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技术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4 08:19:28

创新创业技术

创新创业技术范文篇1

关键词:应用化工技术;创新创业;策略

1创新创业技术教育方式融入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意义

化工产品生产给人类带来了无尽的财富,逐渐成为各领域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化工产品种类、样式繁杂,同一件产品的生产工序也众多,甚至还有可能延伸出多条生产线路,导致在化工产品的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资源巨大且消耗时间长,产品生产结束后所排放的废物大多是有害物质,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在化工产品生产过程中,生产环境大多具有高温、高压、易燃、易爆等性质,危险性极大,一旦某个化工生产环节出现纰漏,就会对工人的生命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与此同时,可能存在爆炸的风险。因此,化工专业教师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向学生传授无污染或少污染的新生产工艺和技术[1],研发化工生产新原料,达到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的目的,使化工厂生产出对环境有益的产品;还可以引进相应的废物处理技术,变废为宝。实施创新创业教学模式不仅能丰富化工产品生产人员对新产品的研究方向,还能推动化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成为化工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助推力。另外,将创新创业教学模式运用到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教学实践,既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又能增强化工技术人员的专业意识,提升化工专业人才对技能和知识的掌握程度,不断对化工产业的生产以及结构进行优化升级,以适应当代化工产业发展趋势。

2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现状

当前已经出现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情况,并且利用了多种教学方法进行课程教学。但是这些课程大多是选修课或通识课,并不是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此课程仅占2个学分,课程重点内容在于将学生的理论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高学生对社会需求的敏锐度;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强化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人才的创新意识。通过对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实施基本情况的调查和跟踪了解到,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开设对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助于深化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2]。在对应用化工技术人才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学校和老师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或学校组织的化工技术专业比赛,使学生获得了宝贵的经验,不仅拉近了学生与老师的距离,还使学生提前了解到化工产业的社会需求。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学校要想帮助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学生提高社会竞争力、使其将学习到的知识应用于创新创业实践,可以与化工企业进行友好合作。

3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以及实践教学的问题

3.1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关注度不够

现阶段,国家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许多高校已经开始注意到创新创业教育在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重要作用,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计划方案中。从创新创业的长远发展角度来看,现阶段,高校对创新创业的关注度还不够,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模式单一,大多属于通识课程,并未真正将创新创业课程当作专业课,课程内容深度不够[3],不仅不能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还打击了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学生对创新创业的信心,导致创新创业活动进展困难。

3.2创新创业与教学实践无联系

对部分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学生的调查问卷显示,学生对创新创业并不重视,创新创业能力不足。在教学实践中,老师主要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对学生的理论掌握是否透彻并不关心,导致学生不能自主完成创新创业项目,无法将创新创业教育与教学实践相联系,增加了学生与创新创业的距离感。例如学生在进行化工产品制作实验的过程中,只学会了如何利用操作技能将化工产品生产出来,对化工产品的改进与创新没有丝毫头绪,在操作过程中遇到问题,甚至不知道如何处理和解决;所有的实践操作和课程知识全部依靠老师的讲解,不懂得自己分析,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创新意识更是淡薄,无法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也没有发挥自己的潜能[4]。

3.3没有专门的引导机制,学生对创新创业的兴趣不高

创新创业活动是一种持续性的养成教育,想要从根本上贯彻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首要前提就在于构建长期有效的引导机制。学校可以利用引导机制,为学生搭建创新创业平台,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没有开始学习创新创业知识时,就对创新创业教育产生浓厚的兴趣;显著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自我认同感,使学生产生创新创业的想法[5]。

3.4缺少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创新创业师资力量

在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教师的学历、资历、职称等都符合要求,但是创新创业的经验不够丰富。如果教师本身的创新创业意识不够,就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因此,国家要注重对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教师的创新创业培训,使教师不再空谈创新,能在创新创业方面给予学生专业指导,并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实验,主动解决问题,将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实践转变为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实践。

3.5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发展程度不高

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发展离不开各高校对市场变化规律的掌握。部分高校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时,对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的预估不准确,导致应用化工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市场的发展衔接性不足,不利于学生适应能力的提升。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仍处于发展阶段。部分高校对创业平台的引进不足,相关教师缺乏创新创业实践经验,对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掌握程度不高,导致创新创业教育取得的成果与理想效果具有较大差距。部分高校未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教育进行有机结合,导致两者在课程教学中相互独立,学生不能很好地将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与创业发展联系起来,对创新创业理念的认知不够清晰,甚至忽略创新创业理念,不利于相关专业学生的创业与创新。

4创新创业教育在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教学中的优化路径

4.1开展教学活动,构建创新创业平台

在创业创新教育过程中,教师要率先打破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彼此分离的状态,最大限度地发挥两种教学方式的优势,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在此前提下,构建创新创业平台,让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得到锻炼,将学到的知识与理论实践相结合。此外,学校还要看到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需求,建立创新创业平台,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通过不同的平台,和教师共同参与创新创业。比如学校可以在校内建立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举办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相关比赛,让学生在比赛过程中渐渐形成创新创业意识,不仅可以将创新创业教育与职工教育相联系,为教师提供人才培养思路,还能让教师发现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可行性,提高教师对创新创业的认知和重视程度。对学生而言,不仅可以锻炼自身的实践能力,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还能获得教师的创新创业专业指导,实现个性化学习目标,强化创新意识。此外,化工技术专业学生毕业时可将毕业设计作为项目,组建团队,完成化工产品工艺工程设计。此过程不仅考查学生的专业知识,还能有效培养团队学生的创新创业素养。化工产品毕业设计项目所需设备、原料较多,且对每个化工产品的生产流程、环节有较高的质量要求,需要团队成员合作完成,在保障毕业设计各环节设计指标质量的同时,提升化工专业素质。

4.2保持开放心态,加强产教融合

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具有实践性以及应用性的特点,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因此,学校需要与相关企业进行合作,由企业为学校提供资金和场地支持,学校为企业培养人才、储备人才。学校还可以开设实验操作课程和教学实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学校的教学环境与现实工作场景相差较大,实践活动也与社会实际化工产品生产存在偏差。因此,学校需要实行产教融合,利用化工企业的资源,了解社会对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人才和化工产品的需求。学校还可以邀请化工企业的相关工作人员对学生进行专业技术指导,使学生掌握化工生产实践技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学生应有意识地提升自身的实际工作能力,而学校需要为其提供平台,与化工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践基地,锻炼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学生走入工厂,可直观地了解化工原理,掌握化工操作程序。在工厂师傅的操作演示下,学生可将课堂中学习的理论知识变为实践技能,在转变过程中,学生可向工厂师傅请教自己的疑惑,提升学习质量和实践水平。

4.3加强课程体系建设,组建专业师资队伍

目前,创新创业教育是国家新型教育的重点。但是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师资力量不足,学校需组建一支高质量、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在组建师资队伍的过程中,一方面,学校要从资历较深的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教师入手,加强教师的创新创业培训。部分教师由于常年开展理论教育,想要瞬间转变教学思想有难度。学校可以从骨干教师中挑选优秀教师进入企业深造,使其未来能给予学生更加专业的指导。另一方面,学校对进行过企业培训的教师还要进行再次培训。学校需用高标准严格要求教师进行自我能力的提升,促进自身的学习与进步,保证学生既能学到企业知识,又能学到学校知识,对于学生的成长大有裨益。为了提升学生的实训效果,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自编有特色的实训教材。例如在化工厂生产2-甲基-5-硝基咪唑产品时,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学生可到工厂参观。在参观过程中,教师要带领学生了解2-甲基-5-硝基咪唑产品的化工生产原理,将学生安排到不同的产品生产环节进行实训,强化学生对化工产品生产各环节的认知,区分化工实际生产与课堂实验。在实训过程中,学生可以了解化工生产各环节的设备参数,掌握化工生产设备的基本操作方法,提高实操水平。教师可依据化工厂生产化工产品的情况,编撰实训教材,完善课程体系,同时也可将化工生产的设备参数、外观、性质、操作方法进行整合,制作成实训指导书,有针对性地讲解各生产设备的使用流程,规范学生对生产设备的操作步骤,避免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出现安全问题,保障学生的人身安全。

