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教学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1 15:24:18

初中教学论文

初中教学论文范文篇1

在六十年代,J·卡罗尔提出过一个假设:人们传统上所认为的“学得好的学生”和“学得差的学生”之间的差别并不像想的那样是由于智力上或遗传上的原因,而更多地是由于学习速度的不同。随后布鲁姆组织的一系列的实验都表明:大多数学得慢的学生是可能达到与学得快的学生一样的学业成绩水平,尽管学得慢的学生所花费的时间与需要的帮助比其他人要多一些。其中最重要的是:布鲁姆综合考虑了掌握学习的全过程,肯定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动机和情感的意义的作用。布鲁姆的理论研究给予我们如下启示:

①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能力上的差异并不像我们原来认为的那样大,也不是原来我们所认为的那种性质(智商上或遗传上的差异),而主要是一种学习速度上的差异。

②影响学生学习的主要变量之一是学生在学习某一学科时的背景知识的储备的数量与质量。“学困生”之所以经常感到学习困难,主要是由于背景知识的贫乏,为他们补充必要的背景知识显然是应给予重视的;所谓“学困生”指智力正常,但学习效果不好,学习成绩差,且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教学大纲要求的学生。

③由于个体上的差异,学生掌握同样的教学内容所需要的学习时间是不同的,这恰恰是过去在以班级为单位的集体教学中容易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如果教学能采用某种适当的组织形式给予不同的学生以足够的且适合他们的个体差异的学习时间以及情感上的关怀,那么,我们就可以改善他们的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益。

二、初中教学实施分层教学法的原则

1.激励性原则:教师对经过努力达到目标的学生要及时肯定;对暂时达不到目标的学生,教师可给予帮助,但切忌讽刺挖苦。教师应运用多种激励形式,有意识地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艰辛,享受到成功后的喜悦。教师不断的激励将逐步内化为学生的自我鼓励,成为他们学习的精神动力,有助于形成以点带面(一科成功带动数科,一人成功带动数人成功)的良好局面,使教育的功能得以充分实现。

2.动态性原则:对学生层次实行动态管理。若BC层学生在某学科上已达到相应的层次目标,教师要及时调整层次;教师既要鼓励A层学生为确保自身优势并向更高水平发展不断努力,也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调整。对近期内难以达到相应层次目标的学生,教师除给以一定的帮助外,可适当降低层次。层次流动可在期中、期末甚至平时进行,但不宜过于频繁,学生层次在一个阶段宜保持相对的稳定性。

三、初中分层教学法的实施过程和实施策略

(一)初中分层教学课堂教学的过程和模式

笔者把分层施教课堂教学划分为四个阶段,即:提出目标、分层教学、归纳小结、反馈矫正。但这四个阶段也不是绝对的、固定不变的,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课型灵活地变化。同时根据学习活动的进程掌握好教学的节奏,真正做到:“分合有致”、“动静有序”,把“集中教学和分层指导”、“培优与补差”结合起来。

1.提出目标。教师提出本单元教学目标(口头陈述或教具展示),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及实际情况自选目标,并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和学习内容。

2.分层教学。分层教学阶段大致分为三个环节:其一,教师出示分层自学提示,揭示学习要点及各知识点的学习提纲。其二,教师提示与该教学内容有关的背景知识,包括与之有关的典型习题。其三,教师设计差异性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并作出判断,并在此基础上组织分层讨论,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观察、探究、演算、讨论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

3.归纳小结。教师归纳小结时主要是点拨、启发,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回忆,并鼓励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和概括。通常情况下,学生层次不同其要求也有所不同,对于C组的“学困生”只要求他们陈述本节课“我学习过了什么”“知道了什么”对A层次的学生则要求他们在陈述中具有一定的系统性、条理性和严密性,以培养他们的思维概括性、逻辑性。

4.反馈矫正。教师备课时便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了不同序列的练习,制定不同的反馈措施,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得到必要的巩固和提高。其中包括为差生设计的补缺题,要求全班都必须完成的巩固题,为高层次学生设计的提高题。矫正的形式主要包括:学生自我矫正、小组成员相互矫正和教师组织的集体矫正。反馈矫正的周期一般为一个教学单元。(二)初中分层教学的策略保障

1.分层的策略

①分层的多元性——所谓分层的多元性,一是指:分层的依据主要是学生学科成绩,同时也考虑学生的认知风格和情意特征;二是指:先将学生分为A、B两个层次,然后在A层再进一步地层中分层。

②分层的动态性——动态性是指对学生的分层划块是非固定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情况进行阶段性调节,做到“有进有出”,“有上有下”。其目的是如何始终把学生置于最有利于他们发展的环境中。

③分层的自愿性——也就是学生自主决定学习层次,具体做法是教师和学生经磋商,学生可根据自己本人的实际情况自己确定学习目标以及相对应的层次。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教师角色的转换

在实施分层教学后,教师必须同时面对多个不同层次的学生组,同时组织多个小组的教学活动。为保证分层教学能得以顺利实施,就必须构思与之相适应的课堂教学策略。我们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角色的转变显然是一个首要问题。这种角色的转变也就意味着教师的工作并非只是传递信息,甚至也不是传递知识,而是以陈述问题的方式介绍这些知识,把它们置于某种条件中,并把各种问题置于未来的情景中,从而使学生在答案和更广泛的问题之间建立起一种联系。

四、结语

叶澜教授在《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一文中指出:“我们依然缺乏对课堂教学作为一个实践活动的整体的、师生交互作用着的动态过程的研究,缺乏整合,缺乏对课堂教学的理性之具体的认识。”而分层教学的根本特点就是:改变过去传统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围着课本和教学大纲转的被动局面,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而开放的课堂环境,使课程能够成为一种与学生的个体经验相吻合的、且能促进学生个性和潜能充分发展有价值的知识系统,使每个学生争取到一个属于他自己的学习和发展的主动权。

【摘要】本文以J·卡罗尔提出的一个假设为入手点,总结了布鲁姆的实验研究,指出了布鲁姆理论研究带给我们的启示,并结合当前初中教学的现状,分析探讨了分层教学法在初中教学中的应用理论基础、原则和应用对策。

【关键词】分层教学初中策略

参考文献:

[1]高小兵.分层教学分类指导的层次目标和教学过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1).

[2]郑兴良.初中语文分层教学初探[J].教育评论,2001,(2).

初中教学论文范文篇2

生物教学园地便于学生结合教材理论知识和园地鲜活材料进行观察,从而化抽象为具体,有助于学生在直观形象、轻松且富有人性化的环境中学习。如在讲授“花的结构层次”时,教材是以“桃花图”呈现的,可以再选择农作物区的蚕豆花(蝶形花科)实物和花卉区的郁金香(百合科)花朵,引导学生进行全面、深入的对比观察,得出正确结论。渐渐地,学生成了生活中的有心人,勤于思考,培养了多方面的能力。

2.实验

生物教学园地除可以直接用于观察学习外,还能够为学生提供最真实的教学实验活动基地。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进这个自然实验室,在这里他们可获取便捷新鲜的实验材料。如农作物区中蚕豆的茎可直接用于输导作用的演示实验,蚕豆的叶可直接用于气孔和叶横切的学生实验。而之前学生只能在课堂上通过观察教材图片来了解这些内容。这样,既很好地完成了《生物学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及任务要求,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实验设计思维和实验操作技能,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大有裨益。

3.探究

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生物学课程标准》所要求的科学探究步骤,在生物教学园地中就地取材,进行自己感兴趣的探究活动。如在生物教学园地开展“探究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的活动时,既能最大程度地保证实验材料的鲜活,利于观察和实验,又便于引导学生自主完成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以及表达、交流等程序。

4.结语

初中教学论文范文篇3

关键词:课程改革物理教学探究式初探

引言: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序幕已经拉开,每一位物理教育工作者都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应该迎难而上,以培养适合时展要求的人才为己任,积极投身到物理课程改革中去。

正文:

一、探究式教学是一种什么样的教学模式

理论上探究式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形成观点的教学方式。通过个体或群体的学习活动掌握知识、培养科学方法和探究能力,形成探究品格的活动。

科学探究一般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指定计划、设计实验和收集证据、分析和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七个因素。

二、物理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从物理课程改革的理念上可知,探究式教学已成为课程改革的一大特色。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实施探究式教学,这是作为一名初中物理教师应该探索的重要内容。

三、在实施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具备的条件

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提高,成为现代研究性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要不断地反思,经常阅读一些教育理论,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掌握新的教学技能和现代教学手段。

对学生要信任,遇到问题引导他们进行讨论,活跃思维、开发潜能,增强他们的学习乐趣和信心,从而使学生学到获取知识的方法,提高探究未知世界的能力。

四、教材的编写为实施探究式教学提供了有利条件

初中物理作为物理的入门,在编写上为我们提供了有利条件,它强调以探究式教学为主。

五、本着探究式教学的想法,在平时教学中注意了以下问题:

(一)在备课上要从多个角度考虑问题,对于一个问题的提出要积极思考努力探索,通过各种渠道获得准确地信息、完整地知识。除此之外还要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引导他们沿着探究的思路去解决问题。

(二)在教学中要从学生易接受的事物开始,使他们达到乐于参与的程度。现代初中生的心理水平正处在形式运演初级阶段,他们获取信息的过程常常离不开具体的事物的支持。因为(1)初中物理课堂探究应以学生能习得正确的态度为重要目标。(2)探究之初以实验为中心,探究目标要切近,要与思维起点构成上下位关系,对于探究途中的思维断层应及时补充后续实验或用对话的形式予以调控,不断训练学生由“接受”“反应”向乐于“参与”的心理过渡。

(三)初中的探究式教学还要为高中的探究式教学做准备和衔接。初中阶段可以从学科内较为简单的探究式教学入门,以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有指导的探究式教学为主,为后续跨学科的高中的探究式教学做准备和衔接,教师应筛选出那些适宜开展探索式教学的内容。

六、探究式教学的结构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科学猜想→讨论设计方案→实施方案→分析得结论→应用反思

下面以“家庭电路中电流过大原因”为例介绍本人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科学猜想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情景创设可从生产、生活等现象入手,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因为探究的动力来自于对问题的好奇、敏感和丰富的联想与假设,来自于不同的观点的撞击和争辩。好的情景创设能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或提出问题,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这里的猜想是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或生活经验进行的,而不是凭空猜想。但教师也不要追求严密的逻辑性,要鼓励学生的直觉思维,鼓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提出问题。

本节课可以从生活实际出发,以原有的知识为基础,观察家庭电路的连接及工作情况,提出问题:如保险丝断了那会是什么原因呢?学生讨论进行猜想:短路、总功率过大、电源电压过大等,然后让学生说出理由。

2.学生讨论、设计方案

启发、引导学生先从宏观上提出总体思路,设计总体方案,再对每个局部进行微观设计,这样可以使学生的知识活化重组,有机组合形成相互联系的知识结构,只有结构化的知识才能向能力转化。设计方案的过程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有利时机。教师要充分发挥指导作用,让学生把思维过程暴露出来,适时地加以引导和点拨,也可以站在学生的思维层次上提出问题给学生思维指向,同时要给学生留有思维的空间和时间,千万不能包办代替,注意方案设计不仅仅为解决问题,我们要在设计过程中整合学生的知识,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有时方案可能并不完善,可留给学生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自己去发现、修正、完善。开始时可提示从而降低难度。

如本节课设计方案时,可先提示如下:在设计“短路”造成电流过大的实验中,最好给哪个元件短路?用什么来观察电流过大?应选用那些器材、规格怎样?然后分组讨论,选器材,设计实验电路图如下:

图1图2

对于显示电流的大小,有的学生还坚持用量程大的电流表而不用保险丝,对此,可让学生根据电流表的特性及电路的连接情况分析,排除只用电流表的想法从而确定和统一实验方案。

3.学生操作、实施方案

方案出来后,让学生分组独立地进行实验操作,收集数据进行分析。在实施的过程中可能出现设计的方案不合理或不完善,可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修改,同时要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求实的作风,一丝不苟、客观公正、尊重事实,坚持真理、勇于修正错误的科学修养。下面就是本实验的具体操作过程:

首先让学生讨论归纳步骤,然后让学生按总结的步骤去操作。由于是初次尝试探究法,学生对此还不大熟悉,为了顺利完成实验,可给以下提示:与什么情况相比电流过大?学生再讨论总结出如下步骤:(1)连好如图1电路,检查无误后闭合开关,观察灯泡和保险丝的工作情况。(2)断开开关给灯泡短路,如图2,闭合开关,再观察灯泡和保险丝的工作情况。(3)分析现象并得出结论。步骤归纳后,学生就可以直接去操作。

4.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教师要进行有效地启发,引发学生思考,组织讨论。渗透科学思想方法,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善于汲取别人的思想。学生实验结束后,教师提示各组之间进行相互交流,借鉴别人的优点,改正自己的错误及补充自己的不足之处,最后由教师统一思想。

如本实验中如何判断保险丝是否断开可讨论:图1现象:灯亮,保险丝无现象。图2现象:灯亮,保险丝瞬间发出亮光。对比两现象得结论:短路可以造成电路中电流过大。对此,有的学生会提出问题:保险丝瞬间发光灯不亮,能确定是保险丝断了吗?学生讨论后要更换保险丝试试,经实验后才能确定保险丝是否断了。实验后确定结论是正确的。

同理,在研究“总功率过大”“电压增大”造成电路中电流过大时也采取了如上探究过程。

5.反思应用

反思探究过程,梳理思维线索,可使学生认识深刻、理性。更重要的是反思总结研究问题的思想和方法,总结探究过程的困惑与喜悦。在应用中巩固探索过程中获得的新知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获得探究问题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如本节课中研究后两因素也可造成电路中电流过大时可让学生反思后在课下自己完成。

七、探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虽然探究式教学在教学领域提倡已久,但在我们农村中学真正实施也还不久。平时我在教中多多少少也进行过探索式教学,但对这种教学方法的实质还并不了解。通过这次深入的探究总算对它有所了解,但还并不完整,还需要不断的努力学习和完善。特别是其中的某些步骤我觉得还不够完美,如在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过程中怎样才做到简练和恰到好处,还有在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实施方案的过程中怎样才能让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顺利地完成及学生通过现象能容易得出结论,这三方面是重点也是难点,我觉得这一点需要不断的去摸索和总结。

结论:虽然对探究式教学初次研究,但这对我以后的教学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至少它把我引向了教学的改革之路,使自己勇于改革、敢于探索,也为自己以后的教学指明了方向。感谢那些在我进行教学改革过程中帮助过我的老师们和同学们。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标准教师读本.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初中教学论文范文篇4

