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堂教学范文10篇

时间:2023-09-21 17:27:49

地理课堂教学

地理课堂教学范文篇1

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场所,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场所,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课堂不能只注意传授给学生知识,而更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究知识。另外现代教育思想更关注学生的生活心理世界,打破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的无关现状,给学生以主动探索、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创设对学生有挑战性的问题或问题情景,从而使教师所教与学生所学、所需能有机结合。所以课堂效果如何,教师的教育观念至关重要。

2.做好教学准备是获得课堂最佳效果的关键

备课要备内容、备材料、备教具、备学生、备方法等,我认为最关键的是备学生、备方法。经过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教学,我相信各位教师在地理基本知识方面不会存在大的问题,但是,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导致一些教师在课前备课时只注重备内容的系统化、全面化,只关注自己的教学过程,不管学生,不备方法,导致教师讲课、学生学习两层皮,教学效果不好。殊不知我们的学生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我们必须研究我们的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现代教学的要求,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1提高地理课堂效果的前提是了解学生

首先要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以及学生可能熟悉的生活地理环境,为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实施做好准备。其次要备学生现有的地理基础知识,知己知彼方能随心所欲地驾驭课堂。

2.2提高地理课堂效果的途径是科学教学方法的运用

2.2.1全力激发学生上地理课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学阶段学生对地理课多无多大兴趣,造成这种情况的重要原因,学生要么是感觉地理知识过于浅显,很多知识通过自学便可以从书本上理解掌握,课堂教学对学生失去吸引力,要么是觉得知识过于抽象、空洞、难以理解,没有学习意义,从而失去学习兴趣。挑战欲望强烈、逆反心理强烈是当代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共性,抓住这一心理特征,在地理课堂上有效地巧设情景,吸引学生课堂注意力,刺激他们征服困难、解决问题的决心,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是激发学生学习地理兴趣众多因素中的关键。

另外还可通过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愿意上你的课,这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中学生处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年龄阶段,他们往往是喜欢一个教师就会去喜欢这个教师所教的科目,课堂上注意力也会比较集中。教师诙谐的语言、优雅的教态、渊博的专业知识、高尚的职业素养、某一个特长等等,这些都可成为学生崇拜的焦点,也是良好关系建立的条件。这样就可形成由崇拜到愿意和你接近,愿意上你的课,教学效果自然会达到最佳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包括道德、思想、业务及工作素质,还有业余爱好特长素质。

2.2.2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让地理课堂贴近学生生活。

书本世界是语言符号的世界,是由一系列单色调的、抽象的文字堆砌起来的世界。这个世界缺乏色彩、缺少变化,是以一种冰冷冷的形势和姿态呈现出来的。生活世界是真真切切存在的世界,是由一系列鲜活的事实和生动直观的感受构建来的世界。这个世界多姿多彩、色彩斑斓,是以一种活生生的、火辣辣的形式和姿态扑面而来的。对学生来说,这两个世界并不见得是统一的、相互佐证的。学生之所以感受到学习是一种负担,而不是自己应尽的责任;课堂之所以没有生机活力,变得如同一潭死水、波澜不惊……应该说与学生的书本世界和生活实际相割裂有关联。

现代教学手段可使课堂生动、形象地再现生活,使课本内容与现实有机结合。现代教育媒体如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电影、计算机、激光视盘等,具有形声性、再现性和先进性的特点。它们主要以图像和声音的形式传递信息,可使学生真正做到眼耳并用、视听并用,使知识传递、接受、记忆变得比较容易,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运用计算机教学,可根据教学需要,将要表现的地理事物由小变大、化远为近,使事物的运动变化过程由快变慢或由慢变快,将事物的本质要素突出地展现于学生面前。例如通过电脑动画可以模拟板块运动过程,以及演示板块运移过程,解释构造地震的成因、板块构造学说等,这将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2.2.3把课堂“还给”学生。

给学生以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主动激活的状态,主动积极地动手、动脑、动口,从而使学习成为自主的活动。开展“研究型”教学是把课堂还于学生的重要手段。研究性教学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对全过程的主动学习,变被动、机械地接受知识为积极、灵活地认识和应用知识信息,整节课的内容可以转化成若干个小问题,让学生通过看书、思考解答。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在讨论中找到答案。为促进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可采用灵活多变的启发诱导方法。这样做比教师单纯讲解效果要好得多,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教师则在退居次席的同时,又充分发挥出“主导”的作用,推动学生的主体活动正常有序、高效地进行。主动学习有激情,教学效果自然会较好。

2.2.4地理课堂多样化。

课堂教学不拘于教室,可以让课堂知识传授和实践活动相结合,在应用中学习知识,从而使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发展。以往地理课堂教学只重视书本知识,不重视实践能力,理论脱离实际。素质教育提倡在实际中运用。重视和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教育,是当前深化教育改革、搞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就地理学科本身的特点而言,它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联系非常紧密。因此,到野外观察是学习地理所必须的,也是搞好地理课堂教学所必须的,有时候教室以外是我们最好的课堂。

例如,讲到陆地地形时,我就组织学生考察本地地形的种类和特征;讲到环境保护时,我就组织学生到废品回收站和垃圾处理站参观,然后要求学生回校写考察报告。让学生走出校门,有利于学生了解自然、了解社会,有利于增强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的能力及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加强科学教育研究

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不断地学习国内外教育理论,密切注视教育发展的新动向,认真研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把精力集中在课堂教学上,最大限度地提高每堂课的教学效率,实现轻“负担”、高质量。而且同时还要有较高的教育科研水平,把课堂教学当一门科学艺术来研究,改向经验要效率为向教育科研要效率;改向题海战术要质量为向教学改革要质量。

4.课后及时总结

你的教学目标在本次课中是否已经达到了?达到的标志是什么?你预先的教学设计与实际的教学进程之间有何区别?你在课上又是如何处理这些区别的?这次课你感到比较得当的地方有哪些?存在的问题又有哪些?什么问题是最突出的问题?在下次课中你打算如何克服在这次课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等等。教学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很多问题,我们也会有很多问题不一定能够圆满地解决,在课后要及时地回顾总结,不断地调整、改进,以期达到下一节课时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这一环节对于教学尤其重要,也正是大多数教师在教学中没有注意的方面。

总之,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广大地理教师要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以改革为动力,在新条件下适应时展要求,抱着终身学习的态度,努力提高地理课堂教育效果,切实以素质教育为教学重心,有力地促进广大地理教师课堂教学及科研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1]宋叔华。浅谈地理课堂教学的开放。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2)。

[2]吕元喜。浅谈地理课堂教学内容的全开放。教育实践与研究,2006,(12)。

[3]李井芳。谈多媒体在地理课教学中的应用。承德职业学院学报,2006,(1)。

[4]虞卫国。浅谈地理课堂教学中的管理。青海教育,2004,(7)。

地理课堂教学范文篇2

一、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对地理学习的重视度不够。长期以来,地理学科就被认为是“副科”,直到现在,依然没有摆脱这种认知,因此,相较于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地理教学并没有引起教师和学生足够的重视。教师在教学时,不注重对课本知识进行拓展、补充,只是简单地讲解书本上的内容;而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听讲的很少,认为听不听都无所谓,也不是重要的课程,做着与课堂完全无关的事情,如,睡觉、看课外书、玩手机、做其他学科的作业等等。2.教师自身素质缺乏,观念较为陈旧。目前,很多高中地理教师还是秉持陈旧的思想观念,仍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讲、学生听”进行课堂教学,教师的主导地位过于突出,而学生的主体地位则被剥夺,这样不仅违背了教学原则,而且还严重地挫伤了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积极性,限制了学生智力的发展。此外,很多高中地理教师满足于现状,不注重与时俱进,不主动去了解与地理有关的新知识和技能,也不主动去学习教学新思维及策略,从而导致自身素质缺乏,教学质量和效率也得不到提高。3.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习兴趣较低。教学方法单一是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问题之一,主要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很多教师资历较老,习惯了自己惯用的教学方法,一时很难适应新的教学方法;另一方面,很多教师不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也不积极学习新的教学思维及模式,从而教学方法都是一成不变的。单一的教学方法使得课堂教学变得单调和枯燥,不仅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教师的教学激情也大大减弱。另外,高中地理新增加了很多与实际生产、生活相关的内容,以及科普性和探索性较强的内容,学习难度有所增加。学生感觉学习吃力,教师又不能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普遍较低,教学效率也不高。4.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较为机械,迁移能力较弱。高中地理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全面掌握地理知识,更要将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去,从而解决现实问题。目前,很对学生都能够根据教师的讲授将课本上重要的知识点进行熟悉并记忆,但是在掌握知识时过于机械,不能将知识灵活地加以运用,即不能够学以致用。此外,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教师缺乏对学生知识迁移进行引导的问题,学生难以掌握有效的地理学习规律,知识的迁移能力也较弱。

二、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

地理课堂教学范文篇3

关键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心得体会

一、教师要认真备课

学生最大的任务是学习,而教师最大的责任则是传授知识。基于教材的视角,教师需告知学生基础的地理知识、思想,寻找二者的结合点,从而提升地理课的效率。唯有熟知教学内容,了解每位学生的基本情况,教师在课堂上才能如鱼得水,控制好教学进程。备课时,要对教材和学生情况做好分析,有目的地渗入创新教育和创新理念。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站在学生的立场,学会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眼前的问题,不能取代他们去处理问题,而要引领他们自行思考解决。

