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智能化范文10篇

时间:2023-04-25 08:21:55

档案智能化

档案智能化范文篇1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智能化;档案管理

物联网指物物相连的互联网,互联网是物联网的基础和核心。物联网主要是通过智能感知、识别技术等来进行物物连接的。物联网技术的出现,也为档案智能化管理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那么,在物联网时代,档案部门该如何借助物联网技术进行档案智能化管理呢?笔者立足于调查研究,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1利用物联网技术提高软硬件配备水平

传统的档案管理都囿于实体建筑和设备累加,档案管理和使用都深受时间、空间限制。此外,在档案管理中,许多企事业单位受财力限制,都没有设置专门的档案管理专项基金,单位档案库房建设、计算机软硬件基础设施配备都不够齐全,档案管理软件研发和使用水平都较低。物联网技术的出现,为人们利用物联网技术打造新型智能化档案实体库房、软硬件配备水平提高提供了条件。所以,企事业单位要加大档案管理物力、财力和人力投入,有效整合档案库房设备与现有资源,建设现代化档案库房,购置更多的信息设备,以提高档案管理的智能化水平。物联网技术体系主要由感知层、应用层、网络层组成,物联网技术不仅包括射频识别技术、传感器技术,还包括网络和通信技术、数据处理与融合技术。其中,射频识别和传感器是物联网前端技术。借助射频识别、红外线感应技术,物联网可以进行智能化识别。在档案库房建设中,我们可以运用物联网技术创建库房管理三层结构体系。如在门禁系统中采用物联网RFID技术设立身份识别卡,识别管理人员的身份、等级,并根据管理人员的身份、等级赋予其相应的管理和使用权限。又如,将红外线感应器用到库房视频监控系统中去,对所有进入库房的人员进行视频监控,有人强行非法进入库房时,门禁系统可以借助红外入侵探测器发出预警信号。

2利用物联网实现档案自动化生成和管理

馆藏资源丰富,较高的管理效率,是实现档案资源价值最大化的基础和前提。过去,企事业单位的档案要么是原始的文件,要么是由人工手动著录而成的,传统的档案生成方式耗时耗力,过程复杂而且效率较低。在物联网时代,企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已经摆脱了传统的手工方式,档案生成方式也出现了变化。在档案收集、生成与管理中,物联网技术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在档案收集过程中,企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部门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向社会、个人收集档案材料。各类材料送达档案部门后,档案管理员将档案按照不同的类别装入不同的盒子,利用档案收集子系统中的RFID管理板块直接将档案生成RFID标签内的数据,并利用读写器将档案题名、日期、页数、责任者等信息都打印到标签上,帖到档案上。档案入库时,储位管理板块发出入库指令,系统会读取档案标签上的信息,并在自动识别后将其放到存放储位。电子标签的运用,极大提高了档案生成效率,也为档案智能化、自动化管理奠定了基础。此外,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为用户档案实体内部阅览提供了便利。用户在借阅档案时,可在具有自动化识别功能的借阅系统输入关键词,查询档案信息,包括档案位置、格式等,这样就减少了用户查找档案的时间。档案管理员取出档案后,系统会自动记录、显示档案被借出状态。用户借出档案时,智能安全监测门的RFID阅读器会将档案信息反馈到借阅板块,并将信息与档案出库信息对比、反馈,如果监控系统发现档案出库信息与反馈信息不同,监控模板就会发出警报,档案需在管理人员再次确认后才能出库。用户使用完毕,RFID阅读器会自动消除档案的借阅记录,档案管理人员将档案送返原先位置时,系统会自动记录查阅使用和还卷工作完成。

3利用物联网完善档案存储环境监控系统

在实体档案保护和管理方面,物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幅度提高档案保管环境的安全性、节能性和智能性。物联网在档案存储环境监控方面的作用,具体体现在:(1)在档案的安全保管和监控方面,利用物联网射频识别和传感器技术,建设一体化智能管理系统,利用微动侦测,对档案库房区域或其他馆内重要区域内人员的出入、活动情况进行实时监控。一旦发现异常,可以使用相关联位置的监控摄像机对人员行进路径进行跟踪记录,同时监控系统还会发出警告,自动锁闭事发区域的门禁,并通知安保人员。(2)在档案保管环境的节能控制方面,立足于网络层和信息处理系统分析,部署档案库房的智慧感知平台,对库房内的信息数据实施全面控制。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库房温度调节系统为例,档案库房智慧感知平台会根据档案管理标准自动管理温湿度控制设备,自动调节库房内的温度,通过精细化的环境参数自动调整确保档案保管环境、温湿度始终处于一个安全范围内。这样既可以减少设备能耗,还可以提高档案管理安全系数。

综上所述,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延伸,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对档案数字化管理产生了重大影响。企事业单位要立足于研究和分析,优化设计智能化档案管理系统,然后将物联网技术用到软硬件设施建设、档案自动化生成、档案存储环境监控系统中去,利用物联网技术全面提高档案管理水平,以实现档案资源价值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李青.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化档案管理研究[J].自动化与仪器仪表,2018(08):44-46+50.

档案智能化范文篇2

随着教学改革的创新和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已不可避免的成为了最大的驱动动力。当教学模式和方法都在不断更新的时候,传统档案管理由于没有信息化的管理方法而导致的效率低下,安全性差的问题让则我们愈发的发现需要改革。那么传统的档案管理主要存在哪些问题呢?首先我们从信息的录入说起,通常高中学校每年的升学、入学信息就是一个不容小觑的数量,同时伴随着教职工的任职、离职以及工作岗位的调度更使得信息录入工作变成了一个不小的工程。传统的管理模式下主要是依靠手工录入,这就要求大量的信息人员来担任录入工作,耗时且浪费人力。其次,随着管理人员自身工作的调度,常常会出现工作上的交接不到位从而导致信息不能很好的衔接,这样就容易造成信息的混乱,极大削弱了档案的安全性和真实性,对档案信息的使用也会产生非常不利的后果。随着年限的久远,很多档案是需要定期维护的,可是随着后期档案的不断增加,对前期档案的管理往往就会出现松懈,而且随着大量数据的冗余,对信息技术的查询就会更加困难。针对这些问题,信息化的管理技术都能相对进步不少,它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程序来简化人工操作,大大降低人工录入信息工作。同时它可以将数据递延,即使管理人员变动也不会对数据造成太大的影响,最重要的是计算机可以定期自行销毁无用的数据,进行分类管理,既能方便信息查询还有利于资源共享。

二、在高中档案管理中如何应用信息技术

档案作为宝贵的信息资源,是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基础性资源。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对工作效率有了更高的要求。对于计算机可以高效管理信息档案我们上面已粗略提及,可是它在档案管理中都有哪些具体作用还是需要我们来一一详述的。首先可以利用它将现存数据进行全面普遍的认证,将信息数据在扫描录入的过程中存储到电脑中,这是传统管理手段向信息管理转换的普遍方式。很多学校建有自己的官方网站,而档案的管理数据就会包括在网站中,通过档案管理软件,将全校师生的信息录入专门封闭的档案库房,给每个人一个自己的编号。当学生想要查询自己的信息时只要打开网站,点击进入档案管理的站点,输入自己对应的学号和密码就可以对自己的信息进行查询,这样既便利了管理员的操作,也方便了师生了解自己的个人信息,间接帮助管理员核实信息管理工作的正确性。同时利用通过对档案信息资料的规范化管理不仅便于对档案信息资料的查询管理,也便于不同信息系统之间的数据交互,进一步拓展和扩大档案信息系统的应用范围。

三、加强信息化档案管理的相关措施

虽然信息化的管理措施有着极大的优越性,但是在使用的过程中我们仍然要做到相关的更新和加强措施,使它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的完善。首先从人员配备上,要提高管理员的专业技能知识,面对繁杂的人事资料和庞大的数据信息可以有条不紊的操作计算机程序,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对档案录入、核实的一系列操作流程。同时要求他们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操守,在面对工作中的困难时可以努力寻找解决的办法,具备相当的安全意识,能有效预防并及时发现各种安全隐患,确保档案信息的高效、合理利用。其次,从硬件设施方面,要加大资金投入引进先进的机械和软硬件设备,建设网络管理数据库让全校人员可以参与数据的共享,确保学校档案信息可以实现无障碍的传递和服务。同时加强对相关关联数据的挖掘,让原有数据可以在程序的分析解算中被用于印证和核算,充分体现个性化、智能化特征,不断提升档案信息系统的智能化管理水平。

档案智能化范文篇3

【关键词】智能化管理技术;榆林市档案管理;档案管理重要性;管理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越来越多的智能化科学技术被应用到档案管理中,特别是智能化管理技术,是提高档案馆库房安全和档案保持质量的重要手段。为了提升榆林市档案管理水平,提高工作效率,节省人力和资源,针对榆林市档案馆现状,本档案馆根据用户使用习惯,结合当前环境与安全监控系统,利用集成化技术平台,对榆林市档案馆智能化管理技术进行改造升级。经过升级后,榆林市档案馆的管理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在当前条件下实现简便、快捷、方便的成效,节约了大量的财力、人力。笔者将此智能化管理技术供相关行业参考借鉴。

