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经济管理学范文10篇

时间:2023-10-19 17:05:14

对外经济管理学

对外经济管理学范文篇1

【关键词】低碳经济;对外贸易;模式转变;探究分析

因地理地势、人口社会发展等多重因素相互制约、相互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对一般性能耗需求量亦十分之大。经济发展快速的同时,来自于能源消耗所产生的各类劣质影响随之而生,这成为阻碍经济持续、高质效发展的一大“痛点”。如何兼具社会经济提升与能源科学化利用,亦成为长久以来我国甚至全世界国家都在探索的难题。新能源、低碳经济理念的提出逐渐成为实践事实,给这一局面增添极大希望。但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始终异于其他发达国家,我国在对外贸易型经济的发展中依旧处于探索过程中,如何将低碳型经济模式与对外贸易发展有机融合,这依旧是一项急待解决的问题,需要强化、深化研究并合理实践,以期取得良好的进步。

一、低碳背景下对外贸易经济发展存在缺陷

(一)低碳技术不足,对外贸易受阻。技术一直以来都是发展经济或者建立一种科学化、长远化经济模式的“杀手锏”,若缺乏技术与知识,我国对外贸易经济模式如果要在国际贸易之林立足,其难度可想而知。对比分析相关数据可以得知,虽然我国当下在国际对外贸易经济的发展中俨然已经取得不小成果,其大致业绩依旧可以令许多国家肃然起敬。但是就综合技术、经验而言,依旧处在襁褓时期,即对低碳技术的了解与掌握运用尚处于萌芽阶段。首先就我国当前对此项技术的引进状况而言,虽然许多领域已经引进该系列技术,但是完整、有效运用至实际经济交易中的却是寥寥。在低碳技术引进、使用基础本就薄弱的情况下,低碳技术在我国要想实现进一步创新性、融合性使用的几率更是少之又少,这就形成技术引进时间虽久但却无可观成果的状况。其次,对于这项新发展起来的技术,虽然在对外贸易经济中已经被使用,但短时间内却无法实现对相关技术人才的迅速培养,导致技术人力资源上达不到外贸巨大的技术需求量。另外,由于国家发展重心、发展方向的多样化,导致在这一方面投资的资金有限,技术优化缺乏一定的物质支撑。(二)贸易方式落后,制作结构不善。就对外贸易而言,我国发展历史尚不长远,所积累的经验、采用的方法手段等依旧极其中式化,即即使是对外贸易型经济,但是高端科技技术产品数量依旧难敌手工加工型贸易。通过对比分析,其占比率依旧很大,这致使对外贸易发展步伐在一定时间段内停滞不前。尤其是80年代的发展更令人堪忧,直至90年代,我国对外贸易整体才迎来发展的“春天”。但不变的是加工贸易依旧是整体对外贸易的一把手,无论是制造业终端还是底下的承担者,都以此为发展目标,虽创造了大规模、高产量的奇迹,但实际经济效益却寥寥无几。所以,又因为这一层生产关系,导致许多对外加工制造商大大提升对能源的需求率。我国对外贸易历史虽说不长,但浪费的国内各大资源、能量的数据却一路飙升,这种产销结构本质上而言对人力资源、国内能源浪费量极为巨大,这一度成为我国对外经济发展的一大难题。(三)外贸产品低端,经济效益低下。产品所谓对外贸易最为直接的体现形式,是通过数据显示我国对外贸易出口产品规模十分之大,中国制造依据风靡国外。但是就产品本身而言,却存在极大的隐患,这些隐患将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发展的“绊脚石”。就数据显示,直至1995年前我国出口的低端、低质产品就占到所有出口产品的95%,也就是说,仅有5%高端产品出口其他国家。可喜的是,随着科技技术的改进和生产模式的优化,之后的高质量产品占比得以快速提升。新世纪以来,低端产品的比率下降到80%左右,但综合而言,这始终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大数据。近几年来,我国高科技、高质量产品比率定位于30%左右,这是一次进步,但不可忽视的是,在这些产品中,90%的产品又是借助国外技术进行加工再次外售的。也就是说,我国在科技技术上的自主权依旧少之又少。

二、以低碳经济为背景优化对外贸易模式

低碳经济俨然已经成为我国多样化经济发展建模的首要考虑,这不仅关乎全球性、国际性经济发展的未来,更与国家朝着发达国家进步的希望直接挂钩。所以,如何以低碳经济发展为背景、优化低碳技术为基础、强化经济发展模式为目的,这正是当下最为有力的呼声。(一)优化改进技术,提升贸易实力。低碳经济需要以雄厚的低碳技术为支点,若要在合适的时间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经济的提升,首先从根源——技术上着手为最佳选择。针对我国科技技术基础上的弱势,国家应促进技术教育,设立与之相关的技术研讨、训练机构,通过教育化手段提升业内人员技术素养和实践经验;另外,针对国内技术的单一性、匮乏性,国家应积极构设,组建技术交流小队,根据设定目标的不同进行不同技术的访问、交流活动,取低碳技术之精华,以先进技术作为自我技术优化、革新之依据,另外也为强化自我对外贸易实战经验做好积淀。另外,科研活动、技术学习以及优化实践等活动均需要足量的资金支撑,国家应积极拨款、政府应积极配合,竭力寻求资源,为低碳技术的升华、对外贸易发展模式的优化做好物质准备,以期提升贸易实力。(二)积极转变方式,强化贸易手段。加工型经济一直以来占据我国的对外贸易市场,虽然一定程度上能够看到利益成效,但在长久性、名誉度上依旧隐患长存。所以如何转变这一经济发展方式、优化对外贸易经济模式还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首先,就政府工作而言,应对当地对外贸易经济进行一定的介入式管理,即采用强制性手段优化对外贸易模式,使贸易市场和国家发展目标、计划一致。政府在这一过程中,应针对旧式手工加工型产业进行“升级”,引领当地企业积极革新,摒除传统加工手段,将经济发展与当地发展模式融合,积极创设新型的具有当地特色的对外经济模式,强化其管辖范围内的相关企业工作绩效考核力度,确保对外经济步调与国际趋同。其次,需要就企业本身着手促进其优化、提升。即国家应积极引导相关企业进行自主革新,在资金、技术、人才以及发展方向等多方面予以协助、调配。例如,将原本高能耗、高成本却低收益的加工型企业进行改造,带领其进行升级,强化该工厂的业务监督、加强对最终产品的质量检测,确保能够生产出极具代表性的高质量、高科技的“中国制造”。另外对于发展状貌存在问题的企业,国家还应根据其发展潜力进行摒弃或者培养的选择,达到“扶弱为强、强强联合”。例如将资源丰厚的企业与技术人才充盈的企业进行规划合作,以此提升综合企业的实力。除此以外,政府还应发挥“中间人”的作用,积极实行鼓励政策,鼓励企业走向低碳发展模式。

三、结束语

综上所言,作为一种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的出现无疑为类似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带来“双重”冲击,一是积极性冲击,即鼓励性、带领性的优势性发展;二是将中国以及更多的发展中国家外贸发展带入更为宽阔的国际舞台,不仅大大提升竞争因素,亦大大提升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打压、冲击的几率。如何快速争取利用机会、优化提升自我、增强冲击防御能力,这也是当下急待攀登的“高山”。无论就国家还是政府,甚至是个人而言,这都是极有挑战性的一次大变革。

参考文献:

[1]张慧娟,刘小群.气候治理新形势下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选择——基于全球气候治理发展新趋势分析[J].对外经贸实务,2017.

[2]郭藤,孙凤莲.低碳经济视角下我国高耗能产业发展模式转型的对策研究[J].经济论坛,2016.

[3]吴有进.低碳经济视角下中国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国际财经(中英文),2017.

[4]熊珍琴,吴迪,肖新成.低碳经济发展背景下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方式的转变[J].宜春学院学报,2016,.