二、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一)提高教师授课水平。地理教师必须保证语言的艺术性、肢体的合理性,运用情境教学法挑选恰当的结合点,通过直观的描绘,提升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求知欲。教师语言还需通俗易懂、言简意赅。教师的精神面貌和言行举止在很多情况下也会影响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二)教学方式多样化。教师必须懂得借助多媒体以及地图来辅助教学。地理牵涉很多理解难度比较大的图表、成因、运动过程或是方位等,若一味地选择传统方法,学生可能无法理解。CAI教学能够将部分枯燥的地理信息转变为声音、动态图像或是音乐动画,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心中产生愉悦感,对地理课表现出更浓郁的兴趣。我在对地球运动进行讲解时,事先从网站上搜索和下载了宇宙空间中地球运动的完整动画,在课堂上对该组动画进行播放,同时配上一首轻音乐。学生除了学会知识外,还能欣赏动听的音乐,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不少理解难度比较大的知识,如昼夜长短及变化规律、太阳直射点移动等也就能较快地掌握了。(三)谚语的妙用。谚语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有关天气现象的谚语不少,如果将它们引入到地理教学中,课堂也会变得更加有趣,很多不好理解的知识也会变得通俗化。如“四季无寒暑,一雨便成秋”,这是昆明最大最典型的气候特点。(四)巧借古诗文。古诗名句中有很多非常精彩的诗词,融入到地理知识中进行讲解,往往能带给学生新鲜的感觉,从而为教学任务的完成奠定了可靠的基础。例如,地形到底是如何对气候产生影响的,我引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来形象地说明地势、气温之间的关系。该类诗歌就像是“味精”,让地理课更加有滋有味,让学生感到意犹未尽。(五)歌曲的借用。课堂上巧妙地插入歌曲往往能够激发学生对地理课的兴趣,带动整个课堂氛围,引领学生主动思考。我在课前播放一首《黄土高坡》“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同时提问:“黄土高坡究竟是不是真的有西北、东南风不同的气候?如果有,它们会出现在什么季节?原因是什么?”如此一来,季风便被巧妙地带到了课堂课上。

三、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和掌握知识相比,掌握技能明显更为重要。这就需要教师给予学生更多的引导,增强他们的自立精神,培养良好习惯。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突出学生的能动性,鼓励他们用学会的知识或是经验对某些未知事物进行探究,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这样便能带着疑问听课,课堂上也会更加积极,效率更高。

四、多方位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一是让学生主动思考,方法是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教师必须为学生创设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情境。问题设置最好阶梯分布,从简单到困难。同时,提问也必须有针对性。对于基础不好的学生,可以提简单的问题。对于基础相对较好的学生,可以提出难度较大的问题。最后教师点评总结。如果学生答对了,必须当场表扬。即便是答错,教师也必须分析原因,引领学生大胆、勇敢地回答,让他们在学习中找到创新的喜悦。二是讲练结合。中学生的注意力呈现明显的间歇性,一节课上45分钟,可能只有10-30分钟能够注意力集中,因此,教师不能“满堂灌”。课堂的前20-30分钟,教师必须讲完重点知识,布置精选练习让学生完成。结束后,教师再对答题情况进一步巩固。针对地理试卷,我的做法是在课堂的前半节课上先让学生完成,教师巡查找出问题。到了后半节课,可以对这些问题做针对性地讲评。

五、要培养融洽的师生关系

除对学生有严格的要求外,教师还应平易近人,用公平的态度去照顾每位学生,不偏心、不偏袒。另外,态度上还要和蔼可亲。提升教学效率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教师必须坚持摸索与总结,才能逐步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郑海霞.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探索[J].学周刊,2016(32).

地理课堂教学范文篇4

【关键词】高中地理;地理核心素养;教学提问

1地理核心素养的概述

高中地理的核心素养就是高中生将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所获得的地理技能、知识以及最终形成的地理意识,应用于现实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满足自身发展和生活需求目的的一种涵养。经过深入的分析研究发现,高中地理核心素养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首先,终身性。地理核心素养滋味一种内化品质,如果形成的话,将会伴随学生终身。其次,实践性。高中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最终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运用其所学习和掌握的地理技能以及知识解决相关的问题。最后,全面性。地理学科不仅具有交叉性较强的特点,而且该学科涉及到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各个学科的知识。所以地理核心素养作为地理学科的一种综合型的素养,其也具备了地理学科应有的特征。

2基于地理核心素养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提问分析

2.1有目标的进行教学的提问。地理课堂教学提问不仅是地理课堂教学的主线与核心基础,同时也是影响地理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的关键。所以,高中地理任课教师,必须严格的按照地理学科教学改革的要求,设计三维性教学目标的同时,严格的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设计课题提问。比如,教师在讲授《行星地球》最知识时,可以设计以下几种类型的问题。地球处于宇宙中的什么位置?地球生命体存在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地球的特殊性主要指的是什么?等。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问题的探索和研究,不仅加深了对地球的认知,同时也激发出了学生保护地球的意识,促进了学生解决问题以及获取信息能力的有效提升。2.2在调动课堂氛围的基础上进行提问。教师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所提出的问题,不仅要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保持一致,而且相关问题也必须具有相应的启发性、拓展性以及趣味性,从而达到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兴趣的目的。作为地理教师而言,必须站在学生的角度,将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作为切入点开展课堂教学提问,同时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式教学等不同教学方法的优势,营造符合学习学习要求的学习氛围,才能促进学生地理知识实践应用能力的不断提升。2.3针对性进行问题的提问。教师对课堂提问时机的把握,是决定课堂提问效果的关键。也就是说,在适当的时间提问,不仅不会打断学生的思维,而且有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对于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都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比如,教师在讲解有关于洋流这一知识时,可以通过讲述玩具鸭故事的方式,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然后以教学内容为基础,提出问题为什么玩具鸭会出现在距离原点万里之外的地方?如果玩具鸭坠入太平洋的话,那么经过若干年后它又会出现在什么地方?2.4因材施教,设计多样化问题。现实生活与理论知识的紧密融合是激发学生地理知识学习兴趣最重要的手段。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积极的运用日常生活中发生在学生周围的事情,设计教学问题,才能在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记忆和理解的同时,促进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不断提升。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不同的学生在个性以及智力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再加上受到教育基础以及生活环境等相关因素的影响,导致其对于地理知识的掌握以及问题的分析能力等方面也会出现一定的差异。所以,高中地理教师必须严格的按照地理核心素养以及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遵循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原则,设置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多样化的问题,才能确保课堂提问难易程度的可行性以及适用性,为地理课堂教学提问的顺利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比如,教师在讲授有关于欧洲地理的知识时,如果直接向学生提问伦敦为什么被人们称为雾都?莱茵河为什么又有黄金水道这一名字?等问题时,地理素养与人文素养相对较高的学生就可以有效的抓住问题的知识点并作出相应的回答。但是,地理基础知识相对较差是大学生,则会无法准确的回答出这一问题。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在深入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特点设置不同的问题,才能达到促进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稳步提升的目的。2.5循序渐进的进行课堂提问。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发现,高中地理课程内容不仅复杂程度高而且各个章节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对其所设计的问题的有序性与递进性予以充分的重视,才能达到促进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培养效率稳步提升的目的。比如,在进行农业区位选择这一知识的讲解时,教师可以提出以什么是农业?农业区位的含义是什么?等相关问题,同时在详细的向学生介绍农业区位形成、发展以及特点等知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加深对影响农业区位影响因素的认识和理解。

3结束语

总之,地理核心素养作为高中地理学科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对于学生地理知识学习以及综合能力的提升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所以,高中地理教师必须严格的按照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准确的把握地理课堂教学的目标,设计科学特点突出的地理问题,才能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兴趣的基础上,促进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确保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作者简介:郭美玲,1987年生,女,中学一级教师。

参考文献

[1]刘怀印.从核心素养角度谈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提问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7(50):152.

地理课堂教学范文篇5

中学生通常情况下,不重视地理课,学习不积极,不主动.但是,从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他们又往往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好胜心,一方面他们要对问题追根问底,知道其所学知识的用途,另一方面,他们又急于要显示自己的才能,个个跃跃欲试.这就为设计好新课导言,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和思想基矗而经过挖掘加工后的生动,诱人,带有悬念的新课导言,一上课就将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对新知识的探究上来.兴趣和好奇,促使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直到悬念化解,问题解决,找到答案为止.至于兴趣点和好奇点的选择,可以放在与新课内容密切相关的地理热点问题,最新事件,乡土内容,奥秘探讨及新式教具等上面.这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新课导言切忌哗众取宠,喧宾夺主,冗长肤浅.精练切题则是这一风格形成和发展的生命力所在.

二.设计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能注意力集中,只有思维活跃,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并收到良好的课堂效果。兴趣又是一种有积极作用的情绪,这种情绪在一定的情境中极易产生,因此,一个好的课堂导入,可以快速激发学生本节课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意识。

三.浓郁突出的"地理味"

地图的展示,可通过挂图,板图,幻灯,投影,微机等多种手段进行.通过识图,拼图,填图,绘图,联想分析图的反复训练,学生的手,口,脑并用,其观察力,记忆力,动手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诸多能力都可以得到培养,锻炼和提高.

四.充分运用好地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作为教师,用板图、板画教学可节省大量的语言,变繁琐的口授为形象的精讲。作为学生,板图、板画既形象直观,又能轻松愉快地获得地理知识。教师在上面边讲边绘,学生在下面边听边绘,变单调的听讲为多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和动觉思维,也使学生的绘图能力、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从而达到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效果。

五.感染力极强的教学语言

教师灵活并恰当地运用口头语言,体态语言和板书语言进行教学,可以使课堂教学妙趣横生.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教师或绘声绘色,或幽默诙谐,或启发诱导,或慷慨陈词,或点头赞许,或热情鼓励……总之,适时适度使用语言修辞手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勇于提问,大胆发言,跃跃欲试,积极参与.同时,配以新颖,美观,快速,精练的板书,板图和板画,醒目易记,就能强烈地吸引住每个学生的注意力和情感投入,使其如醉如痴,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受到陶冶,得到锻炼,学会知识,掌握方法.