1.榆林市档案馆管理技术升级前的管理现状

榆林市档案馆座落在榆林市航宇路上,整栋大楼有7层,档案馆库房位于办公楼一楼,拥有各年类建设档案资料。每年都要接收很多的工程档案,其中,如2018年就接收工程档案4239卷。档案管理工作量大,接待人员查阅档案量也是很大。每年档案馆对档案资料要进行分类、编目等工作,如2018年,就分类、编目及整理建规局2012-2017年城建档案244卷,2016年文书档案492卷,完善审核整理局机关人事档案200多卷,排列上架城建档案4239卷,接待查阅人员350多人次,调阅档案750多卷,复印图纸800多张,开出13个工程接收证明书。而这些档案管理工作大多都是采用人工办公,工作效率低、工作质量差强人意。虽然近年来,榆林市档案馆引进了电脑等先进的管理设备,对档案资料的保存、查阅、共享起到了一些积极的作用,但是相对以前的管理技术,进步不是很明显,还是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才能解决,对档案管理工作没有有效地向前推进。现在是信息高速发展时期,榆林市档案馆的档案管理工作就跟不上时展,在这种形势下,档案馆档案管理工作也要与时俱进,借助先进的智能化技术,使得档案资料得到最大限度利用,利国利民。为了提高档案管理水平,榆林市档案馆引进了智能化管理技术,对现有的管理条件进行改造升级。

2.智能化管理技术升级改造的硬件设施

本着对档案馆资料的环境安全性考虑,本次改造升级的区域主要涉及库房、查阅室、控制室、机房、声像库房及重要过道。2.1数字视频监控系统。数字视频是计算机采用外设产品即数字影像设备在其视音频处理硬件与软件技术高度结合,将数字信号转变成光学信号的过程。榆林市档案馆采用数字视频监控设施,集中统一监控管理档案馆的库房、查阅室、控制室、机房、声像库房、过道等等重要场地,每个监控点合理布局,既能全方位监测到位,也要不留死角,避免盲区存在。同时,方便监控管理人员全方位监测工作,统一布局监测工作。考虑档案馆资料的重要性,视频监控资料要达到规定保存时间,因此要选用适宜的相关设备以便能长久保存,视频资料在回放、传输、查询、打印等处理工作质量要有保证,同时,视频监控设备要操作简单。2.2智能防盗报警系统。依据档案馆内馆外位置、环境实际情况,选用适宜的防盗报警设备。选用先进、实用、可靠的防盗系统的同时,还要重视系统开放性、可扩展性好。对档案馆周围及馆内重要区域的出入口、财务及贵重资料存放区建立必要的入侵防范警戒措施,及时发现各种安全隐患和馆内违反规章行为,采用红外对射器、红外探测器。一旦发生盗窃事件,系统会自动启动伴有红色警示光的指示灯,同时显示报警点的电子地图,方便馆区安保人员立刻就位。2.3新风系统。根据本次升级改造建设环境要求,改造了库房、查阅室、控制室、机房、声像库房空调系统建设,要达到室内空气循环流动。2.4消防监控、治安监控系统。在档案馆内,为了方便消防和安保工作的管理工作,建立了智能化消防监控和治安监控系统。消防控制室要设置在档案馆内首层,距离通往室外的出入要小于20米。馆内内部人员和外部的消防人员要能很容易找到接近的房间部位,设在馆内交通方便和发生火灾时不易延燃的位置。在馆内,依据保存的资料、设备、设施选用相关的灭火设施。屋顶设有烟雾和红外热感应设备,及时地将消防信息传输到消防控制室。当档案馆内出现火灾时,消防监控系统能自动启动进行灭火把损失降到最低。本着档案馆安防管理系统的安全性、实用性、经济性考虑,对档案馆房间实行门禁制,进出房间实行刷卡制、进出自动数控记录,重要场所实行专人双卡制、权限制等方式,确保馆区的资料进行安全。选用的监控设备存储容量也要满足存储时间,一般最少要能保存3个月以上。库房管理系统要配置相应的控制温度湿度的设备,随时能自动启动设备弥补温湿度不足,防止温度湿度过高过低给保存资料带来的损坏。依据保存资料的性质,配置相应的保存器皿,做好防鼠防虫。库房管理系统也要与管理中心的系统联动(报警),做到远程控制库房的温控设备等。

3.智能化管理技术升级改造的软件设施

档案馆的管理高水平不仅仅体现在硬件条件,更是要体现办公自动化,实现简单、准确、便捷的高效率的数字化办公水平。因此,本次升级改造对管理的软件进行了大规模的升级。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运用系统、功能、网络和软件应用多种结合集成,设计模块化管理结构,对档案馆管理工作分类,实施模块管理。(2)对整个管理系统,设置整体系统,在每个管理模块内,设置重要的子系统,方便快捷的管理。对设置的控件和插件进行扩展,达到扩展监控和管理应用目的。(3)建立TCP/IP网络远程控制与管理系统,采用档案馆网络到各楼层配线间的主干网络骨架,然后在办公室分散分支网络骨架,高度集成统一管理平台。(4)将馆内资料变成网络化信息,通过局域网共享平台传递馆内资料,不受时段限制,信息利用最大化。(5)建立馆内图文、视频、影像资料智能化检索,提高检索速度。(6)建立用户便捷使用系统,用户经过使用确权放行,可以随时随地查阅档案资料。(7)对于可开放的档案资料,建立信息共享平台。(8)配备相关的先进的软件办公设备。

4.榆林市档案馆智能化管理技术取得的成效

榆林市档案馆管理技术经升级改造后,档案馆实现了网络信息与专项集成平台管理软件的有机结合,建立了设备、功能、信息互相关联、完整、协调的管理体系,将庞大、复杂、分散的工作进行了系统化分解,实现了档案馆现有资料、任务、信息共享的简单、快捷、准确、可控管理,极大地提高档案馆的管理效率和综合服务能力,还能实现对整个档案馆最优化的管理与实施决策,达到高效、经济、节能、协调运行状态,为使用者提供一个舒适、温馨、安全的工作环境。同时,采用智能化管理极大地节约了人力、物力、财力,具有很高的实用性和经济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4.1实现了数字化交互糅合管理档案。在榆林市档案馆管理技术升级改造以前,档案管理方法落后,资料录入消耗大量的人力和时间,而且查阅相关档案资料费时费力,增加管理成本。榆林市档案馆管理技术改造升级后,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只需要定期地将数据录入到计算机管理系统,并且保存,信息便可进入管理系统。需要查阅时,只要进入相关管理模块,就可以轻松地查阅到相关资料。智能化管理技术要求管理人员上岗前要进行系统、正规的岗位培训,达到灵活准确地使用相关的管理软件,就可实现智能化管理。4.2馆内存放档案资料质量有保障。对馆内存放的纸质版资料,有专业的防控措施,电子版数字化的资料保存环境都严格执行存放管理制度,确保所有存放资料的完整性、永久性。对有不易超过永久保存或非人为损坏的资料,定期进行原资料重新制定工作,避免馆内保存一些资料因存放年代久远而丢失。对重要机房、办公设备控制环境温湿度,解决了档案管理技术中一些常见的、重要的问题。如数字化档案存储计算要求机房环境要适宜,不能过高过低使计算机设备产生故障,影响馆内档案资料存放。总之,自从实施智能化管理技术以来,这些以前出现的问题就不存在了。4.3档案管理安全性有保障。以前出现的各类档案管理安全问题,或人为原因,或自然灾害如火灾事故,是档案丢失、损坏的主要原因。而自从智能化管理技术实施以来,能及时、有效地发现馆内档案资料的缺失、损坏,及时纠正、及时弥补。同时也对档案馆库的智能化管理,提供了高效、舒适、便利和安全的工作环境,系统提供科学、先进的报警体系,确保档案馆档案资料的安全、科学的管理,大大地提高档案管理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李青.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化档案管理研究[J].自动化与仪器仪表,2018(8):44-46.

[2]王建民.物联网技术在档案数字化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商业,2006(15):184-185.

[3]王晓明,栾梅,张龙昌.物联网融合网络数字档案馆云服务框架研究[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17(9):89-90.

