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模式调研汇报

时间:2022-05-20 04:41:00

新农村建设模式调研汇报

一、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模式的本质分析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活动,上升至理论层面就是关于建设模式的构建与创新。从当前的情况看,全国各地关于新村建设的模式有很多种,梳理一下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按实践活动分为民间推动型和地方政府主导型:二是按产业特色又具普遍性的分为工业企业带动型、特色产业带动型、畜牧养殖带动型、休闲产业带动型、商贸流通带动型、旅游产业带动型、合作组织带动型、劳务经济带动型;三是按地方特色又具创新的特例,如“模式”、“模式”、“模式”等等。通过对不同发展模式的综合比较,我们可归纳出以下几个规律性认识:

第一,构建新农村建设模式的关键是符合实际。模式的有效性,是看它是否适合所在村的实际状况。如工业企业带动型模式,这种模式需要有发展工业企业的基本要素,如土地、资源、信息、技术、资金和能力强威望高的村庄领导人。被誉为“中华第一村”的就是这样的典型。又如旅游产业带动型模式,这种模式需要有可以挖掘的旅游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其次是要有便利的交通条件,另外也要有与旅游相配套的娱乐、住宿、餐饮等基础设施。江南名镇周庄.不仅具有优美的自然景观,而且有悠久的历史。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的历史吸引着八方来客,同时也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第二,构建新农村建设模式的实质是突破模式。模式不能复制,我们现在所讨论的各种模式正是各地实践基础上的经验总结而已,先前是没有既定的模式的。在过去的十几年中全国各地都兴起了到参观考察、学习培训的热潮,但是全国再也没有出现第二个“”。就是因为地处我国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其发展表现为是在城市工业文明辐射下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大环境中进行的,是以城乡一体化为目标,以工业反哺、城市支持为条件,以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各类工程为抓手而展开的。区域发展优势、经济实力和财政支付能力优势,是其它地方所不可比的。各地在经济、文化、资源、技术、人才、区域环境方面的差异,决定了照搬照抄难免会有“水土不服”的问题,在借鉴的基础上创新,这是我们构建发展模式时的唯一正确选择。

第三,构建新农村建设模式的枉心是探索和创新。创新就是结合,把本地特色和外地经验创造性地结合起来,体现在模式中,是构建新农村建设模式的核心内容,它决定着新农村建设在实践中的成败。就像近20多年来在小城镇发展中以为代表的“苏南”模式,以柳市镇为代表的“温州”模式,农业发展中的“贸工农一体化”模式等,不论是哪个模式都离不开对本地实际的探索和认识,更离不开实践层面的结合与创新。我省县从欠发达地区的实际出发,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紧迫、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人手,把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完善村镇建设功能、保障农民基本权益有序结合起来,按照“实力型”、“成长型”、和“待哺型”三个层次,分类指导,扎实推进了新农村建设,创造了著名的“模式”,今年七月中央党校在召开了研讨会,总结了经验,为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模式选择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范例。

二、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模式构建与类型

纵观新农村建设模式可谓五花八门,经验无不丰富,但有一点已很明白,照搬照抄发达地区发展模式.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是不可取的。欠发达地区由于工业化、城镇化水平相对较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有限,自然生态环境脆弱、社会发展层次不高、又无明显区域优势,加之政府财力和农村自我发展能力严重不足,决定了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必然要走一条创新路。

(一)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模式的构建

欠发达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模式,不可能是单一的模式,而是一个包括农业不断增效、农村加快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发展模式,是一个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和和谐发展的基本要求,既注重发展农村生产力,又注重调整农村生产关系;既注重农村经济发展,又注重农村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新农村建设等“软件”建设与“硬件”建设得到全面体现的发展模式。同时,在模式运行的初始阶段,以下几个方面内容的具体展开又是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第一,要把改善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基础设施作为切入点。当前农村的现状是:许多直接关系到人民健康和农村环境的设施不健全,尤其是供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厕所、燃料、取暖等这些现代文明社会生活的基本条件较为落后。部分基础设施年久失修,存在老化现象,降低了实际使用效能,甚至存在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隐患,教育、科技、卫生、文化建设等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仍然是薄弱环节。基础设施建设是制约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瓶颈”,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通路、通水、通电、通网是新农村建设的当务之急。