六.巧设疑问,借疑增趣

设疑恰当,能更好地增加学生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东探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这样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探究,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又能让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增强学好地理的信心。

七.环环相扣的教学过程

一节完整的中学地理课堂教学,其教学过程总是以人地关系为主线,步步为营,环环相扣的.良好的开场白,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提出了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激起了学生求知的欲望.紧接着,教师趁势引导学生寻找和讨论新课的知识点,运用地图剖析难点,排除疑点,强化重点,巧妙联系已有知识,形成知识体系,构成知识网络.

八.联系实际,开阔视野

地理课堂教学范文篇6

〔摘要〕在高考改革和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高中地理拓展型课程部分更适合采用单元教学法。本文从什么是单元教学法、单元教学法相比课时教学法的基本特点、以及地理教学中如何运用单元教学法等几个方面,对高中地理单元教学进行了初浅探索,并以沪教版“生态环境治理”为例作具体说明。

〔关键词〕单元教学法;高中地理;生态环境

一、关于“单元教学法”

1.单元教学法

单元教学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欧美“新教育运动”的兴起而出现的。首先比利时的德克乐利提出教学整体化和兴趣中心原则,是单元教学的萌芽。之后美国教育家杜威主张实用主义的单元教学,他的学生克伯屈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设计教学法(又称单元教学法)的理论。1920年该理论随杜威来华传入中国,并对我国语文教学产生重大影响。1931年美国教育心理学家莫里逊提出“单元教学法”,让学生在几天或一周时间内学习一项教材或解决一个问题,教学过程分为五步:探索-提示-自学-系统化-复述。该理论将儿童中心和教师中心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论折衷,在当时具有一定代表性。笔者理解的单元教学法是:以单元为基本单位,以单元主题为线索,运用系统方法有机重组教学内容,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组织教学过程,进行连续课时的教学,让学生通过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完成相对完整的单元学习,从整体上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教学方式。

2.单元教学法的基本特点

(1)教学设计整体架构单元教学突出从整体进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兼顾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重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长期培养熏陶和体验积累,教学内容合理协调整体与部分、课内与课外、单元与单元之间的关系。(2)教学内容异课同构单元教学内容的选择围绕单元主题采用类聚原则,集中呈现相关内容,异课同构,重点突破。有助于学生在比较异同的学习过程中,进行知识和方法的归类(即“同构”),同时关注不同内容各自的特色,突出共性与个性,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能力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迁移能力。(3)教学过程循序渐进单元教学更注重教与学的过程,通过循序渐进地设计教学内容与教学活动,各课时之间前后关联,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从基础到提高,为学生设置合理的坡度和阶梯,在一段时间内组织学生由学习过渡到运用迁移。(4)教学方法多样组合单元教学可以梯度选取教师精讲、合作学习、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等多种方法。各种方法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有机结合,使教学处于一种有序和可控的状态,对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目标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地理单元教学的优势

新高考方案出台后,高中地理拓展型课程调整后的教学内容更加突出培养学生讨论和研究“地理问题”的能力,如资源问题、能源问题、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等。从地理学科的基本特征来看,首先“地理问题”以区域为载体,体现地域性;其次,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需要学生具备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视角,并运用比较、归纳、概括、分析、评价等综合能力解决问题,体现综合性。在“地理问题”教学中运用单元教学法可以更好地渗透地理学科地域性和综合性两大基本特性。首先,单元教学把地理问题归类,形成“单元”。其次,在每一个单元中,选择不同区域的案例作为教学素材,既联系生活丰富教学内容,又强调了区域独特性和因地制宜的地理思想。再次,在单元教学过程中,异课同构,举一反三,有助于学生运用综合地理思维能力解决地理问题。

二、地理单元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1.基于教材,重组教学内容,设计“单元”进行单元教学,首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形成单元。笔者对沪教版高中地理拓展教材以单元教学进行整合,设计如下单元。表1沪教版高中地理拓展教材“单元”设计

2.立足整体,优化教学设计首先,从单元着眼设计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整合教学内容,以基于教材和源于生活为基本原则,尽量选取学生熟悉的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如在“气象气候灾害”的教学中,对上海学生而言,他们常常会在刚经历连绵阴雨的梅雨带来涝灾之后,马上又经历伏旱带来的旱灾。教师若能跳出教材框架结合时事选材,呈现这一对矛盾,教学将是事半功倍。其次,根据学情、梯度选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如对于学生比较陌生的教学内容(资源跨区域调配、生态环境问题等),可以采用从教师精讲向学生自学过渡的方法,而对于学生比较熟悉或有一定基础的教学内容(气象气候灾害等),可以先学生自主探究,再教师归纳总结。再次,教学中突出“异课同构”,即通过“异课”多次运用分析同类问题的地理方法,在“同构”中落实方法,达成目标。

3.关注细节,夯实学生基础首先要重视学案设计,尤其在采用学生自主学习方法时,更要关注学案的细节,使学生在恰当的“支架”和提示下进行有法的自主学习。其次,要重视对学生课堂回答和学案作业的评价,提高评价的成效。既要对学生的优秀回答给予积极肯定,又要一针见血地指出学生回答的不当之处,帮助学生在不断勘误的过程中纠错,从而朝正确的地理分析方法和规范的地理语言表述方向迈进,提高地理学科能力。

4.把控全局,恰当处理课堂生成因为单元教学是围绕重点教学内容的连续课时教学,所以对教师紧扣单元核心、把控全局的能力提出较高要求。特别在自主学习课时,既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激发思维,又要尊重学生的不寻常观点,对其独特见解给予积极肯定,同时还不能偏离单元的教学主旨,恰当的处理课堂生成。

三、单元教学实施案例

1.基于课标,构想总体思路

“生态环境治理”是沪教版高中地理教材拓展部分第三篇区域开发的一个专题。《上海市中学地理课程标准》将这部分的教学要求定为“学会阅读区域图文资料,分析区域开发条件,对某一区域开发方案进行评价”。根据课程标准和学业水平等级考要求,将单元教学目标设计为:(1)说出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阅读相关图文资料,分析区域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用条理清晰的地理语言表述观点。(2)学习分析生态环境问题的一般思路与方法;运用该方法分析各类生态环境问题造成的后果;根据区域背景分析造成各类问题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3)养成关注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习惯;增强生态保护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教材选取三个案例,分别是“亚马孙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治理”和“三江平原湿地开发与保护”。图1是三个案例共同运用的分析方法,以此为线索,设计单元整体教学流程如表2。图1分析“生态环境问题”的一般方法表2“生态环境治理”单元教学流程

2.循序渐进,实施单元教学课时1:任务驱动,授以方法单元教学的第1课时统领整个单元,是后续课时的样板,因此采用任务驱动法突出教师主导作用,具体任务为:课前预习:阅读相关图文资料,结合所学

知识,分析黄土高原的区域背景。任务一: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带来的危害。任务二: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任务三:分析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可采取哪些措施。小结:分析生态环境问题的一般方法。每个任务完成后师生交流评价,通过连续的任务将教学过程步步推进,最后完成课堂小结。在此基础上归纳分析“生态环境问题”的一般方法是:①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个方面进行区域背景分析;②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分析产生该问题的原因;③从原因入手,抓住主要原因提出治理措施。课时2:学案导学,巩固方法本课时在单元教学中承上启下,教师在第一课时之后,布置自主学习作业:运用分析生态环境问题的一般方法,自主学习“三江平原湿地开发与保护”,完成学案。课堂进行交流评价。课时3:绘制导图,应用方法单元教学的最后一课时是学生自我实践、反馈强化的过程。教师在第二课时后布置开放性作业:借鉴案例一、二,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对“亚马孙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进行梳理归纳。课堂上学生交流讲解,师生点评。

3.重视细节,关注课堂生成

(1)教师详细设计学案,从第一课时到第三课时逐步放手,既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所依托,又给学生创设了大胆表达见解的平台和机会。(2)教师在课堂上应对学生回答进行有的放矢的评价与指导。如在任务三的交流环节,学生对于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往往想到哪里说到哪里,需要教师指导他们分析此类问题的思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人为原因是主因,所以主要从人为角度思考措施,一控制人口,二发展产业;但也不可忽视其自然原因,人类已经采取了许多综合防治措施将自然因素扬长避短,并取得一定的成效,从而总结。同时,调整产业结构是许多环境问题的重要措施之一,但具体如何调整,学生往往只会泛泛而谈。此时同样需要教师点拔:分别从一、二、三产业入手,因地制宜,延长产业链。

作者:曹嵘 单位:上海市天山中学

参考文献:

1.黄金鑫.中学语文单元教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

2.陈晓波,刘彩祥,郑国民.对“主题单元教学”的几点思考[J].人民教育,2005,(8).