档案智能化范文篇4

关键词:人工智能;资产评估;企业兼并;问题对策

一、企业兼并中资产评估的问题

第一,无形资产难以准确评估。不同于有形资产的有形性和可观测性,无形资产的核算给资产评估带来了极大的挑战。首先是无形资产的无形性,使得评估难以通过其本身得出精确的评估结果;其次,对于无形资产的评估还缺乏统一的核算标准,使得评估的结果差异较大,使得无形资产的评估结果得不到客观公正科学的有效保证。第二,资产评估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资产评估作为新兴的行业具有突飞猛进的发展,且未来市场前景广阔[1]。但其发展的速度超过资产评估的行业建设速度,使得在一些规章制度和行业准则方面发展还不健全,难以建立统一的资产评估准则。在企业兼并中,其评估结果存在无法避免的差异,影响资产评估的质量,因此在整个评估行业中就很难控制风险。

二、企业兼并中资产评估智能化

人工智能是一项新兴的科学技术,它不是像人那样通过思考来工作,而是通过搜集、统计某一工作的大量信息,模拟人的意识和思维处理信息的过程,并拓展延伸人的工作技术和方法。人工智能融入资产评估后,无论是资产评估工作内容还是与之相关的评估人员都有了一些变化。随着人工智能对资产评估的多方面渗入,对企业资产评估来说,加快资产评估与人工智能的结合是必然选择,代表了当今社会对人工智能运用的更高要求。快节奏时代,企业也在为高效率、高价值的生产发展,谋求与之匹配的智能化配置,人工智能与资产评估密切融合是大势所趋。资产评估是为了便于确定企业价值,而形成一份准确无误的资产评估报表是一项繁杂且艰巨的工作。资产评估人员需要将核算好的资产评估资料进行系统的清算和整合,通过人工检查清算,制成报表,生成资产评估报表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很多事项,稍有不慎就会给被兼并企业投资者的利益造成损失。传统的资产评估清算是人工操作的,这种机械性的工作需要耗费资产评估人员大量的精力。引入大数据、云计算后,不仅提高了资产评估中某些工作流程的效率,还减少了部分资产评估人员中重复且单一任务,并能自动整理保留与资产评定相关的资料。但随着人工智能化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也给资产评估增加了传统行业没有的一些风险和费用。

三、人工智能对资产评估发展的风险和挑战

(一)智能化评估档案保管的风险

传统资产评估资料是手工编制的,因此直接保存即可。纸质的资产评估资料在保管期间一般需要防火防水,一旦丢失和损坏将很难找回。电子资产评估资料的存放虽然占据的空间小,但是存储空间不仅要防火防水,还要注意空间内温度的控制,温度过高或者过低都会影响硬盘读取信息的速度,损坏硬盘,进而导致储存的资产评估资料丢失。防尘防潮也是硬盘存储需要注意的问题。除了这些问题,硬盘的存放也不是永久的,不同的硬盘质量也有不同的保质期。电子资产评估资料要依托于计算机和网络,才能传输、打印,没有设备就不能查看资产评估资料。虽然工作效率提高了,但这些问题的出现也增加了企业财务管理的费用。

(二)智能化评估软件的安全风险

一是外部。人工智能依托于计算机网络技术,那么就有很多网络安全风险问题。企业间的恶意竞争可能会从智能软件下手,首先,智能化评估软件会遭遇黑客非法入侵,黑客攻击可能造成评估信息的泄露,对委托方和投资方造成不可逆的风险;其次,智能化软件遭遇病毒侵袭、系统故障、线路故障等也会造成系统“瘫痪”和计算机线路中断,轻微的会影响日常资产评估工作,严重的会使资产评估数据丢失。另外,电子档案相对纸质的来说,窃取和泄露信息变得更加容易,短时间即可拷贝盗取大量评估信息。二是内部。每一位资产评估人员对应一个账户进行智能化软件处理资产评估工作,每个账户都有各自的密码和权限,账户使用者只能进行权限范围内的工作,而权限又是按照资产评估人员各自的岗位职责设置的,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资产评估的正常进行,避免资产评估人员的越权操作。但网络环境下,也不排除个别资产评估人员可能会滥用权限,利用系统漏洞泄露评估信息,造成被兼并企业和投资者的巨大损失。

(三)智能化对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的挑战

第一,评估机构作为企业兼并过程中的中介,其评估过程需要大量的数据进行分析、预测。随着人工智能化、互联网数据、云计算等科技的不断渗入,评估机构要提高抗风险能力,内部需要加强监管力度,建立、完善风险管理与防控体系,保持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预防评估流程中存在的疏漏,采用智能化评估软件,拟定科学合理的评估计划,提高评估计算的准确性,编写出高质量的评估报告[2]。并且,还需要注意政府介入风险,虽然企业兼并是一种市场经济行为,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下,政府的介入犹如一双无形的手,为了达到特定的经济目的,干预市场经济,介入兼并行为,限制资产评估的过程,导致评估价值区间与客观价值的偏离,影响评估结果的客观准确性。使得评估结果的参考价值下降,从而给企业及其利害关系人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第二,在企业兼并资产评估中,传统资产评估在资产清查和资产价值评定估算等方面的工作需要安排大量的人员进行,企业因这些工作流程产生了很多评估岗位。高质量的资产评估不仅要对企业综合资产有准确了解和评估,还要对资产各方面的利益要求和评估方法有很高的把握和知识武装,这就需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以及专业素养的综合型评估人才。人工智能的引入使得企业资产评估的用人率降低,同一资产评估岗位的部分人员闲置,特别是那些只会简单操作的初级资产评估人员,仅掌握了与资产评估工作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对现今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不了解、不熟悉,进而影响对智能化评估软件的实际操作,这部分评估人员在竞争中更容易被淘汰出局。因此,人工智能的运用是这些资产评估人员适应社会发展的一大挑战。第三,由于人工智能是设定好的一种“算法”。在资产评估里有很多重复性强、过程单一、不需要创新的工作,而人工智能在其中的运用,出错率远低于人类。例如,企业、银行的发票、原始凭证就可以使用智能扫描功能,直接录入电脑。这种方式有效地提高了发票信息的准确性,减少了在这方面投入的劳动力,但也造成了以这些工作为生的评估人员的失业。因此,评估智能化既是资产评估人员对计算机知识深度和广度的再一次汲取,又是传统资产评估人员就业升职的巨大挑战。

四、企业兼并中风险和挑战的应对措施

(一)科学客观的评估兼并企业价值

无论是有形资产还是无形资产,都要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并依据企业兼并的目的,运用智能化资产评估方法,科学准确地评定估算出资产的价值[3]。在评估资料硬盘保管方面要不断地改善保存环境和加强评估档案管理的安全防护性,提高环境条件,安排管理人员定期对电子评估资料进行整理和检查,防止电子评估资料因客观条件而损坏和读写空白。评估机构既要保存电子评估资料,还要保存纸质的评估资料,对电子评估档案备份两份以上,并且打印出纸质的同时保存,实现一旦其中一方损坏遗失,可以再次恢复评估数据的目标。

(二)建设良好的评估环境

建立统一的行业标准,制定统一行业规章制度,缩小核算差异,降低评估程序的复杂性。对系统外部的安全风险方面,企业需要对智能化评估软件系统进行定期的维护和检查,检查计算机线路是否正常,定期检查系统杀毒功能,进行系统维护,不断升级软件以应对新型攻击手段,减少问题的发生。同时,要加强内部管理,建立良好的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同级评估人员账户权限要相互牵制、相互监督,使得每项指令都有迹可循,避免评估人员产生违法行为。借助线上视频课程和线下培训相结合的模式,系统地学习相应的评估制度和智能化评估系统,可以此加强机构在评估风险层面上的预防和控制能力[4]。

(三)注意评估过程的流畅性

在计算机和网络条件下,评估机构应尽快做好评估前资料准备工作,提前制订好评估计划,形成完整的评估体系,确保评估内容保持完整性,评估过程规范性,针对评估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做好预防风险应对处理方案,在减少安全风险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评估方法和计算公式提高评估效率,使得评估业务更具有灵活性。注重企业的整体价值评估,准确把握被兼并企业的资产价值。同时,也要通过政府等各方的努力,建设规范统一的资产评估市场环境,充分发挥资产评估在企业兼并中的作用,降低评估风险,提高评估的有效性,使资产评估在企业兼并中做的工作更具可靠性。

参考文献:

[1]刘丽芳.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信息披露研究初探[J].现代经济信息,2014(19):403-404.

[2]申海霞.大数据时代资产评估业的机遇与挑战[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8(14):211-212.

[3]邓蕾.资产评估在人工智能时代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J].财税研究,2018(17):139-140.

档案智能化范文篇5

关键词:智慧城市;数字档案馆;一站式服务管理;数据档案开放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城市发展带来了新的管理理念和建设基础,智慧城市的建设不仅符合当前城市发展的时代特征,而且为档案数字化和信息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技术条件。早在“十二五”规划中,就已正式提出了智慧城市建设的规划建议,并明确了未来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具体目标。在智慧城市的建设背景下,我国各地开始发展数字档案馆,以推动档案管理数字化和信息化的发展进程。当前随着智慧城市的不断发展,云计算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等广泛应用于各个城市。地方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数字档案馆的建设能够有效整合物联网、移动互联网技术,结合大数据要求,为城市形成新型的信息服务体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满足了人们日常的数据信息服务需要。

一、不断创新数字档案馆的智慧服务理念,提升城市规划与决策的科学性及有效性

一是树立以档案数据提高城市公共服务质量的创新管理理念。数字档案馆的建设要为城市管理服务。在城市建设智慧化和智能化的升级管理过程中,智慧档案馆对城市信息资源进行采集,加强数字化资源管理,不断挖掘城市建设中的信息禀赋,服务于城市的建设和规划,丰富地方智慧城市建设背景下的强大数据资源基础。各级档案馆要秉承为城市服务、以人为本、以数据为本的智慧管理理念,不断进行方法创新,结合城市建设和城市规划活动,用新的管理办法提高档案公共服务质量。二是坚持精细化管理理念。充分利用数字档案馆信息收集和数据挖掘的优势和特征,与智慧建设规划、城市配套、智慧技术设施等信息深度融合,在创新的档案管理模式下,实现精细化管理目标,提升智慧城市建设质量和水平。三是坚持为城市建设提供配套数字服务的工作理念。数据是一种服务资源,数字档案资源作为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一项重要的数据信息,要发挥其在为城市配套服务和规划中的数据支持作用,为决策层的科学决策和判断奠定智能化资源基础,提升配套服务的智能化质量和水平。

