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普治工作调研报告

时间:2022-11-25 02:58:00

山区普治工作调研报告

一、普治工作发展与成效

神农架林区位于鄂西北,1970年经国务院批准建制,是全国唯一以“林区”命名的行政区。现辖5镇3乡和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林业管理局、湿地管理局3个正处级单位,国土面积3253平方公里,总人口8万,山大人稀,人口密度为24人/km2,全区森林覆盖率达88%。神农架林区初期的法制宣传工作主要是配合党和政府中心工作,宣传国家新颁布的各项法律、法规,在工作形式、方法、组织领导等方面处于按部就班时期。1985年4月,林区党委宣传部、政法委员会、人大法制工作委员会、司法局联合制定《神农架林区在全体公民中基本普及法律常识规划》,对普法对象、内容、方法、步骤、考核办法、标准以及组织领导等做了全面明确规定,由此步入探索发展阶段。经过“一五”普法启蒙教育,“二五”普法专业法律学习,“三五”普法学用结合,“四五”普法两个转变、两个提高,“五五”普法法律六进的普治活动,二十四年的普治工作成效显着,在宣传形式上:一是开设法律咨询台。不定期组织工作人员在中心街、人员集中区域设立法律咨询台,散发宣传资料,解答疑难法律问题;二是举办法律培训班。定期对乡镇、部门干部、村组骨干、司法行政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对法律的宣传力度、矛盾的调处能力和依法治理水平;三是举办专题讲座。

邀请专家教授对领导干部、法制宣讲员进行法制理论辅导,夯实法制理论基础;四是以会代训。通过区乡村组各种会议,传达政策、宣讲法律知识,达到提高人民群众法律知识的目的;五是送法上门。将法律知识送到村组,以宣讲、释义和宣传单形式进行宣传,达到普治目的。在普治创新上:一是抓住了重点。把领导干部、公务员、青少年、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外来务工人员等作为重点普法对象;二是抓住了热点。把涉及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作为宣传重点;三是抓住了新点。利用电视讲话、电视滚动播放法律法规标语、发送手机短信、编写法律宣传歌、网上讲座、法制电影等方式进行宣传;四是抓住了焦点。在执法部门推行执法四制,完善了执法程序,规范了执法行为,加大了执法监督力度。在普治成效上:一是公民的法律意识得到提高。从公民投诉到聘请律师作为或参与调解活动,反映出当事人维权意识和法律意识的提高;二是领导干部的法制观念逐步增强。从完善制度、依法决策到自觉接受社会的评议监督,反映出领导干部的法制观念有了明显提高;三是民主法治建设成效明显。从普遍落实“四民主、两公开”、村民实行自治到村务管理规范有序,反映出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改善,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得到加强;四是依法行政水平提高。从完善行政执法制度、清理规范性文件到落实政务公开,反映出行政行为的法制化和规范化得到夯实;五是法治理念得到深化。从重打击犯罪、轻保护人权,重实体、轻程序到树立执法为民、公正执法理念,反映出执法公正、一心为民的指导方针得到落实。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山区普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法制宣传内容针对性不强。在普法宣传中,有时由于先拿计划、印制宣传资料,没有有的放矢,面对不同层次的人群和不同的需求而不能达到宣传效果,导致需求的法律没有得到普及;二是法制宣传缺乏协调配合。各部门因专业法律宣传的多,各自因工作需要开展宣传活动,导致不统一、无大的声势和内容单一,造成“单打独斗”的现象;三是发展不平衡。在部门、社区、人口集中地宣传较多,对农民工、社会闲散人员和下岗人员宣传较少,导致宣传工作不平衡,存在死面和死角;四是保障监督机制不健全。在考核评估上因内容不全、设计不科学,少数部门平时抓的不紧、要求不高,到年终评比时搞突击、在材料上做文章、弄虚作假,影响普治成效。五是仍有人治色彩。少数部门、乡村干部法律水平不高,说话、处理事务仍显一言堂,认为制定的制度是应付检查,治理是治单位或本地不服从不听话的人,在管理中带有人治色彩。

