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法规知识范文10篇

时间:2023-09-11 17:45:36

法律法规知识

法律法规知识范文篇1

按照《关于举行民族政策法律法规知识竞赛活动的通知》要求,为提高全局干部民族宗教政策法律法规水平,月日至日,市审计局组织全体干部就《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国务院宗教事务条例》以及《国务院关于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若干规定》等有关民族宗教政策的法律法规知识进行了培训,并开展了民族宗教政策法律法规知识竞赛答题活动,全局名干部职工全部参加了培训和竞赛答题。

在这次学习竞赛活动中,我局坚持“一把手负责、一把手主抓”原则,结合实际在“工作学习两不误”的前提下全面开展学习竞赛活动;通过活动,使全体审计干部了解了有关的法律法规,增强了法制意识,进一步贯彻宣传了党的民族政策,为开展好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奠定扎实基础。

活动中,要求全体干部职工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全国宗教工作会议精神,使广大党员群众纷纷参加到民族宗教法制教育中来;通过宣传宗教政策法律法规,普及民族宗教知识,进一步提高广大干部和群众对民族宗教工作的认识,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进一步干部群众的法制观念和法制意识,提高爱国爱教、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法律法规知识范文篇2

尊敬的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非常感谢县人大给了我能和大家共同学习探讨社会保障法律法规知识的机会。多年来,县人大及其常委会非常重视、关心、支持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特别是2001年以来,对我们实施的下岗失业人员救助工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改革工作进行深入调研、现场指导,专题听取了我县医改工作的报告,并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在工作中给我们指明了路子,从精神上给了我们相当大的鼓舞。为了让各位主任、委员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有关我国社会保障方面的法律法规以及相关政策,一如既往地关心和支持社会保障工作,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维护法律法规的严肃性,维护全县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下面把自己掌握的一点基本知识介绍给大家。

一、社会保障概述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是工业革命和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也是工人阶级长期斗争的结果。经过100多年的发展,社会保障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体系,成为市场经济的重要支柱。作为一项基本的社会经济制度,社会保障具有保障公民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公平和增进国民福利等重要功能,人们通常称之为社会的“安全网”和“稳定器”。目前,全世界已有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不同形式的社会保障制度。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党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视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从同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到邓小平同志“共同富裕”,再到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供了指导思想。我国正处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历史时期,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直接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关系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关系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贯彻落实。如何构建一个统一、规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已经成为摆在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面前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一)社会保障的概念、内容和作用

1、社会保障的概念。社会保障是指国家通过立法,积极动员社会各方面资源,保证无收入、低收入以及遭受各种意外灾害的公民能够维持生存,保障劳动者在年老、失业、患病、工伤、生育时的基本生活不受影响,同时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逐步增进公共福利水平,提高国民生活质量。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从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上讲,参加社会保险是公民的义务,获得社会保障并享受社会经济发展成果是公民的权利。从政府职能上讲,对公民实行社会保障是政府义不容辞的一项基本责任。

2、社会保障的内容。社会保障的内容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和社会互助。其中: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的核心内容。

(1)社会保险。社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多渠道筹集资金,对劳动者在因年老、失业、患病、工伤、生育而减少劳动收入时给予经济补偿,使他们能够享有基本生活保障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险具有强制性、共济性和普遍性等特征,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等项目。社会保险的保障对象主要是全体劳动者,目的是保障基本生活,具有补偿收入减少的性质。社会保险的资金来源主要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本人,政府给予资助并承担最终责任。社会保险实行权利和义务相对应的原则,劳动者只有履行了缴费义务,才能获得相应的收入补偿权利。

(2)社会救济。社会救济是指国家和社会对因各种原因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公民给予无偿救助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救助的对象有三类:一是无依无靠、没有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人,主要包括孤儿、残疾人以及没有参加社会保险且无子女的老人;二是有收入来源,但生活水平低于法定最低标准的人;三是有劳动能力、有收入来源,但由于意外的自然灾害或社会灾害,而使生活一时无法维持的人。社会救济是基础的、最低层次的社会保障,其目的是保障公民享有最低的生活水平,给付标准低于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的经费来源主要是政府财政支出和社会捐赠。

(3)社会福利。社会福利是指政府和社会为全体成员或老人、儿童、残疾人等社会中特别需要关怀的人群,创造物质文化环境或提供援助。

(4)社会优抚。社会优抚是指政府和社会对军人等从事特殊工作者及其家属予以优待、抚恤和妥善安置。

(5)社会互助。社会互助是指在政府鼓励和支持下,社会团体和社会成员自愿组织参与的扶弱济困活动。

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和社会互助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

3、社会保障的作用。

(1)保障基本生活。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是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前提,也是社会保障最核心的功能。国家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免除劳动者的后顾之忧,不仅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需要,也是人权保障的重要内容,是社会进步的体现。如今,社会保障已经成为国际公约和绝大多数国家法律明确规定的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

(2)维护社会稳定。实行社会保障,有利于缩小社会贫富差距,增进社会整体福利,是社会主义国家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一项重要手段,从根本上维护社会稳定。

(3)促进经济发展。社会保障可以调节社会总需求,平抑经济波动。社会保障基金的长期积累和投资运营有助于完善资本市场;社会保障确保劳动者在丧失经济收入或劳动能力的情况下,能维持自身及其家庭成员的基本生活,保证劳动力再生产进程不受阻或中断。

(4)保持社会公平。社会保障是市场经济国家保持社会公平的一个重要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社会发展过程中因意外灾害、失业、疾病等因素导致的机会不均等,使社会成员在没有后顾之忧的情况下参与市场的公平竞争,通过在全体成员之间的风险共担,实现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缩小贫富差距,减少社会分配结果的不公平。

(5)增进国民福利。社会保障的最初含义是“救贫”和“防贫”,即保证所有社会成员至少都能享有最低的生活水平。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社会保障的内容在不断扩充。现代社会保障不仅承担着“救贫”和“防贫”的责任,而且还要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更广泛的津贴、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从而使人们尽可能充分地享受经济和社会发展成果,不断提高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质量。

(二)社会保障的主要模式

每一个国家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人口结构,所处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阶段也不同。国情的不同决定了社会保障模式的差异,不同国家社会保障的实施项目、覆盖范围、资金筹集方式和待遇支付水平等都有所差别。一般认为,当今世界的社会保障制度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福利型、保险型和强制储蓄型。其中,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强调政府的责任,保险型社会保障制度突出政府、企业和个人三个方面的责任,强制储蓄型社会保障制度则更强调个人责任。