二、加大数字档案馆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引进智能软硬件设施,为档案馆智能化和数字化转型奠定基础

建立基于智慧整合的档案资源信息服务体系,首先是加强对智慧软硬件设施的投入,增强财政资金支持在城市建设智慧化和服务中的推动作用。一方面,应该增加对传感设备的投资。传感设备的采购是建设智慧档案馆最基础的设备资源,数字档案馆建设所需要的基本硬件设备有传感器、监控器、摄像机、录音设备、智能终端等设备,这是对档案馆中各种档案信息进行多维度感知的基础设备。档案库信息、实物档案信息、数字档案存取和利用需要通过网络传输到数据层进行云计算分析。因此,需要加大资金投入,大力引进该类智能终端传感设备,奠定档案馆智能化建设的硬件设施支撑基础。另一方面,我们不仅要增加对计算机、扫描仪、除湿器等设备的投入,还需要考虑如何更好地提高这些设备的智能化水平,实现整个档案馆管理工作的智能化,从而有效提高档案管理的水平和层次。作为档案管理部门,要增强领导层对基础设施升级重要性的认识,资金投入向智能化设备倾斜。根据自身条件和客观需求,购买和配置更多的智能设备,用智能设备提升工作效率,减少重复性和单一性的低效率工作,促进档案管理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及转型。

三、挖掘和整合数字档案资源,建立数字档案资料库,增强数字档案开放,发挥档案馆的数字服务功能

智慧城市建设背景下的数字档案信息资源更加重要。档案管理部门需要加强档案信息的开发,提高档案信息服务的质量和时效性,使档案信息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坚持档案信息更好地为领导决策、政策研究、依法行政和城市规划提供参考和依据,进一步满足社会对档案利用的多样化需求,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档案管理部门收集、保存和管理档案的目的是为城市公众提供服务[1]。我们需要进一步开发档案信息,全方位多角度地对档案信息进行深度处理,为城市居民提供更有价值的服务,实现城建档案信息资源利用价值。一是开展数字档案的编研、整理和研究工作。档案馆工作人员对原始档案信息进行精心提炼和总结,并将编研成果以内部参考资料、期刊、报纸等出版物的数字化形式,供科研工作人员或城市居民使用,有效节省档案利用者的时间,提高数字档案的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提高数字档案服务的效率[2]。同时,档案管理部门根据工作需要,形成如大事记、红色档案汇编等数字资料,更好地反映数字档案的影响力和价值,服务和宣传数字城市建设,打造城市名片,提高城市影响力。二是整合数字档案资源,强化数字档案馆的服务功能。为档案用户提供利用服务,是档案馆最基础的工作,数字档案馆是对传统管理模式的升级。建立数字档案馆有利于大力开发、挖掘和应用档案信息资源。按照使用优先、保护优先、特色优先的原则,基于档案数字化规划,分批次、分阶段对档案进行数字化,建立数字档案馆,进行重要历史档案、民生档案等的咨询利用。数字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既包括传统纸质档案整合,也包括数字内容整合。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管理档案资源,对档案资源进行数字化和信息化建设,对档案资源进行集中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档案数字化服务的效益。三是结合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加强档案数据开放。如开展数字档案展示、开发档案网站、开放档案网页查询端口等主流媒体或社交软件,为用户提供数字档案查阅服务。随着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进程的加快,数字档案的获取和利用范围、对象和方式正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3]。因此,在继续实施档案线下查阅和开发要求的情况下,应继续加强数字档案的开放性,按照法律法规,逐步分阶段和批次做好档案信息的开放工作,完善数字档案馆的数据开放服务。

四、实施档案数字化一站式服务,构建基于智慧服务的档案馆数字化服务体系

档案智能化范文篇6

【关键词】审计档案;信息化;管理改革;互联网+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审计档案管理日益具有互联网+特征,强调构建实时化、智慧化和多元化的档案管理体系,进一步依托专业档案管理体系发挥档案的实用价值。目前,审计档案信息化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以创新思维完善审计档案管理模式,依托专业技术人才、技术手段和管理理念发挥审计档案的实用价值,提高审计档案管理的效率,满足审计工作的档案使用需求。

一、审计档案信息化管理基本内容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审计工作广泛使用了计算机辅助技术,实现了审计工作的电子化和无纸化,使得审计档案数据存储方式产生较大变化,迎来了审计档案信息化管理时代。审计档案信息化管理的优势明显,应用更加灵活,提高了审计档案安全性,降低了审计档案管理难度,具有良好的发展空间。审计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主要包括完善基础设施,加强软硬件建设和创新档案管理方式等内容。在互联网+环境下,审计部门应构建新型的审计档案管理体系,提高审计档案存储安全性,将审计档案转换为各种形式的信息资源,提高信息审核的效率。新时代还要打造专业的档案技术团队,不断更新审计档案管理标准,拟定新型的审计档案管理制度,创新审计档案的应用方式,从而及时满足各方面对审计档案的使用需求,实现审计档案管理的科学化和智能化。

二、审计档案信息化管理主要问题

1.技术手段落后。随着全球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档案管理工作已经具备信息化作业的基本特征,正在由传统的数字化管理向智能化应用方向转型,审计档案信息化管理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但是,我国审计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水平还有待提高,对信息化设备更新重视不足,审计档案管理信息化改革与具体的审计项目不匹配,未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服务审计部门调用档案的价值。这主要表现在审计档案的信息化率不高,数字化档案开发难度大,档案供给不及时等方面。为了实现对大数据、云存储和智慧化技术的充分运用,还要突破人工档案管理方式的限制,解决审计档案数字化率低和数字化建设成为面临的问题。2.档案应用不足。信息技术成为审计档案管理的核心技术,构建了一个智能化、快捷化和多元化的审计档案供给体系。但是,我国审计部门使用档案意识不强,一些审计档案的利用率较低,使得审计档案难以发挥效用,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实现审计档案管理的全面信息化。例如,由于审计档案资源的利用率低,使得审计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方向不明确,不利于审计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方式方法的创新。审计档案利用率低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信息化审计档案资源丢失或被篡改的风险,致使审计档案管理标准、制度、规范的建设步伐较为缓慢。3.人才水平不高。互联网+环境下的审计档案管理需要专业技术人才支持。目前,我国审计档案管理部门人员的信息化水平不高,现有从事审计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缺乏足够的信息技术,不掌握大数据、云存储的工作方式,不能在新技术条件下进行管理方式方法的创新。审计部门虽然认识到档案管理信息化趋势,但是未能加强相关技术人才的引进与培训,导致现有审计档案管理人员与档案使用人员的信息技术成长滞后,给审计档案在互联网+环境下运转带来较大的安全隐患。完善审计档案管理工作体系,加强专业技术人才的配置,提高技术人才的培训水平,才能满足审计档案管理工作的需要,推动审计档案信息化加速进行。

