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护士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0 17:18:14

高级护士论文

高级护士论文范文篇1

本文作者:贾哗芳魏琼工作单位: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手术室

值月高级责任护士每日完成分内工作,参与科内非正常工作时段的护理管理工作。值月高级责任护士参与科内非正常工作时段的护理管理工作,督查全面护理工作质量,并及时反馈与整改。当发生护理差错、缺陷时及时向护长汇报并查明原因,组织讨论和制订整改措施。协助科护士长管理好手术室的秩序,解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协调科室应急情况下的工作。作为一名值月高级责任护士应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帮助做好患者和家属的沟通,协调人员、连台手术、急危重患者手术的安排,制订急危重患者的护理计划,对一线护士的手术病人护理管理,专业技术及质量安全方面进行检查、指导。加强医护沟通,为一线护士更好地展开下一步的护理患者工作做好准备。值月高级责任护士检查指导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严格落实手术室各项规章制度,各级护理人员都必须在制度的监控之下,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值月高级责任护士充分发挥高级责任护士的优势,按区域担任手术间无菌技术、规范操作指导及监督工作,加强实习生、进修生、轮转护士的无菌观念,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对新人室的护理人员严格要求,使各种行为规范,遵守制度成为习惯,加强护理人员的医德修养,培养其“慎独”精神,时刻把医疗安全放在首位。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控制工作。医院感染管理控制工作是医院的重点,高级责任护士每月配合感染管理科完成各项目的检测及检查并达标。对手术各区域环境卫生进行监督检查,指导分配到人,指导并加强保洁人员对保洁工具的正确清洗、消毒及合理使用,以及保洁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督促做好专科仪器设备的管理工作,明确职责,定期检查。规范手术专业配合,促进专业技能的提高,充分挖掘了护理人员的潜能,激励了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安全意识方面,严把手术病人安全核查关,及时发现手术室管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杜绝安全隐患。每日主持晨会,及时报告科内发生的新特事件,就科内各工作岗位存在的问题进行交流沟通。按计划组织科室民主生活会,对于检查过程中出现频次较高的问题重点分析,查找原因,制定整改措施,并进行效果评估,使护理问题得到及时改正。月末完成各岗位工作总结并制定下阶段工作计划,值月高级责任护士每月以幻灯片的形式或书面向护理部汇报质控总结。

(l)实行高级责任护士值月管理,对科室作出了全方位、多渠道的管理,为手术室的发展提供参考建议,增加了管理者的执行力度,提高了团队凝聚力。(2)高级责任护士值月管理,提高了手术室护理质量,杜绝了安全隐患,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准确、有效,有利于协调科室应急情况下的急救工作,有利于医护、护患沟通,增强患者及家属的信任及安全感。(3)充分发挥高级责任护士的责任感,潜能得到挖掘,以往所有护士都做同样的工作,使部分经验丰富的主管护师和护师缺乏上进心,没有真正发挥其传、帮、带的作用,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4)值月高级责任护士通过对护士业务技术、理论知识、沟通能力、团队精神等言传身教,得到了一个很好的管理工作实践和锻炼的机会,其业务知识和工作能力也因此而得到不断的提高。

高级护士论文范文篇2

1撰写护理论文存在的难点

起点低、累积少:尽管近十年普及不同形式的护理大专及以上教育,但目前我国护理队伍仍以中专学历为主体,即使在比较发达的上海市,在职护士中、大专以上学历仅占3.1%[2,3],造成文化水平的局限;目前,临床护士在业时间短,流失多,尤其是现在聘用合同制人数日趋增多,人员年轻、流动快、文化素质不高,使临床护士整体的知识、经验累积少,难以在理论上进行总结。

提高慢、更新难:护理学科的相对弱势和对工作“简单重复性”的误解,护士外派学习机会相对较少,且自身也满足于简单重复性工作,因而获取知识的途径、能力受限,知识难以更新。

主动性差、创新难:在临床工作中,护理工作平凡、琐碎,多呈被动性,限制了自我发展的空间和创新意识的发挥。

缺乏写作技巧:对初学者来说,由于缺乏写作经验,第一道难关便是找不到写作的素材,其次是有了素材,又找不到写作的灵感、方法和技巧。尽管不同论文的撰写有其相对固定的格式,但面对不同的写作方法、形式,写作者的写作水平、经验也各不相同,有好的素材不一定能写出好的文章。

2提高撰写质量的对策

2.1改善自身薄弱的知识基础

2.1.1加强“三基”学习、强化“三新”:“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是临床医务工作者完成医疗、护理任务的前提,也是写好护理论文的基础。如今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三新)层出不穷,要把“三新”学习融入到工作中,带着问题学、向专家请教,勤看书、多动脑;同时,应积极参加各种学术活动,了解专科发展前沿,获得新信息,掌握新方法,有利于专业理论知识的提高和确定写作主攻方向。

2.1.2立足本职、深入实践:实践是获取知识、发现问题、积累经验的重要途径,也是文章素材来源的基础。立足本职、深入实践,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难点的过程中找到写作题目和素材。例如,1名膀胱肿瘤女病人因尿流改道手术后产生了轻生念头,作者在为其实施心理疏导时萌生了研究并制定可控膀胱病人心身护理模式,其经验总结发表在中华护理杂志,并获全国护理科技进步奖。立足本职还意味着护理人员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和资历对待护理论文写作。如低年资护士主要抓好“三基”,积累必要的知识和经验;高年资护士可进行“个案病例的护理分析”写作,积累必要的写作技巧和经验;主管护士应进行护理方法、器具的改进或创新方面的实践和写作;高级职称护士可对护理问题进行前瞻性研究,完成有创意的、高质量的护理论文。

2.1.3勤于思考、促发“灵感”:灵感来自于对从事工作的投入和追求,当自己置身于复杂的矛盾中,勤于思考常会有解决方法的“一闪念”出现。这种“一闪念”常包含有创新内涵,应抓紧相关资料的检索、查新,在此基础上付诸实施常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新”效果。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观察、不断发现问题并改进,总结出的文章才有特点和新意,并争取早日成文和获得首先发表的机会。例如尿道下裂手术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分泌物排泄不畅导致的尿瘘,解决分泌物引流的关键是做好管道护理。作者通过设计与众不同的冲洗、抽吸、挤压三步清理法,有效解决了这一关键问题。总结的2篇文章顺利发表并获军队科技进步奖。

2.2增强知识累积技能

2.2.1个案病例的护理分析:主要针对某些特殊、复杂、意外、重大抢救等少见或罕见病例,当前又缺乏有效的系统治疗和护理经验,及时报道这类病例诊疗或护理的经验、教训,分析病因、机理,提出注意事项等。这种回顾性总结是护理论文撰写的初级阶段,但个案护理所积累的经验,不仅丰富了护理理论和实践,也可促进临床护理水平的提高。

2.2.2护理方法、器具的改进或创新:在临床工作中常遇到新的护理问题或科室开展新技术等医疗性问题,需进行方法改进或器具创新。在护理实践中,面对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去引发对解决问题的联想和切入点。对于医疗所带来的护理问题,可以通过参加病历讨论、医疗查房,了解和查找解决医疗工作中面临的护理配合问题。例如,小口径引流管的连接问题,由于引流管口径小、引流袋连接头大导致衔接费力、不易套牢,在连接时造成漏液、污染。对此,作者选择一次性输血器上的连接头作为桥梁,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总结的“一次性输血器的妙用”已在杂志上发表。对新的护理问题及其解决方法的介绍,可达到知识共享,具有实用性和可行性。

