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发展战略范文10篇

时间:2023-09-26 17:41:07

城市发展战略

城市发展战略范文篇1

(一)社会转型的具体内涵

“转型”本是一个生物学范畴,以后逐渐的被移植到社会发展过程中。借喻社会的变迁,即社会转型。社会转型往往蕴涵着社会生活中经济、政治及人民生活方式等方面的重大转变。一般而言,社会转型包括三方面含义:其一,社会体制在较短的时间内急剧转变;其二,社会结构的重大转变;其三,社会发展的阶段性转变。[5]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实践来看,社会转型则主要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等各个层面发生的急剧变化。在短短二十多年间,就单从经济体制的变革而言,我国分别经历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以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最终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代表的三个阶段。与此同时,政治体制改革也逐步展开,整个中国社会不论是乡村还是城市,都经历了全面而深刻的变革。对于城市地域而言,这种变革集中表现为社会体制转轨、政治体制改革、社会阶层分化重构、社会发展阶段转变以及城乡文化变迁五个方面。

(二)社会转型的阶段性界定

本文认为社会转型是一个长期的阶段性过程。根据我国社会转型的内涵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转变过程,我国的社会转型大致可以划分为转型初期、中期及后期三个阶段,各阶段主要按以下几个指标测度进行界定。(1)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测度;(2)从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变的测度;(3)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的测度;(4)从贫困社会向富裕社会转变的测度。其中,第一种界定指标是社会体制转变的主要测度,第二种是社会结构转变的主要测度,第三、四种是社会发展转型的主要测度。这四大测度不仅是中国社会转型阶段性划分指标测度,也是中国社会转型的效果评价测度。

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中期阶段,在这一时期社会具有以下特点,(1)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正处于市场规范和调整阶段;(2)城市步入快速发展时期,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城市发展战略急需调整充实;(3)我国正在从农村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产业结构正处于调整与升级阶段;(4)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正在向全面小康社会迈进。由此可以看出,磨合与调整是社会转型中期的关键词。因此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再次审视我们的城市发展战略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转型时期我国城市发展现状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近20年来,城市步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城市成为消费的主要载体和流通中枢,从长期为其它产业“配套”的位置上升为经济发展的“主角”,成为推动和制约经济各个方面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城市化水平有了显著提升,城市化水平已从1990年的18.96%提高到目前的37%。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城市覆盖的面积达408.9万平方公里,比1990年增加了219.2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比重由1990年的20%增加到42.6%。2001年市镇总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重达37.7%,比1990年提高了10.3个百分点。城市已成为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目的地。

另外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城市带进一步发展壮大。较具规模的有以北京、天津、大连为中心的环渤海城市群,以上海、苏州、无锡、南京、杭州、宁波等城市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以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中山等城市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群。这些城市群城市化水平较高,经济发达,城市配套设施齐全,是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的动力源。

虽然如此,但仍然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城市总体水平低,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二是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形态、产业结构趋同化严重。缺乏分工协作精神,城市发展战略好高骛远。三是地区间城市发展不平衡,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我国东西部城市的差距将可能进一步拉大,东部城市的投资吸引力越来越强,西部城市的集聚能力、扩张能力、增长能力、流通能力与东部城市差距也越来越大,尤其是资本、企业、人才的密集度差距更大。四是多为外延式扩展方式,占用土地过多,城市土地利用粗放,超过城市化国际标准用地的1倍多。五是城市发展缺乏全局性系统思维。由于没有统一、整体的规划,各个城市各自为政,自成体系,产业结构趋同,基础设施重复建设,既浪费土地,又不利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六是城市有限的资源浪费严重,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同时,城市管理制度创新不多见,城市本地区的发展规划科学性不强又缺乏严肃性,为城市的进一步发展留下隐患。

二、转型时期城市发展战略理论的深化研究

(一)深化城市发展战略理论内涵的研究

城市发展战略是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于20世纪50年代在其《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第一次提出来的。他认为,城市发展战略对城市发展的方向、目标、措施等起决定性作用,具有全局性、长期性、层次性和根本性等特点,事关城市的定位,发展重大策略等。一般而言,制定发展策略首先应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从宏观的角度,站在全局的高度,运用系统思维,去全面考虑城市发展的体系、城市空间发展、城市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以及与之相关的城市规模与结构、城市发展模式等问题。从我国城市发展的战略研究来讲,应该从全国城市体系建设和城市发展布局的科学性要求这个高度,来考虑各个层面的城市发展战略。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片面性和盲目性。

城市发展战略制定过程一般包括以下十点内容:城市定位、城市发展模式、城市治理结构、城市安全、城市产业战略、城市资本战略、城市人才战略、城市品牌战略、城市外向战略以及城市发展行动计划等。[1]由此可以看出,第一,城市发展战略的实质并不只是一种研究方法,而是适应当前形势和未来发展的高层次的“筹划”或“导向”。第二,城市发展战略的研究对象是关系城市长远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二)深化城市发展战略的需求分析

城市发展战略的研究与制定,是以城市发展的需要为动因的。满足城市发展的现实需要是城市发展战略研究和制定的第一要求。从这个角度讲,我们应该全面地分析城市发展各个方面、各个层面的需要。首先,要考察和分析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来考察和分析城市发展的布局,研究城市群建设,探索城市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其次,在考察和分析城市发展的现实需要时,还要注意研究不同层次城市发展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探索城市发展的现实需要,从解决现实问题出发去研究城市发展战略。这种研究要注意系统性,避免研究的片面性。现在存在的所谓“城市病”,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解决城市发展现实问题时缺乏系统思维所致。

研究和制定城市发展战略,不仅要考虑现实的需要,还要考虑城市发展的长远需要,考察和分析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应该从20年、30年乃至50年的需要,去研究城市布局、城市规模、城市建设规划、城市经济与工业发展、城市社会发展、城市公共设施与环保、城市管理等等方面的问题。这样研究和制定出来的城市发展战略,才可能符合长远发展的需要。

(三)深化城市发展战略分析方法的研究

城市发展战略制定的重要影响因素及其研究技术路线是前段时间讨论的重点,目前已有的方法包括区域分析法、结构研究方法和目标,或应包括区域分析、产业研究、空间结构、支撑系统、生态保障等。[2]在本文中将借用一种以前主要应用于人文科学的分析方法对南京市的城市发展作一些分析。即SWOT分析法,S—Superiority(优势),W—Weakness(劣势),O—Opportunity(机遇),T—Threat(威胁)。在国际上比较流行用这种分析方法分析一个城市发展的现在和将来竞争能力。

首先,从南京经济区位优势分析,南京市是江苏省的首位中心城市、省会所在地,也是长江下游地区仅次于上海的商业和金融中心城市。从城市发展的竞争力水平来看,南京有比较好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城市化水平较高,公共基础设施较完善,具有比较好的文化沉淀,高校集中,人力资源丰富,是教育、科技、通讯等公共支出较大,适合引进和发展研发机构、信息产业、服务业、先进技术的制造业以及其他技术含量较大的产业的地区。[3]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达1576.2亿元,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万元,保证了南京具有较好的经济发展基础和较强的城市竞争力,具有使得人民生活总体上率先达到小康水平的基础和可能。

其次,从南京发展劣势分析,制造业仍占绝对优势,高新技术产业规模较小,大型企业经济效益尚可,中小型企业差强人意,国有资本所占比重相对偏高,民营资本活跃程度不够等。在今天的国内外大环境下,南京的发展不能再重复发达国家城市走过的传统工业化道路,而需要探索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

第三,从南京发展机遇分析,(1)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快与我国加入WTO,为南京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2)由于知识经济的影响。科技在未来竞争中的重要地位越来越明显,而南京高校、科研院所密集,人才荟萃,这正是南京发展知识经济的一个特有的机遇;(3)经济区域化的趋势日趋明显,南京中心城市的地位和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增强;○4沿江开发是南京城市化发展的契机。沿江开发,不仅是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城市设施现代化、城市功能完善的重要阶段;(4)国家经济政策和江苏省委、省政府的支持重视将为南京更新一轮的发展提供更优的国内环境。

第四,从南京发展所面临的威胁分析,(1)随着经济的发展,环渤海经济区的兴起,包括长江三角洲苏、锡、常城市带的兴起,都将分流南京的资金和人才资源。(2)京津唐的2008奥运会效应。实际上是一个龙卷风,再加上铁路提速,人们的目光将全部聚焦在2008奥运所带来的效应上,有可能导致体育产业成为京津唐地区新的增长点。南京要借此次“十运会”为契机,尽快的融入2008奥运大商圈,让体育产业成为南京城发展的新的动力。(3)中国的入世和经济全球化对南京的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南京的发展还需依赖于国内外大环境的风云变幻。

从SWOT分析流程图(图1略)中我们可以看出经济、人口、技术、社会和公共政策五大因素转变成城市政府面临的机遇和威胁,并作用于城市竞争定位和城市政策的选择方面,而后者又与城市竞争定位相互作用。公共政策、政府背景下的规划系统、环境、输入(土地、劳动力、资本、社会凝聚力和排斥、市政设施这六大因素反映了城市的优势与弱点,以上这些因素不断地循环发生和加强,进一步提炼,最终集中于城市政策的选择上,并由此延伸出城市竞争的定位,并在增长、就业与竞争力,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社会凝聚力,有效的市政设施等方面形成正向反馈。

三、转型时期城市发展战略调整策略

透过我国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失误和教训,我们必须以此为鉴,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转变观念、完善制度、明晰战略,将我国的城市化推向一个新的水平。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针对我国目前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宏观上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对我国城市发展战略进行调整:

1、进一步加大对内对外的改革开放力度

城市只有处在开放的条件下,才能促进资金、技术、人员等生产要素的流动和合理配置,城市的企业才能够建立复杂多样的分工协作关系。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市发展的进一步完善,我国城市对内对外的开放程度有了很大提高,但是与发达国家城市相比,还有一定距离。在对内开放方面,计划经济条件下那种企业条块分割的局面还没有完全消除,统一的市场体系还有完全建立起来,城市发展与自身经济腹地之间的经济联系受到很大制约;对外开放方面,我国现行的很多制度还不能与国际接轨,城市与国际经济的联系还不够密切,城市国际化色彩还不够。

2、从主观上转变城市政府职能

城市政府应积极转变工作思路,将工作精力从计划经济时代的“经营管理企业”逐步转移到“经营管理城市”上来,要不断提高政府领导整体素质,建立科学的决策、管理、咨询系统,提高办事效率,政府应严格遵守和执行法律制度,建立城市良好的法制环境,政府还应重视建立促进城市企业发展的社会服务体系,加强对企业的服务和引导,逐步减少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干涉,同时要扩大对外宣传力度,建立良好的城市形象。

3、建立促进竞争、保护产权的有效制度

产权制度改革是当前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政府应积极的进行经济和行政体制改革,尤其是要在个人权益制度的完善方面多做努力,要建立、健全有效保护自然人、法人的人身及财产权益的产权制度。[1]要建立规范政府,特别是规范政府与城市企业关系的制度,消除政府与企业之间的“不正当关系”,加快建设刺激创业者创业动力的贡献与报酬相对称的经济刺激制度,同时要把目前大量产权边界模糊,政企职责不分,内部管理混乱的经济单位改造成为真正的企业。创造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环境。

