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信体系示范区支持三农意见

时间:2022-01-18 04:02:00

农信体系示范区支持三农意见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战略部署,发挥金融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促进农村发展、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关于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9-2020年)〉推动金融业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市建设农村改革发展试验区规划纲要(2009-2020年)》以及《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市人民政府创建信用体系试点市合作框架协议》要求,现就加快我市推进农村信用体系示范区建设,进一步完善金融支持服务“三农”发展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深刻认识加快推进农村信用体系示范区建设,进一步完善金融支持“三农”发展的重要意义

在郁南县先行先试开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已取得一定成效的有利基础上,以市成为省首个农村信用体系示范区为契机,加快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进一步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及社会信用环境,全面建设诚信社会,是我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是推动我市建设全省农村改革发展试验区、循环经济和人居环境建设示范市、富庶文明大西关的重要举措。各单位、各部门要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上来,进一步增强加快推进我市信用体系建设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来统筹谋划信用体系建设,全力加快推进信用体系试点市的各项创建工作,推动城乡统筹发展。

各单位、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到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高度重视当前形势下的金融支农工作,坚持“多予、不取、放活”方针,加大对“三农”的资金投入。各金融机构要正确处理好防范金融风险与支持“三农”发展的关系,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不断提高涉农贷款的投放比例,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使农村经济金融实现良性互动和快速、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加快推进农村信用体系示范区建设,着力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加强社会管理

(一)完善农村信用评价体系,加快推进农村征信体系建设。在当前我市全面建设市、县两级征信中心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农村中小企业和农户信用评价指标,加快建立中小企业和农户电子信用档案,加快推进农村地区中小企业和农户信用体系建设。加大对征信中心企业和农户非银行信用信息数据库的开发运用,为社会各方运用信用信息数据为“三农”服务创造便利条件。各金融机构要建立健全信贷业务及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充分利用农村经济主体信用档案资料,创新信贷支农模式,逐步形成“农户(公司)+征信+信贷”、“信用户+担保基金+信贷”、“公司+农户+担保+信贷”等信贷支农模式。

(二)以“勿坦模式”信用村为起点,全面开展信用户、信用村、信用镇创建工作。在总结郁南县“勿坦模式”信用村创建经验并进一步健全完善创建标准和程序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创新工作力度。以“勿坦模式”信用村为起点,结合全市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农村综合改革等农村工作,按照“以点带面、先易后难、稳步推进”原则,扎实开展信用户、信用村、信用镇创建工作,不断优化农村信用环境,加快建立和推进农村信用信息共享机制,打造“诚信、幸福”。

(三)加大信用知识宣传力度,营造“以诚实守信为荣”的良好社会氛围。继续加大信用宣传力度,积极开展适合农村特点、形式多样的信用及相关金融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发挥涉农金融机构网点、行政村委等农村机构部门的有利位置,充分利用圩日、村委广播等形式,广泛深入征信宣传和全面普及信用及相关金融知识,加强对农村经济主体金融观念、消费观念与信用行为的引导,提高农村经济主体对金融产品与服务的认识。同时,建立失信惩戒机制,加强对守信典范与失信典型的宣传或公示,增强农村经济主体的信用意识和风险意识,积极营造“以诚实守信为荣”的良好社会氛围,进一步改善农村地区信用环境。

三、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充分发挥各类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的作用

(一)进一步发挥农村信用社的支农主力军和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作用。全市农村信用社要以深化管理体制和产权制度改革为契机,继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不断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进一步拓宽农村金融服务领域,简化信贷审批程序,扩大农户小额贷款、联保贷款覆盖面,积极推广“农信社+专业合作社+农户”等联保贷款新模式,大力发展适合农村需求的金融产品。要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周期、农产品经营资金周转频次和农业贷款的不同用途合理确定贷款期限,确保信贷资金与农户生产经营在时间上的合理衔接。继续完善利率定价机制建设,对农户种养殖业贷款利率原则上要少上浮或不上浮,切实减轻农民的利息负担。

