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改委发展问题工作思考

时间:2022-04-09 10:44:00

发改委发展问题工作思考

在外部环境发生快速变化和内部环境剧烈运动的今天,*经济发展正面临着一个新的转折时期。从国际环境看,和平和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一超多强的政治格局仍将继续,世界经济也正处于新一轮经济周期的上升期;从国内环境看,我国人均GDP已超过1000美元,国民经济已进入以结构调整和国际化为主导的发展阶段,新型工业化战略将深入实施,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区域协调发展进一步强化,市场需求和产业结构升级进一步加快,要素短缺进一步加剧,环境约束力进一步增强,政府职能和行政方式进一步改进。可以看出,*发展的宏观环境总体有利,但所面临的任务十分艰巨,形势也相当严峻。因此,“*”时期如何科学预测*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面临的宏观环境及其影响,找准自身发展阶段所面临的主要任务,已成为当前亟待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为此,我们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全面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着力就“*”时期*发展所要解决的几个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一、如何构建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县域经济,使*的企业融入国际化进程

随着加入WTO过度期的结束,我国将全面履行“入世”承诺,执行世贸组织规则,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因此,*企业国际化进程的步伐也将大大加快。融入国际化进程是中国经济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也是加快*发展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战略,更是*企业寻求新一轮发展的捷径和动力。融入国际化进程有利于发挥*经济的后发优势,吸纳资本、技术、管理等国际先进生产要素,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构建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县域经济。

“*”时期,*推进国际化进程,应着重从以下四个方面作深入探究。一是如何发展外向型经济,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经济的全球化必将导致企业竞争的全球化,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提高国际竞争力,是*企业融入国际化进程的重要战略举措。为此,我们一定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程度,争取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高出口商品和服务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拓宽企业发展空间,引导企业走多元化和国际化战略,积极探索开拓国际市场,使*的企业尽快融入国际化进程。二是如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吸引外资是*扩大开放的硬道理,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的硬任务,民营经济实现新飞跃的硬举措。对于块状经济(主要指汽摩配、阀门水暖、家具三大块状经济)比较明显的*来说,利用招商引资作为块状经济嫁接外资的平台,有利于提高利用外资的能力,最终实现外资的本土化。从发展本土经济的角度出发,引资有助于发挥本土企业与外资企业的各自优势。具体来说,一方面块状经济特定的比较优势对外资产生很大的吸引力,如产业群对技术的吸收能力和低成本的生产组织能力;另一方面利用具有资本、技术、规模和品牌优势企业的外资起到提升*产业层次和增强竞争力的作用。因此,招商引资的突出作用,迫使政府把其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尤其是“*”时期,不仅要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而且要适时调整招商引资的重点,把招商引资的工作重点转移到引进巨资、先进技术装备、加工贸易、科学管理理念等上来。与此同时,还要创新引资方式,拓展引资领域,优化投资环境,出台相关制度使招商引资步入制度化、有序化的轨道。如实行网上招商、功能区(园区)招商、产业招商、商会招商等多种形式,建立招商项目库制度、县领导联系重点招商项目制度、招商引资工作考核制度和招商引资工作激励机制等制度,确保招商引资出成果、出效益,实现*企业与国际经济体系的有机结合,尽快融入国际化进程。同时,要积极实施“走出去”的战略。我们*不仅地域小、人口少,资源也十分匮乏。为此,我们不仅要招商引资,也要积极实施“走出去”的战略,将能源消耗大、污染严重等不适宜*发展的产业转移出去。三是如何把握港口开发机遇,加快对外经济发展。中国加入WTO,浙中南沿海都将面临经济结构调整和适应的问题,不管是接受国际产业转移还是扩大对外进出口贸易,都必须依托深水良港来实现,而大麦屿港口正是浙中南和闽北沿海惟一可以满足第三代集装箱船只进出口的深水良港。台州也已经把港口开发的重点拓展到大麦屿港,把握好港口开发这一历史机遇对加快*对外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进行港口开发的同时,力争建立海关、商检,完善涉外机构,大力发展对台贸易,集聚人流、物流,建立对台贸易区,发展外贸包储业和运输业,在此基础上逐步向港口保税区、加工贸易区过度,促进我县对外经济发展。四是如何引进国际先进管理理念,完善企业内部管理。在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过程中,引导企业自身吸收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有选择的进行嫁接利用,促成企业实现“二次革命”。通过强化内部管理,降低消耗,节约成本,减少支出,完善质量、销售管理体制考核体系,引导企业开展电子商务,运用ERP等现代管理方法,提高效率,降低费用。对管理薄弱、技术水平落后的*民营经济来说,要特别注重吸收引进国际先进管理理念,实现从家族经营通过股份制改造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顺应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经济国际化的潮流,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如何突破瓶颈制约,构筑资源节约型经济体系

