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管理学范文10篇

时间:2023-10-27 17:27:54

高等教育管理学

高等教育管理学范文篇1

1.高等教育模式的诉求。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管理一直采取现性主义主导下的高等教育管理模式[1]。这种管理模式基于“理性人”的假设,使得高校管理中政令高度统一,权力等级森严,各项制度硬性、严格。虽然在一定时期内这种模式带来了高效与经济,却把人性片面化,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在高等教育管理中落实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2.高等教育管理目标的诉求。高等教育管理的根本目的是更好地培养人才、提高人才质量。在引入市场化运作机制以后,学校和学生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管理工作职能已从原来的侧重管理转变为教育、管理、服务、发展的有机统一[2]。原有经济体制背景下的学生管理理念和教育方式日益显现其落后性,难以满足新形势下对高等院校发展的要求和人才培养的要求,更为科学合理的管理理念和方式成为高等教育管理的需求。

3.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诉求。学生管理工作融党政事务于一体,集教育管理工作于一身,从学生奖惩到思想教育,从入学招生到就业管理,事无巨细、异常庞杂[2]。特别是高职类院校,由于人员配备、部门分工等不够明确,工作在学生管理一线的辅导员(班主任)往往陷于琐碎的日常事务和突发事件的处理,难以深入细致地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心理状况、个性发展等等,使工作处于被动状态,不利于引导和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二、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高等教育管理内涵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高等教育管理是在借鉴西方理性主义和人本主义管理文化合理成分的基础上,以东方人本主义的和谐理念和集体价值观为主流[1],最大限度发掘学生潜能,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能力的、个性鲜明的、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高素质人才的一种管理机制,提倡诸要素之间协调共处、和谐发展。其具有以下含义。

1.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管理理念和思维的原点。它强调个体在教育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坚持以人为中心,关注个体的发展并努力实现教育管理的社会功能与个体功能的和谐统一。教育管理只有以人为本,才能最广泛调动人的积极因素,最充分地激发人的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人为本理念是以“观念人”假设和“生活组织”假设为理论支点的[1]。“观念人”假设认为:高校组织成员确实存在物质上的多种需求和欲望,但更关注自己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生活组织”假设认为:高校组织是有关怀和情感的生活场所而不只是实现理想和价值的场所。

2.服务理念。现代教育是以促进人的现代化和主体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主体性和发展性是现代教育的本质规定[1]。基于此,竭力为成员提供所需资源和实现理想目标的平台就成为现代教育管理的基本价值观念。这就要求教育经营和管理者树立“以服务为中心”的理念,将教育管理的重点放在“理”上,而不是“管”上。摒弃“管理就是管你”的思路,树立“管理即是提供帮助和服务”的观念,从而提高教育管理工作的实效性。

3.关爱尊重。我国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认为:“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爱就没有教育。”[3]尊重和关爱学生是教育管理者的天职,是教育获得成功的基础。只有得到关爱和尊重的学生,才能拥有高尚和进取之心,才能奋发成长。因此,要使教育获得真正的成功,首先要肯定人的主体性,把个体成员的全面发展作为管理的终极目标;其次要关爱个体的生命,真正了解个体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为他们自我价值的实现创造条件;三是要尊重个体的人格和基本权利,通过情感激励、民主管理、成就激励等多种方式去调动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少用甚至是不用压制、惩罚等方式;最后要给予学生爱的教育,与学生友好、平等地相处,帮助其树立良好道德品质,培养学习兴趣,授予正确的学习方法。

4.民主平等。由于高校是文化素质较高、民主独立意识较强、富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群体相对集中的场所,因此在高等教育管理中更要提倡民主精神和平等理念。在管理过程中,重视成员的参与诉求,在制定学校方针政策时虚心吸取各成员的意见和建议;应尊重成员的民主意识,给予更多的自主权和自治权,制度的施行要充分体现成员的意愿和个性;尽可能用柔性管理代替刚性管理。

三、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高等教育管理的三种探索性实践

构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高等教育管理机制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化的工程,既需要国家的相关政策给予保障、提供资源支持,更需要进一步改革学校的内部管理体制,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创新力。不同高校在构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过程中,由于资源差异和内部结构不同,改革与探索的路径和方法也不尽相同。

1.用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与服务保障学生发展。高等学校的教育管理质量对促进学生素质发展有较大的决定作用。特别是高等职业学校,由于高职类学生的学业基础和自主能力相对较差,给学校管理带来较大困难,需要坚持“七分管三分教”的教育理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首先,班主任、任课老师要全程跟进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加强沟通交流。帮助学生提升自我认知,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形成相对合理的自我预期。如上海欧华职业技术学院就精心设计了新生入学的第一堂课,让学生了解教师、学校以及自己所学专业,让学生清晰阐释自己的理想、生活和兴趣等。其次,强化学生的日常行为管理,注重学生的养成教育,引导和规范学生言行。如济南第三职业中专就坚持“换一种眼光看待学生”,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习惯、学习效果做长期的跟踪考查并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实施有差别的量化评价,让学生发现并学会欣赏自己身上的闪光点,从而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后,加强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会的沟通与协作。一方面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将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和出现的问题与家长进行沟通,使对学生的引导和帮助更具针对性。另一方面运用网络等现代化方式保障学生可持续发展。以重庆渝北职业学校为例,该校网站专门开设学生就业指导专栏,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同时收集学生反馈信息。不仅如此,在学生毕业离校之后,学校还继续进行跟踪指导服务,指导和帮助学生提升职业技能,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

2.高度重视教育教学形式与内容的创新。高校学生是独立、自尊、自主的个体,应该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承担主要角色。在传统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采用的多是“老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模式,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要改变教师为主体的模式,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在与教师的合作互动中体验到自我的提升和发展。或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去体验真实或者模拟的工作环境,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提升其职业素养,提高职业竞争力。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高等教育管理机制来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很大程度上在于提升教育魅力。一方面教师需要打破传统教学方式,教学方法要新颖化、个性化。如株洲职业中专主张“让讲台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4],通过“课堂五分钟演讲”以及主题化分组教学等,让学生部分承担教学任务,促使学生动起来,成为讲台上的主角[4]。另一方面要积极开辟第二、第三课堂,如上海欧华职业技术学院就在传统课堂之外,组织了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如急救比赛、艺术节、科技节、专业技能活动月等均由学生自发组织,积极参与,在活动中习得知识,强化职业技能。3.发展学生社团,培养学生自主发展能力。构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高等教育管理基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应以“个性充分的自由发展”为目的,注重培养学生独立人格和个性才能。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自觉地、充分地、全面地提高。社团作为大学生素质拓展和高校主体性德育实践的重要载体,对学生心理成熟、人格完善和个性发展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应该将社团建设作为推进学生个体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以湖南民政学院为例,该校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社团和专业学习小组的创立,同时通过设置导师帮助学生制定和完成社团的具体项目,推动社团形成稳健的自主发展能力。在项目实施中,鼓励社团通过合作与竞争,培养成员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职场应变能力[4]。社团成员通过参与各项活动,进一步开拓视野、培养创新能力、锻炼交往能力,还可以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成员的社会化程度,使社团真正成为学生发展个性素质的良好课堂。

四、构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高等教育管理的几点体会

1.建章立制,强化教育,弱化管理。高等教育管理中的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是指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价值,真正将学生作为学校开展各项工作的主体、教学活动的主体,一切为学生服务。无规矩不成方圆,科学合理的制度是保障学生主体地位和个性发展的重要措施。因此高等教育管理应以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为重心,并从大学生入学教育着手去强化制度的学习和教育,加强正面教育和引导,教育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创造。达到“教为不教”、“教为不管”的目的,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自觉意识,树立教育管理者的“导师”角色意识[5]。

2.建立和完善学生咨询服务体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大学生出现了生活环境社区化和成长环境社会化的普遍发展趋势,文化的发展繁荣也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价值取向更为多样化和个性化,这些变化都对大学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他们面临更多、更复杂的学业问题、心理问题、情感问题、思想问题等。这就要求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应更多地采取咨询服务的方式,将原有的部门职能结构进行一定的调整,选派部分研究能力强、理论素养高、综合素质好的教师为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组建学生咨询服务室,承担起大学生学业、思想、情感和心理健康的研究、咨询和引导的功能。

3.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观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教育才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引导学生自我认知、自我选择、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应该贯穿于整个教育管理过程。大学在实施教育过程中,教育管理者要树立充分尊重学生,学生与教育管理者地位平等,给予学生以充足的“自由空间”的思想观念[4]。这个思想观念的确立对于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独立人格和创新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高等教育管理学范文篇2

学科规训是从学科角度出发,在分析现阶段学科规训制度的基础上所提出的学科理论,这两种理论是相对完整的学科理论。第一,学科体系说。从知识的角度出发认识学科,就是将学科作为知识的分类来说的,且不同类型的知识构建成为不同的学科。目前,高等教育管理学科已经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一些人认为从高等教育管理角度出发进行学术研究,并对研究成果进行科学建设,从而完善知识体系,就能实现高等教育管理学科上的建设。但是这种理论关注的焦点主要是从学科的知识层面上进行的,如果没有准确地把握,容易造成其内涵简单化,如一些高校中推出的新学科其实是一些教师编写出的,并具备某某学的著作等。在这种理论的影响下,新学科不断出现,但是却难以经受时间的考验,这样就难以从整体上对学科进行把握。第二,学科机构说。从知识层面的角度来说,学科要具备自己的研究对象与任务,其特点有着一定的独立性,如果想要成为成熟的学科,还要具备完整的体系以及研究方向。从制度机构的角度来说,学科要有自己的研究机构,也就是学术团体。同时,学术刊物中的出版者以及编辑等在某一层面上成为学科把门人。

二、高等教育管理学科建设的经验和问题

1.高等教育管理学科发展的相关经验。第一,从学科知识发展的层面上来说,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并融入研究与实践中,高等教育管理学者也开始认识了其重要性,加之在高等教育管理学科的独立性逐渐增强的影响下,研究对象以及所承担的任务逐渐难以被其他学科所替代。另外,高等教育管理学科在发展中提供了较多的研究成果,不仅帮助政府与高校做出贡献,同时也为学科本身的研究融入理论与想法。第二,从学科制度以及机构的建立上来说,我国已经成立相关的研究会,并具备专门的学术团体以及交流圈。且在研究会成立以来,也发挥了相应的作用。通过不断发现、提出以及解决问题,满足了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的发展。现阶段,我国不仅具备全国高教管理研究会,同时也包含地区性的研究会等,其影响力逐渐增强,力量不断扩大。研究会承担了高等教育管理中的课题研究,促进了教育管理理论的发展,建立了完善的学科体系,对高等教育管理发挥了指导作用。第三,在学术成果发表以及出版上,渠道更加通畅。从学术期刊的角度上来说,各类期刊都有着相关的学术成果以及,所出版的内容也具有较高的学术品味。第四,高等教育管理群体的综合素养逐渐提高,不仅展现在学历上,同时反映在出国访问交流人次上。作为交叉性学科,不仅包含科班出身的专家,同时也融入其他学科与专业中的人员。所以在实际中要积极主动开设高等教育管理专业,以此培养管理人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管理学术人才培养不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发展都比较快。因此,要不断创新培养方法,促使其承担起相应的任务,从非制度化上出发,向着制度化方向不断发展。2.高等教育管理学科发展的突出问题。虽然我国现阶段的高等教育管理学科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发展,但是从学科规训的角度上来说,依然存在一些问题。第一,整体认识不足。现阶段,一些高等教育管理学科建设中存在着分化的问题。要么注重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要么注重制度构建,这样就出现了学科内容到形式上的分离,最终限制了学科的发展。第二,从学科知识的发展上来说,水平与要求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研究力度不足,内容比较分散,其独立性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第三,学科知识与机构上的不足。一是在问题域上存在着不明确的现象,没有形成相应的研究范式;二是职业化问题上的影响。一些高等教育学与管理学上的学者兼顾着管理者,这使学术队伍存在着一定不足,加之受到学术人员自身功利心的影响,使学术精神与研究勇气严重不足。三是高等教育管理作为教育学或是管理学期刊中的一个,存在专业期刊不足等问题。四是对高等教育管理实践不足,套用其他学科理论,这样就难以形成自身的视角与思考方式,从而降低了高等教育管理的地位,造成其不被高等教育管理实践人员所认可。五是学派上的不足。我国现阶段的高等教育管理学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学派,更多的只是一些学生对热点问题发表简单的、比较零碎的看法,没有形成完整的逻辑体系,也不能采用科学的方法与有效的思想。加之一些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关注这一领域,而在另一段时间中则关注其他领域,这使研究相对较浅,范围十分宽泛,最终难以形成有效的体系。由于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的实力不足,使队伍人数存在着一定的不足,这就难以形成地域性的学派。六是一些针对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的项目相对较少,所投入的资金帮助比较匮乏。此外,我国现阶段的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存在着比较封闭的现象,学科建设也没有从国际交流以及合作上来进行,降低了实际的效果。