化学实验是化学学科的基础,是化学教学的基础,是不可替代的学习方法,是创新的基础。因此,作为新世纪的化学教师应该克服一切困难,做好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做好学生实验,鼓励并指导学生做一些课外小实验,合理布置研究性课题。作为一名教师还要勇于创新,根据教学需要和学校具体情况,大胆尝试化学实验改革,为在化学教学中实现课程标准的学生培养目标服务。

长期以来,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实验往往是理论知识的“副产品”,基本上处于“照方抓药”、“验证前人已经得到的结果”的状况,操作也基本停留在“不敢越雷池半步”的规范上。这样的实验仅仅为了达到学科教学目标而进行实验,教师心中没有课程意识,没有把实验教学与学生的发展需要联系起来。这样的实验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发现和解决化学中的问题,更不利于创新思维方式的形成,不利于学生智力发展,因而改革实验势在必行。

教育、创造教育、个性教育。其目标都包含一个共同点:培养创新人才。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使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依照新课标理念,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特别要注意纠正一些学生不爱动手、喜欢背实验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使实验教学成为他们质疑、信息收集和处理、探究的实践活动。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将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科学探究。

二、改进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1.转变教育思想,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教育功能

《新课标》明确指出了化学课程改革的重点:“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传统的实验教学强调讲清原理,演示好实验,尽管也注意学生能力的训练与培养,但训练的重点也是放在学生能否看清实验现象,能否明白实验原理,实验的难点在何处等等。站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高度看,化学实验教学的重点不应只是传授基础知识和训练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的训练和培养,既要强调实验在训练学生观察和动手能力方面的功能和作用,更要强调实验在培养学生动脑、启迪思维、开发潜能等方面的功能和作用,这也是化学实验教学所要达到的更高目标。

2.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标》指出,自主性学习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特征,教师要帮助学生尽快步入自主性学习的轨道。可以让学生独立地进行实验准备,自拟实验步骤,搞清实验原理;独立操作实验仪器,完成实验观察任务;独立处理实验数据;独立分析推证实验结果;独立想办法解决实验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这一过程,就是要让学生不停地动手、动脑,以此激活他们的思维,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和创造性,全面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3、改演示实验为协同实验,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师的演示实验往往因为可见度不够而影响了教学效果,使看不清楚的学生失去了兴趣和热情。为了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增强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意识,适应《新课标》实施合作学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应最大限度地将教师单独操作的演示实验改为师生共同参与操作的协同实验,或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合作共同完成,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参与的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实验能力。

4、改验证实验为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实验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教学中必须鼓励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充分发挥每个学生创造性的潜在能力。每个问题的提出及整个教学过程,都必须是再现式思维和创造思维有机结合,尽可能的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模式,着力营造“情感共鸣沟通,信息反馈畅通,思维流畅,创造精神涌动”的最佳意境。

传统学生实验多半是验证性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是被动地参与,我们的实验改革应充分利用一切手段,改验证实验为探究实验,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想、假设,然后为验证自己的猜想和假设进行实验。学生对实验过程的敏锐观察,丰富想象,有效类比的周密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而形成的,既达到了开拓思维,交流合作的目的,又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在实验中得到加强、训练,充分体现了科学探究的乐趣,领悟了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5、开展课外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初中教学论文范文篇5

关键词:创新性教学课程改革

一、初中数学创新性教学的含义

1、初中数学创新性教学的内涵

创新性教学是创造教育对教学提出的具体要求,是在创造教育基本原理指导下学科教学的表现形式,它是将启发式、发现式和其它有助于创造力开发的方法用于各种学科的教学,并将教学内容按促进提高创新能力的方向改编,成为程序式的教学载体,从而促进课程改革的教学形式[1]。

2、初中数学创新性教学的内容结构

在初中阶段,实施数学创新性教学应着力培养学生的五种创新素质:(1)创新意识,主要包括创新的动机、欲望和兴趣等。(2)创新能力,主要包括认识力、观察力、想象力、注意力、记忆力和独创的实践力。(3)创新人格,主要包括创新的品德、情感和个性。(4)创新精神,主要包括创新的思想、勇气和意志。(5)创新思维,主要包括批判、聚合和发散的思维。这五个因素中,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人格都是非智力的心理因素,它解决了善于创新、勇于创新的问题: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是智力因素,解决能够创新、持久创新的问题图。

3、初中数学创新性教学的目标

初中数学的创新性教学,其目标是从“以知识教学为核心”转向以“培养创新精神为核心”,以此为教学的价值取向。具体地说,就是对学生通过一定的教育、训练和学习指导,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学生的创新才能,使之逐步具备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素质。

二、初中数学创新性教学现状

1、初中学生学习数学的现状

由于长期以来受到以应试教育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数学教学的束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得不到重视,甚至还受到学校、教师、家长、社会等方方面面的抑制。表

现在:(1)过于老实听话。顽皮淘气的学生往往是许多老师所不能宽容的,老实听话的总能得到老师的偏爱和褒奖,而前者一些有逾常规的所作所为,却可能是创新意识的萌芽。(2)过于循规蹈矩。教师讲授多,学生思考少;一问一答多,探讨交流少;教师的活动占时多,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少。学生的某些奇思异想往往被视为出格而受到批评和限制。(3)过于相信参考答案。由于围绕着考试的指挥棒转,学生有了潜在的创造性因素常被置之不理,解题时常把参考答案作为标准答案,无形中使探索创新的意识受到了削弱。(4)过于依赖教师。传统数学教学方式基本上是你讲我听、你问我答老一套,学生总是按着教师设计的路线走,导致依赖性强、自主性差,死读书、读死书的现象较为普遍。这种传统的应试教育方式,使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极大地受到了抑制,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初中数学课程的教学现状

虽然新的初中数学教材已富有创新性,但课程安排仍是传统守旧,应试教育的成份还比较重。表现在:(1)重分化轻整合。传统数学课程较为强调自身独立的知识系统,对数学与其它学科、与现实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有所忽视,弱化了数学课程对学生德的教育功能。(2)重小课堂而轻大社会。传统数学课程往往被狭义化为小课堂教学内容,自我封闭于校内,容易脱离生活、脱离社会,未能让学生在生活中充分体验数学、学数学、做数学,弱化了社会这个大课堂的教育作用。(3)重模式化轻灵活性。传统数学课程在实施过程中显得过于模式化,课堂上不

能游离于教材之外,课堂外难以更多地开展富有针对性和适应性的教学,弱化了对学生创新意识和自主意识的培养。(4)重成绩轻问题。传统数学课程往往重让学生适应课程,而轻让课程适应学生,学校和社会重视用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评价数学课程,却忽视了对课程本身存在问题的查找和改进。总之,传统初中数学课程明显缺乏生机和活力,导致了推进创新性教学举步维艰。

三、加强初中数学创新性教学的主要方法

1、启发式教学法

启发式教学法是教师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思维活动,主动获取知识的一种教学法。实施启发式教学法,要求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按“问题解决”的形式设计教学过程,设计一系列的问题情境,提出带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它既可以抓住课本的典型题例进行引伸和扩展,编拟出内涵丰富的应用题让学生“钻”,也可以抓住数学问题本质,编制现实情景的实际应用问题让学生“试”;既可以把数学知识恰当地放到各种实际情景中,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应用数学的意识,也可以利用丰富多彩的各种数学课外活动,使学生真正在生活中应用数学,从而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2、探究式教学法

探究式教学法就是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运用所学数学知识,通过实践、实验、想象、推理、领悟等解决问题的过程[2]。在探究过程中,鼓励学生合理假设,合理猜想,仔细论证,认真评价,回顾总结,推而广之,实践运用。这种教学法的基本模式是“创新情境一分析探究一猜疑假设一论证评价”,主要适用于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例题等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它要求在例题的选择和配制上,要加强探究性问题,让学生运用合情推理在更广阔的空间里探索;在解题环节上,要突出探索活动,重视分析学生在探索中出现错误的合理性:在探索活动的形式上,可采用个人思考、分组讨论、大组报告等多种形式和CAI软件,让学生通过数学实验在更理想的空间进行探索和发现。探究过程,是学生发展智力、掌握学习策略、积累学习方法的重要过程,是学生形成创新能力的重要一环。

3、小组合作教学法

小组合作教学法就是把班内学生,根据知识积累、学习能力、性格、同学关系等情况,恰当分组,以小组为单位来完成教学活动和实现教学目标[3]。在小组合作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将单一的注入式转变为师生间多向式的交流形式,并随

时加以调控,引导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如实施小组“改错课”、“自学课”、“竞赛课”等,引导学生多样化和多层次的积极参与和思维启迪;要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全面而客观的评价,特别是把掌握知识的评价与创新能力的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更注重数学技能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让学生集体开展互助式、互动式、讨论式的学习,充分交流,相互合作,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都有很大帮助。

参考文献:

1、王永洪、张红.试论创新教学原则教育探索[J],2005.2

2、李树臣、张昌伟.再谈数学创新教育的实施问题[J].中学数学杂志,2005.4

3、方静,培养学生数学创新思维的研究[J]中学数学杂志,2003.6

4、张学孟、孙成俊.增强主体探索意识、培养数学创新能力[J]山东教育,2001.11

5、王洪伟、杜和平.运用小组合作教学、培养数学创新能力[J]山东教育,2001.12

王永洪、张红.试论创新教学原则教育探索[J],2005.2

初中教学论文范文篇6

【关键词】:数学教学“换位法”尝试

近两年学习《数学新课程标准》后,听了几位专家关于新课程教学的新理念讲座、报告,思想颇有触动,也极具危机感,于是在老教材中也尝试用新观念来上课,以防全面实施新课程时措手不及,尝试带来了甜头,期中考试班级平均分提高了13分,逐想整理一下。

一、“换位法”教学详细过程

从传统的观念来说,学生始终处于坐的角色,倾听老师讲课并跟着老师的思维转的角色;即使少数学生有自己的解题方法,亦没有及时发表供大家商讨的机会。要让学生思维广、有创新,必须让学生从被动变为主动,从怕学数学变为乐学数学,就必须改变传统一站与全班坐的教学模式。我认为数学课应让师生换换位,让学生在课堂中,多思考、多动手、多讲叙、多评论,教师只要做好组织、引导,并作为学生一员与他们合作讨论,我把这一教法简称为“换位法”。

“换位法”以创设情境、设疑自学、自演自评、点拔释疑为线索。把45分钟根据内容的易难大致分为看一看、议一议、讲一讲、改一改、评一评五个环节,环环相扣,紧密相连。做到人人参与,优等生当小老师,中等生当讲解,中下生当板演,教师押阵、组织,使课堂变得活跃变得有生机。

(一)、创设情境

学习动机是学生自主参与数学活动的基础,数学兴趣是学生获得数学知识、探索数学问题的倾向性。我们的教学设计要充分关注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现实的、有趣的数学情境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创设情境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体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猜测等活动,提出数学问题,创设悬念。

如:初中数学第一册·第一节内容“1.1节正数与负数”,我就仿照师大出版的七年级上册“数怎么不够用了”的图示:教师操作多媒体,出示全国各城市天气预报表,提出问题:在这张天气预报上你有不认识的数吗?你知道这些数的含义吗?

2、带学生观察高山与盆地的海拔示意图。问:“-155”表示什么?

3、出示一张试卷,老师批阅“-5”是什么意思?

4、这种带“-”号的数你在其他地方见过吗?

二、设疑自学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和悬念的设置能够使学生感到有疑需学,激发探究欲望,何以解疑?必须看书(查找资料),互相讨论,寻找答案。这就是最初的学生自主学习,长期坚持直到学生能自己设疑、自己解决,就起到教会学生学习的目的了。如何设疑?教师要充分挖掘本堂课知识的重点与难点,设置问题既要突出重点难点,又要有阶梯性,附合“跳一跳,能摘到”的原则。力求在课堂中牢牢吸引住各个层次学生的注意力。

仍以“正数与负数”为例:引课后让学生带着疑问自学,设问的问题:

(1)什么是正数与负数?

(2)什么是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3)判断

通过设问,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严谨答题的习惯。

设问的使用,需要注意的问题:

(1)要选择关键所在,并非每处设疑,一节课若“四处设岗”,必然穷于应付,有可能冲淡了一节课的重点。

(2)要精心设计“设疑”问题,应使问题具有令人信疑参半的迷惑性,与十分浓厚的吸引力,让学生一见问题便跃跃欲试,兴趣盎然。

三、自演自评

《数学课程标准》在知识技能目标中提出了过程目标,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经历提出问题,收集和处理数据,做出决策和预测的过程,让学生在过程中获得探索体验,创新尝试、实践的机会,自演自评就是一种较好地能展示过程的一种方法。

前一环节设疑自学讨论,只能让学生对知识是有一个初步了解,在落实设疑后,务必进入第三阶段即“自演自评”阶段,对设问的典型题目,按难易程度,有目的地让相应层次(中下生)同学在黑板上演示,体验做题当中思维的周密程度如何。演示完成,立即进入自评环节,对演示的结果作出评议、分析,说出看法,对的加以确认,错的错在何处。先鼓励后进生或中等生发言,如有不妥之处,可以让其他学生进行分析、纠正,让大家都有锻炼的机会。同时给学生创造表现才华的天地,鼓励学生争当“小老师”,这样也正符合了中学生好胜心强,喜欢在同伴面前表现自己这一特点。

在使用自演自评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1)在前几节课中,老师要刻意培养学生的发言习惯,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比如举手发言,上台时注意走路姿势,站在台前,保持严肃,讲课时手执教鞭,人与题目保持150°,要求声音响亮,吐词清楚,突出重点等。

(2)平时要保护学生敢于发言的积极性,应鼓励学生创新,从不同方法,不同角度去解决问题,敢于让学生碰壁。

在自评中,让学生们充当小老师的热烈气氛中,七嘴八舌,挖掘教材中所学知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

如学习了《第四册》P18,想一想:已知矩形ABCD,AB=cm,BC=1cm,若将纸片沿AB对折成如图形状,点B落在B′,那么D与B′的距离是多少?求DB′?

