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水路交通发展计划

时间:2022-02-26 08:18:00

公路水路交通发展计划

2010年,全国公路总里程达到230万公里,95%的乡镇、80%的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

日前,交通部正式印发《公路水路交通“*”发展规划》(简称《规划》)。按照《规划》确定的目标,2010年,全国公路总里程将达到230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6.5万公里、二级以上公路45万公里、县乡公路180万公里。具备通达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100%通公路,95%的乡镇、80%的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沿海港口深水泊位1752个,年总通过能力达到46亿吨,能通行1000吨及以上船舶的内河三级及以上航道10600公里。

据交通部规划司有关人士介绍,“*”期间,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将使公路水路交通需求更加旺盛,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促进交通消费结构进一步升级,这对运输服务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预测数据表明,到“*”末,公路水路年客运量将分别达到240亿人次和2.5亿人次,年均增长7.1%和4.6%;公路水路年货运量将分别达到160亿吨和29亿吨,年均增长3.6%和5.7%;沿海港口年货物吞吐量将达到45亿吨至50亿吨,年均增长5.9%至8.1%。

《规划》提出,公路水路交通必须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坚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持服务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坚持“以人为本、好中求快、全面协调、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努力在“*”期间使公路水路运输紧张状况得到总体缓解。

按照《规划》,“*”公路水路交通发展重点主要有8个方面,一是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公路、沿海港口和内河水运;二是大力促进交通协调发展,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泛珠江三角洲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区域交通协调发展,促进城乡交通、综合运输的协调发展以及加强农村公路建设、支持红色旅游和少数民族地区公路建设等专项建设;三是全面提升公路、水路物流运输效率和服务质量;四是努力推进营运车、船的交通运输装备现代化;五是加强水上安全和救助系统建设;六是加快推进交通信息化建设;七是实施交通科技创新和人才强交战略;八是建设节约型交通,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

另外,《规划》还从6个方面对政策措施进行深入解释,明确指出积极筹措资金,在稳定现有投融资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资金来源,同时加强收费公路的管理,充分发挥收费公路在公路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深化交通改革,理顺交通基础设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深化公路和航道管理养护机制改革,完善沿海港口管理体制改革;规范交通运输市场,加强法制建设,依法行政,加强监管,完善交通法规体系;建立统一开放的运输市场,鼓励运输经营的规模化;加强规划指导,重视规划严肃性,加强规划衔接,适时调整规划,加强统计分析;促进交通可持续发展,加快开展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合理利用线位、岸线资源,提高基础设施耐久性,提升行业节能水平,促进交通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公路水路交通“*”发展规划重点

公路

基本形成国家高速公路网骨架

到2010年,国家高速公路网骨架基本形成,国省干线公路技术等级进一步提高。

至*年年底,贯通“五纵七横”12条国道主干线;2010年,基本建成西部开发8条省际公路通道;重点建设高速公路网规划中的“五射两纵七横”共14条路线,并力争到2010年基本贯通。

东部地区基本形成高速公路网,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地区形成较完善的城际高速公路网络;中部地区基本建成比较完善的干线公路网络,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高速公路通道基本贯通;西部地区公路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实现内引外联、通江达海。

沿海港口建设

港口适应度接近1∶1

沿海港口分层次布局进一步完善,煤炭、原油、液化天然气、铁矿石、集装箱等运输体系大型专业化码头布局基本形成。

至2010年,港口适应度接近1∶1,全国沿海集装箱专业化泊位数量达到377个,通过能力1.36亿标箱。北方7个主要煤炭装船港一次煤炭下水量达到5.8亿吨,主要卸船港一次接卸泊位卸船能力4.55亿吨;沿海港口20万吨以上原油卸船泊位接卸能力达2.8亿吨,全国沿海液化天然气接卸能力达1830万吨,沿海港口20万吨级以上矿石码头通过能力达3.25亿吨。

内河水运建设

高等级航道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到2010年,全国内河高等级航道建设取得明显进展。长江干线上中下游航道进入系统治理阶段,长江口深水航道向上延伸,10.5米水深航道延伸至南京,12.5米水深航道延伸至太仓,航道条件明显改善;实施西江航运干线扩能工程;启动京杭运河江南段三级航道标准建设工程,继续苏北运河二级航道建设工程等,堵航问题明显缓解;珠江三角洲高等级航道网基本建成;按三级航道标准建设长三角高等级航道网,通往上海的主要集装箱通道基本建成;航电结合、梯级开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实现嘉陵江、湘江航电枢纽全线渠化。

