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研究

时间:2022-11-06 05:04:00

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研究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第一次将文化产品的产业属性和文化工作的意识形态属性有机统一起来,为解放思想、发展文化产业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更加深入地指出,要“完善文化产业政策,促进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引导和规范非公有制经济进入文化产业,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和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文化市场格局。”一般地说,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活动的行业总称。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文化产业投入少、产品附加值高,在我国属于新兴产业,在发达国家,它已成为支柱产业或先导产业。其巨大的发展力不仅体现在直接的经济效益上,还具有较强的产业牵动性和“波及效果”,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提供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是提高人的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直接动力,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培植文化资源,也是经济和社会发展最有效、最富战略眼光的选择,更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途径。加快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了解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对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条件、趋势和存在的问题做具体分析,对产业发展的基础优势、发展思路和保障措施有清醒的认识。

1.当前世界和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态势

1.1当前世界文化产业发展态势及其理论依据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化产业成为全球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被称为“无烟产业”和“朝阳产业”,在一些国家已成为支柱产业,不但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比例,而且还成为重要的外汇收入来源,并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成为经济发展的引擎。目前,在很多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占GDP的10%以上,美国超过25%,在其国内产业结构中仅次于军事工业,位居第二位。自1996年以来,美国文化产品的出口就一直遥遥领先于其他产品。日本目前文化产业的规模比其传统的电子业和汽车业还要大,到2005年,日本仅与动漫有关的市场规模就超过2万亿日元,是日本的第三大产业,占世界市场的62%。2004年,韩国文化产业在世界市场中的份额已经从5年前的1%提升到5%,韩国的经济实力虽然排在世界前十强之后,但却成为世界第五大文化产业国。文化产业也是容纳就业人员最广的产业之一,如:美国和澳大利亚的文化产业就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员比例分别达到20%和10%。

当前在世界文化市场中,美国占市场总额的43%,欧洲34%,亚洲和南太平洋国家19%(其中日本10%、韩国5%),其他国家占有剩余的份额。

文化产业之所以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迅速发展,有其深刻的理论依据。

首先,产业下游化是文化产业兴盛的推动力量。

早在17世纪,威廉·配第就发现,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中心将逐渐由有形财物的生产转向无形服务的生产:工业的利润高于农业,而商业的利润又高于工业,劳动力必然由农业转向工业,然后再由工业转向商业。1940年,克拉克汲取费希尔三次产业分类法的研究成果,也发现了类似的规律。即:随着经济的发展,就业结构的中心将按照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再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的规律发生变化。这一规律被命名为“配第-克拉克经济法则”。在“配第-克拉克经济法则”的作用下,第三产业内部的就业结构和利润结构继续“分化——集中”,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日本经济学家坂本二郎随即将第三产业中的脑力服务部分与体力服务部分区别开来,独立成为第三产业下游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第四产业。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日下公人等经济学家又主张将第三、第四产业中满足心理需要的文化服务和创造活动独立出来,称之为第五产业。丹麦未来学家蒙沃尔夫·伦森认为,人类在经历狩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之后,将进入一个以关注梦想、历险、精神及情感生活为特征的梦幻社会,人们消费的注意力将主要转移到精神需要。在此基础上,许多经济学家预言,未来的经济学将让位于文化心理学。由此可见,以精神生产方式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文化产业的勃兴,势将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