对外经济管理学范文篇2

(一)贸易规模扩大

进入2000年以后,随着朝鲜经济的恢复和中国企业对朝鲜的投资,中朝贸易不断扩大,中朝贸易额从2000年的4.8亿美元扩大到2013年的65.5亿美元,增长了13.6倍。远远超过同期朝鲜对外贸易的增长率。2012年,中国对朝贸易比2011年增加7%,中国从朝鲜进口额为25亿美元,向朝鲜出口额为35.32亿美元,比2011年增加了11.6%。随着中朝贸易的不断扩大,朝鲜对中国的贸易依存度不断增加,除去朝韩贸易外,2012年中朝贸易额占朝鲜总贸易的90%。

(二)贸易商品结构升级

2000年以前,中朝两国贸易商品结构比较单一,尤其是中国从朝鲜进口的商品,主要以海产品为主。但是进入21世纪以后,尤其是2004年以后,随着中、日、韩等国企业对朝鲜的投资增多,中国从朝鲜进口的商品结构开始多样化,如铁矿粉、无烟煤钢铁等比重快速上升。从商品结构看,尽管中朝贸易都以初级产品和生产资料为主,但是呈现明显的互补特点。中国主要从朝鲜进口矿产、煤炭、木材等,对朝鲜出口以原油、日用品和粮食为主。

(三)对朝贸易地区以东三省为主,向内陆地区扩散中朝贸易主要是集中在朝鲜与中国东北三省尤其是辽宁和吉林省之间。这两个省与朝鲜的贸易额一直占中朝贸易总额的70%以上。但是随着中朝贸易的深入发展,已扩散到山东、江苏、四川、浙江、河北、广东等内陆地区。

二、中朝贸易的制约因素

(一)朝鲜经济发展水平低,经济体制不完善

制约朝鲜对外贸易的因素是复杂的,但是其根本的内因还是经济体制问题。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所有商品进出口一律实行许可制度,导致企业开工率低,所生产的产品十分有限,不仅制约对外出口规模,同时影响进口规模。违背了市场的供求原理,很大程度上减缓了经济发展,与世界经济脱轨。朝鲜虽然建国70余年,但是由于长期实施闭关锁国的政策,以及国内长期处于各种垄断下,其经济发展水平非常低下。进行国别贸易时,开放度过低,贸易总类单一,以附加值极低的初级产品、原材料为主,不仅严重制约朝鲜对外经济的发展,也直接影响了我国东北地区的开发开放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低下出现的另一个间接影响是朝鲜的软硬投资环境欠缺。投资的硬环境差集中体现在社会基础设施的落后。上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国内经济困难,电力、交通、通讯等社会基础设施处于十分落后的状态。铁路老化,电力不足,公路、水泥路年久失修,严重制约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朝鲜落后的社会基础设施是制约外商投资的重要因素。

(二)政府信用问题

1991年,朝鲜开设罗津—先锋经济特区,但由于各种原因,发展缓慢,停滞不前。进入2000年后,增设新义州特区(2002.9)、金刚山旅游区(2002.10)、开城工业园区(2002.11)等三个特区。然而,在2002年10月因被选定的首任长官杨斌被捕导致新义州特区处于停顿状态。2008年7月,一名韩国女游客因误入金刚山旅游区附近的军事禁区被朝鲜哨兵开枪打死,韩国方面因此中断了旅游项目。朝方2010年4月23日宣布,没收韩国在金刚山地区的5处不动产,冻结韩方在该地区的其余不动产,并驱逐其管理人员。至此,曾一度与开城工业园区、南北铁路公路连接工程并称为朝韩三大经济合作项目,也被视作朝韩和解、合作、统一进程的象征之一的金刚山旅游特区被封杀。2013年4月3日开始,朝鲜一度单方面关闭园区,撤出全部朝鲜工人。虽然经过长时间的协调,最终达成协议,恢复生产,但是韩国因开城工业园关闭,入驻韩企遭受巨大经济损失。韩国统一部2013年6月25日了韩国政府的统计结果。结果显示,入驻企业申报的损失总额达10566亿韩元(约合人民币56.23亿元)。由于朝鲜相关的经济法律还很不完善,行业也缺乏自律和协调,一旦出现欠债,只能依赖与朝鲜官员的关系来解决;银行系统运行效率低下使得大多数贸易公司都是以现金或实物付款。这些都导致贸易与投资风险增加,妨碍经贸关系的正常发展。

(三)朝核问题

根据以往的数据显示,每次朝鲜核试验后,紧接着带来的将是朝鲜经济的下降,对外贸易的萎缩,朝鲜的外商直接投资受到严重影响,甚至国际经济援助被切断。如2009年的朝核危机,国际救援组织切断对朝鲜的粮食援助。朝核问题为朝鲜的投资环境带来很大不良影响。

三、建议对策及展望

(一)充分认识中朝经贸关系的战略地位

改革开放后的这几十年,中国已经跃居为经济总量第二的国家,对于促进周边国家的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从朝鲜在近十多年来与我国的经贸往来中可以看出,其外贸依存度一直是上升的,对我国贸易逆差不断变大。这也说明了中朝贸易为朝鲜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中朝贸易的发展,可以加快我国东北三省对外开放的速度。

(二)从两国政府出发,为双方贸易的良好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

双方在认真履行两国政府签署的合作协定的同时,应进一步完善双边经贸法规。双边贸易不仅仅靠双方的企业就可以完成的。两国的政府、海关、银行以及相关部门都要实现其职能,为两国企业提供更多的保障。

(三)扩宽合作领域,充分实现贸易互补

中朝贸易具有很大的互补性,中国相对于朝鲜,具有资金、设备、技术的优势,但是在土地和劳动力方面,朝鲜的成本十分低廉,更具有比较优势,且朝鲜教育普及,具有相当优质的人力资源基础。

四、结语

对外经济管理学范文篇3

关键词:证券投资基金;发展;绩效评估

1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的起源及其发展

证券投资基金自20世纪80年代末大规模走向全球。“新鸿基中华基金”作为我国第一个概念意义上的基金,于1985年5月问世;被视为国内第一个证券投资基金的珠信基金自1991年成立起,规模即接近7000万元。为鼓励扶持开放式基金的发展,1997年11月中国证监会出台《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规范整顿老基金,批准了一批新基金的设立。2001年国内已有的47只封闭式基金规模已经接近700亿元。此外,10家国内首批基金管理公司在1998年~1999年间陆续成立。近年来,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的发展路径拓宽,速度加快。据2016年3月数据显示,我国境内已有封闭式基金176支,开放式基金2723支,以上机构管理的公募基金资产合计7.77万亿元。尽管历史短暂,但中国证券市场凭借其发展,迅速成为了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初,个人投资者在我国证券市场发展初期处于主导地位。理论与实证研究表明,这类市场仅能获取有限信息,缺乏足够理性的投资决策。随后,机构投资者,特别以证券投资基金为主,逐渐取代了个人投资者,占据市场。国内普遍观点认为,证券投资基金拥有规模经济优势和理性投资理念,有利于稳定市场,引导资源优化配置,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季度变化与估计趋势逐渐表明,基金经理的投资理性与我国证券投资基金业的日趋规范,正逐步带动我国基金的效率估计标准差减少和绩效提升,不管是质或量,都将得到同步发展。

2当前我国基金业发展的局限性

尽管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实现短时持续发展,可内外部仍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从宏观角度来看,当前我国证券市场多为政策传导影响市场形势,制度尚不完善和健全。整个市场规模小、产品单一、缺乏效率、信息传递滞后,对证券投资基金投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制约。从基金业内部看,首先,基金持有人大会存在虚置基金管理人的问题,易诱发道德风险;基金托管人地位缺乏独立性;其次,基金的绩效通常由基金经理分析证券、选择资产类别和预测市场的能力构成,其投资理念和投资风格的成熟与否易影响基金发展。

3证券投资基金绩效评估

3.1绩效评估的重要性

第一,证券投资基金绩效评估研究的意义在于基金作为专家理财、组合投资、分散风险的代表,对其绩效进行评价有利于基金公司学习与总结经验,提升公司的管理能力和理性投资水平。第二,基金经理能根据评估结果作出相应的投资调整,以促进基金业绩效水平的不断提高,有利于评价基金经理能力,规范其行为。第三,基金业的蓬勃发展使得投资者可选择的基金产品越来越多,对基金业绩效进行合理评价,将有利于投资者科学选择适合自己的基金产品,理性决策。此外,评估体系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道德缺失,保护基金持有者的权益利得。尽管如此,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在发展历史短、相关法制法规不健全的情况下,其绩效评估还处于发展时期。因此,建立实用权威的基金绩效评估网络,是我国基金业当前发展过程的重要课题。

3.2国外传统方法

20世纪60年代以前,国外学者仅仅从单位净资产和投资收益率这两个指标来评估分析,缺陷在于这两种指标并未考虑风险因素。随着现资理论不断进步的进程,绩效评估进入全新阶段。

作者: 严小艺 单位: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卢学法,严谷军.证券投资基金绩效评价实证研究[J].南开经济研究,2004(5).

[2]王守法.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绩效的研究与评价[J].经济研究,2005(3).

[3]刑雷.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思路[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7(1).

[4]杨龙.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交易行为与绩效评价研究[D].湖北:华中科技大学,2010(5).

[5]刘莎莎,刘玉珍,唐涯.信息优势、风险调整与基金业绩[J].管理世界,2013(8).