第二篇:基于项目学习的地理校本课程设置探究

摘要:基于项目学习基础上的高中地理校本课程设置探究,不同于传统的教学目标、教学形式、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项目学习的教学方法在这些方面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多样化、个性化发展。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仅使学生更加彻底地了解掌握所学的知识,更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与核心素养。基于项目学习的模式来探究高中地理校本课程设置,对于教育教学行为将会有效地实现反馈,并且还能促进学生综合全面地发展,形成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良好习惯。本文将基于项目学习的高中地理校本课程设置探究作为范例,对项目学习的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校本课程设置的重要意义以及设置策略做了一些有益探讨。

关键词:项目学习;高中地理;校本课程;设置探究

一、引言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是以学校地理研究学习这样一门课程的名义得以展开的。基于项目学习的校本课程弥补了传统教学的缺陷,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补充了一系列的验证式的实验,或者是一些关于社会调查活动等类似的实践。项目学习的开展,不仅使得学生们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提高了,更让学生们体会到了地理就在生活中,要善于将学到的地理知识运用到地理活动中。通过相关的地理实践活动,更能让学生走向社会,培养团队精神、提高实践能力的同时,加深对相关地理知识的理解。

二、基于项目学习的高中地理校本课程设置的重要意义

1.促进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建构主义有种理论是说,学习是学生主动性的行为,是置身于一定的客观环境下,再加上相关学习资料以及一些外部的辅助,学生主动去建构知识的过程。项目学习通常以小组团体的形式展开调查研究。学生们会在选择合适的项目,确定项目任务、制订项目计划,细化任务、明确任务,组织实施项目、汇报总结,检查评估等各个环节出现不同分工以及合作的关系。另外,老师也会向学生提供如何发现问题,如何有效地获取利用相关资源从而更为有利地促进问题的解决等一系列的指导与建议。项目学习作为一个共同协作与学习的平台,提供了多形式、多层次的各种思维上产生碰撞的众多机会,例如协商与辩论,对于学生的思维的开拓都是极为有利的。所以,共同探究问题并共同分享成果式的项目学习不仅强化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促进了学生知识体系,思维体系的建构。2.促进学生潜能的挖掘。多元智能有一种理论认为,人的智能是由八种智能类型构成的,这八种智能类型包括语言、数理逻辑、视觉空间、音乐节奏、身体运动、人际交往、自我控制和自然观察能力,且它们是相互独立又共同存在的。由传统智能理论做指导的传统教学,更倾向于学生的语言及数理逻辑方面的能力评价。与传统智能理论相反,多元智能理论则认同八种智能之间无孰优孰劣、无孰轻孰重的地位之分,只是在不同的领域内发挥的作用以及表现形式不一样罢了。项目学习作为一种以学生动手实践为主,以老师提供指导为辅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尽早认识挖掘自己的潜能与优势是有很大帮助的,它更有利于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寻找到适合自己的智能组合模式,并有意识的在该领域内多加发展,以此形成一种具有自己特色的个性化学习研究模式,从而更加深入地探究、解决问题。3.促进教学模式的丰富。丰富教学模式理论将学习活动分为一般性活动、集体培训活动、个体或小组研究实际问题的活动这三种类型,并且这三种类型很明显由低级向高级转变的。而个体或小组研究实际问题正好是项目学习的开展形式。传统教学很明显还属于集体培训活动这一类型,也就是使得知识理论与技能方法分开学习。此时学生的思维体系还属于慢慢形成构建的阶段,传统的教学使得学生只是机械式的套用现成的理论而不懂得变通,也不懂得如何将原理融入生活。然而项目学习却很好的弥补了这个缺陷,它使得学生可以亲身参与到地理实践活动中,根据不同情况场合,有选择性地使用合适的原理,调用自己最适合的智能组合去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应对问题的能力。

三、基于项目学习的高中地理校本课程设置设置策略

1.课程目标:立足于社会与人的发展需要。项目学习中项目的选择是很重要的,它不仅仅要充分利用到所学知识,更要立足于社会与人的发展需要,符合现代知识性、经济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例如,“无锡城市夜光度测量”,以无锡城区真实问题为切入点,揭示了如今光污染的严重性,这项地理实践活动不仅使得学生巩固了光污染的相关知识,更高弘扬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2.课程实施:学生为主,老师为辅。项目学习的教学方式要求将传统的以老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例如天一中学就开始了对此的探索,学校鼓励学生的兴趣与专业相匹配,鼓励教师挖掘学生的长处。于是许多学生出于浓厚的兴趣,自主开展了一系列如“小行星搜寻”等地理课程的项目研究,成功实现了迈向项目教学的第一步。3.社团建设:发挥学生的兴趣。基于项目学习的高中地理校本课程设置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们的兴趣,社团建设恰好可以成为学生们进行共同研究交流的平台。学生们可以依据自己的特长或兴趣,在社团内部开展相关的地理研究,提高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四、结语

总之,基于项目学习教学方式下的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建设,打破了传统的师生的关系,课堂也不再拘泥于灌输式的形式。项目学习的应用,使得学生学习地理成为一种主动的行为,使得师生可以共同研究不同的地理问题,成为课程开发的主要贡献者。

作者:李植 单位:北京市第二十七中学

参考文献:

[1]沈新荣.基于项目学习的高中地理校本课程设置.《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15年7期.

[2]赵小莉.高中地理校本课程内容开发研究——以武汉市29中为例.学科教学;地理.华中师范大学.2011(学位年度).

[3]沈新荣.基于项目学习的高中地理校本课程设置探究.《教育》.2015年11期.

第三篇: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性教学

新课程实施以来,地理课堂已悄然发生变化。教材版本多了,学生合作探究多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多了,学生的发言、质疑多了,使学生学习的兴趣浓了,也使教师在课堂上有更大的发挥空间。但同时我们深入课堂就会注意到,有些低效、无效甚至不讲成效的课堂仍充斥着教学过程。新课堂的“表演化”,课堂活动的“填鸭化”仍然存在。地理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是一门有较强科学性的学科,教师传递给学生的地理知识应当是客观的,准确的。高中地理课堂如何能够进行有效性教学呢?

一、注重课堂的导入方式

万事开头难。好的课堂导入无疑会让整堂课有一个好的开头,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决定一堂课的有效性。课堂导入大概有以下三种方式:1.直接导入。即开门见山,直接说出学习的标题,内容。比如,“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是……”等,这种不做任何铺垫的导入方式非常直接,有点照本宣科,大部分学生是提不起兴趣,更没有兴趣去进行更深入的学习。2.材料导入。材料导入可以是一个小故事,一篇文章,甚至可以是一句带地理知识的名言警句。材料教师可以自己准备,也可以学生搜集。如,我们学习的诗句“黄梅时节家家雨”,可以用来导入即将学习的梅雨知识。3.趣味导入。所谓趣味导入,是用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介绍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情况时,就可以叫学生提前准备地图或者地球仪,叫学生提前自己动手寻找一下。而在地貌学习模块中,我们可以将风蚀地貌模型,黄土地貌模型展示给学生们看看。从以上三种导入方式可以看出,后面两种学生更容易接受,更为感兴趣。

二、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反之,如果学生们长期在一种压抑的、不开放的课堂环境下学习,其主观能动性就会受到影响。教师对学生抱有很大的期望,并且能够通过态度、表情与行为等方式将期望传递给学生,学生就会受到鼓励,从而更加信赖教师。学生渴望得到爱的抚育,有时候甚至超过了对知识本身的追求。学生得到教师的爱,自然而然地会激发出对教师的爱,反映到课堂上就再也不是教师的“一言堂”和“满堂灌”了。因此,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主体精神的首要条件。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把不愉快的心情带进课堂。要尊重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当教师站在讲台上,不要居高临下,盛气凌人,使学生望而生畏,而要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学习,使紧张的学习氛围变得缓和,使学生能直抒胸臆。

三、让高中地理课堂生活化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作为相当严谨的地理学科,很多知识都是来源于生活的。当教师将书本上的一些理论知识讲解得差不多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开展一些课外活动,促使学生更深一步地理解这些理论内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他们更加主动积极的学习。如,当讲到野外辨别方向的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到野外去,并根据书本上说过的内容来辨别方向。例如,我们可以看树叶的茂盛程度的不同来辨别方向,长得比较茂盛的那一边就是朝着太阳的,或者是看树轮的密集程度,树的年轮之间间隙越窄就说明树轮就越密集,而朝着北边的树轮一般都比朝着南边的树轮要密集,也就是说,树轮长得比较密集的那一边就是北边,比较稀疏的那一边就是南边。

四、结合多媒体来进行教学

地理课堂教学范文篇7

关键词:初中地理;地理课堂;课堂教学效率

强调提升初中地理课堂效率,其目的就是确保在单位时间内的课堂中,学生的地理知识基础更好夯实,地理知识应用能力更加强大,地理创新思维和学科价值观念更加端正,由此步入到深度初中地理学习格局。

一、注重学习氛围的营造,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初中地理学科相比较其他学科,其地位是比较边缘的,这一点师生都有意识,这样就导致部分学生对于地理学习处于消极被动的状态,也就难以带着激情去参与,实际的学习效率自然低下。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就需要教师关注良好地理学习氛围的营造,确保学生了解地理科学的价值、地理科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继而以积极主动的心态融入进去,这样就可以达到理想的地理教育教学格局。比如,在学习热带草原气候相关知识点的时候,教师就播放《狮子王》中的片段,让学生在欣赏动画的过程中感受热带草原气候的景象,学生在这样的视觉感知中可以更加立体地感触对应热带草原气候的特点,然后与地理知识进行交互,就可以使初中生以积极主动的心态融入进去,地理学习兴趣不断提升,学习的氛围也会因此朝着更加理想的方向发展,地理课堂的学习效率也会因此不断提升。

二、关注学生地理学科能力的发展,做到教学有的放矢

很多时候部分初中地理教师会将焦点放在学生能做多少地理习题,能够考取多少分数上,这样就容易忽视地理学科能力的发展,学生也难以感知地理科学知识的价值,这样不利于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发展和进步。面对这样的问题,就需要关注学生地理学科能力的发展和进步,做到教育教学有的放矢,这样就可以进入到理想的地理学科教育格局。比如在讲述与黄河相关的地理知识的时候,教师就创设了对应探究性的任务情境,要求学生进入任务情境中,然后解决不同的问题:(1)读图能力,可以在黄河图上使用不同记号笔来描述黄河干流、黄河支流,并且标记出对应的源头在哪里,入海口在哪里,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在哪里?(2)归结能力,可以结合课文的信息和图示的信息,对于黄河各个河段的水文特点进行归结,并且分析水文特点与径流地形之间的关系;(3)地理空间综合能力,将长江、黄河和松花江的河流长度、流域面积参数、年径流量参数整合起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而不是第一大河流?依靠上述问题情境的设定,使得初中生进入到实际的思考状态,学科能力的发展也因此得以实现。也就是说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可以将落脚点放在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上,而不是眼前的考试成绩,这样就可以慢慢步入到理想的初中地理学习格局。