正值*经济社会发展加速前行的当口,一个重要的障碍横亘其前,这就是生产要素瓶颈制约。“缺水”、“缺电”、“缺地”现象接踵而至,经济快速发展与资源供给短缺的矛盾十分突出,已严重影响到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如何克服资源要素瓶颈制约,改善资源供给,走出一条既注意改善要素供给,更注重要素集约利用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建设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节约型经济体系已成为“*”规划及今后一段时期县委、县政府必须着力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

首先是水的问题。*是一个海岛县,水资源先天不足,淡水资源严重缺乏。据统计,全县人均淡水占有量为683立方米,远远低于全省人均2128立方米和全国人均2340立方米的标准,而且当地工业的发展已经使得*现有水资源受到比较严重的污染,水源性、水质性问题非常突出。参考《*县水利发展“十五”计划和到2010年规划》,全县现有蓄水工程年可供水量为6695万立方米,但是到2010年用水需求量为1.8亿立方米,供需状况严重失调,缺口相当大。“*”时期解决水资源问题,应着重从以下四个方面考虑。一是多管齐下来解决水的供给。从近期看,要积极开发*县域内潜在的水资源,加强蓄水工程建设,进行水库扩容,围垦蓄淡。加快里墩水库续建工程建设,缓解中心城区城关和陈屿的水资源供需矛盾。努力加快九眼港水库的建设,以保障漩门二期及周遍地区的工业用水。从远期看,解决水的问题一定要多管齐下,一方面要根据台州市“北水南调”的思路,在充分论证可行的情况下,实施境外引水;另一方面要在技术条件成熟及经济效益合理的前提下,实施“海水淡化”工程,这两点是从根本上缓解我县用水问题的有效途径。但是从“境外引水”和“海水淡化”这两个方面分析,最根本的还是要采取“海水淡化”靠自己来解决,而不能过分的依赖别人。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去年非典时期的粮食风波中可见一斑,当时由于部分人群的阻挠欲将大米从港北调到港南都是困难重重;更何况万一碰到干旱年,全市的水资源全面告急的情况下,再从其他县(市、区)引水是何等的困难,处理不好很可能引发群体性的“水战”,致使引发重大的安全问题。另外,还要适时的对一些小型水库进行加高加固,适度的建造一些小型的海涂水库。二是建立高效节水型的社会用水系统。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提倡一水多用,重复利用。在经济、合理的前提下,积极推行“以咸代淡”,利用海水作冷却水和冲刷水。与此同时,政府可以通过宏观调控,有意识的鼓励节水型产业的发展,构建节水型经济体系。此外,还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居民节水意识,鼓励宾馆等三产服务业用水及环卫用水逐步使用中水,实现水资源的重复利用。为此,我们建议实行供水双管道,特别在漩门二期、三期等新开发地区及新城区的拓展、老城区的改造中,做到规划、建设、实施先行。三是加强水土保持,整治水环境。加强水土保持,控制水土流失是涵养水源、提高水质的根本措施。治理污染则是最现实和最有效的保护措施,因此要加快建设污水处理厂和其他污水处理设施,大力整治河道水环境。四是深化体制改革,强化政府职能,以便合理开发和管理水资源。县政府牵头组织水利、建设、环保、国土资源等有关部门组成水资源管理委员会,切实加强水资源工作,统一负责做好县域内水资源的统一利用开发和保护以及县域内有关工程项目的合理开发建设及经营管理等工作。