4.4加强创新理念的渗透,实现教学理念的转换

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深,使国家之间的交易越发频繁,经济交流越发密切,创新俨然成为市场竞争的重要方式。我国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发展越来越成熟,该教学模式不断趋于专业性及实践性。因此,各高校应加强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与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融合,在日常教学中加强专业课程与市场实际情况及发展趋势的联系,使学生充分了解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市场现状及发展特征;加强对学生长远目光的培养,使其可根据市场变动规律进行自我技能及知识的升华,提升自身的市场适应能力,加强对自身创新能力的培养,促进本专业的创新发展。此外,教师应加强创新理念的渗透,促进教学理念的转变,将更多的课堂时间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引导与监督的作用,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强化。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教师应注重自身教学能力的提升,紧跟时代潮流,到外校做访问学者、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实现教研能力的提高;不断接触新型教学理念,将传统教学模式与实践教学模式充分结合,提高学生对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感性认知。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专业理论知识,还要以身作则,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为化工行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满足化工行业对人才的高质量需求。

4.5创新教学方式,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利用

在科技繁荣发展的推动下,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增多,可通过不同路径了解创业的市场动态。教师应加强对先进科技的应用,助推教学方式的创新,如网络技术等,使教学模式不再局限于课堂教学及实践教学,而是建立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模式的趣味性及多元性,使学生对教学手段产生新鲜感,加强日常教学的活力建设。此外,教师可在课堂上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拓宽学生的眼界,使学生对创新具有敏锐的感知力,为其后续创业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也可在课外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利用社交App等加强对学生现状的了解,及时解答学生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促进学生创业水平的提升。

5结语

学校应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学校教育相联系,以产教融合的方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有助于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学生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获得更多的选择机会。

[参考文献]

[1]赵丹,王毅,谭琳,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化学化工专业教育融合的实践研究[J].广东化工,2021(16):285-286.

[2]武利顺,李风海,王学亮,等.菏泽学院应用型能源化工专业群建设的探索[J].广州化工,2021(16):217-219.

[3]文彬,粟智,马晓利,等.高校化工类专业创新创业素质培养教学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21(32):79-82.

[4]韩晓燕,周秀英.协同育人视域下高职化工类专业实践教学探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21(8):60-62.

创新创业技术范文篇2

关键词:物联网应用技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1引言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环境不断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扶持政策不断推出。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意愿、创新创业的教育体系和创业环境等方面还存在不足[1]。比如,山东省2015届毕业生的创业率仅为0.24%,大学生毕业每年真正走向创业的比例不足2%。因此,需要学校和教育工作者需要加强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以便满足社会所需人才的供应需求。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其技术具有一定的超前性,更需要创新创业人才去推动市场和技术的快速发展。若仍然采用原有的通用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则很难满足专业的进一步发展。

2存在问题

2.1创新创业精神。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思想意识受到我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士、农、工、商的等级排位思想仍然根深蒂固。大学校园内学生的创业成功率低,更影响到了大学生创业的热情,使得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不强。所谓创新,其本质就是打破旧的思维定势。创新能力是创业的前提,创新不仅需要知识,还需要不断的努力、坚定的毅力和高度的责任感。创业者始终在路上,大多创业者都觉得生存容易,发展难。在创业过程中会遇到许多瓶颈,需要创业者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能准确把握市场的发展方向,能够抓住机遇来破除瓶颈。创业者需要个人具备一定的领导力,要有能够管理和带领好一个创业团队的能力。除了以上能力外,创业者还需要有责任感、创作力和抗压等能力。这些能力大多是后天学习和锻炼而得来的,需要不断在创业的实践中磨炼和完善。所以加大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培养和拓展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思维,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这样更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2.2创业项目。目前,在校大学生的创业项目同质化比较严重,大多都是模仿其他热门或成功案例,而对这些领域不熟悉且没有完整的市场调研和可行性分析。由于电商及服务平台领域已有众多成功的风云人物作为典范,加之入门门槛低,导致大多大学生创业项目集中在相关领域。大多数大学生接触社会较少,对创业经验不足,往往将“我想”、“我能”和“我成”混为一谈,没有从市场需求和自身实际情况出发来选择创业项目。这样就导致大学生创业出现了创业激情高、创业中缺少创新、创业成功率低等特点。大学生创业需要从市场需求的商机分析入手,把握客户的“痛点”与定位,构建创业团队、收入模式与伙伴合作网络,确定创业组织发展的愿景、目标与实施方案以及包括风险防范在内的各种阶段性措施。在此基础上,对新创企业进行高效管理,从而避免盲目的同质化项目。2.3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创业行为产生及创业成功率的影响至关重要。从高校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可以看到大多创新创业课程由学校或系部统一开设,专职教师较少,往往都由没有创业经验的辅导员兼任,而聘用的社会创业成功人士则因为事情较多、工作较忙,而无法将足够的精力投入到课程中。大多数高校教师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存在偏差,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创办企业或者从商[2]。但随着国家和高校的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以后大学生创新创业起到了引领作用,这与当前高校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密不可分[3]。但目前我国尚未形成健全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2.4创业环境。大学生创业一般有在校期间创业以及毕业后创业两个阶段。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印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从国家层面作出系统设计、全面部署[4]。各高校创业基地及孵化器在引进和培养项目时,更愿意将已成型或较成功的项目引进,而对初创需要大力扶持的项目并不热衷。大学生创业一般都为首次创业,对于政府的相关扶持政策并不了解,需要给予更贴心的创业指导服务,提供更好的创业环境。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同时,也要与地方政府沟通,给予大学生更好的金融支持和搭建更好的创业商务环境。

3创新创业意义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主要为社会输送创新创业型人才,但现有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缺乏专业精准创业、缺少与时俱进的创新创业模式等问题。尤其是作为新兴学科的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由于该专业的技术具有一定的超前性,未来市场很大,需要较多的创新创业人才去推动市场和技术的快速发展,仍然按照原有的通用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已经满足和体现不了该专业在创新创业的优越性。如何建立可复制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结合专业特色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力,使大学生创新意识及创业成功率提高显得尤为迫切。本文致力于利用“互联网+”模式激发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创新创业能力作为实践研究,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1)有利于深化和丰富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从2016年起,我国所有高校都要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对全体学生开放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纳入学分管理[5],这显然十分有利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但对于高职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如何结合自身特点围绕社会需求、时展,培养出社会所需的创新创业型人才,仍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利用“互联网+”模式来激发创新创业活力的研究实践,无疑有利于深化和丰富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模式的内涵。(2)有利于促进物联网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让学生在就业的忧患意识中增长自主、自立、自强的独立意识。探索社会需求、学校资源和在校生三者如何有机结合,培养社会需要的创新创业型人才。随着第五代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通信将从以人为中心的4G时代向以物为中心的5G时代迈进,结合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特色有针对性地培养和激活创新创业能力。以往高校的人才培养都有滞后性,毕业后才能进入社会进入岗位,而实时把握社会需求的创新创业,更能解决人才为社会服务的实效性,切实解决我国产业升级所需的创新创业型人才需求问题。(3)有利于对其它专业领域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由于“互联网+”模式刚刚推行,尤其对于传统行业,如何加、怎么加都是一个难题。因此,本文研究的有效实施,对于激活其它专业利用”互联网+”模式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研究生,具有一定的抛砖引玉的作用。

4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要求高校、教师以及社会全方位支持,最主要的就是关注大学生自身的创业需求,不断对创业教育内容进行丰富和拓展[6]。(1)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关于“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研究。以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让社会需求、校内资源、创业导师、学生四者有机地结合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总体思路,利用“互联网+”建立高效、精准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2)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将“互联网+”引入创新创业当中;将成熟的创新创业理念从社会引入到学校和课堂,对于广泛所需的创新创业技术进行深入的课程改革;注重新兴技术与传统行业相结合,将“互联网+”和创新创业相融合,推动教、学、创新创业实践的一体化。(3)基于“互联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核心课程标准建设研究,构建分层次、递进式的“互联网+”背景下创新创业课程体系[7]。随着我国产业升级的迫切要求,以创新创业人才驱动为核心,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对接社会需求和产业升级为切入点,由社会、行业、企业、学校和有关社会组织共同研究制定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休系和核心课程标准。(4)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师资团队建设研究。以教师的选拔、培养、考核和激励为抓手,强化校内与校外创新创业导师相结合的“双导师制”队伍建设,构建稳定的校企合作的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团队。

5结束语

通过对威海海洋职业学院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2019和2020届学生进行“互联网+”创新创业人才的专项培养,结果显示,较2018届学生创新创业人数有了明显增加,创业质量也有了显著提升。学生在校成立了四个创新创业俱乐部或实验室,创办物联网及互联网相关公司5家,带动创业人数30余人。