其次,需求高级化是文化产业兴盛的拉动力量。

应该说,产业下游化源于需求高级化。人类的需求剔除和动物一样的本能部分外,还有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人类需求演变的总轨迹是:从最基本的物质需求出发,不断向精神文化需求推进。马斯洛将人类的需求依生存发展关系的密切程度,从低级到高级依次分为五个层次,大体上也可以归结为两大类:一类是物质需要,第一、二层次,即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的两个部分内容;另一类是精神文化需要,第三、四、五层次,即爱与归属需要、自我与他人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的三个部分内容。一方面,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空闲时间的增多,为满足精神文化需求、实现文化产品消费提供了时间上的保证。据科学家统计,原始人平均寿命18岁,劳动时间占全部生命时间的33.3%,空闲时间仅占16.6%;农业社会的人平均寿命36岁,劳动时间占全部生命时间的28.6%,空闲时间占22.9%;大机器工业时代的人平均寿命70岁,劳动时间占整个生命时间的10.4%,空闲时间占到38.6%;当代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劳动时间已降到整个生命时间的10%以下,而空闲时间超过40%。另一方面,收入及其结构的变化,带来了需求结构的变化,体现了精神文化需求的增长。根据恩格尔系数所揭示的规律,需求结构变化表现为物质产品效用的下降和精神文化产品效用的提高,文化产品的消费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增长。一般来说,当恩格尔系数达到50以下,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时,人们的文化消费在其个人的整体消费中就达到或超过30%。在欧美发达国家,人们的文化消费远远超过个人消费总额的30%。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人将会把消费重点转移到文化产品上来。总之,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成为产业升级的力量,进而成为拉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1.2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态势

在我国,经过20年的发展,城乡居民消费水平逐年上升,居民生活质量稳步提高,由此导致居民消费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1978年,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是184元,到1998年上升到2972元,增长了近4倍,每年的平均增幅度达到7%。而且,进入90年代以后,反映居民消费结构的恩格尔系数降到了50%以下,说明我国居民从总体上告别了温饱,进入了小康。其中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到90年代末降至40%以下,开始走进了富裕时代。2005年居民消费水平为5051元,城镇恩格尔系数降至34.1%左右,人们精神需求日益丰富和多元化。居民消费结构中用于精神文化消费的部分越来越大,增长速度越来越快。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已经进入注重消费质量的“舒展型消费”阶段,生活必需品支出继续稳步下降,而服务性消费支出比重全面上升和递增,文教娱乐等精神产品的支出首次超过生活日用品类支出。相当一部分居民群体的消费重心开始向教育、科技、旅游及精神产品消费等领域移动。由此带动了我国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

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如全国文化系统的文化产业增加值,2002年比2001年增长了18.66%,2003年又比2002年增长了22.88%。2004年,北京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290亿元,占全市GDP的6.8%;上海市445.7亿元,占GDP的6%;广东1123亿元,占GDP的7%。在文化产业的结构上,我国文化产业已经形成了以传统意义上的文化产业为主的“核心层”,如新闻、出版、广电、印刷、文化艺术等;以新兴文化产业为主的“层”,如网络文化、休闲娱乐、文化旅游、广告及会展等;以及文化产业“相关层”,如从事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生产、销售等工贸企业。但是,由于我国经济存在较大的不平衡,不同地区发展的阶段不同,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也有所不同,东部地区超越了人均1000美元阶段,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地区已经开始进入3000—5000美元的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些地区文化消费活跃,现代传媒发展趋于饱和,提出创意产业发展规划。中西部地区大部分在500—1000美元之间,文化资源丰富,文化消费刚刚起步,现代传媒还有较大发展空间,文化产业处于产品开发和要素扩张阶段,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整理文化资源,打造文化品牌,开发特色文化产业,成为普遍目标。

2000年全国实际文化消费总量为800亿元,2005年全国文化消费总量达到了8300亿元以上。文化产业在我国17个城市已经成为支柱产业。截至2005年底,我国与145个国家签订了文化合作协定,签署了752个文化交流计划,与近千个国际文化组织和机构有着不同形式的文化往来,并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建立了中国文化中心、孔子学院,举办艺术展览、文艺表演、讲演会、民俗展示、电影周等活动,互办文化年和文化节,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同时文化产品,如乐器、艺术品、纸张、电影拷贝、中文软件等销往国外;但是,我国的文化产业与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遗产的文明古国相比,与位居世界综合国力第六的泱泱大国相比,与我们的近邻日本、韩国甚至印度的文化产业相比,的确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同时也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2.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1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我市文化市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经过近20多年的培育和建设,已初步形成包括新闻出版、图书音像、休闲娱乐、体育健身、文艺演出、工艺美术、信息服务、广播影视、印刷复制、网络传媒、器乐生产、广告制作、文化服务等行业在内的综合型文化产业体系。

