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记叙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9 09:32:18

初中生记叙文

初中生记叙文范文篇1

【关键词】观察生活要求外貌语言动作心理

中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可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一提起写作文就有畏惧心理,总觉得无话可说。这是为什么呢?归根结底是平时不留心观察。写作时冥思苦想,也写不出好文章来,只有去胡编乱造了。而虚构的作文是不真实的,自然没有感人的力量。可见,观察生活是写作的前提。只有全面、细致、认真地观察生活,才能直接从生活中获取鲜活的写作素材,为写作提供丰富的营养。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生活热情,写好作文,而且对学生将来从事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以及从事其他工作,也是大有裨益的。

一、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是创作的源泉

怎样观察生活,对初一学生来讲,是个难题。作家艾芜在指导初学写作的同志时说:“要练习我们的眼睛,善于观察人的动作、态度和表情。练习我们的耳朵,善于听取别人讲话的语句、声调和他的特殊用语。”这就是说,观察生活,一是要看,二是要听。

初一学生天真活泼,好奇心强,富于激情,乐于参加活动。尤其是他们刚进入中学的时候,想了解中学的校史、设施,特别是很想了解老师和同学。抓住他们这一心理特点,开学不久,我就让他们自选一位任课教师作为观察对象。观察的内容是:年龄、性别、身高、体型、脸型、肤色、发型、衣着打扮(颜色、款式、质地)、表情,特别是眼神,以及老师上课的语言和动作等。要求是:第一,要抓住人物的特征。人物的外貌、性格、感情各不相同。只有抓住观察对象的与众不同之处,才能写出人物的个性,才能避免“千人一面”的弊端;第二,观察要细致。所谓细致,不是说在观察人物时不分主次,而是要发现观察对象与别人不同的细微之处。不同性格的人,说话、做事时的表现是不同的。人物的一个动作,一丝微笑,往往带有性格化的特征。所以,观察必须细致入微。观察得越细致、越深入,印象就越清晰,理解就更深刻,描述就更具体、更生动形象.第三,比较观察。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的目的是求异。在观察时,要抓住老师在各种情形下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特征,即生气时、高兴时、严肃时……言谈举止和精神状态的不同点。这样,才能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四个星期后,每个学生都按要求写了观察笔记。写作之前,我再次强调,描写必须突出人物特征,不要求面面俱到。在我的指导下,大多数学生的作文,对老师的描写都很生动逼真。

例如:李英同学,在描写数学汤老师的外貌时,突出了老师眉毛和眼睛的特征。她是这样描写的:“她的眉毛非常黑,长得像两条双曲线,挺有个性。眼睛不大,可很有神。”她在写汤老师上课时,突出了“教学有方”的特点。文中写道:“每当我们上数学课时,班上总是很活跃,时时传出爽朗的笑声。最有趣的是提问。汤老师叫同学回答问题时,嘴角总是微微向上翘,流露出一丝笑意。有的同学答错了,一见老师的表情,以为自己答得挺不错,竟很得意,就稀里糊涂地说起来,惹得大家哄堂大笑。有的同学答对了,汤老师反会问上一句:“对吗?”这个同学也就犹豫起来。在这种情况下,汤老师就会让同学们互相讨论,最后他才把正确答案告诉我们。这样,既能让我们认真思考、活跃思维,又能使我们对所学的概念有了深刻的理解。”这篇作文之所以写得成功,关键是观察的细致。

为了进一步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巩固在观察中的收获,我要求学生认真总结观察的过程和体会。李英同学总结道:“我是数学课代表,与汤老师接触得多,我不放过每一次见面的机会,认真观察她的外貌,我发现她的眉毛和眼睛很有特色。她给我的主要感受就是提问时很有趣。所以上课时,我就仔细观察他提问时的神态、说话的语气、语调以及动作上的一些特点。如果我不用心观察,就无法获得具体的感受与认识,也就不能把人物的外貌及性格特征真切地表现出来。”通过这次作文,同学们都尝到了观察的甜头,作文时再不愁没有可写的了。

二、指导学生写熟悉的人和事

熟悉的人和事,都是自己了解透彻、认识深刻、感受深切的,写作时就能准确地把握住写作对象的个性特征,就能写得真实自然,生动形象,具有感人的力量。日常生活中,学生接触最多的是父母、老师和同学。因此,学生对他们的外貌、性格、爱好、思想品质等了如指掌,描写时自然容易抓住人物的特点。但是要想让学生把人物写得有血有肉,还必须在写法上给他们以具体的指导:

第一,写人物说了什么,做了什么。

描写人物大体是从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入手。但是在一篇写人为主的记叙文中,这四个方面并非要全写,有时外貌和心理可以不写,这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决定。然而人物说的话、做的事必须要写,而且还要写得具体、真切。否则,就难以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或精神风貌。

第二,写人物怎样说的,怎样做的。

写人物说话,要写出在不同场合说话时的表情、姿态和神色。写人物做事,要一步步地写出人物的动作,或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等。不管是语言描写,还是动作描写,都要符合人物的年龄、身份、职业、习惯等,否则就会过于平淡、干干巴巴,不能表现出人物的个性化特征。

第三,让人物自我表演。

学生写作前,我强调指出写人物说话、做事,最好让人物自己说、自己做。作者要像故事片中的导演,在幕后指挥,让人物自我表演。而不要像纪录片中的解说员,自己一味地介绍。这样,笔下的人物才富有立体感,才能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良好效果。公务员之家

指导学生写熟悉的事,我主要是让他们写自己经历的事。学生自己是参与者,对事情发展的全过程以及各个阶段的特点,都十分清楚,写起来自然比较容易。尤其能够把自己的感受与认识写进去,从而揭示出事情的意义。那么,怎样叙事才能具体、真切呢?我是这样指导的。

第一,要交代清楚记叙的要素。

记叙的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这六要素,只有在不妨碍别人看明白的情况下,才可以省略其中的一两个。

学生在叙事时,一般都能写清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和结果,却往往把事情的过程叙述得非常简单、空泛,不能给人留下什么印象。为解决这一难点,我就强化训练学生写好事情的发展过程,力求在短期内,达到一定的效果。

第二,写好矛盾冲突和结局。

由于年龄、时代的差异,学生在家里会与家长发生矛盾冲突,在学校会与老师、同学发生矛盾冲突,即使自己,也会在思想上产生矛盾冲突。经过双方的共同努力或自己的觉悟,矛盾冲突最终会得以妥善解决的。我要求学生写作文尽量写好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冲突,并且力争写出出人意料之外,又合乎情理之中的结局,使文章曲折动人,富有吸引力。

初中生记叙文范文篇2

表一:中小学问卷调查结果比较

写作兴趣项目很感兴趣较感兴趣一般怕写讨厌百分比年级及其他小学六年级8%20%60%10%2%n=100初三年级5%21%65%9%/n=100比例差异检验P>0.05差异不显著

题材来源项目亲身经历想象虚构的事在作品作文上兼而

真情实感看到的事有之百分比年级及其他小学六年级51%42%5%2%n=100初三年级49%35%11%5%n=100比例差异检验p>0.05差异不显著

作文修改项目全文写好边写边改很少修改从不修改

后再修改(A)(B)(C)(D)百分比年级及其他小学六年级54%19%26%1%n=100初三年级25%23%50%3%n=100比例差异检验p<0.01p>0.05p<0.01p>0.05

差异极显著差异不显著差异极显著差异不显著

z=4.14z=3.42

表二:中小学生作文测评分项比较表二(1)

题材审题项目真实真实但不真实准确不够很不

典型不典型准确准确百分比年级及其他小学六年级14%45%41%46%34%20%n=100n=100初中三年级19%46%35%48%31%21%比例差异检验p>0.05p>0.05

差异不显著差异不显著

立意结构项目准确中不够准确很不无中心详略不够很不

心突出中心突出准确多中心得当得当得当百分比年级及其他小学六年级27%42%11%20%40%33%27%n=100n=100初中三年级38%31%9%20%42%33%25%比例差异检验p>0.05p>0.05

差异不显著差异不显著

结构项目首尾及其作文长度人均字数

呼应相似百分比年级及其他小学六年级46%662n=100n=100初中三年级47%814比例差异检验p>0.05p<0.01差异不显著差异极显著

表二(2)

书面言语表达形态项目写作型写作与写话型改写型抄录型

写话结合百分比年级及其他小学六年级/14%83%3%/n=100初三年级18%2%80%//n=100比例差异检验z=4.5z=3.2

p<0.01p>0.05

差异极显著差异不显著

书面言语表达基本功项目生动通顺不够@①嗦词汇贫乏语言

通顺平淡百分比年级及其他小学六年级16%86%14%44%46%n=100初三年级16%88%12%36%38%m=100比例差异检验p>0.05差异不显著

表达方式错别字项目全文略有叙述结适当抒2个3至5至7至9至

叙述描写合描写情议论以内4个6个8个10个百分比年级及其他小学六年级26%55%19%14%16%16%13%2%5%n=100初三年级27%46%27%17%12%10%10%2%/n=100比例差异检验p>0.05差异不显著p>0.05差异不显著