三、审计档案信息化管理模式分析

1.管理过程数字化。基于互联网+构建的审计档案管理体系应当发挥数字技术作用,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档案有效归集、全面存储和精准使用,进一步摆脱由立卷人低效率收集、分类、登记和汇总档案的弊端,构建耗时少、提交快、操作智能化的档案运转机制,真正做到审计档案的制作、加工、转换、利用和开发科学化。一方面,审计部门应当优化审计档案管理理念,把审计档案的开发利用作为核心任务,从基础设施、存储管理和资源利用上进行优化,围绕审计项目、相关业务、图像视频等资源打造档案平台,提供可视化、智能化和多模块的档案管理体系,保证对审计档案实时查询、统计分析和动态监督;另一方面,保证审计档案资源的丰富性,通过网络和计算机对纸质审计文档进行数字化建设,既能深挖审计档案潜在信息,又能在数字化中做好保密工作,防止非法外借、查阅和使用审计档案,通过人脸识别、密钥管理和密码访问等避免审计档案的丢失、篡改、损毁。审计部门还要从数字化角度进行档案规范化建设,加快审计档案整理标准升级,围绕审计档案的受众面和容量编辑数据库,避免人为操作的失误,释放更多存储空间,提高档案管理有效性。2.管理方式智能化。现代审计档案具有动态性、全面性、法制性特征,需要采用多种手段存储多种形式的审计信息。纸质审计材料将与视频、图像、音频等档案形式长期并存。互联网+环境要求管理人员以更有效的手段保存原始档案,并且将原始的纸质文档转换为电子文档,发挥图表、音频、视频等形式档案的作用,进一步扩大信息容量,提高档案应用率。为此,还要加大审计档案管理软件的开发力度,打造智能化的审计档案管理平台,构建专业的数据库,依托大数据与云存储提高审计档案的利用率,运用较为成熟的软件对审计档案进行加密、编目和检索等。例如,发挥ORC文字识别软件的作用,采用智能化识别软件提取纸质文字信息。引进高精度的扫描设备,通过扫描软件将审计档案转换成更实用的形式,并且保证审计档案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审计部门还要对审计档案数据库进行优化,提高数据存储的兼容性,发挥异地数据库和分布式存储模式的积极作用,充分运用成熟且安全的云平台代为保管各种审计档案信息。档案管理方式智能化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结合审计档案使用需求与技术进步趋势拟定综合性计划,在强有力的资金支持下推动相关技术手段不断进步。3.人才队伍专业化。审计档案管理技术的发展与普及离不开技术人才支持。审计部门需要组建专业的审计档案管理队伍,由专业技术人才主导审计档案管理体系和软硬件的开发,同时加强一线审计人员的档案信息化意识,切实发挥信息化审计档案管理模式的效用。首先,审计档案管理部门应当加强相关工作人员的信息技术培训普及工作,提高审计人员的档案专业知识,提升信息化管理工作水平,掌握现代化的审计档案管理办法。其次,强化审计档案管理人员的法制意识,加强相关工作制度建设,要求审计档案管理人员接受必要的年度绩效考核,鼓励审计档案管理人员全身心投入到审计工作。第三,审计部门还要总结档案管理工作经验,加强专业技术分析,为审计档案管理人员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通过必要的内部研讨、课题研究、授课讲座等形式提高审计档案人员工作水平,加快解决审计档案信息化建设中的问题,实现信息技术的快速落地。互联网+背景下更需要组建专业的审计档案管理队伍,必要时可以聘请第三方给予档案技术支持,尽快体现审计档案科学化管理模式的实用价值,助推审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切实推动审计档案管理方式的转型。审计档案信息化管理可以提高审计档案的利用率,保证审计档案安全存储,提高了审计档案归档、分析、应用的精准性,是现代审计档案管理的发展趋势。未来,应当围绕软硬件设备的数字化、档案管理方式智能化和人才队伍的专业化进行建设,在互联网+环境下全面提高审计档案的管理控制水平。案管理工作人员缺乏足够的信息技术,不掌握大数据、云存储的工作方式,不能在新技术条件下进行管理方式方法的创新。审计部门虽然认识到档案管理信息化趋势,但是未能加强相关技术人才的引进与培训,导致现有审计档案管理人员与档案使用人员的信息技术成长滞后,给审计档案在互联网+环境下运转带来较大的安全隐患。完善审计档案管理工作体系,加强专业技术人才的配置,提高技术人才的培训水平,才能满足审计档案管理工作的需要,推动审计档案信息化加速进行。

三、审计档案信息化管理模式分析

1.管理过程数字化。基于互联网+构建的审计档案管理体系应当发挥数字技术作用,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档案有效归集、全面存储和精准使用,进一步摆脱由立卷人低效率收集、分类、登记和汇总档案的弊端,构建耗时少、提交快、操作智能化的档案运转机制,真正做到审计档案的制作、加工、转换、利用和开发科学化。一方面,审计部门应当优化审计档案管理理念,把审计档案的开发利用作为核心任务,从基础设施、存储管理和资源利用上进行优化,围绕审计项目、相关业务、图像视频等资源打造档案平台,提供可视化、智能化和多模块的档案管理体系,保证对审计档案实时查询、统计分析和动态监督;另一方面,保证审计档案资源的丰富性,通过网络和计算机对纸质审计文档进行数字化建设,既能深挖审计档案潜在信息,又能在数字化中做好保密工作,防止非法外借、查阅和使用审计档案,通过人脸识别、密钥管理和密码访问等避免审计档案的丢失、篡改、损毁。审计部门还要从数字化角度进行档案规范化建设,加快审计档案整理标准升级,围绕审计档案的受众面和容量编辑数据库,避免人为操作的失误,释放更多存储空间,提高档案管理有效性。2.管理方式智能化。现代审计档案具有动态性、全面性、法制性特征,需要采用多种手段存储多种形式的审计信息。纸质审计材料将与视频、图像、音频等档案形式长期并存。互联网+环境要求管理人员以更有效的手段保存原始档案,并且将原始的纸质文档转换为电子文档,发挥图表、音频、视频等形式档案的作用,进一步扩大信息容量,提高档案应用率。为此,还要加大审计档案管理软件的开发力度,打造智能化的审计档案管理平台,构建专业的数据库,依托大数据与云存储提高审计档案的利用率,运用较为成熟的软件对审计档案进行加密、编目和检索等。例如,发挥ORC文字识别软件的作用,采用智能化识别软件提取纸质文字信息。引进高精度的扫描设备,通过扫描软件将审计档案转换成更实用的形式,并且保证审计档案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审计部门还要对审计档案数据库进行优化,提高数据存储的兼容性,发挥异地数据库和分布式存储模式的积极作用,充分运用成熟且安全的云平台代为保管各种审计档案信息。档案管理方式智能化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结合审计档案使用需求与技术进步趋势拟定综合性计划,在强有力的资金支持下推动相关技术手段不断进步。3.人才队伍专业化。审计档案管理技术的发展与普及离不开技术人才支持。审计部门需要组建专业的审计档案管理队伍,由专业技术人才主导审计档案管理体系和软硬件的开发,同时加强一线审计人员的档案信息化意识,切实发挥信息化审计档案管理模式的效用。首先,审计档案管理部门应当加强相关工作人员的信息技术培训普及工作,提高审计人员的档案专业知识,提升信息化管理工作水平,掌握现代化的审计档案管理办法。其次,强化审计档案管理人员的法制意识,加强相关工作制度建设,要求审计档案管理人员接受必要的年度绩效考核,鼓励审计档案管理人员全身心投入到审计工作。第三,审计部门还要总结档案管理工作经验,加强专业技术分析,为审计档案管理人员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通过必要的内部研讨、课题研究、授课讲座等形式提高审计档案人员工作水平,加快解决审计档案信息化建设中的问题,实现信息技术的快速落地。互联网+背景下更需要组建专业的审计档案管理队伍,必要时可以聘请第三方给予档案技术支持,尽快体现审计档案科学化管理模式的实用价值,助推审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切实推动审计档案管理方式的转型。审计档案信息化管理可以提高审计档案的利用率,保证审计档案安全存储,提高了审计档案归档、分析、应用的精准性,是现代审计档案管理的发展趋势。未来,应当围绕软硬件设备的数字化、档案管理方式智能化和人才队伍的专业化进行建设,在互联网+环境下全面提高审计档案的管理控制水平。

【参考文献】

[1]滕春娥.互联网背景下审计档案信息化管理模式探讨[J].财会学习,2021(18):117-119

[2]李志远.杨常纪.“互联网+”背景下审计档案信息化管理模式探索[J].云南档案,2018(11):61-62

档案智能化范文篇7

【关键词】档案管理;数字档案;数字化建设

目前,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档案资料,一般以纸质材料为载体,部分信息化程度高的单位已实现档案电子化,通过相应的档案管理系统进行日常管理。但由于档案数据量巨大,档案电子化过程复杂,导致档案管理系统在应用中普遍存在归档信息著录不全、管理不规范、成档过程不透明、档案文件检索缓慢等问题,严重影响档案查询的完整性、正确性和高效性,限制了档案数据的有效利用。

电力企业档案管理现状

实体档案需要更加安全便捷的管理。近年来,随着实物档案大幅增加,档案利用率也在不断增大,如何改变现有档案管理模式,更加高效适应电力企业发展新形势、新需求,在档案管理体系优化升级、档案设备系统智能化、存储体系安全便捷化、档案服务体系高效化等方面进行创新研内蒙古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包头供电分公司邢华究,显得尤为重要。实体档案管理需要进一步提升。当前电力行业快速发展变化,工程档案、科技档案、文书档案等大量实体档案须要实现分类归档、快速查询等功能,这对档案库房日常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亟须进一步加强档案库房的规划化、集约化管理,进一步提高各类档案数据和记录的及时性、针对性和准确性。档案库房设备亟须整体规划布局。目前,企业高速发展对档案使用需求越来越频繁,对如何实现档案库房整体规划布局、满足多类型设备接入需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还须深入研究解决因库房设备种类和数量较多、接口各不相同等情况导致库房频繁改造建设等问题,探索采用高度整合、一体式的智能档案管理设备,超前规划建设档案库房设备接口、预留电源等基础设施。档案存储设备须要加快迭代升级。档案存储、查询功能是档案管理的核心关键所在,如何实现档案更加安全规范存储、快速便捷定位、模糊检索查询等功能迫切需要深入研究思考,这些都要以实体档案数字化为基础,以智能化档案存储设备为支撑,实现企业档案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开发利用。