对外经济管理学范文篇4

关键词:国际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国际贸易

1引言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多民族文化的融合,国际市场活动日趋活跃,而各国由于地理位置、文化特性、经济和资源实力的差异,在贸易政策上产生了一定的差距,从而引发了对基于国际市场环境产生的国际竞争力的研究与讨论。国际竞争力是指某群体长时间或经常处于保持着竞争关系的群体中,主要是针对资源的竞争。该竞争强度随着贸易的发达程度越来越激烈,该竞争趋势随着经济的增长和国际化的完善度而发展进化。世界各国致力于提高本国的国际竞争力,正在实践与探索中不懈地努力。

2竞争的内涵

国际竞争力的理念源于竞争概念的演变,而在各领域中,对竞争的定义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而竞争最根本的概念,聂辰席(2003)[1]的观点认为“竞争是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为了获取稀缺的资源而进行的纷争和冲突活动”。由此可知,各领域中关于竞争的理念虽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对竞争的理解多强调客观条件和资源的稀缺性。

2.1生态学中的竞争

竞争(competition)这一概念最早起源于生态学。在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对竞争的研究中,EncyclopediaBritannica(《不列颠百科全书》)①将竞争定义为同种或异种的生物与另一群体在资源不足的同一环境中,为了满足所有生物的需求争夺其他群体的资源的过程。在这之后,EncyclopediaBritannica又对竞争的概念进行了更确切而广义的界定,认为竞争是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个体或是群体在一定范围内,针对共同需要的对象的争夺所导致的纷争。而更深层次的研究针对竞争力与物种进化之间建立了联系。Darwin(2009)[2]的观点认为,竞争从侧面主导着物种的进化方向。在竞争中只有优胜者可以得到生存机会的情况下,物种的进化与发展得以促进。而在此基础上,Wan(2013)[3]提出在资源固定的环境中,某竞争主体为了获得最终的生存机会或是更优越的生存环境,对于所生存的环境之中自身所需要的或是对自身有利的有限资源一系列的持续的争夺与纷争的相关活动过程称为竞争。由此可知,从生态学的角度来思考的竞争,可以说是竞争的起源与最本质的定义。竞争产生于最根本的稀缺性,且对其的研究不断演变与发展。从最初定义为资源稀缺的争夺,发展为对所需求的对象的争夺,最后演变为对生存机会和优越的生存环境的争夺。

2.2经济管理学中的竞争

在经济管理学领域对竞争也有较多相关研究,TheNewPalgraveDictionaryofEconomics(《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②中对竞争进行了理论性的总结,提出竞争的形式主要分为个人和团体间的纷争。主要发生在双方或者多方想要得到,但各方无法做到均等分配的情况[4]。同样在经济管理学领域,周松兰(2005)[5]的研究中,将竞争定义为对利益的争夺。也就是指,在市场中商品生产者或经营者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和销售条件的争夺,在争夺中为实现获取最大利益的目标所进行的斗争即为竞争。由此可知,在经济管理学领域将竞争力定义为在资源无法达到平均分配的情况下,发生的双方或是多方的纷争。也就是说,在该领域中的竞争,侧重于指代为了争取有利的生产条件和销售条件,从而获取企业或是个人的利益的争取过程。在过程中为实现资源的获取,适当地使用一定的战略之后的争夺所产生的斗争。且从微观经济学层面对其进行分析的研究中,较多地使用规范经济学对研究对象所处竞争状态进行定性分析,多指以一定区域内的市场环境为竞争范围的竞争活动。

2.3国际市场中的竞争

竞争力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出发概念不尽相同。根据竞争的范围可以分为国际竞争力和国内竞争力。在经济管理类研究中所探讨的一般为国内竞争力。而关于国际竞争力的探讨中主要是指从贸易的层面出发的国际市场环境中的竞争力[6]。2.3.1国际竞争力是国际地位的象征贸易层面的国际竞争力,可以视为该国在全球市场中所占的市场份额与贸易过程中所掌握的主动权,侧面体现了该国的国际地位。樊纲(1998)[7]认为国际竞争力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商品在国际市场中占有的地位。包括该商品的销售额、所属品牌的品牌资产、企业形象以及商品所属国的国家形象。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流通,可以促进国家形象的提升,同时奠定了该国家的国际地位。2.3.2国际竞争力是国家财富的象征从国家的资产与财富的角度来看,高希均、石滋宜(1996)[8]认为竞争力是一个国家在国际市场中创造人均财富的能力。与此相同,瑞士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nternationalInstituteforManagementDevelopment,IMD)[9]提出针对国际竞争力等同于创造财富的能力的讨论。国际竞争力是由一个国家的经济环境和条件所持续地产出附加价值,从而增加国家财富的能力。而与高希均和石滋宜的研究不同的是,IMD对国际竞争力的定义侧重于阐述国家宏观环境下的总财富,而非其研究中的人均财富。根据IMD的定义可以看出,竞争力是指企业或者国家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以具有比较优势的价格流通于国际市场,且符合国家和世界市场的水准,恰当地创造收益的能力。综上所述,在贸易领域的竞争力主要指的是国际竞争力,包括出口和进口全过程中对市场的探索和开拓的能力,同时通过该行为为本国创造财富,通过本国产品和服务的比较优势提高收益能力。多数研究者将其视为贸易过程中创造财富的能力。而针对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根据各种分类指标,将其划分为多个层面进行分析。

2.4产业竞争力

以上领域对竞争力进行的阐述,可以认为是从国际的角度来考虑的竞争力即为国际竞争力。根据国际竞争力的特点,很多学者将其运用到产业竞争力,并进行了深度的分析与研究。竞争力的定义在贸易层面是指通过国际市场中所占有的地位产出的财富或者得到的利益。但是在产业竞争力的相关研究中,一般将一个国家的某种产业与其他国家的该种产业进行国家同类产业间的比较。由于各类产业的性质与规模的差异较大,针对一个国家的各类产业之间的竞争力的比较是无意义的。在国际市场中,将多个国家的某种产业进行比较,可以研究该产业在国际市场中所具有的竞争力,也就是产业国际竞争力。PorterM.E.的著作《国家竞争优势》从理论上对国家产业竞争力进行了研究。波特的产业国际竞争力“钻石模型”的主要内容中,对产业竞争力影响最直接的因素是需求、生产、相关产业以及企业战略四种基本因素,国家竞争优势的切入点和根本是产业竞争优势。该模型所支撑的分析方法是进行产业竞争力研究的最完整的理论。美国的总统产业竞争力委员会从产业竞争力的侧面对国际竞争力提出的定义是“竞争力是在自由的公正的市场环境下,生产能够通过国际市场考验的商品和服务,增加或维持一个国家国民实际收入的程度”。也就是说,某一企业或是产业呈现在国际市场中的形式为商品或服务,而产品和服务在市场中的适应性以及被接受程度成为考量该产业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而其最终效用是以国民生活水准的提高为目标。综上所述,产业国际竞争力是一个国家特定产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生产和销售与其他国家相比的能力。而该国家的特定产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所占据的地位,被称为竞争地位。

3国际竞争力的相关研究

在针对国际竞争力的研究中,随着理论体系的发展与演变,根据研究的角度不同逐渐形成了多种分类体系。其中较具有代表性的研究如下。OECD(1992)[10]将竞争力分为宏观竞争力、微观竞争力和结构竞争力。其中宏观竞争力主要指属于宏观环境的国家法规、教育水平、技术层次等方面的竞争力;微观竞争力与微观经济相对应,主要指企业取得更高的市场份额和增加企业利润等竞争力;结构竞争力主要是指技术基础设施、投资结构、生产类型、外部性等竞争力。在其后较具有代表性的是狄昂照(1992)[11]等的研究中,在微观层次的竞争力的基础上衍生出了企业竞争力和商品竞争力的概念。即商品竞争力的总和为企业竞争力。该理论适用于所生产的产品普遍生命周期较长的企业进行竞争力测定。其劣势在于对更新频率较高且产品生命周期较短的企业,无法准确地、实时地测定企业的竞争力。而与该理论类似,焦瑾璞(2002)[12]将国际竞争力分为宏观层次的国家竞争力、中观层次的产业竞争力以及微观层次的企业竞争力。多数研究中使用了该分类方式,提出国家的综合竞争力是各产业竞争力的总和,而各产业竞争力是由从事该产业生产与研发的企业的竞争力组成。该观点被广泛应用于对国际竞争力的各层次的研究。而在以上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裴长洪、王镭(2002)的研究中参考了狄耿照(1992)等的研究成果,将国际竞争力分为产品竞争力、企业竞争力、产业竞争力以及国家竞争力进行论述。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各种竞争力所对应的微观、中观和宏观层次进行了深入剖析。从形式逻辑上分析,提出企业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具有主体的概念,而相反地,产品竞争力和产业竞争力无主体。由以上理论研究可知,针对国际竞争力的分类的方法,多从宏观、中观与微观的角度入手以国际竞争力的范围为基准进行分类。针对微观的国际化企业竞争力的探讨,多集中于国内外同类企业的各项评价指标的比较。而某国家处于同一产业链上的同类企业的竞争力之和,可以视为该国的相关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产业竞争力是在该国的国家宏观环境与产业内微观环境的共同作用下,所产生的中观层次的竞争力。而该国的主要产业群的竞争力的总和可以考虑为国家竞争力,代表着国家对外经济与贸易的综合实力。近年来的研究中关于国际竞争力的探讨主要集中于产业竞争力,某一产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代表着该国的相应行业的综合竞争力。

