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统筹城乡就业工作方案

时间:2022-06-02 04:14:00

政府统筹城乡就业工作方案

为贯彻党的**、*全会精神,落实市委**全会精神,统筹城乡发展,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现就统筹城乡就业,促进百万农村劳动力转移作如下决定:

一、统筹城乡就业,促进百万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1指导思想。以党的**、*全会精神和“*”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方针,通过转移就业、减少农民来富裕农民。坚持规划先行,科学决策,分步实施,扎实推进。强化农村劳动力培训,不断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建立和完善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统筹城乡就业,推进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强服务引导,加大政策扶持,加快制度创新,促进百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实现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推进我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2基本原则。坚持“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原则,充分调动和发挥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共同做好统筹城乡就业工作;坚持培训与转移就业相结合原则,以就业指导培训,以培训促进就业;坚持向非农产业转移和向城镇转移相结合原则,拓展劳动力转移就业空间,增加农民非农收入;坚持就地转移与向外输出相结合原则,拓宽劳动力转移就业渠道;坚持突出特色与打造品牌相结合原则,加快形成劳务品牌,巩固和拓展劳务市场;坚持外出务工与回乡创业相结合原则,引导有条件、有能力的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带动更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3目标任务。逐步建立起市场导向、政府调控、保障有效、运行规范的农村劳动力就业新机制,基本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不断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规模,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与我市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相适应。到2010年,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00万人,在现有转移就业48万人的基础上新增转移就业52万人,实现100万左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具体分三步走:第一步,20*—20*年,全市每年开展转移培训20万人次以上,每年实现农村劳动力新增转移8万人以上,农民工资性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达到39%以上;第二步:20*—2009年,全市每年开展转移培训20万人,实现农村劳动力新增转移就业11万人左右,农民工资性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比重达到42%以上;第三步:2010年,全市开展转移培训20万人,实现农村劳动力新增转移就业14万人,农民工资性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达到45%以上。

二、广开就业渠道,构筑转移平台

(一)构筑“离土不离乡”就业平台

4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构筑就业平台。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特别是自治区、市重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促其做大做强,带动农民就业致富。鼓励工商资本、民营资本、外商外资进军农业领域,新建一批农产品加工、运销、贮藏企业和信息、技术等涉农服务企业,拓宽农村就业门路。积极引导农民、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与农业龙头企业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加快农业示范园区和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吸引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

(二)构筑进城就业平台

5发展二三产业构筑就业平台。牢固树立城乡统筹就业的理念,抓住国内外产业转移和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机遇,以制糖、建材、矿产、五金、轻化、食品、缫丝等特色行业为重点,突出抓好开发区、县区工业集中区建设,不断提高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吸纳和承载能力。不断壮大有传统优势的加工业,积极扶持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大力发展商贸物流、旅游娱乐、餐饮服务等就业容量大、从业门槛低的劳动力密集型第三产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6加快城镇化进程构筑就业平台。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统筹中心城市和县城、中小城镇协调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功能,发展主导产业,引导二、三产业向县城和重点镇集聚,形成县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拓展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空间,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构筑农民进城就业平台。

(三)构筑国内外就业平台

7拓展国内外劳务市场构筑就业平台。积极参与北部湾经济区建设,扩大区域内劳务合作。推进构建泛珠三角区域劳动力大市场,建设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劳务基地,扩大向广东等泛珠三角区域的劳务输出。加强与福建、浙江、江苏等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省市的劳务协作,开辟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劳动力的新渠道。抓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构建和中国——东盟博览会在*举办的有利时机,加强与国外特别是东盟国家主要城市的劳务合作,通过承包劳务工程、开展商务活动等方式,努力开拓国(境)外特别是东盟劳务市场。

三、加大转移培训力度,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竞争力

8加强引导性培训。利用县级劳动就业培训中心等农村劳动力培训、教育机构,积极开展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知识、安全生产知识、健康婚育知识、基本权益保护、求职应聘知识等基础知识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对进城务工环境的适应能力。各级政府要积极整合教育培训资源和社会力量,通过咨询服务、印发资料以及利用广播、电视、远程教育、互联网等科技手段多形式、多途径灵活开展引导性培训工作。

9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坚持“政府推动、学校主办、部门监督、农民受益”的原则,以县级劳动就业培训中心、职业技术学校、农村广播电视学校等机构为基地,以提高农村劳动力转入非农产业后适应岗位技能要求为目的,以订单培训等多种方式为手段,立足市场需求,面向用工量大或相关技术人员紧缺的行业,提高培训质量,通过培训促进就业。重点抓好两种类型的培训:

(1)就地转移型:以六县为重点,兼顾各城区乡镇,主要抓好无公害蔬菜生产加工、优质米生产加工、水产畜牧养殖加工、水果生产加工、桑蚕种养加工、竹芒草编织加工、茉莉花(茶)生产加工、食品加工等职业技术培训。