其次是电的问题。自从2002年6月起,我国陆续有些地区拉闸限电,至2003年底已扩展到22个省,今年上半年又增加到24个省。*的用电情况更是紧张,频频告急。2004年1—6月份我县共拉闸电1.5亿条次,损失电量1.7亿千瓦时。全县日用最大电量344万千瓦,最大负荷20.19万千瓦,用电负荷缺口达52%以上。电的问题引起下至普通百姓上至中央的高度重视,浙江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确立了“电力先行”的战略决策。根据目前国家电力在建情况看,电的供给到下个五年规划时有所缓解。从我县的情况看,关键是抓好电网建设,尽快建设完成规划中的电力基础设施项目,努力提高电力输送能力。目前在电力设施建设过程中也碰到征地困难的问题。为此,当地政府一定要给予大力的支持。否则,即使有了电也难以输送供给。同时,要加强有序用电管理。相关部门要加大有序用电的检查和监督,合理、科学安排全年用电,确保有序用电工作取得实效。我们还要提倡节约用电,政府要出台相关政策作为保障。解决能源问题,节流是根本。加大宣传力度,在全社会形成节约用电氛围,建立节约资源的生活方式和社会文明。

再者是土地问题。“*”时期,解决土地要素制约问题。首先是继续坚持集约用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政策为保障,鼓励企业兴建多层厂房,向空间发展,提高建筑密度和容积率。其次是加快漩门二期和五门滩涂开发及三期围垦造地建设。据统计,至2010年全县新增土地22500亩,至2020年新增土地达到67500亩。随着漩门二期、三期的建成,*土地的总量将大幅提高,用地紧张情况也将大大缓解。第三是向内挖潜、向外拓展,合理规划、强化管理。“*”时期要认真搞好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编,拓宽规划空间。实施造田造地,加快耕地补充,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加强土地整治力度,积极向上争取指标。

三、如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目前,*经济发展已经到了数量和质量并举,基础和重点共抓,眼前与长远兼顾的全面推进的关键阶段。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促使*产业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对“*”时期*经济增长速度、发展后劲和素质提高,都将具有关键性的战略意义。“*”时期,海洋经济、传统产业的改造、高新技术产业等,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大力发展海洋经济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海洋经济的时代。县委、县政府已明确提出*要建设海洋经济强县。*是全国十三个海岛县之一,县域面积2279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901平方公里,陆地面积仅378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约为陆地面积的5倍。所以,我们*的海洋经济发展具有很大的空间和巨大的潜力。

1、港口海运

*未来的最大资源优势就是大麦屿港口,大麦屿港口不仅是*的,也是台州和温州的,甚至是浙江的。大麦屿优越的自然条件和突出的区位优势,奠定了其良好的发展前景。我们要树立“港口促经济”的指导思想,加大投入,狠抓进度,构筑快速便捷完善的港口海运体系。迎合现代物流需求,加快港口海运业的发展,开辟国际集装箱运输业务,积极发展第三代港口。高起点,高标准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和港口管理,进一步提高港口对外开放水平,把大麦屿建设成为现代化的国际物流中心,努力使大麦屿港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支线港,浙东南地区性枢纽港。

2、临港型工业

港口除了运输、商业、贸易功能外,还有工业功能。临港型工业就是随港口工业功能的不断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它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依靠港口深水条件并服务于航运业的工业,如造船、修船、港口工程等工业;另一种是原材料和产品大量依靠船舶运输的工业,如冶金、石油、汽车工业等。按照浙江省规划,大麦屿港被定位为发展能源、能源储备等大型工业基地建设以及包括粮食、建材、矿产在内的大型散货中转为主的港口工业深水良港。但是,鉴于港口开发所需的巨额资金投入困难,可以考虑项目带动来启动港口开发,积极吸引温台民间投资和国外投资商到大麦屿港口发展油气储运、石油深加工和粮食深加工等临港型工业项目。发展临港型工业能够给大麦屿提供充足的货源,从而促进大麦屿的开发建设。另外,应建立小而精的船舶制造、修理业,避免与上海等地的大型船舶制造业竞争,同时发展清洗、仓储等配套产业,利用造船业提高大麦屿和*的知名度。

3、海洋渔业

渔业方面,要根据*的实际情况做好两方面文章,一方面要巩固海洋捕捞业;另一方面要重点发展水产养殖业。海洋捕捞业要作三方面调整:一是要调整捕捞作业结构,改进作业方式;二是要调整捕捞品种;三是要适当缩减近海捕捞规模,鼓励发展远洋捕捞。在水产养殖业方面,要稳定淡水养殖面积,优化海水养殖结构,进一步研究抗风浪和多浪流浑水区的网箱养殖技术,不断提升养殖的产业层次和水产品质量。加强水产先进适应技术和科技成果的应用,搞好种苗培育体系建设,努力提高水产养殖良种覆盖率,注重引进国内外优良水产品种;搞好渔业新技术的推广示范,把新技术全面应用到渔业自然灾害防御、病害防治、渔业环境监测和保护等方面。

