合工作的实际需求和所处的地理位置及资源统筹考,组织适合自己学校的活动。例如水果湖高中地处武昌,周边有众多的红色资源,非常适合组织青年学生到革命纪念场馆参观学习,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而有些学校则不具备相似条件,开展类似活动就会受到诸多的限制。第三,要把受教育和起作用结合起来。开展特定的德育课程目的是让青年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共产主义,把爱国主义贯穿到活动的过程中,这种教育应当是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寓教于活动中,不是填鸭式、说教式的教育,这样才更容易被青年学生所接受。第四,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到德育课程中,要引导广大青年积极参与,不应只局限于部分同学。开展活动时一次最好只有一个主题,内容不宜过多,不能仅仅只为追求形式热闹而不求效果。

五、结语

高中德育课堂范文篇4

道德体验,是个体对一定的社会存在和道德认识的主观态度,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人们根据道德准则要求进行道德活动时所产生的爱慕、憎恶、信任、同情等比较持久而稳定的内心体验。道德情感与道德信念、道德认识密切相关,它是道德意识的组成内容,具有社会历史性与阶级性。在高中德育中应用道德体验,营造良好的校园德育环境,实现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平等沟通、交流和互动,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个性的完善和自我成长。

二、高中德育中道德体验的重要性

1.道德体验能够帮助高中生进行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在传统的高中德育理论知识教学过程中,德育课教师经常过分地强调学生们对德育理论知识概念和原则进行记忆、背诵和模仿,却没有让学生们进行实际的体验和领悟,学生们只是通过一些理论知识的了解,很难在道德观念上形成情感共鸣。而将道德体验应用到高中德育课教学中,就能够让学生们将自身的实际经历与道德理论知识的概念、原则连接贯通,从而帮助他们进行自我认识和自我升华。道德体验能够有效地引导高中生从生硬的物境到生动的情境再到丰富的意境,从而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事物的发展。2.道德体验能够帮助高中生进行情感上的升华。道德体验也是高中生产生道德情感的生长剂,只有让学生们和道德事件产生情感共鸣,才能使他们实现由道德理论的认知到道德意志的产生再到道德观念的形成。如果德育课教师能够为学生们创造一定的道德体验环境,让学生们亲自去感受和体验,不仅能够有效地加深学生们对道德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理解,而且还可让他们真正做到言行一致。如果学生们在学习道德知识的过程中没有情感这个推动力,就算他们有了一些情感上的共鸣,那也很难做到亲自实践、言行一致,这样也不利于学生们未来的发展。

三、高中德育中道德体验的应用途径

高中德育课堂范文篇5

1.高中德育管理的对策与方法

创造良好校园氛围环境是很容易对一个人的举止行为甚至思想产生影响的。学校作为学生离开家庭后的学习场所,学校的环境与氛围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所以,学校相关管理者一定要为建立一个校风良好的校园环境而做出实际的举措。首先可以在学生接触较多的宣传栏上定期讲述关于先进模范代表的事迹,鼓励学生向他们学习;同时,可以开展一些志愿者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品质;也可以定期开展德育教育的讲座。总之,要使学校形成一股德育教育的风气。

2.加强课堂德育工作

学生除了在学校组织举行的各类活动中可以感受与学习到良好的品德,还有一部分知识的来源是在课堂上学习来的。课堂上的教育传输的是理论知识,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不具有可实施性,但是,理论知识的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理论可以指导实践,学生只有拥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作为后盾,在实践中才不会出现盲从以及错误的事情。另外,任课老师还要加强课堂教学的活跃性与生动性,尽可能的在理论知识的传输中加入实例来向学生阐释道理,这样学生才会更容易接受知识,更好的理解。所以,学校一定要重视德育课堂的教育,通过培训等方式提高相关任课老师的水平,使学生更好的接受知识。

3.老师做好表率,以德育人

学生在学校所接触的是同龄人与老师,而学生往往将老师作为自己的表率。所以,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会对学生造成影响。因此,老师要每时每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在教育学生时要以德服人,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向学生传达好的品德。在老师严于律己的时候,学校也要通过对老师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来提高老师的素质,这样,才能给学生起到很好的表率作用。

4.制定奖励制度,鼓励学生

学校一方面要教育学生的品德,另一方面也要制定相关的鼓励措施,使学生有动力、有激情向好的方面学习。这里的鼓励措施针对的一方面是学生,一方面是班级。学校对于思想品德好、同时做过好人好事的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奖励,这种奖励对于鼓舞身边的同学是很有帮助的。此外,也要进行以班级为单位的奖励制度。以班级为单位,可以在鼓励学生品德进步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而集体荣誉感也是德育工作中所要培养的。所以,制定以学生与以班级为单位的奖励制度是十分可行有效的。