4结论

对外经济管理学范文篇5

(一)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是什么

大数据是一个你可能不了解但一定听说过的热门词汇,大数据并非是指数据很大,而更侧重于海量数据。大数据的价值并不在于这些数据本身,更注重的是通过对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分析、处理等环节挖掘出来的信息。随着大数据的火爆,与大数据相关的专业也应运而生,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就是其中之一。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是教育部2015年为落实构建《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而批准设立的新工科专业,属计算机类专业,2016年首批学生入学,是目前最主流的大数据本科专业,北京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和中南大学是第一批开设此专业的高校。该专业是一门以统计学、数学和计算机为三大支撑的交叉学科,涉及人工智能、数据可视化、机器学习等领域的知识,不同的学校在课程设置上会有不同的侧重点。但总体来说,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的设置是为了培养具有大数据思维、能够熟练掌握大数据分析和大数据应用技术的高级大数据人才,既重视学习面向大数据应用的数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与计算等学科基础知识,又强调训练面向大数据挖掘与分析的技能,注重培养从数据管理、系统开发和海量数据分析与挖掘这三个大数据应用的主要层面出发,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的能力。大数据技术应用领域十分广泛,涉及医疗、金融、交通运输、航空航天、国防军事、制造业等方面,这也决定了未来大数据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非常可观。但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目前只招收物理科目组合考生,毕业后颁发理学或工学学位。本专业学生可考取的证书包括工业与信息化部教育与考试中心大数据工程师、系统架构设计师、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软件测评师等。大数据相关专业除了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之外,还有大数据管理与应用。该专业于2017年成立,是一门学科边缘交叉专业,主要研究大数据分析理论和方法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以及大数据管理与治理的方法,强调大数据相关技术与经济管理知识的结合。学生需要熟练掌握大数据可视化工具的使用,具备利用商务数据进行智能决策的能力。相对于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来说,该专业更偏向于分析、应用和决策方向,大部分只面向物理科目组合招生,只有个别学校面向历史科目组合,毕业后颁发管理学学士学位。该专业学生可考取大数据工程师、CCDH、CPEE、数据分析师等资格证书。

(二)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学什么

具体包括高等代数、随机过程、数学分析、解析几何、常微分方程、离散数学、多元统计分析、数理分析、大数据概论、智能计算、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人工智能、神经网络与深度学习、hadoop大数据开发、机器学习、数据机构、Python与大数据分析、分布式与并行计算、数据库原理及应用、Java程序设计、R语言、大数据存储与管理、Matlab应用等。课程设置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选修课三大类。不同的学校对大数据人才培养的侧重点不同,在课程设置上会根据本校人才培养方案稍有变动。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注重对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强调从数理逻辑到不确定性思维的培养,要求具备较强的大数据处理的系统构建、算法模型、应用推理等认知和实践能力。该专业总体发展方向分为三大类:数据分析、数据平台建设和数据治理。数据分析方向要求掌握数据采集、准备、存储、计算和处理方面的知识,掌握SQL、R语言、数据可视化工具、常见的算法模型及统计方法,对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要求较高。平台建设方向主要掌握软件工程和项目管理知识。数据治理方向需要熟悉各种数据治理的框架。整体来说,数据科学与大数据专业基础知识较容易,但部分核心课程难度较大,要想学好,需要学生付出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对学生素质要求较高。因为该专业是新兴专业,难免存在部分学校课程设置不合理的情况,所以学生在选择学校时需提前了解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多做对比。大数据行业非常注重实践能力和行业经验,所以选择本专业的学生要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多参与实习实践,尽量选择专业对口岗位,为以后就业积攒经验。

(三)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有哪些特点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最典型的特点就是交叉领域较广,需要学生掌握数学、统计学和计算机三大学科的知识。数据分析对统计学知识要求较高,数据挖掘要求数学能力较强。该专业部分课程内容稍有难度,整体来说,大部分学生能够入门,但要想把大数据学精深,还需要自身不懈努力。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另一个特点是应用范围广泛,各行各业都需要大数据人才,比如金融、军事、互联网等行业。这一特点决定了大数据知识只是一个工具,要想解决实际问题,还需要掌握相关行业的专业知识。

二、深造与就业

(一)关于深造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旨在培养精通大数据分析与应用的高端人才,因此考研也是大数据专业学生比较好的选择。目前该专业学生深造方向分为两类:一类是继续从事大数据方面的研究,在大数据与产业结合领域寻找创新点,为自己开拓新的发展路线;第二类是选择人工智能方向,相对于大数据来说,人工智能有许多可以继续深入研究的领域,学生更容易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大数据专业是以计算机学科为支撑的,所以在选择考研专业时也可以选择传统的计算机专业。总体来说,该专业考研可选择的范围较宽。另外,国外比国内的技术体系更为成熟,因此去国外学校深造,也是不错的选择。

(二)就业方向

毕业生可以在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公司从事大数据分析、管理、研究和应用开发等方面的工作,具体分为管理类、分析类和研发类岗位。管理类岗位主要是产品经理和运营经理,负责大数据产品的规划与设计,结合业务需求,设计数据监控模型,搭建数据产品架构等内容;分析类包括分析类工程师和算法工程师,需要使用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等方法进行数据清洗和数据分析,为客户提供有价值的信息;研发类岗位主要分为架构工程师、开发工程师和运维工程师,负责基于Hadoop、spark等数据分析平台进行设计、开发、分布式计算等任务。该行业整体收入比较高,随着对人工智能以及大数据技术的人才需求逐步上升,未来可能会发展为就业前景最好的专业之一。

三、报考指南

(一)报考建议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属于热门新兴专业,发展前景好,薪资待遇高。但需要学习大量的数学和计算机专业知识,专业课程难度较大,分数要求也比较高;因此在报考的时候要注意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是否适合。该专业一般要求学习者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能力,并且对计算机使用能力也有较高要求,因此数学比较薄弱或者对计算机兴趣较低的考生谨慎报考。另外,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侧重点,在报考之前一定要了解该学校的培养方向,结合学校的传统优势领域和行业背景综合考虑。比如复旦大学大数据本科专业是在大数据学院下;北京大学大数据专业设立在数学学院,因此会更注重数学知识的学习;对外经贸大学的大数据专业设立在信息学院,但因为该学校本身属于经济类院校,所以更注重和经济领域的结合。

(二)选科注意事项

就各招生高校来说,首选科目要求为仅物理,再选科目要求选考化学的院校较多。总体来说,该专业对物理数学等学科的要求较高,考生可结合自身特点选择性报考。

(三)什么样的学生适合报考

对外经济管理学范文篇6

关键词:财经类高校;学科组织模式;应用经济学

一、以应用经济学为例研究学科组织模式,对当前财经类高校学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应用经济学是财经类高校的传统优势学科。在教育部第三轮学科评估中,财经类高校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其中,中央财经大学的应用经济学与北京大学并列排名第2,进入前5%,上海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以及西南财经大学分别位列第6、12、18、6,排名均进入前25%。此外,在“双一流”背景下,应用经济学将成为财经类高校学科建设的重点。2017年9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公布了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在入选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的五所财经类高校中,有三所将应用经济学作为拟建设学科。应用经济学是各财经类高校的传统优势学科,也将是目前“双一流”背景下各财经类高校学科建设的重点,各财经类高校必然会在经费、师资、政策等方面向应用经济学学科倾斜。对于学科建设而言,基层学科组织是高校学科建设的具体实施者,任何学科发展规划都将最终落实到各基层学科组织上,而学科组织模式则是联结学校整体学科发展与基层学科组织之间的桥梁。因此,研究应用经济学的学科组织模式对于各财经类高校学科建设具有重大意

二、应用经济学现有学科组织模式

1.多建设单位共建模式在财经类高校,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由多个建设单位共建的模式比较普遍。中央财经大学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下设二级学科18个,其中目录内二级学科9个,学校自主设置学科9个,涉及18个有招生资格的建设单位。上海财经大学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应用经济学学科有6个建设单位共建,西南财经大学有11个建设单位共建。从应用经济学建设单位在学校学科建设单位总数占比上,应用经济学建设单位占中央财经大学学科建设单位总数的75%,其余三所高校的占比分别为40%、55%、35%。在不同的财经类高校,学科共建程度有所不同,主要体现在二级学科的共建上。中央财经大学应用经济学18个二级学科中,有10个二级学科属于多个单位共建的情况,产业经济学涉及4个建设单位,区域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均涉及3个建设单位,另外还有6个二级学科涉及2个建设单位。西南财经大学的优势学科金融学有4个建设单位,自设的金融工程有2个建设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产业经济学有2个建设单位,上海财经大学没有二级学科多单位共建的情况。2.少数建设单位共建或单一建设单位模式在应用经济学学科评估排名靠前的综合类大学中,学科建设单位共建的情况比较少。例如,在第3轮学科评估中排名第1的中国人民大学,共有26个教学单位(23个学院,3个研究院),其中应用经济学的建设单位主要有5个,占其建设单位总数的19%。而在更加综合性的大学,学科建设单位共建情况更少。例如,北京大学应用经济学主要涉及经济学院和国家发展研究院两个建设单位(不包括跨学科学院),占其建设单位总数的不到5%;在五道口金融学院并入清华大学以前,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单独建设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及管理科学与工程等4个跨学科门类一级学科。当然,这与综合类大学学校规模大、学科门类广有关。

