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民政工作意见

时间:2022-04-04 03:44:00

加强民政工作意见

为深入贯彻党的届六中全会和全国全省民政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做好今后一段时期的民政工作,充分发挥民政工作在构建和谐中的重要基础作用,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做好新时期民政工作的重要意义

民政是为民之政、和谐之基。民政工作是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工作,民政工作直接为人民群众服务、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是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问题的重要途径,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基础作用。各级政府要从实践党的根本宗旨的高度,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局出发,充分认识做好新时期民政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突出重点,推进民政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着力做好社会救助工作,构建新型的社会救助体系。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内容,是公民生存的最低防线。各地要把健全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摆在构建和谐社会的突出位置,创新管理体制,整合社会资源,加大资金投入,全面建立以城乡低保、五保供养、特困救助、临时救济、医疗救助、慈善救助为主要内容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为困难群众提供基本生活保障。

1、全面建立农村低保制度。认真落实《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政发[]30号)精神,全面启动农村低保制度,结合我市实际,按照绝对贫困线800元标准,对农村五保户、农村孤儿、残疾人、农村特困户和因灾、因病、无劳动能力且生活特别困难的对象给予有效救助,确保人月平补助水平达到30元,将全市13万农村困难群众纳入低保救助范围,力争用两年时间逐步完善。各地要抓紧制定科学的实施方案,确定合理的保障标准,按救助标准平均每人每年不低于360元,其中省财政补助200元,县市区配套160元。要加强对农村低保工作的领导,充实加强低保工作机构,根据省政府的规定按照低保资金支出总额的3%的比例安排工作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保证工作需要。

2、健全和完善城市低保制度。进一步规范完善城市低保制度,健全核实评估标准及办法,规范申报工作程序,坚持分类施保、动态管理、应保尽保,加强与再就业、社会保险、最低工资制度的衔接,解决低保家庭因病、因灾或因子女上学等而遇到的特殊困难。各级财政要将低保所需配套资金和工作经费纳入预算,确保低保资金按时足额兑现;县市区没有设立低保工作专门机构的要抓紧设立,乡镇(街道)、社区也要确定专职人员,并落实工作经费,严格低保审批程序,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3、健全和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实行零起付线制度,取消500元起付线门槛,将原来的年最高救助标准3000元提高到5000元,进一步扩宽就医渠道,推行“定额救助卡”救助方式。大力推进和实施“大病医疗救助+惠民医院+合作”医疗保险救助相结合的办法,进一步完善以慈善救济、临时救助为辅助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切实帮助解决城乡特困群众的基本医疗及低保边缘群体、低收入家庭和其他特殊困难群众解决实际困难。

4、健全和完善救灾工作机制。坚持“政府主导、分级管理、社会互助、生产自救”的救灾工作方针,完善救灾工作分级管理体制,加大救灾资金投入,加强救灾资金使用管理。加快救灾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提高灾情信息化管理水平,进一步完善救灾应急预案,健全灾害应急救助指挥体系,提高灾害应急响应和紧急救援能力,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灾害救助制度,确保灾后24小时内受灾群众吃、穿、住、医等基本生活保障得到有效救助。

5、切实做好农村五保供养工作。严格按照《国务院五保供养工作条例》,结合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巩固“福星工程”建设的成果,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加强对农村福利院硬件设施的改造、扩建、增容工作,逐步提高供养水平。

6、积极支持慈善事业发展。积极培育发展各类社会慈善组织和志愿者服务组织,制定完善志愿服务扶持政策和志愿者参与慈善公益事业的各项激励机制。加大慈善捐赠的政策支持,提高慈善组织的社会公信力。要弘扬慈善精神,提升公众慈善意识,在全社会树立团结互助、和衷共济、扶贫济困、平等友爱的社会风尚,形成政府支持、社会举办、公众参与的慈善事业发展新局面。

(二)着力推进城乡社区建设,健全新型社会组织管理体系。

1、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社区服务水平。要以创建全省和谐社区为契机,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社区建设推进社区服务的若干意见》(发[]4号)精神,把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社区服务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到年社区办公、服务、活动用房不低于300平方米,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市县城区不低于1000平方米、乡镇(街道)不低于400平方米。要大力发展社区服务,认真开展科教、信息、法律、卫生、文化、体育“六进社区”和其他服务活动,提高服务质量,丰富服务内容。积极推进社区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社会救助、卫生、计划生育、文化、教育、体育、安全等9大服务体系,拓展社区服务领域,提升社区服务水平。

2、健全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规范村级事务程序。紧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积极推进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落实。继续完善村务公开、民主议事制度,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积极引导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卫生、科技、教育、文化、劳动、法律等服务进农村社区,逐步建立健全有效覆盖、有序参与的基层服务和管理网络,努力把我市的广大农村建设成为富裕、文明、和谐、民主的新型农村社区。

(三)着力做好拥军优属工作,进一步完善优抚安置保障体系。

1、继续深化双拥模范城的创建活动。以全省双拥模范城命名表彰为契机,进一步开展创建双拥模范城(县)活动,加强对双拥工作的领导;深化全民国防教育和双拥宣传,引导新型经济组织和新型社会组织参与拥军;落实对驻军部队和官兵、伤残军人、军嫂等对象的社会优待,拓宽双拥工作的领域和范围;积极开展涉军维权工作,巩固和扩大双拥创建成果,进一步增强军政军民团结,不断提升双拥工作水平。

