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摸底核查自查报告

时间:2022-12-11 04:23:09

事业单位摸底核查自查报告

收到《关于做好县事业单位摸底核查清理规范工作的通知》文件后,我单位高度重视,立即安排专管人员根据上级规定逐一进行核对,现将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现状

自2002年8月以来,根据博办字[2002]44号《县委办公室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镇机构改革“三定”方案的通知》、2003年3月博编发[2003]11号《关于成立劳动保障监察大队等机构的通知》、2011年5月博办发[2011]25号,县委办公室、县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镇职能配置、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方案>的通知》及2016年3月博编发[2016]12号《关于单独设置镇(街道)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办公室等机构编制事项的通知》等文件要求,我镇所属事业单位现有10个,其中全额拨款事业单位7个,经费自理事业单位3个。

(一)全额拨款事业单位

1、县镇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办公室:规格副科级,财政拨款事业单位,2016年3月成立,编制数5人,实有人数5人。主要职责为贯彻落实上级安全生产工作部署,对安全生产工作进行综合监督管理,分析和预测安全生产形势,建立安全生产工作协调机制,组织开展和配合做好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和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工作。

2、县镇乡村规划建设监督管理办公室:规格副科级,财政拨款事业单位,2016年3月成立,编制数5人,实有人数3人。主要职责为根据省政府授权负责限额以下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协助上级有关部门做好限额以上建设工程质量安全工作,负责乡镇规划建设管理、村庄(社区)规划建设管理、棚户区和危房改造、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改善、环卫一体化等方面的工作。

3、县镇农工商服务中心:规格正股级,财政拨款事业单位,2011年5月成立,编制数7人,实有6人。主要职责为负责全镇农、林、牧、渔等涉农方面的实验、示范和技术推广提供服务;负责农村财务及农村经济统计工作;为工商企业提供服务。

4、县镇村镇建设服务中心:规格正股级,财政拨款事业单位,2011年5月成立,编制数5人,实有4人,主要职责为负责辖区内村镇规划建设技术服务工作;镇村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的建设维护;建筑工程质量安全日常检查;村镇建设统计档案管理。

5、县镇计划生育与妇幼保健服务中心:规格正股级,财政拨款事业单位,2011年5月成立,编制数5人,实有4人。主要职责为负责辖区内计划生育政策宣传和落实计划生育与妇幼保健服务等工作。

6、县镇文化广播服务中心:规格正股级,财政拨款事业单位,2011年5月成立,编制数4人,实有2人。主要职责为负责辖区内开展群众文化、全民健身等活动,并利用广播电视对各项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进行宣传工作。

7、县镇便民服务中心:规格正股级,财政拨款事业单位,2011年5月成立,编制数7人,实有7人。主要职责为负责承担辖区内职权范围内的审批服务、证照办理、委托受理各类申请和信访举报投诉、合作医疗、项目全程、信息咨询便民服务等工作。

(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

1、县镇水利水产技术服务站:规格正股级,自收自支事业单位,2002年8月成立,编制数29人,实有27人。主要职责为负责全镇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水产养殖的技术服务。

2、县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站:规格正股级,自收自支事业单位,2002年8月成立,编制数27人,实有27人。主要职责为负责全镇农业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做好技术指导服务和宣传。

3、县镇劳动保障所:规格正股级,自收自支事业单位,2003年3月成立,编制数3人,实有3人。主要职责为负责辖区内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及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等工作。

二、主要做法

(一)全面清理职责。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机构编制管理规定,按照政事分开的原则,科学界定事业单位名称和职责范围,进一步厘清事业单位职责边界,明确和强化相应职责,切实解决事业单位与行政机关、事业单位相互之间职责交叉,关系不顺,以及事业单位自身职责不清、责任不明、偏离公益目标等问题。我单位经过全面清理,没有发现对承担的职责任务发生较大变化或者长期没有明确工作职责的事业单位。

(二)规范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在全面清理职责的基础上,加大事业单位整合撤并力度,规范机构编制管理。按照有关规定,对保留的事业单位机构名称、类别、内设机构、编制结构、领导职数、职责任务等事项,予以明确规范。

(三)衔接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经过这次全面梳理,我单位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办公室被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委托,承担相应的行政职能,包括法律政策宣贯权、行政检查权、现场处理(违法行为制止)权、行政处罚权、事故调查权和提请查处权,并不存在违法或者不适当的行政执法行为。

三、清理情况

在清理过程中,与修订的“三定”规定相衔接,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相衔接,与综合行政执法、培训疗养机构改革、学会协会与行政机关脱钩等体制改革相衔接,加大机构编制资源调整整合力度。充分挖掘现有人员编制潜力,把撤销缩减的机构编制调剂补充到涉及社会管理和保障改善民生等需要重点加强的领域,发挥编制资源使用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