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政理念问题研究报告

时间:2022-09-21 04:19:00

执政理念问题研究报告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要求。执政能力的增强,以执政理念的进步为前提。因此,对执政理念进步问题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充分认识执政理念的内涵、性质和功能

执政理念是一个政治理论问题。有人认为:“执政理念是指执政党的思想和政治路线,是执政宗旨,即为谁执政,代表谁的利益。”执政理念“可以理解为执政的指导思想,其中主要的应是价值取向。”有学者指出:“执政理念,是指导执政治国活动的基本观念。执政理念是执政理想、执政原则、执政思路的集中体现。“执政理念是执政党围绕执政目标所确立的基本理论原则和行为准则。”此外还有的论者认为执政理念是执政党对自身所面临的内外环境及其对党执政提出的内在要求的全面认识,是一种深层次的理性认识。它包括对党所处环境的认识、对自身所面临机遇和挑战的认识、对自身状况的认识和对历史责任的认识等。

从众多关于执政理念的阐述中,我们可以归纳出执政理念的本质要素:一是强调执政理念在执政能力、执政理论建设中的核心地位与重要作用;二是在认识的逻辑层次上,执政理念是一种深层次的理性认识;其三,执政理念是一个价值观念的体系或系统。基于上述分析,对执政理念可以这样表述:执政理念,指的是一个政党对其自身为何执政、如何执政、为谁执政、靠谁执政的规律认知、价值导向和行为规范,是执政党以执政宗旨为核心的一整套执政观的价值判断,是关于执政理想、执政准则、执政思路的深层次的理性认识。作为政党执政素质和能力的核心,执政理念贯穿于执政理论与执政实践的方方面面,贯穿于政党执掌政权的宗旨、治国方略、执政方式和领导方式、社会力量配置,以及在执政的条件下党的自身建设等方面。确立科学、先进的执政理念,对于深化执政理论,提高执政能力,促进执政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执政理念作为社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产生于执政实践,集中反映了政党对执政规律的认知水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执政实践决定执政认知。执政理念作为社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执政实践经验的总结提炼和高度概括。执政理念也因其对执政实践的反映而具有强烈的时代性,任何政党的执政理念无不深深地打上时代的烙印。科学、先进的执政理念反映了时展的新要求,反映了政党对自身角色的深度体认、执政经验的理性总结、执政规律的准确把握和执政方式的科学概括,是政党执政能力的“本”和“源”,是衡量执政党理论水平和执政水平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就是对55年执政实践正反两方面经验科学总结的结果,是科学判断历史方位和时代潮流后的积极之举,标志着我们党执政意识的新觉醒,反映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新成果。

其次,执政理念作为政党价值导向的核心,是对政党的性质、宗旨和执政追求的具体反映,是指引政党前进和进行社会动员的一支号角。执政理念是政党对客观执政实践的主观认知,但同时又内在地包含了政党的价值导向和政治追求。任何一个现代政党都必须有自己的指导思想和执政理念,这是执政党的执政宗旨和目标是否明确的前提条件,也是执政党争取和巩固执政地位的首要标准,因为人民总是首先以一个政党的指导思想和执政理念作为判断其优劣的主要依据的。这就使得执政理念具有政党标志的意义,具有统一全党、凝聚群众、动员全党、号召群众的政治功能。执政理念的进步与否,社会认可与否,一定程度上对政党执政能力的强弱具有指标意义,对确定和巩固执政地位、实现长期执政具有关键作用。科学、先进的执政理念,来自于对时代潮流的准确把握和民众意愿的科学提炼,因而往往容易取得社会的认同,降低政治动员的成本。

第三,执政理念作为政党行为规范的核心,反作用于执政实践,引领着执政实践,支配和制约着执政能力的提升。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并具有主观能动性。执政理念也是如此。执政理念一旦形成,反过来就会指导和影响执政实践。有什么样的执政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执政实践。科学、先进的执政理念对执政实践产生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发挥着有效的规约和引导功能,是政党之福、人民之福、国家之福;而落后的执政理念则对执政实践产生着破坏作用,损害执政能力,是政党之祸、人民之祸、国家之祸。近20年来,世界上一些长期执政的政党陆续丧失执政地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些执政党的执政理念落后、思想僵化,迟滞了执政能力的提高,无法应对面临的各种新挑战。因此,紧跟时代潮流,创新执政理念,并以科学、进步的执政理念来引领和推动执政实践,对于提升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就显得极端重要。