2.2.3护理问题的前瞻性研究:前瞻性研究指的是某些尚未发生但可预见存在问题的探索性立题研究。它既可以通过工作调研,找出对严重影响医疗、护理质量的实际护理问题,也可以依托医疗进展、尤其是专科特色技术和主攻方向所带来的护理问题而确立护理研究方向与课题。例如尿道下裂的处理是我院泌尿科的特色技术,由于新尿道分泌物的淤积,手术的一期成功率低,因而,它是值得研究的护理课题,作者根据此进行了前瞻性立题、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效并完成系列护理论文。

2.3强化护理论文撰写技巧

2.3.1临摹法:有了素材以后,走捷径的方法可以是在护理杂志上找一篇类似的文章格式作参照,把自己收集的资料“按葫芦画瓢”完成。这种模仿他人文章格式的写作既容易掌握写作的方法,又是及时了解杂志对书写格式、表达方式要求的途径。

2.3.2经验法:当有一定写作经验,作者可针对不同内容和题材,选择不同的写作方法,在遵循不同论文撰写的相对固定格式的前提下,自成一派。这类文章主要来自临床工作的新发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体会等,是有一定写作经验的临床护士常采用的写作方法。

2.3.3选题法:它是护理问题的前瞻性研究,通过选题、立题论证、方案设计、工作实施、资料整理和总结后所发表的论文形式。虽然这种论文形式较单一,但由于着重创新或新理论探讨,论文内容和格式有严格要求,这类文章写作难度相对大,对作者综合能力要求高,为护理论文的高级阶段。

高级护士论文范文篇3

1撰写护理论文存在的难点

起点低、累积少:尽管近十年普及不同形式的护理大专及以上教育,但目前我国护理队伍仍以中专学历为主体,即使在比较发达的上海市,在职护士中、大专以上学历仅占3.1%[2,3],造成文化水平的局限;目前,临床护士在业时间短,流失多,尤其是现在聘用合同制人数日趋增多,人员年轻、流动快、文化素质不高,使临床护士整体的知识、经验累积少,难以在理论上进行总结。

提高慢、更新难:护理学科的相对弱势和对工作“简单重复性”的误解,护士外派学习机会相对较少,且自身也满足于简单重复性工作,因而获取知识的途径、能力受限,知识难以更新。

主动性差、创新难:在临床工作中,护理工作平凡、琐碎,多呈被动性,限制了自我发展的空间和创新意识的发挥。

缺乏写作技巧:对初学者来说,由于缺乏写作经验,第一道难关便是找不到写作的素材,其次是有了素材,又找不到写作的灵感、方法和技巧。尽管不同论文的撰写有其相对固定的格式,但面对不同的写作方法、形式,写作者的写作水平、经验也各不相同,有好的素材不一定能写出好的文章。

2提高撰写质量的对策

2.1改善自身薄弱的知识基础

2.1.1加强“三基”学习、强化“三新”:“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是临床医务工作者完成医疗、护理任务的前提,也是写好护理论文的基础。如今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三新)层出不穷,要把“三新”学习融入到工作中,带着问题学、向专家请教,勤看书、多动脑;同时,应积极参加各种学术活动,了解专科发展前沿,获得新信息,掌握新方法,有利于专业理论知识的提高和确定写作主攻方向。

2.1.2立足本职、深入实践:实践是获取知识、发现问题、积累经验的重要途径,也是文章素材来源的基础。立足本职、深入实践,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难点的过程中找到写作题目和素材。例如,1名膀胱肿瘤女病人因尿流改道手术后产生了轻生念头,作者在为其实施心理疏导时萌生了研究并制定可控膀胱病人心身护理模式,其经验总结发表在中华护理杂志,并获全国护理科技进步奖。立足本职还意味着护理人员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和资历对待护理论文写作。如低年资护士主要抓好“三基”,积累必要的知识和经验;高年资护士可进行“个案病例的护理分析”写作,积累必要的写作技巧和经验;主管护士应进行护理方法、器具的改进或创新方面的实践和写作;高级职称护士可对护理问题进行前瞻性研究,完成有创意的、高质量的护理论文。

2.1.3勤于思考、促发“灵感”:灵感来自于对从事工作的投入和追求,当自己置身于复杂的矛盾中,勤于思考常会有解决方法的“一闪念”出现。这种“一闪念”常包含有创新内涵,应抓紧相关资料的检索、查新,在此基础上付诸实施常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新”效果。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观察、不断发现问题并改进,总结出的文章才有特点和新意,并争取早日成文和获得首先发表的机会。例如尿道下裂手术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分泌物排泄不畅导致的尿瘘,解决分泌物引流的关键是做好管道护理。作者通过设计与众不同的冲洗、抽吸、挤压三步清理法,有效解决了这一关键问题。总结的2篇文章顺利发表并获军队科技进步奖。

2.2增强知识累积技能

2.2.1个案病例的护理分析:主要针对某些特殊、复杂、意外、重大抢救等少见或罕见病例,当前又缺乏有效的系统治疗和护理经验,及时报道这类病例诊疗或护理的经验、教训,分析病因、机理,提出注意事项等。这种回顾性总结是护理论文撰写的初级阶段,但个案护理所积累的经验,不仅丰富了护理理论和实践,也可促进临床护理水平的提高。

2.2.2护理方法、器具的改进或创新:在临床工作中常遇到新的护理问题或科室开展新技术等医疗性问题,需进行方法改进或器具创新。在护理实践中,面对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去引发对解决问题的联想和切入点。对于医疗所带来的护理问题,可以通过参加病历讨论、医疗查房,了解和查找解决医疗工作中面临的护理配合问题。例如,小口径引流管的连接问题,由于引流管口径小、引流袋连接头大导致衔接费力、不易套牢,在连接时造成漏液、污染。对此,作者选择一次性输血器上的连接头作为桥梁,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总结的“一次性输血器的妙用”已在杂志上发表。对新的护理问题及其解决方法的介绍,可达到知识共享,具有实用性和可行性。

2.2.3护理问题的前瞻性研究:前瞻性研究指的是某些尚未发生但可预见存在问题的探索性立题研究。它既可以通过工作调研,找出对严重影响医疗、护理质量的实际护理问题,也可以依托医疗进展、尤其是专科特色技术和主攻方向所带来的护理问题而确立护理研究方向与课题。例如尿道下裂的处理是我院泌尿科的特色技术,由于新尿道分泌物的淤积,手术的一期成功率低,因而,它是值得研究的护理课题,作者根据此进行了前瞻性立题、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效并完成系列护理论文。

2.3强化护理论文撰写技巧

2.3.1临摹法:有了素材以后,走捷径的方法可以是在护理杂志上找一篇类似的文章格式作参照,把自己收集的资料“按葫芦画瓢”完成。这种模仿他人文章格式的写作既容易掌握写作的方法,又是及时了解杂志对书写格式、表达方式要求的途径。

2.3.2经验法:当有一定写作经验,作者可针对不同内容和题材,选择不同的写作方法,在遵循不同论文撰写的相对固定格式的前提下,自成一派。这类文章主要来自临床工作的新发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体会等,是有一定写作经验的临床护士常采用的写作方法。

2.3.3选题法:它是护理问题的前瞻性研究,通过选题、立题论证、方案设计、工作实施、资料整理和总结后所发表的论文形式。虽然这种论文形式较单一,但由于着重创新或新理论探讨,论文内容和格式有严格要求,这类文章写作难度相对大,对作者综合能力要求高,为护理论文的高级阶段。

高级护士论文范文篇4

关键词:护理专业;职称晋级;评价指标

卫生专业人员技术职称划分是对员工工作能力与工作水平的认可[1]。建立科学、系统、规范的护理人员高级职称评价指标体系,对于调动临床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2]。2021年6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深化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的,标志着公立医院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迎来了历史性的重要变革。我院落实国家卫生人员技术职称制度改革精神并根据医院自身发展需求,建立医院护理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价体系,细化评价标准,为医院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依据。