三、多单位共建模式对于财经类高校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第一,从学校规模而言,财经类大学普遍规模较小,涉及学科门类较少,而各校学科建设单位总数普遍在20个左右,因此财经类高校往往按照应用经济学下的二级学科设置学院,如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中南财经大学均设置金融学院。应用经济学下设9个目录内二级学科,各财经类院校大都又在应用经济学下自主设置多个二级学科,由此形成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多单位共建的现象。第二,从学科内涵和范畴而言,应用经济学学科研究对象涉及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其中产业经济学二级学科内涵更为丰富。为强化学科特色、扩大学科优势,财经类高校中的非财经类学院往往会将学院的主体学科与应用经济学相结合,建设应用经济学下的某个二级学科。例如,中央财经大学的信息学院与体育经济与管理学院均为二级学科产业经济学的建设单位。第三,从争取资源的角度,学院具有成为应用经济学建设单位的激励。财经类高校的应用经济学排名普遍靠前,在我国当前教育行政部门资源分配与学科排名直接挂钩的体制下,财经类高校的院长们往往希望能从应用经济学的“大蛋糕”中分得一杯羹。在高校内部,应用经济学的建设学院也更便于向学校争取人员编制、资金支持以及职工福利等。

四、应用经济学多建设单位共建模式的弊端

我国大学的学科组织结构一开始是简单的学校—系层级,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由于学科数量增多,大学的扩招后系的规模增大,大学的系纷纷升格成学院,在学院下面再分成几个系,学术权力和行政管理权利则多集中于学院,由此形成了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在校—院两级管理体制下,多学院共建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科发展。首先,二级学科由多个学院共建,学科建设单位分散,学科责任无法落实,学校整体学科建设规划往往难以落地。其次,极度细分的院系结构导致学科组织间壁垒森严,阻碍了学科交叉融合,不利于跨学科人才的培养。第三,对于应用经济学下某些共建现象严重的二级学科,学科碎片化、同质化现象突出,学科重复建设问题严重。

五、财经类高校学科组织模式选择

1.高校学科组织模式设置逻辑从符合学科发展的角度,一方面,在知识专门化的基础上,以大学学科分化为发展趋势设立学科组织机构,专门开展有关本学科的教学和科研活动,对专门化的知识进行探究和管理,这样便形成了基础学科组织“学院”和“系”。另一方面,在知识综合化的背景下,以学科交叉融合为发展趋势,设立若干跨学科组织机构,打破学科间的藩篱,促进不同学科或是相近学科之间的沟通与交流。高校学科的组织模式既要满足知识专门化的需要,也要兼顾学科综合化发展的要求;既要保持各个学科组织的相对独立性,也要使学科组织之间相互交流,增强不同学科或相近学科之间的融合。这是高校学科组织模式设置的基本逻辑。2.综合类大学学科组织模式改革借鉴基于此逻辑,国内许多综合性大学已进行学科组织模式改革。北京大学于1999年初成立了人文学部、社会科学学部、理学部、信息与工程学部四个学部,后与原北京医科大学合并,目前北京大学有五个学部:人文学部,社会科学学部,理学部,信息与工程学部,医学部。中国人民大学也依据学科大类设置了人文学部、社会学部、经济学部、法政学部及理工学部等五个学部。从北京大学来看,除了医学部之外,校本部的四个学部没有行政管理权,只有学术机构,负责研究本学部的发展计划,探讨学部内不同学科院系的交叉融合与协作,审查职称晋升和违规处理等;并就有关学术中的各种问题进行咨询,展开调研探讨,反映教授的意见,对行政管理起某种监督作用。因此,学部基本上是一个虚化的学科组织,没有行政权力,只有学术权力,是不改变我国高校现行校院两级行政管理体制下的改革。3.财经类高校学科组织模式改革思路财经类高校学科组织模式的改革,既要遵循学科组织模式设置的通用逻辑,即顺应学科分化和融合的双重要求,同时又要充分考虑财经类高校的特点。此外,学科组织模式的变革往往是推及全校各个学科的,但由于应用经济学对于财经类高校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在分析财经类高校学科组织模式改革时,高校尤其需要考虑应用经济学学科发展的需要。4.在学院的基础上设置学部(学科群)在已有的院系结构不改变的情况下,高校可以在院系之上建立一个学部(学科群),统筹相同学科门类或者相关学科门类下不同一级学科的发展。例如,建立以应用经济学和理论经济学为为主的经济学学部(学科群),同时可结合学校自身优势特色,统筹建设统计学、管理学或法学等一级学科。当然,无论是“学部制”还是“学科群”,都需要考虑学术权力及行政权力在校—部(群)—院三级之间的划分,使“学部”或“学科群”这个虚体型组织能逐步具备实体化特征,从而真正保障和促进学科的统筹发展和交叉融合。5.优化院系设置,统筹学科建设由于财经类高校一级学科多单位共建的情况难以避免,高校可考虑在一级学科的范畴内,通过第三方学科评估,对一级学科下的所有建设单位建设情况进行摸排,依据评估结果,结合学校整体学科发展规划进行学科整合,优化院系设置,统筹学科建设,解决多单位建设模式下学科重复建设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谭镜星,曾阳素,陈梦迁.从学科到学科群——知识分类体系和知识政策的视角[J].全球教育展望,2007

[2]王珍.学科语境的大学学术组织结构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6

对外经济管理学范文篇7

关键词: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基本要求;积极影响;培养策略

1现阶段企业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现状

1.1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工作经验积累过少

现阶段工商管理人才所担任的职位都具有一定的专业性,比如,营销策划、财务、人资管理等,且工商管理人才一般在企业中担任管理层的职务,因此这对于从业管理人员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沟通能力、管理能力、交际能力等,另外也要求其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的相关操作,对于外语水平的要求也非常高。但工商管理人才在实际的过程中,往往很难达到上述要求,有的是刚从学校毕业直接进入岗位,其具有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但是由于没有工作经验,在岗位中很难将工作出色完成。大多数工作者在入职后,往往更加注重理论,而没有深入到实际工作中,一旦工作中遇到问题就会束手无策,不能独立地完成工作,对于难题也会无从下手。出现这种情况,究其原因是从业者没有对自己进行清晰的定位,不愿意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其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产生很大的差距,无法独立解决工作中的一些问题,他们大多倾向于纸上谈兵,严重缺乏实践经验,由此加剧了工商管理工作中各类问题的发生。

1.2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的定位不清晰

在对工商管理人才进行培养的过程中,由于受到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工商管理人才的专业认知水平有限,认为只要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便能够胜任工商管理岗位的工作。在新时期下工商管理人才应更加注重其综合素质,没有明确的人才培养定位,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能力水平无法与新时期对工商管理人才的要求实现对接,这对于工商管理人才综合素质的提升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1.3企业工商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不高,同时缺乏创新意识

伴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经济的开放程度越来越高,竞争、风险与各种问题也会随之而来。在工商管理的岗位工作中,相关从业者往往较多地表现为安于现状,对于工作的积极性和创新性严重缺乏,总体表现为工商管理人员在其专业知识、技能水平以及综合素质方面的水平都处于较低的阶段。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无论是对于短期阶段性的经营目标,还是长期的发展战略规划而言,都要求相关管理人员必须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水平,以及较高的职业素质,要彻底转变思想,树立新时期的创新思维,在工作中必须要积极主动,不断创新,与新时期的发展保持同步,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推进工商管理相关工作的健康开展。

2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策略

2.1加强培养和考核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专业素质

对于企业工商管理工作而言,管理人才也有层次之分,所以在对其进行培养的过程中,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有针对性的培训内容,采取不同的培养模式和方法,提高各层次管理人员的综合水平,以不断提升其专业水平。简而言之,可以将其分为三个层次,即刚入职的工商管理人员、初级管理人才、中高级管理人才。首先对于刚入职的工商管理人员而言,由于刚出校门进入岗位工作,虽然具有专业的理论知识,但是实践经验严重缺乏,对工商管理岗位的认知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所以除了对其进行岗位相关工作职责的培训外,还要对其专业素养进行培训,另外还要加强其对基础工作的操作能力,以使其更快地适应工商管理岗位的相关工作。其次对于初级工商管理人才而言,在其掌握专业技能以及基本的操作流程的基础之上,要对其在企业管理、组织协调、实践项目等能力方面进行培养,使其向高级工商管理人才逐渐过渡。最后是对于高级工商管理人才而言,针对这部分从业者要对其进行阶段性的培训,定期地对其工作进行评价和考核,以不断提升其综合素质水平,从而提高从业者多方面的能力,如沟通能力、决策能力、战略合作能力等等,为开展经济管理工作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2.2对不同类型的管理人才采取分层目标设置方法

除了要对不同阶段的管理人才进行分层次培养以外,由于从业者个性以及理解程度的差异,在工商管理专业技能知识培训中也要因人而异,所以对于工商管理人才也要按照相应的标准进行分层次培养,根据个性化的差异,以及对于实践技能的掌握程度进行培养,不但可以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率,而且对于组织结构的优化和完善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从对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层次上将其分为理论型人才和实践应用型人才,要针对两种不同的人才类型进行不同的培养,对于理论性的工商管理人才而言,明确培养的目标,即要注重其对理论知识的具体应用,从而更好地去指导相关的实践,以提升其实践技能水平,从而使其能够全面综合发展。在实践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首先要明确培养目标,在培养其决策能力、沟通合作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同时,也要加强其对相关专业知识的深入理解,促使其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从而为企业培养合格的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