4、从促进区域发展高度培育城市产业集群

城市竞争力相对较强的城市,城市产业集群发展的相对也较好,尤其东部的中小城市竞争力的跨越式提升正来源于产业集群的成长,从而告诉我们,产业集群是实现城市跨越式发展比较好的捷径。目前,我国内地160个城市拥有不同程度的产业集群约数千个,特别以浙江、广东和福建等省城市的最为明显。产业集群几乎存在全部的175个大小行业里,其中在18个产业上具有明显的聚集。但是,我国产业集群还处在初级阶段,在产业上主要集中在传统产业,在载体上主要在小城镇,在技术含量上主要是低成本的。

5、建立基于循环经济模式的城市资源利用体系

循环经济的提出,是人类对难以为继的传统发展模式反思后的创新,是对人与自然界关系在认识上不断演进的结果。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它把经济活动重构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是以“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为特征的循环利用模式。{4}发达国家正在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社会看作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相对于知识经济而言,我们对循环经济动态和趋势的关注和研究显得还不够。城市资源构成了城市发展的载体,也是经营城市的直接对象。城市资源主要由城市自然资源(如土地等)和城市社会资源(如基础设施、文化遗产、城市形象等)构成。政府对城市资源进行有效聚集、重组和市场化运营,可提高资源利用价值,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资源是有限的,城市政府部门应作好城市资源利用的总体规划,制订切实有效的措施,运用经济的、法律的、行政手段建立城市资源可持续利用体系,促使城市资源得到有效的、可持续的循环利用。

6、重视城市政治文明与文化的发展

城市不仅是各种产业要素集聚的平台,也是不同利益群体的组合体。目前在中国制定的城市发展战略中,我们比较注重城市的经济与产业发展,对城市政治文明与文化的发展重视不够。[6]无论是从城市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看,还是从现代城市文明发展的趋势看,以及从建立社会主义城市文明的本质要求看,我们都必须考虑城市政治文明发展这个因素。中国的城市政治文明应当是以人为本、以知识为本的政治文明。所谓以人为本的城市文明,就是现代城市规划和设计、城市财富的分配和使用,都应当在满足人的发展、实现人的价值、体现人文关怀的目标下进行。由于城市中的人,是由各种利益群体和不同阶层组成的人群,所以城市的政治文明必须是各种阶层利益能够在城市的政治制度框架中得到均衡表达的政治文明,这就是城市的民主政治。

综上所述,系统而深入地对转型时期我国城市发展战略进行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多角度、多层面地认识现阶段城市发展所应考虑的各方面问题,并在这些问题的认识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科学制定和调整我国城市的发展战略规划,从而使城市能够更加健康、和谐的发展。

城市发展战略范文篇2

**是**北平原上一座美丽的充满活力的发展中城市,区位交通优越,生态环境良好,历史文化悠久。嫦娥奔月、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等美丽传说就发端于此。董仲舒、东方朔、颜真卿、邢侗等历史名人诞生或生活在这里。明清时期运河漕运商贾云集、帆樯如林,素有“九达天衢、神京门户”之美誉。

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社会有了长足发展,城市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中国太阳城、中国中央空调城、中国功能糖城三大城市品牌开始叫响。这片古老而秀美的土地焕发出新的光彩。

当前,全市上下正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为动力,按照“坚持以人为本、发展生态经济、建设和谐**”的总体要求,加快推进工作指导转变,大力实施工业强市、科教兴市、民营推动、开放带动四大战略,突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抓好城市建设、深化改革开放、致力改善民生等项重点,努力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生机无限的新**。

城市发展战略事关当前和长远发展,已成为各地共同关注的焦点。我们深刻认识到,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纵深发展的今天,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力、辐射力的区域中心城市,是实现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选择。正是本着这样一种发展意识、机遇意识,我们把城市发展摆上重要位置,围绕建设连接环渤海经济圈与省会济南城市群经济圈两大区域的桥头堡,打造**北、冀东南区域中心城市,不断增强在区域发展中的集聚辐射功能、综合服务功能、外向带动功能和文化引领功能,在集聚发展要素、拓展发展空间、增强发展动力中把握竞争主动权。

城市发展战略范文篇3

德州是鲁西北平原上一座美丽的充满活力的发展中城市,区位交通优越,生态环境良好,历史文化悠久。嫦娥奔月、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等美丽传说就发端于此。董仲舒、东方朔、颜真卿、邢侗等历史名人诞生或生活在这里。明清时期运河漕运商贾云集、帆樯如林,素有“九达天衢、神京门户”之美誉。

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德州经济社会有了长足发展,城市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中国太阳城、中国中央空调城、中国功能糖城三大城市品牌开始叫响。这片古老而秀美的土地焕发出新的光彩。

当前,全市上下正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为动力,按照“坚持以人为本、发展生态经济、建设和谐德州”的总体要求,加快推进工作指导转变,大力实施工业强市、科教兴市、民营推动、开放带动四大战略,突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抓好城市建设、深化改革开放、致力改善民生等项重点,努力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生机无限的新德州。

城市发展战略事关当前和长远发展,已成为各地共同关注的焦点。我们深刻认识到,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纵深发展的今天,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力、辐射力的区域中心城市,是实现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选择。正是本着这样一种发展意识、机遇意识,我们把城市发展摆上重要位置,围绕建设连接环渤海经济圈与省会济南城市群经济圈两大区域的桥头堡,打造鲁西北、冀东南区域中心城市,不断增强在区域发展中的集聚辐射功能、综合服务功能、外向带动功能和文化引领功能,在集聚发展要素、拓展发展空间、增强发展动力中把握竞争主动权。

城市发展战略范文篇4

资源型城市是伴随着资源开发,矿区经济的发展而壮大起来的,在其发展的不同时期,均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仅以黑龙江省为例,伴随着煤炭、森林、油田的开发而崛起的鸡西、鹤岗、双鸭山、七台河、伊春、大庆等6个煤城、林城、油城,其城市人口、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省城市体系的近1/3,占全省的1/4,在全省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居于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

但是,资源型城市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了城市产业结构偏重,城市增长方式比较粗放,城市布局随资源开发就近建设而过于分散等特点。

(一)资源短缺条件下资源型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

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增长过分依赖自然资源的产出是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中最重要的特征,而且资源型城市产品结构中初级产品都占绝对优势。以黑龙江省为例,1990年6个资源型城市主要资源型产品占乡以上工业产值之比平均62.6%,其中最高为92.6%(七台河),最低为32.6%(伊春);加上资源加工型产品,平均占乡以上工业产值之比为75.9%,最高为96.5%(大庆),最低为为58.4%(鸡西)。从中可见自然资源在资源型城市发展中的重要性。近年来,由于可采资源日益减少,资源开采难度越来越大,缺乏足够弹性的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日益显示出其不合理性,资源危机进一步引发了经济危困和生态危机(表1)。资源型城市“三危”现象的产生是长期积累的结果。长期以来,我国自然资源的产、供、销几乎完全在计划体制的控制下运行,资源产品的绝大部分被国家几十年一贯制地以指令性计划调拨的方式拿走,进入市场的自主权极小。资源无价、原料低价、制品高价的价格体系使资源型城市缺乏足够的再生产及产品结构更新换代能力,同时也迫使资源型城市加大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强度,所以一旦自资源开采进入后期,资源型城市必然出现“三危”现象。可见,资源型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所走的是一条既“不持续”也“难发展”的粗放式的发展之路。

表1资源型城市发展问题分析问题/三危>总体表现具体表现油城煤城森林城资源危机资源存量状况恶化,石油资源剩余可采储量明显减少,森林蓄积量锐减,煤炭资源面临枯竭后续夫资源严重不足,老油田进入高含水期,开采措施增油效果变差,稳产难度逐年增加煤炭资源枯竭或濒临枯竭可开采森林资源数量急剧下降,面临着严重的森林资源缺乏危机问题,森林质量也争剧下降,蓄积量树龄比极不合理经济危困原有单一的城市产业结构适应不了资源渐于枯竭的局面,经济增长和效益大滑坡,资源生产量难以维系甚至大幅度下调,销售收入锐减,留利减少,但固定成本逐年增加,后续产业与多元经济脆弱,就业岗位不足,待业青年和部分老职工退休,逐年增加社会负担城市人口增加迅速,工业就业压力沉重,产业单一化,增长缓慢就业压力过重,城市产业结构过重,经济发展滞后产业总体发展仍然停留在计划产品经济阶段上,产业产品结构单一,企业产品结构单一,企业素质差,经济效益差生态危机空气污染严重,废弃物污染严重,植被破坏,噪音污染也较严重,某些疾病发病率死亡率偏高,地表层损坏严重,林地、草地退化、沙化、碱化大气污染、水体污染、生物污染加重,草原退化、碱化、沙化加剧煤炭开采后,水源受损,建筑物构筑遭到破坏,城市环境受煤矿石、粉煤灰污染,郊区农田大面积塌陷森林过度采伐,年降水日数减少,平均气温升高,相对湿度降低,大风天数增加,火险等级上升,旱、水灾年份增多,水土流失、土地沙化,附近地区农业失去了绿色屏障

(二)低层次产业结构之下的城市布局建设

城市布局与建设受到城市产业发展及城市建设政策的影响,以资源开采为主的产业结构使资源型城市布局呈现过于分散的特征,并对城市建设造成很大因难,城市布局迫切需要进一步更新和优化组合。

(1)过于分散的城市布局造成了聚集效益较差

资源型城市的布局一般存在“点多、线长、面广”的不利局面。即使是相对集中的地域也由于条块分割等原因存在各单位划地为牢,各自为政的问题,使相对集中区域也形成松散的结构。这不仅增加了配套服务设施建设的费用,而且浪费了土地,增加了经营费用,无论从现实还是从长远看,均是弊大于利、无生命力的。

(2)城镇体系建设尚未形成具有强大吸引力与辐射力的地域中心

当前资源型城市市域尚未形成具有较高综合功能和综合效益的核心地域,尤其是作为生活服务中心生产科研商服的生长点和辐射源的“技工贸”中心尚未形成,严重影响着矿区向城市过渡的进程。

(3)综合经济发展缺乏必要的优化组合空间

资源型城市建设的封闭性、高度指令性、内向性仍很突出;条块分割现象仍很突出;综合经济的起步和发展仍然很分散,未能形成较好的聚集效益和规模经济;城市现代化建设还氙乏发展综合经济的人才及其引入的良好环境;城市发展格局还不适应资源型城市战略转变的迫切需要。

(4)城市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更新、完善和提高

资源型城市是长期按“先生产、后生活”的方针及基本建设“三边”政策的影响,各类建设普遍存在千楼一面、标准低、投资大、效果差的问题,城市整体风貌缺乏建筑、绿化、道路、色彩的整体搭配和协调整合比例,更缺乏特色和文化口味,这与资源型城市的进一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生活方式的现代化极不相适应。

二、可持续发展之路是资源型城市的必然选择

资源型城市一直沿袭传统的非持续发展模式,资源型城市目前所遇到的问题是长期沉积的结果,而且问题是综合性的,必须从经济、社会、人口、环境、资源多方面进行调控才可能使之走出困境。可持续发展思想成为资源型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具体而言,资源型城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三个方面的迫切需要:

首先,是顺应全球城市化浪潮,贯彻国际上关于可持续发展共识,并尽快实现从概念到行动的迫切需求。统观全球经济态势,经济重心主要集中在城镇集聚区,因此只有城镇及其集聚区的持续发展,才会有区域的持续发展、国家的持续发展乃至于全球的持续发展。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得以实施的重要保障,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和社会体系必须是建立在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和环境基础上的。而对21世纪全球性资源短缺的严峻形势,资源问题更成为可持续发展最为关注的主题之一。从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来,持续发展的两个重要焦点。作为集两个问题于一身的资源型城市的持续发展问题亟待关注。

其次,是深入贯彻落实我国持续发展战略的迫切需要。我国政府在制定《中国21世纪议程》时十分注重人类住区持续发展及自然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可持续发展科技行动中,管理的理论模式等重要内容。资源型城市在国计民生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其可持续发展问题亟待解决。

第三,是资源型城市自身克服“三危”困难,实现两个根本转变,进行二次创业、重振雄风、再创辉煌的迫切需要。资源型城市是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和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体现最显著的城市类型,其自身的发展也受到这两方面因素的严重制约,所以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促进经济结构的演进,切实地从思想到实践积极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是资源型城市摆脱困境,重振雄风的既具有现实意义又具长远眼光的发展之路。

三、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对策

(一)更新观念,科学谋划,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新方略,重新认识资源型城市发展方针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把发展与环境结合起,使我们取得的经济发展既满足我们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害未来子孙后代满足他们自己需求的能力,贯彻联合国《21世纪议程》和《中国21世纪议程》关于可持续发展战略,首先需要实现观念的更新。必须将充分利用资源的观念更新为适度利用观念,把片面追求资源利用观念更新为资源再生、保护的观念;把保证单一经济需求的观念更新为生态需求、经济需求的观念,进而从根本上适应两个根本转变的需要。

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构筑应遵循三个面向的准则,既要面向世界,还要面向现实,更要面向未来。在新形势之下,对于一直作为资源型城市发展指导方针的由总理在60年代提出的“工农结合、城乡结合、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的“十六字方针”应当重新认识并且给予崭新的时代含义(表2)

表2不同体制下资源城市发展方针的含义的比较

项目计划经济体制下资源型城市规划与发展模式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源型城市规划一发展规模十六字方针工农结合男工女耕资源综合开发与现代生态大农业系统,工程互补建设城乡结合乡村式居民点现代化田园生态城有利生产居住点接近生产点布局,主要为开采资源服务既为资源深加工服务还为城市多元经济服务,形成优化组合聚集效益的城市空间方便生活职工就近上班,家属就近参加农业生产既要满足市民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而且要满足其精神生活的新需要,形成具有人情味的生机的城市化空间城市布局点多、线长、面广的大分散式的村镇本系分片组合,相对集中的核心边缘式城镇体系重点建设小城镇及村庄中等城市

(二)树立正确的思想模式,实现资源型城市的经济结构与空间布局优化

1.更新产业结构,发展多元化经济

计划经济条件下过于片面强调资源配置与生产力布局的地域分工,忽视了资源产地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的完善,使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缺乏足够的弹性,难以应付市场风险的冲击,其自我完善的能力也十分有限。一旦资源开采进入后期或市场发生波动,资源型城市的经济马上会随产生巨大不良后果,所以应积极更新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资源型城市的多元经济。

2.优化城市布局,创造可持续发展框架

根据资源型城市建设的现实态势和发展前景,其可持续发展、建设和再扩展不宜继续采用均衡增长,而宜借鉴生长极理论及核心边缘模式,而宜采用不均衡增长。现代均衡发展理论的主旨“动态平衡”(或称非均衡发展),它不是一开始就强调各城镇的协调统一,而是尽力发挥各自的优势,之的再在基础上,采用最小的调整和投入实现整体的协同。这对建设资源型城镇体系非常适用,作为综合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资源型城市,多部门齐头并进多元发展,是不现实的。其可持续性建设,应该集中有限的资金,吸引优势产业发展和集中。

生长极理论认为,经济发展并非均衡发生在地理空间上,而是以不同的程度在空间上呈点状分布,并以各种传播途径,对整个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资源型城市未来发展重点应寻求核心城镇和边缘城镇的合理划分及空间增长区别对待的多元发展策略。因此,按照城市经济发展客观要求,过去那种分散的以解决职工居住为主的矿区建设方式与资源型城市经济的发展已经不相适应,必须进一步由分散的以解决职工生活居住为主朝着多功能的相对集中城市建设方向更新和转化。

3.构筑一系列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工程

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实施不仅要在思想上重视,更要落实在具体建设上。及时构筑一系列在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生态和基础设施等多领域,对资源型城市跨世纪发展有决定影响作用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工程,是关系到资源型城市集约化、现代化进程的关键环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资源型城市战略工程的实施,其目的的在于把资源型城市建设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经济、辐射力较强,社会功能比较齐全、生活方便、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市。与历史上重点工程建设相比,可持续发展战略工程具有较大的不同(表3)

表3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工程与历史上重点工程若干比较分析

体制/内容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下的重点工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持续发展战略工程建设目的国民经济计划的落实与深化在宏观计划指导下创造性地为发展经济、吸引外资、形成良好的人居环境服务建设背景影响因素单一封闭型复杂性、开放型把握因素程度确定性不确定性建设资金渠道国家投资渠道单一化国家、集体、个人、外商多方融贷(渠道多元化)建设措施行政手段为主行政、经济、社会、法律手段并重建设功能与意义对资源型城市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资源开基地起到骨干和保证作用对资源型城市未来发展成为具有经济活力、环境魅和的现代化城市,其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作用

跨世纪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工程的具体要求是:①要为市场经济发展创造条件;②要完善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科技、体育、商饮服务等设施,使社会功能进一步健全;③要配套进行城市的交通、通讯、供水供电、环保等系统建设;④要加强市容市貌和生态建设,美化城市环境(表4)

表4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工程构想举例

时段/领域可持续发展战略工程目的与作用经济资源深加工产业链,地方经济发展工程经济上形成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机制社会文化产业文化主题公园,资源为主题的节日弘扬产业文化精神,创造高品位文化氛围环境生态河湖水系治理工程,污染源根治工程改善生态环境,形成宜人的生存与发展条件基础设施与城市风貌快速交通运输工程,充沛的给水工程体系,城市美化工程改善、创造可持续发展和招商引资环境

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工程的实施,将促进其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的相互协调,进而促进其快速稳步发展,使资源型城市发挥其在城市体系中的应有作用,实现我国区际间的公平发展。

参考文献:

1.阳建强现代城市更新运动趋向,城市规划,1995.4

城市发展战略范文篇5

世界上任何事物,无论是在天上或是在地下,无论在物质世界还是在精神世界都是许多方面内在联系着的整体。一座城市是由工业、农业、外贸、科技、教育、规划、环境等部分组成的,内在地、必然联系着的整体。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路德维格·贝塔朗菲把生物机体系统论引伸到心理、社会和管理等领域,强调整体化和综合化是解决现代社会中政治、经济、科学和城市管理等各种复杂问题的方法论基础。他提倡“有机组织的概念、强调把生物作为一个整体或系统来考虑”[1]。城市整体性是整体意识的根本要求,是治理城市的本质需要决定的。

所谓整体意识,就是指市长在主观上将所管辖的城市看作一个整体,进行符合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改造,并在系统内和系统外所进行的不同层次之间的信息、能量、物质交换中保持整体的度,在运动中体现整体的质和功能,使整个城市功能处在最佳状态。整体意识强调的是整体、和谐与协调。西周末年的史伯就有“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之说。整体是一种能的系统,或能的综合体,或能的结构,不管多么复杂,它如同单个部件一样地运转。从整体上把握城市,就要在意识的活动中着眼于城市的整体,着眼于城市内部各部分的多种联系,以呈现出整体的对立统一面貌。它要求市长在治理城市的过程中要“创造出一个大于其各组成部分的总和的真正的整体,创造出一个富有活力的整体,他把投入于其中的各项资源转化为较各项资源的总和更多的东西。”[2]

同志指出:“现在,我们面临的环境是复杂多变的,担任的工作也是千头万绪的,这就要求我们的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必须努力做到科学判断形势,正确把握大局,妥善处理各种矛盾和问题,把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好。”[3]城市是个庞大的综合体,是自然实体、经济实体和社会实体的有机结合部,其工作包罗万象。一个城市政府既要面对国务院几十个部、委、办、局的工作指导,了解全球发展情况;还要对本市的经济、教育、科技、卫生、体育、基础设施、民政、公安、民族事务、司法行政等各个方面进行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工作具有复杂性、琐碎性和动态性特点。这些就使得市长肩上的担子更为重大。市长要完成上述任务,没有整体意识,不从全局上考虑问题,是难以胜任的。整体意识的基本特征就是要把城市的各个部分用整体统辖起来,从整体上把握城市。整体意识的实质在于城市整体与城市部分之间的矛盾不可分离的联系,正如恩格斯所说:“事物是对立面的总和与统一,”[4]因此,把握整体意识,是掌握城市整体性的核心环节。

2过分重视部分势必损害整体功能

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是:整体,反映了问题的结构特征;部分,则显示出了问题更多的细节。因此,在处理问题中,要适时地将整体与部分相互转换,即既要观察部分内容的形式,又要发掘、理解整体结构的实质;既要对部分进行重点分析,又要全面地考虑所有条件;既要部分调节,又要整体控制。这里要明确的是,整体是由不同功能的部分组成,没有部分,就没有整体;另一方面,整体(即城市)始终是高于部分的(即各职能部门),部分只有在与整体相联系的情况下才存在,才能发挥作用。整体意识在客观上要求“把意识的对象分解为他们的要素”[5],掌握各要素的功能,才能最终把握住城市的整体功能。整体意识在主观上的要求是不要过度地干预竞争,“一个完整的总体,其中细节是如此紧密地互相联系着,以致任何一部分的移动取消都会肢解和破坏了总体。”[6]市长治理城市,一定要从维护整体的功能出发,从整体最优出发,使部分服从于整体,而不能凌驾于整体之上。

市长过分地热心于干涉下属职能部门权限内的事情,处理本该是下属领导者解决的事务,势必导致整体意识的失落。我们经常听到或看到市长现场办公、电视台办公的事情。这说明仍然有一些市长习惯于越俎代疱、一竿子插到底的工作方法。这种工作方法造成的危害是种了他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对城市的整体发展无任何意义。例如,西部开发战略的实施,给西部企业带来发展的机遇。但在“2000·中国西部论坛”会议中,西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政府却替代着市场的主体——企业在进行投资谈判,替企业筹划出种种发展项目招商引资。据了解,参加此次论坛的西部企业代表不足到会企业总数的10%。西北的一位企业家万般无耐地说,由于政府的过分操心,企业家正在变成不用动脑的机器人[7]。市长是城市的行政首长,其职责是抓大事,解决主要矛盾;尤其是解决与城市发展的带有战略性的问题。市长放下自己的工作,去做本该由自己下属做的事情,会导致整体意识的衰退。并带来以下弊端:不利于思考问题,研究战略;不利于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不利于调动下属的积极性,培养锻炼干部;不利于自己学习提高,更新知识;不利于密切联系群众,广交朋友;不利于保持充沛精力,健康长寿。可见,市长即使把这些属于部分的“小事”解决得再怎么出色,也纯粹是浪费时间,对城市的整体管理毫无用处。此外,整体意识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注意发挥部分的功能,即让下属职能部门有职有权,做好本职工作,这样可以减少或完全避免诸如:增设市长热线电话[8]、接待日接受群众投诉、市委书记亲自动手去除村霸等的分散整体精力的事情。