测查发现:在分项评定中,初中生在文章篇幅上明显长于小学六年级学生,选材也有所不同,而写作兴趣、审题立意、结构语言等方面皆无显著差异。初中生两极分化极其严重,10%的初中生写作水平提高迅速,远远超过小学六年级学生;但至少也有10%的初中生,其写作水平与小学六年级学生相比,仍属下等。测查表明:初中生在三年的语文学习中,写作水平普遍发展得较为缓慢。也许有人会说:测试命题常见,缺少难度,初中生难以发挥自己的水平,却难不了小学六年级学生。笔者认为:该命题确实难度不大,但有较大的选择自由度和尽情发挥余地,完全可以写出高于小学六年级学生的层次、初中生应有水平的文章。然而,事实却不容乐观。三年的初中写作教学,学生的记叙文写作水平为何普遍提高不快?实施素质教育如何面向全体、全面提高初中生的写作能力?笔者测试调查的目的是透视现状,针对流弊,寻求对策。

一、现状透视

如果说,初中生作文不如小学生,那不符合事实,也有违情理;如果说,初中作文教学不如小学,那不够公允,更无比较意义。本次测查的用意不在比较初中生与小学生的记叙文水平高下,也不在评说初中与小学作文教学的优劣,而是为了呈现一个事实:初中生的记叙文水平普遍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现状甚忧,问题严峻。透视初中生写作水平现状,笔者以为存在着下列主要问题:

一是写作兴趣不浓,纯属应付。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初中生在三年的初中语文学习中,写作兴趣普遍没有提高,74%的学生仍停留于小学六年级的淡薄或怕写程度。作文修改从现象上看,是写作习惯、技巧问题,而实质是态度问题。初中生作文写好很少修改或从不修改的达53%,再加上边写边改草率成文的竟达76%,远不如小学六年级学生重视作文修改。这足以表明,绝大多数初中生对作文抱任务观点,处于应付状态。如此态度,是导致初中生作文水平普遍提高缓慢的主观原因。

二是作文题材失真平淡,不善于调动生活经验。笔者命题测试时要求写真人真事,写出真情实感,因为“真实”是记叙文的生命。按理说,每个学生在生活中都会遇到感受深切、扣人心弦的事情,都有过成功的喜悦或失败的痛苦,都经历过童年的欢乐或成长中的坎坷……,而这些真实的、富有生活气息的经历和感受都能成为该命题极好的题材。我们本该在他们的作品中看到绚丽多彩的生活和纷繁复杂的内心世界,感受到清新的气息和真情的流露。然而,遗憾的是他们在作文中所反映的生活是那样的平淡、失真,难以看到个性的光芒。大多数学生所叙之事或胡编乱造、离奇虚假;或拾人牙慧、陈旧乏味;或套用范文,似曾相识。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做人无心体验生活,为文不善于调动生活经验。

三是表达能力发展不平衡,语言大多苍白贫乏。心理研究表明:儿童书面言语的发展存在四种不同水平的言语表达形态,即抄录型、改写型、写话型和写作型。写话型近似口语在对话时原始录音的直译,特点是语言简略和重复。写作型的特点是经自己思考和内部言语充分加工后而成,合乎语法逻辑要求。本次测查表明:小学六年级仅有14%的学生尚处于由写话型向写作型过渡之中,而初三有18%的学生已过渡到以写作型为主的言语表达形态。这部分初中生言语表达较为准确、丰富、成熟。但80%的初中生的言语表达仍以写话型为主,与小学六年级学生相比水平相差不大。其中语言luō@①嗦者达36%;词汇贫乏、用语平淡者达38%。由此可见,初中生的书面言语表达能力发展不平衡。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从现象上看,一是部分学生语库贫瘠,尤其是形容词、动词,往往同一个词在文中出现多次;二是这部分学生普遍存在用概括叙述代替具体描写的现象,如该测查作文中全文叙述或少有描写且大多是缺乏个性的对话者竟达73%。从心理发展的角度看,初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已逐渐占主导地位,概括能力增强,不再象小学生那样对事情的细节、现象感兴趣,而开始注意事情的特点、意义,因而语言的概括性增强,也不屑于写一般的细枝末节,但由于缺乏具体描写和细致刻画的技能和一定的语言积累,追求新颖典型的描写和高雅语言又不得,眼高手低,语言愈加显得笼统、空泛了。

四是审题立意能力不强,思维的全面性、深刻性欠佳。本次测查命题学生虽然十分熟悉,但仍有52%的初中生审题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其中审题不准确、不能突出重点“最难忘”的占28%;题意范围、特点不明,导致文题不符,把“一件事”写成数件事,把记事为主写成写人为主甚至写景为主的占21%。立意是初中生作文的难点,问题更为严重:有的题旨不明,只是记叙出事情的始末;有的题旨难显,材料不能充分表现主旨;有的题旨杂乱,多中心实为无中心;有的题旨浅陋,使文章失去应有价值。学生反映在审题立意上的弊病不仅是由于缺乏相应的写作技能,更是缘于思维的全面性、深刻性欠佳。

二、教学对策

就中小学而言,初中是九年义务教育的终结,初中教育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较之小学更为深重。初中记叙文教学普遍存在以应试为主要目标的做法,如要求学生背几篇不同类型的范文,教给学生写作记叙文常用的几个套路等,教法简单僵化,教学模式陈旧。久而久之,就使初中生写作记叙文虽有一两招花拳绣腿,而终究没有练就扎实的功底。初中记叙文教学要改变两极分化,面向全体学生并使学生的写作水平普遍达到甚至超过《大纲》的要求,关键是转变教育思想,真正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同时,要针对初中生的写作现状,加大初中作文教学整体改革的力度,强化以往教学上的薄弱环节,精心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新路子。笔者认为,除了注意激发学生写作欲望,着力培养写作兴趣外,还可以采取以下几项对策,它们都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

一、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培养学生的写作个性。初中生的思想是最活跃的,他们充满着告别少年的喜悦与步入青年的困惑;他们有花季的情愫,也有青春的伤怀;他们富于向往和追求,生活最富有少男少女的青春色彩。初中生的内心世界是那样的纷繁复杂而又色彩斑斓。然而,遗憾的是,他们写作的记叙文却难以看出个性的光芒,竟然是那样的苍白无力,千人一面。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是由于不善于做生活的有心人。他们不善于感悟、发现平凡生活中的美。教师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使学生懂得并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美,时时有美。只要留心观察生活中的人与事,就会发现生活中的闪光点;只要善于捕捉,就会发现生活中充满着各种情趣。教师引导学生掌握发现、感悟美的方法和技能,既可结合阅读教学,通过分析范文,借鉴他人经验;也可通过交流讨论,使之在畅谈各自的发现与感受中得到感染、启迪。为了让学生表达出对美好事物的独特见解和感受,充分展示他们的写作个性,教师应鼓励学生采用自由灵活的写作方法,摈弃形式主义,因为写作是心灵韵律的自然流露,表现形式当然也应该是自由随意的,就像与熟人谈心一样,可以无拘无束地表露自己的内心世界。笔者认为,应尽量让学生少写命题作文,因为各人有各人的生活经历,即使面对同一经历,各人也有各人的不同感受,把题目定死了,很难让学生自由地表露自己的心迹。教师只须对习作要求规定几个大致的范围,让学生自由去写,想写成记叙文就写成记叙文,想写成日记就写成日记,想写成随笔就写成随笔,而且字数也不要作限制,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这样,用自由的形式表达自由的内容,学生写起来才能做到得心应手,才能写出真情实感,写出特征,写出个性。总之,只要教师持之以恒地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使之养成体察生活美的良好习惯与能力,在教学中大力提倡自由练笔,就一定能培养出学生鲜明的写作个性。

初中生记叙文范文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作文写作;教学探究

作文是一种内容丰富、内涵程度极高的复杂精神活动,也是一种综合性、实践性极强的技能训练课程。初中生学习作文写作能够很好地展示一名学生的语文素养、思想品德以及基本词汇及情感的表达,是教师衡量学生语文水平和语文素养的重要评价指标。但就目前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来说,还存在很多问题,很多学生畏惧写作文,甚至对语文作文练习有很深的抵触情绪。基于此,语文教师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创新,研究出更加适合于当代学生的语文作文教学方法与教学技巧,帮助学生更好地享受语文写作的快乐,最终实现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促进中学生全方面综合发展的目标。