参考文献

[1]张秀娥,马天女.国外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做法及启示.经济纵横,2016(10):98-101

[2]许瑞罡,等.“互联网+”背景下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卫生职业教育,2020(12):3-5

[3]黄广顺.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精准化的实践路径.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01):126-129

[4]刘延东.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培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生力军.中国教育报,2015(10):1-4

[5]王思敏.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团队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外企业家,2020(07):196-197

[6]池晶.互联网+背景下贫困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体系研究.科技与创新,2020(12):70-71

创新创业技术范文篇3

【关键词】创新创业;产教融合;信息技术;全程导师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现状

目前,关于高校创新创业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在高校创新创业的实践路径和思维研究方面,卓泽林(2016等)对构建高水平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设提出了建议。刘华海(2017)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青年教师实践“短板”与应对进行了研究。在高校创新创业的实践基地和平台研究方面,陈玲等(2017)对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综合实践平台建设与实践进行了研究。黄玮等(2017)对地方高校实践教育基地创新性设计与构建进行了研究。在高校创新创业的教育变革方面,郑石明(2016)对大数据驱动创新创业教育变革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研究,论述了大数据给创新创业教育带来的变革。

二、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

(一)夯实产教融合、实践育人的教育体系。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实践育人有着较好的基础和优势,在夯实基础的同时也要进行设计。在校内实验和实训方面,如积极优化传统实验室、创建新型实训环境,更新教学软件和内容,从独立的专业实验和实训走向综合的实验和实训,多层次多维度地进行实践过程设计,形成匹配行业和市场需求,满足专业实践教学需求的实训环境。在校外实习实践体系构建方面,通过实践基地建设优化实践体系,丰富培养方案,提升育人质量。(二)构建技术驱动和创新实践的教育体系。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移动互联网、社交网络、区块链等信息技术成了创业创新创造的技术动力。因此,应结合区块链、移动互联网、社交网络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目前,国内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主要的形式有,“挑战杯”及创业设计类竞赛为载体,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各类“创新、创意及创业”学科性竞赛也激发了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科研和学术研究的兴趣。对于创新创业的教学培养计划需要进行设计,在教学大纲,课程教材、课程内容方面强化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并建立持续更新机制。(三)完善双师培养、全程导师的教育体系。目前,许多高校实行了全程导师制,全程导师制使得教师形成了教师团队建立了新型师生关系,实现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培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在双师型培养方面,通过带教和培训,加强与企业密切合作,提供各种交流培训活动和学习平台。双师型教师面向新常态的专业结构调整及持续性的专业建设、课程开发,从而提升教师的项目和技术实践能力。目前,许多高校的青年教师科研考核任务较重,没有企业工作经验。因此,应该深入研究如何更好地调动青年教师参与实践教育研究的积极性,提升青年教师创新创业的教学水平。

三、“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构建实现路径

新时代下的产教融合已经不再是“让学生走进企业”“把企业搬进校园”的简单实践模式。高校是理论创新者,企业是创新的实践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新技术、新元素,增加实践教学内容的前沿化,企业则应该将最新的实践成果引入高校,帮助高校建立综合实验室为目标的建设思路;在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方面,形成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的长效管理机制。新时代下的创新实践应该围绕最新的创新创业研究成果,基于移动互联网、社交网络、区块链等信息技术,提出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设计思路。高校应以创新创业项目、创新创业学科竞赛为抓手,不断挖掘出各类创新、创意、创业学科竞赛的情况,跟踪学生的研究过程和研究成果,促成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研究落地。在全程导师方面,完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实践教学内容、实践课程、教材及实验室建设的目标。展开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培养,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教学和研究能力,激发青年教师对于创新创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和兴趣。

四、结论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长期的积累。首先是需要通过对实验实训课程内容进行整合,优化构建校内实验实训的综合实验室或实践平台;其次是研究项目过程中如何结合信息技术的研究成果。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通过各学科创新创业竞赛,研究项目科研竞赛的落地和实现路径。

参考文献:

[1]卓泽林,赵中建.高水平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设及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16,36(03):64-71.

[2]刘华海.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青年教师实践“短板”与应对[J].科研管理,2017,38(S1):628-632.

[3]陈玲,徐晓艳,林杭.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综合实践平台建设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7,36(12):180-184+197.

[4]黄玮,孙小平,孙文志,冯锡炜,李焱斌.地方高校实践教育基地创新性设计与构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34(02):214-216+257.

[5]郑石明.大数据驱动创新创业教育变革:理论与实践[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6,37(03):65-73.

创新创业技术范文篇4

关键词:高校;创新创业;无人机技术

一、引言

近年来,无人机技术在各行各业出现爆发式需求。无人机相关赛事、相关新闻越来越多。无人机专业与教育在一开始只存在于各大军工院校,到今天中、高职院校争先申请无人机技术应用相关专业。搭乘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快车和便车,无人机教育开始在各大高校中落地生根。

二、无人机应用及教育现状

无人机技术的广泛应用,高效地解决了实际生产中的诸多问题,减轻了劳动力。无人机在农业、林业植保中得到广泛应用,高效地实现了喷洒农药、解决病虫害的目的;在电力巡线中,借助搭载的大视角高清摄像机,高效地替代人力攀爬,避免了危险作业的情况发生;在水土保持、河道勘探中同样能够高效解决实际生产中遇到的困难,代替人们安全、高效地解决问题。

三、高校无人机教育面临的问题

目前,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大环境下,无人机技术作为一个多学科交叉和高新技术紧密联系的领域,无人机教育无疑是一块可垦之地,作为一门新兴学科,需要我们带着创新的眼光去探索、去填补、去实践。我们必须保证为学生提供的教育是未来所需要的教育,而不是昨天的教育。但今天的许多高校对于创新创业流于形式,仅停留在表层意识,没有真正意义的实施。不仅体现在创新创业体系缺乏独立性管理、课程设置趋于概念性讲解等,甚至高校无人机技术相关专业还是空白,只是作为学生的个人爱好在开展。同时,无人机教育着重于实践性操作,既不能给学生提供便利的实操平台,又缺少专业技师的指导,学校在管理、师资等方面支持不到位。(一)师资问题。当前,无人机教育存在着师资严重匮乏的现象,这主要是由于无人机技术发展起步较晚和不够普及导致的。高校在无人机技术教育领域表现被动,教师创新创业意识薄弱,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发挥积极的主导作用,从而不能系统把握和运用相关理论开展教学活动。因此,目前高校中的无人机技术与教育普遍存在着教师专业知识、技能培训力度不够,考核机制不健全,专业师资力量不达标,资金支持不到位,教师身兼数职,工作量大且效率低下,人力、财力、物力无法相互协调等问题,不利于创新创业意识的形成,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二)课程建设问题。各地区、各高校无人机技术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不能把创新创业理念很好地融入无人机技术教育实践中去。无人机技术相关课程已经进入高校的第二课堂及公选课程中,但这些教学实施趋向于无人机的概念性讲解。无人机技术教育面临固守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师生互动性差,忽视了实践训练,出现了大班教学,一对多满堂灌等困难,致使学生对课程内容不感兴趣。(三)无人机工作室建设问题。无人机技术教育的实践环节受实践平台所限制,无法顺利进行动态教学,很难保证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状态。许多高校还不能为学生提供专门的实践教育基地,部分高校即使有创业实践平台,也不会面向全体学生,受众群体小。缺少无人机工作室做支撑,无人机技术教育就没有完整的教学过程、失去了无人机技术专业开设的意义,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也将失去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四)学校支持问题。很多高校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不明确,受传统办学理念、课程设置的束缚,管理缺失,对无人机技术的信任程度低、不认可等原因,在思想这一源头上就没有认识到位,对无人机技术在本学校的发展没有做好支持工作,出现了大大小小的问题。导致没有形成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创新创业管理部门分工不明,创新创业支持资金投入少等问题无法得到解决。