1护理专业技术人员高级职称晋级评价存在的问题

护理专业技术人员职称晋升未能根据专业特点建立不同学科的评价标准。其主要表现在:(1)医院承担各项医疗活动,涵盖医、护、药、技等多专业学科,各学科岗位设置及专科特点不同,对人才培养需求也有所差异,评价体系单一,未进行有效学科划分,使得评价体系不够完善,未能科学客观有效进行评价,不利于人才培养的梯队建设。(2)护理专业职称评价指标单一,护理专业职称晋级评价指标缺乏对品德能力、工作量及专业能力的评价,评价指标倾向于业绩成果,例如论文、课题等,导致临床一线护理人员在职称晋升面临科研等压力,不利于临床一线队伍的稳定,缺乏激励护士致力于临床一线的驱动力,限制了护士职业发展。(3)评价指标过于宏观,未进行科学、系统细化及权重,在评聘中未能进行全面评价,降低了可信度及操作性。

2护理专业高级职称晋级评价指标构建方法

2.1指标筛选

采用文献评阅法、专家咨询法筛选有效、可行指标。以人员基本条件、资历、工作量、专业能力、代表作、同行评议等为依据,根据医院岗位设置及专业发展特点定义各个指标要素。通过文献检索、紧密结合医院发展及工作情况确定相关推荐指标,进行专家小组讨论及函询,甄选评价指标具有实用性、适用性、科学性、可测量的核心指标,并根据工作实绩平衡所占指标权重。

2.2权重确定

根据护理岗位性质确定指标权重。设置权重原则:符合国家职称改革导向,以德为先;突出实践能力业绩导向,坚持以用为本;与医院发展目标、人才培养战略关联度强的指标,权重大。依据工作量、专业能力、代表作、同行评议4个维度分别量化打分,每个维度占总权重的40%、40%、10%、10%。

2.3一票否决制

一票否决制可对量化考核进行有力的补充,即在量化考核中将多个因素细化分解,在设置分值时,虽某方面存在严重缺陷,但其他方面评分尚可,因此总分并不会过低,此时可视情况予以一票否决[3]。若在晋升当年有违反医务人员“九不准”行为,学术不端、重大医疗事故造成社会恶劣影响等问题,年终考核予以一票否决。

3评价指标、评价方式及评价标准

3.1评价一级指标

一级指标分为工作量、工作能力、专业能力、代表作。每个维度占总权重的40%、40%、10%、10%。

3.2工作量评级二级指标、评价方式及评价标准

工作量共5项,包含平均年工作周数、平均年护理记录条数、平均年夜班或节假日值班次数、平均年危重症护理例数或比例、平均年接诊量占比或年负责患者数量。每项为50分,具备两条即满足晋升标准,可得100分。结合我院各科室护士工作实践标准,确定量化指标并逐项细化确定权重。3.2.1副高级职称评价工作量指标为担任主管护师期间,平均每年参加临床护理、护理管理、护理教学工作时间总计不少于40周;病历首页责任护士和质控护士记录累计不少于480条(急诊、重症、手术室、血透、导管室等科室从相应记录单提取护士记录);根据科室情况,能按医院要求平均每年承担夜班工作不少于24个或节假日值白班不少于24个;承担本科室或本专业专业特级或一级患者救治及护理达到一定例数,平均每年占科室危重患者护理总数20%以上;平均每年接诊量占科室或诊区量30%以上或临床责任护士平均每年负责患者数量160人次。3.2.2正高级职称评价工作量指标为担任副主任护师期间,平均每年参加临床护理、护理管理、护理教学工作时间总计不少于35周;病历首页责任护士和质控护士记录累计不少于240条(急诊、重症、手术室、血透、导管室等科室从相应记录单提取护士记录);根据科室情况,能按医院要求平均每年承担夜班工作不少于12个或节假日值白班不少于24个;承担本科室或本专业特级或一级患者救治及护理达到一定例数,平均每年占科室危重患者护理总数10%以上;平均每年接诊量占科室或诊区量20%以上或临床责任护士平均每年负责患者数量140人次。

3.3专业能力评价二级指标、评价方式及评价标准

专业能力分为技术能力(40分)、质量安全(30分)、年度考核(10分)、继续教育(20分)4项。3.3.1技术能力技术操作考核(15分)、理论考核(10分)、管理能力(10分)、专科技术(5分)。技术操作考核及理论考核采用客观结构化临床考核,管理能力根据主持工作岗位性质赋予不同权重分值,专科技术根据所获取部级及省级专科证书赋予不同权重分值。3.3.2质量安全质量安全方面包括护理质量(20分)和护理安全(10分)。护理质量评价上交代表性疑难病例讨论案例或护理会诊案例1份,通过考核专家组进行评价。护理安全评价是在任职期间,近5年无差错、事故发生,每发生一次扣2分,扣完为止。3.3.3年度考核担任现职称期间医院年终考核为合格及以上。根据医院年终考核标准进行考核。合格不扣分,优秀加1分。3.3.4继续教育包含护理继续教育学分(15分)及申报继续教育项目(5分)。护理继续教育学分要求平均每年按要求完成相应学分,合格不扣分,少1学分减1分,减完为止。申报继续教育项目每一项1分,上线为5分。

3.4代表作评价方式及评价标准

代表作包含护理案例(20分)、技术专利(10分)、论文等成果(省级、部级)(10分)、科普作品(省级、部级)(10分)、技术标准或规范和指南(省级、部级)(15分)、人才培养(20分)、其他标志性工作业绩(15分)。按照代表作的不同级别赋予不同分值。

3.5同行评议评价方式及评价标准

晋级人员通过现场汇报,考核专家组通过晋级人员从事岗位工作量、工作能力和实际贡献、在重大自然灾害或公共卫生事件中的表现、代表作及标志性业绩等进行同行专家评议。

4讨论与建议

4.1发挥国家政策导向,构建护理专业职称评价指标体系

破除唯论文、唯学历、唯奖项、唯“帽子”倾向,突出专业技术能力与水平,树立人才评价的新导向。加大其考核权重,对临床一线人员的职业发展起到稳定及激励作用,调动护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4],促进医院可持续发展。

4.2细化量化考评指标,具有实操性及可信度

通过科学方法确定核心指标,细化指标评分方法及权重,使评审工作有法可依、有据可循,具有实际操作性及可信度,为医院职称晋级考评提供依据。

4.3将护士职称晋升核心指标与临床实践结合

细化工作量及工作能力评价指标,并作为晋升主要条件,充分调动一线护士工作热情与积极性,对稳定一线队伍具有积极作用,护士在专业领域里不断深耕发展,有利于护理专科的发展。

4.4建议

医院职称评聘改革是系统工程,涉及人事、信息、经管、医务等部门,通过深入沟通、协调,科学客观提取有效指标,降低主观指标,进一步完善信息化建设和数据获取途径,完善绩效考核指标,形成科学严谨的评价体系,服务于临床。同时我们将进一步挖掘护理核心评价指标,加强科学、系统的护理人才评价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王依南.改革卫生技术人员职称晋升办法的探索[J].经济研究导刊,2017(34):150-151.

[2]王忱.临床护理人员高级职称评价标准调查与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2014,34(2):73-74.

[3]高洁,李彤,刘媛,等.建立卫生高级专业技术职称量化评价体系初探[J].中国医院管理,2011,31(12):65-66.