二、准确把握党先进执政理念的本质内涵

正如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一样,一个政党的执政理念也有先进和落后之别,也因此有执政理念进步与倒退的现象。执政理念进步,就是指执政理念由传统向现代、由经验向科学、由落后向先进、甚至是由错误向正确转变的现象和过程。执政理念的先进与落后是相对的。在一定时期内,某一种执政理念是先进的,对执政实践起到引领和推动作用;但是,如果时移事迁,执政理念却固步自封、裹足不前,曾经先进的执政理念就会变得落后,就会违背人民意愿,影响执政实践。区分执政理念进步是否,关键要看执政理念的发展方向其是否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符合执政的客观规律,符合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执政理念由不完全符合到比较符合历史发展潮流、执政的客观规律、人民的意愿,就表明执政理念的进步;反之,则是退步。

执政理念进步,并不随着时间推移而自然发生。世界各国当代执政实践中,仍不乏一度取得政权但执政理念却相当落后的现象。促成执政理念进步的因素,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一是来自对执政党角色的深度体认。在此问题上,我们党经历了长期转型过程。在取得并建立全国政权后,由于认识的局限,我们党曾一直以“革命党”自许,甚至不断进行“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对党和国家造成十分严重的损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纠正了这种失误,并开始了从革命党向执政党、建设党的实际转变。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标志着我们党执政意识的新觉醒,反映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新成果。

二是来自对党和国家建设经验的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后,党带领人民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深刻的教训。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党带领人民开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征程,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有了新的认识。从“发展是硬道理”加上“科学发展也是硬道理”,从“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经济高速增长到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观等概念的提出,无不体现了我们党与时俱进的执政理念和执政能力。

三是来自对人类政治文明建设成果的科学反思。人类政治文明成果是历史辩证发展的结果,是新旧社会政治形态之间必然的历史联系。人类政治文明成果凡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必将成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参照。执政理念作为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然要在科学反思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政治文明建设的成果。当今世界各国大多数政党都在努力顺应时代潮流进行调整和变革。对他们的一些做法和措施,我们不能照抄照搬,但对他们在治国理政方面的有益做法和执政理念,我们要研究和借鉴。

近年来,随着建设和执政的需要以及时展的要求,我们党的执政理念不断进步,内涵得到不断丰富。根据十六大以来中央有关精神,当前我们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以下四个方面的执政理念:执政为民的公仆理念、执政兴国的发展理念、依法执政的法治理念、执政求进的创新理念、执政固本的基础理念等。

(一)执政为民的公仆理念,就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鲜明特征,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坚实基础。我们一定要增强宗旨观念,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不断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只有这样,才能不断保持和巩固我们党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巩固我们党的执政根基。

(二)执政兴国的发展理念,就是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最终要靠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完善党领导经济工作的体制机制和方式。要适应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大势和我国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善于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和运行特点,自觉遵循客观规律,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要适应我国社会生活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把建设和谐社会放到重要位置,坚持以人为本,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促进社会公平。

(三)依法执政的法治理念,就是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坚持科学执政,就是根据时代的要求和国情的实际,遵循执政的客观规律所进行的执政实践;坚持民主执政,就是充分发扬党内外民主,坚持把为人民执政与靠人民执政结合起来,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依法执政,就是要紧紧抓住法制建设这个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的重要环节,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从法律制度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

(四)执政固本的基础理念,就是坚持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求真务实是贯彻党的思想路线的必然要求,开拓创新是提高执政水平的根本动力,勤政高效是党的执政能力的具体体现,清正廉洁是保持执政党本色和先进性的必然要求。我们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坚持从严治党的方针,紧密联系治国理政的实践,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不断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提高党适应时展和新形势新任务的能力。

三、党政领导干部执政理念存在问题之分析

党的执政理念要通过成为其组织成员的一致性的意识,融入党政领导干部的个人价值观后,在各级领导班子的有效运作和各级各类各层领导干部的具体工作中加以体现。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作为党执政的具体执行者和实践者,作为党的执政骨干,其执政意识和执政能力如何体现党的执政理念,将直接影响着执政职能的履行和执政地位的巩固,直接制约着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加强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建设,在实践中充分体现党的先进执政理念,以先进的执政理念引领执政实践,有力地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是各级党委的重大政治任务和重要职责。但当前党政领导干部的执政意识还有很多与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具体表现在:

1、执政角色意识虚化。部分基层领导干部认为执政问题是中央考虑和把握的,与基层关系不大。上级管决策把方向,基层管落实照着办,没有“执政”的问题,只有“执行”的问题。少数领导干部把执政等同于一般的“打工”、“谋生”。个别部门和个别领导干部服从大局、遵守纪律的意识不强,部门利益至上,对上级政策和指示,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利就执行,无利就拖着不办;在事关个人进退留转之际,考虑个人利益多,考虑工作需要少,甚至不愿服从组织安排。

2、执政进取意识弱化。有些干部口头上是解放思想的倡导者,骨子里却存在着“守、满、怕、难、懒、散”等落后观念,行动上死抱着过时的条条框框,缺乏创新胆略和魄力,对解决发展中遇到问题,办法不多,怕冒风险,怕负责任,自以为大错不犯就不怕跟不上形势,就不怕坐不住位子。有些干部眼界不宽、思路不宽、胸襟不宽,缺少创新思维,缺乏胆略和魄力,发展中遇到问题解决办法不多。有些干部精神状态低迷,缺乏进取精神,患有典型的“动力缺乏症”,对工作缺乏执着的热情,对事业缺乏奋斗的激情,抓工作促发展缺少干劲、狠劲、韧劲、钻劲。

3、民主法治意识不强。有的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民主意识差,长期积淀下来的封建专制思想根深蒂固,研究问题、作出决策既不充分酝酿讨论,听取班子成员的不同意见,也不注意倾听广大干部群众的呼声。在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上,少数领导班子民主不够和集中不力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班子不协调,合力不强,甚至闹不团结,不深入群众,不了解基层,“官本位”意识很浓,缺少为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一是如何真正解决“人岗相适”问题;二是如何解决干部素质能力的测评和认定问题,三是如何科学地考核评价干部的实绩问题,四是如何解决干部“能下”、实现人才优化配置的问题,五是如何实现对干部有效监督的问题。这些问题都直接关系到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能力建设,关系到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有的领导干部对市场经济不熟悉,法制观念淡薄、法律知识贫乏,不善于运用经济、法律等手段解决发展中的问题,习惯于靠长官意志、行政命令处理市场经济中遇到的新问题。

4、廉洁自律意识不足。当前党风廉政建设的情况总体是好的,但形势也不容乐观。具体表现为:大案要案仍占相当比例,经济案件所占比例较高,违纪金额也呈上升趋势。贪污受贿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以权谋私现象在某些方面还很突出,严重违反财经纪律情况时有发生。这些虽然是极少数现象,但如不加以遏制,将影响干部队伍的整体形象,甚至对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产生负面影响。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非常复杂,有些是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有些是矛盾长期积累的结果,有些是制度体制等深层次原因的综合反映,必须认真加以分析。

第一,复杂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商品交换原则向党内政治生活渗透,对党员干部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影响,诱发某些不健康因素。一些党员干部抵御不住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侵蚀,贪图享乐安逸,提高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的内在动力不足,学习的自觉性不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科学决策和创造性地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方面的能力提高不快。一些党政领导干部不注重加强自我学习,理论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理想信念动摇,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偏差,思想空虚,意志衰退。

第二,社会转型对干部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近年来,对党政领导干部教育培训的力度不断加大,但仍无法满足社会急速转型期对干部队伍素质的要求,领导干部队伍的学历、知识及资历结构等都存在很多不足。许多领导干部不适应宏观调控力度大、速度快、影响深的新要求,不适应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的新形势,不适应知识爆炸、信息爆炸、经验爆炸的新格局,不适应社会转型、利益多元、矛盾突出、媒体活跃的新特征,不适应产业快速升级、企业快速分化、思路快速创新的新模式。致使部分领导干部信心不足,进取心减退。

第三,科学的干部选任机制尚未最终形成。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实绩评价体系为核心的干部选任机制,对于领导干部形成科学的执政理念具有规范和引导作用。近年来,随着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和深化,在创新干部选择方式、规范干部评价标准、引入竞争机制、加强管理监督等方面都有了新的突破。但仍有许多难题未能得到有效解决。一是如何真正解决“人岗相适”问题;二是如何解决干部素质能力的测评和认定问题,三是如何科学地考核评价干部的实绩问题,四是如何解决干部“能下”、实现人才优化配置的问题,五是如何实现对干部有效监督的问题。这些问题都直接关系到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能力建设,关系到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第四,干部监督管理机制尚不健全。干部监督管理体制对干部是否执行执政理念具有监督作用,对干部违背执政理念的行为具有矫正作用。目前,仍然存在着管理监督制度体系不健全、制度难落实、对领导干部权力运行监督不到位、民主监督渠道不畅、监督主体多元化合力不够等问题。