一、初中写作常见的题型及出现的问题

很多学生从小开始写日记,小学开始接触字数较少的小作文,因此在教学初中作文写作时已有了一定的写作基础。初中写作的字数要求比小学阶段要多一些,但初中阶段的作文题目一般都比较单一,最常见的就是记叙类作文,要求学生围绕一件事情,讲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及引发的影响。偶尔会出现议论文和说明文这两类比较难的题型。每种题型的写作方法与技巧各不相同,学生在面对不同类型的作文题目时,有可能会出现相同的问题。(一)记叙文。记叙文是初中阶段出现次数最多的写作类型,顾名思义就是要求学生去讲述一件事情。那么,教师又是根据何种标准进行评析以及判定学生的写作成绩的呢?1.写作内容要严谨具体作文中需要让学生讲述一件事情,就必须要求学生交代清楚某人在某个时刻、某个地方做了什么事?他为什么做这件事?做这件事造成怎样的结果?即记叙文的六个基本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和结果。只有将这些内容都写清楚明白了,才算是一篇完整的记叙文。写作时,应做到形式丰富化、内容多样化、语言精美化,不能太呆板,要使文章“活”起来。学生可以灵活变通,在文章中加入适当的修辞语句,修饰文章中的句子,使读者读起来体验到一定的美感。一件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最为重要的,学生应该学会详略得当,知道哪些内容应该详细地写,哪些内容可以略写。比如,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并非要直接点明,有时候可以通过描绘自然景物的特征及其他的变化,将其间接地表现出来。例如,可以将文章中“天将要亮了”转换成为“大公鸡喔喔喔地叫了起来”等等。2.作文条理清晰有层次记叙文的记叙顺序有顺序法、倒序法、插叙法等等。当学生在确定记叙文的顺序之后,在动笔写作前,必须深思熟虑,在脑海中对文章的结构进行简要的构建,明确地知道要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让文章有条不紊地展现到读者面前。使读者读起来津津有味,意犹未尽。文章还要有一定的层次感,做到层次分明,避免出现一些段落内容复杂且篇幅过长,而一些段落篇幅又过短的现象,导致文章看起来参差不一、缺乏美感,令读者没有继续阅读的兴趣。必须要做到条理清晰、有层次,让读者真正地领略到文章的内涵及魅力。3.文章要流露真情实感教师判定学生的作文能否得高分,主要是看其是否具有感染力。如果学生的作文单调、枯燥,没有一定的目的性和影响性,那么写出来的文章一定会很空洞、僵硬。当教师在批改这类文章时,便会感到枯燥无趣,分数自然偏低。因此,教师应要求学生在写记叙文时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有效地引发读者的共鸣,使读者为文章所触动,分数也会更上一个等级。(二)议论文。初中生的世界观还不够完善,对一些事物的认知还不够全面。而议论文是对某个问题或者事件进行分析、讨论和评价后,在文章中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看法、主张、立场的一种逻辑性较严密的文体。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要对所论述的问题有正确的看法和立场;在说明和评析问题时要使用充分且具有说服力的论据;语言内容必须要求言之有理,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在层层的障碍与关卡的设置下,绝大多数初中生都惧怕议论文。教师要不断地减少和消除学生学习写议论文的恐惧心理,击败“拦路虎”,才能让学生在生机勃勃的写作课堂中快乐学习。(三)说明文。说明文不同于记叙文,通过记叙一件事情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说明文主要通过说明的表达方式来分析和解说一个事物、阐述一定的道理,传达更多更好的知识。在很多方面都出现和涉及说明文的应用。例如报刊杂志的解说、诗词字典里面的注释、旅游景点的介绍、影视剧和电影的介绍等等。学生首先要明确写说明文的目的,让读者知道在写什么。在写作过程中,学生必须要正确把握所要说明对象的基本特性,将其解说清楚、解说透彻,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其丰富的内涵。例如,学生要说明某种生物时,就必须先了解这种生物的特点,找到了事物的本质特征和本质属性,从事物出现的现象及它的本质进行分层次介绍,更好地对事物进行介绍和说明。

二、改进语文作文教学的方法与技巧

传统的作文教学方法形式单一,内容不够丰富,导致学生的写作“旧瓶里装新酒”,缺乏新颖性。此外,教师还会设置一些较为枯燥的作文话题,导致学生对写作失去兴趣,进行一些盲目的模仿和出现大量的抄袭现象。这些问题都是教师在写作教学过程中必须要面对和改善的问题,只有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有效地提高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有效性。(一)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力,课堂的学习氛围、教师的情绪等众多因素都会影响到学生学习写作的心情和态度。教师需要不断地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创新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带领学生真正地领略语文写作的基本内涵,更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例如,教师可以在进行写作训练课程前,为学生播放几分钟电影短片导入写作内容,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帮助学生攻破语文写作的难关。(二)加强学生的写作思维训练。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普遍存在内容空洞、逻辑性差等问题。教师应该不断地提高学生写作的思维能力,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语文写作能力。教师应该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多多接触日常生活,将日常的生活经验当作写作的素材。例如,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四季的变化、太阳的升起和落下、花朵的盛开与凋谢等都蕴含着一定的韵味,等待着学生用善于发现的眼睛去捕捉它的美好。只要学生关注生活中的一切事物,就会发现写作的灵感来源于生活。

总之,初中语文的作文写作教学十分重要,它能帮助教师判定一个学生的语文素养。只有帮助学生打好初中阶段的语文基础,才能让学生在今后的作文学习中更快地适应。因此,教师要不断地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鼓励和指导学生写作,让学生的写作水平跃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李凌岚.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困境分析及对策研究[J].学周刊A版,2015(9).

[2]冯泽毛.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1(s1):272-272.

初中生记叙文范文篇4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初中生写作能力;评价机制

20世纪60年代,以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为代表的掌握学习理论流派指出:评价是获得学生学习水平和检验教学有效性的一种手段,具有激励功能。[1]写作能力评价作为写作教学的重要环节,它不仅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有直接影响,而且对学生的个人发展也有着长远意义。但遗憾的是,反观我国悠久的写作教学之路,写作能力评价一直侧重于对学生写作结果的评判和考量,这种“重结果”而“轻过程”的评价机制大大挫伤了学生的写作内驱力,写作评价的激励功能也几乎丧失。因此,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写作能力评价机制已然成为大势所趋。2014年教育部发文提出“核心素养”这一概念,并指出“核心素养”应与具体学科相结合,用于规范各学科教学,[2]“语文核心素养”的概念便应运而生。语文核心素养涵盖了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大方面,是语文课程目标的集中体现。构建以语文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初中生写作能力评价机制,首先,要分析初中生写作能力的构成要素;其次,找出核心素养与学生写作能力的对应关系;最后,确定评价指标、细化评价标准。这样做可以有效地破除传统写作评价中主观随意的弊端,真正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提高写作教学效率。

一.初中生写作能力的构成要素

我国写作教学耗时多,写作评价收效低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在于很多教师将目光聚焦在“怎么教”“怎么评”上,而忽视了对构成学生写作能力的要素分析。殊不知,弄不清学生写作能力的构成要素,其他的努力都只能沦为难以实现的“空中楼阁”。那么,到底什么是写作能力?它是由哪些要素构成?对此,张志公先生给出了详细地解释,他认为“写作能力是综合性能力。首先,要求对于所写内容有正确的理解和看法;接着,要有清楚的思路……;要有足够的语言能力……”。[3]此外,《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指出,7-9年级的学生在写作中应“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根据表达需要,围绕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4]我们将以上观点和要求加以概括,不难发现,构成初中生写作能力的要素主要有:写作知识、构思策略和表达技能。

(一)写作知识

从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写作知识即言语信息,属于陈述性知识的范畴,本质上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包括人物、事件、态度等。从文章学的角度来看,写作知识通常包含言语内容知识和言语形式知识,其中,言语内容知识包括如何运用材料事实以及如何表达主观情感,言语形式知识包括语用和语法的知识。综上,我们可以将写作知识理解为:在写作中陈述的某些事实或现象、描述的某些人物或事件、阐明的某些观点或想法等。写作知识对初中生的写作活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它决定着学生在写作时是否“有物可言”“有理可说”。我们经常能看到一种现象:有些学生拿到作文题后,能快速构思,奋笔疾书,完成习作。而有的学生则抓耳挠腮,左顾右盼,迟迟不能动笔。其原因在于学生写作知识的储备量存在差异。认知心理学家们已经研究证实:作者知道的东西越多,写出来的东西就越好,反之亦然。[5]其次,写作知识还影响着学生的写作速度。因为储存在人大脑中的写作知识是有一定层次的知识结构,如命题网络或图式,不同类别的写作知识组成不同类型的图式,常见的有人物图式、事件图式、说理图式等。当学生掌握的图式越多,那么,在其写作过程中提取和运用相关信息的速度就越快。

(二)构思策略

从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构思策略即认知策略,属于程序性知识的范畴,本质上是关于“怎么办”的知识,包括怎么审题、怎么选材、怎么遣词、怎么造句等。有专家指出,学生在写作能力上表现出的差异,是由其头脑中的构思策略造成的。擅长写作的学生往往具备一套成熟的构思策略,在拿到作文题后能迅速确定主题以及文章结构,在头脑中搜寻支撑材料,选定恰当的写作方法阐述观点,并在习作完成后总结经验。由此可见,构思策略是贯穿学生写作全程的,直接影响其写作质量和写作效率。常见的构思策略分为两种,一是合理使用写作方法。关于写作方法我们并不陌生,常见的有顺叙法、倒叙法、描写法、论述法、抒情法等等。如果初中生能熟悉这些写作方法,并自觉使用其改进自己的写作活动,提高写作有效性,则说明学生已经掌握了写作策略。二是能对自己的写作活动进行反思和监控。即如果学生能自觉监控写作结果,总结经验教训,在反思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和写作效率,怎说明其对策略性知识已经有所意识。