根据*市统计局2005年经济普查资料,*市文化产业(全口径)的总体规模是:从业单位4155家,从业人员26387人,年收入17.39亿元,资产总额42.03亿元。按增加值占收入的40%匡算,文化产业占全市经济总量GDP318亿元的2.2%,说明我市文化产业已形成一定的基础。其中,广播、电视、电影服务实力雄厚,以机制纸和乐器制造业等为代表的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增长较快。特别是作为文化产业核心层的文化艺术服务业、图书报刊业和作为文化产业层的网络文化服务业、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业发展迅速。

按经营组织划分,法人单位728家,占17.5%;从业人员18591人,占70.5%;收入1133274千元,占65.2%;资产3729075千元,占88.7%。个体经营业户3427家,占82.5%;从业人员7796人,占29.5%;收入605771千元,占34.8%;资产474297千元,占11.3%;个体经营业户的营业面积总量为300717平方米。

按所属类别划分,属于文化服务类的单位总计2596家,占62%;从业人员12472人,占47%;收入645963千元,占37%;资产1105224千元,占26%。属于相关文化服务类的单位总计1559家,占38%;从业人员13915人,占53%;收入1093082千元,占63%;资产3098148千元,占74%。

按行业类别划分,具体情况如下: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业374家,从业人员1938人,收入158658千元,资产159250千元。广播、电视、电影服务30家,从业人员1298人,收入20452千元,资产60744千元。文化艺术服务235家,从业人员3506人,收入899千元,资产2532千元。互联网信息服务5家,从业人员69人,收入1030千元,资产1559千元。文化休闲娱乐服务1436家,从业人员4322人,收入293899千元,资产653767千元。其他文化服务516家,从业人员1339人,收入171025千元,资产174116千元。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651家,从业人员11606人,收入786645千元,资产2864183千元。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908家,从业人员2309人,收入306437千元,资产233965千元。

目前市文化市场管理办公室归口管理的文化产业单位有2051家(其中:市本级749家,站前区167家,老边区95家,西市区86家,鲅鱼圈区221家,盖州市451家,大石桥市282家),总投资33,497万元,其中文化娱乐业15,132万元,占总投资的45%,报刊图书业7,325万元,占总投资额的22%,网络文化业7,110万元,占总投资额的21%,以上三个行业投资额占总投资额的88%。具体行业分布情况是:演出业(演出团体和场所)28家,艺术培训业13家,影视音像业322家,图书报刊业518家,文化娱乐业701家,网络文化业425家,文学艺术创作业44家。这些文化产业单位的兴起和发展,对于繁荣文化市场、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改善人们的生活消费结构,扩大内需、增加就业、开辟税源、推动第三产业发展,都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2.2我市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纵观全市文化产业发展历程,从初期一些文化单位率先进入市场开展以文补文的经营活动、部分文化单位试行企业化经营,到个体、私营经济大举介入,经营领域不断拓展,再到今天文化产业合法身份的确立,文化市场进一步繁荣,我市文化产业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总体发展水平较低,总量规模偏小,市场机制不完善,发展速度和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仍处于起步、探索、培育、发展的初级阶段。国外一些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已占经济总量的10%—30%以上,我国全国平均水平为2.8%,东部沿海发达城市和北京、长沙、山西等地的文化产业贡献也在4—8%左右,我市仅为2.2%,与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很不相称。制约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因素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2.1对文化产业发展认识不足,意识滞后

在全社会没有形成文化产业是“朝阳产业”的共识,不把其当作一个产业来看待,认识上依然存在把文化当作福利或纯意识形态对待的思想。对文化产业缺乏正确认识,把文化产业混同于公益性文化事业,文化产业范围界定不清,没有将文化产业作为产业扩张的新亮点。