在学生自评中竟有十种解法。

一种:图1,作高。

二种:图2,延长CB′,得∠4=60°,证:B′D=B′C。

三种:图3,作B′F∥DA,证AFB′D是平行四边形。

四种:图3,作B′E⊥DC,证B′E=0.5,在直角ΔDB′E中,∠2=30°,∴DB′=1。

五种:图4,连结DB、B′B,证DBB′为直角三角形,证∠1=30°。

六种:图5,延长BC到E,成为平行四边形ACED,∠E=60°,证

ΔB′CE为正Δ。

七种:图5,延长CB′至F,使DF⊥FC,用勾股定理逆向思维证。

八种:图6,延长AD、CB′相交于E点,证B′为EC的中点。

九种:图7,作OE⊥DB′。

十种:图7,作B′F⊥AC。

四、点拔释疑

经过“自演自评”后的学生,对本堂课的内容,有比较深刻的了解。但通常还是零乱、分散、彼此独立的,恐怕还有一些错误的解法,都需要教师适时引导、点拔,使学生对本堂课的内容有一个全面而深刻的了解。串得起,拎得出,用得上。要实现这一点,我一般是从以下方面来做:

(1)首先对“自演自评”阶段中较好的思路进行总结,好在何处,错的原因加以分析。(2)其次讲述自身对本堂课知识点的理解,要求在重点突出的前提下,再用图示表示,最后一一列出,如:

①已知=5,=7,求a+b的值。

在分析时,先作草图示意再按线路层层分配,答案有4种,做到不遗漏,解决了只有二种答案的错误,直观易懂,效果好。

②求---的值?

解:--

=-X3

③已知A、B两地相距28千米,甲每小时行8千米,乙每小时行6千米,甲、乙两人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问经过多少小时他们相距离106千米?根据题意:

(1)背向而行时,8X+28+6X=106

(2)当同向右而行时,8X=28+6X+106

(3)当同向左而行时,8X+28=6X+106

(4)当相向而行时,8X+6X-28=106

此题关键:学生真正理解,图示中上面路程之和=下面路程之和,点拔释疑的使用,应明白的是:“设疑”与“辨析”是一对矛盾,“无疑处,教有疑,有疑处,教无疑”

二、“换位法”教学的意义

运用“换位法”不仅顺应了《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观念思想,而且还克服解决了传统教学的几个问题。

1、这种教学模式程序符合构建主义数学观

过去我们总认为教师讲的越细、越多,学生学得就越好,认为“抱着走”总比他们自己走要快、要稳。但是我们没想到,这样做学生只会张着嘴巴接,而不会明着眼睛找。

构建主义认为学生学习是以自身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的构建活动。“换位法”正是建立在学生各自不同层次水平之上的,谈出各自对问题的不同理解,使新的数学材料在学生头脑中产生特定意义。

2、“换位法”从根本上达到了课程目标---学会学习。

叶圣陶先生说得好“教是为了不教”。只有教会了学生知道如何学习,教师才算尽到了自己的责任,学生掌握了学习的真谛。“换位法”的教学不仅使学生学会了如何学,让他们掌握了如何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教师也可以在这种方法中学到各种不同的教学思路,打破固有的思维方式,即教师也在教学中学会了如何教。

3、“换位法”让师生走出若干围城

运用“换位法”进行教学,就让每个学生都有站起来当“小老师”的机会,在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也满足了学生角色换位的心理,老师的神秘感远走了,师生间的关系也自然而然地融洽了、民主了。

后进生问题作为老大难问题,在“换位法”中却得到了较好的解决。传统教学中,后进生处于边缘地位,不受重视,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而现在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后进生都得到充分的肯定和鼓舞。“换位法”能使他们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变“怕学”为“乐学”。

在传统教学中,总是教师讲一题,学生做一题。这种老一套教学方法会使一般学生学得很累。而“换位法”坚持先设疑自学,让学生先做题,自己设法解决问题,让他们逐步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仅教师会教得轻松,而且也会改变学生做题不敢下手的局面。

“教贵引导,学贵领悟”。对于尖子生,我们认为只有学会是远远不够的,“换位法”不仅能让这些学生更快地掌握新知识,更能让他们所学知识在“小老师”般的自改自评中得到巩固、升华;同时他们帮助他人时也学会了深层次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自身能力,变“学会”为“会学”。

由此可见,“换位法”的运用,使课堂教学开始面向全体学生,最终改变了“只为少数人教学”的现象,达到让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目标。

“换位法”不但改变了学生现有的困境。与传统的教师靠系统的传授来实现教师主导作用不同的是:在“换位法”中老师开始跳出知识重点多次叙述的陷阱,从单纯知识的传授者,成功地转型为:学习的激发者、组织者和引导者。

【参考文献】:张行涛、周卫勇主编的《新课程教学法》(中学卷上册).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初中教学论文范文篇7

一、认识化学概念的重要性

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化学概念是学好化学知识的重要基础,对概念不知道或者不理解,会对化学的学习产生误导,甚至引向错误的方向,这对以后化学的学习会产生很大的阻碍,所以,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要向学生灌输这种意识,让学生自己认识到化学概念的重要性,在化学学习的过程中自觉地加以重视。

二、教学生学会抓住关键字词,准确理解概念含义

化学概念有着极强的严密性和准确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把握化学概念的特点,提醒学生对化学概念不要随意增减字词,要及时纠正某些学生用词不当及概念认识上的错误,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深刻领会概念的含义,还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例如,在讲解第三章第二节“单质”与“化合物”这两个概念时,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的“纯净物”三个字。如果没有“纯净物”作为前提,那么一种元素既可以组成单质,如氮气(N2),氢气(H2),也可以组成混合物,如氧气(O2)和臭氧(O3)的混合气体。同样对于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物质来说,既可以是化合物,如氯化钠(NaCl),硫酸铜(CuSO4),也可以是混合物,如煤(主要组成元素是碳,还有氮,硫,氧,氢等元素)。所以要判断单质或化合物,首先必须是纯净物,然后再根据它们组成元素种类的多少来判断,否则学生就很容易理解错误。化学概念中有些字词,既是理解概念的关键点,也是与易混概念的区别点。教师应找出这些关键字词,教会学生认真剖析。例如元素的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这个“同一类”学生不明白,教师可以通过列举同种元素的不同原子,让学生自己发现:其实“同一类”只要求质子数相同,电子数、中子数甚至电荷数可以不同。学生学会分析概念中的关键字词便抓住了概念的特征,理解了意义,并能加以记忆和运用,使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教会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去分析理解概念

教科书中对概念的定义虽然经过专家、学者的高度概括,但对学生而言毕竟是陌生的。我们教师要教学生学会从宏观(关于物质的元素组成)和微观(关于物质的微粒构成)两个角度去分析、理解一个概念,这样能让学生对概念的认识和理解更全面。比如,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个概念:教材中的定义是从宏观角度出发的: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就是化学变化,而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物理变化。对定义中的“新物质”,难免有学生不理解,甚至会有少数学生理解成“新旧”的“新”。教师应该向学生说明,“新物质”是指跟原来的物质完全不同的,然后结合学生初二物理学过的分子和原子等知识,指导学生结合模型从微观角度理解这两个概念:分子本身发生改变的是化学变化,而分子本身没有变化,只是分子间的间隙发生变化的是物理变化。

四、指导学生解剖概念,帮助学生理解

对教材中一些含义比较深刻、内容比较复杂的概念进行剖析、讲解,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比如第六章第三节中“固体物质的溶解度”,这个概念是初中化学的一大难点,不仅定义的句子比较长,而且涉及的知识点也较多,学生比较难理解和掌握。因此在讲解过程中,教师要将这句话一一解剖,让学生领会概念的真正内含:第一,要在一定温度的条件下;第二,指明溶剂的质量为100g;第三,溶液一定要达到饱和状态;第四,溶质所溶解的质量。其实这样将概念分解开来,既能及时纠正学生理解概念时容易出现的误解,又能抓住概念的特征,将易错概念严格区分开来,从而让学生既容易理解,又便于掌握。

五、通过各种训练,帮助学生强化巩固

教学过程中,我们在讲授每一个概念后,应该整理一些相应的练习题或问答题,让学生思考回答。比如:学习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后,为了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教师可以让学生完成一些练习,让学生区分下列混合物:①澄清石灰水;②牛奶;③泥水;④汽水;⑤稀盐酸;⑥生理盐水;⑦食醋。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就能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从而进行有目的的讲评、分析、纠正错误。再比如:对于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等概念,也应当安排这样的巩固性习题,直接当堂训练,然后系统的将物质的分类依据教给学生,对学生掌握、深化概念是很有效的。毕竟,作为一门理科,光说不练肯定是不行的。在教学中对重要的概念或难以掌握的概念,老师要精心选择和设计一些习题给学生练习。做练习并不是要对学生搞题海战术,而是教师要跳进题海,对题目删选,选择有代表性的和有价值的典型题目,通过做和讲,指导学生举一反三。在化学概念的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善于抓住每个概念中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词、句子以及相关特征,能够通过自己的理解,把概念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讲清楚,讲透彻,理清概念的真正内含。现在化学的命题很重视信息题,而要从大量的信息中找出需要的有用信息,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都有比较高的要求。通过课堂教学中,对化学概念教学的一些方法指导,也能让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有所提高,这也正是教育的目的。

本文作者:张骏工作单位:丹阳市吕城初级中学

第二篇

一、问题的提出

本部分的教材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课程资源的要求,为学生的深入发展提供资源,开拓学生的视野。教师可利用这些素材创设学习情景,进行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因此作为一线化学教师我们必须充分挖掘“资料卡片”栏目的教育价值,重视“资料卡片”栏目的有效教学。

二、现状分析

面对中考的升学压力和初三有限的教学时间,加之多数教师受“不能为应试教育提供有效服务的教育很难立足”这一现实思想的影响,化学教师很少关注作为选择性素材———“资料卡片”栏目的教学,思想上和行动上不够重视,更多关注的是中考考什么教师教什么,忽视了“资料卡片”栏目的教育功能。

三、实施策略

1.作为引入新知识的背景素材,教师可以围绕“科学事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的线索进行教学,让学生再现科学探究的历程。如“资料卡片”定量研究与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与发展,向学生介绍了质量守恒定律的发展历程。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史实为学习情景,以科学家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为学习的内驱力,以学习定量化学实验研究方法为过程性体验,以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质量守恒定律为学习方式,通过学生归纳、解释质量守恒定律,达到灵活应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简单问题的学习目的。2.作为拓展性阅读材料,教师可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当堂阅读。如“资料卡片”工业上如何大量制取氧气、爆炸极限、石油和煤的综合利用、溶液乳浊液悬浊液、酶、纤维素等内容作为阅读材料呈现。一方面是对教材正文内容进行补充拓展,开阔学生视野,加深学生对课文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又能保持正文知识严谨的逻辑结构,突出学科知识的连续性和整体性。如在学习制取氧气时,完成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学习后,教师让学生阅读“工业上如何制取氧气”,引导学生了解氧气的工业制法主要是分离液态空气,液态空气的分馏属物理方法,全过程很少涉及化学变化。再如在学习相对原子质量时,可介绍我国科学院院士张青莲教授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做出了卓越贡献的例子,激发了学生爱祖国、爱科学的情感,体会相对原子质量测定的学科价值。又如在学习纯碱时让学生当堂阅读侯德榜的相关资料,加强学生的爱国热情,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报效祖国的意识。3.作为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资料,可作为课外作业,要求学生向家长、亲友介绍。如“资料卡片”空气质量日报、生产运输使用和贮存易燃物易爆物时的注意事项、如何增加养鱼池中的含氧量、氮肥的简易鉴别、鉴别服装的标签等内容,作为课外作业要求学生介绍给家长、亲友。学生通过具体的生活情景,营造了生动有趣和基于生活经验与社会文化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和社会实践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感受学以致用的乐趣和成就感。4.通过创设习题情境,进一步在习题中开发“资料卡片”内容的教育功能。运用资料栏目内容创设习题情境,也是将资料内容用于教学内容的重要途径之一,可以使本来枯燥、无味的习题变得生动活泼,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编制习题时应根据资料内容的教学需要及学生的特点,选择不同层次的题型,体现不同层次的教育功能。如为加深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认识,在课后以练习题目的形式呈现质量守恒定律发现史的素材———早在17世纪,质量守恒定律被发现之前,英国化学家波义耳做过一个实验:在密闭的玻璃容器中燃烧金属时得到了金属灰,然后称量金属灰的质量,发现比原金属质量增加了。①试解释金属灰质量比原金属质量增加的原因。②由于波义耳称量方法上的原因,他错过了发现质量守恒定律的机会。请你改进他的称量方法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以上通过习题的形式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对波义耳与质量守恒定律擦肩而过的原因做出分析,使得学生的思维不再局限于对科学故事的阅读上,而是基于问题情境产生积极思维的动机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不但可以启迪学生思维,巩固所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受到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教育,为逐步深入理解科学本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教育价值分析

1.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资料卡片栏目中许多素材融入化学史的内容。如:水的组成揭秘、酸碱的由来、原子的猜想与证实、张青莲与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我国制碱工业的先驱侯德榜等,一个个生动有趣充满智慧的科学故事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化学家的科学品质、人格魅力及其科学成就对学生学习化学起到榜样示范作用。2.再现了科学探究历程。资料卡片栏目中“定量研究与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与发展”、“酸碱指示剂的发现”等内容以化学史料的形式创设生动具体的学习情境,以历史上化学家的科学探究为榜样,让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体验科学家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获得科学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3.强化了化学与生活的联系。资料卡片栏目中“吸烟的害处”、“黄曲霉素对人体的危害”、“认识服装标签”、“如何增加养鱼池水中的含氧量”、“海水中所含主要化学元素”、“减少汽车尾气污染的一些措施”、“氮肥的简易鉴别”等内容,引导学生“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进社会”,使化学教学真正走进了学生的生活世界,使得学生能够切身体会到化学对社会的重要价值。

本文作者:倪建林工作单位:如皋市江安镇滨江初级中学

第三篇

1重视教学氛围的营造,从心灵层次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必须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教学主体之间的积极互动。由于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学习对实现教学目标起决定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营造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使得学生更加放松,更加自主的进行化学学习,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提高教学效果。

2新时期化学教学对于教师的要求

新时期,新发展,初中化学教育已经推向高潮,这就提高了我们教师的要求。为了适应当代教育的目的和目标,我们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进步,提高自身能力,达到教育教学的标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更新学习观念。为适应新教材,使新理念的贯彻真正落到实处。教师应当努力更新其学习观念,明确学习目的。对于化学教学而言,应当尽快转变传统应试教育下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构建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引导和对活动主动参与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学生的亲身体验中,逐渐培养其独立思考、敢于质疑的良好科学态度和不断进取的创新精神。同时我们教师还要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初中化学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涉及教学技术手段、语言表达能力、专业知识水准等,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一系列化学实验的调整,加强实验观察与操作的趣味性,充分挖掘初中生好动的心理特征。通过趣味实验,激发学习兴趣,并将其进一步转化成学生的动力,从而获得显著的效果。除此之外,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还应当关注其表达的形式和方式。这同样也是一项很重要的基本功。对于教师的讲课而言,其语言风格及感染力,对生性敏感的初中生具有显著的效果。当然,教学方式也应该合理转变。过往的教学方式已经不再适应当前教育的需求,对化学教师而言。必须积极转变自身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自觉地学习,促成学生的角色转变,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应当积极为学生提供平台。对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给予指导和组织。通过一系列的探究、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真正领会教科书上的知识点,亲身体验完整的学习经历。在引导和启发学生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与同伴实施团队协作,促使学生在活动中拓宽学习渠道,丰富经历和经验,同时实现学习效率的提升。