四、无人机技术教育路径探讨

无人机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生产生活中,被社会各行各业所需要。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无人机技术教育也乘着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春风,在各地区、各高校中有声有色地开展起来。无人机技术是一门交叉学科,应遵循理实结合的一体化教学原则,更加注重实践。(一)理论、技能型教师合作教学。无人机技术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类型,更偏重于实践教学,在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需要实际动手,亲自实践,使学生们在动态教学中体验到乐趣,感受到科技魅力,从而激发创新思维。无人机技术教育需要培养理论型教师和技能型教师,因此可以建设一批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和教师企业实践基地,为校内教师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获得技术技能提供学习实践平台,提高教师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更加注重实践。(二)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培养无人机技术人才,课程设置是重要的一环。针对无人机技术教育而设置的课程都是由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共同组成的课程体系,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应用、实践。课时设置灵活,理论、实践课时占比可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相应调整。将专业特色、学生兴趣、课程设置与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统一起来,打造无人机技术独特的课程模式。(三)实践平台不可或缺。无人机技术注重实践教育,受教育者只有在实践环节中才能更深层次地把握这一技术,切身地感受和真实地体验能够调动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创新创业教育也能得到良好实施,一个完整的实践平台就显得尤为重要。学生们可以在实践中感受科技创新带来的视觉冲击,在实际操作中获得技术创新的成就感,从而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四)学校为教育实施做保障。各高校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把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无人机创新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建立独立的无人机教育管理部门,制定相关规章制度;为无人机教育工作和活动提供资金支持,激发师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志。

五、结语

顺应创新创业教育潮流,无人机技术陆续登上各大高校的教育舞台,为创新创业教育增添了浓重的色彩,这对于高校无人机教育既是机遇,又是挑战。高校应结合自身的办学模式,积极推动管理体制、课程体系、师资培养等方面的改革,为社会培养具备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无人机技术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李继宇,兰玉彬,张亚莉.高校无人机学生社团开展创新教育的探索与展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8,(7):198-202.

[2]黄瑞祥.高职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10):33-35.

[3]李维江.农用植保无人机的研究现状及趋势[J].农业与技术,2018,(10):97.

创新创业技术范文篇5

1工作室为导向的创新创业意义

工作室创业模式即学生在学习期间自己组织的小团体,目的是在工作室内研究课上的难点和重点,并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以期在实践探索中寻找不足,不断的进行改进,通过实践理论的充实实现成员间的互动,共同寻找未来共同发展的平台。通过工作室的模式,能强化学生的管理,让学生在学习之余管理自我、创新自我、团结自我。并由具有创业经验的导师带队,学生根据知识内容自主设计实践活动,自主规划和经营。在工作室内工作和学习,能够累计经验和人脉,掌握团队合作理念,从而为今后的就业和创业提供筹码。工作室项目的开设能突破传统授课模式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可更好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通过自主实践的形式表现出来,使教学更好的融合实践。借助工作室模式能缩短理论与实践间的差距性,工作室的开展先要提升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然后结合学校的专业进行项目设定,最后调动学生的价值理念和导向,并将实战看成是驱动学生发展的前提保障。

2工作室模式下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路径研究

2.1培养机制上具有开放、连续和融合性

工作室要想长远发展人才是发展的核心前提,所以工作室就应网罗各类人才积极参与到建设中。工作室开设时人才的纳新和管理上要重视主体开放,从而拓展学生的知识层面,管理学生的团队意识。就机械类专业工作室为例,可在全校范围内招收具有科研和制作爱好的学生,可不限专业,只要有这方面爱好和研究即可。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工作室内的人员形成学科交叉,避免工作室内的学生都是同一专业,问题处理中多使用同一处理模式。除此之外,让工作室内不同专业的成员间相互学习,进行优势借鉴,能利用本专业的优势特征,带动其他专业的发展。团队内成员间的频繁交流,能使团队中成员了解更多相关专业的知识,进而拓宽团队中成员的知识层面,避免学生学习机械专业只能了解这一专业的知识,对其他专业的知识知之甚少,不能满足未来国家综合性人才的需求。工作室管理中可以使用开放式的管理模式,即非团队内的成员也能参与科技发明活动,这就能发动成员周边的同学、室友或者朋友等都积极的参与到项目研发中,成员间的亲密互动,能强化彼此间的合作意识。如项目完成后,需要进行后期的外观设计,小组成员就会向美术专业的学生寻求帮助,他们能为小组成员提供新的思路或者设计理念,在双方的配合下共同完成外观的设计,非美术专业的学生能在设计中重新整理思路,打破以往专业思路中的固化思想。所有参与工作室内的新成员,应经过一年的“试用期”,然后才能成为真正的工作室成员。并要为工作室内的成员建立档案,使用编号制度管理成员,要求每个成员有着自己对应的编号,建立工作室微信或者qq群,利于成员工作之余交流项目和专业知识。定期开展讨论大会,总结一段时间内的工作状况,探寻业务的进展情况,并解决工作中常见问题。

2.2培养内容上的主体、互动和独立

2.2.1主体活动

作为工作室内的成员要结合自身的项目开发需求,设定具有针对性的项目探索计划。要求教师在培养中注意培养内容和方向上的一致,同时在保有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唤醒学生主体学习意识,让学生有良好的主体性。培训中,教师应积极的与学生互动和交流,以构成师生互动平台,双方在交流与互动中,能了解彼此的看法。教师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学生可能在经验和能力方面会略显不足,但部分学生的思路不受传统思想束缚,具有创新意识,教师就要加以鼓励,让学生积极的思考,并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氛围。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将具有质疑的权利,也愿意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2.2.2互动性活动

工作室组织定期讨论,这能提升小组内成员开拓的思想理念;积极的发言,并将自己的理念和想法说出来与大家分享。为培养学生的能力,要求每个小组成员都轮流组织会议,担任会议主持,从而锻炼人员的能力与表达。作为小组负责人需要协调好成员关系,并在互动中探索知识,提炼关键性知识要点,加入自己的想法,锻炼自己的创新创业意识。如,电子通信专业的学生在讨论中发现,现在互联网软件的发展,很多手机厂商不重视硬件,导致手机蓝牙传输速度仍旧停留在过去的缓慢传输状态中,大型文件在无网络的情况下,传输速度极慢,那么是否未来创业可以从这方面入手,研制无网的传授系统。大家就此开展激烈的讨论,成员间进行互动必然会有意见冲突之时,通过冲突碰撞不断的谈论,涌现出新的思路,那么就应让学生在冲突中寻求能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并通过应付困难强化解决困难的意识与勇气,这才是开展创新意识的最终目的。

3结语

工作室是创新与创业的实践性载体,就应将学生看成是课程教学的主体,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让学生具有良好的综合素养。培养中以机制、内容和手段为主要入手点,共建创新意识,构建师生共建的学术共同体,补充现有教学模式,发展学生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就业发展理念。

作者:翁润钡 蔡露燕 单位:广州珠江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林小军,刘君,张红岩,马青丽.基于课外师生工作室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03):11~12.

[2]李智.创新创业工作室对大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J].高师理科学刊,2013(07):131~141.

[3]邓小明,邓志龙.基于工作室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研究———以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为例[J].科教导刊(下旬),2015(06):111~112.

创新创业技术范文篇6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STEAM教育;3D打印技术;教学模式

一、引言

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过程中,创新扮演了重要的角色。2015年两会政府报告中,总理提出要“把亿万人民的聪明才智调动起来,就一定能够迎来万众创新的新浪潮”。为此,一些高校遵循教育部的相关政策,加强创新创业(以下简称“双创”)人才的培养,理念和实践也在不断与时俱进,开始了“双创”探索[1]。

二、3D打印技术在“双创”中的角色

3D打印技术,即快速成型技术,它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运用金属或塑料来黏结材料,是一种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来构造物体的技术。随着制造业的迅速发展,3D打印技术市场潜力巨大,成为衡量国家制造业是否发达的标志,被称为“具有工业革命意义的制造技术”[2]。作为一种综合性技术,3D打印涵盖机械基础、电子电工基础、机电控制技术、材料科学与化学等方面的综合知识,具有极高的科学技术水平。

三、我国3D打印技术人才培养现状

我国本科教育在3D打印技术和人才培养方面尚处于探索阶段,整体水平不高,在服务产业发展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具体反映在如下方面。1.内容呆板乏味。纵观整个国内高校,尤其是一本类院校开设的3D打印课程,认知教育内容所占比重较小,主要强调操作过程、参数设置和概念讲解。学生在不了解3D打印技术的前提下,很难真正掌握3D打印技术,激发学习热情,故也难以对3D打印技术巨大的发展前景产生共鸣。2.教学形式单一。目前,由于教学用3D打印机配置比例较小,本科院校一般采用前期课堂理论教学加少量学时观摩3D打印的教学形式。极少数具有大规模3D打印实验室实训教学能力的学校,虽然能允许学生自主上机操作,但其打印对象往往来自网络的成熟模型或者是学生凭借兴趣设计的一些简单模型。由于市场经济及行业专家的参与度不够,学生对3D打印技术的真正魅力认识不足。3.实训目标与市场脱节。目前尚未与市场挂钩,或者说还没有形成市场驱动的3D打印教育实训模式。学生的3D打印作品,仅与自己的兴趣相关,而学生对自己的设计能力、作品价值缺乏清晰的认识。这使得学生空有创新创业的热情,而无法借助3D打印技术,进行有目的、有意义的创业创新训练。