2.2.2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滞后

凡文化产业发展迅速并取得长足发展的城市都有完善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我市至今没有比较系统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缺乏整体规划,行业门类分布失衡,致使我市缺少规模化、集约化的文化企业集团,大型文化项目难以落户*,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

2.2.3缺乏从事文化产业的高素质人才

文化产业是一种高智力的生产经营领域,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尤其是高素质的领导和管理人才。目前我市文化产业不论是国有还是私营、个体,高素质的管理和经营人才不多,特别是私人投资企业的从业人员,缺乏长远发展战略,小打小闹、不思长远发展的多,严重制约了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

2.2.4文化产业投融资体制尚未形成

目前,我市文化产业的社会投融资体制尚未形成,文化产业大规模扩张的资本条件难以具备。国有文化单位在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适应产业化发展,大多数单位仍沿袭市财政按人头拨款供养的工资制。不论国有还是民营、个体,文化企业经济总量小,物质、资金积累不足,靠本行业自身力量难以支撑和扩张产业规模。国有单位富余人员难以剥离,无法向产业化转型和发展。

2.2.5文化产业科技含量严重不足

国内外有影响的文化产业都在不断通过其文化产品及文化服务的科技含量来开发和引导市场消费热点,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我市文化产业单位的科技投入、产品的科技含量普遍很低,形不成产业自身的影响力,削弱了文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同时,也使大众的高层次文化消费热情受到抑制。如我市广播电视科技投入不足,数字化水平不到10%。我市文化产业资源虽然较丰厚,但缺少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文化名人、文化景点,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附加值低。

3.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思路

3.1我市发展文化产业的基础和优势

3.1.1宏观政策已经明确

党的十六大首次将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战略任务提出,发展文化产业也成为“十一五”规划的重要内容。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作为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两大战略性目标已经明确,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新的增长点,将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已势不可挡。

3.1.2发展文化产业已有一定基础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市文化产业已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产业体系。特别是文化“核心层”、“层”、“相关层”结构初具规模,尤其是造纸、乐器、印刷、新闻出版、文化娱乐等基础较好,网络传媒、工艺美术、文化旅游发展强劲,文化产业大发展有了良好基础。

3.1.3经济快速增长为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条件

文化产业是为人们提供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行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市的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精神文化需求日益提高,恩格尔系数已降至40.3%(2005年)。我市国民经济以近20%的速度增长,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3.1.4发展文化产业具备独特的区位优势

我市地处东北亚和核心地位,是我国东部沿海开放城市,位于渤海湾东北岸,是距东北腹地最近的出海口。中长铁路、沈大高速公路、京沈高速公路、哈大公路、庄林公路纵贯*全境,南有大连周水子机场,北有沈阳桃仙机场,一市两港连接世界,构成了十分便利的立体交通网络。可直接承接日本、韩国、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产业集群的辐射,同时可将我市的独特文化资源与这些国家和地区共享,并服务东北。

3.1.5可供挖掘和利用的文化资源十分丰富

*是一座有着26万年人类文明积淀的城市,可挖掘和利用的文化资源十分丰富,除自然资源十分丰富以外,在历史文化遗产资源方面,有石棚、西炮台、崇教寺、近代建筑群及大批文物遗址;在民俗文化资源方面,有楞严寺庙会、西大庙庙会、迷镇山庙会,有在建国前与北京天桥齐名的全国四大民间艺人演出场所洼坑甸和小红楼剧场;在人力资源方面,以演出业、影视业、图书报刊业、艺术培训业等行业为重点,我市已形成一支以国有文化产业单位为主体,集中大批优秀演出人员和专业人才素质较高的文化产业队伍,并有一批个体私营业者队伍。特别是一批与文化相关的骨干企业的迅速发展,为实现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创造了条件。