5.结合学生家庭,共同教育

学校虽然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但是仅仅靠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家庭教育也是培养学生品德的重要因素。学校的管理体系往往是很难衍生到家庭中的,但是也可以通过一些途径来了解学生的家庭,为家长提供教育方面的建议与指导,使家长能够更好的教育孩子。学校可以通过定期召开家长会,及时向家长反映学生的表现情况,让家长可以根据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及时采取合适的措施。现在几种常见、特殊的家庭情况有:留守学生以及农民工子女。针对这两种典型的群体,学校要特别的关心与采取特殊的教育方式。如针对留守学生,他们最缺乏的就是家庭教育,那么,老师以及学校就要弥补学生家庭教育的缺失,多给学生像家一般的关爱与教育,使他们不会因为家庭教育的缺失而在品德方面出现问题。针对农民工子女,由于他们身处异乡,缺少归属感,且极易由于经济上的差异而产生自卑心理,因此,学校一定要注重他们在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让他们融入集体,使他们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高中德育对于学生的思想、品德等方面的影响是很大的,学校应该建立可行的、科学的德育管理体系,同时要结合学生的家庭教育以及学生的特殊情况来进行更加全面、更加有效的管理措施,使学生可以在健全的德育管理体系下健康成长。

作者:林进工作单位:福建省连江第二中学

第二篇

1.德育导师制的概述和理念

德育导师制的主要理念是,教师不仅仅是学生学业上的指导者、知识上的传播者更是德育工作的积极参与者和研究者,学校要不断拓展德育渠道,在校外建立德育工作基地,及时聘请校外辅导人员对教师进行培训。让学校成为家长放心孩子依赖的教育环境。

2.高中德育导师制的实施案例分析

2.1吴江区汾湖高级中学实施德育导师制的实施方案

(1)实施德育导师制的目标:学校通过实现德育导师制,把德育任务分配到导师工作中,导师通过用心沟通,竭诚交流;以情动情,以行导行的原则对学生进行深刻的思想教育和引导,集学业辅导、思想教育、生活指导和心理疏导为一体的全面德育教育工作。

(2)德育导师制的工作机制:为了德育导师制工作的顺利展开,需要建立学生档案和导师工作方案,建立总结汇报制度,建立家访联络工作安排,建立导师与学生定期开展交流的时间方案以及德育考评制度,保证导师能够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完成自己的工作。

(3)德育导师的制的考评方案:学校大力推行的德育导师制工作,需要高中各个年级和班级师生的全力配合。首先各个年级要组织每学期最少三次的师生面对面交流,每学期要召开一次德育导师制的汇报总结和专题研究会,把每个班开展德育导师制的相关材料上报,由政教处对每个班的情况进行考核,决定奖惩。每位教师每月至少一次找学生沟通,写好交流的主要话题,要有一定的文字材料为依据,非班主任可在年终考核得基准分五分,并且可以作为评优的先决条件。

2.2平望中学德育导师制的实施方案

(1)学生分组实施步骤:首先在高一、高二年级进行试行,全体教师承担学生的德育导师。其次以班级为单位,由班主任协同班干部负责分组工作,按照个体差异,优化组合的原则,实现小组的编排。在编排过程应该注意,本小组内部既要有基础好成绩好的学生,还要有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而且性格方面也应该均衡,男女比例应该达到一致。

(2)确立受导关系实施步骤:学生在进行分组后,教师抽签确定自己所负责的德育合作小组,并承担该组全部学生的德育导师。每个班的班主任负责向德育导师提交受导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情况、性格特点和家庭背景灯,作为开展德育工作的素材。

(3)导师工作职能:导师应该关注学生在思想、品德和行为等方面细节上的表现,帮助和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正确的行为导向。关心受导学生平时的学业情况和家庭情况,以及特长的发展等,指导学生如何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成绩。为受导学生有针对性的安排课余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文化娱乐活动和兴趣小组,让学生的兴趣爱好全面发展。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情绪波动,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和调整。随时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遇到的各种情况。

(4)考核方案:学校每学期组织一次考评。考评主要包括学生自评、年级组考评、导师考评和政教处考评。主要是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行为规范等综合素质进行全面考核。评选出优秀德育导师和学生给予表彰。

3.高中德育导师制的优点

德育导师制主要学校为了满足学生在思想心理和行为规范等方面需要帮助的制度。学校选择一批专业能力强、教学水平高和关心学生并且在学生中有一定威信的教师贴近学生,对学生进行具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指导,达到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健康成长的目的。德育导师制的重点是动员多方面的教师力量,整合多种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和帮助。德育导师制能够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安排的导师将充分尊重学生自己的意愿,在导师和学生间实行双向选择。德育导师应该充分了解到学生的心理变化和思想变化,同时对学生群进行指导,让学生觉得导师平易近人。总之德育导师制是一种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科学合理的教育模式。

4.结束语

德育导师制是一种具有创新性的教育管理模式,不仅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更人性化和亲情化的教育初衷,对教师而言更是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全面发展的良好契机。所以在实施过程中,会遇到新的挑战和问题,学校要善于总结经验,并且要大胆尝试,开展行之有效的教育管理模式,让师生共同参与,实现互动机制,充分发挥德育导师制的育人功能。

作者:张华健工作单位:江苏吴江汾湖经济开发区高级中学

第三篇

一、高中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在新课标中指出,不断提高教育水平及质量,不仅要对学生的文化知识做出有效的教育,还要对学生做好思想政治教育、法治教育、思想品质教育、纪律教育,强调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的兴衰的关键,且高度评价了德育的重要性。因此,对于如何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落实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中的主要方针,积极研究及分析在新时代、新形势下的德育教育工作,是教师和学校义不容辞的重要责任。