高级护士论文范文篇5

江苏省职称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的现状分析

随着全国各省(区、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高级职称(以下简称高级职称)申报和评价人数逐年增加,一些问题与矛盾逐渐暴露,其中,如何进一步优化高级职称评价标准和指标,完善人才评价机制成为国内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的关注点之一。江苏省于2021年进行了高级职称政策分析研究,以全省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行业专家和卫生健康主管部门人员为调查对象,随机发放问卷,最终收到有效样本6111个。本研究通过调研了解江苏省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对于高级职称评定资格条件的选择偏好,分析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现况,并提出优化建议,为江苏省深入推进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完善卫生人才选拔机制和队伍建设,科学合理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和参考。在评价标准方面,一是虽然江苏省在出台的职称评审相关政策文件中提出要破除“唯学历、资历”倾向,但医疗卫生行业对从业人员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有更高的要求。调查显示,在学历资历方面,绝大多数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认为,评定高级职称需要具备较高的学历条件,例如,申报正高级或副高级职称应达到本科学历及以上。二是尽管政府出台政策希望可以破除论文限制,但在此次对于职称评定业绩成果条件的偏好调查中,仍有近一半的人员认为申报职称必须有论文条件,部分医疗机构在职称评定时淡化论文要求,但不可否认论文的撰写有助于医务人员总结经验,提高科研思维和逻辑能力。三是超过2/3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对于继续教育在评价标准中的应用持认可态度。他们认为,继续教育是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学习掌握各领域内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必不可少的途径之一。不过,医师对于继续教育应用的条件偏好于“不作要求”或“有要求但不限定学时、学分”。笔者分析,这可能与医师需要临床、科研两手抓,日常工作量大,继续教育课程可能会过多占用其工作或休息时间有关。在评价方式方面,绝大部分专业技术人员仍然支持在高级职称评价中采取考试和评审相结合的方式,并且认为申报人员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应严格遵守医德规范,医德考评不合格者不能将该年计入申报职称的资历年限,这样才能与我国“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人才评价导向一致。但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在职称评定各项条件的选择偏好上存在显著差异。一级和二级医疗机构偏好于认为专科或中专学历即可申报正高、副高级职称,一级医疗机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认为应提高继续教育相关要求;二级医疗机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在评价方式方面倾向于“以考代评”。而三级医院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并不倾向于在职称评审条件中对继续教育提出较高要求,且三级医疗机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倾向于“考评结合”。笔者分析偏好差异的原因,评价指标的内容存在偏好差异,可能是不同级别医疗机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获取相关领域前沿知识的途径不尽相同。基层医疗机构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更需要通过继续教育来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因此希望增加继续教育在评价指标中的比重,例如,限定学时、学分,这样基层医疗机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在职称申报和评定时将具备一定优势。评价方式存在偏好差异,可能是由于三级医疗机构人力资源丰富,竞争相对较大,只依靠职称考试难以选拔出更加优秀的人才,需要专家结合申报者的基本条件、学历资历、业绩成果等其他方面进行评审,以保证卫生专业技术人才的质量。此外,不同专业技术岗位人员对于评价方式偏好也有显著差异。医护在职称评定的评价方式偏好选择上存在不同。医师倾向于“以考代评”,而护士则倾向于“考评结合”。笔者分析其原因,对于医师来说,其培养周期长、工作压力较大,因此期望尽早晋升扩大自身影响、体现自身价值,同时也可以获得患者的信赖;对于护士来说,各医疗机构护士数量较多,职称晋升竞争大,考试加评审可以降低竞争压力。

思考与建议

高级护士论文范文篇6

1资料与方法

通过对国外文献库PubMed,国内文献库中国学术期刊网等数据库进行文献查阅,并参考《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印发金融硕士等19种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的通知》等政策性文件,自行设计问卷。问卷以封闭型选择题为主,内容包括护理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向、课程设置、专业实践、评价体系等方面。对我院的硕士研究生导师、硕士研究生进行调查,已毕业学生通过邮件问卷调查,同时征求研究生教育管理干部、硕士生导师和研究生的意见。对一些个案问题,对导师、研究生进行研讨、小组讨论,共组织1次导师讨论、2次研究生讨论,内容主要针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教育现状、课程设置、临床实践等,并及时提炼主题。针对重要问题,对7位专家进行访谈,其中2位为护理教育专家,2位临床护理管理者,3位经验丰富(临床工作>10年)的临床护理工作者。

2结果

共发出问卷62份;其中研究生52份,回收有效问卷47份(90.4%);导师11份,回收有效问卷11份。多数调查对象和访谈对象表示现行的科学学位与专业学位培养上侧重并无较大不同,应突出专业学位的临床应用型特点,培养临床护理专家、高级实践护士。研究生与导师均认为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应侧重于临床护理、护理管理、专科护理等。专家提出应在课程上进行分类与细化,如糖尿病专科护理等。专业学位研究生应接受一定的管理培训,如人力资源管理等。座谈中导师组提出临床实践除各科轮转外,应注重主要方向科室的实践,并培养临床带教能力。研究生组提出应设置“双导师”或“导师组”制度,除本身导师,应安排临床导师指导实践工作。多数认为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考核与评价应包含科研能力(毕业论文)、临床实践能力考核(个案护理等)、临床带教能力等。在轮转出科时应加设出科考试,包括个案护理、整体护理、护理查房,临床案例分析和专科技能操作等。问卷调查结果见表1。

3讨论

3.1培养方向

护理学专业学位培养的是热爱护理专业,愿为护理事业而奉献,直接参与临床护理实践的高层次、应用型、专科型的护理人才。针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我院设立急危重症护理学、围术期护理、灾害护理、医院护理管理4个方向。护理实践技能的培养以导师和临床科室的导师(高年资护士)结合培养为主,科研能力的培养以导师和指导小组结合为主,即“双导师”制度,这与熊琼等[2]提出的建立临床导师和学校导师指导相结合的“双师制”的带教模式内涵相符。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具有较强的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能独立解决本学科领域内的常见护理问题,掌握临床护理教学技能,能对下级护士进行业务指导,达到专科领域的临床工作水平。

3.2课程设置

罗阳等[3]提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人才培养目标应突出实践性、应用性,护理硕士研究生核心课程围绕护理研究、临床护理实践、护理教育、护理管理等方面的构建。我院课程包括必修课程含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选修课程含专业课、选修课和专科新技术新业务。其中专业必修课包括高级护理实践、高级健康评估、循证护理。专业选修课包括护理管理理论与实践、护理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课程学习时间为1年,其中第一学期学习公共课及少量选修课,第二学期至第六学期进行专业课学习、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研究工作。

3.3专业实践

导师应根据本培养方案和因材施教的原则,从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以临床护理实践为主,辅以临床教学实践,入学3个月内与导师共同制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技能训练计划。这与陈亚梅等[4]提出的针对每个护理研究生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实践计划观点相一致。护理实践综合能力的培养以临床轮转的方式为主,包含护理实践能力、教学能力训练、科研能力。要求参加临床护理实践的时间从第二学期至第六学期为临床实践时间。所攻读专科实践12个月,密切相关专科共6个月。

3.4评价体系

包括课程考核、临床实践考核、临床教学能力考核、专业综合能力考核、科研能力等方面的评价。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完成学位课程学分,3年内参加学校和医院学术讲座、部级继续教育学习、会议交流等不少于20次,读书报告不少于6次。要求临床实践时间为:专科和相关科室必须≥18个月(其中所攻读专科不少于12个月,与其密切科室≥2个,每个科室≥3个月),并制定了所攻读专科实践能力标准和多站式临床综合能力考核方法。学位论文须与培养临床护理决策能力紧密结合,体现学生运用护理及相关学科理论、知识和方法分析、解决护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是专题研究报告、个案研究等多种形式。论文完成后,须经导师组审核同意才能推荐答辩。学习期间,以第一作者在省级及以上刊物发表1篇与学位论文内容相关的学术论文。

作者:王连红 罗倩 单位:遵义医学院护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印发金融硕士等19种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的通知[S].2010-03-18.