3.2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思路

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改革为动力,以创新为手段,以总量扩张为前提,以提高我市文化品位、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目的,立足全市,面向东北腹地和沿海及东北亚市场,改造提升文化“核心层”产业,开发拓展文化“层”产业,强化发展文化“相关层”产业,整合优化文化资源,调整产业布局和结构,打造*文化名牌产品。建立健全我市以文化娱乐与演出业、网络影视与音像制作业、新闻出版与广播电视业、文化产品生产与销售业、图书发行与印刷复制业、古玩艺术品与文物旅游业为体系的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有*特色的文化产业集群,使文化产业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目标实行两步走战略:五年打基础,十年上水平,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目前的2.2%,提高到近期目标2010年的5%和2015年远期目标的15%。在“十一五”期间,力争文化产业的年均发展速度达到41.88%,年增加值达到40亿元,2010年年收入达到100亿元。

3.2.1、繁荣发展文化娱乐与演出业

繁荣文化娱乐业的主要目标是按照“统筹规划,点面结合,集散有序,方便群众”的原则,规划文化娱乐业的发展布局,以管理、整合发展为主线,促进向高雅休闲娱乐方向发展,逐步提高文化娱乐业的整体层次,不断优化文化娱乐产业的类型结构和规模结构,使娱乐产品和服务在层次上和内容上不断开拓创新,满足群众娱乐消费需求。为此,一是要大力支持积极健康、丰富多彩的大众化娱乐项目和经营活动的发展,不断扩大文化娱乐业的整体规模。二是要积极鼓励和扶持民营企业投资建立大型、综合文化娱乐设施,形成若干有规模、上档次、成品牌、连锁化的大众娱乐龙头企业,带动行业整体素质的提高。三是要积极倡导特色经营,发展一批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娱乐场所。四是要在深入挖掘我国传统优秀文化娱乐方式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吸纳和引进国外文明健康、科技含量高的现代文化娱乐项目,不断开发新的娱乐服务项目,提升文化娱乐品位和科技水平。五是要积极鼓励发展面向青少年和老年的健康有益的文化娱乐活动。六是要加大文化娱乐市场的执法力度,建立公平竞争的文化娱乐市场秩序,不断净化文化娱乐市场。

发展文艺演出业的核心任务是改善演出市场结构,提高演出艺术水平。为此,要以国有艺术表演团体体制改革为契机,以积极鼓励社会资金投入文艺演出业为突破,改制、组建、新建各种形式的面向市场、适应市场的艺术表演团体、艺术表演场所和演出中介机构。“十一五”期间基本形成文艺演出产业化运行框架。一是要积极促进国有演出团体转变体制和创新机制,分类指导,因“团”制宜,按市场经济规律办文化。政府通过建立专项资金,重点扶持少数具有示范性和代表性的艺术表演团体。对于其他艺术表演团体,国家以财政补助和税收优惠政策加以引导和调控,使之直接面向市场、面向社会,公平竞争、优胜劣汰,走产业化发展之路。在各级政府财力和政策上的扶持下,“十一五”期间,完成国有演出团体的转制和资源整合,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改组改造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实体,并在市场上立稳脚跟。二是要积极支持非公有制演出团体进入演出市场,支持外地资本和其它资本进行演出场所投资,形成公有、非公有、股份制等多种艺术表演经营组织形式并存竞争的格局。三是要立足民族文化,大力开发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同时借鉴吸收外来文化、特别是现代新型科技手段,对传统剧种剧目进行开拓性的创新,瞄准国内外市场多出精品,在弘扬先进文化和民族文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四是要打破地域和行业限制,加强演出协作网络建设,鼓励演出场所和演出经纪机构联合,建立符合市场发展的现代演出中介机构,强化演出流通环节,扩大演出市场,进军全国性和区域性演出市场网络。五是要积极鼓励形成有利于发展舞台艺术的组织形式,例如,签约制、演出经纪人制、演出季制、保留剧目制、剧目制作人制等。六是要改变营业性演出项目审批办法,减化审批手续,逐步将营业性演出项目审批制向备案制过渡。