二、高中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1.德育内容匾乏。在对本班进行德育教育的实际中笔者发现,德育的教材脱离实际,其教学内容多是一些人生的大道理,缺乏趣味性,也没有对生活的融入,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觉得枯燥无味,无法精神集中,也没能对教师所提问的问题做出积极地反应、回答。在实际的问题中,能引起学生兴趣,让学生关注和行为做出改变的内容少之又少,贴近高中生活实际的案例更是成了稀有物品,很难找出可以涉及社会热门话题、热点新闻的案例内容。对于这种匾乏内容的德育教材,学生无法对其产生兴趣,就更别说达到教育目标,起到“育人”的效果了。

2.德育方式单一。在对德育教育的实践中笔者还发现,在教学的过程中,大部分教师只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利用教材上的理论知识对学生进行灌输。不仅忽视了对学生的循循善诱,促进学生在道德上的自我完善;也没有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善恶分析、价值观、道德观的直接授教。讨论课,也变成了学生之间的“课间休息”,只有少数学生进行发言,难以让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互动。在德育课上的主要工具是德育教材、音像教材、教学软件等,其主要的教育地点是课堂。德育课的教学只能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方,教师用严肃的态度步上讲台,在学生正襟危坐、沉默寡言的教学气氛下进行,就算展开德育实践课,教师也只是出于形式,没有得到良好的实际效果。

3.德育考核流于形式。在当前,各个高中学校依旧以应试教育的观念进行教学,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的教学方针,受高考和招生制度的影响,学校对德育课的授教完全以考试为中心,学生为考试而学,大部分的学校及教师都把德育教育进行系统化、应试化、按每个考核所需内容让学生进行吸收,以填鸭式的方式灌输于学生,把德育变成单纯的考试知识点来迎接考核的需要。学校在对学生的德育的评估在措施、制度、条件等方面都没有一套可行的规范制度,使得德育工作的评估流于形式变得无章可循。

三、高中德育教育采取的措施

1.改良德育的教育模式及方法,提高德育教学成效有效途径。在高中德育教育实践中,教师要善于制造、利用环境、情景的氛围来融入教学,可用情境教学法有针对性地设计模拟富有一定感情情绪的场景。如在本班中,教师把学生带到英雄纪念馆中参观历史英雄的雄姿,在过程中以脍炙人口的英雄故事现身述说,让学生从中体会其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在一定的情境氛围中进行思考,激发学生的情感,进而让学生的道德思想升华。

2.加强对德育教材的改良。随着社会的发展,德育的教材也应适时地更新,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德育教材,系统化地向学生传授优良的德育思想观念,进而保障德育的教育质量。提高我国德育领域的规范化,因地适宜,制定一些与本土有着实际联系的家长、学校、乡土、人际交往、美德等一系列教材,激发学生对德育课的兴趣,使德育教育变得既有特色又有意义。在高中阶段,德育的教育变得更加迫切,德育教材的内容应对学生的道德观念、心理品德、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进行涵盖,从而令学生对社会有着正面的认识。

高中德育课堂范文篇6

【关键词】信息技术;农村高中;德育教学

在农村高中教学中,德育是一项重要的基本任务,体现在校园内的日常方方面面,是学校、教师工作的重中之重。随着新课改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极大地促进了德育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它改变了传统单一而枯燥的授课模式,教师通过以学生课堂体验感为重要参考,利用信息技术的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让课堂教学内容变得更为生动活泼、易于理解与贴近学生心理特点,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精神品质与正确的价值取向,促使学生学习自主性与探究性得到一定提升,实现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一、目前农村高中德育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现状分析

(一)传统观念没有扭转,学生主体地位不明显

在当前的农村高中德育教学中,仍旧存在学生参与度不高,学习积极性不强等现象。归根结底,在于农村教育理念、模式、师资等方面的落后,教师队伍的老龄化、农村传统观念等因素使教学模式的改革步履维艰,停滞不前。很多教龄较长的教师对于新颖观念、信息技术的接受度与应用掌握度不强,在教学习惯、思维方式、德育教学内容等方面一时难以扭转固有思维模式,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内容、目标的设计,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背离了当前素质教育的初衷,从而导致学生对课程不感兴趣,学习效率低下。

(二)背离信息化技术应用的初衷

信息化技术应用在德育教学上的便利性,在教师对其进行广泛的使用的过程中,逐渐使课堂缺乏自身的教学特色与教学引导,大部分的课程教学被丰富多样的视频、制作精美的课件PPT播放所替代,往往一节课下来,视频播放与PPT照搬照念占据了课堂教学大量的时间,而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却正在减少。这种过度依赖信息化技术与“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模式是空洞而没有灵魂的,缺乏教学主体目的的体现,即教师没有结合实际情况与自身教学理念所进行教学设计与备课。长此以往,在师生之间沟通不畅,学生被动接受德育知识,课件内容不符合学生发展实际需求等众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会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与倦怠感,导致学生对德育这门课程的厌恶感增强,学习兴趣降低,不利于学生良好品德与正确价值取向的形成。

二、信息技术在农村高中德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对信息技术的正确利用能够有效促进农村高中德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反之则会对教学效果起反作用,结合目前农村高中德育教学情况,主要可以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内容。