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基础支撑

档案智能化范文篇8

关键词:人工智能;档案管理;技术哲学

从远古时期结绳记事技艺的使用到大数据时代云计算、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档案离开了没有技术的伊甸园,技术常常嵌入档案管理中,呈现出档案管理技术发展的恢弘图景。正如著名技术哲学家伊德所言:“我们已经离开伊甸园,栖居于尘世地球”。[1]人工智能被称为“ABCD”(ArtificialIntelligence,BlockCha-in,CloudComputing,BigData)信息生态环境[2]中的重要一环,作为一个总称性的概念,它可以细分为人工智能技术、人工智能应用等领域,主要包括自然语言处理、模式识别、专家系统、机器神经网络、深度学习、分布式人工智能等技术。[3]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得益于算法的不断演进、学习层级的不断增加、计算能力的提升、大数据的飞速发展等多种因素。有专家预测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人工智能将在交通、智能家居、服务机器人、医疗健康、教育、安防、职业工作以及文娱产业等八个领域深刻影响公众的生活。[4]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应用到档案管理中,也势必对档案管理产生深远的影响。

1国内外研究进展

1.1人工智能的概念。Russell等认为,对于什么是人工智能,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目标下有不同的意义,智能主要与理性行动有关。[5]Nilsson认为人工智能是致力于使机器智能化的活动,而智能则是使实体能够在环境中适当地、预见地运行的活动。[6]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百年研究计划则认为人工智能是受到人类神经系统启发的一门科学以及一系列计算技术,并且通常与人们使用神经系统和身体进行感知、学习、推理的方式相差甚远。[7]一些国内学者认为,人工智能是在以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认知神经科学等一系列技术基础上创生而出的全新技术领域,是在计算机、信息论、数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相互综合、相互渗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8]从这些定义中可以看出,国内外学者普遍认同人工智能是新的技术、新的科学,而且对其未来巨大的发展潜力寄予了很大期望。1.2人工智能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国外的研究比较超前,且集中于将先进的AI技术应用于档案管理中。Esposito等人利用基于机器学习的WISDOM系统进行档案数字化、信息提取与档案自动分类工作。[9]Vellino等人分析了信息化语境下电子邮件的价值,将机器学习技术嵌入电子邮件管理系统,提出将档案管理专家的评估与自动分类相结合的创新方法。[10]爱尔兰的工业记忆项目利用文本嵌入、机器学习、自动分类等技术,对2009年爱尔兰政府披露的长达50万字的工业学校虐待报告进行了基于关系数据库的动态呈现,论证了机器学习应用于数据处理的先进性与准确性。[11]Rolan等人分析了专家系统、深度学习、统计模型嵌入档案管理的可行性,并通过应用机器学习软件对非结构化数据语料库进行分类的案例加以论证。[12]国内档案学界与实践界早于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对人工智能融入档案管理展开了理论分析与实践探索,这些探讨紧随自动化、现代化、信息化语境的变化而变化,研究主要集中于人工智能在档案管理领域的具体应用。朱久兰和孙淑扬基于自动化背景分析了档案自动化管理现状,提出了人工智能的智能检索特征。[13][14]在信息化背景下,国内学者对于人工智能的探讨更加广泛与深入。李子林与熊文景从管理理论创新、管理模式优化、管理人员变革三个维度探讨人工智能对档案工作的推动作用,[15]周枫与沙洲认为人工智能在档案工作中的应用主要包括智能收集、智能分类与检索、智能鉴定、智能保管与智能利用等场景,[16][17]薛四新等人则聚焦于人工智能背景下档案从业人员的发展趋向与能力要求。[18]从档案学界的研究来看,学者们的研究大多集中于“AI+档案”具体解决方案和具体技术应用方面,忽略了人工智能为什么要嵌入档案管理以及嵌入之后会有哪些特征的思考。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档案管理模式的转型,提升了档案管理的效益,树立了新时期我国档案服务的新形象,但随着新技术与档案管理的进一步融合发展,技术的异化和悖论也不可避免产生,因此对于技术的本质和逻辑的研究是消解和避免技术副作用的重要途径。在此背景下,本文不讨论人工智能在档案领域中的具体应用,而从人工智能嵌入档案管理的逻辑出发,对高热度讨论背后的因果关系进行多维度的剖析,思考人工智能嵌入档案管理的特征,对档案管理智能化进行现象学的阐释,为人工智能嵌入档案管理提供理论性的张力。

2人工智能嵌入档案管理的逻辑

分析人工智能嵌入档案管理的逻辑是人工智能技术能否在档案管理领域长久发展的基础。在档案学领域,人工智能嵌入档案管理的逻辑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2.1人工智能的价值属性符合。档案管理主体的主观需求人工智能是一种蕴含巨大能量与价值的技术工具,是技术世界中具有颠覆性功能的技术形态。马尔库塞和哈贝马斯反对技术价值中立论,认同技术负载价值论,伊德也认为技术在特定情境中的发挥带有文化诠释性,人工智能从属于这一范畴。从价值论的客体角度看,人工智能本身所固有的属性与功能成为人工智能嵌入档案管理有用性的客观基础。从价值论的主体角度看,人工智能作为客体具有满足档案管理主体需要的效用价值。嵌入档案管理的人工智能不仅按照内部发展逻辑形成,而且受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渗透影响,具有明显的社会形塑特征。[19]人工智能应用于档案管理的不同领域,借助于档案管理主体的规定与衡量,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与价值。例如,科大讯飞的档案超脑平台基于档案管理的安全保密要求,内置了专业的语料库,形成了完全本地化保存的档案数据,保证了数据的安全可靠,这类应用满足了档案管理主体在档案安全方面的需求,提升了档案管理本身的效率和效果。又如,科大讯飞的语音识别技术针对口述档案的收集、管理与音视频档案数据化等工作内容进行了技术范式的适宜性调整,实现了口述文本与音视频档案的实时输出与自动化提取,[20]这类应用则满足了档案管理主体在档案管理智能化与信息开发利用等方面的需求。2.2信息技术进步夯实人工智能嵌入档案管理的基础。人类社会经历了农业时代、工业时代、信息时代的时空位移,工具与技术的变革与创新时刻贯穿其中,历代技术成果的积累与应用构建了庞大的技术世界。[21]档案管理与技术世界并不是平行的两个系统,相反,技术世界与档案管理一直如影随形。科学动态的管理流程、高度凝结的精致技艺糅合在从古至今的档案管理中。20世纪中期以降,电子文件的快速发展为档案管理带来了机遇与挑战,计算机辅助管理成为档案管理自动化的重要推手。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计算机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人们对计算机的认识也在不断提升,计算机从依赖于人的工具变成人决策的可靠助手。[22]信息技术进步夯实了人工智能嵌入档案管理的基础。如今,档案管理大有走向档案数据管理之势。大数据是引领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窗口,是人工智能发展的基石和助推剂,在此背景下,人工智能嵌入档案管理相得益彰。档案部门为人工智能嵌入档案管理发展提供了优良的数据与资源基础,体现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档案管理已经实现“存量数字化,增量电子化”的使命,这为人工智能的嵌入创造了条件。2.3政策与实践的跟进推动人工智能嵌入档案管理的进程。在政策制定方面,国务院于2017年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23]对人工智能基础理论与关键共性技术进行了探讨,其中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与跨媒体分析推理技术对档案数据的挖掘与分析、知识图谱的构建大有裨益。同年,英国国家档案馆的《数字战略》制定了大数据策略,通过机器学习技术开展数据收集工作。[24]芬兰国家档案馆签署人工智能合作协议,推动数据系统互操作性与开放性。[25]2018年4月,国家档案局与科大讯飞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人工智能的规则制定方面寻求合作。[26]在管理实践方面,江苏省档案学会积极探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业态创新话题,寻求与智能企业的合作,探索档案管理的智慧实践。在人工智能嵌入档案管理的技术专利方面,基于人工智能的档案分类系统[27]、档案存取装置[28]与档案管理机器人[29]等专利相继公开。同时,上海浦东新区档案局将人工智能辅助竣工档案验收纳入工作范畴。专利的开放与实践的探索将助推档案管理智能化的进程。