三、基于学科规训理论发展高等教育管理学科

1.完善当前的学科理论体系。目前的高等教育管理学科发展,正面临着机遇与挑战,且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影响下,资源配置与要素等方面的不断变化也影响着高等教育管理学科的发展。从科学发展观上来说,要给予高等教育管理学科全新的理论研究与空间。在高等教育不断改革的影响下,建立现代化的制度已经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因此,在实际中要不断提出全新的要求与策略,培养出高层次的人才。现今,高等教育学科管理的发展与进步要从高等教育改革出发,综合分析新问题,且高等教育改革也给高等教育管理学科提供了机遇。因此,在完善学科体系的过程中,要逐渐完善自身的学科特色。在高等教育发展与管理不断复杂的影响下,高等教育管理学要建立完善的理论体系,制定出全新的理念,更好地指导高等教育管理实践的开展。从理论研究的角度上来说,不断理清与深入研究“逻辑起点”的问题,结合各方面的资源,解决高等教育管理中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从而取得高质量的学术成果。要借助新的理论成果解决现实问题,在研究中不断充实教育管理理论,促进学科知识的发展,同时要不断加强学术合作,主动创新,加强与国际学术上的合作与交流,促进高等教育管理学科实现高质量的发展。2.创设良好的学科发展环境。在实际中要创办高等教育管理研究期刊,以此获得更大的项目,保证成果的水平与质量,为高等教育管理实践提供物质与资金上的支持。从学科的独立性上来说,要具备属于自身的学术交流与成果发展园地。虽然现阶段的一些期刊类型可以发表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的成果,但是在独立性上却存在着不足。因此,在实际中要从物质与资金的角度出发,在学术领域中获取一席之地,同时要实现良性循环的目标,满足科学发展的需求。3.重视学科学术队伍的建设。学科想要实现长远的发展就要从学术队伍建设出发,同时要确保队伍具备高质量的带头人,这样才能确保学术的坚定性,满足发展的需求。高等教育管理学科从发展到现在,吸引了众多研究人员参与其中,同时也聘请专业人员进行讲座,或通过进入国外的高等机构进修等,以此提高高等教育管理学科研究人员的学术水平。借助教学带动科研,借助科研满足教学的需求,不仅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同时可以获取高质量的教学研究过程。因此,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要主动引入自己培养的高端人才,吸引国外学成回国的人员参与其中,以此充实高等教育管理学科队伍,增加新生力量,为学科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此外,可以借助扩大高等教育管理专业研究人员的数量提高学术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教育管理学科健康发展。4.创建学科内部的学派团体。学派已经成为学科中的重要内之一,且学科内容部学派的形成也成为学科发展的过程。学派也成为学科发展的重要表现之一,如果学科没有分成不同的学派,就难以实现长远的发展。可以说,争论与对话是学科发展的重要动力,所以在实际中要从不同层次出发,做好高等教育管理学学派的建设工作。第一,要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管理学派。我国要从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出发,综合本土特色,将主要研究对象放在国内,以此提高教育理论的科学化水平,解决好实际问题。在这一过程中,还要构建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以此形成相应的理论学派。第二,从我国现阶段的范围上来说,要在管理学科的基础上形成不同的学派。随着高等教育管理学专业队伍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高等教育研究中学派意识逐渐增强,并付诸行动,如成立研究协会。从高校开展管理研究的角度出发,保证方法与高等教育管理可以实现互补,以此满足发展的需求,增强高等教育管理学科的生机。还要建立完善的教育管理学派,以此构建有效的管理理论与方式,做好深入研究工作,保证理论研究中的观念是一致的。

综上所述,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高等教育进行了改革并且获得了发展。因此,学校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出发,保证研究效果,以此为高等教育管理学科的发展提供支撑。

参考文献:

[1]李爱民.学科规训视野中的高等教育管理学科发展[J].西安欧亚学院学报,2005

[2]李爱民.从学科规训的视角看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学科的建设与发展[J].现代教育科学,2005

[3]刘楠,侯怀银.论教育学的学科规训功能[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4

[4]侯怀银,刘楠.论教育学学科规训[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

[5]李金奇,冯向东.学科规训与大学学科发展[J].高等教育研究,2005

高等教育管理学范文篇3

关键词:教育管理学;医学教育管理学;学科建设

当前,第三代医学教育改革正在全球推进。我国创新发展战略和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化,都需要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医药卫生人才。为此,必须加强医学教育管理,深化医学教育改革,提高医学教育质量。在此背景下,加强医学教育管理学学科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医学教育管理学学科发展的简要回顾

1.1教育管理学的发展,为医学教育管理学奠定了基础

医学教育管理学是教育管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依托于教育管理学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教育管理活动自古有之,但教育管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在世界上也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我国,虽然有不少学者和管理工作者对教育管理进行过总结和研究,但一直没有形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1984年,中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会成立,在1985年召开的学术研讨会上提出“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管理学”。198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在厦门大学设立首个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授予点,并确立了高等教育管理学的学科方向。此后,关于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广泛开展,一批著作相继出版。1997年,薛天祥主编出版了《高等教育管理学》,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管理学由经验体系、工作体系向理论体系的转变[1]。

1.2构建医学教育管理学的学科框架

随着教育管理学的建立和发展,医学教育管理学也经历了一个从自发到自觉,从经验总结到体系研究的发展历程[1]。在医学教育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医学教育管理工作得到了各级领导、广大学者和管理工作者的重视,工作总结和理论研究也逐步深入。广大医学教育工作者和管理工作者热切期盼医学教育管理学的诞生。1991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及其下属的教学管理研究会的成立,标志着医学教育管理学的研究进入到规范化、科学化阶段;1995年,在原卫生部科教司组织下,由周东海主编出版了《医学教育管理学》专著;2014年,许劲松主编出版了《实用高等医学教育管理学》;2015年,《医学教育管理》杂志问世。至此,医学教育管理学的学科框架已基本形成。加强医学教育管理学的学科建设,成为该学科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

2如何加强医学教育管理学的学科建设

2.1构建科学、系统的学科理论体系

对于如何构建医学教育管理学的理论体系,存在着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应从总结历史上和现实中的医学教育管理活动的经验和教训入手,并按照管理活动的先后环节次序建立学科的内容体系。一种意见认为,应从明确一些基本概念入手,然后提出管理的各种原理原则,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一种意见认为,应首先从明确管理的任务和职责开始,以此为基点,然后展开论述,形成一个完整的逻辑结构。一种意见认为,应首先提出一个既合乎客观逻辑,又符合思维逻辑的基本框架,然后一步步地展开论述,形成一个前后一贯的理论体系。笔者认为,上述几种意见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为了科学地确立学科理论体系,应取各家之长,采取综合的方式研究。一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认真总结历史上和现实中的医学教育管理活动的经验和教训,对于学科理论体系的确立无疑是大有裨益的。但是这些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终究只是对管理活动的部分记载,或者局限于对管理活动个别方面规律进行研究,而缺乏对管理活动一般规律和各个方面规律的综合研究。因此,单单总结实践经验,是远远不够的。任何一门科学的产生和发展,除了根源于社会对它的需求和给它提供的条件外,还要根源于自身的规律和理论基础。因此,必须加强理论研究,提出一个既合乎客观逻辑、又符合思维逻辑的理论框架,既包括它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和研究内容,也包括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原则,形成一个有序的整体结构。在开展理论研究的同时,也必须认真总结实践经验,以使理论更加充实、更加完善。只有理论研究和实践总结紧密结合,才能找出医学教育管理的自身规律,形成学科的理论体系。二是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的互补。归纳研究的基础是实践、实验和观察,由于任何阶段的实践、实验和观察都有局限性,归纳的经验材料可能不准确或不完备,弄不清结论的性质和意义,而归纳本身又不可能发现这些问题。这就要靠演绎来分析和补充还不充分的知识。演绎同样需要归纳,因为演绎不是先验的,而是来源于经验,来源于归纳的结果。归纳和演绎是相互依存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在构建学科理论体系的研究中,必须交互运用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的方法,既重视理论推导,又重视实践总结,使二者互为补充,交互作用。这样,才能使理论体系的研究不断深化,取得成果。三是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运用抽象方法,研究多层次管理活动,从中抽象出管理活动的一般特点和一般规律。运用典型分析方法,剖析典型的管理活动,研究其经验和方法,从而丰富对管理活动一般特点和一般规律的认识。运用系统方法,研究管理活动各个系统中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以及各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进一步认清管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逐步建立起学科的理论体系。

2.2加强学科队伍建设

(1)要以全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教学管理研究会和《医学教育管理》杂志为组织基础,凝聚一批集各医学院教学副院长、教务处长和教学管理干部于一体的医学教育管理学学科队伍,遴选有一定的理论功底、丰富的管理经验并热衷于医学教育管理学研究的专家为学科带头人,选拔一批有一定管理实践经验和一定研究能力的中青年管理工作者为学术骨干,定期组织活动,开展研究。(2)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学科队伍的培训,提高学科队伍的整体水平。教学管理研究会和《医学教育管理》杂志要定期组织培训活动,特别要组织关于医学教育管理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研究方法的培训,也要组织关于教育学、管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等学科基本知识的培训。此外,也可组织医学院校中有较好基础的医学教育研究机构开展培训活动。(3)积极开展医学教育管理学的研究生教育,培养学科队伍的新生力量。目前,在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学科中,已有医学教育管理学方向,不少学校已开展该学科方向的研究生教育。要鼓励有条件的医学院校,多培养该学科方向的研究生。这些研究生毕业后,要吸引他们参与到医学教育管理学学科队伍中来,并加大培养力度,使他们成为学科队伍中的后备队和生力军。(4)组织开展医学教育管理的相关项目研究,通过立项、研究、成果评审、成果推广等活动,以任务带培养,不断提升医学教育管理学学科队伍的水平。

2.3积极开展研究工作,不断完善学科体系

2.3.1围绕学科内容,开展科学研究

医学教育管理包括院校医学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3个医学人才培养阶段的教育管理,涉及医学人才培养的全过程[2]。医学教育管理学主要研究医学教育过程中产生的各类管理现象、管理关系和管理问题,探讨医学教育管理的内在规律和特征[1]。应组织力量,开展对上述问题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总结,不断充实和完善医学教育管理学的学科内容。

2.3.2要以立项研究的方式,推进研究工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和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每年的立项研究中,应专设医学教育管理学的研究项目,同时,应向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积极申报有关医学教育管理学的研究项目,争取在“十三五”规划项目中立项。

2.3.3建立研究团队

当前要尽快组织一个相对固定的研究团队,开展医学教育管理学理论体系的研究。

2.4推进学术交流,加强国际合作

2.4.1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和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在每年的年会上,应组织关于医学教育管理学相关内容的学术交流,同时也可以定期召开关于医学教育管理学学科建设的专题研讨会。此外,两个学会的下属组织也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术交流活动。

2.4.2围绕学科内容,组织专题研讨

要鼓励相关学会和医学院校开展医学教育管理方面的实践经验总结和理论研究。在此基础上,由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和医学教育分会有计划地、分专题的开展系列研讨,并将研讨结果分析整理,形成资料,供深入研讨或编写专著参考。

2.4.3在医学教育相关杂志上开辟专栏,提供研讨平台

建议《中华医学教育杂志》、《中国高等医学教育》、《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等,在杂志上开辟医学教育管理专栏,供广大专家学者和医学教育管理者就医学教育管理学学科建设的相关问题开展学术交流、专题探讨和学术争鸣,不断繁荣医学教育管理学学科建设的学术环境。