(三)表达技能

表达技能即运用写作知识和写作规则进行谋篇布局、遣词造句以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属于程序性知识。如果一个学生在头脑中储备了大量的写作方法和优词美句,但缺乏表达技能,写作时无法顺利从大脑中选择恰当的词句,那么,写出来的文章往往是“文不对题”“词不达意”的,古人所说:“丰而不余一言,约而不失一词”即诠释了表达能力强者的特性。表达技能可以分为三类,一是用词。充足的词汇量是初中生完成写作任务的前提,词汇量丰富的学生往往文思敏捷,下笔成文,能尽情享受写作的快乐。二是炼句。作文中的句子跟日常表达中的句子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写作对句子的要求是既要符合语法词法的规范,又要服务于文章中心思想的表达。因此,作为表达技能的炼句,必须要加强练习,使之达到自动化水平。三是组篇。张志公先生说:“文章的结构决定于文章的内容。”这里的“结构”即组篇技能,一篇文章要分几段?先表达哪层意思、再表达哪层意思?这些都是由学生的组篇能力决定的。组篇能力强的学生,行文时往往能做到详略得当,层次清晰,主旨突出,有一气呵成之感。

二.现阶段初中生写作能力评价困境探究

写作能力评价是初中语文学科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写作兴趣,而且可以极大地提高写作教学效率。但遗憾的是,在目前一线写作教学实践中,写作能力评价困难重重,几乎丧失了其激励功能。具体表现在:评价内容只关注“物”不关注“人”;评价模式只注重“结果”不注重“过程”;评价标准过于苛刻,忽视激励功能。

(一)评价内容固化

新课标提倡对学生写作能力的评价应集中在学生的写作兴趣、写作过程、写作动机等方面,而当下语文教师对学生的写作能力评价却多以考试大纲和卷面分数为标准,评价的着眼点集中于学生的作文字数是否达标、用词是否丰富等方面,却忽视了人文关怀,没有在评价中帮助学生形成热爱生活、热爱写作的态度,没有引导学生学会搜集写作素材的方法、培养积极的写作兴趣、全面提升语文素养。“有研究表明,80%以上的作文评价只关注习作文本,而根本不涉及习作的主体及习作活动。”[6]可见,这种只关注“物”而不关注“人”的写作评级方法既不符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也不符合“从实际生活出发”的理念,更不符合“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宗旨。这显然是一种异想天开、违背评价原则的评价机制必然影响学生写作积极性的发挥与写作创造力的施展。

(二)评价模式单一

从现阶段的写作评价模式来看,结果性评价仍然占据主体地位。面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作品、不同的写作情景,教师往往采取统一评价模式。这种做法不仅违背了“因材施教”的原则,更严重的是挫伤了一部分热爱写作、有写作天赋的学生的积极性。因为这些孩子的作文水平远超评价标准,却得不到老师的赏识与认可,久而久之,热情殆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评价要注重展示学生自我发展的过程”“语文教师应根据实际需要,整合诊断性评价、形成行评价、终结性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7]由此可见,写作能力作为衡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指标之一,其评价机制更应该突破原有的单一评价模式,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

(三)评价标准过高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对于学生的作文,标准不宜太高。若说立意必求独创,前无古人,言情必求甚深,感通百世,那么,能文之士只好长期搁笔,何况学生?”[8]在如今的初中生作文评价中,无论是考场作文还是平时练笔,我们都很难看到一篇满分作文或是高分作文,教师的评价标准多是“切合题意、内容充实、文从字顺、结构严谨“等条件同时具备。但显然,这种评价标准远远高出了课标规定的“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的要求。可以想象,如果学生付出了努力却没有从写作评价中获得认可,不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长久下去,其写作内驱力也自然消失殆尽。其实,当我们回头看一看写作教学的培养目标就会发现,现在多是人为提高了评价标准,而这种过度拔高的评价标准只会导致增加学生对写作的惧怕和厌恶。

三.基于语文核心素养构建初中生写作能力评价机制

语文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该具备的适应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所需要的语文方面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而写作是指学生运用语言符号,系统地表情达意的书面言语活动,一篇作文本质上是一个学生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反映。[9]从这一意义上讲,语文核心素养与写作是相辅相成的,两者分别于宏观层面与微观层面作用于学生个体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基于语文核心素养构建初中生写作能力评价机制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备实践价值。

(一)写作知识的评价

在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中,如何科学构建并且规范运用语言是核心之“核心”,它也是语文课程核心素养区别于其他课程的素养门类。而学生要想发展思维、提高审美、传承文化,都必须建立在语言的运用能力之上。因此,基于语文核心素养构建写作评价体系,我们从“语言建构与运用”入手,评价学生写作知识的运用能力。所谓写作知识具体表现为“写什么”的知识,如:人物、事物、事件、情感、态度等,这类知识会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定的命题网络,当收到外界的写作指令,它们会被按照一定的线索提取出来,通过书面语言加以表述便形成一篇作文。因此,我们可以尝试将以下几个维度作为评价指标。第一,符合文体要求。文体知识作为写作知识的一种类型,在初中阶段主要表现为记叙文,具体包括记叙文六要素、叙述的顺序、记叙文的表达方式、记叙文的人称、记叙文中的描写等知识。若学生能够正确辨析并按照文体要求写作则达到要求。第二,内容充实。写作内容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积累的经验与体验,有的同学能在写作中言之有物,而有些同学则泛泛而谈、苍白抒情。因此,教师在评价中应将写作内容充实与否作为重要评价指标。,第三,切合题意。语言运用讲究切合时宜,在写作中,学生能否做到切题写作也是评价其基本技能的条件之一。

(二)构思策略的评价

语文核心素养除了“语言建构与运用”外,另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思维发展与提升”。思维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与运用中表现出的认知与情感相统一的心理特征,思维策略在写作中尤为重要,它涉及多项大脑活动,如拿到题目如何审题、如何组织大脑中的原有图式资料、如何剪裁等等。在初中生写作评价中,构思策略的评价指标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点,第一,中心突出。文章中心是贯穿全文的核心,它充分考验作者能否运用一定的写作方法或技巧来突出文章主题,让读者一目了然。“思维发展与提升”中的思维策略强调的就是学生能具备一定的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并运用在写作中。第二,结构严谨。结构是对文章形式的基本要求,包括开头结尾的起合、过度照应的转承等,这些都需要学生具备相应的思维策略来组织思路安排写作的内容。

(三)表达技能的评价

表达技能是学生在写作中必备的技能,具体指把自己的思想、情感、文化等用语言文字的形式,清晰地呈现出来,以便读者感受、领悟。但在目前的初中生作文中,词不达意、自相矛盾的表达层出不穷,而课标明确规定:“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因此,将表达技能纳入初中生写作能力评价体系是大势所趋。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指标:第一,语言流畅。除了符合文体要求以外,语言表达流畅程度也是衡量一篇初中生作文是否达标的重要条件。从目前的初中生作文来看,病句、碎片语言等屡见不鲜,这显然没有达到“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目标。第二,凸显文采。这是一个较为拔高的评价指标,要求学生在关注表达技巧的同时,运用灵活的句式、贴切的修辞来增加文章的可读性。第三,表达新颖。语文核心素养中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要求学生在进行写作的过程中不仅要有发现美的眼睛,还要有创造美的能力。因此,在写作评价中学生能否发挥想象,在某个方面或某些方面有所突破也是重要的评判标准。

参考文献

[1]安德森.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10):62

[2]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中国教育报,2014(8):1-6

[3]张定远.作文教学论集·序言[M].天津:新蕾出版社,1982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16

[5]何更生.语文学习与教学设计(中学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4(12):128

[6]刘淼.作文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92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26

[8]叶圣陶.叶圣陶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237

初中生记叙文范文篇5

初一学生来自不同学校,学生作文水平相差很大,其中相当一部学生根本不会写文章,所以作文训练应从零开始。同时方法的选择也很重要,我尝试运用由模仿到创造的方式进行训练,效果尚好。

孩子学话,始于模仿;学习写作,是一种书面形式的“学话”,起始阶段同样离不开模仿,一句话应该怎样说,怎样联句成段、构段成篇,怎样写清楚一件事,都可以从模仿中找到门径。作文的模仿可以分几步进行:

一、模仿生活,获取素材

作文的内容知识需要作者的生活经验。生活经验哪里来?靠的生活。因此,写作成败的最关键一步是作者是否有足够的生活经验的积累。初中生的阅历虽然有限,但毕竟见过不少世面,如果作文中能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的真实的东西,那篇文章即使写作技巧一般,也可能成为一篇较好文章。如何写得真实?就是按照生活的原型去写,也可以说是“模仿生活”。一开始要求不要要求过高,诸如详略、选材等方面暂不予理睬,只要是按照生活的真实去写就值得鼓励。这样时间一久,学生就会觉得写文章就像说话一样容易,既不会产生惧怕心理,也能积累一点经验和素材。