[2]熊琼,郭巧红,任小红.从培养方式上探讨我国护理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模式[J].护理学杂志,2010,25(4):72-74.

高级护士论文范文篇7

【关键词】护理研究;论文,学术;护理,监督

护理科研论文是传播护理科研成果的重要环节。是护理学术交流不可缺少的途径。近年来,我国护理人员的科研意识在逐步提高。但是由于我国高等护理教育起步比较晚,目前在医院从事护理工作的护士中。有加的初始学历为护理中专。随着继续教育的不断重视,护理人员的学历层次逐渐提高。但是仍然有多数护士感觉进行护理科研及撰写护理论文难度较大。我们对本院600名护理人员的问卷调查显示。

96%的护理人员科研知识缺乏。撰写护理论文的能力欠缺。针对这种情况,从2006年9月开始。我们成立了护理科研组及科研专家组(下称专家组)。着重进行护理科研与论文写作的全程督促与指导,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一、护理科研组及专家组的人员组成和资质情况

我院护理部成立了由护理部负责人和护理科研骨干组成的护理科研组。组长由具有一定护理科研能力及管理能力的高级职称护理人员担任。其主要任务是制定年度护理科研管理工作计划、各项管理制度及科研督导流程,并组织实施、指导与检查等工作:聘请了本院的6名教授组成护理科研专家组,其中2名从事临床医疗、教学与科研工作,1名为统计源医学期刊副主编。1名是科研管理工作者(医学统计学硕士),另2名是护理科研专家(曾为统计源护理期刊审稿专家)。专家组的任务是负责授课、审题与护理论文修改等工作。

二、全程督促与指导的方法

2.1前期强化培训

针对多数护理人员科研知识缺乏,不会撰写护理论文这一突出问题。护理科研组在年初制定了系统的培训计划,聘请院内外专家从不同角度讲授护理科研与论文写作相关知识。针对护理人员的学历层次不同。科研与论文写作能力有差异的培训难点。进行了分层次培训。对大专及中专护理人员。首先培训中文文献检索、选择科研与论文题目的方法、个案及专科护理论文的写作:对本科学历的护理人员增加护理科研常用统计学方法的学习、科研论著的撰写、英文文献检索及英文摘要的写作。

2.2初期督促选题与课题指导

为了督促护理人员有计划地进行护理科研与论文写作,科研组在当年1月份。将科研督导流程从院内信息网发给各科室并组织护理人员学习;2月份要求护理本科生、大专生将自拟的课题或论文题目、所查阅的文献、科研或写作思路通过院内信息网发给护理科研小组:经科研骨干对以上内容进行初审。对有价值的课题要求研究者(作者)制订科研或写作计划。并采用多媒体幻灯进行课题开题报告或论文写作思路汇报。聘请专家对其进行面对面指导。起初,多数护理人员不知道如何进行开题报告。有的连多媒体幻灯都不会做。科研骨干就将“开题报告”模板从院内信息网发给大家,还专门组织她们学习多媒体幻灯的制作方法与要求。为了防止现场指导时研究者对专家提出的意见理解不透,科研骨干将专家对课题提出的意见一一记录。以便会后帮助研究者进一步理解。力求科研设计合理、周密,少走弯路,用较少的人力、物力取得丰富可靠的资料。并完善论文的写作思路。此外,要求全院护理人员参加报告会。起到了一人报告众人受益的效果。

2.3中期上报科研或论文写作进度

由于护理工作较忙,进行护理科研或论文写作通常是利用业余时间。这对按时完成科研或论文写作进度增加了一定难度。为了提醒和督促她们按时完成任务。护理科研组建立了“护理科研或论文写作进度上报表”分别在开题报告后的3个月、5个月和7个月从医院信息网发至各科室,由研究者填写并回复给科研组。上报表需填写的内容除作者姓名及题目外,其他项目如:课题在研究中、写作中、已投稿、已修稿、已交版面费、已发表等内容只需打钩标示。科研组根据上报的情况进行统计后,发至护理部及各科室,让护理部领导和护士长及时了解科室护理科研及论文写作进度。并在当月护士长会上公布。起到了督促的作用。

2.4论文完成后的修改

撰写论文是科研全过程的最后环节。是将研究的目的、采用的方法和获得的结果进行科学的整理、归纳和分析等一系列思维劳动后而形成的文字总结。研究者能否将所有研究的课题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体现其先进性、科学性,可读性。必须在论文初稿完成后不断进行推敲修改。护理人员可以随时将写好的护理论文从信息网发给护理科研组。科研骨干根据论文的特点分类,送给专家组专业对口的专家修改,并登记在册。l周内将修改稿返还作者。通过对修改后的论文投稿情况的统计后发现。对于问题较多、修改难度较大论文,作者常常会动摇继续研究或写作下去信心。于是。科研骨干协助作者完成修稿,对问题较多又有价值的论文。再请专家对其给予面对面指导,以保证了护理论文的数量与质量。

2.5指导投稿

我们在工作中发现有的作者写好了文章不知道投哪个护理期刊,有的论文没有按照期刊格式要求写,有的不清楚有哪些护理期刊是统计源期刊等问题。于是,我们将十几个护理统计源期刊名、投稿方式从信息网发给各科室。供护理人员投稿时参考;根据其论文的特点指导作者选择期刊投稿。如论文质量较好的。建议其向影响因子排序靠前的护理期刊投稿。如:《中华护理杂志》《中国实用护理杂志》《护理学杂志》及《解放军护理学杂志》等。为了让护理人员了解期刊。

我们还请护理期刊的资深编辑讲授护理论文的写作要求、期刊的投稿要求以及年度期刊的主题等。供护理人员在研究选题、投稿时参考。

三、效果

3.1论文数量增加

经过2年来的实践,护理人员在统计源期刊发表的论文数量逐年增加。自2006年至2008年,在统计源期刊分别发表护理论文47篇、71篇、91篇。

3.2作者群扩大

发表护理论文作者群逐渐扩大。2006年度仅21名护理人员在统计源期刊,2007年和2008年度分别有32名和46名护理人员在统计源期刊。

四、讨论

4.1全程督导是提高科研水平及论文质量的基础

为了督促护理人员进行护理科研与论文写作。多家医院采用下达护理科研论文写作指标、给予一定的奖金。以及将论文完成情况作为星级护士评选指标之一等管理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2年前,我们也要求工作4年以上的护理大专生、护理本科生、高级职称人员每年发表1-2篇论文,但成效不明显。由于本院护理人员中13%为护理本科生,其余87%为大专及中专学历。学历层次低,科研知识的缺乏是困扰她们开展科研工作的一个突出问题。让其掌握护理科研与论文写作的方法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因此。我们更注重要求护理人员参加各种形式的科研知识教育活动。通过反复进行护理科研与写作知识的强化培训、科研与写作初期请专家给予面对面的指导、科研与写作中斯督导及论文完成后的指导等措施,从2006年仅47篇。到2008年发表91篇,论文的质量也有显著提高。

4.2科学管理为全程督导提供保障

护理科研规范化管理是提高护理科研水平的前提。我院采用了以精神奖励为主的激励机制。对篇数最多的护理单元及个人,发给证书和奖金;对尚未发表的论文,通过举办论文报告会。由专家现场评选出优秀论文一、二、三等奖,发给证书并根据奖励等级发给相应的奖金。以上获奖情况均在全院护理人员大会表彰以及张榜公布表彰;凡在护统计源期刊上的第一作者,根据数发给相应数额的奖金;医院将每年护理科研、教育训练经费单独列项,由护理部统一管理。保证了请院内外专家授课、论文修改、学术交流等活动的经费支持。以上管理措施为全程督导提高论文数量提供了保障。公务员之家

4.3护理论文质量的提高是护理质量与学科发展的体现

学科的发展要靠科学研究来导航。要靠科研成果在本领域内的传播来推进。护理论文是护理科研的主要产出形式,是护理人员将理论和专业知识在实践中运用的升华。护理人员在科研与撰写论文的过程中。查阅通过大量的文献资料。了解到国内外护理发展的新知识、新理论及新动态,指导护理实践具有重要的作用。文献资料中的相关信息丰富了护理人员的专科知识。促进临床经验由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护理质量。此外,通过发表护理科研论文,建立信息交流的平台,使各种有价值的信息和经验得到快速的互通,达到知识共享,促进护理学科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钱妍。护理论文动笔困难原因分析及对策[J].天津护理,2007,15(1):52.53.