3人工智能嵌入档案管理的特征

人工智能的兴起不仅是一场技术革命,更是带动了政府治理与决策革命。人工智能的嵌入体现为技术的扩散、技术的革新与技术的演进,它正开启一个全新的未知空间,影响着档案管理的转型与创新。人工智能嵌入档案管理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3.1技术扩散呈现档案管理主体间性。技术扩散是人工智能嵌入档案管理的首要体现,呈现为一种技术抽身而去,另一种技术旋即在场的空间状态。技术扩散是指技术的传播,而主体间性是指从主体A到主体B的转变,即技术扩散的主体间性是主体到主体间技术范式格式塔的转换,若技术范式转换过程中发生黏滞则不利于技术扩散,若主体成功构建新的技术范式则利于技术扩散的顺利进行。[30]人工智能的嵌入将造成档案管理领域内技术规则、技术理论与工具的变化,因此,人工智能的嵌入有利于构建新的技术范式,以此推动档案管理的转型升级。人工智能的嵌入使得档案管理主体更新技术范式,反思技术规则,重建人工智能嵌入下的档案管理本土化的技术图景,界定映射的人工智能语境边界。江苏省常州市顺应档案信息化发展趋势,推动技术融合与数据融合,实现档案馆(室)从手工管理到计算机智能管理的转变。首先,从创新档案管理思路出发,借助企业档案智能管理的先进经验,推动档案科技创新,为人工智能的嵌入拨开理念落后的“浓雾”。其次,通过建设智慧档案管理平台、智能档案管控平台、档案工作智能办公平台推动档案智能管理与业务协同合作,为人工智能嵌入档案管理提供实践基础。最后,以技术维度作为档案管理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档案管理的深度融合,为人工智能的嵌入明确目标定位。[31]3.2技术革新凸显档案场景机器化。技术革新是人工智能嵌入档案管理的重要体现,对于负载价值的人工智能来说,它的嵌入体现着一种管理场景的革新。首先,档案管理场景从计算机辅助向人机协作转场。其次,在档案管理图景中机器作为管理主体成为可能,即机器有能力、有权从事档案管理活动。最后,档案管理场景中技术的使用更加多元化,通过多元技术的融合与跨越机构的合作推动档案管理转型,构建人工智能大背景下的话语体系。在实践层面上,国网江苏省电力公司档案智能管理中心于2019年10月正式投运,打造高度智能化的智慧馆库系统、建成“1+N”智能库房云体系、研发档案智能运维机器人,实现了人工智能技术在电力档案管理中的融合应用。[32]国泰君安证券公司利用语言处理和模式识别技术实现合同的签名比对与智能扫描工作,提升了签名比对的效率与扫描的准确度。另外,该公司还利用机器学习技术进行图片、视频档案的编研工作,实现对视频中重要人物进行人脸图像的智能聚合。在不远的未来,档案场景将呈现更加丰富多彩的技术图景。3.3技术演进拓宽档案职业边界。技术演进是人工智能嵌入档案管理的时代体现,从技术发展的历时态来看,档案职业存在着一种边界,这种边界随着技术的演进不断拓宽。人工智能嵌入档案管理之后,档案工作者的再技能化特点显现,通过改变角色定位,升级职业技能来拓宽档案职业边界。智能只是人工智能时代最微不足道的特点,发人深省的往往是时代洪流下所引发的诸多社会影响。人工智能给档案职业的重新定位带来的更多是春天般的机遇,它推动着档案职业边界的拓展。在档案职业培训方面,各省市都秉承“术业有专攻”的原则,通过交流见学、交叉任职、专家传授等方式,提升职业技能与技术水平。打造“高、精、尖”一流档案人才队伍。例如,北京市海淀区档案馆将技能型档案人才培养作为工作重点,积极开展校政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33]在档案专业教育方面,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成立人工智能前沿研究中心,开设人工智能相关课程。北卡罗来纳大学信息与图书馆科学学院、亚利桑那大学信息学院与康奈尔大学信息科学学院开设了算法、机器人伦理与人机交互设计等人工智能相关课程。人工智能环境下,档案工作者应主动适应业务电子化、档案数据化、管理智能化、服务个性化的新要求,做好角色定位与职能转型。

4结语

档案智能化范文篇9

【关键词】网络通信技术;智能建筑;弱电技术;应用实践

1智能建筑和弱电技术

1.1智能建筑。智能化建筑指的是以建筑为平台,将各种工程、建筑设备和服务整合并优化,实现建筑设备自动化、办公自动化和通信自动化,不但提高了建筑的利用率,而且提高了建筑本身的安全性能及舒适度,在人性化设计方面也有一定的作用[1]。近年来,随着智能化建筑设计和施工的完善与发展,智能化建筑已逐步将计算机技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等与现代施工技术相结合,实现建筑的信息化、网络化和数字化,从而使建筑内的信息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整合利用,为建筑用户提供准确的信息收集和处理服务。此外,智能化建筑同样注重与艺术的结合,不仅完善了建筑的功能,还使建筑更具美观性。1.2弱电技术。弱电技术是相对于电力、照明系统而言的一种信息传播和交换的技术,其主要处理对象是信息,主要工作是信息的传输和控制管理,主要考虑的问题是信息传输的速度、广度和可靠性等,具有电压低、电流小和频率高的特点。智能建筑弱电技术,指的是应用在智能建筑建设发展中的弱电技术,其中,最重要的是现代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一种常见的、应用广泛的智能弱电技术,主要是对图像和数据等信息进行收集、传输、检索、分配和处理,包括信息获取技术、信息传输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信息存储技术和信息安全技术等。智能建筑中应用该技术可以实现电子商务、视频电话、视频会议、远程教育、家庭办公、视频点播及自动化办公等,可以改变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使生活和工作环境更加舒适、高效和便捷。在现代信息处理技术中,计算机技术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尤其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它可以实现对语音、文字、音视频及图像等多种信息的综合化处理,还能通过计算机技术将建筑物和外部网络进行连接,从而满足用户的联网需求,通过计算机网络集成系统,将智能建筑中各项数字设备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建筑内部通信网络和外部的连接,从而实现高效的信息共享。

2弱电智能化建筑系统的特点和项目管理影响因素

2.1弱电智能化建筑系统的特点。首先,弱电智能化建筑系统和传统建筑技术不同的是,弱电智能化将新型的通信技术和安全建筑技术相结合,可以为建筑物提供安全保障系统,增加智能建筑的安全性,这既是弱电智能化建筑系统的特点和现代建筑的基本要求,也是弱电智能化的基本功能。其次,弱电智能建筑系统的应用,提高了智能建筑运行的效率,即弱电智能建筑系统具有高效性的特点。最后,弱电智能建筑的应用,使智能建筑不仅具有传统建筑物的基本功能,而且还满足了现代信息化背景下的用户需求,为人们提供更加舒适、便捷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具有明显的应用优越性。2.2弱电智能化建筑的影响因素。一方面,弱电智能化建筑工程的建设范围较广,工程类型较多,对于各专项技术的要求也较高,因此,弱电智能化建筑受到工程管理技术的影响,只有对工程管理技术进行有效科学的控制,才能保证整个工程项目的顺利开展。在施工中必须要以项目各专业理论知识为基础,优化工程管理方案,根据项目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提高弱电智能化建筑项目的建设水平。另一方面,在弱电智能化建筑系统中的智能控制环节,信息传输技术也会对其产生一定的影响。当前所采用的信息传输技术主要是现代多媒体通信技术、ATM通信技术和无线信号通信技术,随着信息传输技术的高效化和数字化发展,可以加快智能建筑系统内的信息共享,通过弱电技术信息平台的建立,实现各项信息的传输交流,提高项目管理水平。

3基于网络通信技术的弱电智能建筑项目管理

3.1弱电智能化工程管理。在智能化建筑系统中,弱电智能化工程应与其他工程相互配合,这是因为弱电智能化工程是整个智能建筑工程的一部分,只有加强与其他工程之间的联系,才能提高弱电智能化工程管理水平,从而保证智能化建筑系统运行的高效性[2]。另外,在弱电智能化工程管理中,应合理配置服务人员,这样既可以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又能加强对施工进度的监管,从而及时发现问题并有进行效处理。此外,在进行智能建筑系统内设备安装等作业时,应该加强对设备性能的测试,并做好施工记录,建立完整的技术档案,以便在竣工后进行相关查阅检查工作。3.2弱电智能化技术管理。首先,建设单位应根据合同和技术规范的要求明确弱电智能化工程和各专业之间的界线,确定相应的设备和施工单位管理范围。其次,管理人员应加大对施工图纸和资料的审核力度,在施工管理和监测点设置等工作中,应完全按照施工图纸及相关规范进行,及时发现管理中的技术性问题,保证弱电智能化系统的完整高效性。3.3弱电智能化质量管理。在智能化建筑系统施工的设计、施工和调试检查阶段,应加强质量管理:1)在施工设计阶段应充分考虑子系统设备类型和功能的设计,使其充分满足用户的需求;2)在施工阶段,应根据弱电智能化验收要求进行分级分阶段管理;3)在调试阶段,除了要对相应文档资料进行检查外,还应根据合同设计要求进行调试,保证各测试数据满足大纲测试的要求,及时发现质量问题并加以妥善解决。

4弱电智能化应用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4.1应用现状。随着弱电智能化建筑功能的不断完善,弱电智能化在我国建筑工程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在各项社会工程中,如医院、酒店等,通过弱电智能化系统的应用及对弱电技术的高效利用,可以满足多元化的服务需求。4.2未来发展趋势。智能建筑的核心技术是完善的网络通信技术,通信技术的质量决定智能建筑的发展水平。目前,智能通信网络和智能建筑物中的数字设备相连接,在未来发展中通过对智能建筑中通信技术的升级改造,通信技术在智能化建筑中的应用将更加广泛和深入,并且可以进一步推动智能化建筑的发展,提高智能化建筑发展的水平,如远程监控和可视电话的应用等,管理人员可以借助越来越先进的通信技术实现对建筑项目的管理。

5结语

具体来说,随着弱电技术的进步,将推动建筑设备的自动化发展,满足多样化的用户需求,在信息技术时代,弱电智能化系统的集成度将越来越高,应用范围将越来越广,并且可以有效发挥各项系统功能。此外,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在智能建筑系统中应用的日益深入,智能建筑化系统中的网络通信系统和信息网络系统的功能将不断完善,并逐步形成可以适应不同地区人们生活习惯的智能化楼宇管理系统。

参考文献

[1]刘雯.基于网络通信技术下弱电智能建筑系统的探讨[J].电脑迷,2017(8):83.