四、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互联网+3D打印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针对上述局限性,湘潭大学“基于互联网技术的传统3D打印教学课程体系改革”省级教改项目课题组联合相关企业合作开发了“互联网+3D打印”教学管理系统。该教学管理系统利用网络平台执行相关课程和实践环节,为教师创建一个具体化、可操作的平台,让学生体验构思、设计、实现、运行过程的工程教育氛围,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1.可实现互动教学。学生在学习3D打印教程的初期阶段,须掌握3D打印课程的理论基础知识,教学管理平台配有相关课程和教学视频,指导教师可以利用该平台将教学内容推送到教室主屏、个人电脑、发言学生屏幕、制定小组屏幕及学生终端,学生亦可通过App同时访问屏幕内容。系统还提供对PPT讲义的现场反馈支持,教师可以把PPT讲义分发给学生,学生则对每一页PPT的学习效果做现场反馈。2.可实现分组教学。学生在学习3D打印技术的实训阶段,教学管理平台具有分组讨论、组内分享、组间共享以及多屏呈现等功能。分组讨论:在学生操作3D打印机之前,该平台可对学生无限制分组,并将不同3D打印模型任务分发给不同小组,学生任意选择加入或者退出小组。组内分享:该平台能拍摄每组讨论和操作流程情况,将高清音视频、多格式文件以及屏幕操作与组内成员讨论。3.可实现智能管理。该平台支持管理员预先导入或编辑学生花名册、教师账号信息,便于教师使用;教学管理人员、督导组教师可远程实时查看课堂教学情况;系统支持远程配置、监控和升级维护。

五、互联网+3D打印技术与STEAM教育理念融促机制研究初探

如何在“互联网+3D打印”教学管理系统中加强师生交流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本课程教学实践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3,4]。考虑到STEAM理念(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Art和Mathematics的缩写)倡导用跨学科的方法教授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不断更新专业知识,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生活[3],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始终遵循STEAM教育理念。更重要的是,通过实现互联网+3D打印技术与STEAM教育理念的融合和促进,学生在主动参与和充分交流中激发研究与探索的兴趣,学习科学的思维方式与研究方法,体验“互联网+3D打印技术”的应用过程,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该融促机制可抽象为“两融合”和“三层面”的建设,具体概述如下。(一)“两融合”“两融合”是核心基础,也是3D打印教学过程必不可少的一步,包括“互联网+3D打印技术”和“STEAM理念”两平台交叉融合,能及时解决传统3D打印在应用推广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一直以来,我们的传统教育理论性太强,难以激发学生兴趣,而且长期的应试教育降低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想象力及创造力。(二)“三层面”3D打印设备普及化、3D打印场所基地化属于支撑层面范畴。2014年,学校投入专项经费,建立工程实训大楼,里面拥有3D打印基地和近200台3D打印设备与多媒体教学设备,以此作为学生的创新创意孵化中心。基地制定了完善的管理系统,向学生开放所有资源,保证项目人员的即时无障碍准入。3D打印学术讨论日常化、3D打印训练多样化、3D打印竞赛团队化、3D打印竞赛国际化属于运作层面范畴。

学校会不定期地举办3D打印学术沙龙和数量众多的跨学科讲座。跨学科讨论正与STEAM教育理念相契合,因为每门学科都蕴含丰富的资源。3D打印技术是一个使个人制作能力无限扩大的技术,可以生产出一些使用工具或者机器原型。当这些原型或者工具被投资生产时,就加了就业机会,具有极高的经济效益。以3D打印技术为基础,配合教学管理平台,让学生更加注重学习的过程,而不是学习结果,能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唐德淼.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与“双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05):115-116+114.

创新创业技术范文篇7

[关键词]新常态;高职教育;创新创业

一、新常态下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

目前,我国的经济和科技发展保持在世界前列,在互联网技术、电子商务、工业4.0和高铁建设等方面,我国都有着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不过,仔细分析可以发现,我国大部分创新技术仍是对发达国家已有技术的模仿,缺少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整个社会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科研技术人员工资收入低,不少企业往往急功近利,做的是微创新或模仿、抄袭其他企业的热门技术,很少愿意在科研上加大经费投入。另外,传统行业产能过剩,各大企业生存和发展都需要寻求新的增长点。而我国经济已经走过人口红利期,不能再依托劳动力密集型、扩大生产规模等粗放型方式发展,必须建立创新创业发展新思路。实现新常态下转型升级,需要从传统经济向以创新创业为基础的经济模式转换。而创新创业驱动积极发展能否真正落实,取决于能否以科技创新为抓手,培养出能够促进科学技术创新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高职院校是为社会企业培养胜任生产、管理、研发和技术等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的教育机构,只有不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才能满足新常态下的社会人才岗位需求,让广大拥有较强动手和技术能力的人才进入到新型岗位中,将“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智造”,促进经济发展。

二、高职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现实困囿

高职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现实困囿主要体现在创新创业课程内容、教育模式、众创空间创业基地建设和师资队伍等方面。其中,以下几点尤为突出:(一)对创业教育认知不清晰。首先,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不足。多数高职教育工作者和学生本身对创新创业教育存在一定的误解。创新创业教育只是被当作在校学生的一门就业指导课程的某些章节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简单介绍一些基础理论知识,基本上也是照本宣科,没有在教育教学中真正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不少教师对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甚至认为这不过是政绩工程,以致学生只能从教材中了解一些简单的注册公司和管理企业的方法,而教材本身的内容并不是科学的创新创业理论。没有充足的创新创业设施和实践条件作为保障,没有真正富有创业经验的教师指导学习,难免会泯灭学生的创业热情,使学生质疑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二)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设计不完善。高职院校基本都缺少完善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更谈不上科学地对创新创业课程进行顶层设计,也无法提出能够解决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脱节问题的方案。大部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及实训实践教育没能有机结合,与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和市场瞬息万变的形势脱钩,课程内容一成不变,教师不去设计课程体系,创新创业教育教材谈不上与时俱进。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需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讲求教学模式和课程内容的灵活应变,这样才能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现有的课程不仅内容枯燥,而且缺少实践平台的支撑和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无异于纸上谈兵,难以使学生认同。(三)创新创业教学条件不完善。目前创新创业教育主要由高职院校承担,没有形成社会各界相互协同合作的局面,教学条件不完善。其一,高职院校当前的教学条件无法满足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大多数院校没有制定与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政策,也无法保障国家政策落实到位。其二,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水平不高,甚至很多院校的创新创业教师由辅导员兼职。其三,普遍缺少实训器材和配套基地建设,经费保障不完善,这些都是制约高职院校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另外,各地政府下发给高职院校的促进创新创业的政策文件很多,但给予院校落实创新创业教育的保障条件不足,社会行业企业对创新创业政策响应不积极,缺少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氛围。(四)缺少针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协同机制。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与政府机构及社会行业企业协同不足。创新创业教育要求学生能够真正介入社会实践,做到这一点,除了需要院校自身努力外,更要在全社会构建起符合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特点的协同机制。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多个社会主体积极参与,而不同主体有着各自的利益诉求和行为特点,如果缺乏协同机制,就会导致各个主体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协同积极性不足。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已经投资建设了众创空间或创业实践基地,但企业却普遍不信任大学生创业,同时高职院校没有建立起多方协同的人才培养制度,导致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问题上难以与企业达成共识。近年来,高职院校通过建设众创空间实践基地来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希望在特色专业定位和教育改革方向上能够结合创新创业教育。但是,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由学校大学生就业指导部门主导,其制定的教育文件很难符合二级学院教学特点,更不能促进社会企业协同,大多数指导工作无法落到实处,具体表现为:其一,高职院校没有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主体部门的责任和义务,没有让二级学院作为主体承担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工作,其他行政部门和二级学院在创新创业教育中难以各司其职。其二,高职院校管理者和二级学院对创新创业教育存在认识上的差异,教学模式和评估机制等难以将校级管理和二级学院教学较好地结合起来。其三,许多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缺乏长远的系统制度设计,基本上都是过于重视创业率和成功率等片面指标,造成很多拔苗助长的创业问题。进行科学合理的制度设计,将多个主体高效协同起来,优化和整合各个主体的资源,形成社会协同的创新创业教育完善机制,是提升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五)创新创业教育考核评价不健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考核评估还没有建立起科学的制度,更多是将普通专业评估和指标构建直接套用在创新创业教育上,主要表现为:其一,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估直接照搬专业课程评估,将传统评估中的课程设计、过程质量评价、听课制度、督导制度和考试成绩分析等直接移植到创新创业教育中,漠视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工作。其二,高职院校管理层直接将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等同于学生创新创业竞赛成绩,陈旧的、政绩工程式的评价机制漠视了高素质综合型人才培养的客观性和复杂性,评估结果基本缺少可信度,以致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推进十分缓慢。