2.4.4加强医学教育管理的国际合作交流

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国际交流渠道,开展医学教育管理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和医学教育分会在同国外相关组织交流中,要有意识开展有关医学教育管理方面的交流。同时,也要引导和鼓励有条件的医学院校开展这方面的合作与交流。要注意收集整理国外有关医学教育管理方面的资料、书刊和信息。2.5组织力量,出版专著(1)建议由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和医学教育分会联合组织力量,编写医学教育管理学专著。编写团队应有资深的医学教育和医学教育管理专家,也应有目前在医学教育管理一线工作的专家和少数教师参加。编写团队应相对稳定,并采取边研究边编撰,研究和编撰相结合的方式进行。(2)建议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和医学教育分会同人民卫生出版协商,在“十三五”参考书编写出版计划中,专门列出关于医学教育管理专著的选题计划,并组织相关学会和医学院校开展编写。争取在“十三五”期间能出版一批医学教育管理的专著。(3)开展医学教育管理学科方向研究生教育的院校,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相关教材,在总结教材编写和使用经验的基础上,编写相关的专著。

作者:文历阳 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参考文献:

高等教育管理学范文篇4

关键词:教育管理学;走向研究;信息化

21世纪是一个新纪元,世界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快速发展的经济和不断进步的科学技术,对人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教育管理学的研究朝着一个全新的方向发展,在朝着新方向不断前行的途中,必将出现全新的研究成果。教育工作者应紧紧跟随时代的步伐,促使教育管理学的发展更上一层楼。

一、我国教育管理学的发展简述

建国初期,教育工作者将教学管理学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根据教学管理学研究成果的发展情况,可以将我国的教学管理学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1.前期阶段

1949年~1977年。建国初期,在历史因素的作用下,国内教育体制完全参照苏联,而我国为了谋求经济的快速发展,将大部分资源都投入经济建设方面,对于教育事业的发展漠不关心。总体来说,由于受到政治因素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国内鲜有探讨教育性质和特点的文字发表,导致教学管理学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

2.初步发展阶段

1978年~1989年。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全国人民思想大解放,同时,各类学术研究也在这次思想解放的运动中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况,教学管理学也在此时有了初步发展。在这发展初期,教育管理工作者的首要工作就是制订教学计划并建立出初步的教育体系,以推动教育工作步入正轨,进而完成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因此,在这一时期,国内大部分高校都是根据自身情况,开展经验性的学术研究和初级的理论研讨,同时,各地也陆续成立了教育管理工作的研究组织,并发表了大量的学术研究论文。

3.稳步发展阶段

1990年~1999年。随着改课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全国人民思想的进一步解放,学术研究工作者的工作热情高涨。在这个阶段,学术研究工作者对教学管理学体系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用科学的方法来解答教学管理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取得了重大成功。研究成果不但可以为实际工作提供指导意见,还为教学管理学的研究积累了宝贵的素材。4.飞跃式发展阶段2000年至今。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各项事业也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其中教育事业更是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教学管理学研究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一大批专业人才,建立了专业的研究团队,并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研究的主题也越发多样化,促使教学管理学更加繁荣发展。

二、近年来教育管理学完成的主要工作

近年来,教育管理学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各地的教育研究组织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著。对这些学术论著的研究主题进行归纳和总结,可以发现近年来教育管理学完成的主要工作。第一,完成了教育管理学理论体系的研究工作;第二,完成了针对高等教育管理学科的建设反思性研究工作;第三,完成了高等教育管理学学科数学的研究工作;第四,完成了教育管理学范式的整体研究工作;第五,通过借鉴外国的研究成果充实国内研究的主体。

三、近年来教育管理学发展的主要特点观察

近年来教育管理学的发展情况,对于学术研究的主体已经不再单一,而且研究的成果、研究的方法和研究的主体等内容也极具时代性。总结教育管理学的发展存在这些特点:第一,丰富多变的研究主体;第二,研究成绩显著;第三,专业人才数量不断增加;第四,研究的视野不断扩宽;第五,研究的方法趋向多元化。

四、国内教学管理学未来发展的走向

尽管近年来国内教育管理学的发展硕果累累,值得庆祝。但是,教育管理学依然存在可以优化的地方。第一,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管理学理论体系,并强化教官管理的基本理论探讨;第二,致力于完善教育的管理体制,改善教育方法,以便更好地解决实际教学活动中存在的某些难题,进而推进国内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五、结论

新纪元就应该有新气象,为了推进教学管理学的不断发展,教育工作者应该不惧困难、敢于挑战、突破自我、抓住机会,为教学管理学的健康快速发展而不断奋斗,寻求一条适合当前社会大环境的教学管理学发展道路,为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

作者:袁圆 单位: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傅飞翔.探讨新世纪教育管理学研究的走向[J].赤子(上中旬),2014(13):181.

高等教育管理学范文篇5

[关键词]高校;教育管理;机制优化;体系创新;立德育人

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深入,中国高等教育也进入了“井喷式”飞速发展的时期。截至2018年,全国各类高校达到2852所,大学生在校人数达到3700万,居世界第一[1]。同时,以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高科技不但改变了大学生接受知识的途径与方式,更从根本上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因此,“健全和完善管理制度,规范管理行为,将管理与育人相结合,不断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2],就成为高校教育管理不得不面临的艰巨任务。

1“单一化”与“同质化”——高校教育管理悖论与困境

高校教育管理涉及到高校的学生管理、课程设置、教育职能、发展远景、后勤服务等诸多环节,是高校日常运营得以正常进行的基础,也是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得以贯彻的重要保障。它直接面对的是学生。因此,高校教育管理“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对教育的认同以及人才培养的质量”[3]。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高校的设置与管理体制参照的是政府的运营模式建构的,“教育界一直坚持高等教育管理就是行政管理,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就是‘行政体制’或‘属于行政体制’的观点”[4]。教育与行政合二为一,行政管理的思维较重,管理模式的核心是“管”,手段较为单一。同时,管理机构的设置上与行政部门类似,各部门的职能与工作互相重叠交叉,同质化较为明显。这种管理手段的单一化与管理模式的同质化带来的是高校教育管理在新时代面临的管理悖论与困境。1.1管理内容的包办化弱化学生的主体性。“在每一个现代社会中,高等教育的种种问题都与增长有关”[5]。著名教育家马丁•特罗的这一断言也可以用在对中国高校教育管理的观察与分析之中。2000年以来,随着中国高校的扩招,大学生人数急剧上升。面对如此庞大的在校大学生群体,高校的教育管理思维与水平还停留在扩招以前,试图通过管理包办大学生在校学习与生活中的一切事务。这势必把本属于大学生自主决定的日常事务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大包大揽到高校教育管理的内容之中,不但加剧了高校教育管理的负担,更弱化了大学生自主决定日常事务的主体性,远离了高等教育的内涵与本质。例如:高校教育管理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管理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任务的主要承担者是班主任与辅导员。但很多管理者依然把已经是成年人的大学生当做中小学生来看待,大至学生的学习与职业规划,小到学生的出勤与宿舍个人卫生,事无巨细,全部都要由班主任与辅导员负责与检查监督。这种家长式与保姆化的关心与管理背后彰显的是对大学生的不信任与潜在控制,非但不能起到较好的管理效果,反而会让已经成人的大学生在内心里产生强烈的抵触与逆反。有时,甚至会适得其反,大学生因为得不到足够的人格尊重,甚至会故意做出很多违反管理规定的反常行为,以此来表达自己对过度包办与管理的不满。管理内容的包办化注重的是“管”。在被管理的大学生看来,这种管理是单向的,凸显的是管理者的权力。这种陈旧的管理思维与内容不能得到大学生有效的配合与呼应,弱化了大学生自主决定自己学习与生活的主体性,势必会削弱管理的效果,增加管理的成本,已经很难适应当今高等教育管理的发展。1.2管理手段的单一化限制学生的创新性。由于高校教育管理体制是参照行政部门设置的,管理部门的工作通常就是按照教育主管部门的文件与指示制订管理内容,其最基本的管理手段是“上令下行”,管理者往往认为上级部门的一纸命令下达到下级部门与大学生,下级部门与大学生就会自动按照命令完成任务,而对管理实施过程中的流程阻碍、职责不明、流于形式等没有足够的考虑,对达到管理目标的多样化不感兴趣,甚至对命令会达到的效果过于理想化,造成高校教育管理的低效化就在所难免。管理手段的单一化背后是管理理念的落后,只依靠“行政化”的命令方式实施管理,而忽略了管理对象的人性需求,其背后的人性基础是根深蒂固的“经济人”假设。“经济人”假设来自于英国著名哲学家和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经济理论。在亚当•斯密的理解中,人在本性上是懒惰的,由于这种懒惰,人会心甘情愿地接受别人的领导与管理,人所有的行为背后的动机是经济和付出,因此,必须用强制和惩罚的颁发对人的行为加以鞭策。基于亚当•斯密的“经济人”假设[6],美国著名管理学家麦格雷戈在其管理学名著《企业的人性面》中提出了管理的X理论,即:大多数人因为懒惰而不愿负任何责任,他们的目标与管理的目标相矛盾,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必须用严格的规范和管制加以约束与惩罚。所以,管理的重点在于效率,而与人的情感无关[7]。可见,当下高校教育管理只依靠“行政化”的单一手段在本质上是对被管理对象大学生的轻视与忽略。在管理者的潜在思维中,被管理对象大学生是毋需加以考虑的,他们只需要按照行政命令的要求加以服从,他们的情感需求是可以忽略的。显然,这违背了高等教育全面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一根本目标的[2]。1.3管理模式的同质化降低管理工作效率。当下,高校教育管理部门的设置参照的是政府行政部门的设置,实行的是校长自下垂直划分的管理模式,在纵向划分的基础上,各个职能部门各自行使自己的管理职能,完成管理工作。这种看似极为合理的管理模式与家长制非常类似,带来的是工作分级过于繁杂,各部门职能与职责重合,直接导致管理工作流程的复杂化与多部门归属化,使得原本一个部门就可以完成的管理工作在各个职能部门之间反复来回,直接降低了管理工作的效率。例如,当下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在校一级行政部门上就分属于学工处、团委、后勤处、教务处等诸多部门。在大学生的具体管理上,这些行政部门的管理职责是互相重叠交叉的。它导致一些简单的大学生管理工作需要各个行政管理部门的批准与审核,甚至一些管理工作会在各个部门之间互相推诿,直接导致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效率低下。可见,管理内容的包办化、管理手段的单一化、管理模式的同质化带来的是高校教育管理的效率低下,违背了高等教育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基本要求。在高等教育飞速发展的背景下,高校教育管理旧有的思维与管理方式已经很难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对其管理机制与管理体系进行优化和创新已经成为迫切的要求。