3加强动手操作,提高知识理解能力

初中教学论文范文篇8

一、注重概念教学理念的创新

(一)以适学情境的构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理念方面,教师应改变以往完全将概念教学集中在抽象的教学材料方面,可适时引入一定的情境素材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具体实践中可引入相关的数学故事或数学趣闻等。如关于数学概念的形成,可引入“杨辉三角形”概念的提出或祖冲之对圆周率的计算过程等,也可将国外许多如哥德巴赫猜想或象棋发明者塞萨的事迹等内容融入课堂中,集中学生注意力的同时也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以初中数学“平面直角坐标系”教学内容为例,教学中教师可首先为学生讲述笛卡尔的故事,笛卡尔通过对蜘蛛结网的观察而推出由点的运动可以形成直线或曲线,进而得出直角坐标系的概念。此时学生便会对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产生一定的求知欲望,既增强了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也能够满足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目的。

(二)注重对概念教学“形式”与“实质”关系的处理

教学中的“形式”可理解为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相关概念与定理,而“实质”为数学知识的具体应用。概念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如关于代数式教学过程中,不必对代数式给予更多繁琐的定义,其会为学生带来更多抽象性问题,可首先在概念引入前列举相关的代数式使学生从中体会代数式的内涵。再如,初中数学中的乘法公式教学内容,只需使学生理解字母a与b即可,不必要求学生完全进行文字叙述,如(a+b)(a-b)=a2-b2,对括号内项特征掌握后便能理解该公式,当面对其他如(a+b-c)(a-b+c)类型题时,学生能够直接通过平方差公式的概念对其进行解答。另外,在其他内容教学中如平行线判定或方程教学中也需注意“形式”与“实质”关系的处理,确保学生能够得到实质性的训练。

二、对概念教学内容的创新

现阶段,大多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在教学内容体系上仍存在以本为本、以纲为纲的现象,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以及教师的教学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所以需改变这种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注重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具体创新策略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把握教材整体内容与概念层次特征

初中数学教材中的概念内容本身具有螺旋式上升特点,无法一次为学生所理解,需要教师对教材的相关概念进行整体把握,并注重各部分概念能够层层推进。以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绝对值概念为例,教材中对其定义为正数绝对值为其本身,负数绝对值为其相反数,而零的绝对值仍为零。若单纯依靠此定义,学生很难理解,所以在教材内容中又对绝对值概念提出其主要为原点与此时数的点的距离,学生能够初步认识绝对值概念。而在二次根式教学内容时,教学内容又涉及到绝对值概念,学生可将开平方运算联系到绝对值,领会概念的实质。因此,实际概念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在掌握教学内容整体的基础上按照概念层次性特点进行教学。

(二)概念知识与实际应用的结合

数学学习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将习得的概念与规律运用在实际生活中,促进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然而大多数学教师为防止信息丢失,对所有的概念内容在讲授中面面俱到,如在学生未练习应用因式分解概念的情况下,便将因式分解可在哪种数系范围中进行或具体分解为哪种形式等进行系统讲解,但是学生尚未掌握前一部分概念的应用便涉及更多内容,很难形成良好的知识体系。因此,要求教师在概念知识教学中应在保证不脱离教材的前提下,对教材内容适当取舍,使学生能够边学边用。

三、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

素质教育的推行更强调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以往教学中过于陈旧的教学模式很难构建良好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因此需要在概念教学中改变以往“满堂灌”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积极性。

(一)对数学概念本质的揭示

概念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引入需考虑到素材的选择问题,避免造成数学概念内容失去自身的层次性特征与连续性特征。以函数的概念为例,若从字面概念定义,可引入x,y两个变量,在一定范围中y都存在与x值相对应的确定值,此时y为x的函数,而x为自变量。此时,教师可将生活中的摩天轮运动引入其中,提出假设学生坐在摩天轮上,运动过程中与地面高度会存在那种变化,不同时间内高度能否确定等,学生便会寻找相关的函数数学语言去分析摩天轮运动时间与高度存在的关系,以此使抽象化的函数概念具体化,通过对事物本质的揭示促进数学思维能力的增强。

(二)对数学教学信息的概括

数学概念本身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具有极为明显的抽象特点,要求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采用正确的教学方法使概念中的内容特征与表现规律展示出来,引导学生对信息内容进行概括,这样数学概念将更为清晰。例如,数学教学中引入摩天轮旋转实例,其旋转的时间与高度本身存在一定函数关系,且保持相互对应。通过学生对摩天轮旋转特征的描述,找出与时间相对应的高度,这样在教师的适时引导下将会完整的概括出函数的概念,习得函数知识的同时也提高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概括能力。因此,概念教学中教师应采取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法,避免脱离学生生活,使学生能够自然掌握数学概念。

四、注重教学手段的创新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传统数学教学手段受到一定的冲击,要求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引入更具形、色、声等特征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原本较为枯燥的课堂教学更为生动,并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有效地提高数学教学效果。

(一)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作用

在教育心理学内容中,提出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要求采用直观教学的方式,无论在数学概念掌握或数学知识结构形成方面都需充分发挥教学中形象直观教学的应用。而传统初中数学教学中并未注重引入更加生动的教具,不具备可感性,所以可通过多媒体设备的引入,将较为抽象的概念以及图形参数等融入其中。例如,平面几何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计算机进行图形的绘制,将整个过程向学生展示,这样关于平面几何的相关概念与图形都可为学生所理解。

(二)课堂演示与实践过程的结合

多媒体手段应用过程中,在课堂演示方面需由教师操作完成,可使关于数学概念的电子课件利用教学网络向终端屏幕传送,讲解的同时应向学生提问确保学生能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并对学生学习情况给出适时的评价。例如,关于平面几何中“圆”的概念,讲解过程中可将圆心为O、半径为R的圆在屏幕中画出,然后引导学生利用数学概念对圆的画法进行描述,并实际操作验证。教师可组织学生利用数学概念自行画圆,对于完成情况较好的可在屏幕中体现出来,以此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促进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

作者:陈建芳 单位:昆山市周庄中学

第二篇:初中数学合作学习对策

一、合作学习内涵机理论述

所谓的合作学习,实质上就是进行班级成员科学分组,确保组内学生能够针对对应课题进行深入交流和同步学习,最终派出代表将组内核心观点表述完整,在获得教师合理性评论建议后加以整改,以此实现对应教学规范引导指标。

二、目前我国初中数学合作学习期间存在的冲突性问题整理研究

首先,合作探究式问题设置形式过于简易单一。须知此类学习交流模式在于激发个体思维创新和合作意识,只有经过各类角度分析整编过后,才能绽放出独到的智慧结晶。可现实中,教师始终关注课程进度和应试结果,对于学生主观能动性关注度不够,尤其在鸭架式口语灌输讲解氛围中,学生对于既有知识感知趣味丢失,后期自主性学习动力也就不足。如若长期放置不管,对于学生今后身心健康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其次,合作小组内部成员分工秩序极为紊乱。事实上,合作学习理念主张吸纳各类学生观念,确保话题内涵讨论结果的多元特性。可实际布置活动期间,由于教师规则指导不够规范,使得对应任务难以及时交接到个体成员之上,尤其大部分学生作为独生子女,个人主义思想极为深刻,基本上只会将注意力集中投射在自身感兴趣的单元之上,造成固定小组向心力溃败结果,关于真正意义上的合作探究学习风尚难以保持延续。一般情况下,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会成为问题提出、结论总结代表,至于其余个体完全扮演旁观者角色,小组其间隐藏的思维两极分化效应显著。最终学习好的个体素质得以合理提升,而成绩不高的个体将继续沉沦。最后,教师普遍不会参与到初中数学探究式合作学习流程中。在其思维体系中,片面地认为一切工作都将交付给学生,而应尽的实践活动设计组织、关键知识点提醒引导、课堂秩序科学规范监管职责,却顺势抛之度外。长此以往,学生整体上便处于放任自流境遇之中,在得不到合理肯定激励结果基础上,失去自主性学习动力,经常合作交流期间讨论其余话题内容,令课堂安定和谐秩序全面消散。也就是说,目前初中数学课堂合作教学基本上流于形式,对应的个体素质规范调试指标难以顺利贯彻。

三、新课标背景下初中数学合作学习规范引导策略解析

(一)合作探究内容的科学选取设置

结合客观层面分析,初中数学教材的确存在部分教学内容难以开展合作交流模式,而指导教师要做的就是,尽量挖掘学生整体兴趣感知点,尽量寻找一些高难度且令学生产生疑惑的课题内容。经过高层次认知任务分配布置过后,学生才好联合既有知识、生活分析经验加以科学探讨解读,这样对于个体思维架构完善显得相对有利一些。

(二)针对小组学生个体进行科学分工指导

其核心任务在于明确组内成员之间性格、能力互补功效,确保学生经过较难话题讨论期间能够相互辅助,建立标准正向竞争合作学习风尚,使得平时不爱讲话的同学也能轻松参与进来。这就需要教师尽量合理安排座位,将以往单纯样式的观众席位模式全面遏制,让同一组相对熟悉的学生聚集在一起,确保话题交流深度的有机彰显结果。之后进行不同组间探究结果整理评估,实施不同阶段发言代表人的交替规则,针对表现优异的学生个体加以现场鼓舞激励。

(三)尊重并鼓励学生布置多元化合作探究模式

初中数学教学内容着实丰富,为了确保学生逻辑和感性思维得到进一步灵活衔接,教师必须确保单位课堂学习内容和探究任务的明确特性,令各类学生都能针对合作探究模式创新改革问题发表自身建议,确保单位成员都能有所作为,竭尽全力令单位任务可以在预设时间范畴之内得以顺利完成。另一方面,教师需要在各小组完成任务后要多给予鼓励。对于成绩比较差的学生,教师要采取特殊照顾、单独辅导的方法,让每一名学生都不掉队,给予他们充分的自信心,发挥作为集团一员的特殊作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教学内容丰富,对于学生逻辑思维引导开发和人文情感协调都将产生独特调试功效。教师要做的就是,尽量关注并挖掘学生个体身心发展特征,做好合作学习小组成员划分任务,确保学生彼此之间产生高效互补启示作用,进一步为后续课题深度解读和个体发展前景科学预测绽放提供标准疏通性建议。

作者:张小荣 单位: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县孙庄初级中学

第三篇:初中数学教学改革

1兴趣

(1)基础扎实才能够为学生的兴趣提供保持动力。中学生因为有了学习了压力,对过去的初中数学知识需要进行系统的复习和回顾,因此学生可以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也是这个时候比较容易产生初中数学兴趣,激发初中数学兴趣,教师通过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能够让学生学习起来更加轻松,改善学习的难度,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的初中数学兴趣应该从小就开始,在低年级的时候就应该对其引起重视,逐步的培养建立。通过内外动机相结合的方式来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激发,让学生可以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感,继续的保持住初中数学兴趣。

2自主

自主是一个人创新的前提,创新又是教学的目的之一,所以自主是我们实现教学目的必须要实现的一个内容。学生的自主能力可以由以下的一些方法来建立。

(1)创造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教师应该创造机会实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首先进行低难度的初中数学内容开始训练,衔接教学内容,然后让学生自己尝试。也可以增加一些任务的方式,以完成任务来进行训练,在不同的阶段中都增设一些学习目标,采取目标驱动的方法让学生开始自己设计学习的时间,经过方法和目标训练后,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主性,就可以进行比较深入的内容,比如抽象的知识,这个时候教师仍然要作为学生的辅导者,在旁进行引导协助。

(2)提供自主学习时间。学生自主学了需要使用课堂时间之外,还需要课后的时间,课堂时间有限,只能够起到点拨的作用,而课后的训练和巩固才是主要的。教师需要从学生的未来考虑,因为课堂的时间有限,使用过多,就会影响教学进度,但是太少又不能够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精髓,如何利用好就是我们需要去权衡的问题,为学生有很多的时间自己支配,在自学过程中掌握经验和方法。

(3)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自主学习不是只有自己的学习,也需要有老师的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学生进行观察、训练,将各种学习能力进行有效的提升,让学生能够充分地自学,并且有很高的自学效率。自主学习不代表放纵。自主学生也是需要在教师的指导范围内的,完全的自主学习只能够是浪费时间。教师需要将学生的主体和自己的主导作用充分的结合,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

3实践

实践是学习的基础环节,可以对已学的知识加以巩固,同时学习也是为了付诸于实践和生活,否则学习没有任何的意义可言。

(1)改革教材、融入实践。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况大胆地革新教材,将一些比较难懂的知识转换为学生生活实际的知识,从而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记忆,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乐趣和效率!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将课本中操场的长和宽用自己学习操场的长和宽代替,让学生进行计算。学生非常有兴趣地想知道学校操场的面积有多大,画在纸上的比例是多少。于是,他们认真地进行计算,都掌握了题目所要求的目的。

(2)改进作业、进行实践。想要学生真正地学好知识,需要将学生的学习活动与课下的实践活动相结合。学生在学习了新的知识以后,在课下经常有课下作业来进行巩固练习。但是仅靠替换教材中的数据是“治标不治本”,对于这些问题的解答基本上不用动脑子,因为题中的条件和教师课堂上的相差无几。而考这样的练习培养出的学生思维比较局限、更不要说创新。因此,教师应该大胆地改变方式:让学生学习了新的知识后立即进行实践应用。例如:在学习《比例的应用》这一课程以后。立即用比例知识使不同大小的两杯水的甜度相同,并请同学进行品尝。实践表明:学生不仅能够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还可以获得许多教材外的知识,对于建构系统的知识结构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4教师施教能力的提高