三、新常态下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

新常态下,教育工作者要学习贯彻、准确解读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政策文件,结合高职教育规律,转变教育理念,设计和完善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探索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路径。(一)准确定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能够有效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因此,不能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课程简单结合。高职院校要转变教育理念,给予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足够的课时和师资保障,将其覆盖高职教育全流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在教学实践中,高职院校要将创新创业教育真正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的必修课中,创新课程内容以适应经济发展新趋势,要正确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将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结合,根据实际情况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使他们真正掌握创新创业的精髓,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高职院校不能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就业指导课程的附庸,以免使创新创业教育处于尴尬境地,甚至与其他专业课程教育互不相关。创新创业教育的重点应该落在第二课堂的实践锻炼上,这样才能满足经济新常态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二)健全创新创业教育体制机制。切实有效的体制机制建设能够保障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设计、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学分认定制度。学生可通过学科竞赛、社会服务活动、创新创业实践等方式,借助权威机构评价获取学分。同时,高职院校可设立专业学分与创新创业教育学分转换标准,允许参加创业的学生免修或免试专业课程,以便集中精力保证创业成功率。其二,实行弹性专业制,参加创新创业实践的学生可以适当延长毕业年限,也可以跨专业或跨学院学习,简化创业学生修改专业或转学院的手续,同时也为学生离校创业提供便利。其三,设立学生创新创业专项经费,用于奖励在创新创业竞赛或实践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也可以让学生将毕业设计替换为创新创业项目。(三)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应注重开发面向所有在校学生的创新创业基础课程,加强学生创新创业培训的多元化学习。在专业教育中,高职院校教师要设计能够满足学生参与的创新创业竞赛或实践实训知识内容。可以定期举办一定数量的面向学生的创新创业座谈会,邀请知名创业公司的企业家或高水平工程师来校与学生进行现场沟通交流。可借鉴国外同类高职院校的办学经验,与本地域特色经济发展相结合,根据本地经济结构和自身办学特色设计创新创业课程。加强实训实践课程和创新创业竞赛指导工作的落实,促进以赛代教、以赛促教工作水平的提升。创新创业教材不能拘泥于现状,而应与时俱进,做到浅显易懂,能够在实际层面指导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创新创业教育要覆盖学生在校学习的所有阶段,按照不同学生和不同学科开设创新创业基础课和提升课、拓展课、竞赛辅导课、实训实践课等,并根据各学院的专业特色设计企业管理、法律法规、心理素质教育、融资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等对创新创业有帮助的选修课程。(四)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工作。高职院校要积极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在教师的工作业绩考核、职称评定、创新创业项目审批和立项、专项培养经费、大赛指导经费等方面给予倾斜,吸引校外研究员和企业高级工程师等“双师型”教师参与到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制定专门的兼职企业导师政策,建立高水平的师资队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离不开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创新创业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也要有丰富的创新创业实践经验。教师只有对创新创业教育有着深刻的理解,才能结合个人工作经验教好学生。

总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既要营造好创新创业教育氛围和教学条件,为学生提供完善的课程体系和动手实践机会,也要给予政策激励和教育质量保障,为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保驾护航。创新创业教育是应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竞争趋势的战略举措,也是我国高职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教育工作者要深入研究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并付诸实践,真正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钟燕瑾.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困境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7(3).

[2]王清,徐钢涛.新常态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模式的思考[J].科技视界,2016(15).

[3]薛浩,薛志谦.创新创业教育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融合[J].教育与职业,2016(6).

[4]冉小平.新常态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1).

[5]徐春雨,方晨.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路径探析[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7(1).

创新创业技术范文篇8

1.1缺乏对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定位。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管理体系过于落后,缺乏对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定位,特别是在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体系设计中,缺乏对专业教育的体系管理,导致学校对相关岗位专业设计的缺失,影响专业人才培养的发展。一些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不够重视,认为不能影响教学成绩,只是作为选修课进行学习,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一些学校设置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课时偏少,存在不重视实践教学发展的问题,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未来就业造成一定影响。1.2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教师队伍结构需要加强。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设置内容较多,对多学科的灵活应用能力要求较高,需要教师掌握更多的创新创业教育内容,涉及更多门类的信息,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当前,很多高校教师缺乏经济管理类实践经验,不能满足实际教学需求,限制教学内容的延伸,无法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知识的融合发展,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1.3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力度不足。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发展需要依靠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引导,这样才能推动理论知识体系的发展,为人才的培养提供积极引导。但在实践过程中,由于受到相关因素的困扰,很多支持的政策和资金不能及时补充到位,影响学生的创新发展。一些高校利用独有的优势开办一些讲座和活动竞赛,丰富了学生的精神生活,提高了创新创业实践能力,但对创新创业能力的应用不足,不能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1.4创新创业教育的文化氛围没有完全形成。本科院校的经济管理类人才在毕业后会选择金融企业和企事业单位进行工作,这些学生会直接输送到基层进行服务,运用多种形式的培养机制,实现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工作岗位,这种人才培养方式也降低了创新创业的氛围,一些高校不重视创新创业文化的培养,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造成大学生对参与各项创新竞赛的积极性不高,不能最大程度的发挥学生兴趣爱好。

2高校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的发展目标

2.1确立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指导思想。高校在加快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的同时,要确立平台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思路,不断完善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的教学模式。要继续深度融合创新思想,将创新内容传授给学生,保证创新思维的建立和创新精神的发展。高校应该重视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平台的思想引导,加速建立校内外实训平台,创建完整的课程教学体系,举办各项活动,丰富教学形式,为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成果转化提供便利条件。2.2全面挖掘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随着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大家对创新创业内容有了更多的认识,部分高校建设了大学生创业园和创新科技基地,还有一部分高校创立了专项扶持基金项目,这为创新创业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但值得注意的是还有一部分高校对创新创业平台的建设不够重视,对相关创新理念的研究没有进行深入分析,这些现象应该引起我们高度关注。应该根据高校经济管理类学生的创新研究特点,有计划的建设各项创新基地,可以利用ERP课内实训基础设备开展各项模拟练习,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全面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主动邀请企业管理者或相关管理经验丰富的创业人士走进课堂,为大学生讲解更多的创业思路和实践经验,为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供指导。2.3整合创新创业实践平台资源。高职经济管理类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的平台很广泛,而这些平台的正常运转就需要借助政府、社会和学校的力量。其中,学校应该从自身实际出发,定期开展创业咨询服务,邀请成功的创业人士对已搭建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进行指导,整合创业项目之间的资金、技术支持,提高创业项目孵化成功率,营造积极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促进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协调发展。

3高校经济管理类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建设分析

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发展是高校教育的重点内容,应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得到高度重视,加快打造实践教学平台设施的创建和指导思想的确立,为高校的创新发展提供保证。3.1建立积极向上的创新创业理念。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应该准确把握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内容,培养自身的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就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在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过程中,应该积极发挥实践平台的活动创建作用,要将创新创业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作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投入到各项创新创业活动中,这样才能使学生掌握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只有不断完善自我的发展目标,加快建立创新创业活动实践基地,提高自身适应时展的能力,才能满足时展需要。高校应该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意义,目标是为了缓解高校学生的就业压力,引导更多学生积极投入到就业观念转变的过程中,为就业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3.2完善校企双导师制的建立。应该加快建立校企合作机制,推出学校与实训基地的双管理制度,并且明确校内与校外的“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人才培养师资先行。教师是高等学校最大的资本和资源,进行人才培养创新无一不是由教师来完成的。优秀的师资队伍是实现人才培养的最强有力的保证。教师应该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根本任务,广泛参加各种培训活动,为学生树立一个典型的榜样。加强对教师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派教师进修国内外最新人才培养课程学习,参加国内外人才培养培训会议,深入优秀学校进行学习。还要加强校外基地的教师选拔,对于技术骨干和企业管理人员优先聘用,这些技术过硬、善于创新的“双师型”师资团队能够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3.3运用“互联网+”技术。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应该重视“互联网+”技术的运用,提升技术含量,整合各方面的优势资源,加强合作交流,运用信息技术完成学生的建设任务。要注重平台的互联网技术使用,挖掘自身潜力,实现创新创业教学理论与实践能力的对接,保证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4结语

创新创业是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高校应该积极创建重视创新创业发展的浓厚氛围,激励广大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投身到创新创业的过程中,承担起自身肩负的重要职责。高校也应该重视举办各种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大赛,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注重在校园内宣传和表彰创新人物、创新企业和创新精神,激发大学生全面投身到创新创业事业中来。

参考文献

[1]徐鹏,赵玉真.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效融合路径研究[J].长江丛刊,2018(31):163-163.