2.3重视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创新意识的培养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如何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除了要不断创新产品以及拓宽业务范围以外,内部管理人员是否具有创新意识也是其中关键的环节。在新时期的经济发展大潮中,固步自封、安于现状最终都将会被社会所淘汰,而只有不断保持创新的热情以及精神,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管理工作中,在现有工作基础上,不断进行管理模式的创新和优化,才能始终保持与时展同步,因此要重视对工商管理人才创新意识的培养。在实际工作中,一直保持创新精神是较为困难的,但是如果通过不断的学习,从所学的专业知识中汲取养分,并应用到工作中,以此来进行创新是不难做到的。另外,对于工商管理人员而言,更要树立全新的思想观,在学习工作中要具有坚持的精神,要能够敢于面对困难和挑战,并努力去征服,为后期工作的创新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所以,在新时期下对于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更要注重其创新意识,使其能够对创新精神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知,使其意识到创新对于经营管理的重要性意义,在实际的培养中,可以结合一些成功企业的案例进行讲解,以加深对内涵的理解,这对于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有利于培养出具有较高综合素质水平的专业人才,为经济管理工作的稳健开展助力。

2.4用现代技术手段改革培养模式

在传统的培养工商管理人才的过程中,由于其较为注重对基础工作以及理论的培养,很难与时代的发展保持同步,因此不利于综合型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而在现阶段,对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进行培养的过程中,要结合时展的趋势,并能够应用现代化的先进技术手段,对培养模式进行调整和创新,通过网络教学,或者是校企合作等多种方式来开展相应的人才培养工作,这对于工商管理人才的专业知识技能以及职业素质的培养都是非常高效的。在实际的培养过程中,工商管理人才既能够扎实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同时又能够学以致用,提高其实践操作能力,通过实践也可以了解其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对于后期的实际工作很有帮助。

2.5探索校企合作形式,培养工商管理人才后备军

现阶段,企业虽然有对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计划,但往往由于自身资源的一些限制,使得培养工作停滞或者不够完善。鉴于此种情况,企业可以通过开展校企合作的模式,为企业培养工商管理的人才后备军。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很多,企业可以制定未来的发展计划,以及人才需求规划,与高校共同制定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为企业培养专业性更强的工商管理人才。一旦校企合作关系建立,高校也可以根据企业的用人计划,以及时代的发展需求,来调整和完善相关的学科内容,为学生后续的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对于企业而言,建立校企合作关系,能够降低培养人才的时间和成本,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经营管理中。因此开展校企合作模式,学校为企业培养工商管理人才储备军,以实现学校和企业双赢的良好局面。

3结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伴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数量也在逐年攀升,而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多的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培养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对于企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对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不可取的,要结合时展的需求以及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制定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计划,制定分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使人才培养趋向于科学化、人性化、时代化,最终不断提升工商管理人才的综合素质水平。

参考文献

[1]张耀赠.工商管理专业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1,24(06):240-241.

[2]尤妙娜.工商管理重点学科卓越人才培养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34(03):20-21+24.

[3]孙晓庆.市场经济下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商场现代化,2020(22):89-91.

[4]刘俊.探究市场经济下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J].质量与市场,2020(21):84-86.

[5]李涛.创新人才培养视域下工商管理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应用——评《工商管理学科创新人才培养的教与学——以青海民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为例》[J].中国教育学刊,2020(11):124.

对外经济管理学范文篇8

[关键词]应收帐款融资融资租赁杠杆收购

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我国中小企业创造了社会巨额财富,促进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但资金短缺和融资困难是一个很普遍的问题。本文就对中小企业常用的融资方式应收帐款融资、融资租赁和杠杆收购融资作探讨与分析。

一、应收帐款融资

(一)应收帐款融资定义和方式

应收帐款融资定义:应收帐款数额较大,造成现金短缺,可以进行抵押或出售来融通资金,即进行应收帐款的融通,使企业及时获取现金,解决生产经营之急需。

应收帐款融资的两种具体方式:

1.应收帐款抵押。是应收帐款作为担保品,贷款人不仅拥有应收帐款的受偿权,而且还行使追索权当未如期偿还应收帐款时,以应收帐款作为担保品从银行贷款的公司必须负担因此发生的损失。

2.应收帐款让售。是指借款人将其所拥有的应收帐款卖给贷款人,并且当借款人的客户未能支付应收帐款时,贷款人不能对借款人行使追索权,而要自行负担损失。

(二)应收帐款融资成本和优点

应收帐款成本有:

1.机会成本。企业赊销意味着企业不能及时回收货款,本可用于其他投资并获得收益,便产生了机会成本。

2.管理费用。客户信誉调查费、帐户记录和保管费用、催收费用、收帐费用、收集信息等其他费用构成了管理费用。

3.坏帐成本。随规模而成正比例增长的坏帐损失,成为最大风险。

应收帐款融资的优点:

1.改善资产负债率。企业既可获得资金又不增加负债,用所获得资金来加快发展。

2.具有非常高的弹性,当销货额增加,可将大量的购货发票直接自动的转化为资金。

3.成本相对较低。以应收帐款作为担保品,良好的客户的信用状况,能以较低的利率获取贷款。

4.融资时间短、效率高。金融机构所提供的成本较低而效率较高的专业信用审核服务提高了效率。

5.促使企业加强管理,决策科学化。必须从财务,会计,生产营销和人事等各个方面完善管理,以良好的信誉和资信为其融资创造条件。

(三)应收账款融资的环境建设

1.建立企业的商业信用

卖方企业在给予购买方商业信用时,要考虑对方的资信,要使应收帐款有收回的足够保证。商业信用的建立,根本上要靠企业的盈利能力和成长能力。

2.建立良好的银行信用

我国商业银行需完善银行信用,一是应重组国有商业银行,加大银行间竞争;二是加强银行高管人员的资格审查,带动和提高金融界的信誉;三是建立信用制度,改善金融秩序;四是加大金融立法,加强行业自律。

3.建立应收账款融通公司

融通公司根据信用部门对各企业、银行每一笔业务的信用评价,考虑风险与收益,决定是否接受企业申请。

4.建立资信评级机构

专业的信用评估机构必须调查买方资信和卖方资信,以降低信用风险。

5.加强应收账款法律体系建设

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都得靠法律规范来重建和维持,融通公司的风险要依靠保险法来分摊。

二、融资租赁

(一)融资租赁定义和主要特征

融资租赁定义:融资租赁是指出租人根据承租人提出的规格及所同意的条款,并与承租人订立租赁合同,以支付租金为条件,使承租方取得所需工厂、资本货物及其他设备的一种交易方式。

融资租赁主要特征:

1.资金运动与实物运动相结合

以商品形态和资金相结合是融资租赁的主要特点。租赁公司不是向企业直接贷款,而是代用户购入机器设备,以融物代替融资。

2.两权分离及最终转让所有权

在租赁关系存续期间,只发生使用权的让渡;租期届满处理方式有三种:退回、续租、留购。

3.分期支付租金,超前获得使用价值

合同一经生效,承租人就获得设备的使用权,以而使承租人获得利益。需要支付的租金,则在租赁期内分期偿付。

4.兼有贸易、投资功能

融资租赁是将借钱和借物融合起来,具有融资和贸易的双重特征。租赁公司通过实物的所有权把握了资金的使用方向,成为资本市场上一种有吸引力的投资手段。

(二)融资租赁主要作用

1.融资程序简单

融资租赁方式由项目自身所产生的效益偿还,资金提供者只保留对项目的有限权益,信用审查手续简便。

2.拓展融通渠道,降低资金成本

较早地引进先进技术设备投入生产,从而取得更佳的经济效益。租金有的可以打入成本而免税,从而降低融资成本。3.防止设备陈旧老化

承租企业可根据自身需要对短租还是长租、承购还是退还等做出有利的选择,从而防止设备陈旧老化,避免设备闲置。

4.避免通货膨胀损失,防范汇率、利率风险

在通货膨胀时设备的价格必然不断上涨,而融资租赁的租金一般是不变的,,从而避免贬值带来的汇率风险。采用固定利率的合同而言,可避免利率波动带来的利率风险。

5.表外融资不影响企业资信状况

融资租赁属于表外融资,不体现在企业的资产负债表的负债项目中。

(三)融资租赁风险管理

租赁经营过程中各种风险的识别、控制和处理,贯穿于签订租赁合同、订货、运输、收取租金以至内部的经营管理等环节。

1.经营风险管理

经营风险是指由于经营管理因素而造成的对当事人经济效益产生影响的可能性。对承租方而言,主要表现为经营不善、资金周转不灵、发生延付或不付租金的行为。在签合同前,要对项目进行细致、科学的咨询和调研,规定约束条件和责任条件,将风险降到最低。

2.信用风险管理

信用风险是反映租赁双方各自承担的因对方不能按时履行合同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主要表现在出租方不能按时按期保质保量地提供租赁标的物,影响承租方正常的生产经营。承租方在技术谈判和设备检验中,做到周详、全面的了解。

3.市场风险管理

市场风险是指由于市场价格和需求的变动,使租赁物件预计的经济效益和残值收益不能实现的风险。承租人必须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深入研究,做好同类产品的调查与预测。