新课标在要求学生的同时也要求教师具有创新精神。课堂教学初中数学需要在建模、探究、文化这几个内容上深入,这些是学生初中数学素质的体现,教师要用新的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教学不是将结论内容进行传播,而是在学习结论的过程中,懂得其原因,能够进行知识的迁移,发挥出创造力来进行举一反三。有位哲学家认为,人类大脑中有明确的知识和意会的知识两大类。明确知识指的是可以用语言和文字进行传达的知识。意会知识指的是不能系统地用语言或文字表述的知识,意会知识存在于实践活动中,具有情境性和个体化。例如,不管你知道多么系统完整的理论知识,如果没有在水中实践过,那么你永远也不能说你会游泳,因为你脑中只有明确知识而没有意会知识,游泳是在实践活动中进行的。它要求老师放弃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让学生拥有一种理论知识相对应的实践,即看到一个理论知识,脑海中就出现相关的实践活动。所以新课程强调的是过程教学和实践教学。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培养学生和教师共同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充分揭示思维的过程。首先,应该揭示理论形成的过程;使学生经历概括、抽象、比较、分设、验证和分化等过程来归纳总结出相关理论,从中学习到思维方法和培养能力。其次,要揭示结论的寻求过程;从曲折的实验、归纳比较、猜想和检验等探索过程总结结论,同时加深了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记忆能力,也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科学发现提供了条件。思路探索过程是问题解决的过程,以初中数学的角度来看,一个人对初中数学问题的解决是不是创造性的并不是以该问题是否被提出过,而是其解决过程对解题人而言是否有新颖性,教师要让学生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就应该要将解决问题的思路教给学生,让学生能够理解这种解决的方式方法,进行借鉴使用。

作者:陈琦 单位:吉林省四平市第一高级中学

第四篇:初中数学智能教学研究

一、初中生智能

智能简单地说,就是智慧和能力。主要体现于大脑的功能,表现为大脑对外界信息加工处理的本领,它包括感知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思维判断的能力,感知能力和记忆能力是智慧的基础,想象能力和思维判断的能力是智慧的核心。反映在数学上,就是区分形状不同的几何图形,不同变量变化的规律,从具体的形象思维——抽象概括思维——逻辑思维,对前人总结的定理、公示、法则的在现,洞察二维、三维空间物体相互位置关系,以及以记忆为基础的各种思维判断能力。中学生经过六年小学阶段教育,已具备一定的“数学与逻辑推理能力”,从生理学角度来看,其大脑的四个功能区,即感受区、判断区、想象区已基本成熟,接近成年人这一阶段,人的认识呈“飞跃”式发展。初中生从十一、二岁进入学校,到十四、五岁初中毕业,这一段时间有人把它称为人生中“黄金时段”我们就要抓住人生中的“黄金时段”,适时开发中学生智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才能获得智能资源的大丰收。

二、发展智能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

数学作为一门研究现实世界空间形成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工具。作为教师不能奢望每个学生都能成为一代娇子,但也完全可能让每个学生在他现有智能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为提高整个一代人的智能水平做出最大努力,这一出发点也可列为中学教师应尽的责任之一。中学数学的教学任务不仅要传授知识,尤其重要的是开发智力和培养能力。所以在数学教学中,传授知识和发展智能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那种把发展智能和传授知识相对立起来,或者严重脱节的倾向,把发展智能神秘化,甚至认为高不可攀的观点都是错误的。作为一名学生教师应该清楚自己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智能的开发者,应该把主要力量放在开发学生的智能上,在人生的最重要的“黄金时段”发掘人的最宝贵的东西——智能。

三、初中生的智能开发

开发学生的智能,要遵循客观规律。使每个学生的创造力和创造精神得到发展,凡有利于这一工作的工作,都属于开发智能的范畴。作为中学数学教师,在开发学生智能方面应该认识并做到以下几点:从人性角度看,人既是主体性与客观性的统一,又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也是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统一。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要学和要我学。我要学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表现为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讲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有兴趣的学习事半功倍。兴趣是学生学好知识的、内在的、直接的动力,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是发展学生智能的基础。有人说:“生趣才能爱学,爱学才能增加,增加才能长智。”可见,生趣是爱学、增加、长智的起点。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每节课都必须精心设计,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讲“函数”时授课前让学生先计算:2的4次方是多少?2/3的三分之二次方是多少?学生在解决了第一题后,所学知识不能解出第二题,于是就有了找到解法的欲望。这时教师就顺势导出将要学习的新知识——函数。从而达到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作者:卢占武 单位:河北省廊坊市固安县沙垡中学

第五篇: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思维培养

一、数学思维的特点

任何一门学科都具有其自身的特点,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更是具备了严谨性和抽象性的显著特点,只有牢牢把握数学的特点,在严谨性和抽象性特点的指导下开展教学工作,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严谨的数学思维方式。

1.数学思维具有严谨性

数学是一门对逻辑性思维要求十分严格的学科,它要求教学人员对概念和定义有精准的把握和透彻的理解,对于问题的结论,也应做到反复论证,以便在教学中能够完整的表达数学名词的实质意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也各不相同,因此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不能够向数学科学一样做到绝对精准,这就要求老师因材施教,差别化的对待不同学生,进行数学思维的培养,进而逐步走向严谨。

2.数学思维具有抽象性

所谓抽象性,就是指用数学来表示客观存在的事物的本质特征和物与物之间的关联性。所有的数学定义都是从客观事物中总结归纳而来的,并不断提升,不断探索新的规律和法则,最终形成的完整的数学体系。而在这个过程中,抽象性不断加深,概况性不断提升,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程度也就不断加深。因此,与其他学科思维相比,数学学习所需的抽象思维更有层次性。

二、培养初中生良好思维方式的方法

具备良好的思维方式是学好一门学科的关键,而思维的发展也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作铺垫。在初中教学中,也应掌握恰当的方式方法,综合运用不同技巧加强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和引导。

1.不断拓展学生的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的教授讲解固然重要,但也应适当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并在习题练习的过程中对知识进行把握和充分理解。教师在对一些特殊概念和知识的讲解过程中应与学生深入探讨,而非停留在只教授不讨论、只讲概念不深入探究的阶段。要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带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逐步拓宽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逻辑思维能力。另外,也要充分利用学生的错误,在学生错误解答题目或错误理解概念时,应当深入分析出错的原因,从根本上纠正错误的思维方式。

2.运用正确的引导方式和教学方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清晰的头脑和明确的思维逻辑方式,在讲解过程中应有步骤、有层次的进行讲解。例如,在初中数学中引入绝对值的概念,这就区别于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介绍负数的概念给学生,从而拓宽了学生对于数字的理解范围。对于|x|,x的值不是单一的+x,而是分成不同的情况。它的值可能是-x,也可能是+x,也可能是0。而教师在讲解绝对值概念时,也应结合数轴上的点来介绍绝对值的大小,即到原点零的距离。另外,对于不同版本的课本和教材,也应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和顺序,适时调整教学活动,不拘泥于课本,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整体能力。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促进学生进步和发展的最大动力,因此,老师在教学的同时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更快速的理解知识,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学习而非被动听课。同时,应关心稍稍落后的学生,适时的给予鼓励和并加以引导,促使他们积极思考,不断发掘新问题,提出疑惑,并和学生一同思考解答。例如,在讲解“如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问题时,应带领学生尝试不同方法进行求解。详细介绍因式分解法、图象求解法、配方法等多种方法,并对应习题进行练习讲解,而不是固定的只讲解一种方法,应让学生自主选择合适的方法。

4.运用现代教学方式和技术进行课堂教学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与发展,计算机电子技术的进步,应将其综合运用到数学教学中,对于几何学的教学,可采用动态图的演示方式,更加具体的使学生感受到图形的变化以及变化过程中的规律,及时进行归纳总结。对于没有条件的地区,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应有过硬的绘图功底,通过绘制主要的图形变化过程帮助学生理解课堂知识,拓宽思维。

三、结束语

数学思维能力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分析其他问题的能力,而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也直接影响到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应当引起教学工作者足够的重视。在适当时应摒弃传统落后的教学观念,结合新的思维方式进行教学,留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空间,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做到举一反三,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发现数学的乐趣,并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从而为今后的数学学习以及其他学科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作者:顾伟军 单位:江苏省滨海县坎北初级中学

第六篇:初中数学教学课堂小结研究

一、进行课堂小结的方式

1.梳理课堂知识.一种常见的课堂小结方式,就是把整堂课的知识用简短的话从头到尾梳理一遍,这种梳理不是通篇的叙述,而是有重点的、分层次的总结.例如,在讲“点和圆,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时,课堂小结就主要是把点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结合黑板上的图例再次梳理一遍.这种总结方式,可以让学生全面地复习一遍所讲内容,对新知识有整体了解,同时可以让学生形成对知识的网络式记忆,把知识延伸到整个学习系统中.

2.概括课堂知识.教师还可以对课堂内容进行几句话的概括总结,这种概括要涉及新课内容的关键点,通常用于新课内容有多个重要知识的情况下.

3.联系以前知识.有些新课的内容是在以前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而来,或者是新课与所学知识有着一定的相似度.在课堂小结的时候,教师可以将两者进行联系,进行对照解读.这样的课堂小结,可以让学生具体形象地理解所学内容.当然,当遇到新课与旧知识有着明显反差的时候,教师也可以拿来对比解读,以避免学生对新知识和旧知识产生混淆.这样一来,学生心中的知识脉络就会更加清晰.

4.和学生共同回想课堂知识.数学教师在讲课时往往是单方面讲授课堂内容给学生,而很少有和学生进行互动的,这都是因为学科的特性和课堂时间的紧迫,而缺乏互动可能导致学生和课堂的融入度不够,容易造成开小差的现象.教师在进行课堂总结时可以有意地和学生进行互动,共同复习整堂课的知识.可以是对学生进行课堂关键内容的提问,也可以是向学生询问他们所认为的难点内容来再一次讲解以答疑和强化记忆.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更亲近课堂,让教师更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同时让学生对难点内容有了进一步的学习和消化.

二、进行课堂小结的注意点

课堂小结不是教师一味地总结讲课知识,这里的本体应该是学生自己,是学生来回味和消化课堂所学内容,不懂的地方提出疑问,教师起到串联和辅导作用.教师可以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如何总结,才能提高复习效果.

1.课堂小结的概括性.课堂小结要简单明了,用几句概括性的话语进行总结,不宜多次重复复杂内容,这样不仅起不到总结的效果,还会让学生更加混淆,对所学知识产生过多疑问.另外,课堂小结应该用最直接的语言讲述出课堂内容,不应该加以多少修饰,以避免所述内容的冗长,导致上课时间的不够.

2.课堂小结要有重点.有的人说,一堂课里有一半的时间讲重点内容就很难得,而学生只要把这些重点听明白,他们这堂课的收益就很大.课堂小结相对于课堂上的详细讲解而言,是为大部分学生整理的要点总结,不需要对整堂课的内容都重述一遍,而要对讲课内容的要点进行有针对性的重点回顾,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理清课堂的重点内容,进行重点练习和记忆.

3.课堂小结要能引导课外学习.课堂小结是一堂课的结尾总结,也是学生课外学习的一个开始.课堂小结要注重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探究.例如,在讲解例题后,可以让学生寻找课外相似的题目进行训练,充分利用学生的课外时间进行学习拓展.同时,能使课堂与课外连接起来,促进学生的课外学习.总之,课堂小结是初中数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做好课堂的总结是每个教师的分内之事,它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环节.做好课堂小结,不仅能让学生的学习更加轻松有效率,而且能够帮助教师进行授课总结,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作者:顾小荣 单位:江苏泰兴市西城中学

第七篇:初中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对策

一、初中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特点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以小组学习的形式进行集体的合作交流学习,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

1.合作性.小组合作顾名思义要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来完成,在合作过程中扮演好各自的角色,从而使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最大化.

2.参与性.小组合作会根据不同的内容进行任务的分配,小组成员都会拿到自己应该完成的任务,通过主动参与使学生积极融入到小组教学活动中,激发对小组学习的兴趣.

3.亲历性.数学概念是固定、枯燥的,但是如果利用小组合作学习重演概念的推导过程,则能够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增强数学学习的亲历性,从而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新课改要求课堂教学方式灵活多变,能够符合课堂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因此在很多学校陆续推广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教育改革的着手点,小组合作学习也被广泛地运用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突破了单纯的师生交流模式,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空间和机会,使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得到应有的锻炼,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小组合作学习的落实情况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仍然存在很多问题,直接影响了小组合作学习优势的发挥情况.

1.小组组合较为随意.在教学中,教师对于小组合作学习的分组较为随意,没有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习情况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多数情况是按照座位或者学生意愿自行组合,如让同桌之间、前后桌之间为一组讨论几分钟就认为是小组合作学习,这样就导致个别小组中以某一个或者某几个学生为主,其他学生没有得到应有的锻炼机会,导致表现机会的不均等,或者小组长时间以同样的组合形式进行合作学习,没有达到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和要求,最终影响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

2.教学内容选择不够恰当.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并不是为了落实教学形式,而是希望通过具有实效性的学习方式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和意识,实现数学教学效果的最大化.但是目前很多教师随便拿出一个问题就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如关于正负数的绝对值,只需要让学生记住正数和零的绝对值是它们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就能够达到教学目的,而至于深层次的数学原理并不在初中数学的讨论范围内,如果这样简单明了的问题还要让学生进行讨论,久而久之,就会让学生失去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3.对小组成员之间关注度的偏差问题.在每个小组中都会有善于表述自己观点和不善于表述的学生,而通过观察课堂上较为活跃的学生,多数都能够准确表述自己的观点,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比较好,这样就会使教师忽略班级沉默的那部分学生,也就无法实现教学效果的整体提高.

三、改善初中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问题的对策

1.科学组建合作学习的小组.为了实现小组合作学习效果的最大化,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分组问题.通过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打破简单按照座位分组的形式,科学地分配小组成员,在整体上把握小组之间的综合实力,实现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积极引导学生通过互相学习、帮助,从而完成合作学习的内容.

2.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教师通过仔细研读教材的内容,有针对性地选择能够进行小组学习的内容,让学生能够通过讨论、研究掌握有价值的数学知识,而一些简单的知识只需要让学生通过理解进行记忆,并不断练习就能够实现教学的目的.

3.关心小组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学生.这里所说的弱势地位指的是在讨论中无法充分表达自己意见的学生,因此教师在分配合作任务的时候,要给予他们更多的表现机会,鼓励他们积极思考,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互相帮助,实现小组的共同进步.教师可以根据讨论问题的难易程度,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作为小组组长,保证每一个组员都能够有自己锻炼的机会.总之,合作学习作为新课改背景下主要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受到了师生的广泛关注,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推广小组合作学习能够促进学生的和谐、全面发展,使学生都能够获得学习上的情感体验,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使学生在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合作意识等.

作者:朱桂康 单位:江苏大丰市白驹镇洋心洼初级中学

第八篇:初中数学探究教学模式分析

一、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基本涵义与基本原则

要想让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就要准确把握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基本涵义和基本原则.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主要内容是教师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并且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和培养能力.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效运用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基本原则:(1)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在问题探究教学模式中,要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2)以问题为核心的原则.以问题为核心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具有良好的问题意识是实施问题探索教学模式的源头,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如何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也是决定问题探究教学模式能否成功的关键原则.(3)以情感为依托的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还要注重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构建和谐的课堂师生情感关系,对实施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也是问题探究教学模式获得良好效果的保证.