(一)以学生为主体,以课件、视频等教学资料为辅

教师的授课是课堂教学中发挥关键作用的重要一环,如果德育课堂教学脱离了教师授课,只依靠课件、视频维持,会导致德育教学的灵魂与精髓难以发挥出来,因此,在农村高中德育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生活环境、发展需求等实际情况,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在准备课件的时候,教师应该充分考虑素材适用性,是否符合自己所在班级学生的情况,以及素材的有益性,如帮助学生辨别是非、明通事理等方面内容,而不是一味地注重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而忽略了本质问题。教师要明确只有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感受,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作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看待事物的思维导向与价值观念。例如,紧跟时事,近期涌现了一群可敬可爱的英雄模范,教师可以围绕典型医护工作者的工作事例进行讨论通过信息技术的便利性在网络上收集点击率最高、感染力强的抗疫短视频进行播放,注意播放视频期间观察学生表现和反应。随后教师在互动环节进行提问交流,了解学生所思所想。最后有意识地、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思考反思,从而将爱国情怀与敬业奉献的精神根植于学生心底,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利用信息技术资源及时拓展新知识

信息技术资源共享、信息量大、数字化等显著特征赋予了它在课堂教学中重要的优势地位。对于高中阶段的农村学生,他们所处的环境与城市学生仍存在一定差距,对于许多新思想、新理念、热门时事的了解不够及时。因此,教师在农村小学德育过程中更需要充分整合信息技术与资源,帮助学生及时了解新知识,最大限度利用和挖掘教材内容,使之与拓展知识相结合,在两者间寻找共鸣点、共同点,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奠定良好的学习基础。例如,根据学生的思想道德逐渐显现出来的一些不协调方面,教师在讲解试卷题目的时候可以有侧重性地挑选一些题目进行重点讲解,教师在前期通过信息技术资源收集合适的素材,以视频、图片等形成呈现给学生观看,再结合时下热点进行有效引导、说明、阐述,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培养正确的辨别是非能力。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将社会教材与书本上的德育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使得课堂教学内容更加饱满、丰沛、鲜活,从而与学生情感相互呼应,产生共鸣,为其树立自尊心、责任心,进一步实现农村高中德育教学目的。

(三)通过建设校园网站及论坛,赋予农村高中德育教学本土化风格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和升级改造农村校园网站及论坛,在建设内容方面下功夫,结合实际以农村高中德育教学为基础进行内容筛选与创新,形成农村高中德育教学特有的本土化风格,促进农村德育教学的进步。校园网站建设是学校校风校纪、办学特色、师资力量等整体风貌的集中展示,同时也可以作为学校德育教学的重要网络平台。除了网站版面美观,学校还应侧重于对各种德育信息的,将学生的兴趣作为网络德育教学建设的切入点,在内容上注重德育价值观正确导向,通过设计多个版面内容,如“校园一周热点”“校园文化建设”“德育模范小标兵”等板块,吸引学生主动关注有关方面的内容。此外,为了提高学生对校园网站及论坛建设的互动性与参与度,教师可以设置投稿小信箱及奖项,以此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德育教学融入学生校园、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使网站上的趣闻趣事成为学生日常讨论的话题,鼓励学生对网站上的校园、社会时事进行评论,而学生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校园网站内容价值导向的影响,从而形成正确的德育观念,减少教师在德育教学上的教学压力,由此可见信息化技术扮演着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

三、结语

在农村高中德育教学中,信息技术对于教学辅助起到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它能够使教材更具有活力与感染力,还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使身在农村的学生也能够及时了解最新时事消息。但在应用过程中,教师不能一味地只追求教学各环节的信息化,更应该注重德育的本质及目的,只有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结合农村教育实际情况进行教案优化与设计,才能够做出符合学生发展需求、对学生德育发展有益的教学方案,从而使农村高中德育教学水平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总之,农村高中德育对于即将步入大学阶段的高中生十分重要,而将信息技术融入其中,也是新时代下响应国家对素质教育要求的重要体现与创新发展,它能够让学生获取更加优质的学习体验,拓展和领悟最新的德育价值观念。

参考文献

高中德育课堂范文篇7

1.德育内容匾乏。在对本班进行德育教育的实际中笔者发现,德育的教材脱离实际,其教学内容多是一些人生的大道理,缺乏趣味性,也没有对生活的融入,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觉得枯燥无味,无法精神集中,也没能对教师所提问的问题做出积极地反应、回答。在实际的问题中,能引起学生兴趣,让学生关注和行为做出改变的内容少之又少,贴近高中生活实际的案例更是成了稀有物品,很难找出可以涉及社会热门话题、热点新闻的案例内容。对于这种匾乏内容的德育教材,学生无法对其产生兴趣,就更别说达到教育目标,起到“育人”的效果了。

2.德育方式单一。在对德育教育的实践中笔者还发现,在教学的过程中,大部分教师只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利用教材上的理论知识对学生进行灌输。不仅忽视了对学生的循循善诱,促进学生在道德上的自我完善;也没有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善恶分析、价值观、道德观的直接授教。讨论课,也变成了学生之间的“课间休息”,只有少数学生进行发言,难以让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互动。在德育课上的主要工具是德育教材、音像教材、教学软件等,其主要的教育地点是课堂。德育课的教学只能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方,教师用严肃的态度步上讲台,在学生正襟危坐、沉默寡言的教学气氛下进行,就算展开德育实践课,教师也只是出于形式,没有得到良好的实际效果。