创新创业技术范文篇9

关键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电子商务;教学模式

“互联网+”时代,电子商务发展迅猛,给各行各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电子商务知识和技能已成为网络信息时代商务人士知识结构不可或缺的部分。资料显示,电子商务行业仍在急速扩张,人才缺口巨大,这也凸显出企业对电商人才的要求与传统教育模式之间矛盾的问题[1]。创新创业背景下,既通晓本行业商务知识又精通网络信息技术,拥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商务型人才非常缺乏。新形势下,如何对教学方式方法创新,培养适应行业企业需求的电子商务创新创业型人才是高校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电子商务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研究表明,当前大多数高校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所具备的专业能力与实际岗位需要的核心能力脱轨比较明显[2]。一些高校在电子商务人才教育和培养方面存在很多问题。一是专业定位不明确。目前,一些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定位宽泛,不清晰、无特色,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实践轻理论、理论与实际脱节或是“万金油”式的泛泛培养模式,造成专业特点不明确,学生对专业认识有误解,导致学生自信心不足乃至怀疑本专业存在的必要。二是培养目标没有凸显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要求。2015年出台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要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在创新创业背景下,很多高校着重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但没有体现对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培养的要求。部分地方应用型高校由于对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开展相对滞后[3]。随着“互联网+”新风口的出现,电子商务行业恰恰是一个最需要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行业,同时也具有巨大的创新创业空间。三是在课程体系设置上,一些高校的电子商务专业创业教育存在着不合理的现象。如一些地方高校为了响应国家对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号召,大多以开设创业通识课的方式来应对,但一些关键性的创新创业管理类课程并没有得到重视,没有能够实现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与实际工作要求相差较大。此外,教师创新创业观念意识淡薄以及考评机制的缺陷都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然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渗透,电商行业迫切需要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新鲜血液注入,这对高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模式的创新形成倒逼之势。

二、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电子商务教学模式

电子商务课程涉及到管理、商务和计算机网络等多方面的知识,并且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满足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创新创业背景下,针对电子商务课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其交叉性、理论性与实践性都较强的特点,我们在电子商务教学中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培养他们的应用能力及综合素质,并构建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电子商务教学模式体系(见图1),并做具体分析。(一)“三螺旋”模型。“三螺旋”模型是目前分析大学、政府和企业三者间关系的主流模型,是由美国亨利•埃茨科威兹教授和荷兰罗伊特•雷德斯多夫教授提出的[4]。该模型是一种协同创新模式,用于分析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大学、企业与政府之间的新型互动关系。该理论认为,大学、企业和政府三方通过找到较合适的路径,在保持自己独立运作的同时追求三方的密切合作,并相互协调、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三螺旋的创新上升,促进价值创新目标的实现。目前,三螺旋理论被广泛运用于大学与企业对接的领域,尤其在那些逐渐向应用型大学转型与构建创业型大学的本科高校中很有应用价值和指导意义。如今,政府更是鼓励高校大学生群体在校期间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并提供优惠政策支持部分创业项目孵化,对新创小企业给予政策支持。这样,大学、企业和政府三者在同一个体系下实现了良性互动,增进价值实现。在电子商务课程教学中,以创新创业能力提升为导向,借鉴三螺旋模型理论思想,在大学内部就可以构建高校决策层面、教师、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三螺旋”模式。这三个主体的角色定位是明确的,高校决策层面给予政策的引导、资金的支持和服务的提供。高校教师是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关键,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导,他们的思想境界、业务水平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因此高校教师应不断学习经济管理、信息技术、创新创业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在教学中注意把握时代的脉搏,随时更新知识结构与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更好地服务于教学与科研。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则确保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能够落到实处,而不是停留在理论层面的空中楼阁,不接地气。同时,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体系离不开这三螺旋的合力,三个主体分工明确,协同提升电商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质量。(二)围绕“技术”“商务”“创新创业精神与能力”。三条主线展开教学电子商务学科涉及的知识点总体上分为管理与技术两大系列,在创新创业背景下,还应在专业教学中融入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知识,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与提升其创新创业能力。因此,其教学内容还应结合创新创业精神与能力来展开。“技术”是指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包括计算机基础、电子商务软件、数据库技术、网页制作技术、大数据、网络技术、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商务”是指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基础上进行的经营管理和商贸等现代商务活动[5],如电子商务模式、电子支付、电子商务物流、电子商务安全、电子商务法律、网络营销等;“创新创业精神与能力”是指在教学中融入创新创业理念并强化其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在自己学习及以后的工作岗位上用创新的思维方式去做人做事,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应在电子商务专业教学中增设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课程,并设置学分要求,将其融入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以供学生必修和选修,如创业基础、职业生涯管理、创新思维、领导力、商业模式创新、创业营销、创业财务等课程,同时结合大学生技能大赛等实践活动开展。(三)多元化教学方法。1.摆脱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采取多元化教学方法。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创新创业能力素质提升为导向,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基点,要摆脱传统的“满堂灌式”完全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而以学生需求为中心,打造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式课堂。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注意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讲授与问题引导、讲授与互动讨论的关系。一方面要按质按量地完成课程教学内容,根据知识点的不同特征选择性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问题式、启发式、项目驱动式教学方式等;另一方面在网络环境下要探索其它教学形式,如网络视频课、智慧课堂等。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还应通过不同方法有意识地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意识,启发学生创新创业思维,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综合运用知识点,并能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2.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实验教学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电子商务综合实验课程,此类课程教学利用模拟软件在实验室完成整个流程实操过程;另一类是课程实验,此类课程一般是设计几学时的实操,在实验室利用软件帮助学生熟悉某个知识点的实际运用。比如电子商务课程中B2B、B2C、C2C等交易模式,就可在实验室通过运用商品化的电子商务模拟教学软件来完成,还有网页制作可以在实验室通过软件来设计完成。如今市场上诸如此类的软件品类繁多,可以适当采购,以加强高校实验室的综合实训技能。值得注意的是,实验课程设置方面,部分高校实验课程尚未独立开设,多为理论课程的附属,导致实验课程目标与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6]。还有一类是直接上Internet,可在课外上网来完成。如今互联网飞速发展,通过互联网开展商务活动已进入寻常百姓家,有些内容可安排学生以作业的形式在课下利用Internet直接操作,如商务信息查询、网站建设、网上银行等模块,学生可以在淘宝网等完成C2C的操作,在当当网完成B2C的操作训练,以加强体验和思考。因此,高校应加快电子商务实验室建设,购置合适软件。同时,探索构建以“实验室+校企合作平台”为依托的实践教学模式[7],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电子商务流程,提高实践动手能力。3.渗透案例教学方法。大学管理类课程都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而学生又较少接触企业实践。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应用案例教学显得越来越重要,也一直是高校备受关注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可以针对案例中反映的情况,结合学生所学的知识,设置情境,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很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电子商务课程虽然是技术与商务及管理的综合体,但知识点中涉及大量的商务流程及管理问题,因此可通过案例设计及讲解所授章节的基本理论和主要知识点,引导学生思考案例企业成长历程、存在的问题、好的做法、模式创新等,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思考,比如阿里巴巴(alibaba)、京东(JD)、天猫(TMALL)、淘宝(ta-obao)、当当(dangdang)、亚马逊(Amazon)、易贝(ebay)等国内外著名企业电子商务案例的应用,还有新出现的新零售模式等。通过这些众所周知的实际案例教学有助于学生理解理论的综合性和抽象性,培养学生理解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理解业态发展,拓宽视野,对学科前沿动态也有一定了解。4.利用信息网络平台辅助教学。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在教学中应充分运用现代化和信息化的手段,将一些辅导、复习思考题、讨论题和案例材料事先放于设计好的网络平台上,共享信息资源,同时通过网络平台学生可以互动交流问题,以辅助课堂教学。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一些通识课、选修课可以放到大学慕课(MOOC)平台上供学生选修,不占用正常课堂时间。如今以“互联网+”的思维方式和最新的信息技术手段来打造的智慧课堂也正在兴起,将成为学生依托互联网平台自主学习的又一主要形式。5.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教学。创新创业理论方面主要是通过一些创新创业类课程教学来达到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激发创业意识,提升创业能力的目的,如开设创业学、企业家精神与创新、领导力、创业财务、创业营销、创业企业法律、技术创业、创业计划书撰写等。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可从认知性、思考性、模拟性三方面加强[7]。认知性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主要是指通过市场调研、企业调研、企业见习、企业参观增强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知和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思考性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主要是指学生参与各类技能大赛和学术创新类实践活动,以赛促学,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技能竞赛是提高专业技能和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8],如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训练项目、“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本科生科研论文大赛等,以训练创新创业思维;模拟性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主要是指校内外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创业实践性项目与孵化基地,如大学校园速卖通平台训练、大学创客空间及校企合作创新创业基地等,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三、总结