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效运用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策略

初中数学课堂实施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1.准确把握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

任何教学方式要想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都必须要遵循课堂教学中学生实际的认识结构才行.不然的话,就算再好的教学模式,也是不可能获得良好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学生实际的数学认知结构是整个问题探究模式的出发点.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问题探究教学模式时,教师一定要对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有准确的把握和认识,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开展问题探究教学模式.

2.注重培养学生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意识

培养学生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意识是整个问题探索教学模式的核心内容,也是该教学模式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问题探究教学模式时,教师一定要认真研究,并运用多种方式,将要教授的学习内容转化为数学问题思维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思维模式下自主学习,真正遵循初中数学教学中“提出问题—建构数学—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例如,在讲“相似形”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情境:用多媒体播放埃及的金字塔,让学生观察大小金字塔的外形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之间有什么联系.根据这个问题情境,教师可以设置如下两个问题:(1)根据相似形能否测出大金字塔的高度?(2)相似形各边比例是否相等?各个对应的角是否相等?为什么?让学生自己去寻求解答.通过教师创设的这种问题情境,再由学生自主去探索,这种让学生亲身去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应用反思的过程,就能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在探索中学习的快乐,而且这种模式也能使教师课堂教学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都得到较好的落实.

3.探索课堂师生之间的情感体验模式

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问题探究教学模式,不仅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效果和质量,也要关注学生在数学课堂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因为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中根据教师创设的问题进行探索、讨论和交流,这就使学生只有在态度上真正接受、喜欢和参与,才能使相关的讨论或探索获得良好的效果.因此,学生的情感态度对开展问题探究式教学是有重要影响的,也是教师需要认真去关注的一个问题.教师在运用问题探究式教学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采取各种方式在课堂上构建一个和谐、民主的师生情感关系,这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总之,本文对初中数学教学中有效运用问题探究式教学进行了一些理论和实践的探讨,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对初中数学问题探究式教学如何开展的问题,无论采用探究什么形式和方法,最重要的是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扬长避短,最终使数学教学优点发挥到最大化,让这种探究模式成为教学的主流,让数学教学发展得更好,这对今后初中数学教学改革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者:李权 单位:江苏沭阳县马厂中学

第九篇:初中数学教学问题及对策

一、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初中数学教师的水平得不到提高。在初中数学教师的从教生涯中,因为受到工作和生活的限制,教师们没有时间进行知识更新,而且在教师长期的从教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很难得到改变。一些师范院校把即将毕业的人们分配到初中教师队伍里,因为他们刚刚走出校门,没有任何教学经验,更不知道该如何讲解初中数学知识。在这些年轻教师里,他们掌握的只是纯理论性知识,在实际教学中很难发挥自己的水平。在学校工作时间,很多老师尽管有多年的教学经验和管理经验,但这些教师的想法一般很传统,不能与现代学生的想法接轨,这些现象不但阻碍了学校教学水平的提升,也导致学校升学率明显下降。

2.初中数学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脱轨。一般情况下,我们大家都想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数学。但是,在初中数学教学的理念里,教师们在教学时通常把课本里的内容传授给学生。为了使学生的数学成绩得到提高,教师一般只讲解与考试有关的试题,从来不关心考试之外的内容,而且教师们每节课都会给学生留许多试题。这样就使数学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这样枯燥的教学方法很难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甚至还会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初中数学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脱轨,不但不能提升学生成绩,还会使学校的教学质量大大下降。

3.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中数学的学习中,有大部分学生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不喜欢思考问题,失去了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不主动与同学探讨,也不能与同学在沟通中得到进步。

4.老师对学生缺乏耐心。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们在工作上有的时候会敷衍了事,课前不备课,课上对课程讲解一带而过,课后不能及时与同学沟通,这些都会使学生的学习成绩下降,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二、解决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对策

尽管教育实行了改革,但是在初中数学教育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要想解决这些问题,提高教学质量,就要采取相应有效的对策。

1.培养教师的能力,提高教学水平。在学校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综合素质对学生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想培养教师的综合能力,提高教学质量,首先教师要注重自己的教学能力,不能对初中数学课本里的内容进行原封不动地讲解,要对内容进行合理开发,以便学生在遇到困难时学以致用。初中数学教材的不断更新,对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也随之增加,教师要做的就是重新整理自己的教学思路,对更新的数学教材进行有效分析。教师要具备多样化的教学能力,即便教材有很大改动,也能做到游刃有余。

2.教学要贴近生活,激发学生产生兴趣。数学作为一门学科具有基础性。初中数学知识与我们的实际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课本里的内容与实际相结合,促使学生灵活运用,进而使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快乐,促进学生运用数学的方式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初中数学老师不能纸上谈兵,需要把数学课本里的内容和生活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有关数学的知识并且带到课堂上进行分析。这能够提升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在讲解数学的时候要把课本的内容转换成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这样不仅能够提高课堂的生动性,还能使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兴趣。

3.教学方法具有灵活性。数学作为初中学科里的一门课程具有灵活多变的特点。单一的教学方法会使学生对学习数学失去热情,所以教师们在教学的生涯中应该尽可能多地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使教学方法具有灵活多样性,进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总而言之,要想使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就要使教学方法具有灵活多样性,以便提升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的教育对提高学生的综合成绩是非常重要的。要想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要让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就要从培养教师的综合能力、教学内容贴近生活,教学方法灵活等方面做起。只有学生们具备了扎实的功底,才能为以后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杨永挺 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学

第十篇:初中数学教学优化策略

一、有效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是互动的双方,在教学中,教师要摆脱传统教学中单一、死板的教学方式,用生动的语言来引导学生,使他们能够对学习产生兴趣,并积极地进行知识探究,感受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内在动力,使数学课堂在活跃氛围中顺利进行。

1.用幽默的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幽默的语言能产生强大的调动作用,教师运用生动、幽默的语言进行教学,能够有效加强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和教师进行积极互动,并认真探究教师布置的任务,使学习效率不断提高。幽默的语言能使课堂摆脱压抑沉闷的气氛,使学生活跃起来,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积极思考,使数学综合能力不断提高。

2.运用问题进行引导,启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在课堂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能够有效实现师生的积极互动,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师生双方进行了双向信息传递,教师提出的问题给学生设定了探究的目标,而学生解决问题的结果让教师对学生的情况有了深入了解。在这个互动环节,教师对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进行指导,使他们能够摆脱定式思维,从另一个方面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最终有效解决问题,获得学习的乐趣。在进行问题教学时,教师要注重问题的设计形式以及难易程度。对于同一个问题,如果教师在创设的情境中进行提问,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提高回答问题的正确率。在关注学生学习动态的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使每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有收获,获得教师的肯定,激励他们更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和探究,在高效的教学环境下,促进全班学生的进步。

二、以学生为主体,重视数学素质的培养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丰富的数学知识,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还要让学生具备自主学习能力,让他们在主动探究过程中提高数学素养。在教学中,教师要摆脱传统教学中的教学方式,用新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教学,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积极高效的知识探究,使课堂教学真正实现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使他们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数学问题。在教学中,让学生学习、参与数学化过程,充分发挥数学的形式训练价值及应用价值,使数学课堂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还可以让他们把具备的自主学习能力迁移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三、加强数学实践教学,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师进行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在对知识理解和深化的过程中,只有在实际问题中进行运用才能有效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使他们能够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待问题,用数学思维来分析问题,有效提高数学综合素质的发展。

1.训练学生的思维速度,发展他们思维的敏锐性。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提高学生的思维速度,需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能力来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在分析知识的过程中提高思维敏锐性,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例如,教师可以在讲完新课后,给学生出一些速算题目,进行思维训练;也可以布置一些开放性的习题,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思考,有效提高他们的思维速度。

2.解决数学实际问题,加强思维训练。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通过把实际问题引入到课堂中,引导学生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体会问题的思考方式和解决方式,有效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在进行思维强化训练时,教师不要让学生进行题海战术,而是要通过题目练习使他们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3.改变学生的定式思维,发展逆向思维能力。在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摆脱定式思维的影响,对一个问题进行分析时,从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分别进行分析,感受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使思维的发展趋向多元化,有效发展学生的数学综合思维能力。

四、加强数学运用教学,提高知识运用能力

初中教学论文范文篇9

一、数学游戏的作用

首先,数学游戏有助于端正初中生学习数学的态度.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数学游戏,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为之后的课堂学习提供一个良好的开端.学生在数学游戏中一改以往对初中数学的认识,意识到数学并不如之前想象中的那么枯燥乏味,而是极富趣味性的.从而提高了学习热情,在数学学习中更加认真.其次,数学游戏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有重要作用.一般来说,数学游戏比专业的数学知识要简单得多,初中生在掌握时能够得心应手.通过做游戏,数学知识潜移默化地灌输到学生的脑海中,既愉悦了学生的心情,又达到了数学教育的目的.再次,数学游戏能够推动新课改的发展.在数学教学中,加入数学游戏内容,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让学生学习到数学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自主能力、实践能力、团结意识,这与新课改下要求的复合型人才具有一致性,有效推动了新课改的实施进度.

二、数学游戏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在课前引入游戏环节

良好的教学氛围是提高教学效果至关重要的第一步.在讲解数学之前,教师可以增设数学游戏这一环节.教师通过对要讲的内容事先进行梳理,然后寻找与内容密切相关的游戏,从而使学生在游戏中开始“数学之旅”.比如,在学习几何知识时,教师可以采取分组玩游戏的方法,让每组之间进行叠纸游戏,比比哪组叠的又快又多,进而给学生传授有关正方形、长方形的知识点,让学生在玩乐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同时,可以让学生展开折叠的图形,使学生对图形的认识从二维上升到三维,从而做到举一反三,深度讲解.在课前引入数学游戏,可以调节课堂气氛,促使教学更加顺利地开展.

2.在教学中引入数学游戏

在数学概念教学中,教师要有效融合游戏,使学生在概念理解上有个更加清晰的思维.比如,在讲“平面直角坐标系”时,由于概念比较抽象,教师可以通过引入游戏规则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可以把每个学生的座位构成一个坐标系的形式,然后以其中某两个学生的运动作为象限中的点,让学生可以对坐标系有更直观的印象,从而加强对该知识点的记忆.教师还要把游戏引入到数学中的一些定理、习题之中,循循善诱,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另外,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游戏,与学生一起“玩”.这样,不仅能够促进师生之间的关系,也促进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

3.在教学评价中引入数学游戏

一直以来,有关数学教学评价都过于单一.大多是教师对学生的单向评价.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可以通过玩游戏的方法来做到多方向评价,实现学生对学生、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从而尽快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及时改正.比如,组织学生猜数字谜语来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检测和评分.数字谜语中涵盖函数计算、几何图形的面积计算等多种内容.其余的学生和教师进行评分,从而保证评价的公平客观性.另外,在课后可以开展真心话大冒险的游戏,让学生对教师的不足进行评价,从而使教师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通过游戏来了解到学生内心最真实的想法,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

4.规范游戏种类

数学游戏不同于一般的游戏活动,它的要求更加严格.在数学教学中引入数学游戏,要做到慎重选择.除了题材要与学生的学习状况相贴合外,还应该要有明确的目的、规则等,使游戏能被更多的初中生所接受.同时,游戏中应该包含一定的奖惩措施,从而使学生重视游戏活动.此外,玩游戏的群体要做到均匀分配,从而确保游戏的公平性,加大各群体之间的竞争力.在教学中引入数学游戏,切忌盲目滥用,要对实际的教学情况进行分析,从而做到“对症下药”,做到与实际教学状况的一致性.在教学中引入数学游戏,既要有一定的挑战性,又要做到不过于复杂烦琐.总之,从本质上来讲,数学游戏也是数学教学内容的一部分,不仅使教学模式向“学用合一”靠拢,也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在游戏中自主探寻其存在的一些数学规律,从而自主汲取相关的数学知识.同时,数学游戏活动也是一种合作式学习,既包含竞争意识,又包含团队精神,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数学游戏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理应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

作者:郑宁宁 单位:江苏徐州市贾汪区求知中学

第二篇

一、采用做游戏教学方法展开新课程

一堂课的“开场白”可以影响初中生对接下来学习的积极性,为了最大限度地激发初中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可以用做游戏作为“开场白”。例如,初中数学教师在进行“有理数加法”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在讲授知识前让学生进行以下游戏:①告诉学生游戏规则,选择一个点当作起始点,往前走为“正数”,往后走为“负数”。让一名学生到讲台上来完成这个游戏,比如,向前方走3步,然后往后走8步,最后让学生站在离起始点后面5步地方,数学老师在黑板上写出数学算式,随后老师再多让几个学生反复进行这个游戏,并且在黑板上列出相应的算数式。教师让学生们将游戏中所写出的算数式进行分类,最后有效地归纳出有理数学的加法法则。上述数学游戏虽然简单,但让学生参与游戏过程,可以提高学生上数学课的积极性,让课堂充满愉快的气氛,最重要的是,通过游戏,学生理解和掌握了有理数加法的法则,且印象颇为深刻,初中生由于受到了之前游戏的影响,对接下来的学习内容也会变得十分积极。

二、将游戏带入练习题中

初中生大多数不愿意做数学题,觉得它是枯燥无趣的。教师不妨将游戏带进练习中,使原本枯燥的数学练习题变得生动有趣。如关于练习:“任意三点不在同一直线上的n个点两两连接,一共有多少条线段?”教师为了唤起初中生对做练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题目中的知识点,可以在讲解这道题之前设计一个游戏。例如: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小组中的学生围成一个圆圈,而且圆圈要一直变化,在变化的过程中每两个学生要握一次手。让学生们思考每个小组的学生总共握手的次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让学生思考如果班上40个学生一起做这个游戏会出现什么情况?解答出这个游戏中问题后,再去做上题就会变得十分简单。将游戏带入数学练习题中,可以帮助初中生理解相关知识,这一点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已经得到了肯定。比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做完上述游戏之后再讲练习题,学生将知识点理解得更加透彻,并且能快速地回答问题。虽然在课堂上做游戏比较耗时间,但是可以使得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提高教学效率。