二、模仿课文,归纳方法

写作,必须从阅读中摄取材料,主要是学习写作技巧。因为写文章只有生活经验是不行的,生活经验还要用适当的合乎规范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即运用语言文字的技能,除此之外还需要一种更高级的能力---写作技巧。写作技巧可以概括为一套写作规则,这些规则哪里来?如果只是由老师直接告诉学生,效果肯定是极微的。因为写作规则要真正融入到学生思维中并控制学生写作实践,才会帮助学生写出一篇好文章来。这就需要老师积极引导学生从学过的课文中来找规律,总结归纳方法,学生自己从课文中找出的规则比较具体实在,而且印象深刻,在写作中可以运用,并通过老师的批改来验证自己的实践的正确性。

三、从修改中反向模仿

写作中的失误是在所难免的。但明知是错而重犯的机会却是不多的,在写作训练中,加强学生的修改能力的培养也很有助于写作能力的提高。修改错误的虽然不是直接模仿吸收人家的长处,但在批评别人的错误时,自己的认识本身是一种提高。因此,我们也可以把修改病文看成一种反向模仿。

四、在欣赏范文中借鉴

欣赏范文中让学生在写作前欣赏一篇类似的优秀范文,目的是着眼于吸取范文在构思立意、遣词造句等方面的长处,至于成篇,写作时只能求其神似,而不能照抄。

五、片断练习,巩固成果

根据每一次每个专题的训练要求,设计一个较为简单的片断作文训练,目的是检验学生在模仿吸取过程中的收获,把模仿吸收到的技巧方式运用到写作中,也为全文写作作了关键部分的准备。

六、博采众长,进行创造性写作

初中生记叙文范文篇6

一、活用“示范”

(一)模仿《看戏》的“戏”

作为一所农村中学的学生,几乎每个学生在春节期间都可以看到戏,但真正叫他们把看到的写下来,却都显得很困难。去年春节,刚好我们学生所在的村子里做戏,我布置学生每个人看两出戏,其中一出是《穆桂英挂帅》。事后我叫学生把自己所看到的写下来。我并没有告诉学生真正用意,在教到《看戏》一文时,我要学生回想春节期间看到的戏,结合自己当时的日记,叙述当时的情景,然后和学生一起学习《看戏》,特别引导学生揣摩作者对演员精彩表演的绘声绘色表现,如对演员台步、唱腔、表情、动作、身段的描写,特别体会滚、滴、溅、落这几个动词,体会其用词的精确性,从而进一步显示出表演者的精湛技艺。然后再结合课文模仿课文中对演员表演的描写,写一段自己看到的戏或其他诸如歌舞晚会等演出,学生写得基本上较成功。

(二)《桃花园记》和游记

游记是记叙文的一种,初中生初写游记,有的不知如何下手,有的则把游记写成一种罗列景物的流水记。有一位学生写游炎亭沙滩,她把前晚的忙碌准备、第二天的起早到校、一路上看到的各种风景及学生们的欢歌笑语、到了沙滩后大家的一起玩乐全写进去,整篇文间看似洋洋洒洒,其实并没有抓住重点,写出新意,而只是一篇流水记而已。这种写法是一种通病,如何克服这种毛病,空头的说教往往不起很明显的作用。思考再三,我觉得以课文为“示范”,也许能收到较好效果。于是在学到课文《桃花源记》时我引导学生写游记。首先,引导学生如何处理顺序问题,在扫除好文字障碍后,我要求学生写出渔人的行踪:发现桃林——进入桃花源——在桃花源——出桃花源。回顾已学的《大明湖》,出示游览图,让学生进一步明白写游记首先要安排好写作顺序。后来在上到《刘姥姥游赏大观园》时,我又让学生画线路图,进一步巩固学生写游记时游踪的把握。

安排好顺序,还要推敲文章的详略,这是游记是否成为流水帐的重要原因。不知取舍,面面俱到,把看到、听到、想到的统统写进文章,确能投好初中生对数字的片面追求,但这种只求量不求质的做法是写文章的大忌,是游记致命的弱点。由此可知,详略安排很重要。以上面提到的三篇课文为例:

《大明湖》:鹊华桥——历下亭——铁公祠——古水仙祠

《刘姥姥游赏大观园》:泌芳亭——潇湘馆——紫陵洲——秋爽斋——荇叶渚——萝港——蘅芜院——缀锦阁

《桃花源记》:发现桃花村——进入桃花源——在桃花源——出而复寻

《大明湖》一文详写铁公祠前景色,因为铁公祠前的景色最能体现大明湖的景色。《桃花源记》详写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所感。这里的一切与外世截然不同,这里的生活平静、安宁、详和,与外面的烽火迭起,一片混乱有天壤之别,这种生活正是诗人当时内心急切渴望的。《刘姥姥游赏大观园》文详写潇湘馆、秋爽斋和蘅芜院。林黛玉、贾探春、薛宝钗这三大才女的居室环境最能体现贾府的奢侈豪华。由此可见,详略的安排要因中心而定,与作者的用意相符。如果说略写是绿叶的话,则详写是绿叶中的红花,“万绿丛中一点红”,没有红花,绿叶的存在失去意义,而“红花当然绿叶配”则表明没有绿叶,红花将花容失色,二者是水乳交融,缺一不可的。根据以上引导,再让学生写游沙滩的游记,大体上写得不错,其中一位姓叶的同学的《游炎亭沙滩》抓住海浪、同学们的赶潮和渔人的赶潮来写,写出作为跨世纪青少年,要敢当时代的弄潮儿,而被校刊和镇文联作文杂志刊用。

以上谈的仅是发掘课文的语言、顺序、详略等方面的示范性而已,作为课文,其文章是学生听说读写的范本,其可学之处,当然不限上面几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恕不赘述。

二、重视积累

第一: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都道出了读的重要性。以读来开阔视野,以读来提高境界,从读中汲出败笔,也从读中捡出精品,并把它存入自己的头脑,到用时则可随时翻出来。当然,作为初中生,读的文章不可能很全面,往往是一些课文要求的著作如《西游记》等和一些配合这个年龄特点的文章诸如童话、故事及报刊杂志等。读多了,不仅积累了从文章中得到的材料而且无形中提高了语言的运用能力。

第二:看。这里讲的看是狭义的看,即自己生活中通过观察、体验、联想、想象而获得的,是亲自感受的。如有位学生写了一篇文章《我家的瓜园》,各个西瓜被她写得活灵活现,读后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为何有的同学赞美自己家乡时无从下笔,而《我家的瓜园》却写得有声有色呢?究其原因,该同学成长在农村,每年夏天西瓜收成的时节,她都亲自参加,她运用自己的才智,把自己的亲自经验及感觉写下来,所以感人至深。试想一个只知吃西瓜而不知西瓜如何成长,如何收获的同学,怎可写出如此清新峻美的西瓜文章来呢?可见,亲身经历很重要。

当然,生命有限,人不可能凡事都亲身经历一遍,还须大量间接的获得,只有两者兼顾,作文时方可如鱼得水,而不是无话可说,无文可作。

第三:想。想,就是通过思考,处理所得到的各种信息,用想来分清善恶美丑,用想来辨别真假好坏,用想来分类、归纳、储存。无“想”的材料是纷乱无绪的,常常让人眼花缭乱,而难以分清条理。很多人、事、景、物经过“想”,想象、联想、概括、推理,往往可以产生许多新的真智灼见,真所谓“纳须弥于芥子”。东方喷薄的红日。一经联想,可以是人一生中的青少年时期,也可以是欣欣向荣,年青有为的新中国;而夕阳的炫丽多采一经联想,更是一种崇高的境界。

第四:记。记包括笔记、摘记、日记等多种形式。记也是一种很好的积累材料的方法。读一篇文章,看一则材料,把它记下来,要用时把它翻出来,就不用搜索记忆或是大海捞针了。平时注重写日记,把一天中有意义的,重要的记下来,久而久之,不仅积累了大量的写作材料,而且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只有通过多读、多看、多想、多记,积累大量的材料,写作起来才能信手拈来,运用自如。

三、多练出才子

天天练。怎么练呢?根据个人经验,我觉得三种形式可以采用:日记、童年故事、读书杂感。

先说说日记。日记,故名思义,就是一天记一篇的文字。日记的内容形式比较自由,记什么、怎么记,会凭自己决定,而无需像写文章一样考虑写作对象,考虑详略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思想、见闻都可以记。虽然日记往往是给自己看的,但一天里常有很多事要发生,你不能事无大小地乱记一气,而安排有意义的、重要的加以记录。

