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新渔村建设的困难与对策

时间:2022-06-27 06:13:00

社会主义新渔村建设的困难与对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着眼于加快推进现代化,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出的一项历史任务,是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神来之笔,是亿万农民的民心工程,古人云:“食为政先”,“农为邦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凝聚着我们党几代领导人为发展农业,造福农民的心血和智慧,既是一个历史上多次提过的话题,又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新课题。对于海岛乡镇来说,建设社会主义新渔村是当前乡镇干部,尤其是乡镇党委书记的悠悠万事,唯此为大的重中之重。遵照中央一号文件中规定的“五要五不”原则,即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商议,不强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笔者以为,海岛乡镇在建设社会主义新渔村中必须从本乡镇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准确定位,合理规划,统筹兼顾,科学推进。既要有强烈的使命感和紧迫感,但也不可急于求成,必须脚踏实地,持之以恒地努力,使新渔村建设的美好蓝图一步步成为现实。为此,根据海岛乡镇的实际,认真排摸新渔村建设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积极探索新渔村建设中的相应对策显得尤为必要。

一、海岛乡镇在新渔村建设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物质基础问题。一是乡镇财政收入渠道狭窄,村级集体经济脆弱,新渔村建设除公共财政投入外,乡村集体经济无力进行补充;二是渔业生产听“海”由命,渔民收入极不稳定,增收难度较大;三是受海岛地理条件制约,培育具有地方优势,符合地方实际的新的增长点难度大;四是地方公共财力不可能将渔村中基础设施建设包罗万象悉数纳入,支持力量有限。

(二)素质提高问题。一是随着城乡劳动力市场的不断开放,渔村中一些有文化、有技能的青壮年渔民大量外出务工;另外,那些在高等院校就读的渔家子女也不会再来海岛落户,海岛居民的总体素质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基层后续人才日益缺乏;二是渔村公共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场所和设施原来基础较差,几近空白。因受财力制约,不可能大规模建造和增添,活动难以开展;三是村际交通不畅,人口居住相对分散,开展各项教育活动人员集中困难,客观上难度较大。

(三)环境改善问题。一是乡镇规划滞后,村庄群落布局十分不合理;二是海岛渔村自然环境差,人口密度大,环境卫生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三是矿山企业采石爆破引发的震动、噪音、粉尘以及水产加工业排放的污水、烟尘等影响居民正常生活,治理难度很大;四是渔民群众卫生习惯差,尤其是居住在半山腰的群众生活垃圾(特别是塑料薄膜袋等白色垃圾)随处乱丢现象严重,造成环境污染。

(四)社区(村)管理问题。乡镇的社区干部基本上是由原来的村干部担任,普遍存在学历低,观念陈旧,工作方法简单,大局意识差,综合素质低下的弊端;用原来村干部的简单工作方法来处理社会事务,对社区的管理很难适从;同时,对发展壮大辖区内的村、社集体经济思路不清晰、办法不多。总之,尚未完成从村干部到社区干部的角色转换。

二、海岛乡镇在新渔村建设中相应的措施和对策

针对上述困难和问题,笔者以为要把海岛乡镇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新渔村,必须面对困难不畏难、不退缩,积极谋划新渔村建设的良策。具体要做好“六个坚持”。

(一)必须坚持经济建设发展这一中心点不动摇

生产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渔村的物质基础,是新渔村建设必须始终抓住的中心环节。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渔村生产力发展中,实现渔业产业化、现代化、市场化、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渔村二、三产业的逐步扩大。一是要以现有的渔业捕捞为依托,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控制和减少近海捕捞,发展外海和远洋捕捞,大力发展海水养殖业,发展水产品加工业,搞活水产品流通,拓宽第三产业渠道,科学引导捕捞渔民转产转业;二是要以渔港为依托规划新渔村建设。要充分利用海岛乡镇深水港湾多、沿岛岸线长等得天独厚的优势,规划建设以渔港为基础,村镇为依托,企业为龙头的现代化渔港经济圈,成为渔船避风和补给、水产品集散和水产品加工的产业集聚区域;三是要以旅游为依托规划新渔村建设。要充分利用海岛乡镇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海洋文化、渔家风情等优势,尤其是诸如黄龙乡的“东海云龙”——元宝石、江浙二省分界岭等全国绝无仅有的景点及黄龙港涨网这一传统的在历史上名声远扬的渔业作业,积极探索休闲观光旅游的新路子,及早规划,分段开发,使之与泗礁本岛的部级列岛名胜区在资源、项目上形成互补,并尽快接轨。

(二)必须坚持渔民生活富裕这一落脚点不动摇

生活富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渔村的具体体现,它要求渔区群众收入逐步提高,衣食住行条件不断改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明显上升。生产发展是生活富裕的前提和基础,要以渔民增收为核心。首先,以解决“三渔”问题为工作重点,着重做好渔民“双转”工作,加强就业培训,拓展就业渠道,为“双转”渔民提供众多的就业机会。其次,大力加强渔村基础设施建设,集中解决渔民当前生产生活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显著改善渔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要稳定党在渔村的各项基本政策,切实维护渔民群众的权益。要改善渔区学校的办学条件,不断提高教育质量。要逐步提高渔民群众的医疗保障水平,进一步完善新型合作医疗的相关政策,逐步健全渔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要建立符合渔村实际的社会救助和保障体系,并积极创造条件,探索建立渔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同时,针对渔区渔民收入差距越拉越大,贫富悬殊的现实,彻底解决渔业捕捞船只中股金分红和劳动收入之间严重不公的矛盾;要引用那些工业企业股份制的成功经验,来完善目前渔业股份中的不合理制度,从而使大多数的渔民(雇工)普遍提高收入。