(2)劳务输出型: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和不同行业、不同工种、不同岗位对从业人员基本技能和技术操作规程的要求,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牵头,建设、扶贫、教育、农业等部门配合,共同组织劳务人员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主要开展电子电器维修、电工、电焊、汽车(摩托车)维修、机电、服装加工、建筑技术、餐饮、客货运输、商品销售、美容美发保健、家政服务、保安等岗位技能培训。

10加强劳动预备制培训。逐步建立以农村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为主导,以相应的组织管理和就业服务为基础的农村劳动预备制度,提高农村新生劳动力素质和就业能力。根据市场需求,利用现有教育、培训资源,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做好农村普通初、高中未继续升学人员的职业技术培训。各类职业学校、就业训练中心和社会力量办学实体,经劳动保障部门和教育部门联合进行资格认定、取得劳动预备制培训资格后,均可承担劳动预备制培训任务。

11加强职业技能鉴定。加强农村进城务工人员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提高进城务工人员就业竞争力。进一步提高鉴定质量,由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向经鉴定合格的农村劳务人员颁发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更好地促进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就业。

四、强化政府服务效能,建立城乡统筹就业机制

12建立就业服务机制。构建市与各县区、镇(街道)、村(居)委会四级信息联网、资源共享、服务贯通、面向所有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高效能的就业服务体系,逐步解决农民就业盲目、企业用工困难问题。

(1)加快劳动力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的标准,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形成以*劳动力市场为龙头,各县区、乡镇劳动力市场和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以及民办职业介绍所为延伸的、覆盖全市、布局合理、运行有序的统一劳动力市场服务网络。

(2)建立劳动力资源库。掌握劳动力资源基本情况,做好农村劳动力就业、失业、用工登记等基础工作。建立劳动力资源登记制度,根据市场需求做好劳动力资源储备,促进劳动力按需输出。几年满16周岁、在劳动年龄段内有就业能力的农村劳动力都要进入劳动力资源管理。分类建立各种台帐,实现动态管理。

(3)构建和完善快捷、灵敏、多层次、全方位的就业供需信息网络。依靠公共职介机构、中介服务组织、媒体、互联网等多种形式,做好就业岗位信息的采集、工作,并逐步形成网络。劳动就业服务机构要开通并充分利用远程可视见工系统等“绿色通道”,不断拓展就业服务领域,强化公益性服务功能。就业服务要成为融职业介绍、职业指导、职业培训、劳动保障事务等多项内容为一体的全过程服务。积极培训各类民办劳务中介组织、劳务协会、劳务经纪人,执行职业介绍许可证制度。严厉打击非法职业中介组织,保护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维护劳动力市场秩序。

(4)建立完善外派劳务人员服务机制。加快建立区域间劳务用工合作机制,加强与各地的劳务交流与协作。要在劳务人员主要输入地设立外派劳务办事机构,市政府的驻外机构加挂“劳务输出办事处”的牌子,把组织劳务输出作为外派(驻外)机构的一项主要职能。劳务输出办事机构要及时调研市场需求,提供劳务信息,与输入地劳动保障等部门密切配合,帮助务工人员协调解决劳动保护、工资发放、劳务纠纷等问题,为务工人员提供政策、法律咨询等服务。

(5)制订出台城乡劳动者统一的劳动就业管理办法。在统筹城乡就业的进程中,制订适用于城镇各类经济组织和城乡劳动者的统一的劳动就业管理办法,做到城乡一体化就业、打破各种所有制界限就业、城乡相互连通就业。对在各类单位和组织就业的劳动者,均应依法备案登记和签订劳动合同,调整劳动关系必须遵循相关劳动保障法规。

13建立社会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我市城镇基本养老、失业、工伤、生育和基本医疗等社会保险制度,积极推进建立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农村社会养老制度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逐步形成城镇与农村相衔接、相配套、统一的社会保险制度,切实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后顾之忧。城镇各类用人单位招用农民工,必须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参加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

14建立权益维护机制。进一步强化劳动保障监察工作,定期组织企业用工执法检查,及时受理劳动争议案件。用人单位招用农民工,要在双方协商一致、平等自愿的基础上,于上岗前签订书面劳动合同,依法建立劳动关系和社会保险关系。要按照《工会法》和《劳动法》的规定,依法最大限度地把农民工组织到工会中来,并切实维护其应享有的政治经济权益。要继续清理对农民工的各种不合理收费,除按照上级规定收取证书工本费外,不得收取其他费用。用人单位必须以法定货币形式支付农民工的工资,并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最低工资标准。加强对农民工工资发放情况的检查,对拖欠农民工工资的单位,劳动保障监察部门要责令其立即补发;不能立即补发的,要制定清欠计划,限期补发。解决好农民工子女进城就学问题,确保农民工子女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15建立激励促进机制。(1)鼓励企业吸纳农民工就业。城镇国有和集体企业及非公有制企业吸纳本市农民工就业,人数达到职工总数30%以上,并与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的,经有关部门认定、审核,可享受乡镇企业的有关优惠政策。作出突出贡献的,由市委、市政府予以表彰奖励。