(二)推动国有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创新金融服务方式,加大涉农领域的金融支持力度。各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要创新涉农金融管理模式,积极为农业龙头企业、县域中小企业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提供高端集约化金融服务和批发贷款业务。鼓励农业银行大力提升“三农”金融的高端、精细和专业化服务水平,积极拓展以“惠农卡”为载体的农户信贷业务,积极开发贴近“三农”的金融产品,并适当下放分支行的贷款审批权限,加大对“三农”的信贷供给。鼓励各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积极参与发起组建各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进一步拓宽金融服务“三农”的途径。

(三)积极拓展农业发展银行服务“三农”领域和范围,加大对农村改革发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农业发展银行要积极开展面向农村改革发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政策性金融业务,探索科学有效的政策性金融支农模式,在保持粮棉油收购与储备贷款业务支持力度的同时,大力开展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中长期政策性信贷业务,不断拓展服务“三农”的领域和范围,切实发挥政策性金融弥补县域金融服务的作用。

(四)充分发挥邮政储蓄银行在农村金融服务中的地缘和网络优势。邮政储蓄银行要依托邮政运营网络深入农村的地缘优势,进一步扩大金融支农业务的覆盖面,积极为农户开办小额贷款、消费贷款业务,通过高效便捷的信贷服务,有效实现邮政资金回流农村。鼓励邮政储蓄银行发挥网点网络优势,积极参与农村地区社保、医保等相关的基础性金融服务,并针对广大农户、专业合作社、农村中小企业的信贷需求,积极与涉农金融机构合作办理资金批发业务,努力推动涉农信贷扩面增量,切实增强“三农”信贷资金投入。

(五)加快培育有利于农村金融业良性竞争的各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地方政府和相关监管部门的统筹规划和积极引导下,鼓励各金融机构会同产业资本、工商资本、民间资本等各类社会资金到农村地区投资设立和组建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充分发挥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灵活便捷的经营服务优势,大力拓展农村金融业务品种和服务范围,切实增强对“三农”领域的支持力度。同时,鼓励各类中介服务机构积极参与支农服务,降低中介费用,为农村金融网点、农户和农业企业提供有效的配套服务。

四、根据我市农业产业布局,突出重点、有扶有控,力促信贷政策与农业政策有效契合

(一)坚持“区别对待、有扶有控”原则,加大农村金融投入,增加服务“三农”信贷供给。各金融机构要结合我市“三农”发展的特点,找准金融支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坚持“区别对待,有扶有控”原则,合理调整信贷结构,加大对“三农”的信贷资金投入。要围绕高效农业、农业基础设施、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农村信用工程等农业重点发展环节,支持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和快速推进城镇化建设,形成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长效互动机制。对符合条件的涉农贷款申请,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要加快审批,及时放款,尽可能保持涉农贷款增量占比不低于上年,涉农贷款增速不低于同期各项贷款增速,全面满足我市“三农”发展的信贷资金需求,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及时的信贷支持和有效的金融服务。

(二)重点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各金融机构要大力支持农村具有还贷能力、贷款担保落实的农网改造、农田水利、节水灌溉、江河防洪等农村基础设施和荒山开发、植树造林等生态环境项目建设,支持促进农村改善生产生活方式的技术开发企业环境建设项目的合理资金需求,为改变农村面貌、改善农业生产和农民居住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

(三)大力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切实加大对农业和农户生产经营活动的信贷支持力度。各金融机构要找准金融和农业科技创新的结合点,提高对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农业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的金融服务质量,发挥金融在支持农业科技创新方面的促进作用。要积极利用信贷资金扶持先进适用的高效种植、养殖技术,节水旱作农业技术,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以及农业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推动传统农业技术向现代农业的全面升级,不断增强我市农业发展后劲,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四)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大力开发对农村专业化、集约化生产经营的信贷创新产品,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各金融机构要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基地建设,积极为现代农业产业链中的专业化、集约化生产经营开发各种涉农金融创新产品,加大对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的信贷支持力度。大力支持有竞争力、带动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推动和发展“公司+农户+信贷”、“公司+基地+农户+信贷”、“公司+中介组织+农户+信贷”、“公司+专业市场+农户+信贷”等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信贷模式。要围绕我市畜牧发展、生物制药、粮食生产以及肉桂、沙糖桔、无核黄皮等农副产品生产、加工等具有资源和产业优势的特色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基地、示范园区建设,着力支持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和绿色农业、品牌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发展壮大优势农业主导产业,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五)增强对农村流通体系建设的信贷支持力度,增加农村消费信贷投入。各金融机构要支持发展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业生产资料和生活消费品连锁经营,支持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连锁化“农家店”,加快现代物流网络建设。积极支持连锁超市和农产品流通企业在农村延伸营销网络,推动农村商贸综合服务网点建设。研究开发适合农村消费市场特点的消费信贷品种,完善消费信贷方式,增强消费信贷对活跃农村消费的支持作用,促进农村消费结构的升级。