以公用、专业化集装箱等泊位建设为重点,实施重庆、岳阳、长沙、宜昌、武汉、九江、南昌、杭州、嘉兴、湖州、苏州、常州等主要港口码头建设工程。支持边境口岸水运设施建设。

农村公路

所有具备条件的乡镇、建制村通公路

“*”期间,新建和改造农村公路120万公里,全国所有具备条件的乡镇、建制村通公路,95%以上的乡镇和80%以上的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东、中部地区所有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西部地区基本实现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公路。

加快农村公路渡口改造,2010年,现有汽车渡口基本完成渡改桥;其他渡口基本建成人行桥或规范码头;建设乡镇客运站15000多个。

形成以农村公路为依托,遍布城乡、四通八达的全国农村客货运输网络。东部地区和中部较发达地区乡镇和建制村客车通达率力争达到100%;中部欠发达地区和西部地区乡镇客车通达率达到99%,建制村客车通达率达到95%。农村客运运力和安全性能显著提高。

区域交通

围绕六大区域促进交通协调发展

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泛珠江三角洲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六大区域交通协调发展。

东北老工业基地紧紧围绕东北地区城镇布局、产业基地和资源分布,以跨省区公路、水路基础设施建设衔接为重点;

环渤海地区积极推进三大城市群间的高速公路通道建设,强化大型专业化码头和快速集疏运通道建设,为20*年奥运会和天津滨海新区的发展创造良好交通条件;

长江三角洲地区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加速提升交通现代化管理和服务水平,其核心区率先实现交通运输现代化;

泛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加速推进公路、水路交通一体化为主线;

中部地区以强化高速公路、长江黄金水道等主要通道和枢纽的作用为主线;

西部地区确保2010年打通8条省级公路通道,到“*”末使西部地区公路、水路交通取得突破性进展。

公路运输

基本形成快速流转的客货运输网络

以国家高速公路网为载体,加快以国家公路运输枢纽为龙头的运输站场建设,基本形成快速客货运输网络,基本实现400公里至500公里以内当日往返,800公里至1000公里以内当日到达。加快高速公路长途客运网络化、中途客运直达化、短途客运公交化、出租汽车客运规范化进程。高速公路客运运力全部为高级客车,其他城际客运运力为中级以上客车。

到2010年,营运货车达到700万辆,力争重型货车、专用车辆、厢式货车的比例分别达到30%、30%和20%;营运客车达到220万辆,其中大中型客车总量90万辆,高级客车所占比重达到25%以上,中级客车所占比重达到50%以上。

水路运输

水上运输专业化、大型化

以专业化船队和大型专业化码头为基础,形成液体散货(石油、液化天然气)、干散货(铁矿石、煤炭、粮食)、集装箱和特种物资专业化运输系统。大力发展集装箱运输,发展以石油制品及液体化工品、煤炭为主的专业化散装运输和汽车滚装运输,大力发展江海直达和干支直达运输,加快实现常规客运向旅游化、高速化、客滚化方向发展。鼓励港口开发物流服务,引导大型运输企业由承运人向第三方物流经营人转变。

海运船队运力规模适当、结构合理,整体上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以大型散货船、大型油轮、集装箱船、滚装船和液化气船为重点,向大型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平均船龄有所降低,船舶总载重吨和集装箱船运力规模居世界前列。重点发展15万-30万吨级大型原油运输船、超巴拿马型集装箱船、15万吨级以上好望角型船,干散货运输船队规模保持世界前3位。内河船舶重点发展内河自航船、顶推船队、江海直达船、集装箱船和滚装船。

红色旅游路

提升红色旅游道路等级

在重点水域实现9级海况下全天24小时监管救助力量的出动,并可在6级海况下实施有效监管和救助。沿海离岸50海里重要水域应急到达时间从目前的210分钟缩短到2010年的150分钟;长江干线应急到达时间由目前全线60%左右不超过45分钟提高到全线基本不超过45分钟。

现场救助能力明显提高,人命救助有效率由目前的87%提高到90%左右;重点水域一次性溢油综合清除控制能力由目前的不足200吨提高到到500吨以上(局部达到1000吨);沉船整体打捞吨位由目前的2万吨左右提高到5万吨;水下救援打捞深度由目前的60米提高到300米。

交通信息化

营运车、船百吨公里能耗下降20%

加快节约型交通建设,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节约土地、岸线、能源、建筑材料等。“*”末与2005年相比,实现公路每亿车公里用地面积下降20%;沿海港口每万吨吞吐量占用码头泊位长度下降25%;营运车辆、船舶百吨公里能耗下降20%。