(2)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对自主创业的农民,给予享受城镇下岗失业人员从事个体私营经济的各项优惠政策。加大对农民自主创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各级金融机构特别是农村信用社,要不断加大农村小额信贷和农户联保贷款投入力度,对自主创业农民进行融资服务放宽市场准入,凡是法律法规未禁入的行业和领域,都允许农民自主创业经营。

(3)鼓励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加快返乡创业基地建设,鼓励和引导有技能、有资金、有条件的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带动更多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有关部门要为返乡创业人员积极提供信用担保、信息咨询和技术支持等方面的服务;返乡创业人员到城镇和工业园区投资办厂,可纳入城镇和工业园区建设规划;返乡创业人员投资兴办生产型企业和服务型企业(国家限制的行业除外),使用本市农民工达到职工总数30%以上,与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经有关部门认定、审核,可享受新办企业免征三年企业所得税、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的优惠政策。

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夯实转移就业基础

16切实保障财政资金的投入力度。各级财政要加大对百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投入,从20*年起,市本级和县区财政每年安排一定专项资金,用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要扩大融资渠道,广泛利用民间资金等社会资金,形成多方投入、共同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良好局面。

六、深化制度改革,营造良好环境

17改革劳动就业准入制度。按照城乡一体化、促进劳动者平等竞争就业的原则,凡具有就业愿望和能力,且在国家法定劳动年龄内的本地农村富余劳动力,以及经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劳动预备制教育培训合格的本地农民初次就业者,统一发给《就业登记证》,进入城镇劳动力市场求职。

(1)在就业形式和制度上取消歧视性规定,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其身份与城镇职工一样,都是劳动合同制职工,依法享有和履行同样的劳动权利与义务。

(2)取消企业用工先城镇、后农村的歧视性规定,农村劳动力与城镇劳动者一样凭学历、技能、素质等条件参与市场就业竞争。

(3)取消农村劳动力进城的各种限制政策,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向选择,合理流动。

18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在全市范围内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管理制度,取消城乡分割的按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登记常住户口的办法,实现城乡居民身份平等,为农民进城就业提供公平环境。取消人口和劳动力流动的各种限制,放宽农民进城就业和落户条件,以具有合法固定住所为户口迁移的基本条件,允许有合法固定住所、有相对稳定职业和收入来源,以及有一定劳动技能的务工人员在城镇定居。

19推进土地流转制度改革。认真贯彻执行《农村土地承包法》,落实土地承包权延长30年不变,切实保障进城务工、落户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允许进城务工的农民将其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法作价入股、使用权转让、转包、出租、互换、合作或者以其他方式流转,土地流转收益归原承包经营者所有,任何单位和组织不得截留、扣缴。已在小城镇落户的居民,有权决定继续承包、流转还是放弃其承包期内的土地,任何组织和单位不得强行收回其承包土地,也不得截留扣缴其土地流转收益。对于落户城镇农民在村里的合法宅基地,可适时置换,防止浪费;将宅基地交还给村集体的,要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要严格执行土地承包合同,防止进城农民耕地丢荒和非法改变用途。

七、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措施落到实处

20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市促进百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书记、市长任组长,分管副书记、副市长任副组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农业局、财政局、教育局等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领导小组负责百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统筹规划、组织领导和督促检查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促进百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具体实施指导、协调联络等工作。办公室设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成员从相关部门抽调。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把统筹城乡就业,促进百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要把促进百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作为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工作,制定年度计划,统筹安排、统一部署、重点考核。从20*年开始,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纳入促进就业责任目标考核范围,建立市、县区、乡镇(街道)三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责任目标体系,层层落实责任,实行与城镇就业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市委、市政府每年召开一次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总结大会,对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部门和个人进行表彰。

21加强部门协作。各级各部门要各尽其责,发挥优势,积极配合,加强协作,共同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加强对劳务市场、职业培训、职介机构的管理,加大劳动保障监察力度,维护劳动者权益;认真落实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的有关政策措施,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职业技术培训。农业部门要积极探索和完善土地流转制度,搞好“阳光工程”项目实施,抓好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的实用技术培训。财政部门要把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职介补贴、机构建设等列入年度财政计划,并根据财政增长情况不断提高投入比例。扶贫部门要根据扶贫开发的工作特点,抓好贫困县、贫困村的劳动力培训。公安部门要不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为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创造条件。各县区要结合实际,制定本县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实施方案,扎实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

22加大宣传力度。宣传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运用各种工具和手段,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宣传活动;报刊、广播、电视、网站等新闻媒体要开辟专栏,全方位、多角度对农村劳动力创业典型和就业政策进行宣传报道,及时总结推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好典型、好经验、好做法,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共同促进百万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