(六)认真贯彻落实新增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政策,进一步拓宽强农惠农融资渠道。各金融机构要积极探索落实县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吸收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政策,不断加大县域信贷资金投入,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进一步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各级政府部门要积极创造各种有利条件、搭建“政、银、企、农”合作交流平台、制订出台相关奖励措施不断完善金融生态环境,合理引导金融机构增强县域金融支持力度,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五、围绕宜居城乡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着力实现城乡金融服务均等化

(一)着力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效率,推行农村金融便捷服务工程。

一是各金融机构要深入落实近年来中央关于强农惠农的政策方针,在符合国家政策和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合理确定县域分支机构的贷款审批权限,简化审批手续,对申请贷款的涉农企业和农户要及时审批,对重点优质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田水利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实行贷款营销审批“绿色通道”。积极推广使用农户贷款证制度,按照“一次核定、随用随贷、随借随还、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原则,及时便捷地满足农村中小企业和农户季节性、临时性资金需求。鼓励金融机构结合农户信用评级情况,通过优惠利率、扩大信用贷款额度等激励措施,提供差别化金融服务。

二是大力发展以信用为基础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户贷款和农村中小企业联保贷款。各金融机构要充分利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成果,积极发放免抵押担保物的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不断扩大农户贷款和农村微型金融的覆盖面。鼓励金融机构通过零售、批发或转贷等多种方式参与农村小额贷款投放业务,努力满足农村种植业、养殖业、商业、服务业、流通业、小手工业和建筑业等专业化市场的资金需求,积极支持农民特别是失地农民自主创业、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和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

三是积极发展以农村财产抵押、权益质押为基础的多元化抵押质押类信贷产品。各金融机构应依托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农房用地制度改革以及林权制度改革,扩大农村信贷抵押担保品范围,积极创新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宅基地使用权、企业存货、农业固定资产、水域滩涂承包经营权、渔船和不动产经营权等为抵押标的的金融产品,丰富涉农贷款增信的有效方式和手段。各金融机构要大力发展农产品订单、仓单、应收账款、收费权、股权、农产品收益权和农业保险单等质押贷款业务,贴近农村抵押担保物的实际状况进行金融创新,满足农村不同主体的多样化金融需求。

四是积极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村人口入户城镇提供新型金融服务,促进城乡基本金融服务均等化。各金融机构要积极为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提供金融服务,积极为农民工外出创业和返乡创业提供贷款支持,积极为农民工进城提供其他延伸金融服务。金融机构要大力发展农民工进城贷款、购房贷款、农民工子女助学贷款、农民工进城消费贷款等创新业务,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大力支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五是加大农村保险业务创新力度,建立“信贷+保险”的银保互动机制。各保险公司要探索以行政村或乡镇为投保单位,以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为被保险人的意外保险保障计划,为外出务工农民提供旅途安全、意外伤害等小额保险服务。鼓励各保险机构探索开发费率低、保障适度、投保理赔简便等符合农村经济主体需求的保险产品,积极拓展农、林、牧、渔保险、农民简易人身保险和农村养老保险等业务。鼓励各保险公司加强与涉农银行业机构、农村信贷担保机构及相关中介机构的合作,探索开发新型的“信贷+保险”金融服务产品,建立农村保险与农村信贷有效结合的银保互动合作机制,破解农村贷款困境。同时,扩大农业小额信贷保证保险试点覆盖范围,防范和分散涉农信贷风险。