创新创业技术范文篇10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互联网+”近年来,我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与北京智联友道、北京慧科、山东师创等多家企业开展“2+1”校企联合办学,进行订单式培养,大大提升了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就业能力,成效显著。但新形势下,尤其在国务院总理在201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提出“全民创业”“万众创新”的态势下,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如何能顺应国家倡导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形势,如何进一步提升高职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这也成为我们思考和探索的目标。

一、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针对我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智慧互联方向)人才培养方面的实际情况,通过合理分析,得到我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智慧互联方向)人才培养方面存在如下问题:

1.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把握不到位

一直以来,我们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对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把握不到位,所面向的对象不是全体学生,而是专门针对那些对创业感兴趣的学生,意图把他们培养成为能独当一面的自主创业者,在很大程度上就忽略了对所有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2.创新创业过于注重理论教育

作为职业院校,我院教育教学经历了项目化等一系列教学改革,良好的教学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升。但以创新创业为内容的基础知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不能有机融合在一起,如在全院开设的《职业素养》这门课程,我们只把它作为单独开设的一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而不是通过具体的实践操作去领悟去提高。创新创业教育需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只有注重实践,我们的创新创业理论才不会过时,才有适用性;只有注重实践,才能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的实效性和能动性。

3.缺乏完整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对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并不仅仅是学习一两门课程那么简单,而是需要从整体上进行把握。现有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已不能够适应当前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对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去构建完成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是我们的当务之急。有了系统而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我们才能够从根本上提高创新创业教育质量,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

二、专业模式下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新途径

1.“互联网+”理念下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

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首先要从源头上抓起。这个源头就是思想意识,让学生从思想上彻底转变创新创业观念,把日常学习到的片面的琐碎的知识转变到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层面上来。综合素质提高了,学生才会对各种形式的就业有更好的理解,才会摒弃取易避难的传统就业观念,同时能够理性地分析、不去盲目地追求那些工资性就业岗位。这种思想上的转变,也极大地促成了学生能够放手尝试自己的想法和认识,能够克服困难,不畏惧错误和失败。其次,将互联网的高科技手段与创新创业相结合。互联网应用于教育形式多样,但与创新创业结合,本身则是进步的一种表现。它改变了传统的一所学校、一名老师、一间教室的传统教学模式,有效利用智慧互联、移动终端向学生提供各种创新创业技能培训等,拓宽了学生的眼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的针对性,带动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第三,塑造具有开拓精神的创业人格。“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在创新创业的道理上永不过时,但学生不仅要具备创业的思想和能力,还必须要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有坚忍不拔的冒险和开拓精神。

2.多举措进行创新创业教育专业师资团队建设

职业院校教师应具备专业性和职业性,把职院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的能力作为培训的重要内容对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通常,对教师的培训以岗前培训和顶岗锻炼为主。这些措施能在短时间内促成教师的专业化,但不能促成教师的精英化。而在校企合作背景下,我们鼓励和选派合适的教师去企业挂职锻炼,熟悉企业操作规程,掌握实践操作技能,这样有利于教师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使得创新创业教育能力得到提升。同时可以利用省培和国培机会,选派优秀的教师到全国各地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培训班,吸收前沿的教育理念,掌握最新的创新创业资讯动态,真正做到与教育发展潮流相接轨。

3.建立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场所

万事开头难。学生在掌握了各种创新创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创办和维系一个企业的正常运转。学院可以利用各类资源,建立校内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同时聘请成功的企业家或校友到校内进行创新创业事迹报告,分享他们的成功经验,进行心得交流。另外,参加各级各类的创新创业教育大赛,也是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的较好的形式。大赛能够为参赛者提供一个展示创新思维、体验创业实战、提高创业能力的平台。依托该平台,学生能全身心投入到大赛准备过程中,对整个的流程有切身的体会,通过紧张激烈的现场答辩、创新作品展示等环节,学生能够进行准确的自我评价,知道自己今后努力的目标。平台之外,学生能够与自己的竞争对手进行切磋交流,大大提高了实践技能。

三、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建议

1.校企深度融合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自2008年至今,我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已与多家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在现有的校企合作形式下,通过订单式培养已向企业输送优秀毕业生近2000人。多年的合作换来校企之间的互信互利,以此加强校企之间的深度融合,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服务于企业的实践本领,而且能够不断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而深度融合的表现就在于企业人员和学院教师之间能够通力合作,通过研发各类实际应用项目,解决企业当下遇到的各类技术瓶颈;而企业人员又能够在学院授课把实践操作中的技术难点、心理反应以及创新思维等传授给学生,在循序渐进中学习,学生能够在思维中建立起对创新创业的概念及认识,最后能够萌生创新创业的想法。

2.“多证书”模式创新

以往学生只要达到学院的各项规定就可以顺利毕业,学院没有要求学生考取各级各类的证书,而在新的形势下,让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学生能够具备相关行业资格,也是进行人才培养的一种手段。鼓励学生适时参加各类职业资格考试,取得网页设计师、数据库管理员、计算机装调员等职业资格认证书,学院对考取各级各类证书的同学给予物质奖励。同时,学院将是否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纳入评价学生创新的具体准则之一,为学生今后的创新创业奠定实践基础。

3.搭建“互联网+”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我院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实践平台。通过此平台学生能够快速熟悉创业流程。可以开展各类形式的创新创业活动,如2016年8月份在山东建筑大学举行的齐鲁创客大赛,我院共有5件作品进入决赛,分别获得了一项一等奖,两项二等奖和两项三等奖的好成绩。这种实实在在的创业设计大赛,为参赛者提供了一个展示创新成果、体验创业过程以及提高创业能力的平台。另外,建立大学生创业网站,创办大学生创新创业论坛,开通创业QQ交流群及微信公众号等形式,师生之间能够随时随地进行创业实践活动的经验交流与分享,从而进一步推动了大学生在“互联网+”平台上进行创业实践活动。

4.大数据技术服务于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和实践

大数据和云计算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应用少之又少。引入大数据技术能够从教学模式、教育理念、实践环节等方面改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方式,不断提升人才质量。具体表现在:在课程学习方面,大数据能够丰富课程各类知识点的相关资源,创新课堂学习模式,训练创业者思维反应;在操作实践方面,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可以轻松建立丰富的创新创业数据库,针对现有学生的创新创业数据资源,能够对已有的这些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并重新整合,寻找影响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为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质量提供有力数据支撑。

四、结束语

创新创业教育的浪潮已然在我院掀起,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创新创业人才依然是我们的努力方向。通过灌输“互联网+”的教育理念,建设创新创业教育专业师资团队,建立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场所等途径可以更快更好地提高创新创业教育质量,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技能。与此同时,我们还要注重在与校企深度融合中不断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实行“多证书”模式,为学生搭建“互联网+”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并探索性地将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应用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只有这样,我们培养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发展,才能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玄凌,乜晓燕,王冰.美国高校创业教育模式及启示[J].中国成人教育,2016,(03):122.

[2]许于东,司玉娟.基于“互联网+”理念浅析高校创新创业教育[J].高等教育,2017,(01):61.

[3]闵倩.依托国家大学科技园的高校创先创业人才培养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