1、福利型的社会保障制度。福利型的社会保障制度以英国、瑞典为代表,多见于北欧和西欧国家。其基本特征是:全民保障;社会保障范围由生到死,几乎无所不包;社会保障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一般性税收;实行广泛而优厚的公共津贴制度,津贴与个人收入及缴费之间缺乏联系;财政负担沉重。

2、保险型社会保障制度。德国、美国、日本等许多发达国家都建立了保险型社会保障制度。这一模式的基本特征是:权利与义务相对应;社会保障费用由政府、企业和劳动者三方分担,个人和企业缴费为主要社会保险基金的来源;以保障基本生活水平为原则;待遇给付标准与劳动者的个人收入和缴费相联系;强调公平与效率兼顾,既要保证每一个公民都能享有一定的社会保障待遇,又不能影响市场竞争活力。我国采取了这一类型社会保障形式。

3、强制储蓄型社会保障制度。强制储蓄型社会保障制度以新加坡、智利为代表,其基本特征是:建立个人账户,雇主和雇员的缴费全部计入雇员的个人账户;个人账户资金投入资本市场运营,以实现保值增值;雇员退休后的养老保险待遇完全取决于其个人账户积累额。

下面谨就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中最基础的社会保险和再就业的有关法律法规向各位主任、委员做一简要的讲解和说明:

二、社会保险

(一)社会保险的特征、基本原则及与商业保险的区别

1、社会保险的主要特征。

(1)强制性。国家通过立法,强制符合条件的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参加社会保险,履行法律所规定的缴费等义务。劳动者在满足一定资格条件后可依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任何法定范围内的用人单位和劳动者都必须参加社会保险。

(2)共济性。社会保险实行互助共济,按照大数法则,在整个社会的范围内统一筹集和调剂使用资金,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均衡负担和分散风险。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越大,抵御风险的能力也越强。

(3)普遍性。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各个国家有所不同,有的覆盖全体国民、有的则只覆盖全体劳动者。当前,我国社会保险一般覆盖城镇各类企业及其职工,个别省份还覆盖到机关事业单位及其职工或农村人口,如海南省就实行社会全员保险。

2、社会保险的基本原则

(1)权利与义务相对应。劳动者享有社会保险的平等权利,同时对社会保险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参保者只有履行了法定的义务之后,才能享受社会保险待遇。

(2)公平与效率相统一。主要表现为社会保险待遇水平既要体现社会公平的因素,确保每一个劳动者都能维持基本生活,又要适度体现不同劳动者之间的差别,以提高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参保缴费的积极性。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在维护社会公平的同时,也需要强调社会保险对于促进效率的作用,力求做到公平与效率兼顾、统一与差别并重。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3)待遇水平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社会保障待遇水平。在不同的生产力发展阶段,社会保险待遇水平也相应不同。如果社会保险跨越生产力发展阶段,提供过高待遇水平,势必会增加企业和在职职工的负担,抑制经济活力,而且在客观上了会造成“养懒汉”的社会效应,从而影响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危及社会保险制度的正常运行。但如果社会保险的待遇水平过低,则无法充分发挥其生活保障功能,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充分考虑到生产力水平较低、人口众多且老龄化速度加快的现实国情,根据国家、企业和个人的承受能力,确保与生产力发展水平适应的社会保险待遇标准。

3、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区别。

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之间既有联系,又有本质的区别。两者都是社会风险化解机制。社会保险是多层次社会保险体系的主体,商业保险可以作为对社会保险的补充,是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首先,性质不同。社会保险由国家立法强制实施,属于政府行为;商业保险则是一种商业行为,保险人与被保险人之间完全是一种自愿的契约关系。其次,目的不同。社会保险不以营利为目的;商业保险的根本目的则是获取利润。第三,资金来源不同。社会保险由国家、用人单位和个人三者分担;商业保险完全由投保人负担。第四,政府承担的责任不同。社会保险是公民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利,政府对社会保险承担最终的兜底责任;商业保险则受市场竞争机制制约,政府主要依法对商业保险进行监管。

(二)养老保险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经过实行养老保险费用社会统筹,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统一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等几个发展阶段,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国全力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行业统筹移交地方管理、积极扩大覆盖面,强化基金征缴、基本实现养老金社会化发放,取得了明显成效,现已基本形成了以基本养老保险为核心,包括企业年金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的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框架。

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模式,保险费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承担,用人单位缴费比例一般不得超过工资总额的20%,职工个人缴费比例为本人缴费工资的8%。单位缴费的大部分纳入社会统筹,其余部分和职工个人缴费全部记入个人帐户,为职工个人所有。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帐户养老金两部分组成,职工达到法定退休年龄且个人缴费年限符合条件的发给基本养老金。基础养老金月标准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20%,从社会统筹部分支付;个人帐户养老金为本个帐户储存额除以120,从个人帐户积累的资金支取。2000年,国务院在辽宁省进行试点,颁布了《关于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试点方案》,该《试点方案》规定,用人单位缴费全部纳入社会统筹,不再划入个人帐户。基础养老金标准由职工平均工资的20%调整到30%左右,个人帐户规模由11%调整为8%。这一模式,汲取了现收现付制和完全积累制的优点,在制度建设上实现了创新。在社会统筹方面,通过继续实行现收现付模式,休现了社会保险社会互济的原则;在个人帐户上引入完全积累模式,以激励个人参加社会保险的积极性,增强职工自我保障的责任和意识。同时,国家规定,有条件的企业可为职工建立企业年金,并实行市场化运营。企业年金采用个人帐户方式管理,费用由企业和职工个人缴纳,其中企业缴费在工资总额4%以内的部分可从成本中列支。

(三)失业保险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建立失业保险制度,1999年国务院颁布《失业保险条例》,确定了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基本原则和主要政策。失业保险的主要作用,一是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二是支持和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这既是国际通行作法,也符合我国的实际需要。我国的失业保险通过国家立法强制实施,由用人单位和职工个人共同缴纳保险费,单位缴费比例为本单位职工工资总额的2%,职工个人为本人工资收入的1%,建立失业保险基金。在失业保险基金入不敷出时,财政给予必要补贴。失业保险基金主要用于给符合条件的人员发放失业保险金、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的医疗补助等。失业人员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根据失业人员失业前所在单位和本人累计缴费时间长短计算,最长期限为2年。

(四)医疗保险

经过对传统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探索,1998年,国务院了《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确定了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目标任务、基本原则和政策框架,奠定了我国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基础。