4、滨海旅游

*作为全国13个海岛县(市、区)之一,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尤其是海洋特色资源旅游,但是作为一个产业,旅游业的开发明显不足。因此,*要根据现状,围绕打响“海上花园,快乐*”的战略品牌,充分发挥海洋特色旅游业务,做好“海”字文章,推动旅游业向纵深发展,最终形成别具一格的*特色旅游景观。具体要重点抓好欧美观光渔村、中国渔业民俗村、大麦屿石头渔村等景块建设,全力打造中国休闲渔都,努力建成国内最大的渔文化主题休闲县。

(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从*现状看,汽摩配、阀门水暖和家具制造是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支柱产业。与此同时,五金制品、缝纫机、眼镜配件、一次性医疗器械、塑料制品、橡胶制品等作为具有一定发展潜力的主导产业,也可以培养成为更具竞争力的区域优势产业。但是这些产业的企业普遍经营规模小、产品档次低、技术创新能力弱、组织化程度低、外向度也低,“低、小、散、弱”导致企业难以上规模、上档次。加入WTO以后,国际优势产品的长驱直入,*的汽摩配、阀门水暖等相关产业将面临严峻的考验。因此,一定要立足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科技投入,加大科技创新的力度,不断引入现代高科技,对现有行业的设备、工艺、产品进行改造革新,带动这些产业升级为精密仪器及机器产业。如汽摩配件业上升为整车生产企业,增强产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加速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另外,通过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适时适量地将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出去。抓住国际和台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的机遇,引进和接受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在高校人才和科研人员未被充分利用的前提下,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联姻,适时发展以知识经济为导向的小型高新技术。

(三)积极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既是知识经济的入口,又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支柱产业。就长远看,*有资源优势的重点领域应为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化工、环保及生态农业等。但从*的现状看,区位条件差、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度低、高新技术人才紧缺等等都严重制约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当前*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上就无所作为,任何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都不是一下子发展起来,都是一个培育、逐步发展的过程。“*”时期,*完全可以通过政府的政策,对现有的高新技术企业加以重点扶持,使之变大变强,如电子信息和环保产业。同时,随着区位条件的逐步改善,适时引进一些具有*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如生物医药化工和生态农业。

四、如何实施“人才强县”战略,构建县域科技创新体系

*制造业总体规模小、劳动生产率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薄弱、产品技术含量低、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是不争的事实。而这与*人才的紧缺不无关系。*现有产业的提升、大麦屿港口的开发、临港型工业的培育、海洋经济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以及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都需要人才。现代经济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只有拥有人才,善用人才,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而人才恰恰是*最紧缺的资源。而且从长远看,到“*”后半期“缺水”、“缺电”、“缺地”等瓶颈要素制约问题将会得到有效缓解,可能不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而“缺才”的问题,特别是具有一定技能的劳动力资源的需求将变得更加迫切。因此,加快人力资源开发是*产业现代化的基本前提。

“*”时期,*要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指导思想,积极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加快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构建县域科技创新体系。一是适应产业发展需要,建立完善科技创新体系。*现有产业缺乏竞争力的关键在于产品的技术含量低、企业创新能力弱。为提高工业经济整体素质,必须全面建设和完善科技创新机制,加大科技投入,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建立新型的科技人才引进机制、管理机制,加强科技人才储备。采取优惠政策,积极创造条件,吸引国内外科技人才。二是适应科技发展需要,强化人才激励机制。*县政府和企业要树立“人才重于资本”的观念,把增强和造就新世纪人才作为“一号工程”来抓,努力营造育才、聚才、用才的良好环境。通过政策引导,建立人才辈出、公平竞争的环境和与市场机制相适应的人才激励机制,大力挖掘现有科技队伍的潜力,提高人才使用效率;通过职业培训有重点、有步骤地培养一批技术带头人、科技企业管理人才和实用的中级人才。三是适应企业发展需要,加快企业家队伍建设。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在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非常显著的。但是,富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队伍不是凭空产生而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涌现出来的。各级政府应采取相应措施鼓励企业进行制度创新,为企业家的成才和企业家队伍建设创造竞争的环境和提供有利的条件,最大限度地调动企业家的工作热情和创新能力。四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发展教育是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目前*教育发展和经济发展还不协调,正面临人才紧缺和技术创新缺乏潜力的局面,从而削弱了经济持续发展的能力。*要加快实施“教育强县”工程,树立教育产业观,实行教育的超常规发展。调整教育体系结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引入竞争机制,鼓励社会办学,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学校、民办学校和联合办学等共同发展的新格局。特别是要加快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为我县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提供急需的应用型和技术型人才。尊师重教,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认真抓好现有科技人员的再教育,提高师资待遇。