2、建立和完善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在不考虑中央财政和省财政投入的情况下,适当增加地方财政的投入,逐步提高优抚对象的抚恤补助标准,切实保障优抚对象生活水平与当地居民生活水平同步提高。建立健全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制度,把重点优抚对象纳入当地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医疗救助体系,制定并落实医疗费减免政策,逐步解决优抚对象看病难、住房难、生活难和子女入学难的问题。

3、继续深化退役士兵安置改革。全面落实国务院23号文件精神,做好退役士兵安置和遗留问题处理。坚持政府安置就业和自谋职业相结合,对重点对象实行优先安排就业,切实落实国家安置政策。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退役士兵安置的途径和方法,鼓励城镇退役士兵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确保完成年度退役士兵安置任务。要把退役士兵自谋职业一次性经济补偿费、待安置期间生活费、职业技能培训费等纳入各级财政预算;把退役土兵技能培训纳入职业教育或社会再就业培训体系,规范退役士兵就业培训,不断提高自谋职业的比率。

(四)着力加强社会事务管理,建立健全公共社会事务管理体系。

1、加快民间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到位、作用明显的民间组织体系和法制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的民间组织管理体制。重点培育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行业协会、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公益慈善类、基层服务类民间组织。指导民间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健全民主管理制度,加强诚信建设,提高民间组织公信力和活动的透明度。推进行业协会政社分开,增强民间组织自主发展、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能力。加大对非法和违法行为查处力度,促进民间组织健康有序发展。

2、加强区划地名管理工作。依法加强行政区划管理工作,按照有利于经济建设,有利于安定团结的原则,积极稳妥、科学合理调整乡镇行政区划建制,促进乡镇和小城镇的协调发展。加大“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建设力度,推进地名设标、地名规划和地名数据库建设,加快建立地名公共服务体系。依法加强行政区域界线管理,促进边界区域协调发展。

3、加强婚姻登记和殡葬管理工作。按照创建“和谐家庭”的要求,深化婚姻登记规范化建设,创建文明婚姻登记机关,不断提高婚姻登记服务水平。进一步加大殡葬改革力度,加大殡葬市场整治,积极规范殡仪服务市场,加强经营性公墓、公益性公墓和骨灰存放室的管理,加快殡仪服务设施建设,改进服务质量,满足丧户多层次的需求,提高殡仪服务水平。大力推进绿色殡葬,倡导树葬,骨灰散撒等少占或不占土地的新式葬法。

(五)着力发展社会福利事业,构建新型社会福利体系。

1、大力发展老龄事业。认真落实《省老龄事业“”发展规划》,加强农村基层和社区老龄工作,积极抓好老年人优待服务,进一步拓宽“三公”渠道,切实维护老年人权益。要下大力气解决好县级老龄工作机构和人员编制问题,加大财政对老龄工作的扶持力度。大力提倡养老服务社会化,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努力构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社区服务为依托,以机构养老补充的养老模式,稳步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体系建设。

2、积极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进程。随着老龄化程度提高、社会化养老需求增加。一方面要以政府为主体,加强公办社会福利机构建设,积极争取地方财政投入,加大福利院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院内环境,确保集中供养率达到30%以上。另一方面要支持社会力量兴办福利事业,制定优惠政策,面向社会公众、形成多元化投资、多层次发展、专业化服务的社会福利事业发展新格局。

3、加大福利发行力度。要坚持福利扶老、助残、救孤、济困的宗旨,规范管理,安全运营,健康发展;要拓宽宣传渠道和宣传方式,逐步扩大社会福利发行量;要加强公益金的使用管理,确保公益金全部用于社会福利事业。

三、加强领导,全面提高民政工作整体水平

(一)切实加强领导,健全民政工作科学管理机制。各级政府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把民政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切实抓紧抓实。主要领导同志要认真抓好民政工作,分管领导要对民政工作的具体领导和指导,切实解决民政工作中的实际困难。要关心、重视和支持民政工作的发展,确保把党和政府对民政工作的政策措施落实好,把人民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维护好,使广大人民群众真正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二)加强部门配合,完善民政工作协调运行机制。民政工作业务面广、涉及环节多、工作难度大,需要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大力支持,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鼎力相助。各有关部门要树立大局意识,全局观念,认真履行职责,全力配合,积极主动地支持民政工作,建立健全综合协调机制,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民政工作新机制,切实帮助民政部门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共同推进民政事业发展。

(三)加大资金投入,健全民政事业经费保障机制。要进一步加大民政事业经费保障力度,充分发挥政府投入主渠道作用,按照“建立公共财政体制,调整财政收支结构,把更多财政资金投向公共服务领域”的要求,加大对民政事业的投入,建立与财政收入同步增长的民政事业投入机制,逐步提高民政事业费在公共财政支出中的比重,足额保障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救灾救济、农村五保供养、社会福利等方面民政事业经费和工作经费的需要。要加大民政基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办公和生活条件,提高民政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支持福利发行工作,为发展福利事业筹措更多的资金。

(四)加强基层工作,健全民政组织网络机制。民政工作的对象在基层、根基在基层。要切实解决乡镇民政工作人员配备与工作任务不适应、工作手段与工作责任不适应、工作能力与工作要求不适应、工作待遇与工作贡献不适应的问题。要进一步健全组织网络,完善乡镇工作平台,每个乡镇和街道都要配有两名以上专职民政工作人员,做到基层民政工作有人抓、有人办、有钱干。要切实加强基层民政干部队伍的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努力打造一支政治强、素质高、业务精、作风正的民政干部队伍,为全面做好各项民政工作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