档案智能化范文篇10

关键词:高速公路;电力系统;智能管理

2020年初福建省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5500km,实现了“县县通高速”的伟大成就。未来高速公路的路网覆盖将更加密集,运营管理模式由传统人工转向智能化是发展的必然趋势。机电维护部门是保障整个系统用电的重要部门,负责管理维护辖区内所站、隧道和门架等系统,规范化、科学化、数据化管理保障供配电系统稳定是高速公路运营管理系统顺利运行的重要环节。随着全国高速公路收费模式的重大改革,新增机电设备数量不断增加,加之高速公路供电线路及相关设备长期暴露容易老化腐蚀,机电维护部门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保障电力安全,因此本文设计电力智能管理系统,为全面实现智能化低成本运营管理的高速公路电力系统提供参考。

1福建省高速公路配电站房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1配电站房的现状。福建境内多为山地丘陵地貌,全省高速公路运营管理里程近6000km,人工管理任务十分繁重且难度极大。实际运行维护中的安全隐患如:环境温湿度对现有设备性能和寿命影响较大(尤其是轴流风机房),导致设备使用寿命大幅度缩短甚至引起安全事故;因系统功能、地理位置和人员配置等原因,技术员难以及时准确掌控配电房主要设备的运行状态,严重影响故障的排查和修复及时率,极有可能因小故障引起大问题;外场机房因无人值守,也存在设备被盗的可能。1.2配电站房存在的问题。1.2.1运营维护效率低。各配电站房距离远、信息传递慢、响应时间滞后,导致运维效率比较低;维护人员少、维护里程长、设备超龄,目前人工巡检难以达到国家现行规范标准。1.2.2设备运行环境差。原有站房建设落后于国家规定的配电站房标准化建设相关要求,且未装设环境监控系统。现场运行环境复杂,受雷击灾害、小动物攻击、高温粉尘等外因素影响严重,影响设备使用寿命及导致故障停电。1.2.3缺失相关电子档案。电力设备资产未及时形成电子档案,基础资料易丢失;设备改造、维修保养计划实施不到位,无法准确进行设备寿命周期管理。1.2.4无法采集分析电力数据。目前无法实时掌握用电情况,功率因数、谐波含量等用电数据无法采集;负荷率、负载率、设备使用效率、线损率无法统计。

2高速公路电力智能管理系统

2.1智能管理系统简介。该智能管理平台是为高速公路提供可靠性高、扩展性强、安全稳定、人工成本少的一款电力管理平台。通过关联各所站、隧道配电房单元的相关设备以三维立体形式进行智能化监测,包括一套电能监控及能耗管理系统和若干套智能仪表、传感器和通讯管理机,实现一级配电(10kV)的电参数监测、线路运行状态、输配电电能损耗等配电设备运行状态的监测、二级配电的车间动力用电、照明用电、消防应急用电等分区分类电能能耗的统计分析,进行电力监测的相关业务、信息报警、设备管理、实时监控和环境监测;收集设备告警的事件并及时安排处理、历史事件的回顾,具有报表、巡检和档案管理等功能;精确显示其所在的地理位置信息,可通过VR模拟可视技术实现远程查看或现场查看引导。2.2智能管理系统的实际运行中的作用。2.2.1多样化智能巡检巡查。该系统可以实现集监测摄像巡检、采集数据巡检及人工指派巡检为一体的多样化智能巡检体系,通过电子巡检和人工巡检的协调配合,有效的降低漏检和错检等情况。不但实现了无纸化数据采集记录,同时能够有效监督和管理巡检情况,实现巡检电子化、信息化、智能化,从而最大程度提高巡检工作效率,保证各系统安全稳定运行[1]。2.2.2高清人脸抓拍识别。本系统采用的高清人脸识别设备,拥有1200万像素摄像头,广角范围75°,即人员经过进行抓拍及数据比对,并在手机端和网页端同步提示巡检人员到位或非巡检人员告警,避免了设备电房遭到人为破坏。巡检设备采用人脸识别技术落实了巡检人员的岗位责任,人脸识别分辨高达98.7%具有唯一性,有效提高供配电系统的安全可靠性,消除安全隐患。2.2.3降低运营维护成本。本系统不需要在供电线路和机电设备上安装其他设备,只是数据读写、统计和分析,大大降低了系统的构建和维护成本。2.2.4实现高效信息化管理。巡检设备采用智能化系统,可以通过各个站点站长在系统里进行分配任务,确保各班人员分工明确。采用无线网络和RFID技术,实现电力设备巡检工作的真正高效信息化管理。2.2.5提供智能管理引导。本系统采取AR技术增强现实,利用系统生成逼真的视听虚拟环境,通过各种传感设备使设备维护人员“沉浸”到现实环境中,便于高效识别故障位置。同时配备智能管理助手,通过故障预判分析后提出多种解决办法可供技术人员选择,并实现了智能助手对于部分故障问题的自动调节修复功能。

3系统模块设计

3.1系统软件架构。该系统软件主要由基础硬件采集数据,通过系统平台实现运维和工单管理,故障预警及响应管理等,具体架构如图1所示。3.2模块简介。系统采用分层、分布式结构设计,按间隔单元划分,模块化设计,整个系统分为3层:系统管理层、网络通信层和现场测控层[2]。系统支持云平台运营模式,可将配电智能终端或电力监控系统数据上传至云平台,实现大数据分析及处理,促进信息资源的共享,实现手机APP终端等设备访问。模块简介见表1。

4设备应用

4.1功能描述。使用者可以通过页面配置各单位下设备单元进行参数的设置和一次性系统的调整,方便对设备数据信息进行更新和修改,通过配置参数来改变设备运行时所使用的变量,触发相应参数配置下的功能的响应并返回所需的数据,智能助手可通过监测维护系统运行,自动调节相关变动参数来实现无人化智能管控。因系统所涉及的功能模块繁多,在此引用设备的相关编码文件和该模块的分层思路功来对模块类图进行大体的描述介绍,如表2所示。4.2项目优势。本项目具有以下优势:(1)兼容有线、无线通信,支持混合模式,完美解决偏僻配电站房的通信难题;(2)支持多种智能运维设备的无缝接入,支持工业标准规约及定制规约的融合;(3)采用线上加线下的整合与互动,实现智能运维的端对端服务;(4)采用带数据采集、运维数据挖掘及云计算、智能感知等先进信息技术,确保该系统安全、可靠运行;(5)完善的预警机制及告警分析,能提供及时的告警推送及评估;(6)兼容移动端、网页端的应用,实现管理的快捷与便捷;(7)基于5G通讯技术的硬件解决方案,应用边缘计算,广泛兼容,让数据安全可靠,光速传输速度更快更稳,智慧协同,系统感知,实现远程运维;(8)配备智能助手,通过简洁明了的操作引导实现快速上手。

5实际应用案例

福州高速福银段电房率先试行电力系统智能化运营管理模式,该路段智能化电力系统改造建设至今运行平稳高效。技术人员可通过PC端/手机端实现对该路段配电设备、隧道配电箱电力参数及电房环境等数据的远程实时在线监测。通过设备分布实景图实时了解供电系统的运行状态:(1)数据体现。系统采集相关电力参数并自动生成曲线图等形式体现,并比对历史数据进行智能化分析管理来降低能耗。通过手机APP端,随时对各种电力数据直观查看,如图2所示。(2)实时监测。对设备周围进行环境监测,包含湿度、温度等气候数据的采集汇总。(3)VR体验。通过VR实景模式现场勘察故障问题、线路走向、设备布局等,实时动态显示各接线图上的运行参数和设备运行状况,能够结合故障预判情况引导技术人员完成现场工作,如图3所示。(4)缩减成本。实时监测用电量与电费分析,自动进行电能消耗的统计与分析,结合电力公司账单结构进行峰谷平统计与记录,从技术层面上降低用电成本、人力成本和管理成本。(5)智能运维。系统提供智能助手引导,支持通过平台的告警与线下的巡检、维修关联、进行维修任务分配、工单派送及跟进、并可实现定期巡检及维修、维护业务的信息化管理,如图4所示。

6结语

本系统能够实现智能化运营管理高速公路电力系统,智能助手自动生成每日工作方案可供选择,使用者也可根据日常和特殊巡检工作实际需要及特点,具有可安排周期、可计划路线、可记录数据、可监督工作状态、可汇总报告数据等功能,并可与现有监控系统无缝连接,有效地了解、检查巡检工作状态,及时发现电力设备或线路上的事故隐患,提升机电设备运行的安全性,降低生产运营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具有低成本、轻便易操作,设备使用时间长等显著优点,能够有效弥补当下高速公路电力管理中的难点和缺点,同时也为未来实现高速公路智能化运营管理提供了可靠有效的先行经验[3]。高速公路电力智能管理系统所具备的应用价值,以及低成本、高效率的显著优势,结合当前高速公路迅速发展下的广阔市场需求,可以得知电力智能管理系统有着必然的推广可行趋势。

参考文献

[1]黄炜伟.电力设备巡检监控管理模式初探[J].科学中国人,2015(1):72-74.

[2]刘德传,谢金莲.电力监控系统在生产制造型企业中的应用[J].工业控制计算机,2017,30(9):139,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