2由“管”到“理”——高校教育管理机制优化

当下高校教育管理的运行机制已经实行了几十年,也具有一定的优点,要在短时间内以全新的管理机制取代已有的管理机制,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在已有管理运行机制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优化,以有效地提升高校教育管理的工作效率与管理成效,就不仅是必须的,也是切实可行的。1990年代,为了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绩以使企业达到戏剧性的增长,美国学者迈克尔•哈默和詹姆斯•钱皮提出了“企业流程再造”(BusinessProcessReengineering)理论,后经迈克尔•哈默、乔•佩帕德、菲利普•罗兰、威廉姆•凯丁格、阿什利•布拉干扎等管理学家的改进,已经成为风靡全球的管理学理论并逐渐影响到教育管理领域。作为一种结合了1990年代最新资讯技术应用于企业管理的管理学理论,企业流程再造指的是“由组织过程重新出发,从根本思考每一个活动的价值贡献,然后运用现代的资讯科技,将人力及工作过程彻底改变及重新架构组织内各间关系”[8],其再造的重点是流程,不是企业的组织结构,目的是为了打破部门界限,大幅度地改善管理的流程。在当前高校教育管理的运营体制中,企业流程再造理论对优化高校教育管理机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2.1管理对象从宏观化转向微观化。当前,高校教育管理的对象是宏观的大学生群体,包办化的管理内容背后是把大学生群体当成无差别的管理对象。这是违背党和国家对教育规律的强调的。新时代教育管理应该“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9]。所以,高校教育管理机制优化的首要着力点应该是把管理对象从大学生宏观群体转向具体的大学生微观个体,尊重每一个具体的大学生的主体性,以个性化管理促使其个性化发展与成长。这也是现代教育最核心的关键所在。根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有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实现需求。这五种是从低到高一级级上升的,最高层次是“在努力实现自己的潜力,使自己越来越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10]。可见,对不同的大学生个体来说,因为性格、家庭、经历的不同,他们的需求是完全不同的。如果只用一种管理内容来强行约束所有大学生的话,就不单是对管理资源的浪费,更会产生低效或无效的管理。例如,在对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管理中,有些大学生从小就已经养成了自觉学习与管理日常生活的良好习惯,如果还是用包办化的保姆式管理,则不仅会浪费管理资源,还会让这些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产生适得其反的管理后果。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了解不同大学生个体的多种需求,然后把管理视线从宏观大学生群体转移到围观的大学生个体,以促使每一个大学生良性发展。2.2管理内容从粗放化转向精细化。与把高校教育管理的对象转移到微观的大学生个体紧密关联的,就是把管理评价指标的精细化。当下的高校教育管理评价指向的多是一些大而无当的指标,很难用一些具体的数据去评价高校教育管理的成绩与效果,目标的宏大反而让学生体会不到点滴进步带来的愉悦,反而会给学生的成长带来障碍,降低管理的成效。其背后的思维模式还是没有重视每一个大学生个体的成长。大学的根本使命在于“立德育人”,而不在于“制器”[11]。高校教育管理应该把对学生的管理从粗放化转向精细化,为每一个大学生个体设置精细而又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让学生在管理的过程中时时能够享受到成长的惊喜,进而在管理中成长为人格完善的优秀个体。这不仅仅是管理的本质与内涵所在,更是管理者作为教育工作者真正的职责所在。当然,与粗放化的管理相比,精细化的管理带来的是工作量几何级的上升。这就促使管理者转换旧有的思维方式与工作方法,根据不同的大学生个体采取“因材施教”的管理,不单单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与之伴随的同时也是管理者个人的成长。2.3管理方式从保姆化转向协同化高校教育管理制度的优化,带来的必然是工作量的增长,而如何调动大学生的自我管理,以各级管理部门与社会机构的协同化管理,则是对当下高校教育管理者的管理水平与管理智慧提出的更大挑战。作为系统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协同理论”是著名物理学家哈肯提出的概念。这一最初源自物理学的概念因其普适性而成为管理学重要理论。根据协同理论,如果一个系统缺乏与外界的交流而处于封闭与孤立的状态,则其内部的运行规律必然会被打破[12]。具体到管理学,它要求一个机构必须要协调好内部与周边各种力量以弥补自身的不足,进而提高自身的优势。基于此,高校教育管理者应有效地理顺内部各种行政机构的职能与管理职责,共同参与到管理过程中来。例如,对大学生的管理,应以大学生的自我管理为主,积极调动各种学生机构、学生社团的管理能动性,管理者尽量不参与到学生个体具体事务的管理中,只以监督者与评价者的身份掌握管理过程。这样不仅能够大大减少管理工作量,更能够激发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变刚性的“管”为柔性的“理”,大大增加管理的成效。

3强化服务职能——高校教育管理体系创新

高校教育管理的机制优化只是在原有管理运行机制基础上的改良。而要全面适应当下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落实党和政府确立的高等教育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一根本任务[13],还必须创新高等教育的管理体系。3.1管理理念从管理转向服务高校教育管理体系创新的先决步骤或最关键之处在于管理者首先要更新管理思维,确立管理学真正的要义不是“管理”,而是通过管理“育人”的共识,管理不是刚性的文件与命令自上而下的贯彻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应该时时体现出对被管理者的人文关怀。管理理念的更新对高校教育管理体系的创新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设备、制度、技术等的落后可以通过横向的移植加以改变,但“如果从事或负责这些工作的人还没有从思想、观念、心理、态度以及行为方式上实现向现代化的转变,那么‘引进’和‘移植’的结果,往往是难以如愿的”[14]。更新管理理念也是管理科学发展的必然,随着人类管理智慧的进步,管理学领域对被管理对象的理解正在由“经济人”假设到“社会人”假设,再经由“复杂人”假设发展到“文化人”假设,管理科学理论的发展越来越重视对人的本性与被管理者创新精神激发,管理的要义也越来越倾向于被管理者的主体性和自觉性,更注重通过管理激发被管理者的的创造欲望与自我超越精神。在这一过程中,管理者角色定位的转变至关重要。高校教育管理者要实现从“管理者”到“服务者”的角色转变,旧有的管理观念与机构设置凸显的是“管理”这一概念高高在上的生硬,而“服务者”的角色则是与被管理者的平等。这种角色的转变才更符合当今管理科学发展的潮流与趋势。3.2管理制度从行政命令转向自主能动高校现有的教育管理制度科学性不足,过于重视管理的刚性命令功能,行政化特征凸显,严重落后于管理科学的发展,更与高校教育管理的现状严重不适应,不利于激发大学生的内在自主性。因此,高校教育管理体系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创新管理制度。高教教育管理制度的建设应大幅弱化管理职能,强化管理制度的“服务”职能,把为大学生的服务与促进个人全面发展作为管理制度的首要原则。同时,应避免管理权力在校一级行政部门的行政化集中,适当地把对学生管理的权责下放到各个部门与院系,以促使管理服务职能更加具有针对性,也能进一步地整合管理资源,调动院系与部门参与学生管理的主动性,最大化地利用管理资源。3.3管理模式从科层化转向扁平化高校现有的管理运营模式是以政府的行政运营为参照的,其依据的是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的“科层制管理模式”。在马克斯•韦伯的组织社会学理论中,只有实行“强制性的协调”才能把有组织的团体整合为一个整体。科层制强调的是等级制与规则化,彻底淡化人的感情因素在管理中的干扰[15]。但科层制只是一种理想化的运营模式,它忽略的是人的因素,活生生的人被抽象为具体的职位、规则的毫无感情的参与者,也难以避免因层次重叠而带来的运营效率低下等弊端,已经很难适应当下管理科学的发展。高校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可在现有运营模式的基础上引进扁平化管理模式,适当减少管理运营的中间环节,拓宽管理的幅度,简化管理的层次,让管理者直接面对大学生,了解他们的诉求,强化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情感纽带,凸显管理过程中人的情感因素,进一步激活管理的能动性。

4结束语——创新管理与大学的时代使命

高等教育管理学范文篇6

所以,远程教育管理学的宏观理论也可以称做远程教育国家行政管理学。

远程教育管理学的微观理论以远程教育院校机构为研究对象,主要探索远程教育院校与社会环境的关系,远程教育院校内部的组织结构和功能,以及为了保证远程教学的正常运行、提高远程教育的质量和效益而开展的各种行政的、教学的和人员(教师和学生)的管理。因此,远程教育管理学的微观理论也可以称做远程教育学校管理学。远程教育的系统分析界定了课程、学生、行政和后勤四个主要的子系统,远程教育学校管理也可以对应地划分为课程管理、学生管理、行政管理和后勤管理等。通常将对课程设置、课程资源开发和学生学习支助服务的管理通称远程教育的教学管理,而将行政管理和后勤管理通称学校行政管理。此外,可以将对远程教育教师和学生的管理单列为人员管理。

于是,远程教育管理按对象(目标)和内容(职能)可以划分如下图所示。

远程教育管理学的理论基础是多元的,即建立在多种学科理论的综合和创新上。除了远程教育学科外,主要的还有教育管理学的学科理论;而教育管理学学科理论又是建立在教育科学、心理科学、系统科学、行为科学和管理科学的发展基础上的。

管理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得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在现代社会,管理同科学和技术一起成为现代文明的三大支柱。管理是一种社会职能,它既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又是文化发展的产物。从社会组织和人类行为的角度看,管理就是组织的管理者在特定的环境中,运用一定的原理和方法,引导组织中的被管理者有序地行动,从而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并发挥作用,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由此可见,管理具有以下诸方面特点:•管理是实现预期目标的一种行为;•管理的功能是对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管理是由规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一系列职能构成的有序活动过程;•管理的核心是决策;•管理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双边活动的过程;•管理总是在特定的不断变动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中进行的。随着近代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管理的进步,近代管理科学(广义)已经经历了从传统管理理论到行为科学理论,再到现代管理理论的演进和发展。传统管理理论的主要代表有泰罗(Taylor)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Fayol)的一般(行政、组织)管理理论和管理过程理论以及韦伯(Weber)的官僚等级组织的行政集权管理理论等。行为科学理论的主要代表有梅奥的人际关系学派,建筑在马斯洛(Maslow)等人的关于人的需要、动机和激励以及沙因(Schein)等人的关于人的特性的个体行为的行为科学理论基础上的阿吉里斯(Argyris)和麦格雷戈(McGrego)等人的人力资源学派(个体行为学派),建立在关于团体行为和组织行为的行为科学理论基础上的团体行为学派和组织行为学派等。现代管理理论的主要代表则有巴纳德(Barnard)的社会协作系统理论,西蒙(Simon)的决策管理理论、系统管理理论、社会-技术系统理论、管理科学(运筹学)理论、权变管理理论和经理主义理论(经验主义学派)等。

随着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的进展以及管理科学理论的发展,教育管理学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从教育科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此后,随着教育科学、心理科学和管理科学的发展,教育管理学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和演化,逐渐形成了以官僚等级行政集权制为特征的教育管理学体系、以科学管理为中心的教育管理学体系、以人本主义哲学和行为科学为基础的教育管理学体系、以组织理论和现代管理理论为基础的教育管理学体系以及以系统科学理论为基础的教育管理学体系等。所有这些教育管理学理论体系对远程教育管理的实践和理论研究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有各自的借鉴意义。

二、远程教育国家行政管理在许多国家的国民教育体系中,远程教育是一种历史尚不久远的新兴的教育形态。各国政府及其教育主管部门对远程教育的行政管理既有共性,又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下面从体制、机制、立法和财政诸方面进行讨论。三、远程教育的管理体制远程教育的管理体制是指国家对远程教育院校的行政管理体制,主要包括政府分权体制和对院校的分类管理体制。在此,政府分权体制主要是指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对远程教育管辖权限上的分工。在西方许多联邦制国家(如美国和澳大利亚),对传统院校的教育管辖权主要归州政府,但对远程教育领域,中央政府往往表现出更多的兴趣和干预。这一方面体现出远程教育对于实现整个国家社会、经济和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也是作为远程教育物质技术基础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没有中央政府的参与是很难组织实施的。

美国克林顿政府就曾积极推进互联网的更新换代以及教育信息化进程。

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则从20世纪70年代起,始终一贯地关注并推进革新和发展远程教育的政策、举措。澳大利亚联邦政府曾经成立了多个专门委员会论证在澳大利亚建立全国范围的开放大学的方案及其合理性和可行性问题,并最终导致了在80年代末的陶金斯革命:将澳大利亚的远程教育集中到经论证由联邦政府认定的全国8个远程教育中心。

自90年代初起,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又开始鼓励全国所有的大学继续和技术教育学院开展远程教育并投资创建了澳大利亚开放学习联合体。在英国,开放大学则由英国政府创办并直接管辖。在许多发展中国家,通常由中央政府创建并直接管理面向全国的开放大学或远程教学大学。

这样,便于利用国家乃至军队系统的广播电视系统和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动员全社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在短期内迅速、大规模地发展教育。在印度,既有中央政府管辖的面向全印度的国立开放大学,也有地方政府管辖的邦立开放大学。在我国,则采取了由中央政府统一制定政策和规划、由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分工办学和管理的体制。我国广播电视大学、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等都是从中央到地方基层的多层次的远程教育系统。中央院校由中央政府的有关部门领导和管辖,各级地方院校接受对应级别地方政府的领导和管辖,形成了学校教育系统与国家行政系统并行设置的独特体制。远程教育的院校分类管理体制是指政府教育部门如何分类指导和管理各种教育院校。