3.德育考核流于形式。在当前,各个高中学校依旧以应试教育的观念进行教学,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的教学方针,受高考和招生制度的影响,学校对德育课的授教完全以考试为中心,学生为考试而学,大部分的学校及教师都把德育教育进行系统化、应试化、按每个考核所需内容让学生进行吸收,以填鸭式的方式灌输于学生,把德育变成单纯的考试知识点来迎接考核的需要。学校在对学生的德育的评估在措施、制度、条件等方面都没有一套可行的规范制度,使得德育工作的评估流于形式变得无章可循。

二、高中德育教育采取的措施

1.改良德育的教育模式及方法,提高德育教学成效有效途径。在高中德育教育实践中,教师要善于制造、利用环境、情景的氛围来融入教学,可用情境教学法有针对性地设计模拟富有一定感情情绪的场景。如在本班中,教师把学生带到英雄纪念馆中参观历史英雄的雄姿,在过程中以脍炙人口的英雄故事现身述说,让学生从中体会其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在一定的情境氛围中进行思考,激发学生的情感,进而让学生的道德思想升华。

2.加强对德育教材的改良。随着社会的发展,德育的教材也应适时地更新,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德育教材,系统化地向学生传授优良的德育思想观念,进而保障德育的教育质量。提高我国德育领域的规范化,因地适宜,制定一些与本土有着实际联系的家长、学校、乡土、人际交往、美德等一系列教材,激发学生对德育课的兴趣,使德育教育变得既有特色又有意义。在高中阶段,德育的教育变得更加迫切,德育教材的内容应对学生的道德观念、心理品德、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进行涵盖,从而令学生对社会有着正面的认识。

3.创造良好的德育育人的环境。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应以各种活动和课程实践为载体,让道德教育和思想上的修养做到情景的交融,相互渗透,让学生在对德育教育活动和实践的过程中,对思想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产生优质的变化。在对德育教育的评估中,学校应从实际出发,制定一定的道德规范,从而令学生进行落实执行,再根据此道德规范对学生进行评估。这样,学生就能在学习和评估的结合中吸收德育知识,提高自身道德修养,避免德育教育流于形式。

三、结语

高中德育课堂范文篇8

关键词:德育;高中政治;教学渗透

现代的教育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德育工作的开展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实现自我价值。而高中的政治课堂为学生接受德育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所以作为高中政治老师要找准方法,将德育工作渗透进我们的高中政治课堂,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1高中政治教学现状

1.1高中德育教育现状。当前高中生的学习任务重、压力大,而且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多的教学目标都是以升学为主,这样一来就忽视了在高中生中普及德育教育。对学生缺少正确的思想引导,也缺少相关的法治教育,一般情况下,只有在学生违反规定的情况下才进行教育工作。这样使得学生缺少社会公德意识和法制意识,“高分低德”的学生不在少数。1.2高中政治课堂中渗透德育的现状。高中教学中一般都是以语数外三科为主,学生对于政治这门学科的重视度不够,甚至有的学校为了能够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学习主科而停掉了政治课程。甚至因为我们的政治教材的原因导致学生认为政治课是没有意义的,课本内容和实际生活严重脱节。同时有的政治课堂一般是老师一味地说教,缺乏老师和学生的互动,老师在政治课中的德育教学也只是空泛的理论讲授,缺乏实践经验,无法让学生真正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

2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策略

2.1提升教师素质,发挥师德感召力。1)充分利用教材渗透德育教育。高中政治课程的教材是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教育,它在对学生的德育教学中有着非常大的优势,老师要联系学生的实际状况结合课本知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德育教育。比如高中教材《哲学生活》,无论是讲到辩证唯物论还是唯物辩证法这些内容都是树立学生正确的三观,都是很好的德育教学素材。《政治生活》则通过马列主义讲述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宗教信仰,能够树立起学生的爱国热情。2)增强德育课程的灵活和多样性。首先德育课堂要摆脱以往单一的说教课程模式,老师要善于根据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课程内容制定不同的教学方式,同时在课堂中老师要具备随机应变的能力。另外德育教学并不是强制性的教学,一味地灌输理论的知识是没有意义的,老师要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高尚的品格。同时老师要善于打造具有亲和力的课堂氛围,能够让学生在一个相对轻松的氛围下接受正确的思想道德教育。2.2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德育效果。在思想政治课中,会涉及到大量的探究性的问题,通过探究问题的参与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社会实践的能力,所以在我们的政治课堂中要积极的开展探究式活动,将学生学到的知识转移到实际的生活中来。1)开展社会实践。老师组织安排的社会实践课程要和思想政治课程内容相一致,要和时事热点相联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通过参与能够写出心得体会。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开拓学生的眼界,同时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比如在学校我们可以展开志愿者活动、献爱心、参观博物馆等等这样的活动,让学生明白从小事做起的重要意义,通过这些活动不断地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2)办好板报,开展竞赛活动。在高中政治教材中,涉及到了很多社会生活和政治经济有关的内容,那么这时候就可以将教材内容和活动相结合,通过学生参与活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有助于我们进行德育教学。老师可以根据一节课组织学生设计板报,或者是组织学生进行一些时政知识的竞赛活动,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2.3改革教学评价,渗透德育教育。在应试教育形势下,当前很多课程的评价方式都是考试的成绩,但是我们不难发现很多考试成绩好的学生他的实际表现未必优秀,作为政治这门学科体现得更为突出。这样的评价模式会导致一些成绩不好的学生对政治学习失去动力,这就更不利于我们德育教学的开展。因此对于学生平常做的好人好事,日常行为表现这些都应该列入考评标准中,同时可以采用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和师生互评的方式进行。通过教学评价的改革,让德育教学真正落到实处。

总而言之,德育教育对于当前我们的教育工作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而政治课程因为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更是老师进行德育教学的重要途径。因此作为高中政治老师要善于在政治课堂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努力培养出具备高素质、高道德水平的社会人才。

参考文献

[1]谢明成.德育在思想政治课中的渗透方法研究[J].中学课程资源,2017(6).