三、坚持拓展延伸,开展初中地理实践活动

当然也需要注意的是,初中地理知识的学习不能仅仅以知识理论学习为主导,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拓展延伸教育教学内容,引导初中地理实践活动朝着更加夯实的方向发展,这样也可以使初中地理课堂效率得以不断提升。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也需要在此环节进行多维度的设计和规划。比如在学习地理比例尺图例和指向标知识之后,教师就设定了对应的地理实践活动,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去绘制学校操场的平面图,在此过程中不同的小组选择不同的解决方案,有的是以脚步来丈量,有的是以尺子来测量。在综合比较之后发现,使用尺子是比较快的,并且获得的数据也是比较准确的。但是如何界定实际坐标呢?此时有学生想到了坐标轴,或者以测量间距的方式来处理。在实际操作中学生相互交流意见,进行实践探索,自主测量的过程中,如何处理好自己与小组成员之间的关系就成为重要的问题,依据这样的方式慢慢实现对应平面图的绘制,不仅能够对地理知识有深度理解,还锻炼了地理知识应用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在这样的初中地理实践活动中,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初中地理与生活之间的关系,树立正确的地理科学价值观,由此以更加主动的心态融入进去,实现初中地理实践活动的价值。

四、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地理教育教学效率低,与教育教学理念、教育教学方式、教育教学机制存在很大的关系,因此在实际教育改革中,要想提升初中地理教学效率,就需要确保教学理念得以改变,坚持以学生为主导,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确保各方面的能力得以发展,营造更好的地理学习氛围,确保地理学习质量得以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金花.提升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之我见[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12):86-87.

[2]刘军远.探究初中地理教学中课堂文化的构建[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6(12):36.

地理课堂教学范文篇8

一、转变教师角色,认识主体作用

在传统高中地理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就像一个国度的领导者,下达学生必须要完成的任务,要求学生必须依照教师要求行事等,这就使得学生成为统治者的附庸,进而影响了学生能动性的发挥,而课堂教学效果的实现,基于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作用,因此,在教学中,地理教师要转变主宰课堂的观念,将适度的权力留给学生,以此形成师生互动的教学环境。

(一)确定学生主体地位

教师要转变主宰者的意识,充分认识到学生主体性的作用。转变说教的教学模式;积极推行民主化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手段的选择上,参考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根据学生需求和信息更新,对教学内容更新完善等;充分尊重学生,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积极发现学生身上的闪亮点等。

(二)培养师生情感

师生情感是实现教学的第一步,地理教师要转变自身角色,不仅做一个“传道授业解惑者”,而且要成为学生的“挚友”和“亲人”,以学生对教师的情感迁移,促使学生地理学习情趣的提升;教师要充分运用情感评价、激励评价等方式,肯定学生的价值、激发学生的潜力,进而实现教学有效性。

二、落足学生实际,展开人本教学

高中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素质相差加大,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并通过不同层次化的教学实践,来促使学生全面化和个性化的发展。

(一)面向全体学生,强化基础教学

虽然高中学生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但是,他们的知识基础、思维走向具有一定的趋同性,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共性出发,对全体学生展开教学。如在“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教学中,由于其中理解性的问题较少,大多是基础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强调学生自学,并要求学生把握各种地域类型与农业的关系,并要求学生掌握畜牧业、种植业地域特征,进而实现知识教学目标;而在“地球上的大气”章节教学中,由于章节所涉及的知识难度较高,且抽象性强,而鉴于高中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则采用教师重点讲解的方式进行教学,同时,要求学生把握基本性的理论知识,如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等。

(二)认识个体差异,实行分层教学

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以及思维特征,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差异性,采用分层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知识掌握度和能力。在分层教学中,教师一般将学生分为“优、中、差”三等,当然,这只是教师对学生的隐性分化,只是为促进学生发展而采取的一种教学方式,同时,将不同层次的问题定位与不同等级的学生,如在“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教学中,教师这样设置问题:说出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并指出两者不同;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秘鲁渔场会出现什么样的景象?为什么?读图分析,出现图示现象的原因,并分析该现象出现时的影响。这就步步提升了问题难度,但是,每个问题都涉及到基础性的知识,因此有效实现了基础知识与能力提升的结合,这就面向不同学生的能力展开了实际性教学,进而使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三、运用多元模式,提升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兴趣的作用下,学生才会以积极心态参与到教学中,同时,高中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求知欲,并乐于探索,在教学实践中,地理老师,要把握住学生的心理特征,并结合地理课程的特点,采用多元性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有效性教学,以实现学生能动性的发挥。

(一)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实现问题引导

讲解———问答———总结的传统的教学模式,直接向学生灌输了知识观念,并没有引发学生的兴趣点,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能动性的发挥,因此,在教学中,要转变教学模式,通过问———想———解的方式展开教学,例如在“地球的运动”教学中,教师这样导入:同学们,你们感到坐地日行八千里,太阳东升西落,四季节气变换等等这些现象奇怪吗?你们谁知道原因?在有的知道,有的不知道的情况下,教师让知道的学生讲述原因,并给予表扬后,接着问:那你能说出公转、自转的具体内容吗?你知道怎么说明公转、自转吗?看到学生疑惑时,教师问:你们想不想知道?进而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这就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把学生引入知识海洋。

(二)充分运用生活实例,提升地理教学实用性

地理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进行案例教学,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地理课程的有用性,如在“生态环境建设”章节教学中,教师以本地区的环境变化为教学素材,并让学生解说所见到的环境变化现象,进而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展开问题分析,并在了解人为、气候、地质等原因后,展开具体地域性教学,这不但向学生传输了解决问题的技能,而且刺激学生将所学技能和知识运用到更广泛的内容中。

(三)展开实践教学,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地理课程与我们的生活联系密切,如地球公转带来了四季轮回,气压风带让我们感受到气候变化,地球内外力给我们带来美丽景观等,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相联系,以提升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四、利用多方资源,促进形象教学

高中地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尤其在一些图表分析、理论性强的章节中,仅仅通过教师讲述,很难实现形象化的描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各种可利用的资源,如图片、多媒体等,以提升地理可观性。

(一)充分利用媒体资源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深入到高中教学中,地理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课件,并对重点性、难点性问题,进行形象化的呈示,化抽象为具体,降低问题难度,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如在自然水循环、地表形态塑造等章节教学中,教师将动态化水循环、各种风貌的地理事物等呈现出来,并进行理论描述,这就以文字配图画的方式,增加了学生的记忆性,这不仅有利于实现课堂教学的知识目标,而且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开阔学生的眼见,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二)利用时政信息

鉴于高考,高中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时政知识,由此在地理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各种相关性的时政资料,如人口变化、城市化规模、自然地理事件等,以有效实现时政与理论相结合,进而提升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五、总结在素质教育环境下,高中地理教学要将学生的心理特征与高中地理课程正相结合,并关注学生的学习主体性,面向学生,采用人本化、多元化以及情感化的教学方式,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并实现其学习情趣的维持,进而实现高中地理教学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等。

作者:郭利工作单位:安吉昌硕高级中学

第二篇

一、高中地理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内涵

1.有效教学。有效教学可以说是教学永恒的主题,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果的唯一标准。有效教学的关键是关注学生发展的自主性、主动性,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强调学生发展中的体验与交往过程,使他们成为发展与变化的主体,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个性发展。

2.有效课堂教学。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使每一位学生都不断地获得新的知识,培养新的能力。然而同一内容,不同的教师施教,效果可能截然不同,关键在于教学的有效性。有效课堂教学缺失的现状表现在:僵化套用一种课堂教学模式,致使不同学生学习机会差异悬殊;对教学方法的选择盲目崇尚新异;学生缺乏主体意识,学习效率低下,浅于学、苦于学、倦于学、厌于学的现象普遍存在。有效教学是一种现代教学理念,强调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关注教学的有效性,注重教与学的统一,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因此,开展有效课堂教学就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让课堂教学有效优质,探索在有限课堂教学时间内,用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获得最大的进步与发展。

二、构建地理高效课堂的策略

基于《中学地理课程标准》对中学地理教学的要求,中学地理教师必须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究式教学,从而构建地理教学的高效课堂。

1.教师应当转变教学行为。教师应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把教学看成学生通过探究性活动主动建构学习的过程。改变教师单向传递知识的教学行为,树立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观念。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支配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与学生成绩的评判者,而是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指导者,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注意培养学生自觉、自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倡导合作探究,改变学习方式。探究式学习是目前我国新课程改革大力提倡的,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学习方式。地理学科具有自然科学特点,许多地理问题可以设计为探究式的课堂教学形式。地理探究学习的课题往往具有学科交叉的特点,没有现成的答案,一个学生的知识结构很难满足其要求,因此更需要合作研究。例如,在上“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一课时,可以这样设计具体步骤:(1)展示课件;(2)结合平时观察、收集事实依据;(3)得出结论与解释;(4)反思评价;(5)报告与交流。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互动过程,在合作游戏中,学生学有趣味;在合作读图中,学生学有所能;在合作收集中,学生学有所获;在合作调查中,学生学中悟理;在合作探究中,学生学中有问。同时,生生之间,既要倡导学习竞赛,更要倡导合作互助,从而形成高远的志向、健全的人格。

3.培养学生掌握思维方法。打破定势思维,引导反向思维,让学生发现问题。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习惯性思维模式中跳出来,打破思维定势,试着进行反向思维,引导学生用质疑的态度学习,从中发现问题。(1)创设情境,发散思维,启发学生梳理问题。创设情境,广开言路,多向思维,使学生在发散的思维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创设情境时,一定要设计具有开放性的问题,从而引起学生兴趣,帮助学生进一步拓宽思路。(2)挖掘难点,探究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在新课程改革下地理探究式的学习中,教师要善于捕捉疑难点,引导学生作探究性学习,让学生自己发现和探究疑难、突破疑难,然后解决问题,从而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在教学评价中增加学生创新性学习的比重。教师评价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塑造有很大作用。提倡探究性学习方式,在教学评价中,突出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最大限度地增加学生创新性学习的比重。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品尝到探究性学习的甜头,从而达到创新性学习的目标。

