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时间:2022-06-04 05:41:00
导语:区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规划开局之年,*湖区工业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态势,截至20*年12月,*湖区完成工业增加值110.01亿,增长15.5%,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达66%以上,工业税收成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党的*届五中全会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一个重大历史任务提出来,面对这一新的经济形势,*湖区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围绕新农村建设和工业强区战略,积极推进工业反哺农业,认真做好以工辅农、以工促农文章,实现了工业经济和农村经济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新农村建设就是要抓住促进生产发展、农民增收这两大关键问题,才能确保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取得实实在在的成就。*湖区的工业企业在反哺农业、回报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积累了许多经验,创造了多种途径。归纳起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自*届五中全会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一个重大历史任务提出来以后,*湖区上下紧紧抓住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培育了一批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如圣丰农业综合开发公司的兔肉加工,远销国内各个大城市,市场前景非常好;*湖区罗家镇依托背靠南昌市的大粮仓——南昌县,面向南昌市这个大市场的良好区位优势,农副食品加工企业多达10多家,尽管这一批企业规模还不是很大,机制有待完善,但企业组织方式灵活多样,能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初步将生产、加工、销售联结为一体,延长了产业链,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促进了农业内部结构的调整,转移了部分农村劳动力,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二、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湖区作为原来的郊区,农村人口占*湖区总人口三成以上,劳动力资源丰富。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对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在推进工业经济发展过程中,*湖区围绕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和农民增收,着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通过重点帮扶、招商引资等措施,纺织服装、农副食品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快速发展,有力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目前,*湖区在工业企业就业的农民工近3万人,工业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一个重要转移渠道。至20*年12月底,仅规模以上针纺、农副食品加工企业就吸纳就业人员18000多人,其中绝大部分是农村青年。象银志服装、德科纳米、盛兴制衣公司等一批优秀民营企业勇于开拓,快速成长壮大,成为用工大户,其职工大部分是农民工。
三、兴建工业园区和村级工贸城,推进新农村建设。近年来,根据发展基础和市场前景,*湖区先后规划建设了民营科技园、*工业区和湖坊工贸城多家村级工贸城。仅民营科技园、*工业区入驻企业就达500多家,工业园区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有力促进了城区建设,改善了周边地区的村容村貌。同时,工业园区建设带动了零售、运输、餐饮等服务业的发展,促使城区功能进一步完善。
根据*湖区“*”规划,在未来五年内,以扬子洲生态农业园、罗家针纺工业城为代表的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劳动密集型项目陆续建成投产,总投资20多亿元,这些项目的上马,将进一步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民增收,有力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以工辅农、工农互动的良性发展机制正在形成。但*湖区在以工业发展助推新农村建设中也存在许多应注意的地方:
一、*湖区农村工业迅速发展,逐步走出了一条有*湖区特色的农村工业化道路。但是,随着*湖区区域经济发展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农村工业化所累积的机制性、结构性、素质性矛盾和问题越来越突出。
二、城市化对工业化带动不强。长期以来,*湖区作为原来南昌市的郊区,经济发展走的是一条粗放型的工业化道路。“低、散、小”成为*湖区工业经济增长的主要特点,乡镇企业、农村个私企业在迅速发展过程中,受户籍制度、财税体制、土地政策、行政干预等因素影响,无法接受城市化导向,农村工业化的就地性明显,乡土气息浓厚,以致出现了“镇镇象农村,村村象城镇”的城镇化局面。这主要反映在城镇建设缺乏长远的规划,功能不清,定位不准,产业层次单一,地区之间的互补性差,产业结构趋同等,市场竞争力弱化。
三、农村工业的粗放经营,导致环境污染严重,资源消耗过度,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农村工业受发展条件的限制,其产业主要集中于造纸、食品、纺织、印染、化工、等行业,而这些正是相对高污染的行业。由于农村工业在生产工艺、监测技术和废料处理等方面的落后,其污染强度明显高于城区企业。另一方面,农村工业布局过散,不仅加剧了资源浪费与污染蔓延,也影响了生态投资效益,使污染物集中处理难度加大,造成污染面的扩大。
为此,我们建议:
一、加快企业体制创新,克服发展短板。农村工业要全面加强企业管理,走出重生产、轻管理的误区,加快体制创新,摆脱传统乡镇企业的体制性束缚,改变“家族制”管理模式,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逐步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不断提高企业运行质量和效益。农村工业企业经营主体要由主要依靠“能人”,向培养、引进高素质企业家和经营管理人才的方向转移。政府应扶持和规范各类人才中介和管理咨询机构,通过各种优惠措施更好地吸引外来人才,为*湖区农村工业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人力资源环境。
二、确定发展重点,给予政策支持。一些经济管理部门存在认识误区,注重招大(企业)引大(企业),而忽视立足自身做大做强本地企业。作者就从罗家镇几家颇具实力的粮食加工厂老板口中了解到,像他们这些企业在发展壮大过程中,几乎不能取得任何发展资金、土地、税收等政策方面的支持,这些本地企业完全成为*湖区经济部门服务的盲区。所以*湖区应根据市场、产业政策、资源状况合理确定发展重点,在培育一批能起辐射带动作用的大企业、大集团形成“斑马效应”的同时,突出区域特色,形成专业生产,在政策、资金、税收等方面给予这些本地农村工业更多的扶持,带动区域性产业的集中,进一步做强集群经济,增强区域竞争力,从而进一步增加农村就业机会,提高农民收入,有效拉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对农村工业高能耗、重污染企业要走“以防为主,综合治理”的路子。在坚持对农村工业的环境保护进行全面规划和合理布局,严格污染项目审批制度的同时,积极发挥现代科学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采取综合措施防治污染,严格控制新的污染源,坚决制止污染转嫁。一是采用新工艺、新设备和新能源治理污染源,发展新产品;二是采用合理的产品结构,减少污染;三是采取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教育的、技术的手段,力争把污染消灭在生产过程之中,严格控制引进严重污染环境又难以治理的原材料、产品、工艺和设备。四是确保农村工业污染源长期稳定达标排放,环保部门要建立周密的监管机制,将化工、印染、造纸等重污染行业、可能影响饮用水水源水质及具有恶臭或扰民噪声的污染源列为重点整治对象,随时跟踪监测,从根本上杜绝企业的超标排放,为建设美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坚实的基础。
- 上一篇:社区建设扩大试点工作意见
- 下一篇:教育局学校布局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