[2]赵中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德育渗透浅谈[J].学周刊,2015(19).

高中德育课堂范文篇9

【关键词】农村高中;德育工作;实效性;策略

德育工作一直是高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高中生的人格完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直接影响到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农村高中是我国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德育工作也一直是学校工作的重点。农村高中由于农村经济发展、教育资源、教育观念、教育方式等的特殊性,德育工作存在一定的复杂性,影响了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不利于农村高中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如何创新德育方法,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是当前农村高中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农村高中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对德育不够重视。虽然我国的教育方针政策一直强调德育的重要性,但是在农村高中仍然存在重智力教育轻德育工作的现象,对德育工作重视不足。首先,农村高中德育课程的设置过少。按照国家规定,高中思想政治课每周应不少于两节,但由于农村高中升学压力较大,大多数思想政治课被占用或取消。其次,德育管理部门工作不到位。虽然大多数农村高中都按照国家规定设置了德育工作的管理部门,如政教处,但这些部门通常只管理学校日常事务,如纪律、食堂、宿舍管理等,很少开展德育相关的工作或活动,德育工作甚至处于无管理状态。(二)缺乏科学的德育目标和内容。缺乏科学的德育目标和内容是农村高中德育工作实效性低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也导致德育工作难以有效开展。首先,农村高中的德育目标设定过高过空,缺乏实践性,导致德育工作过于理论化。其次,德育内容过于陈旧,缺乏适应时代的新内容。同时内容笼统,与现实脱节,缺乏层次性和针对性,可操作性较差。(三)德育工作方式过于单一。目前农村高中德育工作采取的方式过于单一,如都是通过思想政治课进行理论教育,每周一次升旗仪式。除此之外,农村高中几乎不开展德育课外活动或校外实践,学生所接受的德育内容几乎全部来自课本理论,缺乏与实践的结合,学生理解和领悟不够透彻,因此德育工作实效性不高。(四)德育工作的师资力量不足。当前农村高中从事德育工作的教师队伍力量较弱,不能满足德育工作开展的需求。一方面,教师数量严重不足。思想政治课程由于不属于高考理科的必考科目,在很多农村高中不受重视,教师数量较少。另一方面,德育教师的队伍结构不完善,除班主任和思政教师外,其他学科教师的参与性较差,未能保证教育工作者的全员参与。

二、提高农村高中德育工作实效性的策略

(一)树立对德育工作的正确认识。农村高中要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必须从思想上加强对德育工作的重视。在课程设置上,要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安排足够数量的思想政治课时,学校要制定思想政治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对完成情况严格考核,其他科目不得以任何理由来占用思想政治课,从时间上保证德育工作的开展。同时,学校应当设立专门的组织机构来管理德育工作,任命专门的领导来负责各项事务,细化每个教育工作者的具体责任,解决农村高中德育工作的理念、方式、资源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升德育工作的成效,最终形成农村高中德育工作的“合力”,保证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例如,在一个班级中,除了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占有中心地位,思政教师、语文教师、历史教师、数学教师等都应当承担一定的德育工作任务,实现学科教学与德育的有机结合,共同完成学校的德育工作。(二)确立科学的德育目标和内容。德育目标和内容是德育工作开展的根本依据,其科学性直接影响到德育工作的成效。在制定德育目标和内容时要注意贴近实际,具有时代性和现实意义,避免德育工作目标的设定脱离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德育工作效果表面化,从而使德育工作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首先,德育目标要避免多高、过远,坚决杜绝“假、大、空”的目标设定,在制定目标时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德育水平,确立切合实际的德育目标。其次,德育目标的设定要注重与时代相结合,顺应时代潮流,根据时代的不同需求作适当调整,以满足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再次,德育内容应该尽量的具体化、实际化,学生较容易操作执行。例如,学校可以结合德育教学内容,组织开展孝敬父母、帮助他人、遵纪守法等社会实践活动,从一些小的角度入手开展德育工作,既能保证德育工作的具体化和可操作性,又能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三)丰富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农村高中德育工作方式的单一化是导致德育工作实效性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学校要努力开发德育资源,创新工作方式,保证德育工作的实效性。首先,除了思想政治课程外,重视其他课程的德育功能。例如,通过语文课的名家名作来开阔眼界、感悟为人处世哲理;通过历史课了解我国灿烂的古代文明和现展,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其次,在对学生德育素质的综合评价上,要减少机械性的管理和硬性的评价,避免德育工作方式的简单粗暴,要更多地通过教育引导措施和人性化的评价策略来提升德育工作成效。再次,丰富德育工作的开展方式,除了课堂理论教学外,还可以通过看相关课外书、看电影、搜索网络资料等接受德育熏陶。另外,学校要定期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社会,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四)打造高素质的德育教师队伍。教师队伍的素质是决定德育工作实效性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保证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首先,增加德育教师数量,每个教师所带班级不宜过多,避免教师压力过大、精力分散。其次,教师加强自身德育建设,规范自己的言行,坚决杜绝不良习惯和风气,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再次,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培训和继续教育,不断提高自身业务能力,或者组织德育教师到名校参观交流,吸取先进的教学经验。最后,引进高学历、高素质、高水平的优秀人才来为教师队伍补充新鲜血液,提高教师整体水平,并有针对性地提高其他学科教师的德育工作能力,在农村高中形成一个“德育工作共同体”,共同致力于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总之,德育工作关系到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学校的长远发展,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对农村高中来说,德育工作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影响了其实效性,因此,学校和教师要加强重视、更新观念、开发资源、改进教学方式,以此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