5.合理运用教学手段,效益优先。在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整合中,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不仅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思维深度,为学生开展高水平的认知活动提供有效的帮助,而且,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最深刻影响在于能提高学生收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地理知识尤其是自然地理部分,抽象性强,对学生的空间思维要求高,而多媒体技术正好能综合处理语言、文字、动画、音乐等信息,且可以动态模拟地球转动、大气运动、海陆变迁、岩浆喷发等,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达到化难为易的效果,使教学活动高效率地展开。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现代信息技术进课堂,使得教学内容与方法变得新颖、多样和有趣,利于学生应用知识。多媒体课件都是课前设计好的固定内容,无法完全符合不断变化的课堂教学情况。所以,不论计算机技术如何完善,它们都不可能完全替代传统的地理教学,尤其是地理讲授教学。教师在课件设计时,要明确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多媒体为辅助的方针,注意将多媒体技术和传统教学法有机结合。设计的课件,应具有可调控性和可修改性,并能根据教学实践,对课件进行修改、完善,效益优先。总之,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师要不断探索,大胆创新,在实践中探索适合自己的方法。

作者:陈亚丽工作单位:成武县第二中学

第三篇

一、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必要性

在当前的地理课堂中,多数学生都将地理作为一门理论性的课程,内容枯燥乏味,在学习中学生普遍呈现出情绪上的低落状态,究其根源,这种问题出现的原因是因为教师在课堂中,一味的依据传统的“以本授课”教学形式,造成地理教学工作缺乏新意,无法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感觉学习内容相对自身极为遥远,这便是教师没有把握好学生心理进行授课的原因,地理课堂脱离了现实生活,造成学生在学习上的积极性丧失。尤其是在经纬度这一部分的内容讲授时,教师若无法做到贴近学生结合现实,使知识做到生活的回归,来进行分析理解的话,那么地理课堂必然会变为一潭死水。生活化教学是当前高中地理教学的内在发展需要,因此在当前的高中地理教学中,有效的做到生活化的贯穿运用,有着必然的现实意义。

二、高中地理的生活化教学途径

(一)创建生活化情景,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在课堂之中有效的引用生活实例,利于增强学生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有效做出生活化教学情景的设置,成为学生进行地理知识学习的内部动力。其次高中地理知识具有较强的抽象性,由于学生的想象力有限,有些抽象知识不易理解,教师只有把教材内容与实际的生活经验相结合,方能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例如,讲《海洋资源》这部分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结合实际生活情景,进行课堂导入学习,教师可以向学生发问:假设我们的家乡就处于沿海地带,从小咱们就生活在海边,你们平时见到过哪些海洋资源?我们是如何对这些海洋资源进行利用的?人类对海洋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还要资源的发展前景如何?针对这些问题的创设,把学生从课堂内的教学带到了生活中,把生活引入到了课堂教学之中,学生感觉这些教学内容,都是我们平时生活之中的所见所闻,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便能够被充分调动起来,由此学生的主体地位也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立足生活经验,嫁接知识情景。人类本身就生活在地理环境之中,生活原本就是地理教学的鲜活题材。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善于嫁接生活情景,使地理知识与生活经验紧密结合,学生通过一些看得见与摸得着的实际经验,会更容易的掌握地理知识。例如,在学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傍晚时候天边会是桔红色?通过与实际生活场景相结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使学生明白之所以会呈现桔红色,是因为近地面的大气中存在大量的尘埃,而且这些尘埃的颗粒比较大,散射的能力也比较强,波长较长的红色光线、橙色光线被散射,所以才会出现生活中的这种景象。教师从实际情况出发,切实引导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重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使学生懂得怎样学习、怎样思考,真正提高高中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率。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并非仅仅是在将地理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在传播知识的同时,培养和提升学生自身对问题进行发现、分析与解决的能力。教师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切实引导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重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使学生懂得怎样学习思考,真正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最终,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走出课堂,回归生活。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应做到对教材的把握之外,还要积极地将教学工作面向生活,因为教学源自生活,生活决定教学。因此在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应大力倡导地理教学返归生活,让学生走出课堂。地理教学在生活中进行扩展,会让学生融入到真实的地理环境当中,做一名地理的探索者与发现者。在生活中去感知地理,在实践中去发现问题,用自身的生活体验来进行对地理知识的突破。课堂上很多不能够完全理解的内容,在生活之中都可以找到问题的答案。比如说,在学习三大类岩石的成因时,对于学生而言,一些从来没有接触过的岩石,如变质岩,对于他们来说是非常抽象的,单凭一张图片,是看不出其到底是什么构造,学生学起来非常吃力。但是,一旦学生走进生活之中,很快就会发现生活当中很多实实在在的东西都是变质岩,其中包括因泥土高温加热后形成的坚硬的砖瓦或者陶瓷。生活中所积累的经验,使学生对于变质岩的成因能够轻易理解,并且印象深刻。许多地理知识都可以在生活当中找到存在的原型。通过这种对生活的实际观察、分析与实践,培养与提高了学生自身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结束语

总之,把生活的理念引入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之中,不仅能够使教学过程得到最大程度的优化,更能够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宗旨,让学生对生活的意义有了更高层次的认识,利用生活之水浇灌并培育出课堂之花,使得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切实落到实处。

作者:张阳工作单位:西安市长安区第八中学

第四篇

一、教学设计凸显新课程理念

地理新课程标准对原有地理课程的更新主要不是在地理内容上,而是在课程理念上。对于同样的地理内容,课程理念不同则教学方式不同,教学效果也不同。因此,课堂教学设计应凸显新的课程理念。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灵魂,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具有导向、调控、激励和评价功能。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由三部分构成: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这三维目标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地理科学素养为核心,相互渗透构成了有机的统一整体。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制定三维教学目标的过程中,要整体把握、统筹安排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地理有效课堂教学,不仅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而且是师生双方情感共融、分享体验、共同创造的完整的生活过程。因此,我们应着重关注课堂上学生三维目标的实现情况,即是否获得了知识与技能,是否经历了过程、掌握了方法,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怎样。例如“工业区位条件”的教学,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调查本地工业区的发展,以乡土地理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了解工业区位的条件以及对本地工业布局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学习兴趣得到了有效激发。

二、创设问题情境,启迪学生思维

情境创设的功能任务之一便是创设富有吸引力的学习情境,让每位学习者身临其中,触景生情,都有一种探究新知的渴望和奋力向前的冲动,使他们处于一种“愤排”的状态。教师创设情境必须符合学生实际,必须有利于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信息的交流互动,有利于促进学生萌生学习欲望、启动思维过程、激发创造热情。教师通过问题的梯度设计帮助学生深化对地理概念和过程的认识,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通过案例的剖析形成对典型地理事象的分析框架;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强化应用意识,实现知识的迁移。例如讲到“洋流”时,教师创设洋流与航海的相关情境来启迪学生的思维:(1)请在世界空白地图上绘出哥伦布两次跨越大西洋的路线,并标注经过的洋流名称。(2)请在地图上指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为什么冬季出发、夏季返回。(3)请指图讲解:豪华客轮“泰坦尼克”号的航行路线、沉没地点及惨剧发生的原因。以上案例引入历史事件等材料,创设诱人思考的问题情境,不仅考虑到了问题情境的现实性,而且考虑到了情境的创设是否有利于本节课目标的达成,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一个载体。因此,这样的情境创设是有效的。

三、积极开展探究性的教学方式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地理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的教学习惯于从地理概念出发,注重对地理结论的识记,而忽视对知识发生过程和思维方法的探究,过分地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缺乏对学生自主精神、创新意识的尊重与发挥,缺乏对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引导与培养,严重束缚了学生在地理知识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合作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我在地理课堂教学中采取多种方式在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方面进行着有益的尝试和探索。我注重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通过实践反复探究,让学生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效益优先

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最深刻影响在于能提高学生收集和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地理知识尤其是自然地理部分,抽象性强,对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要求高,而多媒体技术正好能综合处理语言、文字、动画、音乐等信息,且可以声像井茂和动态模拟地球转动、大气运动、海陆变迁、岩浆喷发等,并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达到化难为易的效果,使教学活动高效率地展开。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现代信息技术走进课堂,使教学内容与方法变得新颖、多样和有趣,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保持和应用。当然,多媒体课件都是课前设计好的固定内容,无法完全符合不断变化着的课堂教学情况。所以不论计算机技术如何完善,它们都不可能完全替代传统的地理教学,尤其是地理讲授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在课件设计时,要明确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多媒体为辅助的方针,注意多媒体技术和传统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设计的课件应具有可调控性和可修改性,并能根据教学实践对课件进行修改和完善,以达到效益优先。总之,高效课堂是一种现代教学理念,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强调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注重教与学的和谐统一,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私教学方法的灵活性。

作者:马国宏工作单位:甘肃省通渭县鸡川中学

第五篇

一、当前高中地理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1.分组以及分工的无效性

在高中地理合作学习的开展过程中,一个非常关键的步骤就是看是否进行了有效的分组以及分工。但实际进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很难做到有效的分组及分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按照学生的座位进行分组,比如,让前后桌的学生成为一组或者是让学生们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结组,这样的分组形式往往是随机的,同组成员之间对地理知识的掌握情况也有很大的不同。分组完成之后,教师就松懈了,没有帮助学生进行合理的分工,从而导致了学生们在进行合作的过程中根本不知道自己要去做什么,这对于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是非常不利的,经常出现的情况就是组内的某些成员比较忙,而其他的成员却闲的没事做,造成组内分工不好与学习效率低下。