(二)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认识不够。少数领导对普法的意义认知度不够,认为每一年都在普法、发放传单、搞培训,没必要再抓,致普治机构虚设、普法经费减少,影响普治进程;二是形式单一。有些部门搞形式,只上街设一咨询台、发点宣传单,而不深入基层有针对性的开展宣传教育,使基层群众对枯燥的法律条文不能理解;三是宣传力量不足。大部分单位普法机构人员都是挂靠,有的人员法律知识欠缺,单位又不能为他们提供学习、培训机会和平台,宣传时现学现讲,一知半解,影响普法效果。四是经费不足。重点是宣传器材和交通工具制约,少数存在着说起来普法重要,运作起来受阻的现象,影响普法工作的正常运行。

三、当前面临的新变化

山区范围广、文化层次差异大、组织程度低,这些制约着山区普治工作快速健康发展,特别是在转型期中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一是山区农村生产经营方式转型,组织困难。农村从单一的农业生产正转向外出从事第一、二、三产业,农业集体劳动和活动已成历史,在普治中增加了组织难度,同时也打破了传统的宣传教育管理方式;二是经营模式改变,宣传困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农村向“公司十农户”等模式转变,行业分工也越来越细化,专业法律法规也日益完善,使普法教育在宣传员本来少的情况下,更要求宣传形式多样化、宣传法律专业对口;三是群众法律意识增强,运作困难。随着社会进步、普治工作深入,基层干部群众对学法由提高法律意识己向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转变,学法的目的、要求也向有明确的目的性和实用性转变,使宣讲内容、方式方法及实际效果也有了新的考量。

四、建议及对策

目前随着“六五”普法的开展,针对山区普治工作中出现的新变化、新问题,我们应该在总结成效、找出问题的同时,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建立新的普治教育工作体系,以新的思维模式推动普治工作良性发展:一是建立硬性管理机制。目前国家尚无统一的普治工作法律出台,地方法规中对普治管理职权硬性程度不够,如果把普法依法治理职权管理硬性化,赋予管理部门更硬的检查考核权力,建立一套规范的管理机制,将有利于推动依法治国进程。如赋予县级以上普法依法治理办公室即司法行政部门在行政任免上行使一票否决权、人大常委会人事任免上有行政建议权、考核情况直接向党委上报权;普法依法治理办公室检查考核必须制度化,建立起部署、检查、调查、评价、公示、督查等客观科学的普治管理体系;二是完善组织保障体系。依法治国需要从观念认识到制度建立至应用实践,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长远目标的实现就应先夯实基础,构建起普治工作保障体系,如在普治工作组织上应形成以司法行政部门统一管理,其他部门的法制宣传工作人员由司法行政部门派驻,派驻人员直接向司法行政部门负责,以确保普治工作真正开展并达到实效;三是采用灵活的普治工作方式。

在法律知识传播途径上,除沿用培训、讲座、咨询和培养法律明白人等形式外,更应当注重现代媒体和适应群众生产生活的本土文化,即利用现代媒体平台,建立法制宣传群网,从条文到释义、案例等进行全面宣传,使有一定水平的人群便捷地学到用到法律知识;同时在宣传中也应考虑到文化水平较低和不善学习的群体,应利用山区的薅草歌声情并茂、婚礼歌趣味盎然、丧礼歌粗犷苍凉、民间小调抒情优美等村居民易接受的本土文化传播途径,组织人力挖掘民俗文化精髓,把法律编排成薅草锣鼓歌、花鼓子歌、丧鼓歌和顺口溜等,在集市、村头地头开展法律宣传,真正使宣传达到群众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

四是规范检查评议内容。应分行业、分职能制定出检查评议的内容,从计划培训、教材定购、资料台帐到应用效果查看都要有统一考量标准;从现场考试、问卷调查、座谈交流到评定效果都应有统一考量摸式,防上评定标准不统一、考量随意性,挫伤抓的好的部门积极性。五是运用好目前职能。在没有更多硬性管理职权情况下,法制宣传教育管理部门要运用好《全国人大会常委会关于加强法制宣传教育的决议》、《第六个五年规划》和《湖北省法制宣传教育条例》赋予的职权,抓好组织、协调法制宣传教育的培训、考试、考核和评比,履行好考核与奖惩的职能,对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成绩显着的单位和个人,必须给予表彰、奖励;对有突出贡献的,必须依照有关规定给予记功或者授予相应荣誉称号,以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法制宣传教育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