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引入医疗费用由单位和个人共同承担的分担机制和个人帐户的约束机制,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模式。医疗保险费由单位和个人共同缴纳,社会统筹部分由用人单位缴费,单位缴费比例一般为职工工资总额的6%左右,个人缴费比例一般为本人工资收入的2%左右,用人单位缴费的30%左右划入个人帐户,我县医改政策规定,单位缴费部分45岁以上的划入40%,45岁以下划入20%,其余部分建立统筹基金。个人帐户用于支付门诊等小额费用,统筹基金用于支付住院等大额医疗费用。同时,要逐步建立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实行国家公务员医疗补助办法和职工大额医疗费用补助办法,妥善解决超基本医疗保险最高支付限额以上的医疗费用;建立社会医疗救助制度,对社会上的弱势群体提供最基本的医疗保障。

(五)工伤保险

企业职工工伤保险制度按照“以支定收,收支平衡”的原则,建立工伤保险基金,支付工伤职工及其家属医疗、抚恤等费用;覆盖范围由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扩大到城镇各类企业和劳动者;根据不同行业的特点和事故发生情况,实行差别费率和浮动费率,以鼓励企业重视安全生产,积极预防事故;从实际出发,制定了较为科学合理的伤残等级评定标准、劳动鉴定制度、工伤预防和职业康复制度。今年,国务院颁布了《工伤保险条例》,我县将在适当时期开始运作工伤保险。

(五)生育保险

我国生育保险制度的目的是均衡企业生育费用负担,保障女职工在生育期间得到必要的经济补偿和医疗保健。国家规定,城镇企业及其职工必须按规定参加生育保险;企业按照规定比例缴纳生育保险费,单位缴费比例为职工工资总额的1%,职工个人不缴费;女职工生育期间享受产假、生育津贴和生育医疗服务等项待遇。

(六)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1999年,国务院颁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明确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基本原则、基本政策和管理制度。目前,我国所有城市和县级人民政府所有地已全部建立了这项制度。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我国城市社会保障体系的“最后一条保障线”。它的保障对象是城市中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全部贫困人口;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市、县人民政府按照当地维持城市居民基本生活所必需的费用确定;所需资金由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列入财政预算,纳入社会救济专项资金支出项目,专项管理,专款专用。同时,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提供捐赠、资助。这项制度的实施,提高了社会救济的规范化、制度化水平,拓展了我国社会保障的内容。

三、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相关政策

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国退民进步伐不断加快,出现了大批下岗失业人员,确保下岗失业人员基本生活,千方百计促进再就业,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近年来,根据上级部署,我县成立再就业服务机构,在企业建立再就业服务中心,按政府、社会、企业各负担三分之一的办法筹集资金,确保下岗职工基本生活,通过失业保险对失业人员发放失业救助金,同时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落实了三条保障线制度。到2001年9月进入中心的下岗职工托管三年期满,为了解决这些困难职工的生活和就业问题,我县又于2001年4月开始启动“城镇贫困人口和下岗失业人员救助工程”,多方筹措救助基金,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给符合条件的下岗失业人员分别发放救助金或救济金,顺利实现了下岗职工与失业保险的并轨。

为充分体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党中央、国务院于2002年9月30日在北京又一次召开了政治局常委全体参加的高规格、大规模的全国再就业工作会议,部署全国再就业工作。会上,总书记、朱熔基总理分别发表了重要讲话,并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的通知》(中发[2002]12号),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2003年8月新的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再一次召开了全国再就业工作座谈会,会上总书记、总理、黄菊副总理分别做了重要讲话,把再就业工作提到了更高的程度上,并对做好再就业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并进一步明确了各级党委政府责任。

我县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再就业工作会议精神,于8月7日召开了全县再就业工作会议,全面部署我县再就业工作,会上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实施意见》,制定了符合我县实际的再就业扶持政策,明确了各相关单位的责任,提出我县再就业工作具体措施。

(一)享受再就业扶持政策的范围

享受再就业扶持政策的下岗失业人员是指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下列人员(以下简称下岗失业人员):国有企业的下岗职工;国有企业的失业人员;国有企业关闭破产需要安置的人员;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并且失业一年以上的城镇其他失业人员。

享受再就业扶持政策的对象不包括下列人员:已按规定办理企业内部退养的人员;2002年9月30日前已领取营业执照从事个体经营和被用工单位招收以及通过其他途径实现再就业已有稳定收入的人员。

下岗失业人员凭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免费核发的,由省统一印制、统一编码的《再就业优惠证》享受再就业扶持政策。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二)再就业扶持政策

(1)下岗失业人员从事个体经营(国家限制的行业除外)的,3年内免征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所得税,并免收属于管理类、登记类和证照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下岗失业人员个人或合伙承包开发荒山、荒地、滩涂、水面从事养殖业、种植业的,从有收入时起1至3年内免征农业特产税。

各有关单位要认真落实各项免收费政策。各类中介机构对下岗失业人员从事个体经营涉及的各种服务性收费,按最低标准收取。

(2)建立下岗失业人员小额贷款担保基金。所需资金主要由县财政部门筹集。小额贷款担保机构由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财政部门共同组建。贷款额度一般掌握在2万元左右。贷款期限最长不超过2年,到期确需延长的可申请展期1次。对从事微利项目的,财政据实贴息,展期不贴息。

(3)建设部门在规划城市和整顿市容时,要适当保留和发展一些社区简易市场和摊位,也可安排一些相对集中的培育性生产经营场所,为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创造条件。

(三)鼓励服务型企业吸纳下岗失业人员。

(1)现有的服务型企业和商贸企业新增加的岗位,当年新招用下岗失业人员达到职工总数30%以上,并与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的,经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认定,税务机关审核,3年内对年度应缴纳的企业所得税减征30%。

(2)新办的服务型企业和商贸企业,当年新招用下岗失业人员达到职工总数30%以上,并与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的,经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认定,税务机关审核,3年内免征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企业所得税。当年新招用下岗失业人员不足30%的,根据招用人数,按比例减征企业所得税。

(3)各类企业新招用下岗失业人员,并与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的,经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审核后,按招用人数从再就业资金中提供为期3年的社会保险补贴(养老失业保险企业负担部分),个人缴费部分由本人负担。

(四)再就业援助活动。

为了有针对性、有重点的解决“4050”和“三种家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我县制定了具体的帮扶措施。

一是“4050”人员及“三种家庭”的划分

“4050”下岗失业人员是指:截止到2002年9月30日年满40周岁以上(含40周岁)女性和年满50周岁以上(含50周岁)男性,具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下岗失业人员。