2.教师的定位不明

在高中地理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也没有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学生们在完成分组以后,教师理应想办法给学生创造合作学习的机会,可教师并没有,只是有时候给学生提一些问题而且还不给学生们充分的时间去进行思考,有些教师完全忽视了合作学习的理念,仍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以自我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此外,在学生们进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并没有融入他们的学习中去,而是作为一个旁观者在旁观看或者是维持课堂的秩序等等,由此看来教师并不清楚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自己应该承担怎样的角色。

二、高中地理合作学习方式优化分析

1.学生小组成绩分工法

在众多的合作学习的方法中,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小组成绩分工法,与此同时它也是实用性最广泛的方法。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导学入境,实现学习目标

教师应该想办法把学生引入到教学情境之中,让学生们知道他们应该学些什么以及所学的内容是不是重要。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演示法,实验法,情境教学法等等,这样的教学方式更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然后教师就可以把提前准备好的材料展示给学生们,把学生带入课堂学习中去。如:在讲到大气环境问题的时候,其中有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就是酸雨的危害,教师可以首先给学生们播放一些短篇,介绍一下酸雨的危害,这样不仅可以方便学生对于酸雨的理解,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生的合作学习提前做好准备。

(2)明确任务,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在开展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每个小组成员的任务就是对教师在课堂上呈现的问题进行掌握。同时教师也会给学生们布置一些任务,让学生们合作学习把问题解决。在合作学习之前必须保证组内的每个成员都已经掌握了教师所讲的内容,并且小组成员之间要互相帮助,遇到问题的时候先向组内的成员求救,实在解决不了的话再去问老师,每个小组里都会有一个记录员,把合作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多引导学生,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遇到疑难问题的时候多给学生一些提示。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会更加愿意主动地学习。

2.切块拼接法

切块拼接法也需要把学生进行分组,大概5~6个人一组,教师提前把一个任务分为几个部分,然后分给小组的成员,这样一来在不同的小组中都能找到研究同一内容的学生,这些学生可以针对要研究的内容共同进行讨论,研究出结果之后再回到自己组里把这部分内容教给其他的组员。但是这种学习的方法并不是对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合适的,如果教材中的某些内容能被分割为许多切块的话,这种方法是比较合适的,比如,我们在研究对农业生产造成影响的几个主要因素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把内容分块,分为自然条件、社会因素、经济因素等等,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小组成员一定要做好分工,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3.小组调查法

(1)提出总课题,选取子课题

总课题往往是一个比较宽泛的论题,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或者一些社会上的热点问题对其进行确定,确定了总课题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去查阅一些资料,从而得出许多的子课题,然后,学生们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选择子课题然后进行研究,比如,我们在研究某个城市的城市化问题的时候,我们可以列举出许多的子课题,如:城市的环境问题、人口问题、交通问题等等。

(2)组成小组,设计调查方案

学生们在分好组以后,小组内的成员还需要对子课题进行细分,就拿城市的环境问题来说,环境还包括许多方面,如:空气污染、城市污水以及噪音等等,确定好这些研究方面之后,学生们还需要针对这一方面去进行调查,查找相关的资料,最重要的就是做好小组成员的分工,从而提高效率。合作学习的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合作学习的方法是有很多的,并且每一种学习的方法都有它的适用范围。对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而言,教师需要结合学科特点与教学内容,对合作学习方法进行合理选择及优化创新,以切实提升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

作者:张龙君工作单位:江苏省句容市第三中学

第六篇

一、精心备课,预设生成

古人语: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所以,课堂教学也应该提前精心备课,对知识发展和学生认知进行预设生成。由于新课改主张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而学生是具有独立见解和思想的认知个体,课堂上出现不同意见在所难免。所以,备课过程中,我们要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对同学们可能出现的疑点、难点和新思维进行指导预演。一线地理教师更要放下架子,认真研究学生的认知层次、个体差异、心理认知需求,然后才能从同学们的“最近发展区”展开精心预设。例如,我们在学习有关“保护环境”内容时,笔者就根据我班学生的认知倾向进行了如下课堂预设互动:借助多媒体让学生看一些诸如“太湖蓝藻”“青岛浒苔”等环境污染触目惊心的画面,让同学们观看无锡人守着太湖买水喝,青岛人面朝大海看“草原”的尴尬场面。然后让大家思考:诸如此类情况是怎样造成的?如果太湖水继续污染下去,太湖流域的经济圈会不会受影响?浒苔不根治,青岛渔业和旅游会受到怎样的影响?列举大家比较熟悉的周边环境污染的实例,表达自己对环境保护的观点,并给出有效建议。如此进行情境备课和问题引导,让学生从形象具体的方式认识到环境污染的危害和严重性,触动学生探索学习的发机,为知识的动态生成奠定基础。

二、精彩导入,牵引注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激发灵感的先导。因此,课堂伊始我们一定要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结合新知识巧设导引方案,或巧设悬疑,或形象生趣,努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驱动积极自主探索活动,发掘潜能,巩固创新。如,我们在教学“地震”相关内容时,笔者开课就设置悬疑:2011年日本发生地震,引发海啸。日本是经常发生地震的国家,平均每年发生大小地震数千次,同学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借用大家都关注过的大地震记录,让同学们回顾地震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激发他们渴望了解地震,规避地震灾害的探索欲望,为接下来的主体内容教学活动奠定基调。

三、发散思维,课堂互动

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互动的过程,高中地理教学中也会出现同学们不容易理解的抽象概念和现象,这就要求我们解放思想,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来解读抽象概念,最后我们再进行统一归纳和整理,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用最优化的方案去认知和理解。如许多同学对锋面系统与天气的知识理解困难,于是笔者就倡导大家分别说一说自己的理解方式:有的同学通过示意图来理解;有的同学设计了形象的角色表演来引导大家认知;还有的同学结合秋天某一场令大家印象深刻的雨,从下雨前的天气特点开始分析阐述了冷锋、暖锋、雨区等地理概念。如此设置,让大家分别说出自己的理解方案,可以取长补短,增进最优化理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真正地培养了学生的地理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

四、当堂总结,扎实基础

地理课堂教学范文篇9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初中地理;思想原则;实践路径

初中地理新课标要求教师强化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读图能力等综合素养,对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一现实背景下,部分教师尝试回归生活,以生活元素构建教学情境,以生活中的案例搭建实践平台,目前已取得全面、深度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及提升教学有效性等重要教学成果,生活化教学也因此成为地理教师开展教学的重要路径。

一、生活化教学综述

生活化教学,顾名思义,是指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生活的背景之中,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学习知识,以达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教学目标。在初中地理教学环节,生活化教学指教师紧扣“以学生为本”教育思想,根据学生心理和思维发展规律以及初中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深度挖掘生活案例、乡土素材、时事热点等学生喜闻乐见且易于理解的生活素材,科学设计生活化教学方案,使学生在生活化教学情境中轻松获得地理知识与技能,形成应有的地理思维和资源、人口、环境观,并最终能将之应用于自然与社会,以此努力分析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从这一概念中我们不难得出结论,生活化教学与初中地理新课标“以学生为本”教育思想、以生活化为主要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为终极目标的要求十分契合,因此可以作为开展初中地理教学的重要路径。

二、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实践路径分析

(一)课前科学设计生活化教学方案,建立有效教学基础

为有效运用生活化教学模式开展初中地理教学,教师要在课前科学设计生活化教学方案,建立有效教学基础。首先,教师要树立科学性教育思想,即一方面紧扣人本教育思想,将学生确立为生活化教学的中心,另一方面立足教材,深度挖掘、提炼教材中与生活元素相关联的教学内容,综合学生的兴趣爱好、认知能力、课标要求等基本学情科学设计生活化教学方案,增强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为提升教学的有效性提供保障。在“人本”教育思想的引导下,教师要以真诚的态度回应学生在教学中的反馈,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与信任,更加投入到生活化教学环节,以此构建师生良性互动的生态课堂,并为生活化教学营造更为和谐的课堂氛围。其次,教师要坚持适度原则,即教师要在教学中适度融入生活化元素,避免过多的生活化元素分散学生精力,甚至将教学的重难点淹没。再次,教师要坚持导学性原则,即教师不能仅做到在教学中举个生活案例而已,而是要引导学生结合这些生活案例进行深度探究,以完成地理学习任务。

(二)利用生活化元素,提升导入环节有效性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在学习兴趣的推动下,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够得到有效激发,学习效率也会随之稳步提升,教学有效性也会得到保障。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环节以生活化元素为主题设计游戏、案例等多元导入方案,将学生迅速带入地理世界。以学习“日本”为例,教师可以动漫、综艺节目等生活化元素为切入点,与学生就从动漫、综艺节目、纪录片等渠道中得知的日本相关国情展开讨论,完成导入环节。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调动学生的地理思维,进而为教学环节建立良好的知识基础与心理铺垫。

(三)课堂教学环节以生活化教学为主要模式,构建初中地理高效课堂

为有效运用生活化教学模式开展初中地理教学,教师要在课堂教学环节以生活化教学为主要模式,构建初中地理高效课堂,最终实现学生核心素养及教学有效性的稳步提升。为此,一方面,教师可以生活元素为切入点科学设计游戏、案例等生活化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结合这些生活化教学情境深度理解地理知识,培养其地理核心素养,提升教学有效性;另一方面,教师可以生活元素为主题设计合作探究、分组学习等学生自主学习模式下的学习任务,并将地理探究思维等内容寓于这些任务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和提升教学有效性。以学习“西亚”为例,教师可为学生布置探究任务“了解西亚国家及西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并为学生展示西亚地图以及西亚水域、航线相关内容的介绍资料,抛出如“波斯湾的石油运往西欧和美国的两条路线路程相同吗?为什么都不走近路呢?”等进阶问题,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使学生感受到西亚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及重要性。在这一环节,教师一是要注意教学语言生活化,用谚语、顺口溜等严谨又不失趣味性的生活化教学语言来解释地理知识,并引导学生结合这些生活化语言识记地理知识,持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二是要注意时效性,即要大胆引入当下最热门的人地关系矛盾等生活案例,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来展开分析,在传授学生地理知识的同时,为学生植入环保教育、红色教育等德育内容,拓展初中地理育人价值。三是要坚持乡土性原则,即教师要充分利用区域内环境、文化等生活资源,以此为切入点深化对家乡文化等内容的渗透,使学生更为了解本地文化等内容,更为清晰地发现地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养成观察生活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课后以生活化元素为实践主题,巩固、拓展教学有效性