由此可见,整体不是部分的简单总和的相加,更不是由部分所决定的,它是由这个整体的内部结构和性质所决定的。康德在谈到“合目的性”整体的有机性的特点时,要求它的各部分都只有与其整体相关连才可能存在,各部分之间又互为因果,互为目的和手段,而且整体具有自组织的功能,能够自己再生产[9]。市长过分关注部分,热心于解决局部的事情,势必忽略了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情,其治理城市的方式就可能发生变化,不仅使各部门领导的工作态度偏离整体性要求,而且各部门之间的合作也可能会出现明显的不默契。此外,我们在强调整体的时候,也要注意发挥部分的功能;部分虽然隶属于整体,但也会反作用于整体,给整体造成负面的效应。

3整体意识所包含的主要工作内容

3.1正确制定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

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快;以信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对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深远影响;全球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国际竞争更加激烈。这些情况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要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战略是哪个领域都不可回避的问题,可以说得战略者得天下。城市发展战略的研究与制定就成为市长首要关注的工作对象。

一般而论,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指在一定范围和一定历史时期内,市长对实现城市整体发展目标所进行的总体谋划和制定的根本性措施。制定城市发展战略“应该着眼其特点和着眼其发展”[10]。“着眼其特点”是指城市的特点和城市所在地域的特点。“着眼其发展”是指要着眼于城市的发展,从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方面来把握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并结合全省、全国乃至国际的实际情况,研究其发展方向,才能制定出正确的发展战略。城市发展战略要切合实际,不可盲目超前。改革开放以来有一些城市提出建设“国际大都市”的发展战略,殊不知这是一个在社会和经济标准两方面都很难达到的目标。前不久,美国世界发展联合会主席麦金利·康韦在武汉说:全球在未来30年最有机会跃升为超级城市的10个地方,中国有两个,即上海和武汉。因此,不顾城市自身的实际情况盲目提出“国际大都市”发展战略是不切合实际的。资料表明,1998年以来全国共有各类开发区4210个,其中3082个为省级以下各级政府批准设立的。许多开发区成为地方经济的“包袱”和土地的“杀手”。如今,又有十多个城市提出了建设硅谷、光谷的发展战略,其战略的可行性程度到底有多高,专家们持谨慎态度。上述情况表明,制定城市发展战略一定要有科学性,必须符合本市的客观规律,符合实际情况。

制定正确的城市发展战略,要求市长善于统筹全局,多谋善断。首先表现在对于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较强的预见性、全局性,能够在纷纭复杂的情况下抓住主要矛盾,提出战略要解决的问题和要达到的目标。其次是掌握科学的方法,能够博采众长、择优决断,做出正确的战略选择。最后是群众参与,在制定城市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必须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分清主次轻重,抓住关键要害,着力解决好影响整体的问题。城市的发展战略才能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上。

3.2注意抓大事,理顺关系

上班理事,是市长的首要职责。城市工作头绪众多,涉及方方面面,这要求市长要用全力抓大事。列宁曾经说过:“不让一些小问题送到人民委员会和劳动国防委员会来,要使一切问题都事先经过再三的过滤。”市长要坚持议大事,懂全局,管本行,把主要精力放在具有决定意义的大事上,要善于从繁杂的工作中捕捉并以主要的精力抓好带全局性、战略性的大事。英国一位出色的内阁部长说:“政治智慧的75%是搞清轻重缓急。”这的确是一句至理明言。抓大事,就要反对超越职权范围去管那些不该管,管不了,管不好的事。否则就会带来以下不良后果:首先是不务正业,空耗时间和精力;其次是侵犯了下级的职权,影响和破坏了领导层次的正常关系和工作秩序,使整个城市机构难以正常运转;最后是耽误了自身的工作。

市长要跳出烦琐的事务性圈子,一心抓大事。要注意发挥下属的积极性,要放手让自己的下属去干他们职责范围内的事情。须知任何真有发号施令能力的人,从来不会为了琐碎的事而烦劳。他仅拟定妥善的计划,选择适当的助手,分头去干,获得成功。那种事必躬亲,“两眼一睁,忙到熄灯”的领导,是干不成大事的。

3.3知人善任

用人是市长治市中的一个核心问题。自古道“得才者昌,失才者亡。”《论语·述而》中说:“择其善者而从之。”正是因为下属领导的不作为才导致许多事情没有人去做,而要市长来解决。某些市长的最大弱点,就是只知在小枝末节上下工夫,而忽略重大紧要之处,这表示他没有知人善任的本领。市长必须具备以下能力:一是知人,即善于发现人才,对人有真正的了解;二是知事,了解事情的性质、责任轻重、难易程度和所需资格条件,做到以事来择人;三是善任,即能够把恰当的人安排在恰当的岗位上,使其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切实做到人尽其才,事竟其功,人事相宜。市长要从城市整体功能出发,将那些不称职不做事的人替换掉,让德才兼备的人充任自己的下属。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善于发现人才,团结人才,使用人才,是领导者是否成熟的主要标志之一。”因此,知人善任是市长做好本职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

4正确运用整体意识应该遵循的若干原则

4.1例外管理原则

例外管理原则就是指回避那些可接受的行为,把注意力集中在例外和不可接受的行为上。只要职能部门或市民的行为和表现在允许的范围内,就不必去苛求了,而应把主要精力集中于需要修补的例外行为和表现上。在城市治理中,有时会碰到一些非常情况。如突发事件、危险时刻、重大事故和紧急任务等。市长必须花费一些精力去解决这类事情,它不是去代替下属做具体的事,而是解决例外问题。

例外管理原则还要求市长注意抓关键的事情。关键的事不一定是大事,有些甚至很小,不为人们注意。但却是实现整个行政目标不可缺少的环节。最近在一些城市发生的“问题食品”,例如泔脚油、毒白酒、毒猪肉、毒大米、毒饼干、农药残留超标蔬菜、瘦肉精和注水肉、甲醛浸泡的水产品等就是关键的事。不加以解决,就会给市民的“口腹安全”带来危害,影响城市的稳定。例外管理原则既要研究整体与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又要研究决定整体的关键部分,关键因素。因为关键部分有可能毁掉整体。

4.2管少原则

古人曰:“有所不为,才有所为。”只有管少,才能管好。当前,科技、经济、社会高度综合发展,组织机构日益庞大。在领导活动中,领导的权威性越来越下降,而且权威的功能正在加速地减退,并渐渐地由分权制度所代替,逐步扩大到下级组织的权限已经成为时代的重要特征和发展趋势。

从市长本身来看,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事无巨细、亲自去抓。如果市长事必躬亲,其结果只能是既领导不了,也领导不好。从下属来看,要增强部门的活力,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把他们的手脚捆住是办不到的。同时,他们也不喜欢“领导就是保姆”。从客观环境来看,市长治市必须有一个宽松和谐的气氛。市长只有在“大的方面管住管好,小的方面放开放活”,才能实现领导活动的目标。管得少不等于撒手不管。相反,管得少是要求把握领导活动过程的方向,掌握领导活动的主动权。管少是要求市长不但要懂得自己如何做事,还要懂得如何通过别人把工作做好。

4.3权变原则

市长要随客观环境变化而改变领导策略和方法。有以下几点要求:一是以变应变。组织机构,策略,方式方法等,应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不断进行调整与改进,以适应形势的发展。二是因势利导。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是有限的,难免产生片面和不足。为此就要克服人为的极端观点及作法,在两个极端之间的联系带,选择一种或几种不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只持一端,偏于一隅,难免失误。三是追求实效。高明的领导坚持权变原则的最终目的是获得实际的效果。

4.4精干效能原则

宪法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实行精简的原则。”市长不但要考虑怎样达到战略目标,还要考虑战略成本和组织成本。市长治市应当是以尽可能低的成本达到尽可能优的效果。要做到这一点,组织机构的设置就要坚持精减、效能的原则。所谓精减,一是机构的数量和规模要合理精干,精干的标志是设置最低限量的机构和最低限量的职位;二是定编定员,达到任务与机构相称,工作与人员相称,事业和经费相称。所谓效能,就是要尽量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每个机构和人员的办事效率。这个原则是达到精简、统一、效能、节约和反对官僚主义五项目的的惟一途径。

4.5开放原则

系统理论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所构成的一切系统都是开放的。开放性主要有两个内容:一是任何整体在运行和发展变化中,总是要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否则就难生存下去;二是任何系统总是处在更大的系统即环境之中,都与其外部系统即环境发生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因此,在治理城市时树立开放意识,最重要的就是充分认识环境对治理城市所可能产生的影响,正确处理城市与环境的各种关系

4.6协调原则

城市治理要有成效,城市中的各部分、各功能之间必须保持高度的协调性,使其相互配合、紧密衔接,既不产生重复,又不出现脱节、偏离,更不相互矛盾。导致不协调的原因:一是城市本身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各部分各环节的活动具有相对独立性,由于各自的利益关系,往往产生各式各样的矛盾和磨擦,出现各自为政的现象。二是城市治理又面临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它随时都要反映到内部来,影响和制约内部各要素,造成整体的不稳定。这就要求市长围绕城市的战略目标,随时调整内部状况或尽可能改造外部环境以求得内外环境的协调一致,发挥城市的整体功能。协调的存在,既是调节城市内部各种矛盾的必需,也是调节城市与外部环境之间各种矛盾的必需。

5整体意识是一个动态过程,它要根据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变化而不断地调整

世间一切事物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在治理城市的过程中必须还要树立动态意识,用发展变化的眼光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我们知道,构成城市诸要素所具有的那种整体特性,只有在运动中,按一定的规律进行着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整体与环境、以及不同层次之间的信息、能量、物质交换,并且在交换中保持整体的一定度,整体才能体现为一定的整体的质和功能。对于整体来说,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使部分中存在的那种构成整体的特性得以体现。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指出:世界表现为一个有机联系的统一的整体,因而自然科学的本质就是“关于过程,关于这些事物的发生和发展以及关于把这些自然过程结合为一个伟大整体的联系的科学。”首先,在城市的治理活动中,整体的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市长必须要有较强的预见性,并运用科学预测方法,正确地把握各种内外条件发展变化的趋势,从而采取相应的治理对策。其次,客观事物的发展过程是由不平衡到平衡的动态过程。众所周知,平衡是相对的、暂时的,不平衡是绝对的、经常的。平衡是事物发展的重要条件,但平衡不仅表现为静态平衡,更多地表现为动态平衡。因此,树立正确的平衡意识,对于适当地处理治理中的各种平衡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从动态的角度来看,构成整体的部分所具有的那种整体特性的内在根据只有在运行中才得以实现,例如,武汉在新世纪的发展定位是现代化国际性城市。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分为三步:第一步是用5年时间,把武汉建设成为我国华中和长江中游经济区的发展极,成为我国重要的新经济增长中心。第二步是用10到15年时间,把武汉建设成我国中部地区开放型、多功能中心城市,全市基本实现现代化。第三步是用30年到50年时间,把武汉初步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性城市。在这个战略目标的运行过程中,如果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动态平衡受到干扰和破坏,城市的整体的有机性就会受到影响以至于消失。城市发展的动态性,要求市长在思考问题时,必须把城市当作一个整体来进行思考,深入揭示城市的运动规律和功能特征,从而找出最佳处理方案。养成整体性的思维方式,是当前改革开放的发展对市长提出的更高要求。