4.自然灾害风险管理

自然灾害包括风灾、水灾、雷击、地震等。除了设法进行预防和抢救外,对此风险还可以向保险公司投保不同险别的财产险。

三、杠杆收购融资

(一)杠杆收购融资含义及基本特征

杠杆收购,是指主要通过负债融资来获得对目标企业的控制权,并从目标公司的现金流量中偿还债务的一种企业并购方式。以被并购企业的资产作为抵押,筹集部分资金用于收购。一般情况下,借入资金占收购资金总额的85%~90%,其他分为自有资金。

杠杆收购融资基本特征:

1.收购公司用于收购的自由资金的比例一般为10%~15%。

2.收购公司的绝大部分收购资金为借贷而来。

3.目标公司实际上将最终支付它的售价。

4.收购公司除投资非常有限的资金(自有资金)外,不负担进一步投资的义务。

(二)杠杆收购融资重要作用

1.开辟了新的融资方式

只需要投入少量的资金便可以获得较大金额的银行贷款,用以收购目标企业。

2.收购方只承担有限的财务风险

债务融资引起的债务偿付由目标公司承担。收购方除投资非常有限的资金外,不负担进一步投资的义务。

3.有利于增强收购方的获利能力

一方面,收购者可以通过杠杆收购取得利益;另一方利用杠杆收购有时还可以得到意外的资产增值。

(三)杠杆收购融资风险控制

1.经营风险控制

经营风险是收购公司无法赚取足够的收入去支付债务利息及其他现金债务的风险。收购公司须有长期发展计划、很好的经营管理水平、良好的产品结构。

2.市场风险控制

市场风险指收购后公司没有竞争优势,市场占有率低。收购方须对产品作深入的市场调研,作出准确的市场定位,来巩固和提高市场占有率。

3.财务风险控制

财务风险指收购方缺乏足够的现金流偿还到期债务的风险。收购方需注意在偿还收购负债期间,没有大的资金进行改造。产品应有较为稳固的市场,使收购完成后的现金流量比较稳定。

结语:每个中小企业从创立就面临融资,融资将贯穿企业成立、成长、发展和成熟各个阶段。通常应收帐款融资应用于企业成长阶段,快速发展阶段为了扩张生产规模采用融资租赁,杠杆收购融资是企业处于成熟阶段扩张与增长的重要方式,是中小企业进行资本运营的核心。企业应根据内部经营管理条件和市场竞争情况相结合采用应收帐款融资、融资租赁和杠杆收购融资。企业每个阶段都离不开融资活动,企业的每一次成功的融资活动,都会促进企业上一个台阶,而企业的每一次的跳跃式的发展都离不开成功的融资活动。

参考文献

[1]杜奇华,对外经济管理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

[2]王克华,货币银行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

[3]吴慎之,银行信贷管理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

[4]王庆成,财务管理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年

[5]周升业,王广谦,金融市场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

[6]王铁军,中国中小企业融资28种模式,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年

[7]朱宝宪,公司并购与重组,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

[8](美)彼得,德鲁克,21世纪的管理挑战,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

对外经济管理学范文篇9

[关键词]国际贸易;思政教育;课程思政

立德树人是总书记对教育的总要求。立德树人教育背景下,课程思政被提上讲台,课程思政不同于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是要求课程教育中融入思政内容,做到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灌输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1]。围绕课程思政教育,全国各地高校都展开了试点,其中上海市在课程思政教育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面,并受到了教育部的认同[2]。常州大学是江苏省的地方高校,有40多年的办学历史,在学校层面开展了课程思政的试点教育。以常州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国际贸易学课程为例,探索将思政教育内容融入课程教育的办法和路径。

一、国际贸易学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一)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思政目标一致

常州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扎实的经贸专业知识;具备分析外经贸问题的逻辑思维、创新意识、协作能力和外贸业务处理能力;具备国际化视野,能在企业、政府及金融机构从事外经贸相关工作,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通用型经济管理人才。学生毕业思想素质上要求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较强的社会责任感,熟悉国际贸易政策、法律、法规,具备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对外经济与贸易从业人员的基本素养和正确价值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3]。高校思政目标事关国家前途命运,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思想素质要求本质上是与高校思想政治目标一致的,该要求结合了专业特点,从专业角度出发,提出培养在经贸领域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国际贸易学课程目标决定了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国际贸易学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是研究国际贸易产生、发展及其特点与运动规律,知识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国际贸易的理论知识、基本概念,了解国际贸易发展趋势及特点。能力目标是能够对现实生活中国际贸易的现象(贸易摩擦、关税壁垒、区域经济一体化等)做出分析和判断。思想素质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和爱国主义的情怀。作为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国际贸易学思想素质目标方面体现了爱国主义的情怀,开放和共享的发展理念,这些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保持高度一致。课程思政主要形式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4],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到各门课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达到协同育人目的[5][6]。国际贸易学课程思政通过课程运作、全员参与,对学生予以全方位的影响,把显性的国际贸易学理论知识与隐性思想素质教育有机结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教育教书育人的作用。

二、国际贸易学课程思政探索

(一)优化教学设计,使课程内容与思政教育目标衔接

结合课程知识内容及课程目标,在充分考虑思政教育内容的基础上,挖掘思政与专业课程内容的结合,并在教学中优化课程设计,把思政教育融入到课程教学,具体设计见表1。

(二)课程教学中实施思政教育的路径

1.课程教学中挖掘课程思政的切入点 在人才培养整个过程中贯穿课程思政教育,对人才形成全方位的培养[7],这就要求在课程教学中充分挖掘课程思政的切入点。从国际贸易学课程的性质来看,主要是理论授课为主,在授课过程中要做到每章每节内容都含有课程思政,这一方面要求教师对课程内容很熟悉,同时对思政教育体系也很了解,并且能够把两者融为一体,做到课程思政与专业学习有机结合。如在分析区域经济一体化时,要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白“一带一路”倡议,中国目前为什么推动“中、日、韩自贸区”建设,以及中国与全球很多国家建设自贸区的意义,尝试把开放、共享的思想灌输在这节内容教育中。如在讲述贸易保护主义时,除介绍贸易保护主义的发展及其正面作用之外,以当前中美贸易摩擦为背景进行分析,引申出公平和公正的教育思想。2.适当的教学方法课程教学融入思政教育要有适当的教育方法,在国际贸易学课程讲授过程中,采取了“以案例引导,问题导向”的探究式教学方式。一是每节内容开始前运用“案例”作为导读,让学生归纳和提炼出具体问题,在此过程中尝试融入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精神。如在讲解非关税壁垒时,要培养学生开放和包容的理念,首先要求对非关税壁垒要有正确认识,让学生意识到这是目前国际贸易的常态;其次要培养学生学会妥善处理非关税壁垒,按照开放、包容的理念,针对这些壁垒采取有效措施,既努力避免又要克服这些壁垒,并使之成为进一步改善产品贸易的动力。二是在分析解决这些案例问题的同时,要进行提炼,引申出思政教育目标。如在非关税壁垒案例中,要进一步提炼出开放和包容的思想,需要在对案例归纳总结,并引申到实际生活中,用总书记在某个时段的讲话去印证这个思想。通过这样的教育,学生就能在学理论知识的同时,接受思政教育。3.深挖教学资源教材是国际贸易学课程学习的主要资源,除此之外,课外教学资源也是重要的教学补充,这些资源包括网络资源、实训资源和校内外学生的实践活动。网络资源可以利用商务部、省和市的网站资料,这些网站资料通常有国际贸易报道、商务案例资料及统计数据,通过这些网络资料可以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和利用资料的能力。在线课程、雨课堂等相关资料也具备教学的功能,可以通过这些资料向学生介绍外贸企业纠纷、国与国之间的经济摩擦,增长学生知识。校内外实训资源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校内外实训基地,使学生了解常州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发展历程,专业就业状况以及就业技能要求,增加学生对专业的认知。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是组织学生分组到实践基地去考察,通过社会实践,亲身体会专业,进一步加强对专业的认知及对德、智、体、美、劳的培养。4.选配一流教师,增强教师思政教育意识上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教师是课程思政教育的实施者,教师本人首先要对课程内容与思政教育的结合有深入的理解,能把与专业相关的思想政治理论与专业知识内容有效结合;其次教师要深入思考这些思政内容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方式,学生的配合程度,自身的课前准备状况以及教学思政目标的设计。最后教师要做好授课条件准备工作,上好课程思政,不是之前的例行上课,要增加教师备课的工作量,要提前准备好资料的收集及课堂的组织工作。特别是公认比较难的思政目标的考核工作,教师可以考虑在日常的教学中融合思政目标的考核,如在平时的课堂讨论、回答问题和课后作业中融合思政考核内容。

[参考文献]

[1]敖祖辉,王瑶.高校“课程思政”的价值内核及其实践路径选择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37(3):128-132.

[2]何玉海.关于“课程思政”的本质内涵与实现路径的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10):130-134.

[3]李福林.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目标[J].管理学家,2012(21):229.

[4]崔蕾,徐颖.基于“课程思政”视角下高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J].轻工科技,2019,35(11):174-175.

[5]董常亮.“课程思政”背景下市场调查与统计分析课程教学设计[J].广西教育,2020(11):138-140.

[6]王学俭,石岩.新时代课程思政的内涵、特点、难点及应对策略[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1(2):50-58.