四、推动党政领导干部执政理念进步的对策思考

针对前述问题,要重点从四个方面下功夫,推动党政领导干部执政理念进步:

(一)不断加强理论武装,为领导干部确立科学的执政理念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成熟的基础,是理念进步的根基。要认真抓好领导干部的学习,使广大领导干部都能自觉地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自己,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世界,解决问题,不断提高理论素养,提升思想境界,努力使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成为勤奋学习、善于思考的模范,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模范,勇于实践、锐意进取的模范。要大力加强党性教育。保持党内的高度团结、保持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对党的绝对忠诚,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根本内因。要以巩固和深化先进性教育成果,建立保持先进性长效机制为契机,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中始终坚持深入开展党的意识、党性教育,对少数思想上、行为上与党离心离德的领导干部要及时进行组织处理。要大力加强形势教育,让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对发展形势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信心,同时增强危机感和忧患意识。要大力加强科学的发展观、政绩观、人才观、群众观教育。这“四观”是执政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必须牢牢树立并认真落实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指南,能否落实“四观”是领导干部能力的内涵要件。要大力开展法制教育。切实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的法治教育,增强法制观念,强化依法执政理念,提高执法水平。要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结合“两个率先”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实际,结合党政领导干部的思想状况,围绕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的目标,坚决克服“守旧、守成、守业”的思想观念,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科学发展的责任感,振奋精神,集中精力,一心一意谋发展。

(二)积极深化教育培训,为领导干部确立科学的执政理念夯实可靠的能力基础。

理念因知识而坚定,信心因能力而充足。科学的执政理念在不断的教育培养、实践锻炼中形成和巩固。因此,要针对领导干部中存在的“知识危机”、“本领恐慌”,大力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教育培训。一要着力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方面的培训。把增强执政意识、把握执政规律、创新执政理念、提高执政能力作为干部培训的重点。进一步拓宽培训渠道,加强对领导干部的高层次培训,推动党政领导干部的高层次培训向名牌大学培训,以不断进行知识更新,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向国(境)外培训,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思想、先进理念和市场经济知识;向实践锻炼延伸,在实践中磨炼意志,增加感性认识,强化执政理念。二要着力加强科学发展能力方面的培训。把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着力培养和提高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发展经济的能力、联系群众的能力、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协调配合的能力和调查研究的能力。三要强化干部培训的宏观管理。进一步规范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明确培训范围、任务、目标等,不断提高培训的质量和效益。要建立和完善促进领导干部加强学习的有效制度,健全激励约束机制,推进领导干部学习的规范化、制度化。把学习情况纳入到领导班子目标考核,逐步建立起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和奖惩机制,定期对干部理论学习情况进行考核,并把对干部理论素养的考核情况作为评价和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建立领导干部理论学习档案,采取把学习情况记入档案的办法,全面准确地反映领导干部的理论学习情况。四要强化领导干部自我提升的意识。充实网上学习城学习资源,严格执行学习积分制,引导和鼓励领导干部根据工作需要,以胜任本职工作为目标,重视对现代科技、市场经济理论、金融知识、有关法律法规知识以及文化、历史等方面知识的学习,不断拓宽知识领域,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不断提高理论素质和知识水平。

(三)大力推进组织建设,为领导干部确立科学的执政理念创造良好的机制环境。

只有体现科学执政理念的施政行为得到不断激励,执政理念对领导干部价值导向的功能才能真正得到发挥。为此,要狠抓组织建设,创造领导干部树立科学执政理念的良好机制环境。

一要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始终坚持以发展论英雄、为发展配班子的用人导向,大胆启用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干部。继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干部选拔新机制,健全科学化、民主化的干部任用决策新机制,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正确政绩观的干部能绩考评新机制,完善能上能下、有效调控的干部宏观管理新机制,健全制度配套、效能优化的干部监督新机制。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坚决破除一切不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陈旧观念,坚决改革一切不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制度体制,以注重实绩、注重能力、鼓励竞争,来调动优秀人才的积极性,推动形成人心思进、人才辈出的良好局面。