“三种家庭”下岗失业人员是指:夫妻双方下岗或失业家庭;一户两人以上下岗或失业家庭;特殊困难家庭(单亲抚养子女家庭;夫妻一方下岗或失业,另一方患重大疾病致贫家庭;企业军转干部夫妻一方下岗或失业家庭)。

二是“4050”和“三种家庭”下岗失业人员的认定

“4050”和“三种家庭”下岗失业人员认定,实行个人申请,乡镇(街道)初审,县再就业办公室核准的方式确定,并张榜公示。符合条件的人员要填报需要帮扶的内容,选择就业岗位或再就业优惠政策的帮扶。

三是县委、县政府将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4050”和“三种家庭”下岗失业人员,依据县直单位现有副科级以上人数,将再就业帮扶任务分解到县直各单位。有帮扶任务的单位要对帮扶对象负责到底,本单位无岗位的,可以安置到其它单位或各类企业就业,并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如帮扶对象三次拒绝安置的,视为无再就业愿望,今后不再享受再就业岗位帮扶政策。

四是机关事业单位和各类企业每招收1名“4050”和“三种家庭”下岗失业人员,并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的,经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认定,财政部门从再就业资金中按季给予用人单位社会保险补贴(养老失业保险单位负担部分,采取先缴后补的办法,即用人单位按月先缴,财政部门按季后补)和每人每月150元的岗位补贴,社会保险个人缴纳部分由本人负担。各类企业使用的下岗失业人员工资标准不能低于我县最低工资标准。

五是“4050”和“三种家庭”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的,在办理工商营业执照后,经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认定,财政部门从再就业资金中一次性给予下岗失业人员3000元的创业开办费补贴,不再给予再就业岗位帮扶。“4050”和“三种家庭”下岗失业人员在领取一次性3000元开办补贴后,办理退照(营业执照)手续的,工商部门代为收回《再就业优惠证》,交县再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六是“4050”和“三种家庭”下岗失业人员子女在9年义务教育阶段,经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认定,教育部门免收书本费、学杂费,在校寄宿的,减收60%的寄宿费,免减部分由财政部门从再就业资金中拨付给教育部门。

七是“4050”和“三种家庭”下岗失业人员到县外就业并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的,经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认定,县财政部门从再就业资金中,按每人100元的标准一次性给予职业介绍机构职业介绍补贴;给予下岗失业人员家庭每月100元生活补贴,期限最长不超过三年。

八是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4050”和“三种家庭”下岗失业人员,经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认定,县财政部门从再就业资金中每月补贴生活费200元,补贴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达到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列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范围。

法律法规知识范文篇3

一、指导思想

通过知识竞赛的形式,促进医院管理者和医务人员学法、用法,增强法制意识,改善医疗服务,提高医疗质量,减少医患纠纷,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为实现人人健康作出贡献。

二、竞赛原则

(一)有利于管理者和医务人员人人学习相关法律法规知识;

(二)坚持竞赛活动与医院实际工作相结合;

(三)坚持公平、公正,赛出水平;

(四)竞赛方法简便易行。

三、组织领导

局成立区医院管理法律法规知识竞赛领导小组。

组长:*区卫生局党委书记、局长

副组长:*区卫生局党委委员、副局长

成员:*区人民医院副院长

*区大吴中心卫生院院长

*区汴塘镇卫生院院长

*区青山泉卫生院、夏桥医院院长

*区紫庄镇卫生院院长

*区*镇卫生院院长

*区塔山镇卫生院院长

*区江庄镇卫生院院长

*区董庄医院院长

*区耿集医院院长

*区卫生监督所所长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

主任:*局医政科科长

成员:*局医政科副科长(联络员)

*局卫生监督科副科长

各医院亦应成立由院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具体承办医院管理法律、法规学习竞赛活动组织等相关事宜。

四、竞赛对象

全区各医院的管理者和医务人员。

医院管理者包括医院党政领导,职能科室负责人及专职管理人员,临床一级科室主任。医务人员包括各级临床医生、护士、和医技人员。

五、竞赛内容

全国人大、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颁布并正在实施的医院管理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以及江苏省有关医院管理的地方性法规和省有关部门的有关规范性文件。

六、学习资料

市医院协会编印的《医院管理常用法律法规选编》。

七、竞赛形式、方法程序

(一)竞赛形式以闭卷笔试为主。命题主要采取多选题。

(二)第一轮比赛:由各医院自行组织全体医院管理者和医务人员参加要求参赛率为100%。

(三)第二轮比赛:由区卫生局组织进行。医院管理者、医生、护士和医技人员按在职人员的60%随机抽取。采取统一命题、统一笔试、统一阅卷、抽查复核,依据公平、公正、原则进行,严格按笔试成绩得分排名。

八、奖项设置

(一)个人奖

1、医院管理者竞赛优胜奖。区卫生局对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医院管理者,(包括医院领导、职能科室管理人员、临床医技科室负责人)前5名进行表彰。

2、医务人员竞赛优胜奖。区卫生局对决赛中医生、护士、医技人员各前5名进行表彰。

(二)集体奖

集体优胜奖。区卫生局对复赛中的总分前3名的医院进行表彰。

九、时间安排

(一)宣传发动。(2008年9月)

拟定竞赛实施方案;召开有关会议布置;各单位成立竞赛活动领导组织,进行动员;订购学习资料;制定实施计划,上报局竞赛活动办公室。

(二)学习准备,组织进行第一轮比赛。(2008年10月—2009年2月)

各医院组织医院管理者和医务人员学习医院管理常用法律法规知识,积极做好参赛准备。并在此基础上组织第一轮比赛。

(三)第二轮比赛。(2009年3月)

区卫生局对各医院抽取出来的人员组织比赛。

(四)总结表彰(2009年6月—8月)

进行竞赛活动总结,对在比赛中成绩优异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

十、几点要求

(一)加强领导,认真组织。本次竞赛活动是医疗卫生系统普及法律知识的一项实际行动,对加强医院自律,维护医院和医务人员合法权益,缓解医患关系,提高人员素质,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各单位要充分重视,加强领导;要有领导分管,建立好活动组织,制定活动计划,切实抓好落实。