拉克利特说世界是“包括一切的整体”。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之中,生产力规模逐步跨越地域界线而走向宏观整体。另一方面,城市的整体功能也存在于它与世界有机联系的效果之中,一个优秀的市长必须有全球化意识,坚持从世界、长远的角度考虑城市发展问题,亲自研究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统一筹划以达到城市全面均衡的发展。总之,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要通过整体的优化来实现,而城市整体优化的关键在于城市内部结构的有序和合理,在于整体的内部关系与外部环境关系的协调,但最终在于市长的整体意识的正确运用。

【参考文献】

1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64

2彼得·杜拉克.管理:任务、责任、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3闻世震.领导干部要着重研究和解决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N].辽宁日报,2000-12-15(2)

4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6古希腊罗马哲学[M].北京:三联书店,1957

7累了官员,闲了企业[N].中国青年报,2000-10-23(4)

8市长热线岂能悄悄“过年”[N].中国青年报,2002-02-25(8)

城市发展战略范文篇6

一、明确城市发展战略定位

2013年12月,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指出:“一些干部对于自己城市定位过高,口号太多。都与北京比较,什么中心,500强基地,什么东方迪拜,国际化大都市。不要搞什么大而不当的事情。没有那么多宏伟城市。城市不是依靠口号建成的。“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要发展城市,就需首先进行城市发展战略的定位,我们必须认真学对于城市定位的指示。城市发展战略,就是对于城市发展重大的、带全局性或者决定全局的,关系城市经济、社会、环境长远发展的谋划,是城市整体发展的依据。

二、做好旅游项目开发

文化是旅游所需蕴含的灵魂,文化旅游更是如今现代文明的一种具体象征,是一种具有高格调、高品位的新型消费方式,是满足现代人文化享乐与精神追求的新型载体。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中,离不开文化旅游业的支持,其具有综合性强、带动效应显著、产业关联度高等一系列特点。

而自贡旅游产业中,文化旅游占据着很大一部分的比例,自贡有着十分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在国内外都享有较高的知名度,自贡的彩灯历史更是可以追溯到南宋年间。自贡彩灯文化旅游每年都会举办历时数日的迎春灯会,吸引了大量当地民众与外地游客前去观赏。为此,自贡市还对其成立了专门的灯贸管理委员会,并颁布了《自贡市彩灯行业管理规定》,对在自贡从事彩灯行业的企业公司、人员进行了严格、加强化地控制、监督。据真实数据显示,到2007年止,自贡市专门从事彩灯研究、制作、销售、展出的企业公司,就达到了80多家,而从事彩灯推销、设计、制作、展出的人员更是达到了近万人之巨。

随着从事自贡彩灯文化旅游产业的企业、人员逐步增长,使彩灯制作得到了更为深化的研究,从而使得自贡彩灯制作理论实现系统化。但是,随着最近几年自贡周边省市旅游产生的大力发展,自贡彩灯文化旅游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其它同类型旅游产品的冲击,使其面临着一个必须解决的困境。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应充分结合市场的实际需求将自贡彩灯展览中的一些有着经典代表性、独特观赏性、民众反映良好的灯组进行简化,制作出一系列风格多样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灯笼,并将其制作成能够让游客方便携带且价格又较为实惠的彩灯纪念品。这样不仅能够让游客领略更多的自贡彩灯文化,在给予其视觉冲击的同时,通过特色纪念品的售卖,使得游客时常能够想起自贡这个城市的美好回忆,成为与朋友之间茶余饭后的谈资,既宣传了自贡彩灯文化旅游,又增加了旅游产业收入。除此之外,形成具有自贡盐帮菜特色的美食一条街,在让游客欣赏自贡彩灯文化的同时,还能够品味自贡的风味佳肴。

三、工业向园区集中

早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就曾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而在需要统筹兼顾的多个重要关系汇总,统筹城乡发展在其中占据着毋庸置疑的重要地位。这是由于,统筹城乡发展已经是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能否得以建成的重要因素。然而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发展农村又是其中的重点问题,因为全国的小康需要农民的小康得以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事业发展也需要农业发展的支持,并且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又何谈国家的现代化。

在继成都市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后,四川省省委又根据省内实情,在推进全省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中,又选择了分别代表平原、丘陵、山区这三类区域特征的城市开展试点工作,而自贡市就在这三个城市之内。然而,我认为统筹城乡发展,离不开工业向园区的集中。

工业园区是在充分参照市场经济规律的基础上,选定在某一地域内以制造业为主体、服务业为配套,协作关联十分密切的产业集聚区。旨在提高工业化的集约强度,对产业特色进行突显,优化功能布局。工业向园区集中就是着眼提升优势产业层次,以实现集群发展,进一步推动乡镇框架的拓展与产业结构的调整,更为合理、科学地对各生产力要素进行配置,使其效用能够得到最大程度地发挥,呈现出新老城区空间整合、镇村两级土地集约、主导产业效益巨增的良好局面。

城市发展战略范文篇7

一、坚持三个原则,进一步明确城市定位

城市定位是城市发展的导向性目标,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建国后,市进行过三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1958年将城市定性为以纺织、地毯、刺绣、食品、加工、渔业为主的轻工业城市;1978年定性为以电子仪表为领航,以纺织工业为主体的工业、港口、旅游城市;1996年定性为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的生态化城市。这三轮总体规划在不同时期较好地指导了经济社会和城市建设的发展,但是都过分注重规划的技术性功能,忽视了战略作用的发挥。为此,自2002年开始,我们着手启动了新一轮城市发展战略研究,邀请中国城市规划研究院等有关专家,多方论证,形成了《市城市发展战略研究报告》,确定了新的城市发展定位,即以现代制造业、旅游业为主的综合性生态城市。这一定位,充分考虑到了以下三个原则:

一是坚持错位竞争。城市定位既要考虑前瞻性,又要立足现实,应该是跳起来就能摘到的一个桃子,才能起到激励和鼓舞的作用。在半岛城市群、环渤海经济区以及中日韩东北亚大三角区域中,不具备区域中心城市地位,也尚未成为重要的城市节点。因此,在确定城市定位上,我们坚持摆正位置、找准区域角色,不贪大求洋,不好高骛远,不提不切实际的口号。同时,尽管高新技术产业是的一大亮点,但是我们考虑到以高新技术为主的产业定位与的现实产业基础有一定的距离,所以把其调整为重要的发展战略之一,不再直接体现在城市定位中,使城市定位既切合实际,又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和可操作性。

二是突出比较优势。环境优美,资源丰富,风景秀丽,气候宜人,是旅游、避暑、疗养的好地方。同时又与朝鲜半岛、日本列岛隔海相望,是中国大陆距韩国最近的城市,区位优势得天独厚。改革开放以来,充分发挥这些比较优势,坚持不懈地打环境和开放“两张牌”,经济社会取得了快速发展。去年,全市GDP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008.8亿元,近17年来年均增长18%以上;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超过40亿美元,外贸依存度达到45.9%,在承接韩日等周边国家和地区制造业转移方面,具有坚实的产业基础。要在新一轮的城市竞争中取得主动,也必须保护好、发挥好、利用好这些优势。为此,我们在城市定性中,鲜明地提出了发展现代制造业和旅游度假业,不仅深基于的产业基础,也完全符合未来的产业发展方向,大大增强了城市战略规划的导向性作用。

三是凸现城市个性。城市必须有自己的特色、响亮的品牌,才能在“注意力经济”中脱颖而出。多年来,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不断地丰富和提升“人居”品牌,获得了一系列省级、部级和世界级荣誉称号,先后成为中国第一个国家卫生城市,第一个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群和优秀旅游城市群,两次被联合国评为“迪拜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城市”,2003年又获得了联合国“人居奖”,去年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国际人居节,被国内外朋友誉为“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为进一步提炼城市特质,凸现城市特色与优势,我们又提出在“最佳人居城市”的基础上,打造“最佳创业城市”,打响“居住在、创业在、成功在”的城市品牌。为此,我们在城市定位中突出了“综合性生态城市”,目的就是不断提高城市发展的特色竞争力。

二、围绕四个重点,确立城市的发展战略

城市发展定位明确后,便具有了自己独特的个性和灵魂,便可围绕塑造自己独特的个性来确立城市的发展战略。

(一)从区域经济上,明确了的区位功能。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区域经济既融合又竞争的态势越来越明显,要取得更快更好的发展,必须坚持区域协调发展的观点,从宽广的视角、长远的眼光出发,在更大的地域空间,充分发挥城市在区域中的竞争优势,实行优势互补、长短取齐和联动发展,提升城市的区位功能地位。为此,我们确立了“四个面向”的思路,就是面向东北亚,构筑中韩经济带的桥头堡;面向国内,建设一流的旅游城市;面向,接轨、,实现互动发展;面向市域,强化优势,中心带动。按照这个思路,既可以强化优势,又可以培育新的竞争优势,增强应变能力和竞争力。

(二)从空间结构上,推动了城市的形态创新。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是推动经济重心转移、塑造城市个性、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手段。下辖的三个县级市都是全国“百强县”,均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和发展潜力,都处于一小时工作圈范围内,彼此联系紧密,产业关联度高。在确定城市发展空间结构的过程中,我们意识到,稳定蔓延型形态已经被证明是不成功的城市发展结构,自然式蔓延、惯性发展是无序、低效、危险的扩张状态。的城市形态还远未稳定成型,完全有机会在不同效率的城市结构中进行选择。为此,我们规划了“1个中心城市、4个次中心城市、12个中心镇”的组合型城市集群,推动次中心城市向中心城市对接,小城镇向次中心城市对接,农村向小城镇对接,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近期优先整合中心市区与文登市的对接,通过建设快速通道,实行基础设施共享,实现区域内的双赢、多赢,增强在半岛城市群建设中的竞争力。

(三)在产业发展战略和空间布局上,夯实了城市发展的基础。城市发展必须有坚实的产业基础。从全球发展趋势和所处地缘条件看,真正能够支撑我们经济持续健康增长的主导产业,是与高科技融合发展的先进制造业和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为抢抓国际资本和产业转移的有利机遇,打造产业竞争的新优势,我们紧紧围绕新的城市定位,提出了建设“三大基地”,即努力把建设成为面向韩日等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制造业基地、旅游度假基地和以海产品为主的农副产品出口加工基地。在制造业基地的布局中,确立了重点发展运输设备、电子信息、机电工具、轻工纺织服装、食品医药“五大产业群”。根据这一产业发展战略,我们对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进行了优化布局,规划了“一带两线”,即沿千公里海岸线的滨海现代旅游度假业和临港工业带,沿青威高速公路和中心市区—荣成—石岛一线布局了两条制造业产业带,引导加工制造企业向城市内陆区域聚集,让出优美的岸线资源发展旅游度假业,从而实现城市区域空间布局的科学化、合理化。

(四)在生态规划上,推进了生态市建设步伐。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城市发展中资源和环境的保护问题提出了新的要求。建设生态化城市,不仅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为此,我们在全市牢固树立生态是“借贷”而非“继承”的理念,即生态环境是我们从子孙后代手里“借”来的,必须连同“利息”,也就是发展成果,完好无损地还给子孙后代,而决没有对其破坏的权力。在实际工作中,严格执行环保第一审批权和一票否决权,凡是污染环境、耗能高、耗水多的项目坚决不上,宁肯牺牲一些发展速度,也绝不增加新的污染源。同时,我们围绕争创全省第一个部级生态示范市,出台了《生态市建设总体规划》,引导城市空间有序拓展,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落实五大措施,推动城市发展升级转型