二要优化班子结构。突出四个重点:一是要提升领导班子的整体功能。通过促进和加强地区与地区之间、地区与部门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机关与基层之间干部的合理有序流动,不断改善和优化领导班子知识、专业、年龄、性格等方面的结构,不断增强领导班子的整体功能。二是要配优重要班子、配强重要岗位。选配领导干部要突出工作需要、岗位要求、干部素质能力和工作实绩,要把重要班子和重要岗位作为选配重点,特别是要把地区党政领导班子、综合职能部门的领导班子、党政“一把手”和其他重要岗位的领导干部配优配强。三是要大力培养优秀年轻干部。在保证各级领导班子形成合理年龄梯次结构的同时,各级党委(党组)要按照“年轻化”的要求,加大对优秀年轻干部的培养选拔,特别是各地区、各部门党委(党组)要高度重视优秀年轻的科级干部的培养选拔任用,高度重视后备干部的选拔培养,要坚决打破“论资排辈”的约束,打破“干部单位所有”的框框,根据工作需要和培养锻炼需要,加大机关与机关之间、地区与部门之间干部的交流力度,以保证为领导班子适时输送优秀年轻干部。四是要增进领导班子的团结协调。对缺乏凝聚力,不够协调,搞内耗,甚至闹不团结的领导班子,要采取组织措施加以调整。

三要加速推进各类专业业务人才队伍建设。各地区、各部门,包括相关综合职能部门,要紧紧围绕我们加快发展、实现“两个率先”的总要求、总目标,紧紧围绕“六个全力推进”的工作目标,把人才工作具体化,重视抓好加快发展所急需的各类专业业务人才队伍建设。突出以下几个重点:围绕“三资”、“三加”工程,切实加强全市招商人才队伍建设和商务谈判人才队伍建设;围绕建设“生态**”的目标,重视加强城建、规划、城管等专业业务人才队伍建设;按照打造现代制造业基地的目标,围绕产业结构的调整,着力加强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围绕现代服务业的要求,积极推进相关专业业务人才队伍建设。人才工作的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牵头抓总作用,重视人才政策、人才工作机制的研究和创新,发挥好领导、指导、引导作用;各地区、各部门也要从实际出发,以有序整合专业人才资源、有效激励专业人才发挥作用为重点,推动各类专业人才队伍的健康发展。

(四)切实严肃各项纪律,为领导干部确立科学的执政理念形成严密的制度约束

纪律和制度具有使违背科学执政理念的行为受到制约和惩罚,从而使科学执政行为内化为领导干部的执政理念的功能。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制度建设,严肃各项纪律,为领导干部确立科学执政理念提供严密的制度约束。一是必须严肃政治纪律。讲政治纪律首要的一条就是要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不动摇,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保证中央的政令畅通。围绕市委确定的工作主线、指导思想,开展工作,保证市委、市政府的决策落到实处。决不允许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每个领导干部在政治上要光明磊落,讲真理,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二是必须严肃组织纪律。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也是根本的组织纪律。坚持做到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重大问题集体研究决策,坚决维护党的团结统一;自觉遵守党的组织原则,做到党章规定的“四个服从”;增强组织纪律观念,遵守组织人事纪律,决不允许因患得患失而拒不服从组织安排。三是必须严肃群众工作纪律。加强同人民群众的联系,严格执行党的群众工作纪律,反对形形色色的官僚主义,任何党员领导干部和部门都不允许与民争利,以权谋私,侵犯人民群众的利益。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推进改革发展稳定最重要的结合点,充分调动各方面支持发展、服务发展、推动发展的积极性。在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同时,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防止矛盾激化而有损党群、干群关系,影响社会稳定,特别是要善待改革发展中因利益调整而暂时受损的群体,主动帮助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对于群众中出现的对一些政策措施暂时不理解或提出某些不合理要求的问题,要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耐心引导和帮助,力戒简单粗暴,方法生硬。四是必须严肃廉政纪律。坚决贯彻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针,认真执行中央两个《条例》和省委《关于对党员领导干部行使权力实施有效制约和监督的意见》,严格各项监督制度,切实执行好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各级党委(党组)主要负责人要对反腐败工作和领导班子、干部队伍的党风廉政建设切实负起责任,各级领导干部要自觉遵守各项廉洁自律规定,严格执行“四大纪律、八项要求”,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做勤政的模范、廉政的表率;各级纪检监察部门和组织部门要切实履行监督职能,按照中央颁布的《关于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预防腐败体系的实施纲要》要求,加快惩防体系的配套制度建设,努力做到教育有效、制度管用、监督有力,充分发挥惩防体系的整体效能,从制度上保证各级领导干部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