此外,要依托*市戏曲学校、熊岳艺术高中等知名学校和具有较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加强艺术教育培训业的发展。要改善*市戏曲学校、熊岳艺术高中等学校的办学条件,提高师资队伍水平,扩大在校学生数量,增加专业门类,创造自身发展条件,力争在2010年前分别升格为高等专科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逐步摆脱办小班、挣小钱的老模式,坚持多元投入的方针,走群众文化社会办的道路艺术培训业。支持社会资本、师资进入艺术培训领域,按照市场运作的方式,因地制宜地建设各具特色的社区和乡村群众文体活动场所,为城乡居民提供活动、培训、辅导等有偿服务,用5年左右时间,重新构建起全市崭新的群众文化网络。

3.2.2积极开发网络、影视与音像制作业

网络文化业、影视制作业、音像制作业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打破时空限制、富于科技含量、影响面大、具有超额利润的前沿文化产业。目前我市尚无具有产业代表性的影视、音像作品,更没有标志性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网站,急需大力开发,实现跨越式发展。

随着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的发展,目前我市已有76家网站,但从事互联网信息服务业的网站仅有5家。积极开发网络文化业,一方面需要通过快捷、准确、方便的信息服务挣得“眼球”,获取网络广告收入;在信息的综合利用和深度开发上下功夫,通过个人信箱、短信服务、网络游戏、在线电影、音乐点播等增值服务,赢得相应收入。另一方面,要通过引导连锁网吧的规模化、品牌化经营,提高网吧业的行业经营水平,并逐步开拓农村网络文化市场。

影视和音像制作业要大力引进专业人才,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努力创新题材,突出地方特色,把握时代脉搏,力争“十一五”期间打造2部具有代表性的影视、音像作品影视精品。同时,要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开拓影视市场,不断提高电影放映行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大力发展音像制品连锁经营和音像超市。

3.2.3做强做大新闻出版与广播电视业

出版行业作为以知识为基础的产业,是高智力、高科技、低能耗、无污染的绿色产业。目前,我市尚无出版社。因此,要积极筹建成立*出版社,为*人出好书、出作品、出人才提供便利条件。

广播影视业作为传媒文化产业的核心领域,具有独特的节目内容资源、用户资源和网络资源,既是公共性较强的国家战略性产业,也是应用新技术最多、最快的高新技术产业。按照产业发展规律走集约化、规模化的发展之路,既要注重结构调整和协调发展,也要注重发挥系统优势和整体力量。我市有广播、电视、电影服务30家,从业人员1298人,收入20452千元,资产60744千元。包括广播、电视服务7家,广播、电视传输13家,电影发行放映10家。要做大做强我市广播影视业要继续扩大有线电视网的覆盖面,重点向农村发展,积极扩大广告服务等有偿服务收入。筹建具备拍摄、发行能力的电视中心,2010年投入商业运作,2015年前力争每年生产1—2部电视剧。

3.2.4大力发展文化产品生产与销售业

近年来,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引发了旺盛的文化娱乐需求,文化用品消费呈快速增长趋势,我市大力发展文化用品生产与销售业是一条发展经济的有效途径。目前,我市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651家,从业人员11606人,收入786645千元,资产2864183千元。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908家,从业人员2309人,收入306437千元,资产233965千元。已经具备了发展文化产品生产与销售业的良好基础。特别是要重点扶持乐器制造业的生产,在融资、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按照先发展、后规范,先扶持、后受益,宜大则大,宜小则小,遍地开花的思路,采取多种措施,全力支持乐器龙头企业的发展,开发新产品,实施名牌战略,用3—5年时间,从争创名牌、构筑*产业新优势的战略高度出发,努力把*建成中国乐器城。两年内,创出提琴、古筝等一批名牌产品。对无商标或有商标而没有正式注册的产品,及时帮助注册,把产品做大做强。提高市场占有率,与各省、市教育行政部门、艺术院校、文艺团体等联合建立产品销售网点;通过国外商、外贸部门等渠道扩大出口;实行网上销售。组织个体私营企业参加国际、国内乐器大型展销活动。建设*乐器行和文化音乐广场。在市区西部采取前店后厂形式建成乐器一条街,并陆续在全国各地建立乐器行,使*乐器产品全面占领市场。