法律法规知识范文篇4

今天,我们把大家召集到这里,学习有关环保方面的法律法规知识,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增强大家的依法保护环境的意识,规范环境保护执法行为,不断提高全县的环保工作水平。这次环保法律法规知识培训班的举办,得到了自治州环保局的大力关心和支持,州环保局副局长许新川同志还亲自到会指导工作,在此,我首先代表县委、县人民政府对自治州环保局各位领导和专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对前来参加培训学习的同志们表示亲切的慰问!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也是我们每个企业、每个经营单位、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近年来,我县在加快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同时,始终坚持把环保工作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上,不断加大工作力度,把环保工作作为全县各部门、各单位的“一把手”工程来抓,每年都同全县各个重点部门、单位签订目标责任书,这充分体现了县委、县人民政府对环保工作的重视和支持,特别是在去年巴州党委七届五次(全委)扩大会议上,自治州党委明确提出,要将焉耆县作为全州“一极三元”重点来加以扶持,加快发展,使焉耆县成为未来巴州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区域之一,并提出到年,我们焉耆县要实现亿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突破元,在全州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而做好环保各项工作,对于实现上述目标,意义非常重要,的增长和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我们进一步发展生产力。但发展生产力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因为环境质量关系到一个区域的形象,关系到投资环境。虽说这几年,我县的环保工作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探索文明发展的道路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们也清醒看到,环境保护将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任务,不会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我县的环保任务还依然很重,部分企业的污染治理工作还任重而道远,环境保护与发展经济之间的关系还不能协调促进等。随着我县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环保工作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今天,来参加培训学习的不少同志都是企业、相关经营单位的直接负责人,既是保护环境的主要责任人,同时也是环境的直接受益者,你们在发展企业的同时,也应自觉承担起保护环境的责任和义务。

这期的培训活动,因为是在年底举办的,大家又都很忙,因此,我们尽量压缩了时间,做到主题明确,时间紧凑,同时,也希望参加培训学习的同志能够认真遵守纪律,并通过参加这次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知识的培训,对环境保护工作能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进而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自觉参与环保事业,将我县的环保工作再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在这次学习班上,巴州环保局副局长许新川同志还将亲自为同志们讲课,大家一定要珍惜这次学习培训机会,认真听、仔细记、动脑筋、消化领会。通过学习,切实增强环保的法制观念,牢固树立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企业,环境也是经济效益的观念,特别是要认真学习领会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文件,了解掌握环境标准、三废治理等专业知识,来指导自己日常的经营行为,为我县的经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建设和保护环境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我们大家都要切实提高对环保工作的认识,积极行动起来,共同努力,实现焉耆经济、社会、环境、资源良性循环和协调发展。

法律法规知识范文篇5

近年来,我局“五五”普法工作在县委、县府和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执行大足县“五五”普法规划和我局制定的《在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五个五年规划》,加强法制宣传和依法治理工作的开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将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普法宣传和教育,努力营造依法治药的良好氛围

我局为加强对法律法规的学习和宣传,制定了学习规划,建立和完善了各项学习制度,一是按照县委法制办的安排部署,组织全局干部职工认真学习了《药品管理法》、《物权法》及其它新颁布的相关法律法规,每月至少全局职工学法半天以上,使我局行政执法人员的法律素质得到很大的提高。二是加强了管理相对人的法规教育培训工作,每年对全县涉药人员1300余人进行了法律法规培训,极大地提高了管理相对人的守法意识。三是认真开展了法律、法规宣传咨询活动。每年共开展此类活动3次,共接待市民咨询服务6000余人次,发放法律法规宣传资料5000余份。四是积极参加县法建办组织的普法知识考试,全局干部职工每年都参加县里组织的普法知识考试,均取得了优异成绩。

二、认真开展“法律六进”活动,将普法工作引向深入

为认真落实“五五”普法规划,根据中共大足县委法制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在全县开展“法律六进”活动的通知精神,结合我局实际,我局认真制定了“法律六进”活动实施方案,并按照方案的要求认真开展了“法律六进”活动。

一是加强了机关公务员牢固树立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的理念教育,机关公职人员形成了自觉学习法律,自觉遵守法律,忠实执行法律,维护法律权威的良好习惯。

二是加强了局机关公职人员学法制度建设,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我局法律学习制度。把法律知识的学习纳入日常学习计划,每季度开展一次专题法律知识培训,每年举行一次法律知识考试或考核。

三是大力开展了农村法制教育,切实加强对农村食品药品“两网”建设,每年对农村食品药品监督员和联络员定期培训法律法规知识,同时利用我局下农村进行监督有利条件,大力宣传食品药品监管方面的法律法规,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

四是大力加强了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3.15”消费者权益日和“12.4”法制宣传日等节日进乡镇、进社区进行法律法规宣传,每年至少举行了3次法律法规宣传咨询活动。

法律法规知识范文篇6

提高质监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从“一五”全民普法到现在的“五五”全民普法,我国普法工作已走过了二十五个年头。工作在质监战线上的广大人员经过二十余年不间断的法律法规学习,法律意识有了很大增强,知法、守法和依法办事的能力得到了极大提高。尽管普法工作对提高质监系统干部职工的法律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但在一些单位,由于领导干部对法律法规学习工作重视不够,或者组织法律法规学习不得力、不得法,致使法律法规学习没有起到应有的效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质监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凭经验办事现象仍较普遍。一些质监工作人员,特别是从事质监技术服务或从事后勤工作的人员,平时不学法、心中没有法、遇事不想法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他们工作遇到矛盾时,不是想着怎么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而是习惯于凭工作经验处理问题,或者采用一些比较愚昧的方法去“摆平”问题。法律意识的淡薄和法律知识的贫乏,不可避免地导致违纪违法问题产生。二是执法人员整体法律知识水平仍存欠缺。一些执法人员只注重学习与本职工作有关或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法律知识,不愿意或者舍不得下气力学习其它方面的法律知识,在法律法规学习上表现出较强的实用性和功利性。由于整体法律知识水平欠缺,致使一些执法人员至今不能正确地区分什么是违法、什么是犯罪,把违法和犯罪等同起来,片面认为违法就是犯罪,犯罪就是违法。三是一些单位主要领导依法管理意识仍比较缺乏。个别单位的主要领导不能正确处理“权”与“法”的关系,行使职权无视法律法规,为了树立“领导权威”,片面制定一些“土政策”、“土规定”;还有一些单位的主要领导或领导班子,把权力凌驾于法律法规之上,以个人或者以所谓领导班子集体研究的名义,擅自作出一些明显与国家法律或上级规定不一致的决策和决定,结果导致集体违法违纪。四是个别单位主要负责人对法律法规学习重视程度不够,对法律法规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法律法规学习是软任务,不象抓业务工作那样成效明显,学习法律法规可敷衍了事,无关紧要,把学习法律法规当成了能伸能缩、可有可无的软指标,等等。解决上述问题,笔者认为,须从三个方面着手。