作者:詹锋盛 单位: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前詹中学

【参考文献】

[1]黄红渠.开展高中生德育工作创新策略探讨[J].办公室业务,2017(2)

[2]刘吉勇.谈农村中学德育工作之探索[J].华夏教师,2017(1)

[3]郑思坚.新时期学校德育实效性的思考[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1)

[4]柯昌赋,柯尊府.浅析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2(3)

高中德育课堂范文篇10

(一)德育课堂教学的内涵

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用言传、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学校德育的主要途径是课堂教学,即教育者根据德育目标,中学可以参照《中学德育大纲》的要求,通过讲解、示范及实践等手段,向学生传授德育知识,学生自觉地将外在道德要求内化成自身道德素养的过程。

(二)中学德育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

1《.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等学科教学

中学一般都会开设德育课程,中学德育课程分初中和高中两个阶段,分别是《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高中德育课程以模块的形式设置,努力体现针对性。从2006年起,中学德育课程执行新课标,素材的选取注重学生的现实情况,与中学生的身心发展阶段相适应,但是德育课程的教学方法并没有改观,仍然延续着传统。

2.中学其他学科的德育渗透

学科的德育渗透也是中学德育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学德育大纲》和全日制中学各学科教学大纲明确要求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育德于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德育渗透是在教学中进行的,其主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15/12要形式既有课堂讲授,又有课堂实践。课堂讲授是最主要的教学形式,不同学科的课堂讲授所进行的德育渗透方式也是不同的。比如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可以通过抒情、比较、欣赏等不同的形式进行德育渗透,唤起学生的道德情感。

3.主题班会

班会是学校集体活动中最主要的组织性活动之一,是班主任或班委会对班级进行有效管理、指导和教育的重要途径和形式。班会一般定期举办或不定期举办,开展的内容也没有一定的限制,可以就某项教育主题展开,如热爱祖国、热爱集体、团结互助、文明礼貌、助人为乐、遵纪守法等。中学的班会一般是在班主任的带领下展开的,班主任在班会上就班级近期学生的表现、思想状况或某一个主题组织讨论,以期达到引导、教育学生的目的。同时,班会也是中学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学校教育机制,由于其倡导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的活动理念,这无形中使其成为了一种十分重要的道德教育载体。

二、中学德育课堂教学的困境及其师生关系因素分析

(一)中学德育课堂教学的困境

1.教学过程中,德育课堂教学的许多环节缺乏师生交往

课堂教学分为许多环节,如备课环节、授课环节、课后环节以及评价环节。在这些环节中都需要师生之间的互动,否则课堂教学就会脱节,造成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在中学里,部分教师备课过程中简化备课程序,采用抄袭他人教案、过去教案的方式进行备课,这种将现成的教案或参考书加以修改、删减直接抄写在教案或书本上的备课方式,忽视教材的更新,忽视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忽视学生现有的道德发展水平,也缺乏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不能有效地调动教师和学生互动交往,产生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较大距离。再如授课环节,课堂教学导入脱离学生实际,有的教师从自己的主观意志出发设计导入,无法调动师生交往。部分政治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了固定的课前导入模式,或一味追求时政导入,或一味追求问题导入,或一味追求情景导入,缺乏针对性。

2.教学方法上,传统单一,忽视学生参与

现在的德育教学还采用“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教师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很少。为了上好一堂课,有些教师也会采用提问的方式或讨论的方式,就某一时期出现的道德问题、道德热点进行探讨,就某一时期的道德模范进行评价。但这种方法也只是流于形式主义,教师将问题的答案与讨论的范围限定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学生的一些奇思异想并没有得到教师的重视。久而久之,学生探究发现问题的兴趣就会失去,其在这样的课堂上的表现也不积极了。

3.教学评价上,重书面而轻实效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业成绩、身心素质、情感态度等的发展过程和状况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中学德育教学的目标应该是学生思想品德的提升、道德水平的发展。然而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中学的各科教学都是以高分、升学为主,德育课也不例外,初中的《思想品德》和高中的《思想政治》教学也都是以考试、测试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学生的平时成绩也都是以书面的形式呈现,如读后感、学习心得等。这些以书面形式向教师提交的作业,部分教师可能就只是打个分数,甚至对学生的作业不闻不顾。这样,教师就没有给学生一个很好的评价,对学生的发展没有起到激励的作用。