第二、要依靠地方政府的引导来推进新农村建设。基础设施落后和资金投入不足是制约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瓶颈”,农村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仅靠农民的自身力量是无法解决的,必须争取政府投入和地方政府的推动。政府要加大投入,建设和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改善农村的生活方式、生活环境和一系列制度建设,因为政府主导型较之民间推动型明显拥有自然垄断优势和规模收益性,尤其在欠发达地区,政府投入发挥着重要的先导、推动作用。

第三、要是农业产业化道路,增加农民收入。生产发展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欠发达地区乡镇企业落后、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低、集体经济薄弱、农业生产社会化组织程度低,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现实状况决定了走工业化道路还只是新农村建设的长远目标。由此决定了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要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要进一步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积极发展高效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构筑现代农业体系。

第四、要用现念教育农民。用现念教育农民,抓好培育造就新农民的建设。“要想富口袋,须先富脑袋”,“要想实现现代化,农民必须知识化”。建设新农村,首先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培育造就新农民作为一项将农村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措施去抓,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要按照“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新型农民的内涵要求,创建学习型家庭,培育知识型农民,使60%以上的适龄农民成为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和较强就业能力的新型农民或产业工人。

第五、要让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必须组织和动员广大农民参与,自己当家作主,“大主意”应由农民自己拿,这是确保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的根本前提。必须正确认识政府与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相互关系,一方面,新农村建设离不开政府,政府是新农村建设的领导者、组织者、推动者和协调者。另一方面又必须看到,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在事关新农村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农民对如何建设新农村最有发言权。所以,尊重农民意愿,发挥农民的自主性,是保障新农村建设成功推进的一个重要前提。

(二)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模式的几个娄型

1、维持原生态型。即自然资源缺乏,自然条件严酷,生产生活条件脆弱,生态环境面临着严重破坏的农村,要保持生态环境和自然风貌,发挥特有的生态优势,开发利用生态资源,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田园风光型的新农村。这就要求在村庄整治和建设中力求做到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树,同时保留农村的历史文脉、建筑文化,以人与自然、文化的和谐来张扬原生态型农村的比较优势。

2、环境整治型。即集体经济薄弱、农民收入较低、公用设施和环境面貌较差的村庄,新农村建设主要是解决安全饮水、村内道路硬化、农产厕所改造、垃圾清运、河道(沟)清理、排水治污、绿化美化、拆除私搭乱建、整顿乱堆乱放等问题,为下一步的发展打好基础。

3、畜牧养殖型。即在有一定规模草资源或有畜牧养殖传统、经验的农牧区,建设联户牧场,发展规模化、产业化、一体化养殖,实现牧民增收。在农牧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主要通过实施草场围栏工程,畜牧品改良工程,饲草料储变革工程,强化对现有草场资源的保护力度,增强畜牧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升畜产品商品串;在有畜牧龙头企业带动的地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通过成立养殖小区,发展特色的养殖品种和开发相应的市场需求,提高畜产品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发展现代高科技畜牧产业,利用畜牧产业晶牌优势,加决农牧区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4、拆建改造型。即集体经济基础坚实、农民富裕程度较高、纳入拆建改造规划的村庄,新农村建设主要解决新村规划编制、旧村改造、社会保障、劳动就业、信息网络建设、公用设施完善、公共事业发展以及新材料、新能源和新技术应用等问题。此类村庄要按照乡镇区域总体规划以建设现代化小城镇为目标,做好公用设施、公共事业以及农民的转移就业等工作。

5、劳务带动型。即对于本地缺乏资源优势、无区位优势的地区,通过转移大批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优化农村劳动力资源的配置,利用较具优势的劳动力资源,将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形成劳务经济,无疑是一种值得考虑的方式。从实践情况看,转移就业后的农村劳动力将获得收益的一部分投入到农业生产和农村建设中,反哺家乡,反哺农村,一方面富裕了农民,同时又可以有效地促进当地的产业发展、村庄改造和新农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