比如,在我国,首先将教育院校分为普通院校和成人院校两类,而将大多数独立设置的远程教育院校归入成人院校。与此对应地,就有两种全国统一的高等教育入学考试:普通高校入学考试和成人高校入学考试。这种双轨制的院校分类管理体制在现实中已经显示出其不适应来。首先是不适应统一的教育市场。

事实上,独立设置的远程教育院校的办学宗旨是实现教育思想、教育对象、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全方位的开放,应届毕业生和社会知识青年早就是这类远程教育院校的重要服务对象之一;而普通高等学校的成人教育学院与继续教育学院的规模也已经有了重大发展。其次,上述双轨制的院校分类管理体制不适应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化社会的需要。事实上,随着终身学习思想的深入人心和终身教育实践的不断发展,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界限、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的鸿沟正在变成一种人为的障碍而被日益抛弃。

在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已经抛弃了这种普通院校和成人院校人为分割的双轨制的院校分类管理体制,实施面向全体国民的终身教育院校设置体制。更进一步,对远程教育院校和传统校园院校的分类管理体制也在受到挑战。那些双重模式院校远程教育发达的国家(如美国和澳大利亚),远程教育和传统教育的区分正在变得越来越模糊、越来越不重要。这在澳大利亚校外教育的综合一体化模式及混合模式注册学生的发展中尤为明显。美国的传统大学正在纷纷开设网络课程,并承认通过远程学习网络课程获得的学分。日本文部省已经制定了将传统校园学习取得的学分同远程学习取得的学分组合的政策,即自1998年起,接受远程教育取得的学分上限从原来的30分提高到60分。这一政策同大学间学分互相承认和转换的政策一起将推动日本开放的终身教育体制的建立、传统大学空间合作系统的发展以及虚拟大学的诞生。英国开放大学在创建初期曾经规定了学习者入学年龄下限,以表明不与普通大学争夺青年学生生源。如今,开放大学依然是英国成人业余高等教育的最大提供者,但同时也招收高中毕业生。

英国开放大学的许多课程教学材料被英国其他大学广泛采用,其课程学分被英国其他传统大学所承认。截至1998年,有7万名学习了开放大学课程的学生最后在英国其他大学毕业。四、远程教育的管理机制远程教育的管理机制是指政府对远程教育院校的行政管理机制,即是政府直接主办和管理学校还是政府对实行自治的学校进行宏观管理。在世界各国,对于双重模式院校举办的远程教育,各国政府通常采取宏观管理的机制,即通过立法、规划、拨款等手段来进行宏观调控。

因为双重模式院校原本都是由传统校园院校介入远程教育市场发展演变而成,这些传统校园院校本来就享有办学自主权。但是,对于独立设置的单一模式的远程教育院校,情形就不完全一样了。像英国等国的开放大学,大多是自治的远程教学大学,在财政、考核、学分认定和授予学位、课程设置、课程材料的设计和开发以及课程发送和学生学习支助服务诸领域享有充分的自治权。

比如,这些开放大学有权依据教育市场的需求提供大学学士学位、研究生硕士和博士学位以及继续教育的专业课程设置。同时,这些开放大学的招生、考核、学分认定和学位授予也都属于大学自治的权限,政府并不干预。我国政府对广播电视大学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则实行另一种行政管理机制,体现出政府直接主办和管理学校的特征。例如,对于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和省级广播电视大学,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是办成一所大学还是办成播课中心或管理机关的争论。本论文由

ref="/">整理提供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大学还是教育部直属机关?长期以来,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并无高等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权和学位授予权。在高等教育层次上,长期限于高等专科教育。广播电视大学开设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规划和报告被长期搁置。广播电视大学也没有教师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高级职称的评审权。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的广播电视大学注册视听生高等专科教育试点,更将电大课程的考试权交给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这一切反映了我国政府直接主办和管理独立设置的广播电视大学的机制,学校缺少完整的办学自主权。广播电视大学一直在努力争取从各级政府那里取得更多的办学自主权。

最近教育部终于决策承认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是一所独立设置的部属重点高等学校,允许其办成教学实体,即成为享有高等教育法权利和义务的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自治的高等学校。我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和中等专业教育自学考试更是由各级政府直接主办和管理的。委托承办的主考学校或其他机构只是负责课程资源的建设和考试命题,整个自学考试的专业课程设置和组织实施均直接由各级政府中的自学考试委员会及其办公室主办和管理。

五、远程教育的立法在世界远程教育的历史上,有一些知名的远程教育院校是由著名的政治活动家、政府领导人直接倡导建立的。比如英国前首相哈罗德•威尔逊和英国开放大学,我国的邓小平和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但是,各国都十分重视远程教育的立法,认为立法对规范和发展远程教育具有重大的意义。

在西方发达国家,远程教育立法及远程教育院校法律地位的确立通常需要经历较长的准备、论证和立法程序。比如,英国开放大学从威尔逊1963年提出创建开放大学的倡议,到1969年英国国会通过皇家法令正式建立英国开放大学,共经历了6年时间。又经过了2年筹备,英国开放大学在1971年才开始招生开学。

再如日本放送大学,早在1967年即在文部省就有了“关于使用视频和音频广播于教育播出的模式问题”的咨询备案,1969年通过答辩一致同意着手建立放送大学,中经文部和邮政两省向内阁会议提出报告并进行长时间的可行性论证,终于在1981年以国会第80号法令《放送大学学园法》公布实施,前后经历了12年。

又经过了4年筹备,日本放送大学在1985年才正式开学。与此作为对比的是,发展中国家远程教育立法经历的时间通常较短。比如,泰国从1978年普密蓬国王亲自签署法令批准成立苏可泰•探玛提叻开放大学的议案,到1980年招生开学共用了2年时间。上述法令明确指出苏可泰开放大学是泰国第11所国立大学,享有其他国立大学同等的自治权。同时规定,苏可泰开放大学是一所使用函授、广播、电视等多种媒体实施远程教育,有利于学生自学而无需到固定教室上课的大学。

依据法令,苏可泰开放大学的宗旨是:1.向公众提供自学的机会,而不必受非到课堂上课的限制;2.让更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3.是所有的成年人(不受年龄限制)都能有继续学习的机会,以提高技能和丰富知识,从而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4.向更多的高中毕业生敞开高等教育的大门。再如,巴基斯坦在1974年召开国民代表大会正式通过了关于建立人民开放大学的议案,1985年即招生开学,1977年改名为阿拉玛•伊克巴尔开放大学。上述议案规定开放大学除了要履行普通高等学校的一般职责外,重点强调了开放大学的办学宗旨,即教育要面向社会,要为大众服务。

我国远程教育的立法有自己的特色。我国在实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确立了要在实现社会主义市场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建设高度民主、高度法治、高度文明的现代化国家。但总体而言,同其他社会生活领域一样,我国教育领域的立法和法制也表现出相对薄弱和滞后的问题,远程教育的立法和法制建设尤其如此。

这主要表现在立法滞后、法制建设不健全。以我国广播电视高等教育为例,立法滞后表现为我国广播电视大学实行的是“先上马,后备鞍”,即先建校、招生、开学、授课,后制定各项法规制度和明确规范的设置标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和大多数省级广播电视大学都是于1978年建立、1979年全国统一招生开学授课。而我国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关于各级广播电视大学的第一部行政法规(《广播电视大学暂行规定》)是1988年制定并颁布试行的。此后,关于远程教育的立法工作又长期停滞不前。

法制建设不健全还表现在我国远程教育的法规制度几乎全都是各级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的行政法规和文件决定,还有众多的会议纪要等,至今尚无国家立法机关通过的有关远程教育的法律法令。例如,在广播电视大学创建初期,由教育部和中央广播事业局共同召开了首届全国广播电视大学工作会议,制订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试行方案》(1978年)。会后(1979年),由国务院向全国批转了教育部和中央广播事业局关于全国广播电视大学工作会议的报告。而且,有些政策规定始终只是教育行政部门官员的回函或电话答复记录。这些有关远程教育的行政法规、文件决定、回函回电不配套、不完善,对其内容的解释不统一、执行不力,且缺乏监督。

此外,对我国高等教育法及其规定的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等条款是否适用于各级广播电视大学等问题也没有明确的有法律效力的解释。于是,我国广播电视大学在建设中存在两大难题:定位问题和投入问题。我国广播电视大学长期以来存在的对定位问题的反思和争议,直至对“电大红旗能打多久”的疑虑,从反面表明我国远程教育立法的滞后和法制的不健本论文由论文由整理提供

/">整理提供全。

因为对远程教育、对各级各类远程教育学校的定位,即对远程教育的性质和任务、地位和作用,对各级各类远程教育学校的设置标准和办学自主权的立法,是依法对远程教育实行法治和行政管理的基础。我国远程教育立法的滞后以及有关行政法规文件中对远程教育体制、机制和设置诸方面内容的不明确、不配套和不完善,即定位不明确,给远程教育的法治和管理带来了困难。其次,我国广播电视大学建设初期存在的投入严重不足,以及各级政府对相应各级广播电视大学的财政拨款没有明确统一的户头和标准等问题,也从反面表明了远程教育立法和法制建设的薄弱及其带来的不利后果。可以理解,这是我国正处在社会改革转型过渡时期的一种特征。而且,我国也不可能像英国或日本那样经过多年的论证和辩论,再通过立法后组织实施。这在广播电视大学建校初期会贻误时机。

而且,在当时(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法制普遍不健全的环境下也不现实。问题是此后的20年中远程教育的法制建设依旧滞后。可以相信,我国远程教育界对立法和法治的强烈呼声以及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对教育立法和法治的日益重视会使远程教育的立法和法治逐步走向健全。六、远程教育的财政远程教育的财政,广义地说,就是远程教育的成本或费用的分担问题;狭义地说,专指国家财政(各级政府)如何承担远程教育的经费及其拨款机制问题。国际远程教育界普遍认同:对于远程教育的费用,应该实行“谁受益、谁承担”的分摊准则。谁是远程教育的受益者呢?通常认为,远程教育的三个主要受益者是国家、社会和学生。•国家:远程教育承担着开发人力资源、培养各类人才、提高国民素质的职能,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因此,国家是最大的受益者,各级政府理应对远程教育增加投入,进行财政拨款。•社会:远程教育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一种生产性投资,推动着社会经济发展,对国民收入的增长作出了越来越巨大的贡献。远程教育以其培养的人才,生产和传播的知识,推动科技和管理的进步,从而对社会各产业部门增加产出作出了直接或间接的贡献。

因此,社会各相关产业和企业雇主是受益者,理应承担远程教育的部分费用。•学生:接受教育对学生本人而言也是一种投资,将会带来包括经济收益在内的各种回报。学生接受了远程教育,增长了知识才干,为其职业生涯注入了新的活力和资本。

所以,学生也是受益者,也应该承担部分远程教育的成本。至于远程教育的成本或费用在国家、社会和学生之间如何分摊,这在不同的国家,在同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域和不同时期,在各类不同的远程教育院校和项目之间是很不相同的。英国开放大学的经费主要来自政府拨款。20世纪80年代初,学位教育计划经费的82%由英国教育科学部直接拨款,16%来自学生所交学费,2%来自各种课程材料销售所得和其他财源。

继续教育计划的经费原则上要求自筹解决,大约60%~70%来自学生交费收入,其余的来自社会各种专门的基金组织。自进入80年代以来,英国政府执行新的财政政策:减少政府拨款,增加学费收入在整个预算收入中的比例。日本放送大学的经费,70%以上由国库财政拨款提供,30%以下依靠收取学费和其他渠道解决。

美国联邦政府承认美国国家技术大学为非营利的免税机构并立项。国家技术大学的经费主要来自学生所在的企业公司。这是因为,国家技术大学提供的主要是硕士研究生层次的工程师在职继续教育。学生都是公司的业务骨干,不离岗学习。所以,各公司不仅承担了其学生雇员的学费,而且出资建立卫星地面接收站并向国家技术大学支付一次性开办经费。我国广播电视大学的经费来源实行国家、社会和个人多渠道集资的体制。

依据20世纪80年代末对广播电视大学投资效益的评估研究成果可知,我国广播电视大学系统经费来源的基本结构如下:各级政府财政拨款约占52%,社会(办学部门、机构和企事业单位)集资约占40%,学生交费约占5%,其他收入约占3%。在各级政府财政拨款中,中央财政拨款约占7%(因缺乏可靠数据未将卫星教育电视专用频道的通信费用计入),省级财政拨款约占40%,地市县级财政拨款约占53%。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也随着非义务教育阶段适当增收学费的政策出台,广播电视大学经费来源中,学生个人承担的部分增加了。