一要抓好法律法规学习,就必须努力提高干部职工对法律法规学习重要性的认识

抓好法律法规学习是法治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要强化质监系统干部职工的法制观念,首要解决的是质监工作人员对法律法规学习重要性的认识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强“法制观念教育”、“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并对“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行了系统全面部署。党的十七大报告对民主法治建设蓝图的勾画,为质监系统系统开展法律法规学习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必须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切实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决策上来,增强深入开展法律法规学习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一是要教育质监工作人员充分认识法律法规学习是一项长期性工作,增强其深入学法的自觉性。法学是一门社会科学,有着严密的科学体系,内容丰富。虽然我们质监系统的干部职工经过多年法律知识的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法律知识,但由于在法律学习中,受教员、教材和教学条件等客观因素的制约,相当一部分人员对法学理论理解的并不深,所学法律知识并不十分扎实,学过了并不等于学懂弄通了,并不等于运用自如了,应当说,还有相当一部分质监工作人员,依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仍需要进一步提高。从另一个方面说,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建设的新形势,国家今后势必还会陆续出台一些新法律、新法规,还会对一些原有法律法规不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要求的部分进行修改。对于这些新内容,也必须进行不断地学习和了解。因此,每一个质监工作者必须充分认识到,法律法规学习是一项长期的过程,在学法问题上,要始终保持一种永不减退的热情,绝不能一蹴而就、毕其功于一役。二是要教育质监工作人员充分认清法律建设面临的严峻形势,增强其对法律法规学习的自觉性和用法律法规规范自己行动的紧迫感。我国经过几十年的立法建设,目前在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等主要方面已基本实现了有法可依。但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执法不公、违法不究、越权处罚、无权处罚、违反法定程序处罚、以罚代刑、以权代法、执法犯法等现象仍时有发生;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滥用职权、以权谋私,甚至贪赃枉法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这些问题给社会带来极坏的影响,严重损害了政府形象。质监工作不是生活在真空里,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近几年,质监工作人员的人生追求、价值取向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重实惠”、“向钱看”的思想有所滋长,有的从追求政治进步变为崇拜金钱,羡慕大款、大腕;有的罔顾法纪,贪污腐化,收受行政相对人的贿赂;还有的与制假售假分子沆瀣一气,为制假售假分子百般掩护、通风报信,自觉或不自觉地跌进了违法乱纪的深渊。由此可见,抓好质监工作人员的法律法规学习既必要又紧迫。只有下大力搞好质监工作人员法律法规的学习,着力提高质监工作人员的法律素质和依法行政水平,才能有效促进质监事业健康和谐发展,开创出质监事业的新局面。三是要强化职责意识,增强抓好法律法规学习的责任感。法律法规学习工作关系到质监形象和地位,单位领导班子、特别是领导班子中的主要领导对法律法规的学习负有重要责任。单位领导班子特别是单位主要领导同志要自觉强化职责意识,主动把法律法规学习作为工作重点来抓,列入重要议事日程,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抓紧抓好。要与质监业务、政治思想教育、精神文明建设等工作同规划、同部署、同落实、同考评,象抓业务工作那样用力气、下功夫抓好法律法规学习。要经常分析本单位工作人员法律法规学习情况,注意探讨新形势下做好法律法规学习的新方法、新途径,不断增强法律法规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要深化法律法规学习,就必须变务虚为务实,使法律法规学习更加贴近客现实际

现在有些单位法律法规学习,不看工作对象,习惯“一个内容一锅煮”的模式;还有的把法律法规学习当作一种单纯任务,走形势、走过场,认为制定出一个千篇一律的法律法规学习计划,完成了上级规定的法律法规学习内容,一切就万事大吉。应当看到,时代在变化,客观实际在变化,工作重心在变化,人的思想观念也在随之在变化。组织法律法规学习的形式也必须适应这种变化,因时制宜设置内容。特别是我们质监系统,工种繁杂,人员素质不一,更不能搞一刀切,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合实际的法律法规学习方案。一要因人而异,突出教育的层次性。所谓“异”,即地位之异、知识之异、个性之异、修养之异、职业之异。“异”构成了组织法律法规学习的层次。法律法规学习的深化,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组织学习形式层次的细化。比如,对在职在岗的质监工作人员,要主要进行党纪国法和政策法规方面的学习教育,引导他们熟悉理解党纪国法和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和要求,明辨是与非、对与错的界限,明确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打牢依法行政的根基。对提前离岗人员和离(退)休人员,则主要进行一些涉老方面法律法规的学习,让他们知晓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明白依法维权的途径。同时,还要对他们进行保持革命晚节方面的教育,教育他们既要管好自己,也要管好自己的家属和孩子,树立起良好的家风。只有因事因人而异,突出法律法规学习的实效性,才能收到牵一发而带全身的效果。二要紧紧抓住关键部位和人员,做到重点人员重点教育。要坚持“关口前移,重在预防”的原则,把科级以上干部、管钱管物人员、单独执行监管任务的监管人员作为法律法规学习的重点,采取多种形式,教育他们严于律己,严守规矩,增强自我约束力;要针对容易发生问题的时机,加强预测,及时搞好法律法规随机教育,使质监工作人员从思想和行为上时时刻刻,事事处处筑牢防线,自觉做到遵守法纪。三是要建立严格的责任考核追究体系。要把法律法规学习作为落实普法工作责任制的重要考核内容之一,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学习“责任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明确责任范围、责任内容和追究内容及形式。在此基础上,上一级机关要组成检查组,定期不定期地对各单位法律法规学习情况进行不间断的检查和考核,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同时,要定期通报各单位法律法规学习的开展情况,及时总结推广一些好的做法和经验,以促进法律法规学习扎实有效的开展。

三、要提高法律法规学习的成效,就必须不断拓宽学习教育的渠道,运用多种形式把法律法规学习搞活

法律法规知识范文篇7

首先,人才法律法规数量少、层次不高,人才法律体系不健全。人大通过的人才法律只是在教育、劳动、知识产权、企业法等法律中涉及人才培养、企业人才使用管理、人才知识产权保护等内容,而综合性人才法律法规和人才评价、使用与管理等方面的专门的法律法规明显缺乏。已有的为数不多的法规也层次不高,多数是国务院所属部委制定的规章和地方性法规。目前我国人才政策法规体系以政策为主,法规、规章所占比重小。在2000年国家颁布立法法后,人事部出台的众多文件中属于规章的只有《人才市场管理规定》一个。如人事争议仲裁,因为没有法律法规,有的法院不予受理,最后仲裁了也执行不了,从而使人事争议仲裁工作陷入尴尬境地。