[2]刘晓华,成守珍。临床护理人员护理论文写作状况的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2007。22(21):76-78.

[3]万丽红。粱碧玲。双因素理论在护理科研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2,18(3)152-154.

[4]孙京文,壬在英,魏爱华。将护理论文撰写纳入星级护士管理体系的效果分析[J]。护理研究,2008。22(3):633-634

高级护士论文范文篇8

论文摘要:[目的]了解医院中分级护理医嘱的现状及医生和护士是否认同护士参与分级护理决策及有无能力参与。[方法]选取山西省太原市某三级甲等医院住院科室的10名护士长和8名科主任为访谈对象。[结果]8名护士长不认同医生下达的分级护理医嘱,医生认为分级护理医嘱没有疑问;在护士决策分级护理的可行性问题,护士持肯定和否认态度各占一半,所有接受访谈医生并不反对护士决策分级护理,不过7名医生对护士决策分级护理的能力表示质疑,6名护士长认为自身已经具备下达分级护理的能力;在参与方式上,8名医生和7名护士长认为医护合作是比较理想的决策方式。[结论]对于分级护理由谁决策的问题上,护士持肯定和否认态度各占一半,而医生则采取默认态度,不过对护士的能力表示质疑,而大多数护士认为已经具备下达分级护理的能力;医护合作是医生和护士都认为比较理想的方式。

分级护理,又叫等级护理,1956年由张开秀、黎秀芳前辈倡导提出,是按照卫生部统一制定的分级护理标准和要求,对不同病情的病人实施相应的护理和照顾的制度。分级护理在规范临床医疗护理工作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但是在执行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很多专家认为分级护理是护士为病人提供不同程度护理服务的依据,应由护士在对病人的健康状况进行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做出[1-4]。为了调查医护人员对这一观点的认同情况,于2007年6月—2007年8月对山西省太原市某三级甲等医院的医生和护士进行了访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与方法采用目的抽样的方法,选取山西省太原市某三级甲等医院住院科室10名护士长和8名科主任为访谈对象。收集资料采用面对面访谈法,访谈前向受访者详细说明研究的内容、目的和方法,获得理解和同意,讨论并选择适当的访谈时间和地点,并承诺用编码替代姓名,以保护隐私;访谈时注意观察对方的表情变化,并认真记录。时间在30min左右,每例进行l次或2次;访谈结束后,及时整理访谈内容,按照N1~N14和D1~D9依次给每位受访者(护士和医生)的访谈记录编序并建立各自独立的文档。

1.2访谈内容主要包括:一般情况(包括年龄、文化程度、职称、职务等);您对分级护理医嘱现状的认识;您认为护士是否可以参与分级护理;您认为护士是否有能力参与分级护理决策。访谈中视具体情况和个案的情绪适当调整内容和数量。

1.3统计学处理建立Excel数据库,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描述和统计判断,利用均数、标准差等指标对资料进行统计描述;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Fisher’s确切概率法进行统计推断。

2结果与分析

2.1访谈对象一般情况护士长年龄41.8岁±5.1岁,工作时间21.4年±5.9年,中级4名,高级6名;医生年龄44.5岁±2.5岁,工作时间21.9年±2.8年,高级8名。经统计学比较,两组年龄、工作时间、职称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2受访者对分级护理医嘱的争议①8名护士长不认同医生下达的分级护理医嘱。“有的病人危重不下一级护理,有的不重反而下一级护理”;医生认为下的分级护理“没有什么疑问”,只不过“有时候护士提出应该改”“有的护士说不对,让我们改”。②医护对分级护理认识的角度不同。护士认为“医疗与护理关注的角度不一样,比如一压疮病人,生活不能自理,从护士角度是一级护理,但是病人病情平稳,没有潜在危险,医嘱下为二级护理”;有的医生坦言“不了解分级护理,下达分级护理只是根据医生的经验”或者“从护士那里学的”,认为“病情重的一级护理,较重的二级护理,不重的三级护理”。

2.3护士决策分级护理的可行性5名护士长认为可行,认为“护士最了解病人”“护士认真,更敬业可以做得更好”“由护士下,护士长更专业一些”,在决策方式上,7名护士长认为与医生合作比较好。但是也有5名护士长认为不可行,因为“护士没有能力”“病人听医生的”“医疗环境不好,不愿意承担风险”“护士长、主管护师可以下,但是晚上、周六、周日,有的小科室不可能安排有经验和无经验的护士共同工作,就是说这个时候,没有人下分级护理”。

所有接受访谈医生并不反对护士决策分级护理,认为“也行”或者“可能可行”,认为“如果让护士参与进来,或许比现在让医生单独下好一些”“有能力的也可以,省点事”,但是强调“大医院可行,基层医院不行”;也有医生认为“谁下都无所谓。关键是病人没有问题,不投诉就行”;在护士参与决策方式上,8名医生认为是医护合作,但是“医生为主”;有的医师认为“如果让护士独立做,恐怕不行,因为护士对疾病认知与知识水平有限,如果排序,认为是医护合作>医生>护士”。[

2.4护士决策分级护理的能力讨论6名护士长认为护士有能力决策分级护理,“护士受过正规教育”“护士比医生更了解病人,护理上的一切可以由护士做主”,但是多数护士认为“与知识层次、工作经验有关”“需要是一定资格的”“护士长一般可以,本科、研究生学历的护士还可能有能力”;在护士没有能力的原因上,护士认为“大多数护士学历低、经验不足”;“聘用护士多,流动性大,继续学习的动力不大”“护士常常转科,在一个固定科室的时间短,病情改变的判断能力较弱”;“护士有学历而尚无承担此任的相关能力”。7名医生对护士下分级护理的能力表示质疑,认为“综合护士素质、学历、待遇等问题,护士可能没有能力,特别是聘用护士的能力差,而且护士总是轮转,不像医生对病人那么了解,如果护士不轮转,由2名或3名护士照看1例病人,对病人的病情很了解,护士也有能力决策”“护士对疾病判断程度不如医生,主要是知识缺乏”,有的医生认为“需要以一整套体系完善后才能有能力,如教育”;但是有的医师认为“有经验的护士也有能力,老护士观察病情也行”。

3讨论

由结果可知,多数护士不很认同医生下达的分级护理医嘱,与毕慧敏等[3]、李风莲[5]的结论,说明护理级别决策需要进一步完善。在护士决策分级护理的可行性问题上,由访谈结果可知,护士持肯定和否认态度各占一半,而所有接受访谈医生并不反对护士决策分级护理,持默认态度,该访谈结果并不否认护士决策分级护理的可行性,与王旭梅等[6]的结论一致,与肖小文[7]、韩淑芳[1]、毕慧敏[2,3]、王芳等[4]的观点一致。在决策方式上,由结果可知医护合作是比较理想的决策方式。

在护士决策分级护理能力的分析上,由访谈结果可知,大多数护士认为自身已经具备下达分级护理的能力,尽管大多数医生对其能力表示质疑。王旭梅等[8]从护理学科的课程设置、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发展现状、我国医院护士的发展现状等各个角度分析护士决策分级护理的能力,理论上认为,护士是有能力决策分级护理的,但是该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该结论只是在访谈的基础上得出,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加以论证。

参考文献:

[1]韩淑芳.谈分级护理制度存在的若干问题及对策[J].护理学杂志,1994,9(4):184-185.