高等教育管理学范文篇7

一、远程教育管理概论远程教育管理学是研究远程教育管理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按照远程教育管理对象的层次结构可以将远程教育管理学分为宏观理论和微观理论两部分。远程教育管理学的宏观理论将整个国家的远程教育系统作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国家各级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应用立法、行政、财政等手段,对各级各类远程教育院校机构进行规划、组织、指导和控制,使有限的远程教育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以实现远程教育管理目标的最优化。

所以,远程教育管理学的宏观理论也可以称做远程教育国家行政管理学。

远程教育管理学的微观理论以远程教育院校机构为研究对象,主要探索远程教育院校与社会环境的关系,远程教育院校内部的组织结构和功能,以及为了保证远程教学的正常运行、提高远程教育的质量和效益而开展的各种行政的、教学的和人员(教师和学生)的管理。因此,远程教育管理学的微观理论也可以称做远程教育学校管理学。远程教育的系统分析界定了课程、学生、行政和后勤四个主要的子系统,远程教育学校管理也可以对应地划分为课程管理、学生管理、行政管理和后勤管理等。通常将对课程设置、课程资源开发和学生学习支助服务的管理通称远程教育的教学管理,而将行政管理和后勤管理通称学校行政管理。此外,可以将对远程教育教师和学生的管理单列为人员管理。

远程教育管理学的理论基础是多元的,即建立在多种学科理论的综合和创新上。除了远程教育学科外,主要的还有教育管理学的学科理论;而教育管理学学科理论又是建立在教育科学、心理科学、系统科学、行为科学和管理科学的发展基础上的。

管理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得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在现代社会,管理同科学和技术一起成为现代文明的三大支柱。管理是一种社会职能,它既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又是文化发展的产物。从社会组织和人类行为的角度看,管理就是组织的管理者在特定的环境中,运用一定的原理和方法,引导组织中的被管理者有序地行动,从而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并发挥作用,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由此可见,管理具有以下诸方面特点:管理是实现预期目标的一种行为管理的功能是对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管理是由规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一系列职能构成的有序活动过程;?管理的核心是决策管理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双边活动的过程管理总是在特定的不断变动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中进行的。随着近代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管理的进步,近代管理科学(广义)已经经历了从传统管理理论到行为科学理论,再到现代管理理论的演进和发展。传统管理理论的主要代表有泰罗(Taylor)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Fayol)的一般(行政、组织)管理理论和管理过程理论以及韦伯(Weber)的官僚等级组织的行政集权管理理论等。行为科学理论的主要代表有梅奥的人际关系学派,建筑在马斯洛(Maslow)等人的关于人的需要、动机和激励以及沙因(Schein)等人的关于人的特性的个体行为的行为科学理论基础上的阿吉里斯(Argyris)和麦格雷戈(McGrego)等人的人力资源学派(个体行为学派),建立在关于团体行为和组织行为的行为科学理论基础上的团体行为学派和组织行为学派等。现代管理理论的主要代表则有巴纳德(Barnard)的社会协作系统理论,西蒙(Simon)的决策管理理论、系统管理理论、社会-技术系统理论、管理科学(运筹学)理论、权变管理理论和经理主义理论(经验主义学派)等。

随着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的进展以及管理科学理论的发展,教育管理学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从教育科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此后,随着教育科学、心理科学和管理科学的发展,教育管理学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和演化,逐渐形成了以官僚等级行政集权制为特征的教育管理学体系、以科学管理为中心的教育管理学体系、以人本主义哲学和行为科学为基础的教育管理学体系、以组织理论和现代管理理论为基础的教育管理学体系以及以系统科学理论为基础的教育管理学体系等。所有这些教育管理学理论体系对远程教育管理的实践和理论研究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有各自的借鉴意义。

二、远程教育国家行政管理在许多国家的国民教育体系中,远程教育是一种历史尚不久远的新兴的教育形态

各国政府及其教育主管部门对远程教育的行政管理既有共性,又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下面从体制、机制、立法和财政诸方面进行讨论。

三、远程教育的管理体制远程教育的管理体制是指国家对远程教育院校的行政管理体制,主要包括政府分权体制和对院校的分类管理体制

在此,政府分权体制主要是指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对远程教育管辖权限上的分工。在西方许多联邦制国家(如美国和澳大利亚),对传统院校的教育管辖权主要归州政府,但对远程教育领域,中央政府往往表现出更多的兴趣和干预。这一方面体现出远程教育对于实现整个国家社会、经济和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也是作为远程教育物质技术基础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没有中央政府的参与是很难组织实施的。

美国克林顿政府就曾积极推进互联网的更新换代以及教育信息化进程。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则从20世纪70年代起,始终一贯地关注并推进革新和发展远程教育的政策、举措。澳大利亚联邦政府曾经成立了多个专门委员会论证在澳大利亚建立全国范围的开放大学的方案及其合理性和可行性问题,并最终导致了在80年代末的陶金斯革命:将澳大利亚的远程教育集中到经论证由联邦政府认定的全国8个远程教育中心。

自90年代初起,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又开始鼓励全国所有的大学继续和技术教育学院开展远程教育并投资创建了澳大利亚开放学习联合体。在英国,开放大学则由英国政府创办并直接管辖。在许多发展中国家,通常由中央政府创建并直接管理面向全国的开放大学或远程教学大学。

这样,便于利用国家乃至军队系统的广播电视系统和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动员全社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在短期内迅速、大规模地发展教育。在印度,既有中央政府管辖的面向全印度的国立开放大学,也有地方政府管辖的邦立开放大学。在我国,则采取了由中央政府统一制定政策和规划、由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分工办学和管理的体制。我国广播电视大学、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等都是从中央到地方基层的多层次的远程教育系统。中央院校由中央政府的有关部门领导和管辖,各级地方院校接受对应级别地方政府的领导和管辖,形成了学校教育系统与国家行政系统并行设置的独特体制。远程教育的院校分类管理体制是指政府教育部门如何分类指导和管理各种教育院校。

比如,在我国,首先将教育院校分为普通院校和成人院校两类,而将大多数独立设置的远程教育院校归入成人院校。与此对应地,就有两种全国统一的高等教育入学考试:普通高校入学考试和成人高校入学考试。这种双轨制的院校分类管理体制在现实中已经显示出其不适应来。首先是不适应统一的教育市场。

事实上,独立设置的远程教育院校的办学宗旨是实现教育思想、教育对象、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全方位的开放,应届毕业生和社会知识青年早就是这类远程教育院校的重要服务对象之一;而普通高等学校的成人教育学院与继续教育学院的规模也已经有了重大发展。其次,上述双轨制的院校分类管理体制不适应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化社会的需要。事实上,随着终身学习思想的深入人心和终身教育实践的不断发展,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界限、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的鸿沟正在变成一种人为的障碍而被日益抛弃。

在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已经抛弃了这种普通院校和成人院校人为分割的双轨制的院校分类管理体制,实施面向全体国民的终身教育院校设置体制。更进一步,对远程教育院校和传统校园院校的分类管理体制也在受到挑战。那些双重模式院校远程教育发达的国家(如美国和澳大利亚),远程教育和传统教育的区分正在变得越来越模糊、越来越不重要。这在澳大利亚校外教育的综合一体化模式及混合模式注册学生的发展中尤为明显。美国的传统大学正在纷纷开设网络课程,并承认通过远程学习网络课程获得的学分。日本文部省已经制定了将传统校园学习取得的学分同远程学习取得的学分组合的政策,即自1998年起,接受远程教育取得的学分上限从原来的30分提高到60分。这一政策同大学间学分互相承认和转换的政策一起将推动日本开放的终身教育体制的建立、传统大学空间合作系统的发展以及虚拟大学的诞生。英国开放大学在创建初期曾经规定了学习者入学年龄下限,以表明不与普通大学争夺青年学生生源。如今,开放大学依然是英国成人业余高等教育的最大提供者,但同时也招收高中毕业生。

英国开放大学的许多课程教学材料被英国其他大学广泛采用,其课程学分被英国其他传统大学所承认。截至1998年,有7万名学习了开放大学课程的学生最后在英国其他大学毕业。

四、远程教育的管理机制远程教育的管理机制是指政府对远程教育院校的行政管理机制,即是政府直接主办和管理学校还是政府对实行自治的学校进行宏观管理

在世界各国,对于双重模式院校举办的远程教育,各国政府通常采取宏观管理的机制,即通过立法、规划、拨款等手段来进行宏观调控。

因为双重模式院校原本都是由传统校园院校介入远程教育市场发展演变而成,这些传统校园院校本来就享有办学自主权。但是,对于独立设置的单一模式的远程教育院校,情形就不完全一样了。像英国等国的开放大学,大多是自治的远程教学大学,在财政、考核、学分认定和授予学位、课程设置、课程材料的设计和开发以及课程发送和学生学习支助服务诸领域享有充分的自治权。

比如,这些开放大学有权依据教育市场的需求提供大学学士学位、研究生硕士和博士学位以及继续教育的专业课程设置。同时,这些开放大学的招生、考核、学分认定和学位授予也都属于大学自治的权限,政府并不干预。我国政府对广播电视大学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则实行另一种行政管理机制,体现出政府直接主办和管理学校的特征。例如,对于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和省级广播电视大学,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是办成一所大学还是办成播课中心或管理机关的争论。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大学还是教育部直属机关?长期以来,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并无高等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权和学位授予权。在高等教育层次上,长期限于高等专科教育。广播电视大学开设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规划和报告被长期搁置。广播电视大学也没有教师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高级职称的评审权。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的广播电视大学注册视听生高等专科教育试点,更将电大课程的考试权交给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这一切反映了我国政府直接主办和管理独立设置的广播电视大学的机制,学校缺少完整的办学自主权。广播电视大学一直在努力争取从各级政府那里取得更多的办学自主权。

最近教育部终于决策承认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是一所独立设置的部属重点高等学校,允许其办成教学实体,即成为享有高等教育法权利和义务的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自治的高等学校。我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和中等专业教育自学考试更是由各级政府直接主办和管理的。委托承办的主考学校或其他机构只是负责课程资源的建设和考试命题,整个自学考试的专业课程设置和组织实施均直接由各级政府中的自学考试委员会及其办公室主办和管理。

五、远程教育的立法在世界远程教育的历史上,有一些知名的远程教育院校是由著名的政治活动家、政府领导人直接倡导建立的。比如英国前首相哈罗德?威尔逊和英国开放大学,我国的邓小平和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但是,各国都十分重视远程教育的立法,认为立法对规范和发展远程教育具有重大的意义。

在西方发达国家,远程教育立法及远程教育院校法律地位的确立通常需要经历较长的准备、论证和立法程序。比如,英国开放大学从威尔逊1963年提出创建开放大学的倡议,到1969年英国国会通过皇家法令正式建立英国开放大学,共经历了6年时间。又经过了2年筹备,英国开放大学在1971年才开始招生开学。

再如日本放送大学,早在1967年即在文部省就有了关于使用视频和音频广播于教育播出的模式问题的咨询备案,1969年通过答辩一致同意着手建立放送大学,中经文部和邮政两省向内阁会议提出报告并进行长时间的可行性论证,终于在1981年以国会第80号法令《放送大学学园法》公布实施,前后经历了12年。

又经过了4年筹备,日本放送大学在1985年才正式开学。与此作为对比的是,发展中国家远程教育立法经历的时间通常较短。比如,泰国从1978年普密蓬国王亲自签署法令批准成立苏可泰探玛提叻开放大学的议案,到1980年招生开学共用了2年时间。上述法令明确指出苏可泰开放大学是泰国第11所国立大学,享有其他国立大学同等的自治权。同时规定,苏可泰开放大学是一所使用函授、广播、电视等多种媒体实施远程教育,有利于学生自学而无需到固定教室上课的大学。