(三)必须坚持综合素质提升这一关键点不动摇

渔村群众综合素质的提升是乡风文明的重要内容,而乡风文明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渔村的灵魂。不断提高渔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和造就新时期的新型渔民,是社会主义新渔村日益繁荣的根本保证。为此,要围绕公民道德建设,突出文明主题,培育文明乡风。一是要切实抓好基层干部队伍的素质提高工作,加强对新社区干部和村干部的教育和管理,要通过各种培训,提高基层干部的综合素质;同时,要关心基层干部的生活,适当提高基层干部的待遇,在渔村形成一支识大局、善管理、能办事的干部队伍,成为海岛新渔村建设的“领头羊”。二是要广泛开展以新渔村建设为主题的教育实践活动,倡导践行科学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着力提高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三是要深入开展群众性的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推出新的创建内容,努力促进“平安乡镇”、“治安安全村”、“高产文明船”、“安全文明校园”及“文明家庭”等各种文明创建活动更有特色,更富有成效,进一步提高渔村广大人民群众的文明程度;四是要努力办好像黄龙乡具有一乡一品的“蛟龙腾飞”——黄龙渔民开捕节这一特色文化品牌,不断提高办节的质量和档次;五是要广泛开展群众性的文化、体育活动,加大活动场所的投入力度,大力普及全民文化、娱乐和体育活动。通过培育健康、和谐的文明乡风,使广大群众在生活方式、思想理念、文化娱乐和安居环境等方面得到新的明显进步,在渔村群众中形成遵纪守法、文明守信、家庭和睦、邻里团结、相处和谐的社会风尚。

(四)必须坚持乡容村貌整治这一突破点不动摇

乡容村貌是展现渔村新貌的窗口,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乡容整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渔村的重要条件。为此,必须把整治乡容村貌作为突破点来全力抓好。一是要彻底根治渔村原来环境卫生脏、乱、差的落后面貌,要加大对环境卫生的整治力度,对环境造成重大污染的且群众反映强烈的企业,如治理不力,整治无果的一律实施关、停政策。加大对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同时,广泛深入地做好环境卫生的宣传教育工作,充分调动渔村群众参与环保的积极性,建立起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约束的环保管理运行机制。加快“生态乡镇”建设,强化“青山白化”治理力度,全面推行新型殡葬改革。二是结合“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和创建小康社区目标,有序规划,适度超前,做好新社区、新居民点规划,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以交通道路、水利改造、环卫设施、渔业设施、绿化工程、社区阵地建设及信息技术网络改造等工程为重点,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健全、设施先进的基础设施网络,使渔区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五)必须坚持平安和谐构建这一基础点不动摇

渔区的平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渔村的基础点。为此,必须把开展平安建设作为新渔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力组织实施“平安社区”工程,提高构建和谐社会新能力。一是要及时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充分发挥各级基层调解组织的作用,下大力气做好信访工作,把矛盾和纠纷解决在社区、解决在基层;二是要加强新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积极开展“创安”活动,使各类刑事案件、治安案件及群体性事件得到有效控制,经常加强对未成年人、归正人员、外来务工人员的管理和教育;三是要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广大群众法制观念和依法维权意识;四是要提高新社区干部依法办事、依法管理和及时化解矛盾的能力;五是要狠抓安全生产不松劲,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管理各项措施,加强安全监管力度,确保各行各业安全生产无事故。切实维护渔村政治社会稳定,提高渔民群众对生产、生活环境安全感的满意度。

(六)必须坚持发挥渔民主体作用这一根本点不动摇

渔村广大渔民是新渔村建设的直接受益者,也是新渔村建设的主力军。推进新渔村建设,必须尊重渔民群众的意愿,充分发挥广大渔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是围绕政府主导和渔民主体的要求,深入研究、探索新渔村建设的投入机制,使政府在基础设施、社会事业投入中能够带动渔民群众积极参与,进一步健全渔民自主筹资筹劳的机制和办法,引导渔民自主开展渔区公益性设施建设。做到不包办代替,防止等、靠、要现象发生。二是要广泛地开展宣传教育工作,使广大渔民群众真正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新渔村建设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使渔民对新渔村建设有着美好的憧憬。三是要加强现代渔民素质建设,必须加大培训教育力度,提高渔民的生产经营技能、创业就业能力、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努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高素质的新型渔民。四是要切实维护渔民的民主权利,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让渔民群众真正享受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五是要加强渔村法制建设,深入开展渔村普法教育,增强渔民的法制观念,提高渔民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最大限度地调动渔民群众建设新渔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创建渔区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