(二)建立广覆盖的现代化农村支付清算网络体系。各涉农金融机构要加快构建功能完善、有序竞争的多元化支付结算服务体系,提高农村金融的科技化、电子化、信息化水平,进一步完善农村支付结算服务,提高农村资金使用效率。加快ATM、POS机具在农村地区的布放,促进银联卡在城乡金融机构之间的联网通用。要加大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在农村的宣传推广力度,加快推进小额支付通存通兑业务发展,积极推广银行本票、商业承兑汇票、银行卡等各类非现金支付工具的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畅通农村资金支付清算渠道,实现农村结算服务现代化。鼓励和支持涉农金融机构推行手机银行、网上银行、农民工银行卡等,积极推进农村金融服务手段电子化,逐步普及医疗卫生、商业保险、社会保障、财富管理等网络化交易。鼓励涉农金融机构面向农村养殖户、种粮大户、个体工商户和个体私营企业等主体推行支农、惠农信用卡。鼓励和引导农村经济主体在农村地区的批发市场、农资交易市场、小商品市场等场所使用支票。

(三)加强国库管理和业务创新。各级财政部门和金融机构要根据当地财政金融业务发展以及保障民生的需要,主动参与地方国库集中支付、非税收入收缴等各项重要改革,积极协助人民银行办理涉农补贴、家电下乡等多种政府补助资金项目的直接支付业务,并使之常态化。积极开展国债及国债知识下乡活动,推动农村国债市场的较快发展。加大国库信息化建设力度,进一步提高国库服务“三农”发展的水平。

六、整合金融财税政策,建立促进金融支持服务“三农”的长效机制

(一)充分发挥货币与信贷政策工具作用,加大支农惠农金融支持力度。一是充分发挥支农再贷款对金融支农的杠杆作用,积极支持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发放农户贷款和其他涉农贷款。对涉农贷款占比较高、农村金融产品创新较多、贷款管理完善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优先安排支农再贷款。二是积极运用再贴现政策工具,支持金融机构加大对涉农中小企业的短期再融资支持。三是继续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制度。对涉农贷款占比达到规定比例的农村金融机构法人,实行有差别的优惠存款准备金率;对涉农贷款占比下降严重或经营偏离“三农”领域农村金融机构法人,要按有关规定及时运用差别存款准备金动态调整工具加以调控,引导其信贷投放更为审慎。四是引导农村金融机构完善涉农贷款利率定价机制,合理确定涉农贷款利率浮动幅度,合理调整或降低农村经济主体的贷款利率,切实减轻农户和涉农中小企业的财务负担。五是积极鼓励和引导符合条件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进入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融资,不断增强资金能力。

(二)加强协调联动,防范和化解农村金融风险。认真落实农业贷款风险补偿管理办法,积极探索信贷与保险合作方式,转移和分散农村金融风险,保障金融资产安全。继续强化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农村金融风险防范机制,有效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切实防范道德风险。积极推动地方政府在优化政策环境、改善法制环境的基础性作用,打击各种非法金融活动,建立良好的农村金融秩序;打击逃废银行债务的行为,切实维护金融债权。

(三)加快推进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政府扶持、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农村信贷担保机制,努力降低贷款风险。支持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类资本共同参与设立涉农融资担保基金,成立县域农村中小企业和农户贷款担保公司,积极为农村经济主体提供贷款担保。鼓励有条件的农业龙头企业、农业行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及民间资本发起设立或参与组建信用担保公司。鼓励各类担保机构进入农村市场,积极拓展符合农村特点的涉农贷款担保业务。

(四)积极落实相关财税政策,建立金融支农正向激励机制。建立健全支农金融政策与财税政策的衔接机制,充分发挥贴息政策、补贴政策、减免税政策的导向作用,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贷款、粮、棉、油等政策性贷款和小额农户贷款的风险补偿和保费补贴力度,积极推动农村金融业务各项税收优惠和减免政策的有效实施,引导更多的信贷资金投向“三农”。各级政府可根据需要出台有关支农信贷考核奖励办法,建立相关金融支农奖励基金,对信贷总量、增量和占比等方面达到考核要求的金融机构,定期给予综合性或单项性奖励,激励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投放。

(五)加大对农村保险的扶持力度,发挥农业保险的风险补偿作用。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和商业性农业保险相辅相成的农业保险体系,努力发挥保险在保障农业生产、分散和补偿农村金融风险方面的重要作用。积极探索建立适合我市“三农”发展实际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加快推动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的筹建,通过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吸收各类民间资本进入政策性农业保险领域,提高“三农”保险服务水平。加大地方财政扶持力度,逐步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品种和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