其次,人才法律法规内容规定不够具体,缺乏操作性。与人才相关的法律规定大多是在其他法律中涉及一些人才方面内容,即人才法律法规大多是“业余兼职”的,而缺乏专门的人才法规,因而对人才方面问题的规定比较原则、笼统,不够具体、系统,缺乏操作性,从而影响了人才法律法规的效力。如对人才公平就业权,在妇女权益保障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残疾人保障法中对保障妇女、老年人、残疾人的就业权作了一些原则性规定,但却没有专门的人才公平就业法。

第三,人才法律法规对违法行为缺乏惩罚性规定,影响了人才法律法规的权威性和约束力。法律法规不同于政策的一个根本之处,就在于其有强制执行力,违反法律要追究法律责任。如古人在法律中对任人惟亲作出了严厉的处罚规定:“凡除授官员须从朝廷选用,若大臣专擅选用者,斩。若大臣亲戚非奉特旨不许除官职,违者罪亦如之。”(《明律.职制》)但是我们现在的人才法律法规却很少有这样的惩罚性条款,有的虽然有惩罚条款也比较笼统,不够明确具体,或者惩罚力度不够,从而削弱了人才法律法规的权威性和约束力。

法律法规知识范文篇8

通过开展法律七进活动,全面落实《省依法治省纲要》和依法治区目标,教育干部职工自觉学法律、讲权利、讲义务、讲责任,进一步提高法律素质;引导机关、乡村、社区、学校、企业、寺庙做到依法管理、依法办事,进一步提高法治化管理水平,推进依法治区进程,为深化改革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

二、工作重点

(一)推进法律进机关

1.加强机关法律学习。重点学习《宪法》,关于依法治国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省、市、区各级领导关于依法治理重要讲话;领导干部履行职责相关法律法规;公务员履行职责相关法律法规;廉洁从政相关法律法规。局党组中心组坚持定期学法制度,每年集中学习法治1次,党组成员每年底结合年终述职专题汇报学法用法守法情况;完善机关干部定期学法制度。每年组织集中学法不少于4次。

责任股室:办公室、科技股、农业股、知识产权股、科普股;完成时限:2014年11月

2.建立法律顾问制度。聘请法律顾问,参与重大行政处罚案件的讨论、审核,提供相关法律法规咨询。

责任股室:办公室;完成时限:2014年11月

3.加强机关普法阵地建设。办好单位法制宣传专栏,利用政务公开栏、短信、qq群、订阅普法读物等进行法制宣传,配合各类新闻媒体开展法制宣传活动。

责任股室:办公室、科技股、农业股、知识产权股、科普股;完成时限:2014年11月

(二)推进法律进学校

1.参与学校法律宣传培训。通过发放普法宣传手册,重点开展《宪法》《道路交通安全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常识宣传教育,引导学生了解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培养国家意识和公民意识;引导学生严格遵守与其日常行为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了解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公民义务。

责任股室:办公室、科技股、农业股、知识产权股、科普股;完成时限:2014年11月

(三)推进法律进乡村

1.重点开展《宪法》、《知识产权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食品安全法》、《劳动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增强居民学法、懂法、用法意识,利用法律法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责任股室:法规股,餐饮服务监管股,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监管股;完成时限:2014年11月

(四)推进法律进社区

利用科普宣传周、宣传月深入社区开展《消防法》、《食品安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采取带法律、带案例,带普法资料,参与社区的普法活动。

责任股室:科普股;完成时限:2014年11月

(五)推进法律进企业

1、开展知识产权法律宣传。利用知识产权周深入企业开展《知识产权法》等宣传国家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和基本知识,着重宣传知识产权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把宣传普及提升到传播以“尊重知识,崇尚创新,诚信守法”为核心理念的知识产权文化层面,增强全社会知识产权意识。

2、开展知识产权执法专项行动。深入大型超市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专项行动,严肃查处售卖涉嫌假冒知识产权商品的违法行为,形成打击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高压态势;全面推进知识产权执法与舆论宣传的紧密结合,增强企业诚信守法意识,提高消费者识假辨假能力,形成自觉抵制假冒伪劣商品、重视知识产权保护的社会氛围,营造知识产权保护的良好环境,全面提高我区保护知识产权和规范市场秩序的水平。

责任单位:知识产权股,完成时限:2014年11月

(六)推进法律进寺庙

联合相关部门,重点学习宣传关于依法治区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及寺庙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引导宗教教职人员自觉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规章。

责任股室:办公室;完成时限:2014年11月

(七)推进法律进单位

重点学习《宪法》;关于依法治国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省、市、区各级领导关于依法治理重要讲话;依法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公共安全相关法律法规。

责任股室:办公室、科技股、农业股、知识产权股、科普股;完成时限:2014年11月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抓好落实。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法律七进”活动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法律七进”活动有步骤、有秩序地实施。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法、守法,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创造条件。在做好自身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基础上,大力开展面向社会服务的法制宣传工作。

法律法规知识范文篇9

在“四五”普法期间,我根据工作的需要,主要带领全县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系统广大干部群众,加大了对法律、法规的学习力度,取得了较大收获。通过学习,提高了执法管理水平,促进了全县的城市建设和管理工作。

一、加大学法力度,熟练掌握各项法律法规

守法、执法的根本前提在于学法、知法,在“四五”普法教育期间,我注意加大自身和城建系统的学法力度。

⒈统一思想,进一步提高对学习法律法规知识重要性的认识

我们城建系统包括建设、国土、交通、等行政执法部门,以及开发公司等建设单位,在工作中涉及城市建设、城市管理的各项法规,专业性很强,学习法律法规知识对于我们做好工作十分重要。为做好此次“四五”普法工作,我在全县城建系统内部深入进行宣传发展,进一步统一思想,使大家充分认识到法律法规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根据保障。在行政执法部门,熟练掌握有关法律法规,将大大提高法制素养和执法能力,提高执法水平和群众工作的水平,确保行政执法工作的顺利推进;在开发建设单位,熟练掌握国家建设方面的法律法规,可以提高我们的业务素质,在基本建设的手续办理上少走弯路,将大大加快建设进度。通过深入发动,进一步提高了全系统广大干部群众学习法律法规知识的主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并能够自觉结合岗位工作学习有关法律法规知识。

