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社会”三题

时间:2022-11-22 03:53:00

“构建和谐社会”三题

中央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命题,在国内外引起高度关注。理论界在展开热烈讨论的过程中,提出了一些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思考之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据何在

中央为何现在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哲学界、经济学界、政治学界、社会学界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

有的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源之一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十九世纪初发表的《全世界和谐》一文中找根据;有的从共产党的“圣经”《共产主义宣言》中找来源;还有的从先秦时期诸子百家提倡的“天下大同”,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设郡县制、统一律令和度量衡,直至封建社会历朝历代“盛世”,都是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进行论证;还有的甚至从思想文化史和文字学的角度来考证“和谐”的思想内涵。

诚然,从不同角度对构建和谐社会进行解读,都是不无裨益的。但是,更应该深入研究的是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这一重大命题的现实根据。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不仅解决了亿万人民的温饱问题,而且促使越来越多的城乡居民步入富裕阶层的行列。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化,新的社会问题与社会矛盾不断出现。中国虽然走出了共同贫穷的时代,却也进入了一个矛盾凸显期,社会不和谐因素增多。这种现实,才是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根本的原因所在。因此,研究构建和谐社会,最重要的是研究存在哪些不和谐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问题。

思考之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根本在经济基础

市场经济框架和经济基础的建立,所有制结构、分配形式和利益主体的多元化,提出了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即如何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形成一种利益均衡机制,从经济基础上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根本保证。

具体而言,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均衡机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市场,一个是再分配。

如何在市场内部形成利益均衡的机制,当前是一个迫切的问题。这在现实层面上表现为劳资关系,表现为确保劳资关系大体均衡的种种具体机制。在利益分化和利益主体多元化社会中,市场经济中的利益均衡不可能像计划经济体制时由政府统一进行安排,在相当程度上,是来自相对均衡的社会力量之间的博弈。是什么原因使得中国居民的收入差距在十几年时间里迅速扩大?贫富悬殊的利益格局是如何形成的?其深层原因是不同群体在表达和追求自己利益的能力上的失衡。

再分配中的利益均衡机制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第一,国家对企业的征税。就目前情况说,中国企业税负不轻。问题是不同性质企业之间税率不公,税收效率不高,企业偷税逃税现象严重,这实际上减少了国家可用于再分配的财力。第二,个人收入所得税。这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高收入群众税收征缴存在很多漏洞,个税很难成为调节贫富差别的有效机制,甚至起的是相反的作用(如将农民负担看作是一种变相的个人收入所得税的话)。第三,国家财政用于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的资金比重较小,大量资金用在政府直接投资、改善投资环境和行政支出上。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均衡机制首先要改善国家的再分配。近几年,国家再分配有向农村和城市弱势群体倾斜的迹象,但力度仍然有限。现在迫切的问题,是要增加政府财政对社会保障(同时需要改变目前保富不保贫的社保模式)、农村基础教育及医疗的投入。

思考之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政治体制改革

建立和谐社会的问题,从本质上是一个政治体制改革的问题。

从政治上说,要实现和谐社会,关键是让各个社会阶层、特别是主体阶层,有它的渠道来参与对制度和政策的制定、监督及完善过程,而不是仅仅被动地接受制度。特别在我们这样一个有着八亿农村人口的大国,作为人口主体的农村人口(包括进城的农民工)的政治参与程度如何,是衡量国家政治生活开明和制度健全的重要标志。根本的问题是寻求建立一种使农民能够成为现实政治的积极参与者的制度和机制。这是解决近年来频频发生的严重社会问题及社会冲突,比如矿难、农民工工资拖欠等问题的根本途径。只有建立一种公平的政治机制,才会达到政策上和制度上的平衡,从而达到社会的和谐。而这只有通过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才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