目前,已进入一个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要牢牢抓住这个时期的每一个机遇,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统筹安排好开发时序,切实把城市发展战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特色竞争力。

第一,提高城市的整体功能。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世界精品城市”的要求,我们从提高城市的文化内涵,增强城市的整体功能,提升城市的品位上着眼,正在着手抓三件事:一是强化和完善中心市区功能,继续鼓励市区企业“退二进三”,引导工业企业向工业园区转移,腾出更多的空间发展第三产业。二是加快中心商业区建设,近期着手迁出一些非商业设施,引进一批名企名店,将主题商场与休闲、娱乐、餐饮融为一体,形成“扎堆效应”,打造我市消费市场的特色品牌。三是坚持市场化运作,加快国际商品交易中心、文化艺术中心、城市博览馆等大型公共设施建设,推进文化、体育产业与旅游业的相互融合、协调发展,打造的文化品牌,树立高品位的城市形象。

第二,统筹发展滨海旅游。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闲度假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旅游业也将逐步从观光游为主的阶段转变到观光和度假并重,包括会议度假和展览度假阶段,而作为旅游度假阶段的休闲度假游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远高于纯观光游。海岸线绵延千公里,生态环境优美,旅游资源丰富,山、海、岛、林各有景致,温泉、游艇、高尔夫球场极具特色,特别适合发展休闲度假旅游。我们要珍惜这些宝贵的资源,加大保护和开发力度。临海岸线原则上不进行工业化建设和普通城市化开发,尽量保留原生态,为发展休闲度假预留足够的空间;我们暂时不能开发的,也要加强保护,留给子孙后代开发,绝不为了短期利益使环境受到破坏而影响旅游业的发展。

第三,着力打造科技新城。面对新的世纪、新的挑战,要取得更快更好的发展,必须在更高层次上打好环境、开放这“两张牌”的同时,补打一张“科技和人才”牌。要加快培育科技教育文化中心,使之成为未来城市的创新区。我们借鉴美国圣地亚哥市的发展模式,依托高技术产业开发区、驻威高校和职业技术学院,加快国际生物技术研发中心和国际微电子技术研发中心发展,扶持职业技术学院发展,搞好大学城的整体规划,积极创造条件引进更多的高校和科研院所来落户,使的整个城区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学城、科技城。

城市发展战略范文篇8

另一方面,信息技术化也加剧了城市化进程,那些利用因特网和移动电话的最尖端的信息技术企业,像美国的硅谷和东京涩谷的比特谷,向同一个地方集中的现象越来越明显,全球城市化水平还将进一步提升。城市治理问题日益凸现在人们面前。所谓市长治理城市是指市长在管理一个城市时,要自始至终地把工作的对象(即城市)看成为整体,是由各个部分按一定的规律组合成的有机统一体;整体的性质与规律只存在于组成系统的各部分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整体的功能不仅与其组成的部分有关,而且与部分间的相互依赖有关。整体的功能不等于各部分功能的机械的总和,而是由各部分的配合而产生出新的功能——联合功能。

1整体意识是市长治理城市的关键因素

世界上任何事物,无论是在天上或是在地下,无论在物质世界还是在精神世界都是许多方面内在联系着的整体。一座城市是由工业、农业、外贸、科技、教育、规划、环境等部分组成的,内在地、必然联系着的整体。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路德维格·贝塔朗菲把生物机体系统论引伸到心理、社会和管理等领域,强调整体化和综合化是解决现代社会中政治、经济、科学和城市管理等各种复杂问题的方法论基础。他提倡“有机组织的概念、强调把生物作为一个整体或系统来考虑”[1]。城市整体性是整体意识的根本要求,是治理城市的本质需要决定的。

所谓整体意识,就是指市长在主观上将所管辖的城市看作一个整体,进行符合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改造,并在系统内和系统外所进行的不同层次之间的信息、能量、物质交换中保持整体的度,在运动中体现整体的质和功能,使整个城市功能处在最佳状态。整体意识强调的是整体、和谐与协调。西周末年的史伯就有“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之说。整体是一种能的系统,或能的综合体,或能的结构,不管多么复杂,它如同单个部件一样地运转。从整体上把握城市,就要在意识的活动中着眼于城市的整体,着眼于城市内部各部分的多种联系,以呈现出整体的对立统一面貌。它要求市长在治理城市的过程中要“创造出一个大于其各组成部分的总和的真正的整体,创造出一个富有活力的整体,他把投入于其中的各项资源转化为较各项资源的总和更多的东西。”[2]

同志指出:“现在,我们面临的环境是复杂多变的,担任的工作也是千头万绪的,这就要求我们的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必须努力做到科学判断形势,正确把握大局,妥善处理各种矛盾和问题,把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好。”[3]城市是个庞大的综合体,是自然实体、经济实体和社会实体的有机结合部,其工作包罗万象。一个城市政府既要面对国务院几十个部、委、办、局的工作指导,了解全球发展情况;还要对本市的经济、教育、科技、卫生、体育、基础设施、民政、公安、民族事务、司法行政等各个方面进行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工作具有复杂性、琐碎性和动态性特点。这些就使得市长肩上的担子更为重大。市长要完成上述任务,没有整体意识,不从全局上考虑问题,是难以胜任的。整体意识的基本特征就是要把城市的各个部分用整体统辖起来,从整体上把握城市。整体意识的实质在于城市整体与城市部分之间的矛盾不可分离的联系,正如恩格斯所说:“事物是对立面的总和与统一,”[4]因此,把握整体意识,是掌握城市整体性的核心环节。

2过分重视部分势必损害整体功能

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是:整体,反映了问题的结构特征;部分,则显示出了问题更多的细节。因此,在处理问题中,要适时地将整体与部分相互转换,即既要观察部分内容的形式,又要发掘、理解整体结构的实质;既要对部分进行重点分析,又要全面地考虑所有条件;既要部分调节,又要整体控制。这里要明确的是,整体是由不同功能的部分组成,没有部分,就没有整体;另一方面,整体(即城市)始终是高于部分的(即各职能部门),部分只有在与整体相联系的情况下才存在,才能发挥作用。整体意识在客观上要求“把意识的对象分解为他们的要素”[5],掌握各要素的功能,才能最终把握住城市的整体功能。整体意识在主观上的要求是不要过度地干预竞争,“一个完整的总体,其中细节是如此紧密地互相联系着,以致任何一部分的移动取消都会肢解和破坏了总体。”[6]市长治理城市,一定要从维护整体的功能出发,从整体最优出发,使部分服从于整体,而不能凌驾于整体之上。

市长过分地热心于干涉下属职能部门权限内的事情,处理本该是下属领导者解决的事务,势必导致整体意识的失落。我们经常听到或看到市长现场办公、电视台办公的事情。这说明仍然有一些市长习惯于越俎代疱、一竿子插到底的工作方法。这种工作方法造成的危害是种了他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对城市的整体发展无任何意义。例如,西部开发战略的实施,给西部企业带来发展的机遇。但在“2000·中国西部论坛”会议中,西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政府却替代着市场的主体——企业在进行投资谈判,替企业筹划出种种发展项目招商引资。据了解,参加此次论坛的西部企业代表不足到会企业总数的10%。西北的一位企业家万般无耐地说,由于政府的过分操心,企业家正在变成不用动脑的机器人[7]。市长是城市的行政首长,其职责是抓大事,解决主要矛盾;尤其是解决与城市发展的带有战略性的问题。市长放下自己的工作,去做本该由自己下属做的事情,会导致整体意识的衰退。并带来以下弊端:不利于思考问题,研究战略;不利于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不利于调动下属的积极性,培养锻炼干部;不利于自己学习提高,更新知识;不利于密切联系群众,广交朋友;不利于保持充沛精力,健康长寿。可见,市长即使把这些属于部分的“小事”解决得再怎么出色,也纯粹是浪费时间,对城市的整体管理毫无用处。此外,整体意识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注意发挥部分的功能,即让下属职能部门有职有权,做好本职工作,这样可以减少或完全避免诸如:增设市长热线电话[8]、接待日接受群众投诉、市委书记亲自动手去除村霸等的分散整体精力的事情。

由此可见,整体不是部分的简单总和的相加,更不是由部分所决定的,它是由这个整体的内部结构和性质所决定的。康德在谈到“合目的性”整体的有机性的特点时,要求它的各部分都只有与其整体相关连才可能存在,各部分之间又互为因果,互为目的和手段,而且整体具有自组织的功能,能够自己再生产[9]。市长过分关注部分,热心于解决局部的事情,势必忽略了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情,其治理城市的方式就可能发生变化,不仅使各部门领导的工作态度偏离整体性要求,而且各部门之间的合作也可能会出现明显的不默契。此外,我们在强调整体的时候,也要注意发挥部分的功能;部分虽然隶属于整体,但也会反作用于整体,给整体造成负面的效应。

3整体意识所包含的主要工作内容

3.1正确制定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

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快;以信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对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深远影响;全球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国际竞争更加激烈。这些情况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要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战略是哪个领域都不可回避的问题,可以说得战略者得天下。城市发展战略的研究与制定就成为市长首要关注的工作对象。

一般而论,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指在一定范围和一定历史时期内,市长对实现城市整体发展目标所进行的总体谋划和制定的根本性措施。制定城市发展战略“应该着眼其特点和着眼其发展”[10]。“着眼其特点”是指城市的特点和城市所在地域的特点。“着眼其发展”是指要着眼于城市的发展,从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方面来把握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并结合全省、全国乃至国际的实际情况,研究其发展方向,才能制定出正确的发展战略。城市发展战略要切合实际,不可盲目超前。改革开放以来有一些城市提出建设“国际大都市”的发展战略,殊不知这是一个在社会和经济标准两方面都很难达到的目标。前不久,美国世界发展联合会主席麦金利·康韦在武汉说:全球在未来30年最有机会跃升为超级城市的10个地方,中国有两个,即上海和武汉。因此,不顾城市自身的实际情况盲目提出“国际大都市”发展战略是不切合实际的。资料表明,1998年以来全国共有各类开发区4210个,其中3082个为省级以下各级政府批准设立的。许多开发区成为地方经济的“包袱”和土地的“杀手”。如今,又有十多个城市提出了建设硅谷、光谷的发展战略,其战略的可行性程度到底有多高,专家们持谨慎态度。上述情况表明,制定城市发展战略一定要有科学性,必须符合本市的客观规律,符合实际情况。

制定正确的城市发展战略,要求市长善于统筹全局,多谋善断。首先表现在对于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较强的预见性、全局性,能够在纷纭复杂的情况下抓住主要矛盾,提出战略要解决的问题和要达到的目标。其次是掌握科学的方法,能够博采众长、择优决断,做出正确的战略选择。最后是群众参与,在制定城市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必须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分清主次轻重,抓住关键要害,着力解决好影响整体的问题。城市的发展战略才能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上。

3.2注意抓大事,理顺关系

上班理事,是市长的首要职责。城市工作头绪众多,涉及方方面面,这要求市长要用全力抓大事。列宁曾经说过:“不让一些小问题送到人民委员会和劳动国防委员会来,要使一切问题都事先经过再三的过滤。”市长要坚持议大事,懂全局,管本行,把主要精力放在具有决定意义的大事上,要善于从繁杂的工作中捕捉并以主要的精力抓好带全局性、战略性的大事。英国一位出色的内阁部长说:“政治智慧的75%是搞清轻重缓急。”这的确是一句至理明言。抓大事,就要反对超越职权范围去管那些不该管,管不了,管不好的事。否则就会带来以下不良后果:首先是不务正业,空耗时间和精力;其次是侵犯了下级的职权,影响和破坏了领导层次的正常关系和工作秩序,使整个城市机构难以正常运转;最后是耽误了自身的工作。