3.2.5重点扶持图书发行与印刷复制业

目前我市拥有图书发行176家,印刷复制业94家,发展*市图书发行与印刷复制业,要继续吸引非公有资本和外地资金进入本行业,扩大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发行网点。重要是向农村发展,达到每个乡镇都有一个初具规模的集图书、报刊、影视制品销售,租赁为一体的企业。同时,要积极引进资金,引进印刷技术和设备,大幅度提高印刷质量,增加现代化高科技印刷种类。

3.2.6扶持开发古玩艺术品与文物旅游业

文物和艺术品业是文化品位高,专业性强,艺术附加值大的特殊行业。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近两年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取得明显成效,辽南皮影、盖州风筝、大石桥迷镇山娘娘庙会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申报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辽南皮影、盖州风筝确立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保护试点项目;市内木雕画、剪纸、大石桥民间鼓吹乐、辽南高跷秧歌、盖州辽剧被确定为市级重点保护项目,*市的文物和艺术品业将会有较广阔的发展空间。发展文物和艺术品产业,一是要以市文物店为依托,组建*市文物市场,改变民间的集市、地摊式交易为店堂规范交易,加强文物交易管理。二是要组建相对集中的艺术品市场。集中展示我市书画家的作品,尤其是知名度不高的书画工作者的作品,为促使其书画转换成商品创造条件。同时,沟通作者和读者的联系,发挥中介作用,满足读者的特定需求,扩展销售渠道,增加销售额。三是要提高风筝、皮影、剪纸、布艺、根雕、编织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工艺品的品位和质量。提供展示的空间,促使其转化成具有艺术价值的商品。

文化旅游业是以自然历史文物景点观光服务为核心,带动饮食、旅馆、交通、商业、娱乐成龙配套发展的一个重要文化产业群。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重点开发我市文化旅游资源,发展具有鲜明特点、较高品味、内涵丰富的文化旅游,对于扩大*知名度、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发展文化旅游,要充分发掘利用我市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资源,加强景点管理建设,形成集休闲、度假观光、购物一体的文化旅游经济平台。在支持、扩展本行业自身发展的同时,推动第三产业其它行业的发展。一是继续重点建设望儿山旅游区。依托望儿山这一特定载体,办好具有中国特色的母亲节,建成世界最大的以母爱为主题的旅游区。2010年完成望儿山影视城的建设,按产业化运作拍摄一部电视剧。其场景可留做进一步开发,做为同类题材影视的摄制基地和旅游资源。建设一座母爱博物馆,用作古今母亲感人事迹以及典型人物的展览,并与望儿山原有的母爱文化资源组合,形成望儿山母爱主题风景旅游区。二是要充分培育、保护和利用全市固有的人文资源,搞好民俗、生态旅游和庙会观光项目。开发老轿顶、赤山、青龙山、石门水库、周家水库、玉石水库等自然生态景观,开展生态旅游和民俗旅游,增加当地的收入。建设开发楞严寺旅游区,把楞严寺打造成东北第一寺。管理开发好西大庙、楞严寺、迷镇山等知名寺庙的庙会活动。作强物流业,增加民间艺人演艺活动的比重,形成民俗文化的重点展示空间。在重大活动中展示自己的传统文化。三是要开发西炮台文化产业孵化区。西炮台内以爱国主义文物陈列展、炮园、美石城、旅游纪念品销售等为主要项目。西炮台西侧设一个大型豪华客轮锚泊于海滩,修一栈桥连接炮台和客轮,在不破坏文物保护带景观的前提下进行开发。四是大力开发旅游纪念品、旅游产品。西炮台、望儿山、仙人岛等重点旅游景点,要开发出代表自身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在创意和包装上突出特有的文化内涵,把本地的特产包装升级为礼品,使其大幅升值,形成旅游产品生产基地,成为当地经济的支撑点。

4.*市文化产业发展的保证措施

要实现我市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提高认识是前提,解放思想是关键,强化措施是保障。