如何写日记或者说怎样的才能算日记呢?上面我们说过日记的内容、形式比较自由。一般是第一行写下日期、星期、天气,第二行开始写正文。一篇正文以一天为范围,只要发生在一天里的事,即使没有关系也可以记在一起。表达方式更是灵活多样,叙述、描写、议论、抒情都可以运用。鲁讯的日记大体是这一类。日记不同于作文,不一定有头有尾,如果日记却要有头有尾,则写日记又变成难事了。日记内容最简单最繁杂也得表达。所以你无需怀疑写这样的日记,对于学习写作的好处。

人有了某种思想感情,总想吐露,有的可以跟别人谈,有的则只能让自己知道,这时,只能让自己知道的内容也可以以日记的形式记下来。比如有一位同学藏在抽屉里的信让母亲看了,她很有意见,于是把自己的想法写在日记里。

总之,从内容到形式,日记可以说是自由度最大的一种写作形式,最适宜天天练笔。

童年故事就是写自己的回忆录,写自己的传记。把自己童年经历的,有趣的、有意义的事按时间顺序一件一件的记下来,记得多了,整理成册,这就是自传。这类事积累多了,写同一类型文章时,就无需搜索枯肠胡编乱造,最后雕刻出一具木乃伊。

初中生记叙文范文篇7

【关键词】图式理论;农村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形式图式

一、相关图式的准备和激活

通俗地讲,在英语阅读过程中准备和激活相关图式就是要求教师在阅读前为学生提供大量的与阅读材料有关的背景知识。教师可以使用以下几种方法帮助学生准备和激活相关图式。1.充分运用多媒体相对于文字来说,声音和图像由于其直观性的特点更易于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图式。农村初中英语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之前可以充分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通过图片、视频和音频资料为学生介绍阅读材料的相关背景信息,从而激活学生的相关图式。例如在讲授“MySchoolLife”时,在进行阅读之前,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向学生播放有关西方国家学校的一些基本情况,如上课情况、课外活动等,这样既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以通过展示国外学校生活激发学生头脑中关于学校生活的相关图式,并将国外学校生活和自己所在学校生活进行对比,形成自己对校园生活的见解,使其在心理和认知上对将要看到的这篇文章做足了心理准备。2.促使学生交流讨论讨论是激活学生相关图式的一种非常有效的途径,这主要得益于讨论的本质就是思想和信息的交换。在进行阅读教学之前,教师可以根据阅读材料内容设计出与其相关的讨论话题,引导学生相互讨论。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不仅能够表达自己的看法,而且还能听取别人的意见,并从别人的意见中获取相关信息并入到自己的图式中去,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激活学生已有的先关图式,而且还能活跃课堂气氛,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阅读中来。例如在讲授“HealthyFoodAndDrink”这篇文章时,学生在阅读这篇文章之前教师可以先给学生一个话题“Whatfooddoyoueateveryday?Whichofthemishealthyfood?”。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列举出自己日常生活中经常吃的健康食物如tomato、orange、meat、rice等,学生在进行讨论时无形中就激活了头脑中原有的关于食物的英语词汇,并且在交流讨论过程中会从别的同学那里听到自己头脑中没有的关于食物的英语词汇,并有意识的将其纳入到自己已有的图式中去。这样,学生通过讨论了解了健康饮食,从而为阅读这篇文章做了充分的准备。

二、建立丰富学生的图式

在英语阅读教学之前,激活学生的相关图式之后便是建立和丰富学生的图式。农村初中英语教师要采用多种策略来帮助学生建立和丰富这三种图式,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1.建立丰富学生的语言图式。语言图式指的是语言基本知识,它主要包括词汇、短语、句型和语法。其中词汇的掌握一直是困扰教师和学生的一大难题。词汇方面主要是教师要帮助学生记忆单词。目前我国大多数农村初中生背单词的方法效率过低且效果不好,教师要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来记忆单词。(1)比较法。教师可以将一些意思或用法相同或相近的单词放在一块,对其进行比较和区分,这样能使学生更好的记忆单词。例如把pay、spend、take这三个词,虽然都有花费的意思,但主语不一样,动词的宾语也不一样。(2)构词法。理解构词法对于学生来说非常重要,教师在进行英语阅读教学时可以教授学生前缀、后缀、词根的作用以及它们的含义,让学生通过构词法来建立和丰富自己的英语词汇图式。此外教师还可以教授学生词汇衍生法来丰富学生的词汇图式。2.建立丰富学生的内容图式。农村初中学生由于其自身客观条件的限制,信息获取量少,信息获取不及时,使得农村学生对国外了解不多,头脑中缺乏相关的内容图式。所以农村初中英语教师要建立和丰富学生的内容图式。在农村初中英语阅读课上,在学生进行阅读时教师要对文章中的背景知识进行介绍,可以口头讲述,也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展示。由于文化上的差异,背景知识中的跨文化交际部分是其重点,这就需要教师对不同国家的文化进行对比,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不同国家的风俗习惯、风土人情等。3.建立丰富学生的形式图式。形式图式实际上是文章结构方面的知识,形式图式可以帮助学生明确阅读材料的篇章结构,对每种体裁、每种类型的文章在形式上都能做到理解,就能够从整体的角度去看待这篇文章并且能够更好地理解这篇文章。目前初中英语阅读材料绝大部分以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为主,每一种文体在结构的体裁上都有自己的特点,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和丰富这三种文体的内容图式。以记叙文为例,初中英语教材中相当一部分的课文为记叙文,而这种记叙文通常是由四个部分组成:开头、发展、高潮和结局。教师就可以按照这种结构将文章分为四个方面,帮助学生整理文章的基本框架,使文章层次更为分明。这样学生理解了文章的结构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

三、积累和巩固学生的图式

学生头脑中的图式被激活和建立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图式会慢慢被遗忘,当学生再次想要激活这个图式时由于被遗忘而导致激活失败,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激活和建立起来的图式进行积累和巩固。教师可以采用这几种方法引导学生积累和巩固图式。1.复述。复述是最常用的一种积累和巩固图式的方法,它要求学生在看完文章之后脱离文章,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以及从文章中获取的信息来对文章进行重新叙述。很多农村初中英语教师认为,复述有一定的难度,并不适合大多数学生。实际上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复述是适合绝大多数学生的,这需要教师进行有效引导。学生在进行复述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关键信息,并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的内容和结构,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自己进行复述。例如在讲授“ADayatSchool”时。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复述时就可以列一张表格梳理文章的结构,并提供关键信息。2.写作。实际上写作是复述的进一步活动。复述只是将文章的主要内容口头表述出来,属于浅层次的巩固活动。而写作不仅可以将阅读到的内容重新写出来,而且还可以在文章内容的基础之上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对文章进行续写和改写。写作过程实际上是学生对建立起来的图式进行使用的过程。在写作过程中,学生会将在阅读过程中建立起来的语言图式、内容图示和形式图式进行激活和使用,从而有效巩固之前建立起来的图式。3.角色扮演。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初中生的一大特点就是活泼好动,尤其是农村初中生。所以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在英语阅读课上选取一些学生,为他们分配好角色,根据文章的内容让学生表演出来。角色扮演是让学生使用语言和动作将文章内容还原出来。在表演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修改台词。使用角色扮演不仅可以巩固学生建立的图式,而且其活跃性也可以极大激发学生的英语阅读兴趣。

总之,在农村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应用图式理论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成绩,而且也能激发学生英语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英语阅读的信心。

参考文献:

[1]杨海燕.图示理论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基础英语教育,2011,(02):28.

[2]庄志琳,沈翠翠.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材料处理:解读与使用[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初中生记叙文范文篇8

中学作文教学中的简单化、单一性体现在:①文体练习,几乎只写记叙文,不练说明文与议论文;②写作只在命题和内容上变化:全命题、半命题、话题作文;③记人、记事、记物,或赞颂喜爱、或自省明理等。按新课程标准,初中生要“会写记叙性文章”,所以中考通常考的都是记叙文,这也理所当然。但作为语文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与能力。而单一的记叙文的作文教学显然有违新课程标准。同时命题形式的呆板,易使学生头痛和厌烦,也易导致学生在选材和内容上照搬以往的习作,难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难以达到较佳的写作效果。

二、作文教学多样化的内容

作文教学的多样化是针对各个环节而言的,主要包括多内容的写作理念指导课。例如,笔者开设了《打造精彩的开头》《书写隽美的结尾》《作文中的抒情与议论》《如何自拟题目》《审题与立意》《如何才能真切感人》《常见应用文要求与格式》《简单的议论文和说明文写作要点》等多媒体课件的写作指导课;多命题、多形式的作文训练课:有命题和半命题的,有提供话题自拟题目的;有听写作文,有供材写作,有片断作文,有续写作文,有对语文教材中长文章的复述性改写和缩写的,有对简单事件扩写的,有单纯的选材构思训练而不需成文的,有学生审题构思后教师提供优秀作文,让学生阅读体会的。采用上述多种形式的作文,不但能够减弱学生对作文的恐惧感,还能激发和培养写作兴趣,收到了较好的作文教学效果。