五、如何以构筑中等城市交通网络为着力点,进一步提高基础设施水平

“十五”期间,县委、县政府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以交通基础设施为重点,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快重大项目建设,提高交通、水利、电力、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保障程度,吸引外资、内资在内的多种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实现了由“瓶颈制约型”向“基本适应型”跨越。但是基础设施的协调性和配套性较差,无法充分发挥综合服务功能;受行政区域的限制,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和管理缺乏一体化的协调机制,共享性较差。因此,“*”时期,在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同时,要站在全县社会经济发展的高度进行统筹考虑,重视提高基础设施的整体效率。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渐加快,城市交通网络建设显得越来越重要和迫切。我县要发展中等城市,争取到2020年建成区人口规模从目前的12.5万人到35万人左右。人从哪里来,集聚到哪里去,必须进行认真的思考。根据2003年统计资料显示,珠港镇20.85万人,楚门镇4.62万人,清港镇4.66万人,干江镇2.05万人,芦蒲镇1.59万人,龙溪乡1.74万人,合计为35.51万人。到2020年按照上述地区的70%的人口集聚到城区,使这一地区人口接近25万人,同时随着人口出生的自然增长数和部分外来人口进入城区,我县的城区人口就能达到或接近35万人。为此,我们认为需要通过扩大地域来推进城市发展,将上述地区作为中等城市发展的整体进行规划建设,而不是单纯的人口大集聚,这就需要交通网络来支撑,做到公共基础设施资源共享。

“*”时期中等城市交通网络的构筑和基础设施水平的提高着重要做好四方面文章。一是要结合温台产业带规划的制定及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势,有序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区域规划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性作用,合理安排基础设施布局和建设时序,使基础设施与县域经济发展和中等城市建设互促互进。强化各类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协调和配套,探索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机制,重点推进*华能电厂、76省道复线、台州沿海大通道、*至乐清湾跨海大桥等重大项目的建设,做好同周边地区的衔接,融入长三角整体基础设施网络,提升环境竞争力。二是要以港口开发为契机,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根据*的地理位置特点,应以大麦屿港口开发为契机,加快中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现代化功能。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建设比较完备的水利、交通、供水、供电、污染治理等工程体系;加快信息网络建设,增强城市功能,形成比较完备的现代化城市功能体系。三是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强化城乡一体化的安全基础设施建设。“*”时期,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社会稳定和发展的要求需要提供强有力的安全保障。如公共卫生检疫防疫设施体系、城市污水治理设施体系、防灾减灾设施体系、各类重大突发事件应急设施体系等等。同时,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农村落后的公共设施已不能满足农民的生产生活,加快农村改水改厕改路,加强与社会事业发展相协调的体育文化设施建设已迫在眉睫。四是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全力建设现代化滨海城市。以大麦屿港为依托,以台州沿海大通道和76省道复线建设为契机,以“南拓西进北扩”为目标,以城关-坎门为核心,充分挖掘*濒临大海、港口资源得天独厚、域内群山环绕、碧水相衬、自然风光美好的优势,打造亲山近水的滨海风貌。同时,以政府引导和民间推动的方式加快对部分山地别墅群的开发建设使*真正成为现代化的滨海城市。