对外经济管理学范文篇10

关键词:延边州;对外贸易;国际制裁

延边州地理位置独特,可以依托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建设高效率的国际大通道,利用延边地区口岸条件与区位优势,积极推进对外开放,大力发展对外贸易。但是新一轮国际形势下,延边州面临的对外开放形势严峻,如何更好的发展对外经济,提高经济发展水平是当下重点思考的课题。

一、近年延边州与俄罗斯、韩国、朝鲜的对外贸易发展形势与现状

(一)近年延边州与俄罗斯的贸易发展形势与现状。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与前苏联恢复双边贸易以来,中俄经贸关系不断深入发展,在农业、能源、工业、金融、服务业等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考察延边州和俄罗斯的对外贸易数据,却可以发现近10年来贸易总额大部分年份一直下降(除2010年和2011年),2016年的贸易总额为2.7亿美元,不到2007年贸易总额的一半。其中,下降幅度最多的是出口,2016年的出口总额为0.7亿美元,只有2007年的8分之1,并且2016年比起2015年又缩减了-65.4%,延边州对俄出口步履艰难。相反,进口则稳步增长,2016年的进口额为1.9亿美元,是2007年的8.6倍,并且2015年比起2014年增长174.4%,2016年又比2017年增长12.6%,延边州对俄进口面临空前好的形势。伴随进口的大幅增长和出口的大幅缩减,2016年延边州与俄罗斯的贸易呈现逆差,达到1.2亿美元(参见表1)。考察2015年和2016年延边州对俄出口品目,主要为非针织和针织服装、皮革箱包、电子制品、钟表和机械、纺织制品等,这些交易前十位的品目占据延边州出口总额的90%以上。并且除了电子制品以外的2016年的出口额均不及2015年的一半,主要因为在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制裁日益严重的背景下,俄罗斯经济面临困境,并且国际油价也持续下跌,使得俄罗斯的对外购买力大大降低,并且2015年和2016年俄罗斯卢布持续贬值35%以上,这样对俄罗斯人来说中国商品已经太贵了,买不起了。考察2015年和2016年延边州对俄罗斯进口品目,主要为鱼产品、矿物燃料、矿物油、未分类特殊交易品、木制品、矿砂、食用水果、动植物油等。其中鱼产品、矿物燃料、木制品、动植物油等产品的进口额大幅上升,特别是木制品、动植物油的进口额增长了1.5倍和1.4倍,相反未分类特殊交易品、矿砂、食用水果等的进口额则较大幅度的下降。总体来说,进口额还是增长了12.5%,说明中国已成为消费大国,购买力旺盛,加上卢布贬值,俄罗斯商品变的更便宜,并且这些进口品目主要分布在初级产品和最终消费品上。(二)近年延边州与韩国的贸易发展形势与现状。延边州是我国唯一的朝鲜族自治州,是与韩国民间交流最为广泛和频繁的地区,在韩国国内的朝鲜族就已达50万以上,铁海联运航线以及延吉与韩国各主要城市的直达航班,延边州对韩国贸易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十年来,延边州与韩国的贸易稳步增长,2016年的贸易总额达到2.6亿美元,是2007年的1.6倍;2016年的出口总额达到2.2亿美元,是2007年的1.7倍;2016年的进口总额为0.4亿美元,是2007年的1.2倍。由于出口增长率高于进口增长率,所以贸易收支一直稳步增长,2016年的贸易顺差为1.8亿美元,是2007年的1.9倍。考察2015年和2016年延边州对韩国出口品目,主要为鱼产品、饮料和酒及醋、针织或非针织服装、油籽和子仁、食用蔬菜、电子产品等。虽然2016年出口总额比起2015年上升了1.4%,但主要品目中鱼产品和饮料和酒及醋大幅增长,增速达到45.7%和91.0%,不过其他品目针织或非针织服装、油籽和子仁、食用蔬菜、电子产品等又大幅缩减,降幅达到15-58%之间,说明延边州对韩国的出口很不稳定,大起大落,需要我们密切关注。考察2015年和2016年延边州对韩国的进口品目,主要为电子产品、塑料制品、锅炉和机械、针织物及钩编织物、化妆品、棉花、杂项食品、照相和医疗等设备等。但是受萨德事件影响2016年的进口额比2015年大幅下降-26.6%,由此除了塑料制品(31.9%)和照相和医疗等设备(21.3%)以外其他产品均有超过30%以上的缩减,化妆品的进口额更下降了-75.7%。由此说明,延边州与韩国的贸易深受周边环境特别是两国关系的影响。(三)延边州与朝鲜贸易发展形势与现状。中朝两国是友好邻邦,中朝边境线长达1420公里,其中延边州与朝鲜的边境线达到522公里,可见中朝关系以及中朝边境贸易中延边州的重要性。延边州主要向朝鲜出口高附加值的纺织原料、货车、豆油、粮食、塑料制品等,朝鲜向延边州主要出口无烟煤、服装、矿石、海产品等。2016年为止,延边州与朝鲜的贸易一直稳居对外贸易的第一位,其中进口最多的是渔产品达到三分之一,其次为矿石产品达到四分之一,再次为服装达到五分之一。上述三大品目占总进口额的80%以上,说明延边州对朝进口商品结构单一、过于集中,在对朝鲜的国际制裁不断加深背景下,若这三大品目的进口受限制,延边州对朝贸易将深受影响。2017年8月6日,联合国安全理事会通过了“2371号决议”,我国商务部为履行该决议于8月14日第40号公告,宣布全面禁止自朝鲜进口煤、铁、铁矿石、铅、铅矿石、水海产品。2017年9月朝鲜实施第六次核试验,由此联合国安理会于11日通过针对朝鲜的第2375号决议,我国商务部为履行该决议于9月22日第52号公告,禁止自朝鲜进口纺织品出口,并禁止出口精炼石油制品和液化天然气等。由此,延边州自朝鲜进口的三大品目,全部遭到禁止,延边州对朝贸易将受重挫。

二、延边州对外贸易发展对策

面对现阶段严峻的对外贸易形势,延边州作为贸易边城深受影响,因此,应稳定外部局势,进行多边贸易,扩大贸易合作范围,增加贸易交流。与此同时,也应提高内在发展动力,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加快产业结构转型。(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我国政府始终致力于加强与其他国家尤其是周边国家的经济联系,远东与东北地区在地里位置上相邻,又有着互补性化强的经济产业,因此经济贸易的合作必然能够引起两区域之间共同的响应,同时合作也会为两区域的经济发展创造新的机遇和平台。两国领导人始终保持着对于边境地区经贸合作的高度重视,不断推进中俄两国边境贴邻地区的合作规划及合作项目顺利开展实施。另外,中俄贸易往来最大比重的纺织业有所下降,应提高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在原有的优势下继续发展。(二)加快产业结构转型。积极调整、规范且加快进出口商品的结构转型,是延边州产业结构转型的重中之重。作为具有民族特色的地方性贸易。目前延边州仍然以初级产品为主要出口产品,如劳工,资源,国外产品初加工等等初级领域。这将延边州置于一个不利的位置,因为随着贸易活动的增加,贸易额的数目越来越大。因此,我们要积极调节进出口商品结构,大力发展技术,政府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植力度,鼓励,推动相关科技产业的发展,提高资源利用率。与此同时,注重高新人才的培养,大力投入对科研型,学术型人才的投入,争取取得更高的科研成就且提高高科技产品的转化率。推动我州对朝贸易的类目变化,虽然无法立刻达到煤铁矿石资源,或海产品庞大的数量,但朝鲜丰富的矿石种类和数量,(如天然石墨,镁矿等资源),又如朝鲜农产品如板栗、芝麻,劳动密集型产品中的原木及木制品、初级电子产品如变压器等,这些产品的交易量也将大幅增加。(三)维护与周边国家稳定经贸。为了保证贸易双方国家的切实利益,在与邻国进行贸易活动时,“利益”往往比和“谐关系”更为重要,它能够起到协调国家关系的关键作用。同时,确立和平友好的利益关系,也是维护周边国家贸易活动稳定发展的前提,利益与政治相捆绑的贸易关系的形成将使两国的关系更为和谐稳定,“经促政”也将是一个崭新的,维持友好关系的合作平台。在当前形势背景下,应促进多边贸易,扩大贸易合作范围,增加贸易交流。延边作为地方性政府,应该打起精神,慎重对待,不能迷失自我,要辩证地、长期地用清晰和变通的思维来对待问题。

三、总结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中国的对外开放逐渐深入。延边地区地处中朝俄三国交界地带,既沿边、沿江又近海的特殊区位受到了国家和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延边对外贸易的发展不仅能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而且对吉林省的对外开放也具有重大意义。希望延边地区在新一轮政治背景下,勇于挑战,抓住机遇,可以依旧大力发展对外贸易,提高经济水平。

参考文献:

[1]吴娇,任强.浅谈中韩贸易新格局——基于中韩自贸协定的解读[J]国际税收,2015.

[2]李扬.半岛形势新变化及对中朝合作的影响分析[J].商业经济,2015(11):3-4.

[3]景璟.中朝经贸关系的现状探索及原因反思[J].东北亚经济研究,2017,1(04):3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