4.1制定颁布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各级党委、政府应不断深化对发展文化产业战略意义的认识,把文化产业提到突出的位置,组织人员制定颁布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一是把文化产业发展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年度规划,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高居民素质、改善生活质量、满足社会需求的一项重要举措,搞好产业总体发展规划和布局。二是把发展文化产业纳入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文化产业重大项目建设纳入城市建设长期规划。新建或改建城市小区,必须规划安置文化产业,达到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使用。三是实行土地扶持政策,允许国有文化产业,依法运用级差地租,采取土地置换等方式筹措资金,用土地使用权做资本投资入股。对一些文化产业项目,如建立望儿山母亲城,政府采用划拨土地方式给予扶持。

4.2制定颁布文化产业发展政策

4.2.1放宽市场准入条件

按照全国、省、市统一要求,积极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降低文化产业进入市场的“门槛”,扩大投资领域,鼓励多种经济成份共同经营,制定实施“国退民进”的文化产业民营化战略。改变由政府单一投资的格局,要改革投融资体制,发展资本市场,吸引和开拓民间资本与境外资本,实现投融资社会化和市场化,拓宽文化产业投融资渠道,形成政府资本与社会资本相结合的多元化投资机制。在文化产品集散地建设、文体用品制造业项目引进、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加强与省、市政府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的联系与沟通,按照“三个有利于”和“特事特办”的原则,采取多种联合和多种经营方式,以激活文化产业经营机制,促进文化产业的兴盛。放宽市场准入政策,在土地使用、贷款、税收、上市融资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吸收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非公有资本和国有资本享受同等待遇。支持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

4.2.2大力引进项目和人才

政府部门要加大对重点行业和企业的扶植力度,组建专业性或综合性产业集团,实现集约经营。对各级文化产业规划和重要产业项目进行必要的指导和协调。在各种招商引资活动中,大力引进项目,搞好跨区域合作与联合。

我市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严重缺乏,特别是既懂文化行业特性,又熟悉经营管理的人员紧缺,国办文化企业的管理者不少来自行政队伍或演职员行列,对企业的经营往往是从实践中摸索得出的朴素的管理办法,缺少必要的管理营销理论修养,急需培训和引进高层次文化产业管理、营销人才。所以要加快人事制度改革,广泛吸引国内外知名艺术家、企业家来*创业,培养一批文化产业的企业家、经纪人,对有特殊贡献的人给予重奖。

4.2.3制定优惠的财政和税收政策

在允许的权限范围内,综合运用财税政策,全力支持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发展。一是完善公共财政支付公益型文化建设的政策,适当扩大财政资金在文化产业领域的投资,引导社会资金投向;二是执行文化企业多种经营税的减免政策,对大众型的文化娱乐行业和重点扶植的行业应适当减免税收,企业赞助文化体育事业的资金免征所得税;三是文化市场管理费已取消多年,应尽快从文化经营单位上缴税金中给予文化主管部门一定的返还,集中用于应扶持的文化事业。争取社会资本和企业家进入文化产业领域。提高对文化资源开发和保护的意识,促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积累和扩张,形成规模。

4.2.4鼓励和扶持文化中介机构的发展

转变政府对文化工作的直接管理模式,大力发展文化策划咨询、演出、展览、艺术品销售拍卖、影视、演艺制作等方面的中介机构和文化经纪人,鼓励组建各级各类文化产业组织或文化投资公司,不断培育新的市场竞争主体,对与市场联系密切的文化艺术活动,可具体委托他们承办,进行市场化运作。引导他们按照文化艺术的规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律,积极拓展文化营销服务,向集团化、网络化、品牌化方向发展。鼓励国内民间资本、非文化企业介入文化产业领域;支持和引导外资、个体、私营、民营企业对文化产业的投资和经营;运用市场机制,在跨地区、跨行业、跨媒体的广阔时空里实现对文化生产要素和文化消费商品的积聚和扩散的调节。

4.3成立*市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

要实现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必须建立健全文化产业组织机构,加强对文化产业的领导,把文化产业列入重要议事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