⒉认真学习,及时掌握各项法律法规知识

根据城建、城管工作与法律法规联系紧密的特点,我首先从自身做起,加大学法的力度,利用业务时间、工作间隙,自学了《土地管理法》、《行政诉讼法》、《建筑法》、《宽城规划管理条例实施细则》、《招投标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知识,使自己对工作所涉及的有关法律法规做到应知应会。同时,利用各种形式,采用多种办法推动城建系统内的法制学习。一是组织系统内各部门、各单位的主要负责人集中学习专项法规;二是在抽出一周时间举办全县城建系统中层以上干部培训班,其中重要的一项是学习有关城建法规;三是结合土地日、创卫等活动,组织干部职工进行重点学习,提高对有关法律法规的掌握程度。

⒊大力宣传,广泛普及法律法规知识

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关键在于提高全民的知晓程度,在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工作中,不仅要求我们的建设管理人员能够依法执法,更在于广大人民群众知法、守法,自觉依法办事。为此,我们加大了对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在县有线电视台举办了多次法制教育专题节目,县、街道、村、社县等各级组织利用召开,悬挂横幅、标语、板报等多种形式认真做好法律法规知识宣传。

二、严格依法行政,加大城市建设与城市管理工作力度

学习法律法规知识的根本目的在于应用,在日常工作中全系统各有关部门、单位严格依法办事,以所学的法律法规知识促进全县的城建、城管水平的提高。

⒈依法管理,规范城市建设秩序

县规划、土地管理部门加强巡查,严格执法,及时处理违法建筑、违法用地行为,今年上半年共拆除各类违法建筑多平方米。并根据我县的县情,制订了《宽城县违法建筑、违法用地的处理意见》,加强了管理。市容执法结合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制止占道经营、整顿农贸市场溢滩、清理乱招贴、乱倒垃圾等废弃物的行为。交通、市政、绿化等管理部门也根据相关法规所赋予的职责,查处违法行为,维护了整洁、卫生、有序的城市面貌。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

⒉依法办事,严格执行城市建设的各项规定

我们首先从自事做起,县属建设项目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规定,办理立项、招投标、土地、开竣工、质监、监理等相关手续,以制度确保工程的质量与进度。对于在我县投资的经济发展项目,我们充分的发挥法规熟、业务精的行业优势,想投资者之所想,急投资者之所急,积极协助投资者办理基本建设的各项手续,以此在加强城市建设管理的同时,实现亲商、安商、富商,进一步提升我县的投资环境。

⒊规范程序,完善行政执法的各个环节

通过对《行政诉讼法》等法律法规的学习,我们城建系统各执法单位在严格执法的同时进一步强化了程序合法的观念,即在我们的行政执法中,不仅要做到执法的结果合法,而且一定要做到执法的程序合法。各执法队伍配备了照相机、摄相机等设备,高度重视执法取证。在执法过程中,反对片面求快,严格依照有关行政法规规定的程序办理,尊重执法对象的合法权力,以拆除违法建筑为例,严格按照取证,发出违章通知书限期自拆,申请法院强制执行的程序办理,不提前、不超期。

三、坚持执政为民,依法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城市是最大的国有资产,做好城市管理就是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促进经济的发展,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基于以上认识,我们的城市管理执法队伍认真依法办事,严格执行法律法规,杜绝行政不作为、效率低下等现象,定人定片,加强巡查,发现违法建筑、占道经营、破坏绿地等违法行为立即进行制止、查处,为群众创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为投资者创造了良好发展环境。

法律法规知识范文篇10

一、指导思想

各重点对象的学法用法工作,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学法用法相结合,使广大交通干部职工进一步增强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质,增强法治理念,促进全系统整体法律素质的提高,为推进依法治省、依法治交工作进程,构建和谐湖北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二、学习内容

根据我省2006-2010年依法治省暨“五五”普法规划和交通系统“五五”普法规划的任务要求,“五五”普法期间要深入学习宣传宪法和国家的基本法律制度,学习宣传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的相关法律法规,学习宣传整顿市场经济秩序和规范政府行政行为的法律法规,学习宣传与交通工作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学习宣传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相关法律法规。

领导干部要重点学习党中央有关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公正执法等加强民主法治建设的重要方针政策;重点学习宪法、国家基本法律和与本职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

公务员要重点学习加强依法行政和公正执法能力方法的法律法规,提高依法管理和服务社会的水平。要认真学习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依法行政理论、宪法和公共法律知识,掌握与公务员职位相关的交通专业法律法规和其他法律法规。

交通行政执法人员要重点学习与本职工作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要重点学习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复议、行政诉讼、行政监察和国家赔偿有关的法律法规以及交通法律法规。

交通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要重点学习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相关的法律法规,重点学习与企业组织、生产经营、内部管理、法律风险防范等相关的法律制度,尤其要重点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法规及其他与交通生产经营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

各类交通学校在校学生要重点培养爱国意识、交通安全意识、环境保护意识、自我保护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和权利义务意识等,要学习和了解各类交通专业法律知识。

三、工作安排

为增强规划实施的实效性,各单位根据普法重点对象的侧重点,在抓好全面学习的同时,要明确各年度学习的重点内容。

2007年,基本法律法规:重点学习《宪法》、《公务员法》、《物权法》、《知识产权法》、《行政复议法》等;交通法律法规:重点学习《公路法》、《港口法》、《湖北省港口管理办法》、《湖北省道路运输条例》、《湖北省农村公路条例》等。

2008年,基本法律法规:重点学习《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节约能源法》、《环境保护法》、《湖北省法制宣传教育条例》等;交通法律法规:重点学习《船员条例》、《收费公路管理条例》、《交通行政处罚程序规定》、《道路运输行政处罚规定》、《交通行政复议规定》、《交通行政许可程序规定》、《交通行政许可监督检查及责任追究规定》、《水上交通安全行政处罚规定》、《湖北省公路规费征收管理办法》等。

2009年,基本法律法规:重点学习《立法法》、《劳动合同法》、《行政诉讼法》、《行政监察法》、《国家赔偿法》、《招标投标法》、《道路交通安全法》、《保密法》、《湖北省行政执法条例》、《湖北省实施行政执法责任规定》等;交通法律法规:重点学习《湖北省高速公路管理条例》、《湖北省公路路政管理条例》、《交通行政执法监督规定》等。

交通企业经营管理人员重点学习《安全生产法》、《招标投标法》、《劳动法》、《合同法》、《劳动合同法》、《会计法》、《审计法》、《公司法》、《破产法》、《担保法》、《节约能源法》、《物权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建设工程安全管理条例》等。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密切搞好配合。各地、各单位要充分认识做好各类重点对象学法用法工作的重要意义,把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部门之间要积极参与,密切配合,从而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同时,要做到统一领导,条块结合,点面结合,稳步推进,要自觉将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纳入目标管理考核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