三、作文教学多样化的具体策略

(一)行文表达训练多样化

1.听写:不需考虑写作内容和文章结构,简单地训练遣词造句和文从句顺的能力。事实上,听写的过程就是学生对原文整理思路、感知语言的过程。通过听写让学生对原文完成描述或笔述,写作后还能够跟原文语言、同学之间的习作语言进行比较体会,有利于提高他们的遣词造句、文从句顺的能力。

2.改写:训练文章结构、语言表达和合情补充的能力。对于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课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内容、结局、人物命运等进行改写,让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事件和人物,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创作。也可以在课后随笔练习中让学生改写小说等,让学生的想象力在改写中得到丰富。

3.缩写:训练语言表达和概括综合能力。很多学生的作文废话、套话太多,主次繁简不明。教师可以让他们对自己感兴趣的文章内容进行缩写,也可以对较长的课文进行缩写,来提高他们的概括能力,让他们学会简言意赅地表达。让他们在缩写中懂得量缩质不缩,篇幅缩精华不缩,缩一些具体的描叙和人物对话,而事件的基本过程必须明晰,交代性文字则不能缩。压缩语言,而人物性格、主题则不变。一般教材中较长的小说和记叙性的有故事性的散文都可以用来作为缩写的对象。

4.扩写:训练语言表达、细致描写和合理想象的能力。有的学生在作文写作中对该详写的部分一笔带过,造成文章中心不突出。可以让学生对课文中学生想知道但未详细叙写的内容进行想象扩写;也可以教师选择一些叙事简洁的故事性文章,像文言短文之类,让学生对其扩写。通过反复的扩写训练,让学生掌握细致描写事物的技巧,并培养他们合理想象的能力。

5.续写:主要训练合理推断想象和提炼主题的能力。在续写训练中,教师要拓展续写素材,可以是课文内容的续写,也可以是学生喜欢的小说等文章的续写。教师要定期给学生布置续写任务,在循序渐进中,让他们养成合理推断和想象的思维习惯,并提高他们在行文中突出主题的能力。例如,笔者先向学生朗读了一篇《珍惜》文章的开头和主体部分(它叙写了发生在小作者与母亲、父亲及一位朋友间的三件事),然后让学生给文章续写一个结尾,要求起到概括全文、点题和揭示文章主题的作用,应该运用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学生写好后,当堂选几名学生交流,最后又用屏幕显示原文的结尾文字:“爱可以是温柔周到的体贴,可以是婉委真诚的劝导,也可能是严厉直率的批评,甚至是不留面子的打骂。我们应该珍惜身边的每一种关爱,并对此心存感激。这样就会不断地净化我们的心灵,更加热爱我们现在拥有的生活,从而促使自己去努力地学习和工作。”这种训练便捷,花时不多,学生写作压力小,而对于综合概括、提炼主题、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等诸多能力的培养却十分有效。

(二)作文难易层次多样化

现在由于几乎取消了升留级、教材难度增加、不能分快慢班等原因,同在一个班级的学生,写作水平的高低十分悬殊,甚至达到惊人的地步。因此一刀切式的作文练习,显然难以顾及全面、达到全体同学有效训练的目的。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一次能布置难易不同、有层次高低要求的写作训练题。即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相应的作文。对作文水平较低的学生,可以多做一些听写和缩写性的改写作文、供材写作、记叙性文章;对作文能力较好的学生,可以多做些命题作文和扩写作文及议论文。

(三)作文体裁训练多样化

诚然,中学生以学会写记叙文为训练的重要目标,但不应该是唯一目标。会写简单的议论文和说明文,会写常见应用文,这也是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提出的要求,不能偏颇,以偏概全。也可以学写一些读后感和随笔之类。对多种不同体裁的训练,有助于学生感知不同文体的语言特点和全面掌握多种表达方式,对写好记叙文、散文也有促进作用。因此,在强化记叙能力的同时,布置一些其他体裁的训练是应该的,也是十分必要的。

(四)习作善后工作多样化

初中生记叙文范文篇9

一、基本课文的组合存在一些弱点。

作为整个初中语文的基本课文,应形成一个较为完美的组合,教师才好教,学生才好学。不管是前100篇还是后108篇基本课文,在文言与白话、文章与文学、汉语作品与翻译作品等组合方面,是较为理想的。但在以下两个组合方面,却显出一些弱点。

(一)在反映古代、现代和当代生活方面,组合不当。

基本课文既要反映古代生活,也要反映现代和当代生活。《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中指出:“要重视选取反映建国以来的社会生活和时代精神的现代文。”在前100篇基本课文中,除反映国外生活的11篇文章外,另89篇中,反映辛亥革命前生活的为23篇,辛亥革命至建国时的为38篇,反映建国以后生活的只有28篇。在后108篇基本课文中,除去反映国外生活的9篇外,另99篇中,写辛亥革命前生活的为37篇,写辛亥革命至建国时生活的是42篇,写建国后生活的是20篇,约占20%。从统计中可以看出,基本课文中反映建国以来生活的课文所占比例过小。

(二)在训练功能方面,组合时的层次性、系统性不强。

不管是训练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还是训练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实际是剧本),基本课文应体现出分层次、成系统的组合功能,不能成为彼此不相干的、杂乱无章的大杂烩。细究前100篇基本课文或是后108篇基本课文,发现它们在训练功能方面,层次性、系统性不强。如剧本类的基本课文,前100篇中是《〈白毛女〉选场》《〈龙须沟〉选场》,后108篇中将《〈龙须沟〉选场》改为《市长》(第五场)。以上所选的都是属于多幕剧,而教材在介绍戏剧知识时提到了独幕剧、喜剧、舞剧等知识,如将其中一篇换成另一类的,层次性、系统性就强一点了。又如,基本课文中有10多篇说明文,都是属于事物说明文或事理说明文,程序性说明文没有一篇,明显地表现出训练功能的不全。

二、基本课文中易于学生写作时模仿的文章较少。

初中语文基本课文,应体现两个特色,一是利于学生阅读训练的需要,二是利于学生写作时模仿、借鉴的需要。从总体上看,所规定的100篇或108篇基本课文,基本体现了第一个特色,但不能很好地体现第二个特色。

《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修订本)》规定,初中学生要“能写简单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一般的应用文”。《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规定,学生要“能写记叙文,简单的说明文、议论文和一般应用文”。从两次大纲的规定看,除对记叙文要求不同外,对其它文体的写作要求较低,能写“简单的”“一般的”即达到要求。

从指导初中生写作的实践看,一般采用的方法是:知(阅读范文)→仿(模仿范文)→创(带一点自己的特色)。其中,“知”是前提,如果“知”的东西太复杂,则不易他们模仿和创新。所以说,基本课文中,必须有可供初中一、二、三年级学生写各类文章时模仿的文章,这些文章从内容到形式,必须符合大纲中学生写作的要求,必须符合初中生的认知特点(不要求全部是这些课文)。但基本课文中,阳春白雪的多,下里巴人的少,这就使学生写作时有时缺少合适的“模特儿”。例如,教材中规定学生写驳论文,基本课文中,前100篇里只有一篇驳论文《“友邦惊诧”论》,这篇文章背景复杂,政治色彩浓重,既驳论点,又驳论据,文末又有补充论述,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已是不易,模仿谈何容易?何况是刚学写驳论的初二、三年级学生!后108篇中增加了一篇驳论文《俭以养德》,采用了驳论证的批驳方式,这种批驳方式,也不适合刚写驳论文的学生模仿。如在基本课文中,添加一篇单纯驳论点或驳论据的短小驳论文,且内容贴近学生实际,则老师易教、学生易仿了。

三、以基本课文为中考范围影响能力培养。

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后,同一省市、同一地区甚至同一县(市)的初中采用了不同版本的教材,为了便于组织初中学生毕业和升学考试,不少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明文规定:中考语文试卷以基本课文为范围。在这一政策影响下,为了追求分数,有些学校出现了初三年级只讲基本课文的现象,复习时也只复习初中阶段的基本课文,系统的教材在毕业班那儿受到肢解,一些重要的非基本课文被抛弃,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当然,这种现象主要是应试教育思想造成的。但如不规定基本课文,也许不会导致出现以基本课文为考试范围的政策和只教、只复习基本课文的做法。

四、规定基本课文不能从根本上减轻学生负担。

有人认为,规定基本课文,可以减轻学生负担。看看各地初中学生学习语文的情况,结论却是学生语文学习的负担日重一日。其原因有:

(一)基本课文中可考的东西太多。一篇七八百字的基本课文,别看短,但需要掌握课文中的生字生词、主题结构、连贯照应,作者、体裁、背景,某个标点的用法、某个句子的妙处、某段话的理解,等等。有的答案(并且是“标准”的)长达一二百字,学生要掌握这些,所花的时间比背下这篇课文要多得多。一学期讲读语文的时间(除去写作)一般只有80课时,即使只教基本课文,多数学生也不敢说“学好了”。