三、运用游戏法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对于学生来说,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劳动,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教学本身就是一种游戏,是游戏的一种表达方法。正因如此,初中数学教师应当把游戏带入教学过程中,把数学知识学习融入到游戏过程中。例如:数学教师在讲解“可能性与概率”的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关于“布袋里有3个红球和1个白球,试问,倘若从口袋中任意拿出一个球,是红球的几率是多少?是白球的几率又是多少?”这个问题,虽然能很快地回答出问题的答案:四分之三和四分之一。但是对于四分之三和四分之一的真正意义理解的很少。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该知识点,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展开以下的游戏:让每个学生在上课前都准备好一个白球和3个红球,将这些小球放入自己的口袋里面,然后进行摸球游戏,这次摸球的次数会很多,分别是15次、25次、35次及45次,随着摸球次数的增加,概率会更接近四分之三和四分之一。因此,四分之三和四分之一的含义就可以理解为,当摸球次数不断增加的时候,平均每四次摸球就会有三次摸到红球,一次摸到白球。经过这个游戏,学生对“可能性和概率”这个知识点就能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也可以促进思维的发展。初中生对游戏是十分感兴趣的,觉得它充满了乐趣。将游戏带进课堂可以帮助初中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数学知识,这种教学方法对于初中生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不仅可以加深他们对知识的印象,还可以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总结

游戏教学法虽然可以不同程度地提高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教学的质量,但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采用游戏教学法进行教学时需要精心做好课前准备,避免带领学生做游戏时偏离教学的真正目的。所以,初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实施游戏法教学前,一定要精心设计游戏,让游戏与教学内容紧紧相连。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沈达春 单位:江苏省沭阳县沭河中学

第三篇

一、设置疑问环节,以数学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用数学游戏来设置疑问环节,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学习情境,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容易引发学生的好奇心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更想去探个究竟,在不断地探究中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最终养成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如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有理数》中关于“有理数的乘方”时,教师可先由一个故事猜想进行导入:一个掉进河里的吝啬财主,被刚好经过河边的长工救了,财主想感谢这个长工,就问他需要什么。长工知道财主很吝啬,要是要的东西太多财主肯定不会答应,于是就假装提了一个小小的要求,就是要求财主在100天内,第1天给他1粒米,第2天给他2粒米,第3天给他4粒米……以此类推,每一天给的米要为前一天的2倍,一直给满100天为止。财主听了很高兴,一口答应下来,并且立下字据。于是长工每天开开心心地去财主家领米,没到100天,财主家的米就被长工搬空了。当故事讲到这里时,教师提问引导学生:“100天内财主究竟要给长工多少粒米呢?”以这个带有疑问的故事情节作为课堂导入,在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之余,带领学生开始“有理数的乘方”的学习。

二、设置动手环节,以数学游戏调动课堂的活跃气氛

使用数学游戏来设置动手环节,让学生把抽象、概括的数学知识通过动手实验把它变得形象化、具体化,从而调动课堂的气氛,促进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规律,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树立正确的学习心态,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游戏中所蕴含的数学知识。通过探索获得的知识,学生更容易接受、更易记忆,在游戏中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如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三角形》时,要想让学生能够理解“三角形内角和为180°”这一三角形基本定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一起做一个“三角形剪纸游戏”:要求学生随心所欲剪出一个三角形,然后测量三角形的每个角,再把三个角测量出来的度数相加,得出三个角之和是180°。接着要求学生把三角形的任意两个角剪下来,发现可以和第三个角拼成一个平角,也就是180°的角。这样,学生就可以由以上动手操作得出“所有的三角形的三个角之和都是180°”这一结论。学生在课堂上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可以更清晰、熟练地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而且会记得更牢更深,不容易遗忘。

三、设置游戏环节,以数学游戏强化学生的理解能力

使用数学游戏来设置游戏环节,教师不需要照本宣科地对数学概念或定理进行口头讲解,也不需要按部就班地安排学生通过做课后练习来巩固知识,而是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概念、定理,强化学生的理解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如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平面直角坐标系》平面坐标相关知识时,单纯地通过书本知识的学习,学生会感觉枯燥无味,不想学习。面对这一局面,教师可以应用数学游戏来打破课堂僵局,践行“在玩中学”的理念,组织学生做一个“猜坐标”的课堂小游戏:首先讲明游戏规则,甲、乙两位学生手拉手代表是一对有序的实数,也代表了坐标上的某一点,站在左边的甲代表横坐标,站在右边的乙代表纵坐标,当他们背对讲台就表示正,面对讲台就表示负,建立起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让其他学生根据他们的位置来猜他们所在坐标的哪一点。通过这个游戏,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平面坐标相关知识,激发学生积极学习的动力,进而强化学生对学习概念或定理的理解能力。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应用数学游戏,在不同形式的游戏过程中学习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但数学游戏在初中数学课堂上的应用要适度,不能为了“游戏”而“游戏”,要选择适当的教学时机、适当的教学环节以及适当的游戏形式,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开展教学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随时调整教学手段,以确保教学效果的顺利实现和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

作者:黄剑虹 单位:玉林市陆川县米场镇初级中学

第四篇

一、数学游戏在数学课堂上的作用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游戏对学生获取知识有帮助.因为可以通过数学游戏去对今后将要学到的知识提前做好准备工作.比如这种折纸游戏:用一张正方形的纸进行折叠,打开之后,纸片上的折痕会呈现一连串的几何问题:比如三角形全等,对称,还有众多几何图形的问题,如果一直这样子折下去,当30次以后你告诉他们,它的高度已经超过了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时候,如果感到惊讶的时候,可以让他们进行计算,这样他们会学到更多的知识.还有在研究三视图的过程中,如果这些课程老师在黑板上讲的话,有的学生肯定理解不了,因为没有实物作为参考,学生们就会觉得枯燥无味,进而对学习失去兴趣,如果运用数学游戏这种方式,让学生们自己去观察,感受这其中的不同,比如可以在将各种形状不同的东西放在桌子上,然后分成几个小组,将学生们四个人一组,然后让他们把在各个不同方向上看到的画下来,然后进行相互比较,尽量可以使这种抽象的问题变得通俗易懂,让学生快乐的学习,通过自己的实践,培养其动手动脑的目的.

2.数学游戏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及思维能力

适度游戏有益于开发智力,这是游戏的共性,学生们处于生长的黄金阶段,对于游戏通常都具有浓厚的兴趣,数学游戏作为一种游戏,同样也如此.许多的数学问题利用常规方式会比较难以理解,运用数学游戏则有可能变得简单,这就让孩子要换一种思维方式用另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这样打破常规,放开思路,则可能得到一种简洁的方法.这样锻炼了孩子思考问题的能力,又解决了问题,真可谓是一举两得.

3.数学游戏有利于提高孩子们的求知欲

数学游戏有利于提高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游戏总是能够激发人的好奇心,趣味性越强,则越让人兴奋,越让人投入其中,就越具有挑战性.好奇心勾起了人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同样的好奇心又为学生们对数学的奥秘的探索提供了巨大的动力.这样,学习数学从枯燥的数学公式运算变成了一种高级的精神享受.很多数学家在研究问题的时候,总是先带有好奇,惊讶的态度,然后进行探索,这神秘的问题被揭开之后,又会变得分外高兴.数学游戏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未知知识的探索,通过游戏引起他们的兴趣,然后一步一步地进行深入,深入之后会涉及到很多未知的知识,这样既可以强化当天所学的,又可以预习明天的课程,一举两得.

二、数学游戏在课堂上的应用

1.在课本中引入数学游戏

教科书一般都有引言与绪论,在其中引入数学游戏,可以培养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比如七巧板游戏,是我们智慧的先人们利用面积的分割和互相拼补的方法,结合具有相同成分的平面图形等面积的方法进而发明创造出来的,可见我们的祖先也是很聪明的.这个可以用来做拼图游戏,可以培养学生的图形的辨别,达到引起兴趣的目的.

2.在教学中引入数学游戏

在研究正方体长方体的展开图这一节课程中,如果老师只是在黑板上面用粉笔画出一个个展开图的话,学生理解不了,为什么展开后是那样的,同样也肯定就听不懂了,这时候可以引入数学游戏,通过将正方体,长方体的实物剪开,让同学们客观而又真实地看到展开后真的是那个样子,这样有利于学生学好平面几何以及立体几何方面的知识.

3.通过角色的扮演

在传统教学中,老师为尊,这叫尊师重道.在传统观念里,老师是长者,是传播知识的先锋,他的位置只是在三尺讲台上俯视全班,和学生完全处于两个不同的面上.老师是课堂的主人,师生之间多少缺乏有效的沟通,老师一般上完课,就快到下课时间了,学生有问题也来不及提问,学生问题越积越多,最后对数学失去兴趣.所以我们要利用数学游戏来进行互动教学,让老师与学生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成为老师,让学生面对面对学生讲课,这样可以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提升课堂的互动性,从而更好地进行数学学习.

4.构建讨论小组

只有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由自在的汲取知识,这时也可以应用到数学游戏.教师只是传授知识,但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还是由学生们自己掌握的,如果把课堂交给学生,则学生们就不会觉得课堂无聊,自己掌握学习的自主权,所以在课堂中构建讨论小组,让学生探究自己最好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数学游戏只是一种可以激发孩子学习兴趣的辅助教学手段,其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能力,而不是仅仅为了娱乐放松心情而已,如果这样理解那就错了.这种方式的原理就是让学生去分析并掌握蕴含在游戏中的知识,要注重实用性,让学生在其中可以增长知识,锻炼逻辑思维能力,也就是说,要让学生们参透游戏精神,只有这样数学的学习才会不那么的乏味,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明显,数学游戏对于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是有很大帮助的,这种方式对教育教学的改革也会具有促进作用.

作者:朱艳 单位:江苏省徐州市大屯矿区第二中学

第五篇

一、现阶段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观念落后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实现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然而,受部分初中数学教师教学观念落后影响,教师数学素养、思维一定程度缺失,就算这些老师恪尽职守的进行教学工作,他们在数学课堂上所传递给学生们的相关数学知识也仅仅停留在教材表面内容上,无法更深层次地充实学生的数学学习。

(二)数学学习内容把握失准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难以有效把握学习重点、难点。就一些初中数学概念、公式,脱离数学教学内容之后,难以对数学知识外延展开辨别。在数学学习成果方面,学习竞争意识不足。抱着得过且过的心理进行数学学习,数学考试前不进行认真复习,考试时舞弊或者简单临场应付,考试自信心不足,觉得自身不会受考试结果所影响。

(三)数学学习主观能动性差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对教学内容漠不关心,对于教师提出的习题敷衍了事,马虎对待解题过程。在数学学习中主观能动性不足,缺乏学习的热情,对于学习中遇见的问题蒙混过关。初中数学属学生接触数学学习的早期阶段,一些学生无法感受到数学学习的兴趣,初步数学测试结果不尽如人意,使得他们对数学学科产生不良情绪,在长时间恶性循环的影响下,便对数学产生了抵触、厌恶的情绪。

二、数学游戏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意义

(一)促进反馈,提升教学工作效率

通过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教师可以对学生教学进程进行有效跟踪,促进学生学习印象更加深刻,运用数学游戏进行课堂活动、课堂组织等教学内容,将一些不必教师亲自动手操作的步骤经数学游戏代为进行,以节省有限的教师精力,将教师从繁重的教学工作中解脱出来。由此可以看出,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数学游戏,可以促进反馈,提升教学工作效率。

(二)加强互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有别于传统教学模式,数学游戏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被认为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在数学游戏的辅助下可以提升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转换教师叙述式的教学模式,经互动教学模式,做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全面提升教师、学生的教学、学习热情。

三、数学游戏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数学游戏运用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原则

1.适度性原则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数学游戏的运用应满足适度性原则,应当从教学内容出发,尽可能选取具备形象、易操作、易懂等特点的数学游戏,使数学游戏发挥积极作用,获取教学成果。

2.整体性原则

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不可能单凭课程教学获取,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系统,应结合各类教学方法,通过将课堂内外有机融合,全面运用课内外不同游戏资源,协助学生于数学游戏中收获有效知识,达到整体性教育的目的。

3.共同参与原则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在数学课题教学组织、教学设计过程中,要针对性地应用数学游戏,充分动员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到数学课堂教学中,展开相互的分析、探讨,从而全面地提升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学习能力。

(二)数学游戏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1.设立游戏,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有针对性地准备能引发他们好奇的数学游戏,事先准备课堂授课章节时,要考虑到怎样讲解教材内容,创设情境,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积极发表自身的意见,提出自己的问题,让全班同学都投入到课堂学习的氛围中,从被动学习转换为主动学习。例如在数学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折纸游戏,通过对一张白纸进行不断的折叠,引进对称、多边形的概念,让学生领悟数学学习中的奇幻,继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2.解读游戏,培养学生数学思维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教师一方面要利用数学教材对学生进行数学知识讲解,另一方面要通过具备较高数学价值的数学游戏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补充,增添数学课堂灵活趣味性,通过指导学生对这些引用的数学游戏充分解读,既能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度,又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如在三视图学习过程中运用数学游戏,将一个透明水壶置于讲台上,将学生分成小组展开观察分析,经小组对比、判定等过程,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更为具体。

3.依托游戏,把握教学重点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过程中要全面贯彻落实教材作为我国管理、评价课程基础,教学、评估以及考试命题依据的重要性。教师要将数学游戏与新课标有效结合,明确认识到各个专题的核心内容以及每一堂数学课的教学重点。

四、结语

总而言之,实现数学游戏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的科学合理性,要求教师要明确现阶段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有效利用数学游戏资源。设立游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解读游戏,培养学生数学思维;依托游戏,把握教学重点,全面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作者:查贤钰 单位:江苏省扬州高邮市送桥镇天山初级中学

第六篇

一、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游戏的价值

1.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初中数学的学习难度比小学数学大,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几何、投影和视图等都是这种高要求的体现.许多学生在学习初中数学知识时,经常出现听不懂的问题,教师会对学生不理解的地方进行重复的讲解,这样一方面整个教学进度将因此而受到影响;另一方面,学生反复地听同一个知识点,会觉得课堂枯燥乏味,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如何改变这种局面呢?数学游戏是不二的选择.游戏本来就是一种令人愉快的活动,因此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在游戏中渗透数学知识,可让后进生在反复运用的过程中逐渐理解知识,让中等生、优等生在反复运用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知识的真谛.

2.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实现数学教学目标.数学教学的本质并不是要求学生单纯地记忆知识,而是要求学生学会运用知识.因此,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并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才是数学教学的真正目标.但是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讲授知识,学生被动地听讲,教师通过考试的方式对学生学习的成效进行检测.这样的模式完全没有给学生留有独自思考、创作的空间,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而游戏教学就不同,它可以让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独自思考、互相交流、互相借鉴,极大地解放了学生的脑、嘴和手,对培养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有着重要的意义.例如七巧板游戏,虽然七巧板从表面上看比较简单,但是它对学生创造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三角形》时,教师可以通过这样的游戏,加深学生对三角形的认知.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游戏的应用策略

1.转变教学观念.《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渗透数学游戏来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的.而要在初中数学中采用游戏教学,首先,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而学生只是课堂中的客体,整个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但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出的学生完全是学习机器,违背了教育的本质.教育学家杜威指出:教育的目的就是教育本身,教育要关注教育过程.这就要求在初中数学教育中,要关注受教育者———学生,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在数学游戏教学中,教师扮演的角色是引导者和组织者,真正的主体是学生.因此,只有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才能够切实地实施数学游戏教学.