[2]毕慧敏,蒋兰芬,来桂英.住院病人护理分级的差异性研究[J].护理研究,2004,18(8A):1394-1395.

[3]毕慧敏,吴箭,史雅轩,等.护理人员对分级护理的认知调查[J].护理研究,2005,19(6A):966-968.

[4]王芳,乔巨峰.护理专业自主性发展的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00,15(6):417-419.

[5]李风莲.内科护士巡视病房存在问题及防范措施[J].护理学杂志,2007,22(21综合版):10-11.

[6]王旭梅,韩世范.对护士参与分级护理决策认同情况调查分析[J].护理研究,2008,22(2A):317-318.

高级护士论文范文篇9

论文摘要:[目的]了解医院中分级护理医嘱的现状及医生和护士是否认同护士参与分级护理决策及有无能力参与。[方法]选取山西省太原市某三级甲等医院住院科室的10名护士长和8名科主任为访谈对象。[结果]8名护士长不认同医生下达的分级护理医嘱,医生认为分级护理医嘱没有疑问;在护士决策分级护理的可行性问题,护士持肯定和否认态度各占一半,所有接受访谈医生并不反对护士决策分级护理,不过7名医生对护士决策分级护理的能力表示质疑,6名护士长认为自身已经具备下达分级护理的能力;在参与方式上,8名医生和7名护士长认为医护合作是比较理想的决策方式。[结论]对于分级护理由谁决策的问题上,护士持肯定和否认态度各占一半,而医生则采取默认态度,不过对护士的能力表示质疑,而大多数护士认为已经具备下达分级护理的能力;医护合作是医生和护士都认为比较理想的方式。

分级护理,又叫等级护理,1956年由张开秀、黎秀芳前辈倡导提出,是按照卫生部统一制定的分级护理标准和要求,对不同病情的病人实施相应的护理和照顾的制度。分级护理在规范临床医疗护理工作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但是在执行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很多专家认为分级护理是护士为病人提供不同程度护理服务的依据,应由护士在对病人的健康状况进行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做出[1-4]。为了调查医护人员对这一观点的认同情况,于2007年6月—2007年8月对山西省太原市某三级甲等医院的医生和护士进行了访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与方法采用目的抽样的方法,选取山西省太原市某三级甲等医院住院科室10名护士长和8名科主任为访谈对象。收集资料采用面对面访谈法,访谈前向受访者详细说明研究的内容、目的和方法,获得理解和同意,讨论并选择适当的访谈时间和地点,并承诺用编码替代姓名,以保护隐私;访谈时注意观察对方的表情变化,并认真记录。时间在30min左右,每例进行l次或2次;访谈结束后,及时整理访谈内容,按照N1~N14和D1~D9依次给每位受访者(护士和医生)的访谈记录编序并建立各自独立的文档。

1.2访谈内容主要包括:一般情况(包括年龄、文化程度、职称、职务等);您对分级护理医嘱现状的认识;您认为护士是否可以参与分级护理;您认为护士是否有能力参与分级护理决策。访谈中视具体情况和个案的情绪适当调整内容和数量。

1.3统计学处理建立Excel数据库,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描述和统计判断,利用均数、标准差等指标对资料进行统计描述;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Fisher’s确切概率法进行统计推断。

2结果与分析

2.1访谈对象一般情况护士长年龄41.8岁±5.1岁,工作时间21.4年±5.9年,中级4名,高级6名;医生年龄44.5岁±2.5岁,工作时间21.9年±2.8年,高级8名。经统计学比较,两组年龄、工作时间、职称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2受访者对分级护理医嘱的争议①8名护士长不认同医生下达的分级护理医嘱。“有的病人危重不下一级护理,有的不重反而下一级护理”;医生认为下的分级护理“没有什么疑问”,只不过“有时候护士提出应该改”“有的护士说不对,让我们改”。②医护对分级护理认识的角度不同。护士认为“医疗与护理关注的角度不一样,比如一压疮病人,生活不能自理,从护士角度是一级护理,但是病人病情平稳,没有潜在危险,医嘱下为二级护理”;有的医生坦言“不了解分级护理,下达分级护理只是根据医生的经验”或者“从护士那里学的”,认为“病情重的一级护理,较重的二级护理,不重的三级护理”。

2.3护士决策分级护理的可行性5名护士长认为可行,认为“护士最了解病人”“护士认真,更敬业可以做得更好”“由护士下,护士长更专业一些”,在决策方式上,7名护士长认为与医生合作比较好。但是也有5名护士长认为不可行,因为“护士没有能力”“病人听医生的”“医疗环境不好,不愿意承担风险”“护士长、主管护师可以下,但是晚上、周六、周日,有的小科室不可能安排有经验和无经验的护士共同工作,就是说这个时候,没有人下分级护理”。所有接受访谈医生并不反对护士决策分级护理,认为“也行”或者“可能可行”,认为“如果让护士参与进来,或许比现在让医生单独下好一些”“有能力的也可以,省点事”,但是强调“大医院可行,基层医院不行”;也有医生认为“谁下都无所谓。关键是病人没有问题,不投诉就行”;在护士参与决策方式上,8名医生认为是医护合作,但是“医生为主”;有的医师认为“如果让护士独立做,恐怕不行,因为护士对疾病认知与知识水平有限,如果排序,认为是医护合作>医生>护士”。

2.4护士决策分级护理的能力讨论6名护士长认为护士有能力决策分级护理,“护士受过正规教育”“护士比医生更了解病人,护理上的一切可以由护士做主”,但是多数护士认为“与知识层次、工作经验有关”“需要是一定资格的”“护士长一般可以,本科、研究生学历的护士还可能有能力”;在护士没有能力的原因上,护士认为“大多数护士学历低、经验不足”;“聘用护士多,流动性大,继续学习的动力不大”“护士常常转科,在一个固定科室的时间短,病情改变的判断能力较弱”;“护士有学历而尚无承担此任的相关能力”。7名医生对护士下分级护理的能力表示质疑,认为“综合护士素质、学历、待遇等问题,护士可能没有能力,特别是聘用护士的能力差,而且护士总是轮转,不像医生对病人那么了解,如果护士不轮转,由2名或3名护士照看1例病人,对病人的病情很了解,护士也有能力决策”“护士对疾病判断程度不如医生,主要是知识缺乏”,有的医生认为“需要以一整套体系完善后才能有能力,如教育”;但是有的医师认为“有经验的护士也有能力,老护士观察病情也行”。

3讨论

由结果可知,多数护士不很认同医生下达的分级护理医嘱,与毕慧敏等[3]、李风莲[5]的结论,说明护理级别决策需要进一步完善。在护士决策分级护理的可行性问题上,由访谈结果可知,护士持肯定和否认态度各占一半,而所有接受访谈医生并不反对护士决策分级护理,持默认态度,该访谈结果并不否认护士决策分级护理的可行性,与王旭梅等[6]的结论一致,与肖小文[7]、韩淑芳[1]、毕慧敏[2,3]、王芳等[4]的观点一致。在决策方式上,由结果可知医护合作是比较理想的决策方式。

在护士决策分级护理能力的分析上,由访谈结果可知,大多数护士认为自身已经具备下达分级护理的能力,尽管大多数医生对其能力表示质疑。王旭梅等[8]从护理学科的课程设置、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发展现状、我国医院护士的发展现状等各个角度分析护士决策分级护理的能力,理论上认为,护士是有能力决策分级护理的,但是该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该结论只是在访谈的基础上得出,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加以论证。

参考文献:

[1]韩淑芳.谈分级护理制度存在的若干问题及对策[J].护理学杂志,1994,9(4):184-185.