依据法令,苏可泰开放大学的宗旨是:1.向公众提供自学的机会,而不必受非到课堂上课的限制;2.让更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3.是所有的成年人(不受年龄限制)都能有继续学习的机会,以提高技能和丰富知识,从而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4.向更多的高中毕业生敞开高等教育的大门。再如,巴基斯坦在1974年召开国民代表大会正式通过了关于建立人民开放大学的议案,1985年即招生开学,1977年改名为阿拉玛伊克巴尔开放大学。上述议案规定开放大学除了要履行普通高等学校的一般职责外,重点强调了开放大学的办学宗旨,即教育要面向社会,要为大众服务。

我国远程教育的立法有自己的特色。我国在实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确立了要在实现社会主义市场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建设高度民主、高度法治、高度文明的现代化国家。但总体而言,同其他社会生活领域一样,我国教育领域的立法和法制也表现出相对薄弱和滞后的问题,远程教育的立法和法制建设尤其如此。

这主要表现在立法滞后、法制建设不健全。以我国广播电视高等教育为例,立法滞后表现为我国广播电视大学实行的是先上马,后备鞍,即先建校、招生、开学、授课,后制定各项法规制度和明确规范的设置标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和大多数省级广播电视大学都是于1978年建立、1979年全国统一招生开学授课。而我国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关于各级广播电视大学的第一部行政法规(《广播电视大学暂行规定》)是1988年制定并颁布试行的。此后,关于远程教育的立法工作又长期停滞不前。

法制建设不健全还表现在我国远程教育的法规制度几乎全都是各级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的行政法规和文件决定,还有众多的会议纪要等,至今尚无国家立法机关通过的有关远程教育的法律法令。例如,在广播电视大学创建初期,由教育部和中央广播事业局共同召开了首届全国广播电视大学工作会议,制订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试行方案》(1978年)。会后(1979年),由国务院向全国批转了教育部和中央广播事业局关于全国广播电视大学工作会议的报告。而且,有些政策规定始终只是教育行政部门官员的回函或电话答复记录。这些有关远程教育的行政法规、文件决定、回函回电不配套、不完善,对其内容的解释不统一、执行不力,且缺乏监督。

此外,对我国高等教育法及其规定的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等条款是否适用于各级广播电视大学等问题也没有明确的有法律效力的解释。于是,我国广播电视大学在建设中存在两大难题:定位问题和投入问题。

因为对远程教育、对各级各类远程教育学校的定位,即对远程教育的性质和任务、地位和作用,对各级各类远程教育学校的设置标准和办学自主权的立法,是依法对远程教育实行法治和行政管理的基础。我国远程教育立法的滞后以及有关行政法规文件中对远程教育体制、机制和设置诸方面内容的不明确、不配套和不完善,即定位不明确,给远程教育的法治和管理带来了困难。其次,我国广播电视大学建设初期存在的投入严重不足,以及各级政府对相应各级广播电视大学的财政拨款没有明确统一的户头和标准等问题,也从反面表明了远程教育立法和法制建设的薄弱及其带来的不利后果。可以理解,这是我国正处在社会改革转型过渡时期的一种特征。而且,我国也不可能像英国或日本那样经过多年的论证和辩论,再通过立法后组织实施。这在广播电视大学建校初期会贻误时机。

而且,在当时(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法制普遍不健全的环境下也不现实。问题是此后的20年中远程教育的法制建设依旧滞后。可以相信,我国远程教育界对立法和法治的强烈呼声以及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对教育立法和法治的日益重视会使远程教育的立法和法治逐步走向健全。六、远程教育的财政远程教育的财政,广义地说,就是远程教育的成本或费用的分担问题;狭义地说,专指国家财政(各级政府)如何承担远程教育的经费及其拨款机制问题。国际远程教育界普遍认同:对于远程教育的费用,应该实行谁受益、谁承担的分摊准则。谁是远程教育的受益者呢?通常认为,远程教育的三个主要受益者是国家、社会和学生。国家:远程教育承担着开发人力资源、培养各类人才、提高国民素质的职能,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公务员之家

因此,国家是最大的受益者,各级政府理应对远程教育增加投入,进行财政拨款。社会:远程教育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一种生产性投资,推动着社会经济发展,对国民收入的增长作出了越来越巨大的贡献。远程教育以其培养的人才,生产和传播的知识,推动科技和管理的进步,从而对社会各产业部门增加产出作出了直接或间接的贡献。

因此,社会各相关产业和企业雇主是受益者,理应承担远程教育的部分费用。学生:接受教育对学生本人而言也是一种投资,将会带来包括经济收益在内的各种回报。学生接受了远程教育,增长了知识才干,为其职业生涯注入了新的活力和资本。

所以,学生也是受益者,也应该承担部分远程教育的成本。至于远程教育的成本或费用在国家、社会和学生之间如何分摊,这在不同的国家,在同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域和不同时期,在各类不同的远程教育院校和项目之间是很不相同的。英国开放大学的经费主要来自政府拨款。20世纪80年代初,学位教育计划经费的82%由英国教育科学部直接拨款,16%来自学生所交学费,2%来自各种课程材料销售所得和其他财源。

继续教育计划的经费原则上要求自筹解决,大约60%~70%来自学生交费收入,其余的来自社会各种专门的基金组织。自进入80年代以来,英国政府执行新的财政政策:减少政府拨款,增加学费收入在整个预算收入中的比例。日本放送大学的经费,70%以上由国库财政拨款提供,30%以下依靠收取学费和其他渠道解决。

美国联邦政府承认美国国家技术大学为非营利的免税机构并立项。国家技术大学的经费主要来自学生所在的企业公司。这是因为,国家技术大学提供的主要是硕士研究生层次的工程师在职继续教育。学生都是公司的业务骨干,不离岗学习。所以,各公司不仅承担了其学生雇员的学费,而且出资建立卫星地面接收站并向国家技术大学支付一次性开办经费。我国广播电视大学的经费来源实行国家、社会和个人多渠道集资的体制。

依据20世纪80年代末对广播电视大学投资效益的评估研究成果可知,我国广播电视大学系统经费来源的基本结构如下:各级政府财政拨款约占52%,社会(办学部门、机构和企事业单位)集资约占40%,学生交费约占5%,其他收入约占3%。在各级政府财政拨款中,中央财政拨款约占7%(因缺乏可靠数据未将卫星教育电视专用频道的通信费用计入),省级财政拨款约占40%,地市县级财政拨款约占53%。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也随着非义务教育阶段适当增收学费的政策出台,广播电视大学经费来源中,学生个人承担的部分增加了。

随着网络教育的开展,学生个人承担的计算机设备投入和通信费用的增长是远程教育成本核算中又一个需要考虑的新因素。各国政府的财政拨款不仅在远程教育运行成本中所占比重不一,而且拨款的体制和机制也不相同。英国开放大学是同其他英国国立大学一起由英国政府设立的大学拨款委员会组织实施年度评估和拨款。日本放送大学的财政预算拨款,则由日本国库依据《放送大学学园法》规定执行。我国各级广播电视大学的财政拨款由相应各级政府的教育行政部门主管掌握,没有统一规范的标准。各地广播电视大学对各类学生的收费标准则每年由学校会同当地政府的物价部门商定。

[参考文献]

丁兴富.世界远距离高等教育概观.北京:中央电大出版社,1990.

丁兴富.中国电大教育质量和投资效益评估.武汉:武汉出版社,1992.

中央电大.广播电视大学文件选编.北京:中央电大出版社,1999.

高等教育管理学范文篇8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将“教学管理队伍”定义为学校主管教学的校长、教务处专职管理人员、院(系、部)主任、教学秘书和教务员等。其A级标准为“结构合理,队伍稳定,素质高,服务意识强”。它要求教学管理人员个人素质具有适应管理工作的德才结构和从事管理工作必须的业务水平,具有与岗位相适应的组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决策、调控等多方面的能力,还应有理论和学术水平。继续教育正是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素质的有效途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继续教育的定义是:“广义的继续教育是指那些已脱离正规教育、已参加工作和负有成人责任的人所接受的各种各样的教育。”因此,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继续教育可理解为,根据高校教学管理工作和高校在职教学管理人员自身发展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高校教学管理人员所实施的促进其专业发展的学历性和非学历性的教育活动的总称。包含三个层次:第一,继续教育的受教育者应该是在职教学管理人员;第二,继续教育的形式是多元体的集合;第三,继续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专业发展。

(一)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需要

继续教育是对各类人员进行知识补充、更新和扩展的教育,是一个推广新理念、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的重要平台。继续教育对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国民素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规定继续教育是我国教育结构四大组成部分之一。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强调要“发展继续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又鲜明指出要“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通过继续教育,转变观念、优化管理者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是适应高校改革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加快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步入大众化教育阶段,高等教育在教育观念、办学模式、内部管理模式、课程设置、学科发展、教育方法与手段等方面发生了深刻变革,这也对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高校教学管理的对象是作为大学教育主体的教师和学生,其工作性质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因此,建设一支综合素质较高的教学管理队伍是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重要保障。教学管理人员应积极参加继续教育,不断更新知识,提高综合素质。

(三)推进教学管理人员专业化发展的需要

教学管理人员继续教育必须纳入到专业化轨道,这不仅是教学管理人员专业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教学管理人员继续教育得以发展的动力,是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重要手段。教学管理人员在从事管理工作多年后,其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等基本定型,原有的管理程序、心理习惯等基本熟悉,这将使教学管理人员专业化进程处于停滞状态,其个人的学习兴趣、对知识的渴望就不如以前那么强烈,因而加强教学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对教学管理人员专业化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相比职前培养来说,继续教育对于促进教学管理人员专业化发展更为重要。因为职后教育的时间更长,更容易使教学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发生“质”的变化。

(四)提高教学管理人员自身素质的需要

当前,我国缺少教学管理人员专门化培养的学科体系。教学管理人员来源复杂,能力素质参差不齐,教学管理人员的学历层次普遍偏低。此外,高校缺乏对教学管理人员发展的统筹规划,教学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常常处于无序发展状态,教学管理人员继续学习的动力不足。就个人发展而言,一方面,教学管理人员由于疲于日常行政事务,在发表教改论文或申请课题方面很难有成绩,教学管理人员晋升专业技术职务难;另一方面,管理岗位的职务呈“金字塔”形,教学管理人员职称晋升较困难。因此,建立教学管理人员继续教育体系,能有效拓宽教学管理人员知识结构,提高专业素质和学历层次,是适应教学管理人员自身发展的现实需要。

二、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继续教育体系的构建

长期以来,高校普遍把教学管理当做一般事务性工作,在教学管理队伍建设上存在认识偏差,教学管理人员的培养缺乏得力措施,使用多、培养少,加上经费、时间等因素的制约,造成教学管理人员继续教育工作力度不大,效果不明显。因此,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人员继续教育体系并有效实施,是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素质的重要举措。

(一)教学管理人员的学历教育体系

我国高等教育学历分为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等四个层次。在本科层次,已开设有教育管理专业,在硕士、博士研究生阶段有教育学和管理学两大学科门类即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管理方向)和教育经济与管理(高等教育管理方向)作为支撑,但单独设置的高等教育管理学硕士、博士点尚未建立。因此,应根据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特点,借鉴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探索建立以管理学、教育学等学科为依托,以培养高校教学管理人员为目标的高等教育管理学硕士和博士学历培养体系,提升教学管理人员的理论和学术水平。

(二)教学管理人员的系统培训体系

系统的教学管理人员培训体系应包括岗前培训、日常培训、专题培训等三种类型。岗前培训的重点是帮助新任教学管理人员明确教学管理工作的意义和任务,了解岗位职责,熟悉工作程序,掌握工作方法、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提高岗位适应能力;日常培训主要涉及高等教育管理理论、高等教育管理方法、计算机应用技能等方面的内容,旨在提升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技能;专题培训重在通过开展研究型学习和参加学术交流活动等形式,满足教学管理人员更高层次的知识和技能需求,推动教学管理人员由实践型向实践—研究型转变。此外,还应注重对教学管理人员的专业外知识培训,譬如,管理心理学、沟通学和法律知识等。

(三)教学管理人员的专业学位教育体系

学位教育是一种特殊形式的非学历教育,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一种形式。与侧重理论、学术研究的全日制研究生学历教育不同,它培养的是有一定职业背景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从专业学位教育的培养目标来看,在职攻读专业学位比较适合工作实践性很强的教学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应是教学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的重点。目前,教学管理人员可通过攻读管理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专业学位进行自我提高。