(二)需对基本课文进行补充。对初中一二年级而言,地方教育行政领导和学校一般主张不只考“基本课文”,测试题在广度、深度上有时超过教材要求,因此,教师不再拘泥于基本课文。如苏教版初中第二册《语文》第二单元,编进了两则消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这两则消息的第一则是基本课文。在课后的练习中和单元“引写”中,介绍了消息的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但作为课文的这两则消息,都没有这完整的结构,而这“结构”是考试的重点,因此,教师从应试角度或从培养能力角度考虑,必须找一篇结构完整的消息让学生学习。

五、基本课文不适应初中毕业生就业需要。

我国目前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学生(主要是农村学生)初中毕业后有很大一部分不能升学而要立即就业。初中语文教育,既要考虑到升学学生的需要,也要考虑到就业学生的需要。作为初中语文的基本课文,也要注意到升学学生与就业学生的需要。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大纲中规定的基本课文中,实用文的数量较少。从准备就业的角度看,学生需要的是阅读大量实用文和写一般实用文的能力,但基本课文却不能满足这些学生的需要。

六、基本课文捆住了教材编写的手脚。

编写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材,各地提出了许多意见。如有人主张不用目前采用的这种“文选”式教材,而采用与数理化教材类似的形式——有系统地解说知识、训练能力,而根据需要选入范文,让范文作为“例题”,为解说知识、训练能力服务。但如此就不能把基本课文全部用作范文了,这种设想只好搁置一旁。

又如,有人主张设计一个多元语文教材体系,包括一个主系,两个辅系。一个主系即能力训练体系;两个辅系,一是以语文知识及其相关的文化常识构成的知识体系,一是以文学作品构成的文选体系。这种设计,意欲打破以书面语言形式表意的课文为体系来编教材的模式,克服以往教材重文(文字、文学、文章)轻语(口语)的毛病。这种教材设计者认为,文选体系的语文课本着重选取历史上素有定评的名家名篇,同现代社会生活之间有着较大的时差,使课本难以摆脱滞后于现代生活的被动状态。如规定基本课文,而且占了课本的大半,就会使这种设计者无法突出自己的教材特色。

初中生记叙文范文篇10

一、基本课文的组合存在一些弱点。

作为整个初中语文的基本课文,应形成一个较为完美的组合,教师才好教,学生才好学。不管是前100篇还是后108篇基本课文,在文言与白话、文章与文学、汉语作品与翻译作品等组合方面,是较为理想的。但在以下两个组合方面,却显出一些弱点。

(一)在反映古代、现代和当代生活方面,组合不当。

基本课文既要反映古代生活,也要反映现代和当代生活。《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中指出:“要重视选取反映建国以来的社会生活和时代精神的现代文。”在前100篇基本课文中,除反映国外生活的11篇文章外,另89篇中,反映辛亥革命前生活的为23篇,辛亥革命至建国时的为38篇,反映建国以后生活的只有28篇。在后108篇基本课文中,除去反映国外生活的9篇外,另99篇中,写辛亥革命前生活的为37篇,写辛亥革命至建国时生活的是42篇,写建国后生活的是20篇,约占20%。从统计中可以看出,基本课文中反映建国以来生活的课文所占比例过小。

(二)在训练功能方面,组合时的层次性、系统性不强。

不管是训练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还是训练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实际是剧本),基本课文应体现出分层次、成系统的组合功能,不能成为彼此不相干的、杂乱无章的大杂烩。细究前100篇基本课文或是后108篇基本课文,发现它们在训练功能方面,层次性、系统性不强。如剧本类的基本课文,前100篇中是《〈白毛女〉选场》《〈龙须沟〉选场》,后108篇中将《〈龙须沟〉选场》改为《市长》(第五场)。以上所选的都是属于多幕剧,而教材在介绍戏剧知识时提到了独幕剧、喜剧、舞剧等知识,如将其中一篇换成另一类的,层次性、系统性就强一点了。又如,基本课文中有10多篇说明文,都是属于事物说明文或事理说明文,程序性说明文没有一篇,明显地表现出训练功能的不全。

二、基本课文中易于学生写作时模仿的文章较少。

初中语文基本课文,应体现两个特色,一是利于学生阅读训练的需要,二是利于学生写作时模仿、借鉴的需要。从总体上看,所规定的100篇或108篇基本课文,基本体现了第一个特色,但不能很好地体现第二个特色。

《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修订本)》规定,初中学生要“能写简单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一般的应用文”。《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规定,学生要“能写记叙文,简单的说明文、议论文和一般应用文”。从两次大纲的规定看,除对记叙文要求不同外,对其它文体的写作要求较低,能写“简单的”“一般的”即达到要求。

从指导初中生写作的实践看,一般采用的方法是:知(阅读范文)→仿(模仿范文)→创(带一点自己的特色)。其中,“知”是前提,如果“知”的东西太复杂,则不易他们模仿和创新。所以说,基本课文中,必须有可供初中一、二、三年级学生写各类文章时模仿的文章,这些文章从内容到形式,必须符合大纲中学生写作的要求,必须符合初中生的认知特点(不要求全部是这些课文)。但基本课文中,阳春白雪的多,下里巴人的少,这就使学生写作时有时缺少合适的“模特儿”。例如,教材中规定学生写驳论文,基本课文中,前100篇里只有一篇驳论文《“友邦惊诧”论》,这篇文章背景复杂,政治色彩浓重,既驳论点,又驳论据,文末又有补充论述,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已是不易,模仿谈何容易?何况是刚学写驳论的初二、三年级学生!后108篇中增加了一篇驳论文《俭以养德》,采用了驳论证的批驳方式,这种批驳方式,也不适合刚写驳论文的学生模仿。如在基本课文中,添加一篇单纯驳论点或驳论据的短小驳论文,且内容贴近学生实际,则老师易教、学生易仿了。

三、以基本课文为中考范围影响能力培养。

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后,同一省市、同一地区甚至同一县(市)的初中采用了不同版本的教材,为了便于组织初中学生毕业和升学考试,不少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明文规定:中考语文试卷以基本课文为范围。在这一政策影响下,为了追求分数,有些学校出现了初三年级只讲基本课文的现象,复习时也只复习初中阶段的基本课文,系统的教材在毕业班那儿受到肢解,一些重要的非基本课文被抛弃,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当然,这种现象主要是应试教育思想造成的。但如不规定基本课文,也许不会导致出现以基本课文为考试范围的政策和只教、只复习基本课文的做法。

四、规定基本课文不能从根本上减轻学生负担。

有人认为,规定基本课文,可以减轻学生负担。看看各地初中学生学习语文的情况,结论却是学生语文学习的负担日重一日。其原因有:

(一)基本课文中可考的东西太多。一篇七八百字的基本课文,别看短,但需要掌握课文中的生字生词、主题结构、连贯照应,作者、体裁、背景,某个标点的用法、某个句子的妙处、某段话的理解,等等。有的答案(并且是“标准”的)长达一二百字,学生要掌握这些,所花的时间比背下这篇课文要多得多。一学期讲读语文的时间(除去写作)一般只有80课时,即使只教基本课文,多数学生也不敢说“学好了”。

(二)需对基本课文进行补充。对初中一二年级而言,地方教育行政领导和学校一般主张不只考“基本课文”,测试题在广度、深度上有时超过教材要求,因此,教师不再拘泥于基本课文。如苏教版初中第二册《语文》第二单元,编进了两则消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这两则消息的第一则是基本课文。在课后的练习中和单元“引写”中,介绍了消息的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但作为课文的这两则消息,都没有这完整的结构,而这“结构”是考试的重点,因此,教师从应试角度或从培养能力角度考虑,必须找一篇结构完整的消息让学生学习。

五、基本课文不适应初中毕业生就业需要。

我国目前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学生(主要是农村学生)初中毕业后有很大一部分不能升学而要立即就业。初中语文教育,既要考虑到升学学生的需要,也要考虑到就业学生的需要。作为初中语文的基本课文,也要注意到升学学生与就业学生的需要。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大纲中规定的基本课文中,实用文的数量较少。从准备就业的角度看,学生需要的是阅读大量实用文和写一般实用文的能力,但基本课文却不能满足这些学生的需要。

六、基本课文捆住了教材编写的手脚。

编写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材,各地提出了许多意见。如有人主张不用目前采用的这种“文选”式教材,而采用与数理化教材类似的形式——有系统地解说知识、训练能力,而根据需要选入范文,让范文作为“例题”,为解说知识、训练能力服务。但如此就不能把基本课文全部用作范文了,这种设想只好搁置一旁。

又如,有人主张设计一个多元语文教材体系,包括一个主系,两个辅系。一个主系即能力训练体系;两个辅系,一是以语文知识及其相关的文化常识构成的知识体系,一是以文学作品构成的文选体系。这种设计,意欲打破以书面语言形式表意的课文为体系来编教材的模式,克服以往教材重文(文字、文学、文章)轻语(口语)的毛病。这种教材设计者认为,文选体系的语文课本着重选取历史上素有定评的名家名篇,同现代社会生活之间有着较大的时差,使课本难以摆脱滞后于现代生活的被动状态。如规定基本课文,而且占了课本的大半,就会使这种设计者无法突出自己的教材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