2.在概念讲解中渗透数学游戏.在数学学习中,概念学习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学生是否能够切实地理解概念的内涵,将直接决定着能否准确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数学概念是基础,也是难点.在讲解概念的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够运用数学游戏,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解“无理数”的概念时,如果直接举圆周率的例子,学生可能会不理解,教师可以采用掷骰子的方式来引入无理数的概念.正式讲解之前,教师询问学生骰子的作用,学生会回答可以用来玩跳棋之类.教师请两位学生进行一个游戏:一位学生掷骰子,另一位学生在小数点之后记录每次的点数,直到十位数.这时,教师便告诉学生这样的数可以无限延续,由此引出无理数的概念.这个简单的游戏可以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加深对无理数概念的理解.

3.在习题设计中渗透数学游戏.知识来源于实践,学生通过实践又可以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因此学生只有通过对知识的运用才能够保证熟练地掌握知识,达到“知行合一”.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会通过大量的习题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这是一个有效的方法,但费时费力.而在习题设计中渗透数学游戏,可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教学《分式的加减乘除》时,教师可以在原习题的基础上,随意地加或减一些数字,促使学生再思考.很多学生通过对变式的解答,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初中数学的教学目标和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不同于其他学科.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渗透数学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廖清泉 单位:广西蒙山县新圩中学

第七篇

1.引言

在全校的课改方针中指出,数学游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数学教学手段,教师应充分挖掘学生身边的实际生活体验,在教学中通过生动、有趣的游戏教学,在做游戏、讲故事中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使学生在不同的教学情景中理解数学的真谛.就如美国著名学者加德纳曾说过的:“有趣的数学游戏是唤醒学生学习激情的最好工具之一.”通过数学游戏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还促进了学生科学探究思维的养成,从而对学生未来的长久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当前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不足

2.1数学基础知识不扎实

就初中数学而言,基础知识一直是其学习的核心要点之一,尤其是刚刚迈入初中大门的学生,其初次面对复杂的数学知识,只有具备良好的基础知识,才能从容应对.但纵观多数初中生,均只注重对数学,题目的解答,学习错误地理解为只要掌握了公式,就可以学好数学,从而忽视了自身对基础数学理论知识的学习,进而对今后的学习造成干扰.

2.2学习重难点模糊不清

许多初中学生错误的将数学学习重点理解为学习难度,消耗大量的精力,盲目的通过题海战术提升自己解答困难题型的能力.但实际上,难题并未能代表初中数学的学习重点,学生只有充分认识这一点,将重点与难点摆放到相应的位置上,才能真正促进数学学习水平的提升.

2.3教学形式枯燥

传统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多以中考为教学目标,教学中仅仅将题海战术作为教学手段,课堂知识的传授往往枯燥乏味,不仅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降低了原本应有的教学效果,使得初中数学教学的质量无法满足新课改的需求.

3.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游戏的意义

3.1端正学生数学学习态度

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学生普遍对游戏感兴趣.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将游戏的趣味性与挑战性等特点融入到数学教学之中,这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学习态度.在数学游戏的牵引下,学生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并不断驱使他们去探索数学的奥秘;同时,将游戏融入到数学教学之中也能增加数学学习的枯燥状态,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除此之外,数学游戏还可以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观察研究的态度.游戏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规则性,通过让学生参与到数学游戏当中,可以培养他们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其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树立正确的数学学习态度.

3.2掌握与渗透数学思想

游戏活动能够将数学中一些抽象的知识概念具体化,学生可以通过转变过后的数学模型去理解和掌握课本当中的知识.数学游戏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形成自己的数学思想.例如,在遇到数学教学中的“三视图”内容时,教师可以将特定的物件摆放在桌子上,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从不同方向观测并描述所观测到的图形形象,最后各小组之间进行对比分析.通过此类的游戏活动将抽象知识具体化,帮助学生渗透数学思想.

3.3获取数学新知识

学生的学习能力存在差异性,教师在教学中应尽可能考虑到所有学生的特点,使其都能获取新的数学知识.数学游戏就可以作为一种良好的媒介,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加入进来,在活动中获取新知.

3.4激发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

游戏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因其技术水平要求不高,所有的学生都可以参与到其中.将游戏融入到数学教学当中,用游戏的方法去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会起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4.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游戏教学的策略探讨

4.1选择合理的游戏时机

选择数学游戏的时间需要一个合理的切入点,而不是必须在课堂内容的教学过程中,从而营造一个活跃的学习气氛.例如可以在课程教学开始前,设计一个趣味小游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维持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保证了之后课堂教学的教学效率.

4.2在概念和定理教学时设计数学游戏

概念和定理是数学学习内容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其理解与掌握是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数学概念和定理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很多学生在学习中很难建立正确的思维模型去理解和渗透数学思想.对于概念和定理的讲解是数学教学中的难点,但也是重点.以往在此方面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命学生死记硬背,或讲解程度较浅,学生不能够正确理解概念和定理的内涵.鉴于此,教师可以在概念或者定理设计教学中数学游戏活动,用游戏的方式去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例如,在学习三角形内角和时,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剪纸活动,命学生在纸上画出不同的三角形,并用量角器测量三角形的内角和,最后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为一固定值,都为180度.通过这样的方法,让学生探究和理解问题的本质,并最终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4.3考试题目中融入游戏元素

近些年来,学生考试题目的背景呈多样化发展,教师在设计考题过程中可以加入游戏元素,提高学生解题的兴趣.

4.4游戏设计应与学生的生活密切关联

数学知识大多以生活原型为基础,很多数学概念与运用在实际中都可以发现.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巧妙地运用这一特点,将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引入到数学游戏设计之中,创设适当的游戏模式来解决数学问题.比如,在初中几何教学中的平行与相交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安排同学在课下收集关于平行与相交的一些实物,并将其带到学校进行展示.这样的游戏设计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他们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为以后的数学和其他学科的学习打下基础.

5.结语

总而言之,新课改中倡导学生从实践中掌握知识与方法.而游戏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引入就是一种良好的实践.通过有趣的游戏,不仅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形象而具体,降低了学习的难度,更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创新的能力.但在实际的应用中,游戏的引入也应适度,切不可使学习的娱乐变为纯粹的娱乐,而这就需要广大教师在实践中逐步感悟与掌控.

作者:成君 单位:江苏省泰兴市城东实验学校

第八篇

1.前言

随着新课标教育改革的全面推广,我国初中数学教育也迎来了创新改革的机会。在新课改指导下,初中数学教学的教学任务有所增加,教学要求也更加严格。针对目前初中数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教师们提出了很多相应的解决方案,数学游戏教学作为其中的一种,在应用过程中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教师艺术学游戏为授课载体,为学生传授数学知识,使学生在掌握新的知识的同时,深刻体会学习的快乐,能够有效地提高数学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本文深入分析了初中数学中数学游戏的应用,并针对初中数学中数学游戏的参与价值进行了深刻探讨,以推动中学数学教育改革发展。

2.数学游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1数学游戏在概念教学中的运用

概念作为初中数学知识体系中的一项基本组成要素,在整个初中数学教学体系中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学生的整体概念思维养成都是非常有帮助的。为了引导学生对初中数学概念保持一个正确的理解,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可以充分的引入数学游戏的教学方式,通过进行数学游戏,帮助学生对抽象的数学概念形成具体的理解,学会对概念进行归类,UI中达到能够将零碎的概念整合成知识体系的目的。在数学教学中,数学游戏的应用是多方面的,可以是概念教学的辅助,也可以是例题解说的方式,甚至课后习题都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进行。还可以通过游戏过程中同学间的相互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2教师在游戏过程中充分的引导作用

在游戏中,教师要适当的提醒学生注意游戏中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游戏中的数学原理、数学概念、数学知识,对本节课所讲数学知识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并在随后的讲课中熟练掌握数学知识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在游戏结束后,教师也应该对游戏结果进行一定公平的评判,对于公平的评判,教师可以制定一定的评分细则,并按细则执行,同时对表现良好的组进行一定的嘉奖,通过授予小组荣誉的方式,刺激学生的上进心与学习积极性。

3.数学游戏对于初中数学教学的意义

3.1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心态

数学探索中,只有保持一颗好奇心,不断追寻真理,才能取得成功,在学习中也一样,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促进学生不断的学习新的数学知识。在数学中加入数学游戏有很多好处:首先通过游戏的方式激起学生的好奇心,这是由游戏本身所具有的特质决定的,游戏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强烈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奋感,激发学生的挑战欲望,带着这些心理追求,学生在数学游戏中就会不断学习新的数学知识;其次通过游戏的方式可以刺激学生的追求真理、勇于创造的研究兴趣,学生们在游戏过程中,会被游戏的有趣性所吸引,这时教师就要不断引导学生喜欢游戏与喜欢游戏背后的数学,不仅要培养学生对游戏的直接兴趣,还要培养学生对游戏的间接兴趣。

3.2数学游戏可以帮助学生获取数学知识

由于数学课堂上的学生的接受能力与专注度不一样,很多学生不能及时的将教师上课讲解的内容消化,有没有人可以帮助不懂的学生,从而造成教学不理想的现象。但是如果将数学游戏引进到初中数学课堂中,就会在很大程度上缓解这种现象。由于游戏是每个学生都可以接受并乐于接受的,层次不同的学生通过加入接受能力比较好的学生中,让学习较好的学生带动学习较差的学生,通过合作完成游戏,并在游戏中相互帮助的学习数学知识。

3.3数学游戏可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数学是一门充满智慧的学科,对于开拓人的思维有着重要作用。教师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对数学游戏的推广应用,能够有效地发挥数学教学对于学生思维的开拓性作用。然而初中数学课堂对数学游戏的应用并不是非常顺利,这不仅是因为受到了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主要还是因为这项工作的高度复杂性。将数学游戏引进课堂中,需要教师付出大量的时间精力。不仅如此,还要求教师能够掌握好游戏节奏,不管是进行的太快或太慢,都不会起到良好的效果。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更应该敢于创新,以新的视角看待数学游戏在初中数学课堂的引用,最大限度的发挥游戏教学作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4数学游戏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思想

中学阶段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是非常关键的。在这个阶段,教师要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思想,以应对日后学生的深入发展。在进行数学游戏设计时,教师要充分的考虑将数学思想渗透到数学游戏中区,使学生在游戏中自觉地的接受数学思想。抽象性是数学学科的一大特点,学生在学习中会遇到很多这方面的问题,教师要针对此,努力通过具体的游戏行为将抽象的数学公式展示给学生,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内容,锻炼学生的归纳能力,提高学习质量。

4.总结

初中教学论文范文篇10

一、情境教学法及其对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作用

所谓情境教学法,就是指教师根据所要教学的内容,构建一个具体的情境,将学生引导浸入这一个情境中,设身处地感受情境中人物的遭遇或是情感变化,从而明确其中所包含的相关知识内涵。情境教学法对于初中生而言是一种良好的教学方法,因为初中生在思维能力和学习水平方面还处在比较初级的阶段,单纯依靠口头讲解很难让学生彻底了解相关知识点的内涵。而通过情境教学,就可以让学生融入到具体的情境中对相关知识予以深层次的感悟领会。具体而言,情境教学法对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具有三个方面的积极作用。第一,情境教学法可以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通过情境素材的引入,将原本枯燥无味的知识点与素材结合起来,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兴趣。第二,情境教学法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个性特点,通过这样一种方法可以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其中,不会出现游离于课堂之外的情况,对于教学成效的提升作用显著。第三,情境教学法可以实现思想品德教学内容的多角度呈现,改变了以往单一教学模式对知识呈现较为局限的问题,可以让学生从不同的层面认识到思想品德知识的内涵,有助于学生思想素养水平的提高。

二、情境教学法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实施方法

1.设计适当的情境。要将这种方法切实运用到思想品德教学中,就需要教师在课前设计适当的教学情境,以便能够在教学中运用这些情境展开教学。在设计情境时,首先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尤其是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等,确保设计的教学情境符合学生的学习水平,能够起到实际的教学效果。第二,情境设计要与教学内容相贴合,即要针对教学内容的关键要点进行情境设计,不能脱离教学活动。比如,针对“了解祖国爱我中华”这一章节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当前对国家政策制度不了解的状况,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一些能够反映相关知识的情境。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实际体验情境:在课前让学生彼此交换外套进行试穿,然后根据学生的试穿结果,向学生提出衣服与身体要相互适配的观点。然后由此引申到教学内容上,提出国家政策、制度要和国家实情相符合这样的理念。如此,凭借这个情境,就可以让学生切身体会到相关知识要点,提高了教学效果。2.教学情境的运用。在设计好教学情境之后,就要在实际教学中对其进行巧妙的利用,发挥出最大的功效。一般说来,情境导入可以在课前和课中两个阶段进行。在课前,导入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对即将要教学的内容充满兴趣。在课中,导入情境可以对所教学的内容进行深化验证,加深学生理解。比如,在讲“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这一章节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课前导入这样一个情境:一名菜贩在菜市场卖菜,不小心遭遇小偷,被偷走了几百元钱。菜贩到派出所报案,但是接待的工作人员爱搭不理的,使得菜贩无可奈何,只能自认倒霉。教师引导学生浸入情境中,假设自己是菜贩,应该怎么做。在学生纷纷表达自己的意见之后,教师就可以引入所要教学的内容,对学生的意见进行引导和规范。待相关知识讲解完成以后,教师可以在引入一个相似的情境,让学生运用刚刚所学的知识对这一情境中的问题进行处置。如此,就可以起到强化巩固的教学效果,使教学情境的作用最大程度发挥出来。3.教学情境的优化。在运用情境教学法进行思想品德教学的过程中,需要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优化改进,使得这种方法能够发挥出更好的作用。在优化教学情境时,重点在于根据教学效果以及学生反馈进行针对性改进。例如学生反馈教学情境的引入时机不好,教师就可以对教学情境在课堂上的引入时间进行优化。若是学生反馈在教学情境中的融入程度不深,那么教师则需要改变教学情境的内容设置,确保学生能够更深的融入。

总之,情境教学法是一种高效新颖的教学手段,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应该明确这种教学方法的积极意义,从设计情境、运用情境和优化情境这些方面出发,切实推动思想品德教学的进步发展。

作者:谭建芳 单位: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三河湖镇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李加林.如何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情境教学的有效性[J].教育教学论坛,2012(07):153-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