(四)教学管理人员的社会化培训体系

专业协会和社会培训机构是对教学管理人员进行发展性培训的重要力量。专业组织在保护和造就专业人员、孕育和维持一个专业特定的知识和服务的意识形态等方面扮演关键的角色。随着高校教学管理人员专业化的发展和壮大,全国和区域性的教学管理工作专业协会也得到蓬勃发展,协会培训工作也已大量开展。要加强对专业协会培训的支持、指导和监督,发挥行业自律作用,提高培训质量,使教学管理人员通过不断的、乃至终身的专业训练,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

三、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继续教育体系的保障措施

(一)建立与健全教学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的管理机制

构建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继续教育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培训机构、高校和教学管理人员自身的共同参与,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合力。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积极转变职能,做好政策支持和对培训机构、培训项目的审批工作。培训机构要根据教学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工作,保证继续教育质量。高校应通过制定教学管理人员继续教育工作规划和相应的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教学管理人员接受继续教育。教学管理人员应明确接受继续教育的权利和义务,要把继续教育作为自身专业发展和学校发展的必要活动认真对待,积极主动地参与继续教育。

(二)建立与完善教学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的评估机制

评估机制的建立一方面有助于督促教学管理人员参与培训,提高培训成效,检验培训效果;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检验培训内容和方式方法的合理性,为调整培训项目、完善培训计划和措施提供参考依据,从而形成教学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的长效机制。

高等教育管理学范文篇9

在高等教育管理范式应用中关注学生的生活生存。关注生存在当今现代社会发展中已达成共识,具体到高等教育管理范式,从本质上来讲是要实践具体的关注人的因素,是要正确认识学生潜在的价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时代精神影响学生的主体精神,增强学生的自尊、自强、自立、自主、自觉的独立意识。以增强学生的主体思想意识,及其全面发展为基础,充分开发出学生的积极性,实现教育管理的民主性、创新性,加强高等教育对人才的培养。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核心目标,最终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终极理想。

二、高等教育实践管理范式的中心

随着时间的发展,高等教育实践管理范式正处于新旧范式转变之间。它们并非不可逾越,而要看其关注点。高等教育实践管理研究范式并没有将量变和质变统一结合,而是将二者进行分散。高等教育实践管理的新旧范式不仅要加强转换,还加强互动并存。在一个新的教学理论范式还没有完善之前,先要探究教育所处的状态。若当前的高等教育实践管理是缓慢的,没有突破的,那么范式的管理在其中的作用就尤为重要。确定高等学科管理的范式,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与评价,在不同层次不同视角分析其特征差异。高等教育管理范式有大范式和小范式之分,在新的高等教育管理中大范式与小范式也将会有相应的转换。范式作为基本范例,主要为高等教育管理行为破解中的疑惑。其强调思维活跃,解决了高等教育实践管理模式的思想束缚。高校教育管理研究人员通过实践,实现思想的解放,使其行为受到尊重,从而获得更大收益。高等教育管理人员认为先有所认识再进行行动,这样可以有目的地对思维进行有效的逻辑整理,再加以范式的指导可进行理论突破,保证对高等教育管理在特定的时期有特定的解释。在高等教育管理下,范式的转换具有概念的延伸、学术的互通。

三、发展高等教育实践管理范式

高等教育管理学范文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成人教育;教育管理

一、高职院校加强成人教育管理的必要性

1.社会发展的需求

我国是制造业大国,但是一直未能成为真正的制造业强国,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缺少高技能的技能工人,而造成技能工人短缺的重要因素是教育资源分配失衡。2013年,总理在考察时曾提起“教育公平”的话题。2015年3月“两会”期间,总理更是做了关于“教育改革和教育公平”的报告。由于中国社会人口基数大、农村贫困子女上学难、就业压力大等各种教育体制不健全的原因,造成当今中国教育领域出现辍学率高、高等教育普及难度大等问题。大量知识水平较低的青年学生过早地进入社会就业,但是他们并不能适应社会形势发展以及社会发展对较高专业知识和技能人才的需要,造成了大量的青年人从事社会底层工作,不能担负起家庭支出和社会发展的重任,中国社会教育的极度不公平的现象由此产生。[1]为了促使更多的青年接受教育,提高自身的社会地位,促进教育公平,各大高职院校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的号召,高职院校近年来的成人教育招生十分火热。通过参加高职院校的成人教育课程,广大基层工作者可以提高自身工作技能,由简单的低技能工种转型成为高技能人才。高职院校只有不断加强成人教育管理,才可能为更多的社会成员提供受教育机会,才可能为我国打造制造业强国提供更多有用人才,因此,我国社会发展的需求是高职院校加强成人教育管理的重要原因之一。

2.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应对社会对人才发展需要的要求,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改革发展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自1986年以来,在30年的发展路途中,成人教育已经初具规模,撑起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半壁江山。截至2013年,我国已经拥有将近300所成人高等学校,这些高职院校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为社会主义发展输送了一大批专业人才和技能人才,其中成人教育的贡献功不可没。伴随着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逐年递增,我国社会发展需要更多的高素质实用型人才,特别是制造业和农业等行业,都需要大量动手能力强的技术人员,仅仅依靠高校培养远远不足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更应当加强对社会成员全体的能力提升教育,即面向全社会劳动者提供知识、技能的再提升教育。[2]因此,为适应我国改革开放进行到重要阶段的需要,在今后一段时期内,高职院校的成人教育发展都不可懈怠,相对应的高职院校的成人教育的管理队伍建设更应该紧跟时展潮流,与时俱进。

二、高职院校成人教育管理队伍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高职院校的成人教育管理取得了不少成绩,然而,由于国家实施扩招政策和重视职业教育发展,致使国内不少高职院校急于求成,在成人教育管理队伍方面存在着不少问题。

1.管理模式陈旧僵化

高职院校主要承担着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具有一定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成人教育是高等院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国内各大院校对学生的考核都实施学分制度,这就要求管理人员在一学期内有一定数量的课时要求和考试通过率要求,高职院校成人教育的管理队伍也不例外。在这种硬性管理模式的要求下,高职院校成人教育的管理模式也十分陈旧落后。成人教育自身具有开放性、自由性和业余性的特点,管理人员采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对学生进行考核,组织考试、组织阅卷、统计结果等程序既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也不能适应当代信息时代对管理人员的要求。因此,只有采取个别辅导、网上授课等灵活多变的管理模式,才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适应新形势的发展。

2.管理人员资源短缺

当前国内高职院校成人教育管理队伍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管理人员的社会地位不高,不受社会重视。[3]由于招生和生源质量的影响,导致成人教育在我国处于极为尴尬的社会地位,尽管近年来国家政策进行鼓励和重视,但是其科研力度、教学设施、社会认可度都不高。这就造成一些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不愿意到高职院校就职,也不愿意进入成人教育管理队伍中,导致管理人员的资源十分短缺。另一方面,由于国家扩招政策的实施、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和社会对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量加大,使得我国高职院校成人教育的规模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学校规模的扩大造成了管理人员的需求量加大,同时,普通院校的管理人员和教学人员数量的扩充也影响了高职院校管理人员的数量,使得高职院校成人教育管理队伍资源短缺。

3.管理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长期以来,由于高校疏于成人教育管理队伍的建设,导致各高职院校成人教育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的管理知识。不少国内高职院校成人教育的管理人员大都来源于普通高校管理岗位的退休教师,这些管理人员整体上年龄偏大、高职称和高学历较少、不是全职管理人员,仅仅凭借以往的教学经验和管理经验对学生进行管理,缺乏专业的现代管理学知识,不能在管理队伍建设上有所创新,不能跟上时展的要求。[4]另一方面,管理人员缺乏基本的教师素养。由于学历低、年龄偏大的原因,一些管理人员并没有拥有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的知识,更不具备这些教师最基本的素养,致使管理队伍对成人教育的规律不易把握,在科研成果的探究上更是少之又少,对成人教育管理队伍建设十分不利。

4.管理队伍教育理念落后

随着国家高校扩大招生政策的实施,高等教育也逐步趋向普遍化和大众化,在此基础上,高职院校的成人教育规模也得到了扩大。但是由于人们对高职院校的偏见和不重视,致使高职院校不能满足成人教育的发展,造成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成人教育管理队伍的层次整体不高、管理人员的基本素养和专业素养有所欠缺,导致成人教育管理队伍对当前社会形势的认识不够全面,观念较为落后。另外,由于对管理前沿知识的缺失,对现代管理学知识缺乏系统化的认识,在实际的管理实施中不能对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应用自如,最终导致成人教育管理人员对成人教育未来的发展和常新问题认识研究不够深入。

三、高职院校成人教育管理队伍建设的途径分析

2010年,教育部在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并深入调研后并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持以人为本的前提下,当前高校改革和发展的核心任务是提高教学质量,在成人教育方面要求各高校要正确处理成人教育发展规模和质量之间的关系。然而,由于我国在成人教育管理队伍建设初期存在很多问题,导致成人教育不能像普通高校的发展那样一帆风顺。因此,新形势下,建设一支具有高素质、高学历、专业能力强、适应现代化时展要求的年轻管理队伍是十分必要的。

1.解放思想,更新管理理念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从体力劳动转移到操作技能和脑力劳动上来,社会对成人教育的要求也渐渐提高,因此,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队伍需要解放思想,更新教育理念。首先,成人教育管理队伍要解放思想,转变管理理念,从以往的能力教育理念逐渐转变为开放教育理念,积极配合国家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战略,从生源管理到课程设置等各个教育管理环节都积极更新管理思想,树立终身教育的管理观念,把新理念贯穿于教育管理过程的始终。其次,积极主动地学习新知识,要敢于和勇于把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应用于成人教育的管理中,如通过新媒体平台积极宣传学校的教学理念和课程优势,以及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学生管理等。[5]在管理思想上有所突破,借鉴美、德等国的终身教育理念,转变观念,摒弃成人教育的片面看法,重视成人教育对于社会成员素质提升和能力提升的重要作用,从根本上重视管理队伍建设与教学任务的顺利开展和圆满完成的密切关系,对新形势下高职院校的跨越式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2.引进人才,完善管理队伍

成人教育管理队伍建设的程度直接关系到成人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管理人员素质的高低也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水平和办学质量。为了更好地落实国家政策对成人教育质量的要求,地方高职院校必须注重成人教育队伍中人才素质的新的要求。首先,要根据学校专业设置情况来引进各类管理人才,扩大和完善教学和管理队伍是当前高职院校的当务之急。其次,要通过提升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来完善管理队伍。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对成人教育的管理工作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只有具有高素质的管理人员才能担负起高难度的成人教育管理工作。管理人员不仅应具有专业的管理学的知识、各种管理技能和计算机网络培训能力,还应具有组织科研探究和科研创新的能力,并懂得管理学社会前沿的知识。

3.严格制度,健全管理机制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高质量的管理队伍,成人教育成败的关键在于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成人教育群体身份的特殊性决定了成人教育管理队伍制度建设的严格性,严格管理制度、健全管理机制是高职院校成人教育队伍建设的关键途径。应严格管理制度,进行定期的考核,以文件规定的形式对管理人员进行具体化的管理要求。首先,对管理人员进行职称晋升考核,建立合理的职称评定制度和绩效工资制度。其次,通过提高管理制度的执行实施力度来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重视管理队伍的团队协作精神,使管理人员具有“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思想,加强团队的凝聚力。最后,健全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在合理的编制前提下,真正落实权责、赏罚分明。最终做到教育公平、教学公平和管理公平,以此提高管理队伍的效率和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综上所述,成人教育管理队伍建设作为高职院校管理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职院校的质量水平和发展前景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把成人教育的管理纳入到高校管理体系中,重视成人教育管理队伍的建设,才能更好地促使成人教育向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对我国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战略的实施都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大鹏.探索成人教育管理队伍建设和管理创新模式[J].继续教育研究,2007,(6).

[2]陈强,姜超.谈“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J].中国成人教育,2010,(23).

[3]林国斌.高校成人教育管理队伍职业化建设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职业教育,2011,(14).

[4]刘建龙.高校成人教育管理队伍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江阴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