(二)中学德育课堂教学的困境之师生关系因素分析

1.教师的原因:教师缺乏应有的威信与素养

教师是学校德育教学的权威者,他们的言行及态度,还有自身的修为都影响着德育教学的成效。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无论什么也比不上一位聪明的、智力丰富的、诲人不倦的教师,使学生感到那样赞叹和具有吸引力,以那样强大的力量激发他们上进的愿望”。苏霍姆林斯基强调了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一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学识渊博,还要业务精湛,最重要的是要有诲人不倦的态度和耐心,方能赢得学生的敬佩与信服。多数德育教师缺乏灵活驾驭德育课堂的能力,能做到以渊博的学识让学生佩服、以幽默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兴趣的教师并不占多数,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整体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2.学生的原因:学生在课堂上缺乏应有的配合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是能动的主体,但学生已有的经验比教师少,加之中学生身心还不成熟,缺乏自控与自律能力,中学阶段的德育教学尤其要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但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并没有把握好这一点,教学内容枯燥无味,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造成教师在讲台上讲得热火朝天,而学生欣赏窗外风景的尴尬局面。教学离不开教师和学生,只有教师教、没有学生学的课堂必然是低效率的。就中学德育课来说,学生对教师早已固定化的教学模式感到厌烦,对教师的那些“什么是”“对不对”的问题早已懒得开口。

3.师生双方缺乏有效的交流与互动

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因此,教师只有真正了解学生,才能给学生指明正确的方向。师生互动实际上是一种人际交往,师生在人格平等的基础上进行探讨、沟通和交流。然而,当下的中学德育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却也只是形式主义,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都是一些显而易见的问题,没有什么新意,吸引不了学生的兴趣。而且这样的提问,学生还要必须回答,如果学生不举手,就会担心教师批评他上课不积极发言。比如说思想政治课的公开课教学,教师为了上好公开课,会事先将课程内容讲一遍,指定某几名学生回答问题,造成课堂活跃、师生互动的假象。再如班会也是德育教学的重要课堂,中学的班会一般由班主任主持,时间也就是一节课。在班会上,一般都是班主任在讲台上不停地讲,进行所谓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在这期间没有发言权。还有就是开班会的目的很明确,为了批评最近在班级表现较差的学生,班会也就成了名副其实的批斗会。这样也就失去了班会本来的意义。

三、在中学德育课堂教学中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策略

(一)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追求有效的德育课堂教学

传统的师生关系强调“师道尊严”,使“师为上,生为下;师为主,生为仆;师为尊,生为卑”的等级观念贯穿于教育全过程,师生关系被机械地简化为主客体关系,即权威和服从的关系,只讲究“尊师”,却忽视了对学生人格的尊重。现如今,科学技术发达,信息交互流畅,学生获取信息与知识的渠道也逐渐多元化,学生对教师的依赖逐渐减弱。若教师还是对学生严格管理,漠视学生的主体性,必然伤害了学生的感情,导致师生关系紧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走下发号施令的神坛,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在德育课堂上,由于学生对枯燥的德育理论知识一时接受不了,所以在德育教学中,教师一定要以学生听懂理解为准,同时发挥英语德育课的趣味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做到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从而促进有效德育课堂教学的开展。

(二)进行交往教学,积极营造和谐宽松的德育教学氛围

交往是人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普遍的社会生活现象,教育与交往具有同构的关系。教育是一种交往性的活动,同样课堂教学也是师生之间的一种交往活动。所以,中学德育课堂教学不仅是德育知识的交流,更是师生之间精神与灵魂的交往。同时,教师还要为交往性德育教学营造和谐宽松的氛围。具体来说,教师所营造的课堂应具有开放与民主的气息,鼓励学生大胆参与课堂教学,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在德育教学中,教学变成了师生之间情感与思想交流的途径,学生喜欢教师,也喜欢他所教的课,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大大提高了。在德育课堂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尊重学生,让学生不怕犯错误,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三)尊重与关爱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古人云:“教育无他,爱与关怀而已。”教师不仅要对教育充满热爱,还要对学生心存关爱之情。教师对学生的爱应发自内心,没有偏私,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的关心与爱护。教育过程中仅有教师的单向训导、垂直传递,忽视师生间情感的交流,造成师生关系疏远、冷漠,一些学生甚至不理解教师正确而合理的要求,与教师发生对立与冲突。在中学德育课堂教学中,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很关键,这就需要教师多与学生交流与沟通。可以通过谈心、讨论、网上交流等方式去了解学生,表达教师对学生的关怀,加深学生对一些道德规范的认识,进而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还能获得学生的尊重与信任。在德育课堂上有些学生不喜欢听讲,也有的学生对学习没有信心,出现这种情况,教师就应该多与学生沟通。

(四)提倡对话教学,优化德育课堂教学

对话教学模式,就是指在以对话为原则,追求人性化和创造性质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框架。在对话教学中,教师不再发号施令,而是通过对话的形式与学生共同探讨,从而加深师生之间的交流。还要重视学生之间的对话,学生虽然活泼好动、善于交流,但是要让学生围绕一个不感兴趣的话题刻意地交流也是没有意义的。所以,无论是师生对话,还是生生对话,都必须在学生感兴趣的、贴近现实生活的德育内容基础上展开。在德育课堂上,教师要消除话语霸权,留给学生充分的话语权,扫除师生平等对话的障碍,还有师生要在尊重、理解、信任和平等的立场上,在课堂上通过言谈、倾听进行双向沟通。基于此,教师要主动接近学生、了解学生、熟悉学生,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思想、学习、生活和课余活动等方面的情况。这样,也就有利于营造一个宽松的教育环境,为优化德育课堂教学提供了便利。

(五)学生与教师密切配合,与教师合作共同完成德育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