生活化教学源于实践,寓于实践,高于实践,实践环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为有效运用生活化教学模式开展初中地理教学,教师要在课后以生活化元素为主题设计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巩固、拓展教学有效性。首先,教师要结合生活化元素升级课后作业形式,将大量重复性笔头作业升级为生活探究类作业,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技能迁移到课下,巩固教学有效性。以学习“西亚”为例,教师可在课后布置如“请从以色列节水农业经验中找出可持续发展背景下中国农业发展的新方向”等实践任务,拓宽学生知识视野,深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等综合素养,提升教学有效性。其次,教师可以在课后组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如地理知识竞赛等,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来解决生活实践中的问题,激发其创新思维,进一步培养其实践能力,提高教学有效性。

(五)生活化教学模式下的初中地理教学反思与展望

首先,生活中虽蕴含着丰富多彩的地理知识,但也存在着一定的生活误区,如人们通常把强冷空气南下称为“寒流”,正确说法应该是寒潮。因此,教师在运用生活化语言开展教学时,一定要为学生强调这些生活误区,避免学生混淆概念,进而为教学带来反作用。其次,在生活化教学背景下,学习成绩早已不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更为重要。因此,教师要升级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思维等能力指标纳入评价体系,以科学的评价指标引导学生成长为符合生活化教学能力目标要求的合格人才。再次,在信息化背景下,希沃白板、微课等发展日新月异的信息化教学工具及教学方法有力地打破了教学在时间与空间层面的限制,使教学在得到创新的同时也得到了更为深入的发展。因此,教师要紧扣信息化教学的优势,将信息化场景或教学工具与生活元素相结合,更为高效地开展生活化教学。为此,教师可采取混合式教学模式,即课前结合线上微课视频与线下导学案的模式为学生明确学习的重难点及目标,引导学生完成课前预习及基础知识学习任务。在课上,教师可运用线上微课视频与师生线下合作探究、小组讨论等自主学习方式,合力完成重难点学习任务;在课下,教师可组织学生回顾线上教学资源来展开复习,巩固教学有效性,最终完成教学活动。此外,教师可在课上运用希沃白板演示功能生动形象地为学生展示云、雨等天气的形成过程,也可运用希沃白板模拟天气预报实践情景,使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深化对地理知识理解。

三、结语

综上所述,回归生活,以生活元素构建教学情境,以生活案例搭建实践平台开展初中地理教学,既是新课标背景下的教学目标要求,也是深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及提升教学有效性的重要路径。教师要紧扣人本教育思想,将学生确立为教学的中心,立足教学,深度挖掘教材中隐藏的生活化素材,科学设计生活化教学及实践方案,高效开展生活化教学,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提高教学有效性。在信息化背景下,教师还要深度运用信息化教学模式的优势,结合微课教学、混合式教学等多元教学模式创新地理教学,推动教学深度发展。

【参考文献】

[1]缪汉华.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实践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4.

[2]董斌.回归生活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实践研究[A].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2018年教师教育能力建设研究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2018.

[3]黄志勇.浅谈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生活化研究[J].新课程(中学),2017(01):57.

[4]李坊军.浅谈初中地理的生活化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7(33):136-137.

[5]韦东辉.浅谈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实践研究[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03):781-782.

地理课堂教学范文篇10

关键词:线上对分课堂;四元教学;初中地理

一、绪论

网络教学将成为课堂教学的选项之一,传统教学模式已不适应大规模在线教学,而老师和学生又普遍缺乏线上的教和学的经验,使得线上教学充满了极大挑战。复旦大学心理系张学新教授立足中国教育实情和线上教学特点,及时地推出了线上对分课堂教学模式(OPAD),效果良好,受到广大师生欢迎。本文以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八章第四节《澳大利亚》第一课时为例,探讨线上对分课堂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具体操作模式。

二、线上对分课堂简介

线上对分课堂就是传统的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线上教学中的应用,对分课堂的理念是将课堂一分为二,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时间和任务方面均对分,宗旨是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深度学习。对分课堂包括当堂对分和隔堂对分,线上教学更适合隔堂对分。张教授提出线上对分课堂必须贯彻四元教学理念,该理念认为教学是一个规范化的流程,包括教师讲授、学生独学/作业/反思、同伴讨论(互相答疑,互相评价)和教师答疑(共性答疑,集中评价)四个环节,即四元。四元的先后顺序有严格要求:教师必须要先讲,讲完之后学生才能学,学了之后才能反思,反思之后才能带着反思的结果参与小组交流,交流之后才可以提炼共性问题,老师对共性问题进行统一的解答。四元教学等于在传统的“传道、授业与解惑”基础上加上一个“讨论”。较之于传统教学单一共性教学的缺点,四元教学融合了共性和个性教学的特点,在讲授阶段,教师对所有学生精讲教学重难点,此阶段具有共性特征,此为共性1;学生独学/作业/反思具有个性化特征,此为个性1;同伴之间相互讨论,不同学生讨论的内容不同,此为个性2;最后,教师针对存在的普遍问题进行集中答疑,此为共性2。另外,四元教学特别注重学生的反思,反思更多的是取代过去教师对作业的评价,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除此之外,还要超越作业,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提炼和总结。

三、线上对分课堂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分析

(1)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地理作为初中的一门基础课程,长期以来,学生的兴趣不高,受重视程度不够,学生学习效率低下,对分课堂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给学生较大的学习自主权和泛在式的学习资源,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得到较大提高。(2)互动方式多元化、高质化: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下,线上互动方式有很多种,比如:连麦(包括语音连麦和视频连麦)、聊天室互动、弹幕、打赏、直播、抽奖、在线游戏、学生主讲等。另外,线上对分课堂重视教学常规的建立,学生的学习要按照老师制订的流程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注重学案和思维导图在线上教学中的应用,使学生能快速掌握知识体系架构和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教学时间模块化,在讲授阶段,教师用少量时间精讲重难点,其余时间留给学生自学、反思、讨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3)提高学生学习效率:通过“亮闪闪”“考考你”和“帮帮我”,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重难点并有效巩固所学要点,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四、具体操作方法

(一)教师讲授对分课堂中的教师讲授环节与四元教学流程中的一元教学元素相吻合,教师需要做的是讲授新知、布置作业(见表1),教授切忌面面俱到,而要“精讲留白”,教师主要讲知识的框架以及重、难点内容,对知识进行提炼,所讲内容学生难以通过自主学习获得。这部分学生要知道为什么学、学什么、如何学,并对老师精讲的知识框架做好笔记,为课后的内化吸收做准备。(二)课后内化吸收线上对分教学的课后内化吸收环节主要是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自我反思,是学生个人的事情,学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然后做反思,做深入的思考,发现学习过程中和完成作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然后提出问题,聚焦疑点。该环节符合四元教学流程里面的二元教学元素,通过这一环节,学生整理笔记完成“亮考帮”,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巩固课上所学地理知识,收集资料,整理笔记,联系实际生活,为如何成为一位精明的农场主做准备,培养学生的地理情感(见表2)。(三)讨论环节课堂讨论环节是学生带着课后反思的结果参与小组讨论,讨论过程中学生把自己的作业分享到小组群里,进行互相答疑,相互评价,解决层次低的问题,对层次高的问题进行凝练,最后把小组内整理好的讨论成果和有疑惑的问题分享到QQ班级群,对于学生解决不了的共性问题,老师进行解答。该环节包含了四元教学中的两个元素,即三元教学元素和四元教学元素,通过此环节(见表3),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提高,提高学生的独学能力和探究能力,使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在运用对分课堂的地理课堂中,教师不仅讲解重难点,还会布置拓展性的作业,对于学习和消化老师讲授的知识需要学生课后通过自主学习来完成。在实施对分的课堂上,教师是引导者、管理者,学生是学习者、是课堂的主人,它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积极,也更具有自主性。在讲授过程中,老师要注意精讲和留白,老师布置的作业,要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一致,使学生能够“跳一跳,摘桃吃”。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需要在课堂上进行分组讨论,所以在老师留作业和思考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所留作业要使学生和老师之间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有更多的互动和交流,要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另外,作业还要与课标一致、要有助于学生地理素养的培养。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课堂中,学生和老师的节奏基本是一致的,学生听的是老师讲的知识,思考和探索的空间不大,不容易内化为学生自身的能力,也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和探究能力地提高,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越来越觉得学习枯燥乏味,在学习成绩和地理素养地提高方面就更难了。

五、结语

线上对分课堂应用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参与度、互动质量和学生学习效率。文章以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八章第四节《澳大利亚》第一课时为例探讨了线上对分课堂在初中地理线上教学的应用模式。在四元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在讲授阶段,教师要充分了解学情,通过QQ群屏幕共享功能对重难点进行精讲留白,为学生留下独学和反思的时间,学生做好笔记;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吸收主要通过自主学习和反思完成;在讨论阶段,通过语音通话方式将各组的“亮考帮”作业拿到本组群里进行讨论分析;最后,教师根据大部分组讨论中所存在的共性问题通过直播方式进行集中点拨、答疑。

参考文献:

[1]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12(5):5-10.

[2]黄芳,刘金锤,王瑞华.基于对分课堂的高中地理创新型教学模式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7(14):4-6.

[3]程英姿.试论“对分课堂”教学改革中的观念颠覆[J].教育教学论坛,2020(15):149-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