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困难群众住房救助意见

时间:2022-02-03 09:14:00

农村困难群众住房救助意见

一、指导思想与组织领导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有关“构筑和谐社会”的精神,坚持“以人为本、为民解困”的宗旨,按照科学规划、统筹建设,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因地制宜、分类救助的原则,进一步健全我市农村困难群众住房救助制度,建立长效、动态的救助机制与监管机制,实现即时发现、即时救助,切实解决农村困难群众的住房问题,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二)组织领导。

建立*市农村困难群众住房救助工作领导小组,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市政府副秘书长和市建委、民政局、财政局负责人任副组长,市建设、民政、财政、发改、规划、国土资源、农办、残联、公安、审计等部门和各区、县(市)政府为领导小组成员单位。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市建委);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由市政府副秘书长担任,副主任由市建委、民政局与市财政局负责人担任,各成员单位设立联络员。由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实施本市农村困难群众住房救助工作以及考核各区、县(市)年度任务完成情况。各区、县(市)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落实牵头部门,明确职责分工,布置工作任务。

二、救助对象

凡本市行政区域内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农村家庭,均可获得住房救助。

(一)不宜实行集中供养的农村五保户。

(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中的无房户或住房困难户。住房困难户是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在12平方米以下或住房残破简陋、不御寒冷和风雨、不具备基本居住条件的家庭。

(三)因灾倒房户。即因自然灾害(含火灾)造成房屋倒塌、或严重损坏不能居住、或急需搬迁,且无自救能力的受灾家庭。

(四)县级以上政府规定的其他困难家庭。

三、救助方式

根据救助对象住房实际状况、村镇总体规划、建设规划以及救助对象的意愿,可采取新建、改建、扩建、修缮、置换、租用等方式实施救助。救助住房建设方案经区、县(市)农村困难群众住房救助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区、县(市)领导小组办公室〕认定后,由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组织有资质的施工企业或具备相应施工技能的建筑工匠进行施工,确保房屋质量和安全。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也可采取收购可居住的闲置房用于置换危旧房,或通过租金补助的方式,由救助对象就地租用闲置房。

四、救助标准

(一)建筑标准。新建、改建、扩建建筑面积以救助对象实际在册人口数计算,1人户一般不超过40平方米,每增加1人可增加20平方米,每户原则上不超过100平方米。修缮的,按现有住房面积进行。置换、租用的面积,按上述标准掌握。具体标准由各地根据实际确定。

(二)质量标准。以消除各类质量安全隐患为前提,确保救助住房“安全、实用、卫生、经济”。新建、改建、扩建的救助住房应为一层或两层砖混结构,设地梁、圈梁、构造柱及纵横墙拉接,铺水泥地面,粉刷内外墙,安全实用。修缮住房应铺设水泥地面,粉刷内外墙,屋顶做防漏防渗处理。闲置房置换应为砖木结构或砖混结构。

新建、扩建住房所需的宅基地,按有关规定落实。

五、救助程序

农村困难群众住房救助按以下程序逐级申报审批:

(一)申请。符合救助条件的家庭按有关要求向村民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并提供有关证明材料。

(二)评议。村民委员会对收到的救助申请,通过召开村民代表会议的方式进行评议,初定救助对象,并在所在村公示7天。经评议符合救助条件的,在签署意见后报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

(三)审查。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对上报的申请材料及时进行审核。符合条件的,报区、县(市)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批。审查结果应在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政务公开栏公示7天。

(四)核准。区、县(市)领导小组办公室对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上报的申请材料进行汇总复核。对符合救助条件且公示无异议的,核准其享受住房救助的方式及标准,报区、县(市)领导小组批准后组织实施。

因灾倒房户需实施救助的,其有关资料由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按救灾工作相关规定,及时报区、县(市)领导小组办公室核实。核定后,列为救助对象。

住房救助的申报审批工作要在每年第一季度内完成,当年确定的计划一般在当年完成。

(五)档案。各区、县(市)应按户建立住房救助档案。档案资料由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收集整理,区、县(市)领导小组办公室集中保存管理。