市长要跳出烦琐的事务性圈子,一心抓大事。要注意发挥下属的积极性,要放手让自己的下属去干他们职责范围内的事情。须知任何真有发号施令能力的人,从来不会为了琐碎的事而烦劳。他仅拟定妥善的计划,选择适当的助手,分头去干,获得成功。那种事必躬亲,“两眼一睁,忙到熄灯”的领导,是干不成大事的。

3.3知人善任

用人是市长治市中的一个核心问题。自古道“得才者昌,失才者亡。”《论语·述而》中说:“择其善者而从之。”正是因为下属领导的不作为才导致许多事情没有人去做,而要市长来解决。某些市长的最大弱点,就是只知在小枝末节上下工夫,而忽略重大紧要之处,这表示他没有知人善任的本领。市长必须具备以下能力:一是知人,即善于发现人才,对人有真正的了解;二是知事,了解事情的性质、责任轻重、难易程度和所需资格条件,做到以事来择人;三是善任,即能够把恰当的人安排在恰当的岗位上,使其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切实做到人尽其才,事竟其功,人事相宜。市长要从城市整体功能出发,将那些不称职不做事的人替换掉,让德才兼备的人充任自己的下属。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善于发现人才,团结人才,使用人才,是领导者是否成熟的主要标志之一。”因此,知人善任是市长做好本职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

4正确运用整体意识应该遵循的若干原则

4.1例外管理原则

例外管理原则就是指回避那些可接受的行为,把注意力集中在例外和不可接受的行为上。只要职能部门或市民的行为和表现在允许的范围内,就不必去苛求了,而应把主要精力集中于需要修补的例外行为和表现上。在城市治理中,有时会碰到一些非常情况。如突发事件、危险时刻、重大事故和紧急任务等。市长必须花费一些精力去解决这类事情,它不是去代替下属做具体的事,而是解决例外问题。

例外管理原则还要求市长注意抓关键的事情。关键的事不一定是大事,有些甚至很小,不为人们注意。但却是实现整个行政目标不可缺少的环节。最近在一些城市发生的“问题食品”,例如泔脚油、毒白酒、毒猪肉、毒大米、毒饼干、农药残留超标蔬菜、瘦肉精和注水肉、甲醛浸泡的水产品等就是关键的事。不加以解决,就会给市民的“口腹安全”带来危害,影响城市的稳定。例外管理原则既要研究整体与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又要研究决定整体的关键部分,关键因素。因为关键部分有可能毁掉整体。

4.2管少原则

古人曰:“有所不为,才有所为。”只有管少,才能管好。当前,科技、经济、社会高度综合发展,组织机构日益庞大。在领导活动中,领导的权威性越来越下降,而且权威的功能正在加速地减退,并渐渐地由分权制度所代替,逐步扩大到下级组织的权限已经成为时代的重要特征和发展趋势。

从市长本身来看,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事无巨细、亲自去抓。如果市长事必躬亲,其结果只能是既领导不了,也领导不好。从下属来看,要增强部门的活力,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把他们的手脚捆住是办不到的。同时,他们也不喜欢“领导就是保姆”。从客观环境来看,市长治市必须有一个宽松和谐的气氛。市长只有在“大的方面管住管好,小的方面放开放活”,才能实现领导活动的目标。管得少不等于撒手不管。相反,管得少是要求把握领导活动过程的方向,掌握领导活动的主动权。管少是要求市长不但要懂得自己如何做事,还要懂得如何通过别人把工作做好。

4.3权变原则

市长要随客观环境变化而改变领导策略和方法。有以下几点要求:一是以变应变。组织机构,策略,方式方法等,应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不断进行调整与改进,以适应形势的发展。二是因势利导。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是有限的,难免产生片面和不足。为此就要克服人为的极端观点及作法,在两个极端之间的联系带,选择一种或几种不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只持一端,偏于一隅,难免失误。三是追求实效。高明的领导坚持权变原则的最终目的是获得实际的效果。

4.4精干效能原则

宪法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实行精简的原则。”市长不但要考虑怎样达到战略目标,还要考虑战略成本和组织成本。市长治市应当是以尽可能低的成本达到尽可能优的效果。要做到这一点,组织机构的设置就要坚持精减、效能的原则。所谓精减,一是机构的数量和规模要合理精干,精干的标志是设置最低限量的机构和最低限量的职位;二是定编定员,达到任务与机构相称,工作与人员相称,事业和经费相称。所谓效能,就是要尽量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每个机构和人员的办事效率。这个原则是达到精简、统一、效能、节约和反对官僚主义五项目的的惟一途径。

4.5开放原则

系统理论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所构成的一切系统都是开放的。开放性主要有两个内容:一是任何整体在运行和发展变化中,总是要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否则就难生存下去;二是任何系统总是处在更大的系统即环境之中,都与其外部系统即环境发生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因此,在治理城市时树立开放意识,最重要的就是充分认识环境对治理城市所可能产生的影响,正确处理城市与环境的各种关系

4.6协调原则

城市治理要有成效,城市中的各部分、各功能之间必须保持高度的协调性,使其相互配合、紧密衔接,既不产生重复,又不出现脱节、偏离,更不相互矛盾。导致不协调的原因:一是城市本身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各部分各环节的活动具有相对独立性,由于各自的利益关系,往往产生各式各样的矛盾和磨擦,出现各自为政的现象。二是城市治理又面临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它随时都要反映到内部来,影响和制约内部各要素,造成整体的不稳定。这就要求市长围绕城市的战略目标,随时调整内部状况或尽可能改造外部环境以求得内外环境的协调一致,发挥城市的整体功能。协调的存在,既是调节城市内部各种矛盾的必需,也是调节城市与外部环境之间各种矛盾的必需。

5整体意识是一个动态过程,它要根据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变化而不断地调整

世间一切事物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在治理城市的过程中必须还要树立动态意识,用发展变化的眼光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我们知道,构成城市诸要素所具有的那种整体特性,只有在运动中,按一定的规律进行着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整体与环境、以及不同层次之间的信息、能量、物质交换,并且在交换中保持整体的一定度,整体才能体现为一定的整体的质和功能。对于整体来说,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使部分中存在的那种构成整体的特性得以体现。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指出:世界表现为一个有机联系的统一的整体,因而自然科学的本质就是“关于过程,关于这些事物的发生和发展以及关于把这些自然过程结合为一个伟大整体的联系的科学。”首先,在城市的治理活动中,整体的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市长必须要有较强的预见性,并运用科学预测方法,正确地把握各种内外条件发展变化的趋势,从而采取相应的治理对策。其次,客观事物的发展过程是由不平衡到平衡的动态过程。众所周知,平衡是相对的、暂时的,不平衡是绝对的、经常的。平衡是事物发展的重要条件,但平衡不仅表现为静态平衡,更多地表现为动态平衡。因此,树立正确的平衡意识,对于适当地处理治理中的各种平衡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从动态的角度来看,构成整体的部分所具有的那种整体特性的内在根据只有在运行中才得以实现,例如,武汉在新世纪的发展定位是现代化国际性城市。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分为三步:第一步是用5年时间,把武汉建设成为我国华中和长江中游经济区的发展极,成为我国重要的新经济增长中心。第二步是用10到15年时间,把武汉建设成我国中部地区开放型、多功能中心城市,全市基本实现现代化。第三步是用30年到50年时间,把武汉初步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性城市。在这个战略目标的运行过程中,如果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动态平衡受到干扰和破坏,城市的整体的有机性就会受到影响以至于消失。城市发展的动态性,要求市长在思考问题时,必须把城市当作一个整体来进行思考,深入揭示城市的运动规律和功能特征,从而找出最佳处理方案。养成整体性的思维方式,是当前改革开放的发展对市长提出的更高要求。

拉克利特说世界是“包括一切的整体”。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之中,生产力规模逐步跨越地域界线而走向宏观整体。另一方面,城市的整体功能也存在于它与世界有机联系的效果之中,一个优秀的市长必须有全球化意识,坚持从世界、长远的角度考虑城市发展问题,亲自研究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统一筹划以达到城市全面均衡的发展。总之,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要通过整体的优化来实现,而城市整体优化的关键在于城市内部结构的有序和合理,在于整体的内部关系与外部环境关系的协调,但最终在于市长的整体意识的正确运用。

1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64

2彼得·杜拉克.管理:任务、责任、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3闻世震.领导干部要着重研究和解决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N].辽宁日报,2000-12-15(2)

4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6古希腊罗马哲学[M].北京:三联书店,1957

7累了官员,闲了企业[N].中国青年报,2000-10-23(4)

8市长热线岂能悄悄“过年”[N].中国青年报,2002-02-25(8)

城市发展战略范文篇9

合实力的中等城市,实现了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化初级阶段的转变,形成

了独具特色的珠海发展模式。珠海的发展是新兴城市运用"后发"优势,科学规

划城市的一个典型范例,它的基本经验对我国新老城市加快实现城市化、现代

化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战略选择──建设现代化生态城市。

1、确定"绿色战略",坚持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统筹兼顾,构建合理的自

然生态系统,努力提高城市的发展质量。

按照生态系统发展的观点,在进行经济建设过程中,注重抓好环境保护,

保持两者协调统一,是坚持经济与社会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的最基本要求。珠海

以建设一个环境优美的现代化花园式的海滨城市为目标确定城市发展战略,从

实际出发并科学地预测城市发展需要,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效能"的要求,

避免经济建设中的"先污染、后治理"的陈规老路。

2、实施"人本战略",致力于社会全面进步与经济建设同步推进,最大限

度地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不断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发展的核心目标是人的生存、自尊和自由,其宗旨是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

需求,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珠海努力加大对

城市基础设施、居住条件的投资,为市民创造了优美、舒适的居住环境。同时,

运用多种形式营造特区文化氛围,积极促进文化精品生产,积极筹建大型文化

设施,预示了未来珠海在建?quot;精神家园"方面,将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3、选择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遵循发展的

整体性、长远性和持续性原则,实现城市经济与社会全面协调地发展。

珠海摒弃了关于发展单纯指经济增长的传统观点,珠海积极控制人口增

长,与此同时,大力发展市场中介组织和第三产业,实?quot;再就业工程",解

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城市下岗职工安排问题,深入发展城乡集体经济以及

个体私营经济,拓宽就业领域。

二、未来发展中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珠海经过20年的建设和发展,城市化、现代化发育程度已达到一定水准,

投资环境日趋完善,成为初具规模的现代化花园式海滨城市。但是,同珠海要

在2007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要求相比,珠海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许多

方面还存在明显的差距。

1、基础资源短缺,经济总量不足,经济质量偏低,基础工业薄弱,成为

制约珠海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和症结所在。追赶知识经济的列车的压力和巨大

的跨越正等待着珠海人去勇敢地面对和肩负。

2、经济社会发展在整体上、层次上还有许多不协调之处,人口、环保工

作和相应政策还有待调整。

3、文化积淀上先天不足,内涵不够丰厚,品位也不高。文化代表了一个

城市发展战略范文篇10

一、**的城市形象和城市精神

城市形象主要包括城市精神和城市行为方式。城市精神是城市形象定位和城市理念形象的内化和外显的统一,具体包括这个城市组织与个人的精神风貌、行为言论、服务水平、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市民生活水准、居住及生产环境、公共关系等。没有城市精神和良好的行为方式,城市形象最终是无法树立起来的。