六、如何统筹城乡发展,破解“三农”问题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我国在新世纪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推进现代化的重要战略。虽然我国市场化、国际化、工业化、城市化和信息化进程加快,但是农业增效难、农民增收难、农村社会进步慢的问题未能得到有效解决,城乡差距、工农差距、地区差距的趋势尚未扭转,其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城乡二元结构没有完全突破,城市化严重滞后,城乡分割的政策、制度还没有得到纠正,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缓慢,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突出表现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统计年鉴显示1993年城镇职工平均工资3764元,农民人均收入1370元,渔民人均收入2709元。由于过去同现在的统计口径不一致,现按照一家三口每家两个劳动力折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509元,农民(渔民)人均收入为2039元。从中可以看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农民人均收入的1.25倍,而单独从渔民人均收入角度看还略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但是,到200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679元,农民人均收入7225元,是城镇居民的2/5,城乡收入差距达到2.44倍,并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所以,“*”时期,*应该把统筹城乡发展,破解“三农”问题,放到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作为“*”时期县委、县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要站在全局的高度,按照“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要求,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大力推进城乡市政建设、道路网设施、卫生设施和文化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城乡保障体系,努力实现城乡良性互动。具体要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要不脱离“三农”抓工业化和城市化,给农民在城镇平等发展的权利和机会,积极鼓励具有二三产劳动技能的农民进城务工经商,让更多农村人口到城镇安居乐业。二是要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农业和农村建设投入,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村庄整治、农村新社区建设力度,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三是要积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和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强有力地促进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和城市化的进一步繁荣。

七、如何加快融入长三角,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秩序和高效的空间结构

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实力最强,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浙江是长三角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主动接轨大上海,积极融入长三角,是迅速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客观需要。为抓住这一历史机遇,由包括台州在内的浙、沪、苏三省市16个城市组成的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组织,正在加强以上海为龙头的区域经济协作。因此,长三角区域经济协作正为*工业的产业升级及结构调整带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时期一些大型基础设施的相继建成将使城市功能延伸到更大的空间范围,76省道复线、台州沿海大通道、乐清湾跨海大桥、甬台温铁路等工程将彻底改变*海岛型区域的半封闭特征,合理的空间开发秩序和高效的空间结构将逐步形成。

合理的空间开发秩序和高效空间结构的形成,其前提是要求科学的做好区域规划。对政府来说,规划的意义在于科学合理的空间布局。因此,要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把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基础设施建设、城乡协调发展、社会公益性项目安排等真正落实到空间布局上。空间布局是涉及到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工业基地、城市建设等方面的资源合理利用。实际上,没有合理的空间布局就不可能有持久、全局、宏观的协调有序发展。目前,我县正着手《*县工业产业发展及空间布局规划》的编制,现已进入后期的修改和完善阶段。规划提出了“两城一廊”的工业发展布局,以整合科技、医药包装工业基地和开发漩门工业城为重点,构筑港北工业城,以整合汽摩、机电、阀门工业基地为重点,构筑港南工业城,以开发五门工业基地为重点建设76省道复线工业长廊。此规划将对*的工业产业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两城一廊”的高效空间结构也将在“*”末期基本形成。

八、如何加快职能转变,构建务实、高效、创新的现代政府

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现代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必然要求政府职能和政府机构作相应的转变和改革。政府职能要从领导型向引导型转变,政府措施要从制约型向激励型转变,政府部门要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时期,我们必须要根据*的实际情况,积极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尽快转变政府职能,注意避免政府“越位、缺位和错位”,重新对政府角色进行定位,调整政府的公共职能,提升公共政策的质量,提高公务员素质,构建高效、创新、富有竞争力的现代政府。

(一)切实转变政府管理职能

转变政府职能首先是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尽量缩小政府直接审批的范围,将属于微观经济的职能还给企业,把要素分配和资源配置的职能尽量转移给市场,将企业财产审计、资产评估等服务性业务转移给社会中介组织。将政府职能的重点转移到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引导产业发展、优化发展环境等方面。同时,要加强规划、协调、控制、监督和服务等职能,组织公共产品生产、建设公共事业、提供公共服务。

(二)积极推进政府机构改革

根据精简、统一、高效的原则,对现有机构职能进行重组,调整和减少专业经济部门,强化政府的区域调控和执法监管职能。认真实施政务公开、政府审批和窗口服务制度改革,实行信息化管理,提高办事效率和县域经济管理能力。另外,在推进机构改革的过程中,特别要避免出现政府职能减少,人员不断增加;或者机构和人员减少,而职能却没有变化,甚至变相扩大行政职能范围的现象。

(三)努力培养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

确立“小政府,大市场”观念,强化政治意识、服务意识、公仆意识和务实意识,树立规范、高效、廉洁、创新的政府公务形象。实施“学习型政府工程”,培养一批具有现代知识结构和专业知识、业务水平高、高效廉洁和具有良好精神风貌的公务员;继续建立和完善干部的竞聘、考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