[2]毕慧敏,蒋兰芬,来桂英.住院病人护理分级的差异性研究[J].护理研究,2004,18(8A):1394-1395.

[3]毕慧敏,吴箭,史雅轩,等.护理人员对分级护理的认知调查[J].护理研究,2005,19(6A):966-968.

[4]王芳,乔巨峰.护理专业自主性发展的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00,15(6):417-419.

[5]李风莲.内科护士巡视病房存在问题及防范措施[J].护理学杂志,2007,22(21综合版):10-11.

[6]王旭梅,韩世范.对护士参与分级护理决策认同情况调查分析[J].护理研究,2008,22(2A):317-318.

高级护士论文范文篇10

关键词:分层级管理;临床护理;管理;临床效果

随着我国医疗条件的改善,人们对医疗服务提出来更高的要求。而临床护理工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患者治疗效果及预后。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为了提升医院整体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要科学地配置护理人力资源,全方位地对护士分层管理模式进行实施,明确权限和职责,这样才可保障护理质量[1]。本次研究重点对分层级管理实施在临床护理管理中的效果展开探究,详细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次研究选取2015年7月至2017年5月期间在本院就职的护理人员90名,入选护理人员均为女性,按照数字表法平均分为参照组与观察组。参照组45例,年龄23~38岁,平均(28.36±1.28)岁;受教育程度:本科及以上12名、大专30名、中职3名。观察组45例,年龄22~37岁,平均(27.26±1.22)岁;受教育程度:本科及以上10名、大专31名、中职4名。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管理方法。对参照组护理人员开展常规护理管理,主要由护士长评价各个护理人员护理水平后分配各项的日常护理工作;与此同时,根据患者实际病情及不同科室对护理工作的要求指导护理人员制定护理方案,科学排班。对观察组护理人员实施分层级管理,具体内容如下。1.2.1划分护士层级。根据相关的要求,按照临床护士的专业工作年限和工作能力、临床护理水平和职称以及学历,设立层级岗位,包括助理护士和初级责任护士、高级责任护士和专科护士等,并确定N0~N4五个层次[2]。1.2.2明确每一层级护士的职责。初级责任护士:初级责任护士即N2、N1级,在诊疗和护理较重病情患者时,N2级护士要展开风险控制以及质量管理,确保提供的护理服务是连续和全面的,确保整体医疗的护理质量。N1级护士需实时地对患者的病情变化进行观察,应用到已学技能,按照相关的规范和制度,开展患者的基础生活护理工作,同时要同患者将和谐的医患关系建立起来,使其教育需要得以满足,有助于其缓解焦虑和紧张等负面情绪[3]。高级责任护士:高级责任护士即N3、N4级,在专科护士以及护士长的共同指导下,不仅要完成责任护士需完成的任务,还要管理危重和疑难患者展开专科护士,同护士长一起展开护理质量管控工作。此外,还应进行健康教育和护理会诊、护理查房和出院随访指导的相关工作。助理护士:助理护士即N0级,在上级护士的相关指导下,助理护士要将非技术性的护理工作和基础护理工作完成中,并配合上级护士展开相关的治疗和检查。1.2.3开展分层级的护士培训工作。加大力度培训N0级助理护士:对相关的培训方案进行制定,包括考核方法和目标、进度和培训内容,重点对N0护士的人文素养和实践能力、专科的对症处理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进行培养,这样更利于其适应自身的觉得。同时,为了考察培训效果,需进行理论考核和技能考核,对助理护士的单独值班能力进行评估,这样有利于下一阶段调整培训内容[4]。加大力度培训初级责任护士:针对初级责任护士,高级责任护士要定期地示教护理操作,对病例讨论以及业务查房进行组织,可让初级责任护士作为查房主讲,而高级护理需予以客观点评,并对疑难问题进行解答。对于薄弱的专科知识点,需针对性地补给相关知识。此外,每年都应让初级责任护士对护理病历进行书写,每一季度进行操作和理论考核,考核的成绩纳入到个人的档案中。加大力度培训高级责任护士:首先,要担负起主讲专科理论知识和示教操作的工作,投身于护理教育。其次,要参与外出进修和教育,掌握更为科学的护理管理以及护理方法,同时要主动地参与到护理科研,配合护士长一起对新项目以及新技术进行研究,每一年对护理论文进行,按照培训的相关要求,每一年要针对高级责任护士展开一次组织考核[5]。1.2.4分层级的应用护士。科学地对护士人力进行配置:全院动态化地进行调整和安排,确保充足的人力配置和优化的人员结构,保证恰当的层级比例。首先,要结合护士岗位的护理需求和责任风险、技术难度和工作量以及专业内涵对护士人力进行配置。其次,在护理整个过程当中,需要责任制进行实行。再次,要确保患者享受的服务是同质化的、稳定的[6]。对工作模式进行改革:结合患者的病情和数量对护理小组进行划分,一般每组包括3人,如:N0+N2+N3,N0+N2+N2,N0+N1+N3,每一护理小组都应完成患者进入医院接受治疗到出院整个阶段的健康教育和护理工作。同时,要划分成两批高级责任护士以及专科护士,确保日班周期相对固定,让其管理有一定护理难度或较重病情的患者,落实好指导以及督促下级护士的职责工作。1.3评估指标。分析两组护理人员临床管理效果,包括工作积极性、理论知识掌握及临床操作情况,总分100分,评分越高表示优秀程度越高。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予以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在工作积极性、理论知识掌握及临床操作方面的评分均高于参照组(P<0.05),见表1。

3讨论

分层管理法是在临床常规护理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护理方式,先根据护理人员综合素质对护理人员进行结构分层,然后根据各个层次接受不同培训,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很好调整护理人员工作状态,通过定期培训提升护理人员护理技能,激发其工作积极性[7]。以此同时,合理的激励制度还可提升的学习自主性,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医院护理服务质量[8]。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应用分层级管理护理人员其工作积极性等方面的评分均优于接受常规护理管理的参照组(P<0.05)。

综上,在临床护理管理中应用分层级管理法,对提高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护理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及实践操作具有积极意义,具有较高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陈海燕.分层管理模式在高血压脑卒中长期卧床患者临床管理中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5,21:2987-2990.

[2]王永芬,何平,方琴,等.护理责任制分层管理模式在临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18):220-222.

[3]倪敏,蔡学联.基于磁性管理理念下的护理急救技能分层培训实践及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5,21(22):2706-2708.

[4]胡春杰.优质护理临床管理中护士分层分组管理的应用探析[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4,3:139-140.

[5]吴杨.分层分组护理管理模式在重症监护病房(ICU)护理工作中的应用与效果研究[J].大家健康,2017,11(5):248-249.

[6]石小毛,陈小淦,阳秀春,等.分区管理与护理人员分层使用在急诊儿科的应用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20(6):697-699.

[7]于淑玲.探讨分层分组护理管理模式在ICU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医学美学美容,2014,9: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