**城市精神的内核是海洋精神。相对于内陆文化,海洋文化更具有开放性、外向性、冒险性、开拓性、原创性和进取精神。海洋文化中敢于拼搏的精神,崇尚力量的品格,崇尚自由的天性,其强烈的个体自觉意识,其强烈的竞争冒险意识和开创意识,其激情与浪漫,其壮美心态等,铸就了**人民特有的精神气质与行为方式。波澜壮阔、气象万千的大海赋予海岛人民坦荡的胸怀和顽强拼搏的精神。特殊的地理环境和艰苦的生产方式造就了他们坚韧不拔、吃苦耐劳、扶危济困、重义轻利、充满智慧和勇敢的优秀品性。在**加快建设海洋经济强市、海洋文化名城、海岛花园城市和海岛和谐社会的今天,这种精神就显得弥足珍贵,海洋精神是**城市精神的精华所在。

城市精神是一个城市的发展灵魂。要以全新视角来定位**的城市精神,首先要彰显文化特色。最体现一个城市特色的是文化,从历史、建筑、服饰、饮食、科技、娱乐、音乐等诸多方面,这些都是在发展中不断积淀、凝聚,逐渐形成其独特的风格。城市精神的定位,要展示**的发展前景,要突出体现**城市的发展理念。当然,它最后应该成为全体市民的一个信念,激励人们为之奋斗。需要通过一个有概括力的口号表达出来,使其像一道豪迈的宣言去催人奋进。它强调开拓创新精神和不断追求卓越的豪迈气概。这一城市精神的核心价值,是未来**继续保持自己在区域竞争环境中得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用最质朴凝练的内涵,调动起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热情,积极投身建设中去,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二、**的城市形象与公众认知

公众所认知的**城市形象,就是旅游者踏进**时的第一感觉,就是异乡人听到**这个地名时的第一联想,就是媒体报道**时的关键词。一般来说,有关**的印象碎片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

从地理概念上来看,是**群岛、沈家门渔港、定海小城;从人文旅游角度来看,是普陀山、桃花岛、朱家尖,是独特的渔家文化、著名的**海鲜,是边陲海疆、海防要塞、鸦片战争;从最近的发展变化来看,是连岛大桥、船舶工业。

从这些最初的印象与认知中可以得知:在一些地区,对**的认知,基本只停留在个别的旅游景点上,只停留在**海鲜、甚至只有一条**带鱼上,连普陀山的行政归属都存在问题。客观地说,**在许多人的心目中,还仅仅是一个纯粹的地理概念,而非城市概念。而且,无论从地理方位还是对本埠历史文化的表述,都依附于宁波这个重要的城市坐标。**在外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有待提高,**城市形象的鲜明度和独立性更有待加强。由此看来,**的城市形象策划和推广任重而道远。

应该说,**的城市形象,不仅蕴含在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区位优势之中,而且还应该包容在城市的灵魂、资源、文化、历史、经济和**人本身的思想和行为之中。“十一五”及今后更长一段时间,是**实施新的城市发展战略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不仅要纳入整个浙江的发展格局,而且还要融入长三角、汇入大中国的改革潮流,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今年是**撤地建市二十周年,未来的发展充满机遇和挑战,**亟需树立与城市新的发展战略相匹配的城市形象。

三、**城市形象定位的基本原则

(一)文化原则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一座城市的魂。文化体现着一座城市的精神风貌、历史内蕴和品格特质,是城市形象建设的核心和灵魂。一个城市的城市形象只有传承它所固有的特色,汲取其历史和文化的营养不断塑造和美化自己,才会具有真正的魅力。

在城市文化建设中,由于地域、经济发展程度、文化传承根脉、人文风俗以及对文化的不同理解,往往造成各城市彼此间文化习俗、文化样式、文化品牌的差异。这种差异,恰恰是文化的包容性、丰富性和多样化的表现。城市文化建设,不能割断历史、舍弃传统,而要依托自身的文化积淀去最大限度地彰显个性,展示特色。个性越突出,特色越鲜明,才越有可能在灿若群星的城市文化中脱颖而出。传承历史文化也并非简单的一味复古,而要做到古为今用,古今相通。

海洋文化是**城市形象的灵魂所在。必须从文学的、历史的、民俗的等各个文化层面追溯、解析、还原真正意义上的**海洋文化,深入探讨**海洋文化的特质、意蕴层次、承传特点和发展走向,以最大的可能,为**的城市形象策划,提供一个切入点,提供一个较为清晰和广阔的思路。

(二)人性原则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在城市策划和城市建设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城市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城市发展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和文化条件。因此,必须把体现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作为其内核,使之与精神文明建设相协调,与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相一致,与营造良好社会风尚及和谐人际关系相配合,与繁荣文化事业和发展文化产业相交汇,从而创造出一种具有凝聚力和感染力的人文环境,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产生促进作用。我们的城市文化建设犹如完成一部大作品,尽管它的结构很复杂,内容很丰富,篇章很浩大,表现手法也很多样化,但它必须首先确定自己的主题。这一共性的主题应该是:唱响和谐文化、促进和谐发展。

(三)个性原则

特色和个性是城市的生命力和竞争力所在,城市要实现最优发展,必须扬长避短,对城市进行准确定位,制定竞争和发展战略。通过对自身资源和环境的分析,确定自身最优的功能定位,最佳配置城市内外的资源,最大化地创造财富和提升城市竞争力。

城市特色的赋予应与原有的自然、人文环境有机融合,有利于保持和延续城市的历史、文化传统。在全国特别是各沿海城市的文化发展格局中,如何坚持和弘扬**自己的特色,如何显现**城市优势,是**城市发展战略的根本命题。随着中国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之间的特色也在消失。城市的个性也就成为城市魅力的来源之一。我们要寻找并彰显这种独特的魅力个性,除了凸现并保护这种个性的惟一性和独特性,还要挖掘人所不知的惟一性和独特性,更要创造面向现在和未来的新的惟一性和独特性。只有这样,才能把具有独特魅力的**城市竖立在大众面前并留下深刻长远的记忆。

四、**城市形象的战略重点

(一)在城市建设中体现历史人文脉息的延续性,坚持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并重

城市形象首先抽象地代表了一个城市的基本文化属性:历史沿革、文化遗产、精神传承等。所以,一定要把城市的文化背景、历史发展脉络作为规划设计的着力点。城市是一个历史的产物。我们首先要保护**现存的为数不多的历史建筑。城市形象外在静态地集中表现为城市建筑风格上。城市建筑是凝固着的文化和思想。不同的文化和思想透过城市建筑群淋漓尽致地表达。这些历史性建筑不仅承担一些经济功能,与重要的事件相关,同时也可能代表着历史、文化和传统的延续,保护这些建筑是义不容辞的。这些建筑的使用和改造等都不能单纯以市场原则来运作。它们的非经济(历史、文化、传统等)价值远远大于经济价值。经过历史长河的洗涤,有的已经面目全非。我们要尽力修复这条残缺不齐的历史文脉之链,包括这些历史建筑本身和它所蕴含的精神。

与此同时,要充分强调文化资源抢救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协调发展。没有保护,就不可能有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和资源保护,两者相互联系、互为因果。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文化资源,对弘扬民族文化,提高城市品位,发展旅游产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化资源是极为珍贵的资源,一旦遭到破坏,就很难弥补,与之息息相关的旅游业的发展也就可能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海洋文化资源是海洋文化的载体,是我们建设海洋文化名城的底气所在,是**城市文化的品质保证,更是**旅游业的基本要素和主要内容,所谓开发利用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品,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开发利用海洋文化资源,以海洋文化的形式塑造我们的城市,使**的海洋文化资源真正得到重视和挖掘。如**历史文化名人不少,如姚怀祥、葛云飞、朱葆三、刘鸿生、安子介、金维映等,完全可以利用这些历史文化资源来命名景点、道路等,塑造城市形象,提升城市精神,推进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协调发展。

(二)减少城市视觉污染,城市的每个元素设计都必须在城市总体形象的涵盖之下

城市中的公共建筑、视觉形象是城市景观的一个缩影。如人们谈到北京,就会想到在灰色的平房映衬下金碧辉煌的故宫;提及青岛,就会想到一片片红色的屋顶。而一些城市为追求城市景观的观赏性去营造不切实际的高层建筑群、构筑物、广场、城市雕塑等人工景观,与周围的环境分离、脱节,导致了建筑视觉效果不能与城市形象交汇融合,最终使城市的形象退化。

近年来,模仿欧美建筑形式,盲目追求西洋化,并以此作为吸引外商投资的建筑景观,或作为旅游景区和“现代城市”的典范等现象层出不穷,导致许多城市千城一面,失去了城市的个性。同时,在城市景观规划建设中,更多把注意力集中在中心城市定位上,忽视了建筑色彩的地方特色及建筑色彩的选择与搭配,使人对现代城市产生了混杂的感觉。建筑色彩缺乏艺术创意,降低了城市品位。建筑设计是城市景观设计的一部分,与艺术特别是建筑艺术密不可分。现在一些设计人员往往不根据建筑的功能性质、环境条件和城市及其建筑物所要表达的艺术气氛进行建筑色彩设计,致使不少城市的建筑色彩缺乏艺术创意。

进行城市整体色彩规划在**目前还处于初步研究阶段。谈到这个问题,会很自然地联想到**的海洋特性,但如果把“蓝色”单一的作为**城市形象的视觉识别系统,又存在着显而易见的弊端,将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我们认为,在**城市视觉形象策划上,要重点把城市的文化背景、历史发展脉络作为规划设计的着力点,应注意与地方传统的习惯色彩相协调,使设计出来的色彩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从而使建筑色彩具有地方特色。

**的城市建设在城市建筑形态、城市视觉效果、环境空间布局、城市雕塑等方面尚需用心策划。城市雕塑作为一座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代表的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品位和精神内涵,也见证着这座城市的沧桑历史和万千风情。**是全国独一无二的海岛城市,城市雕塑的艺术思路理应着眼于这个“海”字,充分体现地域特色和海洋精神,体现这座岛城卓然而立的内在精神和兼容并蓄的文化气质。

追求一座城市、一幢建筑物的个性特色是城市建设的一个永恒目标,而一个城市形象的好坏,建筑色彩的艺术感首当其冲,特别是城市当中的一些大型公共建筑、富有代表性的社区住宅建筑,其自身色彩都应具有地方特色,协调一致,合理搭配。从某种意义上说,城市建设不应仅仅是经济繁荣的表象,更应成为人类文明与进步的艺术代言人。**城市形象外在体现,就是依据**市形象定位,提出和落实**市城市建筑布局、建筑风格规划,城市绿化、美化、净化,城市雕塑风格等城市形象所独有的硬件设施的建设标准和要求,**城市形象的每个元素设计都必须在城市总体形象的涵盖之下。总体原则是,**市城市形象创意策划和推广,要大气大雅,充分反映**城市精气神,并具有强烈的思想震撼力、发展吸引力和视觉冲击力。

(三)统筹规划,精心设计,严格控制,建立公众参与及文化干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