六、保障措施

(一)落实责任。各级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农村困难群众住房救助工作,将其列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为民办实事的重要议事日程。各区、县(市)领导小组办公室要组织有关部门认真做好农村困难群众住房救助的管理工作,加强指导、协调,定期进行工作检查,及时解决相关问题;制定救助工作实施意见和监督管理办法;建立农村困难群众住房救助需求动态数据库,制订2007至2010年实施总体计划;年初制订当年住房救助实施计划和实施方案;按季度如实填写救助工作基本情况统计表,年终对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进行考核和总结。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要落实专人负责,帮助救助对象办理相关手续,抓好建设质量监督,保质保量完成农村困难群众住房救助工作。各区、县(市)发改、规划、国土资源、农办、残联、审计、公安等部门和单位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协同区、县(市)领导小组办公室做好农村住房保障的有关工作。

(二)资金保障和管理。

1.资金保障。农村住房救助资金的来源,实行以财政预算安排为主,按“政府、集体、个人”比例分摊、多种渠道筹措的原则。政府补助资金主要由区、县(市)和乡镇两级财政负责,其中区、县(市)级配套补助资金应高于平均每户2000元。各区、县(市)和乡镇政府要加大资金筹措力度,并将财政补助资金列入当年预算。市财政将根据各区、县(市)农村困难群众住房救助工作开展情况,在年度预算额度内给予适当补助,补助标准为平均每户2000元(淳安县为平均每户3000元)。

2.资金管理。省、市级农村住房救助资金,根据年度计划由省、市财政部门划拨到区、县(市)财政部门,由区、县(市)财政部门将专项资金拨到建设部门集中管理。建设部门应建立专户,并根据有关规定及时将资金拨付到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统筹使用。不同的救助方式所对应的具体补助标准可根据各区、县(市)的实际情况确定。依据救助工作的实施情况,市级救助资金可先划拨50%,经乡镇(街道)组织竣工验收合格后再划拨剩余资金。如因当年确有未完成项目以致专项资金年终有结余,结余资金可结转下年度继续使用。各区、县(市)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强对救助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的监督,确保专款专用。

市建委、市民政局、市财政局要根据省有关文件要求,不定期地对农村困难群众住房救助实施情况、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实施跟踪问效,并逐步建立绩效评价制度。对违反本意见规定的,督促有关单位限期整改;情节严重的,市财政局停止向区、县(市)财政部门拨款和收回专项资金,并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进行查处。

3.省、市级补助资金申请和上报。各区、县(市)领导小组办公室初审当年的救助对象情况后及时向市领导小组办公室上报,并提出省、市级补助资金申请。市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各区、县(市)上报材料进行复核,制订市级补助资金方案,同时按有关要求向省建设厅、民政厅和财政厅提出省级补助资金申请。各区、县(市)申请省、市级专项资金的时间为每年5月上旬,逾期将不予受理。

(三)工作考核。考核按照区、县(市)自查、市核查和省抽查的程序实施。区、县(市)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对本辖区当年度农村困难群众住房救助工作实施情况进行自查,并向市领导小组办公室提出考核申请。自查工作应在次年的1月10日前完成。市领导小组办公室于次年2月对全市的救助工作进行核查,并迎接省建设厅、省民政厅和省财政厅对我市救助工作的抽查。考核内容分为工作部署、组织实施、资金使用、监督管理、工作成效等五个部分。各项考核内容均应有备查资料佐证。考核结果将作为安排次年度市级农村困难群众住房救助专项资金的重要依据。

七、工作要求

(一)农村困难群众住房救助应与“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下山移民”、“城中村”改造、灾后重建、农居建设与重大项目带动等工作有机结合。

(二)凡列入农村困难群众住房救助项目的房屋仅限于本户居住,不得用于出租或转让等其他用途。凡发现有上述情况的,其救助资金一律予以收回。

(三)各区、县(市)建设、民政、财政、发改、规划、国土资源、农办、残联、审计、公安等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及时解决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认真落实对困难群众的各项扶持政策,减免相应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严禁乱收费,减轻救助对象负担。新建、扩建住房所需的宅基地,各行政村、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以及规划、国土资源部门应给予优先解决。

(四)各区、县(市)、乡镇(街道)政府要整合建设、民政、农办及残联等各部门对农村困难群众住房救助的扶持资金,并实施统一救助。

(五)各区、县(市)政府要通过广播、电视、报纸、宣传栏、标语等形式,大力宣传农村困难群众住房救助工作的重要意义,引导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发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间组织和群众以捐资、出物、投工等方式开展帮扶和互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