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腐倡廉建设意见

时间:2022-10-04 12:24:00

反腐倡廉建设意见

总书记在“6·25”讲话中强调,我们党要带领人民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关键是要抓好党的自身建设,要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认真领会这些重要论断,对于我们进一步贯彻落实讲话精神,不断增强纪律检查能力,按照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要求,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和反腐倡廉工作大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保驾护航,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长期执政的历史条件和现实国情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直接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反腐倡廉建设不仅是党的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也为党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政治和组织保证。总书记关于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思想,以及有关反腐倡廉建设的主体力量、作风要求、利益导向和指导思想方面的重要论述,体现了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时代要求,进一步指明了新时期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前进方向。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全党要坚定不移地确保党中央反腐倡廉决策部署落实到位,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深入开展,特别是按照总书记讲话要求着力加强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第一,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党内民主建设,坚持民主集中制,坚持党员主体地位,使党内民主意识普遍增强、党内民主制度不断健全、党的创造活力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责任在党,关键在党。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的《决定》要求,“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扩大党内民主,推进党务公开,严格党内生活,严肃党的纪律,增进党的团结统一,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如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主体那样,广大党员也是加强党的建设的主体力量和重要监督力量。通过发扬党内民主,在党内形成良好民主空气、健康组织生活和科学决策氛围,不仅关系到各级党组织的发展方向和每个党员的切身利益,也将直接影响到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实际效果和群众评价。历史一再证明,党内民主空气浓厚,党员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和实现,则社会稳、人心齐、事业顺。扩大党内民主,也是反腐败的根本性措施。推进党内民主建设,要不断探索扩大党内民主的实现方式,通过制度建设,对党内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进行合理配置与制衡协调,形成党的十六大报告所要求的“权责明确、运转高效、相互协调、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机制。要以基层党代表常任制为依托,进一步完善党内权力的组织体系。要建立健全完善党内民主决策机制,建立和明确各级党的常委会议事规则和程序,扩大全委会对重大决策、人事任免等的决策权。要扎实推进党务公开工作,公开各地各部门重大事项目录和决策程序,以便党员群众监督。要保障党员权利落到实处,特别是稳步探索实现党员监督权、质询权、弹劾权等基本权利的有效制度框架,为我们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打下扎实的组织基础。

第二,全面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大力改进学风和文风,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弄虚作假,反对奢侈浪费。作风是党的生命线,党风决定政风,政风决定行风。行风直接影响社会风气,人民群众往往是通过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各行各业的行风来衡量党风。党风正则干群和,干群和则社会稳。通过党的作风建设带动全社会风气好转,是今后一个时期的紧迫任务。在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进程中,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获得方式多样化、利益分配差异显性化,各种体制机制制度深层次的矛盾问题不断凸现,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心理失衡、道德失效、行为失范和价值失序现象,腐败行为和腐败文化严重影响了党内风气和社会风气。扭转这种被动局面,要认真落实中央要求,切实解决少数领导干部身上存在的一些突出的作风问题,并通过党风党纪教育,增强广大党员干部抵制歪风邪气和腐朽生活方式侵蚀的能力,提高廉洁自律的自觉性。要在作风建设中进一步巩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各项成果,弘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思想和工作作风,反对形形色色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弄虚作假,重点强调党风党纪自上而下和党内向党外两个方面的带动作用。在学风、文风、会风等作风建设中,突出从领导干部做起抓起。加强督促检查,促进各级领导干部严格遵守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实行党风党纪的“一票否决制”,把作风不正、自律不严、为政不端者排除在干部选拔之外,尤其不能担任党政正职。通过责任承诺、责任评价和责任追究,树立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相一致的工作作风,切实做到亲民、务实、清廉。力争通过下力加强作风建设,为全党和全社会形成风清气正、心同气顺的和谐氛围起到表率作用。

第三,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又好又快发展”的“好”,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我们要保障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成果惠及最广大人民群众,减少腐败机会发生,规避既得利益集团获得巨额垄断暴利,防止官员腐败、官商勾结侵害公共利益。要围绕公共权力运行和公共资源配置,改革行政管理体制,保证广大干部干净干事、干净用权,为构建为民、务实、清廉的服务型政府提供支撑。推进行政审批改革,缩小自由裁量权,提高公共服务绩效,克服部门权力化和权力个体化问题,打压以权谋私的腐败空间。完善公共财政制度,为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制度支撑,促进财政收支结构调整,让公共阳光普照群众。把更多财政资金投向公共服务领域时,加大对财政在教育、卫生、文化、就业再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公共基础设施、社会治安等方面投入的监管。要坚决查处损害群众利益的商业贿赂案件,整顿医疗、卫生、教育、住房等领域的行业不正之风。要进一步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观念,重点围绕治理教育乱收费、纠正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减轻农民负担、纠正土地征用、房屋拆迁、企业重组改制、食品药品安全等方面加强督促检查,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要做到查则必清、清则必办、办则必果,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权益。

第四,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坚决查办违纪违法案件。近年来,从总体上看,不少地区和领域的腐败案件呈现下降趋势,人民群众对反腐倡廉工作的满意度逐年提高。同时,也要看到在经济体制转换、政府职能转变、核心价值体系创建和社会转型相交织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些地方和部门的腐败仍呈多发和易发态势,不同层次的党员干部和普通群众,对反腐败形势的判断呈现差异性和多样性。虽然总体上案件稳中有降,但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违法违纪问题严重,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仍然比较突出。在新的形势下,又出现了斡旋腐败、期权腐败等一些新型腐败现象,以及腐败主体集团化、方式隐蔽化等新趋向。公权力大、公益性强、公众关注程度高的领域和部门,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由垄断造成的体制性腐败诱因。因此,对于反腐败斗争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一定要有足够清醒的认识。全党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反腐倡廉工作方针,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纪委组织协调、党政齐抓共管、群众支持参与的反腐倡廉工作格局,按时完成好中央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的各项分解任务,不断拓展从源头上治理腐败的领域,主动增强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服务和保障的能力。我们要在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的系统工程中,坚持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反腐倡廉指导思想和实践经验。一是坚持科学引领。正确把握反腐败斗争的发展规律,在更加科学、规范、系统地推进反腐倡廉工作上,体现出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二是坚持惩防并举。有力惩治和有效预防两手抓,两手硬,提高反腐败斗争的主动性、预见性和协调性。三是坚持改革统揽。用改革的办法和创新的思路铲除腐败现象发生的深层次原因,坚定不移地把反腐倡廉工作贯穿于改革全程。四是坚持制度推进。通过加快反腐败立法进程,抓好法规制度的系统配套和执行力建设,走中国特色反腐倡廉法制化、规范化之路。五是坚持群众评判。改革好不好,官员廉不廉,要由群众说了算。拓宽党务政务公开渠道,设计多样化参与载体和平台,让广大群众真正成为反腐败工作的知情者、参与者和受惠者。

在**大即将胜利召开的巨大政治优势下,我们要按照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要求,推动廉洁改革,保障科学发展,维护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弘扬清风正气,满怀信心地推动反腐倡廉工作进入新境界,进一步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保证我们党永远充满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推动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断走向新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